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教学体会

2024-08-11

心电图教学体会(精选7篇)

心电图教学体会 篇1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其中心电图及其相关的知识教学内容很多, 而且非常抽象, 成为诊断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目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 心电图的检查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它既是一个体检的必需项目, 也成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发展、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这就要求医学生要牢牢掌握心电图的基础知识。因此作为心电图的教学工作者, 切实加强心电图带教工作、提高带教质量, 是心电图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1与时俱进的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师带教中, 结合实践体会,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心电图检查的应用价值。同时,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模式、多媒体教学法、病例讨论法、口诀法、循序渐进法及比较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开阔思维, 活学活用, 提高实践技能, 激发学生的兴趣。

1.1利用PBL教学模式:PBL模式是近几年来教学工作者关注的一个新方法。它主张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然后多提问多思考, 教师适当引导,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综合可见, PBL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带动学生去思考, 从思考中去学习, 从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1.2利用多媒体课件:随着科技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 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的欢迎和认可, 广泛应用于教学课件的制作。它通过形象的动画、声音、视频等等方式, 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和概念以一种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在讲解心电图知识时, 我们用多媒体展现心脏的三维立体结构, 心脏的血管、心脏的传导和心脏的向量关系等, 都更加形象生动、简单明了, 让人易懂!

1.3病例讨论法:病例讨论法就是结合临床上见到的典型病例, 一方面让学生认识一些特殊病例的心电图表现和特征;另一方面, 师生一起提出问题, 一起分析问题, 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更好更快的指导临床, 帮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1.4口诀法:为了便于学生记忆, 适当运用口诀, 使学生牢固和轻松的记忆心电图的相关知识。如在学习心电轴时, 用口对口, 向左走, 尖对尖, 向右偏等等。

1.5循序渐进法:循序渐进法就是在不给学生压力的前提下, 每天讲解和重点掌握1~2个知识点, 循序渐进地掌握内容, 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工作中, 如果发现典型心电图片少或没有, 我们可以适当制作一些教学片, 同时注重在平时临床工作中去收集和保留典型病例图片, 帮助学生反复看图, 逐渐去学习理解基础知识, 巩固基本技能, 从而提高心电图读片的综合能力。

1.6比较和对比记忆法:为了让学生记忆深刻, 教学工作者常常采用比较法讲解和分析心电图图形的特征。如在讲解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的特点时, 我们可以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进行比较的讲解, 指出它们的相同点 (都为宽QRS波群) 和不同点 (前者表现在左胸a VL、V5、V6导联, 后者表现在右胸 (V1、V2或V3R导联) , 从而更利用学生理解、记忆, 遇到问题时也能快速分析、迎刃而解。

1.7开展专题讲座:每月都举办1次心电图专题讲座, 内容丰富, 并形成一定系列。也可适当组织心电图讨论会, 一起分析讨论疑难复杂心电图病例。我们还经常组织心电图诊断竞赛, 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与, 从而互相交流、讨论和学习, 更多方面的促进对心电图的学习和掌握。

2不断提高带教老师自身素质

2.1不断拓宽教师专业知识面:教师带教的过程, 也是自我不断学习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知识迅速更新, 这就要求带课的老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引进新的教学理念, 与时俱进地改善教学方法, 把最新、最前沿的心电图学学科知识介绍、讲解和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拓宽视野, 启发思维,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2.2不断拓宽教师相关知识面:作为一名教师, 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教学内容, 也需要加强学习其他多方面的知识, 从而可以拓宽知识面, 如学会制作CAI课件[1], 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心电图教学, 使课堂更加生动而富有生气, 利于学生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教学方法, 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然后再回到实践中指导教学[2,3,4,5]。

总之,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与时俱进, 寻找更加行之有效的的心电图教学方法。

摘要:总结在心电图临床带教中的体会, 提高心电图的带教质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模式、多媒体教学法、病例讨论法、口诀法、循序渐进法及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 提高实践技能,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 做好心电图的带教工作。

关键词:心电图,教学体会,探讨

参考文献

[1]罗亦雄, 汤文辉, 周小平.PBL结合CAI教学法在心电图教学中的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3) :1971-1972.

[2]段军, 邹凤军, 孙晓勤, 等.浅谈临床心电图教学中的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 2012, 26 (10) :21-22.

[3]张卫萍, 谢小鲁, 田刚.CBL与PBL在医学八年制心电图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比较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 2016, 32 (20) :3236.

[4]余睿.PBL与C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LBL教学方法在心电图教学中的对比研究[J].心理医生, 2016, 22 (25) :293-294.

[5]王红芹.翻转教学法在心电图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循证医学, 2016, 16 (4) :242-243.

