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2024-10-25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共11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篇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1]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注释:

(1)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淡泊(澹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6)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7)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9)广才:增长才干。

(10)成:达成,成就。

(11)淫慢:沉湎、怠惰。

(12)励精:尽心;专心。

(13)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4)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5)与:跟随。

(16)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17)日:时间。

(18)去:消逝,逝去。

(19)遂:于是,就。

(20)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21)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22)穷庐:破房子。

(23)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简介: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要记住这篇文章哦:.诫子书(诸葛亮)_原文_赏析_翻译,如果喜欢,可以经常来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篇2

一、修身养性, 守道养德

修养心性,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自古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做人境界。儒家经典《大学》就开宗明义提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认为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美德, 不断追求进步, 力图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孔子早年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晚年整理儒家典籍, 其目的就是挽救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 其所言所行, 无不体现了一个仁者的高尚情怀。他主张“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坚持“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第十二》) ;安贫乐道, 追求正义, 认为“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他向往清明的政治, 与黑暗的统治势不两立:“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隐” (《论语·微子》) 。孟子继承孔子, 尤其注重加强自身修养, 他自豪地宣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 正是因为有这种充塞天地的正气, 他敢于傲视王侯, 具有“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概。

诸葛亮身当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乱世中, 早年生活坎坷不平, 四处飘荡, 经常依附于别人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随波逐流, 而是仍然坚守自己高洁的志向和情趣。隐居隆中时, 躬耕之余, 常以诗书为伴, 往来之人也皆是当时的清高之士。史载其好为《梁甫吟》, 《梁甫吟》主要内容是写春秋时齐国的国相晏子设计除掉齐国三个勇士的故事。诸葛亮经常吟诵这首诗, 有什么深刻含义呢?后世学者有多种不同的解说。如若结合诸葛亮后来的事迹来看, 这首诗主要是对作为一国之相的晏子有所批评。众所周知,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有名的国相, 在他的辅佐之下, 齐国一度时期成为一个富庶强大的国家。《史记》中司马迁将晏子和齐桓公时的国相管仲并称, 在历史上晏子素以博闻强识、大公无私、清正廉洁而为世人所敬佩。可就是这样一个备受后人推崇的杰出政治家, 竟然采用了“二桃杀三士”的卑劣手段除掉自己的仇敌, 可见其品行并不是多么高尚。诸葛亮后来做了蜀国的丞相, 其地位等同于晏子, 那么在丞相位上, 诸葛亮是怎么做人做事的呢?陈寿在《三国志》中作了全面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抚百姓, 示仪轨, 约官职, 从权制, 开诚心, 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 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 物理其本, 循名责实, 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 咸畏而爱之,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亚匹矣。”[1]这就可见诸葛亮的道德品行远远高于晏子。中国古人对于交友非常慎重, 与什么样的人相处, 对于自己道德心性的修养至关重要。孔子曾说:“不知其子, 视其父;不知其人, 视其友。不知其君, 视其所使;不识其地, 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 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 经常与其来往的崔州平、徐元直、司马徽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士, 其中徐元直更是以孝行名闻天下。诸葛亮另有一篇《又诫子书》告诫自己的儿子平日喝酒要合乎礼节, “无致迷乱”。说到底, 中国古人的修身养德不外是三纲五常、温良恭俭让等儒家教义, 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时至今日, 仍然是我们大力倡导的行为规范。

