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会议发言材料(共8篇)
城市建设会议发言材料 篇1
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暨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
经验交流材料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一一年二月
目录
1.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促进松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松原市人民政府 …………………………………………………(5)2.圆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住楼梦 让百姓更有尊严的生活
通化市二道江区人民政府…………………………………………(10)3.以“四个创新”促进“四个转变”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 大安市人民政府……………………………………………………(16)4.浓墨重彩绘蓝图 阔步前行创佳绩
通化市规划局………………………………………………………(21)5.围绕“二个支撑、一个建设”主线 努力开创市政公用工作新局面 长春市市政公用局…………………………………………………(26)6.适应市场发展 转变监督方式 努力履行建筑质量监督职能 长春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31)7.严密排查 科学规划 全面保证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延边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36)8.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力推动民生工程的落实
吉林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40)9.优化环境 强化监管 全力推进建筑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白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46)10.创新工作方式 强化服务意识 全力做好物业维修资金管理工作 长春市物业维修资金管理中心…………………………………(50)11.科学规划 强化管理 全面提高村镇建设水平
梅河口市建设局……………………………………………………(55)12.严格执法 热情服务 树立高效廉洁的良好形象
通化市城乡建设局………………………………………………(59)13.规划统领 城乡统筹 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
公主岭市城乡规划局………………………………………………(64)14.加强队伍建设 全力改善民生 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深入 延吉市房产局………………………………………………………(69)15.强化职能 主动服务 推动城建档案事业实现新的发展跨越 长春市城市建设档案馆……………………………………………(74)16.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中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吉林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79)17.强化措施 合力创新 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范工作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84)18.团结一心战洪魔 众志成城保供水
通化市市政公用局………………………………………………(92)19.依法监管 常抓不懈 做好抗震防灾各项工作
四平市抗震防灾办公室……………………………………………(96)20.情系群众 真情帮扶 努力营造和谐拆迁新局面
敦化市建设局…………………………………………………(100)21.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全力推动商品混凝土发展
吉林市散装水泥办公室…………………………………………(103)22.多管齐下 真抓实干 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长春市建委……………………………………………………(106)23.把握机遇 积极而为 推动全市建设事业快速发展
九台市建设局…………………………………………………(112)24.提高村镇规划建设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镇赉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处……………………………………(116)25.加强“暖房子”工程造价管理 为民生工程做贡献
长春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120)26.健全机制 强化监督 全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白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124)27.全面加快墙改工作步伐 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吉林市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131)28.加强建筑市场综合整治 构建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长春市建筑市场执法监察支队………………………………(135)
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促进松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松原市人民政府
松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始终把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作为促进松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当成是创建“五城”(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全国文明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首要工作来做。几年来,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松原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是东北三省地级城市中唯一的一家。
一、立足区域特点,发挥自身优势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能(地源热泵)和生物质能等,在诸多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发展应用可再生能源,是我们在未来城市发展竞争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松原市所处的地理位臵和气候条件,极其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 5
用,松原市处于北纬43℃~46℃之间,地处松嫩平原南端,松花江在市区穿过,一年晴天多、日照充足、日照时间长,属国家太阳能应用二类地区。风能、太阳能和浅层地能资源丰沛,江河地表水热能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市区内浅层地表土壤非岩石地质结构,非常有利于土壤源热泵技术应用,松原还有极为丰富的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前景广阔。市区电厂余热利用可为200~300万平方米建筑供暖提供保障。
二、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持续发展
为确保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顺利开展,市政府下发了《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提出了相关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主要有:一是降低运营成本。对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项目,系统用电电费按民用电价收取,免收水资源费。二是减免相关收费。对采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建筑工程项目,减半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对采用土壤源热泵和水源热泵技术的项目,减收工程项目每平方米10元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对村镇建设中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工程项目,市、县两级政府应从城维费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中按一定比例给予扶持奖励。三是给予资金支持。在国家财政给予专项支持资金的同时,今后凡应用“可再生能源”的供热区域,均享受市政府给予应用燃煤供热区域的全部优惠政策。四是加大技术指导。市政府成立“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专家咨 6
询机构,为 “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提供技术保障。五是加强政务服务。市和县(区)两级政府加强对从事“可再生能源”经营企业的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实行特事特办,“一站式服务”,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六是培育产业发展。市政府将按照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制定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设备及配套材料的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在我市投资建厂,强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我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三、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组织保障
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开发利用的历史较短,人们对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有普遍认识,对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阶段。为确保开展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松原市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领导小组,由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城市建设的副秘书长、住房城乡建设局长、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公用局、发改委、水利局、规划局、气象局、供电公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司其职,合力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市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列入市政府绩效目标考核内容,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三是出台保障性政策。在《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7 的基础上,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批准,从2010年10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的新建居住建筑强制执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具备条件的大型公共建筑和重点公共建筑,强制应用土壤源热泵等冷暖空调技术,鼓励具备条件的新建居住建筑推广应用冷暖空调热泵技术。四是做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在充分考察论证组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哈达山水库管理局办公楼工程项目选用了国内最先进技术,并由省厅确定的技术依托单位承揽工程项目。从目前的运行状况看,达到了节能、环保和经济的要求,提高了居住办公的舒适度,对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起到示范作用。
四、巩固发扬成绩,做好下步工作
按照着力推广太阳能和冷暖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逐步形成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一体化、成套化的工作部署,谋划好近期工作目标。目前,已落实31个应用项目,总建筑面积为43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1年底,全市将有600余万平方米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每年节约标煤5.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76万吨,直接节省费用2800万元。“十二五”期间,松原市将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示范项目和地源热泵应用示范项目,并在农村重点推广太阳能和风能等应用技术。为此将着重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围绕“一个重点”,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二是宣传“两大效益。即加大宣传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8
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建筑节能和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的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制定“三项制度”。即制定工程信息公示制度、工作行政监督制度、工作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实施“四项监督”。即实施行政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监督;五是严把“五个关口”。即把好图纸设计关、图纸审查备案关、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质量关、施工管理关和工程质量验收备案关。
