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作文

2024-11-04

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作文(精选6篇)

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作文 篇1

就拿做数学题来说吧,往往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都能做出准确答案.这样,也算是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在明朝时期,朱棣曾让郑和七下西洋,为东南亚、非洲、西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却是担当着寻找朱允文的任务出发的.当年燕王朱棣起兵?发动政变?从当朝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皇位?可未见其尸?于是让郑和带着任务出发.当他回来时,虽然没有朱允文的消息?但沿途的各国及它们的财富却让朱棣明白了.于是,他让郑和改变任务,沟通了各国的联系,从此流芳百世.这不正是换了一种方式?却取得另一种成功吗?

古时的文人墨客,一开始读书的初衷都是为了“仕”.谁不想官至宰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上、光宗耀祖、流名青史,谁不想让自己功名显著?陶渊明曾经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可当他看透了官场的丑恶及世态炎凉后,转而隐居去当一位田园诗人.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气定神闲.试问当今世人:谁不知陶渊明,又有谁知道当时宰相?陶渊明走了另一条路,却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作文 篇2

一、探寻名作之“真”

在谈自己对作文教学“真”的一点认识之前, 笔者想先交代一下对自己深有感触的几部作品, 因为自己的一点认识就是从这些作品而来的。

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作者通过对一个村庄的注视、倾听、体会, 抒写了自己对生命与人世深沉而细腻的感悟。那些平凡的事物在作者真诚的观照下, 具有了一层奇异的光彩:一棵树, 一朵花, 一株草, 一只虫, 一缕风, 一瓣雪……都成了天地间的主宰者, 生命的意义随时随处变得丰富深沉。

舒国治散文集《理想的下午》舒国治, 一位文笔疏淡的旅行者。集中文章几乎都是在路上的状态, 一位闲适散淡的旅者, 走走看看, 住住停停, 沉入时空之中。作者借助淡雅的文字, 传达了一位旅者对天地间大美的感悟和体认, 把生命中那份独特又细腻的美也传达了出来。

陈传席随笔集《悔晚斋臆语》作者是研习绘画史与美学的。这本集子记录了作者对书画的品论, 对书画人事上的感慨, 及对历史人物的点评。片言片语, 精妙雅致, 长短随意, 潇洒俊逸。作者看似由具体人事而发, 体会到的却是人世间的深远意味。

此外, 还有《木心作品集》和《林达作品集》。这几部作品, 所思所感都来自心灵和生命的真实境地, 远离矫揉造作, 充满情趣魅力, 触人心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作者都从所熟悉的途径 (领域) 向生命和人世深入, 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方式沉入世界;因其对途径 (领域) 太关注、太熟悉、太有感触, 故其感悟真切深沉, 引人共鸣。如《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的途径是村庄, 他通过对村庄的仔细观察和体认, 来充实自己的生命感悟, 深具哲学意味;《理想的下午》, 舒国治通过旅游来完成对人世的体认, 旅游中的异地异境之感, 都进入到生命的反省之中;《悔晚斋臆语》的途径是自己所熟知的书画世界, 并由此走向人世的思辨:书画间的得失高低、风格种种, 其实都是生命的种种表现。

其实, 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独特的途径 (领域) 来进入纷纷攘攘的人世, 来丰盈自己的内心感悟:音乐家, 可以借助声音;画家, 可以借助线条颜色;舞蹈家, 可以通过肢体;导演, 可以通过光影……

所以, 真, 文章的真, 具有以下两点特征。 (1) 作者有一个接触或进入人世的途径 (领域) 。作者浸润、涵养其中, 于一切是熟稔的, 于一切是真切的, 故一言一语出乎其情来乎其心, 故其文字, 真。 (2) 作者借个性化的领域深入到群体的世界。作者深化自己的领域感悟, 用独特的领域感悟来印证人世百态、观照人世沧桑, 引人共鸣。故其真, 具有一种审美境界。

二、反思常规之“假”

虽说作文教学不是在培养作家, 但天下文章要写出“真”来, 其基础应该是一致的, 无论是名家还是初学者。所以, 对名作之“真”的认识于作文教学中“真”的追求, 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文的真假, 在本质上是生命感触有无的问题, 而不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作文的“真”, 是生命所思所感所悟所识的自然表现, 绝非方法和技巧所得。“真”的作文, 来自“真”的生命体验。

先有生活, 后有作文。在作文教学中, 应先抛弃作文意识, 鼓励学生去寻找培养自己感悟世界的途径 (领域) ;至少, 鼓励学生把对人事的感悟建立在具体而真切的感触点上。这种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 也需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因人而异。教师应尽量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生活领域, 激发其兴趣, 触动其选择;赞同学生的不同之处, 鼓励其爱好、兴趣、偏好, 从而引导其健康发展。

如果把上面的举措叫“培真”之举的话, 那么作文的“培真”之举具有“汝欲学诗成, 功夫在诗外”的意蕴。它涉及面广, 时间长, 一切急功近利都会适得其反。

笔者把上面的启示和自己以往的作文教学方法相比较, 发现以前的方法存在诸多不足。笔者以往的作文教学方法如下:

每周提供一篇阅读文章, 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和词句。

让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小故事:哲理类、亲情类、散文类、议论文类、小说类。

做好名言名句积累。

学习文章开头、结构、结尾等技巧。

学习文章修辞:如何引用, 如何写出靓句, 等等。

两周进行一次作文讲评。

这些做法, 实施起来费时费力, 效果也欠佳。用这些做法进行训练, 学生的作文虽然像模像样, 但就是没有真情实感, 没有真悟实见, 食之无味。现在看来, 其最大的弊病为:教师是作文做假的示范者和参与者。

首先, 这些做法也是基于学生作文空洞、缺乏内容而来的。如让学生积累资料和阅读文章, 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达到作文充实之感。殊不知, 这种做法恰好断绝了从源头上探寻真相的尝试, 遮蔽了文章之“真”的根本来源。因为这种做法不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去寻找自己的领域、去开辟感悟世界的途径, 从而充实和丰盈自己的内心, 而是以资料的大量堆压来填塞学生的大脑, 拒绝承认学生感悟世界的能力和可能性。在这种做法下, 学生虽训练多时, 可心灵依然是一片荒原。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浮于生活表面, 难以沉入内心去思考、去体悟。如此, 对学生而言, 作文的充实与真切就是几个死记硬背的故事而已。这种做法, 不是在引导学生走向“假”的道路吗?这种功利化的做法不是在培养学生作文中的投机意识吗?

