Steve jobs的演讲稿英文版

2024-08-04

Steve jobs的演讲稿英文版(精选6篇)

Steve jobs的演讲稿英文版 篇1

To begin with,Halliday and Hasan,in their Cohesion in English,have defined reference as a relation between things or facts.In this sense,reference is a device,allowing a reader or hearer of language to trace entities,events or participants in a text,as the examples extracted from the story illustrated,

"<c3>("c"stands for"clause”) Woz and I started Apple inmy parents'garage when I was 20."“<c4>We worked hard…”(participants)

“<c13>What had been the focus of my entire adult life wasgone,and it was devastating.”(event)

“<c30>It was awful-tasting medicine,but I guess the patientneeded it.”(entity)

Secondly,substitution is a relation on the lexical-grammaticallevel to avoid duplication in discourse.For instance,

“<c9>But then our visions of the future began to diverge andeventually we had a falling out.""<c10>When we did,our Board of Directors sided with him.”

This verbal substitution“did”has replaced the whole sentenceprinted in bold above.With some structure substituted though,the extracted text is still cohesive and consistent.

Next,in the book Cohesion in English,Halliday and Hasanput forward ellipsis as the form of substitution in which the item is replaced by nothing,in other words,the omission of an item.For example,

"<c35a>And that is as true for your work<c36b>as it is (true)for your lovers."

In this case of ellipsis,the adjective“true”in brackets is omittedto avoid repetition and prolixity.

Then,conjunction refers to the combination of any two texturalelements into a potentially coherent complex semantic unit.It involves the use of formal markers or conjunctions to relate words,clauses and sentences to each other,as illustrated below,

“<c16>I met with David Pachard and Bob Noyce…”(conjunction of words)

“<c42>So keep looking until you find it."(conjunction ofclauses)

“<cl0>When we did,our Board of Directors sided with him.”"<c11>So at 30 1 was out."(conjunction of sentences)

Last but not least,lexical cohesion refers to the role played bythe selection of vocabulary in organizing relations within a text and it is built up via the semantic choice.For instance,

"<c4>We worked hard,and in 10 years Apple had grown fromjust the two of us in a garage into a$2 billion company with over4000 employees.”

In the sense of lexical cohesion,the entity of"Apple”equates tothat of“a$2 billion company”.

In a nutshell,all the kinds of cohesive devices are utilized toachiev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grammatically throughout the story I have selected,or the discourse more precisely.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b,R.英语的衔接[M].张德禄,王钰纯,韩玉萍,柴秀鹃译.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Halliday 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Longman,1976.

[3]、高彦梅.指称的层次[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2,(03).

[4]、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1981.

[5]、胡壮麟.语篇的连贯与衔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英文演讲的语体特征 篇2

关键词:演讲,语体,特征

一.引言

我们对“文体”的理解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文体是指文学文体,广义的文体是指一种语言的各类文体。(秦秀白,1987)现代文体学不限于对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批评,而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包括文学文戏在内的各类文体,如公文文体,广告文体,新闻文体,口语体,书面体等。英文演讲也是非文学文体的一种,本文就正式场合的英文演讲的语体特征进行分析。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演讲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演讲是演讲者(具有一定社会角色的现实的人,而不是演员)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一定场合(不是舞台)的听众(不是观看艺术表演的观众),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社会活动(不是艺术表演),其次,作文是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则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严格地讲,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最后,由于演讲人的背景(职业、性别、文化程度)不同,演讲的具体目的不同,演讲的具体对象不同,演讲人所使用的语音形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王佐良、丁往道,1987)

一篇好的演讲稿,通常要有很精彩的演讲词,以及很好的文体特征和篇章结构,同时还得考虑所演讲的对象。真正写好一篇演讲稿,拟稿人首先得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征以及演讲词的篇章结构。本文旨在分析在正式英文演讲的特征, 故选了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以下称为第一篇)以及克林顿1993年就职演讲(以下称为第二篇),对英文演讲的语体特征作分析。

二.英文演讲的语体特征

1.1 语音特征

语音是贯穿全部说话活动、人们进行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和创作文艺等活动,一切都离不开语言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基础,也是研究文体的要素。英文演讲的受众主要以听来接受信息,声音的感染力很重要。演讲者在重音、语调、节奏等这几方面来增强演讲效果。虽然演讲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表现,但与日常对话型的口语却不大一样。在演讲中,发音都十分清楚,极少用吞音、压缩音或者缩略词。如第二篇演讲中不用“we haven’t done so”而用上“ we have not done so”,这样显得该演讲更加的正式和严肃。

演讲稿应力求语言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句子精悍有力,文字朗朗上口,语言节奏感强。我们在读克林顿的这篇演讲稿的时候,就发现读起来很上口。是因为演讲者善于利用英语的规律,把非重音和重音的内容安排在一个句群或者段落里,使得重读音节的间隔大致相等。这样的节奏感使得演讲听上去抑扬顿挫,更加富有感染力。

