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检查工作制度

2024-06-01

肌电图检查工作制度(精选4篇)

肌电图检查工作制度 篇1

关键词:肌电图,检查,儿童瘫痪,诊断,临床意义

作为研究肌肉静息以及随意收缩和周围神经受到刺激的时候的各种生理特征的肌电图检查技术, 已经广泛的使用到了成人的各级瘫痪的诊断的临床中去[1], 因为检查的时候伴随着比较明显的不舒服的感觉, 所以应用在儿童中还不是非常普遍, 对我院的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的700例瘫痪儿童的临床资料以及肌电图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文中将重点探究肌电图检查在儿童瘫痪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医院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700例瘫痪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该组患儿均在我院确诊, 且排除了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系统疾病的病例, 并由患儿家属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 其中包含男性490例, 女性210例, 年龄从出生~14周岁, 平均年龄为 (7.5±1.1) 岁。298例是单肢瘫痪, 204例是双肢瘫痪, 174例是四肢瘫痪, 24例眼睑下垂。肌无力的程度包含298例轻度肌无力, 356例中度肌无力, 46例重度肌无力。

1.2方法:对所有选取的儿童进行肌电图检查, 检查的项目主要包含周围神经传导速度、针极肌电图, 其中对36例怀疑患有的重症肌无力的患儿性重复频率神经电刺激检查, 同时对肌电图的检查结果进行了研究。

1.3阳性结果评价标准[2]:首先, 神经源性损害:对患儿进行检查的时候采用针极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正常的时候, 就可以看见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相比于正常同龄儿延长20%以上, 部分伴有运动单位电位波幅明显升高 (见于脊髓前角损害者) , 同多伴有自发性电位 (纤颤电位、正向波、束颤电位) 。其次, 神经性损害, 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的现象的时候, 时常伴有下降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接着, 肌源性损害, 对患儿进行肌电图检查的时候,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的时候, 将可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相比于正常同龄儿缩短20%以上, 同时伴有或不伴有自发性电位, 或肌强直电位。最后, 重复频率神经电刺激阳性:将重复刺激频率调至3 Hz时, 连续进行4次刺激时, 观察第4次波幅与第1次波幅的对比情况, 可见第4次波幅相比于第1次波幅下降10%以上, 可见于重症肌无力。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文中的这次研究得到的数据进行研究, 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检查儿童瘫痪使用肌电图一共有700例, 肌电图检查结果出现异常一共是340例, 占据48.57%, 整组儿童行肌电图检查结果可以看出, 占据最高比例的就是神经性的损害达到了39.41%, 和其他结果相比较具备显著的差异 (P<0.05) , 其余检查结果依次为神经源性损害 (26.47%) 、肌源性损害 (24.12%) 、界限性改变 (7.65%) 、重复频率刺激异常 (2.35%) 。

3讨论

3.1训练脑瘫功能需要坚持的原则[3]:首先要按照运动的特殊性, 治疗方式是功能性的就需要使用任务导向性的训练, 研究表示, 运动的训练具有非常强烈的特殊性。其次, 控制异常运动模式的时候, 要保证相同的正常运动模式。接着, 调整肌张力调整的时候要注意肌力训练。同时, 按照个体的异常表现进行训练。最后, 对肌肉和骨骼系统进行管理, 非常久的时间来, 个体所出现的异常运动方式和肌肉系统的问题, 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医师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 缺少针对性的训练, 同时主治医师的水平直接对训练结果有影响, 所以训练和康复的效果都无法保证, 因此, 临床康复训练指标要进行治疗脑瘫急诊。肌电图检查工作是一种比较简单方便的切实可行的康复评定手法, 从最大限度上反应肌肉功能等特征的变化规律, 对儿童瘫痪诊断的临床康复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 儿童瘫痪诊断治疗中肌电图检查很重要。

3.2很长一段时间中, 个体表现出来的非常不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肌肉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行治疗康复的流程中仅仅是根据医师的主观判断来进行的, 并没有完善的训练参数的客观数据, 所以非常困难的对训练参数进行合理最优的安排, 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工作, 而且主治医师的主观判断影响了训练工作的效果, 所以无法保证肌肉训练效果和效率, 因此, 就急需要一种指导临床康复训练的方式, 因此肌电图检查是非常适合使用到儿童瘫痪诊断的临床治疗中来的[4,5]。

