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莫断奶阅读答案

2024-11-06

一生莫断奶阅读答案(精选6篇)

一生莫断奶阅读答案 篇1

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④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⑤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资本论》写了40年,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⑥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下面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浅阅读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它会影响个人生活方式,乃至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

B.第⑤段举《红楼梦》和《资本论》两部作品成书时间为例,强调经典名著应该不断重读,温故知新。

C.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用一个反问句,表达了对浅阅读风行之势的忧虑。

D.为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从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和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两方面论述深阅读的重要性。

小题3:第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第四段中划线部分跟前后的内容联系看似不紧密,能否将其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

试题分析: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从文章的结尾部分来总结概括的。

小题2:D(3分)

试题分析:D中应是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论证了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而不是论证了深阅读的重要性。

小题3: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证了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试题分析:论证方法与作用分析答题方法: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小题4:不能,因为这一部分补充论述了作者的观点,避免读者误解,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试题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学生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这里这一部分补充论述了作者的观点,避免读者误解,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一生莫断奶 篇2

如今,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很称职,他们几乎每天都在绞尽脑汁: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长得又聪明,又活泼,又健壮。“民以食为天”,他们恨不得把天底下最好的食物拿来喂养孩子。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不是长成“小胖墩”,就是长成“豆芽菜”。膳食不平衡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而不吃牛奶是种种营养不合理现象中最普遍的一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人因普遍身材矮小而被戏称为“小日本”。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把国际援助的奶粉用于在校儿童的午餐,保护了一代儿童免于饥饿和营养不良。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大力发展奶牛业,增加牛奶供应量,改善膳食结构。到了1992年,日本人每年人均消费的牛奶量达到68千克,国民体质有了显著改善。特别是年轻人,身高、体重和耐力均有显著提高。如今,日本运动员和艺员个个人高马大,可见“小日本”由“小”变“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有30%左右存在营养不良和6%左右患有肥胖症,而日本学生中,两者均在1%以下。可以说,“豆芽菜”和“小胖墩”在日本已基本绝迹。因此,日本人在总结以奶强国的经验时,提出了“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响亮口号。

同样,我们的邻邦泰国,为了改造“矮小人种”,从国王、王后到王室成员,全都致力于儿童每天应喝牛奶的宣传,并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发展奶牛业,给儿童提供更多的奶及奶制品。经过20多年的努力,泰国的18岁男青年平均身高增长4厘米,女青年增长3厘米,“牛奶行动”取得的成绩确实令人瞩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两个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当有可借鉴之处。只要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牛奶也一定能让我们中华民族更加强壮。

一杯牛奶,营养尽在其中

小小一杯牛奶,居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人们也许会感到难以置信,然而事实的确如此。如果一杯牛奶以200毫升计,则含有6克蛋白质,相当于人体蛋白质一天需要量的1/10。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牛奶中的蛋白质含有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消化率可高达98%,这是其他食物无法比拟的。

牛奶还是含钙最丰富的天然食品,而且,它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牛奶中钙的吸收率高达40%以上,而一般食品仅为20%~30%。我们知道,钙摄入不足可引起儿童佝偻病和中老年人(特别是女性)骨质疏松,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中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调查发现,我国0~5岁儿童佝偻病患病率为16.9%,成人骨质疏松患病人数约7 000万,每年骨折病人可达3 000万。目前,我国成人平均每日的钙摄入量仅达到营养学会推荐的供给量标准(RDA)的50%左右,而儿童和青少年只达到RDA的30%~40%。所有这一切,均与国人膳食中缺少奶类食品直接有关。美国人日常摄入的钙有70%来自奶类,而国人摄入的钙只有10%来自奶类。

