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脑电图监测(共8篇)
24小时脑电图监测 篇1
癫痫的主要病变基础是脑内神经元的超同步化放电, 临床表现多样, 患者常会出现周期性或频发的意识障碍或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脑电图检查是癫痫的常用诊断手段, 但癫痫发作过程短暂, 具有不定时性, 常规脑电图 (EEG) 检查对于癫痫病灶的定位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不佳[2]。为了提高老年癫痫患者的诊断准确性, 我科近年采用24小时脑电图 (AEEG) 监测老年癫痫, 诊断率较高,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癫痫患者84例, 其中男48例, 女36例;年龄65~76岁, 平均 (71.5±8.1) 岁;病程2~18年, 平均 (7.3±2.4) 年。发病原因:脑血管疾病32例 (38.1%) , 脑外伤25例 (29.8%) , 脑膜炎或脑炎18例 (21.4%) , 颅内肿瘤9例 (10.7%) 。按照癫痫分型标准[3]:癫痫大发作28例 (33.3%) , 癫痫小发作、肌阵挛各16例 (各19.0%) , 局限性癫痫发作14例 (16.7%) , 混合性发作10例 (11.9%) 。
1.2 方法
对所有入组患者采用日本光电9 2 0 0型1 6导脑电图仪和上海诺诚16导动态脑电图仪分别行EEG和AEEG监测。EEG描记方法:按国际10/20系统安置头皮监测电极, 采用Fp1-F7, Fp2-F8, F7-C3, F8-C4, C3-P4, C4-P4, P3-O 1, P4-O2导联描记, 在主机上进行常规脑电图检查, 描记20分钟, 包括睁眼、闭眼、深呼吸、安静和活动时。AEEG检测采用火胶棉注入导电膏的银盘状电极固定于头皮, 连接动态盒记录24小时脑电活动, 开始监测时请家属或患者详细记录监测日志, 包括患者各项活动、睡眠和症状发作情况等, 记录后取下动态盒上传动态数据进入主机分析, 在荧光屏上回放, 时间常数0.3秒, 分析清醒、睡眠及活动状态下的脑电波。
1.3 观察指标
EEG及AEEG监测异常 (包括非特异性异常及痫样放电) 结果, AEEG清醒期与睡眠期痫样放电比较、痫样放电在睡眠周期中的分布。睡眠脑电图时相按睡眠周期分为非快速眼球运动 (NREM) 睡眠Ⅰ、Ⅱ、Ⅲ、Ⅳ期及快速眼球运动 (REM) 睡眠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E G及A EE G监测结果比较
A EEG监测到的总异常率为70.2% (59/84) , 明显高于EEG监测的31.0% (26/8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 5.9 3, P<0.01) , 见表1。
2.2 AEEG清醒期与睡眠期痫样放电的比较
34例痫样放电患者中, 仅在清醒期出现6例 (17.6%) , 睡眠期出现12例 (35.3%) , 清醒期及睡眠期均出现16例 (47.1%) 。清醒期共出现痫样放电22例 (64.7%) , 睡眠期共出现痫样放电28例 (82.4%) ,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7 2, P>0.0 5) 。
2.3 痫样放电在睡眠周期中的分布
28例睡眠周期出现痫样放电的患者中, NREMⅠ期8例 (28.6%) , NREMⅡ期12例 (42.9%) , NREMⅢ、Ⅳ期各3例 (各10.7%) , R E M期2例 (7.1%) 。
3 讨论
老年癫痫患者的病因多样, 常见的有心脑血管疾病、脑外伤、颅内感染等。目前, 脑电图监测是癫痫诊断的唯一客观依据, 然而由于癫痫患者放电阳性率低[4], 特别是老年癫痫患者, 脑电多以爆发形式出现, EEG检查时间在10~20分钟, 常无法准确记录每次发作情况, 且不能随机监测脑部痫样放电, 而部分患者发作时无肢体抽搐等明显特征, 即使在描记期间采取诱发试验, 也不能促使脑电异常放电, 导致漏诊或误诊[5]。AEEG则可以持续记录患者24小时的脑电活动情况, 弥补了EEG记录时间短的缺点, 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并且还可以确定癫痫发作环境[6]。
本文结果显示, AEEG结果异常率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 与相关报道[6]结果一致。说明AEEG对于提高老年癫痫患者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研究中, AEEG记录到的痫样放电患者比例远高于EEG。虽然睡眠对于癫痫有较强的诱发作用, 但AEEG监测到的34例痫样放电的患者中, 睡眠期与清醒期患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睡眠期痫样放电患者中, NREMⅠ、Ⅱ期患者人数最多, REM期最少, 这可能是REM期网状结构活动增强的结果。
AEEG监测期间患者可以自由活动, 不影响患者的睡眠周期及发作规律, 可以客观、全面记录患者自然睡眠状态下的脑电情况, 使用方便, 反映患者睡眠状态及夜间脑电的异常放电情况, 有利于提高异常放电检出率。虽然AEEG较常规脑电图存在一定诊断优势, 但仍有部分不足, 如AEEG是患者不受医生监管状态下完成的, 因此可能存在一些与脑波异常波形相似的伪差。对于这些可能影响结果的伪差, 有学者[7]建议通过分析发作波前后的背景节律变化来进行鉴别, 如背景节律无变化为伪差, 如发作波后节律变慢, 波幅降低, 逐渐恢复, 则为异常脑波信号。另外, AEEG监测期间患者活动不受限制, 可能会产生心电、血管搏动、肌电等生理性伪差, 还可以受环境如运动、静电等引起的伪差。因此, AEEG监测过程中干扰较多, 可能会导致误诊, 医生在分析结果时应注意排除伪差。
综上所述, AEEG使用方便, 可以提高老年癫痫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依据, 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兰兰, 周农.青年癫痫患者生态学执行功能特点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 (17) :1298.
