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活动新闻稿

2024-09-15

团学活动新闻稿(通用12篇)

团学活动新闻稿 篇1

大学生团学活动新闻稿

作者:

讯:众班委经过为期几天的紧张准备,我班与通信14-1班在四教A404成功开展了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的联谊团学活动。

作为兰州工业学院的新生,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同学们彼此也有了充分的了解,也拥有了一定情感。为了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感情,班委开展了关于“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的团学活动。在团支书的带领下,班委开展了多次策划会,为成功举办活动做了充分准备。

此次主题团学活动由班里同学主持,以宿舍为单位参加活动,有的唱红歌,有的唱激情爱歌,还有的表演话剧。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赢得同学们掌声连连。总体而言,此次主题团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进来,增强了同学们的团结意识。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都说活动特别精彩。而且参与活动的前三名都领到了奖品。

团学活动新闻稿 篇2

关键词:新闻伦理,新闻活动,制约

自从文明开始以来,人类的伦理道德就随之开始,新闻活动也如影随形。但新闻伦理的形成却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积累沉淀。随着社会发展,新闻伦理现象引发人类的关注与思考,新闻行业与媒体人士逐步发展整合,逐步使新闻伦理形成具体体系。随着媒体行业的迅速崛起,新闻伦理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新闻伦理的恪守不仅成为新闻行业及媒体从业人员重要守则,也引导了社会舆论与风气,更成为了中国面向世界窗口的风景展现。文中将分析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影响,及如何推进新闻伦理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新闻行业的规范化、道德化、准则化。

1 新闻伦理规范新闻行业的发展

1.1 新闻媒体无底线侵犯公民隐私权

现代新闻行业一些新闻人员已经开始无视社会的道德准则,为了快速得到蝇头小利,例如,扩大自身影响,获得品牌效应,获得名利,为扩大钱财收入,没有得到公民的允许擅自将他人隐私公之于众,从而给权利人带来了经济或精神上的损害。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媒体及其从业人士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越来越多。为博得大家注意,新闻活动的报道方式与报道内容愈来愈多地牵涉到公民的隐私,从而获得关注度与点击量。由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问题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这种情况仍有恶化趋势。2015年1月16日16点55分,青年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病逝。就在人们惋惜一个青春鲜活靓丽的女孩的凋零时,深圳晚报记者却乔装成医院里的医务人员偷偷潜入太平间对着女孩的遗体拍照。这是怎样的无底线行为啊!这样置死者于何地,置家属于何地,置新闻行业于何地!这是亵渎新闻伦理的行为。记者应该努力挖掘新闻点,但不应该侵害公民合法权益,抛却新闻伦理,失落新闻宗旨,坑害新闻事业。在这种形势下,就越来越需要新闻伦理的崛起,以正社会风气,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到侵犯。

1.2 媒体信誉的丧失

媒体信誉是指新闻媒体被大众所信赖的程度,是媒体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精神品质,是衡量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和民众信赖程度的标尺,也是媒体获得大众喜爱、喜闻乐见的品质。媒体公信力的大小决定他在媒体行业中的地位。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可在如今这个时代,大众已经不再充分信任媒体,反而避之唯恐不及,大众媒体正被社会所冷视,媒体人感叹时世艰难之余可有自省过自己的行为多另大众齿冷。这与个别媒体及一些媒体从业人员无视新闻伦理的存在息息相关。也反映出某些媒体在新闻报道的不实与公信力方面的丧失。但是,也反映出新闻伦理在新闻行业已遭到践踏,新闻伦理已经不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摆正社会风气。

1.3 与竞争对手恶性竞争

美国《德克萨斯新闻协会伦理规约》宣称:“我们坚信新闻事业是一个光荣的专业,不要在社论或新闻中贬低竞争对手。”这是人们对于新闻行业所抱有的完美想象。但是,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无处不在。如利用低俗下流、明星或者公众人物的隐私或丑闻来博得眼球。这样一来,媒体的关注度有了,受到伤害的永远是公民的权利与利益。1997年8月30日深夜,戴安娜王妃与情人法耶兹在巴黎高速公路发生车祸,经过医生全力救治,但不幸没有挽回女神的生命。戴安娜王妃于31日凌晨4时许去世。举世震惊,舆论哗然。后来,经过严格的案情分析及时间验证,证明了当时戴安娜王妃当时正处于狗仔队的围追堵截中,与男友为摆脱一帮媒体从业人员的恶性追逐,在巴黎发生车祸,两人殒命,司机也当场毙命。当戴安娜王妃车祸中去世的消息传来之时,英国的一些记者们拒绝为戴安娜王妃的死亡担负责任,2007年当年的小报编辑——曾经就职《News of the World》的Phil Hall,终于公开承认,他们就是戴安娜王妃死亡的直接凶手。“如果那些paparazzi们不跟踪戴安娜,她的车不会突然加速,也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悲剧。”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媒体竞争所犯下的错误将会永远铭记史册。所以,铭记新闻伦理,把握新闻事实,促进新闻行业的良性竞争已经刻不容缓。

2 遵循新闻伦理行为的具体方法

2.1 提高媒体及工作人员的素质

这个时代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就意味着越来越需要能高速处理有用信息且能提高信息处理质量的人才。现在新闻行业的步伐已经不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意味着新闻行业及其媒体有被大众传统所不信任及抛弃的危险。尤其是在新闻行业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如果素质不高,不但影响传统媒体的信誉,而且会给社会公民带来不好的引导,带坏社会风气,造成对社会的恶劣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到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新闻工作者需要严格遵守新闻准则,依循新闻伦理,做一个素质高、水平高,有原则、有底线的“新闻人”。

