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文化

2024-12-06

弘扬中国文化(共8篇)

弘扬中国文化 篇1

论文题目:如何弘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国元素,文化,问题,中国共产党,弘扬,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她随着国家的成长,民族的成长而形成,最后根生与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思想中。本文先介绍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如何辩证的看待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方法。

正文:

要谈弘扬中国文化,那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中国文化,这其中又包含哪些含义。现在一谈到中国文化,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大家自然都会想到与文化相关的元素,兵马俑、龙图腾之类的,当然这是中国元素的重要内容,但这不是中国元素的全部。我认为中国元素不一定就是代表历史的,但它必须是有积淀的,能反映和传承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不只是在古代。所以我们要广开思路,同时更要在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对中国元素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表达。对于中国元素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符号的简单拼凑上,而是要真正传递中国精神,这样才能使中国元素具有一定的境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不同于任何民族的深厚底蕴,这是铭刻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

列宁提出了“两种文化”的观点,认为每一民族中都具有两种文化,既有陈腐的文化,也有进步的文化。中国文化自然也是如此,既含有鄙陋的传统,也含有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中有不少庸俗、鄙劣的思想作风,这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等级观念、拥护君权的专制主义思想、愚忠愚孝的奴隶道德、男子纳妾妇女守节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以及损公肥私、叛国求荣等追求个人私利的思想,这些都是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庸俗意识、陈腐陋习,可谓中国文化中的鄙陋传统。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存在的硬性的问题。

前文提到虽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文化并没有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而熠熠生辉。在古代的中国,我们的文化曾如此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文化。从丝绸之路到东方的黄金,这些曾让西方国家深深着迷。在新加坡,恰恰是“第三期儒家文化”铸就了新加坡今日的辉煌。而现在,我们的文化却被慢慢地减退消逝,而西方的文化恰恰在不断地,也可以说是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从好莱坞大片,到西式大餐;从听西洋音乐到过西方节日;从拼命去海外留学,到海归派衣锦还乡,一些西方的文化理念和符号正在逐渐侵袭着我们的文化,在年轻人当中,特别是年轻的广告设计师中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的向往和追求,而对我们本国的文化却在无形中被忽略了。在过去的20年里,亚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是日本,然后是亚洲“四小龙”,现在又是印度和中国。亚洲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发达的经济体和规模庞大的市场。中国的经济实力正在增强,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预计在未来的20年到50年间,中国将迎来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经济和文化双重主流的国家。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文化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在于吸引和激发人类创意的能力。再有,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许多的思维感应触点,作为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敏感的触点,那就是因民族文化的长期熏陶和积淀而形成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触点,这个触点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是先天的,更是广泛的,是不用重新培育的。因此,这些先天的感知优势是文化创意,特别是广告创意所必须关注和利用的。但就我们目前创意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中国文化所发挥的影响力还是很弱的。这是在弘扬中国文化精粹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走进了社会主义的春风里。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应是古令中外文化成果的集革,既需要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也要必须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现在很多同志都己经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之下,在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同时,努力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

统。弘扬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和义务,还应该是党和国家的任务和义务。并且党和国家在弘扬中国文化方面也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最要紧的工作应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哲学——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立天指出,“具体而正确地认识和阐释中华文化儒、道、佛三家的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强调弘扬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为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根本环节,丝毫没有贬低、否定其他文化形态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之意。”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金冲及认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几千年生存发展、没有中断而在今天又能重新复兴的重要原因。金冲及认为,对封建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它包含着一些值得汲取的有益成分,在其上升时期尤其是如此。但是需要细心辨别文化遗产中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指出,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这位著名的建筑大师认为,以建筑为例,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茫。

在规划新世纪的时候,要高度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中国的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实质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采取这一发展战略,必然重视文化的价值。科学的文化能够给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对于美化人的心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文化价值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创造。一个物质产品不仅意味着一种经济价值,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文化价值。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把消费过程看作不仅是一种物质生活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上的体验过程。这就要求物质产品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要求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文化的参与,而这种要求作为一种社会需求和精神动力对于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文化权利是中国制订新世纪文化政策的出发点。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换引起了社会全面、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和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老百姓在文化事业发展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然而,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民众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剧增,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越来越多的文化权利,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保持和发展文化的民族特色。世界丰富多彩,文化应各具特色。可以说没有文化的民族特性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由此产生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延续的条件,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其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是产生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本质特征。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能互相代替的。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自己优良的文化传统。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赖以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精神纽带,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对此,我们十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不能像俗话所说:在倒掉澡盆里的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

