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行检察工作

2024-05-29

民行检察工作(精选7篇)

民行检察工作 篇1

检察院民行检察工作经验材料

近年来,xx区院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认真贯彻高检院“敢抗、会抗、抗准、公开、公正、合法”的原则和方针,围绕“公正和效率”这个主题,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开拓进取,狠抓办案,加强审判监督,努力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所办案件的数量、质量和社会效果都有明显提高。该院的民行检察工作连续六年在全市民行工作评比中名列前三名。该院的主要做法是:

一、重视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各方支持

民行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检察权的重要内容。xx区院在提高办案质量的同时,还努力在做好内外协调,寻求外部监督与支持上做文章。

一是主动把民行工作列入人大的监督范畴。xx区院坚持经常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征求意见,寻求人大对民行检察工作的支持。对法院坚持错误判决的情况,该院将疑难复杂的民行抗诉案件向人大反映、报人大备案、建议人大对个案进行监督,通过争取人大重视和支持,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判决。如该院办理的彭某商品房购销合同纠纷申诉案,xx区院鉴于此案的复杂情况,在依法提请市检察院抗诉的同时,将此案报区人大常委会备案,人大依法对该案进行了个案监督,该案历时四年,经法院两次开庭审理,最终改判,支持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意见。近两年,xx区人大常委会对该院的民行检察工作进行了三次执法检查,并听取专题汇报一次,对该院的民行检察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二是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联系。多请示、勤汇报,主动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该院注意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反映、请示,以取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使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三是加强与法院的沟通。民行检察工作是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进行监督。民行案件抗诉多、改判率高必然会影响法院的工作成绩,改判难是民行检察工作中的普遍问题。因此加强与法院的沟通,统一双方的认识,就尤为重要。该院在工作中主动和法院沟通、协调,积极交换意见,统一对法律和事实的认识,正确面对和处理法院审判活动中存在的违法错误和不当等情况,取得法院对民行检察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调卷难和改判难的问题。

四是加强与本院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借助和发挥本院其他科、室的职能作用,形成民行监督工作的合力,是做好民行检察工作、特别是查办民事、行政枉法裁判案件的重要方法。该院民行部门在线索移交、调查取证方面,与渎检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及时沟通,妥善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广辟案源,突破制约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的“瓶颈”

为切实解决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案源少的问题,xx区院尝试从多种途径拓宽案源。一是在“举报宣传周”、法律咨询等活动中,与控申、渎检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大力宣传民行检察工作,印发宣传资料1000余份,接待群众咨询70多人次。通过宣传,人民群众对民行工作的认知度提高,群众对民事行政诉讼案件的申诉有明显增加;二是利用宣传栏,就民事行政检察业务的性质、任务及相关法律知识等进行广泛宣传,使群众感到身边有“检察”、处处有法制;三是经常到各律师事务所、乡镇司法所走访,主动寻找案件线索。律师和基层司法工作人员是同人民群众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法律工作者,他们掌握着大量的有关人民群众民事行政纠纷的第一手资料,是民事行政检察重要的案源渠道,近几年,xx区院抗诉案件案源有70%是由律师提供的;四是利用检察长接待日,开展法律咨询,广辟案源,向来访、申诉群众发送民行工作宣传资料,并用实际案例进行民行法律宣传,使民行检察法律知识深入民心;五是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特邀执法监督员,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了解民行工作,宣传民行工作,支持民行工作,从他们中间获取案源信息。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大力提高办案质量

案件质量是抗诉工作的生命线。在抗诉工作中,xx区院严格遵循高检院提出的“敢抗、会抗、抗准”的工作方针,依据民诉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在审查中严格对照标准,认真把好提请和建议提请抗诉关,对符合抗诉标准的坚决抗,对可抗可不抗的一律不抗。2000年以来,该院提抗、建抗案件38件,法院已开庭再审20件,改判17件,已开庭案件的抗诉改判率达85%。

该院重视健全和完善各项办案制度,针对办案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上级的指示精神,采取了三项有效的措施:一是研究制订了民行检察工作制度,规范干警的办案纪律,让干警在办案工作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民行案件实行办案责任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三是全面推行公开审查听证制度,增强民行抗诉审查案件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体现民行检察工作执法的公开和公

正。

为加快提请抗诉案件的办案效率,缩短办案周期,减少案件在检察环节的滞留时间,该院采取了灵活快捷的方法,一是根据案件不同情况,对一些有律师代理的申诉案件,由律师完成部分调查取证工作,使办案人员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攻案件的其他问题;二是在办案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主动邀请上级院民行处同志“会诊”,析疑解难。这样,一方面上

级业务部门可以对具体工作作出指导,另一方面可以提前介入,了解案情、及时抗诉,这样有利于加快案件的办理速度,使疑难案件得到有效解决。2002年,该院审查申诉人上饶县某电池配件厂与被申诉人徐某货款纠纷一案,法院以双方当事人未建财务帐本,均有过错为由,对其中一笔45000元货款判决双方各承担22500元。该院邀请市检察院民行处同志共同召开听证会,了解到双方当事人的一贯结算方式,辨析双方提供的证据,采信了申诉人的证据,及时建议抗诉,由于市检察院提前了解案情,很快采纳了建抗意见,该案在一个月内就得到了抗诉。

该院在对判决不公的案件进行依法抗诉的同时,对法院判决公正的申诉案件,依法做好申诉人的息诉服判工作,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形成抗诉、息诉工作并举的格局,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

四、积极探索,拓展民行检察工作新领域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保护国有资产不受侵犯的职责。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犯,xx区院把严重侵害国有企业的合法权益的案件作为民行检察工作的重点,积极尝试“支持起诉”工作。2002年,该院了解到xx区某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该企业原主要领导利用职权,以变更企业营业执照的手段,用合法形式占有国有资产。该院通过非诉讼方式,督促当事人归还所占有的国有资产,预计至少可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50万元,既节约了诉讼成本,又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近年来,xx区院把查办审判人员贪污受贿、枉法裁判案件作为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重点。在办理民事申诉案件中,注意发现和掌握法官贪污受贿和枉法裁判的线索,一经掌握就抓住不放,一查到底。2002年以来,该院民行部门初查了2件法院审判人员涉嫌枉法裁判的案件,已移送渎检部门立案侦查。