其次, 这些做法过分追求技巧。这种做法就是让“假”做得更加像模像样。文章在没有真实内容的情况之下强调技巧, 只会让文章徒具其形, 难有感染力。这样的文章让人感觉什么都对, 就是不愿阅读、不愿触碰。其实, 反观前述几部名家作品可以发现:作品谈不上有多么高深的写作技巧, 作者只是让心中的感悟和见识倾泻而出罢了, 行所当行, 止于当止之处。如此, 风格结构超然出尘、不落窠臼。

可以说, 按照上述做法进行作文训练, 三年下来, 学生对世界认知和接触的途径还是没有找到, 仍然缺乏感悟人事的感触点, 作文难有质的飞跃, 只能一假到底。如此, 学生的作文虽在技术层面上有所改变, 如字句通顺漂亮了、结构完整了、规模具备了。但不感人、不动人, 下笔千言却相隔万里。所以说, 作文教学必须有个前提:为文者具有“真”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三、几点尝试之举

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在2009年接班之初开始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首先笔者作了一个小小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前几道题如下:

1.你生平最有感触的事或人是什么?

2.你阅读过哪些书籍?最喜欢哪本书?

3.你课余的娱乐方式有哪些?

A.网络游戏B.体育活动

C.听流行乐看网络小说D.阅读文学名作

4.你会通过文字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触吗?

A.不B.偶尔C.一直

5.你有一个长久的爱好吗?

A.无B.古典音乐C.绘画欣赏

D.写作E.旅游F.电影欣赏

G.其他

第1题, 学生的答案基本局限在初中同学之间的人事, 也有一部分涉及自己的家庭;第2题, 答案基本局限在网络小说, 十几个学生写到喜欢穿越和玄幻小说, 有的学生还列举了《诛仙》《鬼吹灯》等网络小说;第3题, 选择A和C的居多;第4题, 选择B的有几个, 其余均选A;第5题, 答案基本为A, 选择C的为艺术特长生。

其实, 这样的结果事先可预料, 笔者之所以还要作这个调查, 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生命其实处于一片荒芜的状态, 杂草丛生而不长庄稼;他们的内心还是空白一片, 他们接触世界的途径还没被开辟出来, 他们的精神生活基本为零;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还没有和他们的身体一样在勃勃成熟, 还处于幼稚化的状态。笔者希望这个调查能引起他们的警觉, 让他们有所行动, 并能认同笔者接下去的做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 随笔

提高学生对写随笔的意义的认识:随笔不是作业, 而是自己反思和感悟生活的地方;随笔中可以现自己真实的生命状态———喜怒哀乐, 爱恨情仇;可以记录自己那独特而个性的生命历程, 呈现生命成长的印痕。

笔者要求学生, 随笔不是一周一写, 而是一周之内保持在600字以上, 不论长短, 不论架势, 不论篇章, 随时随事, 有触动皆可写。同时, 笔者明确了随笔的隐私性, 对学生的随笔, 笔者只检查写没写, 而不阅内容, 更不在课堂宣读。如学生有交流的愿望, 可在随笔中注明。

笔者希望随笔能成为学生反思自我、抒发内心的一个空间, 培养学生的生命个体感。同时, 也希望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生活来认识、来感触身边的人事, 感悟生命的种种境遇, 集聚人生中的触动点。

(二) 阅读

提高学生对阅读意义的认识:阅读不是为写作文而进行的简单的应酬、效仿, 而是生命的一扇窗户, 是主体参与生命的一种方式, 通过阅读可以观察人世百态、净化自己的心灵。

阅读分为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堂阅读可以读激发学生对名著名作的阅读兴趣。笔者拒绝那种放任自流的阅读课, 所以采用自己精心准备课堂阅读材料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如在第一学期中, 笔者以两个月 (八节课) 为一个周期, 要求学生粗读一个作家。利用电脑房, 笔者准备了《顾城诗选》《阿城小说选》《周作人散文选》《张爱玲文集》等作品, 并配上作者生平、写作风格等的介绍,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个作家, 坚持读下去, 最后形成读书报告。

在阅读中, 笔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文字交流, 和作者交流, 从文到人 (作者) , 从人到人世。笔者提倡深度阅读, 有爱好, 有专题, 有探究, 有积淀。

(三) 欣赏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有意识地去丰富语文课堂内容, 扩大语文课程的边界, 扩大学生感悟世界的触角。

从2009年开始, 笔者在课堂上开展了多种艺术欣赏活动:

电影名作欣赏:一月一次, 形成看电影—议电影—写影评的流程。

音乐欣赏: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等。

舞蹈欣赏:如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台湾优人神鼓团体的《金刚心》等。

戏剧欣赏:如越剧《梁祝》、昆曲《牡丹亭》等。

书法欣赏:请美术教师作有关书法欣赏的讲座。

每次开展欣赏活动之前, 笔者都和学生一起精心准备。这对自己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历程和一番新的感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 笔者试图让学生体会到人生之美有多种多样, 且皆有极致之叹, 进而反观自己的情趣爱好。最重要的是, 这些欣赏活动可以拓展学生感悟人生的途径和方式, 为他们的爱好提供不同的选择。

从2009年至今, 笔者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作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 难的不是资料的准备, 也不是课时的调整, 而是改变学生的写作习惯以及“先有生活后有作文”的认识。学生不容易确定自己接触世界的途径, 也难以在固定的领域中深入下去, 进而形成独特的生命体验。同时, 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会适得其反。同轻快、讲求实效的功利之举相比, 培真之举有迂阔之嫌, 难以在短期见到效果。这要求师生须有长远之见。

通往罗马的大道绝不止一条 篇3

十堰市2006年中考第23题是;如图甲,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四边形ABCD是否为矩形,但他随身只带了有刻度的卷尺,请你设计一种方案,帮助李叔叔检测四边形ABCD是否为矩形。(图乙供设计备用)

在同学们学习了矩形的判定方法后,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尝试

探究:两人合作,先各画一个四边形,让对方用手中的三角板检测是否是矩形。

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矩形判定方法,联系三角板的直角,很快有人发现:

方法1:分别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检测手中四边形的三个内角,若有一个内角不是90°就不是矩形,只有三个角都是直角时,手中的四边形才是矩形。

方法2:分别用三角板去测手中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长度,若有一组不等就不是矩形,若两组对边都相等时,为平行四边形。再用三角板去测该四边形的任一内角,若为直角就是矩形,若不是直角就不是矩形。

方法3:先用三角板去测手中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长度,若两组对边均相等,即为平行四边形,若有一组对边不相等,就不是矩形。再用三角板去测两对角线,若相等即为矩形,若不相等就不是矩形。

反思:这次尝试探究,初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矩形的判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之初次尝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是探究的“热身”步骤。

(二)延伸探究1:将三角板换为有刻度的直尺呢?

