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的英语作文

2025-02-01

书评的英语作文(共8篇)

书评的英语作文 篇1

Vers l’est, le Fleuve Yangzi déferle,

Les héros sont tous emportés par les vagues.

Le vrai et le faux, la réussite et la défaite, vainement s’écoulent,

Quand même restent les montagnes vertes,

Le soleil couchant rougeoie des fois triste.

Sur le banc, le pêcheur-bûcheron aux cheveux blancs réside,

Habitué à voir le vent du printemps et la lune de l automne.

Un pot d’eau-de-vie trouble pour la joyeuse rencontre,

Tant d’affaires d’aujourd’hui et d’hier,

Tout mélangent dans les causettes plaisantes.

礼貌原则在英语学术书评中的体现 篇2

书评,作为对出版作品进行评价的工具,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前人曾经从它的体裁特点、评价策略、人际情态意义、讲究礼貌、语类结构等角度进行过研究。本文拟以面子理论为框架,详细探讨英文学术书评作者是通过何种手段来实现维护面子的目的的。

二、对书评的探讨

书评是评论者对作品内容的批判性评价,它的目的在于介绍和评论某一作品的内容。书评是潜在的威胁作者或读者面子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仅反映书评者对所评书目的个人观点,而且还反映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Hyland, 2000)。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得知书评有两个基本要点:介绍和评价。评论者不仅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怎么样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用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至少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做出评价。作评者写好书评需要一定的交际技巧,需要维护作者、读者及自己的面子。

三、西方社会中的礼貌现象评述

礼貌是在任何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的极其平常的一种社会现象。自1978年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语言使用中的普遍原则:礼貌现象》一文后,礼貌现象引发了诸多社会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语用学家们的关注。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一现象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和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

(一)B&L的“面子理论”

B&L在1978年提出的“面子理论”是建立在Goffman’s的面子理论基础上的。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这个定义是以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人价值观念为基础的。

通常情况下,交际双方会通过彼此合作维护对方的面子,但现实生话中难免有不少潜在的威胁面子的行为,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为减轻威胁面子的程度,需要采取一些补偿措施,即礼貌策略。禮貌策略分为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前者是指在进行威胁面子行为时采取补偿行动,对受话人的积极面子加以保护,具体做法有表示赞扬、赞同等。消极礼貌即采取补偿行动使受话人的消极面子加以保护,具体做法有使用疑问句、过去时、缓冲语、歉语等。

(二)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

①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②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③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加对他人的赞扬。④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⑤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增加与他人相同的意见。⑥同情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四、礼貌原则在英语学术批评中的体现

既然书评会潜在地威胁面子,那么作评者就需要从人际关系的角度作全面地考虑,既要做出正确可观的评价,又要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对话氛围,避免过分威胁作者的面子。

学术书评是对一本书的质量、学术水平、理论观点以及实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的评价,它必然会涉及到面子问题(李经纬,1996)。根据Leech的观点,遵循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 是对作者积极面子的维护。批评和建议属于负面评价,是对作者和评论者面子的侵害,但是没有哪一个学者的观点会绝对地正确或是文章写得确实无懈可击,所以学术批评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学术批评促进了学术繁荣和学术进步。为了解决既要提出批评又要保护作者和评论者的面子这一矛盾,作评者必须采取必要的礼貌策略。当然,由于西方人的坦率的特点,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指出缺点和不足在英语书评中比较常见。在他们看来,有批判的眼光,有不同的见解往往被看成是有思想、有见地、有创造性的表现(柳淑芬,2005),这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当书评者进行负面评价时,为减弱威胁面子行为的侵害程度,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所采取的修饰性的策略以及作评者对作者进行的正面赞扬。

以下是笔者从2006年出版的Applied Linguistic和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中随机选取的例子以及对它们进行的归类分析。

(1) Much of the analysis of King’s speeches and sermons is valuable. However, the term ‘messianic’ is misleading.

(2) The instructor’s manual in both series could be improved with the addition of more specific strategies. Nevertheless, the variety and wealth of activities make these booklets a useful and attractive supplement to any language.

(3) Despite its shortcomings, Stone’s volume is the richest in the number and range of its entries in all categories.

