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氢钠(共12篇)
碳酸氢钠 篇1
学生经过2个月的高一化学知识的学习, 已经初步建立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计量观念, 对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刚刚开始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时, 鉴于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其认知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实验探究特征, 我们选取“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一节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课, 并在课程中使用ipad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但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我们通过个人、集体对此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在教学设计环节, 我们最初的设计思路是由面包发酵过程引入, 通过面包的松软结构引出问题, 促使学生思考为何面包在烘烤制后可以蓬松?进而, 对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小苏打, 即碳酸氢钠 (Na HCO3) 的性质进行探究。
但由于面包发酵过程中会生成乳酸, 乳酸可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O2) , 而面包在烘焙过程中会受热亦会促使碳酸氢钠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这两种因素均使面包具有松软的结构, 学生容易混淆, 故而, 我们经过讨论与思考, 决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 通过初三的教科书章节图片给予学生熟悉感, 再经过物质分类、性质探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内容, 之后进行学生分组实验, 并使用ipad查找资料、记录实验过程, 最后进行汇报, 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本节课程ipad来源于学生自带, 这就为电子化学案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空间。但是, 教学方法的新颖只是课程的表象, 教师所关注的课程的核心还应该是学生的知识落实情况, 故而, 我们经过思考, 在课堂上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传统的纸质学案及电子化学案, 而随着学生进行实验汇报时, 教师会引导学生边汇报边在纸质学案的总结表格上进行记录, 为学生在课后的复习留下笔记与资料。
而在本节课程教学设计的最后, 要重点落实有关于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及方法, 通过提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探究方法, 并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初步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过程, 重点提出定量实验的思想, 帮助学生从初中定性实验转变为定量实验。
二、教学过程反思
在实验探究及汇报过程中, 学生可保持较高的课堂注意力以及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果, 但由于在探究实验过程中, 学生自主使用ipad进行数据查找及实验现象、结论记录为教学过程带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时, 会对某一实验现象的记录方式进行讨论, 但同时ipad同步操作的不熟练亦为本节课程的汇报环节带来了遗憾。对此, 我们在课前应进行更为详细的ipad使用指导, 并随着学校相似课程的延续, 使学生逐渐适应以电子设备为媒体的电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碳酸钠 (Na2CO3) 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对比, 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实验探究内容, 分别为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溶解性) 及化学性质 (水溶液的酸碱性、与酸溶液反应、与碱溶液反应、热稳定性) 5个探究实验, 学生4人1组, 每组探究2个性质, 探究内容可自主选择。在此过程中应更为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初步接触多选择的自主探究实验时有一定程度的茫然, 即学生从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转变为可自主的实验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在这段时间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某一个探究实验学生想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样能做好等应该是先我们经过不断自问揣摩, 再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应重视引导学生初步使用定量实验比较两种物质的性质差异, 通过定量实验得出更为准确的实验数据、现象, 探究碳酸钠由和碳酸氢钠性质差异原因。
而本节课有三个深层次内容, 一为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碱溶液反应, 二为碳酸盐的热稳定性顺序, 三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在学生进行与碱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时, 可能最初两种溶液加入氢氧化钠 (Na OH) 溶液均无明显现象, 学生在汇报时即说这两种物质的水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均不反应, 此时应立即纠正学生, 并提醒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氯化钙溶液进行探究, 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分别滴加氯化钙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之后再向装有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之后进行提问, 帮助学生理解碳酸氢钙不是沉淀, 在未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 溶液内存在钠离子 (Na+) 、碳酸氢根离子 (HCO3-) 、钙离子 (Ca2+) 、氯离子 (Cl-) , 此时溶液澄清、透明, 而氢氧根 (OH-) 可与碳酸氢根离子 (HCO3-) 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根 (CO32-) , 即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在学生进行实验汇报时, 主动提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差异, 并引导学生联想初中知识, 通过碳酸钠、碳酸钙及碳酸氢钠的加热时的实验现象, 以及碳酸钙和碳酸氢钠的加热条件, 帮助学生理解碳酸盐的热稳定性顺序为:可溶性碳酸盐>不溶性碳酸盐>碳酸酸式盐。