2.2 完善新闻法律法规

在当今中国,新闻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法律体系,只有一些专门针对新闻行业的法规。这就需要新闻活动及媒体从业者切实把握法律规则,认真遵循法律原则,做一个知法守法的“新闻人”。另外,新闻工作者还需要协调新闻监督部门与之共同努力,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将新闻伦理上升到法制的水平和高度,用法律的权威与力量来威慑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使其认识到违法所要受到的惩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违反新闻伦理的行为,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新闻媒体环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3 结语

上文首先介绍了新闻伦理对于新闻行业的巨大作用,然后分析了新闻行业如今存在的种种弊病,以及提出了可解决的措施建议。在这个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闻行业作为民众的眼睛,政府的喉舌,担当着巨大的历史责任。新闻伦理作为新闻行业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要将其放在工作原则的首位。相信在时间的洗涤之下,新闻行业终将去除一身铅尘,朝着更远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张一赫论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制约[J].新闻传播,2014(18).

[2]焦琦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制约初探[J].新闻传播,2013(11).

活动类新闻稿写作指导 篇3

[真题回放]

(2013江西卷)星光中学(Xingguang High School)近期举行了一次登山活动。假定你是学校英语报记者,请写一篇短文,报道此次活动。内容包括:

1. 时间与地点:4月10日,大青山(Daqing Mountain);

2. 活动的过程;

3. 你对于这次活动的评论。

注意: 1. 词数120左右。2. 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试题分析]

1. 审题

体裁:活动类新闻稿,属于应用文写作;

人称:第一人称为主;

时态:一般过去时。

2. 思路

首先,交代活动的目的、时间、地点、人物;其次,叙述活动的过程和细节;最后,总结和评价活动。

3. 错误呈现(学生习作错句摘选)

1. From this experience, we all know that the road to success is never smooth. Only if we keep up our mind can we success.

2. In spite of the hardship, all of us made our efforts to arrive the top.

3. This experience not only did w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 but also arose our interest about nature.

4. All the way we sang, chatted and enjoying the fresh air and beautiful scenery.

5. Standing on the mountain and I was proud of myself.

6. The students were so excited that can’t wait climbing the mountain.

[修改建议]

1. success改为succeed。Only位于句首引起倒装句,情态动词can提前,后面应该接动词原形,故用动词succeed。

2. arrive后加at。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后面接宾语应加介词at。

3. 该句错误较多,比较混乱。这位同学本想使用not only ... but also ...引起倒装句,但是对句型把握不到位,出现了一些错误。建议修改句子为:Not only did the experience make us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 but also it aroused our interest in nature.

4. 该句出现了谓语动词和非谓语部分并列的错误。建议把句子修改为:All the way we sang and chatted, enjoying the fresh air and the beautiful scenery.

5. 去掉and,在I前面加逗号,本句成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

6. 该句出现了从句中缺少主语,时态不一致和固定搭配错误。修改后的句子为:The students were so excited that they couldn’t wait to climb the mountain.

[佳句欣赏]

With the purpose of arous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nature and improving students’ health, our school organized a mountain climbing on April 10th recently, which attracted a good many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it. (朱丽莹)

Our persistence and strong will led us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where we all were hooked on what we saw. (董勤印)

It was persistence that made us have a good view of the top at last. (潘建琪)

Painful as I was, I still kept on climbing with the company of my classmates. (何静)

This mountain climbing taught us that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persisting our dreams and they are bound to be achieved sooner or later. (王加丽)

Thi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not only broadened our horizons but also made us becom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helping others. (徐强)

nlc202309091425

[范文呈现]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ake outdoor exercise, our school organized a mountain-climbing on April 10. Hundreds of us took part in it.

It was a nice day. At 8:00 am, we gathered at the foot of Daqing Mountain and set out for the top in high spirits. All the way we were chatting, singing and laughing, enjoying the fresh air and the beautiful scenery. When some fell behind, others would come and lend a helping hand. About 2 hours later, we all reached the top. Bathed in sunshine, we jumped and cheered with joy.

The activity benefited us a lot. Not only did it get us close to nature and give us relaxation from heavy school work, it also promoted the friendship among us. What a wonderful time!

[实战演练]

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你校近期举办了辩论赛(debate competition)。假定你是校英语报记者,上周三,你观看了其中一场比赛,请根据以下要点提示写一篇短文,报道这场辩论赛:

1. 来自高一高二的八名辩手参加了这场比赛,辩题为“学习是否需要兴趣”;

2. 辩论过程中双方的表现以及比赛结果;

3. 对这次辩论赛的评价(如: 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团队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交际能力等)。

注意: 1. 词数120左右。2. 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参考词汇:辩手debater 正方positive side 反方negative side

[试题分析]

1. 审题

文体:活动类新闻稿;

人称:第三人称;

时态:一般过去时。

2. 思路

第1段:举行辩论赛的目的及时间;

第2段:辩论过程及结果;

第3段:辩论赛的意义。

3. 选词组句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enrich students’ spare life

正方持有……观点,然而在反方看来……:the positive side held the view that ... while the negative side believed ...