心电图诊断教学中的体会及探讨 篇2

1 心电图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心电图是临床最基本的器械检查方法, 是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同时它又是临床医学教学中最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目前心电图诊断的教与学, 确实存在着一些实际的问题。首先, 由于心电图形成原理抽象复杂, 心电图波形变化多端, 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加上学生刚进入临床课程学习阶段, 除生理学以外的其他心电图知识前期课程涉及较少, 心电图诊断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故长久以来学生普遍反应心电图诊断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易对其产生畏惧情绪, 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除了其本身内容抽象复杂外, 心电图诊断教学方法的不足也是导致其难教、难学的重要原因。教科书由于受篇幅和文字的限制, 对一些重要的概念缺乏必要的阐述, 概念之间的连贯性也较差, 造成学生对诸如心电图六轴系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成因等理解困难。心电图诊断教学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生动形象的图例教学, 立体感差。教师讲解多, 教学进度快, 学生读图少, 师生互动更少, 在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消化的空间, 使学生感觉到内容枯燥, 以至于“学生烦、教师累”, 教学效果不佳。再次, 心电图诊断考试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使用传统问答模式, 学生可以采用突击背诵来应付考试, 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水平。这种脱离心电图诊断实践过程的考试方法, 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不利于学生对临床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1]。

2 解决对策

就如何突破此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结合执业医师考试标准, 对心电图诊断的教学和考试方法做了一些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在学习掌握心电图基本理论的同时, 提高阅图能力,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期学生以后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

2.1 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

根据已确定的心电图诊断教学的基本目标, 我们将讲授的内容放在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以及临床常见的异常心电图上。教学中, 先以心电图基础知识为主导, 从辨认波形起步, 使学生明确区分各波所代表的含义, 正确掌握各波段的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学会分析正常心电图, 再辨认异常心电图, 重点学习房室肥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房扑和房颤、室扑和室颤、房室传导阻滞, 适当介绍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低血钾和高血钾的心电图特征。利用多媒体教学, 结合心电图图像, 每一项内容都按讲、看、练“三步走”的方法进行, 遵照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浅入深出的基本原则, 一环扣一环,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

2.2 与临床病例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心电图诊断的课程之前, 先播放一段录像。一位心室颤动的患者, 给予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后, 患者的心电图波形由心室颤动转为正常的窦性心律, 生命得以挽救。观看录像时, 学生立即被录像中争分夺秒的抢救场面所吸引。观看后教师针对录像内容提问:“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并使其制订抢救方案的检查方法是什么?”正确答案应该是该患者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的正确判读。通过播放录像, 激发了学生对心电图诊断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明白了心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 即心电图是确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依据, 它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所不可比拟和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讲解异常心电图时, 可以把临床典型病例和典型心电图结合起来。比如讲解心肌梗死心电图时, 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病例, 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因为突发胸痛而入院, 再将该患者入院后所做的心电图按时间顺序展示出来, 结合课本上的内容, 一一讲解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基本图形和机制、演变过程以及定位诊断。通过和临床相结合, 使心电图诊断的授课内容变得更为丰满, 将枯燥烦闷的课程变成实用吸引的临床实用课程, 使得学生通过心电图诊断的学习, 掌握简单的临床病例讨论程序。

2.3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传统的心电图诊断教学只是根据章节知识进行讲解, 心脏的生理解剖和病理解剖无法看到。学生学习时感觉过于抽象, 心电图形成的原理不好理解。我们使用Power Point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用多种方式进行图像讲解, 使得授课内容直观生动, 容易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图像联系起来。比如运用动画效果, 把离子运动和电偶产生的过程形象化;将心电向量、心室除极顺序及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设计成三维立体模式图;制作房室肥大彩色模式图示, 把心脏的传导系统及心律失常图示中需重点讲解的部分都用鲜明的颜色标记, 使重点突出;用动态图示变化表现心律失常产生的机制, 如早搏、心动过速、扑动、颤动等。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 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心脏电生理现象形象化、立体化, 心电图产生过程动态化, 形象直观、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还可以反复演示, 通过结合图形讲解, 使学生能真实地看到心电图的特点, 使学生看得到、听得懂、记得牢, 课堂吸收率、掌握率得到较大的提高。利用多媒体方便快捷、存储量大的特点, 增加心电图图例的阅读量。大量阅图是学习心电图诊断的一个重要方法, 但教材中出现的图例少而单一。如室性期前收缩, 教材中仅出现一幅图, 实际上不同形态、不同发生机制、不同规律及特点者至少有上百种, 最常见的室性期前收缩也有十几种。此时多媒体便能发挥强大优势, 将其存储的大量心电图图例, 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可随时调出演示,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

