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密的反义词

2024-06-08

茂密的反义词(共9篇)

茂密的反义词 篇1

茂密反义词:

枯萎,荒芜,稀疏,疏落,稀少,凋零,光秃,稀落

[拼音] [mào mì]

[释义] [dense;thick] 茂盛而繁密茂密的森林茂密的山坡

【词义】茂密,词语,意思是茂盛而繁密。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茂盛、繁茂、浓密、细密、稠密

【反义词】稀疏、稀少[1]

【相关词语】密茂、密密、疏落、凋零、枯萎、稀落、稀少

【基本解释】

[dense;thick] 茂盛而繁密

茂密的森林

茂密的山坡

【引证解释】

1. 植物生长得茂盛繁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水》:“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茏茂密,奇为翳荟也。”《南史·徐勉传》:“桃李茂密,桐竹成阴。” 宋司马光《竹轩》诗:“茂密正当轩,欹垂欲侵案。”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

2. 指辞章美茂而文意完密。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读其文集,茂密清隽,不背义法。” 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介甫 词完气健,饶有远势。子固茂密安和,而雄强不足。”

【例句】

它们多生长于潮湿的森林中,长成茂密的灌木丛。

They are found in moist forests and create dense thickets.

孤峰乡坐落在植被茂密的山里,满是冷杉和竹林。

Gufeng sits among lush hills covered with dense fir and bamboo forests.

他和你妈妈住在20英亩外的茂密的树林。

He and your mother live on twenty acres in thick woods.

这条公路还穿过高寒山区垭口和茂密丛林这样的几种生态类型和不同气候区。

This highway also passes through several ecological types and diverse climates from cold mountain passes to dense jungles.

这个问题在热带森林中更为突出,因为茂密的丛林是它们藏身的极佳场所。

In tropical forests the problem is especially acute, since the dense jungle is perfect for hiding in.

茂密的反义词 篇2

John I.Saeed在Sematics一书中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同音异义(hymonymy),一词多义(polysemy),同义(syn onymy),反义(antonymy),上下义关系(hyponymy),部分—整体关系(meronymy),成员—集合关系(member-collection),份—集合关系(portion-mass)。反义关系又包括简单反义词(simple antonyms),等级反义词(gradable antonyms),对立反义词(reverse),反向反义词(converses),同类姊妹对(taxonomic sister)。

简单反义关系又称互补反义关系。在简单反义关系中,对一个词的肯定意味着对与之构成简单反义关系的另一词的否定。例如:dead/alive (of e.g.animals);pass/fail (a test);hit/miss (a target);present/absent;male/female;innocent/guilty。以dead/alive为例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有生命的物体,它的存在状态只有生或死两种,所以,对“死”(dead)的肯定即为对“生”(alive)的否定。

在等级反义关系中,对一词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与之构成等级反义关系的另一词的否定,例如:rich/poor;fast/slow;young/old;beautiful/ugly。等级反义关系有两个主要特征:(1)在等级反义关系中,两个反义词有中间项,如:hot (warm, tepid, cool) cold,对于等级反义词hot和cold,中间项warm, tepid, cool是存在的,这就说明一种物体可以处于既不热(hot)也不凉(cold)的状态。(2)等级反义词的词义通常是相对而言的,例如a thick pencil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要比a thin girl细得多,因此thick/thin的词义都是具有相对意义的。

二、临界点———区分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的关键

从定义上来看,简单反义词与等级反义词的差异一目了然,在实际运用中,大多数的简单反义词与等级反义词也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如dead/alive;hot/cold),但也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反义词不容易区分(如clean/dirty;temporary/permanent;messy/neat)。笔者认为,临界点的存在与否,是判定一对反义词属于简单反义词还是等级反义词的关键所在。

1. 简单反义关系

在简单反义关系中,临界点是存在的。我们可以将简单反义关系用相切的两个圆来表示(如图1),此时我们定义,两圆唯一的切点只属于右圆,而切点在左圆的位置为一个空心点。这时我们可以将该切点定义为临界点(critical point)。在此我们以fail/pass (a test)和alive/dead两对简单反义词为例来阐述临界点。首先,我们以百分制为例来分析简单反义词pass/fail (a test),左圆圆上及圆内的点代表不及格(fail)的状态,而右圆圆上及圆内的点代表及格(pass)的状态,此时及格分60分便是两圆切点,即临界点。左圆的点可以无限趋近于切点,但是永远不可能到达切点,因为一旦到达临界点,就不再属于左圆,而是属于右圆。正如不及格的状态可以有0分,20分,50分,59.9分,59.999999……分,但是永远不可能到达60分,因为一旦到达60分,便脱离左圆,属于右圆———及格的界面了。再看第二对反义词alive/dead,左圆圆上及圆内的点代表活着(alive)的状态,右圆圆上及圆内的点代表死亡(dead)的状态,而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瞬间便是两圆切点,即临界点。左圆的点无限趋近于切点(临界点),即任何有生命的物体从获得生命那一刻起,就开始向死亡趋近;左圆的点虽然无限趋近于切点,却无法到达切点。因为一旦到达切点,即到达心脏停止心跳的那一瞬间,就不再属于左圆,而是属于右圆,属于死亡(dead)的界面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临界点是划分两种截然不同的界面的一个关键点,并且该点只属于其中一个界面。在简单反义关系中,存在这样一个临界点,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义状态区分开来,并且该临界点只属于其中的一种状态。

在简单反义关系中,临界点分为两种情况。⑴自然属性的临界点。例如dead/alive;open/shut (of a door);absent/present;on/off (of a light)等,临界点都是自然属性临界点,这类简单反义词的临界点是自然存在的,不需要人为规定,同时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dead/alive,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瞬间,就是dead和alive的临界点,在心脏跳动时的所有状态,都属于alive这个圆的界面,一旦到达临界点———心脏停止跳动的一瞬间,就脱离了alive的界面,进入dead的界面,停止跳动的这一瞬间,也属于dead的界面。这个临界点是不需要人为规定的,是自然存在的。对于open/shut,关门时门与门边接触的一瞬间,就是open/shut两种状态的临界点,没有到达这个点之前,门处于open的状态,而一旦到达这个点,就属于shut的状态了。这个点,也是自然存在的,不需要人为规定。⑵人为规定的临界点。例如pass/fail (of a test), single/married,临界点便是人为规定临界点。以pass/fail为例,在百分制的考试中,60分是及格分临界点,在150分满分值的考试中,90分就是及格分临界点了。在未到达60分或90分之前,都属于不及格(fail)的界面,而一旦到达临界点60分或90分,则进入另一个界面,即及格(pass)界面;但是对于不同满分值的考试,临界点的确定也是不同的,体现了其人为规定性。再如sigle/married,对于中国的现代人而言,从法律程序上来看,领取结婚证书的那一瞬间,便是由未婚(single)到已婚(married)的临界点。而对于中国古代古代人而言,创制于西周时期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礼仪规范,如若“六礼”不齐,则婚姻的效力会受到质疑,所以,“六礼”的完成,则是古代中国人sigle/married的临界点。而各个国家的婚姻法制又各有差异,所以对于不同的群体,sigle/married临界点也是不同的。相对于自然属性的临界点而言,人为规定的临界点稳定性相对差一些,但是它依然可以被一定范围的社会群体所接受,有约定俗成的特性,在时间上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仍然可以成为区分简单反义关系两种反义状态的临界点。