(4) The introduction is easy to understand, but at times it is not sufficiently detailed or explicit.

在上述四个例子中,书评者采用了表示转折关系或让步关系的副词或连词要么对作者先表扬后批评,要么先批评后表扬,减弱了赤裸裸的批评给作者所造成积极面子的侵害程度。在笔者所调查的书评中,类似上述这种褒贬结合的批评在负面评价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如:

(5) Although the careful reader may find somewhat redundant…such a schema meets Coppola’s didactic purpose and facilitates subsequent referencing.

(6) In its separation of the spoken and written textual components, it may well prove to be another alternative for the teacher struggling to find materials appropriate for the large Chinese learner population in the USA.

may作为一个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动词,语气相对缓和。用于负面评价时,可以避免对作者的直接批评,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作者的积极面子,如例(5)。

用于正面评价时,同样可以使语气得到缓和,避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读者,增加了书评内容的可接受性,在维护作者和读者面子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如例(6)。再如:

(7) The treatment of prepositions could have been better integrated into the Noun Group section.

(8) This volume covers an impressive ground in terms of periods, authors and approaches, yet in a few instances one would expect to encounter more recent sources.

(9) In a discussion of speech acts, almost two pages are dedicated to a lengthy passage from one of Ibsen’s plays, when a much shorter sequence might have sufficed.

在一定语境下,使用情态动词可以减弱语言的批评力量(Perkins, 1983)。could, would , might作为can, will, may的过去时,其语气更加缓和且更带有试探性。它们的使用也是为了避免与作者的正面交锋,增加了批评的可协商性。使用这些情态动词有时表明作评者因缺乏权威不便非常肯定地提出批评或对该评价模棱两可,为了回应来自读者潜在的质疑而采取的保全双方面子的措施,有时也表示承认与分歧立场对话的可能性,为对话协商提供一个更宽松的环境。如:

(10) A small drawback is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in the book seem to need some polish.

(11) There are some small typographical errors throughout, making sentences at times a littl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12) The title of the volume is somewhat misleading.

(13) These, however, were minor points that one should expect from software.

在以上幾个例子中,书评者通过使用seem, a little, somewhat, minor等模糊语,使他们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和可接受性。

(14) One seeking the precise Latin for the injunction against arguing about taste would not find this…

(15) It is much to be welcomed that both of these books make a substantial…in content.

(16) It is taken for granted in several papers that rationalist positions equal…

在上述例中,作评者使用了表示泛指意义的one 和非人称主语引导的句子,让读者去评论,让事实自己说话,可以避免因评论不当而招致的批评,同时也开脱了自己的责任,保护了作评者的面子。

(17) It strikes me that more careful editing was necessary to aid coherence and consistency throughout the book.

一般过去时除了表示在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事或存在的状态外,还可表示礼貌地提出建议。

(18) This volume, offer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FLT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up-to-dat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19) The overall aim of Linguistic and the Language of Translation is admirable and a work of its kind is indeed much needed.

(20) It will provid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oughts, beliefs and values. The result is at least interesting and more often than not richly illuminating.

在以上三例中,作评者用大量的褒义词语对作者进行公开赞扬,一方面显示了自己作为评论者的权威,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作者在学术领域所作的贡献,承认了作者的个人价值,维护了作者的积极面子。

综上所述,作评者在评论中除了通过正面评价来保护作者的积极面子外,还通过使用褒贬结合的批评方式、情态动词、模糊语、表示泛指意义的one、非人称主语句和一般过去时等维护作者或读者的面子。

五、结束语

本文只是粗浅地谈论了英语学术书评中使用的礼貌策略,希望有利于加深人们对学术书评这一特殊文学体裁的认识,以引发更多相关的讨论。

参考文献:

[1]Brown, P and 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Hyland, K.Disciplinary Discourse: Social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 Longman, 2000.

[3]Perkins, M.R. Modal Expression in English [M].London: Frances Printer, 1983.

[4]李经纬.英汉书评中的礼貌策略比较[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3): 1-8.

[5]柳淑芬.对比修辞:英汉书评比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1): 104-108.