2.4 心电图图谱编制

经过反复实践我们认为, 要注重对学生心电图诊断基本技能的培养。多阅读心电图图例是学习和提高心电图诊断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法, 重视图形教学,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电图知识。由于教材中出现的有关心电图的图例很少, 很多异常心电图在教材中仅有一幅图例, 不利于学生对心电图特点的了解和掌握。为了弥补教材中心电图图例少的缺陷, 我们结合教学所要求的内容, 收集大量典型的心电图, 建立心电图和多媒体课件图库。从中我们精选出部分心电图, 并配上简短典型的病史, 编写出供学生使用的配套心电图图谱。实习课时学生人手一册图谱, 并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理论课时, 增加实习课时, 以增加学生识图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要求学生根据心率的测算、各个间期的测量、心电轴的测定及各波形态特征的描述做出心电图诊断, 然后对照标准图形和答案判别正误, 最后由教师讲评。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动手操作心电图机的机会和参加心电图读图、解图的过程, 增强学生对心电图的感性认识。通过多次、大量、反复阅读心电图图谱, 强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训练学生对正常及异常心电图的识别能力。

2.5 改革考试方法, 提高学生实践的主动性

考试常常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在传统的考试方法中, 没有单独的心电图考试, 往往整合在诊断学中进行。试卷中涉及到心电图图谱判读的内容很少, 学生只要记住了书本上各种心电图的文字特征, 就能很好地完成试卷, 取得高分, 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内容, 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读图能力。因此, 大多数学生并不重视心电图读图的训练, 结果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模拟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规程, 设立单独的心电图考核单元, 按照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标准制作试题卡, 每张试题卡有3份不同的常见心电图图谱, 并制订标准答案。心电图学习结束两周后进行操作考试, 由心电图专业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进行, 学生以抽签的方式抽取卡片在15分钟内分析3份常见心电图, 并发出报告, 成绩计入诊断学考试成绩。诊断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包括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图谱识别, 成绩计入总分。此方法的改进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心电图读图的意识, 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读图能力差的现象。

心电图诊断是诊断学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部分, 如何提高心电图诊断的教学质量,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还需要带教教师的共同探索。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其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为今后学习临床各科及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心电图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心电图诊断的教与学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足, 使得学生对其产生畏惧情绪。通过对心电图诊断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注重能力培养,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读图能力,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其学习兴趣。

关键词:心电图,诊断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李婧.MCAI在心电图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9) :3008.

颅脑损伤后脑电图监测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电图,监测,护理

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中, 男98例, 女30例, 年龄3~73岁, 平均年龄42.5岁;入院时, 所有患者入院前或院后都经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 硬膜下血肿14例, 硬膜下积液9例, 硬膜外血肿11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 脑脑挫裂伤伴脑内血27例, 脑干脑出血5例壳核出血12例, 丘脑出血14例, 小脑出血2例, 脑叶 (皮质下) 出血16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均<8分或疼痛丧失定位能力。

1.2 脑电图监测护理方法

1.2.1 确保EEG监测装置正常

护士首先要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 监护时取坐位或卧位, 用火棉胶或橡皮条 (或松紧带) 做成的电极帽将电极固定在头皮特定部位, 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 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安置电极部位应以丙酮等擦洗以减小头皮阻抗。用导线将电极连至脑电图描记仪。一般同时描记8、12、16、20或32条曲线图。

1.2.2 熟练观察EEG数据变化

保持EEG监测的准确性和注意事项。脑电图监测过程中同时需要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并结合脑电图波型数据进行综合准确的判断。检查过程中使患者体位合适, 嘱其勿紧张及思考问题。随时观察患者的行为, 必要时应进行标记。对描记中出现的各种伪迹要进行识别和标记。分析脑电图时要注意年龄因素对波形的影响, 对于异常图形应注明异常的具体特征以协助临床诊断。

1.2.3 掌握脑电图波型与病情变化的联系

(1) 轻型颅脑损伤:伤后数小时至24 h, EEG可见有α波失律波幅增高, α波泛化脑波调幅不良或去同步化快波。 (2) 中型颅脑损伤:昏迷时间持续数10 min~6 h, EEG呈广泛性高波δ幅和θ波, 伤后3~7 d慢波增多, 与脑水肿有关;若局限性脑电异常持续存在, 多提示脑的局部有外伤性出血或瘢痕存在。 (3)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6 h至数月, EEG呈广泛性高波幅δ波, 基本节律消失, 并发脑疝明显。脑干损伤可见双侧同步阵发性δ波。1周内一过性慢波增多, 可能有脑水肿。若局限性多形性δ波灶或低波幅δ波灶持续存在, 提示有颅内血肿可能。如有损伤严重的脑部出现棘波、棘慢波灶时, 提示可能成为今后临床癫痫发作的痫灶所在。