而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的探讨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并理解本节课程所学习的知识, 首先通过其水溶液的酸碱性实验确定碳酸钠较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更强, 故从碱性较弱的物质制得碱性较强的物质应加入碱, 即加入氢氧根, 反之则加入酸, 即强酸电离的氢离子 (H+) 或弱酸碳酸 (H2CO3) 。其次, 有热稳定性实验, 归纳碳酸氢钠可通过加热转化为碳酸钠, 加深对本节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经过这次课堂教学的反思, 我们在如何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以及教师如何进行引导等方面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将以此为鉴, 进行更贴合学生认知的教学设计。
碳酸氢钠 篇2
【主要成份】复方龙胆碳酸氢钠片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为每片含碳酸氢钠0.2g、大黄粉50mg、龙胆粉50mg、丁香罗勒油0.0005ml、薄荷油0.0005ml。
【性状】复方龙胆碳酸氢钠片为浅粉棕色至棕色片或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后,片芯呈浅粉棕色至棕色。
【适应症/功能主治】用于胃酸过多、食欲缺乏、消化不良。
【规格型号】12s*2板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1~2片,一日3次。
【不良反应】常引起嗳气,并刺激溃疡面,对严重胃溃疡患者有致胃穿孔危险。还可反射性引起胃泌素释放,继发胃酸分泌增加。
【禁忌】1、对复方龙胆碳酸氢钠片成分过敏者禁用。2、严重溃疡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1、吸收入血后能影响体内酸碱平衡,造成碱血症。2、因含钠盐,对严格限钠者应慎用。3、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慎用。
【儿童用药】1、小儿应在成人监护下用药。2、6岁以下儿童不易服用。
【老年患者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1、不宜与维生素C、胃蛋白酶合剂等药物合用,因可使各自疗效降低。2、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时,可因尿PH增高,药效增强。3、与抗毒蕈碱药合用时,后者的吸收减少,疗效减弱。4、与奎尼丁合用时,后者随尿排出受到抑制,可能小量即导致毒性反应。5、与利尿药合用时,有促使出现低氯性碱中毒的危险性。6、与铁制剂同用时,应尽量隔开两药服药时间,否则会影响铁的吸收。7、与水杨酸制剂合时,尿液碱化可导致水杨酸经肾的排出量增加,血清水杨酸浓度因而降低。8、与口服四环素同用时可因胃液pH升高,致四环素吸收减少,应避免同时服用。
【药物过量】大量使用,可引起碱血症。
【药理毒理】碳酸氢钠口服能迅速中和、缓冲胃酸,不直接影响胃酸分泌。因而胃内PH迅速升高缓解高胃酸引起的症状。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等作用;龙胆具有清热燥湿,清泻肝火之功效。
【药代动力学】
【贮藏】密封。
【包装】12s*2板/盒。
【有效期】36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2024196
【生产企业】吉林百姓堂药业有限公司
碳酸氢钠 篇3
关键词:探究;实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既是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通过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区分酸碱盐,并正确选用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具有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具有使用常见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初步能力,具有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的初步能力,具有开展实验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具有合作学习的意识与体验。
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课本中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操作该节课内容中所有的化学实验的能力。因此,本节课采取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实验对比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在学生实验探究获得两种钠盐的色态、溶解性、碱性、和热稳定性知识之后,再进行教师演示实验和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得出两种钠盐的其他性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探究、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心和求知欲;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体会合作、互助的重要性;鼓励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学习方法的引导。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良好实验素养的养成;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
六、教学用品:
实验药品:Na2CO3(固体、溶液)、NaHCO3(固体、溶液)、酚酞试液、盐酸、石灰水、BaCl2溶液等;
实验仪器:药匙、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等。
七、教学过程
【引课】以生活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入手,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兴趣。
【新课】
探究实验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及其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及其溶液的酸碱性
2、巡堂,观看学生实验,回答学生实验中提出的问题。
3、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
1、进行实验探究。
(1)在两支洁净的试管里分别加入半药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观察各自的颜色和状态并填写下表:
(2)分别向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入3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底部并填写下表:
(3)继续向试管内加入2滴管,用力振荡,观察现象并填写下表:
(4)分别向盛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并填写下表:
实验结论:溶解性:Na2CO3>NaHCO3 溶液碱性:Na2CO3>NaHCO3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颜色、状态、水溶性等物理性质,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都显碱性,且相同条件下碳酸钠溶液的碱性要强于碳酸氢钠溶液。
探究实验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如何来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2、指导学生实验。
3、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探究。
取等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约半小匙)分别置于两支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并填写下表:
实验结论:Na2CO3受热不分解,NaHCO3受热易分解。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
演示实验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教师活动:进行实验演示。
