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安综合实习报告

2024-11-08

信安综合实习报告(通用5篇)

信安综合实习报告 篇1

信安镇关于对非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等进行

调查摸底情况的报告

4月14日全市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党组织规范提高“百日行动”动员会后,我镇党委高度重视,按着市委组织的对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党组织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要求,抽调镇组织员办、经委办、文教室等相关部门骨干力量,迅速成立了信安镇调查组,本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死面”的原则,对全镇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进行了一次拉网式调查。现就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镇共有81家非公经济组织,已建立党组织6个;共有事业单位9个,已建立党组织4个。

二、党组织班子建设情况

镇党委始终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大事来抓。

1、理顺关系,健全组织。合理设置党的组织,是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和首要任务。近几年,随着私营企业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势必造成一部分农村党员流向私营企业,镇委为了使流动党员纳入党的领导,过上正常组织生活。通过组织力量对全镇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规模、员工数量、党

1员分布进行调查摸底。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宜单建则单建、宜联合则联合、宜挂靠则挂靠”的原则,采取了三种模式建立了私营企业党组织。一是对从业人员1000人以上,正式党员100人以上的,生产经营业绩好的企业,建立党委。如新利钢铁有限公司党委;二是对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上、正式党员多于3人、常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非公有制企业,单独建立党支部。目前,全镇共建有5个党支部;三是对生产经营不固定、党员分布零散、业主为党员的非公制企业中的党员,归属镇经委党总支管理。

2、强化领导,健全班子。党组织的作用发挥的好坏,关键在于党组织负责人,镇党委始终把选好配强党组织的负责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三有”标准,即有较高的党建理论水平和一定党务工作经验,有较强的领导才能和协调能力,有较丰富的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一是引导企业党员选举企业老板直接担任党组织书记,对企业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选举条件成熟的非公有制企业按照选举程序由全体党员通过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组织书记。二是由企业副总担任党支部书记。对原为集体改制为私有制的企业,在充分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仍由原党支部书记担任。目前,全镇6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班子健全,战斗力较强。

三、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

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帮助、促进和监督、协调作用,发挥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企业党组织只有在企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提高党组织的地位,才能为企业所接受,为党员所欢迎,为群众所拥护。几年来,我们结合“四百工程”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认真开展了“争五星创五好”(五星:班子建设星、党员队伍星、工作机制星、企业发展星和群众满意星;五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活动,按照自评申报、考核命名和动态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对全镇6家非公有制企业抓好了企业的星级管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全镇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深入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开展,全镇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全部高质量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全部工作任务,企业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党员队伍建设情况

全镇非公有制企业共有党员132名,其中流动党员36名。在流动党员的管理上,我们按照“流动不流失”的要求,实施“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为内容的“三找”活动,开展隐性党员梳理,对流动党员深入细致的工作,并登记造册,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和流动情况,把他们纳入了党组织管理。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采取三项措施,进一步加强企业党员的管理。一是

围绕生产经营定目标。年初,由支部根据企业的生产规划、投资计划和发展方向等,确定党建工作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生产抓党建,并根据目标要求,结合党员的工作岗位和实际,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每各党员头上,充分发挥党员在生产经营中的骨干带头作用。二是围绕生产经营献言策。把党建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推动企业良性健康发展。引导企业开展 “我为企业发展献一策”等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献计献策。两年来,全镇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先后向企业提出各类意见和建议110条,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围绕生产经营抓活动。按照“五个好”党支部的标准和党员的要求,普遍深入开展了“星旗联创”活动,制定了不同岗位星级党员的具体标准,使广大党员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群众感到他们身边的党员“平时能看出来,困难进能站出来,关键时刻能豁出来”。

五、党组织阵地建设情况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之初,我镇就本着“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规范,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原则,加强了企业党组强阵地建设,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和支部办公室,统一制作了上墙牌匾,将霸州市新型经济组织党组织工作细则、党组织职责、党组织机构、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入党誓词、党组织和党员活动制度、党建工作规划、发展党员程序图、“八荣八耻”内容、党支部书记职责等内容全部公开上墙。同时,完善了党员大会、党支部会议及党员学习和活动等制度,规范了各种活动记录。

中共信安镇委 2010年4月

信安综合实习报告 篇2

在可持续发展、环境、社会责任等问题被各国都高度关注的背景下, 反映这类非财务信息的非财务报告, 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但是这些独立的报告披露的信息量超负荷, 很大程度上重点不够突出, 且编制成本较高, 信息利用率很低。故很有必要在分析和整理现有各类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的基础上, 编制一份更为综合及精要的“整合报告” (Integrated Reporting) , 以满足报告使用者对企业多方面信息的了解 (汪祥耀, 2012) 。由此, 一种新型的企业报告——综合报告应运而生。

综合报告又称为整合报告, 是由英国查尔斯王子倡导成立的可持续性会计项目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等机构成立的一个联合项目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 (IIRC) , 于2010年提出的新型报告框架。IIRC的宗旨是:构建一套全球公认的综合报告的方法——该方法将以明确、清晰、持续和可比的方式, 提供更多关于对某组织历史和未来产生影响和取得业绩的综合信息。综合报告不谋求实现更大透明度, 而是揭示不能由传统的财务报告解释隐藏的价值 (Presott, 2013) 。

2011年IIRC在其发布的关于综合报告的讨论文件《迈向综合报告:在21世纪传播价值》 (以下简称“讨论文件”) , 第一次给出了综合报告的定义:是以一种可以反映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商业等背景的方式, 对企业战略、治理、业绩和前景等重要信息进行整合并列示的报告制度。