五、加强学习,打牢民行工作发展的基础

高素质的是开展民行工作的基础。要对法院已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实施监督,就要求从事民行检察工作的办案人员法律知识面广,对法律的理解透彻。为此,xx区院在重视政治学习的同时,狠抓法律知识学习,尽量多的熟悉相关法律,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xx区院民行部门定期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和讨论,积极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于办案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运用法律正确处理案件的能力。坚持做到一案一分析,一案一总结,要求干警做到通过办理一起案件,熟悉一批法律知识,通过对所办案件的总结,提高自身办案水平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几年来,xx区院一直坚持这种做法,民行检察队伍的素质得以增强,促进了民行工作的深入开展。

民行检察工作 篇2

一、近五年来检察建议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五年来, 盐城市民行检察部门共发出各类检察建议775件, 采纳681件。其中建议法院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再审检察建议, 发出245件, 采纳167件, 采纳率68%;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存在的违法情形或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提出的检察建议, 发出53件, 采纳53件, 采纳率100%;对法院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执行检察建议, 发出451件, 采纳435件, 采纳率96%;其他督促履行职责类、改进工作类检察建议等工作性检察建议, 发出18件, 采纳8件, 采纳率44%。

二、目前检察建议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检察建议采纳率不理想, 监督效果欠佳

最高检对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程序作出了比抗诉程序更为严格的规定, 即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必须经本院检察委员会决定, 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③部分基层检察院为规范监督程序, 提高检察建议的权威性, 对发出的其他类型检察建议也作出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但目前, 检察建议的监督效果更多取决于法院单方面的态度, 缺少法律保障, 再审检察建议对法院的约束力明显不如抗诉。

1.实践中存在人民法院对检察建议不予回复的现象。部分法院对检察建议的重视程度不够, 接受监督的积极性不高, 对收到的再审检察建议和其他检察建议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复检察机关, 既不与检察机关主动沟通, 又不给检察机关回函, 最后不了了之。④还有部分法院在收到检察建议后, 仅口头与检察机关沟通, 作口头答复, 不符合《若干意见》中规定的书面回复形式。如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检察院办理的于某因与高某、卞某健康权纠纷一案, 该案件审查终结后, 于2013年2月21日对该案作出响检民再建〔2013〕7号民事行政检察再审检察建议书, 并于2013年2月27日向响水县人民法院送达了再审检察建议书, 法院签收后未及时对该建议书作出处理并给予回复。2013年9月9日响水县检察院依据《若干意见》以及《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 (试行) 》的规定, 向响水县人民法院发出响检民 (行) 〔2013〕014号检察建议书, 建议法院对本院响检民再建〔2013〕7号民事行政检察再审检察建议作出处理, 并将处理结果在收到本建议后一个月内书面回复本院, 响水县人民法院仍未予回复。

2.检察建议采纳率不理想。再审检察建议不必然启动再审程序, 而是由人民法院决定是否需要再审。⑤对于再审检察建议案件, 人民法院是由审监庭或立案二庭审查, 既充当立案庭, 又充当审判庭的角色, 往往越过程序性审查, 直接审查案件实体问题, 进而判断案件是否能够采纳, 没有区分采纳及再审结果两个步骤进行审查。对一些明显有错误的案件, 人民法院出于对考核和维持既判力的考虑, 往往也不采纳再审检察建议, 而是采取不进入审判监督程序的体外循环方式进行调解处理或者以院长发现提交法院审委会讨论自行进入再审程序。如赵某与盐城某公司劳务合同纠纷案,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7月31日向滨海县人民法院发出滨检民建再 (2013) 1号再审检察建议, 滨海县人民法院未在3个月内回复检察院。2013年11月5日, 滨海县人民法院作出 (2013) 滨商监字第0003号民事裁定书, 裁定书载明“经本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认为, 该调解书确有错误, 应予再审。”该案是经检察院调查收集固定了相关证据后, 向法院发出的再审检察建议, 法院不采纳也未提及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 而直接以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方式启动了再审程序, 严重打击了检察人员的办案积极性, 削弱了检察机关的权威。

(二) 检察建议运行机制不规范

《若干意见》及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检察建议的文书格式、接收机关及跟踪监督机制均未有规定。关于文书格式, 因缺乏统一的文书格式, 导致实践中做法不一, 文书制作上的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检察建议的权威性。关于接收机关, 目前在法院和检察院之间未能形成完整的衔接机制, 实践中检察机关发出的再审检察建议送达法院后, 法院内部立案庭与审监庭之间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其他检察建议发出后缺少明确的接收机关, 部分人民法院是由立案庭统一接收检察建议, 分流到审监庭、执行局、办公室等部门, 但是否回复和整改情况无法跟踪。关于跟踪监督机制问题, 遇到法院或其他单位对检察建议不予回复或不予采纳, 检察机关便无其他跟踪监督手段, 使检察建议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对一些执行监督检察建议和工作性检察建议, 即使进行了回复, 也大多流于形式, 提出的整改措施不具体不可行, 或实践中不落实, 使得检察建议达不到预期的监督效果。对于这种被“采纳”的检察建议, 实际整改情况如何, 监督效果如何, 检察机关缺少跟踪监督的机制和手段。如我们提出的工作性建议, 法院立案庭受理后分给职能庭, 职能庭又将此分给原办案承办人, 承办人将此置之一边, 既不向检察院回复, 也不向庭长和分管院长汇报, 根本达不到监督的效果。

(三) 各地各类检察建议工作发展不平衡

目前, 各地检察建议工作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从检察建议的类型来看, 运用较多的仍然是再审检察建议, 审判活动监督检察建议、工作性检察建议发出较少, 执行监督检察建议发出数量可观, 但质量不高。执行监督是民行检察多元化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要手段为检察建议。但目前执行监督工作还未能深入, 发出的检察建议多为监督虚假诉讼而延伸出来的中止执行检察建议, 对执行活动中存在的深层次的违法行为未能充分履行监督职责。从地区分布来看, 大部分基层院民行部门都积极运用检察建议作为监督手段, 但也有少数基层院民行部门检察建议发出数量较少, 未能充分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 加之法院对检察建议采纳率不高, 致检察机关发再审检察建议积极性不高。

