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与脑电图的关系

2024-09-22

碳酸锂与脑电图的关系(共8篇)

碳酸锂与脑电图的关系 篇1

0引言

光子晶体的概念是由YablonovitchE和John S在1987年分别提出的,几十年来,对光子晶体及其器件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对于利用光辐照技术制作光子晶格的研究也有很多,而实现其产业化的关键是找到制作大面积、小周期、折射率对比度高的光子晶格的方法。

LiNbO3∶Fe(掺铁铌酸锂)晶体是常见的光折变晶体,它是最早被发现的光折变材料之一且应用广泛。光折变材料可以吸收外来光子,产生介质内的电荷迁移,从而形成空间电荷场,它的折射率因此受到调制。对光折变晶体衍射效率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1],但是对于光折变晶体写入晶格周期的极限,以及晶格周期与衍射效率关系的研究却很少。本文采用光诱导光子晶格的方法,在LiNbO3∶Fe晶体中构造一维光子晶格,并研究了写入周期的密度的最小值以及晶格周期与衍射效率之间的关系。

1理论研究

光诱导光子晶格就是用带有周期信息的激光辐照光折变晶体,晶体受到空间调制后感应出非线性光子晶格。一维光子晶格是具有周期性分布的条纹,晶格周期就是条纹间距。

1.1晶格周期与双光束夹角的关系

双光束干涉的条纹间距可以由下式计算:

式中,λ为波长,θ1、θ2分别为两束光与法线的夹角。

由式(1)可以看出,双光束夹角越小,条纹间距越大;双光束夹角越大,条纹间距越小,即夹角越大条纹越密。当双光束夹角为180°时,写入晶格周期最小,且为写入波长的一半。实验中采用532nm的绿光激光器,则△x=266nm。两个同频反向传播的平面波叠加可以形成驻波。由同一台激光器发出的双光束夹角为180°时产生的就是驻波。

光折变晶体的光轴一般为c轴,光辐照到晶体上会沿着c轴发生折射率的改变。实验中将晶体c轴方向平行于入射光放置,因为产生驻波方向垂直于光束传播方向,当然也垂直于晶体c轴,所以可以写入晶格。图1所示为驻波产生示意图,图中z轴为光的传播方向,同时也为晶体c轴方向,驻波产生在xy平面内。

1.2衍射效率与晶格周期的关系

当外场为0时,空间电荷场的一阶分量大小为[2]

式中,为扩散场 强度,为陷阱浓度极限电荷场,为光生电场。本 实验中所 用参数如 下:扩散强度,载流子浓度

两束相干光写入晶体后,读出光的衍射效率可以由下式表示[7]

式中,为光强耦 合系数,为相位耦合系数,因为LiNbO3∶Fe晶体是局域响应介质,所以其中的空间相位移φ= 0或φ= π,则式(3)可以简化为[8]

由上式可以看出,衍射效率与双光束夹角θ和波长λ有关,也就是与晶格周期和写入波长有关。

2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实验中采用532nmYAG(钇铝石榴石)固体激光器和488nm钛蓝宝石固体激光器。LiNbO3∶Fe晶体尺寸为12.46mm×10.40mm×8.68mm, Fe的质量分数为0.025%。

2.1双光束夹角小于180°

激光器出射的光经过分束镜后分为两束,其中一束再经过平面反射镜。在一路光中加入可调衰减片, 用于调节功率,使两束光的功率值相等。这两束光在晶体前表面相交干涉,晶体光轴垂直于这两束光的中心线,将功率计置于晶体后。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将功率计置于晶体之前,探测其中一束光的入射功率值。再将功率计置于晶体之后,挡住晶体前的入射光,只保留另一束入射光,这时在晶体之后仍然会有亮点,此为衍射光。说明一维光子晶格已经写入晶体,产生了布拉格衍射。用功率计探测衍射光功率,每隔5min探测一次,利用衍射光功率值与入射光功率值之比可以计算出衍射效率η,即

式中,Id为衍射光强;I0为入射光强。光强为光功率与面积的比值,实验中光斑大小为1mm2,所以光强值可由功率值直接得出。

2.2双光束夹角为180°

当双光束夹角为180°时,不能再采用分束镜的方法。激光器出射的光直接经过晶体,在晶体后面放置一个平面反射镜,使光束原路返回。晶体光轴平行于入射光。在激光器与晶体之间放置一个半反半透镜,其作用是使衍射光与入射光分离。测量衍射光时,遮挡反射镜,只保留入射光。衍射光被半反半透镜反射,可以用功率计直接探测其功率值。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3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3.1写入周期与衍射效率的关系

双光束夹角与写入晶格周期一一对应,根据实验中双光束夹角和式(1)可以计算出每一个角度对应的晶格周期,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实验数据为使用532nm激光器辐照时的测量值。根据不同角度的衍射效率,利用Origin软件作出双光束夹角与衍射效率之间的曲线图,如图4所示。实验中,从5°到30°每隔5°取一个数据点,从30°到180°每隔10°取一个数据点。