精彩/出色的表现:excellent/outstanding/brilliant performance

高度评价:think highly of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broaden the students’ horizons

提高了团队意识:promote the sense of cooperation

激发了学习兴趣:motivate/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培养了交际能力:develop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ability

4. 连句成篇

Aiming at enriching the students’ spare life, our school held some debate competitions recently, one of which I witnessed last Wednesday.

Eight debaters from Grade One and Two participated in the competition, who debated on/over whether interest is needed in our study. The positive side held the view that it’s necessary to be interested in what we learn. On the contrary/However, as far as the negative side was concerned, there is no need to develop an interest in our subjects. They considered interest as a motivation not a necessity. All the debaters gave excellent performances, especially in the free debate period. Eventually, the opposition won the debate for their cooperation an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ll the audiences and students think highly of the debate competition. Not only did it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but also it promoted their sense of cooperation. Meanwhile, it motivated/aroused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ing as well as developed their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skills.

活动新闻稿 篇4

2013年7月5日,开平市住宅建筑工程集团(以下简称开平住建)新进大学生的拜师仪式在裕达酒店举行,此次拜师仪式彰显了公司领导对于新进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对于新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拜师仪式由开平住建副总经理刘正学主持,此次出席拜师仪式的领导包括开平住建董事长辛磊,总经理朱晨,各号码公司总监,以及公司高层,到会人员约140人,其中包括92名大学生。

会议首先由公司领导发言,为大学生们传授经验,耳提面命,体现了公司对大学生高度的重视和关心。大会上,董事长辛磊说,大学生对自己要有高定位,高目标,高要求,做一个不断的挑战自己的战士,勇攀生活的事业的高峰。总经理朱晨说道,每个大学生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要谦虚上进,少抱怨,在工作中接受检验,有一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

第此外会议还由学生代表发言,表达了对于公司的信心和对领导的感谢。3个学生代表发言时,积极进取,充满青春活力,表达了对建筑行业的向往和对以后工作的热情,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高素质。

会议的高潮是大学生一一走上拜师台,为师傅敬茶,正式拜师,师傅为大学生赠送礼物,留以纪念。领导们和蔼可亲,表示要将工作技能和为人处事的方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大学生。大学生们表达了对师傅的敬爱,决心将自己的汗水挥洒在开平住建这个高速发展的企业里。

会议完成后,公司领导和大学生合影留恋,一同参加足球农场的会餐,帮助大学生更快的加强交流,熟悉同事。

此次拜师仪式最后取得圆满成功,公司为大学生选定优秀导师,时刻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深切关心新进大学生的生活,让大学生们感到了深深的温暖。以便新进的大学生更快的从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变为优秀的开平住建的新员工。

活动新闻稿 篇5

展览活动。

此次展览主要展出了×××作品,向大家展示了×××。准备工作从筹备、制作到展览地点的布置,历时×××,凝聚了×××的许多心血。展览地在各种××和××的撞击下,营造出热烈的现场气氛。

团学活动新闻稿 篇6

一、理念上真正实现从宣传到新闻本位的回归

随着多年新闻改革的开展, 新闻传播理念不断进步, 以新闻为本位的理念不断得到提升。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致读者》为标志的两次新闻改革, 试图解决党报和公众关系问题, 并试图以读者需要论为核心概念, 使党报既宣传党的政策也体现公众的意志, 其实质问题是讨论在和平年代党报新的办报模式, 试图把党报原先的宣传本位转变为新闻本位, 这是新闻工作回归新闻规律真正的起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也标志着中国传媒业开始第二次新闻改革。第二次新闻改革的突破口开始引入信息概念, 在新闻界引发了宣传与新闻关系长达5年之久的争论, 之后逐步在学界业界达成了共识, 即不同媒体虽有不同功能的定位, 但就整体而言, 新闻媒体是以向社会传播信息作为其生存依据, 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的第一功能。两次重大的新闻改革都使新闻工作实现了艰难的转身, 即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的回归。

“走转改”活动实际上回答了当今时代如何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怎么样坚持和实践新闻传播规律这一重大的根本性问题。活动中, 记者放下身段, 迈开脚步, 走进乡野村庄, 走遍大江南北, 走到老百姓的身边, 深入各行各业, 与基层的劳动者在一起, 融入他们的生活, 写出他们的心声, 按照新闻的传播规律开展报道, 注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和新闻价值。

二、多媒体时代下, 新闻的真实性得到捍卫

记者走基层是坚守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只有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实采访, 才能写出令群众信服的新闻, 才能捍卫新闻真实性这条生命线。不可否认, 在信息通讯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下, 通讯工具为记者采访提供了些许便利, 甚至影响和改变着记者的采访模式, 但是一味地依赖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还可能会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 甚至成为无意识制造假新闻的客观原因之一, 例如, 有些记者轻信网络微博上的传言不去实地采访调查就发报道的虚假新闻时有发生。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下, 组织广泛的浩大的“走基层”活动, 让广大编辑记者亲自去基层看一看, 用眼用心去观察、去发现, 深入到基层抓“活鱼”, 才能写出最真实深入的报道。