2 结果

本研究组128例患者中好转110例, 死亡18例, 有效率为85.94%。

3 结论

心电图教学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儿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住院患儿,且符合以下条件:(1)临床症状有头晕、心悸、胸闷等;(2)心电图显示为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以及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等。患儿年龄在3岁6个月至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岁,其中男13例,女8例。

1.2 方法

确定所有患儿在检查前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影响心脏不应期或心率的药物,检查一般在餐后2 h后进行。先常规描记心电图,然后采用4极食管导联电极,经食管插管,插管长度(以厘米计算)约为受检者身高(cm)+200/10[1],当显示出较为明显的正负双向的P波或较为高大的正向P波时,即记录食管心电图。经过分析后对确定为窦房结性心律失常的患儿通过食管调搏应用S1S1刺激,以高于基础心率10次/min开始,逐渐增快至文氏点和2:1阻滞点,每次持续时间60 s,取超速起搏终止的最后一个起搏信号至第一个窦性P波的最大值作为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并计算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CNSRT=SNRT-(P-P),即以SNRT减去原有基础周期长度,这样就消除了基础心动周期不同对SNRT的影响,当CSNRT>275 ms时考虑窦房结起搏功能异常[2]。

2 结果

在21例患儿中,有3例患儿食管心电图在T波中显示有P波,所谓的窦性心动过缓为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所致,从而排除了窦房结性心律失常。余下的18例患儿通过食管调搏测定出CSNRT,结果有4例>275 ms,考虑为病窦综合征。

3 讨论

窦房结性心律失常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等,可持续发生,亦可间歇出现。临床上多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和乏力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晕厥等较为严重的情况,听诊时可发现有心律不齐和心动过缓。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是诊断这类疾病的重要依据,但是一些患儿心电图较为复杂,难以做出十分精确的判断,给临床诊断造成了困难。如何辨认P波并找出其规律是分析复杂心律失常的关键环节之一,而食管心电图利用了食管和心脏解剖密切关系:心脏在前,食管在后,食管的前壁与左心房后壁紧贴在一起。可以记录到清晰P波,这样就对一些复杂的心电图可做出更为明确的判断。食管调搏通过程序刺激可测定出SNRT,而SNRT的测定是目前判定窦房传导功能有价值的一项检查,是测定窦房结自律性的一种比较客观的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在笔者所在医院所检查的21例患儿中有3例患儿在常规心电图中表现为间歇性窦性心动过缓,而通过食管心电图发现在T波中出现了P波,确诊为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所谓的心动过缓实际为配对间期和代偿间歇所构成,由于在常规心电图中P波埋藏在了T波中无法辨认,从而误诊为窦性心动过缓。余下的18例患儿通过食管调搏应用程序刺激测定SNRT,并计算出CSNRT。结果发现,有4例患儿出现了阳性结果,考虑为病窦综合征,后结合其他检查(包括阿托品试验、运动试验等),确诊为病窦综合征。

综上所述,食管心电图及食管调搏在窦房结性心律失常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且其设备简单,价格低廉,操作方便,易于推广。

摘要:目的 了解食管心电图及食管调搏在窦房结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上有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的21例患儿进行食管心电图检查,并对确诊为窦房结性心律失常的患儿通过食管调搏检测窦房结恢复时间,并计算出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结果 在21例食管心电图中有3例显示为房性期前收缩为下传,排除了窦房结性心律失常;余下的18例患儿经做食管调搏测定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有4例显示异常,考虑为病窦综合征。结论 食管心电图及食管调搏在窦房结性心律失常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食管心电图,食管调搏,窦房结恢复时间

参考文献

[1]李忠杰.实用食管法心脏电生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2.

[2]杨思源.小儿心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1-463.

心电图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 篇5

1 把握特点,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教学中, 应首先向学生讲明心电图是所有科室离不开的最基本的一项检查手段, 强调所要讲述的心电图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心电图在临床应用中是一种最实用、简便廉价而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之一, 它的应用已有近百年历史。尽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临床诊断技术越来越现代化, 但心电图至今仍是临床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尤其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在其他一些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中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如心肌炎和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心包疾病、药物影响、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