由图4可以看出,衍射效率随着双光束夹角的增大而变小。从5°到20°,衍射效率>10%,从25°到180°,衍射效率很低。180°时虽然衍射效率很小, 但是确实有衍射光出现,证明布拉格光栅可以写入晶体中。由于双光束夹角为180°时,晶格周期为266nm,即为入射波长532nm的1/2,说明了写入晶格周期密度的最小值为入射波长的1/2。

3.2写入波长对衍射效率的影响

在同一块晶体中,由于短波长比长波长写入时折射率调制度大[4],所以在本实验中分别使用488和532nm激光器,来对比写入晶格的衍射效率。以180°即驻波入射为例,采用532nm激光器入射时,衍射效率为1.4%;而采用488nm激光器入射时,衍射效率为4.7%。写入过程中的衍射效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用488nm激光器作为辐照光源时,衍射效率比用532 nm激光器辐照时高,说明写入光子晶格时,用短波长激光器比长波长激光器效果好。

3.3写入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图6所示为双光束夹角为20°时的衍射效率曲线。由图可以看出,当写入时间为0~120min时, 衍射效率起伏不定,整体呈上升趋势;当写入时间>120min时,衍射效率有所下降。这说明120 min为最佳写入时间,此时的衍射效率最高。写入过程中的振荡是因为在写入晶格时产生了空间二次谐波。当条纹分裂时,衍射效率有小幅下降,待完全分裂为两条时,衍射效率逐渐上升。这个过程过一段时间仍然会重复发生,这是因为随着光的辐照条纹继续分裂。

4结论

衍射是光子晶格的重要特性之一,研究衍射效率对研究光子晶格和光学微结构器件的制作有指导意义。本文实验证实了在LiNbO3∶Fe晶体中写入晶格周期的最小值出现在驻波入射时,最小值为入射光波长的一半。衍射效率随着晶格周期变小而逐渐降低,双光束夹角在20°以内时衍射效率比较高, 在25°以后衍射效率普遍比较低。并且发现了使用短波长激光辐照时衍射效率较高。在写入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衍射效率曲线会出现抖动,原因是产生了空间二次谐波。

碳酸锂与脑电图的关系 篇2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常规心电图检测;左心室高电压;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慢性疾病,以动脉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1]左心室肥厚比较常见,是原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损害部位之一,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据相关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中有近50%的患者伴有左心室肥厚[2],左心室肥厚容易造成患者心律失常、心脏功能衰竭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左心室高电压目前的诊断意义尚不明确,但它是左心室肥厚诊断不可或缺的条件。为了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常规心电图检测左心室高电压和左心室肥厚与血压的关系,本文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与80例体检健康者进行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在4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4±12.0)岁,其中Ⅰ级高血压31例,Ⅱ级高血压28例,Ⅲ级高血压21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41例,年龄在40-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6±12.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诊断标准 (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高血压判断标准[3],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其中Ⅰ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Ⅱ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Ⅲ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2)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心悸等。(3)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1.3观察项目 (1)左心室高电压检出率;(2)左心室肥厚检出率;(3)左心室高电压、左心室肥厚与高血压的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左心室高电压和左心室肥厚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心电图检测中左心室高电压检出率为23.75%,对照组为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检测中左心室肥厚检出率为16.25%,对照组为3.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左心室高电压和左心室肥厚检出率比较

组别左心室高电压检出率左心室肥厚检出率

观察组(n=80)19(23.75%)13(16.25%)

对照组(n=80)4(5.0%)3(3.75%)

X24.2518.86

p<0.05<0.05

2.2左心室高电压、左心室肥厚与高血压的关系 左心室高電压情况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情无相关关系(p>0.05);左心室肥厚率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情呈正相关(p<0.05)。结果见表2。

表2 左心室高电压、左心室肥厚率与高血压的关系

tp

左心室高电压-2.54>0.05

左心室肥厚率3.38<0.05

3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尤其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并且容易导致心、脑、肾等脏器功能的衰竭[4],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因而必须加强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本研究中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测左心室高电压和左心室肥厚发现,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高电压和左心室肥厚检出率明显高于体检健康者;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左心室高电压情况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情无相关关系,左心室肥厚率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情呈正相关,左心室肥厚率随着高血压病情等级的增加而增加。心电图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经济适用的方法,操作简便,而且重复性好,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5]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测左心室高电压和左心室肥厚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

参考文献

[1] 上官新红,张维中.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J].高血压杂志,2011,6(2):182-184.

[2] 施仲伟,译.血压变异性临床意义和抗高血压治疗的作用[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杂志,2012,22(4):227-228.

[3] 汪太平,史学功,李芹,等.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构与心功能及心律失常关系[J].临床心电生理杂志,2008,3(10):145-147.

[4] 涂玲,余枢,林淑霞,等.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8,6(2):184-185.

[5] 林婴,陶剑虹,尹立雪,等.AC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功能和结构的关系研究[J].四川医学,2012,2(5):123-125.

