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在财富论坛上的演讲稿(英文)(共4篇)
江泽民在财富论坛上的演讲稿(英文) 篇1
Ladies and gentlemen,On this splendid moonlit night in mid-autumn, as we gather in the beautiful city of Shanghai, located on the coast of the Eastern Sea, let me,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 extend a warm welcome to the friends who have come to take part in the 99 Fortune Global Forum, which is sponsored by Time-Warner Group Inc.This forums theme is “China: the next 50 years.” China is a large developing socialist country,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will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people, but will also have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Asia and the world.Over the past hundred-odd years,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gone through storm and stress, and in the course of vigorous struggle they have accomplished a great historic transformation.New Chinas 50 years of development have resulted in accomplishments that have astonished the world.Only six years ago, in this Lujiazui District of Shanghais Pudong area, where we are gathered this evening, there were only run-down houses and farms.Now it is a vibrant modern financial and business zone, full of highrise buildings.Over fifty years ago, I was in Shanghai attending university.At that time, I had a deep sense of the poverty, backwardness and feebleness of the old China.It was then that I decided to devote myself to the noble task of building an independent, free, democratic, unified, rich and powerful New China, and I have been struggling for that to this very day.Fourteen years ago, I became mayor of Shanghai and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reform, opening-up and modernization in this, Chinas biggest city.Im sure that all of you have seen with your own eyes the constant and unceasing transformation of Shanghai.The growth of Shanghai is one reflection of the enormous changes taking place in China.In the first 5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Chinese people made unflagging efforts to change the tragic fate that had been theirs ever since the Opium War.After arduous and valiant struggle, they finally ended their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history, won independence for the nation and freedom for the people, and founde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relying on their own efforts, the Chinese people went all out to make their country strong, and began socialist construction.On the poor and deprived foundation of old China,they built a relatively complet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national economic framework, raising the levels of their cultural and material lives significantly.China started marching forward steadily toward prosperity.Now, the Chinese people are confidently taking the road to the future,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ioneered by Comrade Deng Xiaoping.These historic initiativ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fundamentally transformed the tragic fate of modern China, and they are also great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Chinesepeople to the cause of human progress.At this moment in time, when we are about to step into the 21st century and look ahead at the prospects for the next 50 years, we are filled with confidence.The Chinese people will firmly and unswervingly follow the path of reform and opening-up.Our goal is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by the middle of the coming century, to make our country a wealthy, strong, democratic and civilized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to achieve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Here, I would like to speak to you about some basic values of the Chinese people.Withou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sense of present and future events in China.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lways respected the dignity and worth of human being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d the people in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for the very purpose of realizing freedom,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for all the people of China.The great vitality displayed nowadays in China vividly demonstrates the tremendous space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to freely and democratically exercise their creativity.China has a population of over 1.2 billion, but its social production is still not well developed, and we must first and foremost safeguard the peoples rights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otherwise we cannot even begin to talk about other rights.The fact that China has assured the rights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over 1.2 billion people i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cause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rights all over the world.The Chinese people advocate the close interlinking of collective human rights with individual human right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with citizens political rights.This is the road we must take for the cause of promoting human rights in light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lways insisted on independence.They cherish the rights of independence that they have won over a long period of struggle, and they resolutely uphold the right of all people to enjoy