讨论文件发布后, 收到了来自全球范围内两百多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反馈意见, 多数机构对综合报告持赞同态度, 仅有少数机构 (如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 认为传统的财务报告不应该被综合报告所取代, 应将其中的非财务信息部分单独构成一份报告作为财务报告的补充。这些机构和组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关于综合报告的改进意见, 认为综合报告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2011年, IIRC在北京召开会议,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审议了综合报告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会计司司长杨敏在2012年指出“整合报告能加强和融合现有的报告框架和报告实践, 使企业报告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企业应关注整合报告与其价值之间的关系, 从而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价值创造能力”。

我国学者蔡海静等 (2013) 也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 建立了FESG四维报告, 认为未来的整合报告应是涵盖企业财务 (F) 、环境 (E) 、社会责任 (S) 和公司治理 (G) 这四个方面综合信息的报告, 形成了新的我们称之为的“FESG报告”。

二、综合报告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

(一) 综合报告可能带来的优势

1. 提高报告的清晰性。

从2000年GRI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到后来的社会责任报告等, 非财务报告包括的内容日渐多维化, 形式逐渐多样化。这种多报告互存的报告方式虽然看起来内容丰富全面, 各报告之间容易出现内容重复、信息冗余的问题, 某些关键的信息得不到突出。对管理层来讲, 不仅降低了企业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而且还加大了企业报告的编制成本;对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 加大了阅读财务报告的难度, 而且可能让利益相关者忽视某些重要信息。

综合报告把企业的财务、环境、社会及治理四方面的信息汇集于一身, 通过有组织、系统的方式整合而成, 能够把各种内容重复、信息冗余的现象有效的解决。编制综合报告一方面通过清晰明了、系统的表述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为快捷地掌握企业的核心信息, 提高信息的及时性, 从而能及时做出有利的决策。

2. 提高信息价值相关性。

综合报告框架编制的核心在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其如何创造并维持价值 (杨敏2012) 。蔡海静 (2013) 把全球第一个强制性执行综合报告的国家——南非, 在约翰内斯堡证交所的四百余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报告实施前后信息价值相关性, 以此检验综合报告的执行是否能够影响企业的价值。研究结果显示: (1) 整合报告强制执行后,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有所增加, 综合信息具有较高的决策有用性; (2) 非财务信息对股价的解释力度有所提升, 弥补了部分财务信息价值的不足, 甚至还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综合报告在南非执行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南非的数据表明, 综合报告股价更能全面解释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 (可持续发展能力) 和企业的价值创造。

(二) 综合报告的劣势

1. 编制框架和理论尚不成熟。

综合报告近几年来新提出的一个概念, 虽然由IIRC提出了草案, 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对这方面的研究都比较少见。就我国而言, 仅有蔡海静、汪耀祥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对这方面有研究, 他们都提出了许多对综合报告的发展很有利的意见, 但总体来讲, 综合报告始终是一个尚未成熟的新兴产品, 相对于传统财务报告的成熟度而言, 处于一个劣势地位。

2. 编制难度较大, 成本较高。

由综合报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综合报告披露的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至少包含财务信息、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财务信息而言, 有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对其编制、计量和报告进行规范, 也就是说, 主要问题在于非财务信息:第一, 由于非财务信息涉及的范围非常大, 分布较为散乱, 因此非财务信息的收集难度相当大。第二, 据笔者所知, 目前还没有提出任何方案可以彻底解决非财务信息的计量问题, 因此综合报告的编制者应以何种方式呈现非财务信息, 而信息使用者又如何捕捉这些非财务信息。第三, 综合报告不是简单地把各类信息相加汇总, 而是要通过系统的方法剔除重复的信息, 从而整合成一套综合报告, 在此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获取、分析、计量、加工的难度也较大。第四, 由于非财务信息涉及面较广, 某些信息的收集已经超出了企业财务部门力所能及的范围了, 因此, 编制综合报告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助, 这势必会增加企业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从而增加了综合报告的编制成本。

3. 外部审计难度增加。

由于非财务信息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其公允性、真实性、可靠性均比财务信息更加难以衡量, 就目前并没有相关的非财务信息的审计准则。综合报告给审计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非财务信息的主观性较大, 其真实性、公允性等标准不明确, 并且审计人员本来对于综合报告所含的社会责任信息和环境信息等领域并不太熟悉, 这就给审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因此必须培养知识面较广且专业能力更强的审计人员。这对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可能会加速高素质人员的培养, 对于小型和中型会计师事务所而言, 结果难以预料。第二, 增加了审计机构的风险, 综合报告涵盖的内容越全面, 审计风险越高, 承担的责任越大, 特别是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问题被高度重视的今天, 更容易引起相关的审计责任的问题。

4. 监管难度加大。

综合报告含有财务、社会责任、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如果依然由财政部门监管的话, 因为财政部门对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不如环保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了解, 那么势必会出现分管协助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各个监管部门之间一旦没有协调得当, 将会出现“监管漏洞”, 监管难度就大大地提升了。

(三) 综合报告面临的机会

1. 世界各国对综合报告积极响应。

2011年IIRC发布了关于综合报告概念框架的讨论稿, 得到了2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机构或组织的积极响应, 并提出了诸多宝贵的反馈意见, 总体而言, 世界各国对综合报告都持支持的态度。同年, IIRC正式宣布了在全球范围内的40多家企业 (包括微软和我国的中电控股有限公司在内) 编制综合报告, 微软公司的财务总监Peter认为“综合报告提供了改善财务报告的机制”, 对综合报告持看好的态度。

2. 技术支持。

诸如“云计算”、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L) 等, 这类信息处理的技术近年来在世界各国飞速地发展并得到了推广运用。它是一种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 , 主要用于商业信息和会计信息的定义和交换, 其特点是服务可计量化, 资源的池化和透明化。因此运用该类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大量收集和量化, 为综合报告的编制创造了技术支持。