圆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住楼梦
让百姓更有尊严的生活
通化市二道江区人民政府
二道江区是依企建区、依矿建区,境内有通钢、电厂、特种水泥厂、冶炼厂、印染厂、第五化工厂、国营白灰厂、铜材厂等12户省市属企业,区属国有、集体企业58户,是典型的老工业区。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相继破产改制,计划经济时期的福利住房,演变成自修自住的“栖身所”,由于企业弃管,大部分下岗职工靠低保和打零工度日,导致房屋、基础设施维修投入不足,多数房屋出现裂缝,房体倾斜,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棚户区简陋的条件不仅让居民生活不便,而且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据统计,全区共有21000户、70万平方米国有工矿棚户区急需改造。
2009年,在实施城市棚户区、采煤沉陷区、煤矿棚户区改造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抓住我省全面实施“六路安居”工程的机遇,决定全面启动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2009年,共计拆迁4万平方米,新建6.2万平方米,使得920户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2010年,共计拆迁1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33万平
方米,累计完成投资3亿余元,使6600户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一、强化抢抓机遇意识,畅通绿色通道,夺取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先机
住有所居是民生的头等大事。为改善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生活条件,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手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2003年,二道江区招商引资实现了对五道江镇2万平方米棚户区的改造拆迁。由于乡镇位臵偏僻,居民购买能力弱,开发商最终赔本而走,建成的楼房由区政府接管。实践证明,市场开发之路行不通。2010年,全省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后,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区委、区政府依托之前形成的基础材料,立即向省政府、省建设厅申报项目。在规划设计、征地拆迁、施工建设的层层审批过程中,省、市相关部门全力配合,打破常规,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立项、规划、土地、施工许可等各项手续办理工作,使二道江区这辆满载着希望、寄托与责任的“大棚车”开得既快又稳。
二、深入调查、规范操作,统筹推进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
为了实现“当年拆迁、当年回迁”,区政府在认真组织编制规划方案的同时,分成若干小组入户摸底,全面掌握棚户区居民改造意愿。采取逐户丈量、填写表格、登记确认等方式,对列入 11
改造计划的居民详细排查,每户一档,全面摸清了每个居民住房、人口、经济条件、户型、面积、安臵意愿等情况,在征得全体回迁户同意后,再认真选址,明确改造地块。特别是在户型设计上,有针对性地在40m至70 m之间开发设计了若干种户型,“肥瘦搭配”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同时委托设计院开展规划设计,组织地质勘探、各种报建手续、工程招投标等工作同步进行,为棚改工作快速推进争取了时间。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监管,充分发挥棚改项目资金的效益
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大多为破产转制企业的离退休人员、集体企业职工和全民职工,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全区8679户、10940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群体中,破产企业职工有5344户,占低保户的61.6%。这种情况意味着工矿区居民承担不了太多的改造成本。为了把这项惠民工程抓实抓好,采取“国家给一点、省市补一点、财政出一点、施工单位垫一点、工程省一点、银行贷一点、政策免一点、百姓掏一点”的“八点”策略。在选址上尽量在棚户区原址进行建设,直接划拨项目建设用地,节省了大量土地资金。同时,将棚改资金与国家廉租房补贴资金捆绑使用,推动棚户区改造与廉租房建设同步进行。严格按照要求开设项目资金专户,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严格按工程进度拨款。有力的资金保障和合理的资金使用,加快了工矿棚改工程的进程,极大12
减轻了工矿区居民的资金压力。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每平方米拿出304元就圆了多年的住楼梦。低保户家庭李庭云老太太在住进新房后激动地说:“俺家住进楼房了,每平方米只拿300元,这样的事打着灯笼也找不到。”
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真正做到阳光拆迁、和谐拆迁 虽然工矿区居民都想早日实现改造,但由于担心不了解政策会吃亏,或是出于经济承受能力的考虑,对拆迁存有顾虑。为彻底消除群众顾虑,区委、区政府针对症结,积极破解,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一是加强领导。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工矿棚改领导小组,下设棚改办公室,从发改、财政、建设、规划等部门选取专职干部,从社会招聘土建、水暖、电气等专业工程师,并吸纳社区群众,成立了宣传动员、政策解答、产权审核、协议签定、现场验收、维护秩序、群众监督7个工作组,完善了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领导体系,将棚改工作责任进行分解,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分工负责、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同时,详细制定了专题例会、定期调度、重大问题现场办公、日常工作保持联络等工作制度。确保一般问题不过夜,重要问题集体决策。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召开棚改动员大会,领导亲自宣传讲解政策,将棚户区改造政策、标准、程序和奖励办法予以公布,及时解答回迁户存在的疑问。三是推行“三先一优”安臵方法。即“先签定协议、先腾空房屋、先交房款,优先 13
选择楼层楼号”。坚持“阳光拆迁”,及时将签定协议、腾空房屋的顺序号张榜公布,拆迁、建设、回迁安臵等重要环节都实行公示,并选取群众代表予以监督。对于一时没有想通不愿意搬迁的绝不强迁,对于按时搬迁的拆迁户给予“四项优惠”:按拆迁面积给予每月每平方米5元的临时住房补助费;每户发放搬家费600元;每户发放越冬费500元;按家庭人口一次性补助每人100元,极大地激发了棚户区群众参与拆迁的热情。更多棚户区居民实现从“我被拆迁”到“我要拆迁”的转变。两年来,未发生一起因国有工矿棚户区拆迁而引发的上访事件。
五、加大包保帮扶力度,让工矿居民温暖回迁
目前,全区共有下岗失业职工14265人,其中工矿区下岗职工就有12367人,占总数的86.7%。这些职工年龄偏大,多为“4050”人员,技能单一或无技能,重新就业困难很大。为保证居民住得进,住得起,区委、区政府在2009年开展“手牵手回迁帮扶”活动。将全区54个单位与135户困难回迁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顺利回迁。2009年春节来临之前,五道江镇富源小区鞭炮声此起彼伏,300多户居民彻底告别煤炉取暖、挑水做饭的日子,告别了居住三四十年的“老棚户”搬进了新家。今年,全区开工建设了33万平方米。目前,12.9万平方米已竣工交付使用。为加大回迁包保力度,全区于2010年11月25日,正式启动了“千名干部送温暖送爱心”回迁帮扶活动,千名机关 14
干部和规模以上企业对千名回迁户实行动态包保,让回迁户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温暖回迁。
全区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启动实施,不仅解决了部分棚户区居民和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而且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2011年全区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实施改造51万平方米棚户区,力争在五年的时间里,全面消灭国有工矿棚户区。让工矿区居民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让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以“四个创新”促进“四个转变” 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
大安市人民政府
大安市总幅员面积4879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人,其中,城市建成区15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18万。2006年,大安市在全省县(市)级城市中率先启动棚户区改造,截止2010年末,全市拆除房屋55万平方米,建设楼房170万平方米,近万户居民告别棚户区,超额完成棚户区改造工作任务,连续两年受省委、省政府表彰。在工作中,他们坚持“四个创新”、努力推进“四个转变”。
一、创新思维,由“就棚改抓棚改”向提升城市品位和改善民生转变
2006年,大安市住宅楼房面积不足100万平方米,城区内有1.3万户低收入家庭仍然居住在棚户区,行路难、入厕难、防火难的矛盾十分突出,百姓改造愿望强烈。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尽全力抓好工作落实。工作中,按照“三个结合”工作思路,推动了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与统筹推进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南拓北扩、沿江沿湖”的城市建设思路,在市区规划建设了工业集中区、商贸物流区、行
政办公区、旅游风景区和滨江、南湖两个高档住宅新区。经过四年努力,城市建成区扩大了3平方公里,城市新增人口3万人,城市承载能力和城市功能得到提升,为城镇化水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旧城区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较差,居住的大部分是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不经过棚房区改造,住房问题就难以解决,城市品位也难以提升。因此,他们把棚改与旧城改造、完善功能紧密结合。通过棚改,到2011年底旧城区将全部拆除平房,市政基础设施也将同步完善。三是与推进廉租住房建设相结合。把改善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作为棚改的重点,加大保障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采取提供土地、减免税费等办法,降低廉租住房建设成本,先后投资1.25亿元,在棚改中解决廉租住房4.4万平方米,统一建设城市廉租住房4.8万平方米。投资2385万元,建设农林场廉租住房1.7万平方米;并连续三年为城市“双困”家庭提供住房租赁补贴3688万元,尽最大努力解决弱势群体居住难题。
二、创新理念,由“就创收抓创收”向加大投入让利于民与发展公益事业转变
几年前,他们致力于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走“以地生财,以城兴城”之路,经营城市收益曾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10%以上。但同时也导致部分开发企业因利润空间小而持币观望,不敢扩大投资,棚改工作进度曾一度放缓。大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17
决定放弃部分棚改收益,变“谋利型”政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争取民生工作上的最大收益。一是政策驱动。出台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土地出让金和各种税收地方部分先征后退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先后吸引了30多户企业来大安市洽谈棚改开发事宜,改变了四处求开发企业来开发的局面,座等上门择优筛选。二是利益牵动。“拆一还一”是最优惠、最实在的回迁政策,使群众的财产迅速增值,群众得到了更大的利益,激发了群众参与支持的热情。由于优惠政策的支撑,开发企业腾出更大的降价空间,其结果仍是让利于民。据了解,大安市楼房在白城五县(市、区)中价格是最低的,真正实现了惠民政策的落实。同时,把工程质量作为棚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程监管,用最高的建设标准保障回迁户利益。三是配套带动。坚持“开发一片、成型一片”的原则,做到棚改到哪里,道路拓宽改造到哪里,绿化、美化、亮化到哪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物业管理跟进到哪里,真正实现了宜居、宜行、宜业。几年来,政府减免返还各种税费达2.5亿元,财政投资3.2亿元,全部用于棚户区改造和各种市政公益事业建设,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创新方式,由“就拆迁抓拆迁”向和谐拆迁阳光拆迁与保护群众利益转变
他们采取法律、行政、市场三种手段相结合的办法,破解了拆迁瓶颈。2010年,全市拆除棚户区居民3800多户,拆除房屋 18
21平方米,开工60万平方米。一是转变补偿方式。过去群众多数选择货币补偿,难度大,时间长,矛盾多,上访集中,随着“拆一还一”政策的出台和楼市价格看好,回迁安臵率大幅上升。这样既加快了拆迁进度,保证了工期;又一次性解决了百姓住房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楼房空臵率,达到了棚改的最终目的;还缓解了开发企业资金压力,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回迁”。2010年全市拆迁居民选择回迁安臵率高达99%以上。二是转变拆迁方式。大安市开展棚改之初,以开发企业为拆迁主体,由开发企业单打独斗,政府退居幕后。企业以“拆”为目的,导致被拆迁群众和开发企业产生对立和抵触情绪,个别企业也以获得更大利益为目的,不同程度存在野蛮拆迁、不公平拆迁的行为,对政府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基于此,大安市创新拆迁方式,政府由幕后走至前台,冲在一线拆迁,企业退居二线,与群众双方共同监督政府行为,缓解了双方矛盾。由于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调查摸底充分,征求民意到位,维护了公平正义,维护了双方利益,加之全市房地产市场走势向好,出现了拆迁区块起早贪黑排队签约、没有改造的区块百姓到政府请愿拆迁的喜人局面。全市强迁户数不足1%。三是转变保障方式。为解决弱势群体住房问题,进一步加快了保障性廉租住房建设,凡是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低于330元,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家庭均可申请以产权共有的方式认购;对于极特殊情况的“双困”家庭,采取政府 19
