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2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7-03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2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4篇)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2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2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烟草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召开前,张德江副总理专门听取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的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烟草行业2011年的工作成绩,并对做好2012年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行业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张德江副总理的指示要求,稳增长、重减害、强管理、树形象,努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11年全国烟草行业工作成绩显著

2011年全国烟草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工信部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任务目标,攻坚克难,创新发展,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卷烟重点品牌加快发展。全年产销量超过100万箱的品牌达到了12个,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的品牌达到了9个,以“532”、“461”知名品牌为主导的品牌发展格局在加快形成;全年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7529.56亿元,同比增长22.5%;上缴国家财政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22.82%,为国家财政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烟叶工作的水平整体提升。烟区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水平进一步提高,水源工程建设工作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烟农收益明显增加,同比增长27.7%;全年烟叶收购上等烟比例达到56.09%,提高了11.06个百分点,中等烟比例同比下降了3.29个百分点,下等烟比例同比下降了7.7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卷烟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牌发展战略的实施。

卷烟减害降焦工作进步明显。全国卷烟焦油量平均值、烟气一氧化碳平均值均同比下降了0.4毫克/支。低焦低害卷烟产品的快速增长,有力促进了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效益提升。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烟草基因组计划重大专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烘丝机、切丝机等关键设备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成果;16000支/分钟、800包/分钟超高速机型引进技术国产样机制造装配工作顺利完成;造纸法再造烟叶技术升级重大专项技术启动实施。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行业管理不断改进。多元化投资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存量资产整合试点工作开始启动;17家省级工业公司全部完成改制,全面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成了从传统工厂制向现代公司制转变;公开招标工作深入开展,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全面推进;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卷烟网上订货率达到了73.68%,比上年提高了45.5个百分点。

努力推进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烟草行业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正确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努力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烟草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明确提出要把推进烟草行业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作为今年的重要任务,这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符合行业实际。全行业要进一步突出品牌发展这一核心,着力提高技术水平,构建适度竞争的体制机制,严格控制产销总量,促进行业的持续发展;要着力增强优质烟叶保障能力,保持卷烟产销平衡,提高综合配套能力,努力实现品牌发展与烟叶生产相协调、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配套产业相促进,促进行业的协调发展;要更加重视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烟草产业的发展,稳步增加老少边穷地区的烟叶种植生产,为促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努力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要深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努力促进烟叶生产稳步发展和烟农增收。烟叶工作是烟草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烟叶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不仅关系到卷烟工业生产的原料保障,而且直接与广大烟农的利益息息相关,与烟叶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全行业要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烟叶生产基地的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源工程建设、机械化配套水平和土地整理工作,加快推进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不断提升烟叶生产现代化水平;要以优化烟叶结构为中心,进一步优化烟叶的区域结构,加强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在烟叶产区全面开展生产环节处理不适用烟叶工作,切实提高优质烟叶保障能力;要以维护烟农利益为重点,及时提高烟叶收购价格和补贴标准,积极推进减工、降本、增效,把对烟农的优质服务贯穿于烟叶生产各个环节。

第三,要切实加强卷烟品牌培育力度,努力促进重点品牌加快发展和效益增长。加快实施质量和品牌振兴战略,积极培育名牌产品,是推进“卷烟上水平”的关键所在。烟草行业要以推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为依托,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加工工艺水平,为提高重点品牌质量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加强低焦低害产品研发,严格限制超高价卷烟生产和过度包装,努力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保障市场有效供给;要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建立健全技术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现代卷烟流通体系建设,以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经营手段和一流的员工队伍,为卷烟工业企业、零售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要不断探索完善品牌合作生产机制,切实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品牌合作生产稳定发展;要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突出重点品牌、重点市场和重点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国际市场开拓上取得新成效。

第四,要更加重视内部管理,努力促进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要全面推进公开招标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制度和程序办事,决不允许做任何形式的变通;要全面加强审计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症结所在,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确保行业健康发展;要着力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加大源头打假和打击假烟网络的力度,全面加强专卖管理,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要进一步推进多元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管理和效益水平;要以提质、降本、增效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推进工商企业贯标、对标工作,严格财务管

理和成本控制,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要深入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重点项目建设水平,着力提高信息化与烟草产业的深度融合。

第五,要进一步抓好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烟草行业科学发展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职工队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深化“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低调务实,踏实做事;要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突出抓好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加强职工技能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工作能力;要深入推进行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规范权力运行;要切实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和维护稳定工作,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保障行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2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马懿

(2012年2月17日)

同志们:

