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府发90号文件

2024-06-27

渝府发90号文件(精选5篇)

渝府发90号文件 篇1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行政立法有效期制度建立后废止第一批市政府

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渝府发〔2008〕133号

根据《重庆市行政立法基本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为加快创建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切实改善我市发展环境,经市政府组织市政府法制办及各部门对截至2009年12月31日施行满5年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废止87件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文件目录见附件)。

凡没有列入废止目录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有效期自2009年1月1日重新起算。

二○○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附件:

行政立法有效期制度建立后废止的第一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目录

1.重庆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公安局市规划局市城建局市房管局关于加强城市易燃建筑和临时棚房消防管理的请示报告(重府发〔1980〕109号)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实施办法(重府发〔1991〕208号)

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收取证券期货市场监管费的通知(重府发〔1997〕14号)

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重府发〔1997〕15号)

5.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重府发〔1997〕20号)

6.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市旅游局关于加强本市国内旅游船定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渝府发〔1997〕22号)

7.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社会发展统筹基金征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重府发〔1997〕40号)

8.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的通知(重府发〔1997〕50号)

9.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求及评估验收办法的通知(重府发〔1997〕67号)

10.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铁路分流费资金管理有关事宜的补充通知(重府函〔1997〕155号)

1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实行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的通知(渝府发〔1998〕23号)

1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种子工作的通知(渝府发〔1998〕28号)

1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扩大对外劳务合作规模若干优惠政策(试行)的通知(渝府发〔1999〕6号)

1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渝府发〔1999〕9号)

15.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住房货币化分配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渝府发〔1999〕11号)

16.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住房补贴试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

〔1999〕12号)

17.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渝府发〔1999〕15号)

18.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政策的通知(渝府发〔1999〕30号)

19.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依法治市工作的通知(渝府发〔1999〕43号)

20.重庆市城镇土地使用税实施办法(渝府发〔1999〕84号)

2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安全生产责任制暂行规定的通知(渝府发〔2000〕2号)

2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清洁能源工程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的通告(渝府发〔2000〕13号)

23.重庆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劳动局关于停止执行家居农村老工人换工政策请示的通知(渝府发〔2000〕20号)

2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鼓励外商来渝投资进一步扩大内联的相关优惠政策的通知(渝府发〔2000〕62号)

25.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对企业新产品开发实行政策扶持的通知(渝府发〔2001〕63号)

26.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组建市级国有工业控股(集团)公司的通知(渝府发〔2000〕66号)

27.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乡镇(街道)组建司法调解中心的通知(渝府发〔2000〕72号)

28.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00〕74号)

29.重庆市人民政府批转供销合作总社等四部门关于供销合作社产权制度改革和开放办社中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渝府发〔2000〕75号)

30.重庆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科委等五部门关于重庆市大学科技园优惠政策的通知(渝府发〔2001〕4号)

3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渝府发〔2001〕14号)

32.重庆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关于重庆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执照费管理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1〕23号)

3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速公路管理的通告(渝府发〔2001〕25号)

3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暂行规定的通知(渝府发〔2001〕28号)

35.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公告(渝府发〔2001〕62号)

36.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01〕64号)

37.重庆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整顿住房建设收费取消部分收费项目的通知的通知(渝府发〔2001〕106号)

38.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2年财政预算的通知(渝府发〔2001〕119号)

39.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蚕桑生产技术改进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2〕6号)

40.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特大城市都市发达经济圈城市规划区主城等名称及相关范围界定的通知(渝府发〔2002〕44号)

41.重庆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工考办市经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关于重庆市奖励工业企业领导集体管理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2〕53号)

4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北部新区开发建设的意见(渝府发〔2003〕6号)

4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受非典疫情影响较大的部分行业实行税收等减免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府发〔2003〕27号)

4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从重处罚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丢废弃物等行为的通告(渝府发〔2003〕29号)

45.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三峡移民迁建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渝府发〔2003〕38号)

46.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2003年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公告(渝府发〔2003〕50号)

47.重庆市人民政府批转市交委关于主城区中巴车退出客运市场实施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03〕84号)

48.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4〕28号)

49.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4〕30号)

50.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开展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试点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04〕58号)

5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的通知(渝府发〔2004〕89号)

5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从2004年7月1日起增加企业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渝府发〔2004〕100号)

5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财政局关于中央专款地方配套资金比例的规定(试行)的通知(渝办发〔1997〕31号)

54.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关于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渝办发〔1998〕120号)

55.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旅游定点单位管理等4个试行办法的通知(渝办发〔1998〕143号)

56.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违反市政府规范政务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决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的通知(渝办发〔1998〕152号)

57.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收缴分离暂行规定的通知(渝办发〔1998〕155号)

58.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关于扶贫贷款地方贴息办法的意见的通知(渝办发〔1998〕179号)

59.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市级国有产权转让收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办发〔1999〕59号)

60.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财政局市劳动局关于贯彻中央12号文件提高三条社会保障线水平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渝办发〔1999〕67号)

6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重庆市市级机关政府采购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办发〔1999〕70号)

6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148法律服务专线建设的报告的通知(渝办发〔1999〕127号)

6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政务会议政府采购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办发〔1999〕134号)