[2]陶恩学, 宋美香.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山东医药, 2014, (20) :46.
[3]吴逊, 李文慧.国际抗癫痫联盟和名词委员会推荐的癫痫发作的临床及脑电图分类[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1, 34 (3) :187.
[4]黄永锋.老年性癫痫的病因及脑电图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 :401.
[5]陆延安, 孙伟.发作间期癫痫患者自然睡眠脑电图与常规清醒脑电图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4) :109.
[6]孟华.24h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在儿童癫痫检查中的临床差异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3) :79.
[7]王民, 孙健, 徐莉, 等.500例癫痫患者的异常动态脑电图与视频脑电图对比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7) :101.
24小时脑电图监测 篇2
【关键词】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86-01
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而言,心电图是非常实用的诊断方法。动态心电图自20世纪60年代投入使用以来,经过不断地改革与研发,从最原始的双通道、三通道,到目前最先进的十二通道,已经成为目前心脏病诊疗最先进的手段之一,拥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本次研究以我院352例心电图资料做研究,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就医的心电图资料352例,其中的男女比例为167:185,其平均年龄为(5920±735)岁。在这些资料中,病人主诉的病情与心电图反应的情况吻合的有78例,病人主观反映自己有心悸现象但是心电图并没有捕捉到心律失常的有137例,病人主观反映自己有胸闷的症状或者心前区有不适感,但是心电图没有观测到ST段有异常的有93例;剩余的患者主观反映自己有眩晕乏力以及脑梗死患者,常规的心电图并没有捕捉到有心律失常的现象和ST段的异常表现。
12方法本次使用的是美国GE动态心电图仪,三通道,进行连续不间断的24小时数据记录。在24小时之内,仪器对患者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观测,包括患者的活动情况、相关症状和用药情况,在检测结束之后,将连续监测数据回放,进行详细的分析处理。
13判断标准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要以心电图上ST段J点之后008s作为测量点,在进行诊断时,首先要排除体位、药物和导联接触等影响因素。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四点:①ST段线型呈水平或者是下斜型下移,移动距离大于等于1mm;②在原有的下移基础上再次下移,下移距离超过1mm;③持续的时间等于或超过1min;④间隔时间等于或超过1min。由此可以判断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心电图上ST段所反映的状况与患者表现的症状相符,就是有症状心肌缺血;如果不符,就是无症状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的提高SMI在临床上的检出率。动态心电图与一般的心电图相比,对于心肌缺血和心肌断层现象检出对比,动态心电图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63%,准确性为75%。临床上动态心电图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一过性心律失常和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于判断心肌缺血的缺血程度,观测药物治疗的效果,有着其它检查检验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有着很高的临床价值。
动态心电图携带方便,患者可以随时随地随身携带,可以观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状态下,各种情绪下的心电图,对于以下短暂性心律失常和一过性心肌缺血的检出有着独特的效果。临床医生熟练地掌握动态心电图,并合理地运用到治疗中去,有利于评估预后,指导治疗。
参考文献
[1]谭振朝.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2,(5).
[2]唐燕.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变异性分析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1,(21).
[3]吴帅,文丽.24h动态心电图对280例心律失常的临床监测[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2).
[4]段宗艳.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治中的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11,(11).
(收稿日期:20140419)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引用了我院352例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和无症状心肌缺血比一般的心电图有着更高的检出率。结论: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和无症状心肌缺血比一般的心电图有着更高的检出率,临床医生掌握并合理使用动态心电图,有利于评估预后,指导治疗,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86-01
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而言,心电图是非常实用的诊断方法。动态心电图自20世纪60年代投入使用以来,经过不断地改革与研发,从最原始的双通道、三通道,到目前最先进的十二通道,已经成为目前心脏病诊疗最先进的手段之一,拥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本次研究以我院352例心电图资料做研究,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就医的心电图资料352例,其中的男女比例为167:185,其平均年龄为(5920±735)岁。在这些资料中,病人主诉的病情与心电图反应的情况吻合的有78例,病人主观反映自己有心悸现象但是心电图并没有捕捉到心律失常的有137例,病人主观反映自己有胸闷的症状或者心前区有不适感,但是心电图没有观测到ST段有异常的有93例;剩余的患者主观反映自己有眩晕乏力以及脑梗死患者,常规的心电图并没有捕捉到有心律失常的现象和ST段的异常表现。
12方法本次使用的是美国GE动态心电图仪,三通道,进行连续不间断的24小时数据记录。在24小时之内,仪器对患者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观测,包括患者的活动情况、相关症状和用药情况,在检测结束之后,将连续监测数据回放,进行详细的分析处理。
13判断标准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要以心电图上ST段J点之后008s作为测量点,在进行诊断时,首先要排除体位、药物和导联接触等影响因素。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四点:①ST段线型呈水平或者是下斜型下移,移动距离大于等于1mm;②在原有的下移基础上再次下移,下移距离超过1mm;③持续的时间等于或超过1min;④间隔时间等于或超过1min。由此可以判断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心电图上ST段所反映的状况与患者表现的症状相符,就是有症状心肌缺血;如果不符,就是无症状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的提高SMI在临床上的检出率。动态心电图与一般的心电图相比,对于心肌缺血和心肌断层现象检出对比,动态心电图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63%,准确性为75%。临床上动态心电图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一过性心律失常和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于判断心肌缺血的缺血程度,观测药物治疗的效果,有着其它检查检验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有着很高的临床价值。
动态心电图携带方便,患者可以随时随地随身携带,可以观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状态下,各种情绪下的心电图,对于以下短暂性心律失常和一过性心肌缺血的检出有着独特的效果。临床医生熟练地掌握动态心电图,并合理地运用到治疗中去,有利于评估预后,指导治疗。
参考文献
[1]谭振朝.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2,(5).