刚才,跃华部长作了主题报告,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今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讲的很好,我都同意,会后大家要抓好落实。会上,西岭副主席宣读了表彰通报;会议还对郑煤集团、河南中烟、鸿富锦电子、豫联能源、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郑州工厂5家企业进行了颁奖;东风日产负责同志作了典型发言。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工业经济为郑州都市区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

2011年,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全力谋划和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特别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为郑州都市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59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6个百分点。全

市工业项目完成投入1157.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6%。全市仅从事工业生产的就业人数就超过100万人。以上充分说明,工业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扩大城市投资规模、增加财政税收、吸纳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在此,我也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工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充分肯定工业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新型工业化进程看,当前,我市传统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仍在50%以上,工业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创新驱动不足,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可持续发展动力不强,工业发展仍处于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过渡期,从长远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从建设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看,一个城市要成为一个区域的核心增长区,首先在产业上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我市工业在规模上不仅与长三角、珠三角的核心增长区城市如上海市、深圳市相比,差距明显。从中部省会城市来看,我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仅为16.7%,而武汉市、长沙市占湖北、湖南的比重分别为22.7%和32.2%,也说明郑州工业增长对全省拉动力低于武汉与长沙。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看,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影响,国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就我市而言,经济下行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去年进入第四季度以来,全省工业经济呈现下行趋势,由于我市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加之,富士康、东风日产等重

— —

2大项目投产拉动,大部分煤炭企业复工复产,对我市影响不大。但今年的形势还不容乐观,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工业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在差距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前,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忧患,切实增强做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务实重干,着力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产业支撑。

三、全力做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按照“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标准,紧紧围绕巩固提升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在产业转型上下工夫,在发展现代工业上求突破,在产业集聚上育特色,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转型升级,巩固提升主导地位。加快转型升级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哪个地方转得早、转得快,就会发展的好、发展的快。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既要加快推进装备制造、电子电器、建材耐材、煤电能源四个千亿级产业发展,也要注重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要保持好汽车、电子电器、装备制造产业强劲的增长态势,又要注重加快改造提升铝、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形成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要优化产业布局,中心城区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区、航空港区、经开区这些城市组团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县域以下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每一个县(市、区)的主导产业原则上不超过3个,全市范围之内每一个产业布点不超过2个。二是壮大产业规模,既要加快超百亿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也要鼓励和扶持“专、精、特、尖”等中小企业发展;既要做大规模,培育销售收入超500亿、超千亿元企业,更要注重通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深化“两化”融合、实施品牌战略、推广清洁生产,降低生产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增强发展动力,既要通过实施重大工业项目,扩大投资规模,增强投资对工业的拉动作用,也要注重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四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既要注重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要注重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既要优化完善规划布局,围绕郑州都市区建设,对全市产业集聚区进行分类排队,优化资源配置,力争更多园区升格为省级产业集聚区。也要依据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增强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做大特色产业,加快培育一批超百亿元、超200亿元、上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既要注重引进龙头型、旗舰型项目,更要注重引进符合新型工业化标准和园区产业定位、链条缺失的项目,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二)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工业科学发展。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巩固提升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中,要坚持把政策扶持作为各

— —

4级政府的有力抓手。一要进一步完善工业扶持政策。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方面政策意见;围绕重点行业发展,尽快出台加快汽车、电子信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扶持政策;围绕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尽快研究出台加快“双百(”百家实力型企业和百家成长型企业)企业发展的意见。二要提高政策针对性。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如在制定装备制造业政策中,可以向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和项目倾斜,对同样的园区和项目,如在山区丘陵地区可以适度调高政策的扶持力度。三要提高争取政策的主动性。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和省对我市工业经济、产业发展必将在政策扶持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特别是工信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省扶持政策,加强对接,为我市企业和项目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

(三)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工信工作,切实把工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问题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主管领导要具体抓,深入企业和项目一线,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二要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强化全局观念,齐心协力,联动推进,共同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三要尊重企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真正树立服务企业的观念,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各类实际难题。各级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企业发展的新成效,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

家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和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四要构建人才支撑。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依托大项目、大企业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鼓励高等院校、重点企业和中介机构,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多层次、大批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研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和企业科研创新队伍。

同志们,工业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项复杂繁重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抢抓机遇,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开创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新局面,为郑州都市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2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发展新局面

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总结“十一五”交通运输工作,明确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安排2011年交通运输工作。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回顾和基本经验