在装有小半药匙Na2CO3和NaHCO3的两个试管中同时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观察现象并填写下表。
实验结论:NaHCO3与盐酸反应速率更快(Na2CO3与盐酸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速率更快;反应的生成物与盐酸的量有关。
演示实验四: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与BaCl2溶液的反应
教师活动:进行实验演示。
向装有Na2CO3和NaHCO3稀溶液的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管等浓度的BaCl2溶液,观察现象并填写下表。
实验结论:碳酸钠溶液能与可溶性钡盐(可溶性钙盐)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掌握鉴别Na2CO3和NaHCO3稀溶液的方法。
性质推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与碱的反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推测
学生活动:推测猜想,得出结论
性质推测:碳酸钠溶液和CO2的反应
教师活动:通过初中学过的CaCO3与H2O和CO2的反应推测碳酸钠溶液和CO2的反应
学生活动:推测猜想,得出结论
八、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碳酸氢钠 篇4
1.问题的提出:
教材上比较Na2CO3和Na HCO3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是分别把0.3克Na2CO3固体与0.3克Na HCO3固体装在气球里, 3ml的盐酸溶液装在集气瓶里进行实验。不足之处: (1) 这套装置气球里的Na2CO3固体与Na HCO3固体不能分别同时倒入集气瓶中。 (2) 0.3克Na2CO3固体与0.3克Na HCO3固体和足量的盐酸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量比Na HCO3固体要多出四分之一。 (3) 仅区分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快慢, 没从本质解释原因。
2.实验改进:
2.1实验用品:
1.5mol/LNa2CO3溶液1.5mol/LNa HCO3溶液4.5mol/L盐酸溶液5ml注射器小试管小气球双孔塞 导管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过程:
(1) 分别在5ml试管中装入3ml 1.5mol/L Na2CO3溶液和Na HCO3溶液, 针筒中装入2ml 4.5 mol/L盐酸溶液。
(2) 同时慢慢注入1ml的盐酸溶液, 观察现象。紧接着又注入1ml的盐酸溶液, 观察现象。
2.4 实验结果:
装有NaH CO3溶液的试管瞬时就出现了气泡。Na HCO3+HCl=Na Cl+H2O+CO2。装有Na2CO3溶液的试管在第一次注入1ml的盐酸溶液时几乎没什么现象又注入1ml的盐酸溶液马上产生很多气泡。
3.实验改进的优点:
(1) 方便了相同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 HCO3同时和盐酸溶液反应。
(2) 不仅区分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快慢, 没从本质解释原因。
(3) 微型实验, 方便随堂学生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必修第3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99
[2]化学实验的小助手——注射器[J].化学教学, 2013. (8) :40—41
碳酸钙含量检测 碳酸钙成分检测 篇5
科标无机检测中心专注于碳酸钙等化工产品方面的成分检测、含量检测等,主要包括碳酸钙含量检测、碳酸钙成分检测、碳酸钙配方分析、碳酸钙密度检测等相关服务。
一:碳酸钙成分检测概述
碳酸钙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俗称灰石、石灰石、石粉、大理石等。主要成分、方解石,是一种化合物,化学式是CaCO₃,呈中性,基本上不溶于水,溶于盐酸。它是地球上常见物质,存在于霰石、方解石、白垩、石灰岩、大理石、石灰华等岩石内,亦为动物骨骼或外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工业上用途甚广。碳酸钙是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的,所以既是钙盐也是碳酸盐。
二:主要适用的产品范围
单质检测:工业金属钠、工业硫磺、工业赤磷、工业黄磷、工业用液氯等
氧化物检测:二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铁、过氧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氯、二硫化碳等
无机酸检测:硫酸、硼酸、磷酸、盐酸、硝酸、氨基磺酸、氯磺酸等 无机碱检测: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钙等
无机盐检测:碳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钡、硫酸钠、硝酸钠、氯化钙、磷酸钙、氯酸钠、硅酸钠、硫氰酸钠、氰化钠、重铬酸钠、硼氢化钠等
三:主要的检测项目及部分检测标准 GB12596-2008工作基准试剂碳酸钙 GB/T15897-1995化学试剂碳酸钙
GB/T16632-2008水处理剂阻垢性能的测定碳酸钙沉积法 GB1898-2007食品添加剂碳酸钙 GB/T19281-2003碳酸钙分析方法 GB/T19590-2011纳米碳酸钙
GB/T20460-2006橡胶配合剂天然碳酸钙试验方法 GB/T23957-2009牙膏工业用轻质碳酸钙
HG/T2024-2009水处理剂阻垢性能的测定方法鼓泡法 HG/T2226-2010普通工业沉淀碳酸钙 HG/T2567-2006工业活性沉淀碳酸钙
HG/T2776-2010工业微细沉淀碳酸钙和工业微细活性沉淀碳酸钙 HG2940-2000饲料级轻质碳酸钙 HG/T3249.1-2008造纸工业用重质碳酸钙 HG/T3249.1-2013造纸工业用重质碳酸钙
HG/T3249.1~HG/T3249.4-2008工业用重质碳酸钙 HG/T3249.2-2008涂料工业用重质碳酸钙 HG/T3249.2-2013涂料工业用重质碳酸钙 HG/T3249.3-2008塑料工业用重质碳酸钙 HG/T3249.3-2013塑料工业用重质碳酸钙 HG/T3249.4-2008橡胶工业用重质碳酸钙 HG/T3249.4-2013橡胶工业用重质碳酸钙
碳酸氢钠 篇6
关键词 pH传感器;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6-0127-03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钠的重要化合物,它们作为钠的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其与盐酸的反应过程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个难点。
苏教版《化学》2设置了如下实验方案:“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 ml 0.1 mol/L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再各加入3 ml 0.1 mol/L稀盐酸,观察并比较两个反应中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的快慢。”该实验采取的是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当两者混合时,反应在几秒内就能完成,用肉眼观察很难判断出两种溶液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快慢。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气球胀大实验进行演示,但由于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和稀盐酸浓度选择不当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而无法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手持技术的特点就是将不易观察的现象以图像、数字等形式显示出来。本文利用pH传感器对它们与盐酸的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所消耗盐酸的体积以及所用的时间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一目了然,克服了传统气球胀大实验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直观观察到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快慢,并对它们与盐酸的反应过程特别是对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形成科学的认识,降低学习难度。