分珍惜、爱护,并要不断加以弘扬。江泽民主席曾精辟地概括和阐述了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即“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和“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历史文化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不断扬弃和发展。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和民族命脉,传承至今,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曾以其鲜明的中国风格著称于世,切实保护好这些文化遗存是新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延续和更新,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实践,才能永葆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应该支持各个国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对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更应好生保护和支持,切实防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单一化。至于中国文化,她将继续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毫不动摇地大力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使其以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时代精神活跃于世界舞台,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提倡各种文明相互间共处而不冲突,对话而不对抗,交流而不封闭,兼容而不排斥,互相学习,携手合作,共同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各种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是客观现实,也是客观规律。惟有不同,各种文化才有自己的特色,世界才丰富多彩。人们之所以不远万里去异国他乡参观旅游,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就是那些不同的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吗?但“不同”并非是互不相关,更不是互相冲突,在各种不同文化之间,还必须要有“和”。“和”就是要和谐相处,互相学习、借鉴。惟有“和”才能产生新事物、才能发展。中国古代哲学中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延续5000余年而不中断,其重要原因在于她始终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汲纳外国文化中的营养,从而在自己发展的历史上创造了一座座风光独特的奇伟景观,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史中,在共同的劳动和创造中,在反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斗争中,终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同时也培养了一种存异而致和的博大胸怀,正因为如此,中华文化才能延续至今,充满生机。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既有本民族独特的东西,也有全人类共通的东西,应当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抛弃“冷战思维”,摈弃“文明对抗”的主张,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各种文明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各国、各族的共同进步。

结束语:在人类走向21世纪之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快,文化从地区走向世界,这一人类精神发展的基本走向亦更加明显;未来世界人类共同文化中共性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但这并非意味着世界文化会走向单一。世界文化百花园如果花色单一,即使都是牡丹也毫无生气,只有百花争艳,气象万千才蔚为壮观。而中国文化作为这牡丹群众的一片,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沉淀以及丰富的内涵,势必会成为最耀眼夺目的一片。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一步一步的将中国文化的精粹弘扬出去,传播开来。让中国文化造福广大民众。

参考文献:

[1]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08月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01月

[3]中央人民办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06月

弘扬中国文化 篇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共同期盼。1988年, 76位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 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实现中国梦,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 要解决文化传承的问题:实现中国梦, 是以中国文化作为精神家园, 还是以其他文化作为精神家园?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立国根基, 还是以别人的文化作为立国根基?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做出一致的回答:中国梦必须以中国文化作为价值内核, 以中国文化作为立国强国之本。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只有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 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才能充满自信的去迎接世界。

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民族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形成的悠久历史、民族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等人类发展的组合。对一个国家而言, 文化关乎立国、治国和兴国。

“当有一天, 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美国总统尼克松

那么, 近一百年来, 中国的文化是一个什么状况呢?近一个世纪来, 西方资本文化大举侵入中国, 且畅行无阻。中国社会目前的各种乱象皆来源于此。世界历史已经证明给我们看:凡是用别人的文化作为立国之本, 就意味着是别人的文化附庸, 进而很容易成为别人利益的附庸。如果我们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我们自身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就是在心悦诚服地为西方的利益服务。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和自信, 要扎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今天的世界上, 假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失去了构成它最内核的‘自我’的文化, 它的自我认同必然出现危机。”——亨廷顿《我们是谁》

如果不去继承和发扬光大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 也就失去民族文化的“根”, 失去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承载力, 也必然陷入文化的迷茫和文化自卑、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21世纪, 中国的硬实力在增强, 中华民族在崛起, 中国人对自己祖宗留给我们的5000多年中国文化在觉醒!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 作为中国人我们开始醒悟, 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 唯有以华夏五千年文明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 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必须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 中国的未来发展必须用本民族文化作为动力来源。那么, 我们自己的文化是什么?具有5000年博大精深的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是什么呢?

一、儒学拯救世界

中国必须要以中国传统主流精神文化——儒家文化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价值依据。华夏文明绵延五千年, 长盛不衰, 傲立于人类文明史。诸子百家, 三教九流, 中华民族选择了儒家, 这条路一走就是两千多年,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康乾盛世”, 儒家思想影响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两千多年的历史无容分辩地证明, 中华民族对儒家的选择是正确的;近百年的历史也铁证如山, 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的选择也是正确的。纯正的儒家与真正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

世界四大文明, 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 长盛不衰。五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中华文化的治世瑰宝, 护佑华夏子孙生生不息, 和谐共处, 长盛不衰。

近代一百多年来, 社会动荡, 争战不断, 持续不断的颠覆性、毁灭性打击, 致使引领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被说成是封建、迷信, 这样的文化瑰宝被中国人自己踩在脚下, 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呜呼哀哉, 一百多年, 不要祖宗, 崇洋媚外……一百年后, 我们幡然醒悟:任何社会的进步都首先应该是观念的进步, 而社会观念一定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基, 就没有民族的立足点, 就缺少民族的自立与自信, 从而难以真正吸纳世界上其他的优秀文化成果。2013年11月, 习近平在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表示,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他提出, 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坚持古为今用,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因势利导, 深化研究, 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将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 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孔子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业已沉淀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从隋唐开始, 就有以儒治国, 以道治身, 以佛治心, 儒释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989年, 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会上, 联合国教科文卫生组织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 人们很快就会发现, 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 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 或者缺少进步也好, 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和超越时代的, 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属于过去并照耀着今天和未来。”

中国学者的认识更加深刻。钱穆先生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 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之积累, 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 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2500年以上之演进, 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 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 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 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 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媒体责无旁贷, 当披荆斩棘, 勇立潮头!为天地立心, 为百姓立命。为往昔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承传华夏文明, 媒体应该一马当先, 当仁不让。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方面, 主流媒体应该担当起振兴中华文明的急先锋。