“十一五”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五年。五年来,交通运输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科学发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加强,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为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提高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各项工作又取得新成绩。预计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完成243亿吨、43005亿吨公里、306亿人、14914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4%、15.6%、10.2%、10.4%。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为36.4亿吨、64305亿吨公里、2.2亿人、71.5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4%、11.7%、-0.7%、3.1%。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0.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5亿标准箱,同比增长15%、18.8%。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总量达870亿人,同比增长12%。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33.6亿吨公里,客运量2.7亿人,货邮运输量556.4万吨,同比增长24.9%、15.4%和24.9%。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975亿元,同比增长21%,快递业务量日均突破1000万件。

回顾总结“十一五”交通运输工作,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五年来,交通运输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历次全会精神,正确把握交通运输发展阶段性特征,努力把交通运输各项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在发展视野上,坚持以“四个审视”谋划交通运输发展,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发展理念上,坚持把做好“三个服务”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能力和水平;在发展战略上,坚持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不断探索做好“五个努力”的途径;在发展方式上,着力推进“三个转变”,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动力上,坚持推进“四个创新”,不断破解影响和制约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交通运输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这些理念和工作思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交通运输发展规律,为加快转变方式、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大幅提升。“十一五”特别是2008年以来,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努力保持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平稳较快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预计“十一五”期全社会共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4.7万亿元,是“十五”期的2倍多。

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五年新增63.9万公里。高速公路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7.4万公里,新增3.3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西部开发8条省际通道基本贯通。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舟山连岛工程、秦岭终南山隧道、上海崇明隧桥工程和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四川汶川地震公路设施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后公路恢复重建进展顺利。

沿海港口五年建成深水泊位661个,达到1774个,新增通过能力30亿吨,达到55.1亿吨,基本建成煤、油、矿、箱、粮五大专业化运输系统。长江黄金水道等内河水运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部与沿江七省二市建立了合力发展协调机制,按照《“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成功实施了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并延伸至太仓、中游航道整治等工程。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京杭运河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工程成效明显。“十一五”期新增及改善内河航道4181公里,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9085公里,初步形成了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络。

民航基础设施五年投资2500亿元,相当于前25年民航建设资金的总和。定期航班机场达到176个,五年新增35个,改建了一批机场,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机场体系。

邮政基础设施补建空白乡镇邮政局所2500多个,改造西部及农村邮政局所7000多个,“村邮户箱”工程全面启动。

组织了农村公路、港口普查和运输量调查,开展了公路建设市场督查、农村公路和内河航运建设质量年等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第三,统筹城乡交通运输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事业成效显著。按照中央部署要求,部省联手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倾斜力度,农村公路建设车购税投资总规模是“十五”期的3.2倍,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总里程达345万公里。国务院《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定的“十一五”期建设目标全部实现。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政府投入为主的养护资金渠道和以县为主的养护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加快客运站建设,启动了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到今年底,全国农村客运班线达8.5万条,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分别达到98%、88%。

第四,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快速提高,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条件显著改善。到今年底,我国营运客货车辆达1143万辆,较2005年增长56%,2010年公路客货运量均为2005年的1.8倍。运输船舶25万余艘,船舶吨位达1亿总吨,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2010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是2005年的1.8倍,沿海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22个港口进入亿吨大港行列,世界排位前20位的亿吨大港和集装箱大港,中国大陆分别占12个和9个。民用航空运输机队总数达1610架,是2005年的近1.9倍;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是2005年的2倍、1.9倍和1.8倍。邮政局所达5.4万个,邮路总长402.8万公里。

公路、水路、民航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日益完善,重点物资运输和春运等重点时段旅客运输得到有效保障,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在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和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中抢通保运,打通和保障“生命线”,为抢险救灾作出了重要贡献。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等重大活动的运输和安全保障任务。签订了海峡两岸海运、空运、邮政协议,实现海上、空中通航及通邮。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武警交通部队纳入国家交通运输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国有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武警交通部队在保障运输服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完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命名编号与标志标牌更换,加强公路养护,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效率显著提升。深入开展车辆超限超载专项治理,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城乡道路客运燃油补贴制度,研究规范发展出租汽车行业政策,开展公路甩挂运输试点,建立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道路运输业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向仓储、装卸、信息咨询等环节延伸,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快速发展。

