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碳酸盐

2025-01-02

碱金属碳酸盐(共4篇)

碱金属碳酸盐 篇1

随着经济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石油资源的长期大量开采,其含量已日趋匮乏,开发洁净廉价的燃料替代石油已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1,2]。储量丰富的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环境友好的能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当今世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许多国家对甲烷的加工利用十分重视。目前,天然气利用技术的主流是先将甲烷转换为合成气或H2,再经合成氨、F-T反应合成烃类或甲醇等间接转化为化工产品或化工原料。目前甲烷转化制备合成气的3种主要途径是甲烷的水蒸汽重整(Steam reforming of methane, SRM)、二氧化碳重整(Carbon dioxide reforming, CDR)和催化部分氧化(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POM)[3,4]。前两种方法是强吸热的反应,而POM是一个微放热反应,所以很多研究都致力于甲烷的催化部分氧化(POM)研究[5,6,7],但在此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燃料气与纯氧的接触,存在爆炸的危险。近年来,很多研究用固体氧化物作为甲烷部分氧化催化剂,通过与甲烷之间的气-固反应生成合成气[7,8,9,10,11]。在此过程中,用固体氧化物代替氧气作甲烷转化的氧源,然后被还原的催化剂可以通过空气重新补充氧, 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这种工艺避免了甲烷/氧气混合进料,从而有效避免了爆炸的危险。在固体氧化物催化甲烷转化的过程中,甲烷先裂解生成C和H或H2,然后甲烷裂解生成的C被固体氧化物释放出的氧选择性地氧化成CO[12,13,14]。这说明在甲烷转化过程中碳的选择性氧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复合氧化物大多都是非化学计量的化合物,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优异的传递氧功能,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Ce-Zr-O固溶体因具有良好的储放氧性能而被用作甲烷转化催化剂[10]和碳烟燃烧催化剂[15]。碱金属盐作为一种很好的消碳剂和因碱金属的给电子性被广泛用作碳烟燃烧催化剂的添加剂,研究表明添加碱金属盐对碳烟燃烧有很好的活性,这是因为碱金属增加了催化剂的表面移动性,并且在碳烟燃烧过程中通过消耗碳形成C-O-M物种促进碳烟的燃烧。Liu等[16]的研究表明K的负载可以通过协同作用改善铈基催化剂的氧交换速率,Aneggi等[17]的研究表明K的添加可以明显增强催化剂表面碳酸盐物种(C-O-M)的形成,这有利于催化剂积碳的消除。还有很多碱金属盐添加的铈基催化剂的研究表明,碱金属盐是一种很好的消碳剂[17,18,19]。本实验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Zr-O固溶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将碱金属碳酸盐负载到Ce-Zr-O固溶体上,考察了碱金属碳酸盐掺杂的Ce-Zr-O固溶体对甲烷转化催化性能的影响。

1 实验

1.1 催化剂的制备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Zr-O固溶体。分别以Ce-(NO3)3·6H2O和Zr(NO3)4·5H2O为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称样,用去离子水配制成混合溶液。在强烈搅拌下向混合溶液中缓慢滴加氨水溶液,使金属离子在70℃的恒温水浴中沉淀。直到溶液pH=11时,停止滴加氨水,并继续恒温搅拌1h,然后取出,在室温下静置2h后进行洗涤和过滤。沉淀经水洗、醇洗数次后放入干燥箱中110℃干燥24h,烘干后的样品放入马弗炉中300℃保温2h,然后升温至800℃焙烧6h,得到Ce-Zr-O载体。得到的Ce-Zr-O载体在研磨中研磨一定时间后,放于一定浓度的碱金属(Li、Na、K)碳酸盐溶液中浸渍24h,然后放入烘箱110℃干燥24h,马弗炉中600℃焙烧2h,得到碱金属碳酸盐掺杂的催化剂样品。最后将得到的样品经研磨、压片,筛分成20-40目的颗粒。

1.2 催化剂的表征

采用日本理学3015升级型D/max-Rc型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进行XRD分析。实验条件为:Cu靶,管电压40kV,管电流40mA,扫描步长0.01°,扫描速率2(°)/min,扫描范围2θ=10~90°。采用美国Quantanchrome公司生产的TPR Win v 1.50仪器对样品进行H2-TPR分析。实验在H2/Ar混合气(H2的体积分数为10%)气流中进行,气体流量为75mL/min,以10℃/min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高到900℃。