节奏,是指演讲内容在结构安排上表现出的张弛起伏。 演讲稿结构的节奏,主要是通过演讲内容的变换来实现的。演讲内容的变换,是在一个主题思想所统领的内容中,适当地插入幽默、诗文、轶事等内容,以便听众的注意力既保持高度集中而又不因为高度集中而产生兴奋性抑制。优秀的演说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擅长于使用这种方法。演讲稿结构的节奏既要鲜明,又要适度。平铺直叙,呆板沉滞,固然会使听众紧张疲劳,而内容变换过于频繁,也会造成听众注意力涣散。所以,插入的内容应该为实现演讲意图服务,而节奏的频率也应该根据听众的心理特征来确定。

停顿的运用也是为了更好的传达信息,它不但能引起听众的注意,还能给听众足够的时间来理解讲话人的意图。比如在第二篇演讲中,克林顿就在第二段的地方做了停顿,给前任总统老布什致意,伴随的是听众们的热烈掌声。

1.2 词汇特征

不同的文体常要求使用不同的词语,英文演讲也一样需要具有其特色的词汇来表现这一文体特征。

英文演讲文体中的用词明显比日常谈话复杂,难词、抽象词相对来说比较多。在第一篇演讲中共有100个六个字母以上的词,占众数的27.1%,双词素或者多词素的词的数量也明显增加,第一篇演讲中共有35个,占9.5%。在演讲文体中,难词的使用频率也是比较高的,如在第二篇演讲中出现的steadfastness,instantaneously,devastates,revitalize,intrigue,animosities等这些词很少在其他的文体中出现,这些词的使用一方面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也使得语言更为正式、庄重,增加了演讲的说服力。

其次,用第一人称代词也是英文演讲的词汇特征之一。在演讲中,使用最多的代词是第一人称代词,即I(me)和we (our), 其次是第二人称you, 第三人称则用得最少。这是因为演讲常常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用I 是十分正常的。而we的使用又能拉近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让听众也融入演讲者的演讲中去。

据考察发现,在克林顿的就职演讲中,总共出现了154次人称代词,其分布如下表:

从该表格的数据分析来看,人称代词的31.8%用的是第一人称复数主格(we),而第二人称复数主格(you)只占了3.2%,第三人称的单数主格则没有出现(0%)。由于克林顿的演讲是“就职演讲”,所以在他的演讲中就把自己和美国人们联系在一起,we这个词可以包括说话人和受话人,强调克林顿作为总统会和美国人们一起努力的构建美国美好的未来。

1.3 句子特征

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如果说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领略其中意义和情味,那么,演讲稿的要求则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讲者来说应好听。

从两篇例文来看,演讲文体的句子长度都比较长。句子长度的充分扩展是扩大句子信息量和提高句子表达各种逻辑关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侯维瑞,1988)在第一篇演讲中,共有1550个词,平均句长是22.5个词,其中最长的句子有57个词;第二篇演讲共1600个词,平均句长是23个词,其中最长的句子有85个词。这两篇演讲的平均句长都超过了整个英语的平局含词量(17.6词/句)。句子长度的增大了理解难度,但也产生了高雅、庄重的文体效果。随着句子长度的增加,句子结构也更加复杂。以第二篇演讲的第一段为例,共五句话,简单句只有一句,复合句有四句。有并列句,也有状语从句、定语从句构成了开场的第一段。另外,句子中大量使用动词词组和名词词组。

从句子类型上看,公众英文演讲中没有日常对话的不完整句,也没有广告或者解说文体中的小句;所有句子都是规范和完整的句子。这也是因为演讲都是事先写好演讲稿,所以也就不会有说到一半就断的现象。公众演讲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陈述句占绝大多数。它的目的是使语调平衡,给人以庄重感、严肃感。此外祈使句的使用也是演讲文体的特色之一。例如在第一篇演讲中就有这样的句子“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mighty mountains of New York.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heightening Alleghenies of Pennsylvania!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snowcapped Rockies of Colorado!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curvaceous peaks of California! But not only that; let freedom ring from Stone Mountain of Georgia! Let freedom ring from Lookout Mountain of Tennessee! Let freedom ring from every hill and every molehill of Mississippi. From every mountainside, let freedom ring. ”祈使句的作用是向听众进行直接的呼吁,激起大家的热情,祈使句有很大的煽动作用。

1.4 修辞特征

英文演讲文体中,修辞手段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用感情色彩浓烈的语词来点题,以期引起听众的内心的共鸣。这种共鸣的实现,也是符合演讲的第一人称语言角度的特性的。

句法方面主要是排比、对偶和重复修辞格。比如马丁•路德•金的的演说,为了点明题旨以增强感染力,就反复“描述”了“我梦想有一天”的情景,每一个情景就是一个镜头,连续组成主观与客观相融为一体的连续不断的“画面群”,既强烈地渲染主题,实际上也是一种颇为艺术的点题方法。又比如在克林顿的演讲中的一段话“we rededicate ourselves to the very idea of America, an idea born in revolution, and renewed through two centuries of challenge, an idea tempered by the knowledge that but for fate, we, the fortunate and the unfortunate, might have been each other; an idea ennobled by the faith that our nation can summon from its myriad diversity, the deepest measure of unity; an idea infused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America's journey long, heroic journey must go forever upward. ”这当中对idea的四个解释就构成了一种排比,让听众更加深刻的理解克林顿对这个词所赋予的深刻意义。