学生通过对三角板、直尺两种工具的对比,发现直尺不能检测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只能测长度,于是有学生想到了可用尝试中的方法2来检测。

还有其它方法吗?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大约两分钟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讨论,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样检测一个角是直角呢?

“我发现了……”,“我也发现了……”,“我们发现了……”。同学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于是,陆续产生了下列方法:

方法2先测量AB、BC、AC的长度,并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ABC是否

为直角,若是,再用相同的办法测量其他两个角是否为直角。只有三个角都是直角时,才是矩形。

方法3、先测量四边形ABCD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再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

其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即可给出判断。

反思2:这轮探究使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得到开拓,联想、想象力得到训练,正如德国数学家德·摩根说;“数学发明创造的动力不是推理,而是想象的发挥。”可见,在数学活动中,如何放飞学生的想象,是能否获得数学成功的关键。

(三)延伸探究2

你能用有刻度的卷尺去测量课桌的表面是否为矩形吗?收集同学们的检测结果,据此你认为这批课桌的质量如何?分析后给学校一些合理的建议。

(四)延伸探究3

给你一段够用的细绳,你能检测教室里的黑板是否是矩形吗?

细绳既不能检测一个角是否是直角,也不能测量长度,但我们可以采用作记号

等方式,仍能发现和比较两线段的长度是否相等。

方法:先用细绳检测黑板的边AD、BC是否相等,AB、CD是否相等,若AD=13(2且AB=CD,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否则四边形AB-CD就不是矩形。

在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再用细绳检测AC、BD,若AC=BD,则平行四边形ABCD就是矩形,否则四边形ABCD就不是矩形。

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 篇4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保罗的祖父留给他一座美丽的森林庄园,他一直都以此而自豪。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那年的深秋,一道雷电引起了山火,无情地烧毁了那一片郁那葱葱的森林。

保罗决定向银行贷款,以恢复森林庄园以往的生机勃勃,但是银行却拒绝他的申贷,这使原来伤心的保罗心情更糟糕了。

沮丧的保罗茶饭不思地在家躺了好几天。太太害怕他会闷出病来,就劝他出去散散心。

保罗漫无目的地走到一条街的拐角处,看见一家店铺前人山人海,原来人们是在买用于烤肉和冬天取暖的木炭。他望着那一截截放在箱中的木炭,突然眼前一亮。

回家后,他请了几个炭工,把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木炭,分装成1000箱,拿到木炭分销店里,那1000箱木炭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保罗从分销商手里得到了一笔钱,第二年春天买了一大批树苗在庄园种上,森林庄园里终于又绿浪滚滚了。

当保罗擦亮双眼后,生活的道路便重新展现在他面前。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篇5

本单元目标:

1.课文内容和生活实践中走几个来回,以达到对所悟得的人生哲理立体化的体验。2.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

3.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激活思考。

本课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教学难点:

链接生活中发生的“遇到困难,如何选择其它方式克服困难”的事例,深刻理解题目的含义。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谚语激趣,导入新课。

1.西方有一句谚语叫“条条大道通罗马”听说过吗?谚语中的“罗马”在哪里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去罗马广场,去看看那美丽、古老的地方。

2.课件出示图片:谈谈你看完后的感受或对这句谚语的了解——你能说说这句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意思呢?

3.揭题:确实,通往罗马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读通课文。

指名朗读带有生字或多音字的句子,借机释义。

2.默读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看看这个好帮手告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怎么做呢? 3.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概括:两个事例)4.交流:(两次)

第一次是——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时, 维黛安太太一个人两个星期内不能完成织四十件毛衣的定单,我想到请其他妇女一起来完成。结果成功了。

第二次是——举办时装展览时,缝纫姑娘跑光了,时装展不能如期举行。我改举办半成品的时装,结果成功了。

5.小结引出:作者之所以能成功的克服这两次的困难,这都得益于——父亲的教导,(概括:父亲教导)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知道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吗?(自由说)指导不同语气朗读。6.最后一部分写什么?(概括:受用不尽)

三、借助事例,理解题意。(一)克服第一次遇到的困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4-11自然段,思考“这条路”在作者遇到的第一次困难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路?

2.交流:这条路——维黛安太太一个人两个星期内织四十件毛衣

3.师:一下子就有了大商场经理的四十件毛衣的定单,这对于刚刚踏上设计师之路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大喜过望。)可想而知,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兴奋、激动)

出示: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A.带着你的兴奋、激动来读读这句话。

B.当作者兴冲冲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维黛安太太时,维黛安太太却告诉他——“两个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你要知道,织这么一件毛衣,我几乎要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啊!”(引读)当作者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时,维黛安太太却告诉 2 他——“两个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你要知道,织这么一件毛衣,我几乎要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啊!”(引读)

4.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预设:先让学生回答了之后,然后分类处理。

(怎么会这样呢?你都快接受不了了,这对于作者而言,无异于是一个青天霹雳啊!你心情怎么样?

A、伤心、难过的——你会读课文里的哪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既然一个人不行,那我就请别的人来帮忙。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父亲的话启发了你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B、有了灵感的、受到父亲的话启发的——师:面对现在的困难,其实,在作者的心里,她有了自己的理解。你会读课文里的哪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半路上,我猛然停住脚步,心想:这种毛衣虽然需要特殊技能,但在巴黎,一定还有别的妇女会织。

5.那“另一条路”指的又是什么呢?