聚碳酸酯分子量与黏度关系研究 篇3

PC是一种典型的高聚物, 其性能与高聚物的分子量密切相关。特别是机械性能、加工性能及高分子在溶液中的特性。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是研究聚合物性能的最基本数据之一[4]。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Z均分子量、黏均分子量是高聚物平均分子量的4种常用表示方法。黏均分子量用黏度法测得分子量, 因其仪器简单、操作便利、分子量适用范围大、实验精确度较高, 成为高聚物分子量表示的常用方法[5]。

1 实验仪器及药品

1.1 实验仪器

1) 乌氏黏度计 根据GB/T1632-93[6]选2-036型, 毛细管内径为0.36mm, 测量球体积2mL;

2) NDJ-8S型旋转黏度计;

3) HH-601型数显超级恒温水浴 (槽) ;

4) esun-0938型分析天平;

5) 其他:计时器、容量瓶 (100mL) 、熔结玻璃漏斗、大烧杯、橡皮管等。

1.2 实验药品

1) 聚碳酸酯 (自产) ;

2) 二氯甲烷, 经重蒸处理, 沸程39~41℃, 折光率1.423~1.425。

2 实验原理

2.1 关于聚合物黏度定义[7]

聚合物溶液的黏度是聚合物分子相互间的内摩擦、聚合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溶剂分子相互间的摩擦三者之和。对于聚合物进入溶液后所引起的体系粘度的变化, 一般采用下列相关的粘度定义进行描述, 见表1。

符号说明:η——聚合物溶液黏度;η0——纯溶剂黏度;t——溶液流过时间;t0——纯溶剂流过时间。

2.2 聚合物溶液特性黏数与聚合物分子量的关系

当聚合物、溶剂和温度确定后, 特性黏数[η]的数值仅由给定聚合物的分子量所决定, [η]与给定聚合物的黏均分子量M的关系可以由Mark-Houwink方程表示:

[η]=KMα

式中:K——比例常数;

α——扩张因子;

M——黏均分子量。

在一定的分子量范围内, K和α是与分子量无关的常数。这样只要知道K和α值, 即可根据所测得的[η]计算聚碳酸酯的分子量。

3 实验部分

3.1 乌氏黏度计测定极限黏数

1) 20℃的恒温水浴槽中, 用100ml容量瓶配置溶有聚碳酸酯的二氯甲烷稀溶液备用;

2) 用乌氏黏度计测定纯溶剂二氯甲烷的流出时间t0;

3) 用乌氏黏度计测定所配溶液的流出时间t1, 反复测量, 将流出时间相差不超过0.2s的连续3次的时间取平均值。

3.2 旋转黏度计测黏度

1) 配置一系列不同浓度聚碳酸酯的二氯甲烷溶液备用;

2) 将盛有配制好的溶液的大烧杯 (500mL) 放入恒温水浴中, 置于旋转粘度计测定台, 装好转子, 调节至侵入液面;

3) 调整转速, 将转子和转速信息输入旋转黏度计面板, 按RUN键, 测量结束后记录黏度值 (Pa·s) 。

4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4.1 乌氏黏度计测定粘度求分子量

4.1.1 实验结果数据 (见表2)

4.1.2 数据处理求分子量

根据《高分子物理》[8]中关于极限黏数[η]的如下计算公式:

undefined

得到极限黏数[η]后, 依据如下Mark-Houwink方程来计算PC分子量, 所求PC分子量取其不同浓度计算所得的平均值。

[η]=KMα⇒M= ([η]/K) 1/α

查阅《高分子物理化学实验》[7]得到20℃下, 聚碳酸酯氯甲烷溶液的比例常数K=1.11×10-2, 扩张因子α=0.82, 见表3。

从以上实验和数据结算结果可知, 采用乌氏黏度计测定极限黏数, 根据Mark-Houwink方程, 求得公司PC中试装置自产聚碳酸酯的黏均分子量为20957, 达到市场商品级聚碳酸酯的要求。

5 结论

1) 通过乌氏黏度计测定极限黏数, 根据Mark-Houwink方程计算得到公司自产聚碳酸酯分子量达为20957, 达到商品级聚碳酸酯的要求;

2) 聚碳酸酯溶液黏度随温度上升而降低, 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4.2 旋转黏度计黏度测定 (见表4)

摘要:通过乌氏黏度计测定极限黏数, 根据Mark-Houwink方程求得公司自产聚碳酸酯的粘均分子量达到20957。通过旋转黏度计测定了不同温度、浓度下的黏度值, 聚碳酸酯的黏度随温度上升而减小, 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关键词:聚碳酸酯,极限黏数,分子量

参考文献

[1]林芳茜.聚碳酸酯聚氨酯的制备及表面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 2006.

[2]钱伯章.聚碳酸酯的技术发展及国内外市场分析[J].国外塑料, 2007, 19 (8) :22-24.

[3]李复生, 殷金柱, 魏东炜, 等.聚碳酸酯应用与合成工艺进展[J].化工进展, 2002, 12 (6) :15-16.

[4]汪昆华, 罗传秋, 周啸.聚合物近代仪器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5]周其凤, 胡汉杰.高分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6]GB/T1632-93, 聚合物溶液粘数和特性粘数测定[Z].

[7]HG/T2234-91, 聚碳酸酯稀溶液粘度的测定方法[Z].