在语义方面最主要的修辞手段是比喻。比喻有明喻,也有暗喻。在克林顿的演讲一开始就巧妙的用了这样具有暗喻成分的句子来开场“This ceremony is held in the depth of winter, but by the words we speak and the faces we show the world, we force the spring.”这里的spring(春天)就暗示着美好的明天,和演讲的时间winter(冬天)形成了对比。比喻的使用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也让听众有会心一笑的感觉。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要做到这一点,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而比喻能够把一些看起来平淡的事物与人们的期望联系起来,这样演讲就更加富有感染力。

1.5 语篇特征

1.5.1层次

层次是演讲稿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体现着演讲者思路展开的步骤,也反映了演讲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由于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的活动,所以演讲稿的结构层次是听众无法凭借视觉加以把握的,而听觉对层次的把握又要受限于演讲的时间。

根据听众以听觉把握层次的特点,显示演讲稿结构层次的基本方法就是在演讲中树立明显的有声语言标志,以此适时诉诸于听众的听觉,从而获得层次清晰的效果。演讲者在演讲中反复设问,并根据设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就能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此外,演讲稿用过渡句,或用“首先”(firstly)、“其次”(secondly)、“然后”(lastly)等语词来区别层次,也是使层次清晰的有效方法。

1.5.2衔接

衔接是指把演讲中的各个内容层次联结起来,使之具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感。由于演讲的节奏需要适时地变换演讲内容,因而也就容易使演讲稿的结构显得零散。衔接是对结构松紧、疏密的一种弥补,它使各个内容层次的变换更为巧妙和自然,使演讲稿富于整体感,有助于演讲主题的深入人心。演讲稿结构衔接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同两段内容、两个层次有联系的过渡段或过渡句。

1.5.3结尾

结尾要简洁有力,余音绕梁。结尾是演讲内容的自然收束。言简意赅、余音绕梁的结尾能够使听众精神振奋,并促使听众不断地思考和回味;而松散疲沓、枯燥无味的结尾则只能使听众感到厌倦,并随着事过境迁而被遗忘。怎样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说:“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到高潮时果断收束,未尽时嘎然而止。”这是演讲稿结尾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演讲处于高潮的时候,听众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注意力和情绪都由此而达到最佳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中突然收束演讲,那么保留在听众大脑中的最后印象就特别深刻。

三.结论

从以上对这两篇演讲的分析,我们知道正式的英文演讲文体比日常的对话等文体更为正式,庄重。语音结构也相当复杂,但是并非让人觉得不知其所云。演讲者运用了各种演讲的技巧,使语言更加有号召力和感染力。另外由于演讲都是之前准备,其语言风格也不免要受书面语的影响,所以这些都让演讲文体成为独具一格的一类文体。

参考文献:

1.秦秀白,《文体学概论》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2.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3.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4.王守元、郭鸿、苗兴伟(主编),《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Steve jobs的演讲稿英文版 篇3

一、高职学生“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为了提高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笔者将“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然而,在英文演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学院非常重视此活动,并采取了相关措施保障和促进演讲活动的开展,但学生本身并不太重视。另外,由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在英文演讲中表现也不佳。针对不同的问题,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下列对策:

1. 学生不主动。大多高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很少有人主动站出来作“课前1分钟英文演讲”。

应对措施:按学号顺序,人人都要参加。

2. 准备不充分。

相当一部分演讲的学生没有提前准备或准备得很不充分,有的临时从手机上搜索一段英文来念,自己很不熟悉,发音错误很多,基本上很难听懂;还有的很简单说几句英文自我介绍,就敷衍了事了。

应对措施:与平时成绩挂钩,且占较高比例。

3. 不敢开口。部分演讲的学生不敢或不愿开口说英语,想用中文演讲代替。

应对措施:坚持英文演讲,演讲内容和形式可不限。积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4. 缺少聆听与互动。学生英文演讲基本没有互动,台下的学生也没有认真去听。

应对措施:设置演讲后的提问环节。教师根据演讲内容提问听的学生或听众提问演讲学生。

二、“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方面

1. 教学步骤。

在进行“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前,要求演讲的学生提交演讲相关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纸制版或电子版的英文演讲稿以及演讲用的PPT或视频等。教师看完演讲材料后,提出改进或修改意见,使之更加完善。课堂演讲教学主要分为下面四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演讲。由于大学英语课通常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众多,要求演讲者使用麦克风,以便所有人都能听见。每班指派专人负责拍摄演讲视频。

第二步,教师点评。演讲的学生比较看重教师的点评,因此教师应该多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同时,也要较委婉地指出其演讲中的不足之处,促进其继续提高,这对听众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借鉴。