2. 等级反义关系

在等级反义关系中,不存在临界点。我们可以将等级反义关系用一条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直线来表示(如图2),等级反义关系中所有的状态都可以用这条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我们可以看出,在等级反义词hot/cold之间不仅有中间项warm, tepid, cool,还有其他无数的中间项,而在hot和cold两侧,也可以有无数的点来表示程度强于hot或者弱于cold的状态,而这些中间项或两侧项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一种语言中对于这种状态进行描述的词汇量。比如爱斯基摩人对于“冷”这种状态的描述,词汇量通常要多于赤道周围的地区,反之,赤道周围地区对于“热”状态的描述词汇,也通常会多于极圈周围的地区。另外,随着语言自身的发展与变化,随着国与国之间语言词汇的渗透与融合,各种语言的词汇量也在不断变化着,这种现象也能导致等级反义词中间项或两侧项的数量发生变化。

对于等级反义词而言,无论这条直线上的点有多少,永远不会存在一个临界点。如反义词hot/cold,不存在一个临界点去彻底区分开hot和cold,我们不能说温度超过多少度就是hot,低于多少度就是cold。再如rich/poor,我们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去区分这两种状态,不能说资产超过10万或100万或100万就是rich,低于这个标准就是poor。这是因为在等级反义关系中,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是在一个界面内,它们只是描述同一种界面中不同程度的状态,而没有界面与界面的区分,如young/old是用来描述年龄的状态,hot/cold描述气温状态,它们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是量的差异;而临界点是用于区分两种不同质的界面,体现质的差别。所以在等级反义关系中,不存在临界点。

至此,我们便可以轻松地区分出clean/dirty, messy/neat, temporary/permanent属于哪一类反义关系了。对于这三对反义词,我们都没有一个自然的或是约定俗称的临界点去区分这两种反义状态,例如我们不能说一间屋内有多少克灰尘是dirty,没有多少克灰尘就是clean;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规定低于多少分钟就是temporary,超过多少分钟就是permanent。所以,这三对反义词都属于等级反义词。

三、结语

归根结底,之所以简单反义关系中存在临界点,而等级反义关系中不存在临界点,原因在于:简单反义关系是对于一个事件的两个界面的描述,两个界面非此即彼,是质的差异;而这两个界面唯一的切点就是它们的临界点,并且临界点只属于其中的一个界面。等级反义关系则是对同一个界面中不同程度的状态的描述,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差异。有无临界点存在,是简单反义关系与等级反义关系的一个本质的区别。因此,对于比较难以区分属于哪一类反义关系的反义词,我们可以试着去找它们的临界点,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找到临界点(自然的或约定俗成的),就属于简单反义关系;反之,如果找不到临界点,就属于等级反义关系。因此,笔者认为,临界点的判定,是区分简单反义关系和等级反义关系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摘要:文章基于英语语义学中的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有时难以区分这一问题, 通过对简单反义关系和等级反义关系的分析与对比, 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临界点。文章认为, 区分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的一个关键, 在于是否存在临界点。通过对临界点这一概念进行定义, 分类阐述, 并通过图示和例证的方法, 文章对于如何运用临界点去区分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最终得出结论:临界点是区分简单反义词和等级反义词的一个有效方法。

关键词:简单反义词,等级反义词,临界点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戴炜栋,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徐志民.欧美语义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冯奎:广东需要“茂密的森林” 篇3

信息经济学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美国的新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全球经济的两个增长点。自1997年开始,中国的城市化已推行了15年,形成了政府主导、土地入市、债务滚动的城市化发展方式。这种“地”的城市化带来了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高潮,但并不能推动城市长远的发展。2012年,新一届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这意味着未来的城镇化必然要有巨大的变化。对于中国未来的城市化,特别是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而言,将有什么样的“新东西”注入城市的发展?就此问题,本刊特意专访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战略专家冯奎先生。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同舟共进》:中央自2012年以来不断地提“新型城镇化”,这里的“新”是什么意义上的“新”?

冯奎:现在讲的“新”不是指哪一个单独的方面,我认为它讲的是一系列转型。从城镇化发展的主体方面看,要推动城镇农民工的市民化转型。从城镇化载体形态看,以往是以小城镇为主,后来是以大城市为主的战略,现在要追求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从城镇化目标看,要从单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为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等多方面的平衡。城镇化的产业动力,过去主要靠工业制造业,现在要更多依靠服务业。城镇化的增长模式,过去比较粗放,现在转向集约、节约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在投融资模式上,以往更多地依靠政府投资,现在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资本各方面形成合力推动转型。所以现在新型城镇化的“新”,可能体现在城镇化的主体、道路、目标、载体、动力等许多方面。应该用一种全局视角看转型,看待“新”。有的地方抓住一点,就说在搞新型城镇化,你不能说这完全不对,但并不全面。

《同舟共进》:媒体的表述中通用的是“城市化”,但在政策语言中使用的是“城镇化”。为什么政策上强调“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二者有何区别?

冯奎:“城市化”和“城镇化”,是我们自己的划分,其实英文里的词就一个:urbanization。有的地方在实践中讲的是城市化发展战略,但中央政策里讲的一定是“城镇化”,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这跟我国城镇化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关。以前我们是城乡二元结构,乡村人口进入小城镇有困难,小城市人口进入大、中城市也有困难。目前我们有19680多个小城镇,新一轮城镇化要解决人口流动问题,也包括小城镇的落户问题。因此,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绕不开的一个问题。

第二,这与我国的城市体制有关。我国是上级城市管下级城市,城市管农村。如果单纯讲城市化,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行政级别高的城市会通过行政权力从下级城市和农村吸纳资源,造成资源过度向大中城市、城区集中。为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保障农村和中小城镇发展,我们提“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

第三,中国改革的经验是需要地方突破的。小城镇的规模相对较小,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相对较小,改革取得突破也相对容易。1996年,十一部委开展的城镇化试点改革,主要集中在小城镇领域,比如推动了小城镇扩权强镇、农民工入户等。当时的强镇扩权改革直接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现在广东、浙江等地的小城镇发展得这么好,与当初的这项改革有一定关系。

因此,政策文件里抓住“城镇化”这样三个字而不是国际上讲的“城市化”,这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经验。