(四) 综合报告面临的威胁

1. 综合报告与现有会计准则难以协调。

会计司司长杨敏 (2012) 认为综合报告的推出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进行整合, 势必需要国际以及各国相关标准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订, 这也需要委员会与国际上的多个机构以及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之间进行有力的沟通和有效的磋商, 其协调工作量和难度之大不容忽视。

2. 企业对编制综合报告积极性较低。

综合报告是近几年的新产物, 不少企业对综合报告的认知程度较低, 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编制综合报告的意义, 并且尚无确切研究能够证明综合报告能为企业带来利益, 在此情况下, 企业编制综合报告的积极性要低于各地的会计机构或组织的积极性。

3. 报告使用者可能还不适应综合报告的模式。

报告使用者一般来讲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综合报告致力于表现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即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多数利益相关者可能较多地关注短期的有关利益方面的财务信息, 可能不会敏感地捕捉到其中更为深层次的信息, 如公司治理、资源等方面的信息。

4. 增加企业内部控制的难度。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目标方面的得分在几个分类中均得分最高 (刘晓嫱, 2013) 。也就是说, 要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 必须要有有效的内部控制, 我们可以认为综合报告同样适用这条规则。笔者通过在CNKI进行有关内部控制案例的文献搜索, 结果显示大部分文献都是阐述企业出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文献中列举的企业基本都是大企业甚至著名企业) ,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并不如人意。

若是编制综合报告, 由于各类非财务信息的加入, 以及编制人员的增加, 势必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并不成熟的今天, 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内部控制得不到保证, 那如何保证综合报告的公允性和真实性呢?

三、小结

综合报告的推出, 给出了财务报告发展的一个崭新的方向, 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综合报告有可能成为未来企业报告的主流, 但是综合报告的实施面临重重的困难, 笔者认为, 要发展综合报告就我国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虽然国际上提出了综合报告编制框架的草案, 但是并没有在大范围内进行实践操作, 该方案是否适合于我国企业, 还不得而知。因此, 我们在密切关注综合报告的国际动态的同时, 需鼓励我国学者展开综合报告相关的理论研究。着手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重视综合报告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提出适合我国企业的综合报告模式。

第二, 传统财务报告有一套完整的财务报告准则体系, 这就要求综合报告也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准则体系, 以规范综合报告的报告形式、披露内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质量要求等。因此发展综合报告, 研究和探索综合报告准则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 研究和探索综合报告的评价体系。综合报告编制得好坏与否, 不能由某一组织或机构主观判定, 需要一套可信、可行的评价体系来客观判定综合报告的完整性、公允性、真实性等。监管部门和审计机构在开展相关工作、给出相关意见的时候, 才能够做到有依据可循。

第四, 完善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此, 我国学者刘晓嫱在这方面展开了研究。她认为综合报告的实施使得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和有价值。对此她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在综合报告实施下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是为综合报告的实施做良好的铺垫, 因此着手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综合报告发展的措施之一。

第五, 向企业宣传综合报告。首先, 企业是综合报告最重要的参与者, 不论是学者还是会计组织或机构如何地热衷于研究综合报告, 但企业才是主要的实施者, 一旦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一切都是空谈。即使是强制性要求企业编制综合报告, 结果只会差强人意。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向企业从上至下灌输综合报告的理念, 让企业意识到编制综合报告的重要性, 意识到综合报告为企业带来的长期利益。对此相关部门可以挑选部分企业进行试点, 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编制综合报告, 以此对企业进行更有说服力的宣传。

摘要:本文通过对综合报告的国际发展动态进行概述, 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SWOT分析, 以期为我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综合报告,非财务信息,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 .蔡海静, 汪祥耀.实施整合报告能否提高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会计研究, 2013;1

[2] .杨敏, 刘光忠等.综合报告国际发展动态及我国应对举措.会计研究, 2012;9

信安综合实习报告 篇3

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资源的投入, 同时也伴随着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禀赋不足, 生态脆弱, 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部分地区环境容量已严重超载。长期以来, 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保护模式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资源综合利用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合理利用资源和减轻环境污染两个核心问题的有效途径, 既有利于缓解资源匮乏和短缺问题, 又有利于减少废物排放。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把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一项重大技术经济政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总体部署,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出台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全面客观反映2011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特编写本年度报告。

一、资源综合利用总体情况

2011年, 在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的扶持下, 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力度不断增强, 利用规模日益扩大, 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 综合利用规模稳步提高

2011年, 我国煤炭、铜、铁、磷等重点矿种的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及综合利用率比上年提高0.5%~1%, 全国约1/3的共伴生矿产资源实现综合开发。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固体废物年利用量达15亿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近60%, 年利用量近20亿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1%, 年利用量5亿吨。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1.65亿吨, 回收总值达5763.9亿元, 部分城市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率提高到70%, 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利用量分别占当年产量的13%、50%、23%和42%。

(二) 综合利用效益日益显现

2011年, 通过综合利用各类固体废物减少堆存占地10多万亩。全国煤矸石、煤泥发电装机容量达2 800万千瓦, 相当于减少原煤开采4200万吨。从钢渣中提取出约450万吨渣钢, 相当于减少铁矿石开采近1 740万吨。秸秆养畜相当于节约粮食5 000万吨, 作为燃料使用相当于节约原煤约8 400万吨。通过农林废物综合利用节约木材超过9 000万立方米。全国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10万余家、各类回收网点30万个, 从业人员1 800多万人。

(三) 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2011年, 组织实施"废物资源化技术与示范"国家科技计划重点专项, 统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 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部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钒钛资源、铜铅锌镍锍矿伴生资源实现综合开发, 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逐步实现产业化, 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技术中试成功, 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以煤矸石、煤泥为主要燃料的大型煤矸石发电机组陆续投入运行, 全煤矸石烧结砖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一) 共伴生矿产

