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理论学习文章(通用12篇)
中心组理论学习文章 篇1
中心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按照党工委中心组学习计划的安排,今年来,我通过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比较系统的学习了《邓小平文选》、《中国共产党党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梅州市、兴宁市委全会精神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最新讲话精神等为主要内容,通过《江泽民文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党风廉政建设理论、“七一”讲话精神,以及法律,经济、市场营销、财税知识、现代市场竞争知识等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充实了头脑、开阔了视野,提高自身素质,一是思想理论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二是政治意识有了新的增强;三是大局意识有了新的增强;四是责任意识有了新的增强。经过对学习的认真分析总结,觉得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高度重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过去的工作中虽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点滴的成绩,但是现在回顾起来,清醒地看到自身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缺点和不足,主要是缺少马列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缺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扎实功底,缺少对党的优良传统和党的历史知识的深入了解,缺乏艰苦环境的严格锻炼。解决这些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才能不断充实和提高。因此自己认识到必须把学习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并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注意解决好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要提高对学习的认识,提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是强化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在以往的学习中总在低水平中徘徊,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提高不快,学习效果也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差距。因此必须认真解决好学风问题,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与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结合起来,进而从思想深处真正理解和认识到加强学习是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需要,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如果不认真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所以只有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去加强学习,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第二、要把握学习的重点。作为一名年轻领导干部,知识贫乏、知识单一,是一个很大的不足。为此,加强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应该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学习。一是要认真学习好邓小平理论;另一方面要从自己工作领域的实际出发,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特点,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指导工作实践。二是要加强对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学习。这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三是要加强对各种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这就要求自己更要努力学习能够反映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市场营销、财税知识等各种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第三、要注重学习效果。学习要有目的,要重收获,根据街道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纪律教育学习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的有利时机,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要加强自身修养,与时俱进,立志有作为 首先,要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组织观念。要求自己牢记党的宗旨,进一步增强党性意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忘记作为共产党员的职责,不能忘记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的表率作用。
其次,要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辈子始终不渝。在工作中不断地警示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和锻炼,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改造主观世界,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立志干大事,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要加强党性锻炼,自觉接受监督。必须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要把那些敢于批评自己的同志视为诤友;要敢于把监督权交给群众,对于群众的批评意见,要能够听得进,坐得住。要按照党章的要求,积极参加党的组织活动,本着“事无不可对党言”的精神,向组织敞开思想,诚恳地接受组织的监督,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明确方向。党性锻炼和修养必须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要严于律己,自觉抵制各种私利的诱惑,经受复杂环境的考验,使自己成为组织放心、群众信任的好党员。
中心组理论学习文章 篇2
胡玉亭强调, 学习领会好三篇评论员文章, 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坚定政治立场,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充满必胜信心, 以饱满的热情、自觉的态度扎实工作, 做好工业经济和信息化转型跨越的大文章;要加强宣传,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加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着力于改革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贯彻落实2012年工业经济工作思路;要确保安全生产, 干部职工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维护大局,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依法履职、扎实工作;要加强党的建设, 特别是在诚信服务、求真务实、主动进取、团结协作、令行禁止、廉洁从政、精益求精、机关文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 《人民日报》近期发表的三篇评论员文章非常及时、重要、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文章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紧扣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对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述, 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工作的部署和要求, 举旗帜、定基调、明方向、提要求、鼓干劲,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 使经信委干部职工深受鼓舞、增强了信心, 明确了方向。
在对比中领悟文章中心 篇3
一、将两则故事的年代进行对比
文章第二自然段列举的司马光小时候勤奋学习的故事发生在宋代,而第三自然段列举的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则是现代的。这两则故事一古一今,正好说明“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一观点。
二、将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情况进行对比
文章第二、三自然段所列举的司马光小时候和童第周小时候的天赋并不一样,从作者所说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例中,可以知道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而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一开始成绩还很差。作
者抓住这两个天资不一样的人都通过勤奋学习而成才的情况来写,把道理说得更加深刻,让读者更加信服。
三、将两则故事中人物成功之处进行对比
司马光靠勤奋成了史学家,编成了《资治通鉴》,童第周靠勤奋成了生物学家,他们两人一文一理,这不同方面的成功事例进一步说明了勤奋成才的广泛性。
在阅读中,同学们如能注意上述的对比内容,就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阅读时,同学们还可以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从本文可以看出,在写作中所列举的事例首先要围绕中心,并要有广泛的说服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能打动读者。
如何区别文章主题,中心,主旨 篇4
用多种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现代文阅读中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是中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几乎每一个语段阅读测试的最后几道题都会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只是题干表述用语或设问角度有所不同而已。2004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最完美的礼物》:‚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以对‚骗局‛内涵的理解为抓手,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2002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亲近自己的双腿》:‚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____。‛试题以文章标题为切入口,考察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主题的能力。不仅记叙类文字如此,议论、说明类文字也是这样:2005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第④段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这’指的是____。从全文看,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人不仅要有____,更要有____。‛完成试题后,去掉关联词和一些试题情景语言,剩下的是‚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人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感情‛,显然就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阐明的见解。至于2003年中考《奥林匹克新格言》,命题者干脆就直截了当地设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面对这类试题,许多学生常常无从下手,犹豫半天后,只是随便地写下一个答案,其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对文本主旨的整体把握能力呢?