[2]唐燕.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变异性分析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1,(21).
[3]吴帅,文丽.24h动态心电图对280例心律失常的临床监测[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2).
[4]段宗艳.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治中的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11,(11).
(收稿日期:20140419)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引用了我院352例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和无症状心肌缺血比一般的心电图有着更高的检出率。结论: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和无症状心肌缺血比一般的心电图有着更高的检出率,临床医生掌握并合理使用动态心电图,有利于评估预后,指导治疗,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86-01
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而言,心电图是非常实用的诊断方法。动态心电图自20世纪60年代投入使用以来,经过不断地改革与研发,从最原始的双通道、三通道,到目前最先进的十二通道,已经成为目前心脏病诊疗最先进的手段之一,拥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本次研究以我院352例心电图资料做研究,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就医的心电图资料352例,其中的男女比例为167:185,其平均年龄为(5920±735)岁。在这些资料中,病人主诉的病情与心电图反应的情况吻合的有78例,病人主观反映自己有心悸现象但是心电图并没有捕捉到心律失常的有137例,病人主观反映自己有胸闷的症状或者心前区有不适感,但是心电图没有观测到ST段有异常的有93例;剩余的患者主观反映自己有眩晕乏力以及脑梗死患者,常规的心电图并没有捕捉到有心律失常的现象和ST段的异常表现。
12方法本次使用的是美国GE动态心电图仪,三通道,进行连续不间断的24小时数据记录。在24小时之内,仪器对患者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观测,包括患者的活动情况、相关症状和用药情况,在检测结束之后,将连续监测数据回放,进行详细的分析处理。
13判断标准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要以心电图上ST段J点之后008s作为测量点,在进行诊断时,首先要排除体位、药物和导联接触等影响因素。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四点:①ST段线型呈水平或者是下斜型下移,移动距离大于等于1mm;②在原有的下移基础上再次下移,下移距离超过1mm;③持续的时间等于或超过1min;④间隔时间等于或超过1min。由此可以判断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心电图上ST段所反映的状况与患者表现的症状相符,就是有症状心肌缺血;如果不符,就是无症状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的提高SMI在临床上的检出率。动态心电图与一般的心电图相比,对于心肌缺血和心肌断层现象检出对比,动态心电图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63%,准确性为75%。临床上动态心电图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一过性心律失常和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于判断心肌缺血的缺血程度,观测药物治疗的效果,有着其它检查检验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有着很高的临床价值。
动态心电图携带方便,患者可以随时随地随身携带,可以观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状态下,各种情绪下的心电图,对于以下短暂性心律失常和一过性心肌缺血的检出有着独特的效果。临床医生熟练地掌握动态心电图,并合理地运用到治疗中去,有利于评估预后,指导治疗。
参考文献
[1]谭振朝.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2,(5).
[2]唐燕.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变异性分析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1,(21).
[3]吴帅,文丽.24h动态心电图对280例心律失常的临床监测[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2).
[4]段宗艳.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治中的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11,(11).
24小时脑电图监测 篇3
动态心电图装置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Holter记录仪,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背盒子”;二是导线连接方式为双极导联系统;三是回放分析器。
动态心电图技术主要特点及适应证是: (1) 为无创性检查, 对机体无任何伤害, 可多次重复进行; (2) 可长时间连B续记录, 通常做24小时监测, 必要时可延长至36小时或48小时; (3) 记录时患者活动不受限制; (4) 无论有无症状, 均可如实反映各种心律失常现象; (5) 可观察到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变化, 包括睡眠中发生的心肌缺血, 特别有助于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 M I) 及变化很快的变异型心绞痛 (prinzmetal angina) 的诊断; (6) 客观评价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 (7) 诊断某些药物, 特别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8) 预测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
本图显示:此图中A、B、C条为连续记录, A条第1、2次心搏为窦性心律;自A条的第3次心搏以后, B条的全部及C条的前半部分均为心房颤动心律;C条的最后3次心搏恢复为窦性心律。这里持续约半分钟的心房颤动, 如果不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就无法发现。
一、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
由于心律失常现象发生常为一过性, 甚至在夜间出现, 有时出现症状时不能及时做心电图, 所以经常被遗漏, 但H o l t e r心脏检测技术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见图4 2-1) 。