[8]邵毓芳, 稽根定.高分子物理实验[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碳酸锂与脑电图的关系 篇4

断口表面形貌具有分形特征,分维给出了材料断口统计意义上的描述,有效反映了其复杂程度和粗糙度水平,揭示了形貌的自相似内禀特性。自1984年Mandbebrot等[12]发表有关金属材料断口分形的论文以来,引起人们对材料断口的分形行为的极大兴趣,而且很快将分形方法应用于断口表面形貌的定量表征研究中,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如二次电子线扫描法、垂直截面法以及小岛法等分维间接测算方法和像素点覆盖法、投影覆盖法及数字图像法等[13]分维直接测算方法。其中基于灰度图像,且较为接近真实分维的测算方法主要是投影覆盖法[14]。本工作基于PP/Nano-CaCO3复合材料冲击断口表面的SEM图像,用投影覆盖法测算其表面分维,并探讨了断口表面分维与复合材料冲击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1 投影覆盖法测量原理

投影覆盖法可以直接测量断口表面的真实分维Ds。图1a中的符号A和B分别表示真实断口表面和覆盖该表面的投影网络。当选择第k次细划尺寸为δ×δ的矩形方格abcd (a,b,c和d是该方格的四个角点)时,对应a,b,c和d点粗糙表面高度是hak,hbk,hck,hdk(图1b)。

计算投影网格的abcd所包围的粗糙表面面积Ak(δ),则第k次测量尺度下测得的整个粗糙表面面积为:

(a) 真实断裂表面;(b) 投影网格(a) true fracture surface; (b) projective grid

undefined

式中,N(δ)是覆盖整个粗糙表面的尺寸为δ×δ的矩形方格的总数目。

由式(1)可以发现,粗糙表面的总表面积AT(δ)与测量尺寸δ密切相关,δ越小,AT(δ)就越大,当δ→0时,AT(δ)逼近该粗糙表面的真实面积。根据分形理论,有:

undefined

式中:AT为粗糙表面的真实面积;Ds为表面分维。

对式(2)两边同时取对数,并用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分析数据点,设所得直线斜率为α,则有:

undefined

2 实验

2.1 原材料

聚丙烯为CJS-700注塑级树脂,熔体流动速率(2.16kg, 230℃)为10g/10min,密度为910kg/m3 。填料为纳米级碳酸钙,平均粒径为40nm,密度为2550kg/m3。

2.2 复合材料制备

将PP和经表面处理的CaCO3粉料由SHR-10A型高速捏和机混合后,投入SLJK型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挤出、造粒,然后在DL-204 S干燥箱中烘干。其中,CaCO3用脂肪酸作表面活化(活化率为95%)的试样称为SI,而用钛酸酯偶联剂作表面处理的试样称为SII。CaCO3的体积分数(Vg)分别为0.5%,1.5 %和3.0%。最后应用TTI-160F型注塑机制备冲击试样。冲击试样的几何尺寸按ASTMD256标准。

2.3 性能测试

按GB/T 1843—1996,于室温条件下,用XJU-5.5型悬臂梁冲击试验机测量冲击强度。

2.4 断口形貌观测

试样冲击断口表面经喷金处理后,应用LEO 1530 VP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做形貌观测,并获取其SEM图像。

3 结果与讨论

3.1 冲击强度与断口表面形貌

表1列出了PP/Nano-CaCO3复合材料室温下的V型缺口冲击强度(σI)。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Nano-CaCO3的Vg小于1.5%时,SI复合体系的σI随Vg的增加而增加,当Vg大于1.5%时,其σI有所下降,但直到Vg为3.0%,SI复合体系的σI仍大于纯PP的;在所考察的Vg范围内,SII复合体系的σI随Vg的增加而增加。这表明,Nano-CaCO3对PP有一定的增韧效果。在相同Vg条件下,SII复合体系的σI高于SI体系的。

图2为不同Vg条件下SI复合体系冲击断口表面的SEM图像。

从SEM图像(见图2)中可以发现,由于Vg的不同以及因粒子与基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材料内部结构和增韧效果的差异,在承受冲击载荷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凹凸度和光滑度的断口,其表面形貌存在不同的层次性。

3.2 断口表面分维的测算

基于投影覆盖法原理,编写计算程序,计算SI复合体系冲击断口的Ds,其lgδ~lg(AT(δ))数据点示于图3,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线性回归分析数据点所得到拟合曲线、相关系数(R)及Ds如表2所示。按上述方法计算SII复合体系冲击断口的Ds,亦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分维计算曲线的线性度很好,R均大于0.95,强的相关性说明断口表面的分形行为显著。结合断口表面形貌的SEM图像可以发现,断口的Ds随其形貌粗糙度不同而不同,表明Ds可以定量表征PP/Nano-CaCO3复合材料断口表面形貌的复杂程度和粗糙度的差异。

3.3 断口分维与材料冲击强度的关系

在传统的分析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判断断口表面的粗糙程度,以此来确定材料的断裂韧性和判断材料的断裂机理,并用脆性、韧性或两者的混合形式来定性表征。本工作用分维定量地表征PP/Nano-CaCO3复合材料冲击断口的表面形貌。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考察断口表面分维与复合材料冲击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将PP/Nano-CaCO3复合材料冲击强度取自然对数,并对Ds作图,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 lnσI与Ds呈线性关系。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线性回归分析图4中的数据点,其拟合曲线及R分别为: lnσI=0.3390+0.5775Ds,R=0.9473。即有:σI=1.4035e0.5775DS。由此可见,断口的Ds与PP/Nano-CaCO3复合材料σI之间近似呈指数函数关系。