二、勤学广才, 志存高远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学习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 但仅仅满足于快乐还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增长自己的才干, 所谓“人不学, 不成器”就是这个道理。孔子一生“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 他先后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分别学习官职、音乐、礼制等, 且终身不堕。他自诩“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 史载其因为学习勤奋, 把连接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多次。孔子不仅自己勤奋好学, 还经常告诫自己的弟子要勤于学习, 他说:“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认为一个人即使自身具有仁、知、信、直、勇、刚等良好的品质, 但是如果不注重后天的学习, 依然会有极大的欠缺。他要求自己的儿子孔鲤学习《诗》、学习《礼》, 否则说出话来也没有文采, 自己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大学》强调格物, 即认为只有学习才能认识事物, 进而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 最后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战国后期的荀子更是强调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他的名篇《劝学》结合日常生活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自古及今, 有关勤学苦练的格言警句和人物事迹数不胜数。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非凡的才能自然与其一生的勤于学习是分不开的。隐居隆中时, 耕田读书便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 他还多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史籍可考的有黄承彦、司马徽、庞德公、酆玖等人。黄承彦看重诸葛亮的才华, 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诸葛亮向酆玖学习《三才祕箓》《兵法陈图》《孤虚相旺》等排兵布阵的知识, 并进而在酆玖的引荐之下, 赴武当山拜北极教主为师, 学习六甲祕文、五行道法, 这为他以后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勤于学习使诸葛亮具备了非常的才干, 而远大的志向则是诸葛亮才华得以施展的重要因素。在《诫外生书》中, 诸葛亮这样写到:“夫志当存高远, 慕先贤, 绝情欲, 弃疑滞, 使庶几之志, 揭然有所存, 恻然有所感;忍屈伸, 去细碎, 广咨问, 除嫌吝, 虽有淹留, 何损于美趣, 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 意不慷慨, 徒碌碌滞于俗, 默默束于情, 永窜伏于凡庸, 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告诫外甥要树立高远的志向, 要勇于向先贤学习, 经常以先贤的功业激励自己, 更要有坚韧顽强的毅力克服自己的缺点, 否则一辈子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那样就是很可悲的了。可以说, 诸葛亮的用世之心是非常强烈的。在《诫子书》中, 他谆谆告诫儿子要及早学习, 早立大志, 否则“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诸葛亮是这样告诫晚辈的, 而自己也正是这样践行做人的宗旨的。年轻时期的诸葛亮就有远大的志向, 他好为《梁甫吟》, 常常以管仲、乐毅作为自己的榜样, 时刻想着干一番扭转乾坤的伟业。正如《魏略》中所言:“方其高吟俟时, 情见乎言, 志气所存, 既已定乎其始矣”。《三国志》本传载“亮之素志, 进欲龙骧虎视, 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 震荡宇内”, 顺利的话, 就要收复中原, 恢复汉室基业, 实现全国的统一, 否则, 至少也要拥有半壁江山, 这正是诸葛亮素的大志。刘备三顾茅庐之后, 诸葛亮“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最终帮助刘备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业。