64.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地税局关于贯彻落实市委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完善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的报告的通知(渝办发〔2000〕7号)

65.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00〕44号)

66.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违反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决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的通知(渝办发〔2000〕161号)

67.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关于整顿和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0〕170号)

68.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关于重庆市职工因病退休(职)鉴定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办发〔2001〕8号)

69.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关于贯彻国办〔2001〕14号文件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1〕24号)

70.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通知(渝办〔2001〕50号)

7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办发〔2001〕69号)

7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关于贯彻国办发〔2001〕70号文件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1〕117号)

7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改革国有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资产评估监督管理工作意见通知的通知(渝办发〔2002〕3号)

74.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完善重庆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2〕31号)

75.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2001年调整企业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2〕32号)

76.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渝办发〔2002〕43号)

77.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认真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渝办发〔2002〕112号)

78.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2002年调整企业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2〕124号)

79.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交委关于整顿和规范主城区出租汽车市场秩序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办发〔2003〕5号)

80.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渝办发〔2003〕7号)

8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非典防治期间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3〕63号)

8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渝办发〔2003〕106号)

8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重点建设项目安全文明施工奖惩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3〕240号)

84.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部新区投资服务规范的通知(渝办发〔2004〕44号)

85.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我市家禽业减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渝办发〔2004〕69号)

86.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接入服务的实施办法(试行)(渝办发〔2004〕129号)

87.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环保局等部门重庆市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办发〔2004〕312号)

主题词:文秘工作文件废止△决定

分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8年12月19日印发

渝府发90号文件 篇2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实施办法》已经2008年10月21日市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十九日

重庆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以下简称土地)出让管理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等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土地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必须在土地有形交易场所公开交易,并遵循合法、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

第三条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加油(气)站、高速公路配套服务区、轨道交通等经营性市政项目和商品住宅等土地出让(租赁),以及工业用地使用权改变为经营性用地使用权的和已供应的土地改变用途收回土地后出让的(本实施办法第三章规定情形除外),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租赁)(以下简称招拍挂)。土地招拍挂的交易规则按照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和我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市国土部门负责全市土地公开交易的管理工作。投资(发展改革、经济)、建设、规划、财政、环保、监察、工商、税务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土地公开交易的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土地供应重大事项有关部门会审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国土房管局制定)。

第五条市、区县(自治县)应当建立土地成本评估(审核)机制。即根据拟供应宗地的位置、面积、用途、建设规模等,评估(审核)其市场交易参考价格。

第六条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以及开发区的土地交易统一在市土地和矿业权交易中心公开进行。其他区县(自治县)的土地交易,在本区县(自治县)土地有形交易市场公开进行。

第七条土地交易机构提供土地交易服务的,按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收取交易服务费用。

第八条市国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国家规定的技术规程修订基准地价,定期调整土地级别,确保政府的收益。

第九条本实施办法所称土地出让金系指政府应收的级差地租。

第二章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

第十条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是指国家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确定的用途和年限让与(出租)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租赁)价款的行为。

土地出让(租赁)前,存量的国有建设用地,应当依法将地上建构筑物拆迁安置完毕,新增建设用地应当依法实施完毕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出让(租赁)的土地应当是经整治达到“三通一平”的熟地。

第十一条按照国家和本市国有土地储备整治管理规定,土地出让前应由有资质的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储备整治。主城区范围内的土地,原则上由市级储备机构储备整治,区级土地储备机构可对零星旧城地块储备整治。储备机构申请储备整治土地,须向所在地国土部门提出申请,按规定程序审批。

第十二条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每年11月前将本地区下一拟出让的国有土地供应计划报市国土部门,市国土部门会同建设、发展改革、规划、财政等部门研究提出土地供应计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后执行。

第十三条国土部门依据批准的供地计划按拟供应的地块向规划部门函询用地规划条件。规划部门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及时发出《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函》(以下简称《规划条件函》)及其附图。

第十四条土地出让范围应当是规划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拟供应宗地周边城市(镇)道路、绿化等城市(镇)基础设施用地不得纳入供地范围,道路中心线至边线的土地或拓宽部分的土地、绿化等城市(镇)基础设施用地的征收(用)土地成本可计入拟供应土地的成本。对确因宗地供应时必须把周边城市(镇)道路、绿化等城市(镇)基础设施纳入出让地块一并建设的,规划部门在出具《规划条件函》时应明确相关的经济技术指标,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在土地出让前确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面积、工期、标准、规模、建成后的管理及权属归属,并在土地出让文件中明确。

第十五条规划条件应当包括:土地位置、面积、用途、建设总规模(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以及须配备的公共设施等。

附图应当包括:在1/500—1/5000现状地形图上标示,地块区位与现状、地块坐标、标高(包括±0.000以上及以下标高)、建设用地界线以及地块周边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

对重要地块,规划部门发出的《规划条件函》及其附图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

第十六条国土部门依据《规划条件函》编制土地出让方案。土地出让方案的内容包括:出让地块位置、面积、用途、使用年限、权属、现状、规划条件及附图、地块勘测定界图及出让合同文本、供地时间、供地方式、建设时间等。第十七条拟供应土地涉及原有租赁关系的,应先行解除租赁关系方可供应。涉及权利限制的,在土地公告供应前,抵押权人应出具同意对宗地进行出让公告的书面意见,处理好经济、法律关系。