三、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使命得到彰显

有媒体人曾经这样评论“走转改”活动对提升媒体责任意识的意义。“走转改”活动使我们能清晰地看见记者深入基层一线的身影, 能感受到他们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情感, 能及时地获取他们从基层发回的报道。有记者感言“走转改”活动让媒体和记者增加了做好新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人民日报》记者刘晓鹏说道:“不到基层去, 总隔着玻璃窗, 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 从材料到材料, 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 通篇干巴话, 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 冷暖不相知, 感情就不够投入。”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个契机, 是梳理媒体这些年一路走来、一次次主动求变或被动应变之中得与失正与偏的契机, 是再次审视媒体的使命和责任、明确自己前行方向的契机, 是重新规划发展路径的契机, 广大新闻工作者应抓住这一契机, 回应人民群众的关注点, 把握服务人民群众的着力点, 通过镜头、记者们的身影为我们展现一个最广角、最深度、最动人的神州大地, 让我们直面现实, 脚踏实地, 使源头有“活水”。

参考文献

[1]尹韵公.“走转改”的意义和价值[J].新闻战线, 2012.2[1]尹韵公.“走转改”的意义和价值[J].新闻战线, 2012.2

[2]童兵.事实的瞬息性和新闻的时新性[J].新闻与写作, 1989.9[2]童兵.事实的瞬息性和新闻的时新性[J].新闻与写作, 1989.9

团学活动新闻稿 篇7

本报讯由英特尔主办的全球IT业界高水平的技术论坛活动——2009年春季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ntel Developer Forum, IDF)将于4月8日在北京举行。本届IDF以“聚信与共,创赢未来”(Invent the New Reality)为主题,突出IT产业作为驱动未来经济发展之关键力量的特点。届时,将有IT决策者、开发人员、英特尔技术合作伙伴和分析师与会,为IT产业揭示最具前瞻性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并探讨在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形势下,IT产业如何同舟共济,继续保持对未来技术的坚定投入,为全球经济注入复苏动力。

汉诺威博览会即将开幕

本报讯世界上最大、最负盛名的IT及通信盛会——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以下简称CeBIT)将于3月3日在德国汉诺威市开幕。截止目前,已有311家中国企业报名参展(包括中国香港地区),展出面积达5550平方米,连年参展率超过50%。在中国展商中,参展企业主要来自数字设备及网络通讯产品领域,展出内容包括电脑及周边产品、网络通信设施配件等。

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开幕

环保活动新闻稿 篇8

经济管理学院商务系物流管理专业第一支部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和尖锐化。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我校一直通过各种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渗透环保理念致力把学生培养成环保理念的“践行者”和“播火人”。在我校建设绿色校园的号召下经济管理学院商务系物流管理专业第一支部在院团委的号召下成功举办了这次“校园清理垃圾”活动。在活动的现场同学们纷纷在指定地点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和废弃塑料袋通过自己的微小之力表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支持。自带的横幅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是当代大学生的呼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爱护自己共同的家园。在清理垃圾活动进行的同时环保知识问答也吸引了大量同学的参与这让同学了学到了很多关于环保节能的小常识。同学们还可以从宣传展板上看到那些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了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但是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们现在做的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大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让人类能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观影活动新闻稿 篇9

2014年12月5日20点30分,经济与管理学院纪念“一二·九”运动79周年观影活动在东经楼417举行,此次观影活动由学院团委举办,团委老师出席了本次观影活动,并做了观影致辞,学生会干部、各团总支干部及各支部委员参加了本次观影活动。

此次观影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 一二九运动,视频详细介绍了“一二·九”运动的发生背景和发展经过,使团学干部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一二·九”运动的经过和意义。第二部分为电影《青春之歌》,这是一部以“一二·九”运动为题材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主人公林道静在“一二·九”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思想变化过程,让团学干部们切身感受到了在历史的进程中,青年人是一支不可抗拒的力量,是推动历史进程的有生力量。在今天,青年人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此次观影活动历时近三个小时,所有团学干部都认真观看,观影结束后观影者都写了观影感受,大家感触颇多,深刻体会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本次观影活动不仅引导广大学生不忘荣辱,缅怀先烈,树立远大理想,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只有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才会让梦想绽光溢彩。

章太炎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 篇10

【关键词】章太炎 报刊活动 新闻思想

鲁迅先生曾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说:“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并且说他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称他为“有学问的革命家”。①章太炎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精研文、史、儒、玄的国学大师被人们所推崇。而其在新闻学中的贡献也是无可非议的。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鳞,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在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方面均卓有建树。作为“光复会”的主要创始人,他是清末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也是一个职业报人。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后与康有为意见不和,去编辑《经世报》,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随后接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纲领,驳斥康有为以保皇对抗革命和托古改制的主张,宣传民主革命。1900年剪辫子。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即有名的“苏报案”)。1906年出狱后前往日本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并与改良派展开长期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和《华国月刊》。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1936年,病故于苏州。

一、章太炎的办报活动

第一时期:1897至1900年,主要从事维新派报刊活动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公车上书,在北京成立强学会,章太炎报名加入强学会。

1896年,汪康年、夏曾佑、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1897年春,章太炎受梁启超之聘,任《时务报》撰述,开始了他的报刊生活。他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亚洲宜自为唇齿》《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开始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运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针对当时清政府向俄国出卖权益的外交政策和清政府压制学会的对内政策,他写了这两篇政论文,提出了中国宜“发奋图自强”,不能“惟旧章之守”,今之亟务“革政挽革命”,要求“合群”组织学会,重视文化教育等。与康、梁维新变法主张相符。后因与康门弟子政见不和,离开了《时务报》。

第二时期:1901年至1912年,主要从事革命派报刊活动

(一)章太炎与“苏报案”