首先,必须清晰地认识,现代文阅读材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许多试题都必须在理解整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所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是准确把握文本主旨的前提条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全方位的,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一般情况下通读记叙类文字要能回答这么几个问题:什么人?发生的是什么事?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么样?它们互相是怎样起作用的?可采用由浅入深,从先到后的顺序,从文中采摘关键词句,进行提炼、筛选、合并、浓缩,从而在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由材料(情节)入手
任何一篇文章总是通过某些具体的材料来表现文章主旨的。如2002年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第⑧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⑴;⑵___;⑶___‛。试题要求回答文章用哪些材料表现出了车夫的‚尊严‛,强调了材料与中心的联系。
文章的主要话题,也就是这篇文章所陈述的主要对象,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一个事物,有时是一种情感。如果你知道了整篇文章说的主要是什么,那么你也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阅读积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感悟作者取舍材料的标准,也就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什么写这(些)故事?这(些)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的主旨自然也就包含在里面了。
由文章的标题入手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它能帮助我们透过文章的内容看到文章的心灵———主旨。所以读文章可以以文章标题为抓手,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2003年上海中考《成全一棵树》,标题既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又蕴涵着文章的主旨:孩子的汗水救活了一棵树,母亲的心血培育了一个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阅读文章标题,如果标题本身是一个短句,要充分重视它与文章主旨的直接联系。如2005年上海市初三模拟测试卷《能给予就不贫穷》、《孩子,你其实不必这样》等,这类短句通常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只是语言表述略有差异而已。如果标题是偏正词组,像2004年中考《最完美的礼物》,2005年市模拟考《优雅男孩》等,则必须认真揣摩标题中起限制、修饰作用的词语的内涵,联系文章内容感悟文章的主旨。
总之,把握文章主旨的途径有许多,除了以上所介绍的,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背景入手,如2001年《山村传圣火》等,这里所指的背景主要指的是文章的写作背景,但也包括注释、及其他命题者卷面提供的补充信息,如2004年《蒙娜丽莎微笑揭秘》的相关链接,2005年《我的老师》提供的另一种结尾方式等。需要强调的是,考试实践中不应该使用单一的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而是要若干种方法综合运用,也就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文章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由具体细腻描写入手
一篇成功的记叙文,除了叙事完整,条理清晰,结构合理以外,必然有一些细腻、生动的描写。哪些东西在文章中需要具体描写,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呢?取舍标准只有一个:凡是最能够表现写作意图的内容,也就是最能够突出文章主旨的内容,最值得细细地描写!因此,阅读揣摩文章中的语言、行动、心理、乃至景物描写,分析它们的含义和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2002年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第④⑤⑥段中,有大量‚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和车夫的外貌描写,细细品味,它们集中表现了车夫人格的伟大:他蹬车,既是为了挣生活,更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他是一个强者,要靠自己的力量‚挣来坦荡而快乐的生活‛,体现出自己人生的价值和尊严,这些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由议论、抒情的语句入手
一篇记叙性文字,通常作者总会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发一些议论,点明所写故事的价值和意义,有时也会在叙事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这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都是我们把握文章主旨的好帮手。上文所引的2005年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阅读材料,全文最后一节是这样的:
‚从细微到宏大,从狭隘到广博,女人的爱充满一生。每当我从街上走过,总习惯把女人对号入座,她是女儿?妻子?抑或母亲?无论肯定了哪一种,我总是对她们肃然起敬‛。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结尾点题,作者用一种带有抒情意味的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2004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最完美的礼物》结尾部分: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唯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了强调突出。
同学们无论平时还是考试的时候,阅读记叙类文字都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把文章中非记叙描写性文字圈画出来,给予特别‚关照‛,因为它们能有效的提示文章的主旨(如果是非记叙类文字,则应该注意文章中出现记叙描写的原因,与文章其他部分的内在联系)。阅读当中不仅要注意结尾部分的大段的议论或抒情,也要留意穿插在叙事中间的议论和抒情语句。有一种特殊的点题方式常常被大家所忽略,即作者不是用第三者的口吻议论或抒情,而是借用文章故事人物的语言或心理活动来对所写事物发表看法,河北省中考曾选用过一篇散文《会飞的蒲公英》,通观全文找不出一处作者的直接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但是文中母子对话时,母亲对蒲公英的议论,‚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又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显示了文章的主旨。阅读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类借文中人物的口和心理活动,对文章所写人、事、物发表看法的文字,文章的主题往往蕴涵在其中。
由反复出现或褒贬鲜明的词语入手
阅读记叙文,在把握文章大致的情节线索或情绪主线,理清文章内容结构,例如时间的转换,地点的变迁,人物的变化,或者其他所写对象的转换时,对一些中心句,一些过渡句,一些褒贬色彩强烈或反复出现的标志性语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把这些语句作为阅读理解的基本元素掌握并储存起来,以便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2004年浙江省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
……
⑨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
浅谈如何才能使文章中心突出 篇5
李晓容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茅桥镇中学)
“中心突出”是作文好坏的关键所在。想要做到中心突出,就要求作文能够表现出作者的基本观点或鲜明的意图,其特点是集中鲜明的。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中心突出呢?