比如浙江,虽然用了“城市化”这个词,但大家都知道浙江的小城镇发展得非常好。过去我们讨论过“浙江现象”,归结起来就是“制造业集群+专业市场+小城镇”,这就相当于现在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有人说浙江与意大利很相似,指的就是浙江星罗棋布的小城镇非常发达,集聚了各种产业,同时集聚了大量人口。2006年之前,国家统计局评选的中国“千强镇”中,浙江占了差不多1/4,广东占了1/4,福建和山东加起来占1/4,剩下的才被其他东部沿海省份占有。浙江人为什么现在不过分强调“城镇化”,而坚持用“城市化”呢?他们认为浙江省跟别的省不一样,小城镇已经很发达了,县域经济也发展得非常好,但瓶颈是缺乏核心大中城市,缺乏有竞争力的城市细胞。他们认为小城镇应更多地向中小城市进行转型升级。

广东的“专业镇经济”非常发达,实际上这也是广东未来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这些专业镇都能很好地转型升级,集聚人口,那么广东这一轮城镇化就找到了非常大的基础性动力和基础性平台。

思维突破:不同类型城市群的竞争与合作

《同舟共进》:以广东为例,城市圈形成很早,行政层级高的城市和层级低的城市互相竞争发展,这种竞争手段推动了城市竞争力的发展。这是否是比较成功的经验?

冯奎:我同意你的概括。世界上所谓的城市化地区,其竞争主体和根本在于地区内存在的大量大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及小城镇。这样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形成一个个城市集群。城市化地区可能会有行政边界,比如美国东北部的城市群从北到南纵贯10个州;我国的一些城市群也与行政界重叠。但要认识到,城市化地区的竞争,主要是城市之间、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城市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集聚人口、产业,成为区域的发动机。

具体到广东,很大的特点是在发展过程中,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小城镇,当时是专业镇,后来很多都已发展成为有活力的中小城市。現在广东有建制镇(含街道办)1500多个,镇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左右,被认定为专业镇的有326个。多数建制镇和几乎所有专业镇从经济总量、产业类型、财政收入、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水平看,实际上都已形成了中小城市发展的雏形。所以广东城镇化的基础层面很扎实。

另一方面,广东有大中城市作为龙头,在城市群中发挥着带动作用,比如“双子星座”广州、深圳。在近年的发展中,广东在一个省里形成了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我把它叫做“城中有群、群中有圈”。既有世界级的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也有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育程度不同、需要推动的城市群。

这样来看,广东的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系结构比较完善。城镇体系不是简单的行政等级的拼合,而是城镇这种有机体的组合,更形象地说是一片茂密的森林,里面既有参天大树,也有参差不齐的灌木,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构成一个旺盛的生态系统。如果全部营养都只供给一两棵大树,那就成不了森林。

《同舟共进》:广东这些城镇为什么能有较强的竞争力?

冯奎:在讲竞争力的时候,我们要突出城市和小城镇本身作为竞争的主体。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世界上那些发达的城市和小城镇参与全球竞争,在地理上完全突破了本地的行政局限。这带给我们很大的思维突破。现在一些地方讲发展,仍从行政管辖权的角度思考问题。行政管辖的方向是上下之级,而城市发展的思维着重于横向经济联系。行政管辖权的角度讲究上下级的对应,资源调度权完全归属上级,体现的是比较强烈的计划经济思维,依靠中央政府、上级政府分配资源。这种方式会导致很多基层单位或基层区域失去活力。

广东在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城市初步显示了相互间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这里面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大城市之间,比如现在广佛都市圈广州、佛山之间就有竞争与合作。二是一个城市群内部的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之间,在功能上互补性越来越强,分工协作越来越多。三是不同的小城市、小城镇之间也在联合。四是不同城市群之间也有合作,例如粤西北的城市群与珠三角的城市群之间存在合作。以上这些合作,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正是由于城市作为一个鲜活的主体,它能够不断学习、竞争、模仿而得到大量正向效益。

广东进一步城市化的关键在哪里

《同舟共进》:广东长期的城镇化过程中,类似乌坎征地纠纷这类事件不在少数。城市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过程出现的征地等各种纠纷,涉及农民利益的保障,以及农民自主型城市化能力的培养、城市化产业的培养等许多问题,这些方面广东需要做哪些工作?

冯奎:我个人觉得乌坎出现的问题,包括增城出现的外来移民和本地居民冲突,其实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广东的发展可以说得益于大量外来人口,也得益于基层对自主型城镇化的探索,因而也比别的地方更早遇到问题,或者说问题比别的地方更强烈、更集中。我并不认为这些问题多么可怕,发展必然面临困难。首先应该判断它是否触及了城镇化的根本问题——利益矛盾。城镇化方面的利益矛盾基本属于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如老市民与新市民之间的矛盾,村民与市民之间的矛盾,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与市民的矛盾等。这些是利益纠纷、资源分配问题,要解决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第一,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角度,应该加强公众参与的力度。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缺少社会公众参与,缺少社会组织的培育,缺少信息公开和解决问题的渠道,使矛盾淤积而不知何时爆发。

第二,对于类似广东这样的地区,要更多地从以往经验教训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要尊重基层村民或者基层组织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自主型的城镇化进行引导、规范。自主型的城镇化发展得好,既能化解不少矛盾,也能很大程度上焕发活力。

第三,加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由于城市发展非常快,以往的规则、法制跟不上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所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法制空档,公民法制意识薄弱。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有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

《同舟共进》:过去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推动城市化,以土地财政、土地金融的滚动吸引产业,这种发展路径的经济和社会成本都很大,我们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新发展方式?

冯奎:对于土地财政这种发展模式,如果简单地在道德层面进行指责,或批判它的发展思路,只能起到很肤浅的作用。应该探讨为什么全国很多地方都在走这个模式,为什么这种模式根深蒂固。这个问题我觉得要进行分析:

第一,对土地财政要有理性的看法。地方如果没有土地财权,拿什么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提供基本服务?土地财政不一定要废除,也废除不了。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比如可以考虑中央政府也要去分享土地出让收益。

第二,要反思央地财税体制。在1990年代中期的分税制改革中,中央政府通过制度设计收了很多财权,从占20%多上升到60%。但同时把很多公共服务责任交给地方,比如教育、医疗等。1990年代以来,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城镇化现象。比如广东,是人口流入大省,地方政府要承担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大量支出,这是很不合理的。从国际上看,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从我国中央、地方的权责来看,更应该由中央而不是地方来承担这些责任。如果适当调整财税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的义务权利,我想会有助于解决地方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问题。

第三,要通过改革,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起可靠、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例如,可以将现有有关税费收入归并到房产税。这样,这种政府行为才能有所转变,政府才会想通过优良服务吸引人们长期在其辖区居住。因为只有人们长期居住、投资,房产不断升值,政府才能源源不断地从房产中得到收益,如果人们要离开这个地方,政府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这是发达国家的一条经验。

信息化才能造就“头脑型城市”

《同舟共进》:历史经验说明有了现代工业,才有现代城市,未来应该怎样处理这种关系?

