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2024-09-02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共12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篇1

第四课时:除法

(二)试商方法分草莓

教学内容: P8 ~ 9 “分草莓”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3.探究试商方法。

教学重点: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学准备:ppt、多媒体班班通。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

16÷5

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找图上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通过圈一圈的方法来初步将草莓平均分,然后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且总结出计算有余数的四个步骤:

一商,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二乘,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三减,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四比,余数和除数比,余数要比除数小。7.填空:P7“试一试”。

前后桌进行讨论,小组汇报总结想法 请学生上来订正并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8“练一练”的第3题。

四、总结

播放班班通教学视频,巩固小结今天的试商方法。1.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很重要的除法计算课,也是除法计算中的难点。本节课是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从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与参与参与程度,使这节课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做到松弛有度,便于学生情绪的调控。关注全体的学习情况,特别是知识吸收能力较慢的学生的学习是否跟得上,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篇2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篇3

300 + 400 =32 =880-800 =

50 =30 + 90 =70 =

80 + 50 =620 - 20 =50 + 500 =

1000- 700 = 41 = 30 =

40 =5 + 38 = 150-90 =

140 -70 = 82-4 =24 =

二、用竖式计算

48 =69 =57 =

35 + 254 = 636-276 = 387 + 378 =

503-196 =297 + 66 + 343 =

三、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08 + 297 =414-87 =

四、填空

1.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 ),如果在个位上再拨上 1 粒珠,这时的数是( )。

2.四百零八写作( ),六百六十写作( )。

3.○○○○○○

△△△△△△△△△△△△

△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

4.在○ 里填上“>”“<”或“=”。

10 个一百○一千760○706

20 毫米○1 分米

5.给三角尺上的直角标上记号。

三角尺上的另两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课桌的高度大约是8()。

(2)右边线段的长是35()。

(3)小玲的身高是138()。

7.先把下面的数按不同要求分类,再把表格填写完整。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后面的□里画“√”

1.(1)416 + 388 的和大约是几百?

700 □ 800 □900 □

(2)592-209 的差大约是几百?

400 □300 □200 □

2.小军从家去学校往西北方向走,他从学校回家往什么方向走?

东北 □东南 □ 西南 □

3.从自己家到学校,小红走的路比小芳多得多,比小英多一些。谁家离学校最近?

小红家 □小芳家 □ 小英家 □

六、解决实际问题

1.每支8元,50 元最多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还剩多少元?

2.四个小朋友拍皮球,小明说:“我拍了36下。”小军说:“我比小芳多拍2下。”小芳说:“我拍了9下。”小丽说:“我拍的下数是小芳的2倍。”

(1)小军拍了多少下?

(2)小丽拍了多少下?

(3)小明拍的下数是小芳的几倍?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篇4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估商,培养学生估算、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2学情分析

学习该课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下面的认知基础;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余数),对被除数较小的有余数的除法,能较快地求出结果,并学会了用竖式计算,这节课探索的重点是:当被除数较大一些时,如何借助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会有太大困难,只是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数目大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会很自然地接受新知。3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3.合理估商与灵活试商。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分草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估商,培养学生估算、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3.合理估商与灵活试商

三、教具: 实物投影图片或是挂图:主题图“55个草莓与8个盘子”,草莓旁边加提示语“真多,有55个呢。”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进行游戏,问题诱导。

1.教师带领学生做“用掌声表示计算结果”的拍手游戏。(1)用掌声表示商 9÷3=12÷4=18÷6=27÷3=(2)用掌声表示余数 24÷5=10÷3=15÷6=30÷7=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图“55个草莓与8个盘子”的同时,教师说:有一只可爱的小熊去摘草莓,它摘回了55个草莓,打算平均放在这8个盘子里。

(2)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交流。信息:55个草莓,8个盘子。

问题:平均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下几个? 2.列式算式。

把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求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用除法算式“55÷8”来计算。3.合理估商

请你先估计一下,每个盘子里大约放几个?学生可能会估计出“6个、7个、8个”等。

4、灵活试商。

(1)独立探索;试着列出算式,验证刚才的估商结果。(2)小组活动:说说各自试商的过程和最后商几。

(3)集体交流:商6时,6×8=48,比55小;商7时,7×8=56,比55大了;其他的商(例如5、8等)都不合适,最后结果是商6余7.(4)进行验证。

第一步: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余数7小于除数8,说明可能对了。

第二步:商与除数的积再加上余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6×8+7=55,商6证明对了。(5)总结试商的时候要利用乘法口诀,与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即为商。