1 实验反应原理
Na2CO3溶液与HCl的反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Na2CO3+HCl=NaHCO3+NaCl(1)
NaHCO3+HCl=NaCl+CO2↑+H2O(2)
NaHCO3溶液与HCl的反应过程:
NaHCO3+HCl=NaCl+CO2↑+H2O
2 实验器材
实验仪器 pH传感器,pH适配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及其相配套的软件,磁力搅拌器,磁子,酸式滴定管,烧杯(50 ml),铁架台,蝴蝶夹,移液管,洗耳球。
实验药品 Na2CO3溶液(0.5 mol/L),NaHCO3溶液(0.5 mol/L),盐酸(2 mol/L),蒸馏水,酚酞。
3 实验猜想与假设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第二阶段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和消耗盐酸的体积,在图像上应该基本重合。
4 实验装置图(图1)
5 实验步骤
1)用移液管量取20 ml 0.5 mol/L的碳酸钠溶液到烧杯中,向烧杯中放入一颗磁子并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并将pH传感器插入碳酸钠溶液中(注意液面应没过pH传感器的玻璃泡,pH传感器不要触到磁子),观察溶液颜色。
2)向50 ml酸式滴定管中加入2 mol/L的盐酸溶液,赶走气泡,并将液面调至零刻度线。
3)打开磁力搅拌器,启动数据采集器,将采集频率设置为每秒钟一次。待传感器数据相对稳定后,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滴速约为15 s/ml),观察实验数据变化和溶液颜色的变化。待数据曲线变化趋于稳定时,停止滴定,并停止数据采集。记录消耗盐酸的体积。
4)待数据采集完毕,向另外一个烧杯中加入0.5 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20 ml,重复以上操作,观察实验数据曲线的变化和溶液的颜色的变化。记录消耗盐酸的体积。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所得pH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碳酸钠与盐酸反应pH在A、C2两点有两个明显的突跃,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pH只在C1点有一个突跃。
由图2可以看出,0.5 mol/L的碳酸钠溶液有较强的碱性,数据采集器显示为pH=12.08;逐滴滴入盐酸后,pH稍有下降;继续滴入盐酸,溶液pH趋于平缓,出现第一个平台;由数据曲线可以看出,pH达到9.6左右第一个平台结束,之后pH又有明显下降,此时可以观察到烧杯中有少量气泡出现,溶液颜色稍稍褪为浅粉红色;随着盐酸的不断滴入,溶液pH降到约为7.5时,数据曲线的变化再次趋于平缓,开始出现第二个平台,可以观察到此阶段烧杯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溶液的浅粉色逐渐褪去;待溶液pH下降到5.8左右,第二个平台结束,烧杯中的溶液几乎无气泡产生,溶液pH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待溶液pH约为1.3,呈现强酸性时,随着盐酸的滴加,pH基本保持不变。根据数据曲线的变化以及盐酸的滴速,可以得到溶液出现第一个平台和第二个平台时,所消耗的盐酸体积都约为4.5 ml,这说明两个阶段消耗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是相等的。
0.5 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碱性较弱,由数据采集器可以看出,碳酸氢钠溶液的pH=8.2,呈现弱碱性。滴入盐酸后,可以观察到溶液中立即有气泡产生,溶液呈现浅粉色,溶液的pH稍有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缓,出现平台;随着盐酸的不断滴入,溶液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浅粉色逐渐褪去;待溶液的pH下降到6左右,此时平台结束,溶液内几乎无气泡产生,溶液浅粉色完全褪去;随着盐酸的滴入,溶液的pH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待反应溶液pH约为1时,持续滴入盐酸,溶液的pH基本保持不变。由数据曲线和酸式滴定管的读数可以得到,平台消耗盐酸的体积约为5 ml。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第二阶段(BC2段)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B1C1段)的过程是一致的,说明在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时,反应确实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是碳酸钠(20 ml 0.5 mol/L)与等物质的量的盐酸(2 mol/L)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需要消耗盐酸5 ml;第二步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需要消耗鹽酸5 ml。两个阶段消耗盐酸的量是相等的,与pH数据变化曲线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由表1可以看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第一阶段(OB阶段)刚开始时,烧杯中只有少量的气泡产生;反应的第二阶段(BC2段),溶液中开始有大量气泡溢出,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B1C1段)所用的时间和实验现象基本一致。由于使用了磁力搅拌器,可以明显观察到实验过程中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的快慢。
7 实验讨论
运用pH传感器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时,盐酸的滴定速率尤为重要,最佳状态是保证盐酸的滴定速率一致,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把滴数计数器和pH传感器结合起来使用,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观察pH数据变化曲线图可以明显看出,碳酸钠的碱性比碳酸氢钠的强,由此得到CO32-水解呈现较强的碱性,而HCO3-水解呈现较弱的碱性。运用pH传感器可以实时呈现溶液pH的数据变化曲线,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看到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将其反应的第二阶段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过程重合的事实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CO32-+H+=HCO3-,HCO3-+H+=CO2↑+H2O反应的具体过程,能够更形象直观地研究和认识化学反应。实验过程中简单的计算,让学生利用宏观现象分析微观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
将手持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手持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扬义.手持技术在理科实验中的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3,228.
[2]杨文远,毕吉利,周菲.运用手持技术验证酸碱滴定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93-94.