在讲述心电图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基础上, 要着重把握课程的特点,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心电图学科本身的特点增加了心电图教学过程中的难度[1]。心电图基础知识的讲授中运用到解剖中心脏的传导系统组成;生理中的心肌动作电位, 电生理特性如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及传导速度;物理学中的电源和电穴;心电向量运用力学的原理和立体几何的立体空间概念。这些知识在相关课程中也是重点、难点, 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 理解心电图就比较困难, 以后心电图分析就没有理论基础。另外, 心电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理论课内容必须结合阅读心电图才能逐步理解和消化, 而心电图的分析和正确诊断又常常需与临床知识相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对心电图知识的学习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掌握心电图更是反复实践的过程。目前, 有限的教学学时与期望达到的目标常常是有矛盾的, 面对这种情况, 把握心电图教学的特点非常重要。笔者在心电图的教学之初就告知学生, 课本上的心电图内容不要求其一次掌握, 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心电图的要求是不同的, 大学课堂学习阶段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原理和心电图表现。在课堂讲授中, 建议学生掌握的内容和需了解的内容明确分开讲述, 让学生在最初接触心电图的时候不感到过多的迷惑和困难, 随后在心电图见习和实习期间可扩展一些心电图的进展方面的知识。

2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心电图教学一向被认为是一个难点。教师认真备课, 将教科书上的心电图知识完整地教授给学生之后发现, 学生在面对一份新的心电图时仍然非常茫然, 甚至将教科书上的原图重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 有时学生也不能正确诊断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讲课技巧。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教学,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谓启发式教学, 也就是先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讨论, 探讨答案, 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 对正确的加以肯定, 对错误的注意引导、纠正, 并进行归纳总结, 总结难点和疑点。比如, 在讲到以下内容时:心电图就是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曲线。正常心电图上的每个心动周期中出现的波形曲线改变是有规律的, 国际上规定把这些波形分别称为P波、QRS波、T波。此外, 一个正常的心电图还包括PR间期、QT间期、PR段和ST段 (见图1) 。这些内容在教学中难度较大, 故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首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你知道心电图形成的原理吗? (2) 你知道心电图是如何描记出来的吗? (3) P波、QRS波、T波各代表什么? (4) PR间期、QT间期、PR段和ST段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自然会引起学生对心电图的概念、工作原理、导联的组成等理论问题的思考, 先由学生自己查阅书籍来回答, 然后由教师进行综合概括。在讲解到QRS平均心电轴时, 讲解完教材上的目测法判断心电轴后, 可问学生:“判断电轴只能看Ⅰ和Ⅲ导联吗?看Ⅰ和a VF导联行吗?”学生们自然便开始思考和讨论。然后再具体讲解利用Ⅰ和a VF导联来目测法判断心电轴的两个步骤:第一步先决定电轴位于哪一象限;第二步寻找出最小的波 (等向波) 的导联, 在已决定的象限内测定与该导联垂直的方位, 即为QRS电轴。通过这些问题, 可以发现学生的知识兴趣点和薄弱点, 适时予以相关知识点的强化和拓展。因此, 在医学生初次学习心电图时, 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和解决问题, 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2]。

3 注重实践, 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原有的心电图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教学, 教师通过抽象概念向学生介绍心电图, 学生只能凭想象去理解抽象的概念, 而实践教学完全安排在实验课内。学生想学习分析心电图必须等到上实验课才能学到, 这导致了学习心电图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我们在实际授课中, 采用了结合临床进行理论教学的方法, 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一方面, 我们将学生分为2人1组做心电图测量。首先向学生讲述ECG的操作规程并演示,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各自描记自己的ECG。引导学生按照ECG基本步骤逐项测量、分析归纳, 列出自己的ECG特征, 判读其是否正常。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ECG的分析方法和步骤, 并通过相互比较, 进一步认识到正常的心电图的波形及正常值, 使他们明白即使全是正常心电图, 每个人之间也有所差别, 从而扭转了学生死记硬背各导联P、QRS、T波群形态, 使其能牢记ECG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正常变异, 为今后学习异常ECG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 我们通过心电图图谱开展教学。心电图学习目的是为了临床应用, 课堂学习时都是从疾病推出心电图波形, 而临床上则是先看图再由图形变化诊断疾病, 故心电图学习关键是识图[3]。为此, 我们充分利用教研室多年积累的异常心电图图型, 逐一分类并在课堂上展示、分发给学生。如讲述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与心率的计算时, 给予学生正常心电图、心动过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图谱, 让学生在图谱上进行正常心律、缓慢心律及不规则心律的心率计算。对于各波段的正常值, 先以图示各波形, 使学生直观地理解, 然后让学生在课后熟记其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这样, 图谱以大量图表的形式介绍鉴别诊断思路和诊断要点, 具有易懂、易记的特点, 附有的心电图正常参数和诊断工具图表又为学生提供了“学步车”, 使学生能够参与教学互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鉴别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4]。

