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激流》

2024-09-22

《我愿意是激流》(精选4篇)

《我愿意是激流》 篇1

如何教学生阅读《我愿意是激流》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教读这篇课文的。

一、设悬激读。教学之前, 我声情并茂地讲述诗人与其未婚妻尤丽娅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讲到高潮时, 即尤丽娅是否答应诗人的求爱时戛然而止, 并留下悬问:你认为尤丽娅会答应吗?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我愿意是激流》一诗中, 熟读过后, 答案自现, 看谁能最快“找到”答案。学生在教师情感的感染和激励下, 进入美妙和激情的阅读中。学生他们一边诵读, 一边思考, 各自以自己的阅历、知识、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去感悟每一句诗的意蕴, 体味每一段诗的内涵。试图读出诗人求爱的“答案”来。

二、难点导读。诗歌是语言凝练、意象含蓄、意境深远的文体, 对学生来说, 要透彻地理解和领会诗意会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在教学中, 有必要对文本中的“难点”作一些适当的指导。解读《我愿意是激流》有两个难点:一是诗的每一节均以“我愿意是……”起笔, “只要我的爱人是……”为转折, 用这样一种倒装的条件复句形式, 展现五幅激情洋溢的艺术画面。诗句回环反复, 整齐而富有韵律。诗人的感情在诗中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升华。二是全诗运用五组意象, 每组意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诗人自喻, 另一类是“爱人”的形象表现。这五组意象以对比的手法形成鲜明的反差, 凸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 我破解了这两个“难点”学生豁然开朗, 他们的阅读显得轻松而畅达。

三、美点赏读。《我愿意是激流》的“美点”在哪里呢?不在于它并列式的整饬结构, 不在于它五幅激情四射的艺术画面, 也不在于它平实简明的语言表达, 而在于它的情感流, 即诗人的情感流。诗人的情感流其实就是诗人自己对爱情的切身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和感受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真实投影、折射和再现, 因而, 它显得如此真挚而深刻, 幸福而美好, 令人倾慕和向往。课堂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欣赏, 在欣赏中阅读。如第二节里“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 鸣叫”, 诗句的表达极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温馨的词语:“小鸟依人”。我们想象, “爱人”依偎在诗人的怀中, 躲过了“一阵阵的狂风”, 平安、自在, 像小鸟一样快乐地歌唱、生活。这不仅仅是“爱人”的幸福, 更是诗人的慰藉与幸福, 其实这是诗人内心炽热的爱在字里行间尽情地流淌。学生在我的引导下, 个个“披文以入情”, 则人人“登上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 。在阅读中, 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验了诗人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美好情愫, 对文本进行了二度创作, 受到了真爱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四、趣味美读。在学生基本理解和领悟诗意之后, 激发学生的情感, 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把本课教学推向高潮。一般说来, 多数教者常常把“读”作为重头戏放在教学文本之前。诚然, 通过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诗的内蕴的领悟和把握, 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且学生的朗读大都缺乏真情实感, 淡而无味, 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朗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我认为,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了诗歌的内涵, 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诵, 才能读出诗的真情真味, 达到读者、诗人和文本在情感表达上的高度一致。

鉴于上述原因, 我把诵读的重点放在教学文本之后, 放在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之时。诵读分为五步:第一步:学生听读, 听示范朗读, 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第二步:学生跟读, 跟着朗读带学读, 重点领悟并把握住诗的感情表达;第三步:自由诵读, 互相听读, 纠错;第四步:指名朗读, 点评优劣;第五步:分角色领读, 齐读。如指定一名学生扮演诗人, 领读每一节“我愿意是……”这一部分, 全班学生扮演“爱人”, 齐读每一节的后一部分“只要我的爱人是……”等等。

通过以上四个教学环节, 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准确地把握了诗人的爱情观,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摘要:《我愿意是激流》 (入选中职教材《语文》上, 基础模块) 是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写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 是名作, 更是精品。因此, 在教学时, 我把它作为精讲精读课文来处理。具体做法是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领学生阅读、感悟、品味, 以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质量。