1903年6月9日,《苏报》刊文对邹容撰写的宣传小册子《革命军》加以介绍和鼓吹。章太炎在1903年为邹容的《革命军》写了序言,发表于6月10日《苏报》上。他揭示了清政府的残暴统治激起中国人民的革命高潮,肯定了邹容《革命军》的作用,6月10日,《苏报》在《新书介绍》栏向读者介绍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部分文字,不仅痛斥康有为“只可立宪,不可革命”的主张,还在文中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苏报》大声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能容忍,6月30日,清政府决定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

在“苏报案”的审讯中,章太炎、邹容慷慨陈词,把法庭变成了革命的讲坛。在每次审讯完毕押解回捕房的路上,章太炎在马车上口诵“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郎”的诗句,把押解路变成了示威场所了。章太炎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二)《民报》时期

1906年章太炎出狱后,到日本东京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达八年,以宣传三民主义为宗旨。

章太炎从接办《民报》,到《民报》遭受封禁,这两年间共发表了83篇文章。《民报》主要环绕着“走革命道路还是走改良的道路”,“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国有”等等重大的革命理论问题,和保皇派的《新民丛报》开展了激烈的论战,起到了革命喉舌的作用。②

(三)章太炎与《大共和日报》

章太炎作为该报首任社长,他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亡”。他试图通过组织开办《大共和日报》来对付袁世凯。

1912年3月1日,为适应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中华民国联合会改组为统一党,以《大共和日报》为机关报。该报的言论立场和办报方向都遵从党派的政治纲领和主张。

1913年,宋教仁被刺案发生,章太炎彻底抛弃了对袁世凯的幻想,发表宣言历数袁政府的罪状,各处报章竞相刊载他的言论文章。至此,章太炎与御用的《大共和日报》言论倾向、政治立场完全相左,开始断裂。

第三时期:1913年之后

在1913年之后,章太炎先后创办或主编过《教育今语杂志》《华国月刊》《国学商说》《制言》等报刊,多为学术性质的。

二、章太炎的新闻思想

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章太炎撰写过10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报刊思想,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包括《致汪康年书》《实学报叙》《敬告同职业者》等。

(一)1901年以前,章太炎的报刊思想基本属于维新派范畴

在这一时期,他的报刊思想基本上属于改良派范畴,强调报纸的“开民智”作用,认为报纸是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工具,并且认为,报纸应该和历史上的史官一样,直言劝谏。

1、章太炎认为,报纸应继承民主传统,发挥对君主的讽谏作用。

2、章太炎强调报纸的经世救时作用,认为报纸应该成为宣传维新变法的工具。为了消除国民对变法的抵拒心理,在这一时期他还特别重视宣传媒体的作用。

3、章太炎特别看重报纸的“开民智”作用,认为报纸是组织维新队伍的思想武器。他所说的“民”,指的是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分析说,当时士大夫中有两部分人。一部分人沉溺于禅学,遁匿于佛,以销其骨,对国家命运漠不关心,这就是所谓“华妙”。一部分人则盲目地艳羡西方政治,主张照搬照抄,浮躁而急于求成,这就是所谓“猝暴”。面对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办呢?章太炎主张通过办报来“化合中西之言以喻民”,比较稳妥地实行维新变法。

章太炎的一系列言论表明,戊戌变法前后他的办报思想与康、梁的报刊宣传主张大体无异。他们都主张:组织学会,刊行报纸,团结组织地主阶级出身的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参与议政,来推动维新变法。在保存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前提下,希望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二)1901——1913年的办报思想

从1900年开始,章太炎的政治思想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改良派进行了尖锐的政治思想斗争。他日益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不可能依靠清王朝维新变法而走向富强。他开始接触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以及欧洲资产阶级学说。从在《苏报》上发表文章,到长期主编《民报》,直至1912年创办《大共和日报》初期,章太炎的报刊活动轰轰烈烈,他发表了大量涉及新闻思想的言论,这些言论也表明了,随着政治思想的飞跃,他的办报主张也发生质的深化,开始具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了。

1、强调报刊是制造舆论的工具,进行革命必须高度重视舆论工作。和孙中山等人一样,章太炎也认为报刊是制造舆论的工具,在《苏报》上发表的给邹容作的《序革命军》,其中专门论述了革命舆论的极其重要。他说:“凡事之败,在其有唱者而莫与为和,其攻击者且千百辈;故仇敌之空言.足以堕吾事。”③

2、章太炎重视利用报刊政论来宣传革命主张,强调以舆论促革命,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过去改良派提出了报纸是“国之利器”,办报“有益于国事”等观点,革命派报人提出了要推翻大清国的目的。

1903年以后,革命派新闻理论有了显著的发展。虽然也袭用改良派报业主张的口号,如“倡民权、启民智”、“监督政府”、“为民请命”等,但在实际上注入了革命思想,主张“实行革命”,“吊民伐罪”。它在注重办报纸开民智的同时,对改良派“保皇”论调大张挞伐,通过报刊大量宣传“军功第一”,要求在两条战线作战。

受到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影响,章太炎也认为,推翻清王朝先要唤起革命舆论,但舆论形成后,就要付诸实行。不然,反动政权不会自己倒掉。章太炎既重视报纸政治宣传的舆论力量,更强调开展武器斗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闻理论中,其见解同孙中山一样颇为惊警深刻。