推进水运运力结构调整,实施中资方便旗船舶特案免税回国登记政策,推进国轮船队建设。完成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健全国内航运企业经营资质动态监管,整顿规范国际班轮运输等运输市场。开展内贸集装箱超载治理专项活动。建立渤海湾客滚运价、国际集装箱班轮运价、无船承运人运价报备制度。加强三峡工程防洪调度和船闸完建期、175米试验性蓄水期等特殊时期的通航管理。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了船舶跟踪监控系统、海陆空立体安全监管和搜救应急反应体系,完善对外开放港口保安体系,提升港航动态治安防控能力。“十一五”期海事救捞系统共增加各类监管救助船舶400余艘、直升机12架、基地58处,在沿海和长江干线建设15个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保持基本稳定,与“十五”期末相比,全国水上交通运输事故件数和死亡失踪人数分别下降39.8%和32.4%,未发生死亡失踪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五年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0万余人,成功率达到96.2%。完成“神舟”飞船海上救援保障任务和南宋古沉船“南海1号”打捞工作。成功处置了大连“7·16”火灾引发的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陆源海上油污事故。

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危桥改造、安保工程成效显著,初步建成部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组织开展“平安工地”建设活动,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民航系统创造了连续安全飞行2150万小时的记录,是我国民航史上最长的安全周期,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为0.05,较“十五”降低74%。

健全完善邮政安全监管机制,邮政通信和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第五,依法行政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行业改革和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推进。修订了《邮政法》,出台了《船员条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国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和55件部颁规章。深化交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40项行政审批项目,部审批的行政许可项目70%实现网上办理。实施交通行政执法禁令,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交通行政复议工作规则、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和人员资格管理办法,认真办理行政复议案件。

全行业科研投入比“十五”期增长60%以上,取得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30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沙漠、冻土、膨胀土、盐渍土等特殊地质条件下筑路技术取得新突破,长大桥隧建设技术、深水筑港技术、河口航道治理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电子政务、公众出行信息服务、道路水路运政信息化、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港口物流管理、集装箱电子标签、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邮件自动化处理等方面的应用管理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智能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实现研究试验向集成应用转变。涌现出常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重点实验室、船舶通信导航技术团队、上海振华重工技术中心、民航数据通信与新航行系统科研基地、信函自动分拣系统项目组等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实施《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实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准入制度,推广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研究,组织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营运车船的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港口生产综合单耗分别比“十五”末下降了5%、7%和4%。

完成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改革涉及人员安置工作进展顺利,17个省份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交通运输部和民航局、邮政局完成了机关机构改革,省级交通运输部门机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完成引航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人民交通出版社转企改革,海事系统行政编制获中央编委批准。邮政基本实现政企分开,普遍服务和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分账核算,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战略,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签署了交通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协议。中国—东盟及大湄公河次区域交通合作稳步推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交通运输合作进一步加强,实现中韩陆海联运,建立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中日韩运输与物流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连续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成功当选万国邮联行政理事会和邮政经营理事会理事国。推动建立马六甲海峡国际合作机制。协助我国海军护航编队共完成了亚丁湾索马里海域278批3100艘次商船护航任务,成功解决了多起涉及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员工人身及船舶等财产安全的海外突发事件。与立陶宛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亚欧交通部长会议和亚欧交通发展论坛,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上海合作组织交通部长会议、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第二届世界农村公路大会等国际性会议。

第六,行业文明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化。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学树创”活动,实施《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研究提出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成功举办航海日活动。83家单位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文明单位,75%以上的省级交通运输部门被命名为省部级文明单位,142名个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涌现出许振超、陈刚毅、孔祥瑞、王顺友等全国重大典型和熊文清、尼玛拉木、杨庆文、高发明、贾凤姿、郑启湘、姚泽炎等先进人物。加强宣传工作,组织开展重大主题和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认真落实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取得成效。培养“交通青年科技英才”261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18人,2人获得“中国技能人才楷模”称号,2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称号,66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583人获得“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张喜刚同志荣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建立了4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和24个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交通运输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开展了商业贿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对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情况、灾后重建情况和交通重大项目的监督检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深化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部属单位的巡视监督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维护行业稳定。

五年来,在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做好交通运输工作的根本保证。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科学制定和组织实施发展规划,努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坚持牢牢把握和用好机遇,是推进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前提。积极主动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实施促进交通运输业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保持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为交通运输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是交通运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新需求、新期待,统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四,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是发展交通运输的不竭动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履行大部制改革后赋予的新职责,加快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消除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第五,坚持凝心聚力团结协作,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强大合力。健全完善部省协调联动机制,合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重大改革、应对处置重特大自然灾害等,形成全国交通运输一家人、交通运输工作一盘棋的协力奋进局面。

第六,坚持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是发展交通运输的政治保障。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落到实处,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加强行业文明建设,始终保持拼搏奉献、昂扬向上的行业风貌。