师: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啊。作者同维黛安太太想尽办法终于找到了20位懂得这种特殊针织法的妇女,两星期内完成了四十件毛衣。

6.引读: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① 融情想像:

师:读读这句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面?把你的目光移到设计室里,移到加工车间里,大街上,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② 多元朗读:

读出时装的多;读出作者的自豪;读出作者的喜悦„„ ③ 提升感悟:

师:你觉得这源源不断的流出来的还有作者的什么?

师:是啊,这源源不断的流出来的除了时装,除了作者的自豪、喜悦,还有作者的信心,勇气、智慧和成功啊!

7.再次领悟父亲的教导。

师:第一次的困难成功克服了。这得益于父亲的教导。

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二)学习第二次遇到的困难 1.概括提炼,寻找“另一条路”:

师:父亲的教导我一直记在心间。在举办时装展览会这件事上,我的另一条出路又在哪里呢?请自由读第三段后说一说。

师评:父亲的教导带给你思考。看来,父亲的教导带给了你灵感。2.师:那好,我们一起去看展览吧!(齐读13自然段)

师:找到了出路,我的时装展如期开幕。这是一个怎样的时装展啊。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读?你是参观的一位顾客,你又想怎么读?先练练。

师:时装展的结果是“络绎不绝”,这个结果说明作者——成功了。这一切得益于父亲的教导——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3.补充作者生平经历

师:其实作者的成功远远不止这些。她成功的实现了自己做时装设计师的梦想,她还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一位成功的演说家。这一切都源于父亲的那句话:(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四、课堂练笔,感悟生活

或许,我们曾经拥有过换一种方式对待困难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奋;或许我们曾经遭遇过面对困难不知所措,悲观失望的无奈;或许我们此时面对困难有自己的想法要诉说„„请大家拿起笔,写下心中正想着的这些话吧。(交流,评价。)

五、总结升华

父亲教导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作者用自己的成功证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也一定会想起这么一句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板书: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父亲教诲 两个事例 受用不尽

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作文 篇6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1

今天只是刚刚定了个初稿,在五(2)班简单过了一下教学的基本环节,感觉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推敲和斟酌。

第一,时间不够。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学容量太大。在一课时中既要梳理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又要完成近千字的文章的研读,学生“吃不下”,所以这一次试教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原因之二是课堂教学无效时间太多。比如,理解词语教学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预定的步骤在单位时间内没有完成。

第二,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不是很到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老师点拨不够,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还有点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欠透彻。

第三,阅读与习作方面指导联系不紧密,有点脱节。

根据这些情况,我打算把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这些任务;第二课时则重点研读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对课题做进一步的解读,让学生从中寻求对自身的启发;适时联系阅读进行习作指导。

通过反思、再次设计、修改、提高,使教案不断完善,教学流程更趋合理。教学时,我精心选择了三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理解。通过抓关键词语的品味读,学生也的确在阅读过程中体现出了对文本的感悟,并在朗读中表达了出来。恰当地进行了阅读与习作的指导,使学生很自然地学习了选材恰当、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这是本篇教学设计最大的成功之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里面还是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的层次性还不够明显,对于学生还缺少相应的指导意见,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研讨过程中加以改进。

在第二次教学后,总的感觉是一气呵成。

在教学中,采取和孩子们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孩子一定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拿好笔划划、写写,自己去摸索,自己去思考。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个例子来教学生如何读书,如何思考问题等等。因此在设计时,我始终引导学生读书,方式也比较多,有大声朗读,有轻声读,有默读、有男女赛读,还边读边划,边读边想。让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的读书习惯。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2

学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时,我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意义,由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获颇丰。现在将这朵教海里的浪花与大家分享。

那天,走进教室,我看到那一张张疲倦的小脸像霜打过的茄子一样无精打采的耷拉着。我想:如果和往常一样布置自学课文,然后谈体会,学生也不会有什么收获的。沉思了片刻后,我说:“我总是让大家先自学,然后再讲,而且也总是讲得很少……”话音未落,嘴快的琳凡就嚷起来:“就是,我们以前的老师讲课讲的可详细了,你总是问我们: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你觉得是为什么?”她这么一说,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以前我们学古诗,都是老师给我们讲古诗的意思,然后抄下来背一背,我们对古诗理解地可透彻了。”有的说:“我们以前的老师讲生词时讲的可明白了。”……

本学期,刚接这个五年级班,平时很少和大家交流我的教学方法的问题,没想到大家意见还真不少呢!听了他们的话,我才知道,原来这两个月以来,我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个什么也不懂,只会问的笨老师;什么也不讲,只会听的懒老师。震惊之余,我接着说:“我为什么要让大家讲,为什么要听大家的意见呢?因为我要让大家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凡是大师们,凡是有权威的人物,都是有独到见解的人。我是在培养大师级的人物。我只是一个小学教师,而我的学生很可能是教育家,是教育部长。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后,你会学到很多很多东西,我一个小学教师又能给你讲多少东西呢?”

我的话一出口,教室里就安静下来了,大家静静地看着我,尔后,又兴奋起来,摩拳擦掌地要成为大师级人物。

这时,我布置本节的任务:学习阅读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自学要求一布置下,大家就学习起来。这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在汇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到了什么”时,有几个学生的意见非常精彩:

任强说:我认识到了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我们在一条路上走不通,还可以走另一条路。

二雷说:我同意任强的意见,比如,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但我可以学做生意,可以把生意做大,这也是为国家作贡献,也是成功。

这节课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由此,我想说: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正如布鲁纳所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生受益的文章。文章通过回忆小时侯父亲带“我”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广场的街道,让我知道“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懂得生活中的路也是如此。随后通过“我”的两次人生经历,让人

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经历苦难后,脚下的路就会多一条。

围绕中心句“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由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询问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路有几条,继而揭题。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找出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让学生了解了课题的意思。第三个环节,了解和研读“我”的两次人生经历。通过我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的分析,让学生读、划、想象、引导感悟,明白生活的路不止一条。第四环节,通过作者的成功是因为父亲的话给了他启示再回到文章的重难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上来,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基本上所有内容都是由学生自学而获得答案。但是对于父亲的话的理解是一个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分别设计了两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小难题让学生解决,从而间接告诉他们遇到困难不能放弃,要积极的想办法去解决,最终能战胜困难。最后通过一个小拓展提问攻破难关。让学生彻底理解父亲的话。