3、章太炎十分痛恨专制政权的言论禁锢,主张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资产阶级革命家重视言论自由,但更重视报刊能在舆论上引导人民前进,成为先进舆论之母。章太炎开始以文章参政议政,抨击时弊,论政党与党争。其中穿插了不少他的新闻观念和办报思想。他的政论畅言无忌、色彩鲜明,也有言辞激烈甚至固执偏狭之处,但都是对新生的民主共和国的殷切期望,而不是政治立场根本偏离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轨道。他认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文明国法律皆然”。主张政府不应用法律限制对报刊的出版发行。

1903年,清政府制造了《苏报案》,拘禁了章太炎与邹容,在狱中和法庭上,章大炎同清王朝言论禁锢政策作了坚决的斗争。

4、章太炎的办报思想带有浓重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他曾经正确地认识到报刊舆论与武装起义的关系,意识到精神力量不能代替物质力量,但是却一再提出“自我”是世间一切事物发端的观点。

5、章太炎的政论中还蕴含丰富的新闻思想,如中立不偏不倚的监督原则,上通下达沟通信息的报纸职责,不因强权折腰、不以弱小备受欺凌而坚持真理忠于事实的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等,尤其是办报如作史的真实性原则,在当时更十分难能可贵。

这期间,是章太炎办报思想的高峰期,他对西方代议制的激烈抨击,包裹着佛学外衣表达出来的平等思想,以及主张平民在报刊上直接享受民主权利等,都不自觉地、但却是较明显地反映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中,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层的性格特征。他的办报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反映。

三、总结

总的来说,章太炎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1897-1913年期间,他的报刊活动经历了受维新派影响的维新派时期,强调报刊应该发挥对君主的讽谏作用,经世救时,开民智,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后来受到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影响,章太炎的办报活动经历了“苏报案”,《民报》时期和《大共和日报》时期,他的新闻思想也有了转变,开始强调报刊的舆论作用,宣传革命思想,强调言论自由。■

注释

①《试论章太炎的办报活动》http://news.chinavoc.cn/Lite-rature/Files/200612/2913.html转引《忆太炎先生》,1993年6月《中国文化》,第8期

②《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 1985年版 422页

③《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纲要》吴廷俊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93页

曾虚白在大陆的新闻活动研究 篇11

曾虚白 (1895—1994) 出生于书香世家, 曾家是江苏常熟的四大望族之一, 世代都是读书人, 祖父君表公是一位做八股文章非常有名气的读书人, 他的《登瀛社槁》可以说是当时风行一时做八股文必读的教本[1]9。父亲曾孟樸是中国清末民初的著名小说家, 才华盖世, 他的《孽海花》历来被公认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

地主阶级士绅文化的传统在曾虚白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曾家传统的家风, 挤在人堆里要有服务精神, 谋共同快乐, 出主意带头作用。结果, 家庭这把凿子在塑成我人格形态过程中, 给我的行为加上一个服务社会、领导群伦的框架。”[1]15

曾出生时代正是中国有识者已幡然醒悟的时代, 他们凭着一股敌忾心态, 呼吁维新与富强的时代。“这一时期, 正是清末的谴责小说诞生与发展岁月, 也是上海新闻史上各种报刊骂官场从破口到成风的过程。”[2]288父亲对于清王朝空虚颓败的批判, 对于“天赋人权、万物平等”的民主主义启蒙思想的宣扬以及对于革命的鼓吹都对曾虚白人格形态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我有这样一位父亲, 使我在思想上从小就深受感应而决定了指标:确认我们永远应该保持着不满现实, 发愤革新的革命精神来推动生活。”[1]26

民国元年 (1912) 曾虚白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民国七年毕业离校。由于国文基础好, 曾在校期间基本上只上下午的英文课, 全英文的教学使曾虚白“长于外文”, 这为其以后在国宣处的工作也提供较大便利。大学曾虚白进的是文学院, 但是所读的科目, 并不限于文学, “凡是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 甚至天文、地理、化学、物理一般常识所需要的常识, 无不一一开列”[1]34。圣约翰大学的“通才”式教育让曾虚白在新闻事业的道路上少了许多阻碍, 同时也让他深切地感受到, 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 必须将自己培养成一个“通才”。

二、曾虚白在大陆的新闻事业

1. 初入新闻界, 创立《大晚报》。

曾虚白的挚友董显光可以称得上其新闻生涯的领路人。董显光1909年, 在教会的资助下, 远涉重洋前往美国, 先在密苏里州的派克学校半工半读, 后转入闻名遐迩的密苏里新闻学院, 成为该院首届毕业生。1912年, 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普利兹新闻学院, 攻读硕士学位。1913年, 董显光回国后一直找机会学以致用, 后得到吴佩孚支持在天津创立了《庸报》。当时董显光看中了曾虚白深厚的国学基底, 请他帮忙。之后曾虚白从布置印刷房、排字房到组织编辑部、采访部都亲力亲为, 等到发刊之后, 编采新闻, 撰写评论, 人手缺时, 他也同样义务服务[1]71。实际上, 在《庸报》的这段经历为曾虚白提供了实习创办一份报纸一切手续的机会。

早在清光绪八年 (1882年) , 上海就已经出现了晚报。因为“南市一至晚间, 居民杜门不出, 北市正在上市, 市民无暇看报”[3]157, 所以当时所办的晚报大多贴本, 不能维持长久。1932年淞沪会战爆发, 上海市民对于时局的变动尤为关注, 市民渴望一份传播当天战讯的夜报, 《大晚报》应运而生。

