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太空的摩天大楼作文

2024-12-20

通往太空的摩天大楼作文(精选5篇)

通往太空的摩天大楼作文 篇1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题记

如果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一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醒认识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敢去做也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大部分的人也许只看到了这条道路开端的荆棘遍地,只有真正去踏上这条路后,才能发现其中的美。

《庄子·列御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有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贫苦。有一天,儿子望着河水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一条骊龙,在骊龙的颔下有千金之珠。他想,如果他要能找到珍宝,一家人都不用过苦日子了。他把心一横,一头就扎进冰冷的河里,游到了骊龙旁,找到了明珠。因为他的敢想敢做,他们一家果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敢做是我们通向幸福生活的道路。俄国的克雷洛夫也曾经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而正是敢做的魄力,从而实现理想。

有一只蜗牛,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它想东游泰山,可它一计算,要实现这个理想,至少需要30的时间,只好忍痛放弃。后来,它有想南下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的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都不肯做,最终死在野草丛中。可怜的蜗牛,有大志向,却不肯、不敢去做,最终只落得荒度一生,无所作为。

男青年也是如此,即使知道了教练的良苦用心,却始终不肯下水,想必他最终也是学不会游泳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有志向的人,他们有的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艰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的埋首耕耘。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弘的大志呢?

从今天起,做一个敢想敢做的人,因为,在你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你才会发现它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通往太空的摩天大楼作文 篇2

一、探寻名作之“真”

在谈自己对作文教学“真”的一点认识之前, 笔者想先交代一下对自己深有感触的几部作品, 因为自己的一点认识就是从这些作品而来的。

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作者通过对一个村庄的注视、倾听、体会, 抒写了自己对生命与人世深沉而细腻的感悟。那些平凡的事物在作者真诚的观照下, 具有了一层奇异的光彩:一棵树, 一朵花, 一株草, 一只虫, 一缕风, 一瓣雪……都成了天地间的主宰者, 生命的意义随时随处变得丰富深沉。

舒国治散文集《理想的下午》舒国治, 一位文笔疏淡的旅行者。集中文章几乎都是在路上的状态, 一位闲适散淡的旅者, 走走看看, 住住停停, 沉入时空之中。作者借助淡雅的文字, 传达了一位旅者对天地间大美的感悟和体认, 把生命中那份独特又细腻的美也传达了出来。

陈传席随笔集《悔晚斋臆语》作者是研习绘画史与美学的。这本集子记录了作者对书画的品论, 对书画人事上的感慨, 及对历史人物的点评。片言片语, 精妙雅致, 长短随意, 潇洒俊逸。作者看似由具体人事而发, 体会到的却是人世间的深远意味。

此外, 还有《木心作品集》和《林达作品集》。这几部作品, 所思所感都来自心灵和生命的真实境地, 远离矫揉造作, 充满情趣魅力, 触人心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作者都从所熟悉的途径 (领域) 向生命和人世深入, 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方式沉入世界;因其对途径 (领域) 太关注、太熟悉、太有感触, 故其感悟真切深沉, 引人共鸣。如《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的途径是村庄, 他通过对村庄的仔细观察和体认, 来充实自己的生命感悟, 深具哲学意味;《理想的下午》, 舒国治通过旅游来完成对人世的体认, 旅游中的异地异境之感, 都进入到生命的反省之中;《悔晚斋臆语》的途径是自己所熟知的书画世界, 并由此走向人世的思辨:书画间的得失高低、风格种种, 其实都是生命的种种表现。

其实, 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独特的途径 (领域) 来进入纷纷攘攘的人世, 来丰盈自己的内心感悟:音乐家, 可以借助声音;画家, 可以借助线条颜色;舞蹈家, 可以通过肢体;导演, 可以通过光影……

所以, 真, 文章的真, 具有以下两点特征。 (1) 作者有一个接触或进入人世的途径 (领域) 。作者浸润、涵养其中, 于一切是熟稔的, 于一切是真切的, 故一言一语出乎其情来乎其心, 故其文字, 真。 (2) 作者借个性化的领域深入到群体的世界。作者深化自己的领域感悟, 用独特的领域感悟来印证人世百态、观照人世沧桑, 引人共鸣。故其真, 具有一种审美境界。

二、反思常规之“假”

虽说作文教学不是在培养作家, 但天下文章要写出“真”来, 其基础应该是一致的, 无论是名家还是初学者。所以, 对名作之“真”的认识于作文教学中“真”的追求, 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文的真假, 在本质上是生命感触有无的问题, 而不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作文的“真”, 是生命所思所感所悟所识的自然表现, 绝非方法和技巧所得。“真”的作文, 来自“真”的生命体验。