第十八条按照本市土地公开交易成本审计(评估)的有关规定,由土地交易机构委托土地成本审计(评估)机构对拟出让地块的土地成本予以审计(评估)。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土地交易机构按照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和国家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土地招拍挂出让。土地招拍挂出让公告须知的内容包括:竞买申请书、竞买土地报价单、宗地图、宗地规划条件、成交确认书(格式)、土地出让合同(样本)、土地的交易时间、交地时间及状态、土地出让价款缴纳的时间进度、违约责任等。公开出让须知应在当地主要媒体、中国土地市场网以及土地交易机构专网上公告。土地公告20天期满后,按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公开交易。交易成功后,土地竞得者与土地交易机构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成交确认书》(以下简称《成交确认书》),支付交易服务费用。

第二十条土地竞得者应当按《成交确认书》的有关规定与国土部门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土地出让合同)。

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必须使用市国土部门统一制定的土地出让合同文本。国土部门与土地竞得者草签土地出让合同时,法定代表人签字应当手书,不得以其他形式代替。

第二十一条凡土地交易完成后,须在政府供地文件审批和土地出让合同签订后10个工作日内,按国家的要求将土地交易后的成交信息在中国土地市场网上公布。

第二十二条土地竞得者须按土地出让公告须知的规定支付土地出让价款。土地出让价款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支付后,国土部门方可进行土地登记。

第二十三条土地招拍挂出让后,土地竞得者持土地出让合同等文件依法向规划等有关部门办理项目建设手续。

第二十四条凡经招拍挂出让程序获得的建设用地,须按土地出让合同的约定进行开发建设,不得批准改变土地招拍挂出让时的规划条件。因市政府决定依法对城乡总体规划修改或按规划实施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导致土地出让合同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造成土地使用者重大损失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土部门提出申请,提供有关对该项目规划调整的依据,国土部门会同规划、财政和当地政府共同核定其损失,并报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后给予补偿。或由规划部门会同国土部门及当地政府共同研究,进行必要性论证,合理确定调整方案。报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调整。

第二十五条房地产交易主管部门应依据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规划条件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第二十六条凡土地招拍挂出让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增加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建筑面积,由规划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处罚后,对符合规定的应当按不低于土地成交时土地出让总价款楼面单价为标准征收土地收益,修订土地出让合同;对不符合规划的由规划部门实施拆除,确因不能拆除的,经规划许可,由政府予以没收,再由没收机关向国土房管部门申请办理增加建筑面积的房屋登记手续。

第二十七条国土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督促土地受让方履行合同的义务。对土地受让方未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应按合同约定执行,依法追究违约责任,直至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三章划拨土地转变为出让土地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所称划拨土地转变为出让土地是指土地使用权人在合法取得的划拨土地上修建房屋,并取得了房地产权证后,按土地、房屋现状在不

改变土地原用途和使用权人的情况下,经原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可以将此土地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该权利人按规定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价款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因改制需要以出让方式配置土地的,可按土地原用途由划拨土地转变为出让土地方式办理土地出让手续,补缴土地出让金。

第三十条为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以及依法批准建设的农转非住房等用地中按规定比例配建的联体商业用房,在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经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提交合法的土地房屋产权证后,可按程序补办土地出让手续,补签土地出让合同,补缴土地出让金。

第三十一条凡划拨土地转变为出让土地补办出让手续的土地,不得进行项目开发建设,若要按规划进行项目开发建设的,应按土地供应的规定和程序予以土地划拨或招拍挂出让。

第四章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需依法提前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应当给予土地使用者适当补偿,其补偿金额由国土部门会同规划、财政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委托有评估资格的土地评估机构评估,报同级政府批准。

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应当依据出让合同约定的年限和土地的开发经营等情况,对该地块使用权进行现值评估后,减去国家投入该地块的增值收益,其差额为该地块土地使用权的补偿金额。国家投入的增值收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三条对以土地资产为主的股权转让、入股联建、合资合作以及法定代表人登记更换等,工商部门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时,应加强与国土部门和税务部门协调,防止非法炒卖土地和偷逃税费。具体办法由市工商部门会市国土、市地税、市国税部门研究制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交易过程中中标人、竞得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中标、竞得结果无效;造成损失的,中标人、竞得人应当依法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一)违背法律法规或者交易文件规定义务的;

(二)提供虚假文件,隐瞒事实的;

(三)采取行贿、恶意串通等非法手段中标或竞得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无效情形。

第三十五条行政机关、土地交易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视其情节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以合作开发、招商引资、历史遗留问题等名义对应当实行招拍挂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采用划拨方式或协议出让方式供应的;

(二)在招拍挂出让活动中阻止符合受让条件的申请人进场交易,或者允许不符合受让条件的申请人进场交易的;

(三)操纵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交易结果的;

(四)泄露标底或底价的;

(五)对未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支付土地出让价款或者不具备其他法定条件而为其发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的;

(六)收受贿赂、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

第三十六条行政机关、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许可文书无效。同时,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非经营性用地违规用于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改革、建设、国土(房管)、规划、工商、税务等部门为其办理基本建设等手续的。