1.3 催化剂活性测试

采用自建的一套常压小型固定床反应装置评价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该系统由气流控制部分、反应器及温度控制部分、尾气冷却与收集装置和一台气相色谱组成。反应系统中石英管反应器长60mm,内径为14mm,催化剂每次用量为1.5g,放置于反应器中部,其他部分填充20-40目的石英砂,以减少反应器的死体积。反应器在一个可程序控温管式电炉中进行加热,控温精度为±1℃。实验时,先充入N2以排出空气,在300℃的N2气氛中(纯度为99.99%)干燥30min,然后通入CH4/N2混合气(10%CH4),混合气从石英反应器的顶部通入,与催化剂发生反应,气体流量通过质量流量计进行精确调节控制,甲烷混合气流量为20mL/min。反应压力为常压。采用气相色谱仪在线分析反应后的产物气。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的XRD分析

图1为Ce-Zr-O和M2CO3/Ce-Zr-O(M=Li,Na,K)的XRD图。

由图1(a)可见,在2θ=28.69°、33.25°和47.75°处有与CeO2相似的峰,但是在2θ=29.92°、34.38°和49.87°处有很明显的分叉峰,属于ZrO2特征峰,这表明制备的样品除了形成Ce-Zr-O固溶体外还形成了CeO2或ZrO2[10,20]。这是由于只有一部分具有更小离子半径的Zr4+进入到CeO2晶格中导致的。另外,从图1(a)中能够看出Ce-Zr-O掺杂碱金属碳酸盐后衍射峰强度变强,尤其是Li2CO3/Ce-Zr-O样品的衍射峰增强最为明显,其原因可能是浸渍了碱金属碳酸盐后,使得催化剂形成了更完整的结晶。此外,在掺杂了碱金属碳酸盐样品的XRD图中未检测到碱金属盐或者碱金属氧化物的衍射峰,其原因有两个方面:(1)碱金属盐的掺杂量太小未能被检测到;(2)由于碱金属离子进入到铈锆固溶体晶格中与Ce-Zr发生相互作用,同时添加的量也很小,所以才表现为峰强度增加,并且添加的碱金属盐的峰未能被检测到。

图1(b)-(d)是反应前后样品的XRD对比结果,从图1(b)中可以看出,反应后的Ce-Zr-O(aged)和Li2CO3/Ce-Zr-O(aged)样品在2θ=26.74°处有1个峰,属于积碳C的XRD衍射峰。该峰在反应后Li2CO3/Ce-Zr-O样品的XRD图中明显变小、变弱,说明掺杂Li2CO3后的催化剂抗积碳性能有所增加,这也证明掺杂Li2CO3的样品具有消碳的能力。而根据文献[17,18],碱金属盐可通过生成C-M-O物种的形式起到消碳的作用。对比图1(c)和(d)发现,Ce-Zr-O样品反应前后的XRD峰强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反应后的Ce-Zr-O的XRD衍射峰峰强明显变强,半高宽明显变小,这表明反应后Ce-Zr-O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烧结。而图1(d)中Li2CO3/Ce-Zr-O反应前后XRD衍射峰强度没有明显变化,半高宽也相近,表明添加了Li2CO3后催化剂的抗烧结性能得到提高,这可能是由Li2CO3与Ce-Zr固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2.2 催化剂的H2-TPR分析

图2为Ce-Zr-O和M2CO3/Ce-Zr-O(M=Li,Na,K)的H2-TPR图。从图2中看到,碱金属碳酸盐掺杂的Ce-Zr-O的H2-TPR主要有2个还原峰,第一个是在450~700℃范围内的H2还原峰,第二个是温度高于750℃的H2还原峰。另外,Na2CO3掺杂的样品在250~300℃还有一个很小的还原峰,这可能是由于氢气对样品最表面的吸附氧物种的还原。Li2CO3掺杂的样品的第一个氢气还原峰的峰温比K2CO3和Na2CO3掺杂的样品的峰温稍高,这说明在450~700℃范围内K2CO3和Na2CO3掺杂的样品比用Li2CO3掺杂的样品和未被掺杂的Ce-Zr-O样品更容易被还原,一般认为此温度范围内对应于表面氧物种的还原,即表面的Ce4+被还原为Ce3+。而体相Ce4+的还原对应于温度高于750℃的高温还原峰[10]。从图2中还可以看到,第一个还原峰的峰面积在掺杂了碱金属碳酸盐后明显增加,Li2CO3和K2CO3掺杂的样品的第二个还原峰也增强,这表明浸渍碱金属碳酸盐增强了表面氧物种和体相氧物种的还原性能。而Na2CO3掺杂的样品在温度高于750℃的第二个还原峰比其他要小,原因是浸渍过程中Na2CO3可能大部分或者完全覆盖在Ce-Zr-O表面,致使载体的大量微孔被堵塞,从而降低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