以室性心律失常检测为例, 正常人群中室性过早搏动 (室早) 的发生率, 常规心电图检测仅为0.6%~5%, 而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中可以高达40%~62%, 老年人甚至高达8 0%。有资料显示, 在器质性心脏病中, 通过运用Holter检测技术发现室性早搏发生率高达88%, 成对室早可达4 0%, 非持续室速可达2 0%~3 0%。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室性早搏标准:≤1 0 0次/2 4 h或≤5次/1 h为正常;超过此标准为异常, 但是否为病理性室早需结合临床判断。以L o w n室性心律失常分级来看:≥3级即成对室早、联律室早、多源室早、成串室早病理意义较大, 详见本讲座第十八讲[本刊, 2012, 19 (5) :85] (见图4 2-2至4 2-6) 。
本图显示:第2次心搏为单个室早, 第5、6次为成对性室早。
本图显示:第3、4次心搏为室性早搏, 同一导联室早的形态不同、耦联期不等, 考虑为多形性及多源性室性早搏。
本图显示:基本心律为心房颤动, 第4、5次心搏为成对室早。
本图显示:第2、10、12次心搏为室早, 第10、12次有可能呈联律型室早, 第4、5、6次为连续性室早, 即短暂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性质比较严重。
本图显示:第2次室早后又连续出现12次室性异位搏动, 为短阵性单形性室速, 性质严重, 具有病理意义。第15次搏动恢复窦性心律, 但第16次心搏再次为室早。
本图显示:第2次心搏后出现长R-R间期, 窦性停搏长达5s以上, 第3次心搏为交界区逸搏, 临床考虑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 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心动过缓主要发生在夜间。正常人群尤其高龄老人, 夜间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35~40次/min, 偶尔也可出现窦房传导阻滞、Ⅰ度及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但不可出现Ⅱ度Ⅱ型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运用24小时Holter心电图记录, 以下几点有助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 (图42-7) : (1) 持续≥1min的显著窦性心动过缓 (<40次/min) ; (2) 由于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引起的>3.0s的长R-R间期; (3) 交替出现的心动过缓及异位心动过速; (4) 心动过速中止后窦房结恢复时间>2.0s。
另外, 动态心电图可以发现间歇性预激综合征患者。有资料显示, 6 5%确诊为预激综合征的患者为间歇性预激。这样的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也可能有阵发性心悸或心动过速病史, 而常规心电图检查阴性。动态心电图可以更多地发现这种预激旁道的存在 (见图4 2-8) 。
二、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必须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一直以来公认的标准是“1X1X1”规则 (见图42-9至42-13) , 即相邻的两个以上导联, 在正常心率时J点后0.08s (如心率≥120次/min时J点后0.05s) 的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1.0mm (0.1m V) 、持续时间≥1.0min、与上一次缺血发作至少间隔时间≥1.0min。另外, 如ST段压低>2.0 m m (0.2 m V) 时应考虑冠脉多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对于变异型心绞痛的Holter诊断条件为ST段抬高≥1.5 m m (0.1 5 m V) , 持续≥1 2 s, 或U波倒置。
本例为女性患者, 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3年, 常规静息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无δ波。但12导联Holter监测发现有持续数分钟的预激现象, 因此为间歇型预激 (B型) 现象。
本图A显示:患者晨起活动后有心前区憋闷症状时心率增快, ST段下斜型下移>0.1m V, 持续时间超过1min, 考虑为心肌缺血。本图B为该患者休息时心率减慢, ST段改变明显减轻。
本图显示:ST段下斜型下移>0.2mV, 如持续时间超过1min, 可考虑为心肌缺血。本图同时伴早搏性心律失常。
本图A (左侧) 显示为正常心电图。B (右侧) 为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 显示多数导联ST段显著下斜型下移, 其后的T波负正双向倒置, 考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AVR导联ST段弓背型抬高, 考虑为左主干病变。本图部分源自:卢喜烈.中国心血管医师, 2012, 2 (3) :103。
本图A显示: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1.5mm (0.15m V) , 持续≥12s, 考虑为变异型心绞痛。图B为距图A 24s后的描记呈现正常心电图。
本图为心电监测截图。图A显示:第二通道 (Ch B) 患者在凌晨1∶28∶32时出现ST段抬高超过0.15m V, 持续时间超过12s, 考虑为变异型心绞痛;如ST段抬高持续超过20min, 势必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图B第二通道显示在凌晨1∶59∶00时ST段抬高持续超过30min, 并且已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特征。图C显示该患者突然出现阵发性室速及心室颤动, 由于发现及时, 经电转复抢救成功。
本图为三通道同步监测。如单独观察中间通道, 显示类似于尖端扭转型室速, 但同时观察上下两道为窦性心律, 因此判定“室速”并不存在, 应为伪差表现。
三、动态心电图评估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其他
动态心电图对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效果远远优于常规心电图, 因此被广泛使用。但要注意大多数心律失常一般无规律可循, 可能只是一过性, 因此评估前要排除心律失常的自然变异性, 并通过患者用药前后的自身动态心电图对照, 常需要这种药物抑制了80%以上的心律失常才认为有效。目前推荐使用的是E S V E N标准。其标准是符合以下条件判定为该药治疗有效:室性早搏减少≥70%, 复杂性室早减少≥80%, 短阵室速消失≥90%, 运动时连续室早5次以上的室速完全消失, 15次以上连续室早形成的室速完全消失。
虽然药物减少室早的数量, 但在评估该药抗心律失常疗效时, 要清醒地认识到早搏数量的减少是否可以避免猝死的发生, 目前仍然存在疑问。
下面谈谈关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问题。说到这一问题有必要先简单介绍著名的C A S T试验。