三、完善民行检察部门检察建议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 增强文书说理性, 提高检察建议的质量

质量是案件的生命线。办案过程中, 如果不讲求办案质量, 片面追求发出检察建议的数量, 监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提高检察建议的质量, 也是提高检察建议权威性的重要手段。一是增强检察建议的说理性。严格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及适用法律, 做到证据分析透彻、法理阐述深入、逻辑论证严谨, 准确指出违法情形, 提出的建议意见切实可行, 力争使所发出的检察建议有理、有据、有节。二是规范办案程序。参照办理抗诉或者提抗案件的有关规定, 严格规范内部办案程序, 在受理、审查、集体讨论、拟稿、签发、送达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程序。三是加强业务水平。有针对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和业务培训活动, 加强办案工作流程培训, 完善受理程序、法律文书说理等制度, 进一步提高民行检察干警的法律监督能力。

(二) 加强沟通交流, 建立检察建议工作的衔接机制

一是要加强与人民法院常态化的交流沟通。交流对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的学习体会, 新民诉法仍未明确检察建议的法律地位, 从维护司法公正的角度出发, 尽量消除人民法院对检察机关监督的抵触心理, 谋求在执法思想上的求同存异。二是建立检法两院检察建议工作的衔接机制。针对检察建议工作, 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协调, 力争形成会签文件, 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检法两院间的衔接程序。建议由省院与省高院以联合发文或会议纪要的方式, 对检察建议工作的流程和衔接机制进行统一规范, 指导全市范围内的基层检察院、基层法院。以防检察建议如泥牛入海, 流于形式。三是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检察建议的监督效果。向同级人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后, 检察机关民行部门要与法院相关承办人保持联系, 及时沟通, 全面掌握案件在法院审查的进展情况。如未在规定时间内回复的或拒不整改的, 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督促法院及时回复并作出整改。⑥对于人民法院长时间不回复检察建议, 或者对正确的检察建议拒不采纳的, 可以向人大、政法委、上级法院、上级检察院等领导部门通报, 同时人大、政法委有关部门督促法院给予答复。对于采纳的检察建议, 也要不定期抽查回访, 以确保建议落到实处。

(三) 平衡各项工作, 提高各项建议的数量和质量

各基层院应因地制宜, 积极挖掘本地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充分发挥各地各项检察建议工作的优越性, 争创品牌。同时应注意不能盲目追求数量, 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 确保每一件检察建议都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市院要做好带头工作, 积极指导各基层院开展民行检察工作, 对各地检察建议的得力做法要及时总结, 并加以推广宣传, 使全市民行检察部门的检察建议工作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谈剑秋, 邵怡.新民诉法背景下民事检察建议的运用与制度完善[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1.

民行检察工作 篇3

一、着力三个转变,破解案件线索少难题

(一)着力工作方法转变,在拓宽民行案件线索收集渠道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群众了解民行检察工作的性质、作用及办案流程,同时,就近受理群众申诉。二是紧盯焦点、热点案事件。针对近年来民事涉法涉诉上访案件居高不下而检察机关却无米下锅这一现状,该院加强与信访、政法委等部门的联系,对该类信访案件登记造册,逐案进行审查,去年至今,共从信访案件中发现线索18件。同时,该院重视从有重大社会影响、社会舆论比较关注的热点中发现案件线索。如针对倍受关注的“讨薪难”等问题,去年以来共发现案件线索11件。三是建立互动工作机制。一方面,该院坚持与辖区律师事务所定期进行座谈,互通工作信息,以便从中发现案件线索。另一方面,根据宛城区是农业大区、农民的绝大部分诉讼案件均由乡镇法律工作者代理的现实,进一步强化与乡镇办法律服务所的沟通联系,除由民行科派人不定期深入各法律服务所面对面进行沟通,详细掌握民事诉讼案件情况外,还经常保持与各法律服务所的电话联系,实现了信息共享。

(二)着力工作重心转变,在民行类案的发现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建立类案监督信息平台。对已受理的民行案件逐案填写《案情梳理表》,然后进行分析、归类、汇总,从中发现存在的类案问题。二是建立类案评估研判制度。通过对收集的典型案件和同类案件进行分析甄别、筛选汇总、梳理归类,聚焦若干个重点问题,并从问题性质、问题普遍程度、监督可行作性及预期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细致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然后制定调查方案,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进行调查,从而确定类案线索。三是按照类案研判确定的重点问题,集中力量和时间收集类案线索。

(三)着力工作领域转变,在民行办案规模上实现新突破

该院采取“抓系统、系统抓”的方法,经详实的论证研究,每年度选择一个易发、多发问题的重点系统或行业,如国有资产、环境资源、土地管理等领域,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专项监督活动。今年以来,该院经论证选定土地执法这一领域,对行政处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共向土地管理部门发出督促起诉意见书8件,追邀罚款248237元,并向反渎部门移交职务犯罪案件线索5人,侦查后均被法院做出有罪判决,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坚持三个注重,破解案件取证难题

(一)注重卷宗审查,了解掌握案情

一是阅全案,全面了解案情。通过阅卷,理清法官办案依据的事实和法律,掌握卷宗反映的情况与申诉人申诉情况的差异。二是审重点,提出疑问。在了解全案的基础上,重点审查原审判中采信证据、事实认定、适用法律上的疑点,然后进行比对、鉴别和定性。如该院在办理虚假诉讼系列案件过程中,着重审查五种情形:原告起诉的事实、理由不合常理,所提交的证据有可能伪造;当事人一方或多方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参加诉讼,其诉讼代理人对案件事实陈述不清;当事人之间有特殊关系或配合默契,庭审过程异常顺利,不存在实质性抗辩;双方主动要求调解,或者调解协议的达成异常容易;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不符合“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等。