2.3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分析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掺杂碱金属碳酸盐后都不同程度地增强了Ce-Zr-O的催化活性。

从图3(a)中可以看到,甲烷转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降低,K2CO3/Ce-Zr-O和Na2CO3/Ce-Zr-O反应到20min时转化率趋于平稳,40min后开始降低;而 Ce-Zr-O和Li2CO3/Ce-Zr-O反应到30min时趋于平稳,直到反应结束。这表明K2CO3/Ce-Zr-O和Na2CO3/Ce-Zr-O更容易被还原,且Li2CO3/Ce-Zr-O有更好的稳定性。另外,掺杂碱金属碳酸盐后,甲烷转化率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Li2CO3添加的Ce-Zr-O,CH4转化率增加最为明显,增加顺序为Li2CO3/Ce-Zr-O> K2CO3/Ce-Zr-O>Na2CO3/Ce-Zr-O>Ce-Zr-O,这与H2-TPR表征结果一致。从图3(b)中可以看出,添加碱金属碳酸盐的Ce-Zr-O催化剂,CO浓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增加的顺序与甲烷转化率增加的顺序相同。从图3(c)中可以看出,H2生成浓度在添加碱金属碳酸盐后有不同程度地降低,最明显的是添加Na2CO3的Ce-Zr-O。Li2CO3掺杂的Ce-Zr-O,H2生成浓度与纯Ce-Zr-O的H2生成浓度基本相当,这说明Li盐的添加对H2生成浓度的影响最小。根据文献[21],H2生成浓度降低的原因在于碱金属的给电子性使得CH4裂解后的H原子不易从催化剂上脱附下来,使H原子或者H2被深度氧化,从而导致H2的生成浓度降低。

3 结论

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掺杂碱金属碳酸盐到Ce-Zr-O中不仅能够提高催化剂的抗积碳性能和抗烧结性能,还能改善催化剂表面氧物种和体相氧物种的还原性能。这可能是由掺杂的碱金属盐与Ce-Zr-O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催化活性测试表明,添加碱金属盐的催化剂有利于甲烷转化率和生成产物CO选择性的增加,尤其是Li2CO3掺杂的Ce-Zr-O,甲烷转化率和CO含量增加得最明显,并显示出最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摘要: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Zr-O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得到碱金属碳酸盐掺杂的M2CO3/Ce-Zr-O(M=Li,Na,K)催化剂。采用自制的小型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催化剂的甲烷转化催化活性,并利用XRD和H2-TPR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碱金属碳酸盐的添加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Ce-Zr-O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抗积碳性能和抗烧结性能,还改善了催化剂表面氧物种和体相氧物种的氧化还原性能。

关键词:甲烷转化,碱金属碳酸盐,掺杂,抗积碳,抗烧结

碱金属碳酸盐 篇2

通过EHMO法对羧酸低温催化脱酸共轭体系进行计算可以得出金属及其碳酸盐的催化效果。关于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矿物催化脱羧生烃的反应机理研究,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选取的矿物为黏土矿物,但对于碳酸盐矿物研究甚少。碳酸盐矿物的催化活性随着Fe离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但碳酸盐矿物的催化机理还不清楚。Mango[1]于1992年首次提出生油岩中的过渡金属在天然气形成过程中起了催化作用,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他的观点。由于过渡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特殊性,它们在沉积盆地生油岩中对于有机质的生烃演化也能起相似的催化作用。张在龙等[2]指出了由酯水解所得到的脂肪酸脱羧生烃反应在低温矿物催化剂的作用下的两种反应途径。并对矿物低温催化脂肪酸脱羧生烃的活性进行了评价。本文研究了从钙到锌金属及其碳酸盐等构成的不同共轭体系对羧酸低温催化脱羧反应的活化能;比较不同共轭体系对羧酸低温催化脱羧反应活化能的影响;同时通过扩展休克尔分子轨道(EHMO)法的计算,探讨不同共轭体系对羧酸低温催化脱羧反应的机理。由此得出金属碳酸盐对脂肪酸低温脱羧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效果,计算所得结果能够为有关的科学研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指导实际实验方案的确定,也能够对已知的相关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1 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3,4]