(二)土地公开公示信息中,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设置诸如虚增成本等有碍公平、公正、公开市场机制建设条件的。

(三)借股权转让和变更法定代表人进行土地倒卖和转让行为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军事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应当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程序办理。但在土地出让前,应当提交规划主管部门发出的《规划条件函》及其附图。第三十八条国有土地的租赁应当参照本实施办法执行。

渝府发90号文件 篇3

工作的实施意见

渝府发[2010]2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按照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一年强化、二年突破、三年攻坚、四年巩固”有关要 求,2010年是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突破年”。现就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突破年”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 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坚持安全发展加强安全工作的决议》和市 委、市政府《关于平安重庆建设的决定》(渝委发〔2009〕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和地质灾害防治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的决定》(渝委发 〔2009〕14号)等重大决策部署,以建设平安重庆和安全保障型城市为目标,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突破年”工作为主线,在提升政府安全监管能力、落 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全民安全意识等方面进一步落实、深化、创新,实施重点突破,促进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市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09年下降2.5%;一次死亡3人以 上较大事故控制在50次以内;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控制在2次以内。

――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切实强化。规范乡镇(街道)安监办职能;100%的工业园区(开发区)设立安全 监管机构;100%的乡镇(街道)安监办、工业园区(开发区)安全监管机构配齐必需的监管装备;鼓励探索村(居)设置安全(稳定)专职干部。

――安全监察执法效能显著提升。强化预防为主的执法理念,事前预防性安全执法力度明显加大,安全生产 事前经济处罚金额不低于总处罚金额的40%;区县(自治县)安全生产执法行业全面规范,安全监察执法人员100%持证上岗。

――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明显增强。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班组建设全面加强,标准化建设纵深推 进,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率在80%以上;1000家高危行业生产小企业关闭任务全面完成。

――安全社区创建全面扎实推进。新启动250个乡镇(街道)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评定认证50个市级安 全社区。

三、工作重点

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要重点抓好监管执法、安全标准化、安全社区、专项整治、宣传教育、安全投入、安全科 技、应急救援等八项工作,提升政府安全监管能力,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全民安全意识。

(一)深化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安全违法行为。――强化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乡镇(街道)安监办设置和人员配备,全面开展乡镇(街道)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安监、综治、信访、公安、司法、人武“六位一体”监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政资源的整合效能作用;加强各类工 业园区(开发区)安全监管机构建设,足额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一步深化村(居)安监、综治、信访、警务、调解、治保、民兵“七位一体”工作机制,鼓励 探索在村(居)设置安全(稳定)专职干部。2010年,全市所有工业园区(开发区)单独设立安全监管机构,所有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开发区)配齐必需 的安全监管装备。

――完善安全监察执法体制机制。研究制定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职 业安全健康监管等法规规章。强化市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总队的安全监察执法职能,市级行业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充实安全监察执法力量;鼓励区县(自治县)在安全监 管任务重的乡镇(街道)探索派驻执法中队。建立集各级安监、监察、公安、工商、税务、质监、行业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执法联动协调机制,大力实施联合执法; 完善工商、金融、保险以及有关资质管理部门对“黑名单”企业的惩戒机制;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评审制度,规范乡镇(街道)委托执法工作,加强业务指导 和培训,全面推进乡镇(街道)行政执法。2010年,全市100%安全监察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强化安全生产事前预防性处罚。全市各级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部门要编制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的执法计划,强化事前处罚,依法严厉查处违法违章行为和事故隐患。加大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力度,对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单位和当事人给予严厉的法律、行 政和经济制裁。树立“隐患就是事故”观念,按照事故“四不放过”原则实施“隐患问责”,严格打“三非”、反“三违”、治“三超”,严肃查处事故迟报、谎 报、漏报和瞒报行为。建立行政执法跟踪检查督查制度,对执法力度不够、工作不到位、避重就轻甚至包庇纵容等行为依法实施责任追究;2010年,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 事前预防性处罚金额不低于总处罚金额的40%。

(二)深化安全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 有关政策规定,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制度,规范设置安全管理机构,落实人、财、物等保障措施,自主组织实施风险识别、安全检查、隐患整治、事故抢 险等安全防范工作。深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开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专项行动,督促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探索实施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分类管 理,以及中小企业和事故多发企业安全管理、技术服务“托管”模式。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强化班组安全责任,切实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充分发挥工会、职 代会、职工代表、职工的作用,开展“安康杯”竞赛、“零事故”等安全文化活动,新启动200个市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评定认证41个市级安全文化企 业。

――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强化安全标准化在市场准入中的规范作用,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 料和新装备使用,淘汰落后和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工艺、设备。将安全标准化与风险抵押金、保险费率、名优品牌、评先评优等挂钩,健全企业安全标准化激励机 制。建立安全标准化备案、统一公告、信息发布制度。依托社会团体、科研院校、中介组织、专家等,建立企业安全标准化评审机构,严格评审认证。大力实施“样 板工厂”、“样板矿井”、“样板岗位”等示范工程。2010年,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安全标准化达标率达 80%以上,发电、港口、燃气、乳制品、烟草、商贸企业等13个非高危行业试行安全标准化。

