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

2024-12-16

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共10篇)

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1

++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条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组织领导和有关监管部门监督管理责任,不断提升我县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惠州市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的通知》(+府办〔2017〕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考核对象为各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和县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县食安委)成员单位。

第三条 考核工作由县食安委统一领导。县食安委办公室(以下简称县食安办)受县食安委委托,会同县食安委成员单位实施考核工作。

县食安委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对各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和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条 考核工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遵循客观公正、突出重点、奖惩分明、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五条 对各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的考核从食品安全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和食品安全状况两方面进行,对食品安全组织领导、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保障水平等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评议考核。具体考核指标和分值在食品安全工 作考核方案及其细则中体现,并根据本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以及市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指标进行调整。主要内容如下:

(一)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情况,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综合协调机制运行、监管制度建设、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等情况。

(二)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包括专项工作任务开展和落实情况,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重点环节治理情况。

(三)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情况,主要包括基层监管队伍建设、风险监测、监督抽检、应急管理、事故处置、宣传教育、社会共治、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开展情况。

(四)食品安全状况评价。

(五)其他需要考核的情况。

第六条 对县食安委成员单位重点考核组织领导、部门责任制落实、食品安全工作任务完成、部门协作配合等情况,具体考核指标和分值在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方案及细则中体现。

对承担监管职能的县食安委成员单位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领导重视情况。主要包括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本部门食品安全工作计划和考核内容部署情况,工作机制建设和经费保障情况。

(二)落实部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情况。主要包括落 2 实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案件督查督办,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隐患排查、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宣传教育等情况。

(三)食品安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工作方案明确的部门工作目标任务和县委、县政府食品安全有关文件部署工作完成情况。

(四)部门协作配合情况。主要包括部门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县食安委、县食安办布置工作情况;支持配合县食安办开展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情况;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开展联合执法、信息通报、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情况。

(五)其他需要考核的情况。

对无直接监管职能的其他县食安委成员单位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食品安全相关工作。

(二)积极支持配合县食安办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县食安委、县食安办布置的工作。

(三)落实工作措施,制定支持食品产业发展和监管工作的有关政策措施,支持、配合、协调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工作情况。

第七条 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考核。对各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的考核由县食安办每年制定考核方案及其细则,并在市食安办发布当年考核方 3 案及其细则后一个月内印发执行。对县食安委成员单位的考核由县食安办每年制定考核方案并印发执行。

第八条 对各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考核工作采取自查自评与组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一)实地检查。每年11月底前,县食安办根据需要,会同相关部门组成考核组,根据考核方案对各乡镇区场(街道)当年食品安全工作进展进行实地检查或重点抽查,形成实地检查报告。实地检查可包括听取汇报、核查资料、明察暗访等。

(二)自查评分。各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按照考核方案对本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自评打分,形成自评报告,并按考核方案确定的报送时间要求将自评报告和有关材料统一报送县食安办。各乡镇区场(街道)对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三)部门评审。次年1月底前,县食安办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考核方案,结合日常监督检查情况,对各乡镇区场(街道)自评报告中涉及的指标内容进行考核评审,形成书面意见送县食安办。各部门对相关指标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准确负责。

(四)综合评议。县食安办对相关部门的评审意见和实地检查情况等进行汇总,结合有关部门或第三方机构提供县级食品安全状况评价结果,得出各乡镇区场(街道)考核结果,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作出综合评议,形成考核报告,于次年2月底前报县食安委审定。考核结果由县食安委通报各 4 乡镇区场(街道)。

第九条 对县食安委成员单位考核采取自查自评与组织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一)对承担监管职能的县食安委成员单位考核由有关单位先开展自查自评,县食安办再组织进行考核。考核主要采用集中报送资料复核和现场考核两种方式。集中报送资料复核由各单位按照考评要求将有关资料收集汇总统一报县食安办复核。现场考核主要采取听汇报、查资料、访重点等方式。

(二)对无直接监管职能的其他县食安委成员单位考核主要以自查自评为主,县食安办复核。

(三)对县食安委成员单位考核由县食安办形成考核报告和考核结果,于次年2月底前报县食安委审定后,以适当方式通报。

第十条 各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考核采取百分制计分方式,满分100分。考核结果分A、B、C三个等级。得分排在前4名的为A级,得分排在第5名及以后的为B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核等级为C级:

(一)对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事故,未及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有效处置,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者重大损失的。

(二)对本行政区域内涉及多环节的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未及时组织整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者重大损失的。

(三)各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或其相关部门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故的。

(四)本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在2个月内连续发生3起及以上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第十一条 县食安委成员单位考核采取百分制计分方式,考核结果分为A、B、C三个等级。考核总分≥90分者为A级,<90分且≥70分者为B级,<70分者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C级:

(一)未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未及时有效处置本监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者重大损失的。

(二)对本监管环节的系统性食品安全问题,未及时组织整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者重大损失的。

(三)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故的。

(四)本监管环节内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在2个月内连续发生3起及以上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第十二条 考核工作与县政府开展的绩效工作紧密结合,考核结果报县政府用于食品安全相关指标考评依据,并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和县食安委成员单位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以及实行奖惩的重要参考。评议考核中发现需要问责的问题线索移交纪检监察机关。

对考核结果为A级的各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和县食安委成员单位,由县食安委予以通报表扬。

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对考核结果为C级的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和县食安委成员单位,县食安委委托县食安办会同相关部门约谈该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或县食安委成员单位负责人,必要时由县人民政府领导同志约谈该乡镇区场(街道)主要负责人。考核结果为C级的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和县食安委成员单位有关领导干部不得参加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

各乡镇区场(街道)人民政府和县食安委成员单位应在考核结果通报后一个月内,向县食安委作出书面报告,对通报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与时限,并抄送县食安办。

第十三条 对在食品安全工作考核中弄虚作假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县食安办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既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手段, 也是农业部门适应新形势开展公共服务的一个新领域。农业部组织起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 有利于从制度层面更好地规范各类监测工作, 加强分类指导, 实现科学管理, 并为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 开展风险预警和依法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部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 既是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需要, 也是做好《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两法衔接的需要。”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说, 农业部从2001年开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同时对于一些潜在危害因素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查工作, 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了解和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状况,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尚无完整的制度来规范, 尤其是监督抽查工作还存在执法依据不足等问题。“制定出台《监测管理办法》, 有利于从制度层面更好地规范各类监测工作, 加强分类指导, 实现科学管理, 并为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 开展风险预警和依法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提供有力支撑。”该负责人说。

1以实践为基础确定立法思路

有关负责人对立法思路的解释是:在总结农业部近年来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结合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 充分考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现有法律法规和“三定”职能,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监测工作, 实现监测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效用最大化。

1.1强化监测制度

将现已开展的例行监测、监督抽查、普查、调查和评价等监测工作科学合理划分为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两大类。同时, 明确规定建立风险监测网络、加强质检体系能力建设和完善监测工作保障机制, 进一步强化监测制度。