在HMO基础上做的扩展(即EHMO)是集中考虑共轭体系中存在杂原子时的计算,但仍然沿用了HMO的计算思路。即采用分子轨道法的σ-Л分离来处理共轭Л电子体系,采用MO法的单电子近似、LCAO→MO近似和Born-Oppenheimer近似。分子中的每一个Л电子i的空间运动状态均可凭借一个独立的波函数Ψi来描述,Ψi即为Л轨道(ЛMO),其薛定谔方程为:

Η¯Ψi=ΕiΨi(1)

式(1)中Η¯为单个Л电子的哈密顿算符,Ei为轨道能,Ψi代表Л分子轨道。采用线性变分法,将Ψ表示为共轭分子中所有碳原子的Pz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

Ψ=C1ϕ1+C2ϕ2++Cnϕn(2)

由变分法得各原子轨道前系数Ci的久期方程式:

{(Η11-ES11)Cl+(Ηl2-ES12)C2++(Η1n-ΕS1n)Cn=0(Η21-ΕS21)Cλ+(Η22-ΕS22)C2++(Η2n-ΕS2n)Cn=0(Ηn1-ESn1)Cl+(Ηn2-ESn2)C2++(Ηnn-ESnn)Cn=0(3)

计算时取值:

化简上述久期行列式,就可以求出能量E,再将E代入方程,可得到分子轨道系数Ci,由此得出Ψi的表达式。

所构建的共轭体系中由于含有杂原子,而这些原子与碳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它们的库仑积分(记为Hxx)和与键连碳原子间的键积分(记为Hcx)与不含杂原子的共轭体系不同。为了校正这种差异,引入杂原子校正参数δxηx,定义如下:

{Ηxx=αx=α+δxβΗcx=βcx=ηxβ(7)

式(7)中δxηx均为正数。在精确一些的计算中还考虑了杂原子对邻接原子的诱导效应。

金属校正参数的选择,是根据金属电负性和相对原子质量差的综合进行选取的。

2 计算结果及讨论

由酯水解所得到的脂肪酸在矿物作用下脱羧生烃的化学反应式为:

RCΗ2CΟΟΗRCΗ3+CΟ2。

实验证明,过渡金属对烃源岩成烃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过渡金属(如Fe、Ti、V、Cr、Co、Ni、Mn等)的3d电子层都处于未充满状态,因此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并由此决定了其催化活性。过渡金属的单质、氧化物、硫化物及其它有机化合物都具有显著的催化活性。基于过渡金属具有催化活性,许多人开始着手研究地下过渡金属对有机质成烃演化的催化作用的可能性。本文从理论上计算金属及过渡金属与羧酸形成的共轭体系的电荷密度、键级、自由价、离域能,研究不同共轭体系对羧酸低温催化脱羧反应难易程度的影响。当R基是烷烃基时,杂原子的校正参数取(缩醛型O:η= 1.01,δ= 0.99 )和(醚键型O:η= 0.90, δ= 2.00 )。

表1中把提供两个电子的氧原子编号为1,提供一个电子的氧原子编号为3,碳原子编号为2。表中共轭体系显示π44、π45两种情况是对过渡金属原子中d轨道上电子的存在情况而假设的。其中π44是指共轭体系中过渡金属原子不提供d电子,而π45是指共轭体系中过渡金属原子提供一个电子。通过比较两者的电荷密度、键级和自由价,可以看出,共轭体系的键级均是以π44形式时较小,2号碳原子的电荷密度也是以π44形式时较小,而自由价则是以π44形式时较大。理论上键级越小、碳原子自由价越大越容易脱羧,所以由过渡金属原子参与形成的共轭体系以π44形式时催化能力较大。比较各过渡金属原子参与形成的共轭体系的离域能可以得出,过渡金属铁原子参与形成的共轭体系时其催化活性最高,过渡金属锰原子参与形成的共轭体系时其催化活性次之,且各过渡金属原子参与形成的共轭体系时均表现出一定的催化活性。