19世纪30年代初正是私营新闻事业有所发展的时期, 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具有报业托拉斯雏形的联合体。其中, 有代表性的是上海《时事新报》、《大晚报》、《大陆报》和申时电讯社联合办事处 (简称四社) 的建立。四社是以张竹平为中心组织起来的, 或者说张竹平是四社的创始人。经董显光介绍, 张竹平找到了曾虚白, 希望曾能够突破当时新闻界的陈旧思想, 办一份崭新形态异军突起的新报。曾不负所托, 凭着一股拼命实干的作风以及坚持报纸的独立精神, 终于使晚报在上海大获成功, 也使读者养成了“一天看两次报的习惯”[4]87。

《大晚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 全报各版, 无论评论、新闻、副刊, 全部用白话文, 这在当时的报界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中国报章的白化过程, 最早是从副刊白起。“从前日报的附张往往记载戏子妓女的消息, 文学革命运动发生后, 多改登白话的论文、译著、小说和新诗。”[5]66报章的白话, 进一步发展到社论。《大晚报》全部用白话, 可以算得上是“白到头了”。《大陆报》曾称它, “白话侵入新闻纸社论的圣所而成功的大晚报”[4]87。

(2) 坚持新闻来源的真实与新闻评论时效。上海当时的晚报由于销路不畅, 全都只能靠广告维持。每天印一大张, 但是新闻却极少, 而且新闻来源极其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曾虚白通过选拔, 建立了《大晚报》独立的采访基础。在沪、北平, 该报特派记者黄震遐、张若谷等冒险赴战地采访消息, 写出来更是生龙活虎;同时还注重地方新闻, 关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这样内容既不匮乏也不与日报相冲突。曾虚白称:“《大晚报》是上海, 也可以说是全国第一份自己有采访网, 报道当天新闻的晚报。”[1]120这样说, 不是没有道理。从当时已经盛行晚报的北京来看, 如《世界晚报》、《北京晚报》等都是日报的晚刊。至于评论, 曾虚白认为, 评论也要和新闻一样有时间价值, 重要的新闻的旁边就应该让读者看到记者对此条新闻的意见。

(3) 曾虚白始终将新闻事业作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 其在位时期, 《大晚报》也一直发扬社会服务精神, 积极支援抗战。根据曾虚白自传回忆:“凡是到前方去慰问的团体, 我不独都参加前往, 并且还在事前参加策划组织。凡是号召捐输金钱物资支援军方的运动, 组织上有所决定, 《大晚报》不计篇幅为作广大宣传。”[1]128

2. 进入仕途, 主持国际宣传处。

正如前文所述, 地主阶级的士绅文化传统对曾有着深刻影响。“学而优则仕”是传统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曾虚白还在《大晚报》时就曾想过一旦政府有需要, 自己一定会放弃任何事业, 加入政府工作中。

1937年南京政治委员会决定设国防最高委员会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 下设六个部, 其中第五个部是负责宣传。曾虚白任国际宣传处处长, 开始了他推动国际宣传的工作。抗战初期, 中国迫切需要得到国际正义力量的道义和物质支持, 争取外援并取得各国人民的同情是对外宣传的当务之急。曾虚白担任处长期间, 全力策划和组织对外宣传。

国宣处的工作分为在武汉与重庆两个时期。在武汉时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建立国宣处的国内组织以及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曾虚白积极联络各国记者, 与之建立紧密关系, 甚至还聘请外国记者或在国宣处任职, 或分赴欧美筹建办事处, 在各国发动援华活动。“我们与田伯烈商定, 请他做我们国际宣传处驻美宣传不露面的主持人, 以泛太平洋新闻社名义登记在美发稿, 同时约黎甫主持纽约事物, 艾文思主持芝加哥事物, 罗学特主持旧金山业务, 都是有经验的美国记者, 完成我全美国宣传网。”[1]201

在重庆, 国宣处建立了“外国记者招待所”, 安顿各国来华的记者。各国记者安顿后, 国宣处便根据记者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安排, 经由国宣处派出官员陪同协助各国记者进行采访或摄影, 借外国记者将我国作战将士英勇杀敌的忠贞事迹以及凶恶敌人残民的反人类暴行诉诸笔端, 从而达到扫除国际间的妥协空气, 纠正其中立姿态的目的, 使国际正义力量放弃一切顾虑, 来积极援助我们抗战。

抗日战争后期, 国民党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遭到了国际舆论的批判, 作为国民党的坚决拥护者, 曾虚白积极为国民党辩解, 并且大力开展反共宣传。国民党败退后, 曾虚白以前国府新闻局副局长的身份赴台, 被蒋介石倚为稳固国府在台政权的主要文宣策士。曾虚白也成为依附国府政策的报人典型, 对台湾新闻事业发展影响深远。

三、曾虚白的新闻思想及新闻主张

1. 坚持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并存。

18世纪初期, 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学说, 认为理性是人类的标志, “每个人都享有其天赋自由的平等权利, 不受制于其他任何人的意志或权威”[6]160;“人们都是平等的和独立的, 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6]134约翰·弥尔顿在此基础上提出“出版的自由”, 强调思想市场应该如货物交易的自由市场一样采取放任主义, 正如货物市场中之好货必逐劣货一样, 真理在思想市场中也能够通过“自由而公平的竞争”自动浮现。这种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曾在中国反专制特别是反言论专制运动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曾虚白认为“真理自动浮现”是对“对人性判断过分乐观”[7]193。在曾虚白看来, 大众传播之发展应该坚持社会责任论。“每一自由必有同等的责任, 倘自由的新闻不对公众保持利益, 保持真理, 使历史事实的发展有一公正与平衡的报道与解释负起适当的责任, 即将危及自由社会的基础。”[7]193