关键词:教读,《我愿意是激流》

《我愿意是激流》 篇2

《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激流》对比赏析

——反传统背后的传统阴影

写于前

我们完全可以获知,即使是在人类文明最黑暗最蒙昧的时期,狩猎归来的男人或许也会偶尔捎上一两片白垩纪的贝壳或者寒武纪的兽骨去增彩为他持家育子的女人,抑或用自己捕获的猎豹亲手为她制作一件丝毫不逊于范思哲普拉达时装的豹纹小背心。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爱情的表达与文明程度无关。于是当我们源自于人类本能的斑斓的情感诉求在上世纪60-70年代渐渐地被样板戏、蓝布衣裤、口号标语漂成死白,对于生活在此间的每一个敏感的个体来说,1977年3月舒婷《致橡树》的出现则无异于一道强烈的光亮,无谓普世的照耀,更是着色于我们日益苍白干瘪的爱情。

当我仔细品读这两首诗,蓦然产生了一种时空错位的幻觉。仿佛假设置二者于人类整体的诗歌流变体系中,如果没有舒氏《致橡树》于前的布道,就决然不会有裴氏《我愿意是急流》于后近二百年的流香。而现实恰恰是《我愿意是急流》写于1846年,而《致橡树》却写于1978年,其间整整相差了132年。这近1.5个世纪的时间差倒不能解读为此间彼处的差距鸿沟,只能说我们在这132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若干个关于阵痛成长鼎盛分蘖衰亡的循环后又蹒跚地回到了起点。而当我们今天在同一个时空中品味这两首源于同一文明母体的诗歌时,才发现,我们原来曾经是世界的弃儿。

下文为自己读诗时一点粗浅的感悟。学生固知立论之不易,前贤之难追,但为尊重自己内心最本初的想法,所以才无奈棋行险招剑走偏锋。如果能知晓分数无虞,那所谓“形为心役,随心所欲”的幸运与幸福,大概也如我此时的感受吧。卑之无甚高论,或牵强或做作,还望老师不吝指正。正文

舒婷写于1977年3月的《致橡树》作为文革之后的第一首爱情诗,也作为遭受了历史苦难的这一代年轻诗人的第一次爱情发声,不仅仅是一首爱情宣言,同时更多的是对女性自我独立人格的确认。而其中对情爱关系中个性与自我的维护,并不仅仅是女性独立的檄文,实际上更是对共性和群体的排斥与恐惧。而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及捕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的写作特点及其女性的身份,则使其成为这种“温柔的嘹亮”最合适的发声体。

诗歌中的女性自我首先假设:“我如果爱你„ „”已表明了自己非同一般的爱情观。接着表述出对理想爱情的想象:“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中的“我”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在爱情中,不是依附于爱人或者忘我的奉献,也不是“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而是坚持自我个体的独立,在心灵的默契和沟通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和信任。诗人又以浪漫的抒情形象予以未来爱人“温柔一刀”:“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如“根”“叶”“风”“铜枝铁干”“花朵”等都带有象征意义。而象征型诗歌本身“暗示性” 和“朦胧性”的特点就决定了在诗歌主题的理解上的可能偏差。而这种偏差在宣扬诗歌的主题时无疑会产生一种负作用。由此,《致橡树》由于周遭的寂静固然嘹亮,但却不致命,不足以震慑敌胆。是为一种

四川师范大学课程结业论文

“温柔的嘹亮”。

作为传统女性世界反叛者的诗人,以如此温柔的象征表述向传统的男权世界宣战,也吹响了聚合与诗人有着一样爱情理想的战士的集结号。而这浪漫“温柔”的表述却又是对“共性和群体”的代表——男权世界的一种妥协和让步。我们从中能体会到的不单单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还有严肃主题在浪漫的象征表述方式下意义的弱化。爱情此时仅仅作为诗人宣扬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一个载体,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之同时,真正需要更多关注的女性独立主题反而流失掉了视线与焦点。但无疑,这已是最明智的方式。