these rights.We also believe that every country has the right to choose the social system, ideology, economic system and path of development that suit its national conditions.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should respect each others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they should treat each other as equals and coexist peacefully.We oppose any efforts by any country to impose its own social system and ideology on another country.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lways loved freedom and peace.The Chinese people have suffered greatly from wars and invasions in modern times, and they feel deeply how precious peace is.As it engages in modernization, China needs a peacefu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We hope that all people will be able to live in a world without war and without violence.China carries out a foreign policy with peace as its goal, and resolutely opposes any acts that endanger world peace.Chinas development does not pose a threat to anyone, instead, it will only help to advance world peac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It is the Chinese peoples solemn promise to the world never to seek hegemony.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lways prized national unity.To safeguard the unity of the motherland is the firm aspiration of the entire Chinese people.Hong Kong has already returned to the motherland;Macao will return on December 20 this year.It is certain that the Taiwan ques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solved.No country will allow its own territory to be split off, nor will it allow any foreign force to create or support such a split.Our guideline for solving the Taiwan question i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an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n resolving the Taiwan question, we will not undertake to renounce the use of force precisely for the purpose of bringing about a peaceful resolution of the Taiwan question.The Chinese people have both the determination and ability to achieve the complete reunification of their motherland.The series of recent severe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in the region of Taiwan weight heavily on the heart of everyone in China.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again express profound condolences to our compatriots in Taiwan who have suffered from the earthquakes.The world is a colorful and varied one.The people of each country follow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they have chosen for themselves and pursue their own ideals.This is an I inevitable demand and basic criterion for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world democracy.It is therefore an unstoppable tide of history.We believe that the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that exist in the world and the dissimilarities in political beliefs should not be used as obstacles to the various kinds of norm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All you business
leaders tonight are outstanding achievers in your respective fields.You have a wealth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strategic vision.Set your eyes on China.China welcomes you.Chinas modernization
needs your participation, 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also offer you tremendous opportunities.I hope that Chinese enterprises will learn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s of foreign enterprises.They must go out and temper themselves in the winds and storm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build up their own competitiveness.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offer good terms to and create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foreign enterprises investing here.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at of other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and that of the North in the world are all interlinked and complementary.They should step up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The Chinese people hope to lead peaceful and happy lives, and also hope that the people of other countries will enjoy peaceful and happy lives.The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should strive hand in hand to overcome all the challenges to human survival,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arrow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build a just and rational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and achieve common development and universal prosperity.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hould assume more responsibilities in this regard,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constantly seek to do better for themselves.The human race has reached another historic moment---the turn of a century and a change of millennium.The initiative lies in the hands of the people of each country.Let us make a joint effort for the noble cause of advancing peace and human progress!I strongly believe that China will have a better tomorrow and that the world will have a better tomorrow.Thank you.vibrant
a.ÓлîÁ¦µÄ
unflagging
a.³ÖÐø²»¶ÏµÄ
Opium War
n.ѻƬսÕù
aspiration
n.¿ÊÍû£¬±§¸º
condolences
n.οÎÊ
compatriots n.ͬ°û
江泽民在财富论坛上的演讲稿(英文) 篇2
大家上午好!