我们欣喜地看到, 在国家政府的扶持之下, 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努力创导和不懈努力之下, 当今社会, 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的觉醒和喜爱。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论坛遍地开花, 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弟子规》夏令营, 传统文化夏令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学习热遍布大江南北, 学习传统文化的组织更如雨后春笋, 在神州大地建立起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网站越来越多, 以上种种, 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希望。

二、小结

通过上面分析, 我们明白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功在千秋, 造福子孙后代, 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 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主流媒体作为大众传播机构, 可以说播什么内容的节目, 就是在教人们什么。所以说, 媒体能救社会, 也能毁灭社会、毁灭世界。今天的媒体, 影响力和范围之大史无前例, 如果媒体播出去的内容是暴力、色情, 是杀、盗、淫、妄, 那么就在教人们恶, 毁灭世界。如果播出去的内容是劝善的, 是弘扬仁义礼智信的, 是劝善的, 是伦理道德教育、是因果教育, 那么就在教人们善, 那么就救了世界。因此说, 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体, 承担着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弘扬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如此迫在眉睫, 可是,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电视频道专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这种现状急需改变。在国内几十家卫星频道和数千家地面频道中, 通过每日节目单我们看到, 这些频道的节目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内容:新闻, 电视剧, 娱乐节目等。在这些节目中, 教中国观众向“真善美”的有多少, 教人们“百善孝为先”的有多少?而是潜移默化的在教人们“不以淫为丑, 反以淫为荣”, 老祖宗告诫后人“万恶淫为首”, 可是我们的电视节目在教观众什么?

作为媒体, 国家的喉舌, 应该告诉观众儒释道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正统, 应该把中国老祖宗能够化解世界灾难, 促进和平的方法告诉世界。响应习主席号召, 大力弘扬中华文明。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起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建国军民, 教学为先。21世纪, 媒体传播的速度、传播的广度、影响的范围和深度, 媒体的教育力量之大前所未有。有人会说, 教育是学校的责任, 媒体可以袖手旁观。可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 是学校对人的影响大, 还是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人的影响大, 答案一目了然。今天, 媒体的影响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 影响终身。

借助当今的媒体, 尤其是主流媒体,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播正能量, 是媒体人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现在婴儿扎根的教育是什么?是电视教育。从前是父母家长教育, 现在是电视。从一出生到长大, 先是电视然后是电视和网路在影响他们。这些电视网路在教人们什么, 我们都知道了, 这是可怕的危机呀!

媒体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借助电视和网络等媒介, 把千万年来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圣贤智慧, 留下来的千年不变的真理, 留下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方法等等一切优秀中华智慧传给中国的下一代。

中国的媒体到了拿出行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了。据了解, 2014年7月开始, 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的中小学将开始全面开始学习《弟子规》。这个消息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不光是中国人的, 它更是世界的, 是永恒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作为华夏子孙, 这样的宝贵财富一定要继承呀!

中国新一代国家领导人, 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描绘了富强崛起美好光明的蓝图, 正带领全国人民高高举起实现中国梦, 继承和振兴中华文明的大旗, 作为媒体, 作为对人民进行传播、教育的大众传播机构, 理应担起历史的重托, 扛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时不我待, 即刻行动。

摘要:主流媒体,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播正能量, 是媒体人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习近平说, 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他说, 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养浩然之气, 塑高尚人格, 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 必须以中国五千年文明所创造的民族文化作为文化之本, 作为民族复兴的灵魂。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主流媒体,弘扬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张洁云.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1 (01) .

[2]马振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及其发展方向[J].科学社会主义, 2007 (04) .

[3]杨彬.从文学的发展看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 2005 (02) .

弘扬中国经典 传承汉字文化 篇3

也可用于记录日语等语言,

是中国、新加坡、日本的官方文字,

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汉字是中国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字发展至汉朝隶书时被取名为 汉字 。

中国汉字书写正在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

提笔忘字现象严重:怎么写都觉得“怪”

现场测试:常用词错误率极高

在上海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编辑组公布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字别字”中挑选了50个,随机选择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做了一个小测验。

“提笔就犹豫,犹豫过的,最后都错了。我自己还感觉不错呢。”一位高中老师在做完测试后,也摇头称:“现在电脑用多了,连板书都成了课件。偶尔写几个字,还要问问学生们对了没?”

在接受测试的一些高中学生中,平均每人写对的词可以达到20多个。但高三学生的正确率就会直线飙升,几乎都保持在45个以上。“天天都在练这些字,自然难不倒我们。”刚迈入高三的王同学说。

提笔忘字:好多字只知道大概轮廓

在测试中,有人说,“可以用手机查一下吗?”“不行了,有的字只记得个大概轮廓,具体到要写就写不出来了。” 在测试中发现,很多人在写字时,都是拼拼凑凑,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怎么写都觉得“怪”。好不容易确定答案了,最后还是败给了细节。

试卷作文错字标准被迫放宽

“每次批改试卷就头疼,学生的试卷错字频出不说,而且千奇百怪,错成什么样的都有。”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无奈地表示,以前批改作文的标准是800字作文允许错字为5个以内,现在这个标准已经被迫放宽了。

