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脑电图

2024-10-07

视频脑电图(精选7篇)

视频脑电图 篇1

视频脑电图是脑电图监测的一种形式, 它通过数码摄像镜头装置监测病人行为, 将病人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与脑电图的变化同步录像, 是目前癫痫的诊断、分型及用药的调整中最有价值的检测方法[1,2]。我科2006年1月—2007年12月对471例病人进行了脑电图监测,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471例, 其中男274例, 女197例;年龄88 d至74岁, 平均19.1 岁;癫痫144例, 继发性癫痫11例, 癫痫查因48例, 头痛查因27例, 晕厥查因43例, 抽搐查因65例, 抽动查因21例, 腹痛查因18例, 高热惊厥7例, 脑炎9例, 睡眠行为异常15例, 发作性行为异常52例, 其他11例。

1.2 检测方法

使用加拿大Stellate公司生产的66导数字化视频脑电图长程监测系统监测, 配有双视频监测装置。一个摄像头为全身监测镜头, 另一个摄像头为特写监测镜头, 可调整位置, 能清楚观察局部症状。按照国际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 以双极导联记录, 将盘状电极用火棉胶固定于头皮, 电极凹充满导电膏, 外有弹性网帽固定。记录病人在监测期间的各种活动状态及临床发作的表现。监测时间2 h~48 h[3], 描记初期均进行常规背景、睁闭眼、闪光刺激和过度换气下的VEEG记录。对全程监测数据采用Harmonie软件进行回放分析, 每次分析均由两人判定结果。

2 护理

2.1 检查前准备

①心理准备: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视频脑电图监测的目的和检查方法, 告知该项检查无痛苦或不适;若检查中出现癫痫发作, 家属不要紧张, 要保证病人的安全, 切勿强行按压, 防止发生骨折;告知病人及家属医务人员就在身旁, 会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以消除病人及家属紧张、害怕心理, 配合检查。②药物指导:常用的抗癫痫药物会引起背景波改变, 一般病人在检查前2 d~3 d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停服药物。停药期间嘱病人卧床休息, 避免外出, 专人陪护。对发作频繁的病人酌情减药或不停药, 以免药物突然中断而引起发作及影响疗效, 并且在监测过程中癫痫发作频繁会导致电极松脱。③头皮准备:检查前1 d洗净头发, 禁擦发油、护发素和发胶。头皮有感染者应先予控制。头发多、长的病人嘱其尽可能把头发剪短。小孩不合作者嘱其剃全头, 如准备手术的病人也予剃全头, 保证头皮与电极接触良好。④监测当天穿衣服要适当, 不能过多或过少, 尽量不穿化纤类衣服。

2.2 检查中的观察和护理

①入室检查时, 询问病人是否正常进食, 以防发生低血糖影响检查结果。②室内温度控制在18 ℃~25 ℃, 湿度50%左右。温度过高病人易出汗, 头皮电极容易脱落;温度过低病人易寒战, 产生肌电干扰;湿度过高火棉胶不易干, 电极粘不牢。③详细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并说明重要性。监测期间应避免过多的活动、少吃零食;嘱咐病人要保证一直在视频监测范围之中, 家属在看护的过程中要避开镜头, 以免影响监测结果;有发作时及时按标记按钮, 并做好记录。④入院评估时重点询问病人以往发作的时间、特点, 有针对性加强观察。⑤本套仪器设定了12 h自动关闭、启动系统, 为了保证记录数据的安全性, 护士应掌握仪器的性能, 密切观察重新启动时有可能出现的仪器故障。本组有4例病人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仪器自动停止运作, 被护士及时发现, 立即重新启动系统, 保证了监测的连续性。⑥观察各个电极与头皮是否接触良好, 导线放置是否适宜, 脑电图的基线是否平稳。本组有39例病人不合作、出汗、或大发作导致电极松动, 3例病人烦躁扯断电极线, 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处理, 保证了数据记录的连续性。⑦整个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及倾听病人及家属的主诉, 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及脑电波的改变, 及时备好癫痫发作时的急救药品及设备, 如苯巴比妥、地西泮、氧气、吸痰器等。⑧癫痫发作时的临床观察:本组471例病人中有170例出现异常放电, 在发作间期脑电图均出现异常, 主要表现为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或爆发性慢波节律。若在监测中发现脑电图有上述异常节律改变, 应警惕癫痫临床发作的可能, 应密切观察。一旦有癫痫发作, 应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呼吸、面色, 发作开始的部位、演变过程、有无大小便失禁等。发作后观察有无定向障碍或肢体瘫痪等, 并予详细记录, 对癫痫的定位, 诊断有一定的意义。⑨癫痫发作的处理:在监测471例病人中, 有144例有临床发作, 家属立即掀开被子, 按下标记按钮, 并通过摄像头, 记录病人肢体抽搐情况。若癫痫小发作, 能自行缓解, 不影响正常的记录, 不需要处理。若癫痫大发作, 应注意病人的安全, 防坠床、撞伤, 松开衣领、腰带, 平卧, 头偏向一侧, 防咬伤舌及舌后坠阻塞呼吸道, 吸氧,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保证及时有效地供给药物, 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苯巴比妥0.1 g肌肉注射或地西泮10 mg静脉注射。注射地西泮时应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避免强行按压抽搐的肢体, 以免造成骨折或脱臼。抽搐发作完后立即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误吸。本组有1例病人发作时撞墙, 给予墙边放软枕保护, 避免病人受伤。