三、淡泊名利, 宁静致远

其实, 不管是修身也好, 学习也好, 人在现实生活中最容易受到名利的困扰, 一旦过分看重名利, 人的目光就容易变得短浅, 由此就会产生急功近利或者懈怠惰慢的情绪, 这样最终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因此, 自古以来, 凡是注意修身养性或者心存大志的人往往能保持一种清心寡欲的状态。孔子就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 他三番五次赞美自己的弟子颜回:“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第六》) 孟子的母亲为了能使自己的儿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曾经多次搬迁。对于静, 《大学》里有这样的话:“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意思就是说只有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 志向才能坚定, 志向坚定了才能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了才能够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了才能思虑周详, 思虑周详了最终才能有所收获。传统的儒家也好, 道家也好, 还是佛家也好, 都淡泊名利, 追求宁静超脱的境界。诸葛亮年轻时, 不慕荣利, 不爱浮华, 隐居隆中。在乱世出英雄的年代, 自甘清贫, “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前出师表》) 。实际上正是因为有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他才能够静观时变, 揣摩天下形势, 才能够有草堂对刘备的精彩对答并最终帮助刘备奠定蜀汉的基业。做了丞相之后, 诸葛亮仍然生活简朴, 不求奢华。这一点, 在他的《自表后主》一文中有很好的体现:“臣初奉先帝, 资养于官, 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 薄田十五顷, 子弟衣食, 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 无别调度, 随身衣食, 悉仰于官, 不别治生, 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 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财, 以负陛下。”短短几十字, 现在读来都特别感人。大意就是自从跟随刘备以来, 一切生活所需都是官府供应, 自己不用再专门考虑生产经营维持生计。现在的家产就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地, 这些完全可以满足子孙后代的日常生活。至于自己, 常年带兵在外, 没有什么大的花费, 日常生活都有政府供给, 不需要另外谋求生计, 积攒多余的财物。自己百年之后, 也要力求家里家外没有任何多余的财产, 这样死后也安心了。试着想一想, 诸葛亮官位那么高, 权力那么大, 他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获得更多的财富, 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 也完全有条件为子孙后代谋得更大的利益, 可是诸葛亮完全没有这样做, 而是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公之于众, 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做人境界!再看看当下不时查处的一些贪官, 在位之时, 利用手中的权力极尽贪欲之能事, 房子几十套, 存款上千万, 吃喝嫖赌无所不作, 不但自己腐化堕落, 而且还纵容自己的家人、亲戚、下属等插手各个部门, 大肆捞取各种利益, 给党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完全失去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等到事发之后, 判刑入狱, 成为阶下囚, 即使再怎么痛哭流涕, 也无法挽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 而自身也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又是多么发人深思令人警醒的深刻教训!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相比, 他们是多么的渺小浅薄!其实, 从古至今大凡有远见的杰出人物, 往往是非常崇尚节俭之风的。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司马光《训俭示康》一文现在读来仍感意义匪浅。“俭, 德之共也;侈, 恶之大也”、“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和总结, 更是无数志士仁人教育子孙后代的金玉良言!

四、结语

当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广大人民的生活日益丰富, 温饱问题早已解决, 党和政府正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但与此同时, 在广大社会中间, 有不少人开始逐渐满足于现有生活, 浑浑噩噩, 不思进取, 胸无大志, 得过且过;更有一些人, 为了攫取更多的财富, 享受更高级的奢靡生活, 不惜以身试法, 做了许多违法犯罪的事情, 最后身败名裂, 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因此, 学会如何做人, 如何立身行事, 如何教育子女, 这是我们时刻都要思考的内容。三国时候的诸葛亮不仅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而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代。据2015年6月10日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江淮新闻网报道, 中央纪委网站推出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的第二期就是专门介绍诸葛亮的后人———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村民如何在《诫子书》的影响之下正道做人的。文章说, 诸葛村的每个村民都受到《诫子书》的熏陶, 他们都懂得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历朝历代的诸葛亮后裔中没有出现过一名贪官。村民继承先祖遗风, 淡泊宁静, 和谐相处, 村干部把勤于职守廉于自律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不仅如此, 诸葛村还专门设立了“诸葛亮廉政事迹陈列馆”, 把《诫子书》编成少儿歌曲广为传唱, 编撰了《人文诸葛》文化乡土教材供诸葛镇中小学课外阅读;诸葛后裔除了把《诫子书》作为家训世代相传之外, 还专门制订了《诸葛氏家规》, 内容具体详尽, 这些家规万变不离其宗, 都围绕《诫子书》这个根本来制订。这是诸葛后裔凝聚家族、规范后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是诸葛后裔家风文化的一个灵魂。将《诫子书》的影响由家风扩展为民风、国风, 对于我们今天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读诸葛亮《诫子书》有感 篇3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就是在全世界也很有名气。我认真地读了他教育自己儿子的《诫子书》,深受教育。

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意思是:要找自己身上的缺点,并改正,节约才有道德。诸葛亮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意思是:想要学习必须安静,想要成才必须学习。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不学习就不能成才,没有志气就不能学成。这样一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随成枯落,终不济事,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等到老了就受穷受苦,对世界也没有益处。

我从《诫子书》的意义看,应当把身上的缺点找出来改掉,节约我的零花钱绝不乱花。要做到有高尚的品德,学习的时候必须静下心来,聚精会 神地学习。从今以后我要热爱学习,做个好学的好孩子。