一、写文章要做到中心明确
“中心明确”的要求有两点:一是意识中心要集中。一篇作文只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要清晰明了,贯穿始终,能够统领文章所有的材料。因此,确定中心后,必须列出作文提纲。有了提纲就像修房子有了草图,有助于作者把控全局,避免丢三落四,前后重复。二是中心要鲜明突出,读后能很快掌握。例如在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中,无论是写我初到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是写从东京到仙台路上的见闻,抑或者是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作者一直抒发对先生的怀念之情,让读者很鲜明地感受到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再如在朱自清的散文《春》这一文中,描绘了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间接抒发了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文章的结尾还直抒胸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读者一看就明白。
二、选材要紧扣中心
明确你的文章中心是什么,然后再写文章。所选用的材料必须为你的文章服务,所以写作前就要对素材进行分析和筛选。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对表现中心突出有力的材料就选用到文章中去。例如在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由“我”对老师的情感一步步加深为线索,围绕“我”爱“我”的老师、老师爱“我”的中心一共写了七件事。这七件事中,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地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品质,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三、开门见山,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
文章开头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渲染气氛,有的设置问题引人入胜,有的说明情况介绍背景,有的交代写作……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开头,都应该符合开头的基本要求,不说废话空话。而开门见山,不失为一种好的开头方法。
在学生的作文《我最喜欢的书》中,开头这样写道:“我有许多书,而我最喜欢的是《作文大王》。因为这本书的作文很精彩。”文章一开头就点明了中学我最喜欢的书的书名和喜欢的原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开头这样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在最初就定下了对父亲的思念这一感情基调。魏的《我的老师》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之先生。”开篇就点出了我喜欢的老师的名字,而且是最不能忘记的。因为我与她的感情深厚,也定下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四、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中心
鲁迅的小说《故乡》也是通过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日益悲惨的命运;“我”与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及礼教对人的毒害;杨二嫂与闰土形象的对比,反映了闰土淳朴、善良的个性;故乡前后境况的对比,反映出每况愈下的农村经济;“我”与闰土关系与水生和宏儿的关系的对比,反映出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通过这几组对比,突出了”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运用景物描写,烘托文章中心
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文章的中心。
比如在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中,有描写天黑。作者极力渲染暴风雨的可怕,目的就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了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表达了主人公在风雨中成长的主旨。再如在鲁迅的小说《故乡》的开头段描写故乡深冬萧条的景象,既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毫无生机的现实,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在这样的训练下,一部分同学总算能写出中心比较突出的作文了。但还有一部分同学还是不得要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就会不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中心组理论学习文章 篇6
[中国大学网]考研复习已经步入冲刺阶段,大家的考研英语复习也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科学合理的安排各个题型在冲刺阶段的复习思路和方法,可以使得前期复习卓有成效的同学进一步保持优势,最后考出非常理想的分数;而前期复习并不是非常理想的同学,冲刺阶段科学合理的复习思路也可以使他们的复习效果最大优化,最大程度的保证过线。前面几期学习指导中我们就试卷上的几个题型分别给出了详细的复习思路。很多考生求知若渴,仍旧不断向我们咨询如何掌握文章中心及梳理历年阅读真题的命题思路。
就此问题,考研教育辅导团队以每篇文章的中心如何确定以及命题人如何命题为例为大家讲解阅读题的研读方法。
研究过真题阅读的同学是否能够回答以下问题?