4 结论

(1)分维能较好地表征材料冲击断口表面形貌的复杂程度和粗糙度的差异。

(2)应用投影覆盖法测算的PP/Nano-CaCO3复合材料冲击断口表面分维介于2.3673~2.4120之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95,强的相关性表明冲击断口的表面形貌具有显著的分形特性。

碳酸锂与脑电图的关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间进行体检的自主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职工5 026名的心电图资料为观察组,以上患者经全面体检均查无确切疾病,且排除可以影响心电图表现的一些生理、病理情况。本组5 026例体检者中男3 641例,女1 385例;年龄19~54岁,其中≤20岁者679例,占13.5%,20~50岁之间者3 629例,占72.2%,50岁以上者718例,占14.3%。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非自主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职工4982名的心电图资料为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从年龄、性别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电图检查

使用仪器为日本光电(NIHON KOHDEN)ECG-9130P型心电图机,采用静态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根据需要加做V7、V8、V9、V3R、V4R、V5R。记录心电图检测结果。

1.3 亚健康测定

对5 026名体检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亚健康状态的评定,问卷[2]采用国家科技部亚健康中医治未病项目亚健康状态中医辨别和分类研究课题组开发的《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要求体检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如实回答调查问卷的所有内容包括:(1)是否有精神不振,容易感觉疲劳;(2)是否体虚无力;(3)是否睡的不深、易醒;(4)是否难以入睡;(5)是否急躁易怒;(6)是否多梦;(7)是否精神紧张、难以放松;(8)是否焦虑不安;(9)是否头痛;(10)是否有关节或肌肉酸痛;(11)是否有腰腿酸痛;(12)是否有颈肩酸痛;(13)是否记忆力衰退;(14)是否抑郁苦闷;(15)是否悲伤易哭;(16)是否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17)是否有大便秘结;(18)其他。如果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内连续一个月以上经常或持续出现上述18项中的一项或多项,并对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造成一定影响的,即被判断为处于“亚健康状态”。

2 结果

2.1 心电图检查结果

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4 982名体检者中有132名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现象,其中电轴左偏者42例,右偏者18例,窦性心动过缓者39例,伴心率不齐者17例,窦性心律不齐者16例。观察组5 026名体检者中有2 574名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现象,但排除任何心脏病变及引起心电图异常情况,具体心电图异常情况见表1。

2.2 亚健康测定结果

对照组中发放问卷4 982份,返回问卷4 982份,根据亚健康测定评定标准本组4 982名体检者中共有394名体检者属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男301名,女93名。观察组中发放问卷5 026份,返回问卷5 026份。根据亚健康测定评定标准本组5 026名体检者中共有2 743名体检者属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男1 478名,女1 265名。

2.3 心电图异常与亚健康的关系

观察组5 026名体检者中心电图异常者2 574名,占51.2%;其中男2 377名,占47.2%,女197名,占4.0%。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组5 026名体检者中属于亚健康状态者2 743名,占54.5%;其中男1 478名,占53.9%,女1 265名,占46.1%。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心电图异常表现与亚健康状态符合率分别为:男75.7%,女69.4%。对照组4982名体检者中心电图异常者132名,占2.6%;其中男114名,占86.3%,女18名,占13.7%。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对照组心电图异常表现与亚健康状态符合率分别为:男14.7%,女9.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1)。

3 讨论

亚健康是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的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又称第三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它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上、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亚健康状态的具体表现可以为[3]: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忧郁焦虑、反复感冒,会出现头晕、腰痛、胸闷、多汗、乏力、四肢困倦、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或嗜睡、心慌、焦虑、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在心理上表现出社交疲劳、人际关系失调、家庭关系失和等社会心理异常。大部分患者多表现为以上几种症状的组合。

亚健康状态不容易被人们客观的检测到,但也并不是一点指征也没有。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体检过程中发现许多体检者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身体和心理不适症状,只是感觉有慢性疲劳或睡眠不佳的情况,但在检查心电图时会发现一些轻微的心电图异常表现,如电轴偏移、窦性心率异常或伴有心律不齐等,经过仔细检查和结合其他方面诊断,体检者并没有确切的疾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心电图异常和亚健康状态的相关率高达70%左右,观察组体检者男性相关率为75.7%,女性相关率为69.4%。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虽然心电图可以反映出一些亚健康状态的情况,但并不是百分百的符合。在观察组组数据中,约有40%的亚健康状态者没有任何客观发现,心电图检测也基本正常,这说明亚健康状态是介入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隐状态”,如果症状较为轻浅,持续时间不长,进行体格检查不会有任何的阳性改变:但如果这种不稳定的“隐状态”持续时间长,并且在短时间内加重则很可能会有一些客观检查的阳性结果出现,而心电图则是反映这种细微的阳性改变的客观检查项目之一[4,5]。

参考文献

[1] 李强,张秀敏.沈阳市社区居民亚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8(2) :94-95

[2] 陈莉,郭彩霞.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治未病之探讨[J].山西中医,2010;12(1) :164-165