“十一五”期交通运输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交通运输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奋斗的结果,也得益于历届部领导班子和几代交通人奋力拼搏打下的坚实基础。在此,我代表部党组,向长期以来大力支持交通运输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各有关部门,向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深刻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判断,对于深刻认识交通运输发展形势、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谋划好“十二五”交通运输改革发展,加深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认识,加深对转变发展方式紧迫性的认识,十分重要。部党组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中,对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对于交通运输来说,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有四个“没有变”:一是整个国家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二是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服务性行业的战略地位没有变;三是各级政府对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视支持和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没有变;四是中央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加突出强调了“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因此,未来五年,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面临着世情国情深刻变化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基础设施总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任务还很繁重;拓展运输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与适应经济结构调整、顺应人民群众出行的期盼还有差距;交通运输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制约了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资源环境等对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的约束强化,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重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频发,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推动“十二五”交通运输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继续前进,不断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部党组在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交通运输实际,研究提出了“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要求,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到2015年,初步形成涵盖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的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实现上述总体要求,必须紧紧抓住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这是关系交通运输发展全局、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持续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增强加快转变、促进发展的紧迫感,把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2009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发展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要求,在继续推进“三个转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内容、途径和政策措施。

落实“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要求,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组织推进。

第一,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适度超前,继续保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规模和速度,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完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公路方面: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龙头,加强省际连接线(“断头路”)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修订国家公路网规划,强化国省道改造,力争“十二五”末路网整体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水运方面:有序推进沿海港口建设,完善煤油矿箱等主要货种港口布局,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以临港工业为依托的沿海港口新港区开发建设。到2015年,我国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适应度达到1.1∶1。加快推进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实施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荆江河段治理工程、西江航运干线和京杭运河扩能工程等重点项目,到2015年,内河高等级航道达1.3万公里。民航方面:优化机场布局,增强机场保障能力,到2015年,民用机场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级城市和人口。邮政方面:加强邮政基础网络建设和增强快递发展能力,基本完成空白乡镇邮政所补建,到2015年,全国邮政局所数达到6.2万个。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增强统筹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能力,为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及天津滨海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等提供交通先行服务。健全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完善国边防交通网络,加强国际通道和口岸公路建设,促进红色旅游公路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一条主线、五个努力”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十二五”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务求实效。

一是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优化通道结构,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和枢纽资源,推进国家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创造条件,提高综合运输优势和组合效率。“十二五”重点建设与铁路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100个,在36个中心城市重点建设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完善集疏运基础设施。加强养护管理,提高公路、航道、港口、机场的运营水平。继续推进运力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标准化、专业化运输工具,推进内河船舶标准化,不断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

二是深化现代物流发展。积极支持运输站场向物流站场特别是物流园区转型,加强货运站场与物流园区规划衔接,改造、提升现有货运站场,发展内陆无水港,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引导和支持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优化运输组织,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以及集装箱、江海直达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加快甩挂运输试点工作。推动邮政快递加快发展、提升水平,积极扶持农村物流配送,拓展城乡客货运输服务领域。

三是深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这个问题在后面专门讲。

四是深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积极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开展低碳交通城市试点工作,鼓励混合动力、替代燃料运输工具的发展,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到2015年,全国营运客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6%和12%,全面实施营运车辆燃耗限制标准;海洋和内河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16%和14%;沿海港口单位吞吐量平均能耗下降8%。探索建立绿色交通发展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淘汰落后工艺,降低车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的空驶率,鼓励路面材料、施工废料、弃渣、废旧轮胎、港口和航道疏浚土等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

五是深化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对有机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安全监管、专业救助、治安防控、协调机制建设,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监管法制化、手段现代化、人员专业化、应急高效化。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链和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安全生产和应急保障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继续完善水路、公路等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运力和物资储备。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控、快速反应的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和救援体系,努力做到“十二五”期单位运量的事故件数、伤亡人数、事故损失稳步下降,人命救助成功率达93%以上。基本建立公路应急抢通保通体系。继续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平安工地”活动。推进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保工程建设。

第三,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统筹推进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围绕交通运输建设、管理的共性和核心技术,继续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消化吸收前沿技术,加强基础性、引领性重点项目研发,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到“十二五”末,交通运输科技贡献率达到55%。

提高信息化水平,着力抓好“三个系统”建设:一是以电子政务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和服务系统,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推进数据共享开发利用。二是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引领的出行服务系统,运用新一代通信、射频识别、卫星定位、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状态感知和安全运营、集装箱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提高公路水路出行的公众信息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末,公众出行信息覆盖率达75%,建成地市级以上城市出租车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成长江干线数字航道。三是以传感和相关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交通运输监管、应急保障系统。基本建立部省联动的市场信用体系、应急保障、经济运行分析等信息平台,建成全国高速公路光纤通信信息网络。