1.2完善监测工作

通过办法明确规定建立风险监测形势会商制度、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联动机制以及监督抽查抽检分离制度、检打联动机制等, 使监测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更好地为生产和监管服务。

1.3规范监测程序

通过对监测计划制定、监测工作方案内容、抽样检测程序、异议处理程序、结果处置程序以及监测机构和监测人员的行为约束规定等程序和制度规范, 实现监测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提高监测工作效率、监测数据可靠性和监测结果的公信力。

2监测分为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

本办法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分为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两类。监督抽查强调,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中对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检查, 是一项执法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 并以监测与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确定检查对象和检查频率的科学依据。有关负责人说, 为了统一协调和统筹规划农业部的监测工作, 本办法把现有的例行监测、普查、调查与评价和专项监测等相关监测统一归类到风险监测中, 这是适应国际上当前在食品风险管理中风险监测的普遍发展趋势, 也是落实国家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对风险监测的法律要求。

3明确监测数据和信息的管理主体

以往的监测数据分别由各级农业部门和不同的技术部门掌握, 利用率较低, 为了加强对监测数据和信息的汇总、统计和分析, 准确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状况和发展形势, 本办法规定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和信息管理平台的内容。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农业部负责统一管理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和信息, 并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负责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 承担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和信息的采集、整理、综合分析和结果上报等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和信息。

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客观、科学、公正, 本办法规定监督抽查工作实行抽检分离制度。有关负责人解释说, 抽样任务主要由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执法机构负责, 检测任务主要由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负责。其目的是保证样品的公正性, 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保证检验结论的公正、科学。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测活动普遍采用的方法, 符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 也是确保执法公正、保障人民利益的科学做法。

4速测技术及产品将有认定办法

“速测技术在基层监管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速测技术及产品缺乏认定和监管, 我们拟制定专门的速测技术认定办法予以规范。”有关负责人说, 在本办法第十八、十九、二十四和二十六条中均对采用速测技术开展监测和监督抽查进行了相关规定, 并将及时启动速测技术认定办法的制定工作。

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3

行政后勤人员每月末进行一次综合考评,考评分为100分。具体指标及分值为:①师德分值20分,②工作出勤分值30分,③工作质量分值40分,④领导测评分值10分。采用扣分制,每月初公布上月考核结果,期末计算实际总得分。

一、师德(20分)

参照《城关二小教师考核方案》有关规定执行。

二、工作质量(40分)

1、服从学校工作安排,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2、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或工作质量差,一次扣2分。

3、各科室之间应通力协作,工作需要协助时,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协助工作的一次扣3分。

4、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工作安排1次扣5分。

5、出现工作责任事故,视其情节一次扣1—5分。

6、校外办事一律先向校长(副校长)请示,再给当天值班人员说明办事内容,并在签到册中填写离校时间及办事

内容,否则以早退处理。校外办事原则上定为1小时以内,特殊情况应及时给学校领导打电话说明原因,办完事应回到自己岗位。

三、工作出勤(30分)

1、学校所有行政、后勤人员实行签到签离制度,每天上班签到时间上午8:30,下午2:30,签离时间上午11:00,下午4:30。

2、迟到、早退一次扣0.5分,事假一天扣2分,病假一天扣1分,旷工一天扣10分。

3、若需请假或轮休必须持假条向校长请假,并给当天值班人员说明情况,每周轮休1天,当周生效。

4、值班当天不能请假或轮休,特殊情况需要调班的,每月允许调班一次,婚、丧、产等假期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5、校长或副校长将不定期对各岗位工作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上班时间不在岗,以脱岗论处,脱岗一次扣3分。

6、有缺勤记录的,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四、领导测评(10分)

由学校校长、副校长每学期末根据平时工作质量和工作绩效对所有行政后勤人员进行定性测评。10分。

五、奖励加分及其他

1、奖励加分参照《城关二小教师考核方案》有关规定。

2、考核得分与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并作为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

未尽事宜,参照《城关镇中心校教师考核方案》、《中心校行政后勤人员考核暂行规定》、《城关二小教师考核方案》,此规定从2012年3月1日起实施,如有修订,按最新执行。

城关镇第二小学

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4

为贯彻公司发展战略,提高总部部门的工作效能与经营管理水平,强化协作与服务意识,保障公司2010年重点工作的完成,综合评价部门绩效,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联通集团总部各部门及网络分公司总部。

二、考核周期

考核周期从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业绩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发布财务决算数据后公布。

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2010年总部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由业绩指标、主要管理工作评价、部门间协作支撑满意度评价、分(子)公司服务支撑满意度评价、奖励控制类五部分内容构成,各部分所占权重根据部门类别确定,具体见表1和表2。

表1中国联通总部部门分类

表2中国联通总部部门考核内容与指标权重

上述得分汇总后,按80%权重折算,另外20%权重,由公司董事长和总裁直接对部门评估打分,两者之和为部门最终得分。

四、绩效考核指标计分方法

(一)业绩指标

1.前台部门和后台支撑部门的指标体系中,公司总体任务指标和专业任务指标各占50%权重。

2.职能部门的指标体系中,公司总体任务指标占100%权重。

3.计分办法:总体任务指标由集团营业收入与集团利润总额(报表利润)两项指标组成,各占50%权重。两项指标的计分方法为:90%≤完成目标值≤110%时,线性得分,低于90%按90%计,超过110%按110%计。专业任务指标计分方法待征求意见后商定。

(二)主要管理工作评价

部门主要管理工作的制定,围绕公司战略,以各部门工作计划为依据,突出“本部门工作重点”和“运营短板改进”等内容,日常性工作不列入工作任务。

部门主要管理工作的确定采取由本部门提出的工作内容与其它相关部门所需支撑、协助内容相结合的原则(不多于8项),经分管领导确认。考核期末各部门填报工作完成情况,经公司分管领导确认后,由公司领导对各部门进行评估打分,分管领导和非分管领导的打分按照1.5:1的比例计算。

(三)部门间协作支撑满意度评价

主要考核部门间的协作配合以及相互支撑的满意度,由各部门相互评价打分。具体内容包括协作态度、响应时效和支撑效果三部分。为了体现前台、后台支撑、职能部门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度,将前台、后台支撑和职能部门的评分按照5:4:3的权重进行计算。

(四)分(子)公司服务支撑满意度评价

主要考核总部部门为分、子公司提供服务与支撑的水平,由各省级分公司、直属单位和经营实体子公司对总部部门进行评价打分,具体内容包括服务态度、响应时效和支撑效果三部分。

(五)奖励控制类

对在管理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予以加分。其中获得行业级奖项的,一等奖加0.3分,二等奖加0.2分,三等奖加0.1分。获得国家级奖项的,一等奖加0.5分,二等奖加0.3分,三等奖加0.2分。总加分不超过1分。