如今不少中学生已进入提笔忘字的大军里。一位高中生告诉记者,现在课堂上老师用课件的时候多了,写板书的时候少了;平时看书基本上也就是浏览,“看着都认识,一写就忘。”很多中学老师表示,到了中学,一切以成绩为中心,很多家长和老师教育学生写好字的唯一现实利益就是上交的考卷让老师感觉赏心悦目,多得形象分。

一些学校不重视写字教育

三段文字密密麻麻、东倒西歪地聚在一起,看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一百字的段落中,错别字就能有五六个;答题纸留出的格子足够用,可偏偏就把字写在格子外面……这些都是今年中考试卷中,学生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书写情况,阅卷老师表示,这样的试卷学生肯定要吃亏的。

有关人员指出,从大环境看,写字这一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重视,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尽管各地区的教育部门很多都把写字教育纳入到课程安排里,但比起其他学科,则显得微乎其微。个别学校原本就很少的写字课还经常被占用,有的写字课变成了抄写课。

此外,电脑、网络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用笔写字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部分老师为了方便或“赶时髦”,甚至用网络作业代替了纸笔作业。由于不重视动笔,一些学生在写字时,常常提笔忘字或张冠李戴。

弘扬汉字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好汉字文化?

关于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好汉字文化,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从学校教育抓起,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字教学水平,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对汉字的掌握。

其次,抓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工作。现在大学生毕业、评职称对外语都有硬性要求,对自己母语的掌握却没有要求。应尽快在大学本科、研究生中全面铺开汉字测试工作,并对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在汉字的掌握方面定出硬性要求;凡与语言文字有关的部门和教育部门,也应把汉字测试的成绩作为能否上岗的依据。

此外,经常组织以汉字为内容的各类活动,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汉字普及读物,也能提高民众学汉字的兴趣,营造出学用汉字的良好社会氛围。

“提笔忘字”怎么办?专家建议推行汉字过级考试

“提笔忘字”似乎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中国人的一个新尴尬。针对这一新现象,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昨日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建立汉字过级考试标准

“有很多不常用的字,我现在提起笔的时候也要想一想怎么写。”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文字学专家王建设笑着说。电脑的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是,键盘代替手写,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提笔忘字”首当其冲。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忘”,而且字越写越难看,特别是一些研究生、博士生,由于长时间在电脑上操作,他们的手写字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

王建设表示,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承载的内涵是深沉而久远的,对“忘字”现象不能漠然置之。针对“提笔忘字”,应及早推出汉字过级考试,建立考试国家标准,让人们特别是文字工作者对汉字“不能忘,不敢忘”。

汉字教育从娃娃抓起

“文字,从握笔手写,到电脑键盘输入,是一大进步。正如信息从纸媒的传播,到网络的传播,是一大飞跃。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时代进步。”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毛翰认为,不用过分惧怕因为电脑用多了而导致“提笔忘字”,毕竟文字语言是“用”出来,只要经常使用就不会遗忘。因此,人们真正应该注意和大力倡导的是汉字的规范使用和历史传承。国务院日前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其中收录了“闫”等226个简化字,“皙、喆、淼”等45个异体字也调整为规范字,这样的统一规范有利于缓解提笔忘字、混淆字形的现象。

毛翰指出,从更深层次来讲,汉字里不仅有形与义,还有历史与文化,包含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对于汉字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不仅仅是教导他们如何书写汉字,还应将汉字所承载的文化积淀一同授予他们。

感受汉字魅力 传承中华文明

汉字的力量

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被人们议论得很火热。这些日子的持续关注,使笔者觉得有必要说说“汉字”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

汉字是文明的足迹。一些人认为,汉字之所以叫“汉字”,是因为它是汉族人使用的文字。这个说法不准确,取名“汉字”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汉朝对中国文字的贡献。

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一样,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但传承3000年以上的唯有汉字。但甲骨文还不一定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能只是汉字的童年。

汉字是中国故事的目录。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有多少个汉字就有多少个故事。浏览词典、泛舟辞海、徜徉碑林,千姿百态和意趣横生的汉字让你沉迷其中。万物皆入字,一字一幅画,世界上能将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山林川流、人物鸟兽、天时地理、农技工具、纲常伦理形象成字的,唯有我泱泱中国;因为字形的特立独行和仪态万千,而使书写方法成为书法理论的,唯有我谦谦中国。

字有繁简神采、开合气势,由篆而隶,由隶而楷,从纵向取势到横向取势,再到翩然灵动,汉字翻卷腾挪着历史的风云;音有平仄神韵、词腔曼妙,青灯寒帐,沐浴焚香,吟咏诵读,那抑扬顿挫一波三折,流变切换着时光的幻影。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到如今,帝王将相、工农仕商们创造的中国故事,尽在字串字排字堆字库之中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画卷。汉字让岁月留影,人们才能捧文读字,翻阅那5000年的中华长卷,凝视盘古、女娲、伏羲、炎帝、黄帝,一直到尧、舜、禹等一尊尊丰碑;才能回放那开天辟地、化生万物、抟土造人、炼石补天,鞭草识药、移山填海、射日奔月、造字画卦、养蚕治水、钻木取火的一幕幕图景。

汉字力若千钧,我们才能在品读博大精深、蔚为大观的儒释道法诸子百家的经典中掂量思想之重,才能拂却殷墟、长城、颐和园、故宫、秦俑、赵州桥以及布达拉宫、高句丽王城的尘埃光影掂量文化之重,才能在领赏仰韶彩陶、良渚玉器、大足石刻、马王堆玉帛、曾侯乙编钟和莫高窟壁画时掂量历史之重。