第四,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运输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重要领域和民生工程。要加快构建衔接顺畅、方便快捷、经济可靠的运输服务体系,保障重点物资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运输畅通。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发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在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的骨干作用,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工程,缓解中心城市交通拥堵。加强和规范出租车市场管理。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平均覆盖率60%,建成城市公交专用道10000公里,民航航班正常率保持在80%以上,乡镇邮政局所实现全覆盖,建制村村邮站和邮件转接点覆盖率超过80%。

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坚持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原则,着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交通运输基础,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组织实施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全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结构,增强整体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90万公里。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农村公路桥梁新改建、渡改桥、安保工程等专项工程的实施力度,强化质量管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着力推进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管养规范化、常态化。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班车,90%的建制村通班车。

第五,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开放。按照中央大部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继续积极落实好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职责,加快职能转变,推进综合运输法制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消除制约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继续深化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后续改革,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建设专项资金和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引导和鼓励民营、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规范民营和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管理,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推进公路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好事权不清、责权不符的问题,推进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和向社会公众提供普遍服务的免费公路体系建设。完善港口、航道、锚地等公用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体制。稳步实施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模式改革。深化民航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的协调发展机制,推进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和空管体制改革,健全完善邮政普遍服务保障监督机制。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坚持互利共赢的方针,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交通运输战略合作,加强双边、多边以及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为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创造条件。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为交通运输企业拓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发展劳务外派创造有利条件。

第六,持续推进行业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进和深化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好“学树建创”活动。到“十二五”末,争取创建150个全国文明单位,创建80个省部级文明行业、400个省部级文明单位和500个省部级文明示范窗口;打造10个文化精品、100个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1000名先进典型,进一步塑造和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形象。

进一步加大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纠风力度,健全交通运输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和长效机制,落实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和各项要求,深入推进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净化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环境。

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加强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队伍、执法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和人才结构,强化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和基地建设,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交通运输行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优、有能力的干部队伍。提高交通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水平,建设一支作风硬、纪律严、服务好的行政执法队伍。落实“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技术尖的专业人才队伍。

上述总体要求和“六个推进”归纳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的主要内容,一些数据和指标的考虑也是初步的。请大家结合这次会上印发的规划(草案)进行讨论修改。我们将认真梳理和吸纳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同意后组织实施。

三、2011年交通运输工作主要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初始之年,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要切实按照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保持交通运输良好发展势头。

2011年的民航、邮政工作由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分别召开会议作出部署。下面,主要强调公路、水路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完善路网布局。

继续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特大城市圈、大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省际“断头路”建设,加快重要运输通道扩容改造,完善疏港高速公路。推进构建国家公路网,完善国家公路网规划和省道网布局规划。

以“五射六纵四横”等15条路线为重点,组织开展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加强公路日常养护,有序组织实施公路大中修工程,进一步加大危桥改造、公路安保、灾害防治等工程实施力度,加强长大桥隧安全运营管理,建立桥隧养护管理制度。

实施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工程,加强县乡公路改造及连通工程建设,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完善路网结构,提高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继续抓好玉树、舟曲等灾区的公路恢复重建,做好汶川交通运输设施灾后重建的收尾工作,全力做好部分省份水毁公路、桥梁等设施的恢复重建。

(二)有序推进沿海港口建设,加快内河水运发展。

继续完善主要货类运输系统码头建设,合理把握集装箱码头建设节奏,有序推进新港区开发建设。加强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港口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完善港口功能。

落实国务院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加快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重点推进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治理工程和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推进西江航运干线扩能工程、京杭运河苏南段和浙江段三级航道建设工程等。加快内河规模化、专业化港区建设,推进长江上游重庆、长江中游武汉的航运中心建设。制定实施全国内河船舶标准化工作方案。实施国家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积极理顺三峡通航建筑物管理体制。

(三)强化运输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继续加强煤炭、矿石、石油、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和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以及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工作,加强春运、“十一”黄金周等时段的旅客组织协调。发展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启动“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完善公路、水路客运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公交运营监控系统建设,推动建立全国汽车租赁业服务网络,全面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发展水上旅游客运和海峡、岛屿间客滚运输。组织实施道路、水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对行业经济运行的统计、分析、监测、预警。

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集疏运网络建设,优化公路客货站场与港口、火车站、机场的运输组织,拓展运输枢纽和运输企业物流服务功能,促进货运枢纽向物流园区转型。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建设港口物流园区。