2.3 检查后的护理

取下导联电极, 用少量丙酮擦干净病人头发、头皮上火棉胶。告知病人及家属火棉胶不可能一次就清洗干净的, 不要太用力, 以免擦伤头皮;根据病人情况遵医嘱给病人服抗癫痫药物;确定取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时间。

3 结果

39例病人由于不合作、出汗或发作导致电极松脱, 4例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仪器自动启动系统故障, 3例电极线被扯断, 2例因储电箱电源接头松动, 电流中断而致仪器停止运行, 以上现象均被护士及时发现, 立即通知专职人员或自行采取措施, 保证了记录的连续性, 避免失去发作时的重要数据。

4 讨论

4.1 保证脑电监测质量

视频脑电监测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 已成为癫痫诊断及分型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同时还可指导抗癫痫药的使用, 以及估计预后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因此, 保证监测图形、图像的质量对进行有效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在监测中应遵循安全护理原则

应设专职护士, 有责任心, 且具有较高素质及较全面的医学护理知识, 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各种意外事件的处理, 保证病人安全。尤其癫痫发作的病人, 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坠床和受伤, 密切观察病人发作情况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及抢救工作, 是病人安全及顺利完成检查的重要保证。

4.3 加强病人管理, 密切观察病人的行为及脑电波的改变

由于监测时间较长, 有些病人合作程度较差等原因, 难免会出现电极松脱、扯松接头或仪器运作故障, 导致干扰过多或记录中断, 如果能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仍可保证记录的完好。本组有48例病人出现以上现象, 由于护士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保证了记录的连续性。

摘要:[目的]为癫痫病人提供在视频脑电图监测过程中安全的护理, 保证监测质量。[方法]用加拿大Stellate公司生产的66导数字化视频脑电图长程监测系统对471例病人进行监测, 按照国际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 监测时间2h48h。检查前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视频脑电图监测的目的和方法, 消除其顾虑及紧张心理, 并做好头皮的准备。在检查过程中, 确保电极与头皮接触良好, 密切观察该套仪器的运作情况, 密切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及脑电波的改变, 做好癫痫发作时的抢救工作及护理措施。[结果]471例病人在脑电图监测过程中, 由于护理措施得当, 及时发现病人电极脱落及仪器故障, 完整地记录了病人临床表现与脑电图的变化。[结论]视频脑电图监测在癫痫的诊断、分型及用药的调整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在视频监测期间, 加强病人管理, 密切观察病人的行为及脑电波的改变, 做好护理措施及抢救工作的准备是病人安全及顺利完成检查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癫痫,视频脑电图,护理

参考文献

[1]姜海燕, 周艳辉, 肖岚, 等.视频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7, 15 (1) :49.

[2]潘光强, 易兴阳, 余昌明, 等.视频脑电图监测在抗癫痫药物治疗撤药中的意义[J].浙江医学, 2001, 23 (9) :565-566.

[3]王惠琪, 余秀兰, 张书琼, 等.VEEG监测发作性疾病临床发作71例报告[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3 (4) :228-229.

视频脑电图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1 3年1月至2 01 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 均有脑炎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精神行为异常, 或有抽搐、肢体瘫痪等表现。排除脑卒中、癫痫、结核性脑膜炎及化脓性脑膜炎等原发性脑病。所有患者均为急性、亚急性起病, 病情在1周左右达高峰, 其中男52例, 女44例;年龄16~68岁, 平均 (42.5±7.4) 岁;病程1~7天, 平均 (3.1±1.2) 天。最终所有患者均经病毒学确诊为病毒性脑炎, 其中疱疹病毒34例 (35.4%) , 肠道病毒24例 (25.0%) , 流感病毒例21例 (21.9%) , 乙型脑炎病毒17例 (17.7%)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予退热、解痉、减轻脑水肿等对症治疗, 病原学结果明确前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治疗。然后依次行VEEG、脑脊液穿刺、MRI检查。

1.2.1 VEEG检查

采用日本光电9200型21导视频脑电图机按国际规定的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 常规进行描记。清醒患者睁闭眼3次, 过度换气3分钟, 描记时间10~2 0分钟, 实时同步记录并回放分析患者活动。