首先, 我谨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对“2009江苏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顺利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业是就业之基。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创业教育推动大学生创业, 这是新的形势赋予高校新的使命。如何实现以创业教育推动大学生创业, 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是摆在江苏高校面前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努力破解的重要课题和现实难题。下面我想以《创业教育在江苏》为题, 以江苏这片创业热土为背景, 围绕江苏高校创业教育的初步实践、现实追求和操作选择谈一些想法。
一、江苏是一片创业的热土
为什么说江苏是一片创业的热土呢?创业是江苏的优良传统、是江苏发展的引挚, 是促进江苏经济回暧向好的动力。
首先, 创业是江苏的优良传统。江苏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文化底蕴深厚, 创业传统源源流长。1993年在南京东郊汤山镇发现的“南京人”头骨化石, 表明在江苏这片富饶土地上已有35万年的人类活动历史。受“太伯奔吴”创业的感染, 江苏历史上一直涌动着一种不拘成规、敢想敢干的创业追求。中国历史传统是重农贱商, 但江苏的吴地, 却很早就注重农商、工商并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改良派四大家——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均是江苏人, 他们一扫传统的单一重农思想, 大力提倡“采西学、制洋器”, 鼓吹“商为国本”、“通商致富”、“工商立国”和“用机器殖财养民”。江苏南通的著名实业家张謇, 在全国率先创办大生纱厂, 开办垦牧、船运、实业银行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 江苏民族工业发展很快。荣氏兄弟在无锡创办面粉公司与纺织公司、吴寄儒在常州创办布厂、曾铸在镇江办造纸公司等, 均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 创业是江苏发展的引挚。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大地创业热情高涨。无论是从苏南到苏北, 还是从城市到乡村;无论是在激昂唱大风的刘邦故里, 还是在婉转吟吴歌的范蠡旧邦, 千百万江苏人顽强拼搏, 开拓进取, 将创业追求、创新冲动和创优精神发挥得酣畅淋漓, 爆发出改天换地的巨大能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 江苏人民大胆创业, 奋勇争先, 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大提升。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 位居全国第三;人均GDP接近4万元, 相当于5700美元;财政总收入接近7110亿元 (不含海关税收) ,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1亿元, 均位于全国第二。全省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超过1 0 0家。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 9%。
二是人民生活大改善。去年全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57元。消费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5.1%下降到去年的36.7%, 农村从62.3%下降到41.6%。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 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全省人均预期寿命75.3岁, 比1978年增加6岁。
三是发展活力大增强。国有、民营、外资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7.2%、36.0%和26.8%, 国有企业焕发生机, 民营经济充满活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投资、金融、财税、价格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土地、劳动、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形成, 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比重明显上升。三大区域各展所长、竞相发展, 苏南水平提升, 苏中正在崛起, 苏北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各具特色、充满活力, 17个县 (市) 进入全国百强县, 有7个县 (市) 名列前十强。
四是对外开放大突破。去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 其中出口超过2600亿美元。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利用外资额占全国的1/4。外商投资企业8万多家, 世界500强企业有348家在江苏投资。
五是城乡面貌大变化。全省城市绿化率达到54%,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了通公路、通公交、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全省快速便捷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公路里程超过13万公里,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725公里, 密度居全国之首, 率先实现联网畅通。6座长江大桥贯通大江南北, 7个民用机场连通国内国际, 沿江沿海港口连接五洲四海, 货物吞吐量超过11亿吨。新长铁路、宁通铁路的建成, 改变了苏北腹地和苏中地区“地无寸铁”的历史。
六是社会事业大发展。全省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现有高校120所, 在校大学生167.7万, 职校生144万, 是全国大学和大学生最多的省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欣欣向荣, 基本实现县县都有图书馆、文化馆。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面建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 城乡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荣获金牌数均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
七是民主法制建设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平安江苏建设成效卓著, 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 呈现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新时期江苏人民创业实践启示我们, 全民创业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鼓励支持人民创业。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人民以“四千四万”创业精神创办乡镇企业, 以“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的创业理念保护生态环境, 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创业实践推进“两个率先”, 以开发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探索推动经济国际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 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创业追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形成了江苏创业的鲜明特色和亮点。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江苏先后涌现出华西新农村建设、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园区经验等一批富有时代特征的创业典型, 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江苏正处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 处于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发展时期。创业是江苏发展的引挚, 我们江苏人要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进一步弘扬创业精神,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改革创新, 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 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 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使江苏真正地成为经济发达、科教先进、文化更加繁荣的省份, 成为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的省份, 成为法制健全、社会和谐、人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的省份, 成为更加开放、充满活力、对全国贡献更大的省份。