此外, 我们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了心电图多媒体课件。课件图文并茂, 使抽象的心电图变得直观、形象, 且图像放大。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心电图实图太小, 全体学生不能同时观看而影响教学效果的缺点。在授课中教师随时调出已讲授过的心电图知识内容, 可前后反复对比, 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例如, 在心律失常的教学中, 利用CAI课件, 将各类心律失常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演示, 使学生理解其心电图变化的特点, 教师动静结合地讲解和演示, 使复杂的心电图通过大量多媒体图片,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互动,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心电图知识的信心, 提高了心电图的实际诊断能力。

总之, 心电图教学是医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要使学生对心电图这门知识牢固地掌握、灵活地运用, 就需要教师对心电图教学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心电图那些抽象的曲线在学生心中不再是孤立的曲线, 而是由发生原理、各个导联、图型、临床意义组合在一起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心电图是每一位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但其复杂抽象的基本原理又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使心电图教学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效果。本文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把握课程特点,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心电图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心电图,教学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1]陈春菊.心电图教学方法[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12) :1662

[2]廖虹, 李燕丽.临床心电图实习教学体会[J].华夏医学, 2008, 21 (4) :743

[3]朱春玲.心电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3) :8176

心电图教学的几种科学记忆方法 篇6

1 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法是将记忆内容简化, 编成各种各样的口诀, 易于记忆和背诵[1]。心电图的波形、时间、振幅数字变化多, 学生不易记清。朗朗上口的口诀, 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如心电图肢体导联与四肢的连接, 我们编成口诀:黄红绿, 左右足;黑接地, 白连胸。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我们编成口诀:心房颤动P无踪, 小f波乱纷纷, 三百五至六百次, P-R间期极不均, QRS当正常, 增宽合并差传导。

2 趣味记忆法

兴趣能激发学习热情,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进而进行愉快的学习、积极的思考。趣味记忆法可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开拓学生思维,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笑声中记忆[2]。如正常ST段上抬和下移的范围, 我们说工资上涨的幅度越大越受欢迎。尤其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 工资能连涨三级最开心, 而老年人由于有一定的积蓄、儿女已经成年, 所以经济压力相对较小, 工资上涨一级也心满意足。工资最多涨三级, 不可能一下子涨五倍十倍。但工资不能下降, 下降一点点还能忍受, 但下降超过5%绝大多数人就不高兴了, 甚至起来造反了。让学生在笑声中记住ST段上抬在V1~V3导联<0.3 mV, V4~V6导联<0.1 m V, ST段下移除了Ⅲ导联可以<0.1 mV外, 其余导联均<0.05 mV。

3 数字概括记忆法

数字概括记忆法是用精炼的数字全面、准确、高度地概括知识要点, 既浓缩了教材内容, 又准确、生动, 能够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2]。R波的电压在Ⅰ、avR、avF、V1、V5导联上分别为不能超过1.5 mV、0.5 mV、2.0 m V、1.0 mV、2.5 mV。我们把0.5 mV看成1, 概括为3、1、4、2、5。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把几个杂乱无章的数字记下来, 并且不容易遗忘, 记忆时间长。

4 联想比喻记忆法

联想比喻记忆法是把所记忆的内容联想比喻为具体、通俗、易懂的事物, 使其具有趣味性、幽默性, 活跃课堂气氛,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我们在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改变教学中把其改变比喻为夫妻间闹矛盾。Ⅰ度比喻为夫妻开始出现矛盾, 双方的距离开始变远。Ⅱ度比喻为夫妻矛盾加深, 双方开始出现冷战, 互不理睬或夜不归宿, 并且这种冷战有一定的规律。一种是冷战时间逐渐延长, 一次夜不归宿后又有缓和;一种是隔3、4、5或6天夜不归宿一次。Ⅲ度比喻为夫妻矛盾进一步加深, 双方各干各的, 已经无法调解。

5 图表记忆法

图表记忆法能够删繁就简、去粗存精, 由复杂枯燥变简练逼真。学习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时, 我们用图1加以说明:并且配以口诀:心梗前壁要在3到5 (V3~V5出现异常Q波) , (前) 间壁1至3导间 (V1~V3出现异常Q波) , 侧壁Ⅰ、L和5、6 (Ⅰ、avL、V5、V6出现异常Q波) , 广泛前壁一溜烟 (V1~V6出现异常Q波) , 下壁Ⅱ、Ⅲ加F (Ⅱ、Ⅲ加avF出现异常Q波) 。

还根据导联在人体的连接位置, 形象地描述心梗部位的记忆, 因为Ⅱ、Ⅲ、avF的“7字形”图形 (见图1) 中avF的F代表的足在身体的下方, 所以是下壁, 这样记忆就不会和侧壁心梗混淆了。

这样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一看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记住全不费工夫。

6 列表归纳法

一些异常的心电图改变易于混淆。我们把它们整理、总结、归纳成表, 以利于理解记忆和区别。例如房性、交界性、室性期前收缩的P波、QRS波群、代偿间歇列表总结比较后就会一目了然。

只要善于积累, 不断总结、积极探索, 就能发现许多好的科学记忆方法。并且让各种记忆方法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根据具体内容及特点灵活运用, 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均采用了以上科学记忆方法, 深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许永红.科学记忆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 :58~59.