碳酸氢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0年10月~2009年6月, 共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呕吐451例, 临床排除先天性食管、肠道闭锁、食管瘘、腹部外科情况、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高压、中毒及药物反应。其中新生儿咽下综合症120例, 生后3d之内的89例, 大于3d的31例, 胃-食管返流42例, 急性胃肠炎149例, 再发性呕吐31例, 外感风寒致呕吐42例, 喂乳不当40例, 饮食不节后呕吐28例, 辛辣刺激饮食后呕吐12例。年龄1~6个月的80例, 6个月~1岁的110例, 1~3岁的90例, 3~6岁的51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口服1%碳酸氢钠溶液, 新生儿咽下综合症5mL/次, 1个月~6个月10mL/次, 6个月~1岁20mL/次, 1岁至3岁30mL/次, 3~6岁40mL/次, 口服一次无效后6h再服一次, 每次口服后禁食水1h。
1.3 疗效判定
痊愈:呕吐止, 进食和精神好;显效:呕吐次数减少3/4, 进食后恶心未吐, 精神好转;有效:呕吐次数减少1/2, 进食及精神有所好转;无效:呕吐、进食及精神无好转。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碳酸氢钠 篇8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
男性25例 (39%) , 女性39例 (61%) 。
1.2 年龄
最小12岁1例, 13~22岁12例, 23~50岁40例, 51~72岁11例。
1.3 病程
3个月以内者11例, 3~12个月14例, 1~2年26例, 2~5年9例, 5~15年4例。
1.4 临床表现
诱发头痛的因素, 多为情绪紧张、激动、过度疲劳、失眠和饮酒等, 疼痛多为多次反复发作, 曾用多种止痛、镇静类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者。全头痛32例 (50%) , 一侧颞、额、枕部及眼眶痛24例 (48%) , 双侧头部交替性痛8例。疼痛的性质多为跳痛、胀痛, 痛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如恶心 (25例) 、呕吐 (14例) 、面色苍白或潮红 (9例) 、便秘、畏光、流泪和眩晕等。发作期间正常或头部稍有沉重感, 有家庭史28例 (43%) , 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眼底视神经乳头无水肿, 无其他病史。
2 治疗方法
成人每日用100mL注射器抽取5%碳酸氢钠注射液60mL, 654-2注射液10mg静脉缓慢注射。8~12岁减半量。连续5d为1疗程, 间隔半月再进行第2疗程治疗5d。为便于观察疗效, 在治疗期间停用一切中西药物。
3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头痛消失, 半年未复发。显效:治疗后头痛明显减轻, 但情绪不稳时、过劳、饮酒后仍有微痛, 但不影响正常工作。有效:治疗后头痛减轻, 发作次数减少, 持续时间缩短。无效:治疗2个疗程头痛未减轻。
4 疗效分析
64例中, 治疗前平均每月发作2~3次头痛者38例, 发作一次头痛者19例, 45d以上发作一次头痛者9例。除6例用了第2疗程外, 余均为1个疗程后头痛减轻。随访半年者62例, 痊愈49例 (76.5%) , 显效9例 (14%) , 有效2例 (3.1%) , 无效2例 (3.1%) , 总有效率达96.2%。
5 禁忌证及不良反应
青光眼及眼底出血者禁用。少数患者注射后有明显口干和视力模糊感, 待30~45min后症状自行消失。
6 讨论
传统认为, 偏头痛是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以及某些体液物质, 如缓激肽、组织胺、乙酰胆碱或5-羟色胺等, 暂时性改变所引起[1]。陈宝健等[2]对偏头痛口才进行了双侧颞动脉压测定, 发现痛侧颞动脉压比健侧高20~40mmHg注射樟柳碱, 头痛消失后, 再测痛侧颞动脉压明显下降。从而提出痛侧颞动脉痉挛, 引起局部血压升高, 血管波动增强, 而致头痛发作。杨国栋等[3]认为, 除654-2注射液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和兴奋呼吸、有镇静作用外, 尚发现还可以改善和疏通微循环, 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作用。杨国栋[3]在动物实验中, 6只内毒素休克家兔其全身血管阻力均比休克前下降, 用654-2后血管阻力均增高。另6只血管阻力增高的休克家兔, 用药后阻力却下降, 这提示莨菪类有双向调节血管的作用。杨国栋[3]又认为, 莨菪类能拮抗儿茶酚胺、组织胺、5-羟色胺等作用, 故654-2注射液可以使处于舒张状态的颅内血管收缩, 使处于痉挛状态的颅内血管扩张, 同时又能拮抗儿茶酚胺、组织胺、5-羟色胺等物质, 从而使脑血管舒缩功能正常。高秀贤[4]观察双侧偏头痛口才甲皱循环变化, 发现均有血流速度半数以上不正常, 而654-2注射液可疏通微循环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张曙光[5]用碳酸氢钠治疗偏头痛, 是由于中和酸性代谢产物, 同时又能调节颅内血管, 如舒张状态可以收缩, 处于痉挛状态可以扩张。由于以上两药同时均具有双相调节作用, 从而使舒缩紊乱的血管保持一定的张力, 因此有别于其他血管扩张药物。曾单独使用654-2和碳酸氢钠, 疗效不如两药合用好, 从而提示两药合用, 存在协同作用, 故疗效显著。唐洁等[6]观察到头痛患者发作期头痛消失时, 颞部血管怒张, 均得到改善或消失。认为偏头痛发作期, 可以同时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血管运动反应, 既有血管扩张又有血管痉挛, 从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使血管功能处于稳定状态, 而发挥治疗作用。
关键词:莨菪类,碳酸氢钠,血管性头痛
参考文献
[1]上海第一医学院.实用内科学 (下卷) [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2524.
[2]陈宝健.樟柳碱治疗偏头痛[J].医学文选, 1976, 6 (1) :33.