先有生活, 后有作文。在作文教学中, 应先抛弃作文意识, 鼓励学生去寻找培养自己感悟世界的途径 (领域) ;至少, 鼓励学生把对人事的感悟建立在具体而真切的感触点上。这种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 也需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因人而异。教师应尽量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生活领域, 激发其兴趣, 触动其选择;赞同学生的不同之处, 鼓励其爱好、兴趣、偏好, 从而引导其健康发展。

如果把上面的举措叫“培真”之举的话, 那么作文的“培真”之举具有“汝欲学诗成, 功夫在诗外”的意蕴。它涉及面广, 时间长, 一切急功近利都会适得其反。

笔者把上面的启示和自己以往的作文教学方法相比较, 发现以前的方法存在诸多不足。笔者以往的作文教学方法如下:

每周提供一篇阅读文章, 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和词句。

让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小故事:哲理类、亲情类、散文类、议论文类、小说类。

做好名言名句积累。

学习文章开头、结构、结尾等技巧。

学习文章修辞:如何引用, 如何写出靓句, 等等。

两周进行一次作文讲评。

这些做法, 实施起来费时费力, 效果也欠佳。用这些做法进行训练, 学生的作文虽然像模像样, 但就是没有真情实感, 没有真悟实见, 食之无味。现在看来, 其最大的弊病为:教师是作文做假的示范者和参与者。

首先, 这些做法也是基于学生作文空洞、缺乏内容而来的。如让学生积累资料和阅读文章, 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达到作文充实之感。殊不知, 这种做法恰好断绝了从源头上探寻真相的尝试, 遮蔽了文章之“真”的根本来源。因为这种做法不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去寻找自己的领域、去开辟感悟世界的途径, 从而充实和丰盈自己的内心, 而是以资料的大量堆压来填塞学生的大脑, 拒绝承认学生感悟世界的能力和可能性。在这种做法下, 学生虽训练多时, 可心灵依然是一片荒原。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浮于生活表面, 难以沉入内心去思考、去体悟。如此, 对学生而言, 作文的充实与真切就是几个死记硬背的故事而已。这种做法, 不是在引导学生走向“假”的道路吗?这种功利化的做法不是在培养学生作文中的投机意识吗?

其次, 这些做法过分追求技巧。这种做法就是让“假”做得更加像模像样。文章在没有真实内容的情况之下强调技巧, 只会让文章徒具其形, 难有感染力。这样的文章让人感觉什么都对, 就是不愿阅读、不愿触碰。其实, 反观前述几部名家作品可以发现:作品谈不上有多么高深的写作技巧, 作者只是让心中的感悟和见识倾泻而出罢了, 行所当行, 止于当止之处。如此, 风格结构超然出尘、不落窠臼。

可以说, 按照上述做法进行作文训练, 三年下来, 学生对世界认知和接触的途径还是没有找到, 仍然缺乏感悟人事的感触点, 作文难有质的飞跃, 只能一假到底。如此, 学生的作文虽在技术层面上有所改变, 如字句通顺漂亮了、结构完整了、规模具备了。但不感人、不动人, 下笔千言却相隔万里。所以说, 作文教学必须有个前提:为文者具有“真”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三、几点尝试之举

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在2009年接班之初开始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首先笔者作了一个小小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前几道题如下:

1.你生平最有感触的事或人是什么?

2.你阅读过哪些书籍?最喜欢哪本书?

3.你课余的娱乐方式有哪些?

A.网络游戏B.体育活动

C.听流行乐看网络小说D.阅读文学名作

4.你会通过文字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触吗?

A.不B.偶尔C.一直

5.你有一个长久的爱好吗?

A.无B.古典音乐C.绘画欣赏

D.写作E.旅游F.电影欣赏

G.其他

第1题, 学生的答案基本局限在初中同学之间的人事, 也有一部分涉及自己的家庭;第2题, 答案基本局限在网络小说, 十几个学生写到喜欢穿越和玄幻小说, 有的学生还列举了《诛仙》《鬼吹灯》等网络小说;第3题, 选择A和C的居多;第4题, 选择B的有几个, 其余均选A;第5题, 答案基本为A, 选择C的为艺术特长生。

其实, 这样的结果事先可预料, 笔者之所以还要作这个调查, 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生命其实处于一片荒芜的状态, 杂草丛生而不长庄稼;他们的内心还是空白一片, 他们接触世界的途径还没被开辟出来, 他们的精神生活基本为零;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还没有和他们的身体一样在勃勃成熟, 还处于幼稚化的状态。笔者希望这个调查能引起他们的警觉, 让他们有所行动, 并能认同笔者接下去的做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 随笔