(二)注重调查,查明案件事实

一是以核实采信证据真实性为切入点,抓好相关书证及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核查工作。在今年办理的虚假诉讼系列案件中,该院紧紧围绕建房者恶意串通他人所写的借条的真实性,从资金来源、用途等方面入手,全面展开调查,同时借助鉴定等手段,为核实借条的真实性打下了基础。二是以证促“供”,迫使案件当事人如实提供证言。如在办理虚假诉讼系列案件中,通过证据展示迫使当事人承认“兄与弟”、“女婿与岳母”等之间的债务为虚构,进而将案件定性为虚假诉讼。三是注意调查的方式方法。如上述小产权系列案件中张某、肖某民间借贷纠纷案,该院经过分析和观察发现,肖某比较老练,而张某比较老实,且其只是为肖某帮忙。于是该院决定选择张某作为突破口,在张某交待了其受肖某之托虚构债务,通过法院调解确权以房抵债为违法建筑房屋办理产权登记的事实后,对肖某进行询问,从而使案件得以突破,为该案顺利提请抗诉打下坚实基础。

(三)注重配合,巧借外力

一是加强与本院自侦部门的配合。该院积极探索违法行为调查与自侦部门初查衔接制度,在调查中适时邀请自侦部门介入初查,通过自侦部门的初查为监督民事调解案件固定证据。二是加强与公安机关配合。充分利用公安机关在审讯、取证方面的优势,在审查案件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或代理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进行查处,并采取“参办”和“督办”的方法,联合公安机关进行审讯、突破,尽快查清案件事实,进而及时提请抗诉或建议法院对案件进行再审。今年以来共向公安机关移送刑事案件线索8起,公安机关全部立案。目前,这些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三、做到三个并举,破解案件处理难题

一是做到提请抗诉与再审检察建议并举。在对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进行监督的过程中,该院在依法坚决做好提请抗诉工作的同时,及时运用再审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方式予以监督,并通过人来人往、打电话等方式跟踪监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9以来,该院共提请抗诉35件,发出再审检察建议43件,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45件,建议对8名审判人员作出行政纪律处分并被法院采纳,确保了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维护了法律的尊严,监督出了检察机关的声威。

二是做到与法院的沟通和敢于监督并举。其一,对检法机关分歧较大、背景复杂的案件,由案件承办人、民行检察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分别与原审法院交流、沟通,听取法院的判决依据和判决理由,防止盲目提请抗诉。其二,针对实践中抗诉后发回重审案件效果不佳的问题,该院创新建立了“立体监督”工作格局,积极采取完善再审案件跟踪监督机制、建立检察长列席法院审委会研究民行抗诉案件会议机制等措施进行监督。2009年以来,该院办理的抗诉案件再审改变率和再审检察建议采纳率均达到100%。

民行检察工作 篇4

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第二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上指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要实现健康良性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民行检察工作规律,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开创民行检察工作新局面。我们一定要按照曹建明检察长的讲话要求,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同时做到科学理性,把握民行检察工作努力推动民行检察工作在更高层次上健康良性发展。

■改革创新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

长期的监督实践证明,改革是推进民行检察破难题、上水平的根本出路,创新是保持民行检察工作充满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改革创新成为民行检察工作最鲜明的特点,是民行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勇于改革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畏惧任何困难,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创造性实践的新天地,才能使民行检察工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实现新时期的跨越式大发展。

一要坚持理论创新,建立民行检察工作的科学理论体系。民行检察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许多重大问题急需研究解决,特别是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答。因此,深入研究民行检察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深入研究民行检察监督的性质、特点、范围、方式,深入研究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职能定位、职权配置,深入研究在民行检察工作中如何更好地遵循司法规律,更好地协调与审判机关和诉讼当事人的关系,为深化民行检察改革、推动民行检察工作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能带来实践中的明白和坚定,只有坚持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不断加强对改革实践的理论概括,以理论创新引领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形成民行检察工作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优势,才能推进民行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要坚持实践创新,构建多元化的民行检察监督新格局。在强化民行检察监督的实践中,关键是明确监督范围,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效力。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把抗诉作为唯一方式和最终归宿的习惯思维和做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和模式,坚持以法律授权为依据,贯彻好民事行政诉讼法关于检察监督的基本原则,落实好中央政法委《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民行检察提出的两项司改任务,积极构建以抗诉为中心的多元化监督新格局,提升检察机关民行检察监督的全面性、权威性。一是实现监督范围的到位。从立法原则、公权力制约原理以及检察监督的目的分析,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范围,涵盖了民事立案程序、审判程序(包括调解)、执行程序中人民法院实施的全部活动以及作为活动结果的全部法律文书。而不仅仅局限于对能够引发再审程序的生效判决裁定进行的抗诉监督。准确把握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范围,是落实我国宪政制度和民事行政诉讼立法精神的应有之义。二是实现监督方式的多元。抗诉是法定的重要监督方式,检察机关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再审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等也是有效的监督方式,应当注意综合运用和有效衔接,发挥各种监督手段的整体效能。三是实现监督作用的实效。民行检察工作要融入检察工作的整体发展中,在办理申诉案件、监督纠正错误裁判的同时,积极纠正诉讼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以及发现移送职务犯罪线索和其他刑事犯罪线索,发挥民行检察维护司法公正、促进依法行政以及在反腐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要坚持机制创新,推动民行检察工作整体发展上水平。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两审终审和“上级抗”制度设计,决定了绝大部分的抗诉案件集中在省级检察院办理,在民行检察部门创新建立和完善一体化办案机制,上下协作,发挥市级院的办案主力军作用,对整合监督力量,提高监督效率与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行检察多元化监督格局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基层院民行检察履责内容,在民行检察部门实行分级履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可以发挥基层民行部门在拓展新领域、探索新方式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可以促进基层民行部门积极开展执行监督、调解监督、督促与支持起诉、违法行为调查纠正等创新工作,实现工作重心下移,有效解决人员与任务的“倒三角”结构性矛盾。我们要积极创新建立一体化办案机制和分级履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完善。同时,由于开拓创新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活动,省、市级院要加大指导力度,协助基层院解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基于民行检察大量的创新工作,必须注意防止监督权的滥用,在民行检察部门强化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并作为“阳光检务”的配套制度予以公开,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加大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强化上级院对下级院办案工作的监督,保证检察工作健康发展,推动各级检察院民行检察工作整体发展上水平。

■客观理性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理性监督是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第二次民行检察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执法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履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职责中,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把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结合起来,把探索性与规律性统一起来,深化对民行检察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保证法律监督权依法正确行使,保持检察监督始终合符理性,从而扎实有效地把各项民行检察工作推向前进。