冯奎:我们应该追求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关系,促进国家迈向现代化。但两者协调发展需要一些条件,比如不能有明显的制度障碍,不能有重大决策失误,不能有重大的事件中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等。

关于二者关系,我国学界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既然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那么只要把工業化搞好,城市化自然就有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以脱离工业化去发展城市化,依靠城市化带动经济发展,走上现代化道路。

现在看来,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基本上把握住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协调比例关系,不发达国家情况则多种多样。拉美一些国家走的是一条没有工业化支撑的城市化道路。我在研究巴西时发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巴西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处于低水平协调状态。上世纪60年代,巴西的城市化水平已达50%,但工业化水平只有30%,是一个明显的城市化超越工业化的国家。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却无法就业,只能住在贫民窟,导致社会矛盾非常激烈,贫富差距明显,对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我国有的地方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比如广东一些地方,工业化水平并不低,但由于有城乡二元体制的障碍,许多在广东打工的人没有本地户籍,因此难以形成在本地稳定的消费预期,更不用说进行持续投资。他们把钱汇回老家,在两地之间钟摆式移动。如果按户籍统计,我国真实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5%左右,“半城镇化”现象相当严重。城镇化质量不高,劳动力不稳定带来经济大规模波动。中央希望借助城镇化拉动内需,不可能建立在这种“半城镇化”的基础之上。

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两种有代表性的做法:一种是认为,工业化发展起来了,自然就有城镇化。另一种是只要“上楼”就是城镇化,不考虑产业发展、就业需求。

《同舟共进》:提到工业化,就不能不提信息化了。信息化革命对城市化发展,特别是对广东这些基础设施较好的省份,会有哪些影响,又应该有哪些前瞻性政策?

冯奎:信息化非常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化。

从城市分工上说,在信息化过程中,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信息化更加发达,更加容易成为“头脑型城市”,而那些单纯依靠简单制造业的城市,更容易被边缘化。“头脑型城市”获得高附加值,而工业制造业的城市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从国际上看,信息化过程中,一些城市的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波士顿强调它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服务、工程设施、研究实验室的主要中心;华盛顿强调它是信息化与管理咨询业的集中地。

从城市空间影响上说,信息化使得世界城市的全球影响力更大。从全球看,与信息化深刻耦合的城市就是几个世界级城市,次一级叫国际城市,再次一级叫区域城市。世界城市可以辐射到极边远的中小城市,它们在空间上变得相对“无界”。这一点深刻地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城市体系在全球系统中是开放的。我们应该利用新一轮信息化浪潮来提升广东,促进广东的城镇化——

第一,要把信息化放在基础设施的首位。那些没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城市,得到的有效信息非常少,会逐步衰落下去。信息化不是一个城市的战略,而是及格线,是需要不断提升的“标配”。广东要在全省各城市普遍提高互联网普及率、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力争建设全国领先的无线城市群。广东城市差距比较大,要避免漠视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落后城市。要全面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水平,使中小城市不至于被过度边缘化,不至于被限制在信息的孤岛上。

第二,要通过信息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我们的城镇化是后进的,但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站在几乎同样的起跑线上。在城市管理上,要全面提升信息化的城市管理系統,将城市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等都纳入到信息化管理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在交通、公共安全社区管理等领域,充分应用信息化成果,建成一批智慧交通项目、智慧社区。

第三,要利用信息化的纽带作用,加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联结,提升都市圈的辐射能力,优化城市群的空间形态。过去我们为广东的城市和小城镇制订规划,侧重于介绍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关系,但主要基于空间距离。现在要意识到在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下,“空间流”的城市体系要优于空间相对区位的概念。也就是说,真正重要的已不是两个城市之间、公司之间、工厂与大型购物场之间的空间距离,而是信息流,以及依附于信息流的人流、资金流。未来的都市圈战略,空间流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把都市圈空间流“做”出来,把它的价值发挥出来,广东有优势进行这方面的努力。

关于茂密的造句 篇4

1、茂密的热带雨林里栖息着各种动物。

2、广阔的松辽平原生长着茂密的庄稼。

3、小河的两岸长了一大片茂密的芦苇。

4、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

5、奶奶的书案上摆着一盆翠绿茂密的茉莉花。

6、茂密的丛林里,有很多珍贵的自然资源。

7、他们穿越了茂密的丛林,来到目的地。

8、在那片葱郁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

9、在茂密的丛林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10、那儿的草长得很茂密。

11、我走在茂密的树林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总会憧憬自己将来美好的生活。

12、这棵百年的大榕树,生得盘根错节,枝叶茂密。

13、茂密的防护林可以挡住风沙。

14、夏天,树上嫩绿的叶子长成了比大人手掌还大的绿色的叶子,茂密的枝叶如同一把巨形的大伞,遮住了骄阳似火的阳光,带来一片清凉的环境。

15、水草茂密,安静的铺张着远古的绿色,芦苇于晚风中摇曳,无数温柔的箭镞射向岁月,射向水天一色的苍茫……

16、远看兰花,它那倒垂的硬梗的茂密的绿叶遮盖着花盆,伴着清风微微摆动,好似在向我们打招呼,实在是惹人喜爱。

17、那片繁衍生长的老榕树,挂下一蓬蓬茂密的胡须,像是几个龙钟老人,懒洋洋地挤在一起打盹。

18、夏天时,白杨树的每一片叶子都跟巴掌一般大。一片片叶子累积起来,形成了一片茂密的浓荫。

19、清冷的月光穿过了茂密的树林,照射在庭院中央的一棵柳树上,柳叶儿被照的发亮,犹如眼睛在眨眼,星星在发光,但她们真的是一个个眼睛,一颗颗星星吗?

20、夏天,在炎热的太阳光下,我望着山楂树茂密的枝叶,感觉清凉了许多。树上小小的、绿绿的果子,在叶片下露出小脸,好像在跟我玩捉迷藏呢。

21、白杨树叶最初是绿的,渐渐变黄,然后凋零飘落。远远望去,白杨树给人的印象是葱笼茂密,郁郁苍苍。到近处细细一看,树千笔直、坚强有力。再从下往上瞧,高大的身驱似乎是被蓝天紧紧地吸住似的,直刺云空。 22、这些石钟乳有些如莲蓬,有些貌似海棠花,有些像珍珠,有些像琥珀和玛瑙,各尽其妙。洞的出口处,有一串茂密的古藤,从洞顶倒挂下来,似乎一幅碧玉珠帘。

23、路两旁是高大茂密的竹林,竹干粗细相杂,有的粗如碗口,有的细如笔杆,但都伸展着细长的枝叶,挤挤攘攘,争相生长。

24、熟透了的小红豆,有的像玛瑙,有的像珍珠挂满枝头,和那茂密的绿叶组成了一把小花伞,真惹人喜爱啊!