1、考研阅读每篇文章的中心是否能够准确把握?
2、文章的中心句在什么位置出现?
3、十年真题的阅读的文章,文章中心的出现方式有几种?
4、段落中心经常的.出现在什么位置?
5、针对文章主旨命制的主旨大意题是否能拿下?
6、根据段落中心经常命制的推理引申题,是不是你必得分的题型?
如果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以上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很多考生在做阅读的时候,读完一篇文章根本不知其所云,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去寻找文章的中心。
例题讲解:
Why do so many Americans distrust what they read in their newspapers?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 is trying to answer this painful question. The organization is deep into a long self-analysis known as the journalism credibility project.(text 3,第一段)
59. 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A] Needs of the readers all over the world.
[B] Causes of the public disappointment about newspapers.
[C] Origins of the declining newspaper industry.
[D] Aims of a journalism credibility project.
该段是20text3,该文章在第一段出现了问句,根据对真题文章的总结我们可以判断这个问句就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相应的,该文章的第一道题目,主旨大意题的答案,就会与这句话相关。
很自然,四个选项中只有B是对段首问句的同意替换。
这个题目的解题过程就需要我们会判断文章中心,并且学会利用这个文章中心解主旨大意题。希望这个讲解会成为一个引子,引导同学们总结出其他的文章中心提出方式。
学会判断文章中心很重要,但这只是做好阅读题的第一步,考生还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首先, 文章的中心确定之后,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是举例?用数字?还是引用某人的观点?关于这种论证手法,命题人经常命制的例证题,是否已经掌握解题思路?
其次, 考生最头疼的词义句意题,是否把十年考过的该类题总结到一起,分析这类题的解题技巧?
第三,占考查比重最大的细节题,考生是否已经整理过其答案特征,干扰选项的命制陷阱?
最后,情感态度题,考生是否已经整理过解题思路,如何判断作者的态度是客观的,乐观支持的,怀疑否定的?哪类态度一定不是答案?
品读童年文章学习习作技巧 篇7
一、细读文本,理解内容巧妙拟题
语文教材中,描写童年故事的课文很多,文章的题目和内容都是经过作者细心思考、琢磨、推敲而成的,题目与内容新颖、吻合,耐人寻味。有的题目是直接以人名来拟的,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乌塔》一文,写了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了欧洲许多国家的故事,突出了旅游的路程之长,安排之细的特点,体现了乌塔自立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真是令人敬佩。有的题目是直接描写刻苦学杂技的少年,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顶碗少年》一文,作者在文中突出了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从失败到成功,敢于拼搏的精神。有的题目是直接围绕话题内容拟题的,如《争吵》一文,围绕着“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质疑问难: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让学生自主读书,通过交流、讨论,了解题目的含义和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方法。
二、外貌描写,凸显形象入木三分
我国近代戏曲理论家吴悔曾经说过:“各人有各人之情景,就本人身上,挥发出来,悲欢有主,啼哭有根,张三之冠,李四万万戴不上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描写人物,展示不同人物的形象时,要仔细观察,做到描写人物的外貌形象要入木三分。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的开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一段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景物和人物的细致描写,在全文起到了特殊作用。1.以景烘托人物形象。用“深蓝的天空”“金黄色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及在“蓝天”与“碧绿”的西瓜地之间,勾画出一轮“金黄”的圆月生动地描绘了“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的一幅彩图,对描写勇敢、机智的少年起了烘托作用。2.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用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地刻画、描写了一个勇敢、机智的少年的外貌形象,给读者以人物形象美之感。3.创造气氛,设下悬念。文章开头创造了气氛,给读者留下悬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同桌、小组讨论,想象这十一二岁的少年是谁?家住在何处?“我”怎样和他相识的?他是怎样见多识广?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进行仿写小练笔,即描写一个小伙伴在西瓜地里帮助爸爸摘西瓜、装西瓜的场面,要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让学生通过小练笔,既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写作水平。
三、动作描写,真实突出人物动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默读、自读、朗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描写人物动作的能力。例如写记叙文,写事就要通过写人才能让文章生动、具体,才能让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中“下雪了,我扫出一块空地来……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这段话巧用了“扫、支起、撒、看、缚、拉、罩”等一连串的动作,把闰土在雪地里捕鸟的经过写得很生动、细腻,让人记忆深刻。
1. 留心观察。