对出现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违法违纪案件、违反内控制度、影响公司稳定、泄密和出现安全事故等情况的责任部门予以扣分。该项总扣分不超过5分。

1.严重违反国家部委有关规定并受到处罚

违反《关于加强依法治理电信市场的若干规定》、《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

和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国家节能减排等国家有关部委文件相关规定,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处罚的:每例扣0.2-1分,被追究刑事责任,每例扣0.5-2分;严重违反公司资费、佣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或出现违规销售被工信部通报的,每例扣0.2-1分。

2.发生影响公司稳定、泄密和安全事故,造成恶劣影响或重大损失

(1)对处理不当而引发群体性事件或出现其他问题并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每次扣0.2分。对公司产生恶劣影响的,将视情节严重程度直接扣0.5-2分。

(2)对违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保密工作管理办法》发生泄密的,视情节严重程度,每泄密一次扣相关部门1-2分。

(3)因公发生重特大责任伤亡事故

每发生一起重伤致残责任事故扣1分;每发生一起死亡责任事故扣1-2分;每发生一起重大伤亡责任事故扣2-3分。

(4)重大火灾事故

因管理疏忽而发生火灾事故,每发生一起扣0.2-2分。

(5)盗、抢事故

由于管理制度不严,人防、技防等安全防范措施不落实,发生抢劫、盗窃等,每案扣0.5分;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每案扣1分。

3.严重违反内控制度导致内控存在重大缺陷

(1)影响公司效益和效率的内控缺陷或影响财务信息失真的,每项扣0.5分;外部审计发现的内控缺陷并需调账或调整已披露财务报告的,每项扣1分。

(2)被确认存在重大舞弊行为导致公司利益受损,且需要修改公司会计报表或公司需单独披露该舞弊行为和内控存在重大缺陷,导致外部审计师对公司出具内控否定意见的,由公司管理层做出处罚决定。

4.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

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5

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能够立即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规章制度;

(二)保障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资金投入;

(三)定期组织事故隐患排查,消除事故隐患。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领导,协

调解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应当由政府负责的事故隐患治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做好本辖区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安监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综合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相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的,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有关部门接到事故隐患举报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处理;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并为举报者保密。

第二章 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单位、部门、车间、班组的负责人和其他从业人员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当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下列事项进行排查:

(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情况;

(二)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情况;

(三)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安全管理情况;

(四)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等情况;

(五)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六)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发放和使用情况;

(七)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演练,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的配备等情况。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应当根据其岗位职责,对设施、设备、工艺等进行日常安全检查。发现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报告现场负责人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有权停止作业或者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现一般事故隐患的,应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的,应当根据事故隐患不同级别,制定并实施相应治理方案,确保安全。

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分为一级和二级重大事故隐患。一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很大,需要停产停业七日以上方可排除的隐患,或者需要协调外部单位予以排除的隐患;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需要停产停业六日以内予以排除的隐患。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并立即报告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一)根据需要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或者全部停产停业;

(二)组织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明确事故隐患的现状、产生原因、危害程度、整改难易程度。生产经营单位没有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风险评估;

(三)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责任人员、所需经费和物资条件、时间节点、监控保障和应急措施;

(四)落实治理方案,排除事故隐患。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

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疏散可能危及安全的人员,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必要时应当派员值守。

事故隐患涉及相邻地区、单位或者社会公众安全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通知相邻地区、单位,并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信息档案,并保存两年以上。信息档案包含下列内容:

(一)排查事故隐患的人员、时间、部位或者场所;

(二)事故隐患的具体情形、数量、性质、级别等情况;

(三)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将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报送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将本行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送本级安监部门。

安监部门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中发现事故隐患的,应当依法责令生产经营单位采取措施排除事故隐患。

第三章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对本地区、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安监部门应当指导、协调、督促其他有关部门做好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接到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组织现场核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排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必要时,可以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第十八条 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重大事故隐患跟踪督办,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整改任务、措施和时限,以及督办部门的责任,并向社会公布。必要时,报本级人民政府挂牌督办。

负有整改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不力,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追责,并按照规定将其录入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 被停产停业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经治理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监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申请恢复生产。

安监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组织现场审查。审查合格的,同意其恢复生产经营;审查不合格的,责令继续停产整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得恢复生产。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监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规章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档案的;

(三)未按规定定期报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监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根据需要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或者全部停产停业;

(二)未按规定及时报告重大事故隐患的;

(三)在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的。第二十二条

安监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接到事故隐患举报,未按照规定处理的;

(二)未按照规定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

(三)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未及时查处,造成后果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

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执法过程中快速检测方法的使用,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的管理,确保快速检测工作科学、公正、有效,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是指用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项目检测,且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相对准确和成本低廉等特点的技术和产品。

第三条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的认定坚持科学严谨、客观公正和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的审查认定和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评审专家库,采取评审专家主审负责制进行技术审查。

第二章 认定

第五条 本办法规定的认定范围是指用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项目快速检测的技术和产品。

第六条 申请人提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认定申请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申请项目应是已定型并通过鉴定的技术产品,并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

(三)申请项目应符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和行业政策;

(四)申请项目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第七条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的认定遵循以下程序:

(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委托相关单位负责受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认定申请,并进行形式审查。

(二)受理单位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出具受理通知书;不符合要求的,退回申请材料和样品。

(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评审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技术审查。评审专家根据所申请快速检测方法的需要,提出技术参数验证试验的方案。技术审查期为3个月。

(四)根据评审专家的验证方案,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具有相应资质的质检机构进行验证试验。验证试验应在3个月内完成。

(五)评审专家根据验证试验的结果,对申请的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的技术参数和经济合理性等进行审查和评价,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评审专家做出的审查意见进行审批。未通过审查的技术产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委托有关单位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者。

(七)审查合格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验技术和产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后,颁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认定证书》。

第八条 申请认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认定申请表;

(二)申请者法人资格证明材料;

(三)已有的各类鉴定证书或相关技术证明材料;

(四)具有相应资质的实验室或质检机构出具的验证检测报告;

(五)用户使用意见或相关材料;

(六)证明其取得知识产权或获奖情况的相关材料,必要时提供相关查新报告;

(七)有关部门提供的与申请项目密切相关的证明材料(如环保许可证、环境评价证明、安全生产许可证、采用国际或国家标准证明等);

(八)单位资产负债情况;

(九)其它辅助材料。

申请者提供上述申请材料一式六份、申请表的电子版,以及所申请的技术产品样品六台(套)。

第九条 审查认定专家库由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科研、教学、技术产品推广应用等单位的人员组成。评审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相关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二)具有较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十条 项目申请单位人员,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研制的人员,以及有可能对评审公正性产生影响的利益相关人员不得参与评审。

第十一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相关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技术审查。审查内容包括:

(一)产品技术性能(如重现性、再现性、灵敏度、稳定性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用户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

(二)产品是否符合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三)产品结构是否合理、性能稳定,实用性强,有应用、推广价值。

第十二条 根据评审专家的验证方案,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具有相应资质的质检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专家确定的方案进行验证试验。

第十三条 评审专家根据申请材料和验证试验的结果,对所申请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的性能指标、技术成熟性和经济合理性等进行审查和评价,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第十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评审专家提出的审查意见进行审批。未通过审查的技术产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委托有关单位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者。

第十五条 申请者对审查结果存在异议的,应在1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异议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其他专家对异议申请进行审核,并作出相应答复。

第十六条 获得《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认定证书》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列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名单,并向社会公告。第十七条 技术产品审查、试验验证及证书成本等相关费用由申请者承担。

第三章 评价

第十八条 依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的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经过认定的方法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价。

第十九条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遵循以下程序:

(一)数据采集。申请者应于当年6月30日之前将《认定方法生产情况报告》、《认定方法使用情况报告》和《认定方法投诉及处置情况报告》等评价材料,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中使用情况等数据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数据审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相关单位对上报的评价材料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并于当年9月30日前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评审专家对申请材料及相关情况进行核查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并形成评价报告。

第二十条 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局以公告形式发布评价结果。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认定证书》的有效期为2年。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撤销其认定资格,注销认定证书:

(一)技术产品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

(二)申请者自行要求撤销其认定资格的;

(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申请者;

(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重大技术问题、产品质量不稳定的;

(五)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单位或其产品;

第二十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有关单位对获得认定的技术产品进行监督检查,对出现技术问题、产品质量不稳定或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获证单位和产品,将视情节轻重,提出限期整改或注销该技术产品证书。并规定其在2年内不得重新申请。

第二十四条 申请者应提交真实完整的申请材料,如发现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技术成果的行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撤销其认定资格,注销证书。情节严重的,将交由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申请者在证书有效期内,应积极组织生产,加强质量管理,确保该技术产品的质量。

第二十五条 参与认定工作的评审专家、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参与验证试验人员应严格保护申请认定产品的技术秘密。在审定工作中因徇私舞弊、收受贿赂而对技术产品作出错误鉴定的,或者剽窃、泄露申请认定产品中中技术秘密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其本人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七条

第五章 附则

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7

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要求

(征求意见稿)

1.考核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应当由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

本要求适用于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2.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

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煤矿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矿务局局长;第二类为煤矿矿长,分为井工煤矿矿长和露天煤矿矿长。3.考试方式

经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或省级煤矿安全培训主管部门审核,具备《煤矿安全培训规定》规定的学历和工作经历条件的主要负责人,方可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试。

考试应当在规定的考试点采用计算机方式进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题从国家级考试题库和省级考试题库随机抽取,其中抽取国家级考试题库试题比例占80%以上。试题分为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考试满分100分,80分及以上为合格。

考试不合格可以补考一次,经补考仍不合格的,一年内不得再次申

请考核。4.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含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其中安全生产知识占80%,管理能力占20%。

安全生产知识考试内容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考试比重为10%、20%和70%。5.考试要点

5.1第一类主要负责人考试要点 5.1.1安全生产知识

5.1.1.1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及法律法规

a)掌握我国安全生产发展理念;

b)了解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熟悉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c)掌握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 d)掌握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e)熟悉煤矿安全生产规章和主要灾害防治标准。5.1.1.2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a)了解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方法; b)掌握煤矿安全生产准入制度、煤矿建设管理有关规定; c)掌握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基本要求; d)掌握煤矿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基本要求; e)掌握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本要求; f)掌握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基本要求; g)掌握煤矿重大灾害防治要点;

h)掌握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要点; i)掌握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点;

j)掌握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总体要求; k)熟悉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程序; l)掌握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总体要求。5.1.1.3 煤矿职业卫生管理

a)了解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基本要求; b)熟悉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安全管理要点; c)掌握煤矿职业健康监护基本要求。5.1.2 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a)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b)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 c)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职业卫生规章制度; d)有效实施安全生产投入;

e)组织建立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质量达标“三位一体”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f)组织排查、治理煤矿事故隐患;

g)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h)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5.2 第二类主要负责人考试要点 5.2.1 安全生产知识

5.2.1.1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及法律法规

a)掌握我国安全生产发展理念;

b)了解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熟悉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c)熟悉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 d)熟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e)掌握煤矿安全生产规章、标准和规范等。

5.2.1.2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a)熟悉安全生产管理方法;

b)掌握煤矿安全生产准入制度、煤矿建设管理有关规定; c)掌握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基本要求;

d)熟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建立基本要求; e)掌握煤矿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编制要求; f)掌握煤矿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与使用要求; g)掌握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本要求; h)掌握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防范要点; i)掌握煤矿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基本要求; j)掌握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基本要求; k)掌握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基本要求; l)掌握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程序。5.2.1.3 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

井工煤矿:

a)熟悉煤矿安全生产地质保障基本要求; b)掌握矿井开采的基本安全生产条件; c)熟悉矿井井巷掘进、支护安全管理要点

d)熟悉常用的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安全管理要点; e)熟悉采掘机械安全运行基本要求;

f)掌握矿井通风系统安全管理要点; g)掌握瓦斯防治要点; h)掌握煤尘爆炸防治要点;

i)掌握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防治要点; j)掌握冲击地压防治要点;

k)掌握井下火灾防治要点和火区管理基本要求;

l)掌握矿井水害防治要点及井下探放水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m)熟悉井下爆破作业安全管理要点;

n)熟悉矿井运输、提升作业安全管理要点和空气压缩机安全运行基本要求;

o)熟悉矿井电气设备和电力系统安全管理要点;

p)熟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人员位置监测系统、有线调度通信系统安全管理要点;

q)熟悉井工煤矿常见事故致因及预防措施。露天煤矿:

a)熟悉煤矿安全生产地质保障基本要求; b)掌握露天煤矿开采的基本安全生产条件; c)掌握露天煤矿采场、台阶、边坡安全管理要点; d)掌握露天煤矿钻孔、爆破作业安全管理要点; e)掌握露天煤矿采装作业安全管理要点;

f)熟悉露天煤矿破碎站设置及破碎作业安全管理要点; g)掌握露天煤矿运输作业安全管理要点;

h)掌握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布置及排土作业安全管理要点; i)熟悉露天煤矿防治水和防灭火安全管理要点;

j)掌握露天煤矿电气设备及电力和通信系统安全管理要点; k)熟悉露天煤矿设备检修安全管理要点; l)掌握露天煤矿常见事故致因及预防措施。5.2.1.4 煤矿职业卫生管理

a)掌握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总体要求;

b)掌握煤矿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管理要求;

c)熟悉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要点; d)了解煤矿职业健康监护基本要求; e)熟悉煤矿劳动防护用品配备要求。5.2.1.5应急救援管理