表2列出了碳酸盐与羧酸形成的不同共轭体系中羧基中α-β碳碳键键级的计算结果。在没有碳酸盐形成的共轭体系情况下,与羧基碳原子相连的α-β碳碳键键级P=0.3354,相应地从表2中各过渡金属原子形成的共轭体系中相应的键级可以看出,在加入过渡金属碳酸盐形成的共轭体系后,由于碳酸盐晶格中存在过渡金属原子,它们能够与不同的羧基阴离子形成络合物,这种金属络合物,削弱了脂肪酸中α、β、γ位上的C—C键级,使得这些C—C键级的解离能大大降低,从而容易断裂发生脱羧反应,而且因为特殊的晶体结构还有碳酸根阴离子CO32-的存在,使得碳酸盐的低温催化脂肪酸及其酯脱羧生烃的活性比相应的过渡金属原子的催化活性要大,这种理论上计算的数据很好地解释了已有的实验结果,也为地质条件下烃源岩低温催化脱羧生烃提供了理论依据。

3 结 论

(1)由过渡金属原子参与形成的共轭体系以π44形式时催化能力较大,过渡金属铁原子参与形成的共轭体系时其催化活性最高,锰其次,各金属均表现出一定的催化活性。

(2) 加入过渡金属碳酸盐参与形成的共轭体系后,大大降低了脂肪酸中α、β、γ位上C—C键的解离能,从而容易断裂发生脱羧反应。

(3)采用EHMO法计算过渡金属及其碳酸盐参与形成的共轭体系所得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已有的实验结果,也为地质条件下烃源岩低温催化脱羧生烃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广利.矿物低温催化脂肪酸脱羧生烃动力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营:石油大学(华东),1999

[2]张在龙,孙燕华,劳永新.生油岩矿物低温催化脂肪酸脱羧生烃的活性评价.地球化学,1999;6(28):589—595

[3]徐光宪,王祥云.物质结构(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239—241,246—254

碱金属碳酸盐 篇3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

硫酸、液氨、SDD (工业级) , 废电解液, 碳酸锰矿:其主要成分为:Mn2+10.26%, Fe4.1%, Ca O5.38%, Mg O2.67%

1.2 反应原理

本工艺采用碳酸锰法工艺, 利用碳酸锰矿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锰溶液, 铁、钙、镁等氧化物也与硫酸反应, 分别生成硫酸亚铁 (硫酸铁) 以及硫酸钙、硫酸镁沉淀, 其主要反应方程式如下:

1.3 本工艺与传统工艺区别

本工艺采用浓硫酸的溶解热及添加剂的催化作用, 常温下硫酸浸取碳酸锰粉制硫酸锰溶液, 该方法锰浸出率达到和超过蒸汽热法技术, 添加剂成本低廉, 具体如下:

(1) 改变投料方式:传统工艺投矿粉采用从料仓下料至溜槽, 泵废电解液将矿粉冲入浸出槽内, 投料时间长, 体系散热严重;本工艺将废电解液冲矿粉入槽改用压缩空气从装矿粉罐车将矿粉直接泵入浸出槽内, 投料时间短, 体系散热少。

(2) 改变投酸方式:传统工艺硫酸采用慢速加入, 溶解热没有充分利用, 本工艺硫酸采用快速加入充分利用其溶解热, 体系温度可以升至65℃以上, 从而提高反应速度。

(3) 浸出过程:本工艺在浸出过程中加入添加剂, 其作用是改善矿粉表面性质、提高反应的活化能, 使反应能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得更彻底, 不用间接加热, 大大节省能耗。

1.4 工艺流程图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采用本工艺浸出低品位碳酸锰矿生产电解金属锰, 以锰的浸出率为考核指标, 选择投料方式、投酸方式、加入添加剂作为条件, 展开实验, 其结果如下:

(1) 投料方式

投料方式对浸出的影响表现在投料时间及槽内温度, 具体数据如下:

(2) 投酸方式

投酸方式采用慢速加入与快速加入两种方式, 其对反应温度影响较大, 具体数据如下:

(3) 添加剂的影响

添加剂对浸出过程的影响表现为提高反应温度、降低浸出渣含锰, 具体数据如下 (添加剂量为投料量的1%左右) :

总之, 以低品位碳酸锰矿为原料, 采用本工艺生产, 金属锰浸出率达到90%以上, 比传统工艺生产浸出率提高5%~10%, 浸出渣含锰在1%左右, 具体数据见下表:

3 结论

(1) 以含二价锰为10%左右的碳酸锰矿为原料, 采用罐车泵送、快速加酸、加入添加剂等方式, 其二价锰浸出率可达到90%以上, 浸出渣含锰在1%左右;

(2) 采用本工艺浸出硫酸消耗、SDD消耗、液氨消耗均低于传统工艺, 电解直流电耗达到6500kwh/t。

参考文献

[1]谭柱中, 梅光贵, 李维健, 等.锰冶金学[M].2004.9 (1) .

