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学案

2024-10-20

九年级语文学案(精选8篇)

九年级语文学案 篇1

【复习内容】文言文阅读

【考纲要求】浅显文言文的阅读,重在考查记诵积累,考查理解文章的大意

【复习目标】

1、积累常见常见文言实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常见常见文言虚词,理解其在句中的一般用法和意义。

3、了解文言特殊句式,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读好句中的停顿。

4、翻译文言句子。

5、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对文章的观点和人物等作简单的评价和分析。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能准确地写出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考点导学】文言实词是文言诗文语意的重要载体,因此,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也自然成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文言实词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中考之所以特别强调实词的积累,是因为古今语言的最大差异不在虚词,而在文言实词:我们如果不知道文言实词的不同义项,不知道这些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考试中就会难以理解古文的内容。同学们平时学习课内文言诗文时要养成文言实词积累的习惯。

【中考例析】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0分)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②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③;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选自《汉书宣公好射》)

【注释】①说(yuè):同“悦”高兴。②用强:使用强弓。③九石名也:九石是虚名。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⑴臣之妻私臣。( )⑵期年之后。( )⑶非大王孰能用是?( )

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父子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广笑府》)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遣子入城市肉()()⑵谓子曰()

【解析】 两年中考考查的第一题都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字词解释的考查有两种形式,即填空题和选择题,而以填空题为主,要严格按照课文后的注释,准确无误。解释词语有两种方法:一是凭借积累对照句子大意,二是联系上下文合理推测。题目中有些词语是常见文言实词,跟其现代汉语意思相通,故而联系上下文就能得出其含义;有些词语在文言词语学习中是一个重点,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区别很大,结合句子意思,可以得出其义。在解释“私”“市”时,一定要注意在这个语言环境下的词性,在这里“私”“市”作动词,“私”应解释为“偏爱”,不能解释成形容词“自私”;“市”应解释为“买”,不能解释成名词“市场”。在解释关于课外文段的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以前文言词语的积累,可链接以前学过的知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解题时,应先套用这句话里“谁”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市”联系《木兰诗》中所学过的“东市买骏马”来检验。

【答题策略】

1、答题时找到试题和课文的链接点。平时要对课内知识记准记牢,因为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即使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找到相关的链接点。考查中一旦出现一个关键字,同学们马上可以通过联想、回忆这个字的“原始意义”。同时希望大家要学会归纳、整理一部分常见文言实词。

2、在解释时一般要把古代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的双音节词。例如“日”改称“太阳”等。

3、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这种通假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遇上生词,我们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极有可能是通假了。

【目标练习】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童趣》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5、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6、一切乌有()《山市》

7、裁如星点()《山市》8、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10、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木兰诗》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14、满坐寂然()《口技》

15、止有剩骨()《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桃花源记》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8、诎右臂支船()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20、左手倚一衡木()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2、选贤与能()23、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望岳》25、略无阙处()《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27、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9、才美不外见()

30、食之不能尽其材()31、其真无马邪()《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33、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35、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37、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39、为天下唱()

40、固以怪之矣()4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43、仓鹰击于殿上()《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45、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47、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49、子墨子九距之()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51、公输盘()《公输》

52、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54、困于心,衡于虑()

5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59、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曹刿论战》61、始一反焉()

62、汝之不惠()63、河曲智叟亡以应()

64、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古今异义】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文言实词里有一些词的古今意义有着明显的不同,同学们复习时必须仔细分辨,切实了解它们意义上的差别。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是指内亲(即本族同姓的亲属,包括双亲在内)和外戚(指外族外姓的亲戚);而今义则专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并不包括父母在内。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目标练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几欲先走(《口技》) 古义:今义: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古义:今义:

3、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古义:今义:

4、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古义:今义:

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古义:今义:

6、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古义:今义:

7、听妇前致词(《石壕吏》)古义:今义: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古义:今义:

9、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古义:今义: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古义:今义:

1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古义:今义:

12、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古义:今义:

13、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古义:今义:

14、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古义:今义:

15、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古义:今义:

16、今齐地方千里(《唐雎不辱使命》)古义:今义:

17、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古义:今义:

18、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古义:今义:

19、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古义:今义:

20、兵甲已足(《出师表》)古义:今义:

2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古义:今义:

22、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古义:今义:

2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古义:今义:

2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古义:今义:

2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古义:今义:

2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古义:今义:

2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古义:今义:

2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古义:今义:

29、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古义:今义:

3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古义:今义:

3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古义:今义:

3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古义:今义:

33、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古义:今义:

3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古义:a、b、今义:

35、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义:今义: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在文言文里,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里有不同的意思。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有一定的联系。如,道,其常用义项有以下五个:①道义。《孟子》二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②说。《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③路。《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④方法、途径、措施。《马说》:“策之不以其道……”⑤道理。《出师表》:“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一词多义是由词的本义引伸和假借而形成的。辨别一词多义的方法①复习中要加以归纳和记诵积累。②从理解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词的引伸义和假借义③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分析理解词义。

【目标练习】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故:温故而知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公问其故()

2、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4、遗: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加:而山不加增()万钟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

6、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

7、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又何间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8、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必先苦其心志()

9、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10、市: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

11、备:前人之述备矣()一时齐发从妙必备()

12、鄙: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蜀之鄙有二僧()

13、策: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14、道: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15、发:舜发于畎亩之中()野芳发而幽香()

发闾左谪戍渔阳()一时齐发众妙必备()

16、奉: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奉命于危难之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固: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18、意:意少舒()意暇甚()醉翁之意不在酒()

19、曾: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益其所不能()曾不盈寸()

20、亡:今亡亦死()暮而果大亡其财()且秦灭韩亡魏()

21、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弗敢加也必以信()欲信大义于天下()

22、许:杂然相许()时人莫许之()高可二黍许()

23、期:陈太丘与友期()期在必醉()度已失期()

24、去:一狼径去()日始出时去人近()

26、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7、属:良田美池桑竹宇宙之属()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28、临:执策而临之()临溪而渔()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9、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佛印绝类弥勒()

30、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第令毋斩()愿借子杀之()

31、比:比至陈()每自比于管仲()其两膝相比者()

32、得: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3、安:安求其能千里也()衣食所安()风雨不动安如山()

34、毕: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吾与汝毕力平险()

35、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中最需要注意掌握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一)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指名词、形容词具有动词的特点(二)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主要出现在形容词和名词上,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目标练习】找出下列活用的词类并解释意思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

1、鞭数十()2、果然鹤也()3、天雨墙坏()

4、妇抚儿乳()5、有仙则名()6、有龙则灵()

7、一狼洞其中()8、愿为市鞍马()9、不能名其一处()

10、此中人语云()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置所罾鱼腹中()13、皆指目陈胜()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15、名之者谁()16、一鼓作气()17、朝服衣冠()

18、惠子相梁()19、冬雷震震()20、夏雨雪()

21、寻向所志()22、欲穷其林()23、天下缟素()

24、披发文身()25、书帛曰:“陈胜王。”()26、不蔓不枝()

27、皆刑其长吏()28、环而攻之()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0、峨冠而多髯者()31、皆下之()32、吾义固不杀人()

(二)名词作

1、窗扉洞开()2、当窗理云鬓()3、其一犬坐于前()

4、失期,法当斩()5、吾义固不杀人()6、乃丹书帛()

7、面刺寡人者()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9、置人所罾鱼腹中()

10、夜篝火()11、箪食壶浆()

二、使动用法

1、乱花渐欲迷人眼()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忿恚尉()

三、意动用法

1、稍稍宾客其父()2、父利其然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父异焉()

5、邑人奇之()6、父利其然()7、渔人甚异之()

8、余悲之()9、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0、固以怪之矣()