5、拓展应用。

55个草莓,每7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1)学生独立探索,师巡视,个别指导。(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列式:55÷7=7(盘)余6(个)答:可以放7盘,还剩6个。

55个草莓,每6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找学生分析并列式:55÷6=9(盘)。。。1(个)答:可以放9盘,还剩1个。

三、巩固联系 1、2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可以插几朵,还剩几朵? 22÷3=7(朵)。。。1(朵)2、30个人,每8个人坐一组,可以分几组,还剩几人? 30÷8=3(组)。。。6(人)答:可以分8组,还剩6人。

3、课本第9页第3题竖式计算。找四名同学板演,师给予点评。学生尝试总结试商的结论:

(1)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2)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四、总结(试商的方法)

1、试商

2、相乘

3、相减

4、相比 五、四步中每步需要注意的:

1、试商:利用乘法口诀,找最接近被除数的,乘积还要小于被除数。

2、相乘:商和除数相乘。

3、相减: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

4、余数小于除数。

六、板书设计 分草莓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算式:

55÷8=6(个)......7(个)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篇5

1。引导学生经历分橘子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用竖式计算。

56÷7 42÷6 32÷8 35÷5 81÷9 21÷3 16÷2 63÷9

2。谈话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

二、互动解疑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课件显示14个橘子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14个橘子,如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请每个同学用代表橘子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全班进行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圆片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4=3盘……2个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4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4”表示把14个橘子拿去分,“4”表示每盘放4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2”表示3盘共12个4×3=12。“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5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6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启思导疑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试一试”。

2。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了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1、2、3、4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篇6

单元知识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钟面。

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单位换算。

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会用两种方式表示时间。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课时知识点:

第一节 我们赢了

结合情境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一分能干什么

通过具体活动,初步感受1分的长短。

第三节 作息时间表

1.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作息时间表。

2.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

第四节 月球旅行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理解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2.提供经历,让学生亲身体验小时、分、秒的长短,初步建立小时、分、秒的量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用数学语言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2.提供经历,让学生亲身体验小时、分、秒的长短,初步建立小时、分、秒的量感。

教具学具:

多媒体、纸制钟面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揭示课题

1.导语:春天来了,天气暖洋洋的,使有的小朋友 总想睡会儿懒觉。听,有个好朋友,它在经常提醒我们呢。 (出示铃声和钟)

2.(播放录像) 师:***小朋友在干些什么?是在什么时刻? 6:00 9:52 11:30 2:50 6:02 8:15 起床 上课 吃午饭 运动 看电视 睡觉 (根据不同的汇报,把有争议答案的钟面贴在黑板上)

3.根据汇报,出示有争议答案的.钟面。

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出示课题:时间) 要想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我们必须先认识钟面。

二、理解进率 体验量感

1.认识钟面。

(1)(出示钟面)

师:你看到了些什么?

(2)同桌合作,观察钟面,填写研究报告。

(3)师多媒体演示。

(4)讨论:怎样得出来的60个小格?

(5)时针、分针、秒针工作时是往什么方向走的呢?手势 (顺时针),观察,它们走得一样快吗?

2.学习时和分的进率。

师:时针和分针转动时有什么关系? 师演示多媒体。

问:你有什么发现?它们各走了多长时间?

板书:1小时=60分

3.提供经历,体验分钟、小时的量感。

(1)体验分钟的量感:

①实验,看看1分钟里你能做些什么? 小结:1分钟的时间很短,有的小朋友什么都没干,有的小朋友做了好几道题,看来只要我们抓紧时间,也能做许多事。

②体验:闭上眼睛体验,1分钟有多长?同样一分钟,你 有什么感受? 师:对!当我们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时,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其实两个一分钟是一样长的。

(2)体验小时的量感:

①用实例让学生体验。

师:(出示)一节课是几分钟,那两节课是( )分钟,比1小时多( )分钟。 我们可以说两节课比1小时多一点。

师:一节天天练的课是20分钟,两节天天练的课是( )分钟,三节天天练的课是( )分钟。

②你们认为1小时比1分钟怎样?