――健全安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安全诚信机制,建立企业安全承诺制度,健全安全诚信与法 律法规结合的惩戒机制。建立企业负责人年薪和员工工资与安全绩效挂钩制度,建立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安全卡制度,加强个人安全信息监管。严格高危行业安全资质 管理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规定,提高安全准入门槛,健全高危行业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三)深化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构建社会安全保障体系。――明确安全社区建设目标。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及评定认证 标准,全面开展以乡镇(街道)、大中型企业为单位的城市安全社区、农村安全社区和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的创建活动。2010年,全市新启动250个乡镇(街 道)创建安全社区,评定认证50个市级安全社区。

――完善安全社区创建机制。各区县(自治县)要成立安全社区建设推进委员会,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职 责明确、高效协调、共同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安全社区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安全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管理办法;完善考核机制,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注重过 程监督,强化绩效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对经评审认证获得市级、国家级、国际级“安全社区” 称号的,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从安全专项资金中以奖代补。

――全面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社区创建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领 导,加快推进。各创建单位要掌握本单位的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等信息,组织策划和实施安全促进项目,评估安全绩效并持续改进;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增强 社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安全社区创建档案,为评定认证和持续创建夯实基础。2010年,在安全社区创建单位确立1500个安全促进项目,建立250个 社区伤害监测网络,成立250个安全社区自愿者队伍。制定安全社区考评认证办法,由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组织专家组考评认证。

(四)加强安全专项整治,提升高危行业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作 用,建立隐患拉网排查、挂牌整改、档案管理、追踪督办常态机制。按照行业类别、企业规模、管理水平、事故情况等确定重点排查对象,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常态 化。重大隐患由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政府三级挂牌限期督办,实行整治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重大隐患限期整治率达到80% 以上。机场、学校、工业园区、工矿企业的建设工程按规定实施报批备案;凡有权批准建设项目开工的部门,将批准开工的文件抄告项目所在区县(自治县)建设等有关行业监管部门,督促建设单位依法报批备 案。

――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加快构建道路交通“四大体系”,建设客运驾驶人安全生产信息监管平台,完 成县乡公路安装1000公里护栏,完成40座危桥改造,加快推进渡改桥项目和客渡船标准化改造,推进嘉陵江河口68公里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强农村摩托车安 全管理,探索国有大型运输企业安全绩效评估抄告制度,完善水陆交通安全电子监控系统,推进动态监控。继续打好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全市高瓦 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全部建立地面永久瓦斯抽放系统,所有产煤区县(自治县)煤矿瓦斯实现集中联网监控;强力推广矿井人员定位跟踪系统;严格行政许可,提 高煤矿准入门槛,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严格建筑施工安全许可,健全重大建设项目安全挂牌跟踪督办制度,推广实施建筑工地现场电子监控,继续推进建筑施工 领域安全生产“三落实”专项整治。狠抓非煤矿山矿业秩序整顿,强制推行分台阶分层开采。继续开展尾矿库专项整治,认真落实《尾矿库隐患综合治理方案》。开 展石油天然气企业防井喷失控、防硫化氢中毒、防天然气管道占压破坏。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使用、储存、废弃处置等全过程监管,安全间距不足的 加油(气)站、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强制安装阻隔防爆设施。依法整治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经营秩序。加强电梯、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 种设备安全监管。集中开展高层建筑、公众聚集场所、危旧房片区消防安全整治。全面推进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培育监管执法、职业健康监督员“两支队伍”; 建立职业危害申报、作业场所监督检查、职业卫生安全许可“三项制度”;构筑法律法规标准、技术服务支撑、宣传教育、信息与装备“四大体系”,改善作业环 境,减少职业危害。切实抓好铁路、民航、电力、冶金、有色、机械、建材、轻工、水利、农机、民防、中小学校等安全专项整治,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扎实抓好高危行业生产小企业关闭工作。2010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300个小煤矿、638个小 非煤矿山、50家小危化生产企业、12家小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关闭任务。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制度,制定完善政策,规范关 闭标准和程序,加强检查、审核、验收。强化关闭工作督查,严防弄虚作假。妥善解决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困难职工救济救助以及土地复耕、环境治理、煤矿周边 农民的水、电和道路等问题,确保社会安全稳定。进一步强化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的“打非”责任,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等生产经营活动,严防关闭企业死灰复 燃。

(五)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全面提升社会安全意识。――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以宣传“平安重庆”、“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为主线,打造以市安监局公众 信息网、《中外安全生产》、《中国安全生产报》等“一网、一刊、一报”为核心的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重大措施及先进典型和经 验,曝光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和重大事故典型案例,促进企业零事故、社区零伤害、乡镇零死亡活动。健全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宣传网络,开展 树先进典型、“安全生产月”、“安康杯”、“送安全文化下基层”、安全保障示范创建等系列宣传活动。完善道路交通、消防、公共场所安全警示标志、标牌。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载体,大力开展专版、专栏等特色宣传 活动,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大培训。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统一编制交通安全、防火防爆、防触电、防中 毒和各类事故、自然灾害自救基本知识教材,在中小学校开设公共安全知识课程。鼓励支持高校及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开设安全工程类专业。推进安全技术集约化培 训,加大考试考核力度,建设市安全技术考试考核基地,促进高危行业“变招工为招生”,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开展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专项整治活动。继续实施全市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安全监管人员“素质提升工程”。2010年,完成对全市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负责人、安监办负责人以及安 全监管人员“大培训、大练兵”轮训活动。