[3] 周辉,项平.亚健康状态的现代化评估[J].北京中医药,2009;18(11) :316-317

[4] 龚咏梅.高校女教师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1) :198

碳酸锂与脑电图的关系 篇6

1 分维值与微观结构参数分析

根据分形理论,在d维欧式空间中的分形体某个测量的物理量满足[18]:

式(1)中,F(λ)为待测物理量;L0为参考线性常数;λ 为测量线性尺度; d为欧式空间维数; D为分形维数。

在无标度区间内,多孔介质单位体积中直径大于 λ 的孔隙累积数与直径分布满足

式(2)中,Nc为单位体积中直径大于 λ 的孔隙累积数;λ 为直径;L为测量尺度;A为比例系数。

碳酸盐岩储层孔洞发育,为分形多孔介质。此处,对于分形多孔介质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有学者将固相颗粒视为分形体,孔洞等非固相虽然满足累积数量-直径分布的幂律关系,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分形体;另有学者将孔洞等非固相视为分形体,而固相颗粒满足累积数量-直径分布的幂律关系[19]。考虑到天然多孔介质的固体颗粒级配良好,直径 λ跨度范围约为三个量级,且为连续分布,如从若干微米到若干毫米,具有统计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18]。现采用第一种观点,视固相颗粒为分形体,伴生的孔洞满足式(2)。

以处于无标度区间内的孔洞最大半径、最小半径为限,得到单位体积多孔介质中的孔洞总数

式(3) 中,λmax为孔洞最大直径;λmin为孔洞最小直径;N为单位体积孔洞总数。

对式(2) 中的 λ 求微分,可得单位体积分形多孔介质中孔隙直径的概率密度函数

孔隙度和渗透率[18,19]与分形维数的关系式为

式中,ф 为孔隙度;k为渗透率;τ 为平均迂曲度。

综合式(3)和式(5)、式(6)可得

由式(7)、式(8) 可知,如果确定单块岩心所有CT扫描图像孔洞总数N、分形理论成立的无标度区间内孔洞直径的上下限 λmax和 λmin、分形维数D,即可计算出岩心孔隙度 ф和渗透率k;反之,可由室内实验所测的 ф 和k计算分形维数D。

2 CT图像处理分析

选取4 块安岳气田震旦系碳酸盐岩储层7 cm全直径岩心(表1) 进行CT扫描( 扫描间隔0. 076mm),每块岩心得到1 300 余张CT图像,共计5 177张(图1)。

采用基于Matlab的自编程序处理CT图像,将原始RGB图像转换为像素值分布在0 ~ 255 的灰度图,为更好突出孔洞,提高前景和背景的对比度,降低边缘噪声影响,提高程序对目标的识别、提取能力,运用中值滤波法[20]对灰度图像进行处理,最后采用最大类间距法确定分割阈值实现图像二值化,统计9 块岩心的平均孔隙度与室内实测孔隙度的相关性如图2 所示,实测值与统计值相吻合,证明图像分割阈值选取合适。

最后,可得到基质像素为1,孔洞像素为0 的990 × 990 像素的二值图像。

由于CT图像二值化后像素值梯度只有三种可能

式(9)中,∇f为像素值梯度; fi、fj为像素值。

通过计算某点与相邻点之间的像素值梯度,判断该像素点是否属于孔洞部分。这样,就实现了对单张CT图片不同位置、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孔洞的识别,并统计包含的像素点数量,即可得到其物理面积的大小(图片分辨率为75 μm/像素),最后输出单块岩心所有孔洞面积及孔洞总数。由于真实孔洞的形态复杂多样,难以获取特征参数,可将各孔洞视为与其等面积的圆形区域,从而得到每个孔洞的等效半径,即为上述公式中的 λ,满足连续分布且跨度范围为若干个量级(如1 号岩心孔洞等效半径 λ分布在0. 1 ~ 10 mm范围内,跨度为3 个量级,其中(0. 1 ~ 1 mm) 内的孔洞占总数的72. 7% ,(1 ~ 10mm) 内的孔洞比例为7. 7% ,其他为微小孔洞,见图3 的要求。

在无标度区间内,多孔介质才是严格的分形体,伴生的孔洞的累积数量和直径分布才遵循幂律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下有

即累积数量和孔洞等效直径呈线性关系,直线斜率的负值即为分形维数D。当CT图像中孔洞的等效直径超过无标度区间,累积数量和等效直径偏离线性关系,准确界定无标度区间上下限及无标度区间内的孔洞总数N是计算孔洞分形维数的关键。

针对单块岩心,设置一系列等步长参考常数 λi(取 λmin≤λi≤λmax,且步长为0. 02),并统计输出对应的累积数量Nci,然后在双对数坐标内绘制Nci与λi关系曲线(图4)。

由图4 可知,等效直径与累积数量在较小直径范围内呈双对数线性关系,而随着直径的增大,逐渐偏离线性关系,表明CT图像中的较小孔洞具有分形特征,其等效直径均处于无标度区间,而较大孔洞的直径超出无标度区,须准确界定无标度区间内孔洞最大直径 λmax及对应的单位体积孔洞总数Ncmax。