除蛋白质和钙以外,牛奶还富含各种维生素,尤其是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B2,这两种维生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促进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此外,牛奶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长期坚持喝奶,对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其他动物的奶与牛奶的营养成分虽不完全相同,但具有同样的营养优势。鲜奶制成奶粉或奶酪等制品后,其重要营养素不会遭受损失。也就是说,如果按重量把一份奶粉加七份水冲调后喝,它的营养价值和鲜奶是基本相同的。有些奶粉还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调整了营养成分,比天然奶更有益于个体健康。例如,为婴儿配制的奶粉中减少了酪蛋白,使之更接近母乳的构成 ;在儿童奶粉中添加了牛磺酸,以利于智力发育;在孕妇奶粉中添加叶酸,可减少生畸形儿的危险 ;在老年人奶粉中添加维生素E等抗氧化成分,能增加对慢性病的抵抗能力。很多品牌的奶粉均按人体的需要,添加了日常膳食中供给不足的多种微量营养素,有利于人们获得合理的营养。牛奶在制粉过程中唯一会损失的营养素是维生素C,但因牛奶含维生素C的量本来就不高,不作为膳食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可以不必顾虑。此外,牛奶中含有的脂肪大多为短链脂肪酸,有利于消化吸收。当然,如果膳食中脂肪成分较多,或血脂过高、体重偏重,则可以选用脱脂奶粉,以免摄入过多的动物性脂肪。

一杯牛奶,国人为何拒绝

据统计,1997年,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人均每年奶类消费量为258~431千克,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及若干亚洲国家也达到了36~90千克,而我国仅为5千克。在我国的城市里,中、小学生只有20%能吃到奶及奶制品,农村则仅有2%左右;全国平均每人每天喝的牛奶只相当于两瓶眼药水的量!在市场上,牛奶的价格虽低于汽水、碳酸饮料和矿泉水,但销路不畅,甚至还不如白酒销路好。牛奶如此受到冷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很多人认为,牛奶是婴儿的“饭”,一旦孩子会吃真正意义上的饭了,即可断奶。由此推论,成人更不需要喝奶。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成年人的身体虽然不再增长,但组织细胞需要不断更新,并且担负着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责任。人进入老年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所有这一切均说明,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需要充足合理的营养来满足生命活动的各种需要。牛奶营养全面,对儿童时期的生长,青少年时期的发育,成人健康的维护和老年人的防病保健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们应当从小养成每天喝奶的习惯,并终身坚持,充分悦纳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有些人不愿意喝奶,是因为喝奶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鸣、产气甚至腹痛或腹泻等。这是由于体内缺乏乳糖酶,使牛奶中的乳糖在小肠中不能充分分解,进入大肠后发酵而导致的消化不良,称乳糖不耐受。乳糖酶的缺乏随种族而异,国人的乳糖酶缺乏在3岁以前比较少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多半发生在七八岁时,也有到了老年才变得明显起来。有研究表明,如果从小坚持每天喝奶,则有可能阻止或延迟乳糖不耐受的发生。即使有乳糖不耐受,也不必与奶“绝缘”,因为绝大多数人并非完全没有乳糖酶,只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为了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可以采用分次少量进食的方法。另外,改食酸奶也是不错的主意,酸奶是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的发酵奶,牛奶中的部分乳糖已经转化成葡萄糖和乳酸,因而减少了对乳糖酶的需求。同时,乳酸菌还能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繁殖,调整肠道功能,可谓一举两得。此外,奶酪中的蛋白质、脂肪和钙等营养成分很高,而乳糖含量却很低,是乳糖不耐受者的理想乳类食品。目前,国际市场上已有添加乳糖酶的奶制品,或随包装附加一份乳糖酶,彻底解除了乳糖不耐受对消费者的困扰,不久我国市场上也有望供应。

除此之外,有些人怕牛奶的膻味,也有些人嫌麻烦,因而很少喝奶。其实,只要认识到喝奶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应该不难解决。

虽然牛奶在城市不算是一种昂贵的食品,但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一些较贫困的农村,多数人恐怕还难以承受这笔费用。因而,应该提倡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奶源,如江南农村的水牛奶,西北地区的山羊奶等。还可以在农村发展大豆的生产和利用,用豆奶暂时代替动物奶,以解决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营养不足问题。 大豆营养丰富,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还有比较丰富的钙、B族维生素。大豆的卵磷质、寡糖、异黄酮、皂苷,对人体具有多种抗病及保健功能。可以说,大豆“浑身是宝”。

由农业部、卫生部、教育部和轻工总会共同实施的“大豆行动计划”,已于1996年9月正式启动了。在全国12个贫困县的中小学中进行了试点,用大豆制作豆奶代替牛奶解决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缺乏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杯牛奶,尚需多方努力