观察是习作的基础,是获得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处处留心观察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活。如著名作家施耐庵为了写《景阳冈》“武松打虎”,他通过“深山观虎一借虎皮学打虎—看醉汉打狗—打椅子学打虎”的全过程细心观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琢磨打虎的动作,最后才把武松打虎的经过写得栩栩如生。由此可见,要想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首先要观察好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动作神态。
2. 参加活动。
要写好人物的动作,就要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通过自己切身的体会和观察,注意人物的动作,把活动过程写清楚。如写“炒鸡蛋”的习作,可以让学生先自己示范:怎样打开液化灶?怎样敲鸡蛋?怎样放油、放作料?鸡蛋炒得怎么样?并用“打开、掏、敲、放、炒、摆”一连串的动作来写一段话。这样,通过实践和描述,再来写作文,就能在边做边写中把人物动作写活了。
3. 用词准确。
要把人物动作写得生动活泼,还要用词准确。如《课间十分钟》写“丢沙包”的习作,从“沙包飞来……抓住了沙包”,作者用了“抬”“转”“捞”“抓”等动词,把“海底捞月”接沙包的场面写得生动、逼真。
4. 用词要有变化。
描写动作词语不要呆板,要有变化。如写手的动作可以用“拿”,还可以用“打、提、推、拉、举、摸、捞”等;又如写脚的动作词语,除了用“走”,还可以用“踢、踩、踏、蹬、弯、蹲”等;再如眼睛的动作词语,除了用“看”,还可以用“观、巡视、俯视、凝视、仰望、远看、遥看”等。总之,在写人物动作中,词语有所变化,文章就生动、具体了。
四、描写心理,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至关重要,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描写除了动作、神态、语言以外,有时还要用浓墨重彩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品读教材,努力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变化,学习作者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写作方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检阅》一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课文是怎样描写儿童们的心理活动?怎么体现他们自尊、自强的可贵精神?1.充满矛盾,担心犹豫。到底要不要让拄拐的博莱克参加检阅,大家都不愿开口说这件事,说明大家心里很矛盾,犹豫不决。2.队长提议,心情激动。让残疾儿童排在第一排,体现了尊重残疾儿童的自尊、自强的可贵精神。3.赞成提议,打消顾虑。队员非常赞成队长的提议,大家的顾虑统统打消了,思想也统一了。4.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儿童队员通过讨论一致赞同让博莱克在队伍第一排,队员们是由开始“忐忑不安”到后来“激动自豪”,这是感情变化的飞跃,这个决定是聪明、理智的,怎能不让大家心情激动、自豪呢?5.由衷地赞美,检阅“真棒”。“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是观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从而赞美了博莱克和他的队员检阅的成功,博得了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同时赞美博莱克的“自尊、自强”,起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五、抓住重点,详细描写体现精彩
谈谈理论文章的科学性 篇8
例一,有一篇揭露资本主义腐朽性的文章,列举了日本战后的七次经济危机,并说:“每次危机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生活贫困化,这就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这说法显然是粗糙的,甚至是夸大的。从理论上讲,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不可抑止的,资本主义为了竞争也有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因而在某一时期、某一种情况下,被桎梏的生产力得到革新也是可能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历经七次危机,但其工业增长率占世界首位。1951—1970年的二十年,日本工业生产增长了15倍,每年产值增长12%。1956—1968年国民收入平均每年递增10.45%。这当然不能说“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
例二,有篇文章讲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时,说:“资本家为了维护其垄断地位,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六十年代初期,科学技术有过某些发展,……而在这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在科学技术上再没有重大突破,一直处于修修补补,用旧的发明来武装已经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但关心科学技术发展的人都知道,电子计算机在1965年以后才有重大发展;激光是六十年代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之一,而飞跃性的发展却是在七十年代前后。问题不在于要抹杀这种事实,而在于怎样说明这种事实。
同样情况还可以列举一些。有人说,这是政治斗争的需要,是坚持党性原则。其实,恰恰相反,它损害了政治斗争的威信,违背了无产阶级的党性。
毛泽东同志早就明确指出,理论工作的党性,就是实事求是,就是理论受实践检验,就是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首先要说真话,不说谎话。不敢说真话,是党性不纯的表现。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从而必须解放思想。
中心组理论学习文章 篇9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那么,怎样迅速找到中心句呢?
1、从开头找中心句。这是一种较常用的寻找中心句的方法。文章的开头即先概括总说,再举例说明,这个概括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例如:爷爷一生过的都是简朴的生活。战斗时代,他和战士们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粗布军装。一身衣服穿了几年,补了又补。解放以后,他把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带到了北京。
中心句:爷爷一生过的都是简朴的生活。
2、从结尾找中心句。有的文章,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或抒发一定的情感,或揭示一定的道理,或赞美可贵的品质,或说明获得的启示„„这样的中心句通常要到结尾部分去找。
例如: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小草儿钻出泥土,鹅黄的树叶儿从枝头伸出脑袋,桃花纷纷绽开笑脸。春天真美呀!中心句:春天真美呀!