(六)构建安全生产投融资体系,切实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要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安全费用政策,加强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 保隐患治理、安全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共安全项目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安全专项资金同比增长10%以上。全市各级行业主 管部门要强化安全专项经费投入,保证建设目标如期实现。推进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责任保险,安全风险抵押金由市级统一集中存储。从责任保险保费、工伤保险 保费、风险抵押金理财收益中提取一定费用,统筹用于安全生产预防性投入。推进社会资本参与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实施安全保障投入资金市场化运作,搭建安全 生产投融资平台,筹集资金超前投入重点工程。

(七)构建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增强本质安全保障能力。编制和实施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安全生产项目储备,建立项目库。发挥高等院校、科研单 位、中介组织、协会学会和安全专家智力支持作用,推进安全科技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快重点实验室和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建设,构建安全科研协 作体系。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安全技术改造,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安全科技成果,建设中国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全面实施“金安”工程建设,建立 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信息网络平台、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与应急救援综合指挥平台,实现实时监控。组建市安全生产举报投诉中心,开通“12350”举报投诉电话,畅通举报、投诉、咨询渠道。

(八)构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提升事故灾难应对水平。进一步推进应急预案管理,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继续推进“186”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构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健全应急资源数据库和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应急装备设施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市、区县(自治县)两级政府应急机制和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加强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健全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运行协调机制,建立应急救援区域联动机制。强化应急职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

四、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紧密围绕“基 层基础突破年”各项目标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维护好安全生产秩序。严格落实《重庆市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25号)、《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决定》(渝府发〔2009〕80号)等各项规定,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中央在渝及市属重点企业安全监管,切实增强执行力,强化工作落实。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失职、渎职以及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对较大以上安 全事故,严格行政问责,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进一步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实行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逐级分解落实安全生产任务。健全完善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强化过程考核,做到月通报、季发布、年考核,发挥好安全生产考核激励和约束作用。探索建立安全监管激励机制,对安全生产贡献大、取 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将安监岗位作为后备干部锻炼岗位,对优秀安全监管干部给予重用,鼓励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对安全监管人员实行特 殊岗位补贴,“从严治安”与“从优待安”并重,切实稳定安监队伍。

(三)进一步健全协同配合机制。充分发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安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健全重点行业领域安 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分析相关行业领域安全形势及重点工作,对工作不力、事故多发、执法难等问题突出的地区、行业、企业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和督查督 办,实现安全监管全覆盖和无缝衔接。切实抓好重点时段、重要阶段、重点部位的安全事故防范工作,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回头看”专项行动,组织 安全专项检查督查行动,实施重点帮扶和严防死盯,切实减少一般事故,有效防控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二○一○年一月五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安全 基层基础△ 意见

抄送:市委办公 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 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渝府发90号文件 篇4

电子公文专用章 渝创先争优发“2011”2号 核收:

关于规范推行‚一讲二评三公示‛ 扎实做好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和各人民团体党组(党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前不久,习近平同志来渝视察时指出:重庆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实行的‚一讲二评三公示‛制度很有创意,要将这些好的做法制度化、长效化。全面、规范推行‚一讲二评三公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领导和指导是关键。根据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认真做好领导点评工作的指导意见》(创先发“2010”25号)精神,现就抓好‚五个环节‛、规范推行‚一讲二评三公示‛,扎实做好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工作通知如下:

一、设岗定责,任务到人

1.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由党政主要领导召集编制人事部门

和内设机构负责人,按照‚三定‛方案和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细化内设机构及党员干部(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履职要求,制定完善每名党员干部(职工)的《职位说明书》或《岗位责任书》。

2.国有企业和‚两新‛组织。由党组织负责人和企业法人召集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及车间、班组负责人,按工作职能和、季度、月度生产任务以及经营目标,细化各部门、车间、班组及党员(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履职要求。

3.村和社区。由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召集村(社区)‚两委‛负责人,按照村(社区)‚两委‛基本职责,根据发展实际、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特别是落实‚三项制度‛和‚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细化工作要求;村(社区)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特长,对有职党员按岗定责、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确定每名党员的具体任务。

二、依责承诺,明确要求

1.承诺对象。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都要作出承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外干部(职工)根据实际,可参与承诺。流动党员主要在流入地党组织参加承诺,并告知流出地党组织。年老体弱和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视情况可简要承诺或只进行口头承诺。

2.承诺内容。对照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和党员‚五带头‛要求,紧扣落实‚314‛总体部署、推进‚五个重庆‛建设以及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反腐倡廉等中心工作、重点 2

任务和群众期盼,就工作任务、完成标准、态度作风作出承诺。基层党组织承诺事项在10条左右,党员承诺事项在5条左右,做到具体、量化、可考核。党组织应有1—2条党建工作方面的具体承诺。结合实际,承诺事项原则上一年一议,也可一季一定或一月一诺,并根据职责要求、任务变化适时调整。