再次, 创业是江苏化解金融危机的动力。4月初, 江苏省第一季度全省主要经济指标汇总结果出炉, 同比、环比、当月数据等指标, 展现了江苏经济运行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所呈现的可喜变化, 也传递出一个信号:江苏经济正在回暖向好。一是农业、工业、服务业都实现了较好开局。全省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 26个行业产值呈现正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503.2亿元, 同比增长10.6%, 扭转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工业累计增速持续下滑的势头。对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高效农业新增面积137.63万亩,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2.1%。服务业总比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二是投资、消费保持较高增长。全省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734亿元,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2.2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3.6%和16.6%。三是经济主体发展资金充裕。全省新增人民币贷款5250亿元, 同比多增4000多亿元。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一次会议上说:“经济形势回暖向好, 离不开江苏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离不开‘四千四万精神’的带动, 更离不开‘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引领。”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江苏以创业当先, 助推发展转型。江苏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 形成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与以发展乡镇企业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相比, “新苏南经济”的不同在于, 以高新技术为核心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以创业形态提升和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科技企业家的创业和知识资本的崛起催生出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金融危机发生前苏南经济虽然全线飘红, 但外资依存度高, 产业结构水平低, “每创造1美元利润, 70%以上被外资拿走了, 中间商又赚走约20%, 只有5%的利润是我们自己的”。而在江苏全民创业的热潮中, 苏南涌现出2000多家由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 成为地方经济的科技创业先锋。由苏南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硅橡胶等高性能有机材料、集成电路芯片、办公操作系统软件等产品, 逐步在江苏沿江地区形成了20多个高科技含量、高开放度及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 已成为国内设计与生产并重、上下游配套能力最强的国际化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无锡高新区, 以占全省0.1%的土地、0.2%的人口, 创造了占全省2%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 平均产出强度达到30亿元/平方公里。江苏梦兰集团从8根绣花针起家, 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家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床上用品品牌之一。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 梦兰集团逆势上扬, 化危为机。早在2005年, 梦兰集团就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创建了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随后, 第一代由我国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的龙芯系列电脑宣告问世。在江苏宿迁, 大学生村官陈秀利用本地丰富的废旧塑料资源, 创办了新盛塑料制品厂, 年纯利润近20万元;大学生村官苗亚楠利用本村丰富的林地资源, 创办了范庄家禽养殖场;大学生村官曹文阳创办了羊养殖场……现在, 宿迁许多大学生村官已经成功走上创业之路, 先后创办了18个种养项目。创业不仅增强了江苏人自我发展和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 还进一步激发了江苏人创业的豪气。抢占价值链高端, 已成为江苏企业的普遍选择, 江阴的法尔胜从麻绳到光绳的转变就是一个鲜活样本。法尔胜从一个生产手摇麻绳的街道小厂起步, 后改做“钢绳”, 进而成为全球最大的钢丝生产基地, 拥有大桥缆索等5个世界冠军产品, 终结了我国桥梁建设绳索依靠进口的历史。现在, 法尔胜又转做“光绳”, 即光纤预制棒。为此, 法尔胜请来“光纤之父”高锟, 携手澳大利亚国家光电子研究中心, 向被跨国公司垄断的光棒产业全力冲刺。去年, 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8亿元、缴税8.69亿元。
江苏过去是创业的热土, 现在仍然是创业的热土, 我坚信将来还是创业的热土。新江苏精神的要义在于“创”。“创”意味着“首次做”。这既面临种种风险, 也伴随种种机遇, 蕴藏巨大的潜力, 拥有示范的魅力。创业是基础, 其实质是创造, 这是富民之本;创新是灵魂, 其实质是发展, 这是发展之源;创优是目标, 其实质是超越, 这是强省之路。当代江苏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特有品质在时代大潮和江苏大地上的彰显。江苏永远是一片创业的热土。
二、江苏高校创业教育的初步实践
江苏高水平的创业靠高素质人才支撑, 而高素质人才靠高质量教育培养。在江苏全民创业大军中, 有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就是高校毕业生。江苏高校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 各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 对如何推进创业教育的思路逐渐明晰, 一支基本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产生了一批创业教育的阶段性成果, 由此促进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深化, 带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的变革和创新, 推动了创业基地和创业成果的建设与转化, 提升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的水平和质量。据不完全统计, 全省已有85%的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20%的高校自编了创业教育教材或辅助教材, 60%的高校建立了创业教育专门机构和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30%的高校建立了学生创业科技园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 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创业典型和创业成果,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人才效益。13所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较好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络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江苏高校近十年的创业教育实践积累了以下一些宝贵的经验:
一是创业教育必须坚持观念创新, 思想引领。坚持创业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与充分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教育方针应有之意”, 坚持“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创业教育核心是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坚持创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校内校外协同、师导与生创结合”、“个性化教育、差异化辅导、全过程引领、社会化服务”等核心理念, 推动创业教育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在提高中见效。
二是创业教育必须坚持管理创新, 改革推动。创业教育必须立足实际, 遵循规律, 注重实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创新教育教学管理, 转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以“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内外结合”为抓手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为内容丰富创业教育实践、以“基地孵化、技能催化、成果转化”为突破口完善创业教育载体、以“培养产品开发型创业者和技术服务型创业者”为导向明确创业教育思路、以“创业教育学院+课堂主渠道、课外主阵地+创业实践、规范服务、生涯辅导”为切入点优化创业教育布局、以强化“目标的牵引力、制度的保障力、活动的渗透力、科研的助推力、平台的支撑力”为依托拓展创业教育渠道, 积极引导大学生善于创新、乐于创造、勇于创业。
三是创业教育必须坚持领导创新, 完善机制。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统筹兼顾, 科学安排。必须积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撑与服务体系, 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学校主动、社会互动的创业教育新局面。必须依托社会、瞄准社会、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为开展创业教育服务。必须积极倡导“创业光荣”、“抢座位不如造椅子”的良好创业氛围, 健全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规章制度, 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援助和经济援助, 畅通大学生创业信息渠道, 提高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必须构建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制定具有行业特征、学校特色、专业特点的推进创业教育的操作办法和具体措施, 引领和帮助更多学生最终实现成功创业。
三、江苏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实追求
创业教育现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基本趋势、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追求、人民群众的基本期待、应对世界金融风暴的基本举措。因此, 新时期江苏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实追求聚焦在以下“四个主动”:
一是主动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对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教学——研究——创业的发展过程, 即从教学型院校发展到研究型大学再到创业型大学。高校的转型促进了大学生创业, 而大学生的创业, 又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的第一次大学革命确立了研究与教学两大职能。20世纪中叶大学的第二次大学革命又赋予其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其核心是将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商品, 这要求组织及个人都在作为企业家发挥作用。这是高校成为创业型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创业型大学主要特征是基于师生的科学研究进行创业活动, 进而形成一系列衍生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并由此推动了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据统计, 到2005年初已有16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 如今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结构。我省高校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 但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 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迎头赶上, 自觉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加快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二是主动应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对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谁掌握了自主创新能力, 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谁就掌握了国家发展的主动权。江苏人均国土面积全国最少, 资源环境容量全国最小, 这是江苏的自然禀赋。作为东部沿海省份, 江苏以占全国1.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0.1%的GDP, 11.9%的财政收入, 15.6%的进出口总额。在为全国大局作出贡献的同时, 也伴随着巨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从人口密度来看, 江苏每平方公里达741人, 是世界人口密度的16.6倍、亚洲的6.2倍、全国5.4倍, 甚至比人口密度密集的日本和韩国还分别高出108%和49.7%。从环境负荷看, 尽管江苏的单位GDP产生的COD、SO2比全国低, 但单位国土面积负荷比全国高得多。江苏是制造业大省, 企业数量多, 产业规模大, 但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偏少, 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70%, 63.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研发活动, 出口新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不到10%, 引进技术投资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费之比仅为1:0.27。因此, 江苏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就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和教育现代化, 实现增长动力由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要素支撑由以物质资源为主向以人力资源为主转变, 产业结构由一般制造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然而,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 通过大力推进全省高校创业教育, 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创业创优品格的大学生, 既是建设创新型江苏、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的需要, 也是全省高等教育系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三是主动回答办好让人民满意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真正做到高等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通过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遵循教育规律,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因材施教和因需培养、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 江苏已由完成了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跨越, 率先在全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率先在全国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 率先在全国普及了幼儿教育, 率先在全国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在江苏7624.24万户籍人口中, 在校在学学生为1328.38万人, 占17.4%, 大体每5.7个人中就有1名学生。现在江苏已进入了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的新阶段, 正在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从注重数量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提升、从全力打造硬实力向全力打造软实力转变。江苏教育的发展坚持教育优先、育人为本、提升质量、促进公平、强省惠民;坚持从江苏实际出发, 建立覆盖全省的公平教育、扩大人人享有的优质教育、推进伴随一生的终身教育;坚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素质和能力。教育部有关部门今年年初对全国近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表明, 75.97%大学生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很有必要, 3/4以上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因此, 开展创业教育是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重要内容, 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包括办让人民满意的创业教育。
四是主动驾驭全球金融风暴的负面影响对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江苏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整体就业环境严峻。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二是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对外依存度高的外贸企业出口减少导致用工需求下降。三是部分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用人计划缩水, 使财经类、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受到冲击较大。今年, 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总量继续攀升、需求相对下降的严峻形势。高校毕业生总量为45.9万人, 比2008年增加3万人, 增幅7%, 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7.5%。加之, 大量在外省读书的江苏省籍和外省籍毕业生到江苏求职, 预计需求岗位将超过60万。同时, 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一是生源结构与就业地选择矛盾相对突出。毕业生中江苏生源为80%, 但近三年在江苏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90%以上。二是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矛盾相对突出。工商管理类、医学类、艺术类、经济学类、新闻传播类等专业的毕业生增长幅度较大, 但初次就业率连续2年均低于60%。三是性别结构与实际岗位性别需求结构矛盾相对突出。今年高校毕业生中, 男生为23.42万人, 占51.12%;女生为22.48万人, 占48.88%, 但社会提供女生就业岗位需求明显低于男生就业岗位需求, 女生就业难度明显增大。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 全社会呼唤高校加强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型人才, 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这一方面是社会对大学生潜在的知识资源转变为现实经济资源的迫切需求, 渴望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能够为社会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潜在能力转变为现实能力的急切要求, 因为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多年, 他们有能力在现在或不久的将来实现创业, 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因此, 江苏高校的创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和驾驭这一趋势和要求, 切实服务于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提高, 为建设和谐江苏作出更大贡献。
四、江苏高校创业教育的操作选择
如何继续扎实推进并切实做好新时期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呢?我想在具体操作层面必须做到以下“四个进一步明确”:
首先, 进一步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江苏高校创业教育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立足三个新起点”。一是立足于建设高教强省的新起点,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科学发展, 破除体制性障碍, 使创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 更好地服务“两个率先”、建设美好江苏的伟大实践。二是立足于全省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起点, 认真总结经验, 仔细查找不足, 全面分析原因, 明确对策思路。三是立足于各校创业教育的新起点, 明确指导思想, 把握工作原则, 细化工作目标, 落实工作要求, 真正地理清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教育推动创业的基本思路, 真正地理清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学科教育、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基本关系, 真正地理清党和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期待、高校创业教育实践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真正做到遵循规律性、富有创新性、具有前瞻性、体现实效性。
其次, 进一步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高校创业教育要把握原则, 因势利导, 取得实效。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坚持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相统一, 自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主动参与创业的兴趣。二是坚持渗透融合,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结合课改, 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 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 在融合中突出创业教育的导向, 在渗透中体现创业教育的要求, 使学生明白创业的道理, 增强创业的勇气, 形成创业的品格。三是坚持项目带动, 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根本是教育、核心是创业、载体是项目。要善于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创业项目, 引导学生参与创业项目工作, 体验创业过程, 提升从事创业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艺、基本能力。四是坚持实践锻炼, 帮助学生熟悉创业实务。创业教育既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氛围熏陶, 更要通过实践熟悉创业有关实务, 为成功进行创业打下比较坚实政策法规、财务运作、技术转让、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基础。
第三, 进一步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任务。当前江苏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任务是:一要建立与时俱进的创业教育理念, 科学把握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切实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二要建立具有行业特征、学校特色、专业特点、体现创业教育要求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三要通过培养、引进、使用等环节的不断优化, 建设与创业教育要求相适应的、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四要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 整合校内外资源, 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五要建立具有学校特色创业教育文化, 引导学生在创业活动中经锻炼、增知识、长才干、作贡献。六要完善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在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取得阶段性成果, 不断推出一批创业成功典型和成功案例。准确把握创业教育的目标定向和政策导向, 瞄准社会需求,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建立政府推动、学校主动、社会互动的创业教育联动机制。
第四, 进一步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创业教育不仅是教育理念的提升, 还是教育模式的转换。创业教育既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自搞一套, 也不是按部就班、唾手可得、顺其自然。创业教育是一个扎实推进、细水长流、潜移默化、重在建设的基础工程。高校创业教育应注重顶层和整体设计, 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和项目带动, 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和创业辅导, 注重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由自发随意型向顶层设计型转变、由零散组装型向整体设计型转变、由注重少数精英的成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由一般活动向项目推动转变、由多元载体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转变。推进创业教育是高校“应为之事”、“善为之举”与“乐为之责”。“应为之事”就是指创业教育是学校应做之事, 不是外力强加, 而是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善为之举”就是指高校要善于结合自身实际, 创造性地用好、用足、用新各项政策, 推进创业教育有序、有效地健康发展;“乐为之责”就是指在推进创业教育过程中, 让每一位创业教育工作者不仅感受到崇高的使命, 也体验到创业者的快乐。推进创业教育对高校所有创业教育工作者来讲本身就是一次创业, 我们要以一种特殊的心情、特殊的感情来做好这项工作, 要善于把压力变成动力, 把挑战变成机遇, 把责任变成行动, 扎扎实实地抓好高校创业教育各项工作落实, 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创业是五彩的事业, 创业教育是缤纷的实践。我相信, 只要我们坚持与进俱进、创新推进、刻苦求进, 江苏高校的创业教育一定会五彩缤纷, 硕果累累。
江泽民在财富论坛上的演讲稿(英文) 篇3
在中国,现实主义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诞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国的象形文字,就是一种最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字,因为它是用象形的方式来直观地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命名。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化传统深受孔子的影响,所以中国往往被看成是“孔夫子的国度”。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探讨文学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认为文学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文学艺术具有一种改变社会、改变人心的力量。文学艺术可以使这个社会达到“仁”的境界。“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它的基本含义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仁”就是爱人,爱别的人。在中国的文字中,“仁”这个字,就是由两个“人”字构成的。孔子还认为,美就是善。文学艺术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传播的是善良的健康的思想和情趣。他曾经说过,听到一种美的音乐,三个月就品尝不到肉的味道。在孔子负责编辑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现实主义作品。我们通过阅读那些作品,可以了解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直到现在,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孔子所创立的儒教,虽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在西方人看来只能算是半宗教,但实际上就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它是半宗教,半世俗。它的“半宗教、半世俗”,说明它是一种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宗教形态。我们如果说中国最重要的文学传统,就是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那应该不是夸张。无论是汉赋还是唐诗,无论是宋词还是元曲,还是明清小说,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构成了中国文学的主流。我们都知道,“现实主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作家席勒在18世纪提出来的。作为一种基本的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文学是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在世界文学史上,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造成了一大批文学大师。而在中国,在18世纪中期,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已经诞生。当然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屈原这样的文学大师,他以瑰丽的想象见长,我们通常把屈原看成是浪漫主义的文学大师。但屈原的文学精神,在本质上又是现实主义的,或者说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正是基于这样的传统,使得中国作家具有一种天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国作家总是习惯于去表达民间的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即使是在描写贵族生活的《红楼梦》当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民间和下层人民的无限深情,以及对上层社会和官僚阶层的委婉的嘲讽。