3、学会找段落的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的方法与找整篇文章的中心句方法可以通用。段落的中心句有的在开头,引出下文;有的在结尾,总结上文;还有的中心句在中间,前部分承接上文,后部分引出下文,起着过渡到作用。
例如:操场右边围了一些同学。这些同学在跳绳。一个女同学绳子甩得飞快;另一些同学在跳花样,想燕子一样上下翻飞。中心句:这些同学在跳绳。【当堂练习】
1、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的时候,一支燃烧的蜡烛被一只小老鼠咬断,庙宇起火了。危急中,三个和尚不分你我,争先恐后,挑水救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三个和尚从这件事中悟出齐心协力的好处。中心句:
2、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中心句:
3、陈毅从小就刻苦练习毛笔字。那时候的小学生一定要练习毛笔字。陈毅除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主动给自己增加了任务——每天写一百个大字、二百个小字。中心句:
4、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涛滚滚的江水中,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桥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中心句:
5、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中心句:
6、春天在哪里呢?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和风送暖,燕子翻飞。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返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中心句:
【读一读】
(一)爸爸
爸爸是个小小的芝麻官儿——乡长。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我家离乡政府也不过三十五里路,骑车回来一次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功夫。再说乡政府还有辆吉普车,回来那更方便了。可他工作起来,就把家给忘了,有时甚至一连几个星期也难回家一次。没日没夜地工作,使他的身体逐渐虚弱下来,又患了胃病。可他常常带病走村串户,东奔西忙。有一天,爸爸被几个叔叔用汽车送回来,疼得满头是汗,原来是他的胃病又犯了。当时已是夜深人静了。爸爸刚吃药躺下,就听到“嘭嘭”的敲门声。来人告诉爸爸,说乡里出现了打架伤人了,来人听说爸爸病了,边声道歉,起身就要走。爸爸扣着衣扣从里间走了出来,对他说:“我就去!”爸爸用手按住胃部,脸色仍然是蜡黄蜡黄的,看样子疼痛并没有减轻。“不行!”妈妈拉住了爸爸。爸爸的脸色立刻严肃起来:“工作要紧,人命关天呀!”他毅然地拨开妈妈阻拦的手,坐上车走了。
1、从短文中找出中心句,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与本段内容是()关系。
2、写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反的词。
减轻()
虚弱()
3、用“‖”把短文分为三层,并写出各层的意思。
(二)爱书如命的人
在鲁迅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随着识字渐渐多起来,就开始攒钱买书。过年时,大人给了他“押岁钱”,他总舍不得随便花零花,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他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就新自动手,一笔一画地把它抄下来。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鲁迅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进行修书,使得他的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书是破散的。
鲁迅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帐”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就有9000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1)平常:近义词()反义词()(2)清贫:近义词()反义词()(3)爱好:近义词()反义词()
2、据意写词(词语在文章中找)。
(1)形容(读过的书)很多。()(2)经过了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3)得到的收益很大。()(4)经过了很长时间还是新的。()(5)形容非常有条理。()
3、照要求填空。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短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抄书使鲁迅“得益匪浅”,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的书“历久常新”。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二节,用“︱”给这节文字分层,再分别写出层意与节意。
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组理论学习文章 篇10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龙头中心小学五年级 王松阳 最近一段时间,老师让我们上课之前读国学经典《弟子规》,渐渐的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按照《弟子规》里的规定来衡量自己,我觉得我很多方面都做得不好,比如说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方面;言行举止方面;与同学相处方面„„
读了《弟子规》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对我们的教导,我们应该恭敬地倾听;父母对我们的批评,我们应当顺从地接受。想想自己以前的所做所为,我还真的觉得羞愧万分呢!就拿一件小事来说吧,妈妈平时总是教导我见到熟悉的人要向对方问候,可是我总是做不到,我把妈妈的话当成了耳边风。还有平时做作业我总是粗心,妈妈有时大声责怪我几句,我还不服气地跟妈妈顶嘴,有时甚至把妈妈气得暴跳如雷。学了《弟子规》后,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怎样做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好孩子。
父母一生只有一个,我们应该好好地爱他们、尊敬他们、孝顺他们。不是说“养育之恩,应该涌泉相报”吗?读了《弟子规》,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时刻按照《弟子规》里的规定约束自己,在学校做老师的好学生,在家里做爸妈的好孩子。指导老师:侯芳