独立产权、象征性收取租金的方式出租,尽力满足弱势群体基本居住需求。
四、创新管理,由“就市场抓市场”向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与房地产市场健康同步快速发展转变
为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他们充分发挥政府的指挥棒作用。一是强化建筑市场管理。组织公安、建设、质监等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高息借款、伪劣材料、以楼抵款、违法售楼、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工程非法转包、分包等违法犯罪活动,及时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强化建材市场管理。工商、物价、质监等相关部门对建材市场进行严格监管,严厉打击哄抬建材价格、经营劣质建材等行为,保证建材市场秩序。三是强化销售市场管理。2010年,部分开发企业策划联合抬高房价,被及时发现后,立即与企业约谈,明确利害关系,及时予以制止,保证了楼市稳中上升,避免大的波动,既让百姓有期望,又让企业有利润,确保了房地产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浓墨重彩绘蓝图 阔步前行创佳绩
通化市规划局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厅的正确领导下,通化市规划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坚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牢牢把握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科学合理选择建设项目,不断优化城市总体布局,为通化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勇于创新,不断加强规划管理机制建设
(一)创新规划管理机制。突破现有的规划管理范围,进一步明晰规划管理事权,强化了责任,加强了规划控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成立规划审查委员会和规划专家委员会,推进了城市规划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建设。
(二)创新规划管理措施。在充分借鉴外埠经验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通化市规划局关于加强项目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管理的规定》,以及为完善“一书三证”制度而制定的《规划审批管理程序》、《规划审批服务指南》等法规性文件,强化了项目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前期规划管理,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明晰了规划审批权限,规范了市场开发和审批行 21
为。积极实施阳光规划,推行规划审批成果公示制度和近期亟待改造建设项目上网招商制度,得到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积极响应。
(三)创新规划管理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竞聘上岗、招聘、选调等措施,大力引进人才并提供舞台。这几年,市规划系统在课题研究成果和城乡规划成果等方面多次受到国家和省里的表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40多项行政、党建、纪检监察等制度,全面规范了岗位行为和工作纪律,进一步增强了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廉政意识,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重行务实,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服务
大力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的宣传工作,举办了的大型宣传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努力提高规划档次和设计水平,严格审查报建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会同土地等部门制定经营性用地供地计划,高标准编制多个重点地块的控详规。坚持批管并重的原则,加强批后监管,对重点区域的违法违章建筑仔细排查,认真进行清理整治,规划监察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开辟绿色通道,积极为市重点工程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生项目提供服务,按时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
2010年共完成130余件建设项目报件,用地审批完结49件,总用地面积219.94公顷;办理永久建筑审批63件,审批通过27件,建筑面积117.7万平方米;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7件,开工建设66万平方米;市政工程审批37件,总长为203.265千米;完成213项放验线工作;查处违法违章建筑近2000起,其中拆除近7万平方米。
三、精心组织,高标准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及时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采取专家领衔、国内多家机构合作、公众广泛参与的方式,聘请省内著名专家为顾问,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总体规划编制任务,邀请北京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单位参与规划研究。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拓展思路,与中规院密切配合,总规纲要站位高,定位准,专题论证充分,创新性强,得到省里专家的一致好评,于2010年5月21日顺利通过了省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目前总规成果已编制完成,近期将上报省政府审批。在总规修编中,他们大胆突破,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创新。
首先,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通化市发展空间受阻,总规修编工作在确定规划区时遇到了难题。提出构建都市区的构想,在都市区的空间尺度上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搭建了城市发展的新框架。构建都市区,解决了困扰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创 23
新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成功地破解了行政区划带来的难题,实现了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在都市区内共谋双赢。
其次,通化工业用地较为分散,粗放扩张,三个开发区之间存在竞争。这次总体规划修编,摆脱了上版总规中“综合功能分区方案”的控制和影响,规划建设两个分工明晰的产业园区,为围钢产业和健康产业的二次创业搭建了空间平台,也为城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打下了基础。
再次,通化没有明显的城市新区和城市中心区。在总规修编工作中,跳出有限的发展空间,跳出旧城建新城。中心区由江南、江西构成主城区,把江南新区建设成为市级商业、商务、文体、行政中心,优化了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展现了城市新形象,带动了中心城区品位的全面提升。
第四,在编制总规纲要的同时,于5月19日完成了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方案,首次尝试总规与控详规同步编制,互相修正,确保了这两个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打造都市区,着力推动城镇化发展
坚持以规划为统领,大胆探索和尝试,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通化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的规划构想》,强化通化都市区积聚发展,推进县域城镇集中发展,走以通化都市区引领、梅柳辉城镇组群协作发展的集中城镇化道路。通过通化都市区、通化县、集安市北部乡镇、柳河县东部乡镇的空间整合,积极推 24
进通化市县之间的一体化进程,重点推进通化中心城区和通化县城区的同城化进程,快速提升通化中心城区的区域辐射功能,积极培育通化都市区,提升通化市区域竞争力。制定落实了统筹推进城镇化的规划构想的8条具体措施,统筹推进具有通化特色的城镇化,着力突出通化城镇化建设的轴区带动特色、健康产业特色、山水园林特色,使通化市的城镇化发展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成效明显。
围绕“二个支撑、一个建设” 主线努力开创市政公用工作新局面
长春市市政公用局
长春市委、市政府在历经多年改革探索后,从新形势下民生工作发展需要出发,于2009年5月26日正式组建了长春市市政公用局。组建之初,长春市市政公用局就因其服务职能密切地贴近民生,而备受社会关注,被市民形象地称为“民生局”。一年多来,市政公用局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建好城市、促进和谐的总要求,切实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起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作用。2010年他们围绕“两个支撑,一个建设”的主线努力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通过法律支撑明确了市政公用工作定位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工作的尤为重要。市政公用局成立之初,就明确了立足城市管家的角色开展市政公用工作。随着长春市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城市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从法律层面明确市政公用工作定位,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2010年,围绕市政设施、供热管理相继制定出台了3部法 26
规。2010年11月1日,《长春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新《条例》涵盖了市政设施规划和建设管理、城市道路及其设施管理等10个方面共83条,为市政设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2010年8月份,结合全市奋战15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为缓解长春市停车难的现状,制定出台了《长春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正式接受公共停车泊位1150个,对加强我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规范车辆停放,维护交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暖房子”工程开始实施后,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长春市供热特许经营实施办法》经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讨论通过,2010年11月1日起发布实施,标志着全市正式建立起规范的供热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目前,正在起草过程中的《长春市燃气条例》初稿已经完成,2010年12月份已正式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
一年来,市政公用行业各专项规划也进行了调整充实,《长春市燃气专项规划》已完成数据采集工作,《长春市主城区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初稿也已经完成。
二、通过技术支撑丰富了市政公用监管手段
多年来,市政公用设施基础档案缺失,公用设施陈旧老化、技术落后、地下空间无序开发,市政公用产品质量缺乏实时监管,非法挖掘、野蛮施工等问题始终是城市快速发展的绊脚石。为破解难题,从市政公用局成立之初就开始筹建市政公用综合监管信 27
息系统。2010年,市政府投资2000万元开始进行地下管网普查和系统平台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把城市管理纳入数字化、网格化、信息化轨道。
2010年10月21日,市政公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基础硬件调试完毕,进入试运行阶段。市政公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完成了供热在线监控、市政管线综合管理、12319城建投诉受理三个系统的调试运行。系统全部建成后,将对城市地上设施实现网格化主动巡查管理、地下管网可视化管理,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实时在线监控,对突发事故处理实施预警预报、监控指挥、现场处理及评估,建立健全长春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市政基础设施日常管理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手段。
进入冬季以来,市政公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对全市5000万平方米供热运行情况,实现在线实时监测,约占长春市供热总面积的52%,涵盖了长春市5个电厂,400余个换热站、38个锅炉房。完成了44个供热企业,60个热源点,857个换热站、53000余用户的信息录入,建立了44个供热企业的供热档案。
三、通过暖房子工程建设提高了城市生存能力
2010年年初,全省启动了“暖房子”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省、市领导也多次强调“供暖问题涉及生存问题”。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暖房子”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围绕“一个建设、三个改造、一个监管”的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即: 28