25、山上山下,全是绿叶茂密的树林,人整天就在树林里走。从树叶稀疏的地方望去,近处的山布满了树林,现出了一片浓绿。远处的山也布满了树林,出现一片苍黑。

26、一步一步走在茂密的林荫中,越走越仿佛感觉到自己孤独的只有呼吸与我相伴,这样的感觉或许只有刚失恋的人才会体会到了。树叶静悄悄地趴在树上午睡着,旁边的小草也在这样一个凉爽的树荫下甜蜜的酣睡着,只有我地呵护着她们,享受着这样一份和谐。

27、这些蔷薇的叶子长得非常茂盛,小的叶子有我的指甲大小,大的有蝴蝶的翅膀那么大。一簇簇毛茸茸的小球球从茂密的枝叶中争先恐后的钻了出来,妈妈说那是花苞。它们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吗?

28、操场里有许多树,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黄桷树了。一棵棵黄桷树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它们不惧寒冬,个个枝繁叶茂;它们非常坚强,像敢死队的成员胜利归来一样。那茂密的枝叶挡住了阳光,阳光只得找个空子钻进去。

29、湖内碧波荡漾,藻花点缀其间。湖面周围青山环绕,树木茂密,流水潺潺,偶尔的风,水面便泛起一道迷人的光波,倒映在水路的景物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一会儿扩大,一会儿又缩小。

30、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也许你无法独占宽阔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自由的鱼儿。也许你无法称霸茂密的森林,但是你可以做青翠的小草。

31、曲曲弯弯的石径一直通往树林茂密的山沟里,粉的桃花,红的杏花,白的梨花满山遍野,早已解了冻的小河流淌着,峥峥作响。

32、小溪旁边是茂密的树林。春天的时候,树木刚刚长出一些嫩叶,两旁的花和草也都长出来了,像给小溪编了一个朴素的花环。嫩绿的树叶倒映在水里,溪水变的更绿了,绿得可以挤出水来。

33、清晨空气很清新,走在香樟树下,仰望香樟树,茂密的枝叶把天空封住了,整个树顶像一个到扣的绿色大锅。有老人把鸟笼挂在树枝上,小鸟清脆婉转的叫声,在清晨显得那么优美动听。

34、这只白鹅在整片河湾里最引人注目。它过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青草茂密的河岸属于它,水边最洁净的沙滩也属于它。

35、最茂密盛装的,倒是那些笑弯了腰的香樟;香樟的个不高,可情最浓,挤满全身的翠叶,把枝桠都遮掩了,倒象结实的一把把大伞,能给人遮雨,也能挡阳光。

36、茂密的热带雨林里栖息着各种动物。

37、茂密生长的野草,年复一年的生长,掩盖了过往的历史,见证了时光的无情。

38、广阔的松辽平原生长着茂密的庄稼。

39、为了春天,我们在宽广的田野播洒希望;为了夏天,我们在茂密的森林播洒热情;为了秋天,我们在湛蓝的大海播洒喜悦。

40、童年的足迹让人回味,茂密的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叶尖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放学的路上留下孩童的一串串笑声;顽皮的孩子还在小河里嬉戏、大闹,却忘记了父母的担心……

41、造 句 网是一部在线造句词典,其宗旨是让大家更快地造出更优质的句子.

42、有时候你面前只有一条小鹿,两边都是茂密的山楂树篱,上面是两旁伸展出的榆树的青枝绿叶,你抬头仰望,只看见中间露出的一线蓝天。当你在这温暖烘烘的、炽热的空气中骑车前进的时候,你会觉得世界一下静止了,而生命会永远持续下去。毛姆

43、在这依山傍水犹如仙境诗画般的地方,远处的他身着一袭水绿色青衫眼眸带笑的站在湖边望着天空飞过的白鹭,笑里带着清新的温柔气息,不染世俗,身后房前屋后种着青翠的竹子,微风吹过茂密的竹叶互相摩擦沙沙作响,青衫被风浮起跌落,带着药香弥漫在空气里。

44、水流加快了,一个急转弯,我们便来到“猿人世界”,在茂密的森林中,能看见人类的祖先活灵活现的身影。它们有的坐在草地上,围着一个圆东西看着,有的吊在树上嬉戏,还有几个在水边洗脸洗脚。

《茂密的花》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茂密的花》选取学生熟悉的花作为教学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体验生活的美好。教材中还选择了两幅自然界中花的图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进一步体验、感受自然界中花的图片,进一步体验、感受自然界中的花的美感。学生的范作中,有的用线、有的用线与色相结合,提示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自己对花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习表现各种各样的花前后遮挡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回忆、分析与交流,使学生了解有关花的知识,及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茂密的花。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造型能力。能初步表现出不同的花的特点,用前后遮挡的方法画茂密的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花的美感及外形的不同特点和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花的不同特点和前后遮挡关系。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情景教学法

六、教具及学具的准备 教师:范画、彩纸、色笔 学生:铅笔、彩笔、美术纸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姑娘来了,随着天气的慢慢变暖,我们会发现公园里,马路旁,的小草一点点探出头,花儿也害羞的睁开眼睛。到处是花的海洋,色彩斑斓的花多美啊!想跟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走进花得海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课——茂密的花。

2、新授:

(1)、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美感,它们有艳丽的色彩,多样的外型,不同的姿态。人们欣赏着花的多姿与美貌。请大家欣赏几幅画(出示图片),认真观察,谁能告诉老师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花瓣、花蕊、花枝、叶子)(2)、下面我想考考大家的观察力和眼力。(出示图画)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请你们说说,哪一幅画中的花显得茂密,为什么?(数量多)板书:数量多 那在比较这两幅,这两幅画中的花都很多,你们认为哪幅画中的花更茂密,为什么?(前面的花把后面的都遮挡住了)(板书:前后遮挡 显得很拥挤)没错,要想把画中的花画的茂密就要注意数量和前后遮挡。

(3)、下面我们欣赏一下教材中画家及小朋友的画他们是如何表现的?(是用前后遮挡的方法)小朋友的作品有的是用线画的,有的是用线和水彩相结合画的。

(4)、贴花小游戏:

请大家把书平放在桌面上,抬头看黑板。现在,老师要送给大家一片碧绿的草地,希望通过大家的一起努力,使草地上盛开五颜六色茂密的花,老师先帮大家种上第一朵花,下面谁想来把自己的花种子上面(提示学生注意前后遮挡)? 小结:同学们完成的真好!掌握了贴花的要领,前后遮挡、错落有致,我们在画的时候,也要注意刚才的那些要求。

3、创作《茂密的花》:

同学们看到色彩斑斓姿态各异的花后,你们想不想亲自去描绘你想向中的繁花锦的景象呢?让我们拿起画笔,去描绘一幅美丽的图画吧。在画之前,老师和大家说一下

a.首先画第一朵最前面完整的花。

b.然后画第二朵花,表现前后遮挡关系。被挡住的花瓣或是叶子就不要再画了。c.学生大胆自由的画。

温馨小提示:同学们可以把花涂上自己最喜欢的颜色,让你们的画面色彩更丰富。

4、作业展评。

现在,在同学们的笔下已经是繁花盛开了,请举起把你们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同学们,你们用手中神奇的画笔描绘了花的海洋,你们真的很棒!