脑电图表现参照《临床脑电图学》[4]分为5级, 正常:以α波为主, 兼有β波及少量低波幅慢波活动;界限性:额部稍多低波幅θ波;轻度异常:散在中量低至中等波幅慢波活动;中度异常:慢波中等量增多, 中至高波幅θ波或δ慢波, 其指数为25%~50%, 活动占优势, 呈发作性或局限性出现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等痫性放电;重度异常:基本频率呈高度慢波化, 高波幅θ、δ波为主要波率 (超过50%) ;自发或诱发长程出现、发作性出现和局灶性出现高波幅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等痫性放电;两侧波形、波幅明显不对称, 一侧α波、β波减少或消失, 出现爆发性抑制性活动或平坦活动。将轻中重度异常归为异常脑电图。

1.2.2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脑脊液常规 (细胞计数分类) 和生化 (蛋白质、糖、氯化物) 检查。病毒性脑炎脑脊液表现为外观清亮, 压力正常或升高, WBC正常或略高, 细胞总数增高, 分类计数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 蛋白质轻-中度增高 (0.5~1.5g/L) , 糖和氯化物正常, 脑脊液离心涂片检查未发现致病菌, 细菌培养阴性。

1.2.3 MRI检查

使用日立AIRIS-Ⅱ0.3T永磁型MRI扫描仪进行轴位扫描, T1WI:TR/TE=500/30ms, 层厚5~10mm, 层距0~2mm;T2WI:TR/TE=2800/100ms, 层厚5~10mm, 层距0~2mm;病毒性脑炎患者表现为不对称分布、界限不清、不规则的单发或多发病灶, 病灶形态呈斑片状、脑回状、斑点状改变, 在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1.3观察指标

以RT-PCR病原学结果为准, 比较VEEG、脑脊液穿刺和MRI的异常检出率;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查出院3个月后VEEG。已无相关临床症状且复查VEEG正常或界限性脑电图者为好转;有慢波或局限性痫性发作波或临床症状有头痛、抽搐、反应迟钝者、病情恶化者为未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EEG、脑脊液、头颅MRI对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比较

VEEG正常9例 (9.4%) , 异常87例 (90.6%) , 其中轻度异常46例, 中度异常27例, 重度异常14例;脑脊液检查异常60例 (62.5%) , 其中细胞数增多26例, 蛋白增高24例, 细胞数增多合并蛋白增高10例;MRI检查异常28例 (29.2%) , 其中病变侵犯单侧颞叶20例, 侵犯双侧颞叶8例;累及额叶、顶叶、枕叶及岛叶6例。VEEG检出率明显高于脑脊液检查及MR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21.16、75.48, P均<0.01) 。

2.2 入院时VEEG表现与预后关系 (表1)

入院正常脑电图的患者出院3个月后全部好转, 入院检查脑电图情况越好, 3个月后好转率越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03, P<0.05) 。

注:A为复查VEEG有异常但无临床症状, B为VEEG异常同时有临床症状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可由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导致, 一旦发生脑实质感染, 神经细胞会出现一系列水肿、炎症及坏死变化, 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传统辅助检查, 机体免疫反应参与病毒性脑炎过程, 主要体现在脑脊液细胞成分异常, 如淋巴细胞轻、中度增高, 但神经免疫脱髓鞘疾病, 如多发性硬化症、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等都可出现相似表现[5], 因此特异性不高, 且对于有腰椎穿刺禁忌者, 无法进行脑脊液检查。CT、MRI等影像学方法方便快捷, 特别是MRI对脑组织分辨率较高, 但由于疾病早期病毒侵犯较轻, 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结构改变不明显, CT、MRI等影像学方法早期的异常率较低[6]。

当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活动时, 会产生一种电位变化, 脑电图由此产生;而当脑实质受损时, 脑功能出现障碍, 神经传导速度异常, 神经细胞去同步化, 脑活动异常, 局部脑组织放电频率发生变化, 导致脑电图出现异常[7]。在病变早期, 脑组织结构尚未出现变化, 而神经细胞受病毒影响导致脑功能出现异常时, 脑电图即可出现异常, 因此脑电图对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但常规脑电图必须在>6mm2的皮质有异常放电时才能描记出痫波, 易遗漏。VEEG通过将脑电监测系统与录像装置结合起来, 医生可根据录像资料仔细观察患者发作时的表现, 与同步脑电图记录对照, 能更准确地判断疾病及可能的部位, 同时准确掌握患者各时间段活动状态及相应的脑电图变化, 提高脑电图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结果也证实, VEEG检出率为90.6%, 明显高于脑脊液及MRI检查。