周公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篇4

【原文】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注释】

恭:肃敬,谦逊有礼.荣: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尊盛:位高势盛.卑:低下。

贵:地位显要。

畏:同“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慎:谨慎,慎重.【翻译】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关于周公

周公简介从本文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3]

周公: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文武周公”是孔子最为推崇的人物,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正是由于文王武王作为君主,而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学派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

在唐开元时期,掌控欲极度强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作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

文章评析

六种谦得

《周公诫子》中提到的六种“谦德”,对现代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2]

礼贤下士

“礼贤下士”的意思。礼:以礼相待;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下士:降低身份结交有见识有能力的人。语出《新唐 书.李勉传》,指尊待贤人和结交群士。

诫子书 篇5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其问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成为后代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长,对文言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特点,论证推理有初步了解。应根据实际,不宜往深处挖掘。

三、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诗词意思。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汲取精神养料,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殷(yīnyīn)期盼之情。

四、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词句翻译、课文背诵、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学习难点:

充分理解文章内涵,理清逻辑层次。

五、教法、学法 讲授法、点拨法、练习法

六、学习准备 多媒体、工具书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诸葛亮相关视频,请同学说说他是谁?(2)介绍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二)朗读课文(1)解题

《诫子书》中“戒”告诫、劝勉;“书”书信。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播放诫子书的录音

(3)标注生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指定同学朗读,其余学生评价,然后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目的是什么?告诫儿子要注意哪些事情?

诸葛亮在文中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淫慢”险躁”。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节俭惜时,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疏通整篇课文的文意(包括重点字词解释)(3)要求学生记录下重点字词和整篇文章的翻译。

(四)作业

(1)抄写诫子书的原文及其对应的翻译文。以句号为单位,一行古文,另一行翻译。(2)读熟课文原文,尝试背诵。

九、板书设计

诫子书 1.作者介绍 2.生字词 3.精彩重要句子。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精彩句子

4、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赏析精彩妙点,了解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2、理解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悟。学习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和充分理解文章内涵,理清逻辑层次。

三、教学过程

1.回顾学习内容,请同学齐声朗读戒子书原文和解释。回答问题:

(1)本文是什么文体?论点是什么? 议论文,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3)文言知识(检测实词虚词掌握)古今异义:

淫慢则不能励精(古:懈怠

今:速度低、缓慢)险躁则不能冶性(古:修养 今:治理)意与日去(古:日子、岁月 今:白天)一词多义:

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

夫学须静也(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行走)

非志无以成学(学业)

2、本文文章结构

第一、二句: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

第三句:从立志求学的角度谈完成学业、增长才干。

正面

学习第四句:从修身做人的角度谈“淫慢”“险燥”的坏处。

反面

做人 第五句:从惜时方面勉励儿子努力进取。

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总结:本文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儿子的品德。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为了论证论点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反对比论证法

(2)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从哪句话得出(小组讨论)? A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这些句子多用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本文句式整齐,多用对偶句,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记忆。文章语言简明,用意深刻。“双重否定”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作者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举例说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对偶句: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手法。3.怎么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指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的学习。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薄”。只有做到“淡薄”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身养性了。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句式和语言特点 想一想:

品行高尚的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论点句)。志存高远的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千古名句、“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博学多才的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苦学和成才关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珍惜时间的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作业:

1、你喜欢里面的哪些句子?说明理由?