2011年, 我国黑色金属矿共伴生的30多种有用组分中, 有20多种得到综合利用;有色金属矿的45种共伴生组分中, 有33种得到综合利用;全国共伴生金属矿产约70%得到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的金属量占到全国金属总产量的15%。全国35%的黄金、90%的银、100%的铂族元素、75%的硫铁矿和50%以上的钒、碲、镓、铟、锗等稀有金属来自于综合利用。贫镍硫化矿、贫锡多金属矿、复杂低品位铜铅锌和钨钼铋多金属矿高效经济选别技术, 低品位黑白钨混合精矿直接水冶、钼铋精矿直接提取铋和钼等一批重大新工艺、新技术得到突破和应用。全铁品位低于10%的超贫磁铁矿得到开发利用。铜、铀等低品位难选冶矿石的地下溶浸和就地浸出实现工业化,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技术在矿山得到推广。

全国煤层气 (煤矿瓦斯) 抽采量114亿立方米, 利用量达48亿立方米。其中, 井下瓦斯抽采量91亿立方米, 利用量达30亿立方米;煤层气产量23亿立方米, 利用量18亿立方米。全国累计施工煤层气井8 000余口, 产能超过60亿立方米, 煤矿瓦斯用户200余万户, 瓦斯发电装机容量130万千瓦, 煤层气燃料汽车9 000余辆。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 首批确定6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11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财政部等部门印发《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确定37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和40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安排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专项资金共计16亿元。科技部支持建立了国家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国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调查与评价工作, 初步建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为今后评价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主要指标。

(二) 尾矿

2011年, 我国尾矿产生量达15.81亿吨, 同比增长13.5%, 其中铁尾矿8.06亿吨, 铜尾矿3.07亿吨, 黄金尾矿2.01亿吨, 其他有色及稀贵金属尾矿1.34亿吨, 非金属矿尾矿1.33亿吨。

2011年, 尾矿综合利用量为2.69亿吨, 同比增长23.1%, 综合利用率为17%, 比上一年度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从尾矿中回收有价组分约占尾矿利用总量的3%, 资源回收量达800万吨, 生产建筑材料约占尾矿利用总量的43%, 充填矿山采空区约占尾矿利用总量的53%。尾矿综合利用年产值达到468亿元。

三、产业废物综合利用

(一) 粉煤灰

亿吨

2011年, 我国粉煤灰产生量达5.4亿吨, 综合利用量达3.67亿吨, 综合利用率达到68%, 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中用于水泥生产约1.5亿吨, 占利用总量的41%;用于生产商品混凝土7100万吨, 占利用总量的19%;用于生产粉煤灰砖9600万吨, 占利用总量的26%, 用于筑路、农业和提取矿物等高附加值利用各占5%、5%和4%。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修订《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发布《关于加强高铝粉煤灰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颁布《蒸压粉煤灰多孔砖》 (GB26541-2011) 和《建材用粉煤灰及煤矸石化学分析方法》 (GB/T 27974-2011) 标准。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提取微珠、冶炼硅铝合金等技术工艺取得较大突破, 综合利用方式逐步从粗放型利用转变为集约型高附加值利用。

(二) 煤矸石

2011年, 我国煤矸石产生量约6.59亿吨, 综合利用量4.1亿吨, 综合利用率62%。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 800万千瓦, 年利用煤矸石1.4亿吨, 综合利用发电企业达400多家, 年发电量1 600亿千瓦时;生产建材利用煤矸石量5 000多万吨;充填采空区、塌陷区、筑基修路、土地复垦等利用煤矸石2.15亿吨。

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低热值煤发电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高参数、高效率、大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矸石发电机组, 最大单机容量33万千瓦;煤矸石深加工技术取得突破, 年产30万吨煤系高岭土项目投产, "矸石充填置换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 工业副产石膏

2011年, 我国工业副产石膏产生量达1.69亿吨, 其中磷石膏6 800万吨, 脱硫石膏6 770万吨, 其它工业副产石膏3 285万吨。工业副产石膏年综合利用量7 789万吨, 已与天然石膏持平, 综合利用率达到46.2%, 其中磷石膏、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23%和69%。水泥生产利用工业副产石膏6 000万吨作为水泥缓凝剂, 墙体材料生产利用工业副产石膏550万吨, 年产纸面石膏板2.9亿平方米、石膏砌块850万平方米。

亿吨

有关部门发布了《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制定了《烟气脱硫石膏》、《α型高强石膏》和《磷石膏土壤调理剂》等相关标准, 研发成功了蒸压半干法生产高强石膏、循环流化床煅烧工业副产石膏以及利用磷石膏制粒状硫酸铵产品、制成高强度、耐水承重的全息磷石膏砖等技术工艺, 单条年产5 000万平方米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纸面石膏板生产线全部实现国产化。利用脱硫石膏替代天然石膏作为水泥缓凝剂技术成熟并已逐步推广应用。

(四) 冶炼渣

1. 钢铁冶金渣

2011年, 全国钢铁冶金渣产生量约4亿吨, 其中高炉渣2.38亿吨、钢渣9 360万吨、含铁尘泥5580万吨、铁合金渣1 160万吨, 综合利用量约3.87亿吨, 综合利用率达到96.7%, 主要用于水泥、混凝土掺合料以及钢渣砖、透水砖、免烧砖、砌块、路缘石等各种建材制品的生产。

国家将冶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先进工艺技术和新一代钢铁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鼓励类。制订了《混凝土多孔砖和路面砖用钢渣》、《道路用钢渣》、《钢渣道路水泥》等一系列标准。开发了矿渣、钢渣复合微粉、钢铁渣生产水泥、熔融高炉渣直接生产矿棉技术工艺。