在这节课上,难点突破了,但是却忽略了重点,如果在学生找出文中作者遇到的两次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时,教师能相机点拨巩固一下,引导学生指出如果作者不另外想办法而是放弃了,最终会怎样?我相信这对于学生最终理解父亲的话会有更大帮助作用。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4

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时,我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意义,由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面向全体发展,主动发展,收获颇丰。现在将这朵教海里的晶莹浪花与大家共同分享。

那节课,我快速走进教室,浮现在眼前的是男生你争我吵,女生则一张张疲倦的小脸像霜打过的茄子一样无精打采的耷拉着。我想:如果和往常一样布置自学课文,然后谈体会,学生也不会有什么收获的。思虑了片刻后,我激动地说:以前咱们是让大家先自学,然后再讲,而且也总是讲得很少……话音未落,好动的于景一就大声嚷起来:以前的老师讲课讲的可详细了,老师你总是让我们自学:然后提问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你能体会句子的含义吗?他这么一说,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一样,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是老师讲意思,然后抄下来背一背,我们对古诗理解地可透彻了。此时此刻,我及时调空课堂纪律,面对现实改变教学方法。采用谈话法,同学们,我只是一个小学教师,而我的学生将来很可能是教育家,艺术家、科学家乃至是教育部长。这就是我渗透给你们的学习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凡是大师们,凡是有权威的人物,是有独到见解的人。我是在培养大师级的人物。都你会学到很多很多东西,我一个小学教师又能给你讲多少东西呢?我的话一出口,教室里马上就安静下来了,大家静静地看着我,尔后,又兴奋起来,摩拳擦掌地要成为大师级人物。

这时,我抓住时机,布置本节的教学任务:学习阅读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自学要求一布置下,大家就学习起来。这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在汇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到了什么时,有几个学生的意见非常精彩:

学生1声情并茂地说:我认识到了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我们在一条路上走不通,还可以走另一条路。

学生2大声地说:我赞成他的意见,例如,我学习不好,肯定考不上大学,但我可以学做生意,可以把生意做大,这也是为国家作贡献,也是成功的一条路。

学生3信心十足地说:我有一幅好嗓子,将来成功的路是当一名歌唱家。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

学生4勇敢地说:我想将来当xx,为人类造福,为百姓造福。

我愉悦地说:既然大家的理想是繁多的,通向成功的路是千万条的,就开始投入到大师级的学习过程中去吧。这时同学们边读边画,边批注含义深刻的句子,一会儿,个个群情激昂回答问题。

这节课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由此,我的体会是: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5

这节课我从图片入手,让学生从图中悟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然后点出富有哲理的课题。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这句话给了我们人生极大的启示。那作者所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预设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想到的,也可以是从文中找到的词语,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加以引导,关注到课文中的关键词。“我”后来所举的两个例子,完全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在这条路不通,走那条路;如走那条再不通,可走另一条路,只有不断探索,才能逐步接近目标,最后走向成功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讲述的是一位父亲,通过带领女儿登上高高的塔顶,切实的看到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生活的事实,从而教育他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一旦遇到坎坷,挫折,千万不能灰心丧气,有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换一种思维往往会柳暗花明。女儿在父亲独具匠心的教育下,终于获得了成功。

这篇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叙述事件的语言,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但是里面也有一些含义深刻、难以理解的句子,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就紧紧抓住“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理解的过程,我发现,当孩子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一旦被切实有效地调动起来,往往会产生预想不到的精彩。教学时,我精心选择了五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理解。通过抓关键词语的品味读,学生也的确在阅读过程中体现出了对文本的感悟 ,并在朗读中表达了出来。在教学中,采取和孩子们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孩子一定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拿好笔划划、写写,自己去摸索,自己去思考。我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意义,由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获颇丰。在课后,把在课堂上进行训练的内容作为小练笔作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写下面对困难时心中正想说的话 ”。我想这样也会起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这次教学活动,我做到了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真正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反思、再次设计、修改、提高,使教案不断完善,使教学流程更趋合理。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生受益的文章。文章通过回忆小时侯父亲带“我”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广场的街道,让我知道“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懂得生活中的路也是如此。随后通过“我”的两次人生经历,让人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经历苦难后,脚下的路就会多一条。

围绕中心句“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由生活故事导入,揭题。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找出能够告诉我们“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句子,学生找到了两句话,表面的和深层次的,初步让学生了解了课题的意思,第三个环节,了解和研读“我”的两次人生经历。通过我的心情变化和取得成功的重点句子的分析,让学生读、划、想象、引导感悟,明白生活的路不止一条。第四环节,再回到导入的生活故事,联系生活,写写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打算一课时完成,可是却发现时间远远不够,一方面是因为课时内容太多,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于自己的导向出了问题,略读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犹为重要,就拿父亲说的那句话,“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当学生找出之后,读过理解后就可以了,因为很多的感悟是需要通过课文的两个故事的理解来获得的,而这儿教师提问太多,放不下。另外很多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的问题,可由于怕学生学的不扎实,教师问得太仔细,把学生的学习权力抢了过来,造成的结果是时间浪费了,学生也没有了真正的思考空间,哪来个性体验。课的失败,让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们该放手时就要大胆的放手,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现实的教学中,不仅在课堂,还在学生的生活中,我们给他们的约束太多了。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7

略读课文的教学常常成为学校达标课的香饽饽,老师们普遍认为略读课文教学容量小,要求低,容易把握。于是,略读课文的教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当然还有似为“热烈的小组讨论”。很显然,略读课文的教学被引上了歧路。那么,在提倡高效课堂、学本课堂的今天,在以学定教、以学促学的今天,我们的略读课文究竟该如何上?在执教《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后,我仿佛找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捷径”。

一、教师:顺手牵羊——要敢于当“甩手掌柜”,会当“引路人”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四组“生活的启示”中第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学生学习了两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之后,略读课文我采取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预习内容,老师根据预习情况筛选一个小组,安排课文展讲,其它小组作补充发言的课堂学习模式。

有的小组预习内容是:生字注音,在文中圈出生字词,标自然段,读课文三遍——这是我们常规预习内容。

有的小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理解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而我选择了梁灿组:

集体任务:

1、生字注音,在文中圈出生字词,标自然段,读课文三遍。

2、质疑。

分工任务:

草:重点句理解。

根、叶:完成导读任务。

花:理解重点词。

(我们班根据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将四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学优生为“草”,其次为“根”,待优生为“叶”,待进步生为“花”。当时为待进步学生取名为“花”,意即希望他们在新学习模式下能“如花绽放”。)

选择展讲小组后,我和梁灿组商量,将展讲顺序作了安排:

1、读生字、词。(方式:点学生读)

2、读课文(方式:展讲小组读,淘汰读[“淘汰读”是我班本学期试用的一种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的方法:从“草”开始每人读一句,如果读错了则被淘汰进入复活赛,如果在复活赛中仍然无法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则被要求“双线过关”即先找组长过关,再找老师过关。这样的检查方法在班上颇受学生欢迎。因为是常态教学,所以梁灿组在商讨“读课文”的方式时,四名同学不约而同提出了“淘汰读”。)

3、概括主要内容。(这个任务梁灿组未做,我选择了雨婷组作展讲。)

4、理解个别词的意思。

5、理解重点句。

6、“导读”问题解答。

7、质疑,解疑。

梁灿组接受任务后,利用课间时间做准备,包括安排主持人、每个环节的中心发言人、展写人。

学生进入第三学段后,阅读、理解、表达、写作的能力都应该上升一个台阶,当我的学生在课堂上时而热烈争论、时而用求知的眼神望着我时,让我不止一次感受到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先进更应该是常态的教学理念带来的益处,也让我认识到我的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从各小组制订的预习内容看,学生已能在小组学习模式下把握基本的预习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的略读课文学习老师可以放手。但是,学生毕竟是第一次当“老师”,所以老师的“引”是必不可少的。一要根据各小组的预习情况选择展讲小组。只有小组每个成员认真完成预习内容,展讲时才能注意听其他组员的意见。二要引导展讲小组安排展讲顺序。这样更是为了让其他小组学习按干什么顺序进行展讲。三要帮助展讲小组观察课堂,小声提醒展讲小组把握展讲节奏、确定问题解答或补充人,并协同学生进行评价。在“理解重点词”环节,梁灿小组展讲的重点词是“星罗棋布”“络绎不绝”,很显然他们抓到了关键词,此时我小声提示梁灿组要求学生用词说话,并说出“络绎不绝”的近义词。随后,清澡小组提出他们还找到了一些词的解释。在听到他们的词后,我告诉学生:在理解词语时,同学们已经能理解的词语不需要再作解释。课堂上,我只是顺着学生的思路作些小提示,学生便能解决问题。这样的“顺手牵羊”,更能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

二、学生:厚积薄发——让“精读”为“略读”铺路

“理解重点句”环节:

梁灿(草):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请大家看到第二自然段“‘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到达教堂的路有很多条。结合下文“‘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深层含义是:生活中,成功的方法有很多。

(梁灿的回答话音还未落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时,展写人将“表层”“路”“深层”“成功”这些关键词写在了黑板上。)

课堂上学生的掌声是对梁灿同学答案的肯定与赞赏,但又何尝不是鼓掌的同学自己的答案?他们鼓掌是因为他们知道梁灿的答案是正确的,全面的。为什么鼓掌?因为《落花生》一课的教学刚刚又复习了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方法,从“表层”“深层”两个方面去理解,大家都因数梁灿的发言而再一次体会到这个方法的实用。展写人在答案完善后适时写下关键词,正是我们在精读课文的课堂上常用的速记办法。

“导读”问题解答环节:

张全绩(根):下面由我来解答“导读”中的问题:说说“我”是怎样克服遇到的困难的。第一次“我”遇到的困难是……(说了半天,也没抓住要点。这时,下面的同学急了,纷纷举起了手。主持人梁灿点了一名学生)

生:我从第九、十两个自然段知道,“我”遇到的问题是不能在两个星期内完成四十件毛衣。

生:我觉得用“‘我’不能如期交货”更简洁。

(听到这个答案,同学们都点头表示认同。甚至还有同学忍不住说“是,是,是”。接下来,张全绩按照同学们的方法回答了第二个问题。)

张全绩:“我”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时装展开始前,二十位心灵手巧的妇女跑光了。

(这个答案显然是错误的。补充组的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生:张全绩,联系十一、十二自然段,我肯定地认为‘二十位心灵手巧的妇女’是上一个故事里的,请大家看到第十二自然段“后来,我计划举办一次大型时装展,但在离展出只有十三天的时候,缝纫姑娘们在另一家时装店的挑拨下跑光了”,这告诉我们“我”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在时装展出只有十三天的时候,缝纫姑娘们跑光了。

(这时,张全绩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不好意思地重新整理了答案。展写人写下“不能如期交货”“缝纫姑娘跑光”。)

补充组的同学在发现张全绩同学的答案错误后,不仅给出了答案,更能说明答案是如何得来的,这也是我们精读课堂上训练的结果——不仅要得出答案,并且要说明解决的方法、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教学是对学生精读后的能力运用与检测。课堂上,不仅是梁灿小组,鼓掌的同学不是都具备了或者被唤醒了将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学习的能力吗?

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精读和略读之间充分体现着“基础”与“运用”的关系。所以,第三学段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降低学习要求,在学生具备一定学习能力、掌握一定学习方法之后,老师乐当“旁观者”,略读课文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书写四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能结合文本语境理解“星罗棋布”、“络绎不绝”、“大喜过望”等重要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能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同时初步懂得自己以后如何去面对困难挫折,树立积极奋进的学习、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链接生活中发生的“遇到困难,如何选择其它方式克服困难”的事例,深刻理解题目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提出话题,思考通往之路:

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从你家里出发来学校,你知道可以走那条路吗?

看来,从家到学校的路不止──(一条)

板书:

路不止一条

越是中心的地方,通向它的路就越──(多)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补充板书: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是哪几个自然段?

交流。

(若学生概括有困难,则提示引导说说文章讲了哪几个具体事例,再连接上下文,疏通主要内容。)

1~3自然段是说小时候父亲带“我”上罗马教堂的塔顶,所看到的情景和父亲对“我”的教导。

第一个事例:4~11自然段讲了“我”从毛衣入手,设计、制作、出售时装,第一次接到订货单可是碰到了困难,但是我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成功。

第二个事例:12~14自然段说“我”克服困难举办了一次与众不同的时装展,吸引了众多的订货者。

三、自主研读第一段,理解题目的表层意思

1、理解“路多”:

师:在风和日丽的一天,父亲带着我来到罗马郊外的一个小镇,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望着整个罗马城。谁来读读描写我看到的情景的句子(1生)?