而在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中,作为一首诗人写给恋人尤丽娅的情诗,诗歌清新自然,一气呵成,毫无造作斧凿之感。裴氏在摒弃了华丽的词藻修饰与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之后,诗歌中所蕴含的炽热而真挚的爱透过诗人朴实的语言与一个个简单的意象表现得更加淋漓。与《致橡树》中宣扬的爱情观相异,裴氏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恋人忘我的奉献与牺牲精神,甚至近似于一种与舒氏《致橡树》中所反对的“男尊女卑”大相径庭的“女尊男卑”的伦理观念。而这恰恰是和诗人与恋人的社会地位是契合的。这时,传统的伦理观念已无法穿越社会的阶级地位。诗人固然作为男权世界的一份子,而在面对恋人的贵族身份时,却无力遵循传统的“男尊女卑”伦理甚至于独立平等的爱情观。穷困的诗人此时仅有的只是自己的生命和诗歌。我们无法也不能揣度诗人的心理,但可以相信纯粹的诗人此时思考的只有爱情。因为物质上的奉献无法实现,诗人只能用仅有的生命来做承担,用仅有的诗歌来做誓言。而之后尤丽娅与裴多菲的婚姻则成为这首生命之歌的艺术感染力最耀眼的试金石。

诗歌中诗人所采用的“发愿体”在主观情感的推动下成为一种最直接最酣畅的方式。诗人自喻的一系列意象“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无一例外都带有一种灰暗甚至于颓废的基调。而比喻恋人的意象“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等则带着一种明亮鲜艳的色彩。在这种意象基调与色彩的象征对比中更加表现出了裴氏“牺牲自己,无私奉献”区别于舒婷《致橡树》的爱情观。接着诗人又对应地表述出自己能而且只能做出的奉献:“(我愿意)在崎岖的路上、崖石上经过” “(我愿意)在河流的两岸面对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 “(我愿意)静默的毁灭” “(我愿意)饱受风雨的打击” “(我愿意)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而这一切自我毁灭式的奉献,都只是希望我的爱人“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在我稠密的树枝间作窠、鸣叫” “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 “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飞蛾扑火,只为自己燃烧时恋人面容的清晰定格。于是我们明白《我愿意是急流》朴实外表下的厚重,不仅因为一个天才生命谶语般的早夭,还因为诗人源自于灵魂深处最本真的——对爱情的承担与牺牲。诗人为了爱情甘愿放弃一切甚至生命的态度应该让现世的我们感到汗颜。裴氏或许无意但的确超越并担负起一切传统的偏见与禁锢,成为19世纪中叶欧洲男权世界里最痴情的“叛徒”。

综上,舒氏与裴氏作为自己所属性别群体的反叛者,二者都表现出反传统的特点,但在两人看似决绝的身影背后,却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传统的阴影。由于传统力量的强大,二人在进行人类本能的自由与爱情诉求时也不得不做出让步。但这并不影响两首诗歌的地位与意义,相反,正是因为这些或理性或无意的让步,才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人性关怀的光芒。我们拒绝神及神性的降临,我们需要的只是人性的先知先觉。

四川师范大学课程结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阎月君等编《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2】 裴多菲著、兴万生译《裴多菲诗歌精选》,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3】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让阿娇走开,我愿意你是舒淇 篇3

一虎甩女孩子这还真是前所未有的事,看来这其中很是有蹊跷的。

哥们儿一虎和那女子结缘于网络,因为同城也就吃过几次饭,但并没碰撞出传说中的爱情火花,只是不咸不淡地来往着。认真地说,一虎对那女子还是有一些好感的,觉得她很温柔,又不比别的女子开口谈房闭口谈车,现实得令人发指。

另外,一虎还知道她一直苦恋着某个男人,却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而我们可爱的一虎也是情场失意已久,两个人凑到一起常常大发特发一些连诗人或者哲学家都自愧不如的妙论,激起一波又一波的共鸣。

俗话说日久生情,也不知是谁先说的爱谁,两人就在一起了。所谓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所谓的如漆似胶,那些所有形容男女亲密形影不离的成语仿佛就是为他们特制的。多幸福啊,恋爱中的宝贝,一虎和他的新欢甚至把结婚都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切都是从网络开始的。那天一虎心血来潮去看她的博客,一看不当紧,他发现自己正含蓄地带着绿帽子——她在最新的日志里写,她经常想她苦恋的那个男人,想他勇猛地要她。

天哪,她说她想那个不是一虎的男人勇猛地要她!这还得了,我们的一虎那个愤怒啊,愤怒的一虎强压胸中怒火,很仔细看他以前忽略的她的博客。结果,发现了更多惊人的秘情:她和数个男人有纠扯不清的床笫关系!