3.3作为主要研究神经和肌肉细胞活动的一门肌电图学, 临床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主要的操作流程就是利用圆心圆针来插到肌肉中, 对电极周围肌纤维的动作电位进行收集, 并且可在肌肉处于静息状态下, 将同心圆针插入其中后, 检测肌肉随着不同程度随意收缩时产生的电活动。另外, 肌电图的检查包含了多种技术, 在文中我们研究的是广义的肌电图检查工作, 本组的瘫痪儿童一共有700例, 结合了文章的结果可以了解, 肌电图在应用于病变部位在肌肉、脊髓前角与周围神经损害上时可见明显的特征性改变, 提示肌电图检查对于此类疾病的确诊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总之, 根据文中的具体表述, 了解到肌电图检查对儿童瘫痪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轲.POEMS综合征肌电图检查研究与分析[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4.

[2]杨伟烙.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腕管综合征的应用与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6, 24 (10) .:90-91.

[3]吕金菊, 韩斗玲, 李晓明, 等.护理干预对肌电图检查患者的应用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27 (3) :28-29.

[4]赛青.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肌电图检查的可行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A0) :4.

动态心电图检查健康教育 篇2

1、您的胸前粘贴了10个电极,与记录仪上的导联线相连接,将每次心跳全部记录下来,因此应保护好电极,防止脱落,穿脱衣服动作要轻,出汗时及时擦干汗液,活动时双臂活动不应过大,电极一旦脱掉,需马上通知护士更换电极或加以固定。

2、本记录仪为高度精密仪器,不可自行打开,不要随意移动电极及导线,睡眠时应将仪器稳妥放置,避免受压碰撞,携带仪器期间请不要使用手机,避免靠近强力电源、磁场、潮湿环境,以免受干扰。如发现液晶显示屏上已经没有信号,立即与护士联系。

3、整个佩戴动态心电图期间,为便于分析正确诊断,您的活动状况、自觉症状、用药等必须详细记在病人活动日记上,方法、内容详见活动日记,如果您能记录,可自己记,不能记录者,责任护士为您记录,记录要求准确详细,当医生阅读心电图时,与病人的记录对照,对于诊断有很大帮助。

4、戴动态心电图后,一切活动需在责任护士指导下进行,是否做运动、需做多大运动,责任护士会亲自指导您做,请您不要自己随意运动,以保证您的安全(一般来说按平日活动量进行为宜)。

肌电图检查工作制度 篇3

凡能行走的患者均应在陪护中心工作人员的陪护下到本室做检查。因病行走不便、急危重症抢救病人需由主管医生根据病情开申请单,并注明急诊、床边字样。因病行走不便需床边检查的申请单由护工送到病房心电图室,统一安排时间到患者床边检查,自收到申请单起时间24小时内完成检查。符合下列急诊条件的由主管医生和本室工作人员联系,按接诊的先后顺序检查。急诊做到随叫随做。

(一)急诊心电图检查的适用范围:

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包炎,急性肺水肿及不能离开病室的危重抢救病人。

2.急性心肌损害(非一般传染病所引起的)。

3.心律紊乱且心率超过150次/分或少于45次/分者,疑传导阻滞及洋地黄等药物毒性反应,电解质平衡失调者。严重心律紊乱须急查明性质的(少数期前收缩,特别是原心电图已查明性质的不属急诊范围)。

(二)急诊心电图流程:

1.需做急诊心电图时,先拨打住院心电图室电话或心电图室值班手机,值班人员接到电话或手机呼叫后,应及时与呼叫科室联系,并前往检查。(接呼叫后如在参加抢救病人,应及时告知呼叫科室)2.出诊时应统筹安排好时间,原则上急诊优先。

肌电图检查工作制度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CTS患者60 例中男28 例, 女32 例; 年龄25 ~ 70 岁, 中位年龄45 岁; 病程20 天~ 5 年, 平均1. 2 年, 入选病例均为单侧病变。其中患侧手桡侧3 个半手指麻木、疼痛、夜间加重、甩手后症状缓解34 例; 患侧手5 个手指均麻木、甩手后未缓解15 例; 仅有指尖较轻的麻木、刺痛11 例。

1.2检测方法采用NDI-200P+神经电检诊仪进行检测。测定前皮温达30℃左右, 室温18~2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采用同心圆针在肌腹处记录, 在近端神经干给予电刺激, 获取末端潜伏期 (DML)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AMP) 波幅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 , 刺激强度达到超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采用顺向检查法, 获取感觉神经电位 (SNAP) 波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 , 刺激强度达到超强;用同心圆针测定肌肉的静息电位、轻用力及重用力时的运动单位电位 (MUP) 。