(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看到的景象(1生)?

(预设:学生有困难时,出示广场图,辅助学生说,伺机点拨理解“星罗棋布”、“环抱”。)

师:你说到了街道和路,看到的村庄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师:村庄多了,路就──更多了。

师:是呀,作者的意思我们把它读出来。

师:其实,这些话简单的说,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读出路多。)

师:用西方的一句谚语来说叫“条条大道通罗马”。

2、父亲带我爬上塔顶,仅仅是让我看路吗?

出示: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指导不同语气朗读。

引读,父亲和蔼地说(1生);此后,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齐读);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齐读)。

四、理性品读二、三段,从事例中深入理解题意

1、引入:

师:父亲的教导在“我”的生活中受用了无数次。“我”说到了几次?哪一次说得具体?

2、学习第二段:

师:请大家默读第二段,“我”所走的另一条路,是怎样的路?

(预设:与众不同的;大胆的;勇往直前的;……学生讲到成功的;实现梦想的;到达目的地的……则指导后分类板书。)

师:好,就请大家在第二段中找找“我”与众不同的句子和“我”取得了成功的句子。

交流。

⑴ 突然,我的眼睛一亮,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我为什么不从毛衣入手,自己设计、制作、出售时装呢?

师:(指名生读)对呀,你的意思是说,我──

(体会兴奋、激动、惊喜的感觉。)

师:为什么说这是与众不同的呢?为了成为时装设计师,别人怎么做,我想怎么做呢?

小结:难怪我会那么激动、惊喜、兴奋了。

⑵ 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若学生读不出异常兴奋、激动的感觉,则做一下的辅助。)

① 理解“大喜过望”:

师:这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我希望自己能考上85分,没想到考了95分。读。

师:此时,你是什么心情?你想把这个“大喜”告诉别人吗?

② 紧扣“情弦”,情境对话:

师:作者的心情甚至比你们更激动、更兴奋。她想告诉维黛安太太什么呢?谁来做做作者的代言人?

(师生情境对话。)

师:现在你是什么滋味?你在想什么?

出示: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师:面对现在的困难,其实,在作者的心里,她有了自己的理解:

出示: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 ,就 !

师:你能再一次做她的代言人吗?

师(补充材料):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啊。我同维黛安太太好像侦探一样,调查了住在巴黎的每一位美国人。通过朋友们的辗转介绍,我们终于找到了20位懂得这种特殊针织法的美国妇女。

⑶ 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① 融情想像:

师:读读这句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面?把你的目光移到设计室里,移到加工车间里,大街上,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② 多元朗读:

读出时装的多;读出作者的自豪;读出作者的喜悦……

③ 提升感悟:

师:你觉得这源源不断的流出来的还有作者的什么?

(若是学生对前面想像和朗读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就把这一环节滞后。)

齐读。

3、学习第三段:

⑴ 概括提炼:

师:父亲的教导我一直记在心间。在举办时装展览会这件事上,我的另一条出路又在哪里呢?请自由读第三段后说一说。

出示:

通往 的路不止一条,假如 就 。

⑵ 个性朗读:

师:找到了出路,我的时装展如期开幕。这是一个怎样的时装展啊。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读?你是参观的一位顾客,你又想怎么读?先练练。

(指名读,齐读。)

⑶ 回扣前文重点句:

师:怪不得,前来订货的顾客──络绎不绝。聪明的你一定在上文中找到了这个词的近义词。

师:此时,你觉得这源源不断的流出来的还有作者的什么?

(若学生在上面学习中理解到位,那么这里改成小结。)

师:是啊,这源源不断的流出来的除了时装,除了作者的自豪、喜悦,还有作者的信心,勇气、智慧和成功啊!

五、课堂练笔,感悟生活

此时此刻,老师相信大家对成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请大家拿起笔,写下心中正想着的这些话吧。

写后交流、评价,要求署名。

出示关于成功的名言。

师:很多名人也写下关于成功的话,一起来读读。

作者谈了自己寻找另外的出路,取得成功的例子。那么我们把课文题目改成“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行吗?

六、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父亲教导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作者用自己的成功证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们以自己的感想证实: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们一定深深记住了一句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七、板书设计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与众不同 成功

自信 梦想

勇气 目的地

行动

【反思】

这一份教案在开课引入部分和二、三两段的教学设计上有了较大的改动。在“作者所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这一产生冷场问题上,我预设放宽了要求,学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也可以是从文中找到的词语,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机引导,关注到课文中的关键词。在改进了教案之后又一次试教。上课之前,我担心时间的问题,又把引入部分舍去,直接揭题开课。在这次试教后,又发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时间不够: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学容量太大。在一课时中既要梳理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又要完成近千字的文章的研读,学生“吃不下”,所以这一次试教又没有完成教学内容。原因之二是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强。针对学生游离问题之外的发言,自己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而是让其完全自由的言说,在一生发言之后,觉得学生讲得不够到位,可是没有及时的明确问题或加以引导,继续指名学生发言。因此,课堂教学无效时间太多。

第二,教材的特殊性:

这是一篇译文,作者是美国的作家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由于国外作品语言比较活泼,跳跃性太大,情感性不强,因而,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障碍,表现在课堂上的现象是学生对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理解不够深入,因为文中所举的两个例子没有层递性,都是从自身的事业上的成功之处入手写的,这是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认为通往广场的路就是通往成功的路,两者是等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改题这一环节,大多数同学都同意把题目改成“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使教学环节再次出现“断节”。当然,这一失败中肯定也有自身设计的原因,我认为是前面教学铺垫不够。另外,这篇教材是人教课标版中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我的教学对象是学习浙教版教材的五年级上册的学生。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新课标教材要求的层次也有一定距离,所以,学生学得比较疲惫。

根据这些情况,我打算把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这些任务;第二课时则重点研读文章的二、三两段,并对父亲的话作进一步的解读,让学生从中寻求对自身的启发。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9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小学语文第九册新选入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在年组公开课上,之所以选中这篇课文,就因为它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给人以启示,对自己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尝试。

本文为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生受益的文章。文章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頂,看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又多了一条。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真诚、诚实做人的重要,师生共同努力,一起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最后,还得再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能够熟读成诵,牢记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指导和激励人们的斗志,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是课文的宗旨所在。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10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上的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词语“星罗棋布”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词意,然后再放到句子中去理解。今天,拜读了刘云生老师是怎样教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感触颇深。刘老师是这样教的:

师:为什么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请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一个图来讲讲这其中的道理。(生读、画)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讲一讲。(实物投影出所画的图)

生:这是广场。广场周围是一个个村庄,这是一条条通往广场的道路。从这条路可以到广场,从另外一条路也可以到广场。每一条路都可以到广场。

师:你讲得太好了!的确是条条大路通广场。请大家对照课文中的句子(出示句子: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来看图,你觉得这幅图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吗?