热源能力建设、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管网改造、分散采暖锅炉房改造和供热质量监管。一年来,城区供热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暖房子工程成为市民的暖心工程、放心工程、畅心工程。
2010年,全市城区共新增热源能力3055吨。一年内进行这么大规模的热源能力建设,是长春市有集中供热以来的第一次。
对379栋,245万平方米已完成节能改造的既有住宅实施了热计量改造,比省里2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热计量改造任务超额22.5%,这么大规模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长春市也是第一次。
到2010年10月25日,全市已完成供热管网改造315公里,比省里154公里的管网改造任务超额104.5%。对全市1485栋房屋被污水浸泡的地沟进行了清掏。并网改造的项目单位、供热单位对67.5公里采暖管道进行了更新、改造。
全年共实施分散小锅炉房并网204处,对380处锅炉、管网、楼内采暖系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改造,比省里305座分散小锅炉房并网改造任务超额91.48%。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加强监管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城区供热秩序的文件。《长春市供热特许经营实施办法》、《关于规范长春市城区供热价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住宅供热温度检测和退费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供热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供热价格管理、测温退费机制进行了明确规定。与发改委共同制定的计量 29
供热价格标准是东北地区在推进建筑节能和供热技术进步方面,率先迈出的关键一步。全面推行的供用热格式合同,进一步强化了市、区两级供热主管部门对供、用热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各个环节的监督。
适应市场发展 转变监督方式 努力履行建筑质量监督职能
长春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近年来,随着长春市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逐年增加,给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春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努力转变监督方式,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推动了全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发展。
一、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加大巡查监督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近两年,他们一直把开展巡查和质量大检查当成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按照建设项目不同施工阶段和施工内容,多次组织全市性工程质量大检查。重点检查参建各方执行法律法规、工程强制性标准和履行法定质量责任、义务的情况,通过仪器对建筑材料质量和落实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定等情况进行检测。2010年,共集中检查主体在建工程82项,节能专项施工工程55项,“暖房子”工程149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74项,检测机构35家,商砼企业26家。抽测钢筋、保温苯板、网格布、胶等建材56批次。每次集中检查结果都进行了通报,全年共通报存在问题工程99项,并对相关违法违规责任单位实施了行政处罚,并进一步加强了对重点行业的巡
察。近几年,大力推广预拌混凝土后,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压价竞争,带来预拌混凝土质量不稳定问题。一方面督促企业建立检测专项试验室,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国家现行规范、标准组织生产。另一方面督促企业切实加强对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质量、混凝土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及拌合物与成品的质量检验,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切实加强对预拌混凝土日常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落实情况。同时,对生产现场原材料、预拌混凝土实测抽查、取样送检,对发现的不合格预拌混凝土问题进行严肃查处。2010年4月,对吉林国联混凝土发展有限公司所供预拌混凝土出现长时间不凝结,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从而导致工程局部混凝土质量不合格的问题进行了严肃查处。
二、加强工程质量动态管理,及时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 在工程建设中会随时出现一些新情况,因此对在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也应随之及时调整方法和手段,并及时修改和完善各类标准和规划,确保工程建筑的质量。这几年,他们在工作中紧跟工程建设发展步伐,加强对工程质量的动态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2009年,在检查中发现,苯板外粘贴磁砖,存在拉拔强度实测值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马上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找到了改进办法,并于2010年2月,以市建委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建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通知》,要求 32
5层及以上的民用建筑不得在外墙苯板外使用饰面砖做饰面层,杜绝了质量隐患。同年,在检查中发现,建筑用双玻外窗传热系数普遍不能满足设计节能要求,为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建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外窗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新建民用建筑工程选用三玻外窗,通过专项检查看,此项工作得到了较好落实,效果也非常理想。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把好工程检测关口
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保证了建筑基础和检测质量关,从而保证工程质量。一是推行工程检测监管信息系统,做到所有检测机构重要试验数据适时上传至质监站监管平台。同时实现对检测机构进行视频监控和检测人员指纹身份验证系统,实现对检测机构、人员、检测业务的适时监管,进一步约束了试验人员的不规范的检测行为,保证了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可靠性。2009年至今,全市见证取样检测机构就发现不合格报告117项,全部及时得到处理。二是对桩基检测实行检测数据自动采集,实现适时无线不间断上传,对桩基检测进行全过程监管。针对过去桩基检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操作不规范,个别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弄虚作假的问题。质监站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桩基检测信息上传程序,检测公司通过互联网将桩基检测开始、结束时间,桩基检测过程中有无异常情况及桩基检测数据及时上传,质监站检测监督人员,通过适时查看上传的各项桩基检测信息,有针对性的 33
对桩基检测情况进行抽查,使检测机构的桩基检测过程随时处于受控状态,基本杜绝了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规范了长春市桩基检测市场,为保证建筑基础结构安全奠定了基础。
四、实施差别化管理,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由于建筑节能施工采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术,施工难度大,质量不易控制。为此,所有建筑节能工程必须编制节能施工方案,对节能工程所用的材料、构配件、设备必须严格执行进场验收制度。墙体节能工程施工时,其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要做现场拉拔试验。采暖系统中室内温度调控装臵,热计量装臵的安装应当符合设计图纸及相应技术规范的要求,不得随意取消和变更。监理单位对墙体、外窗、屋面等保温工程,要采取旁站方式监理。对节能工程所用的材料、构配件、设备,也要严格执行进场验收制度。节能分部工程验收未通过的,有关责任方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合格后方可组织竣工验收。
对住宅工程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凡是出现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的,都先检查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情况,然后督促相关单位及时解决,对问题严重的,依据住宅质量分户验收资料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加大对城市道路、桥梁等市政公用工程的专项监督检查,督促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增强质量意识,确保市政工程各环节工程质量。2010年9月开展的专项检查中发现一起施工单位忽视质量、34
偷工减料问题,除责令该单位及时整改外,对其依法实施了严肃的行政处罚,负责该工程的监理单位也受到了相应处罚。
对“暖房子”工程采取抽查方式对节能工程的实体质量和相关工程质量控制资料进行检查。同时,还采取在施工现场对节能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等产品进行抽样监督检测方式,对节能建材、产品进行检查,严把节能建材质量关,确保“暖房子”工程质量。一年来,共下发问题整改通知82份,全部得到整改。
五、强化制约机制,实行日常监督与竣工验收监督分离制度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要求,为保证工程质量,维护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从2008年开始将监督工作中的监督竣工验收环节独立出来,实现“监验分离”,日常监督工作由监督科室监督工程师与助理监督工程师组成监督小组负责监督,竣工验收工作监督则由综合科负责,在站内质量监督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质量监督人员组成监督验收小组,对工程竣工的组织形式、验收程序等进行监督,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质量整改通知,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通过这两年的运行,成效比较明显。这种验收方式避免在验收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提高了质量监督工作实效。
严密排查 科学规划 全面保证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延边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延边州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协助下,履职尽责,在中小学校舍排查鉴定和规划、勘察设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保证了延边州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校舍安全水平的重大举措,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建设局根据《延边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及时成立了全州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规划和设计领导小组,由局分管领导任组长,勘查设计、规划、测绘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和指导全州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规划和勘察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勘查设计处,具体负责制订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规划、勘察设计方案和配套政策。按照省、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下发了《延边州中小学校舍排查鉴定指导方案》,明确了各县(市)校安办的工作职责,校舍安全排查鉴定、规划、勘察设计方式方法和完成时限,确定了全州校舍
安全排查鉴定、规划、勘察设计收费指导价标准(省厅指导价为2.5-7.0元/平方米,根据延边州实际,确定指导价为1.0-5.0元/平方米)。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他们根据工程进度多次召开协调会,及时了解工程进度,分析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校舍排查鉴定工作的进程。
二、科学培训,严密排查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建设局根据州委、州政府指示精神,会同州政协等相关部门,当即在全州范围内对中小学及公共建筑开展了全面排查,这一举措为日后开展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规划、设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全面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设计工作,通过省抗震防灾办公室,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建研所两位研究员以及省建研所的专家,组织了全州勘察设计、检测单位,各县(市)质监站、校安办的人员,举办了全省首个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培训班,会上听取了省抗震防灾办公室负责人对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的重要讲话。通过培训,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从技术上掌握了必要的方式方法,保证了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培训结束后,按照新标准、新方法,对全州中小学校舍做了重新排查和鉴定,保证了排查、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做到了“三结合”。即校舍抗震安全工程与防火、防雷、大型设备安全运行相结合;与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相结合;与校园环境建 37