如果你发现有破坏花草的人们,你会怎么做呢?(爱护花草,保护环境)让我们一起播撒爱的种子,共同爱护美丽的花草。

5、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拿起手中画笔,坐上想象的快车,描绘了形形色色茂密的花,也使我们懂得了——我们不仅要保护花草树木,还要爱护环境;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因为有了鲜艳的花朵,绿色的草地才更美丽,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它,保护它,把祖国装扮的更加美丽!

八、板书设计

1、数量多

2、前后遮挡

九、教学评价设计

《茂密的花》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第四册中的一节造型.表现课。根据课标中对第一学段学生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要求(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及教材的教学设臵,我将学生的创作表现形式定位为绘画表现。

从课题上来看,本课教学重难点是花的遮挡关系,也就是“茂密”的表现方法。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前后遮挡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我利用贴花游戏来削减了这一难点,使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如何是前后遮挡,但是被遮挡的部分如何处理成了学生的障碍物,我就特殊强调了这一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一重难点。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增加动手实践的能力,也为了让孩子增加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导入简单明了

一节低年级的美术课导入很重要,说的太多会让孩子不明白新课的重点在哪里,这节课我采用了简单的导入,用春天百花盛开来引出课题,利用了学生对花的喜爱的心理。

二、有关的课外知识信息量大,开拓学生视野,从多角度了解花、认识花。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关于花的知识,我在课前绘画了几幅颜色鲜艳的图画,直观的让孩子感受花的美丽。并能清楚的说出花的组成部分。

三、利用简单的游戏,解决重难点

由于“前后遮挡关系”这一知识点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贴花游戏的方法。学生利用教师课前让完成的花朵,亲身实践动手操做,一起完成让绿草地开满鲜花这一环节,体会了“茂密”的方法——“前后遮挡关系”及数量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表现得很积极,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明白了如何前后遮挡。

本节课教学还存在不足和遗憾,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对学生绘画能力,估计过高。

对于花这种常见的事物,我抱着简单的心理,认为学生对于这一事物的表现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我却忽略了二年级学生本身的成长规律,他们能够描述出花朵的外在形象,却在手头上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以至于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有了些小小的遗憾。如果在课前或是在学生绘画之间有所复习,效果会更好。

二、作业评价不及时、不到位。

作业的评价上仅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展示,缺乏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学生间的互评不够,学生对自己的创作意图介绍得太少。

三、学生绘画时间不充足,导致学生作业半成品居多。

中班美术活动:茂密的树林 篇6

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画出树干的远近关系,尝试用布拓印的方法作画。2、感受茂密树林的美丽,有爱护鸟类、爱大自然的情感。二、活动准备:1、范画:茂密的树林。2、每组嫩黄、淡绿、深绿三种颜色颜料各一盆,每组一篮涂好颜色的小鸟(数量多于幼儿数)。3、人手一支褐色蜡笔、一张铅画纸、一块小毛巾(用橡皮筋扎好)。三、活动过程;1、回忆故事“布布谷”导入活动。师:上次我们听过故事《布布谷》,布布谷的人们把树都砍了,破坏了环境,小鸟都飞走了,我们用什么办法让小鸟回来呢?师:布布谷的人们觉得种树非常好,于是他们开始了种树行动。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树干的远近关系。师:这是他们种的第一棵树,一棵树够吗?他们又种了一棵树(老师当场示范画树干,比前一棵矮一点、细一点)。师:这棵树和刚才那棵树有什么不一样?师:瞧!这边还有一棵树(事先遮住,再出现),这棵树和刚才两棵树比又有什么不同?师小结:离我们近的树又高又大又粗,离我们远的树又矮又小又细。3、教师讲解、示范作画。师:有了阳光、雨水和布布谷人们的照料,树长出了嫩黄的叶子,我们请嫩黄的颜料和小毛巾来帮忙,小草也长出来了。师:过了几天,嫩黄的叶子变成了淡绿色,有的地方长得慢,有的地方长得快,小草也变成淡绿色了。师:又过了一段时间,叶子变成了深绿色,茂密的树林漂亮吗?小鸟也飞来了(贴上小鸟)。你们想不想帮他们种树?师交代作画要求:(1)先用褐色蜡笔画好树干涂好颜色(2)用小毛巾蘸颜料印,注意先用嫩黄色,再用淡绿色,最后用深绿色。(3)蘸颜料时在盆子口上刮一下,不要让颜料滴到身上和纸上。(4)用完的小毛巾放在红色的水桶里,撕下来的双面胶纸扔在小碗里。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作画步骤、方法,注意操作常规,帮助能力弱的幼儿。5、展示作品,师幼共同讲评。师:完成的小朋友把画拿上来请老师贴在黑板上,等一会儿我们一起来欣赏。师: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对大班幼儿反义词游戏的新实践 篇7

一、循序渐进, 发展思维

综观所有的语词游戏, 一个听说游戏也好, 一个绕口令也罢, 对幼儿而言, 往往无外乎以下三个层次的学习。聆听或阅读、理解语词游戏中的具体内容, 是第一层次的学习。透过语言和传达的信息, 认识所要学习的语词或语言游戏的规则, 是第二层次的学习。认识语词游戏所展示的生活的同时, 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是又一个层次的学习。在进行反义词游戏的时候, 我们也是按照这三个层次实施的。但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 在刚开始进行反义词游戏的时候仍存在问题。我说正确的词语顺序, 孩子们能清晰地说出反的词语顺序, 但是当我一下子说反的时候, 大多数孩子都感到茫然。面对孩子这样的反应, 我开始考虑原本的学习基础上增加难度, 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思维的发展。

1.转换引导形式, 助推幼儿思维发展。

反义词游戏有其它自身的逻辑, 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游戏, 能够理解相反两个词语的概念, 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 他们还是偏向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他们的思考有赖于一定的支撑。在具体活动中, 我尝试使用转换游戏前的引导方式, 把平时用在数学活动中的练习正数倒数的对话用到反义词游戏中。即老师说:“我说正。”幼儿接:“我说反。”然后进行反义词游戏。

2.累加词语内容, 推幼儿思维发展。

大班反义词游戏的词语大都来自幼儿生活, 并与之生活有密切联系。例如:高矮、胖瘦、大小、黑白等。词语虽然简单, 但是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很浓厚。如何让幼儿在反义词游戏中有更大的发展, 使思维更发散, 在感受游戏快乐的同时, 创造性地发展词语的使用广度, 成了活动开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 我们着重通过累加的方法, 使词语与生活运用联系起来, 主要做法是单个词组词成双、词组连词成句, 使幼儿的思维多向发展, 已有经验得以提升。