四、形容词活用

(一)作名词

1、温故而知新()2、近塞上之人()3、披坚执锐()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毕力平险()

6、此皆良实()7、攘除奸凶()8、野芳发而幽香()

(二)作动词

1、家富良马()2、明月别枝惊鹊()3、京中有善口技者()

4、而日中时远也()5、此教我先威众耳()6、亲贤臣,远小人()

7、不远千里()8、食之不能尽其材()9、心乐之()

10、凄神寒骨()11、聚室而谋()12、笑而止之()

13、似与游者相乐()14、日光下澈()15、毕力平险()

16、不能绝也()17美我者、私我也,()18、楼渐低()

19、渔人甚异之()20、欲穷其林()

【目标测评】

1、(黄石市)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注】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二三子:你们④优游:悠闲自得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②既而弥月不雨()③以属客而告之()

2、(20常德市)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惹肯盍畛觥4颓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因匿主家()(2)流血被面()

(3)使宣叩头谢主(4)年七十四,卒于官()

2、下面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后特征为洛阳令B、臣不须,请得自杀

C.文叔为白衣时D、妻子对哭

3、(2009年温州市卷)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2)暇日无聊()

(3)元用素强记()(4)取纸追书之()

彭删

九年级语文学案 篇2

一、精讲少练, 降低难度, 把时间还给学生

九年级, 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 都是非常时期。期间, 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 以考促学, 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 可以看出问题, 可以推进复习, 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常常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得不偿失。偏多的训练, 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消化吸收、补充巩固;偏难的训练, 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 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 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最忌在中考前夕还四处抓各地模拟题或重点中学的试题, 然后照单全收, 当珍宝似的发放给学生, 反复叮嘱学生去做, 其实这只能向学生显示老师的底气不足, 人云亦云, 反而造成学生的集体恐慌。另外, 学生水平不同, 重点中学的试题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望着一撂的冲刺、押题试卷, 我们就是在这种劳而无功的失败情绪中度过。因为我们弱化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消磨了本该可以运筹帷幄的宝贵时间。所以我常常在这三个问题上自省:为什么中考语文知识和考点越来越细、越来越少, 但学生还学不出色, 教师还教得不满意?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子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中考语文试题总体难度不高, 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必须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 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 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 成绩是主流, 问题是枝叶,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激情、兴趣, 巩固他们的信心, 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 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与此同时还要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 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 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 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 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不“养”, 谈何“用”?没有储备, 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我们把知识嚼得稀巴烂了才喂到学生的嘴里, 这些精神食粮对年轻的学生来说是食而无味, 脆生生的食物会更具有诱惑力、新鲜感和挑战性。比如, 笔者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文言文实、虚词的整理和句段翻译上, 并布置了大量的练习题, 但因把学生所有的语文课堂都剥夺在练习、讲评上, 而课后学生又不可能在语文的复习中再花费时间, 所以学生自主消化知识的时间丧失了, 结果一个月消耗战下来, 虽然老师用心良苦, 但学生在文言文上似乎没有一点长进。指导方向对了, 但教学手段却错了, 而这样的错误依然在继续。

二、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学

教学重在引导。汉语言内蕴深广, 语文课堂上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九牛一毛,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管理的生命在于“导”, 在于“启”, 即引导学生投放精力, 安排时间, 催生主体欲望, 激活学习激情。让学生获得成绩, 主动学习, 这才是成功的九年级语文教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但是到了九年级后, 由于要进行专题性的复习, 难免有些枯燥乏味, 学生常闷着不说, 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另外大部分学生, 常常有重理轻文、重英轻文的思想。课下用在语文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这就要求老师向课堂要效果, 使学生在课堂上乐学语文, 并把学习语文的时间延伸到课外。

1. 必须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教师居高临下地兜售知识, 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其实大部分教师优于学生的无非是在经验上, 真正进入知识的操作阶段, 在思维的拓展度、灵敏度、准确率等方面很多老师都不及学生。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把学生当作朋友, 当作学习的合作者, 在课上、课下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 唱对台戏,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无所谓“师道尊严”。若能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间的激烈辩论、师生间的良性辩论, 笔者想, 此时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效果了。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 更需要教师具有不怕“丢面子”的勇气。