临床报道[8]显示, 病毒性脑炎轻中度患者预后良好, 一般无后遗症, 重度患者预后较差, 可留有后遗症。本组患者入院时脑电图正常患者预后均良好, 入院检查脑电图情况越好, 3个月后好转率越高, 表明VEEG有预测病毒性脑炎预后的作用, 对重度异常脑电图患者应加强神经营养和康复治疗, 尽量减少脑损伤。未好转患者中, 部分VEEG有异常但无临床症状, 可能是因为患者神经功能异常表现已消失, 但部分脑组织可能仍存在小面积的炎症、水肿等, 所以在VEEG检测时可出现异常。所以即使患者无临床症状, 脑组织也可能未恢复正常, 仍不能停止治疗。

综上所述, VEEG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中检出率较高, 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且对预后有较高预测性, 且临床操作方便、无创、患者易于接受, 能够起到良好辅助诊断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 (VEEG) 在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 比较患者VEEG、脑脊液、头颅MR I检查诊断病毒性脑炎的检出率。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查出院3个月后的VEEG。结果 VEEG检出率明显高于脑脊液检查及MRI, 入院检查脑电图情况越好, 3个月后好转率越高。结论 VEEG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中检出率较高, 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且对预后有较高的预测性。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视频脑电图,诊断,预后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4.

[2]章镭.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分析[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4, 21 (1) :39.

[3]李胜先.视频脑电图在儿童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 2015, 5 (20) :107.

[4]黄远桂.临床脑电图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98.

[5]汪伟, 张坤龙.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细胞学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2) :219.

[6]张丽梅, 王小燕.病毒性脑炎的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 22 (7) :781.

[7]黎惠贞.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2, 18 (33) :5.

视频脑电图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到本院进行就诊的52例非癫痫性发作的疾病患儿和53例小儿癫痫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儿为非癫痫性发作的疾病有小儿抽动障碍、良性睡眠肌阵挛和夜惊症等。研究组患儿为小儿癫痫病符合《临床诊疗指南 (癫痫病分册) 》规定的癫痫诊断标准, 患儿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癫痫;经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检查均正常;排除有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儿。其中, 对照组男31例, 女21例;年龄102 d~8岁, 平均 (3.4±1.6) 岁;小儿抽动障碍症21例, 良性睡眠肌阵挛18例, 夜惊症14例。研究组中, 男33例, 女20例;年龄101 d~8.5岁, 平均 (3.6±1.8) 岁。两组癫痫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癫痫患儿均采取常规的脑电图临床检查, 所采用的仪器为美国CADWELL公司生产的脑电图仪, 检测时长30 min;在此之后再以视频脑电图进行检查, 采用美国尼高力公司生产的多导视频脑电图仪, 时长1 h, 按照国际10-20系统, 用导电膏安放19个头皮盘状电极, 敷贴固定后置于弹力帽内再次固定, 双耳垂参考电极;高频滤波60 Hz, 时间参数0.3 s, 灵敏度10μV/mm, 记录速度30 mm/s。检查过程常规进行闪光刺激, 对于4岁以上患儿, 进行3 min的过度换气, 同时由专业人员对各种活动状态下的脑电图进行分析。

1.3 脑电图判定标准

脑电图的临床诊断依据《临床脑电图学》中制定的诊断标准[2]。其中痫样放电有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和多棘慢波等异常波, 有爆发抑制和高度失律的特点。对于非特异性的异常波形包括极度纺锤波、明显的低电压、睡眠纺锤缺如和双侧的波幅明显不对称达50%以上及低幅不规则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VEEG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患儿的VEEG检测结果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总异常率为79.25%, 对照组患儿的总异常率为30.77%, 两组患儿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研究组癫痫患儿REEG和VEEG检查总异常率比较