一要坚持在法律框架内改革创新。民事行政检察的改革创新,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在中央司法改革领导小组、高检院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进行。对法律规定不甚明确,但符合法理的改革创新,要理论先行,审慎试点,客观总结,为立法修改提供充分的实践基础。越是强调改革创新,就越是要注意不能任意突破法律规定,不能滥用法律监督权。否则,不但发展不了,相反会对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

二要坚持民行检察监督权行使的边界性。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是诉讼活动中权力制衡的关键,必须严格遵循公权力法定原则,即公权力范围由法律明确授予,权力的行使是有范围和边界的,是有条件和限度的。把握好边界问题,既是原则,也是方法,必须高度重视。在整个民行诉讼监督体系中,检察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分工合作,检察监督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在探索监督范围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秉持谨慎理性的态度,不能把民行检察权无限扩张,设计成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包打天下的权力。而要依法监督,做到到位不越位、尽职不越权。

三要坚持遵循民行诉讼基本原理。民行检察监督主要是对诉讼活动的监督,必须符合诉讼原理,维护民行诉讼制度有序高效运行。两审终审制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确定的诉讼机制,要充分发挥诉讼中审级监督制度的作用,检察机关应重点加大办理不服二审生效裁判的申诉案件力度。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平等权和合法处分权,作为诉讼主体的基本权利,应当受到尊重和保障。为了避免不当干预当事人的处分权,除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外,一般应以当事人申诉作为审查案件、提出抗诉的前提和基础。为了避免打破诉讼结构的平衡,检察机关应始终在当事人之间保持客观、中立、公正立场,不能利用公权力优势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平等诉讼地位。

检察院民行科年度工作总结 篇5

一年来,在上级院和本院的正确领导下,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宗旨,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民行检察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学习情况

为了提高民行科干警整体素质,增强学习自觉性,除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学习,还制定了民行科的学习规划。在政治学习上全科干警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始终。在业务学习上着重学习了《刑法》、《民法》、《民诉法》、《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等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做到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大家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检查学习,人均记业务学习笔记2万字左右。结合工作实际和分院下发的调研活动参考题目,写出调研文章二篇交院政工科,内网的案例分析做到及时更新。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每个阶段都认真学,仔细记,段段有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人均记政治学习笔记2万余字,写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心得体会文章2篇。

二、办案情况

全年共受案3件。周宝先离婚纠纷案,不服苇民初字第54号判决,申诉至我院,民行科受案后通过认真审查,向法院发检察建议,建议法院改变过去那种重实体轻程序的执法理念,并对申诉人提出的合法要求尽快予以解决。法院采纳了检察建议,并将执行情况反馈检察院,申诉人对此结果表示满意,并对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工作态度表示感谢。在办理此案中,民行科灵活运用检察建议,启动法院内部监督机制,达到了监督的目的。民行科通过办理此案撰写简报一期“一份检察建议,收到良好效果”在外网上发布。

季清影因居间合同纠纷不服(20**)苇民初字第204号判决,向我院提出申诉,通过审查认为此案的判决符合法律程序,适用法律正确,通过对当事人耐心工作,做息诉处理。

分院交办大海林赵福宇民间借贷纠纷申诉案件。我科受案后,通过认真审查卷宗,建议分院提请抗诉。

三、其他工作

全科干警参加了林业局政法委主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参加了林业局“歌唱新林区、携手创和谐”文艺演出。对院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都能认真完成。

四、下步工作打算

民行检察工作 篇6

----在全市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摘要)徐从锋

近年来,我市民行检察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践行“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工作主题,全面履行民行检察监督职责,民行检察工作保持了稳步发展。办案规模逐年提升,再审改变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转变抗诉重点、督促起诉、民事和解等探索性工作亮点频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民行检察工作在发展理念、业务建设、队伍建设、改革探索和理论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民行检察工作,推动民行检察工作跨越发展,任务非常艰巨。

一、提高一个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民行检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要充分认识民行检察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依法对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是我国检察制度的重要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民行检察工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发挥出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不能依法履行好法律赋予的民行检察职责,关系到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关系到能否在新形势下维护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关系到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民行检察工作,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淮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今年7月,市委六届二十次全会作出了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奋力争当皖北崛起排头兵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市检察机关务必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紧密结合淮北实际,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切实找准民行检察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不断推出强化监督、促进发展、服务民生、维护稳定的新举措,努力为淮北“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争当皖北崛起排头兵”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三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民行检察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的需要。我们务必要坚持从检察机关的人民性出发,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出发,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不断加强和改进民行检察工作,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民行检察工作,是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确保淮北长治久安的需要。加强和改进民行检察工作,依法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既是维护司法公正的过程,也是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全市检察机关一定要坚持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民行检察工作的重要载体,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把握二个定位,进一步理清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

民行检察监督从性质上来说,是一种公权力对另一种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其监督对象是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而不是对私权的不当干预。从法律地位上来说,是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处于居中监督的地位,在当事人之间保持客观、中立、公正的立场;从监督效力上来说,主要是依法启动相应的法律程序、提出相应的司法建议,促使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和纠正违法情形,体现的是程序效力,不具有最终的实体裁决权;从监督的要求上来说,是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对发生的违法情形或生效的错误裁判进行监督;从监督的基本目标来说,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依法纠正诉讼违法和裁判不公问题,维护司法公正,维护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

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民行检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准确把握民行检察工作的法律监督属性和职能定位,以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为载体,全面落实“三个强化”的总体要求,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监督措施,积极探索创新,推动民行检察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贯彻落实好上述任务和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1、把现有法律规定作为立身之本。我们要紧紧依据现有的法律和制度规定,严格依法开展民行检察工作,同时要按照中央有关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从法理和立法精神出发,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民行检察工作新领域、新方式,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

2、把遵循监督规律作为基本保证。进一步完善民行检察监督的范围、手段和机制,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民行检察监督的内在规律,保证法律监督权依法、正确行使,保证民行检察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

3、把三项重点工作作为重要载体。我们要正确认清三项重点工作与民行检察工作之间的关系,在找准结合点、切入点上下功夫,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民行检察业务,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成效来检验民行检察工作的新发展。