女人啊,你可以给男人戴一顶又一顶的红帽子蓝帽子白帽子黑帽子,但一定不要给他戴绿帽子!一虎痛不欲生,自己怎么就这么不小心上了这个喜欢贩卖绿帽子的女人的床呢?

分手,别无他途!

她哭着问一虎为什么,梨花带雨的样子纯情无辜得一塌糊涂。

一虎哭笑不得地问她,你知道舒淇吗?她含泪点头说,是那个三级明星吗?

是的,就是那个拍了很多三级片的曾经的艳星舒淇,一虎说,年少时她为了得到一个精彩的人生,不顾一切地献身于艳情片,她成名了,很多人骂她。她从不讳言自己的过去,并做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把脱掉的衣服又一件一件穿了回来。你可以鄙视她,但是至少她很真实。而今,人们更愿意说舒淇是个好演员,而非单纯的艳星。

她望着一虎,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

一虎又问,你更知道艳照门里的阿娇吧?她点头。

阿娇是以娇弱可爱的纯情路线行走娱乐圈的,她处处告诫年轻人不要尝试婚前性行为,为了保持自己的玉女形象,甚至连吻戏都不愿意接拍。但是呢,在陈冠希的镜头里她堪比艳星!多么可笑又可悲!一虎开始冷笑。

她彻底蒙了,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宁愿你是舒淇,也不愿你是阿娇!

她火冒三丈:我怎么阿娇了我?

一虎点开她的博客。

我可以不在意遇见我之前你有着怎样的过去,但我真的很介意和我在一起后你想着谁,又背着我干了些什么!一虎说,我宁愿要真实的残缺,也不要伪装来的纯情!你不爱我是不是,那又何必纠缠?

分手,别无他途!

我到底开始同情一虎了。

绿帽子,这可比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更叫男人难以忍耐!

一个男人,他或许丝毫不畏怯舒淇式的女人的过去,因为那毕竟只是过去,谁没有过去呢?但男人真的很怕阿娇式的女子,一边扮纯情一边玩滥情,一不小心碰上一个演技好的,葬身海底绿毛长得都飘成了旗帜可能还不明就里呢!

想想真是可怕,怪不得孔夫子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又想起王菲在一首歌里唱: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

咳,亲爱的女人,如果我们都有不可避免的过去,我容许你把身体给他。但是,遇见我之后,请一定要,一定要把心,还有我们相爱后的你的身体,好好的为我珍重!

当然,亲爱的女人,我也一样!

《我愿意是激流》 篇4

一、教学要点

1、理解意象。

二、教学程序

(一)、导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二)、朗读

--“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好像音乐中的主旋律一样,始终回荡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这首诗在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说的苍凉之感,所以诵读时应注意,不仅要读出轻柔舒缓的语调,还要把握诗中苍劲稳健的阳刚风格。

(三)、理解意象

--诗人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等意象自况,勾勒了一个坚忍、豪迈而充满苍凉感的“我”的形象。又以“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为喻,展现了女性娇媚温馨的气质。这些意象两两对应,生动贴切地构成了共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为了真爱敢于承受孤独、敢于与任何敌人抗争的意志,同时也倾诉了对爱人无私的抚慰、支持的渴望。两列意象交替出现,加强了诗歌的.主旋律,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生死相依的忠贞爱情的向往之情。

(四)、主旨

见上。

(五)、比较阅读

提问:《我愿意是激流》和《致橡树》相比,在思想感情的表达和艺术技巧的运用上有何异同?

--《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同样是写爱情的诗歌,它们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主题,即“怎样才是理想的爱情”。换句话说,在理想的爱情中恋爱的双方应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两首诗中传达了两位诗人不尽相同的认识。前者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人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人是小鱼、小鸟,是攀援的常青藤,她往往温柔地依附于男性,给征战辛劳、身心疲惫的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而《致橡树》则塑造了两个树的形象,强调爱情中的双方应是平等的,“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在艺术技巧方面,前者运用了多个意象,两两对比,反复吟咏,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后者只运用了两个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对爱情的全面理解。

上一篇:碳酸锂与脑电图的关系下一篇:大众广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