2. 灵活运用教法, 激发学生去学。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 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 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 追根究底, 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 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长此以往, 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 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 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 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因此, 要用灵活的教法去激励自主学习的兴趣。

3. 教师要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 大显身手。

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 (1)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2)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3)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 (4)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 (5) 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地学习和复习, 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 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提高。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 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和服务员。

九年级语文复习纵横 篇3

一、复习即是学习

复习是学生学习的延伸,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以前的考试没有特别注重的。以前的考试特别是中考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学生中考时如临大敌。《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下的中考应是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学习经历,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完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现在各地中考题的考题设计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的引导。基础板块的考察强调语文积累和文化沿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从发展的角度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近几年各地中考题中都出现了“语义积累和语文表达”“古诗文的默写和理解”等题型。上述笔者所拟模拟题(为叙述方便,后皆叙述为“模拟题”)的第一道题就强调了这一特点。

“现代文阅读”一方面注重阅读材料的教育性和生活性,意图通过学生对材料的接触对学生进行再教育,学生从中锻炼解读自己和解读生活的能力。如“亲近自己的双腿”教育学生要与生活抗争(2002年上海题);“木笛”,一种民族精神的感染(2002年河北题);模拟题中的“天亮是从自家窗口开始的”一段教育学生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另一方面,注重通过接触体验阅读材料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如模拟题中阅读题包含了整体感知能力,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解读生活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考查。中考阅读题在知识与能力中提高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中注重体验的趋向十分明显。

“现代文阅读”一方面注重材料的教育性和文化沿袭性,如模拟题中《三峡》选段;另一方面则强调字词积累和语言运用,如模拟题中第1题和第2题。注重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角度拟制文言文阅读试题,暗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常规方法。写作设计方面,形式上中考作文绝大多数省市采用话题作文,为学生自由表达和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造了条件;从写作内容上,各地中考作文侧重从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成长、关注环境、关注社会等角度拟题或对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模拟题中作文题的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

二、复习即是积累

语文学习讲究积累,复习是其中最好的一种积累方法,语文复习绝不是方法的演练,而是知识能力、方法思维再积累的过程。语文中考题通常是四大板块:语文积累与语文表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语文积累与语文表达突出基础积累和文化积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沿袭特点。现代文阅读从选材上侧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审视和矫正,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积累。文言文阅读侧重强调学生的文化积累,注重语文的文化沿袭。写作方面不但表现了书写和表达的再积累,更多地表现在学生调动生活积累的过程和方法上。复习是针对中考的一种学习,中考强调积累必然要求我们在中考复习中强调积累。

三、复习即是发现

九年级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 篇4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4.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人》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同学们已满十四岁了,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

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

2、简介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二)、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A、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B、“我”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附板书2)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附板书1)

(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三)欣赏名人名言

爱情是这样的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说的呢?

多媒体出示: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才是高尚的

--苏霍姆林斯基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狭小的,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席勒

(四)朗诵爱情诗词

欣赏完了名人的爱情观,让我们回顾一下初中阶段所学的爱情诗歌

多媒体出示,伴随着轻音乐,学生齐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的人憔悴。

--欧阳修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汉乐府·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五)讨论早恋现象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早恋如同一枚青橄榄,品尝到的只是苦涩,要想收获甜美,那就等着成熟的时候再品尝。只有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乃至雄厚的经济作为基石,才能达到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六)小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七)、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出师表 篇5

出 师 表(第二教时)

主备人: 顾广师日期 :2009年10月20日星期二

教 学 目 标:

1.把握重点生字词的意思,顺畅地翻译全文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意义。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抒情的写法。

重 点 难 点

1.把握重点生字词的意思,顺畅地翻译全文。(重 点 难 点)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借鉴意义。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一.导入新课

唐朝著名大诗人杜甫在他的《蜀相》中这样写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疏通课文大意,注意积累词汇:

(一)、疏通课文1、2段: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1、2段,解释下列词语:

恢弘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盖追先帝之殊遇 .....陟罚臧否以光先帝遗德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 .内外异法....