心电图教学体会 篇7

关键词:心律失常分析,心电起源-心电传导-心电图形,心电图教学

心电图是用以描记和分析心脏电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临床上最为普及、操作简便、成本经济、无创伤性、可快速完成、又可重复、易为患者接受的检查方法,被临床医师作为诊断和指导心血管疾病极其重要的首选工具和手段。由于心电图特别是心律失常的理论复杂抽象、图形变化多样、内容多而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医学生,使心电图的教学比较困难[1]。单纯地死记硬背某些心电图诊断标准或指标数值很难做到,甚至会发生误导,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建议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学习心电图要从“心电起源-心电传导-心电图形”的心律失常分析总纲予以考虑,并善于把心电图的各种变化与具体病例的临床情况密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心电知识的本质特征,熟练掌握心电图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实际的分析能力。

1 掌握心电知识的本质特征

分析心电图至少从四个方面考虑:心律问题、传导问题、房室肥大问题和心肌方面的问题。前面的两个方面即回答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的问题。而分析心律失常首要的问题是要判断明确心电激动是否存在、来自何处(起源)。同时要判明激动传向何处,如何传播(传导)。心肌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合胞体,心房或心室不可能在同一瞬间同时激动,心脏最先激动的部位称为起搏点(心电起源),往往是起搏点先激动,再按一定的顺序和速度传导,激动心房和心室。通常情况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其他作为潜在起搏灶,隐性地存在于心脏的各个部位,保障了心脏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功能。总起来讲,心电起源无非就是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区和心室四个部位(四级定位)。但不管来自哪个部位,由于激动在心脏自律传导系统中传导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甚小,在体表心电图上并无直接表现,只有当激动传至心房肌和心室肌时,方可以在体表心电图上分别表现为P-Ta波和QRS-T波。必须让学生心里要明白,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很重要,但由于心电图记录的局限性,心脏起搏-传导系统产生产生的电流太弱而在体表心电图不能显示,我们看到的心电图形只是大块心肌激动的结果(心房肌激动产生P波、心室肌激动产生QRS-T波)。因此,心电图的外在表现其实很简单,只有心房和心室激动的两套波形。但是体表心电图上的P-Ta波和QRS-T波本身无法告诉我们心电激动的来源和传导,尽管同一激动在心脏自律传导系统传导过程中是隐匿性的,但P-Ta波和QRS-T波各自的频率、节律、波形变化及P-Ta波和QRS-T波的相对位置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在心脏自律传导系统中隐匿地发生着的心律失常,也可直接地表现出在普通心肌内的传导阻滞。虽然心电记录本身不能显示起搏点的部位,也不能显示兴奋的传导,但我们可以从看到的心肌激动的结果(心电图的P波、QRS-T波),通过逻辑思维推断出心律的起源和传导,从而“看懂”心电图[2]。这一过程的逻辑推理方法就成为“心电起源-心电传导-心电图形”这一总纲,成为心电分析方法论中的前提。强调医学生在学习心电图过程中必须把握这个总纲,作为指导性原则。

P波是心房肌兴奋产生的激动波,其兴奋的来源可以是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接区,甚至是心室内的起搏点。就窦性心律而言,兴奋的起源为窦房结,但窦房结本身的激动在体表心电图不能显示,激动在房间束的传导也不能显示,只有当窦房结的激动经过心房内优先传导通路进入具有应激性能的心房肌后始可显示P波;然而从窦房结发出的激动在激动心房时起源部位和传导有其规律性,即心脏的兴奋发源于窦房结,兴奋在向两心房传播过程中,其除极方向从右前上向左后下除极,故在a VR导联倒置,在V5、V6导联直立。因此,即使是最基本的窦性P波也不是窦房结电活动(产生和传播)的直接记录,而是通过逻辑推断出来的。