3.承诺步骤。一是初步提出。每年初,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深入调研、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基础上,提出承诺事项。二是组织讨论。基层党组织通过召开班子会、党员(党员代表)大会、专题组织生活会等方式,邀请党员、群众代表参加或列席,通报承诺事项,组织开展讨论,听取意见建议。党员将承诺事项提交所在党支部负责人审阅,并征求其他党员和身边群众意见。三是正式确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承诺事项,明确承诺的效果目标、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间,最终确定承诺事项。四是对外公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分别填写创先争优承诺表或承诺书,采取召开会议传达、上墙张贴、上网公布、走访告知等形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监督。

三、日常记实,据实讲述

1.填写日志。机关事业单位人手一本工作日志,每天如实记录日常工作和履职情况,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网上记载。国有企业和‚两新‛组织的党员及党外职工结合生产经营工作,每天填写生产日志、岗位日志。村和社区党员填写民情日志,重点记录落实‚三项制度‛,接待走访群众、帮助解决问题和指导群众脱贫致富等情况。

2.召开工作例会。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三级‚周工作例会‛制度,每周相对固定时间,由主要领导召集班子成员、班子成员召集分管内设机构负责人、内设机构负责人召集所属人员召开工作例会或碰头会,通报上周工作情况,安排本周工作任务。国有企业、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可结合实际,定期召开工作例会。

3.定期开展讲述。每月10日前,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每名党员及党外干部(职工)根据日常记实内容,讲述汇报上月履职尽责、完成工作、兑现承诺等情况。流动党员可通过书面、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讲述汇报。逢单月10日前,上级党组织召开所属支部书记会,支部书记讲述汇报上两个月完成任务、开展创先争优、兑现承诺等情况。党员数量较多、居住分散的村和社区党组织,可以村(居)民小组为单位成立党小组,每月召开党小组会进行讲述。组织生活会、支部书记会明确专人用规范记录本做好记载。

四、逐个点评,具体逗硬

1.点评内容。对基层党支部点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特别是推行‚一讲二评三公示‛的评价、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重点围绕推动中心工作、开展公开承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等情况进行点评。对支部书记,重点围绕其带头创先争优和组织党员开展创先争优特别是推行‚一讲二评三公示‛的情况进行点评。对党员点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参加创先 4

争优活动特别是参与‚一讲二评三公示‛的评价、履职情况、工作成效、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重点围绕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开展公开承诺、联系和服务群众等情况进行点评。

2.点评方式。在支部书记会上,上级党组织对所属支部及书记逐一进行点评。在组织生活会上,支部书记及行政领导分别对党员及党外干部(职工)逐一进行点评。干部人事部门要到会进行评价,党员及支部书记之间要开展互评,还可邀请服务对象、群众代表参与评议。

3.严格评比。参加组织生活会和支部书记会的同志采取无记名投票或其他方式,对每个党员和支部进行评价,并通过设臵意见箱、开展民意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党支部对党员、上级党组织对所属党支部作出综合评价,按15%比例确定每月(每两月)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支部,同时评出其他等次。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还要组织党外干部(职工)与党员一起参与评比。

除定期参与‚一讲二评三公示‛点评外,各级领导干部要采取集中点评、个别点评、现场点评、随机点评等方式,每半年至少深入基层点评一次创先争优。各区县(自治县)、市级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工作分工对下属基层党组织和联系点进行点评,党委(党组)书记要带头做好点评工作。其他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结合到基层调研、考察工作,对基层党组织进行点评。每一年,要实现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书记参与点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接受点评‚两个全覆盖‛。

五、结果公示,树立典型

1.设臵固定载体。在办公楼院、生产车间、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城市社区‚红岩家园‛党员服务中心、各单位党员活动室等公共场所,党支部设臵‚创先争优‘一讲二评三公示’公示栏‛,包括公示人员姓名、岗位职责、承诺事项、评比结果等内容,并用贴党徽的方式标注党员身份,有条件的可贴上人员照片;上级党组织设臵‚创先争优‘一讲二评三公示’展示台‛,包括支部名称、工作职责、承诺事项、评比结果等内容。

2.定期公示结果。采取评星、插红旗等方式,每月在‚公示栏‛、每两月在‚展示台‛分别公示党员和支部的评比结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党外干部(职工)的评比结果一并公示。公示以每年为一个周期,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

3.强化结果运用。一是与经济待遇挂钩。根据单位实际,把每月评比结果作为兑现机关公务员阳光津贴、企事业单位职工绩效工资、其他单位人员经济待遇的重要依据。二是与考核挂钩。按照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务员局《关于充分使用创先争优评比结果进一步加强公务员日常考核的通知》(渝人社发“2010”231号)要求,依据每月评比情况,确定支部(单位)和党员干部(职工)考核等次,并与公务员记功嘉奖、职工一次性奖励等结合。三是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推荐后备干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晋升非领导干部职务等,将评比结果作为重要参考。四是与评先选优挂钩。把日常评比结果作为各级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基础,作为推荐‚五一 6