第三步,课堂互动。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部分。教师可针对演讲的内容对听众学生提问,比如:“What’s the topic of the speech?”、“What do you think of…?”等等。听众学生也可以就演讲的内容提问演讲的学生。

第四步,演讲评分。评委组由教师和数名学生共同组成。学生评委包括教师指定的部分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和学生自己选出的代表。参照演讲比赛的评分标准,制定评分细则,从演讲的时间、态度、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打分。

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带领学生观看并学习优秀演讲短视频,比如:TED演讲、美国历任总统就职演说、各类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以及名人的演讲等等。观看这些英文演讲视频,既训练了学生听力,又学习了演讲技巧,还对他们精神上有很好的启发和激励作用。

2. 演讲话题。

我院《大学英语》课程开设两个学期。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演讲的话题按学期分为两个部分:

(1)第一学期学生自主命题。由于新生刚踏入大学校门,对新环境和新同学还不太熟悉,可能会比较拘谨。再加上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和演讲能力都还比较弱,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话题进行演讲,这样他们就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了,演讲效果会更好,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第二学期教师指定命题。经过一个学期的演讲训练,学生的各方面的水平都有相应的提高。进入第二学期,演讲话题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时事热点来指定命题。学生课外主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有利于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

3. 演讲形式。这是一个讲究个性的时代,因此演讲的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

(1)个人的形式。除了传统的英文演说外,还有用英文讲笑话、朗诵诗、唱歌、猜谜,更有模仿Michael Jackson跳舞、魔术等才艺表演。

(2)双人的形式。比如英文对话。

(3)小组的形式。比如英文小品。

4. 演讲时间。

虽然活动名为“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但是演讲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前的一分钟内。可根据参与的演讲情况和学生人数而定,比如学生在演讲中展示了PPT、分享了视频或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演讲时间可适当延长。总的来说,演讲用时不得少于一分钟,也不能超过10分钟。演讲活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放到课后进行。

5. 其他方面。

对于学生提交的演讲资料、现场拍摄的视频以及评分表等要及时地整理保存,不仅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也相当于给学生建立了一个演讲档案,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见证。此外,教师可挑选出优秀的演讲视频,在别的班上进行展示和推广。

三、“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在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作用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很好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有效地增进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极大地改善了高职大学英语的教学状况。同时,该活动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1. 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我院学管部门和任课教师齐抓学生的课前演讲,促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图书馆查询或网上搜索演讲所需资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的演讲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互帮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 全面提升高职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在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读写而忽视听说,即使学生有比较扎实的英语基础,但仍然是听不懂、说不出,学的也只是“聋哑英语”,交际能力很弱;如果只重视听说而不加强读写训练,学生语法混乱、词汇量少,能表达的不多而且还是Chinglish(中式英语)。“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将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训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性的全面训练:演讲前,学生在收集资料、撰写演讲稿时训练了读写能力;演讲时,学生练习了说的能力;演讲后,在互动提问中训练了听力。

3. 逐渐培养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素养。

“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活动能逐渐培养出学生以下的职业素养:⑴克服紧张和畏惧心理,敢于在公众场合发言;⑵逻辑思维缜密和临场应变能力强;⑶在演讲过程中,学会相互尊重、互相聆听。这些专业素养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将“课前一分钟英文演讲”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日常化,使之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训练,能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唐艳玲,毕会英.大学英语课堂嵌入英语演讲的有效性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师少华.课前小演讲学习大不同—浅议英语演讲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J].商界论坛,2013(18).

英文电影对英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篇4

关键词:英文电影 英文教学 学生

一、导论

高中英语教学结构和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习英语,重中之重是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对语言实践的学习。老师要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途径。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畏难厌学情绪是导致学生英语成绩不好,不会运用英语的原因之一。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英语的困难,老师可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善该问题。解决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英文电影教学来辅助英文教学。英文电影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还原学生视听说的真实情境,加强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对英语的记忆能力。让学生在纯正的英语文化的熏陶下学习英语,扩大英语知识面,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英文电影对英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英文电影对英文教学的辅助作用非常之多,比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提高学生英语成绩,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等。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

英文电影题材丰富,情节引人入胜,优美的背景音乐。这都是学生的注意力所在。不论是《哈利波特》还是《阿凡达》,学生都能感受到,英语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的都是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是密切联系日常生活的实事。老师在用英文电影辅助教学时,跟学生进一步探讨观后感等等,更增添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加强。精彩的电影对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模仿。

(二)提高英语成绩

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最头疼的就是听力,听力得分不高,也成了学生成绩不高的拦路虎。那么,英文电影中流畅地道的对白,是学生练习听力与模仿发音的最佳模范。观看电影的同时,学生会注意到影片中动听的经典歌曲。如果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可能会去下载该片音乐,课后反复播送,甚至传唱。如此一来,学生的英文水平自然就更进一步。从电影对白,电影原声中,既学到了听力,又学到了口语,这两种能力的加强,对于学生学习语法也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对电影对白和电影原声的模仿,学生融入到英语的学习中,渐渐形成语感,考试的时候自然不用愁。