近年来,奶类的世界人均年占有水平一直保持在100千克左右(人均每天270克),发达国家大都超过200千克(人均每天超过500克),而我国人均年占有奶量只有6.4千克,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15,还不足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5。即使如此,市场上还出现了奶粉积压。这说明其主要原因并不是产量问题,而是国人喝奶意识太薄弱。

改变这种极不合理的现象,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是各级政府应当从提高国民体质、强盛中华民族的高度来认识、宣传,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喝奶对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人们积极地消费奶和奶制品。

与此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推动某些重点人群,如学生对奶类的消费。美国早在1943年就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奶计划;1996年又颁布了《儿童营养法》,规定必须实施学生营养早餐计划,并与专门的牛奶计划相配合。日本于1954年制定了《学生午餐法》和《牛奶业与牛肉改进法》,为学生餐和学生奶计划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有些国家的元首还亲自出面推动奶类的消费,如肯尼亚总统曾在1979年发布关于开展学生奶的法令,目的在于改善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提高入学率、出勤率和学习成绩。目前,肯尼亚有670万名城乡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受益。在泰国,由于国王的重视和倡导,加上政府采取强有力的举措,使学生奶计划的参加者由1992年的20万人猛增到1998年的580万人;5岁以下儿童和6~12岁小学生的营养不良率,从1990年的19%下降到1996~1997年的10%,同时身高和体重增加,体质增强。由此可见,通过立法或由政府首脑直接颁布法令,是世界各国学生餐和学生奶计划工作持续发展并不断完善的重要经验。

其次,应有计划地对广大群众持续开展营养教育。通过行政部门、学术组织、企业界及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报告会、培训班、咨询日等,并通过各种新闻媒介传播营养知识,使人们了解奶类食品对人一生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摄取奶类,以增加市场需求,推动奶类生产的发展。

其三,奶类及奶制品的生产企业应当加强调查研究,增加品种和改善品质,以适应各类消费者的需要。

《贝多芬的一生》阅读答案 篇3

死于1827年3月26日,今年是192年纪念。我读莱布雷希特的《音乐逸事》(盛韵译),其中说到贝多芬临终时,只有胡腾布莱纳(Anselm Huttenbrenner)在身边。胡腾布莱纳是传说中毒死莫扎特的萨列里的学生,比贝多芬小24岁,是贝多芬的崇拜者。当时雨雪中电闪雷鸣,“当那声令人震惊的响雷爆炸时,他突然从胡腾布莱纳的手臂中抬起头,庄严地伸出右臂——‘好像一位在指挥军队的将军’。但只是一瞬,手臂很快就垂下了”。颇具戏剧性。之前读英国加迪夫威尔士大学音乐教授大卫·温·琼斯的《贝多芬传》,引用了罗森鲍姆(无法找到译名对照)的日记,同样记载那天风雪中有可怕的三声惊雷。贝多芬逝世时接近傍晚18点,他死后第三天举行了葬礼,圣诗班演唱的《求主垂怜》改编自他的长号四重奏,乐队演奏的葬礼进行曲改编自他的《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可据我了解,贝多芬编号作品中并没有长号四重奏,降A大调奏鸣曲有两首:第12号,作于1800~18间;第31号,作于18。

一生的戒指的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⑴他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或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带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

⑵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鞋底很厚,民间叫做“千层底”,因为晴雨都要穿,鞋底薄了不保暖还会渗水。多半寸厚的鞋底,都由碎布层层叠起,每层都用糨糊粘连,然后用密密的针线穿凿,上面纵横排列着数百上千个针眼。

⑶你能想象,在这项制造温暖的工程里,母亲的手承受着多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受到的伤痛。针引着线,线随着针,穿过“千层”的雾,“千层”的夜色,然后到达鞋底的另一面,到达生活的另一面。针和线在紧张的穿越后,每每是颤抖着到达另一面的,这是它们的驿站,稍息之后,它们又将深入生活的底部,重往另一面,然后再返回来。

⑷在这个驿站里,迎送它们的是母亲的手指,也是那枚刚毅的顶针。

⑸顶针,是的,是顶针。针有时也不愿见缝插针了,生活中,飘逸的.绸、富丽的缎极为罕见,更多的是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坚硬的细节需要穿凿。就这样,同样是金属做的,顶针必须去顶那根针,顶它,支援它,让它不要中途退下来;用力,再用力,到鞋底的那面,到布的那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去看看,再回来,认认真真缝补日子。

⑹顶针上密集的凹坑,是金属的伤口,它以提前预备的伤,承受更多的伤;它以先天的痛,承受后来的痛。

⑺而十指连心,顶针也是,一颗忠厚隐忍的心的造型。当命运的针线无数次穿过来,母亲的心,该留下多少密集的针眼?