CAST试验 (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on trial, 1988—1995) 是关于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循证医学临床试验。它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1987年6月由美国、加拿大、瑞典三国27家临床医学中心开始实施, 对2309例心肌梗死后有症状或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Ic类抗心律失常药 (恩卡尼、氟卡尼、2期用莫雷西嗪) 。上述三药均显示出明显的抑制心律失常作用, 显著减少室早的数量。但出乎意料的是治疗组病死率增加、再发心肌梗死者增多、两年存活率减少、心力衰竭加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增多。数据显示, 治疗组猝死率4.5%, 总病死率7.7%;安慰剂组猝死率1.2%, 总病死率3.0%, 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因此, 1989年4月该试验领导者决定立即终止此项临床研究。
C A S T试验最终有哪些经验和教训?通过C A S T试验人们开始认识到: (1) 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促心律失常作用, 以常用的I类药物最突出; (2) 并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 对有些心律失常治疗常常是得不偿失; (3) 强行治疗后的心律失常现象减少并不意味着病情好转, 反而可能对预后不利; (4) 对心肌梗死时预防性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做法予以否定。C A S T试验的警示作用是震撼的, 通过CAST试验医师们开始换一个角度来重新思考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及治疗意见。
那么, 什么叫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呢?通过24~48小时动态心电图来判定这一结论可参考以下几个数据: (1) 用药前室早<1 0 0次/h, 用药后增加10倍以上; (2) 用药前室早>100次/h, 用药后增加3倍以上; (3) 非持续室速, 用药前后增加10倍以上; (4) 用药后新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或由非持续室速转为持续室速, 特别是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 还包括看似并不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 但却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另外, 用药后出现明显的房室传导阻滞及Q-T间期延长也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在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时, 还应注意排除试验药物无效所导致的自身心律失常恶化。另外, 通常在进行新的药物试验之前应停用先前的一切抗心律失常药物, 至少五个半衰期的“洗脱”之后方能进行。
四、动态心电图操作时注意事项
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记录时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 避免卧床不动或剧烈运动, 因后者可使电极板脱落; (2) 记录的时间以记录仪上的时间为准; (3) 一定要教会患者记监测日记, 如运动、上楼、情绪激动、吸烟、大小便、用餐、性交、服药及睡眠, 均须写清发生时间、有无症状等; (4) 如有症状医生在回放时需特别留意, 并出具打印报告; (5) 对判断有疑问时应请上级或专科医师审阅, 同时要注意排除操作伪差 (见图4 2-1 4) 。
本讲小结
1.动态心电图是指利用Holter记录技术,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下, 连续监测所记录的长时间 (数小时至数日, 通常做24小时) 心脏电活动。
2.动态心电图为无创性检查, 可长时间连续记录, 通常做24小时, 记录时患者活动不受限制, 可反映各种心律失常现象, 观察到心肌缺血, 特别有助于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 并可客观评价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以及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3.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室性早搏标准:≤100次/2 4 h或≤5次/1 h为正常;超过此标准为异常。用L o w n分级判断, 当≥3级即成对室早、联律室早、多源室早、成串室早时病理意义较大。
4.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 公认的标准是“1X1X1”规则, 即相邻的两个以上导联,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1.0 m m (0.1 m V) 、持续时间≥1.0 m i n、与上一次缺血发作至少间隔时间≥1.0min。
5.用动态心电图评估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效标准是:室早减少≥70%, 复杂性室早减少≥80%, 短阵室速消失≥90%, 运动时连续室早5次以上的室速完全消失, 15次以上连续室早形成的室速完全消失。
6.C A S T试验的经验和教训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促心律失常作用, 以常用的I类药物最突出;并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 对有些心律失常治疗常常是得不偿失;强行治疗后的心律失常现象减少并不意味着病情好转, 反而可能对预后不利;对心肌梗死时预防性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做法予以否定。
7.用动态心电图来判定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可参考以下数据: (1) 用药前室早<1 0 0次/h, 用药后增加1 0倍以上; (2) 用药前室早>1 0 0次/h, 用药后增加3倍以上; (3) 非持续室速, 用药前后增加10倍以上; (4) 用药后新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或由非持续室速转为持续室速, 特别是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 还包括看似并不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 但却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时; (5) 用药后出现明显的房室传导阻滞及Q-T间期延长现象。
8.动态心电图操作时注意:记录时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 避免卧床不动及剧烈运动;记录的时间以记录仪上的时间为准;一定要教会患者记监测日记。
思考题
218.什么叫动态心电图?
219.动态心电图的技术特点及适应证有哪些?
220.用动态心电图判断室性早搏病理意义的标准是什么?
221.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1 X 1 X 1”标准是什么?
222.用动态心电图评估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效标准是什么?
2 2 3.C A S T试验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224.用动态心电图来判定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需参考哪些数据?