4、把“三个强化”作为重要抓手。我们在开展工作中要坚持以强化法律监督为根本任务,以自身监督为根本要求,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保障,切实做到民行检察各项工作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用出色的工作业绩、突出的办案效果,树立民行检察队伍秉公执法的良好形象。

5、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全市检察机关既要立足当前,坚持用足用好现有法律监督手段,体现民行检察监督的职能和作用,又要着眼长远,加强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不断丰富民行检察监督手段和内涵,努力构建以抗诉为中心的多元化监督格局。

6、把完善工作机制作为重要保障。我们要加快民行检察规范化建设,全力构建上下协作、相互配合、各负其责,各有侧重的一体化办案机制和工作格局,确保民行检察工作高效、有序运转,取得最佳的监督效果。

三、突出三个重点,进一步加大民行检察执法办案和机制创新力度

(一)坚持围绕执法办案,深入化解社会矛盾

1、加大办理民行申诉案件力度,畅通民行申诉渠道。办理民行申诉案件是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主要途径。一要畅通申诉渠道。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宣传民行检察的职能、地位和工作程序。大力推行“亲民检察”和“民生检察”,落实便民利民措施,通过下访巡访、深入厂矿社区宣传、设立民行检察工作联系点、加强与司法所、律师事务所联系等方式,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申诉难的问题。二要调整办案重点。全市检察机关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思想统一到崔伟检察长讲话精神上来,迅速转变办案观念和执法理念,切实把办案重点从一审抗诉转到二审抗诉上来。三要建立一体化办案机制。市级院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不服二审生效裁判申诉的受理、审查和提请抗诉上来,同时注意加快办案进度,提高提抗案件质量。特别要认清基层院在化解社会矛盾、发现和移送职务犯罪、探索创新、机制改革等方面的重大责任,同时要通过建立二审申诉案件基层院接访受理和初步审查机制以及上下级一体化办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院在办理二审抗诉案件方面的职能作用。四要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与保持办案规模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积极受理和审查各类符合要求的民行申诉案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持我市办案总量相对稳定,不出现大幅下滑,实现民行检察工作争先进位;又要着眼长远,着力办理二审抗诉案件,努力提高二审抗诉案件的比例,实现办案结构调整的平稳过渡。五要注重释法说理。对于审查后作出不立案、不提请抗诉、不抗诉等决定的申诉案件,不能简单地一推了之,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法、理、情统一于执法办案中,有针对性地做好释法说理、利弊分析、思想教育、情绪疏导和心理安抚等工作,引导当事人化解积怨,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消除思想上的抵触情绪,促使当事人主动服判息诉。

2、深入推进民行申诉案件调处工作,构建检调对接机制。要坚持调解优先,积极探索检调对接的方式,加强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配合,主动融入“大调节”格局。对案件审查阶段当事人有和解意愿且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要努力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并注意引导当事人做好与法院执行程序的衔接。对已提出抗诉的案件,也可与法院沟通起动再审程序或者配合法院调解和解。

3、积极探索申诉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防止社会矛盾激化。要把风险告知和风险评估预警作为办理案件的重要环节,对各类民行申诉案件进行认真地梳理、分析和研判,及时发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可能引发新的矛盾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科学合理地制定预案,切实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引导当事人正确看待民行检察监督权,认识到可能出现的法律后果并做出理性选择,最大限度地防止缠诉现象。

(二)坚持延伸检察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加强对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突出民行检察参与社会治理的监督属性。全市检察机关要认真研究总结行政诉讼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行政诉讼监督能力和水平。要高度重视办理行政申诉案件,着力纠正行政诉讼中有案不立、有法不依等问题。对裁判确有错误的,要配合法院和有关部门尽可能先采取协调处理方式,促进问题依法及时解决。

2、构建多元化的监督方式,突出民行检察工作解决社会管理问题的针对性。在办理申诉案件中发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严重影响或侵害单位、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应当根据行为主体、行为过错程度、纠错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针对具体问题在抗诉、再审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等多种监督方式中进行选择适用。此外,还应在监督之外主动支持、配合和帮助行政机关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3、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的沟通和衔接,突出民行检察与社会大局的契合性。我们在办案中,要站在大局的高度,注意分析民行申诉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资源等热点难点类案件为切入点,挖掘具有普遍性、倾向性、全局性的社会管理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在加强对行政执法监督的基础上,帮助行政执法部门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促进其建立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模式和机制。

(三)坚持强化法律监督,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1、要通过执法规范化建设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我们要准确把握民行检察工作的法律监督属性、职能定位,健全制度规范,细化工作流程,明确执法条件,强化办案责任。民行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当注重案件审查与法制宣传和说理的有机结合,尊重当事人的主体性,完善对申诉案件审查程序、审查依据以及申诉风险的告知制度和解释工作。

2、要通过办理抗诉案件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抗诉是法律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对于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实施监督的主要手段,具有直接启动人民法院再审程序的效力,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抗诉手段监督纠正确有错误的裁判,并加强抗诉案件的后续跟踪监督。同时要注意抗诉与再审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书等其他监督手段的综合运用和有效衔接,构建以抗诉为中心的多元化监督格局,充分发挥各种监督手段的整体效能。尤其要加大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力度,及时掌握法院审理和采纳情况,对于未能有效启动再审程序、符合抗诉条件的再审检察建议案件,应及时提请上级检察机关抗诉,增强监督效果。

3、要通过转变监督理念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一要积极开展对民事执行和调解活动的检察监督。把群众反映强烈、确有问题的民事执行裁定、执行行为以及虚假调解、恶意调解、双方串通损害国家或第三方利益的调解、违反自愿合法原则的调解案件作为监督重点,积极运用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等方式开展监督。二要积极探索对民行诉讼活动中违法行为的调查和更换办案人工作。三要注重发现和移送民事、行政司法不公背后的违法犯罪线索。

四、抓好四个保障,进一步推动民行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和队伍素质全面提升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民行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两级院党组要加强对民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经常听取汇报,理清发展思路,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民行部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市院民行处要加强民行工作的个案指导、分类指导和宏观指导,认真解决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增强业务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基层好的经验做法,协调解决基层办案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加强队伍建设,为民行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要合理配置内部人力资源,既要注意把具有较强民商、行政法律功底的人员调配到民行检察岗位,又要适当招录民商法、行政法等专业法律人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三)加强能力培养,为民行工作提供有力的执法保障。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反特权思想、反霸道作风”活动,加强对干警的职业道德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公正、作风优良的高素质民行检察队伍。努力培养一批具有精深理论功底、丰富办案经验的专家型人才,切实以专业化建设带动执法办案水平不断提高。