(三)了解西方文化

从英文电影中了解与中国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从英语立场出发感受其文化。只有先理解对方的文化,然后才会站在该角色的立场来感受其文化。电影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电影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不同的电影都体现了不同时期文化的细微差异。从影片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外文化的整体发展趋势,把握文化的差异,真真正正地理解并且自然地运用到英语中。

三、结论

电影以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优美动听的主题音乐能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通过欣赏英文电影,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乃至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这种英文电影对英文教学的辅助教学法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声,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由被动学习英语转变为主动学习,与电影人物,与同学,与老师互动,学到地地道道的英语。因此,用英文电影安排教学活动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愉快教学”的新模式。英语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合理地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用英文电影辅助英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摆脱枯燥单调的学习模式,为语言学习开拓一条生动有趣的学习途径,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鲁子问 康淑敏 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1

2.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1

Steve jobs的演讲稿英文版 篇5

一、《傣族书目》基本内容

《傣族书目》书目由中国傣族文化研究专家张公瑾、曹成章、罗美珍、关健(Guan Jian)等编纂,并翻译成英文出版。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傣族研究的中国汉文古籍文献书目。该部分按照编年史的顺序,收录了从汉代历经金、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及之后的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汉文古籍中涉及傣族及其先民研究的文献目录。最早有关傣族先民记录的文献应该是西汉文献《史记》中的《西南夷列传》。之后,开始有了较多对傣族先民和傣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记录的文献,如晋代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唐代的《蛮书》(《云南志》),元代的《云南志略》等。到了明清时期,文献相对更多了些。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明代的《百夷传》,其对今天德宏等地区傣族的历史、地貌、社会结构、生产生活、习俗等作了较为详尽和客观的记录。该部分目录涉及的文献记录了傣族及其先民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文化和习俗,以及历史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和边界国家的关系等,时间可以追溯到二千年前。傣族在长期与汉族接触中,其强烈的历史意识导致了当今研究的珍贵记录。这一部分包括中央政府的记载,当地官方和非官方的藏品,方志,笔记,游记和碑匾记录,从分散在成千上万的书籍中整理出来,为方便读者查阅使用,这些文献不仅列出标题,而且指出文献的来源、收藏出处等。

第二部分,是傣文文献书目。整理者张公瑾教授从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民族博物馆等单位和一些私人保存的文献中摘取出来,主要为用傣文记录和撰写的佛教经典和民间传说等文献整理的书目。傣族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西双版纳的傣泐语和德宏的傣那语两个方言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西双版纳的傣泐文,又称西傣文;还有德宏的傣那文,又称德傣文,以及傣绷文和金平地区的傣文四种。这种拼音文字主要来源于印度巴利文,随着小乘佛教的传入,因翻译佛教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傣文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跳离开宗教圈子而走到人民群众中,成为民间传播文化知识并交流讯息的工具,在本民族中流行之广、识字人数之多,傣文算是很突出的。今天傣族大量的历史文献、古代传说、丰富多彩的故事、诗歌,都依赖傣文而流传下来,傣文称得上是傣族光辉的民族文化[1]2。该部分以法律与道德、礼仪、农田与灌溉(水利)、历法与文字、医药与兵法(军事学)、文学等主题记录了傣学研究者和傣族人民熟悉的傣文文献目录,如《召片领的故事》、《景洪地方志》、《爷爷教导孙子》、《召树屯之歌》、《勐巴拉娜西之歌》、《傣族创世史歌》、《尖达塔度》、《维先达腊》、《谷魂奶奶》等都在这部分有所收录。

第三部分,是关于傣族语言学与写作体系文献书目。罗美珍教授在此部分中从傣语的语言和写作、傣-侗语族两个部分,分别对傣语及傣·侗语族的描写语言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等对相关论著进行了罗列与描述。并对相关专著的出版状况及论文的出处等都做了详细著录。傣语和汉语以及壮语、侗语、黎语等民族语言一样,在句子中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但修饰关系的词序却和汉语不同,傣语和壮语等都是把修饰的名词或者代词及修饰的形容词放在被修饰的名词的后面。在语音方面,傣语和壮侗语族语言也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都有圆唇化声母等[1]515。语言是一个民族识别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民族进行交流,传承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因而,对傣族语言学和傣·侗语族的研究文献不仅数量较大,而且从未减少过。出版形式除了专著外,还包括有大量专业论文,并对其来源出处做了详细著录。

第四部分,是现代傣族社会科学文化研究成果的书目。曹成章和关健(Guan Jian)教授花费极大心血,对傣族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傣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已超过100 万,从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对少数民族调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近几十年,国内外学者对傣族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新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形成了许多研究热点。文献成果的海量出品,也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和难度,这部分正是应了研究者的需求从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与宗教、风俗与艺术、社会制度和组织、历法与技术、传统医药学等七个方面对相关文献书目进行著录,同时每一大类下还有细目。如历史学下又有总论、傣族手稿、傣族族源、社会组织、历史人物等。对之后的傣族研究内容也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傣族书目》的编纂方法及目录学特点