1.3正常标准分析50例正常人的肌电图结果同时参考党静霞等的正常值, 确定了本检查室的正确值范围。诊断CTS的肌电图指标: (1) 感觉神经传导:SNAP波幅<5μV或未引出、SCV<40m/s为感觉神经传导异常; (2) 运动神经传导:CMAP波幅<5m V或未引出、DML>4.0ms为运动神经传导异常; (3) 针电极肌电图:静息电位延长伴有纤颤和 (或) 正锐波, 轻用力运动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 募集呈单相或MUP未引出。同时测量同侧手的其他神经及正中神经近端, 除外近端正中神经病、颈神经根损害、臂丛神经损害、肌源性损害等。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SCV检查结果正中神经SCV检查异常54 例, 阳性率90. 0% , 其中一指或多指SNAP波幅降低20 例, 中指、食指、拇指SNAP均未引出5 例, 正中神经感觉支165 条。

2. 2 MCV检查结果正中神经MCV检查异常42 例, 阳性率70. 0% , 其中DML延长40 例 ( 其中CMAP波幅降低6 例) , CMAP未引出2 例。

2. 3 针电极EMG检查结果针电极EMG阳性率20. 0% , 其中探及纤颤和 ( 或) 正锐波5 例, MUP时限增宽、波幅增高2例, 募集呈单相3 例, MUP未引出2 例。具体测量指标见表1、表2。

注: 与正常组比较, *P < 0. 05

3 讨论

某些急性或慢性致病因素可造成腕管内空间变小、压力增高, 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缺血、水肿, 继而出现髓磷脂鞘消失、轴索变性等, 出现CTS典型的临床症状。CTS常见临床表现有手麻、手痛、感觉异常、对掌无力、大鱼际肌萎缩等。CTS患者正中神经的损害程度随病程延长而加重[3], 因此能否早期、准确地诊断直接关系到治疗措施的选择及患者的愈后。

本组60 例患者主要集中于农民及手工作业人员, 具有劳动强度大、长时间反复活动手腕等特点, 证明CTS的发病与腕部反复、长期的活动密切相关, 与雷玮、董红运的调查结果一致[4,5]。因此减少腕部的活动强度和频率可预防CTS, 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其他CTS的致病因素有糖尿病、尿毒症、药物或酒精中毒、外伤、结缔组织病等。

正中神经在腕部有明显受压时, DML显示明确的延长, 结合SCV, 除外合并有其他神经损伤时可作为诊断CTS的可靠指标, 本组60 例患者DML延长40 例, 提示正中神经运动支在腕部有明确的传导减慢, 但CTS初期时多首先累及感觉神经, 肌电图仅表现为SCV异常。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CTS患者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较运动传导速度异常高[6]。本组60 例患者SCV异常54 例, 阳性率90. 0% , 可见正中神经SCV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是诊断CTS较为敏感的指标, 与上述观点一致。正中神经、尺神经环—腕SNAP潜伏时差值异常是早期腕管综合征最敏感指标[7], 可选择性应用于DML及针电极肌电图未出现异常者。另外, 如常规肌电图检查未有阳性发现, 同时临床表现又高度提示CTS时, 可考虑行正中神经分段检查法。

有研究表明, CTS患者的拇短展肌针电极肌电图检查可见失神经电位和 ( 或) 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延长, 异常率达25. 4% ~ 79. 0% , 且未发现小指展肌异常[8]。本组针电极肌电图检查阳性率为20. 0% , 异常比例较正常人群高。失神经电位的出现提示正中神经脱髓鞘的同时合并有轴索损伤, 且随病情加重而逐渐加重, MUP减少提示损伤肌肉的肌力减弱。大量失神经电位、MUP减少、SNAP和 ( 或) CMAP未引出, 提示预后不良, 与唐娜等[9]的观点一致。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肌电图检查能对CTS做出较为可靠的诊断, 同时为手术适应证的掌握和疗效的评定提供了客观依据[10], 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尽管神经电生理有很高的特异性, 但电生理诊断神经卡压的敏感度约为37% ~86% 。神经电生理检查存在假阴性, 如CTS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阳性, 而电生理检查是阴性, 可进一步行超声检查,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1]。

上一篇:赴嘉峪关市学习考察工作报告下一篇:游戏军团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