诵读经典 感悟成长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龙头中心小学五年级 舒馨 遨游历史的长河,品味历史的经典。从小,那些经典读物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就好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给我力量,让我在迷茫中找到自我;给我自信,使我在失败后引导我走向成功。
一个古训,一盏明灯,照亮人世的明与智。古人云:“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一棵弱不禁风的树苗,必经数载严寒酷暑、风吹雨淋,方能长成参天大树;一直随水漂流的贝壳,必经长年血肉打磨,包容巨痛,方能化成璀璨明珠。就像我们学习一样,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是大家常说的“欲速则不达”。学习是一场马拉松,你要不断努力,用知识来补充自己身体所需的水分,努力冲向终点。爸爸也经常说,学习就好像给花儿浇水,你每天都要浇适当的水,如果你心浮气躁,一次就把水浇满,那样只会把花浇死了。所以,尤其在当今这样浮躁社会中,只有沉着冷静,才能攀到成功的顶峰,收获到成功的喜悦,正是这些经典名言给我们的启迪。
幼年,爸爸就让我接触诗文。比如说《唐诗三百首》、《弟子规》、《道德经》、《三字经》,有的我已经背的滚瓜烂熟。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能吟。”这对我的文学知识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代表作,在文学、史学和哲学等方面都具有非以寻常的价值。爸爸让我了解了解,虽然看不懂,爸爸讲解一下,我还是有些感悟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也可以读一读,让我们的知识更宽广一些。
在上一周班队活动课上,我们举办了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我朗诵的是李清照的《声声慢》,那首词让我十分感动,写了词人自己的悲伤心情,特别是那几个叠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诵读经典诗文,体验人生酸甜苦辣,用诗句来描绘世界,让诗句架起通往人生顶峰的桥。
党报理论文章检校的特殊性 篇11
1忽视报纸理论文章的特殊性而出现的错误
学政治是党报检校人员的第一需要, 严把政治关是检校工作的首要任务, 报上一旦出现政治性的、舆论导向性的错误, 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有时是无法挽回的。笔者近年负责《北京日报理论版》的检校工作。理论版是政治性、知识性较强的版面, 这就给检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好是“学人型编辑, 是杂家”。鲁迅先生有句话“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 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这句话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不变的信条。
1.1万丈高楼从地起:基本理论素养不强造成的错误
理论版的文章大多篇幅长、理论性强, 史实性强, 这就要求检校人员要有较强的理论素养, 发现并更正在文章中可能出现的政治性、政策性等差错, 查堵与史实不符的内容。例如:2013-11-11:《回归群众路线的本源》文中提到, 1956年邓小平在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如果按照当时的时间背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共八大, 经过查实证实了我的疑问是正确的。再有, 在本文还提到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 三届人大是1964年召开的, 正确的表述应该“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 最终编辑采纳了我的建议。
另外, 在理论版上常会出现一些词在用法上的含混, 例如:法制与法治, 两者有共同之处, 但两者又有实质的区别, 法制强调制度, 法治则强调治理。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属于制度的范畴, 是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 是种治国原则、方法和信仰。它们的联系是,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要实行法治, 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类似的错误层出不穷。2014年10月26日, 湖北省武汉市市委检查组在检查文明创建工作时, 东湖高新区光谷广场大屏幕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 误写成“法制”。长江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之后, 东湖高新区对全区的宣传语进行检查, 将误写的标语改正过来。还有一些史实方面的差错在理论文章中也时有出现, 例如: (2015-3-23理论版) 《论清代的铁帽子王》文中写到清初有礼亲王代善---及英亲王豪格, 经核实正确的表述, 肃亲王豪格, 还有在此文中, 多次提到爵位名称变迁, 这种说法不正确, 应该是爵位名号的变迁。在《北京日报-理论版》中这种错误一旦见报, 党报的荣誉会受到很大影响
1.2不识庐山真面目:理论名词和固定说法不熟悉造成错误
作为党报的理论版具有“上传下达”的指导功能, 就是要及时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迅速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这传达的过程具体到报纸来说, 就是在出版过程中, 能够准确的让读者正确理解其内涵, 不能有任何歧义。作为理论文章的检校人员, 要在理论的宣传报道中发现有悖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的提法。
例如: (2015-3-23理论版) 头条, 文中写到, “十七大报告从十六大报告的四个方面, 增加到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经济建设论述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提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 与编辑沟通, 及时纠正。类似错误在版面上经常出现, 如果没有对特定时期对理论方针政策的提法的理解和敏感, 错误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 后果严重。人的大脑存储量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我们理论版的检校人员在平日工作中, 注意多积累、总结经验, 遇到模棱两可或不清楚的地方, 要多查多问, 时时处处维护党报的形象。
1.3清风不识字:对舆论导向的敏感不强造成的错误
一篇理论文章的立论反论体现出该文章的导向, 对这种舆论在当下的理论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中是否合适, 这些都需要与版面相关的所有人员进行考虑。检查人员肩负着审查舆论导向正确与否的使命。