单独对研究组的癫痫患儿的两种脑电图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 VEEG检测的总异常率为79.24%, REEG检测的总异常率为56.61%, VEEG的检测异常率明显高于REEG, 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两种检测方法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癫痫发作主要表现是意识障碍和惊厥, 但都是具有一过性, 很难及时的观察确诊。在癫痫病发作的时候, 大部分病例在脑电位传导时都有一些特征性的变化, 以此为根据脑电图逐渐成为临床诊断癫痫病的重要手段。采用脑电图进行检测可以在发作和发作的间歇期都发现异常的脑电波现象, 如果能够结合多项激发方法和特殊的电极, 那么至少可以在80%患者当中发现异常的癫痫样波。现在的视频脑电图和脑电监测仪, 可以24 h观测和记录脑电波的变化, 同时在癫痫发作时能够准确地记录整个过程的脑电图, 这对癫痫疾病的临床诊断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3], 而对于非癫痫性发作的诊断亦具有相当程度的准确度。常规的脑电图由于技术上的一些限制, 很难进行长时间的观测记录, 而作为癫痫患者脑电位的释放并不是持续性的, 它发放的频率也因患者而有所不同, 现今临床上基本上已经认可对癫痫患者采取常规脑电图观测40%以上的患者没有癫样波释放。而视频脑电图在这方面的应用, 则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癫痫病和非癫痫病发作的临床鉴别与诊断是现今医学上的难点, 近几年来据相关研究显示, 在癫痫疾病中8%~20%的患者伴随着独立性精神症状, 也有可能和癫痫症状共同存在, 这对癫痫病的临床鉴别与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4]。据国内相关报道, 采用视频脑电图进行监测比常规的脑电图监测异常波形的检出率提高了13%~32%, 癫样放电的检出比例提高了60%[5]。本次临床试验以52例非癫痫性发作的疾病患儿和53例小儿癫痫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对其进行VEEG监测, 然后比较两者结果发现, 研究组的总异常率为79.25%, 对照组患儿的总异常率为30.77%;单独对研究组的癫痫患儿的VEEG和REEG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 VEEG检测的总异常率为79.24%, REEG检测的总异常率为56.61%, VEEG的检测总异常率明显高于REEG, 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两种检测结果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癫痫病患儿采取视频脑电图进行诊断与鉴别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应用价值很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在小儿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中采用视频脑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到该院进行就诊的52例非癫痫性发作的疾病患儿和53例小儿癫痫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非癫痫性发作的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小儿癫痫病患者作为研究组, 同时对其进行常规的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监测, 比较两者结果。结果 研究组的总异常率为79.25%, 对照组患儿的总异常率为30.77%, 研究组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单独对研究组的癫痫患儿的两种脑电图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 视频脑电图 (VEEG) 检测的总异常率为79.24%, 常规脑电图 (REEG) 检测的总异常率为56.61%, VEEG的检测异常率明显高于REEG, 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两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通过对照比较发现, 在癫痫病患儿采取视频脑电图进行诊断与鉴别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应用价值很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视频脑电图,小儿癫痫

参考文献

[1]黄远桂, 吴声伶.临床脑电图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141-152.

[2]刘智胜.儿童非癫痫性发作的鉴别诊断[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4) :241-244.

[3]沈南平, 华颖.视频脑电图对婴幼儿非癫痫性发作的诊断价值.中国实用儿科杂志[J], 2006, 21 (3) :209-210.

[4]刘晓燕.发挥长程脑电监测在小儿癫痫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4) :241-243.

视频脑电图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24h以内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68例。男性46例, 女性22例, 年龄45~80岁;大面积脑梗死45例, 脑出血16例, 脑梗死伴脑出血7例。入选标准:发病24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12分的重症脑血管疾病 (CVD) 患者, 均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和《1996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各类CVD诊断要点》, 均符合急性重症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大脑半球的脑梗死或脑出血, 且排除曾使用抗癫痫或镇静药物。

1.2 研究方法:

入院后使用北京太阳科技公司公司生产的solar1848数字视频脑电图机描记脑电图, 包括床旁机、中央机及监控设备, 可实时、同步地监测并记录患者脑功能变化和生命体征参数, 按国际10~20系统安放16导记录电极, 每次记录2h, 第1次动态脑电图记录均在入院后24h内完成, 所有病例均于72h后再次行2h动态脑电图记录, 共记录136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δ+θ) / (α+β) 比值变化情况预后比较:比值越高, 病死率越高, 生存率越低;比值越低, 病死率越低, 生存率越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δ+θ) / (α+β) 比值变化情况和GCS与预后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δ+θ) / (α+β) 比值变化情况和GCS与预后显著相关 (P<0.05) 。 (δ+θ) / (α+β) 比值变化情况对患者死亡预测准确率及综合预后判断准确率优于GCS, 见表2。

3.讨论

脑电图 (EEG) 是反映脑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 具有无创、简便、可在床旁操作的优点。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均将长程VEEG用于急危重症所致的脑功能损伤的监测与评价工作[4]。通过我们的研究表明, 脑电图比值变化情况较传统采用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评价患者预后准确性更高, 这可能是由于传统评分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较大, 床旁动态脑电图监测具有及时、准确和客观反映脑功能损害的优点, 更加适合用于预测重症脑血管疾病的预后。这与既往国内外专家研究一致[5]。既往研究多采用全程视频脑电图监测, 本研究使用分段动态视频脑电图监测, 与既往研究相比, 在结果上具有一致性, 仍能较好预测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 且较传统方法能在更大程度上节约医疗资源, 降低医疗成本, 应进一步进行推广。但是脑电图监测也存在本身的缺陷, 脑卒中患者脑电图异常与意识状态病灶部位和范围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越接近大脑皮层的病变, 越能得到较特征性的脑电图改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4天内主要表现为弥散性慢波5天后慢波逐渐局限幕上, 脑出血患者表现弥散性慢波背景上与病灶部位有关的局灶异常, 脑干出血患者可表现昏迷节律, 小脑出血患者脑电图多无明显异常, 脑梗死患者多为病侧局灶慢波异常。由于脑电图存在对于病灶的确切定位以及脑血管疾病性质的诊断效果并不理想, 只有与脑CT或M RI等先进的影像学技术相结合才可以互相弥补, 最大程度的提高临床诊治率。

参考文献

[1]秦晓云, 窦长武, 富春雨, 等.动态脑电图结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3) :45-46.