这种社会责任不仅仅依靠大众传播本身, 应该政府、公众三者分担。要保证新闻自由, 政府干涉固然越少越好。然而, 政府也不应冷眼旁观, 应该从积极方面着手干涉, “与其消极地阻止资料的交流, 不如设法协助此交流路线畅通”[7]205。公众的责任是做有警觉性、挑剔性的受众, 及时给予传播事业有价值的批评。

2. 主张新闻记者是沟通上下发挥其桥梁功能的中间人。

曾虚白是这样理解新闻记者的角色的:“诸葛亮要让刘阿斗遇事都能耳聪目明, 看得准, 懂得清, 需要灵活的沟通, 需要实时的启发, 担任这沟通启发者, 舍新闻记者, 无人能挑得起这幅担子, 因此, 中国记者是使诸葛亮的‘知’变成刘阿斗的‘知’的中间搬运者, 可同时也是把刘阿斗这位主人翁的要求变成诸葛亮奉命执行圆满完成任务的一座桥梁。综合言之, 新闻记者是整部中国政治机构的润滑油, 全靠他的传播功能, 使中国政府与人民息息相通得到最高团结合作的效果。”[8]736

新闻记者在启发民智上的确应该担负起重要责任, 但将群众看作是有权利但无见识与才能的刘阿斗则有些言过其实。还须指出的是, 新闻从业者理应保持独立的姿态, 如果政府确实是“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则应该团结两者;反之, 新闻从业者也应该不遗余力地批评。

曾虚白先生从他33岁在天津跟着董显光办《庸报》起, 此后的生活都在新闻记者岗位上转, 从开书店、办杂志、创晚报、主持国际宣传、协办广播事业、组织心战训练、领导通讯社, 到主持新书教育, 几乎参加各行各业的新闻活动[20]1。不论是中国的现代新闻事业或是新闻教育, 曾虚白不但亲自走过, 而且还是开路先锋。作为保守的国府拥护者, 曾虚白也曾有过站在人民对立面的行为, 但总体看来, 作为民国报人的曾虚白对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曾虚白.曾虚白自传上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90.

[2]马光人.上海新闻史 (1850—1949) [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3]曹聚仁.上海春秋[M].三联书店, 2007.

[4]胡道静.上海新闻事业之中的发展[M].上海通志馆, 1935.

[5]赖光临.七十年中国报业史[M].台湾:中央日报社, 1981.

[6] (英) 约翰·洛克.政府论两篇[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

[7]曾虚白.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M]//徐佳士.新闻自由与自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74.

班级活动新闻稿 篇12

——记“历久弥新”团支部特色活动

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我们法语1201班的同学在田径场旁的空地上进行了一次趣味盎然的特色团支部活动:创新运动会。本次活动出勤率很高,期间班级的引航员彭超凡学姐也来加入到团支部的活动中,大家都度过了愉快的两个小时。

团支部成员到齐后,团支书首先简单介绍了活动的目的和期望,接下来活动示范小组展示了如何完成任务,活动就此开始。

活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大家围成一圈让一个人传皮球给指定的异性同学,再说出一位同学的名字,由接球的同学迅速把球传给他,如此往复。如果有同学因为记不清楚同学的名字而传错球的话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的几轮传球以后,大家都记住了少数原本不太熟悉的异性同学的名字。

热身活动,第二部分才是真正进入了我们的创新运动会。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来比赛完成一系列充满趣味的任务,用时最短的有奖励,用时最长的当然要受到惩罚。比赛既欢乐有趣又紧张激烈,每项任务都要求同学们的默契配合,所以有的组合一气呵成,而有的组合却顾此失彼。

二号组合在比赛一开始占据了主动。他们紧紧抱成一团,站在1/4张报纸上,看起来摇摇晃晃,但是他们却发挥稳定,始终没有倒下,首先完成了“报纸对折”;三号组合载着乒乓球的报纸已经来到了终点纸杯边缘却落在地上,一片哀叹声中同学们迅速合作冲回起点重新开始,眼看着最后一位同学几近颤抖地把乒乓球从报纸上导入了纸杯,全组的每位同学才长舒一口气,又马上又投入了紧张的下一环节;管院的引航员学姐也加入到第一组的队伍里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比赛,虽然今天才刚刚见面,但她很快就和组员们打成一片,也和同学们不亦乐乎地背对背夹气球行走、排队跳兔子舞„„最终,第三组同学后来居上,率先到达终点;而另两组则几乎同时到达终点。其实结果并不重要,但是这一系列的紧张又欢乐的活动真正加深了同学们的默契和感情,才是它们的最大意义所在。

最后我们转移到宿舍的活动室里进行各组间的再一次比拼——五子棋团体大赛。我们的同学们能武能文,能动能静,其中也不乏下五子棋高手。团体赛中,全组成员轮流上场,胜者留下守擂,败者即被淘汰,一组的成员全被淘汰则被判负。有的同学棋艺高超,连战连捷,以一人之力,成为全组的英雄,而有的同学就只能去充当“炮灰”了。

上一篇: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下一篇:伊宁市第二十中学数学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