1.《傣族书目》属于学科型文献书目,即收录的都是关于傣族问题的研究著作和相关资料。《傣族书目》按文种、学科细类对傣族问题研究的历史文献和现当代文献进行了著录,强调的是学科特点,力求对傣族研究文献进行完备收集。以学科研究的相关主题作为分类的标准,体现出学科书目的学术与致用原则,突出了书目的文献性和学科性。

2.《傣族书目》编排方式具有多元性特点,即书目的编排并非单一方式。从第一部分的编年体方式,按历史时间发展顺序对文献书目进行罗列,到第二、四部分按学科细目进行编排的方式,再由第三部分按语族体系大类进行细目的编排方式,多种编排体例并存。这种特点是符合学科目录的编排要求的,既可反映出不同文献的特色,又可发挥其目录特色提供给使用者查阅。

3.《傣族书目》目录学特点是学科研究的综合性书目,既反映该学科的历史文献成果,又包含现、当代文献的动态发展;既有汉文文献,又有傣文文献。既有详细著录,又有简略著录,方便检索和使用。清末目录学家余嘉锡也指出“:自史以来,作者代不乏人,其著述各有相当之价值。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以为津逮,较其他学术,尤为重要。”[2]2《傣族书目》的出版可以使傣学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时,根据需要找到最全面的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自己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使研究专题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三、《傣族书目》的学术研究价值

1.收录文献的全面性。傣族属于古代越人族属,其历史发展已有两千多年,关于其发展历史和风俗习惯的文献也是浩如烟海,在部分汉文古籍文献中,傣族及其先民的内容虽然只占据文献的一小部分,但编纂者能将所涉及内容优选出来,确保所收集内容的全面、丰富。如《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5 年的史事。而编纂者重点列出了记载有傣族先民的部分,即4—6 卷及33 卷和116卷。凡此种种,将众多文献中涉及傣族先民的内容摘录出来。

2.突破单一文种的收录方式。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除汉文文献外,傣文文献也是傣族人民的丰富成果,是傣学研究的重要参考内容。《傣族书目》不仅罗列了汉文文献书目,还作为重点部分对傣文文献书目进行了罗列,突破了一般书目对单一文种文献的编纂方式,满足了傣学研究者对文献语种的多层次需求。

3.编著者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我们知道,能够为学科撰写专科目录的作者必定是该学科的专家或长期从事该学科研究人员才能做的。因此,对《傣族书目》的傣学研究价值,不能不提到该书目的几位原作者。曹成章教授,原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傣族研究超过三十年,特别对傣族的历史发展和传统社会制度、傣族宗教和婚姻等方面研究有深刻的理解和成果。最有影响力的文献有《傣族农奴制和宗教婚姻》、《傣族社会研究》、《傣族村社文化研究》、《版纳絮语》等。张公瑾教授,原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学院博士生导师,对于傣族语言与文字、傣族宗教与文化、傣族历法等都有长期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傣族文化研究》、《傣族文化》、《傣族宗教与文化》、《傣历、公历、农历百年对照年历:傣历1283—1382,公历1921—2020》等。罗美珍教授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编辑。她对傣族语言做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对傣族与泰国语言和傣·侗语系也有系统的研究,主要论著有《傣语方言研究:语法》、《东南亚相关民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文字关系研究》 等。关健(Guan Jian),也是出版该书的组织者和编纂者,致力于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向世界进行推广。

4.关注学科的动态发展。傣族研究自汉代相关文献中涉及,直到今天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学科层面,都在不断尝试从新角度、新方式进行多层面、多学科的研究。研究成果成倍数增长,研究热点也不断增多。《傣族书目》的出版,使得傣学研究者和文献书目研究者更加关注该学科的动态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新增文献的书目著录,以期对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学者的研究角度提供指导与帮助。

《傣族书目》作为一部傣学研究的专科目录,因其收录资料的丰富性、著录方式的创新性和出版目的的致用性,必将成为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专科研究目录之一,对《傣族书目》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史学研究文献的广博和翔实,可以了解傣文地方文献的收集内容和对傣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可以初步掌握现、当代傣族研究文献的角度和深度。同时,也为今后学科目录,特别是民族学研究的学科目录的形成提供典范,起到实践指导和目录著录依据的作用。同时,也看到,《傣族书目》的出版也存在着些许缺憾,如文献书目著录稍显粗略,未对有丰富傣学研究方面的外文文献进行收录。然而,瑕不掩瑜,《傣族书目》的出版可以对更多傣学研究者提供帮助,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有为的学者补充完善傣学研究的动态文献书目及汉文版本的著述与出版,使其研究成果得以被更广泛借鉴和利用。

摘要:《傣族书目》是一部收录傣族研究文献的专科目录。也是一部由中国傣族文化研究者编纂,被翻译成英文版本出版的重要参考工具书。本文通过对《傣族书目》一书的分析与研究,确定其不仅有专科目录的编纂特色,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目录学研究工作者和傣族研究学者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傣族,书目研究,目录学