(四)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加强交通建设市场监管,推行现代工程管理,以人本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为抓手,完善招投标等建设市场管理机制。调整完善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加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监管,大力推行专业化管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施工和信息化监管。推行工程监理总监负责制,加强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工作。

建立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和信誉考核制度,制定城市公共汽电车、汽车租赁、出租汽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出台公交优先政策措施。继续做好城乡道路客运燃油价格补贴工作,建立农村客运公共财政奖励制度,促进农村客运发展。

深化国内水路运输、港口经营、海峡两岸航运、国际班轮、无船承运和方便旗船舶管理市场监管,严格实施运价备案制度,完善港口价格机制。研究制定船舶港口供应的资质条件和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引航、理货行业管理政策。

加快建立以国际海运从业人员、出租汽车驾驶员、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桥梁养护工程师为重点的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制定水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和资格考试管理办法,规范船员服务管理,扩大船员外派规模。

(五)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启动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行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强行业重点实验室管理。组织实施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国家海上应急搜救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启动长江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升、公路基础设施维护与重大装备、基于物联网的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与效能提升等行业重大科技专项研究。继续实施科技成果推广专项行动计划和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机制。

推进部省两级行业管理工作平台以及公路、水运、道路运输、水上安全等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继续推进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和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开展公路水路畅通保障、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市场信用信息、安全监管和应急指挥、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决策支持、综合运输协调服务、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城市客运智能化等技术研发、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全国高速公路光纤通信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交通运输电子口岸建设。推进交通运输人力资源保障体系、行业管理干部队伍培训平台和行业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组织实施共建高校交通主干学科专业以及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

(六)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制定和实施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指导意见和试点工作方案,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实施交通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运输装备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出第四批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广节能环保型运输工具、隧道节能照明、港口装卸机械“油改电”和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技术、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甩挂运输、内河船型标准化。建立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优化建设方案。推广使用交通废弃物(废水)循环利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大力开展施工废料、弃渣、港口和航道疏浚土等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建设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程。

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增强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部省两级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监测考核体系,逐步形成对国家高速公路沿线、三峡库区、环渤海、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区域的交通环境监测网络。

(七)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与突发性事件。

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源头管理,严格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加强动态监管,建设安全生产和应急综合信息系统。继续开展 “平安工地”建设活动示范工程,推进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组织开展“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工程,完善港口安全监管制度,做好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演练。推进国家、省、市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信息互通、协同高效的公路网管理和应急平台体系,加强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运行监控设施建设,建设国家级危险品事故应急物资及装备储备库和省级公路应急保障基地,建立国家、省、市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构建覆盖全国干线公路和重点水域的气象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体系,增强安全风险预控能力,加快救助飞行力量、大中型监管救助船舶、抢险打捞装备及基地建设,提高海上溢油污染等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水上搜救奖励与补偿机制,不断强化搜救指挥体系建设,建立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加强交通运输的反恐防范。完善沿海、长江干线和其他内河水域安全监管和救助力量布局,推进内河搜救机制和能力建设,制定航道专项应急预案,加强航道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装备建设。

(八)推进交通运输行业依法行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研究制订综合运输法规体系框架。力争出台《公路保护条例》、《城市公交管理条例》,加快推进《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海上交通安全法》、《航道法》立法进程,开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道路运输条例》等法规的修订研究工作,加大部颁规章的制(修)订力度。建立《交通行政执法规范》,落实《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定》,完善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系统,加快交通运输执法信息平台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执法程序、执法文书和自由裁量权。继续推进执法模式改革,推动跨地区执法联动。

加快推进“层次清晰、事权明确、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地方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海事系统核编工作。建立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协调机制。

(九)坚持互利共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重点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交通运输战略合作,推进国际运输通道建设。继续落实《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发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交通部长会议机制的作用,推动公路通道建设与多国过境道路运输合作,进一步推动与东北亚国家间的陆海联运国际合作。办好第二届亚欧交通部长会议,促进欧亚运输连接。做好参加国际海事组织第27届大会和竞选A类理事国的有关工作,积极参与航运减排等多边谈判。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国际条约的缔约和履约工作。组织承办第21届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加强海运海事合作,维护我航运企业海外经营合法权益,推动海运、港口领域双边及区域性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完善和加强界河航道管理机制。贯彻“走出去”战略,为交通运输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防范海盗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预警发布和防范能力建设,继续指导船公司增强船舶自防自救能力。按照反海盗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和有关工作程序,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行业发展软实力。