我们都知道,孔子时代,也就是两千四百多年以前,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使用。孔子说过的话,直到今天人们还能听懂。这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莎士比亚以前的英语,现在的英国人已经很难听懂了。这说明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一种世所罕见的生命力。不过,中国当代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所用的语言,与孔子时代的语言,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字还是那些字,词语还是那些词语,但是语法变了,字与字,词语与词语的关系出现了变化。这是因为在1917年左右,中国有一个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是少有的由知识分子发起的文化运动。这个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号召人们使用白话文。在此以前,中国人使用的语言被称为文言文,而之后使用的语言被称为白话文。但是有一个重要的事实不能不提,即中国的明清小说,基本上都是白话小说,跟现代的语言非常接近。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人现在使用的语言,包括书面语,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从明清小说发展而来的。如果说,没有普希金,就没有现代俄语,没有《圣经》在德国的翻译出版,就没有现在的德语,那么我们可以说,没有中国的明清小说以及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诗歌、白话小说的出现,就没有现在的中国语言。由此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对中国现实产生过多么巨大的影响,它影响了我们的舌头,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需要说明的是,明清时代的作家之所以要使用白话写作,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下层人民听懂。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作家为了提高自己作品的发行量。不,要知道在1949年以前,更不要说在1917年以前了,中国绝大多数下层人民是不认字的,是无法看懂小说的。作家之所以使用一种能够被大多数人听得懂的语言来写作,是要通过那些游街穿巷的说书人,来向底层人民讲述他的故事,讲述他对国家的忧虑,来告诉人们他所认识到的世界的真相。这是中国作家对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追求的体现。
在中国,任何一个作家,包括我,都首先生活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中。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文学艺术开始大量地进入中国。它本来属于“他者”,但当它影响到中国作家的写作的时候,它就不再是“他者”,而成了80年以后中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这次来到西班牙的几个中国作家,也大都是在80年代完成自己的文学教育的。我本人是在80年代完成大学教育的,我还记得自己当时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方小说和拉美小说的情况。我也是在那个时代熟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熟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熟读塞拉的《蜂巢》以及今年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略萨的作品的。这些西班牙语的作品,毫无疑问,也深深影响到中国作家的写作,中国作家从中体会到了西班牙语作家处理现实的方法。在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过程中,因为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中国作家和中国读者,总是习惯于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那些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写作都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是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应该是我们的共同点。中国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于社会的进步,对于世风民俗,起到积极的作用。或者说,中国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萨特所说的“介入文学”的特征。
我记得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名叫洛尔迦的西班牙诗人曾经写道:“再小的手,也不能把水的门打开。”但是,一只握着鹅毛笔的手,一只握着钢笔的手,一只敲打键盘的手,虽然不能彻底地改变现实,却可以影响到现实,影响到水的流量,并且改变水流的方向。在这里,我也顺便提到一个中国诗人的诗句。这句诗可以部分地解释中国作家在处理自己与现实关系的时候的感受:“就像与鳄鱼做爱,又美又疼。”激烈变化的现实有可能是一头凶猛的鳄鱼,但是作家却要勇敢地迎上去,与它发生关系。写作的快感,以及写作的意义,有可能从中诞生。至于我本人,我想,我本人的写作兴趣,在于书写中国现代和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他们是从传统的深受儒教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向现代的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转变的一群人,或者是在受西方思想影响之后又试图向传统的儒教思想回归的一群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多少失败,就看到了多少希望,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迷惘。我的另一个兴趣,是描写中国乡村的巨大变化。当全球化浪潮已经席卷中国的乡村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意识到,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中国,是绝大多数西方读者完全没有了解的中国。我想,西班牙的读者,从中国作家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当中,可以了解到当代中国的现实。但如果真正要了解中国,最好还是到中国去看看。当你亲自接触到了中国的现实,你或许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作家的现实主义品格,了解到中国作家为了文学和现实,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
我没有超时吧?谢谢大家。
在金融论坛上的演讲 篇4
一、上海金融生态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不断得到优化,总体处于良好、平衡的发展状态
1998年,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沪闽金融安全区的目标,多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金融生态建设,积极主动配合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从六方面入手,不断优化上海金融上海金融生态。
二是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3+2”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重大事件即时协调、处置机制,研究制定了《上海市金融稳定工作总体框架》,着力提高联合监管、协调、处置风险的能力。
三是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集聚效应。截止2006年8月,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566家,其中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300余家,上海正成为我国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四是成立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推动中国银联落户上海,推进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和中心城区金融辅助产业带建设,银行卡受理环境大大改善;
五是在央行批准下,率先建立了个人和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努力改善上海的信用环境;
六是不断完善金融运行的法制环境。在沪各金融机构和法院系统密切配合,严厉打击金融诈骗、企业逃废债行为,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和银行资产的安全。
经过多年努力,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前不久公布的《中国金融生态调查报告》中,上海在十大类调查栏目和综合平分名列第一。当然,我们也认识到,上海的金融生态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金融市场辐射能力偏弱,金融企业规模不大,缺乏具有行业领导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金融机构;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适应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制度安排、诚信环境、金融文化尚未完全建立等。因此,推进上海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断推向深入,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多管齐下,深入推进上海金融生态建设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就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营造一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我们已经将金融生态建设纳入“十一五”金融专项规划,并体现在全市“十一五”总体规划中。总的要求,就是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精神,抓住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积极配合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合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促进金融优质资源集聚发展。