[3]杨国栋.莨菪类治疗感染性休克的药理学基础[J].中华内科学杂志, 1985, 24 (3) :171.
[4]高秀贤.双侧偏头痛患者甲皱微循环的观察[J].中华内科学杂志, 1977, 2 (6) :326.
[5]张曙光.碳酸氢钠静脉注射治疗偏头痛[J].实用内科杂志, 1986, 5 (3) :130.
碳酸氢钠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例患者均为本科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石的患者, 其中女性11例, 男性3例, 年龄29~75岁, 平均年龄53岁, 60岁以上4例。发病前进食山楂6人, 进食黑枣4人, 进食柿子4人。胃溃疡毕Ⅱ式术后残胃者2人。大多数患者为空腹进食这些食物。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6例, 以腹胀为主要表现者8例。发病距就诊时间2 d~1个月。单发胃石者11例, 多发胃石者3例。胃石大小2.0 cm×3.0 cm~5.0 cm×8.0 cm。11例患者存在压力性溃疡, 大小为1.0 cm×0.6 cm~2.0 cm×2.0 cm, 10例为单发溃疡, 1例为多发溃疡。
1.2 方法
通过胃镜活检孔道插入胃石用圈套器套住胃石, 连接碎石器碎石, 将胃石分割成多块, 碎石后较大块胃石经取石篮或异物钳取出, 通过胃镜活检孔向蜂窝内注入5%碳酸氢钠100 ml。术后禁食水、0.9%生理盐水加泮托拉唑60mg, 2次/d静脉滴注, 5%碳酸氢钠100 mg, 3次/d口服, 静脉营养治疗。每2日复查一次胃镜, 如胃镜下见胃石未排出, 再次给予碎石器碎石及碳酸氢钠灌注。直至胃石完全排出, 胃石导致的压力性溃疡按胃溃疡继续给予治疗。
2 结果
14例患者中11例经1次碎石后胃石消失, 2例经2次碎石后胃石消失, 1例经3次碎石后胃石消失。8例以腹胀为主要表现者第一次碎石术后2 d腹胀消失。6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第一次碎石术后2 d均缓解。所有患者均无出血、穿孔、梗阻并发症。4周后复查胃镜, 胃石导致的压力性溃疡均愈合, 无糜烂、出血。
3讨论
植物性胃石主要由未消化的植物成分组成, 包括纤维素、鞣酸、果胶及胶质等。柿子、山楂、黑枣中含有收敛性很强的鞣酸、果胶等, 在胃酸的作用下与食物中蛋白质结合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 沉淀在胃内, 进而与不易消化的植物纤维粘合在一起形成胃石[1]。14例患者发病前均进食过柿子、山楂或黑枣, 大部分患者为空腹进食上述食物。胃镜下胃石多位于胃底黏膜湖内或胃体部, 有的呈褐色或黑色硬团块, 有的呈黄色疏松粗糙团块。胃石既不能被消化, 又不能及时通过幽门排出, 由此产生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 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14例患者中8例以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6例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胃石形成的危险因素除与胃酸有关外, 还与胃的运动、消化功能及病理状态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胃部分切除加迷走神经切断术或幽门成形术的患者, 由于胃排空延迟, 出口狭小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 若食物中纤维过多, 就容易形成胃石, 有不全梗阻及糖尿病胃轻瘫史患者也为易发人群[2,3]。14例患者中有2例为残胃患者。胃石硬度与其成分有关, 其中黑枣所形成的胃石质地最硬, 柿子、山楂其次, 胃石硬度也与形成的时间有关, 时间越长, 胃石越硬, 多次碎石的患者大多就诊时间较晚, 其中3次行碎石治疗的患者就诊时已发病2个月, 胃石较大, 表面较硬, 碎石难度大, 需行多次碎石才使胃石排出。胃石对胃壁产生机械压迫, 并刺激胃酸分泌增强, 易引起胃黏膜糜烂、溃疡甚至穿孔。14例患者中11例形成压力性溃疡, 发生率为78.57%。碎石后的胃石块仍有较多的胶质, 因粘合力强容易凝集, 再次融合到一起, 碎石后经活检管道向胃内注入碳酸氢钠及术后口服碳酸氢钠改变胃内酸坏境, 阻断结石形成的环节并使胃石软化, 中和胃酸。术后静脉滴注泮托拉唑, 使胃内保持碱性, 使鞣酸与蛋白质生成的化合物在碱性环境下分解, 可在短期内使胃石溶解、松散、变小, 并促进溃疡愈合, 迅速缓解症状。行医过程中如患者进食过山楂、柿子、黑枣等食物后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 要想到胃石可能, 争取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提高诊治疗效, 减少误诊, 减轻患者痛苦, 减少医疗费用。碎石器联合碳酸氢钠治疗胃石安全有效, 操作简单, 成功率高, 患者痛苦少, 医疗费用少, 便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世斌, 仲小伟, 冷晶.胃石的病因及内镜下治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004, 9 (21) :411-412.
[2]毛永平.胃石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内镜杂志, 2007, (1) :42-44.