提高学生对写随笔的意义的认识:随笔不是作业, 而是自己反思和感悟生活的地方;随笔中可以现自己真实的生命状态———喜怒哀乐, 爱恨情仇;可以记录自己那独特而个性的生命历程, 呈现生命成长的印痕。

笔者要求学生, 随笔不是一周一写, 而是一周之内保持在600字以上, 不论长短, 不论架势, 不论篇章, 随时随事, 有触动皆可写。同时, 笔者明确了随笔的隐私性, 对学生的随笔, 笔者只检查写没写, 而不阅内容, 更不在课堂宣读。如学生有交流的愿望, 可在随笔中注明。

笔者希望随笔能成为学生反思自我、抒发内心的一个空间, 培养学生的生命个体感。同时, 也希望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生活来认识、来感触身边的人事, 感悟生命的种种境遇, 集聚人生中的触动点。

(二) 阅读

提高学生对阅读意义的认识:阅读不是为写作文而进行的简单的应酬、效仿, 而是生命的一扇窗户, 是主体参与生命的一种方式, 通过阅读可以观察人世百态、净化自己的心灵。

阅读分为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堂阅读可以读激发学生对名著名作的阅读兴趣。笔者拒绝那种放任自流的阅读课, 所以采用自己精心准备课堂阅读材料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如在第一学期中, 笔者以两个月 (八节课) 为一个周期, 要求学生粗读一个作家。利用电脑房, 笔者准备了《顾城诗选》《阿城小说选》《周作人散文选》《张爱玲文集》等作品, 并配上作者生平、写作风格等的介绍,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个作家, 坚持读下去, 最后形成读书报告。

在阅读中, 笔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文字交流, 和作者交流, 从文到人 (作者) , 从人到人世。笔者提倡深度阅读, 有爱好, 有专题, 有探究, 有积淀。

(三) 欣赏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有意识地去丰富语文课堂内容, 扩大语文课程的边界, 扩大学生感悟世界的触角。

从2009年开始, 笔者在课堂上开展了多种艺术欣赏活动:

电影名作欣赏:一月一次, 形成看电影—议电影—写影评的流程。

音乐欣赏: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等。

舞蹈欣赏:如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台湾优人神鼓团体的《金刚心》等。

戏剧欣赏:如越剧《梁祝》、昆曲《牡丹亭》等。

书法欣赏:请美术教师作有关书法欣赏的讲座。

每次开展欣赏活动之前, 笔者都和学生一起精心准备。这对自己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历程和一番新的感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 笔者试图让学生体会到人生之美有多种多样, 且皆有极致之叹, 进而反观自己的情趣爱好。最重要的是, 这些欣赏活动可以拓展学生感悟人生的途径和方式, 为他们的爱好提供不同的选择。

从2009年至今, 笔者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作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 难的不是资料的准备, 也不是课时的调整, 而是改变学生的写作习惯以及“先有生活后有作文”的认识。学生不容易确定自己接触世界的途径, 也难以在固定的领域中深入下去, 进而形成独特的生命体验。同时, 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会适得其反。同轻快、讲求实效的功利之举相比, 培真之举有迂阔之嫌, 难以在短期见到效果。这要求师生须有长远之见。

通往幸福的列车作文 篇3

红色的机瓦屋顶,白色的瓷砖墙面,黝黑闪亮的大铁门,铝合金不锈钢做的防盗推拉玻璃窗,明亮柔和的节能灯,漂亮喜庆的年画,宽大华美的落地窗帘,洁净锃亮的家具,暖和温馨的水泥热炕,这就是我平木老家落成的新房。一排四间,房外是平整的庭院,庭院外是宽阔的道路,房里房外都是自来水,电视和电话应有尽有······

想想前几年,我的爷爷奶奶一直住在土坯和木头做的土房里,又低又矮又破又黑又简陋又潮湿又狭窄!从房子里出来就是一段土路,一到下雨天,常常是一身泥一身水,因此:小时候,我一听说去奶奶家,就是一千个不情愿一万个不乐意······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而那样的房子都是爷爷奶奶大半辈子奋斗的结果。

“我的大孙子,来,看看奶奶给你做什么好吃的了。”一阵叫声打碎了我的沉思。只见满脸幸福的奶奶把饭端了上来。

一团团的蒸汽缓缓地升了起来,我狂爱的“小肥牛“火锅沸腾着,香气扑鼻,透过蒸汽可看见餐桌上摆满了姹紫嫣红的荤菜、素菜,其中还有我最爱吃的羊肉卷、虾肉。纯黑的可乐、明黄的橙汁、翠绿的雪碧也是一应俱全,想不到在这么偏远的平木农村也能和城里一样有着这么丰盛的家宴。

“奶奶,你的生活是鸟枪换炮了,是不是只有招待我才有好吃的呀?”我挽着奶奶的胳膊,撒娇道。

“大孙子呀,你小瞧我们农村人了,你去别家看看,哪家不是天天有肉吃,而且隔三岔五还要吃点海鲜呢,就是蔬菜,也比你们城里新鲜多了,老人家都说自己老来得福了!”奶奶一脸的得意相。

“奶奶,您告诉我怎么发的横财呀?”