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机关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不断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有效贯彻落实。推进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交通运输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小金库”等专项治理,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加大纠风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强化宣传教育,落实《廉政准则》,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深入开展巡视工作,深化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部属单位领导班子的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努力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成效。贯彻中央深化社会矛盾化解、公共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重大决策,加强行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落实国家艾滋病防治工作部署。

以“学树建创”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拓展和深化群众性行业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切实抓好政风行风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大力弘扬交通精神和时代风貌,继续选树新的典型,形成学习模范、崇尚模范、关爱模范、争当模范的氛围。认真组织实施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加强行业安全、廉政等文化建设。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围绕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航海日活动、两岸海上直航两周年论坛等重大主题,及时组织宣传报道。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继续加强社团建设,更好地发挥社团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2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2011-01-18 17:15:47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杜家毫

(2011年1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是在“十一五”顺利收官,“双一”目标圆满完成,“十二五”刚刚起步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十一五”和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安排部署“十二五”和2011年任务。关于今年的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一会儿孙珅同志还要做具体安排,会前我已听过汇报,完全赞成。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十一五”是我省工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一系列风险挑战,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近两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战线面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推进机构改革、促进产业升级与发展等艰巨任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扭转了工业增速下滑的局面,巩固了工业通信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十二五”时期,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速推进工业化,仍然是重大战略任务,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要实现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两个翻番”的战略任务,从我省发展阶段看,工业仍将承担主要任务,必须依托产业的发展,加快工业项目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工业实力稳步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城镇化加速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深化工业领域改革,扩大工业对外开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总之,我们有条件推动工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推动工业实力再上新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我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任务繁重,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任重道远;工业生产要素成本呈逐步上升趋势,进一步压缩了传统工业企业的利润空间;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我省工业创新能力还不是很强,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不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慢。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产业项目三年决战起步之年。全省工信系统要准确判断形势,抢抓机遇,扬长避短,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着力解决工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好发展、快发展。

一要坚持大项目牵动与企业自主创新拉动相结合,增强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要围绕十大重点产业,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充分把握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立足我省现有

产业优势与特点,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间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谋划推进一批有市场、有潜力、有效益的重大项目。要进一步健全省级工业大项目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规划、建设、竣工投产中的重大问题,既要加快新开工项目的建设步伐,也要重视在建项目的建成投产,更要重视项目的达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工程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转化平台,推进装备、石化、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要发挥骨干企业技术研发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科技与资本融合步伐,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要健全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积极探索建立产业战略联盟,加快风险投资合作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股权基金和各种社会资本加大对新兴产业和工业项目的投入。

二要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传统产业一直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主体,是我省的现实优势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要重点围绕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冶金、建材等行业,实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工艺流程再造、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引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新兴产业涵盖范围广,我省发展新兴产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资源换产业、换市场、换技术,集中资源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技术支撑、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产品等综合优势,兼顾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发展规模,按实现规模化的建设时序,分近期突破和长远发展两个层面推进。要发挥自主创新、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关注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要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结合,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科技重大专项,优先发展核心关键部件和基础制造工艺,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和本土化,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化。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依托先进技术和理念为制造业提供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更加专业化、高端化和高技术化的服务。要认真研究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支持总集成总承包、专业维修等行业发展,加强服务集聚区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加园区集聚承载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开办开发区、招揽大项目、延伸产业链都是当前各地政府着力的重点。我省不少大型装备企业,厂区面积大,基础设施配套、土地资产等潜力也很大,可以借鉴牡丹江富通空调“厂中厂”的模式,打破“围墙”,降低门槛,变厂区为园区,变单个为集群,变政府招商为以商招商,实现企业发展,政府增税,就业增加,土地节约,闲置资产充分利用。

四要坚持吸引民间投资与引进战略性投资者相结合,不断壮大产业投资群体。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政策优惠、环境优化、制度创新、资源整合等方式,激活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产业发展领域,在项目核准立项、资金支持、贷款担保、科技援助、人才智力引进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努力优化民间投资的发展环境。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出台的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指导意见,切实降低民间投资创业成本,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符合政府和市场导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帮助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申请国家各项资金和政策支持。要创新招商方式,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有效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资金扶持、项目配套、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要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

服务效能,对列入省重点推进的重大产业项目,要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实行限期办结。要继续探索并联审批,完善电子监察等制度,不断创新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五要坚持实施行业兼并重组与产业集群化发展相结合,全面提升产业整体实力。要认真研究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加快推动钢铁、水泥、食品、医药、装备等行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要全面落实我省制定的各项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促进特色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加快发展,为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上一篇:平凡的坚守——演讲稿下一篇:大学生优秀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