⑻这沉默安详的金属,应该是世上最珍贵的器物。它,藏纳着密集的痛点,凝聚着慈祥的目光。

⑼所以,母亲即使不做针线活的时候,也戴着那枚顶针。

⑽它是伴随母亲一生的戒指。

⑾它是重叠的岁月,随着母亲的手指往返;它是浓缩的星河,绕着母亲的手指旋转……

1.如果把第(4)段中的“刚毅”换成“坚硬”,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的细节描写,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第(8)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本文,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顶针称作“一生的戒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或许已不熟悉本文所描绘的“温暖工程”,但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浸润着父母、亲友无数的心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简要写出一个你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不好,“刚毅”既写出了顶针坚硬的质地,也突出了母亲生活中坚持不懈(或坚强、坚毅等)的品质。而“坚硬”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忠厚隐忍、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感人。

3.示例:镌刻着流逝的日子。

4.把顶针称作“一生的戒指”,是因为顶针凝聚了母亲一生的艰辛,是对母亲一生辛勤劳动、默默付出的赞美,是对母亲的深深感激。

5.“略”。

一生做好一件事阅读题及答案 篇5

①20xx年12月,数学大师陈省身逝世,走完了93岁的人生。我从纪念他的文章中知道,他有一个信条:“一生只做一件事。”他对人说:自己只会做一件事,就是研究数学。并且他要求自己:一生做好一件事。他爱数学,有一个原因是:数学简单,只要一张白纸和一枝笔就行。

②不错,陈省身生活在红尘之中,浮嚣之声一定会传到耳朵里。但是,当他面对一道道数学题,面对白纸或黑板时,他会如老僧入定一样,把这个尘世都摒绝于外。于是,他的一生得到最大的成功,他的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jízhì)。杨振宁说,陈省身是可以和欧几里得、高斯和嘉当并列的数学伟人。

③人们会问,数学可以如此,其它行当也可以如此吗?我想也可以。当一个人静下心来,谁都可以把自己的学问、事业,“简化”成白纸和黑板。

④法国马赛有一位叫多梅尔的警官,为了缉捕一名奸杀女童埃梅的罪犯,查了十几米高的文件和档案,打了30多万次电话,足迹踏遍四大洲,行程达80多万公里。多年来,由于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追捕上,结果两任妻子都离他而去,他仍矢志不移,经过52年漫长的追捕,终于将罪犯捉拿归案。那年,当他拿手铐铐住凶手时,已经是75岁高龄。他兴奋地说:“小埃梅可以瞑目了,我也可以退休了。”有记者问他,这样做值吗?他回答说:“一个人一生只要干好一件事,这辈子就没有白过。”

⑤我的朋友是个记者,到过一个地方小剧团采访,剧团里有一个花旦演员已经五十多岁了,她告诉记者一件感人至深的事。1965年,这个剧团到一个偏远的山区为农民演出,她出演折子戏《昭君出塞》中的昭君。在最后一个晚上演出前,公社领导设宴款待他们,她因推却不过,呷了一小口酒,以致在晚上的演出中,唱一句高腔时升不上去,只好用技巧平滑地掩饰过去,她为这个小小的失误伤心不已,觉得有愧于这个职业。但是剧团明天必须返城,已经没有弥补的机会了。她希望将来有机会再来此地演出,把每个字都唱得准确无误。十年“文革”,剧团瘫痪,但是她背着人从来没有放弃过练功。到粉碎“四人帮”后,剧团复兴了,再一次到那个山区演出,她重演《昭君出塞》,每一场都演得神采飞扬。有一个老农民,特地到后台找了她,说:“十年前,您有一个高腔没有翻上去,而这次我一连看了3场,唱得满弓满调,您对得起您的行当。”她当时就流泪了。她不是什么名角,一辈子没走红过,但她仍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好演员。