[2]李冬云, 韩冰.脑电图在不同类型脑卒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3 (2) :37-38.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2) :146-152.

[4]王琳, 宿英英.长程脑电图监测对重症脑功能损伤的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 2003, 23 (10) :696-697.

视频脑电图 篇5

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 男67例, 女53例, 年龄18~76岁, 平均51.3岁, 病程6个月~5年, 平均4.8年, 均为以往未定诊过癫痫。

1.2 检查方法:使用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生产EEG-9200K型数字化脑电图仪, 同步视频记录。按国际10-20系统安置电极, 电极数28个, 患者取卧位, 安静闭目, 监测前夜常规剥夺睡眠。电极电阻≤20安培, 低频滤波1 Hz, 高频滤波70 Hz, 50 Hz频率抑制。睁闭眼试验, 闪光刺激, 过度换气后, 常规蝶骨电极安放, 3 min后做过度换气3 min, 继续记录5 min后结束整个监测。

1.3检查结果:本组120例中, 脑电完成局灶定位79例 (65.9%) , 定侧21例 (17.5%) , 余20例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确定诊断。120例均未影响正常脑电监测, 且无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

1.4治疗及预后:本组其中119例, 给予口服药癫痫药物治疗, 治疗后随访, 最短1个月, 最长4个月, 无临床发作。只有1例未用药物治疗出现临床发作。

2 讨论

2.1 临床意义:蝶骨电极近颞叶内侧面及底面, 可增加发现颞叶内侧面或海马放电的机会, 在蝶骨电极中加做过度换气的诱发试验, 可以大大提高颞叶的异常波出现概率。

2.2 护理方法

2.2.1 检查前护理:①心理护理:良好的护患沟通, 是密切护患关系,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检查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检查的必要性, 如何配合及可能发生的口干、眩晕、心悸等不良反应, 如出现上述反应及时告诉技师, 给予相应处理。②配合护理:在检查前向患者叙述如何进行过度换气, 并让患者实际演示一遍。③药品器材准备:常规准备, 粘贴头皮脑电电极, 附加心电、肌电电极。备好简易呼吸器、吸氧装置、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等。

2.2.2 检查中护理:检查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反应, 如有癫痫发作应防止患者自伤、伤人、坠床等, 头偏向一侧, 以防误吸, 向患者口中塞入牙垫, 防止舌咬伤。如为全面发作无缓解或癫痫持续状态, 应立即遵医嘱推注安定或静滴安定缓解症状。在前段过度换气中如有不正确处, 及时提出, 让患者及时改正。在用毫针扎蝶骨连接电极后, 告诉患者持续做过度换气, 但注意不要大张嘴, 以免蝶骨电极移动, 带动毫针移位, 引起疼痛或毫针扭曲, 甚至断裂。在此120例患者中无任何不适及异常现象发生。

2.2.3 检查后护理:嘱患者做图后注意休息, 避免剧烈运动, 如有异常, 及时复查脑电图。

2.3 注意事项:癫痫发作需要及时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癫痫持续状态应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压、心电图, 常规遵医嘱应用地西泮、苯巴比妥等药物。

3 结果

我院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 在视频脑电图监测中共做了120例蝶骨电极加做过度换气监测, 阳性率为87.5%, 较正常监测的阳性率80%, 高出7.5%。

4 讨论

脑电图检查对部分癫痫的诊断是最有效的手段, 可提高发作间期的痫样放电[1]。脑电图诱发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各种生理性或非生理性的方式诱发异常波, 特别是癫痫样波的出现, 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2,3,4,5,6,7]。随着癫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尽快确诊, 及时用药, 已经刻不容缓摆在我们面前。对癫痫诊断的各种检查中, 脑电图监测仍是最有效的, 但是部分患者在间歇期可为正常脑电图, 通过在视频脑电图监测中蝶骨电极加做过度换气的试验, 提高阳性率, 而且对正常人及非抽搐性患者影响不大, 能广泛应用到临床,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视频脑电图监测中蝶骨电极, 加做过度换气提高检查阳性率, 护理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生产EEG-9200K型数字化脑电图仪, 同步视频记录。按国际10-20系统安置电极, 电极数28个, 患者取卧位, 安静闭目, 监测前夜常规剥夺睡眠。电极电阻≤20安培, 低频滤波1 Hz, 高频滤波70 Hz, 50 Hz频率抑制。睁闭眼试验, 闪光刺激, 过度换气后, 常规蝶骨电极安放, 3 min后做过度换气3 min, 继续记录5 min后结束整个监测。结果 我院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 在视频脑电图监测中共做了120例蝶骨电极加做过度换气监测, 阳性率为87.5%, 较正常监测的阳性率80%, 高出7.5%。结论 对癫痫诊断的各种检查中, 脑电图监测仍是最有效的, 但是部分患者在间歇期可为正常脑电图, 通过在视频脑电图监测中蝶骨电极加做过度换气的试验, 提高阳性率, 而且对正常人及非抽搐性患者影响不大, 能广泛应用到临床。