2、思考回答问题: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客观)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光……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提示:“不宜……之路也。”

小结: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3、思考第二节的问题: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小结: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4、总结:这两节在写法上有共同点,都是先提出正面建议,再从反面论述。

5、指导背诵1、2两段:

(二)、疏通课文3-5段: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计日而待: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优劣得所所以兴隆

2.思考3-4节的问题:

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亲贤的好处?“必能……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小结: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3.思考第5段的问题:

(1)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2)“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1句

(3)作者为何提到两汉的兴亡史?

(4)“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4.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荐武将: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三、问题合作探究:

1、诸葛亮提出的非三条建议,他们有着怎样的联系?

提示: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

2、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刘禅之间怎样的关系?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慈母?父子?……

3、这一部分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兴复汉室的目的。

四、总结反馈:

1、总结所学知识。

2、思考:刘禅看过这篇表后,他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五、布置课外作业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练习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以光先帝遗德()②引喻失义()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悉以咨之()(2)请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4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一叶知秋()②盖追先帝之殊遇()殊途同归()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权语。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翻译:___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翻译:_

(4)、诸葛亮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哪些建议?

2、课外作业:

你认为在诸葛亮向后主提的三项建议中,哪一点最重要?说明理由,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附:板书设计:

九年级语文学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字词,了解作者。

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通过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教学重难点】

1、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2、理解什么是正真的“爱情”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情,一个敏感而又神秘的话题。少男少女对这个话题既感兴趣,又感难以启齿。大人既想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又觉得无法讲清楚。因而,这个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是一个较大的空白点。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给父亲提出这个难题,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巧妙地谈了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和看法,给世界上所有面临这一难题的父母、子女做了很好的解答。(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进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学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家庭。17岁就开始时当教师,先后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2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以及俄罗斯联邦教育学院通讯院士、苏联教育学院通讯院士。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他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强调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并重。一生写的教育著作有40多种,论文600多篇。主要代表作有:《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学生的精神世界》、《公民的诞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

三、检测预习: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麦穗()一抔()刹那间()忐忑()宿愿()........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苏霍姆林斯基并未直接谈爱情,而是用祖母讲述的童话故事,巧妙表达对爱情这个问题的解答。请同学复述童话。

1(学生复述,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评,注意学生对关键细节的描述及关键词语的使用。眼神——“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人类的爱情。青年时代:爱情使他们充满青春的活力,更加美丽,更有力量。老年时代:孤独的男人坐在山坡上,心中思念亡妻,爱情天长地久,生前死后,永远不变。)

3、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4、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明确: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五、合作探究:

1、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2、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明确: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3、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明确: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4、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明确: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六、拓展延伸:

收集并积累有关爱情的名言佳句。

七、反馈检测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麦穗()一抔()刹那间()忐忑()宿愿()........

2、根据拼音填汉字

bó()然大怒

怒不可è()

伫立níng()视 迷huò()不解

无与lún()比

shǔ()光

3、填空:(1)信封的左上方填写 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

(2)本文选自 《

》,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国籍)。出生于乌克兰 一个农民家庭。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主要的分别收入乌克兰基辅“苏维埃学校”出征社编选的《著作选集》(5卷本)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的《教育著作选集》(3卷本)。其中《

》《

》(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次解读→爱情

真爱高于生理需要 第二次解读→忠诚

第三次解读→心灵的追念

挚情内含心灵忠诚

教学反思

师生一起畅谈爱情这个话题。

因为这是课文呀!我们要学习它,分析它,就要结合我们的生活,说出我们的心里话,再也不会有什么顾忌,不必有什么遮掩和躲闪,我们可以在阳光下,在课堂上,在老师面前,脸不红心不跳的大说特说了。