民行检察工作 篇7

遇到了重重困难,需要制度或机制予以保障。

关键词检察调解 优先机制保障

随着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民主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诉讼调解被压缩了活动空间,调解率曾一度陷于低谷。自中共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后,诉讼调解又回春升温,2007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大调解”格局应运而生。同样,担负维护社会稳定重任的检察机关,根据中央深入推进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管理创新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提出了“调解优先、调抗结合”的民行检察工作司法理念,以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和谐。

一、 调解优先的内容、适用原则及现实意义

(一)民行检察调解优先的内容

通过近几年来对民行申诉案件调解的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在改变过去重抗诉轻息诉的情况下,把工作重心从抗诉渐渐转移到民行案件调解息诉上来。现阶段,重点应对以下四类案件坚持优先调解:1、案件有瑕疵,抗诉条件不充分的;2、判决有错误,抗诉效果差的;3、诉求有错误,权利得不到保护的;4、家庭邻里有矛盾的。

(二)调解优先的适用原则和条件

调解优先的适用原则,均应遵循调解的适用原则。主要为:

1、自愿原则,是指检察机关对民行申诉案件调解必须基于当事人双方的自愿,启动、运行与终结调解活动都必须以各方当事人的自愿为基础,切实杜绝强制或变相强制当事人接受调解,当事人对是否运用调解解决纠纷有程序选择处分权。达成的协议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2、合法原则,是指检察机关和双方当事人的调解活动及其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合法性原则不仅要求检察人员的调解行为本身具合法性,同时也要求检察机关对当事人的调解活动及其方案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在调解中,允许当事人对自己的权利做出处分,但当事人的处分不得违背政策、法律的规定,或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权益,这是合法原则的基本要求。双方达成的协议内容,要符合有关政策、法律的规定。

3、公正原则,是指检察机关调解工作以维护司法公正为宗旨,以化解社会矛盾为根本。

4、有限原则,也即调解的条件。并非所有的民行申诉案件都可适用调解,申诉案件经审查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调解:(1)有证据证明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贪污、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2)有证据证明判决、裁定、调解内容存在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案外人合法权益的;(3)其他不宜调解的;包括应当抗诉的案件。

(三)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现实意义

1、对法官的监督 。尽管我国检察机关可以通过对审判监督程序抗诉,提出检察建议,但就检察的性质而言,其监督权是过于狭窄的,限制了检察权在民事诉讼领域的有效行使,也不利于检察机关对民事法律的监督,远远不能适应对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保证司法公正的要求,也没有完全履行其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机关”的权力。通过检察调解这一职能扩张,可以起到以前监督不能触及的“地带”,能有效地监督法官在自由裁量范围内裁决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监督其办案注重法律和社会效果,监督其办案要息事宁人。

2、对执行的监督。法院“执行难、执行乱”现象时有发生,多有人为因素,如执行员没有做好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态度生硬、蛮横,不注重方式、方法,激化了矛盾;有的怠于执行或者故意不执行,欠拖不结;有的违法执行。如果检察机关对这类申诉案件不及时调解,那么就会进入法院的执行程序。通过检察机关的调解工作开展,可以有效防止或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从而起到对法院执行的监督作用。

3、减轻当事人的诉累。民事纠纷案件大都是双方当事人对涉案标的达不成一致,从而引起纠纷,往往是从一审、二审、再审后到检察机关申诉,检察机关再从立案、审查、提请或者建议提请抗诉、抗诉,又到最后法院裁定再审,整个办案周期长、中间环节多,对当事人来说费时费事,最终还可能得不到期望结果,进而又不断上诉、缠诉,诉累大大增加。而检察机关专门的法律监督特殊地位,独立的两审申请审查程序使得当事人感到案件经过了慎重处理,更容易得到申诉人的信任,从而更容易调解结案或者息诉处理,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4、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检察机关是我国国家机关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机关,维护社会稳定是天职,检察机关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出发。当事人申诉的利益特别是那些社会反映强烈、侵害弱势群体利益和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得不到公正合理的处理,就容易导致上访、缠诉,使矛盾升级,影响社会稳定。检察机关通过运用非诉讼机制,积极开展调解工作,促成和解,息诉罢访,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二、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现实困境

(一)民事检察调解缺乏理论基础

我国《宪法》确立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机关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检察机关对民行审判活动中的一切违法行为均可进行监督,但是我国的民诉法只简单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可以进行抗诉,并未规定检察机关办理民行申诉案件可以调解结案这种办案方式。这种办案方式往往造成当事人对检察机关办案的不信任以及法院的不理解。

(二)检察调解容易遭人“非难”

由于法律依据不足及操作程序非法定化,导致调解工作往往得不到法院认可,特别是对于当事人在向法院申请执行后再向检察机关申诉的案件,法院往往我行我素,在检察机关调解过程中履行执行职责,两头(检察、法院)执法。有的法院在检察调解后执行仍不结案,甚至有的法院在检察调解后仍向当事人收取执行费。检察调解易遭受法院的“非难”,从而造成检察调解工作被动局面。

(三)民事检察调解优先缺乏保障措施

1、在案件可抗可不抗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往往为了完成抗诉的硬性指标而选择抗诉。调解优先选择程序得不到保障。

2、调解的难度远大于抗诉,如果走抗诉程序,则可一纸了事,而如果选择调处程序,较之抗诉,则将化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承办同志和部门一般不愿选择调解路径。调解优先得不到制度保障。

3、调解工作往往 “和而不解”,半途而废。检察机关在调解中的法律地位及所达成的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尚未解决,调解协议只能靠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信赖执行,若当事人反悔,司法机关无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也因此有人会借检察调解之力来拖延执行、转移财产,最终导致“和而不解”,从根本上否定了调解所具有的积极价值,甚至引发新的矛盾。