参考文献

[1]江应樑.傣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Steve jobs的演讲稿英文版 篇6

短篇小说《老妇与猫》以朴实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卑微的社会边缘人在福利国家中的挣扎颤动。 (Lessing, 2003) 这种生活在社会边缘有家庭、子女, 却孤苦无依的人, 在当今社会被定义为“空巢老人”——“一般是指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 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 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在本小说中所描述的“空巢老人”——赫蒂, 就处于这种生活境况。同时为了加深人们对这些孤苦老人的理解, 作者还描述了一只被她收养的野猫蒂贝在英国这样的福利国家中的悲惨生活。

本文将主要从赫蒂悲惨命运与猫蒂贝的紧密联系以及赫蒂悲惨命运与房子的紧密联系两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详细解读, 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莱辛对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生活、命运的同情与怜悯, 以及对所谓福利社会, 实则虚伪、冷漠、残忍的社会大环境的不满。这篇文章在今天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它触及了当今老龄化社会中老人的赡养问题。莱辛貌似平稳客观实则辛辣的语调下的老妇赫蒂的遭遇应如当头棒喝, 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今天的中国, 关于老人赡养问题, 依然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还存在着许多和赫蒂一样的社会边缘人, 比如天桥上的乞讨者、城市里的流浪人、拾荒者等等, 甚至即使政府出资把他们都安置在养老院里, 是否就能真正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呢?

1“空巢老人”与“流浪小猫”

我们发现, 生活在英国伦敦这样一个大都市的老妇人赫蒂与她的猫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她们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相同或相似。

首先, 赫蒂与猫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一致的。赫蒂, 是与20世纪同时诞生的, 但20世纪的英国, “霸主桂冠失落在地, 国威国力每况愈下, 殖民帝国分崩离析。” (程汉大, 1998:107) 英国处于经济萧条、社会福利政策基本瘫痪状态, 整个社会笼罩在灰暗的色调中。

其次, 赫蒂的吉卜赛血统与野猫的杂色紧密相连。她们都被主流社会抛弃, 处在社会边缘。小说《老妇与猫》中主人公的母亲就是一位吉卜赛人, 而她的父亲则是一个“定居在房子里的男人”。赫蒂拥有和吉卜赛人一样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文中这样描写:“她爱穿颜色鲜艳的衣服, 脾气火爆, 来得快去得也快”, 在西方文明里, 吉卜赛人是游手好闲、行为举止轻浮和无业游民的代表, 处于一种异乡人的地位, 是社会中的底层, 从事着社会中的边缘化的职业。

再次, 在英国这样一个福利国家里, 主人公赫蒂的亲生儿女都因为她的年老以及不体面而抛弃了她, 《老妇与猫》中体面的生活体现在“有家有业, 有好工作, 有汽车。”就因为老妇人赫蒂在自己的丈夫去世后, 主动放弃了一个独自生活的传统妇女生活的消遣方式——“喝酒, 赌博, 再找个丈夫。搞一两件令人惆怅的风流韵事, ”放弃了自己“体面”的售货员的工作, 开始“到各家各户去收买或者乞讨旧衣服, ”儿女们就认为“她已不再是个体面的人”, 因为“体面人不会去乞讨”, “二三十年的老邻居都说她神经有点不正常了”。而事实上这种所谓的不体面的生活只是赫蒂作为一个自由人, 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 为了自由的生存而做出的努力, 但这种生活方式并不被当时社会大众所认可, 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是相背离的, 因此她遭到了子女的、邻居的, 乃至社会的抛弃。文中描写道:“这几个子女中, 只有一个女儿给她寄圣诞卡, 此外, 她在他们眼里并不存在;他们总算提起她的时候, 就说她有几分古怪。”这是一件多么冷血的事实, 这个社会又是一个多么冷漠的社会。

文中的另一主角猫, 则是“一只没家的小猫在一个肮脏的角落里发抖, 它是只杂色猫, 黄色的眼睛很小, 比起那些毛色柔和、体态优美的良种猫来, 蒂贝可以说是等而下之的, 没有多久, 这只猫就成了长满跳蚤、伤痕累累的战将, 一只耳朵给撕豁了, 身上的毛也乱蓬蓬的”。老妇与猫的遭遇何其相似, 因此她寂寞时, 尤其是在圣诞节这个全家欢聚一堂的节日里, 她只有对着猫唱歌:“你这只老脏猫, 谁也不要你, 你只不过是没主的野猫, 一只偷嘴的老猫, 嗨, 蒂贝, 蒂贝, 蒂贝。”此时赫蒂貌似在说猫, 其实她把猫看成了自己。猫是她在孤单寂寞的生命中唯一的慰藉与温暖。她本是一个有四个子女的老年人, 却只能靠与一只动物说话来度过圣诞节, 读来有几多辛酸苦楚, 这又是对福利社会多大的嘲讽。在今天的中国, 也不乏被子女赶出家门的老人。