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 特别是当今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大众传媒技术日益先进, 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尤其是电视, 从儿童到老人, 很少有不受它们影响的。因此, 新闻媒体的导向, 对个人而言, 会影响人们对社会、人生、前途的看法, 会影响个人的成长, 会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政府而言, 新闻媒体的导向可以影响政府的决策。
1.4为何理论文章有特殊性
1) 74年党史铸就辉煌。
1921年建立的中国共产党, 如今74年, 经历了抗战、解放战争、文革、改革开放等多个历史时期, 积淀下来的理论研究浩如烟海。这也就提供了多个研究角度, 形成了理论文章独有的特殊性。
2) 理论研究阶段性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 党的理论研究根据历史使命的不同, 侧重点各有不同, 分为多个阶段。特别是当前, 全党正在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迎新春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四个全面”, 作为党报理论版的检校人员要努力学习, 深入解读“四个全面”, 里面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提法、新亮点, 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
1.5在检校工作中如何尊重理论文章的特殊性
温故知新, 多向同行媒体学习, 尤其是对中央媒体的报道的案例学习, 研究和了解统一口径。同时要多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 加强理论知识的积累。例如:什么是腐败和腐败分子-在我国整个的法律体系中, 没有“腐败”两个字, 只有贪污、受贿、行贿等等, 这使得人们同是在说“腐败”, 可实际表述上却千差万别。有人说, 现在多腐败, 小学生给班主任送礼。前几年中纪委经研究形成一个共识, 腐败和腐败分子必须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 主体必须是国家的公职人员;2) 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3) 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达到了严重程度, 被移送司法机关, 受到法律制裁。而那些以权谋私没有达到严重程度, 没有进监狱的叫不廉洁。“腐败”和“不廉洁”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意义特别大。在平时把这些易混淆的概念积累起来, 积累越多处理问题就越得心应手。
借别人的块垒温自己的酒杯, 在工作中多与编辑交流, 可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检查不能自扫门前雪——杜绝“只看错别字”的思想。理论文章的错误往往不仅仅是文字和句子上的“硬伤”, 而是隐藏在文字中的“内伤”。不论是硬伤, 还是内伤, 同样致命。
参考文献
[1]刘玉梅.理论的要义在于思考的深度——以党报理论专访为例[J].新闻爱好者, 2013 (4) :90-91.
原创文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 篇12
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表达出一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进取精神,是一种乐观的激励。它告诉我们“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弥补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乐在其中!”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而知之,是自古以来治学立身的良训,也是为人处世中能够有所成就的根本之策。有些人自恃先天条件好而不肯学习和很少学习,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那点儿先天的优越性,很快就会消失殆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时代所淘汰。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两句名言出自宋真宗赵恒。宋真宗在政治上虽不曾有过远大的抱负,但他的这两句有关读书、学习的话却流传千古,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在诗中云:“布衣暖、菜羹香,诗书兴味长。”更是道出了书中滋味。人们若终生与好书为伴,着迷似的吸取书中美味,就能将自己演化成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自身得到完善发展的人。
民国年间,湖北儒医熊伯伊在医道上,妙手回春,远近闻名。此外,他还是一个酷爱读书,博学多才、能诗善文的人。它作为座右铭的诗作《四季读书歌》,笔调生动,情趣盎然,至今,依然对人教益良多,让人在轻松阅读之中,思绪无穷: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生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工把名扬。”
“秋读书,玉器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燕来促我忙。菊灿疏篱情寂寞,枫红曲暗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白伤。”
“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有意识的学习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你愿意学,机会随处都是。为人处世中,愿意学习和不愿意学习,其结果大不一样。有的人先天条件好,因而自满,往往是一事无成。所以说,劝人学是件善事,听人劝是件好事。
在今天这个动荡变化竞争激烈的时代,终生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经营生命的重要途径之一。终身学习所代表的是活到老、学到老,而且是更积极地把握人生中的每一刻,快速学习及学以致用。终身学习的精髓,正如南宋大思想家朱熹说过的一样:“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
培根说过:“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高世其说:“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中心组理论学习文章】推荐阅读:
中心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文章09-26
如何获取文章的中心思想11-08
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创新做好服务文章11-05
理论学习中心组07-15
中心组学习12-07
学习中心组01-17
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12-23
党员理论学习中心组10-23
中心组理论学习总结09-25
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