碳酸氢钠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7月~2012年3月呼吸机治疗引发口腔真菌感染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实验组中, 男15例, 女15例, 年龄55~65岁, 平均年龄 (59.3±0.7) 岁, 病程4~16年, 平均病程 (9.2±1.8) 年, 16例合并糖尿病, 17例合并高血压;对照组中,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54~69岁, 平均年龄 (60.5±1.3) 岁, 病程4~16年, 平均病程 (8.9±2.2) 年, 17例合并糖尿病, 15例合并高血压。两组患者均存在呼吸机治疗史,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将用生理盐水溶解的150万U制霉素片 (国药准字H31020639, 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 让对照组中30例患者用此盐水漱口, 漱口时间>15 min, 3次/d, 持续至患者感染消失后停止治疗。实验组30例患者则用5%碳酸氢钠 (国药准字H20074047, 南昌白云药业有限公司) 漱口, 漱口时间>15 min, 3次/d, 持续至患者感染消失结束治疗, 治疗时间均选在患者使用呼吸机间隙。
1.3观察指标记录观察两小组p H值变化差异、真菌感染持续时间、患者住院时间,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特征表现。
2结果
2.1临床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后实验组p H值高于对照组, 真菌感染持续时间和总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见表1。
2.2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出现口腔溃疡以及口干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 实验组出现味觉下降、厌食、干呕等症状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讨论
人体口腔内正常菌含量较大, 它是个开放性器官, 以厌氧菌以及部分真菌可长期寄生在口腔深部, 并且各菌间保持着稳定平衡。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 疾病长期消耗, 不仅导致营养不良, 口腔内真菌也容易过度繁殖, 机体免疫力下降, 在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情况下, 面罩压迫, 气道正压, 使得口腔内分泌物难排除, 真菌过度繁殖, p H值也随之发生变化, 菌群失调, 引起口腔黏膜炎症、口腔黏膜损伤甚至肺和消化系统感染, 这不利于护士对患者进行口腔清洗以及医生对患者进行口腔检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维持治疗, 在使用无创呼吸机的同时会引起唾液分泌的减少, 所以期间口腔尽量维持张开不要闭合[2,3,4]。口腔中p H值的幅度变化会使菌群失调, 口腔内真菌迅速加强繁殖, 分解的糖类使堆积在牙龈边缘的食物腐败, 嵌塞在牙缝内的剩下食物发酵, 产生一系列吲哚和硫氰基, 不仅扩大口咽部真菌感染的几率还使得口腔溃疡、口腔异味、口腔糜烂以及舌苔厚白。大多数患者认为口腔严重疼痛时才该被重视和治疗, 但往往此时患者口腔黏膜以严重被破坏, 饮食也受到影响。临床医学检测发现, 患者口腔p H值在5.0~6.0, p H值呈酸性对各类微生物没有抑制作用, 口腔真菌若不被重视也不得到有效控制则有可能会引发呼吸道感染, 医生的口腔护理工作也变得被动, 甚至有更严重的后果。而碳酸氢钠溶液呈弱碱性, 可以提高口腔p H值, 优化微生物的环境。
现代国内医学针对口咽部和口腔病对使用抗真菌药物, 但因身体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口腔黏膜浓度而被限制应用于患者。此次对患者的研究使用了碳酸氢钠, 它可使血浆内碳酸氢盐浓度升高, 高浓度的离子得以缓冲后p H值上升。患者在使用碳酸氢钠后口腔p H值高于治疗前高于对照组, 使用制霉素的对照组治疗前后所得同类数据差值无统计学意义。制霉素是一种抗真菌类药物, 它具有口服后不易被肠胃吸收, 应用多年而疗效被肯定等特点。临床使用的制霉素口感不佳, 甚至极差, 散发出一股难以忍受的异味, 不少患者在使用后出现干呕、无食欲、恶心反胃等症状, 有些患者出现严重厌食更加重了营养不良的现象[5]。本次研究使用制霉素患者不良反应表现在厌食、无食欲、口干、恶心、干呕等症状, 其显著高于使用碳酸氢钠观察组。碳酸氢钠盐水浓度适中, 对口腔黏膜刺激不大, 患者漱口时减少了恶心、反胃、干呕等症状。碳酸氢钠盐水和生理盐水一样, 具备无色透明等物理现象, 它是一种可溶解粘蛋白, 清除有机物, 改变微生物酸性环境使口腔酸碱保持平衡的碱性液体。游离碳酸氢根离子可随尿排出, 尿液呈碱性p H值升高[6]。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应格外注意口腔p H值变化, 否则易出现口咽真菌感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后出现口腔真菌感染可使用碳酸氢钠提高口腔p H值, 改变真菌生长环境才能更好抑制真菌生长。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冲洗对护士来说操作简单方便, 所用时间也不多, 口腔护理患者被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后口腔洁净度增加, 对于之前出现的口腔溃疡、口臭、反胃恶心等症状也明显减轻, 在机体感受上使得患者没那么难受, 有效地使机械通气时间缩短, 住院时间缩短, 身体舒适度增加, 并节约了医疗费用, 提高患者以及家属的满意度。在疗效的整体过程里, 实验组真菌感染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少于是对照组。
综上所述, 碳酸氢钠能有效地治疗呼吸机治疗引起的口腔真菌感染, 改善患者口腔p H值, 效果显著, 患者耐受性良好, 值得在今后临床中推用。
参考文献
[1]陈雁.碳酸氢钠治疗呼吸机治疗引起的口腔真菌感染.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7) :1219-1220.