一生莫断奶阅读答案 篇6

试题内容: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莫奈:一生只为一个女人画像蒋 勋1875年,卡蜜儿成为莫奈的爱人已经超过十年,他们第一个孩子生于1867年,已经八岁,他们正式登记结婚已经五年。而此时,卡蜜儿检查出罹患绝症,身体明显衰弱下来。这一年,莫奈画下了卡蜜儿在家中做针线活的一张肖像。

这件小小的作品很不同于莫奈同一时期的画作。卡蜜儿坐在室内一角,对着窗口阳光做针线。一个相爱相处了十年的女人,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在莫奈的笔下可能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娇美艳丽的模特儿。一个女性,有了妻子与母亲的身份,似乎原始女性如鲜花绽放一般的诱惑华美消失了一些,却又生长出一些如同果实一般安静饱满的神情。

莫奈处理这一幅画作时也似乎不再是一个知名画家,拥有印象派命名者的头衔,而是回来扮演一个忠实丈夫与父亲的朴实角色。

光的跳跃不见了,莫奈坐在卡蜜儿旁边,认真看妻子做针线,看窗外的光透过纱帘树荫在室内流动,室内幽静隐约的光线,照亮卡蜜儿的脸孔,照亮她衣服长袍上织绣的图案。

不知道莫奈在得知卡蜜儿罹患重病后的心情如何,这一件小小作品却使人沉思起那艰难的一年——1875年——对两个人都特别艰难的一年。

这一年莫奈还是留下了不少以卡蜜儿为主题的作品,特别是撑着阳伞站立在草坡上的卡蜜儿肖像。

也许不应该用“肖像”来称呼这一系列作品,因为在奥塞美术馆面对好几幅同一主题的画作,我们知道画中的人物有的是卡蜜儿,有的是1886年卡蜜儿逝世以后莫奈以继女苏珊为模特儿画的。这两个人都撑着阳伞,在阳光下站立着,更换着不同的角度。

我们不禁会发问:卡蜜儿或苏珊在烈日阳光下站了多久?莫奈要求卡蜜儿或苏珊变换了多少次姿势?

无论是卡蜜儿还是苏珊,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都不再是一个被关心的主题,如同这一段时期,莫奈所有画里的人物或许都只是他用来观察光与色彩的媒介而已。

他看得见卡蜜儿吗?

或者他只是看到阳光的跳跃,看到伞布上端与下端的明暗对比,看到风吹起的纱巾与衣裙下摆裙裾里透明的光,光在跳跃,在云端,在草坡上,在发上,在风里,一瞬间一瞬间的光,令莫奈迫不及待,快速地用画笔捕捉着。他不知道卡蜜儿(或苏珊)站了多久,他忘了她们变换了多少次姿势,他看不到人物,他只看到一片一片的光,如此华丽,如此闪烁,如同神迹,如同不可思议的宇宙最本质的奥秘。

莫奈要为瞬间的光留下肖像,每一个短暂的瞬间,他或许忽然想到站在面前的女子也只是短暂的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只是无法把握的一瞬间的光。

我特别喜欢莫奈1875年最早的一幅《撑阳伞的女人》。画里的卡蜜儿姿态不太僵硬,在云天的背景里一转身,一回眸,风吹着草,吹着云,仿佛即刻也要在风中吹散卡蜜儿,整个人像要幻化而去,令人无限感伤。旁边是莫奈与卡蜜儿八岁的儿子让,这是画家对一个自己深爱的人的最后一瞥吗?

也许不是,卡蜜儿还有四年的时间,她的身体饱受折磨,而那折磨也是莫奈一起要做的功课,他想要留下每一瞬间的光,然而光一直在消失,从来不会为他的惋惜哀伤停留。

1878年卡蜜儿生下第二个孩子,这一次生产更加重了她的病情,终于在1879年逃不过病魔死神的手掌,卡蜜儿要在光里消逝了。

1886年,在卡蜜儿逝世七年以后,莫奈以继女苏珊为模特儿,用同样场景,同样姿态,连色彩与光都几乎一样,重复画了一系列《撑阳伞的女人》。

莫奈在怀念什么吗?他刻意重新安排的同一名字、同一主题、同一形式的绘画,深藏着他对逝去的光、逝去的岁月、逝去的人物刻骨铭心的记忆吗?