碱金属碳酸盐 篇4

为促进我省硅酸盐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促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学科交叉以及利用交叉科学解决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科学问题, 广东省硅酸盐学会将举办“2016·广东省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术研究成果报告会”, 采取学会理事长推荐的方式, 邀请近年来在我省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成果突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会具体事项如下:

一、主办单位:广东省硅酸盐学会

二、协办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

三、会议地点: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

四、会议时间:2016 年5 月11 日8:20-12:00

五、会议推荐学术期刊:《功能材料》、《水泥》、《广东建材》 (暂定)

六、报告内容及报告人简介

1.学术报告一:复合水泥研究最新进展

所属领域:水泥混凝土

推荐人:学会理事长会议集体推荐

报告人:余其俊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材料研究会无机非金属材料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主任委员, 《硅酸盐学报》编委。

2.学术报告二:多孔硅胶基质的手性识别与分离材料研究进展

所属领域:分离科学

推荐人:于利刚 (学会理事长)

报告人:章伟光

兰州大学理学博士, 广州研创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华南师范大学特种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稀土学会理事, 广东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 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客座科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化学系研究员。

3.学术报告三:特种玻璃光纤发展现状与趋势

所属领域:玻璃

推荐人:余其俊 (学会副理事长)

报告人:杨中民

博士,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入选广东省人才特支计划。广东省特种光纤与器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广东省光纤激光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 广东省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委员, 特种玻璃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全固态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4.学术报告四:新型无机纳米材料自组装合成及其应用

所属领域:无机纳米材料

推荐人:于利刚 (学会理事长)

报告人:周武艺 (第十一届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广东省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

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制药工程系主任。2005 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获材料学博士学位。广东省硅酸盐学会理事, 第十一届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研究学者 (2010.9-2011.8) 、 清华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 (2014.9-2015.6)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七、参会方式及联系人

1.会议参加人员:我省各高等院校 (参会学生需为研究生) 、科研院所、部分生产企业的科研技术人员;

2.参会方式:拟参会人员需于4 月10 日前将参会回执发至会议联系人或学会会务组, 学会会务组对参会人员进行资格审核后发放参会证。参会人员凭证参会, 固定坐席。

3.高校参会人员与所在高校联系人报名, 学生参会人员需由所在学院盖章同意方可报名, 高校联系人汇总后报学会会务组。高校联系人负责按各高校分配的参会名额确认所在高校参会人员资格。

学会联系人:

罗文英020-81816706, 13318889009

肖惠玉020-81816795, 13660884177

廖金梅020-81701993, 15876531347

gdsgsyxh@126.com

华南理工大学:

张同生020-87114137, 18998365385

mstszhang@scut.edu.cn

华南农业大学:

胡洋15889964268;huyang0303@scau.edu.cn

华南师范大学:

范军13751809531;fanj@scnu.edu.cn

广州大学:

李丛波15920936486;licongbo123@126.com

广东工业大学:

谢燕13928891400;xieyan@gdut.edu.cn

深圳大学:

丁铸13670288739;Dz3693@126.com

韶关学院:

黎载波13826381598;13826381598@163.com

嘉应大学:

张灵辉13823834626;zlh@jyu.edu.cn

韩山师范大学:

林少敏15992353050;Lsm678@126.com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杨希贤18588875077;yangxx@ms.giec.ac.cn

八、提醒事项

1.为保证会议效果及发言学者发言过程不被干扰, 请参会人员提前报到。会议开始后将关闭会议室, 迟到的参会者将于中场休息进入。

2.为确保会议时间及会场秩序, 会议不安排现场提问交流环节, 交流可在中场休息或会后进行。

3.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 所有支出由学会自行筹集。会议除学术期刊推荐外, 不设任何商业产品与产业广告宣传。

4.参会一律凭参会证。未取得参会资格的将被拒绝进入会场。

5.有关会议的详细信息和参会注意事项, 请关注广东省硅酸盐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gdgsyxh) 了解。

附:《广东省硅酸盐学会“2016 广东省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术研究成果报告会”参会报名表》

上一篇:绝经后警惕子宫内膜癌下一篇:城镇供水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