公共部分:

a)掌握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与实施要点; b)熟悉煤矿安全避险系统建设基本要求; c)掌握煤矿救援队伍建设基本要求; d)掌握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救援指挥要求。井工煤矿:

a)熟悉火灾事故救援与处理措施;

b)熟悉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救援与处理措施;

c)熟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事故救援与处理措施; d)熟悉水害事故救援与处理措施; e)熟悉顶板事故救援与处理措施; f)熟悉冲击地压事故救援与处理措施; g)熟悉煤矿提升运输事故救援与处理措施;

h)熟悉有毒有害气体中毒、窒息等其他煤矿事故救援与处理措施。露天煤矿:

a)熟悉露天煤矿边坡和排土场滑坡事故救援与处理措施; b)熟悉露天煤矿爆破事故救援与处理措施; c)熟悉露天煤矿电气等其他事故救援与处理措施。5.2.2 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a)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b)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

c)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d)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e)有效实施安全生产投入; f)组织开展风险辨识和管控工作;

g)组织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并及时治理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h)组织建立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质量达标“三位一体”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并开展达标创建;

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8

连州市人民调解工作“以案定补”实施办法(意见征求稿)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办法》、《转发<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的通知》(粤财行〔2007〕122 号)、《广东省司法厅关于印发落实省民生实事 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行动计划的通知》(粤司办〔2018〕172 号)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建立连州市人民调解工作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适用对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办法》经连州市各镇(乡)、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并在连州市司法局备案的人民调解员。但属于公务员身份,财政供养的行政、事业编制人员,及其他明令禁止兼职取酬的人员除外。

第二条 补贴范围 本办法所称“以案定补”,具体是指:对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员,在其成功调解民间纠纷并形成规范卷宗的案件,或者虽然调解不成功,但已为化解矛盾纠纷付出劳动,并引导当事人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解决的案件,按照调解案件难易程度、涉及人员数量、涉案金额标的等相关标准,给予适当工作成本补贴。

第三条 发放原则(一)一案一补。共同调解的案件、跨地区调解成功的同宗案件,按一宗案件进行补贴;同一宗案件多次调解,按结案案件进行补贴;(二)专款专补。补贴落实到案件的经办人民调解员上。多人参与调解工作的,补贴发放按参与调解并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员的人数对补贴进行平均分发。

(三)分类发放。按照调解案件难易程度、涉及人员数量、涉案金额标的等相关因素划分标类分别发放。调解不成功的疑难复杂案件、特别重大案件,有人民调解委员会出具的《人民调解终止告知书》或者有相关材料能够证明人民调解员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按相应类别的50%补贴;其余案件调解不成功的,不予补贴。

第四条 案件类型划分

根据案件难易程度、标的额度、涉案人员数量、影响大小等因素分成四类案件,分别给予相应的补贴。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一类特别重大案件,成功调处一类案件,给予每案 800 元补助:

1.涉案当事人在 30 人(含)以上; 2.涉案标的在 20 万元(含)以上; 3.因案伤残或死亡 3 人(含)以上; 4.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交办的纠纷案件; 5.到地市级(含)以上人民政府上访或信访的纠纷案件; 6.其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案件; 7.其他经连州市司法局研究认定的重大矛盾纠纷案件。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二类疑难复杂案件,成功调处二类案件,给予每案 400 元补助:

1.涉案当事人在 10 人(含)以上、30 人以下; 2.涉案标的在 5 万元(含)以上、20 万元以下; 3.因案伤残或死亡 3 人以下; 4.经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功,依法由镇(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案件; 5.其他经连州市司法局研究认定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案件。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三类普通案件,成功调处三类案件,给予每案 200 元补助:

1.涉案当事人在 4 人(含)以上、10 人以下; 2.涉案标的在 1 万元(含)以上、5 万元以下; 3.经调解达成协议,并按时履行完毕的。

(四)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四类简易案件,成功调处四类案件,给予每案 50 元补助:

1.涉案当事人在 4 人以下且案情不复杂; 2.涉案标的在 1 万元以下; 3.经调解达成口头调解协议,并按要求填写《人民调解口头(简易)调解登记表》的简易案件。

4.经调解 2 次以下可达成协议并及时履行完毕的简易案件。

每宗案件只能划入一个类别,并领取相应补贴。每类案件必须主要事实清楚、调解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准确。除了第四类简易案件可仅填写《人民调解口头(简易)调解登记表》不立卷外,其余全部调解案件均需制作完整规范的调解卷宗。以上四个类别案件的“涉案当事人”,是指纠纷案件调解协议上签字的各方当事人人员总数。以上四个类别案件的“涉案标的”,是指纠纷案件调解协议上履行的相关标的总金额。

第五条 卷宗要求 申请“以案定补”的四个类别案件,应当形成规范化的调解卷宗。

(一)一类、二类、三类案件应按“一案一卷宗”的原则进行归档。卷宗应依次包括如下材料:

1.调解封面; 2.目录; 3 人民调解申请书,主动调解的除外; 4.民间纠纷受理调解登记表; 5.调查笔录及相关证据材料; 6.调解笔录; 7.人民调解协议书; 8.人民调解回访记录。

(二)四类案件应当按照“一案一登记”原则,填写《人民调解口头(简易)调解登记表》,登记表应包括以下内容:

1.案件编号; 2.申请时间,主动调解的除外; 3.调解时间; 4.各方当事人信息,其中必须含有当事人的姓名及联系地址、电话; 5.纠纷主要事实、争议事项; 6.达成的协议内容,履行方式、时限;(三)卷宗、登记表文书制作要求如下:

1.调查、调解笔录制作规范、表述清楚。有相关当事人、必要在场人员、办案人民调解员的签名、捺印;

2.调解协议书、《人民调解口头(简易)调解登记表》内容合法,各方权利义务具体、履行时间等明确,由当事人、人民调解员签名、捺印,写明完整的调解日期并加盖人民调解员所在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 3.回访记录应载明协议履行情况及当事人对调解工作的意见; 4.除证明材料可使用盖章复印件外,案其他件文书均必需为原件,文书上的所有字迹、签名、捺印、盖章应清晰可辨,不能潦草、模糊。

第六条

申报、审核及发放方式(一)申报。“以案定补”每季度申报一次。人民调解员应向所属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交当季度参与调处案件的调解卷宗、《人民调解口头(简易)调解登记表》。卷宗、登记表由各镇(乡)、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收集后进行自行分类统计,并填写《20___年第__季度______人民调解案情登记表》提交当地司法所进行申请。案件签订协议后在 180天(含)内必须提交申请,逾期不予审核。