2. 有色冶炼渣

2011年, 有色冶炼渣产生量7639万吨, 其中赤泥、铜渣、锌渣、铅渣产生量分别为4 260万吨、1356万吨、400万吨和289万吨, 综合利用量达到3700万吨, 综合利用率约48%, 其中铜渣、铅渣基本得到综合利用, 赤泥综合利用率较低, 仅为5.2%。

国家发布《铜渣精矿》等相关标准, 有关企业自主开发了含砷废渣处理技术-砷滤饼加压浸出工艺及成套处理装备, 可综合回收铜、砷、铼等有价金属。采用全湿法清洁生产工艺, 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富集的含砷、含镉等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基本实现回收利用。

(五) 化工废渣

2011年, 我国电石渣产生量达1 757万吨, 综合利用率达100%, 主要用于生产水泥、碳化砖、粉煤灰砖、室内装饰材料等建材产品, 近年来扩展到用于工业脱硫及生产碳酸钙、氯化钙、硫酸钙等化工产品。纯碱白泥利用量近100万吨, 主要用于工程土、锅炉脱硫剂、农用肥料、制净水剂等领域。

国家出台《烧碱/聚氯乙烯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年产200万吨电石渣生产纯碱碳酸钠生产线投入运营。

(六) 建筑垃圾

2011年, 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约8亿吨, 其中拆除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约6亿吨, 建筑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约2.26亿吨。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1 000万吨。

国家颁布了《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 有关部门起草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 启动了国家标准《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术语》及行业标准《建筑垃圾再生无机混合料》、《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实心砖》、《砌块和砖用再生骨料》等4项标准的编制工作。建筑垃圾移动式处理装备实现国产化。深圳、广州、青岛、昆明、邯郸等地起草出台地方条例, 规范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

(七) 废旧路面材料

2011年, 我国国省道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年产生沥青路面旧料达1.6亿吨, 水泥路面旧料达3000万吨, 综合利用率约30%。

交通运输部加大了路面材料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 通过实施科技示范工程、专项技术推广等方式, 在全国公路建设中大力推进沥青、水泥路面再生利用技术成果, 编制发布了《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指南》、《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指南》等行业标准规范, 推进规模化应用, 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加快沥青路面再生设备、水泥路面再生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八) 废水

2011年, 我国再生水产量12.9亿吨, 再生水利用量9.6亿吨, 其中工业用水6亿吨、市政用水1.3亿吨、景观用水2.3亿吨。全国新增海水淡化能力16万立方米/日, 新增矿井水利用量4亿立方米, 矿井水利用能力达到40亿立方米/年, 矿井水利用率达到61.5%。

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提出到2015年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15%的目标, 明确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有关部门起草和发布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矿井水利用发展规划》、《工业节水“十二五”规划》, 制定了《湿法炼锌企业废水循环利用技术规范》等标准。

四、农林废物综合利用

(一) 秸秆

2011年, 我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8.63亿吨, 可收集资源量约为7亿吨, 其中稻草2.11亿吨, 麦秆1.54亿吨, 玉米秆2.73亿吨, 棉秆2 600万吨, 油料作物秸秆3 700万吨, 豆类秸秆2800万吨, 薯类秸秆2 30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5亿吨, 综合利用率约为71%, 其中, 作为饲料使用约2.18亿吨, 占31.9%;作为肥料使用1.07亿吨, 占15.6%;作为种植食用菌基料0.18亿吨, 占2.6%;作为燃料使用1.22亿吨, 占17.8%;作为造纸等工业原料0.18亿吨, 占2.6%。我国秸秆还田面积总计5.24亿亩。全国农林剩余物直燃发电装机容量达340万千瓦, 年利用农林剩余物2 700多万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发布了《“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等文件, 出台保护性耕作、秸秆养畜、秸秆腐熟还田等激励政策, 将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将部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列入国家863、973等科技支撑计划, 实施了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固化试点工程, 开展了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秸秆气化和秸秆固化成型等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

(二) 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

2011年, 我国林业三剩物及次小薪材产生量约2亿吨, 其中采伐剩余物约占15%、造材剩余物约占5%、木材加工剩余物约占50%, 综合利用量达到1.9亿吨, 其中造纸、生产人造板、养殖食用菌和生物质能源化年利用量分别达到5 000万吨、1.1亿吨、1 000万吨和2 000万吨。

财税部门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 继续对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综合利用给予税收优惠。发布《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行动要点》, 将推进林业剩余物能源化利用, 开发林业生物质能高效转化技术作为重要途径和措施。农林生物质工程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木竹加工剩余物定向解聚和分子重构技术列入863课题。

(三) 畜禽粪便

2011年, 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达到30亿吨。目前主要有“粪便污水贮存+农田利用技术模式”、“厌氧沼气发酵+生态处理技术模式”、“干湿分离+固体粪便堆肥+污水达标排放技术模式”等3种利用模式, 全国沼气年产量达150亿立方米, 生产有机沼肥4亿吨, 年可处理利用畜禽粪便10亿多吨。

国家有关部门起草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制定了《畜禽粪便中铅、镉、铬、汞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相关标准, 将养殖废弃物处理纳入国家扶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资金支持范围。

(四) 海洋与水产品加工废物

利用海洋与水产品加工废物生产甲壳素、海鲜调味品、饲料等技术工艺日趋成熟, 利用贝壳等废物生产高档陶瓷制品、工艺品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五、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一) 废钢铁

2011年, 我国废钢铁利用量达9 100万吨, 同比增长5%, 其中包括钢铁企业产生废钢铁3 500多万吨, 社会回收废钢铁5 000多万吨, 进口废钢铁677万吨。废钢铁利用量占当年粗钢产量的13%, 年可节省1.55亿吨精矿粉, 相当于减少原生矿石开采3.9亿吨。