[2]张志兰, 苏冰连, 谢月霞, 等.2.5%碳酸氢钠溶液行口腔冲洗预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29 (7) :965-967.
[3]孙越, 郭婧玉, 王禹锟, 等.碳酸氢钠治疗呼吸机治疗引发的口腔真菌感染效果观察.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5) :207-208.
[4]李书梅, 陈璐, 徐桂芝, 等.碳酸氢钠盐水预防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护理研究, 2008, 22 (22) :2015-2016.
[5]魏来.碳酸氢钠盐水预防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7) :270-271.
碳酸氢钠 篇11
210029江苏南京市莫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210036江苏妇幼卫生保健中心2
摘要目的:4%碳酸氢钠联合凯妮汀治疗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首次治疗以4%碳酸氢钠冲洗并擦拭阴道壁3遍,最后在阴道后穹隆放入凯妮汀栓1枚。巩固治疗嘱孕妇4日后再用药1次,必要时停药2周后可再用药1次,分别于停药后2周后、4周后化验白带。结果:治愈率96.8%。结论:4%碳酸氢钠联合凯妮汀治疗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效果好,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4%碳酸氢钠凯妮汀妊娠念珠菌性阴道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95
资料与方法
2005年4月~2007年4月使用4%碳酸氢钠联合凯妮汀治疗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96例,年龄22~35岁,无克霉唑过敏史,排除糖尿病。
诊断标准:外阴瘙痒、灼痛,白带增多。妇检:(外阴)阴道充血、水肿,表面覆盖凝乳状或豆腐渣样白带,白带检出霉菌,无其他。
分度:①轻度:外阴及阴道瘙痒,分泌物量稍多或正常,阴唇及阴道黏膜无明显充血,霉菌涂片(+)。②中度:外阴及阴道瘙痒、分泌物量多呈豆渣样或凝乳样,阴唇及阴道黏膜轻度充血,霉菌涂片(+)。③重度:外阴或阴道奇痒,外阴肿痛,分泌物量多呈豆渣样或凝乳样,严重者伴有尿频、尿急、尿痛,霉菌涂片(+)。
治疗方法:首次治疗:以阴道窥器轻轻扩开阴道(注意勿触及宫颈),以4%碳酸氢钠冲洗﹑擦洗阴道壁3遍,最后在阴道后穹隆放入凯妮汀栓1枚。巩固治疗:首次治疗间隔4日后重复用药1次,必要时停药2周后巩固1次,分别于停药2周后及4周后复查白带。用药期及复诊期禁止性生活。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分泌物正常,阴道黏膜正常,霉菌涂片阴性;②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分泌物量减少,阴道黏膜充血减轻或正常,霉菌涂片阳性;③无效:临床症状及阴道黏膜改善,霉菌涂片阳性。
结果
4%碳酸氢钠联合凯妮汀治疗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96例,治愈78例(81.25%),有效16例(16.67%),无效2例(2.08%),总有效率(97.92%),见表1。
讨论
念珠菌性阴道炎是妊娠期最常见的阴道炎,治疗后容易复发,对母儿造成危害,因此选择对母亲、胎儿无害的药物进行阴道局部治疗尤为重要。
念珠菌在pH5.5~6.5环境下最适宜生长繁殖,因此可用4%的碳酸氢钠改变阴道酸碱度,造成不利于念珠菌生长的环境。4%的碳酸氢钠溶液对阴道黏膜无刺激性,无致敏性,无不良反应。
凯妮汀是克霉唑与乳酸的复合物,其中除含有克霉唑外还有一定量的乳酸,可帮助阴道恢复正常菌群,增强克霉唑的抗真菌作用。克霉唑可用于妊娠期霉菌性阴道炎,对孕妇及胎儿均无不良影响,无致畸作用。凯妮汀作为一种克霉唑类药物,由于其一片所含药物浓度极高,溶解度好,渗透性强,是所有同类药物中所不能比拟的,故在阴道中药物浓度高,不仅能杀灭浅层真菌而且对深层真菌有作用。间歇4天再给药加强对深部真菌的杀灭作用,再加上必要的巩固治疗,治愈率较高。
妊娠期霉菌性阴道炎治疗后易反复发作,治疗的同时应指导孕妇饮食宜清谈、避免辛辣刺激之品,适宜的锻炼,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内裤及毛巾应煮沸消毒,注意个人卫生。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9.
2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6.
碳酸氢钠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08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确诊97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年龄3岁~5岁22例,6岁~12岁65例,12岁~14岁10例。诊断符合《儿科学》第7版的诊断标准。将该97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58例,对照组39例,2组在年龄分布、性别、病情轻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2组患儿均采用肺炎支原体肺炎常规治疗,包括静点红霉素,止咳祛痰,加湿氧疗等方法,红霉素均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浓度0.1%;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碳酸氢钠,两者容积比为1∶0.01。
疗效判定:(1)显效:治疗3 d内体温降至正常,频咳症状略缓解。(2)有效:治疗3 d~7 d,咳嗽、痰量、痰黏稠度、啰音减少。(3)无效:治疗10 d~14 d,频咳,发热,片状影吸收仍然不明显。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见表1。
χ2=9.8,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