设相结合。切实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升到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建设工作中去。经过努力,截至去年9月底,通过14家勘察设计、检测单位,完成了对全州中小学校舍共1713栋(延边州中小学校共有401所,校园占地面积共929.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3.5万平方米的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加固、重建规划设计工作。经我们排查鉴定初步确定满足抗震要求、基本安全的校舍有780栋,76.1万平方米;需要加固处理的校舍有411栋,70.8万平方米;需要拆除重建的校舍有522栋,46.8万平方米。为提高校舍抗震安全加固设计水平,去年12月,组织设计人员到长春参加省厅举办的中小学校舍抗震安全加固设计学习班,进一步提高了设计技术水平和方法。
三、轻重缓急,逐步推进
根据全州8个县(市)的不同地理位臵,提出了不同的排查鉴定标准。要求四个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县(市)(延吉、龙井、汪清和安图),进行全面排查鉴定,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进行加固改造或重建,使其达到当地重点类抗震设防标准。对其它县(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D级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C级危房,消除安全隐患;对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中小学校,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手段,进行整体异地重建,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我州敦化市为抗震不设防区域,但考虑到国家近期重新划分地震烈度的因素,并与省抗震防灾办公室联系,召开了领 38
导小组会专门讨论和研究敦化市中小学校抗震设防的问题,制定出台了《关于敦化市中小学校抗震设防指导意见》,要求重要学校和有条件的一般学校在本次安全加固、重建建设中一次性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为确保排查鉴定工作的及时推进和校舍加固、重建的顺利进行,配合教育部门采取边排查、边立项、边鉴定、边设计等方式,能提前运作的提前运作。到目前为止,全州校安工程已设计的在建项目109栋(其中加固19栋,重建90栋),总面积27.3万平方米,已经竣工并交付使用的项目24栋(其中加固10栋,重建14栋),总面积6.2万平方米。
四、抗洪抢险,加固重建
2010年7月下旬,延边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沿江、沿河学校饱受洪水侵袭。灾情发生后,马上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州委、州政府灾后重建精神,要求各县市校安办、勘察设计、检测部门立即动员起来,按照省厅《关于水毁灾后中小学、医院房屋建筑安全鉴定的指导意见》精神,立即进行水毁灾后中小学校舍安全鉴定。经检查鉴定,全州共有110所学校受灾,建筑面积共为9.8万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完全倒塌。到目前为止,已经加固重建23.465平方米,其中加固13.344平方米,重建10.121平方米,计划于2011年全部结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力推动民生工程的落实
吉林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
2010年,在吉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下,吉林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住房城乡建设大局,坚持以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为主线,以推进民生工程的落实为重点,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拉动全市经济增长为目标,加快机制创新,狠抓服务管理,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转变观念,狠抓落实,全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吉林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城市,住房困难家庭比较多,住房保障任务较重。房产局党委一直把这一项关乎百姓利益的大事当成是政治任务,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符合吉林市实际的住房保障工作路子,即:按照“适度、分层次保障”的工作思路,坚持“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落实“租赁住房补贴为主,租金核减、实物配租为辅”工作方法,较好地推动了住房保障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分类施保。会同民政部门对全市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进行了入户调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双困”家庭住房档案。坚持动态管理,根据保障对象的增减变化情况,40
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为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二是创新思路,确保工作有效落实。在廉租住房建设上采取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办法,尽可能的避免形成新的“低收入群体聚居区”。在廉租住房的管理上,采取“业主自治”为主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一些家庭的劳动力资源,有组织地从事物业服务工作,以“工”代费,既解决了社区里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为低收入家庭增加了收入。通过“持票报销”等奖励政策,鼓励和引导居民缴纳各项费用。通过配套建设部分商业用房对外出售和出租,补充廉租住房建设和物业管理经费不足部分。
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把好事办好。为让群众了解住房保障政策,开通了问题咨询和举报电话,并通过媒体制作住房保障专题节目,开展宣传工作,并组织现场咨询活动,为群众解读政策,解难答疑。对一些特殊家庭和特困人员,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实行特事特办。
2010年吉林市廉租住房建筑面积共6.9万平方米,1456套,总投资1.12亿元,通过发放租赁补贴、租金减免、实物配租、结合棚户区改造配建四种方式,有1.78万户“双困”家庭享受到了廉租住房政策,有1856户家庭住上了新分配的廉租住房。全市住房保障范围由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保障面积由人均建筑面积12平方米扩大到15平方米。
二、加强住宅区环境整治,提高宜居水平
为改变老旧住宅小区布局分散、环境脏乱、出行不便的现状,2010年市委、市政府继续对主城区内的旧住宅区进行环境整治,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房产局作为牵头部门,科学安排、统筹协调,全力推动工作的开展。在整治前组织专人对纳入整治计划的住宅区实地踏查、拍照存档,拟定实施方案,并明确整治标准,全力推进整治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前期拆迁准备工作。组织召开了拆违调度会,提前做好宣传工作,与街道和社区干部多次走访有“违建”的居民,耐心做思想工作,发动居民主动配合,自行拆除,为施工单位如期进场提供了有力条件。
二是严格工程招投标程序。整治工程的主材、施工、监理统一实施招投标。施工、监理招标工作以各区政府为主体,结合本辖区的整治内容与任务自行招标,自行组织监理和施工。主材以市住宅区环境整治指挥部办公室为主体进行邀标,开标会由各区组织,在监察部门全程监督下进行,保证招标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三是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为保证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引入了社会监督机制,聘请社区主任助理进行现场监督。在工程验收上聘请专业检测单位,采取先完工先检测、合格后进入竣工结算程序的方法。由于监管工作落实得好,使得工程 42
质量的达标率达到100%。
四是巩固整治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结合整治工作,建立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监管”的长效管理机制,明确街道、社区在推进社区物业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物业管理监管责任网络。
在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住宅区环境整治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010年整治了25个小区及周边零散区域,三年累计整治住宅区186个,全部达到了整治标准。
三、全力推进“暖房子”工程建设
在“暖房子”工程建设中,房产局主要负责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主要包括外墙保温、旧窗更换、外墙防水涂料及屋面防水等工程。作为责任单位,我们在全局抽调专门人员,做到每个标段一个督导员。同时组织各标段负责人及各中标施工单位及相关住宅区社区书记、主任助理进行外墙保温的相关知识培训,并专门印发了《“暖房子”工程实施手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积极配合省、市质监部门严把质量关,要求施工队伍每完成一道工序,必须向市质监站报检,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同时对各施工单位进行每日巡检,对进入现场的材料进行不定期抽检。每周一召集各施工单位召开工程调度会,对施工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督促施工进度。
在其他市直部门的配合下,2010年“暖房子”工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部结束,共计完成27个住宅区、建筑面积31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塑钢窗更换面积近11万平方米,屋面保温防水完成68栋、7万平方米,涉及住宅楼410栋,受益居民4万余户,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
四、加强规范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以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目标,以培育、规范、活跃房地产市场为重点,确立了在规范中发展,在服务中提高,不断促进房地产各项事业全面升位的工作思路,基本实现了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结构合理、价格稳定、消费理性”目标,为促进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落实中央政策,培育活跃房地产市场。积极响应国家对楼市的调控政策,制定下发了《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宣传活动,对涉及房地产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各类信息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提高全社会的房地产法律、法规意识。每年都举办大型房屋展示交易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今年展会规模为历年之最,共成交各类房屋478套,意向购房3790套。
二是强化管理,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将吉林市房地产信息系统进一步升级,使受理、调查、审核、44
发证等登记业务流程转化为自动化、透明化、现代化的网络审批模式。同时利用我市被建设部确定为新增50个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城市的有利契机,加大人力、资金投入,建立并完善了房地产信息系统,使房屋交易与登记工作效率提高、风险降低。在交易大厅安装了监控设备,全程采集登记现场影像。受理窗口设有身份证阅读器和电子拍照系统,能自动完成身份证信息的阅读、识别、采集等检测功能,同时对申请人和登记材料进行电子拍照,进一步地保障了房屋权利人的交易安全。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房地产市场软环境。制定《窗口服务规范》,规范服务行为。每月随机调查办事群众所填写的《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评选出当月优质服务窗口并颁发流动红旗。完善硬件设施,设立电子自动排队叫号系统,提供饮用水、爱心伞、轮椅、老花镜等便民服务设施。深化“一站式”服务,实行预约服务和无偿上门服务,开展绿色通道服务。坚持导办服务,指定专人提供引导、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吉林市房地产信息网”的服务功能,及时上传房产政策、各类交易指南,提供商品房预售许可网上查询、二手房中介机构信息等内容,及时向社会公开。
2010年全市各类房地产交易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03.3亿元,同比增长35.5%,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优化环境 强化监管 全力推进建筑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白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几年来,白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始终坚持加强建筑行业监管,不断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常态化管理工作机制,建筑业总量与结构质量得到提升。2010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增加值11亿元,同比增长6.8%;全员劳动生产率29.7万元,同比增长104.5%,建筑行业的得到长足发展。