汉字的音形意韵,让我们在绕梁余音中一展纸笔恣意挥洒、在书院楼阁中潜心品读修身养性,让我们凭风远眺,看那秋水长天一色中,《山海经》《论语》《清明上河图》《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排成的文化经典们帆影如阵,老庄孔孟列成的文化纤夫们背影如弓。

汉字是中国精神的凝练。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捉笔写字,练习的是书法,打造的却是性格与魂魄。汉字的间架结构紧而不拘,繁而不赘,宽而不松,方正圆润,启承呼应,勾连之间敛气凝神聚魂。横平竖直的浑厚刚劲,蚕头燕尾的生动潇洒,有包裹四海之气象、驰骋古今之豪迈。黑白相对、虚实相衬、动静相宜、庄谐相映,饱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那端庄、厚重与质朴,那灵秀、洒脱与率性,铸成独特的东方思维和中国性格。

文字的坚挺反映出文明的刚强,端庄方正的汉字在风霜雨雪中形不销、神不散,浴火淬打,百炼成钢,走出中华文明顽强坚韧的特质和葳蕤芳菲的仪态。强大的汉字系统和丰富的汉语表意,构成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基于文字,音可以不同,但意一定相通,多彩的方言因统一的语意而和谐共处,不致因歧义而分裂。

相同的语言文字把相同的人群凝聚在一起,相通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汉字尚在,心就不分,一方汉字,成为天下中华儿女的心与根。中华文明不曾断裂的内因之一,正在于这汉字的力量。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每一个汉字都是劳动的产物,是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描摹。一部汉语词典,就是一个海量信息光盘,贮存着中华文明丰富而神秘的密码,遗传着文化精神坚固而完整的信息。正是因了汉字,我们才能解读到先祖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形态,才能探析中华文明的内核。正是有了汉字的聚合力、传承力,中华民族才对外有战斗力、对内有凝聚力,迸发出泼辣辣的生命力。

几千年来,人们用同一种语言文字书写着各自的辉煌与落寞,即使不断地改写甚至刻意篡毁前朝他国历史,也从未想到刨断自己共同的根。中国历史乃“百国之和”,千流同源、万木同根,这个“源”和“根”就是文字。汉字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还吸收了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字。比方说,巴蜀文字、契丹文字等虽然没能沿用,但对汉字的形、音、义的形成提供了参考,为汉字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和路桥,成为解读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的切片。融合、继承、创造、发展,是汉字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共同的旅程。

中华文化长河源远流长、浩浩汤汤,汉字是河中的浪、水中的波,是长河上悠扬的船夫曲、高扬的云中帆。汉字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字字相连、句句相扣,筑起中华文化的共同体。人民是语言文字的主人,汉字如阵,华语如鼓,中华文化前行的方队一路尘土飞扬,正书写新的史记。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篇4

一、简介

2014年5月26日,淮南二十二中举办了“弘扬中国魂——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竞赛”的活动。通过本次活动,通过同学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可以更加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向学校发出邀请

5月13日,我们向各各班一一发出邀请,诚邀各班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各班的同学们对此次竞赛也热情参与,积极报名。在5月25日将计划书,比赛规则,及报名表等发到各位主席手中。

5月17日,我们将报名表收集,并与各学院代表队负责人取得联系。

三、积极筹划过程

5月16日,我们将宣传横幅挂到了学校大门上,希望各位能前来观看传统节日知识竞赛,更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在此期间我们买装饰材料,买礼品,制作PPT,借比赛场所,并精心挑选了主持礼服等等。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过程很曲折,但我们从中收获了很多,感觉很快乐。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不断克服中成长。

四、知识竞赛汇总

2014年5月26日下午,在忙碌的准备之后,在紧锣密鼓地布置会场,力争做到每个细节都能尽善尽美。随着主持人错落有致的开场白,拉开了我们比赛的序幕。

首先,由余老师上台做了老师致辞,在老师的朴实的话语中,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乐趣和重要性。

接下来,正式进入了比赛环节。此次比赛共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团队介绍及问答题,每个小队都将自己最具风采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给观众及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环节为问答环节,题目分为简单,中等,难三个环节,有的团队出色地完成了问答环节,而有的队伍却不尽如人意,比赛也正渐渐走入轨道。

第三个环节的风采展示,以传统节日为题,各团对都拿出了浑身解数,有歌舞剧,有歌曲演唱,小品表演等等,均展示了大家的用心与热情。风采展示中,有搞笑的、有感人的、有发人深省的、有振奋人心的,在观看表演的同时,我们又一次重温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再一次感悟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四环节的华丽大变身让比赛越来越有趣,各个参赛队伍的比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后白热化阶段的抢答题环节将正常比赛推向了高潮,同学都激情四射地抢答问题,比赛一度难舍难分,最后外语学院凭借着微弱的优势赢得了比赛。

最后,进过了激烈的比赛,分出了胜负,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比赛,让大家在欢笑中,更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铭记传统,传承美德。