例如:在学习相反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的游戏活动中, 一开始我们通过“指指猜猜”的游戏, 让孩子们理解方位词及词语的相反含义。等到孩子们大多分清了方位后, 加入学过的各种动词“跳”、“摸”、“走”、“蹲”等, 即让幼儿根据老师的动作提示说“向下看”、“向上看”的累加词组。最后在幼儿个别练习之后, 加入动物小卡片, 学说一句完整的话, XX向上看见了XX……

二、多元推进, 注重理解

幼儿的发展是他们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并且需要通过自身操作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 因而, 在反义词游戏中, 应当着重引导幼儿积极理解语词的意思,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多种操作途径让幼儿得到发展。为了让幼儿更有兴趣玩反义词游戏, 我们加强营造环境和进行有效提问, 多方面促进幼儿在反义词游戏中获得发展。

1.重理解, 多辅助, 引导幼儿探究学习。

反义词游戏说得通俗点, 玩的就是词语的正正反反, 所以学习的难点往往在理解及反应上。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利用相关图片、多媒体及现实生活中的物品, 让孩子通过观察建立对词语的理解或者引起兴趣。

例如:开展游戏“找朋友”。我请每位幼儿每人从箱子中摸一件物品, 通过看、摸、掂等比较方式自主探索, 发现藏在箱子里面的物品的特征, 并且积极思考, 找与自己手中所拿物品相反的另一个幼儿结成好朋友, 并大胆积极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有一瓶热水, 我有一瓶冷水, 我的书薄, 我的书厚, 等等。

2.循序渐进, 逐步加深幼儿对反义词游戏的理解。

此处我介绍三个反义词游戏活动, 这三个游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反义词。

游戏一:和我说的不一样的。如:老师说:“长, 猴子的尾巴长”, 幼儿说:“短, 兔子的尾巴短, ”好―坏、胖―瘦、哭―笑、对―错、苦―甜, 等等。

游戏二:和我拿不一样的。如:老师拿大球, 幼儿等小球, 或者图片, 更换物体, 反复进行。

游戏三:和我做的不一样的。如:老师边用动作边说“高”, 幼儿用动作表示“矮”, 表示的意思是相反的, 又如:大―小、上―下、宽―窄、开―关等。

3.重突破, 多感受, 引导幼儿有效思考。

在反义词游戏的过程中, 孩子们常常会出现思维定势。它有积极的一面, 但其消极作用更常常阻碍了孩子运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使思维受到限制, 难以发挥独特性。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 促使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我们以提问作为切入口, 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制订多维度的方案, 并且设计好最佳的应对之策, 这样有利于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幼儿思维, 从而使他们的想法有更多亮点。

例如:绘本《棒棒天使》就特别适合大班的幼儿学习反义词, 清晰的画面、可爱的天使十分吸引幼儿, 反义词的内容自然渗透进课堂活动中。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 他们对反义词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都比较零星, 而且存在差异, 因此我觉得有进行集体教学的必要。在课堂上, 我引导幼儿观察绘本的画面,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绘本中“高矮、胖瘦、上下、长短、轻重”等词的颠倒相反关系。

美术课《茂密的花》教学反思 篇8

美术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悟,表现和创造能力。

小学生对美术表现的渴望与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从他们的认知水平看来美术活动就是他们观察生活,表现感受的一个重要途径。上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花的知识,感受与自然生态,互动的乐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创造美的形象来表现生活。

新课程中,课堂设置一切以学生为主,通过学习《茂密的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到画面的表现意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美术实践,同时注意学生个性特长的挖掘,让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对茂密花的理解,构建开放型的课堂,受到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不足,如:评价方式不够丰富,忽视了个别较差的学生,因此,今后在教学中还要更突出学生的“学”,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美术实践能力,发掘学生个性。

茂密的反义词 篇9

词汇习得是语言习得的根本,语言构建于词汇间组织有序的序列中,语法则充当了这些序列的催化剂。没有语法,语言可能会显得支离破碎;而没有词汇,人类将无从表达任何事物。词汇学习、积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语学习开始的第一刻便开始了英语词汇的记忆与积累。大多数学生都将词汇习得置于英语学习的首位,而学生问得最多的便是:“如何更快、更好地记单词?”英语词汇经过古英语(Old English),中世纪英语(Middle English),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的变迁变得愈发充盈,词汇量之大,在世界各国语言中占据首位。当然,一个人能掌握的词汇量是有限的;同时,日常表达并不需要多“无穷”的词汇量。即便如此,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记忆更多词汇仍然是让很多学生倍感头疼的问题。因为英语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水平,词汇量越大,对输入语言的理解越好,输出语言的质量也越高。

词汇习得研究通常将词汇知识划分为接受性知识(receptive knowledge)和产出性知识(productive knowledge)。前者主要指在听、读过程中能识别词汇意义的能力,后者则主要指学生能利用相关词汇知识进行说、写等语言输出的能力(Nation[1],2001)。不难得出,接受性词汇在数量上领先于产出性词汇。另外,如何将更多的接受性词汇转化为产出性词汇是很多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词汇习得策略伴随着词汇习得的研究应运而生,传统的英语词汇习得策略,如拼读记忆法,根据英语字母的发音规律,将音标标注与字母对应起来,建立字母群落和序列。联想记忆法,将英语词汇的结构与相关意义进行发散式联想记忆。循环记忆法,通过反复记忆,循环往复,但通常收效甚微,学生们普遍认为耗时耗力,却达不到预期效果。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大量的听、读材料的输入,加大偶然性词汇习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并最终将反复的偶然习得转化成学生的接受性和产出性词汇知识。

二、近、反义词学习与英语词汇习得的关系

与大量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相比,将近、反义词的学习与英语词汇习得结合的研究却不多见。英语词汇中的近义词数量之多,很大程度上是其对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其他外语的借用的结果。而英语中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同义词,语义关系相似的词汇往往在其使用语境上各有不同,有的较正式,有的较非正式,而有的近义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相当微妙。因此,笔者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往往会在学生掌握了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引入相关近义词的介绍。而对于差异较大的近义词,也会顺势引导,指出其所适用的不同语境。这样,不仅可以复习之前学过的词汇,又能在一定语境中,在学生接受能力较强的情况下适时增加词汇摄入。同时,笔者也会将语义相对,抑或相反的词并置一起进行教学,对比鲜明,加上篇章内容语境的帮助,在增进学生词汇量的同时,又加深了词汇习得。两者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词汇习得的宽度和深度。

不过,有关词汇学习的理论,Higa[2](1963)经过对一组互有关系的词与一组毫无关联的词的研究,指出词汇间的语义关系联系越紧密,学习难度越大。也即,相互联系紧密的词比毫无关系的词更难掌握。邓燕平(2007)[3]也指出“如果教师一味地把同义词放在一起传授,或者使用同义词教学不适度而又解释不详尽,片面追求词汇的数量,忽略或牺牲词汇的质量和深度,就会产生反教现象……它们之间的区别却会互相干扰……如果错位,便词不达意,语不得体,交际效果可想而知”。对于反义词在英语教学的引入,还指出授课不当,解释不清,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Laufer[4](1990)也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近似语义关系的词汇引入或教学会降低学生的词汇习得。一方面,因为语义关系相近,使得学生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也使得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焦虑。另一方面,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对近义词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只要能清楚表达某意义的一个词汇就已足够,对其意义相近的词汇则并无多大兴趣。