24小时脑电图监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160例疑似心源性晕厥患者, 其中男84例, 女76例;年龄10~75岁, 平均年龄 (49.3±6.4) 岁;存在≥1次晕厥现象, 通过病史, 常规性心电图检查等措施无法检查出晕厥产生直接性原因, 临床疑似心源性症状引发晕厥, 实施检查前1周未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2 方法
患者均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检查, 肢体导联与加压导联电极均粘合到胸前体表, 双上肢分别粘到左右胸骨柄第2肋间中线, 双下肢分别粘到左右侧肋缘下1 cm锁骨中线, 胸导联处同常规心电图V1~V5, 同步记录心电图检测信息。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患者及家人应帮助记录晕厥时间。根据检测结果患者晕厥设定为研究组, 无晕厥现象患者为对照组。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选取患者中, 52例出现晕厥, 86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其中48例发生晕厥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系, 特别与患者心室停搏、快速心律失常存在关系有关, 4例患者晕厥无心律失常, 如表1所示。
52例晕厥患者出现心室停搏>3.0 s, 共发生78次, 其中64次出现晕厥症状;心室停搏<3.0 s共184次, 无晕厥现象出现,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种R-R间期对比如表2所示。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晕厥属于短暂性意识丧失症状, 导致此病变出现因素有多种, 其中心源性晕厥症状较为严重, 预后差, 往往成为猝死现象一种前奏或为其一个组成部分, 患者症状轻时会导致发生阿斯综合征, 严重时会引发死亡。所以确定晕厥发生原因较为重要。动态心电图能够长时间且不间断性对动静状态下心电变化进行详细记录, 可以准确显示心电改变及其与突发病变间存在的相关性[1]。晕厥出现在人体直立时, 因为重力效果, 保持直立状态正常脑灌注压会下降, 大量血液流到下肢, 回心血液量缩减, 心输出量缩减, 动脉血压降低, 脑部血流量减少, 从而产生晕厥症状[2]。
晕厥发生因素较多, 其检查措施类型较多,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以弥补应用常规心电图时只可检测到静息心电波时出现的不足, 长期记录活动时或安静时对应心电变化情况, 准确显示心率和心律改变情况, 所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于心源性晕厥具有较为明显诊断效果。有研究资料中[3], 对1512例中20.5%晕厥患者进行检查, 其中122 (76.2%) 患者经检查显示存在各种类心律失常症状, 主要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房颤等症状。心源性晕厥疾病病情严重, 且预后差, 往往导致猝死现象, 患者症状轻时导致阿斯综合征产生, 较为严重时会引发患者死亡, 死亡率有18%~33%。临床检查时, 需对晕厥患者保持较高警惕性, 患者出现发作性晕厥症状, 需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确定晕厥发生原因。当检查结果表现为阴性, 并无法将心源性晕厥症状均排除。早期鉴别并确定心脏性晕厥症状或猝死者高危心电图症状, 能够及时予以合理干预方法, 以便有效阻滞心源性晕厥发生。
综上所述, 心源性晕厥患者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 能够及早准确判定晕厥引发因素, 并及早予以相关治疗, 避免病情严重, 导致猝死现象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心源性晕厥患者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 160例疑似心源性晕厥患者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分析其检测效果。结果 160例患者出现晕厥症状52例, 86例心律失常, 其中48例患者晕厥与严重心律失常存在关系, 4例晕厥过程无心律失常症状。结论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于疑似心源性晕厥症状具有较为明显诊断价值,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心源性晕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
参考文献
[1]胡宜波.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源性晕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9) :1960.
[2]朱颖.24 h动态心电图>1.5 s长RR间期598例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8) :3911.
24小时脑电图监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9年12月门诊和住院的患者150例,其中男85例,女65例;年龄40~82岁,平均(62±4.52)岁。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均无明显ST段。
1.2 方法
采用应用美国GP公司生产的三通道闪光卡式动态心电图分析仪,连续24h (早上8时至次日8时)记录监测取Mv5、MV3、MVl三导联,同时记录生活日志和相关症状。记录结果经电脑自动分析,再由医生结合临床资料矫正分析。
1.3 缺血性ST段改变的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采用“三个一”标准[2]:(1) ST段水平或下降压低>1mm,在J点后0.08S处出现;(2) ST段改变持续时间≥1min;(3)两次缺血发作时间至少间隔1min。
1.4 观察项目
将检测到有心肌缺血改变的患者根据有无症状分为无症状型和有症状型两组。观察两种类型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持续时间及心律失常情况,分析不同时间段缺血型ST-T改变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MI的检出情况
150例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123例(83.48%),其中98例(79.67%)属于无症状型,25例(20.33%)属于有症状型;共检出缺血性ST段改变647阵次,其中433阵次(66.92%)属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214阵次(33.08%),无症状型在心肌缺血总发生例数和发作阵次均显著高于有症状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持续时间及心律失常情况(表1)
有症状型发作时的心率明显高于无症状型,发作持续时间则明显短于无症状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型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缺血型ST-T改变发作时间(表2)
注:两组各段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50例患者缺血型ST-T改变在白昼(6:00~18:00时)发生率最高,且多在上午,0:00~6:00时间段发生率最低,两时间段缺血型ST-T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SMI是冠心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占所有心肌缺血发作的2/3以上[3]。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SMI的发作可导致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率增加,是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4]。SMI较有症状心肌缺血更危险,且易被人们忽视。Holter的广泛应用可弥补原来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到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突发、短暂的心肌缺血,提高SMI的检出率,对SMI发展成为AMI、心源性猝死及致命性心律失常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无症状型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大大高于有症状型,这与以往的研究相符[5]。SMI患者在发作时不伴有任何症状,无法及时提醒患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故发作阵次较多,其可能原因为[6]:心绞痛报警系统缺陷,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可使心脏的感觉神经末梢破坏或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阈值较高,当缺血程度较轻或持续时间较短时,可能达不到阈值,从而表现为SMI。文中表2显示,SMI发作时心率较有症状心肌缺血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心率加快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由于冠脉狭窄或分支闭塞,血流量减少,导致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7]。有学者发现,当心率减慢时,血流速度也减慢,导致血小板凝聚性增加,心肌灌注量降低,从而诱发SMI的发生。
由本文研究可以看出,SMI既可在心率加速时发生,又可在心动缓慢时发生,但大部分是在患者清醒或活动后发生。表3显示,SMI在上午6~12时发生率最高,占总缺血阵次的41.1%,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情况接近,这可能与心率加快,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小板聚集力、心肌耗氧量增加及血压升高有关。夜间SMI减少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提高有关,从而可认为冠状动脉痉挛和血小板聚集导致局部灌注减少是引起SMI的重要原因[8]。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现象适当调整用药时间,防止SMI的发作。
综上所述,Holter能够明确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发展规律,可作为冠心病的流行病调查,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Xanthos T,Ekmektzoglou KA,Papadimitriou L.Reviewing myocardial silentischemia:specific patient subgroups[J].Int J Cardiol,2008;124(2):139-148
[2]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76
[3]许庆波.312例老年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4):593
[4]刘小慧,陈顺华.女性冠心病的研究进展,心脏病学实践2006——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35