释放的快乐和轻松。

说说你所知道的爱情名言。比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无彩凤又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爱情的真谛由朦胧到明晰。

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认识自己的情感,少走弯路,甚至是上当受骗。

美好的爱情畅想。

九年级语文学案 篇7

一、主题明确, 学生会读

主题阅读的主题选择角度很多, 可以选择相同作者的文章, 可以选择相同写作主题的文章, 还可以选择表达感情比较相似的文章。人教版九年级的课文编排是将主题相似的文章组成单元, 在学习教材文章的同时, 教师还可以补充相应主题的文章。如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都是以 “爱国”为主题的文章, 艾青的 《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还有外国诗两首也是爱国诗歌。针对这个单元的选材, 教师要讲解一些诗歌阅读赏析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主题单元后要学会理解诗歌运用象征手法的妙处。

有着明确主题的文章, 学生阅读时不会偏离太远, 比较容易抓住文章的主旨, 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相同文体的文章只要能够把握这种文体的特点就能理清文章脉络。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小说单元, 学生只要能找出小说中的人物, 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主题就可以归纳出来。鲁迅的 《孔乙己》就比较典型, 只要抓住“孔乙己”这个人物, 找出文中对他的各种描写, 就可以分析出人物性格特点, 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就可以归纳出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孔乙己比较类似的小说还有九年级上册的《范进中举》, 教师可以拿过来做对比阅读, 加深学生对古代科举制度的理解。对于相同主题的文章, 可以根据教材进行文本阅读, 也可以补充主题类似的文章, 帮助学生对比理解。

二、内容有趣, 学生乐读

趣味性是学生钟情阅读的重要因素, 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喜欢阅读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文和小说, 而对说明文和议论文则不喜欢。九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时往往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总会设计一些问题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 毫无美感可言。学生在阅读时总是带着对文章深入分析的任务, 严重干扰了阅读文章的心境, 当然就不会收获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师要为学生精心选择适合阅读的文章, 以“趣味阅读”为重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

九年级学生的文章阅读主要与中考相链接, 可根据中考热点专题为学生选择报纸杂志中最新的文章, 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如《中学时代》《中学生》中的文章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符合学生的表达口味,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部分文质兼美的文章。阅读的内容要充满趣味, 阅读的方式也要灵活多变。比如可以开展“师生共读”, 在师生完成阅读之后进行观点交流, 生生之间也要有意见的交换。这样可以促使学生重视阅读, 也可以互相监督增加阅读量。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不同的阅读地点, 带着学生到阅览室、图书室自由选择图书阅读, 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学生到校园林荫道读书, 融入大自然, 让学生加深对文中哲理的认识和理解。

三、容量适中, 学生易读

主题阅读主要是在短时间内阅读多篇主题相似的文章, 阅读教学方式与以前逐课分析的方法不同, 不能对每一篇文章讲解得特别透彻。教师可以针对主题文章中的某一篇进行精读精解, 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 然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边读边领悟。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后, 无论面对什么文章, 都可以提纲挈领摄取信息, 轻松应对文章的主旨概括。当然, 教师要注意阅读量安排要适中, 阅读量太小, 浪费学生的时间;阅读量太大, 则会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 这是学生在教材上很少接触的哲理性散文。冰心的《谈生命》内容相对简单, 只有个别句子内涵比较深刻, 如“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 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只要借助作者借物喻理的写作手法就可以理解。《那树》和《地下森林断想》是作者对大自然沧桑变化的感悟和思考。课前, 教师要布置学生对这个单元进行预习, 结合预习题卡完成相关任务, 课堂上组织学生先阅读《谈生命》, 理解文章的内涵后, 对《那树》和《地下森林断想》进行略读, 比较轻松地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