(二)审核。各基层司法所对辖区内的镇(乡)、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交申请“以案定补”的案件卷宗、登记表进行真实性审核,核定补贴类别,并填写《“以案定补”案件申报审核情况表》。于申请季度的下一个月 10 日前将案件卷宗、登记表、《“以案定补”案件申报审核情况表》提

交到连州市司法局。连州市司法局组成审核小组对申请“以案定补”的案件卷宗、登记表进行书面审核,再送连州市财政局进行复核。在审核申报材料时,发现调解卷宗制作不规范、内容资料不完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在规定时限内补正提交。补正后符合要求的,予以审核;逾期提交或者补正后仍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审核。

(三)发放。通过复核后,“以案定补”补贴以非现金形式发放给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员;多人参与调解工作的,补贴发放按参与调解并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员的人数对补贴进行平均分发。

第七条

工作纪律

(一)严禁在申请补贴时弄虚作假。上报调解案件不真实、虚构专项工作证明资料的,取消申请人当季度所有“以案定补”工作补贴,并由所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屡教不改的,由推选或者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设立单位提出处理建议。

(二)连州市司法局组成“以案定补”资金管理工作小组,小组由分管领导和负责基层、财务、纪检等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加强对“以案定补”经费使用的管理,严禁侵占、虚报、挪用补贴经费。小组和基层司法所不定期对辖区内的人民调解案件进行随机回访审查,通过调阅调解案件卷宗、约谈当事人民调解员、回访调解案件当事人等方式加强对调解案件的抽查,提高调解案件质量。

(三)在审核、回访审查过程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退回已领取的补贴;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侵占、挪用人民调解案件补贴的; 2.弄虚作假、编造调解案件的; 3.调解协议被司法、仲裁机关撤销或认定无效的; 4.违反调解纪律,当事人举报后经查证属实的; 5.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

第八条

本办法由连州市司法局负责解释。

第九条

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9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监管的要求,做好保健食品综合治理,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注册管理,根据《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国家局)决定开展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严格保健食品监管,规范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净化保健食品市场,提升保健食品监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保健食品食用安全。

二、工作目标

对卫生部和国家局已批准注册未设立有效期的保健食品进行全面清理,设立有效期,统一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规范保健食品功能声称,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三、工作步骤

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分阶段实施。2000年12月31日之前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申请人应当在2014年6月30日前提出申请;2001年1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取得批准证书的,申请人应当在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前提出申请。

(一)国产保健食品

1.申请人应当填写《国产保健食品换证申请表》,将换证申报资料原件1份、复印件8份报送所在地省(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下称省级局)。申请人为多家的,应当联合推荐一家单位作为申报单位,申报资料应报送推荐单位所在地省级局。

2.省级局应当在收到申报资料后的5日内对申报资料的规范性、完整性进行审查,符

合要求的,予以受理。省级局在受理之后的45日内组织生产(试制)现场核查,提出审查意见,与申报资料一并报送国家局。

3.国家局收到申报资料后,组织集中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换证,同时收缴原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换证。

4.申请人对不予换证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书面说明理由,并在10日内向国家局提出复审。

(二)进口保健食品

1.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持有者应当委托中国境内代理机构进行申报,填写《进口保健食品换证申请表》,将换证申报资料原件1份、复印件8份报送国家局。

2.国家局收到申报资料后,组织集中审查。对符合要求的,予以换证,同时收缴原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换证。

3.申请人对不予换证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书面说明理由,并在10日内向国家局提出复审。

(三)在换证审查工作中,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家局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有关补充资料。申请人名称、地址或中国境内代理机构发生改变的,应当首先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变更备案。

四、资料要求

申请人应当按照保健食品注册相关要求提供以下申报资料:

(一)保健食品换证申请表;

(二)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及其附件的复印件;

(三)申请人营业执照或其它机构合法登记证明文件复印件;

(四)申请人对他人已取得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保证书;

(五)商标注册证复印件(无注册商标的不需提供);

(六)产品配方及其用量;

(七)原料、辅料质量标准;

(八)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含量及检测方法;

(九)产品技术要求;

(十)生产工艺简图及详细说明;

(十一)按照标准格式修改后的说明书样稿(文字版和电子版);

(十二)国产产品所在地省级保健食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产品生产许可证明文件复印件(未生产的,应当按照保健食品注册的相关规定试制三批样品后由省级局现场核查并抽样送检);

(十三)近五年产品销售情况和消费者的反馈情况的总结;

(十四)保健食品最小销售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实样;五年内未生产的,应当提供最小销售包装、标签和说明书样稿;

(十五)多个申请人联合申报的,应当提交联合申报负责人推荐书;

(十六)产品申报时功能、安全与现行规定不一致的,应当补充提供符合现行规定的试验报告等相关材料。

以上申报资料不能完整提供的,申请人应当在提出申请时书面说明理由。

进口保健食品还应该提供以下资料:

(一)由境外厂商常驻中国代表机构办理再注册事务的,应当提供《外国企业常驻中国代表机构登记证》复印件,境外生产厂商委托境内代理机构负责办理再注册事项的,需提供经过公证的委托书原件以及受委托的代理机构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产品生产国(或地区)有关机构出具的该产品生产企业符合当地相应生产企业质

量管理规范以及允许该产品生产销售的证明文件,该证明文件必须经所在国家(地区)公证机关公证和驻所在地中国使领馆确认。

五、不予换证的情形

(一)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换证申请的;

(二)原料、辅料、产品存在食用安全问题的;

(三)配方或原料、辅料不符合现行规定的;

(四)生产工艺不符合现行规定的;

(五)保健功能不在现行功能范围内的(功能名称调整的除外);

(六)其他不符合现行规定的。

六、其他要求

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既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又关系到企业利益和保健食品产业发展。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组织相关培训,落实好这项工作。

(一)国家局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经费保障和人员培训,完善审评审批数据库和信息查询系统。要委派专人负责清理换证工作咨询,开通咨询电话、电子邮箱、网站专栏等,及时解答相关问题。要根据换证工作进度,及时更新数据库产品批准或注销信息,分期分批上网公告。

(二)各省级局要把工作落实到人,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时限、要求等进行资料审查。各省级局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对换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报告国家局。

(三)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提出产品换证申请并受理的,凭受理通知书,其原批准证书继续有效。已受理产品变更申请和技术转让产品注册申请的,申请人应当在该许可事项办结

后30日内提出换证申请。

(四)申请人在取得新的批准证书后,应当在6个月内严格按照新的批准证书内容组织生产,此前使用原标签、说明书生产的产品允许销售至保质期结束。

(五)对不予换证或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换证申请的,申请人应当自国家局公告之日起停止产品生产,现有产品允许销售至保质期结束。

县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10

测管函〔2011〕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为了建立测绘市场信用机制,惩戒测绘市场失信违约等行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测绘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测绘行业健康发展,我司组织起草了《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现送给你们征求意见,请于4月20日前将书面修改意见反馈我司。