QRS-T波是心室肌兴奋产生的激动波。同心房一样,其兴奋的来源可以是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接区,以及心室内的起搏点。室上性(窦性、房性、房室交接性)的激动,经过房室交界传入心室;心室肌有了反应后才显示QRS-T波,因室上性激动下传心室时,经过左右束支几乎同步激动左右心室,所以此时QRS波是窄的。如果存在束支阻滞或旁路则会改变室上性激动的传导速度和途径,导致QRS时程改变,QRS波增宽。心室内的异位起搏点在兴奋起源部位和传导方式上(肌-肌传导)与室上性激动显著不同,常形成宽大畸形的QRS波。从起源和传导的基本原则来讲,窄的QRS波提示:(1)激动来自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接区(室上性起源);(2)激动在心室内的传导路径大致正常。反之,宽的QRS波提示:激动来自心室(室性起源)和(或)激动起源是室上性,但在心室内的传导路径不正常。不能单从起源或单从传导异常来分析QRS波增宽。

由于心房和心室之间是电绝缘的,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是相对独立的,即相邻的一个P波和QRS-T波之间可以有传导关系,也可无传导关系。P波和QRS波的相关性,又成为分析的关键,并成为分析时的难点所在[3]。其实所谓的P波和QRS波是否有关的含义,即P波和QRS波是否同一起源。由于起源和传导路径的不同,不同来源的激动在激动心房和心室产生P波和QRS波时,P波和QRS波的波形及其相对位置必然形成多种模式,理解和熟悉不同起源心搏的P波和QRS波的相对位置对判断P波和QRS波是否同源很有帮助,如窦性心律时窦房结的兴奋先传到心房,故心房先激动,兴奋在通过房室结传导时有一段延搁,随后传到心室,心室后激动,产生QRS波。因此P-R间期≥0.12 s,P波永远在QRS波之前;室性心律时兴奋起源于心室内的异位起搏点,心室先激动,心室的激动可逆传激动心房,因此形成逆P波,不可能是窦P波,且逆P波肯定只能在QRS之后一定距离,不可能与QRS重叠。由于心室的激动较难逆传激动心房,因此其后可无P波。而交界性心律逆P波和QRS波则存在三种相对位置,因交接区异位起搏点可以先后激动心房或心室,也可同时到达心房和心室。理解了心房心室关系的以上特点,有助于推断心律的起源和传导。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诊断学》教材在讲述心律失常时,常将传导异常和窦性心律分开讲授,我们建议讲完窦性心律后即应讲述传导异常,特别是房室传导阻滞,这样讲述有利于理解各种复杂的房室关系,建立正确的思维程序[4]。

总之,“总纲”的内涵应该成为心电图分析中方法论的关键性理念,在分析心电图时必须同时关注心律的起源和传导。

2 利用梯形图分析复杂心电图

梯形图是分析复杂心电图,尤其是复杂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先通过心脏解剖示意图中心电形成的机制画出梯形图,再通过梯形图描记出心电图。梯形图的数条横线分别代表窦房结(S)、心房(A)、房室交界区(A-V)和心室(V)这几个起源部位,另配以适当的符号,例如:加黑圆点表示激动的起源,直线表示激动传导,“-”表示传导受阻等。梯形图可以直观地显示心电的起源和传导,是“心电起源-心电传导-心电图形”这一总纲的直接体现。梯形图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教学中,配合教师的讲授,能够引导学生依据心脏激动的起源和传导过程,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梯形图的理解和想象,可以很直观地联系到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的改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5]。

3 结合临床资料的重要性

心电图记录的只是心肌激动的电学活动,心电图检测技术本身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心电图的波形常收到生理性、病理性或解剖学变异等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做出心电图诊断时,必须结合临床资料,方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6,7]。许多心脏疾病,特别是早期阶段,心电图可以正常。多种疾病可以引起同一种图形改变,例如心肌病、脑血管意外等都会导致出现异常Q波,不可轻易诊断为心肌梗塞;再比如肌颤引起的伪差,很容易和心室颤动相混淆,如果患者一般情况好,可嘱患者安静,在肢体保持平稳后再予以记录。如果描记当时患者病情重笃,要想到属于心室颤动,并紧急施救。作为内科医师,重要的是牢记您所评估的是患有心律失常的“患者”,而不是孤立地评估心律失常。把心电图的各种变化与具体病例的临床情况密切结合起来,才可能对心电图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解释。

参考文献

[1]岳梅,程怡,孟洋,等.心电图临床见习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53-154.

[2]Gertsch M.心电图诊断速览及详解[M].王吉云,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

[3]方炳森,陈华,李全忠.不同心搏间距的“序列组合”分析法[J].心电学杂志,2010,29(4):355-357.

[4]金成子.浅谈心电图教学中心电学基本知识的重要性[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9,16(4):227-230.

[5]张波.梯形图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教学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2):91-92.

[6]顾巧玲.浅谈心电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J].甘肃科技,2011,27(1):176-177.

上一篇:野生观赏木本植物下一篇:引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