主题阅读比较符合九年级阅读教学的需要, 教师在备课时要整合单元内容, 运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每个单元的文章阅读, 还可以根据本单元的内容主题适当为学生添加文意相关的文章, 拓展课外知识, 巩固阅读技巧, 还要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创设更好的阅读环境,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摘要:九年级语文教学需要增加学生阅读量, 主题阅读模式的推行正符合教学需要。教师可以结合九年级专题阅读训练, 根据“主题明确、内容有趣、容量适中”三个原则, 精心设计每一次的主题阅读, 以期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九年级语文教学的初浅认识 篇8

关键词:九年级;语文;教学;认识

一、前言

作为九年级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九年级语文教学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一定的措施与方法,进一步保证其整体教学效果的取得。

二、实行启发式教学,变被动为主动

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恨铁不成钢,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放到学生的脑袋中,因此,很多具有启发性的主动学习很容易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变成学生的被动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无论在学习的哪一个阶段,都要“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对学生实行启发式教学。只有实行启发式教学,学生才能更牢靠地吸收,知识才能变成自身的一部分,才能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地学习,比如,在九年级现代文阅读《范进中举》一文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想读这篇文章,并且能够进行积极地思考,比如《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把这个道理通过文章的一些部分的描写写出来的等等。这样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语感。在平时授课时,老师还要多给学生准备和推荐一些课外刊物,这些课外读物最好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让学生最终培养成主动阅读和积累的好习惯。这才是启发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

三、关于作文教学

1、坚持口头练。如提供一个话题给学生,让学生即兴准备,可以商量,然后找一些学生进行当场表演。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提出对于问题的独特见解和看法。比如提出一个问题,谈“勤学”和“效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列举自己知道的事例,进行简单的分析,同时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谈及学习的高效率。经过这样的锻炼,明显感到学生对问题思维的角度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

2、让学生评作文,找到不足。首先,学生自己评自己的作文,然后学生互相评作文,找到文中明显的不足,让学生学会评改作文。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今后再写作文时,会时时刻刻地注意到类似的问题,大大降低类似毛病的发生率,而且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学习别人作文中好的语言、好的论证方法等。我认为会评改别人的文章,可能你自己就会写文章,发现别人的优点,你能够得以借鉴,这样他们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我认为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

3、积累名言和典型事例。针对学生论据过于少的特点,我发动了学生搜索很多的名人名言,并且让学生进行课前的演讲,谈谈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当然还要联系现实。以前学生的作文中很少出现一些名句,他们的语言总是显得非常苍白无力,语言显得非常干瘪。我们采取分组搜索有关话题的文字,最后找出一点时间全班进行学习和交流。在用了这种方法以后,绝大多数学生感觉在实际写作中理论论据丰富了许多。组织学生收集论据,是重要的活动。

四、扩大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

教材中的阅读有现代文阅读和古代文言文阅读,这些阅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文言文阅读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历史,感受到时代的改变,而现代文阅读则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增长见识,具有更为广阔的知识面,了解到世界的变化。阅读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生能够定期进行一些阅读,无论是在网上搜集一些信息,还是看书、看杂志,总而言之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新课程标准也规定了学生的课后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然后做好读书笔记,笔记内容可以为对生字生词或好词佳句的摘录、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评点赏析、质疑问难等。然后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利用课外复习时间,组织学生教学交流共享读书笔记,就某些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丰富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五、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教学中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借教具、助领悟,如学习九年级语文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听歌曲《我的祖国》,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我”对祖国的感受,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祖国是多么伟大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这样,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自主学习的意识中。

教师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如发现法,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点面结合法,是找准切入点,以教师的点带动学生的面,以学生的点带动学生的面,从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层次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教学,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九年级语文教学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九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具体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金振邦.全方位开拓中学阅读教学的空间[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3):88-89.

[2] 李遐.汉语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J].昌吉师专学报.2012(03):115-116.

[3] 张凯.阅读教学要突出“三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9):50-52.

上一篇:廉政文化进校园2下一篇:什么是非法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