关键词:脑电图,蝶骨,过度换气,护理

参考文献

[1]胡帮建, 吴太元, 兰练生.蝶骨电极加剥夺睡眠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J].临床脑电图杂志, 2014 (12) :213.

[2]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73.

[3]冯鑫飞.24小时脑电图监测在老年癫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 2015 (4) :72-73.

[4]陈倩, 程大志, 郑彤, 等.新诊断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的认知特征[J].中华儿科杂志, 2015, 53 (10) :754-759.

[5]李羚, 刘志华, 郭燕.脑电图检查在偏头痛和头痛性癫痫诊断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27) :54-55.

[6]孤独谱系障碍诊断及预后的新观点/新诊断儿童癫痫的初始单药治疗专家共识/结肠镜检查在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作用/全国儿童肥胖干预指南[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5, 30 (19) :11.

视频脑电图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至2012年对67名经专科医师确诊为难治性癫痫、进行术前评估的患者行长程多导视频脑电监测以明确致痫灶部位, 其中男42例, 女25例, 年龄12~39岁, 病程4~25年。其中44例经VEEG监测定位后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

(1) 使用美国Nicolet数字化VEEG监测系统, 将脑电信号及图像资料转化为数字方式以磁盘记录。在回放分析时, 数字化监测系统可调整脑波的增益、滤波、时间常数等参数, 还可以变换脑波导联显示方式, 对发作时的脑波表现重新“组合”从而减少发作中的伪差干扰。参照国际10/20系统为被检者放置19个头皮电极及双侧蝶骨电极, 双上肢肌电电极各2组及心电、双耳后乳突参考电极及无关接地电极。以单个摄像镜头监测发作情况, 由专职医师在专门的检查室内完成监测。患者均先行常规清醒及睡眠VEEG监测, 并依其发作特点在知情同意后予各种诱发试验, 包括减药直至最终停药, 睡眠, 剥夺睡眠, 特殊饮食, 禁食等以诱发出各种临床发作。单次监测最长14d, 最短2d, 以捕获到满意的发作为结束监测的指征。对记录资料均反复回放, 经神经电生理, 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专业医师共同明确结论。 (2) 致癫痫灶定位术前经充分发作期、发作间期脑波表现并结合影像学定位经综合分析后行手术治疗。捕获到满意发作者, 以出现发作时EEG最先表现为手术定位依据, 如数次发作结果不一致 (多见于颞叶癫痫) , 则以异常脑波出现的优势侧定位为癫痫源。未捕获到发作者, 若有临床下发作亦可作为定位依据。致痫灶的定位应与影像学所见不相矛盾为准。 (3) 经手术治疗的44例患者, 根据术前监测结果再结合影像学检查所见初步确定手术范围, 术中再行皮层电极记录以进一步确证致癫痫灶部位。使用美国Nicolet数字化32导术中VEEG监测系统, 记录术中EEG。术野范围内放置6个皮层电极并放置深部电极, 以针状电极插入对侧皮下相关部位作为无关参考电极, 描记至少10~20min, 以进一步确证致痫灶部位, 明确定位后切除病灶, 切除后再重新放置皮层电极记录皮层EEG, 若仍有癫痫样波且不涉及重要功能区可继续切除或行皮层热灼, 直至癫痫样波消失。

2 结果

全部病例经同步VEEG监测检查, 全部病例发作间期可见局灶癫痫样异常脑波, 单侧可见局灶性癫痫样波者41例, 双侧均可见癫痫样波, 一侧优势者26例, 监测中捕获到临床发作者59例, 其发作形式主要有:简单部分性发作 (SPS) 、复杂部分性发作 (CPS) 及继发性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GTCS) 。而同步EEG记录可见发作初 (或发作前10s左右开始) 病灶侧的高电压或低电压异常, 亦可见局灶性的慢波、尖波, 棘波或爆发性异常节律。其中, 46例发作形式固定, 同步EEG显示发作期与发作间期致痫灶部位一致且较局限而定位, 44例行致痫灶切除术, 2例因家属担心手术风险拒绝手术。13例发作形式不固定或双侧均有发作, 或同步EEG记录头皮电极及蝶骨电极两侧未见到明确差别而未能定侧定位, 或无肯定影像学依据而无法定位未能手术.手术治疗44例患者均行包括海马及杏仁在内颞前叶致痫灶切除术, 全部病例术中皮层电极定位与术前检测定位均相吻合。