联系人:李倩

电话(传真):010-63882217

电子邮件:hgshgc@163.com

附件:1.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2.《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起草说明

国家测绘局法规与行业管理司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日

附件1:

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测绘统一监管,推进测绘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维护测绘市场秩序,促进测绘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从事测绘市场信用信息征集、处理、发布、使用以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测绘市场信用信息是指测绘单位在测绘市场活动中产生的,能够反映单位信用状况的信息。

第三条 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的统一管理,组织制定全国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和标准,组织建立全国测绘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发布甲级测绘资质单位的测绘市场信用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的管理,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制定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组织建立和维护本行政区域的测绘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发布在本行政区域内从业测绘单位的测绘市场信用信息。

第四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指定测绘市场征信机构(以下简称征信机构)具体负责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的征集、处理、测绘市场信用信息平台的日常管理维护等具体工作。

第五条 鼓励测绘行业社团组织参与测绘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测绘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

第六条 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应当遵循客观、公平、公正原则,维护国家利益,保守国家秘密,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二章 征 集

第七条 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由测绘单位的基本信息、测绘市场交易信息和其他信息构成:

(一)基本信息主要指测绘单位的名称、地址、电话、法定代表人、股东构成情况、测绘资质、业务范围、所有制性质、成立时间等信息。

(二)测绘市场交易信息主要是指测绘单位承揽测绘项目、履行测绘合同等测绘市场活动中产生的与测绘信用有关的信息。

(三)其他信息主要是指与测绘市场信用相关的测绘市场准入及监管信息,测绘质量监督检验结果信息,履行测绘成果汇交义务信息,测绘市场招投标活动监管信息,行政处罚及行政机关通报批评信息,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结果及强制执行信息等社会公共信息。

第八条 测绘市场信用信息征集包括以下方式:

(一)征信机构自行收集;

(二)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

(三)测绘单位主动申报。

征集测绘市场信用信息不得采用欺骗、盗窃、胁迫、利用计算机网络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

第九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及征信机构应当依法建立与工商、税务、纪检、监察、司法、银行、保密等相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第十条 征信机构自行收集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的,应当直接取得信用信息主体的确认。但是,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已经依法公开的信息除外。

县级以上地方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准确、真实、完整的记录本行政区域内有关测绘单位的测绘市场信用信息,并按规定提供给征信机构。

测绘单位主动申报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的,应当提供有关原始记录材料。基本信息由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指导测绘单位自行录入填报,并由测绘单位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十一条 征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所收集的信用信息及时、客观地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和加工,建立测绘单位信用档案。

第十二条 征信机构应当采取必要、合理的措施以确保信用信息的及时更新,实现对信用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

第十三条 征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信用信息保密制度,完善保密措施,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管理,确保信用信息安全。

第三章 发布查询

第十四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对属于政府主动公开信息范围的测绘市场信用信息予以公开,并在测绘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上发布。

前款之外的其他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由征信机构征集获得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依法在测绘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上发布。

第十五条 发布的良好信用信息包括荣誉称号、评定(表彰)时间、评定(表彰)部门、有效期限和主体身份识别信息等内容。

发布的不良信用信息包括违法犯罪事实、处罚依据、处罚结果、处罚部门、处罚日期和主体身份识别信息等内容。

第十六条 良好信用信息的发布期为3年,不良信用信息的发布期不少于6个月,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发布期限届满,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征信机构查询获取相关信用信息。

第十七条 基本信息有效期至测绘单位终止;不良信用信息自信用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5年内有效。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超过有效期的不良信用信息不得披露或者使用。

第十八条 征信机构应当依法按照规定向信用信息主体提供其信用报告。未经信用信息主体同意,不得向其他社会组织提供其信用报告。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管理权限无偿使用测绘市场信用信息。

社会组织和个人申请查询信用信息,依法实行有偿查询制度。具体办法由征信机构拟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条 社会组织和个人查询信用信息,应当向征信机构提交书面查询申请和确有工作需要的书面证明材料。

提交的材料符合要求的,征信机构应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供查询;不符合要求的,征信机构应当场或者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 征信机构应当与查询者签订保密承诺协议。查询者不得用于约定以外的其他用途,不得向信用信息主体以外的第三方提供。

第二十二条 征信机构应当定期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测绘市场信用情况总结分析报告。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展日常监管、专项检查和表彰评优等工作时应当将测绘单位信用信息作为参考。

第二十三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无不良信用信息或者信用等级较高的测绘单位,可以采取下列激励措施:

(一)给予参加测绘市场活动的优先政策;

(二)作为衡量履行合同能力的参考依据;

(三)授予信用相关的荣誉称号;

(四)鼓励诚信经营的其他激励措施。

第二十四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有不良信用信息或者信用等级较低的测绘单位,应当加强日常监管,必要时可以实施下列措施:

(一)对失信行为以适当方式予以曝光;

(二)限制参与测绘市场投标或者依法向招标机构、有关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告知该单位信用情况;

(三)限制参加财政资金投资的公共项目建设;

(四)依法予以降低测绘资质等级或者吊销测绘资质证书;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制约措施。

第二十五条 征信机构应当建立测绘市场信用评价机制,按照测绘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评价标准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保证信用评价客观、准确和公正。

测绘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评价标准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章 异议处理

第二十六条 测绘单位和查询者认为信用信息有误的,可以向征信机构书面提出异议处理申请,要求予以更正。

异议处理申请人应当就异议信息内容提供相关证据。

异议处理期间,征信机构暂不披露和使用异议信息。

第二十七条 异议信息是征信机构自行采集的,征信机构应当在收到异议处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异议信息经核实确须更正的,应当及时更正,并告知异议处理申请人以及被征信单位;

(二)异议信息经核实无须更正或者无法核实的,可对异议信息不作修改,但应当书面告知异议处理申请人。

第二十八条 异议信息是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应当由提供信用信息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通知征信机构予以更正。

异议信息是其他征信机构在共享信息时提供的,征信机构应当通知信用信息提供者进行核实。信用信息提供者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第二十九条 信用信息是主动申报的,申报人发现提供的信用信息有误的,应及时书面通知征信机构更正。征信机构应当在接到书面通知和相关证明材料后2个工作日内对相关信息予以更正。

第三十条 征信机构在收到异议处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不作处理的,异议处理申请人可以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作出处理。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征信机构应当通过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网站和测绘市场信用信息平台等向社会公开下列事项:

(一)信用信息的征集规范和发布时限;

(二)信用信息查询程序以及收费标准;

(三)获得信用报告的方式以及收费标准;

(四)异议处理程序;

(五)依法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二条 征信机构应当将下列事项报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一)征信机构对信用信息征集、分类和评价的操作规则;

(二)保证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规章制度;

(三)依法需要备案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三条 测绘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发生重大运行故障、信用信息严重泄露等情况时,征信机构应当及时作出处理,并立即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四条 征信机构发生解散、被撤销、破产等营业终止事项时,应当按照以下方式处理其自行征集的测绘市场信用信息数据:

(一)移交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二)在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转让给其他征信机构;

(三)在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销毁。

第三十五条 征信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更正,给予通报批评;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及时、准确录入信用信息的;

(二)虚构、篡改信用信息的;

(三)未及时向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信用信息查询的;

(四)提供失实信用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未按照规定处理异议信息的;

(六)擅自披露信用信息、提供测绘单位信用报告的;

(七)泄露信用信息侵害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

(八)其他依法应当处理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及征信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以篡改、伪造、泄露信用信息等方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家测绘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附件2:

关于《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的起草说明

一、制定办法的必要性和起草过程

测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基础性工作,广泛服务于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行政管理、人民生活等领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尤其是随着测绘高新技术发展,地理信息产业迅速兴起,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推进,测绘工作对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公共应急的保障作用愈发重要。近年来,测绘工作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海南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国二次土地调查、西部建设、南极科考、卫星应用系统建设等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测绘及地理信息保障服务。中央高度重视测绘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等领导多次对测绘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或批示。“十二五”期间,测绘工作将紧紧围绕“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稳步发展,扎实推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服务。

近年来,测绘事业蓬勃发展,地理信息应用日益广泛,测绘市场不断壮大,有力助推了经济增长。随着测绘市场的繁荣,测绘市场主体逐渐多元,测绘单位规模不断升级,测绘产品日益多样,测绘市场中违法违规、欺诈、不正当竞争等不诚信行为有所增加,破坏了市场主体间的相互信赖,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扰乱了测绘市场秩序,严重制约了测绘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良好的市场信用体制有助于规则的建立、秩序的形成,能有效减少交易成本,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国发〔2007〕30号)提出“加快建立测绘市场信用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测绘执法监督,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测绘市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明确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和实际工作需要,抓紧研究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实行内部信用分类管理,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2009年,国家测绘局发布《关于加快测绘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12年,要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国测绘企、事业单位的市场信用平台,建立健全测绘市场活动主体的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实现信用信息的征集、查询、发布、共享和应用;测绘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做到有法可依;测绘市场信用奖惩机制基本建立;测绘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意识明显提高;守法诚信的测绘市场环境初步形成。”

测绘市场信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作任务重、周期长,既需要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层层推进,也需要测绘市场主体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测绘市场信用建设必须以信用为核心,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依托测绘资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测绘市场活动主体信用情况记录、共享、公布等机制,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间信用信息的交流、共享,实现测绘市场信用管理体系,促进测绘市场信用体系形成。构建完善的测绘市场信用体系,制度建设是第一步,目前,测绘领域的信用制度尚为空白,结合测绘工作实际,制定一部专门的测绘信用征信管理办法,势在必行。

国家测绘局相继在江苏、河北、浙江和湖北等省组织开展测绘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在试点实践基础上,经充分调研论证,听取有关领导和专家意见,委托江苏局起草了《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12月国家测绘局组织召开了《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论证会,有关试点省局及专家参加了会议,对办法进行了论证。会后根据论证意见对办法进行了修改行形成了《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共分六章三十八条,明确了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征信机构职责,规定了信用信息的征集、信息查询发布、信息异议处理制度,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

二、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测绘信用信息界定

测绘信用信息是开展测绘信用征信的基础,科学、严谨地界定信用信息至关重要,如果宽泛界定信用信息,将与市场主体信用关联度不大的信息纳入征信范围,将大大降低测绘征信工作效率,与测绘信用征信的初衷相悖,难以取得实效。《征求意见稿》第二款规定“本办法所称测绘市场信用信息是指测绘单位在测绘市场活动中产生的,能够反映单位信用状况的信息”明确其范围。

(二)关于测绘信用信息分类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的分类,规定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由测绘单位的基本信息、测绘市场交易信息和其他信息构成,并列举了信用信息具体内容。《征求意见稿》规定不良信用信息的有效期限为自行为或者事件终止后5年内,超过此期限的,不予披露和使用,警示失信行为的同时,兼顾对测绘市场主体的扶持,督促失信的市场主体及时改正,依法测绘,诚信经营。

(三)关于测绘信用信息征集

测绘信用信息征集工作范围广、难度大,任务重,征集的信用信息质量直接影响信用信息使用的效率,也关系到测绘信用评定结果的权威性。《征求意见稿》第四条规定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指定测绘市场征信机构开展征信工作,并在第八条明确规定了“征信机构自行收集”“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测绘单位主动申报”等三个征集渠道,最大限度地保证信用信息的广泛性、真实性、准确性。测绘信用信息与市场主体利益密切联系,测绘征信工作开展的同时,注重对私权的保护,《征求意见稿》第十三条规定,征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信用信息保密制度,完善保密措施,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管理,确保信用信息安全。此外,《征求意见稿》也规定了信息主体的具有同意权、知情权、查询权、异议权等一系列权利。

(四)关于测绘信用信息公布

为了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征求意见稿》第三条、第十四条规定了发布信用信息的主体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明确规定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对属于政府主动公开信息范围的测绘市场信用信息予以公开,并在测绘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上发布。其他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由征信机构征集获得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依法在测绘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上发布。

(五)关于信用信息的使用

《征求意见稿》规定了第十九条规定信用信息的使用方式“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管理权限无偿使用测绘市场信用信息。社会组织和个人申请查询信用信息,依法实行有偿查询制度”。主管部门的无偿共享和市场主体的有偿查询制度,有利于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掌握测绘单位的信用情况并进行有效监管,也方便了测绘市场主体,使其及时了解潜在合作对象的信用情况,及时作出决策,有效降低市场经营成本。同时办法还规定了社会组织和个人查询信用信息的程序,明确有关查询信息的保密要求。

(六)关于信用惩戒机制

测绘征信工作是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测绘行业统一监管、促进有序竞争市场形成的重要手段,《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二条规定“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展日常监管、专项检查和表彰评优等工作时应当将测绘单位信用信息作为参考”。为了在测绘市场管理中更大限度地发挥信用评价的效力,促进测绘单位诚信经营,《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三、二十四条分别明确规定了信用激励措施和惩戒措施。

(七)关于测绘信用信息异议处理

信用信息征集渠道较多,直接涉及信息主体利益,信息异议不可避免,畅通异议处理渠道,有效解决争议,将有效提高征集的信用信息质量,也增强了测绘征信工作的权威性、严谨性。为保护信息主体利益,避免失实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六条规定,异议处理期间,异议信息暂不披露和使用。为防止征信机构不作为侵害信息主体利益,《征求意见稿》第三十条规定,征信机构在收到异议处理申请20个工作日内不予处理的,申请人可以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异议处理申请。

(八)关于征信机构监督管理

上一篇:直面“物业管理”生存困境下一篇: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