国家发布了《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制定了《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废钢铁加工配送企业快速发展, 年加工能力超过20万吨的企业已有40多家, 形成3 000多万吨的加工能力。

(二) 废有色金属

2011年, 我国国内主要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量达465万吨, 同比增长12.3%。其中废铜100万吨、废铝220万吨、废铅135万吨、废锌10万吨。我国再生铜、铅、铝占铜、铅、铝当年产量的比例分别达到50%、23%和42%。进口主要废有色金属实物量738万吨, 同比增长2.4%。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相当于减少原生矿开采5.3亿吨。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典型废旧金属综合利用及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废旧稀土及贵金属产品再生产利用技术及示范分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 国内自主研发的总重量达260万吨的NGL铜冶炼炉成功下线, 再生铅领域的节能环保短窑和废铅蓄电池破碎分选国产化设备得到推广和应用。

(三) 废纸

2011年, 我国废纸综合利用量约7 015万吨, 综合利用率达71.2%。其中国内废纸回收量4 347万吨, 进口各类废纸2 668.4万吨。我国国内废纸回收率由2001年的27.2%提高到2011年的44.57%, 回收量从1 002万吨提高到4 347万吨, 利用量由1 638万吨提高到7 015万吨。

有关部门发布了《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名录》 (第一批) , 促进了以废纸为原料的造纸项目发展。我国大部分纸及纸板品种中均可使用以废纸为原料的纸浆, 并用于大型纸机, 生产部分高档产品。废纸利用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四) 废塑料

2011年, 我国废塑料产生量约2 800万吨, 再生利用量为2 100多万吨, 同比增长9.37%, 占塑料消费总量的24%, 其中国内废塑料再生利用量约1350万吨, 进口量约830万吨, 年可节约原料2 000多万吨, 节约原油超过4 000万吨。

废塑料再生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得到持续开发应用, 基本形成了大中型塑料回收再生利用企业为主体、废塑料专业交易市场为基础的综合利用格局。在沿海地区涌现出了一批废塑料来源稳定、经济效益好、技术装备先进的再生利用企业, 实现废塑料的规模化、集中化处理, 环保设施较为完善, 避免二次污染。

(五) 废旧纺织品

2011年, 我国废旧纺织品产生量达2 600万吨, 其中化学纤维占70%左右。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量230万吨, 相当于节约原油300万吨。

成功研发了"废旧服装-再生切片-纤维高值化再生利用"生产工艺, 建成国内第一条年利用3000吨废旧服装再生切片生产线。科技部将涤纶与涤棉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成立了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六) 废旧木材

2011年, 我国各类废旧木材产生量达6 000万吨, 折合材积8 500万立方米, 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 主要用于木质人造板、木塑复合材料、制浆造纸和生产乙醇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编制印发了《木材节约代用工作实用手册》, 制定《废弃木质材料回收利用管理规范》、《木材保护管理规范》等国家标准。

(七) 废旧轮胎

2011年, 我国废旧轮胎产生量约1 000万吨, 无害化利用率约60%, 其中翻新轮胎约1 600万条, 再生橡胶产量约300万吨, 胶粉产量约30万吨, 其中用于生产改性沥青12万吨, 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与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并列的橡胶资源渠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废轮胎超细粉碎和再生利用技术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预硫化技术和“BP线控废全钢子午胎胶粉成套装备”等共性关键技术设备, “特巨型工程轮胎无模翻新成套技术、工艺和设备”、“常压连续法再生橡胶清洁生产技术”。交通运输部制定了《路用废胎硫化橡胶粉》、《公路工程废胎胶粉橡胶沥青》等行业标准, 研制了大功率、高效的橡胶沥青加工设备, 累计实施废旧轮胎胶粉沥青公路修筑示范工程近1万公里。

(八)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2011年, 我国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房间空调器、微型计算机五种电器生产量达7.4亿台, 社会保有量超过18亿台 (其中居民社会保有量占90%) 。理论报废量接近7 000万台, 重量约200万吨。全国家电以旧换新累计回收废旧家电6 000多万台, 其中, 废旧电视机5 100万台, 废旧电冰箱220万台, 废旧洗衣机470万台, 废旧房间空调器22万台, 废旧微型计算机260万台, 回收率为88%;拆解处理废旧家电约为5 600多万台, 其中, 废旧电视机4730万台、废旧电冰箱220万台、废旧洗衣机430万台、废旧房间空调器27万台、废旧微型计算机210万台, 处理率为91.1%。截至2011年底, 我国规范化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近100家。

国家颁布实施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 (第一批) 》、《制订和调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的若干规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许可管理办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管理规定》等相关配套政策。

(九) 生活垃圾

2011年,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无害化处理量为1.58亿吨, 其中设市城市1.31亿吨、县城0.27亿吨) , 其中采用焚烧、堆肥等资源化处理方式超过0.3亿吨。2011年,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51.3万吨/日, 其中焚烧处理能力超过10万吨/日, 生活垃圾发电容量达250万千瓦, 年利用垃圾量3 000多万吨。

国务院批转了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中央财政安排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3.16亿元, 支持了33个城市 (区)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建设。

六、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制度建设

2011年,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总体要求, 积极推动各行业、各领域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从加强规划指导、促进产业转型、推进重点领域、引导技术进步、完善扶持政策、推广典型模式等方面不断加强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制度建设。

(一) 规划指导, 强化宏观管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研究提出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分别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和《煤层气 (煤矿瓦斯) 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 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领域的规划指导。

(二) 转型升级, 促进结构调整

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 将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作为鼓励类重点内容, 并在多个领域和相关行业中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给予鼓励。《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均提出将综合利用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三) 重点推动, 带动全面提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相继发布了《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十二五”墙体材料革新指导意见》、《“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关于加强高铝粉煤灰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指导意见》、《赤泥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等专项文件。在重点领域选择资源化利用潜力大、环境影响广泛、堆存量大的品类, 推动大规模、多途径、高附加值综合利用, 带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全面提升。