(节选自《蒋勋破解莫奈之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7月版)

相关链接:

①莫奈,印象派代表画家,他的油画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超越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在绘画风格受到权威排斥时,一直坚持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摘编自王莉函《谈莫奈的光与色》

②莫奈与妻子卡蜜儿在巴黎相识,很快坠入爱河,但莫奈的家人看不起这位模特儿,逼迫他们分手,并中断了莫奈的经济来源。莫奈一如既往地爱着卡蜜儿,卡蜜儿也给予莫奈星火燎原般的创作灵感。当莫奈的作品被贬得一文不值时,卡蜜儿简直是用自己的生命喂养着莫奈,她无怨无悔地跟着他勇敢地活下去,家徒四壁却充盈着爱的光芒。——摘编自孙君飞《爱是莫奈的另一种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875年,莫奈创作了卡蜜儿在家中做针线活的一张肖像,画中的`卡蜜儿已没有了做模特时的娇美艳丽,失去了如鲜花绽放一般的诱惑华美,年近半百,饱经风霜的她如同成熟的果实一般安静饱满。

B.莫奈创作了《撑阳伞的女人》系列画作,有的以卡蜜儿为模特儿,有的以继女苏珊为模特儿,画面上,用同样场景,同样姿态,连色彩与光都几乎一样。

C.为了莫奈画出好的作品,卡蜜儿有时需要在烈日阳光下站很久,变换多种姿势,以至于罹患绝症。

D.莫奈善于用画笔捕捉光和影的色彩变化。阳光的跳跃,明暗的对比,每一个瞬间的光,莫奈似乎都想为之留下肖像。

E.莫奈一生只为一个女人画像,其画作深藏着他对逝去的光、逝去的岁月、逝去的卡蜜儿刻骨铭心的记忆。

(2)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莫奈绘画的艺术特征。(6分)

(3)本文是一篇评传,请结合文本,归纳评传的一般写作特点。(6分)

(4)莫奈一生中并不只为一个女人画过像,为何作者却以“莫奈:一生只为一个女人画像”为标题?“一生只为一个女人画像”的莫奈终成一代大师,这给你什么启示?(8分)

试题答案:

12.(1)B,3分;D,2分;E,1分。(A项,将原文的“可能已经不再是”“消失了一些”转换为“已没有了”“失去了”,或然变为必然,部分变全部。且“年近半百,饱经风霜” 为无中生有。C项,强加因果。卡蜜儿“罹患绝症”的原因并非“在烈日阳光下站很久,变换多种姿势”。E项,早期的画作并非“深藏着他对逝去的光、逝去的岁月、逝去的卡蜜儿刻骨铭心的记忆”。)

(2)①注重对比(光影、明暗、色彩);②注重瞬间定格(注重观察);③重视人物的形,更重视人物的神。(答对一点得2分)

或者①善于捕捉事物精彩的瞬间。如,光在跳跃,在云端,在草坡上,在发上,在风里,一瞬间一瞬间的光,令莫奈迫不及待,快速地用画笔捕捉着。②着力表现光和色。如,他只是看到阳光的跳跃,看到伞布上端与下端的明暗对比,看到风吹起的纱巾与衣裙下摆裙裾里透明的光;他看不到人物,他只看到一片一片的光,如此华丽,如此闪烁,如同神迹,如同不可思议的宇宙最本质的奥秘。③将生命体验(真情实感)寓于对自然风光和人物的描绘中。如,他刻意重新安排的同一名字、同一主题、同一形式的绘画,深藏着他对逝去的光、逝去的岁月、逝去的人物刻骨铭心的记忆。(答对一点得2分)

(3)①“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 或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②熔历史性、学术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特征。

③客观公正。

(答出其中一点得3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4)第一问:对莫奈来说,挚爱的妻子是美的化身,为其他女人画像,实际上是把别的女人当做他曾经挚爱的妻子、美的化身来画的。(3分)

第二问:可围绕下列关键词答作答。①执着②专注③创新④坚守⑤不迷信权威⑥坚毅(不惧压力与挫折)⑦将生命体验融入到绘画事业之中(心中有爱)。

上一篇:徒步行走的策划书下一篇:海边风景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