生:课文中说村庄“星罗棋布”,这幅图画的村庄太少了,只有几排。

师:光多,就能说是“星罗棋布”吗?

生:“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在广场的四周都应该有村庄。

师:(在学生的图画上添上一些村庄图案)是这样吧?这就叫-----“星罗棋布”!对这幅图还有别的修改建议吗?

生:还应该画一些横着、竖着的街道,形成一个蛛网。因为课文中说,街道是“如蛛网般交叉的”。

师:(在图画上添了一些街道)是这样吗?(生答“是”)将读书和画示意图结合起来,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刘老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了词意,更注重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学会理解词意的方法,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授之以鱼,不好如授之以渔”。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说: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刘老师在这节课中正是实践了一课一得,让学生得到了学习方法,很值得我学习。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11

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我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意义,由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获颇丰。

那天,走进教室,我说:“我总是让大家先自学,然后再讲,而且也总是讲得很少……”话音未落,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震惊之余,我接着说:“我为什么要让大家讲,为什么要听大家的意见呢?因为我要让大家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凡是大师们,凡是有权威的人物,都是有独到见解的人。我是在培养大师级的人物。我只是一个小学教师,而我的学生很可能是教育家,是教育部长。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后,你会学到很多很多东西”。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12

我的话一出口,教室里就安静下来了,大家静静地看着我,尔后,又兴奋起来,摩拳擦掌地要成为大师级人物。

这时,我布置本节的任务:学习阅读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自学要求一布置下,大家就学习起来。这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在汇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到了什么”时,不少学生的意见非常精彩:

有的说:我认识到了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我们在一条路上走不通,还可以走另一条路。

有的说:我同意小王的意见,比如,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但我可以学做生意,可以把生意做大,这也是为国家作贡献,也是成功。

这节课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由此,我想说: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正如布鲁纳所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使人终生受益的文章。课文通过回忆父亲带“我”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广场的街道,让我知道“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并懂得生活中的路也是如此。随后通过“我”的两次人生经历,让人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克服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历经苦难后,脚下的路就会多一条。

在教学时,我先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问题入手,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分组讨论,在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激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稍做点拨后,学生基本上能理清文章的叙事思路,对文章内涵有了大致的认识。

为了加深并拓展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品味课文的基础上,我还有意让学生想象:如果,你长大后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面对失败?如果你长大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你的好朋友却遭遇了失败,你将如何劝慰他?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广泛讨论,学生对“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一道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领悟文中的哲理,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作者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的?从作者的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慢慢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那是因为父亲的教导记在心中。一下子文中蕴含的哲理便浮出水面,学生真正体会到了。

文中的重点句:“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这句话给了我们人生极大的启示,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这两句话看似直白,却含义深刻,需要细细体味,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父亲接下来讲的话“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补述。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我想:这些道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极大,要是能让学生体会内在含义,真是让学生一生受用。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老师的讲解不宜过多。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重点确定在布置学生“自学课文”上,通过老师的引导,独立思考问题,然后互相交流意见,讨论自己的体会,老师只是对他们不完善的答案进行补充。整个教学流程凸现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比较深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学得如何、学得怎样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通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的教学,我认为学生的自读自悟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悟,语文教学才会取得扎实的成效。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它以两件小事为框架构建出文章的大体面目结构,揭示出“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写作意图。这篇散文语言朴实,喻理于事,很容易被小学生理解接受。

在教学时,我先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问题设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分组讨论,在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稍做点拨后,学生们基本上能理清文章的叙事思路,对文章内涵有了大致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按文章的叙事线索来品朗读课文。在阅读作者“小时候与父亲在罗马的一座教堂塔顶上看底下的道路”这件事时,先让学生想象“登高望远”的情景与感受,再联系课文中父亲的教导谈认识,再结合生活中自己看到或者听到的一些现象发表看法。这样,学生对文章所要阐述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课文中写作者长大后的两件遭遇挫折,由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通过事实进一步证实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道理。当作者另劈蹊径取得订货商的信赖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完成加工时装的任务。她突然发现“那幸福的云消失了”,这时作者应该怎么办?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出她具有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最终她渴望成为时装设计师的梦想得以实现。后来,因为另家时装店老板的挑拨,作者又遭遇了工人集体跳槽的沉重打击,由于她积极面对困境,最后终于举办标新立异的不是成衣的时装布样展。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作者现在的这种豁达乐观心态与父亲在她小时侯对她的教育熏陶有没有巨大的影响?学生通过品味,感悟出:人只要有顽强的意志,就可以不断战胜困难。

为了加深并且拓展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品味课文的基础上,我还有意让学生想象:如果,你长大后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面对失败?通过对这这一问题的广泛讨论,学生对“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一道理有了直观的理解。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15

成功之处:

1.抓一个场景,两件事情,一个体会感知课文内容。

2.借助表格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3.仿写课文中经典语句运用语言。这三个教学点目标明确,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不足之处:

这三个教学点没有一个主线将其贯穿,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没有将其串成珠。最后,学生的悟理似乎有些难度,如果将文中的主旨“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贯穿于这三个教学点中,道理贯穿全文,会对最后的悟理起到铺垫作用,可以比较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改进措施:

1.布置预习,做好铺垫。“不上不预习的课”,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课前布置学生通读课文,整理课文,我精心设计了预习单,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做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2.借助表格,学会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精心设计表格练习,让学生借助表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练习思考中领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听说读写中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

上一篇:市政道路工程安全交底下一篇: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