一、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始终坚持促进行业发展和加强行业监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善了建筑市场监管机制和准入清出制度。对市区星泰园小区施工单位临江广宇建筑公司的靠挂行为进行认真的查处;因违规操作,将通化晟诚房地产开发公司清除白山市建设市场,净化了全市发展环境。二是根据《吉林省建筑市场信用评价试行办法》,加快了白山市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步伐,对各方主体及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进行动态监管,定期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并将评定结果与市场准入和招投标挂钩,46
形成以制度约束行为,以奖惩评价行为的管理机制。对白山市信德房地产开发公司违规行为进行了责任追究,警示了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三是认真清理规范性文件。按照职责对有关工程建设的36个规范性文件进行系统清理,提出修订完善意见37条,制度建设建议22条。四是进一步优化白山市建筑业的企业结构,使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比例适当、配套发展。截止2010年末,白山市注册建筑业企业131户,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66户。专业承包企业40户,劳务分包企业25户。建筑业企业主项资质及增项资质共有35个专业,占新标准85个专业的41.2%,年施工能力达50亿元。五是坚持扶持和培育实力较强、管理规范、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吉林隆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星泰集团有限公司资质升级为房屋建筑工程一级,扩大了本市建筑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积极帮助建筑施工企业向省外发展,白山市友成建设有限公司等5户企业积极在外省承揽施工任务,2010年完成施工产值1.5亿元,签订意向性项目合作合同金额达6亿元,加快了优势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步伐。
二、强化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建设领域突出问题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成立了白山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白山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排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 47
务,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对2008年以来在建和竣工的74个建设项目和15个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逐项排查,一查项目的基本情况,摸清项目负责人、主管部门、总投资、进度和问题;二查项目履行程序情况。将每个单项工程,按照建设的33个基本程序进行排查;三查重点内容及其关键环节。主要排查每个工程项目决策、规划、工程建设实施和过程管理、招投标管理、标后监管、资金管理、诚信体系建设等7个方面共49个环节的基本情况。同时,对查找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下发《重点项目整改责任落实督办单》4份、《专项治理排查工作督办单》15份,落实整改负责人,各项目建设单位和项目监管处室对所负责的建设项目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及监管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并按照要求全部进行了整改,有效规范了建筑市场秩序。
三、坚持“三个结合”,建立健全现场监管常态机制 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实际,加大建筑业现场监管工作力度,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现场监管同行业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在现场监管工作中,坚持把招投标、农民工工资、质量安全生产等市场信用行为,作为评价从业企业和人员的重要指标,在企业资质升级和变更过程中,以此作为资质管理的重要依据严格考察。二是将现场监管同重点工程推进结合起来。白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承担市区畅通、绿美、净化、亮化、暖房和 48
安居等“六大工程”建设任务。因此,在开展现场监管工作中,对“六大工程”,特别是 “六路安居”和“暖房子”等省、市重点工程工程,作为重中之重进行滚动摸排,不断查缺补漏,确保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工程项目安全、优质。6月下旬开始,建设局对全市廉租住房保障、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6月至7月,对全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在建外墙外保温工程的施工企业资质和人员培训情况进行了检查。抽检了13个建设项目,21个施工工地,对施工企业资质和人员培训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和工地进行了全市通报。8月份,组成专项检查组,对全市“暖房子”工程质量进行了监督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存在质量问题的5项工程下发了整改建议,全部或局部返工4个项目。三是将现场监管同行政执法工作结合起来。把将建筑业现场监管的有关要求同系统安全、质量等各种行政执法检查结合起来,对检查的项目逐条落实,从严把关,严肃查处违规企业,有效地打击行业内的违法违规行为。6月份“安全生产月”期间全系统共组织安全检查7次,排查安全隐患54处,对4个工地下达了停工整改指令。9月份,组织开展了建筑市场综合执法检查,共抽查建设项目11个,共下发执法告知书5份,对3项工程责令停工整改,4项工程责令限期整改,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情况通报,从而形成了常态化现场监管的工作机制,使建筑业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轨道。
创新工作方式 强化服务意识 全力做好物业维修资金管理工作
长春市物业维修资金管理中心
长春市物业维修资金管理中心成立于2001年5月,是长春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交存、管理及使用等工作。多年来,中心一直坚持为群众服务的宗旨,认真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积极创新工作模式,推动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截止2010年11月,累计归集维修资金18.2亿元,共计30.8万户;核准使用维修资金1,013.3万元,已划拨709.3万元,受益业主13,112户。
一、优化归集方式,打牢资金管理工作的基础
(一)改进维修资金交存方式。为方便群众,实施了窗口交存和现场交存两种资金归集方式。除中心以外,还分别在市房产交易中心、双阳区房地产管理服务中心设立了维修资金交存窗口。对售房比较集中的单位,为方便业主交存维修资金,中心安排人员到售房现场办理,自2002年开展此项工作以来,累计现场办公320余次,收款5200余万元,便及2.4万余户业主。
(二)建立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系统。2009年底,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系统正式运行,业主可以通过专户银行的相关 50
城市建设会议发言材料 篇2
相关政府机构领导莅临
卫生部医政司原司长、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于宗河,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刘天锡, 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基建装备处处长于世利,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王炜,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田丰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沙允杰, 中国医院协会后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副社长李月东, 南京市后勤管理协会副会长刘东太,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黄锡璆, 山东烟台毓璜顶医院院长刘运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基建处处长赵奇侠,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执行主编李宝山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
于宗河、王炜、田丰年在开幕式中致辞。于世利、沙允杰发表了主题演讲。
业内资深专家云集
据悉, 来自全国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领导与嘉宾1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联合于2012年10月19日—22日在银川市召开“首届中国医院环境建设与材料应用专题会议”。活动由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共同主办,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医学会、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社、北京经卫联合医药信息研究所承办。
本次会议以“绿色、人文医疗环境的创建与实现”为主题, 全面探讨了当前国内外医疗环境建设的主导思想与价值理念, 深入交流医院环境建设中的创新思维与成功经验, 并通过专家解析、经验分享、案例评述等方式, 就现代化医院医疗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材料应用等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城市建设会议发言材料 篇3
会议主会场由5个主题报告组成:大会执行主席辛嘉英教授作了题为《溶剂游离介质中脂肪酶催化合成阿魏酸双油酸甘油酯》的报告,针对催化机理、催化合成步骤及结果分别进行了论述;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学院院长崔福义教授作了题为《预沉淀河塘中鲢鱼改善水质环境》的报告,对原料水的质量、该技术的应用前景以及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讲解;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杨铭铎教授作了题为《黑龙江省小麦产品的发展和研究》的报告,对黑龙江省小麦的种类、种植情况、小麦粉及其产物研究进行了阐述;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守文教授对我国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立方面发表观点,对中国食品安全形势、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和政策、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方桂珍教授作了题为《纤维素医用吸附材料研究进展》的报告,对纤维素的线性结构、无毒生物合成和纤维素的衍生化分别进行了论述。会议三个分会场由49个专题报告组成,内容涉及环境工程、材料工程、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几大领域。来自全国40多所大学、科研单位的120名参会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从2010年10月份开始筹备,有来自全国400多位作者投稿参加此次国际会议,同德国技术传播出版有限公司(Trans Tech Publications)联系出版论文集《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英文版),该杂志所有文章均于2011年3月被EI收录。
(吕强 编辑:吴建国)
平安建设发言材料 篇4
努力深化平安建设工作
中共红旗区委红旗区人民政府
(2012年2月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红旗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区,市委、市政府
所在地,人口多,面积大,历来社情复杂,矛盾纠纷多,我们倍感平安建设任务艰巨,工作压力巨大。2011年以来,我们坚持从领导重视、舍得投入、创新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抓落实,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连续七年蝉联全市平安建设先进区,平安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多年的创建工作中,我们所积累的一些经验是:
一、领导重视最重要
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稳定
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始终把平安建设工作放在突出位臵来抓。去年,先后召开4次区委常委会、3次四大班子联席会专题研究,召开过20多次大、小平安建设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落实平安创建各项责任,保障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二是主要领导亲自督办。平安建设攻坚阶段,我区组织领导干部对辖区各单位平安创建工作进行不间断检查督导,做到每天一督查、每日一通报。组织成立3个督查小组,由县级领导干部亲自带队,对各镇、办事处及驻区单位平安建设创建工作进行巡视,发现
—1—
问题,第一时间以手机信息形式予以通报,增强创建工作透明度和实效性,对创建工作不到位、规定环节不落实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
二、舍得投入最关键