4、基层院“重刑轻民”的理念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调解优先的人力、财力难以保障。调解需要化费大量的财力,需要后勤部门强有力的保障, 需要充实民行部门人员力量,这些人员还需要懂法律,懂调解艺术、技巧,正如美国学者戈尔丁所指出:“调解需要一种高于运用法律能力的特殊技巧。”而上述这些基础条件,现实中很少能得到保障。

三、 贯彻民行检察调解优先原则的保障机制(或方法)

民行检察调解工作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特别是贯彻民行检察调解优先原则存在种种困难,因此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或操作方法,检察调解优先原则才能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笔者试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阐述:

1、程序法保障机制

(1)规定调解为抗诉前的必经程序。所有的申诉案件必须经过初步调解,在初步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再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形选择不同的程序,该抗则抗,不能抗的则继续调。

(2)办案速度上予以保障。对适用调解的案件,检察机关推出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调解的法律保障措施。

(3)在时间上予以保障。为了达到和解这一目的,甚至案件已抗诉至法院(法院作出再审裁定之前),双方当事人提出要调解方式结案的,检察机关仍作调解处理,双方达成和解后,作撤回抗诉处理。

(4)明确调卷权。由于民行部门不存在侦查问题,实践中检察人员到法院调取案卷时往往受到阻力。因此,建议从法律层面明确检察机关有权借阅法院的卷宗,从而通过卷宗了解诉讼过程及证据情况。

(5)调查取证权。为能真正了解案件信息的真实情况(包括案件本身的真实情况),为调解做好信息的铺垫工作,有必要赋予检察机关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向有关单位调取证据、询问证人以及其他调查措施,并且所取得的证据合法有效。

(6)以法规形式明确申请执行后申诉的检察调解案件,法院不收取执行费。这样,可以解决检察调解后法院仍向当事人“索要”执行费问题。当然,笔者也担心,如果检察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在将来有可能出现过渡申诉的现象,也就是本应申请执行的案件当事人也以编造种种理由向检察机关申诉,而检察机关为了增加调解数任意受理调解,最终导至申诉案件的泛滥。

2、实体法律保障机制

(1)明确检察机关的申诉调解职能。由于目前开展的检察调解工作颇受争议,建议立法机关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赋予检察机关民事检察调解职能,并对检察机关在调解中的地位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增强操作性。

(2)赋予检察调解的协议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所达成的协议,系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如一方当事人反悔,对方当事人可申请强制执行该协议。

(3)建立权利保障机制。如担保机制、立即执行机制、违约撤销机制等。

设立担保机制,应允许当事人或检察机关在协议中设定违约担保条款,并把合同法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和预期违约规则引入调解制度中。

应建立立即执行机制,有证据证明义务人有转移财产等逃避履行行为或经营状况严重恶化等,允许权利人不受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和条件的限制即可申请强制执行,这也可有效地阻止申诉人借检察调解之名达转移财产等非法目的。

对于权利人因服从调解而作出让步,义务人在调处后非因客观原因而不予履行,允许权利人重新启动诉讼程序,撤销调解协议。

3、案外保障机制

(1)构建调解网络,完善联动机制。实践证明,仅靠检察机关的力量做好调解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要不断创新“检调对接”机制,主动把社会调解力量引入到检察环节,在社会大调解格局中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亨,从而形成合力,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2)建立与法院执行工作衔接机制。由于有些案件当事人已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就会存在检察院边调解法院边强制执行的矛盾, 所以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受理申诉案件后,在调解前得先进入立案程序,然后把立案决定书送交法院执行部门,法院执行部门在收到检察机关的立案决定书后,应当暂缓执行,这就需要与法院做好相关的衔接工作机制,或者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

(3)资源配置保障机制。在和谐司法视角下的诉讼调解,无疑是民行申诉案件的最佳处理方式,为了满足这一最佳选择,检察机关在利用各种资源时给予优先考虑。如民行人员的配置、车辆的派遣、经费的支出保障等。

(4)建立调解工作考评机制,健全调解激励机制。把提高调解案件总量,提高“调解率”作为科室考核的指标,切实让民行同志重视调解工作,增强调解意识,更加主动、不厌其烦地做好调解工作。

(5)强化提高调解水平的组织培训,提高调解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注重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树立检察官公正、廉洁、亲民、文明的良好形象,逐步搭建起“学有平台,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的调解能力培养长效机制。

四、当前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混淆“调解”与“和谐”的概念,推行无条件“调解优先”。检察机关过分强调“调解率”、“调解量”,把“调解率”等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势必导致一些不宜调解的案件进行调解,应当通过抗诉改判的案件被“和浠泥”,极大地“牺牲”某一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以劝压调”、“以拖促调”、“以拖压调”等方式予以调解的,形式上和谐,实质上并不和谐。调解只要与调解率结合在一起,就会变味、变形 。诉讼中的职权主义就会突现,当事人权诉被削弱。

2、妨碍当事人私权自治的自由。当前司法实务中层出不穷的“调解经验”、“调解方法”无一不是以突破当事人“拒绝调处”和不能形成“调解合意”的心理防线为目标。形形色色、绵绵不断的柔性压力,甚至是外柔内刚的压力都妨碍着当事人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自由支配和行使。

3、弱化检察人员业务理论素质的提高。调解主要凭经验,对当事人进行劝导,“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最后由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这项工作不需要去论证争议是项的是非、对错,长此以往,一些应该去论证的争议焦点问题被“和浠泥”,民行业务理论就得不到提高,使职业化的检察官日益扮演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4、有序的诉讼秩序被动摇,法律权威性丧失。过分注重调解工作,使得某些案件本应进入的诉讼程序被“遗弃”,从而扰乱了法律原先设计的一整套严密的诉讼秩序。如有的当事人本可通过抗诉程序得到既得利益,有些明显错误案件本可改判也可能被“和浠泥”,过渡强调检察调解,抗诉特有的功能就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通过抗诉纠正法院判决错误的功能被弱化。加上调解大多采用“背靠背法”,在老百姓眼里法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是非、公正观念被淡化,最终法的权威性丧失,让老百姓丧失对法的信仰。

结束语

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实现 “案结事了”,这是中央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增多,不可能都通过法律途径强制性地加以解决,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及司法调解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探索建立检察调解机制,形成大调解格局,化解矛盾纠纷。

上一篇:爱围绕在我身边-作文下一篇:惆怅不得意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