4.分针和秒针的进率。

①(演示:秒、分针的转动)边看边想:秒针和分针的转 动有什么关系?你知道了什么?

②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1分=60秒(板书)

5.体验秒钟的量感

师:1秒钟有多长呢?

(1)实验,你们觉得1秒怎样?

(2)出示秒表简单介绍功能。

(3)出示两条信息,数一数(体验)

二年级组30米男子第一名成绩6秒 二年级组30米女子第一名成绩7秒

师:我们用滴答轻轻数一数6秒是多长好吗?停,30米跑 完了,你说他跑得快不快?

(4)游戏:30秒内你能拍几下球?(3人拍,3人数,其 余看钟数30下。) 估计一下,1分钟你大约能拍几下?

三、巩固学习深化认知

选择正确的时间单位填空。

①小时 ②分钟 ③秒钟

1.小胖每晚大约睡10( )

2.小丁跑50米用了10( )

3.小亚做眼保健操大约用了5( )

4.小巧写10个字用了1( )

四、完善认知 解决问题

1.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怎样?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八年级下册数学预习学案第一部分 篇8

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 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2.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 ,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 求 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也就是将含有未知数x的不等式化为“xa(xa)”或“xa(xa)” 的形式,其变形依据是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4.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用不等式表示: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集是某个取值范围,这个范围可用一个最简单 的不等式xa或xa(或xa或xa)的形式表示出来.

(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步骤依次是:画数轴、定界点、定方向.其中,应当注意“定界点”和“定方 向”两点:若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中含有这个边界点的对应数值,则画成实心圆点;若解集中不含有边界点的对应数值,则画成空心圆圈;方向也是相对边界点而言的,大于边界点对应的数值向右画,小于边界点对应的数值向左画.X

二、基础训练:

1.用不等式表示图中的解集,其中正确的是( )

A. x≥-2 B. x>-2 C. x<-2 D. x≤-2

2.不等式x-3>1的解集是( )

A.x>2 B. x>4 C.x>2 D. x>-4

3.不等式2x<6的非负整数解为( )

A.0,1,2 B.1,2 C.0,-1,-2 D.无数个

4.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图所示,则该不等

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

5.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如图所示,则这个不等式的正整数解是 .

-2

-1

三、例题展示:

例1:求不等式

四、课堂检测: 0124 1x+1>0的解集和它的非负整数解,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x2的解集,正确的是( )

4.不等式2x13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

5.不等式2x3x的解集是___ ___.

6.若关于x的不等式(1a)x2可化为x

7.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3.5 (2)x<-1.5

2,则a的取值范围是 . 1a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篇9

榆林市第七小学 刘兴林

学习目标:

1.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3.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教学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课件直观教学法、学案导学法。教具准备: Ppt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老师分发“导学案”(内容如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并给出答案。复习

15×2= 20×5= 21×3= 36÷6 = 48÷8= 72÷9=

二、新课导学

1、Ppt展示“分桃子”的情境,提出问题:把这些桃子平均分配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板书课题:分桃子

2、提醒同学们认真阅读ppt课件中所展示出的情景画面,启发学生根据情景画面所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由ppt展示情景画面)

3、学生汇报在情景画面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ppt展示有代表性的信息:如“一共有(6)个框”“一共有(68)个桃子?” 启发学生设计“平均分”的方法。(提醒学生可以使用68根小棒代替68个桃子。)

方法一:一个(根)一个(根)地分,每只猴子分到()个。方法二:先分6框(捆),然后分其余的8个(根),每只猴子分到了()个。

4、解决问题: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68÷2=34(个)

5、小组讨论,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68÷2=()该如何计算?