(四) 技术驱动, 增强支撑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 发布了257项先进适用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科技部在《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实施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 编制发布《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工业余热余压利用、工业和城市节水、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技术领域纳入《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11年度) 》作为发展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发布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 (第一批) 》。国土资源部发布《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

(五) 政策导向, 完善配套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了180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形成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4 000多万吨/年。商务部、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52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建设41 309个回收网点、226个分捡中心和37个集散市场, 同时支持了91个区域性大型回收基地建设。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对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要求各级金融机构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作为支持重点, 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六) 试点示范, 推广典型模式

Brugada综合症1例报告 篇4

关键词:Brugada综合症,遗传性心律失常,晕厥,心脏性猝死

Brugada综合症是一种原发性心电活动紊乱性疾病[1], 为一种基因突变产生的遗传性致死性心律失常, 通常引起心脏性猝死, 因其诊断上困难 (证据不足) , 在临床上很少受基层医务人员重视, 其占病人猝死的百分率随着认识的加深不断增加, 本文报告一Brugada综合症病人, 旨在引起同行工作者重视, 在临床中发现更多的典型病例。

1. 病例报道

患者男性, 39岁。主诉3年来突发晕厥4次, 伴有抽搐, 约2-3min后清醒。1h前因再次发生晕厥1次来我院。体格检查未见明确异常, 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史。相关检查:心电图可疑, 类似Brugada三型心电图改变 (V1-V3, ST段抬高2mm) ;肺部CT、超声心动图、心脏64排CT均未见异常。家族史:其父亲55岁时死亡于睡眠中, 有一个弟弟尚未发生晕厥现象。诊断:晕厥原因待查。建议病人到北京人民医院检查心脏电生理, 一个月后回访, 电生理检查考虑Brugada综合症。建议安装植入式电除颤器, 病人未同意。

2. 讨论

Brugada综合症是遗传性心律失常的一种, 故近10年来逐渐得到医务专家重视。Brugada综合征占所有心脏猝死者的4%-12%, 占无器质性心脏病猝死的20%-60%[1]。Brugada综合征多数为男性, 男:女=8:1, 多数在30-40岁之间发病。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新的疾病谱, 由于采用诊断标准、被调查地区或人群选择各异, 各研究报道的结果相差较大, 确切的人群发病率尚不清楚, 多数研究以人群中Brugada综合征特征心电图作为观察指标。2002年ESC“专家共识性建议” (简称ESC建议]公布之前, 各研究采用的诊断标准多以Brugada等首次报道时描述的心电图特征 (即右胸导联V1-3的J点抬高≥0.1mV, 伴右束支阻滞) 为依据, 其后发表的研究则以ESC建议为标准 (详见后文诊断标准) 。可见按照目前较为公认的标准, 人群中符合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诊断标准的发生率在0-61/10000, 特发性室颤患者中达8%-21%。Brugada综合征在东南亚地区发病率较高, 在泰国和老挝的某些地区, 每年因Brugada综合征导致死亡的自然人群中比例高达 (4-10) /10000, 是年龄小于50岁、无心脏病史人群中最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

详细询句病史和家庭史是诊断的关键。不能解释的晕厥、晕厥前症状、快速心悸病史和家庭性心脏猝死史是诊断的重要线索[2]。因为50%病人有家庭史, 静态心电图呈典型改变 (I型) 即可作出诊断。但50%病例静态心电图呈隐匿型, 静态心电图不能作出诊断。诊断时最重要的是要排除冠心病、左室功能障碍和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另外对此病的认识程度和诊断意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是欧洲心脏病学会于2000年建议的诊断标准, 由于Brugada综合征研究仍在进展之中, 建议的诊断标准是从现有可获得研究资料总结得出的, 可能随研究的不断进展, 需要及时更新。

已知的Brugada综合征致病基因SCN5A编码钠通道a亚单位由4个结构域组成 (DI-IV) , 每个结构域包括6个跨膜a螺旋 (S1-6) , 各个结构域之间以及跨膜a螺旋之间有肽链相连。每个S5-S6之间细胞外肽链较长且曲折迂回, 称为P-loop。4个P-loop共同围成钠离子内流的“孔”, 决定了钠通道的通透性和选择性。当SCN5A基因发生突变时, 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1) 通道的表达或细胞内转运过程阻碍, 导致细胞膜表面功能性钠通道数量减少; (2) 钠通道动力学特征改变:失活加速、复活减慢, 或通道处于中间失活状态的比例增加;或者突变位于“孔”结构上, 导致通透性破坏, 通道无功能; (3) 混合型:既有蛋白表达的下降, 又有动力学改变, 最终导致钠电流丧失或减少。

3. 诊断

1.出现典型的下斜形 (I型) 心电图改变 (见附图) , 且有下列临床表现之一, 并排除其他引起ECG异常的因素, 可诊断Brugada综合征: (1) 记录到室颤; (2) 自行终止的多形性室速; (3) 家庭心脏猝死史 (<45岁) ; (4) 家庭成员有典型ECG改变 (coved type) ; (5) 晕厥或夜间濒死样呼吸; (6) 电生理诱发室颤。

本例病人有典型症状, 心电图为type3型, 经心脏电生理检查最终确诊为Brugada综合症。在临床中, 尤其猝死病人中, Brugada综合症通常不被人所认识, 一方面对猝死病人遗传学病史询问不够, 另一方面生前不能留下典型心电图证据, 有的即便出现典型或不典型改变由于疏忽不能被认出来。从典型特征到不典型特征, 从不重视到重视, 这是认识问题的规律。在临床中, 我们医务人员只有加强对遗传性致死性疾病的认识才能发现更多的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1]彭健, 吴平生, 许顶立, 等.Brugada综合征的家系调查[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9, 19 (4) :23.