针对上述观点,也有研究提出反证,Stuart Webb[5](2007)则通过其在日本进行的实证研究提出反证,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已知、已掌握的词汇基础上,引入相关的近义词汇比起让学生学习与已知词汇完全不相关的词汇要容易。该研究将接受性词汇知识和产出性词汇知识都纳入其中,多方面展示了适当地对已知词汇的近义词汇引入并不会加重学生负担,相反,会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三、任务型教学中近、反义词的引入

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会根据篇章内容、体裁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复述(retelling),解释(paraphrase),下定义(definition)及词汇或词组替换(substitution)等。复述,要求学生对篇章的整体把握和概括,以及语言的组织架构,并避免使用篇章中的原文;解释,主要针对文中的长句、难句而言,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使意义明朗化;下定义,则针对一些单词的解释,要求学生用英语对某些词汇进行解释;相对于之前所述任务类型,词汇或词组替换则显示的是近义词汇或词组的引入。

复述(retelling)可以在所学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又可以组织学生听音频材料后组织进行,后者对学生语言技能要求更高。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有意识地使用一些与文本或音频中语义关系相似的词汇或词组避免字字重复原文内容,而笔者也会选择适当时机提醒,激活相关的近义词汇。解释(paraphrase)对学生英语的驾驭能力要求很高,不仅停留在词汇层面,在句型结构上也要求学生转难为易,化繁为简;若能较好地掌握一些词或词组相应的近义词、词组,则能较为轻松地将原文意义还原。而且,往往近义词、词组的搭配也相似,因此,对已知词汇搭配知识的掌握顺势转移(transfer)到新的近义词、词组中。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记忆。很多词汇记忆研究表明,词只有在联想网络中才能更好地被记忆并储存。而近、反义词在任务教学中的引入,即使从一词联系到更多词(相似或相对)的纵式联想。例如,it occurs to somebody something相当于somebody comes up with something,纵式近义结构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输出更丰富,无论是在写作还是翻译中,并有效地避免了一词多用的尴尬。

上述的近、反义词的语义联想,“……形成语义对或语义网,使生词拥有牢固的附着点,从而扩大原有的组块或形成

英语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者的关系

方渝萍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摘要: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能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对其学习效果和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调查显示,凡学习态度端正、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利用学习策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而学习成绩不好的或成绩提高较慢的学生往往不善于利用学习策略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要采用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策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言学习者英语学习态度

一、引言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能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对其学习效果和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凡英语学习优异的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善于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学习者为了更成功地、更自主地、更愉快地学习语言所采取的各种行为。自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要“以人为本”,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心智认知活动。于是,国内外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应运而生。许多语言学家给学习策略下的定义大同小异,如Cohen(1990)的定义是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learning processes which are consciously selected by the learner.”(“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意识地选择的各种学习过程”);Rubin(1975)的定义是“The techniques or devices which a learner may use to acquire knowledge.”(学习策略

是“学习者为了获取知识而使用的技巧或方法”)。广泛的研究表明,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O’Malley and Chamot(1990)把学习策略分为Metacognitive strategies(元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和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社会/情感策略)三类。他们的研究发更有序的组块,促进记忆……这种语义联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形成牢固的组块,能有效地促进记忆效果”(靳德海[6],2007)。

至于有研究者提出的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因为讲解的不深入,对有明显区别的语义对不进行区分会造成“反教”现象,则视教师的具体操作和具体的任务设计而定。对于那些有明显差别的语义对或语义网,教师应充分展示其不同之处,并以例句作出具体说明。

四、结语

因此,英语词汇的学习不仅是新词汇的不断摄入,也是新旧词汇进行联想、重组的一个过程。本文所提到的近、反义词的纵向联想只是词汇联想、重组的其中一个方面。通过新旧词汇间的重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他们掌握的一些隐性词汇,并将其纳入原有序列,从而形成词汇组块,将其充分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设计中,通过不断操练,持续巩固,使隐性词汇转变成接受性词汇,再通过反复的语言输出转化成产出性词汇。总之,只要适时适当地将新旧词汇组成近、反义词块,并通过各种任务设计反复使用、操练这

现,在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使用认知策略占53%,元认知策略占30%,社会、情感策略占据17%。笔者针对所任教的04级非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做了一次英语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研究。问卷内容涉及到了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等方面的30个问题。问卷目的是调查我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语言学习策略的程度,了解目前在校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的态度和看法。

二、英语学习策略问卷分析

本次英语学习策略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已完成四学期大学英语学习的我校04级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涉及金融、会计、财务、信息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经济学、法学、国贸等不同专业。本次共回收约1130份问卷,剔出未按照要求答题的问卷(如未将答案填写在表格内、未完成整份问卷、对单项选择给出多个答案的问卷等),最后选定1000份有效问卷,经过机器阅卷得出数据,并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再次的计算和分析,最终得出本调查结果。

1.元认知策略分析。

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涉及到“提前准备(者)”(advance organizers)、“集中注意”(directed attention)、“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事先准备”(advance preparation)、“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延迟表达”(delayed production)、“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等策略。本次英语学习策略问卷涉及到以下几个元认知策略问题:

(1)你在上英语课前是否预习?

A.每次课前预习B.老师布置才预习

C.有时会预习D.根本不预习

分析:选A的人数仅占7.1%,选B的人数也仅占8.4%。这说明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好的advance organizer(提前准备者)。另外,选C的占62%,“根本不预习”的人有22.5%。

(2)你喜欢在早晨大声朗读单词和课文吗?

A.喜欢B.不喜欢C.悄悄读

分析:一日之计在于晨,空气清新的早晨是人一天中最容些组块,相信会对英语词汇习得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摘要:本文探讨了近、反义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引入与宏观的英语词汇习得之间的关系,指出近、反义词对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某些任务的重要性,并提出以近、反义词为横向联想的语义对或语义网,将会为英语词汇习得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关键词:近义词,反义词,词汇习得,联想

参考文献

[1]Nation,I.S.P.Learningvocabularyin another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1:25.

[2]Higa,M.Interference effects of intralist word relationships in verbal learning[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3:170-175.

[3]邓燕平.谈英语同、反义词教学中的‘反教’现象[J].惠州学院学报,2007(2):68-69.

[4]Laufer,B.Words you know:Howthey affect the words you learn[M].In J.Fisiak(Ed.),Further insights into contras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0:573-593.

[5]Webb,S.The effects of synonymy on second-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J].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2007:120-136.

上一篇: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治安大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