学生汇报:(最后由ppt展示下面内容,以便统一学生的意见,肯定学生的汇报结果)口算:

6、竖式计算:

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过程,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通过投影仪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竖式每步表示的意思是什么?(1)和(2):先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0,就是60÷2=30;再把余下的8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根,就是8÷2=4;30+4=34,商34表示每只猴子各分到34个桃子。(3):就是把口算的方法简单的:“安装”了过来,碰到不能平均分的情况就无法表示了。(学生汇报与老师启发引导相结合)

对于算式(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列竖式计算除法的一般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让学生齐读,以便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强化认知)

7、又来了一只猴子,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追问,余数2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剩下的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 2.用竖式计算。(运用投影仪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48÷2 = 89÷2 = 69÷3 = 55÷5= 67÷7 = 84÷2 = 85÷4 = 96÷3=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2)符号要写准确;

(3)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4)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页第4题,第5题。

六、板书设计

分桃子

列竖式计算除法的一般方法:

(1)相同数位要对齐;(2)符号要写准确;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篇10

教学目标

1.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用具

不同形状、大小的纸若干张和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景,引入课题。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小明和小丽来到公园野餐。他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谁来帮他们分一分?四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你来分!每人两个)。两瓶水(每人一瓶)。同学们,每人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把它叫做——平均分。可是,美味的月饼只有一块儿,还能平均分给两个人吗?(板书)要想分的两份同样多,就要从什么地方分开?(正中间)老师来试一试好吗?现在,月饼的一半儿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对二分之一!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

二、动手实践,探求新知

(一)认识1/2

(1)仔细观察,我们把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瞧!平均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分数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谁会读?(提问两位同学,老师板书读法)这一半是二分之一,另一半也是这块月饼的1/2吗?

(2)写分数:下面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分数二分之一。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短横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就写成了分数1/2。(请同学们自己写一遍)老师领着大家写1/4。学生们再写出一个不一样的分数,同桌两个相互读一读。

(3)认识各部分名称:写了这么多分数,它们各部分的名称你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看!中间这一短横叫做作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是分子。分子是几表示占其中的几份。(请同桌两个分别指着你写的分数,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二)动手操作,巩固1/2的意义:

(1)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得到了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那么,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的纸,它的二分之一又该怎么表示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它的二分之一用斜线涂上颜色。

(2)成果展示: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一下,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它的1/2的?追问:涂色部分是它的1/2,空白部分呢?(展示三种不同折法)

问: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可以用1/2来表示?

生:它们都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看来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数二分之一。

(3)创设争辩情景:“只要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吗?”(出示三幅图片并提问)

(三)自主认识其它分数:

(1)你还想折出其他的分数吗?(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第二张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来表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2)同学们很快完成了,谁第一个来说一说?这位同学的手得举的最高,他把圆平均分成了八份,得到了分数八分之一。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呢?(请同桌两个同桌,两个赶快说一说吧!)

(3)老师收集了三份作品,我们一起来看。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了,他们都表示分数四分之一)这次明明形状各不相同,他们为什么能表示同一个分数呢?(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因为他们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总结:看来不管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要想得到分数四分之一。就首先要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再表示其中的一份就可以了。

(4)那么,要想得到几分之一呢?(就要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再表示其中的一份就可以了)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习

(1)仔细观察我们教室里有分数几分之一吗?(提问两生)其实,我们全班同学中也有分数。我们有六个小组,每组人数一样多,那么每一组是全班的几分之一呢?(提问一生)

(2)请读出或写出下面分数(三分之一和1/7),提问两名学生。

(3)看到以下图形你能联想到分数几分之一?(出示两幅图,并且提问)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我们一起来谈谈我们的收获吧!

生1::我学会了读,写分数几分之一。

生2:我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把一张纸对折一次就可以得到二分之一,对折两次就可以得到四分之一。那么1/2,1/4,谁大谁小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

五、作业布置

找一找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六、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

分子

……分数线(平均分)

……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篇11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能说出钟面上的整时时间,还能识别钟面上的整时刚过或不到整时的时间,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可利用的资源。

先编排时、分的教学,然后教学秒。把时和分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时间。由于1小时的时间比较长,一节课的时间还不足1小时,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分来体验时。另外,认识钟面上的非整时时刻,需要综合应用时和分的知识。

1. 看看、数数、算算,了解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

第88页例题利用小女孩7时30分上学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看钟表的愿望。提出的三个问题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首先要理解大格和小格的意思,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就很容易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可以5格5格地数出来,在一年级(下册)教材里曾经有过这样的安排。