[5] Cohn PF,Fox KM,Daly C.Silent myocardial ischem ia.Circulalion, 2003;108(10):1263-1277
[6]廉洁,朱红,李丹萍,等.动态心电图检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7(14):2314-2315
[7]朱昱思,朱秀丽,黄德美,等.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武警医学,2009:20(1):61-62
24小时脑电图监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排除标准:孕妇与哺乳期妇女;电解质紊乱、预激综合症患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达到5个半衰期者。所有患者中, 男性56例, 女性64例;平均年龄为 (66.44±2.78) 岁;平均体重指数为 (21.45±2.14) kg/m2;合并疾病:糖尿病34例, 高血压22例。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1.2.1 常规心电图检测。
在患者静息状态下进行检测,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日本光电常规心电图记录仪记录导联心电图, 纸速25 mm/s, 增益10 mm/m V。
1.2.2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
采用美国美林同步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24 h心电信号连续检测, 记录纸速25 min/s, 增益10 mm/m V, 经人机对话方式, 去除伪差和干扰, 患者信息通过计算机自动分析心电图状况。
1.3 观察指标
(1) 记录两种检测方法中检出的的心律失常情况, 包括房早、房颤、室早、室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2) 记录两种方法检出的心率变异性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时域性相关指标, 其中总体标准差 (SDNN) 为指定时间内所有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的标准差;均值标准差 (SDANN) 为将全部记录的N-N间期进行计算的若干个平均值的标准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n/%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对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比较
经过检测,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 (房早、房颤、室早、室速、房室传导阻滞)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常规心电图比较, *P<0.05。
2.2 两种方法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值比较
经过检测,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SDNN、SDANN和RMSSD的检测值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冠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 因此提高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技术意义重大。冠脉造影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是对于机体有一定的创伤[4]。
由于发生了冠状病变, 冠心病患者心肌供氧量和需氧量失去平衡, 引发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也被称为Holter心电图, 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患者的心脏动态电活, 能够捕捉短暂的心律失常和一过性的心肌缺血[5]。本研究结果显示,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 (房早、房颤、室早、室速、房室传导阻滞)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两种方法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动态心电图可初步评估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及伴发的心律失常情况, 可用于冠心病患者的风险分层及预后评估。
心率变异性是指逐次窦性心搏间心动周期的微小差异, 是反映机体交感-迷走神经平衡性与功能的敏感性指标, 可作为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和血管调节动态平衡的无创性指标[6]。其中RMSSD是反映副交感神经功能的心率变异性指标, 其值的降低提示迷走神经功能张力降低;SDNN和SDANN主要反映交感神经张力变化, 其值降低提示交感神经功能张力增高。本研究显示,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SDNN、SDANN和RMSSD的检测值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相对于常规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有很好的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 记录心律失常检出情况。结果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 (房早、房颤、室早、室速、房室传导阻滞) 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P<0.05)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SDNN、SDANN和RMSSD的检测值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P<0.05) 。结论 相对于常规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有更好的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冠心病,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林永霞, 姚锦容, 黎文婷.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价值[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5, 13 (5) :446-448.
[2]华琴.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24) :87-89.
[3]孙召金, 章美华, 黄海涛, 等.心率变异性对评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 4 (13) :357-359.
[4]韩晓慧.运动平板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23) :92-94.
[5]JIA C, LIN Y, YU J, et al.Changes of virtual planar qrs and t vectors derived from holter in the population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mellitus[J].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 2016, 21 (1) :69-81.
24小时脑电图监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得到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在研究前均与患者及其家属签订了知情同意书。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3例,其中男87例,女56例,年龄在31岁至69岁之间,平均(59.7±9.2)岁,病史为1~20年,平均(15.1±4.5)年。所有的患者均符合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修订的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4],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后均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1.2.1 常规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ECG)检查采用12导联的心电图机(8420K型,日本光电生产)对入院病人进行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的的心电图情况,并分析患者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的发生率。
1.2.2 动态心电图检查
所有患者在使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后均使用动态心电图仪(荷兰飞利浦公司)进行24小时监测并记录相关数据,并分析患者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的发生率。
1.2.3 心肌缺血的判断标准
ST段自J点后80ms的地方降低0.1mV或抬高大于0.2mV并持续1min以上者为心肌缺血阳性。
1.3 统计学原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以%表示,不同检测手段之间的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心电图的检查结果显示,共有15例(10.5%)患者出现室上性心律失常,其中短阵性阵发性室上速5例(3.5%),交界性早搏1例(0.7%),房性早搏9例(6.3%)。37例(25.9%)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性早搏26例(25.2%),室性心动过速1例(0.7%)。并有15例(10.5%)患者ST段改变即心肌缺血的标志。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结果显示,共有36例(25.2%)患者出现室上性心律失常,其中短阵性阵发性室上速8例(5.6%),交界性早搏3例(2.1%),房性早搏25例(17.5%)。56例(39.2%)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性早搏51例(35.7%),室性心动过速5例(3.5%)。并有27例(18.9%)患者ST段改变即心肌缺血的标志。常规心电图在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方面的准确性均低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内,随着高血压状态的长期存在,左心室也一直处于高负荷状态,从而代偿性的引起了心肌的肥厚以及扩张,并使得心室壁的张力增加[5]。心室肥厚损伤了动脉的储备功能,且同时肥厚的心肌耗氧量大大增加,需要更多血液来提供氧,这样就产生了心肌缺血的症状,而已有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在这种状态下会有加重的迹象[6]。而患者在心肌急性缺血的情况下会引起传导的缓慢以及复极的不均匀,形成单向传导阻滞或折返运动从而产生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7]。