手动划分线性部分常常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21],结果往往是随机的,这就给分形维数的计算带来了很大的误差,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编制程序分析计算等效直径与累积数量双对数关系曲线一阶导数,曲线的非线性部分的导数值波动较大,可将波动出现的前一个数据点作为无标度区间内孔洞最大直径 λmax,实现了无标度区的自动判定,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度(图5)。

对所选4 块碳酸盐岩直径7 cm全直径岩心CT图像开展分析计算,统计单块岩心单位体积孔洞数量及等效半径,确定无标度区间上下限,计算分维值D、孔隙度 ф及渗透率k,结果如表2 所示。

4 块岩心的分维值D在( 1. 277 3,1. 644 9 ) 之间,孔洞越发育,孔隙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大。将固相分形多孔介质的观点与分形分维的物理意义相结合,分维值越大,表明固相颗粒配级越好,尺度分布范围越大,与此对应的孔洞形态也越复杂,分布密度和尺度范围越大。

将分维值带入式(7)、式(8)中得到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值与实验测量值线性相关度高(表2),孔隙度和渗透率理论值均小于实测值,其中渗透率的理论值约为实测值的67. 2% ,孔隙度的理论值约为实测值的79. 7% 。由于CT图片分辨率有限,无法有效识别更小孔隙;另外,分维值的选取依赖于无标度区间,限于程序运算精度,尚不能精确界定无标度区间上下限和分维值大小,因此部分孔隙结构未被分析计算,故而导致孔渗的理论结果均小于实测值(图6)。

通过CT图像处理得到孔洞的分维值,并依据理论公式计算的孔渗值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用此方法计算或检验实测孔渗值;同样,若已知分形多孔介质的孔渗值,可求得对应孔隙结构的分维值,为探究多孔介质的分形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法。

3 结论与认识

基于CT图像分析处理,探究了碳酸盐岩孔洞结构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孔渗参数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 碳酸盐岩储层属于固相分形多孔介质,其中伴生的孔洞等非固相满足累积数量-直径分布的幂律关系,即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分形特征。

(2) 采用最大类间距法对CT图像的二值化处理可有效识别孔洞等结构,突出较大孔洞结构特征,所得孔隙度与实测值相关性好。

(3) 岩心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固相颗粒配级越好,尺度分布范围越大,孔隙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大。

碳酸锂与脑电图的关系 篇7

关键词:肌钙蛋白,肌酸肌酶同工酶,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是临床常见心血管急症, ACS发生机制, 是以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为病理基础, 伴发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病理改变, 从而引起急性心肌供血不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 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斑块破裂和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 引起心肌损伤和坏死, 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肌酸肌酶 (CK) 、肌酸肌酶同工酶 (CK-MB) 、肌钙蛋白I (c TnI) 的测定已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肌损伤的检测。cTnI对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损伤尤其是小面积心肌损伤, 已经越来越被临床医生重视。此试验通过对ACS患者CK-MB、c TnI的检测, 探讨心电图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6月~2008年8月在我院急诊抢救并收入心内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ACS病例146例, 其中男性108例, 女性38例;年龄35~85岁, 平均年龄为65.32岁。其中心电图ST段抬高者68例, 非ST段抬高者78例。

1.2 研究方法

患者就诊后立即行12导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以TP段作为等电位线, 以J点后0.08s作为测量起点, 肢体导连和 (或) 胸前导联中至少两个相邻的导联ST段抬高≥0.1MV作为ST段抬高诊断标准, 其余为非ST段抬高。

患者入院后2h内取静脉血, 室温放置30min, 离心取血清冷藏于-20℃冰箱保存, 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法进行cTnI浓度检测, 检测仪为美国ACS180PLUS, 正常上限为0.16ng/ml, 结果>0.16 ng/ml为阳性。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CK-MB酶蛋白量, 正常上限为25U/L, 高于25U/L视为阳性。两种检测试剂均由北京盛兴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方法组间比较, 采用四格表χ2检验。

2 结果

ST段抬高组中CK-MB和cTnI阳性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见表1。

3 讨论

本试验显示, 在ST段抬高组中, CK-MB和cTnI阳性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 说明ST段抬高的ACS其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大于非ST段抬高者。Hamm等研究发现, 血清cTnI的浓度比其他心肌酶类对心肌微小损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被认为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血清指标[2]。肌钙蛋白是心肌内特有的一种调节收缩蛋白, 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它分为cTnT, cTnI, cTnC三种亚型。由于cTnC与骨骼肌中的肌钙蛋白相似, 无心肌特异性, 故目前临床仅检测cTnT, cTnI。当心肌细胞膜因缺氧发生变性坏死时, cTnI可通过破损的细胞膜进入血液, 约2~4h开始升高, CK-MB在AMI发生后3~6h开始升高, 8~24h达高峰, 为正常数倍至近10倍, 且升高持续时间短, 在治疗后2~3d内CK-MB多可恢复至近正常。黄丽珍等[3]亦通过试验证实了cTnI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病情的严重性有较强的相关性。且检测血清中cTnI水平已被欧洲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看作诊断AMI急性发病的必要条件[4]。近年来,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尤其是CK-MB和cTnI的测定, 对临床上判定心肌损害, 尽快作出ACS确定诊断及评估预后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据估计非ST段抬高而被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中cTnI阳性, CK-MB阴性, 约30%为非Q波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心血管急症, 有些心肌缺血患者 (如可逆性缺血和局灶性心肌梗死) CK-MB处于正常水平, 或心电图无动态变化, 从而导致10%患者漏诊。cTnI对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小面积心肌损伤, 已经越来越被临床医生重视,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cTnI及CK-MB检测数值结合心电图评估患者心肌损伤范围, 早期采用介入或溶栓等有效手段进行治疗, 帮助受损心肌尽早实行再灌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主编。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73。

[2]Hamm CW, Katus HA.New biochemical.marker for myocardial cell injury[J].Current Opimion Cardiology, 1995, 10 (4) :335.