劳动奖章‛、‚青年文明号‛、‚三八红旗手‛等党外表彰的重要参考。党支部和党员月评结果累计不在前列的,不得推荐到上级表彰。

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一讲二评三公示‛五个环节不走样、高质量。基层党组织每月统计一次开展‚一讲二评三公示‛的情况,区县(自治县)、市级部门每季度向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一次本地本部门开展‚一讲二评三公示‛情况(统计表)。市委创先争优活动指导检查组每季度对区县(自治县)和市级部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特别是推行‚一讲二评三公示‛情况进行全覆盖普查,每月对重点、薄弱单位进行复查,及时通报督查情况。

附件:重庆市创先争优活动‚一讲二评三公示‛情况统计表

中共重庆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渝府发90号文件 篇5

【发布文号】沪府发〔2004〕41号 【发布日期】2004-10-25 【生效日期】2004-10-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实施细则

(沪府发〔2004〕4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条第一条 根据《 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第二条 市土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房地资源局),负责本市土地储备计划、土地储备的日常管理和重大问题的协调。

第三条第三条 由市房地资源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编制本市土地储备三年计划,作为编制土地储备计划的依据。

第四条第四条 本市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供应,原则上应当从储备土地中选择,并优先列入土地利用计划。

第五条第五条 本市的滩涂围垦,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按照《上海市滩涂管理条例》以及国家和本市土地开发整理的有关规定实施。

滩涂围垦成陆并经验收合格的土地,由市土地储备中心实施储备。

第六条第六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和区县土地储备机构联合储备土地的,除市政府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规定确定投资比例:

(一)储备拟依法征收后实行出让的原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市土地储备中心与区县土地储备机构所占比例各为50%;

(二)储备第(一)项以外土地的,市土地储备中心所占比例为30%,区县土地储备机构所占比例为70%。

市土地储备中心与区县土地储备机构经协商一致,可以对前款规定的投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

市政府批准的土地储备专门机构可以在相关批准文件规定的区域范围内单独实施土地储备,或者联合市土地储备中心、区县土地储备机构实施土地储备。

第七条第七条 土地储备机构应当于每年10月底前,提出下一的土地储备计划建议,并报送市房地资源局和市发展改革委。其中,本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所列土地的储备计划建议,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提出、报送;本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一款第(二)项所列土地的储备计划建议,由区县土地储备机构提出,经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并经区县政府同意后报送。

市房地资源局应当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计划以及房地产市场状况,在对报送的土地储备计划建议进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全市土地储备计划,并于每年11月底前,提交市土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经市土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分解下达。

第八条第八条 土地储备机构拟实施储备的地块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的,应当向市房地资源局提出申请;市房地资源局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上述地块经审核同意并列入土地储备计划后,土地储备机构方可按规定实施储备。

土地储备机构拟储备原划拨的国有建设用地的,应当持与原土地使用权人达成的收购储备意向或者与区政府指定机构签订的有关协议,向市房地资源局备案,列入土地储备计划后,方可按规定实施储备。

土地储备机构拟储备的地块在土地储备计划中已经确定的,不再按照前两款的规定办理审核或者备案手续。

列入土地储备计划的储备地块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在土地利用计划内,优先安排其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第九条第九条 土地储备机构确需调整土地储备计划实施储备的,应当经市房地资源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市土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第十条第十条 储备地块的前期开发立项,参照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办理。市和区县投资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土地储备机构提交的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其中,下列储备地块的前期开发立项由市发展改革委审批:

(一)市土地储备中心和市政府批准的土地储备专门机构实施储备的地块;

(二)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所列土地地块。

土地储备机构申请储备地块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市和区县规划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规划管理权限审核办理。其中,储备地块有经批准的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载明该地块基础性建设的规划要求。

土地储备机构申请储备地块的建设用地批准文件的,市和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建设用地管理权限审核办理。但储备地块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土地储备机构收购储备原划拨给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应当持收购储备协议、列入土地储备计划的证明和原土地使用者的房地产权证等有关材料,向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申请收回原土地使用权;经批准后,由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注销原房地产权证。

土地储备机构可以持收回原土地使用权的批准文件等有关材料,向市或者区县房地产登记机构申领房地产权证。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土地储备机构经规划管理部门批准,临时利用储备地块的,应当按规定向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本市建立统一的土地储备信息库,对土地储备实行动态、全程管理。

土地储备机构应当按照土地储备信息统计制度的要求,将储备地块的基本情况、前期开发情况和临时利用情况等,定期报送市房地资源局。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按批准的投资、规划、建设要求实施基础性建设的储备地块,经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会同规划等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按土地供应计划交付供应。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储备地块交付供应时,土地储备机构应当按照本市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的有关规定,配合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向规划、投资、环保等有关部门书面征询意见,编制招标拍卖文件,组织现场踏勘,接受地块情况咨询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检查土地储备计划的执行情况。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和市房地资源局应当定期检查土地储备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定期对土地储备的成本、开支以及土地储备机构的财务状况进行核查、审计。

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储备地块的临时利用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土地储备机构应当定期将机构的基本情况、变更情况等向市房地资源局报告;有重大变动事项的,应当及时报告。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本市土地储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和市房地资源局另行制订。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马恒昌事迹观后感下一篇:诚信与守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