我们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可以对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的状况进行预测,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其对上述症状的检出率显著增加(P<0.05),表明二者随时间的变化波动较大[8],这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肌肥厚患者的心肌缺血一般是无症状表现的,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忽视,继而使病情加重[9]。在本次研究中,使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后可见有15例(10.5%)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但是我们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了27例(18.9%)患者有心肌缺血的症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而且由于轻重程度的不同,不是随时表现出来的,所以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心电图监测,以确认心肌缺血的发生。引起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心脏重构的主要原因就是心肌缺血和缺氧,而心肌缺血和缺氧又是产生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10]。在本次研究中,常规心电图分别检出15例(10.5%)患者出现室上性心律失常,37例(25.9%)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别检出36例(25.2%)患者出现室上性心律失常,56例(39.2%)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这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律失常主要为室性心律失常,而且其波动性的变化非常大,在使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后可以显著提高其检出率。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症状本身无明显征兆,且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临床上必须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这对患者的病情及心血管风险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08
[2]樊晓寒,惠汝太.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及降压治疗反应的性别差异[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7):618~621
[3]何秉贤.心电图诊断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意义及其对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2):105
[4]付凌雨,冯文霄,时景璞,等.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同胞对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9):1111~1113
[5]白书昌,沈安娜,王鹏,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能量消耗水平变化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4):340~343
[6]郭显峰,王珊珊,吴筱辉,等.超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后收缩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7(11):1950~1953
[7]张云,许文灿,许端敏,等.原发性高血压与心律失常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5(36):33~35
[8]李萍,李俭春,周国宝,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关系[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0(2):97~100
[9]张莉,刘丰,邹蓉,等.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踝臂指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J].药临床内科杂志,2011;28(8):542~545
24小时脑电图监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均为心血管疾病或疑为一过性心源性症状患者, 伴有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眩晕、晕厥、抽搐等症状, 其中男性39例, 女性47例, 年龄48~82岁, 平均61岁;住院患者62例, 门诊24例;所选病例包括41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9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 7例待查。
1.2 方法
8 6例患者均做普通心电图检查, 再用1 2导联2 4 h D C G仪 (Meigaoyi公司) 连续记录22~24h, 计算机自动记录, 之后经计算机处理, 将异常部分放大分析, 再去除伪差, 结合临床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率
24h动态心电图对多种异位心率失常 (包括室早单发, 室早二、三律, 房早单发, 房早二、三律, 心房纤颤, 房室传导阻滞Ⅱ°Ⅰ, 房室传导阻滞Ⅱ°Ⅱ) 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两种监测方法诊断异位心率失常的结果见表1。
2.2 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与疾病的关系
8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 所选86个病例包括41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9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 7例待查;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极高, 其他心律失常类型还有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对比DCG与ECG检出病例数及检出率 (%) , 见表2。
(*ECG的检出率显著低与DCG的检出率, 差异性P<0.05)
3讨论
3.1 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
本调查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对多种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速、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上速) 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 而对房颤、室速的检出率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常规心电图检测记录时间较短, 对于一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 (如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房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 ECG检出率极低, 甚至完全记录不到;DCG可连续记录长达24h心电图, 故对一过性短暂发作的阵发性心律失常变化检出率高, 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3.2 动态心电图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心律失常指的是由冠状动脉供血障碍导致心肌缺血, 致使传导发生异常。心律失常多见于心血管患者, 但在正常老年人中也可见心律失常, 且年龄增长与心律失常发生率成正比。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电生理特性改变而发生心律失常, 体现为动态心电图异常[2]。老年人器质性心脏病与心律失常有密切联系, 复杂行房性心律失常者还可能发生脑梗死等并发症, 故临床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抗凝抗血栓形成, 以减少心律失常发生。本组86例心律失常老年患者, 其中41例为冠心病 (占47.7%) , 高血压21例 (24.4%) , 其他如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肺心病也为心律失常的原发病, 说明老年人心律失常多发生与器质性心脏病。
监测24h动态心电图有助于判断心脏病药物的治疗效果, 以及监控病情的变化情况, 具有重要意义, 可评估心肺功能, 及时发现恶性心肌缺血, 早期预防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判断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可作为独立的预测指标, 对此类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监测可估计预后。
摘要:目的 观察24h动态心电图在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临床监测, 探讨其使用价值。方法 回顾86例老年人心律失常, 将常规心电图检测与24h动态心电图临床监测进行对比, 评估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心律失常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对于多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用于监测老年器质性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 可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频率, 可提供心律失常与日常活动之间的关系, 研究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发作规律, 及时诊断疾病, 正确治疗, 同时还对评价患者目前使用的治疗药物的疗效, 以改善临床治疗方案。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诊断意义,常规心电图
参考文献
[1]齐兵, 毛锐.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35) :149-150.
【24小时脑电图监测】推荐阅读: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10-02
24h动态脑电图10-19
24小时服务系统09-07
医院24小时值班制度09-24
工程24小时值班制度10-05
7 24小时信息巡查制度06-11
高考山东卷24小时书店作文05-23
安全生产24小时值班制度09-11
动态心电图监测07-09
康城中学值周组24小时工作手册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