[3]黄丽珍, 姜召玲, 刘玉兰。心肌钙蛋白I检测在不稳定心绞痛中的临床意义[J]。医学检测与临床, 2006, 17 (2) :66。

碳酸锂与脑电图的关系 篇8

我们总结了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Ⅱ导联R/Q值与A/E-O比值、PEP/LVET比值、心律失常、心绞痛及Ⅱ、Ⅲ、a VF导联缺血性ST段和T波改变的关系, 目的在于探讨陈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Ⅱ导联R/Q值与远期预后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根据WHO标准已确诊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52例, 男46例, 女6例, 平均年龄58.4岁, 病程0.5~11年。

方法:分别测量心电图Ⅱ导联3个清晰的QRS波群的R/Q值, 取其均值, 将患者分为3组: (1) R/Q>2组 (22例) , (2) R/Q=1~2组 (11例) , (3) R/Q<1组 (19例) 。比较3组相应时期的A/E-O值、PEP/LVET值、心电图及病历中有记录的心绞痛发生情况。我院正常值A/E-O15%, PEP/LVET≤0.35。

结果

3组的R/Q均值分别为6.62、1.52、0.58。

心功能:A/E-O≥15%者3组分别为1例、3例、10例, R/Q>2组与R/Q<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R/Q=1~2组与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PEP/LVET>0.35者3组分别为4例、3例、8例。R/Q>2组与R/Q<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R/Q=1~2组与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心律失常发生率:3组分别为7例、5例、12例, R/Q>2组与R/Q<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R/Q=1~2组与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心绞痛发生率:3组分别为7例、6例、15例, R/Q>2组及R/Q=1~2组均与R/Q<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P<0.05、P<0.01) 。

有缺血性ST段及T波改变者:3组分别为11例、8例、16例。R/Q>2组与R/Q=1~2组、R/Q<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Q=1~2组与R/Q<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目前, 有的学者认为, 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 R/Q值能够反应心肌坏死的程度及范围, Q波的出现往往表示心肌再灌注, 同时ST段恢复。R/Q值越大, ST段恢复越快, 住院期间心绞痛发生较少, 心功能较好[1]。R/Q值对估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临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对心肌梗死的长期预后, 某些学者认为QRS波群计分法有一定的价值。心肌梗死急性期过后其R波、Q波振幅基本上不再变化, 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R/Q值变化不大, 且分析心电图Q波、R波及ST段是较简单易行的。无疑探索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I导联R/Q值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是很有临床价值的。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Ⅱ导联R/Q值与心功能的A/E-O值、PEP/LVET值、心律失常、心绞痛及心电图Ⅱ、Ⅲ、a VF导联的缺血性改变有密切关系。R/Q>2者较R/Q<1者心功能较好, 心律失常及心绞痛发生率较低, 同时心肌供血情况较好。这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情况类似。在R/Q>2组, A/E-O值及PEP/LVET值的异常分别为22.7%、18.2%, 而R/Q<1组分别为52.6%、42.1%, 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A/E-O值能反映左室舒张末压;PEP/LVET则代表左室受损程度, 其值越大, 受损越重。这说明在R/Q>2组左室受损程度较轻, 舒张功能较好。因此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者的心电图Ⅱ导联R/Q值, 同样也能反映心肌受损程度, R/Q值越大, 受损越轻, 心功能越好;反之, 受损越重, 心功能越差。在我们观察的病例中, R/Q>2组比R/Q<1组的心律失常及心绞痛发生率均较低 (分别P<0.05、P<0.01) 。R/Q>2组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也明显低于R/Q<1组 (P<0.05) 。这说明R/Q>2组的一般临床预后也较R/Q<1组好。

本文观察结果提示, 在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 心电图Ⅱ导联R/Q值越大, 其心功能及心肌供血情况越好, 心律失常、心绞痛发生率越低, 长期预后越好。

摘要:目的:探讨陈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Ⅱ导联R/Q值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总结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Ⅱ导联R/Q值与A/E-O比值、PEP/LVET比值、心律失常、心绞痛及Ⅱ、Ⅲ、a VF导联缺血性ST段和T波改变的关系。结果:R/Q>2者较R/Q<1者心功能较好, 心律失常及心绞痛发生率较低, 同时心肌供血情况较好。结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 心电图Ⅱ导联R/Q值越大, 长期预后越好。

关键词: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Ⅱ导联,R/Q值,预后

参考文献

上一篇:混凝效果下一篇:《我愿意是激流》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