最后, 老妇与猫都坚强而独立, 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生命和自由。当市政当局执行有关动物饲养的规定后, 赫蒂只好带着她收留的流浪猫蒂贝搬到一个等着拆建的贫民窟的一间屋子里, 她“又开始做起买卖来, ”四处贩卖旧衣服来养活自己, 即使没有了养老金, 她凭着自己的生意, 生活过得也不错, 而猫, “它很有自立精神”, “她的猫是个无本万利的东西, 它自己找食吃, 还不断叼来鸽子给她煮着吃, 只要求给它牛奶作为报答。”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 像野草一样顽强地在这个福利社会里生存,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饥饿和贫困伴随着她们, 但他们对生命, 对自由孜孜不倦的追求, 以及追求中所展示的那种坚韧却带给他们实现自我的荣耀和尊严。

2“空巢老人”与“房子”

家不仅仅是房子, 而应该是人们心灵的港湾、灵魂的栖息地和精神的乐园, 家的内涵远远大于房子。在莱辛的短篇小说《老妇与猫》中, 房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方面, 小说的主人公赫蒂继承了母亲的吉卜赛血统, 她跟母亲一样向往着自由。另一方面, 赫蒂的父亲是与她母亲完全相反的“定居在房子里的人”。受父亲家庭观念的影响, 赫蒂在追求自由生活的同时又迷恋温馨的家庭生活。她希望鱼与熊掌兼得。房子是她对一个温馨的家的向往, 但除了在她丈夫还活着的那几年之外她一直没有得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因此事实上房子从来不是她自由灵魂的栖息地, 反而成了她自由的牢笼和束缚。记得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歌《自由与爱情》曾说: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因此当最后房子也就是政府提供的福利院成了对自由的束缚之后, 老妇人的逃避也就理所当然。其次, 小说中房子的每一次变换都使老妇人的生活进一步恶化, 愈往后换的房子条件越差, 老妇人的生活和精神状况也就愈差。能够清晰地发现房子的不断更换和老妇人悲惨命运的是紧密相连的。

小说中的房子和家之间的矛盾, 政府提供的福利院与赫蒂的逃离, 与今天社会的养老院何其相似:它只负责把老人像呆傻儿童一样对待, 缺乏发自内心的关爱。因此赫蒂一次次放弃了房子, 放弃了所谓的家, 成了一名流浪者。我们今天的社会, 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也面临着种种养老问题, 难道到时候把老年人都关在养老院里吗?还是像对待文中的野猫一样让他们安乐死?当房子、政府提供的养老院成了束缚赫蒂身心自由的壁垒, 它暗示今天的社会, 我们面对老人时, 不是作秀, 不是为了面子, 而是要对老人更多地关心与爱护, 要更多地人文关怀。

3 跨文化意义及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思考

我们知道, 我们国家目前也面临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得此文本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据《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截至2011年末,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 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 居世界首位。以此来看, 中国已经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在文章中, 赫蒂的那四个未曾谋面的子女和周围的邻居们, 他们对已经老去、青春不再的赫蒂没有付出过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当赫蒂不愿意放弃蒂贝, 不愿意在政府提供的养老院里 (“在那里老人被当作不听话的呆傻儿童, 直到有幸死去”) 就只好被所有人所抛弃而冻饿而死了, 这样的社会多么令人灰心与绝望。那么今天, 我们面临老人的赡养问题, 又该何去何从?

众所周知, 以前的中国人有养儿防老的观念, 现在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这一方法脱离了现实基础, 因此又出现了养老院、以房养老等新的养老方式, 但这些养老模式触及不到老年人的心理精神层面。据调查, 在城市老人中, 精神赡养纠纷出现较多, 很多老年人因为各种原因常年见不到自己的子女, 成为所谓的空巢老人, 而在农村, 拒不赡养老人现象很突出, 再加上各种孤寡老人, 因此怎样才能真正照顾到老年人的身心, 达到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同世界呢?

首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 像赫蒂一样的老人, 应该有法律保障她们的基本生活与医疗费用。其次, 精神赡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应该加强道德文明建设, 倡导年轻人积极主动赡养老人, 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 子女应常回家看看, 尽量避免空巢老人的出现, 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最好能将这一点纳入法律规定。再者, 社会要对老人有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更多的宽容与忍耐, 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 一个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社会是每个老年人所期盼的,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备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Lessing, Doris.Doris Lessing Stories[M].Vontage Books Edition, 1994.

[2]程汉大.进步是二十世纪英国的第一主题——读《二十世纪英国》[J].世纪历史, 1998 (20) :107-111.

[3]多丽丝·莱辛.老妇与猫[M].傅惟慈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4]罗慧林.不可能的自由选择[J].外国文学评论, 2009.

[5]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郇建立, 李静韬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2.

[6]王丽丽.后“房子里的安琪儿时代”:从房子意象看莱辛作品的跨文化意义[J].当代外国文学, 2010 (1) :21-27.

上一篇:2016“爱心送考”公益活动启动仪式方案下一篇: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