弘扬中国魂,铭记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而正是通过这种比赛,使之成为一种载体,让中国传统节日为大家所熟知,更是开启一扇大门,让大家窥探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国魂精神代代相传。

比赛圆满落幕,但我们相信在比赛中获得的感悟和收获将永留在我们心中。

在此期间,我们付出过汗水,同样也怀有感动;有过艰辛,但也有过得意,此次竞赛犹如中秋节的月亮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通过本次活动,望大家更加了解中国文化,铭记中国魂。

弘扬中国文化演讲稿2021 篇5

弘扬中国文化演讲稿1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正是中华美德给予我们的,一颗中国心。

想想这句名言吧: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如果你真的对中华美德弃而不管,你就等于背叛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这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是不是因为进步了,就可以把中华美德像扔垃圾一样遗弃呢?然后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国文化,而自己家乡的文化却遭到冷漠呢?那么,你到底还是不是龙的传人,还是不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如果是的话,你又怎能甘心,做一只外国驴呢?

啊!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吧,并且是一颗有着中华美德的中国心!要永远记住,你是个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美德!

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这是保护中国文化的一次行动,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不要让它日积月累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请不要只展望未来而忘记过去,过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回味的地方!

弘扬中国文化演讲稿2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弘扬中国文化演讲稿3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__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弘扬中国文化演讲稿4

为促进学生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我中队在本学期开展了“文明伴我行,礼仪伴我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具体是:

开展“我身边的礼仪”故事比赛,“校园竞开文明花”演讲比赛,“画身边的文明礼仪”等活动。

利用国旗下讲话、周会、中队会等时间,对学生深入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大力推进文明礼仪。

通过活动,我想谈几点体会:

1、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2、建立文明监督小队,各小队要认真实施监督任务。

3、在学生中开展 “做文明学生,做合格小公民”。比一比,谁能在校勤学识礼、关心同学、尊师爱校,遇到师长要问好、行鞠躬礼,同学之间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做一个好学生;能在家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爱惜东西、自觉做家务劳动,做一个好孩子;能在社会敬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交通规则、遵纪守法。

4、结合每周的升旗仪式,我们把它作为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的一次庄重而严肃的教育活动。在升旗仪式过程中,开展看谁站最笔直、行礼最标准、歌声最嘹亮的比赛,我们应该把爱国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礼仪养成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庄严实在、又有教育效果。5、把树立典型与带动全面结合起来。

我们要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定期开展评比“文明小标兵”、“文明好学生”、“雏鹰争章评比”活动,每月评比一次。表扬先进,鼓励后进。6、把学校与家庭结合起来。学生的礼仪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应该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和他们多交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共同教育好学生。鼓励学生争当文明小标兵,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要最大限度地落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使学校的礼仪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

相信,通过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学生勤学、知礼,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会进一步养成,会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弘扬中国文化演讲稿5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古有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今有朱自清“酣眠故不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现他对美景的爱恋,优美的诗句不正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吗?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精髓在其间,这优美的诗句配合着诗人的思念,美景的惊艳将沉淀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展现到了极点,支撑着中国人精神世界。

爱国诗人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铿锵有力的壮言展现自己的爱国热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对命运的不屈服和抗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这亘古流传的名言不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让人含英咀华吗?

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将爱国志士的爱国情怀烘托的淋漓尽致,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为中国的崛起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国腾飞的基础,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之路让中国能在这条路上畅通无阻。

流传千年的“文房四宝”是中华文化的体现,他将历史的车轮辗转过的痕迹印在纸上,更印在中国人的心里。“两弹一勋”的邓稼先效仿古人研究出令世界为之一振的原子弹,氢弹,完成千万中国人的梦想,他坚守着亘古不变的中华精神,探索者绵延不变的中华文化。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为中国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世界无垠的天空下霸气翱翔,中华文化为中国接上尾鳍,让中国得以在世界的海洋中自由徜徉,中华文化让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挺胸抬头,昂首阔步的迎接属于中国的东方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亘古不变的天空下传来中国的呼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缤纷的世界文化中巧夺璀璨之冠,中华文化魅力无限,在世界的舞台上惊艳四方!

弘扬中国文化 篇6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理想和梦想,这样一个民族才能在心理上尤其是文化心理上有了自己的方向。2013年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的向往,也是我们民族共同的话语。而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强力引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人力文明史的奇葩与瑰丽,在大力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历史时期,发展文化产业首要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归属感,让民族文化产业屹立世界文化之林。

在通过文化宣传实现民族的自信、自豪与归属感中,单纯的发展现代文化产业还是不够的,要更深入挖掘民族独有的文化与产业,使其扎根民族心里,让其成为国人民族心里的自豪与自信,成果国家特色文化的代表,这既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关键一步,也是大力宣传、实践“中国梦”的主要内容之一。纵观当今中西方发达国家,在民族文化与产业发展上,都有着自己的鲜明代表文化与产业,如法国香水、皮具、时装已经成为其在年轻人心中的代表物,同样瑞士的钟表,美国的快餐文化、汽车文化等等。翻开中国历史画卷,我们的建筑文化、文学经典、历史文化名人、中医文化……都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如何充分万挖掘这些民族文化精髓,让其焕发时代魅力,用凝聚传统文化与实用价值的双料产品,扎根于生活,发挥文化育人、文化改善民生、文化促进发展,进而实现民族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举例来讲,以中国传统中医文化而言,其博大精深、功效显著又富含天人合一、阴阳协调、中庸之道等传统