2、有没有其他关于淡泊、立志、惜时的名句,请每项写2句名言? 淡泊: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2)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立志: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惜时:(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2)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诫子书》 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

夫(fú)澹泊(dàn)(bó)淫(ín)慢 遂(suì)庐(lú)(2)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明确: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5.“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八、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宁淡 静泊 致明 远志

补充

四、研读赏析课文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诫子书教案 篇7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

那一定听过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那谁能给我介绍以下诸葛亮?(读课下注释)《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军师,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板书题目)

诫:警告,劝诫。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联系上节课的内容,思考既然这是一封家书,那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先领读,正音和划分节奏。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2、质疑问难。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四.研读赏析

1、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淡泊,立志,惜时。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结构层次 第一层:(①)告诫儿子应当将“静”与“俭”作为“修身”与“养德”的根本。

第二层:(②③)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鼓励儿子成就学业。

第三层:(④)告诫儿子要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5、画出文中提高“志”的语句,练习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志:以俭养德 学:以静求学 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4.“君子之行——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四)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1)对偶: 对偶句的运用: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字简洁精警。

2、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重要性。

(一)理解默写。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诫子书》教学反思。 篇8

《诫子书》教学反思。

诫子书的设计主要是:复习巩固,有“读”共生,以“静”悟意,达标测评。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首先设计的第一个问题: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什么?与俭以养德有何关系?三,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用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又是想到了哪些诗句?是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的启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对于,第一块的复习巩固所用时间过多,而对于第二板块的四个问题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任务并没有完成。由此我反思,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把握准确,上课的时候没有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来进行设计。因此,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今后一定要注意:要重视,注释的默写,翻译的默写,并与理解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把握文意。并且在教学中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不说多余的话,拓展的相关问题,一定要精选,注意把握好时间,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精当。

诫子书教案 篇9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警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能力目标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作者严密的论证方法。(重、难点)

情感目标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新课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全班齐读课文。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翻译全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明确: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因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板书设计

诫子书反面论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可取之处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还缺乏自己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译、断句时深入浅出,掌握一字一词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所以教学时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词义讲析得好,断句、翻译等任务进行得较为顺利。

不足之处

诫子书阅读答案 篇10

11.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进行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纳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2.告诉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3.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新世纪的学子亦应记住,在静中求学,在学中广才,切勿浮躁,切莫虚度光明。(结合学习实际说的有道理即可。)

14.谈了饮酒问题。待人接物,饮酒要控制酒量。适度而止,不可失礼。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来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

教学重点: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教学道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具体精神面貌来引入课题,主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减学生紧张的情绪。

二、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三、解题

诫:

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一种文体

“诫子书“即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朗读要求:

1、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二)播放朗读视频,初步感知。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连、语气、节奏及重音。

(三)仿读课文,感受语气。

(四)全班齐读课文,增强语感。

五、译读课文

理解文意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增: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一)解释重要字词(抢答的形式完成)

(1)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内心恬淡,不幕名利

(3)明志:明确志向

(4)广:使......广,增长(形容词使动用法)

(5)志:立志(名词用作动词)

(6)险躁:

轻薄浮躁

(7)驰:迅速逝去

(8)去:消失

(9)枯落:凋落,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二)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遇到疑难进行勾画

1、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2、一同学翻译全文

(三)读出节奏(感知课文内容)

1、障碍朗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标出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研读课文

把握主旨

(1)诸葛亮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来告诫儿子的?

(2)根据同学们对诸葛亮的了解,结合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和《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觉得诸葛亮本人最喜欢的可能是文中的哪两句?为什么?

(3)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你觉得受益匪浅,想要选择文中的一句话,送给在坐的某一位同学,你会送给谁?为什么?

七、美读课文

感受语言美

(一)感受对称美。

静以修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

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广才

才须学也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年与时驰

险躁则不能治性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悲守穷庐

多不接世

将复何及

(二)补白朗读,感受韵律美。

1、补出词语

夫()之行,()以修身,()以养德。非淡泊无以

(),非宁静无以()。夫学须()也,()须学也。非学无以(),非志无以()。()则不能励精,()则不能治性。年与时(),意与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补出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夫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淫慢则不能励精。年与时驰。

遂成枯落,悲守穷庐,!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和整理与本文有关的名言警句

十、板书设计

淡泊

立志

节俭

做人

学习

勤学

接世

上一篇:孕前优生检查注意事项下一篇:初中生感恩母校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