认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要能正确、迅速地说出几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如7个大格里有35个小格),这是顺利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所需要的能力。2~9个大格里各有多少小格,要联系乘法口诀记忆。10个大格、11个大格里面分别有多少个小格,可以通过45加5、再加5帮助记忆。

2. 初步形成1时、1分的观念。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任务。1时、1分是基本的时间单位,学生认识1时和1分要经历充分的活动与体验。

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都是有关时、分的知识。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在钟面图上用色块显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意思,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知识。形成1时、1分的观念必须体验它们的长短。想想做做编排了许多体验1分的活动,有1分钟脉搏大约跳动的次数、大约做眼保健操的节数、跳绳的下数,还有1分钟能完成口算的题数等。这些活动要在课堂里逐一落实。可由教师掌握1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专心地数数,并通过在括号里填这些数量,反思1分钟能做些什么。这样,他们对1分钟有多长就会有切身感受,这就是1分时间的初步观念。

1小时比较长,在一节课上无法直接体验。为此,教材设计了两条体验1小时的途径: 是利用时、分的进率,从对1分的感受联想60分会有多长,体验1小时有多长;另一条是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加一次课间休息时间,再加上若干分钟正好是1小时来体验。由于学生对一节课和一次课间休息的时间是有感受的,因此能间接地体会1小时有多长。关于时、分间的`进率,要通过拨钟让学生发现。教材的安排是拨分针,让分针走60个小格,看时针同时走了几大格。通过分针走60小格(即60分),时针刚好走1大格(1时),推理得到1时=60分。

想想做做第4题说出时针从12走到另一个数的位置上是多少时间,为下面认读钟面时间作铺垫。

3. 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在学生已能认读钟面上整时时间的基础上,第90页例题教学认读非整时时间。第一个钟面,教学怎样看时间以及怎样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出现8时零5分的钟面,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能看到这个时间是大约8时,是8时刚过。钟面上的一个扇形色块,有助于学生看出分针的位置是从12起走了5小格,钟面上的时间是8时过5分。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时间要说成8时零5分,可以写作8:05。可见,首次认读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是以大约几时为起始,经历几时刚过几时过多少分规范地读、写时间的过程,有意义地接受读、写钟面上时间的方法。

例题中认识第二个钟面上的时间是教学难点。由于时针非常接近4,学生往往误读成4时55分。教学时首先要明白这个时间是快到4时,进而看出4时少5分。然后利用钟面上的扇形色块,帮助学生理解4时少5分也就是3时过55分。这里的55分可以从11个大格是55个小格得出,也可以通过60小格减5小格算得。可见,解决难点要正确辨认钟面上的时间是4时少5分,并把它转化为3时过55分。

想想做做第1、2题都是认读时间的练习,教材作出由易到难的安排。第一个钟面上的分针在12~6的范围内;第二个钟面是分针走过6以后的时间;第三个钟面是分针接近12,且未到12的时间。每个钟面都用扇形色块帮助理解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从而正确认读时间。第四个钟面是分针刚过12的时间,隐含了可以与第三个钟面进行比较的内容。在学生认读钟面时间的时候,要习惯于这样想: 这个时间是几时过了多少分。尤其要把快到几时或几时还不到转化成几时过多少分,这样才能避免认读错误。另外,第1题还练习写出钟面上时间的方法,第2题培养认读各种钟、表面上时间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3、4题把认读钟面时间的练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感受在校的作息时间都是固定的,每天的起床、睡觉时间也应该有规律地合理安排。第4题认读左起第二个钟面的时间可能是难点,不仅由于这个时间是9时不到,而且时针与分针十分靠近。要坚持原有的认读时间的思路和方法。第5、6题变换认读时间的练习形式,通过给钟面画分针和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间,维持学习热情,进一步掌握认读时间的方法。

4. 感受秒,认识秒与分的关系。

在认识时、分之后教学秒,一方面增加有关时间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秒更好地体验分。