(一)人力投入是基础。一是搞好专职治安巡逻队和义务巡逻队的建设。区镇、办事处专职巡逻队员120名,通过坚持“军事化管理、精细化运作、全天候防范”,巡防能力进一步加强。去年全年,共扭送移交公安机关60人,其中刑拘32人、治安拘留9人、劳教1人、强戒18人。制止打架斗殴50余人次,调解纠纷150余人次,办好事300余件。此外,注重发挥其他24支专职巡逻队和55支义务巡逻队的作用,有效解决巡逻人员不足、巡逻密度不够等问题。在社区,继续推行“低保”巡防队伍参与治安巡逻、执勤、值守;在农村,组建由民兵、治安积极分子、复退军人等人员组成的义务治安巡逻队,负责本村的治安防范。二是搞好警务室和治安值班室建设。在城区,每个社区都按照要求建立了警务室;在农村,根据实际,本着方便工作的原则,将几个村划分成一个警务区,设立警务室,警务区、警务室都有明显标识。辖区各单位和封闭小区都建有治安值班室,并建立健全了安全保卫、值班、登记等制度,配备了必要的办公用具和防范器具。三是搞好多种形式的治安联防。合理划分安全责任区,在责任区“一长两员”带领下,积极开展“户户联防”、“单元联防”等形式的联防活动,户邻之间、沿街门店之间以及各种形式的单元内住户之间组成联防小组,搞好邻里照应,互保平安。目前,全区建立专职巡逻队24支、义务巡逻队55支、警务室34个。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治安巡逻,全年协助公安机关处臵335起治安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26名,带破刑事案件78起。
(二)技防投入是前提。2011年,区、镇(街道)和辖区单位共投资325万元用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辖区69家金融单位、23家歌厅、5家大型商场以及新奥燃气、利源化学品仓库、自来水厂等重点部位、要害部位全部安装视频监控。兴隆社区、公务员小区、弘泰社区等20个大、中型社区建立了视频监控网络。辖区视频监控安装覆盖率达到98%,农户实用技防安装接入率达到95%。区技防监控中心通过视频巡视共发现有效警情1112起,下达指令939次,有效出警887次,查处各类案事件663起,制止恶性械斗268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290名,提供视频证据105份,受到上级和辖区群众一致好评。
(三)经费投入是根本。
按照人均1元的标准,区级综治专项经费30万元列入预算。区、镇(办事处)两级巡防经费249万元、公安经费90万元、专项奖励经费10万元等全部列入预算,区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保护奖励基金50万元和涉法涉诉信访基金50万元按时建立。各镇、办事处也按要求建立相应的经费。
三、创新举措最有效
平安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向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红旗区的平安创建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更多的还是依赖于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厚爱,仰仗于兄弟县(市、区)的支持和帮助,在成绩的背后,也深刻意识到,我们平安建设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和优待改进之处。鉴于此,我区2012年平安建设工作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突出平安建设工作地位。2012年,红旗区委、区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把平安建设工作作为全区重点工作之一去部署、区落实。对全区平安创建工作进行专心谋划、专题部署、专门督办,下大力气为平安创建工作扫除一切障碍,把平安创建工作所需人、财、物作为全区工作优先考虑解决范畴。
二是进一步完善平安建设工作手段。今年,我区要以创建“示范性封闭社区”为抓手,着力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由区综治办牵头,开展创建“平安建设示范社区”活动,对辖区内未封闭小区进行封闭,每个镇(办事处)、派出所都要创建两个或两个以上示范性封闭样板社区,将其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精品社区。
三是进一步形成平安建设工作合力。平安建设工作不仅需要区委政法委单方面努力,更需要全区各部门的积极协调配合,2012年,区委、区政府将举全区之力,协调区民政、财政、信访等各部门,群策群力,为争创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三连冠和全市平安建设先进区八连冠,创造更加优良的工作环境,提供更加到位的保障措施。
以上是我区在平安建设工作总结出的一些比较粗浅的认
美丽乡村建设发言材料 篇5
近年来,X镇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结构合理、生活文明幸福”总目标,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科学谋划,持续发力,镇村面貌焕然一新。现将我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先行。
我镇始终坚持高起点,严要求,重实效的工作态度,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始终把传承保护优秀乡土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发掘本村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因地制宜制定各项具体措施,突出”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将更多文化元素置入村庄规划建设之中。二是强化监管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为保障美丽乡村建设质量,我镇坚持从源头把控,全程把关。在抓好工程进度的同时,不断对施工现场进行督查。为确保按规划施工、按标准建设,我镇牢牢把住工程质量、工程廉洁,做到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加强验收管理,对验收不合格的坚决不予验收并取消奖补资金,努力把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成全镇一流的品牌工程。三是实施”三大革命”,提升村容村貌。
扎实推进环境治理,持续开展五清一改,重点整治乡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一是开展治脏治乱活动:清除陈年垃圾和乱堆乱放的杂物,拆除违法乱建和无人居住危房,整治村庄杆线”蜘蛛网”。二是构建雨污分流体系:雨水直排入河,污水采用三格式污水处理池就地生态处理,处理率达到100%,三是实施旱厕改造:将原有旱厕全面改成水冲卫生厕所并接入地下管网,普及率达100%,彻底消除露天粪坑。四是大力发展”五小园”,提升绿化覆盖率,即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农户收入。目前,我镇村庄绿化覆盖率达XX%以上,沟渠绿化率达XX%以上。
四是加强基础建设,补齐服务短板。
基础设施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民生需求的重要保障。我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村民理事会等,充分了解群众需求,尊重群众意愿,坚决杜绝”形象工程”。通过修建村民文化广场、建设污水处理管网、安装主次道路路灯和”XX看家”摄像头等,为镇村的综合治理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提供了保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热烈欢迎。五是加速产业发展,实现村强民富。
强力推进”一户一块田”改革,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零散土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布局,依托现有产业业态,将产业空间分为传统农业种植区和特色种植示范区,打造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到合作社中来,持续促进农民増收、农村增效,不断提升群众生活获得感、幸福感。截止目前,我镇已完成土地并块分田到户X个村民组X户X亩,正在测量土地待抽号有X多亩。到XX月底全镇计划完成X万亩的一户一块田”百日攻坚”目标。六是加强思想建设,推进移风易俗。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推广积分制、召开道德评议会、成立红白理事会等方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加大不良风气治理力度,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同时积极发掘本村历史文化、家风文化、古树名木古居等,继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着力提升群众思想道德内涵。近年来,我镇充分发挥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辐射作用,统筹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人居环境改善要求,持续在自然庄环境整治工作上下功夫,带动所在村的周边村庄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做到建好一处,美化一片,打造水清、天蓝、岸绿、景美的美丽家园,截止到20XX,我镇共建成X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其中省级中心村X个,市级中心村X个,镇政府所在地X个。2021上报XX个美丽乡村中心村整治任务,其中省级X个,市级X个。
二、美丽乡村任务完成情况、迎检准备情况
20XX年我镇共有X个美丽乡村中心村整治任务,其中X个省级中心村,X个市级中心村。目前,这X个中心村的项目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环境常态化保洁及软件资料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基本上达到验收标准。
2021年我镇成功申报X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其中X个省级中心村,X个市级中心村。目前,X个省级中心村的规划编制、施工图设计已完成,下步将进行招投标阶段工作;X个市级中心村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有些村已经出现一定的脏、乱、差反弹现象;二是村级经济实力有限,难以支撑后期维护投入。针对以上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建立管护机制,同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为后期管护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基层组织建设发言材料 篇6
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各位领导:
自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乡党委严格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在全县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及各阶段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在分类定级工作中,我们根据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功能定位、职责任务等七项定级分类指标和XX项评分要点,对全乡XX个党支部进行了分类定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做到“两个细化”,力求分类定级工作的精确性
一是细化工作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好《关于做好全县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乡党委精心组织,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全乡基层党组织调查摸底分类定级工作实施方案》,就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指标、定级类别、评分标准、方法步骤等作了具体说明,同时随文印发了党组织分类定级评分细则、党员群众测评表、分类定级情况汇总表等测评表格,以便做好量化分析;二是细化工作责任。突出分类定级工作“一把手”工程,乡上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党支部书记负责抓好落实,注重了解党支部每一位党员和群众的实际反映。由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采取召开群众代表会和个别座谈的方式,重点围绕组织设置是否
合理、组织制度是否完善、工作保障是否到位、作用发挥是否充分等方面全面了解党支部现状,对各党支部对照分类定级参考标准,进行全面排查,做到信息准确、情况明了、底数清楚,尤其是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分门别类加以梳理,认真研究分析,查找原因症结,以便对各支部在分类定级时提供准确的依据。
二、严格“四个程序”,力求分类定级工作合理性
积极探索分类定级方法,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按照“党支部自评、党员群众测评、包村干部监评、乡党委审评”程序进行。一是党支部自评,各党支部结合本支部工作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不护短、不遮掩,对照《党组织分类定级标准》进行自查,实事求是,得出本支部自评定级分数;二是党员群众测评,注重了解掌握各党支部党员和群众实际反映,组织部分党员和群众对照评分标准填写《村党组织分类定级测评打分表》,尽可能获得普通党员和群众对本支部的客观评价资料;三是包村干部监评,各村包村干部全程参与村支部分类定级工作,监督、指导各村分类定级工作,确保此项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程序合理。四是乡党委评定,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根据平时掌握各党支部的实际情况,对照评分标准,对各支部自评情况进行评议审定,认真进行汇总登记,集体研究确定各支部定级结果。
三、建立"三项机制",力求分类定级工作的长效性
坚持定前调研、定中指导、定后跟踪,在求长效上下功夫。
一是建立公示机制,定级情况汇总后,及时把定级结果进行公示,接受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二是建立落实机制,对各党支部定级测评中呈现出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实施动态跟踪,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并不定时开展督查,确保不流于形式;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定级中排名靠前的党支部,注重宣传引导,通过以点带面,起到“干有激情、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定级中排名较后的党支部,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一步帮助其改进提高。