文化理念,而在当代如何让其文化理念结合实用产品走进生活,走出国门,惠及世界人民,其可以挖掘和发扬的空间十分广阔,如运用中医经络、学位按摩理念衍生出按摩器已成为当今城乡居民生活的普遍用品,在此基础上开发古香古色、天然红木制作的汇安康搓脚器,方盘圆珠的外形类似中国围棋,而其足底按摩的原理充分发挥了中医养生保健的科学理念,在满足现代人健身保健的同时,传播中医养生文化。

弘扬中国文化 篇7

一、《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文化体系和文化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中国文化的发生机制、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和中国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小学到中学, 学生学到的、接触到的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不少, 但是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却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高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就是要梳理出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将学生已掌握的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文化理论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 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从而树立中国文化历史概念, 实现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高校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是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需要, 是增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需要, 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可进一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扩大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人文素养, 促进全面发展。

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现状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高校一门公共基础性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但由于各种原因, 该课程存在若干问题, 现状令人担忧。

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不受重视, 日益边缘化。

一直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比较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 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重视不够。因此, 大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 专业课程学时长学分多, 比重过大;人文课程学时少、学分低, 比重太小作为人文课程的公共基础课《中国文化概论》相应地被边缘化。有的高校将其课程性质改为公共选修课、限选课校选课, 有的高校甚至只在个别文科类专业中开设, 理科类专业不开设。

高校不重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建设,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致力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 忙于计算机等级和英语四、六级等考试, 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并不高。他们对《中国文化概论》这样的人文课程认识不够充分, 态度不够端正, 不能认识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高校长期对人文素养教育不够重视, 必然会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使得校园文化氛围薄弱。高校学生毕业后将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如果缺乏人文素养, 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中国文化概论》与西方文化课程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 文化观念已经逐渐向西方式的偏移, 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反而渐渐变得陌生。大学生喜欢过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 对中国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感兴趣, 有的甚至已然忘却。这种盲目的崇外, 使得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类课程和西方文化类课程的态度有所偏移。学生在选修课中大多选择《基督教研究》《外国名著导读》、《西方文化精讲》等, 选修《中国文化概论》《论语导读》、《中华诗词之美》、《国学导读》等的极少。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有其精髓的地方, 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类课程, 可以拓宽知识面, 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但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 不能忽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炎黄子孙, 有义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3. 学生素养低。

目前相当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偏低的现象, 令人担忧。有的大学生精神生活空虚无聊, 整天沉湎于网络游戏、QQ、微信, 有的道德缺失、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唯物主义、唯利主义、唯乐主义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因此, 高校加强大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正如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所言:“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2因此《中国文化概论》等人文学科课程,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 高校应重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建设。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塑造有赖于人文科学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大学生首先必须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 实现这种内化和升华。因此, 各高校应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在文理各专业的必修课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并确保每周两课时的教学量, 开满一个学期。另外, 高校还要建设一支优秀的人文类师资队伍, 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在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 涉及文学、史学、科技、外交、教育、宗教、音乐、戏曲、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多方面, 内容繁多、知识涵盖面广。《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内容博大精深而授课时数却校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讲授繁多的教学内容, 并达到弘扬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是该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 应根据《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特点, 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通过演示文字、图片和影视资料, 以及超级链接互联网上的有关资料, 配合教师的讲解, 将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 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注重弘扬中国文化。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 应注重弘扬中国文化。当前, 中国经济腾飞, 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 同时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不小。文化素质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因此, 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必修课程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需要, 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 应系统地讲授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总体特征, 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知识和理论, 把握中国文化现象的特点, 提高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 进而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民族的文化特点。

4. 努力提高学生素养。

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置的宗旨, 就是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特别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进而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 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倡导中国文化之精神,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实问题。

教育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未来, 它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播, 更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人生价值的探索。《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正是富含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进行思考的一门课程, 这些传统文化积淀和蕴涵了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知识, 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 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国文化概论》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努力弘扬中国文化, 提高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立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弘扬中国文化 篇8

投笔从戎

1918年,黄仁宇出生于湖南长沙。父亲黄震白曾加入同盟会,父亲对他起了决定性的影响,黄仁宇曾经说:“我的历史观来自父亲的影响。” 1936年,成绩优异的黄仁宇获得了南开大学减免学费的奖学金,入读机电工程系。但是次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难当头,黄仁宇决心从军报国。黄仁宇先担任排长,奉命驻守云南,后随中国远征军开赴印度、缅甸作战。满腔热血,终于得到了报国的机会。

如愿上战场的黄仁宇不但在军事方面有积极的表现,也在此时展现了他的写作才能。黄仁宇一边服役一边撰写了八篇战地报道。随后,黄仁宇被任命为专职的战地观察员。日后,这促成了他的人生轨迹,即从一名职业军人过渡到一名历史学家。而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军人的国家意识,尤其是军人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对国家制度的思考,也就成为了黄仁宇未来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的主要课题。