“孙子呀,前些年政府指导我们农民种药材,我和你爷爷也种了一片地,原本指望能混个温饱,不曾想这两年年年丰收,而且政府还减免了我们的税收,每个月还给我和你爷爷发养老金呢,都是国家的政策好呀······”奶奶的言语中充满幸福。

“笛···笛···”一阵车鸣声打断了我和奶奶的谈话。只见远处徐徐驶来了一辆崭新的红色小轿车,细一看,原来是舅舅开的车呀!我飞快地跑去告诉了爸爸妈妈,很快,车就停在了院子里,从车上下来的是拎着大包小包礼盒的舅舅和满脸幸福的弟弟。嘿!想不到舅舅这个在土里刨食的农民居然也开上了私家车!看来农村的变化真是不小呀!

我们一家和舅舅共进了午餐之后,说了好一会话,然后从容不迫的收拾了一些东西,坐着舅舅的私家车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一路上,我边听音乐,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想想一年前,我们不但要早早起来收拾行李,让爷爷帮忙把行李拿到路边等好一会儿,还要在拥挤的班车上站立近三个小时,才能到县城。而现在,轿车飞驰在平坦宽阔的公路上,我们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县城,真幸福!

寒风夹杂着雪一起来到了我所居住的小县城,妈妈带着给我买的新羽绒服回家了。我接过羽绒服一看,是紫色的,防水面料,又轻又暖和,站在寒风呼啸的路边我几乎感觉不到冬天的存在。我的衣柜里塞满了一年四季的新衣服,就这,还把许多衣服送给了别人。

短短几年,幸福生活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农村的新房如雨后春笋,四通八达的公路越来越宽,楼房越来越高,县城越来越美丽,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小学作文:通往成功的道路 篇4

这本书主要讲了关于一个十岁的孩子彼得的故事。彼得从小丧失了父母亲,他的妹妹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一个老兵抚养着这个孩子。后来,他听一个占卜师说,他的妹妹还活着,只要跟着一头小象走,就一定能够找到他的.妹妹。他不懈一切努力,天天都在寻找,不肯放弃一条线索。他得知消息,那是魔法师变出的一头小象,把一个贵妇人砸残废了,魔法师也被关进了监狱。后来,那头象却能免费参观,于是,彼得与他认识的一个警察叔叔,带着小象,找到了他的妹妹。

当我在品尝着本“美味大餐”时,我为彼得的精神所感动了,彼得为了找到自己的妹妹,几乎每一天都在寻找着,如果把我换成彼得,我肯定早就忘了这件事了。彼得的坚持不懈,很值得我们的学习。平常:我答应妈妈每天帮她做家务,而我却言而无信,一个月才做几次家务活。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很为自己以前的做法感到非常的惭愧。

坚持,通往成功的钥匙作文 篇5

坚持,世上最难做到的事情莫过于此。有多少人可以拥有毅力去坚持到底?大部分的人不过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谁能做到坚持,那么他离成功就不远了。

最近几天的最后一节课都要去体育场练习跑步。因为缺乏锻炼,所以只要班级前面的队伍稍微快一些,我就必须停下来,上气不接下气地默默走在后面看着队伍渐行渐远,直到结束,这就算跑完了。而跑不下来的理由,当然是体能不好,速度太快,距离太远……渐渐的便有些人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反正大家都这样,老师也不在,别人还能拿我怎样?也许这就是大家的心声。看着越来越零散的队伍,越来越不团结的同学们,这项活动绝对不应这样下去。是我们真的就跑不下来吗?还是说一切只是借口?终于我下定决心要坚持下来,只有这样才是有意义的。这个时候榜样的力量也是必不可少,就算她什么也不说,看到她努力的样子,那种力量就会无形的鼓励你、触动你,我的好朋友就是这样一个人。万事俱备,只差努力。

不到一圈,就有许多的同学停了下来,走到一旁等待结束。看着我们班的旗子在空中随风飘动,这时前面的同学都在努力,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

头发好像也很兴奋和周围的`同学们打起了招呼,它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马上要和头绳说再见,一切好像都不受控制。眼看着我要停下脚步,我的好友在旁坚持不懈地样子感染了我,她好像发着光,光是金灿灿的,在她周围闪耀。看着这光芒,我也不肯认输,和她一样,继续迈着步子,在跑道上挥洒着汗水,谱写着青春。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教育叙事下一篇:物业管理体系文件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