第92页例题把认识秒分成三步进行: 首先在跑100米的情境中引出秒,感受计量不到1分的时间需要使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接着结合钟面图介绍秒针,用最长最细等词语形象地描述,使学生很快地认识秒针;最后利用钟面上1小格的扇形色块,理解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想想做做第1~4题都是感受秒的活动。看着钟面上秒针的走动,每秒拍一下手,通过有节奏地拍手,不但感受1秒是多长,还感受时间就是这样1秒1秒地过去的。用接近60秒的时间从1数到60,是不看钟面上的秒针,默默地体验时间,既能体验1秒的时间,也能体验1分的时间。了解自己做一次深呼吸、跳20下绳、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的时间,以及30秒时间能背几句乘法口诀,也是在活动中感受秒。这些活动要合作进行,在做各项活动的时候,可请同伴帮助计时。另外,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要尽量保持安静,因为体验时间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平稳的心态。

秒与分之间的进率是学生在钟面上发现的。要先调整分针和秒针的位置,使它们都正好指着12,便于看出秒针走60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了1小格。电子钟的计时表示了几时几分几秒,在钟面上能看到时间1秒1秒地过去,再次体验了秒。在8时30分59秒以后,钟面时间变成8时31分0秒,让学生思考这个变化,能加强对60秒是1分的理解。

想想做做第5题是全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要联系时、分、秒的观念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如果发生选错单位的现象,也要联系1时、1分、1秒有多长的体验纠正错误。如午睡1分钟、1秒钟够吗?又如25小时、25秒钟各是多长?吃饭需要25小时吗?25秒钟够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习。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任务实践法:老师拿着叠小旗,挥动手中穿小旗的绳子说:“马上要过六一儿童节啦!我们打算用小旗串布置一下我们的教室。老师这里一共有56面小旗,我们要把它们平均穿在7条绳子上,每条绳子上要穿几面小旗?如果每条绳子上穿8面小旗,需要几根绳子?谁最先解决这两个问题,谁就担任这项任务的小组长。”口算竞赛法:老师用卡片制作竞赛题,按要求说答案和应用的口诀:

(1)①7×7=( )口诀:

②8×7=( )口诀:

③8×8=( )口诀:

(2)①3×( )=21口诀:

②( )×6=48口诀:

(3)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 )法计算,列式( ),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

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2~6的乘法口诀;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

质疑二: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归纳总结。

①找出已知条件;

②找出所求的问题;

③分析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

④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引导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为了让学生掌

握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条件、问题,由问题的分析找到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要求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也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让学生熟练掌握包含除法的题型。怎样计算56÷8呢?学生先回忆前面学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即想乘算除。为了便于解答方法的学习,我教给学生一些通俗的语言,如:看着被除数背除数的乘法口诀。其次,通过改变条件的办法,让学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其余的两道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同时提出要求:边算边想用了哪句口诀。

【第2课时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教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呈现方式与例1相同,继续利用矩形模型引出除法算式,只是将乘法算式去掉了,让学生继续利用迁移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形成“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教学中采用谈话、指导相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2.本课时在学生掌握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研讨法,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片。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主题图片上还布置了很多心形的气球,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特写问题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我们带来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问题: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上的学具摆一摆吗?课件出示例题2图片。【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合,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故事描述法:嗨,小朋友们,过六一啦,我们心形气球来给小朋友们庆祝六一,要装扮咱们的教室,我们一共来了27个伙伴,怎么站呢?站9列,那要站成几行?站3行,每行要站几个?怎么计算,我头都大了。哈哈,其实我的头本来就大!我们只会飞,我们可以不会数学,现在都讲究合作共赢。哪位小朋友能帮我们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我们就跟他一起玩,庆祝我们的六一儿童节。【品析:把心形气球卡通拟人化,用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进入数学情境中,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做了铺垫。】趣味儿歌法:同学们喜欢儿歌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数九歌》,配乐朗读,并一一出示相对应的景色)学生说说听儿歌的感受。这首《数九歌》告诉了我们数九寒天的一些天气变化,你们知道吗?这首儿歌里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品析:用学生喜爱的儿歌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为后面练习的设计做好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看图填一填。

(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①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行,共27个;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②看图提问题。

预设:有27个心形气球,每行9个,可以求什么?(能摆多少行?)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学生提问并列式,集体交流,27÷9怎么计算,用哪句口诀呢?

追问:根据“三九二十七”,你还能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道除法算式吗?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和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呢?

2.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况。

3.感悟算理。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算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9的乘法口诀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

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上一篇:板桥镇2011年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下一篇:大班语言《春雨和种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