黄仁宇虽然一心报国,但在人际复杂,腐化混乱的军界始终难有发展。1949年初,黄仁宇被任命为中国驻日代表团的副官助手,前往日本。1950年,黄仁宇因受到派系斗争的牵连,而被迫在日本退伍。此时,他已经38岁。 身处日本的黄仁宇,既无法返回大陆,也不愿南渡台湾。最终,他毅然决定赴美留学,抛却前半生,重新开始。

半路出家的历史学家

1952年9月,黄仁宇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主修新闻学专业。在班里,他年纪最长,学习也最刻苦,在两年内顺利取得硕士学位。

但是,毕业对于黄仁宇而言就是失业,因为他当时还没有掌握地道的美国英语,也很难在报社规定的时间内迅速写出符合要求的稿件,所以很难在新闻界觅得一份工作。他也曾尝试向出版业发展,一次次的努力却只换来一次次被拒绝的尴尬。

黄仁宇在新闻系就读期间,受系主任影响,对历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新闻界工作难觅,于是干脆改行,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黄仁宇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攻读历程,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明代历史。

当时的美国政府,对大学的文科没有足够重视,政府研究津贴很少用在文科方面。所以,大部分文科研究生都要靠业余打工来维持。黄仁宇一边打工,一边专心读书,到1964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46岁,对于很多人而言已经是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但对黄仁宇却还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1967年,黄仁宇受聘于纽普兹大学,成为这所学校里教授中国历史和日本历史的老师。在此期间,黄仁宇先后与被称为“美国研究现代中国史的开山鼻祖”的费正清,以及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合作,发表一系列具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的影响与日俱增。同时,他还获得了参加《剑桥中国史》明代部分撰写工作的邀请。对学者而言,这是莫大的荣誉。

但是,黄仁宇的事业并非就此一帆风顺。1979年,黄仁宇收到了纽普兹大学的解聘书:“你的教职将于1980年 8月31日中止。你的教职之所以中止 ,是由于人事缩编所致。”解聘一事给黄仁宇的身心和生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个事实会永远削弱我的尊严 ”。

黄仁宇内心的苦痛还来自另一个层面。他一直认为自己工作的最有魅力之处,在于找出西方文明是如何打破中国文明 ,让中国分崩离析,而在中国重新恢复平静之后,又是如何转而影响西方世界,让西方进行与东方相适应的调适。他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以一己之力研究西方如何与东方交会,而东方又是如何与西方结合,直到两者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史。然而这次纽普兹大学却解聘了除美国史、加拿大史、西欧史以外的所有历史教授。校方这种唯西方历史独尊的做法,令黄仁宇痛心不已。

痛失工作的同时,日后成为黄仁宇代表作的《万历十五年》,在出版方面也遇到了困难。商业性的出版社认为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应该交由大学出版社出版;而大学出版社则认为这本书十分通俗 ,趣味性强,应该交由商业性的出版社出版。两者相互推诿,出版也就一再搁浅。

由于英文版《万历十五年》出版困难重重,黄仁宇迅速将其翻译成中文 ,委托朋友帮忙在中国寻找出版机会。1980年,历经苦难的《万历十五年》终于由中华书局出版,首印2.75万册,很快便销售一空,成为学术界最畅销的图书。专家们也纷纷从内容、理论、写作方法等方面对该书进行探讨,一场“《万历十五年》热”席卷中国。时至今日《,万历十五年》已经重印20次,销售量超过百万册。

自成一体的 “大历史观”

黄仁宇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提出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大历史观 ”。

它主要指的是从宏观角度、以大视野的眼光、非人性论的立场和将史料高度压缩的归纳方法,将中国历史放入整个世界史,通过与西方历史的比较来分析中国的历史,从历史“何以如是”内在因果联系的技术角度来看待历史,而并不是从道德角度来看待历史。

然而,黄仁宇“大历史观”的推广之路却十分坎坷。一名华裔学者在西方学术界,希望得到西方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的认同,无疑是一件会事倍功半的难事。而在华人学术圈内,黄仁宇的学术研究则是受到了他昔日国民党军官身份的株连,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处境十分尴尬。幸而《万历十五年》这本通俗化的明史著作大行于市,黄仁宇和他的“大历史观”才被公众认识和肯定。

黄仁宇的著作能够迅速风靡,主要因为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写史风格,用清新俊朗的笔调把严谨的学识和博古通今的历史观熔于一炉,才能够使学术著作变成普通大众的精神美食。

黄仁宇能够有这样的成就,除了和文笔风格有密切关系之外,他早年的个人经历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黄仁宇是中国知名历史学家中,惟一一个在进入大学专修历史学之前有过漫长非学院的、底层的生活经验的人。而在进入大学之后,他并没有把之前的记忆作为包袱,而是作为财富点石成金。他的《我的大历史观》、《中国主要问题如何实现在数字化上的管理》等等,和他抗战时做过步兵参谋,曾在云南那种瘴气密布的丛林里作战,亲眼看见中国的西部是如何荒僻,如何的落后都有关系。

2000年1月8日,黄仁宇和夫人驾车到电影院看电影。在去往电影院的路上,他和妻子说:“我一生经历过中外各阶层的生活,不论是治世乱世,无所不闻,无所不见。现在我个人要做的事都已做了,可以死而无憾。”

上一篇:预备党员学习情况下一篇:春联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