3 讨论

外科治疗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致痫灶的定位准确性。笔者主要是根据临床发病特点、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三个方面来确定, 若三者阳性结果和定位信息完全一致, 则致痫灶术前定位成立, 如其中二者相一致, 则定位基本成立, 其中又以电生理检查最为主要。术前致痫灶的定位, 对确定手术方案和选择手术切口至关重要, 但能否准确的手术切除病灶, 笔者认为术中皮层电极和 (或) 深部电极监测, 可准确测定致痫灶的部位和范围, 是手术取舍的抉择依据。皮层电图在癫痫外科手术中至关重要[1]: (1) 定位致痫灶; (2) 勾画皮层功能; (3) 预测手术成功。一般将条状皮层电极放在切口范围内的脑皮层上反复移动检查, 监测范围尽可能扩大, 以便区别并找出原发放电灶和继发放电区的确切部位和范围。手术在尽可能小的损伤下准确地切除致痫灶和相应病灶。本组44例实行皮层和 (或) 深部电极监测。手术切除致痫灶后ecog上痫波完全消失者38例, 明显减少者6例。

通过VEEG监测, 可同步记录到EEG表现与临床发作经过, 从而在癫痫发作的整个过程中记录到典型的异常放电由最初的一个部位传导到另外部位或扩散到全脑的过程, 可比较异常放电与临床发作之间的关系。VEEG监测可以为我们提供临床发作特点, 帮助判断发作类型;同时还可提供发作期与发作间期EEG特点, 确定致痫病灶的具体部位及可否手术治疗。发作期EEG最有价值, 尤其是发作前10s左右, 此时EEG已有异常, 但患者尚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脑波相对稳定, 一旦发作开始, 体动伪差就会严重干扰脑波的识别。据国外文献报道, 仅靠发作间期癫痫样波判断癫痫源, 会有20%左右患者发生定位错误[2]。深部电极证实双侧均有放电的患者, 约有20%其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仅出现在一侧[3]。而VEEG监测则可提供可靠的依据。本组经手术治疗的44例中, 均是通过发作期EEG分析判断而定位, 均与术中皮层电极定位相一致, 其定位诊断的阳性率达65.6%,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

本组病例中21例未能明确定位, 其中13例颞叶癫痫虽VEEG监测中捕获到癫痫发作, 但因发作形式不固定或双侧均有发作, 不能排除双侧颞叶均有致痫灶的可能, 有文献报道, 此类患者手术效果并不理想[4]。国外文献报道16导EEG已不能满足需要, 32和64导联的常规检查已成为发展趋势;另外, 8例虽经反复监测却未能捕获癫痫发作, 可见VEEG监测更适合于发作频繁的患者。

VEEG监测技术较传统的EEG进一步深化, 通过VEEG监测, 不仅可以明确癫痫诊断, 确定癫痫类型, 相当一部分病例可明确癫痫定位, 帮助确定是否适合手术。同时结合功能神经影像、神经心理检查等综合定位手段, 使癫痫术前的无创性定位成为可能, VEEG目前已逐步成为癫痫手术前定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Risinger MW, Engel J, Van Ness PC.Ictal localization of temporal lobes Eizure with scalp/sphenoidal recordings[J].Neurology, 1989, 39:1288-1293.

[2]Luders HO, Engels J, Munari C.Surgical t reat ment of the epilepsies[M].2nd ed.Philadelphia:Lippinco-Roven, 1996:137-154.

[3]Hirsch LJ, Spencer SS, Williamson PD.Comparison of bitemporal and uˉnitemporal epilepsy defined by depth electroencephalogra phy[J].Ann of Neurol, 1991, 30 (3) :340-346.

视频脑电图 篇7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2.1 监测前准备

1.2.2 监测中护理

1.2.3 监测后

缓慢取下电极,清洁患者头皮皮肤,用聚维酮碘涂擦头皮损伤处。彻底清洗消毒电极,更换床单,对室内用品进行整理。按照监测结果与主治医师的治疗计划对患者进行心理、药物及生活方面的指导。要求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不得随意更换药物或改变药物剂量。频繁发作的患者需要留院进行观察,等到病情稳定后才能出院。

2 结果

护理后,试验组检查的完成率及成功率均为100%,对照组检查的安全率及成功率分别为80%,70%,试验组检查完全率及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监测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对照组监测过程中出现了3例休克,试验组监测更加安全。

3 讨论

摘要:目的 探究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的针对性护理对癫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医院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的70例癫患者随机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试验组检查的完成率及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监测过程中并未发生任何意外。结论 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为癫患者手术治疗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有利于癫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癫,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小飞,赵晓辉,吕彦恩.癫痫患者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4):58-59.

上一篇: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下一篇:SS2000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