信安综合实习报告 篇5

关键词:电子实习,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仅仅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 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如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设计、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能力培养, 是各高校思考和探索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校工程实训中心针对电子实习这门重要的实践课程, 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努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更好地推进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下面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积累的改革经验和教学效果。

一、电子实习教学的改革措施

近几年来, 我们在电子实习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与探索, 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1. 建立经典教学案例库, 充实实习教学内容。

电子实习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电子元器件的基本知识;电烙铁的使用与焊接;直流稳压电路的焊接、调试与参数测量;示波器和万用表的使用;电子产品的焊接、安装及调试等。改革前, 电子实习的教学内容, 虽然能达到操作训练和动手实践的教学要求, 但整体而言, 是基本而简单的, 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教学内容, 无法满足我校内涵建设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因此我们每学期向一线的实习指导老师征集教学案例, 组织专家和同行, 比较和讨论, 评选出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优秀教学案例, 不断积累, 建立电子实习经典教学案例库。这样不仅丰富和充实实习教学内容, 而且激发和提升实习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在电子实习中, 陆续采用并运用于实践教学, 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经典教学案例有:可调式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的原理、焊接与调试;简单收音机电路的原理、焊接与调试;自动水龙头控制电路的原理、焊接与调试;声光控节电开关电路的原理、焊接与调试;多功能数字液晶显示万用表的原理、焊接与调试;基于PT2262和PT2272数字编译码芯片的遥控发射接收电路的原理、焊接与调试等。

2. 学生“学练试创”, 老师引导启发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 我们大致将整个实习过程分为学、练、试、创四个不同阶段。针对这四个阶段的特点, 实习教师相应的调整教学重心和方式。学, 主要是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这个阶段教师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 主要是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老师注意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电路模块的调试和故障诊断。试, 主要是知识的运用和发现, 在这个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关键电路模块的基本原理、调试和排除故障。创, 是实习的最后一个阶段, 相比于前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更高。通过项目设计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个阶段, 实习老师注重和强调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 并通过最后的答辩环节评定和考核项目实施中团队成员的表现。

3. 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 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电子元器件辨识与检测等内容主要依靠实习指导教师在实训室里通过黑板教学讲解和实物操作演示, 而焊接工具与焊接练习、电子产品的电路原理及焊接调试等实习教学内容则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 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操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借助网络优势, 在教学改革中, 我们制作了实习教学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包, 努力建设电子实习精品课程, 实现教学资料网络共享,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运用图像、文字和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手段, 以丰富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和网上师生互动环节, 来帮助学生有效便捷地预习教学内容和获取教学资源, 拓宽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渠道,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 基础与提高并重, 个人与团队兼顾, 综合考核学生。

为了更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需建立较为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来对学生电子实习表现进行考核。根据实习内容的教学安排, 我们把整个电子实习内容的安排划分为四部分:基础、提高、设计和答辩。因此, 学生的成绩评定也就综合了这四部分: (1) 基础部分 (占30%) , 主要是培养学生个人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了解和掌握常用元器件的分类、规格、型号、辨识方法及选用原则等;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使用方法;构思并在万用板上焊接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LOGO, 作为自己电子作品的标志;直流稳压电路的焊接、调试及测量等。 (2) 提高部分 (占30%) , 安排一些较为复杂电路模块的原理、焊接、调试等作为实习的提高内容, 主要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的设计阶段打下基础, 包括双晶体管振荡电路、小型继电器控制电路、遥控发射接收测试电路的焊接与调试等内容。 (3) 设计部分 (占30%) , 在这个阶段, 学生4或5人一组, 自由组成团队, 自主选择实习的设计项目, 分工协作, 共同努力, 自主设计, 独立调试, 提交作品及设计报告, 以团队的形式完成项目。 (4) 答辩部分 (占10%) , 最后团队推选一名成员, 进行项目完成情况的陈述答辩。

二、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几年来, 我们对电子实习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实习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了, 而且广大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也感觉受益匪浅。通过实习报告、问卷调查及师生座谈等形式反映, 学生亲身感受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 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

在项目设计这个阶段, 学生必须查阅技术资料和技术手册, 提出电路设计方案, 然后比较、讨论和分析, 最终确定较为合理的方案。这个过程中, 所有团队成员普遍感觉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升, 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 电路分析与诊断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普遍反映, 电路调试是实习中的“硬骨头”, 最磨人。一不小心, 就引发故障, 此时需要冷静分析, 反复检测, 耐心调试, 细心排查, 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样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对电路分析与诊断的能力。

3. 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电子实习后期布置的设计项目, 是以团队形式完成的, 单打独斗是无法完成的。因此, 成员之间必须加强交流沟通, 取长补短, 相互协调, 同舟共济, 否则会拖延项目的进展。最后的项目答辩, 必须思路清晰, 简洁客观地进行陈述答辩, 才能完美地展现项目的成果, 这些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4. 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实习报告中, 大多数学生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在运用和验证之后才变得鲜活生动, 才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后, 在实践中一旦遇到新问题, 才可能激发出新的灵感和创意。只有不断实践, 才能收获创新的喜悦。

教学实践证明, 电子实习的教学改革和建设, 效果良好, 不仅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而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有明显的提升。教学效果表明, 学生在自主学习、电路分析与诊断、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创新设计等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艳芳, 吴波, 赵晶, 曾建唐.电工电子实习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3) .

[2]李新超, 李继凯.电子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0) .

[3]岑盈盈, 杨志卫.电工电子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8 (1) .

[4]曹雪萍.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J].素质教育论坛, 2009, (6) .

上一篇:经典语录:不到不可怕,守不住才是个笑话下一篇:2011党委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