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散文

2024-10-21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散文(共3篇)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散文 篇1

理想是一个亘古恒新的话题,一个人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人生过程,决定着他生活境界的高低。有无理想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对于风华正茂的我们理想是天空里的启明星,指引我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理想是大海里的轮船,乘载我们披风斩浪,抵达胜利的彼岸。远大的理想是我们的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就好比我们找到了前进方向的灯塔路标,听到了鼓舞人心的战鼓号角。远大的理想可以点燃我们的生命之光,激发我们的聪明才智,唤起我们的奋发精神。我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树立远大的理想是走好人生道路的重要前提,是沿着正确方向健康成长,发展完善的必要条件。李大钊曾经说过,青年啊,你们在开始行动之前应该定定方向,比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目的地的那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到达的日子。

然而,在树立远大理想之前,必须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政治学上,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理想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又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理想并不是与现实脱离的,理想的可能性开源于现实,理想的动机也来源于现实。理想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又有丑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差异必然引起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所以我们只有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处理二者的关系。

仅仅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为理想而付诸行动。不管现实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必须相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是道路往往是曲折的,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理想转化为现实是有条件的,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实践过程,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开拓进取,还要有百折不挠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理想。鲁讯先生曾经说过,梦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理想,我们可以把理想最小化,但要与现实短时间符合,这样以达到近期的目标,至于远大的目标,久了就自然达到了。只有这样,才能化理想为现实。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并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然后为理想而不断努力实践,最终才能化理想为现实。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散文 篇2

一、贴近生活, 让数学变得富有魅力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匮乏, 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走进生活, 感受生活, 在生活体验中理解, 使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例如:以前在教学“利息”这一内容时, 总是感到非常费劲, 学生听得糊里糊涂, 交上来的作业更是乱七八糟。而这次我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银行, 亲自存 (取) 一次钱, 并调查相关的存款知识。上课时, 我还特意设计了一个情境,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帮老师解决问题。通过计算, 不仅让学生理解到存款的时间不同, 利率不同, 所得利息也不同, 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存款时我们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 选择不同的存款方式和时间。

二、感受生活数学, 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 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再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 我创设了一个买卖的情境, 同组的同学互相扮演, 一位学生扮演买笔的小朋友, 另一位学生扮演卖笔的阿姨, 其他同学算出买笔要用的钱数, 同组同学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

三、让学生从操作中吸取趣味

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 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组织学生用小刀切土豆, 切下第一刀时, 用手摸一摸切过的地方, 感觉是平平的、滑滑的———感知“面”;竖着切下第二刀时, 用手划过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感知“棱”;再切第三刀时, 用手指点三条棱相交的点———感知“顶点”……经过操作, 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三个要素“面、棱、顶点”得到了强化认识, 在实践中建立了正确、牢固的数学概念。

又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后, 学生对有关圆柱的横截面积和纵切面的题目缺乏感性认识, 作业出错多。针对这种情况, 我组织学生用小刀切甘蔗, 横着切一刀, 多出的两个面是圆的, 恰好是圆柱的两个底面———感知“横截面”、竖着切一刀, 多出的两个面却是长方形, 它们的长是圆柱的高, 宽正好是底面直径———感知“纵切面”。这样, 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清晰揭示事物的本质, 化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生活真有趣, 数学真有趣!

四、教学应用要体现生活化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养成日常生活“数学化”的习惯。首先, 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动的现实中去。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 我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 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 应付多少钱, 实付多少钱, 找回多少钱, 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其次, 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学习问题, 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布置学生绘制“房间平面示意图”, 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 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有助于学生理解, 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 学得积极、主动, 思维随之展开, 兴趣随之激起。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 课堂教学不再封闭, 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五、要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 使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上处处离不开数学”, 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 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 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 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 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 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 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 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求平均数的问题”内容时, 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 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 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他们的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走向生活。

架起生活通往数学的桥梁 篇3

一、创造各种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并且不喜欢这门课。即使许多成绩好的学生也并非真正喜欢数学。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数学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创造各种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过生日”时,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

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以及怎样购买公园门票最合算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增强生活意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将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授“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引导学生们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桌子、椅子、板凳。学习了圆的知识我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除法的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计算自己从家里步行到学校平均每分钟要走多少里路程……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这样就大大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会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教学回归实践,回归生活,增强学生生活意识,确实提高教学效果。

三、数学情境生活化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精神舒畅,心情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轻松愉快的生活情境。

如在教学“认识左右”时,我把它放到了生活中去学习。

师:想一想,你们是怎样记住左右的?

生A:我写字的是右手,另一只是左手。

生B:我举手发言用右手。

生C:我们走路时,都是靠右走的。

这样,教师寓数学知识教学于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到知识。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四、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五、在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练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例如:《认识人民币》一课,在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后,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由学生轮流扮演顾客和收银员,用学具(人民币)按出示的物品标价付给小组中的收银员,收银员按价收钱并负责找钱,其余同学评价他们的交易是否正确。这样用模拟的生活体验把人民币的应用掌握下来,让学生通过买卖物品,在生活中体验知识,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这就是从生活中让学生提炼数学知识,然后在生活情景的实践中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将服务生活。

六、数学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事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把以有的知识自觉的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知识的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数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课桌,门,教室的长度。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体会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如:教学“元、角、分”时的活动课,“去商店购物”,一个物品的单价,几种物品的总价,这一物品比另一物品贵多少钱或便宜多少钱。充分让学生认识数学应用于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

上一篇:厦门游记作文800字下一篇:在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汇报会讲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