重点是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金融合规经营机制建设,切身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关键是建立健全三项制度和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对问题金融机构的防范和监督。二是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前瞻性研究和市场监测分析。三是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市金融办、人行上海分行、金融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快速、高效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第二,全力配合国家征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推动建立金融企业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建立完善信用产品使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失信惩戒机制,防范和发展征信服务,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的信用环境。
第三,加强集聚,推动金融集聚区建设。重点是打造两个集聚区:一是以小陆家嘴地区和外滩金融一条街为核心,努力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服务集聚区。二是加快张江银行卡产业园区,和金融服务区规划建设,积极引进和发展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仲裁委员会、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打造适合国内外各类优秀金融机构发展、前后台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金融辅助产业集聚区。
第四,完善金
融法制建设,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积极推动以“全国立法、地方适用”的方式,完善金融中心建设需要的法律法规,探索建立金融特别法庭和金融仲裁机构,强化金融执法,为有效监督提供法律支持环境。
第五,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推进金融生态建设方面的先行先试。探索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等,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撑。
第六,大力实施金融人才战略,优化金融人才结构。重点是做到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金融人才结构,注重集聚既精通国际惯例、又熟悉我国国情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也注重操作层次金融专才的培养与使用,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进一步推进金融生态建设的有关想法和建议
一个良好、平衡而和谐的金融生态,基于微观、中观、宏观各个层面。微观上,需要健全的市场主体。中观上,需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宏观上,需要相关的制度、体系来配套,三个方面共同构成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涵盖影响金融业生存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合。因此,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借此机会,我想在上海金融生态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提出几点想法和建议,与大家商榷:
第一,完善以健全法规、源头防范为重点的金融监管机制,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会不断变化,需要解决的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变化。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在金融监管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行的一些金融法规与实践要求已不相适应,不利于对合法金融权益的保护;
二是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造成一些金融违法违规行为的成本很低;
三是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及时处置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
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重点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法规。当务之急是要根据新情况、新要求,抓紧修订和完善《破产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赋予监管者应有的权力,以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另一个是要不断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尤其是要突出从源头抓起,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发现、判断和监控,及时化解风险。比如,针对担保行业存在的资本金不充足、社会公信力不强、风险代偿能力较弱等问题,应从严格审查担保公司的素质抓起,从源头上防范和规避担保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针对上海各类金融机构比较集中的特点,我们建议,能否适当扩大中央驻沪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权限,对主要在上海发生的金融风险,给予驻沪金融监管部门一定的自主处置权。
第二,建设符合国际惯例、适应中国国情、满足市场需求的社会信用体系,为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征信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易以信用为前提,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因此,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为重要。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要在充分借鉴国外征信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信用相关法律法规,将法律规范和制度安排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守信者时时方便,失信者处处制约”的环境。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培育各类信用市场主体,以推动信用产品的广泛使用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信用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承接制度建设,在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快实施信用分类管理;三是不断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在全社会培育良好的信用文化,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第三,建立健全具有良好连通性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由证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产权市场等,构成了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在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上海证券市场2001年至2004年累计筹资2590亿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在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金融市场还不能完全满足金融机构资金运作、风险防范需要,少数金融机构的不理性行为又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要在各金融机构之间和金融市场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的机制,促进资金和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营造一个相互依存、竞争发展的金融生态,构成金融生态坚实的市场基础。
第四,努力形成鼓励金融创新的体制机制,为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金融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应该是一个大力鼓励金融创新的金融生态。既要鼓励金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丰富交易品种,拓展金融渠道,提高金融效率;又要鼓励金融制度创新,突破长期影响和制约金融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当前,可以从四个方面开展创新,积极探索:一是要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契机,抓住人民币尚不能完全自由兑换这一时机,积极开发以人民币标价的金融创新产改进交易机制、方式和结算体系,既要大力发展标准化的场内金融产品,又要积极发展个性化的场外金融产品;二是要积极培育金融衍生品市场,稳步开发国债期货、股指期货和或者市场基金等,逐步推出金属、能源等商品期货,积极支持货币经纪公司、商业银行设立的货币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创新发展;三是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不断丰富资本市场交易品种,推动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二是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的新体制、机制,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金融创新方式。
【江泽民在财富论坛上的演讲稿(英文)】推荐阅读:
在全市学习《江泽民文选》动员会议上的讲话08-30
江泽民主席在12-18
财富论坛10-14
财富论坛主持稿07-17
财富论坛活动方案08-26
关于财富的英文段落08-13
学习《江泽民文选》首先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改革开放思想01-06
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