四、把握“两个结合”,力求分类定级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结合创先争优"一诺三评三公开"活动,定级为后进的党支部,由联系点领导、包村干部及村党支部书记及时就如何整改提高、晋档升级进行承诺,并推行联系服务群众日志制度,为每一位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制作了《联系服务日志》,将服务群众事由、过程、结果、群众满意度记录其中。党员干部《联系服务日志》工作情况需进行月度、季度自评和分管领导月度、季度审核点评。干部自评主要针对自身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情况、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对联系服务群众情况进行自我认定,并明确整改重点和措施,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群众水平和能力。分管领导审核点评主要针对被点评人便民服务工作成效、存在问题进行指导点评,提出针对性的整改建议,并对被点评人联系服务群众情况进行考评认定,以分类定级激发干部工作作风、以干部工作行动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二是结合"双联富民"行动,制定了
联村单位和联户领导干部工作台帐,详细记录了省、市、县级单位和领导干部在我乡开展富民行动期间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并要求全乡领导干部在联户过程中,就如何加强党员管理、引导党员自觉致富带富方面出点子、谋思路,在“分类”上找差距,在“定级”上激斗志,扎实有效地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巩固和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成果,推动全乡整体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城市建设会议发言材料 篇7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编委会主任委员朱森第教授主持会议并作主旨讲话, 同时宣读了名誉主任委员于恒教授的贺词, 并转达了她对《材料保护》杂志的殷切关怀和寄予的厚望。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潘邻研究员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 对各位顾问和编委长期给予本刊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材料保护》杂志社社长柳斌研究员作了《材料保护》杂志第五届编委会期间的工作报告, 宣读了第六届编委会组成名单。工作报告从5个方面对上届编委会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作了全面回顾:《材料保护》杂志的出版情况;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各类数据库收录指标逐年提高、数字化建设业内领先、承担众多课题并获累累硕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连年获得各种荣誉及表彰等情况) ;社内建设情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今后的工作要点。
《材料保护》杂志主编徐军研究员主要从4个方面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打算:转变办刊理念, 全心全意为读者办好刊;办好《材料保护》数字期刊, 将网民引向纸刊, 变成本刊的忠实读者;全面使用稿件远程采编系统, 加快出版步伐;进一步提高编辑业务能力。
大家认真听取了杂志社的工作报告及今后工作打算。编委马世宁、周克崧、李宁、陈贞坤、肖怀斌、张世崇、刘宣勇、郭兴蓬、高诚辉、雷明凯、王为等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踊跃发言, 编委们一致认为工作报告和工作打算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过去, 展望了未来;《材料保护》导向正确、定位准确, 是业内公认的颇有影响力的权威性杂志, 无愧于国家双核心期刊。在充分肯定杂志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 代表们还先后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如何处理文章的学术性和实用性的矛盾问题;该不该过分追求EI等国外知名检索系统的收录问题;广告影响收录的问题如何解决;怎样把握办刊导向, 并保持刊物的市场定位问题;呼吁有关部门建立我国自己的期刊评价体系等。此外, 也对《材料保护》的投稿方式、发稿周期、广告的编排形式以及子刊《表面工程资讯》从形式到内容等方面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编委们达成一致共识:《材料保护》杂志要保住品牌地位, 成就更大辉煌, 必须在固有特色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文稿质量, 加大选题深度和广度, 每期有计划地发表一、二篇行业知名专家的重点稿件, 增加有见地的高学术水平、高学术地位且具有首创性的文稿, 以增加学术影响力, 提高杂志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 也要刊发一定比例的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应用性文章, 满足厂矿企业等读者群体的需求, 以扩大发行量, 增加来自企业的广告投入, 提高经济效益, 为杂志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 还要不断创新, 继续实施数字化建设, 以提高杂志的综合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 编委会主任朱森第教授作了总结发言, 肯定了过去的成绩, 强调了已有的办刊方针和定位, 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杂志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 并代表编委会对与会代表的献计献策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会后莅会代表集体合影留念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杂志主办单位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城市建设会议发言材料 篇8
关键字:现代园林 材料 特点
园林材料是园林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表达设计理念的客观载体。随着园林艺术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现代园林材料的运用和发展呈现出一番新面貌。
一、古代园林中材料选用的基本方式
1.以对天然材料的利用和简单加工为主的取材方式通常称为就地取材,这是我国古代园林中选材的主要方式。在古代,由于各地木材和石材均能方便地获取,所以大都是由木、石为主要材料来构筑建筑,通过掇山叠石来创造景观。以用石为例,计成说过:“是石堪堆,便山可采”。南方园林大多用太湖石和黄石,而在北方园林中,同样是用石,却以用北方盛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居多。
2.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变迁,园林建设者们根据园林建设需求,希望获得某种性能的材料,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园林建设者们就会依靠当时的工程技术去寻找或开发研制这种材料,这一般称为以需求导向为主的取材方式。
二、我国现代园林中材料运用的特点分析
1、对传统材料的继承与扬弃
传统材料是指古代园林中常用的材料,如石材、水、土、植物等。这些常见材料在现代园林中依然焕发生命力,且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我国园林中应用石材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掇山、置石到园林建筑的营造、石材的应用都比较广泛。除了继承和保留的掇山、置石的功能外,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使石材还广泛应用到各种建筑、道路、小品等构筑物的面层装饰,以及根据需要加工制作成各种景观小品。铺装和花坛的面层材料运用,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不同色彩和质感的花岗岩板材,使整个环境显得整洁、优雅。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石材进行加工和处理,可形成各种园林景观小品。同时,随着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工程材料的出现,作为结构工程材料而应用在园林中的石材已经逐渐地减少了。
2、新材料的不断涌现
(1)不断涌现出的陶瓷制品
目前,园林中应用的陶瓷制品,主要有彩釉磚、无釉砖、劈离砖、麻面砖、玻花砖、渗花砖、陶瓷锦砖、陶瓷壁画以及琉璃制品等。琉璃瓦自古以来就被作为园林中建筑物、构筑物的优良装饰材料。此外,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陶瓷制品的种类和品种真可谓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而常应用于园林道路广场铺装中,产生较好效果的主要种类有麻面砖、劈离砖等;应用于建筑、小品、景墙立面装饰的材料有彩釉砖、无釉砖、玻花砖、陶瓷艺术砖、金属光泽釉面砖、黑瓷装饰板、大型陶瓷装饰面板等种类。另外由陶瓷面砖、陶板、锦砖等镶拼制作而成的陶瓷壁画,表面可以做成平滑或各种浮雕花纹图案,兼具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目前,在一些园林中已经逐步被推广使用。运用不同色彩的陶瓷砖在水池底铺成的图案,大大增强了水池的景观表现力。座凳水洗石面层上镶嵌了当地产的陶瓷片,粗糙的水洗石与光洁、亮丽的瓷片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景观的特色。
(2)具有良好可朔性的混凝土
混凝土也由于其良好的可塑性和经济实用的优点,受到各方建设者的青睐,除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的普通混凝土外,可运用在园林建设中的类型和品种也是层出不穷。
运用于装饰路面的彩色混凝土,较好地活跃了环境的气氛o压印混凝土,又称“强化路艺系统。是在施工阶段对未硬化混凝土运用彩色强化剂、彩色脱模剂、无色密封剂等3种化学原料对混凝土进行固色、配色和表面强化处理。其强度优于其他材料的路面,甚至优于一般的混凝土路面。其图案、色彩的可选择性强,可以根据需要压印出各种图案,产生较为完美的视觉效果和耐久性。
此外,其他的混凝土制品,诸如混凝土路面砖彩色混凝土连锁砖、仿毛石砌块等品种也较多,再加上不同的外形、尺寸、色彩等,其可选择的范围相当广泛。
(3)其他材料
除上述出现不久的,或刚研制开发出的材料外,还有一些以前一般少在园林中被运用的材料,也开始在园林中使用了,如金属材料。金属在我国古代社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我国古代园林中却很少应用。在现代园林中,金属材料除作为结构材料被广泛运用外,许多园林中还出现了金属材料加工制作而成的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也别具一番魅力。
3、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引用到园林中,无论在施工工艺还是在创造景观方面,材料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糅,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景观表现力,使现代园林景观更富生机与活力。
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景观表现力,使现代园林景观更富生机与活力。
以水景的营造为例,古代园林中的水,大都作为一种独立的造园要素,但随着现代材料的丰富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水景艺术更为突出。令当时人们叹为观止的圆明园大水法等喷泉水景,与现代水景相比,实在是一种“雕虫小技—了”。现代科技的引入,不但使人们在都市中就能感受到巨瀑飞流直下的轰鸣、喷高数百米的喷泉,而且在手法上也是异常丰富,形与色、动与静等水的特性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喷泉的种类也是应有尽有。既丰富了园林景观,又可供观赏,鼓励人们参与到其中,已非古代园林中水景类型所能相比。
表面用树脂粘附荧光玻璃珠的沥青路面,在夜晚不但有助于行车的安全,还使原本平淡的道路景观增色不少,丰富了园林中夜景的魅力暗藏于人造石材中的光纤灯,使人造石材显得华丽多彩,大大增强了这个园林小品的表现力。
三、未来发展对策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园林的发展,园林中所选用材料种类的变化和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求广大的园林建设者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既不固步自封,怀疑和排斥新材料的使用和推广;也不盲目追新求奇,铺张浪费。
一方面,园林建设者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构景、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则,优先选用现有的材料来造园构景,这既能较好地体现出园林建设的经济性,又有助于体现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
另一方面,园林建设者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如现代园林中使用的复合木材,既克服了天然木材强度较差,易于腐烂的缺点,也相应减少了天然木材的使用量,有助于保护森林资源。又如,以火力发电厂排出的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烧制的粉煤灰砖和以煤矸石为原料烧制的煤矸石砖,焙制时基本不需要煤,这两种砖材的使用,不但可以利用工业废物,减少工业废渣的堆放和污染,而且又节省能耗,也克服了粘土砖生产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城市建设会议发言材料】推荐阅读:
城市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07-03
卫生系统数字城市建设汇报材料09-02
城市面貌规划作风建设汇报材料08-21
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典型发言材料05-24
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17
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发言材料07-29
班组建设推进会发言材料09-07
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发言材料07-13
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发言材料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