书评的英语作文 篇3

Tuesday with Morrie by Mitch Albom-Review Written as an appeal to the salvation of soul, Tuesday with Morrie is an incredible treasure to the mankind.This book is published in the U.S.in 2006.This is a book about “the life’s greatest lessons” between a young man and an old man, the true experience of Mitch and his respecting professor.Regardless of their close friendship on the campus, Mitch, who “had become too wrapped up in the siren song of his own life”(Mitch, 2006, p.33)stayed out of touch with his teacher after graduation until it comes to the last moment, when Morrie was terminally sick.Due to a great coincidence, they reunited thankfully and Morrie brought back the true feelings in the dust-laden heart of Mitch.They started fourteen extraordinary lessons, during which they discussed the simple but ultimate issues of life.These lessons are sure to make the most important course one has to take.The words flow gently through people’s minds like a warm stream with twinkling sprays of thoughts.With the main lessons presented in a natural, plain dialogue mode, it reads entirely relaxed.Readers are absorbed into the scene, talking face-to-face with Morrie, asking the same questions that disturb them so much and gain spiritual enhancement over and over again.And it is not simply an aggregation of the conversations they have made.The structure is exquisitely designed with the main lessons and the backgrounds appearing alternatively.It remains intriguing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parts make the affection it created far more impressed and long-lasting.In addition to helping people reconsider the real cont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ove, it is a terrific journey where readers are confronted directly with the death.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mightiest part of the book is the combination of love and death.The two concepts have striking contrast but both contribute to the return of people’s soul.With death drawing near, people tend to think more and deeper.It is the best time for one to look back, evaluating his or her life in a completely different way.When people know they are bound to die, they are no longer engaged in the trifles around, they are no longer bothered by the huge appetite they have got for everything.And the material world just seems unimportant;they only want company and mental comfort from others.It is the only time that almost every human being can reexamine himself and knows the true feelings inside him.De.Montaigne and Steve Jobs have both spoken highly of the particular state of mind called “being-towards-death”.For them,being-towards-death means one can truly get rid of the daily routines and decide what really matters for him or her as well as the people around.And that is what makes this series of chicken soup a milestone in history.Another highlight is that Mitch faced up to himself bravely.It is estimable for him to spoke out his faults, revealing the cold, indifferent figure of himself.This big contrast and the great change of Mitch present people an overwhelming affection and drive people to reflect on themselves.As a book to refresh people’s soul, Tuesday with Morrie is absolutely perfect.The warmth of love and the depth of thought shock everybody.There is one little flaw, though.At the end of the book, it puts “Have you ever really had a teacher…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find your way to such teachers, you will always find your way back.”(Mitch, 2006, p.192)Yet actually, unfair as the life is, quite few individuals can expect to have such enormous fortune to come across such a great mind in their life.For the majority,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gain constant power from their inner world.It would be better if the author could express this idea in another way or maybe propose a more common method for the ordinary to create their own culture.At least it may not be so wisea to owe this too much to his teacher.Though this is also a book in memorial to Morrie, it is more crucial to pass on.And Morrie would be glad to see so, wouldn’t he? This may probably make the impact of the book more sustainable, not just a transitory passion, but a continuous one.Tuesday with Morrie is a profoundly heart-warming book which enables us to explore our love and inner passion.The unembarrassed love between Mitch and Morrie is to touch everyone, making us feel ashamed when we hold back our true feelings, making us feel guilty when we drop our dreams and stimulating us to love and gain the courage to say that our culture is wrong.And the reexamination of these beautiful concepts in the view of death pushes us to embrace our life and create our own culture.References:

Mitch, A.(2006), Tuesday with Morrie, New York, Anchors Books

《人性的弱点》书评 篇4

钱冰蕾

健康服务与管理一班

*** 这段学期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让我获益匪浅。在这样的大学,读这样的书,像是在品尝一场绝美的人生盛宴,乐在其中。要将这种感觉说出来,还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是我读完此书最深的感触。这本书,读一遍,只能了解一下大概,必须多读几遍,用心去体会其含义,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智慧,学以致用。一个了解对方更了解自己的人才可以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的这本书写得并不是很深奥,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又嵌入了他的人生哲理。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悉,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又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当我们办事的时候针对这些弱点下手,就会事半功倍,与成功更进一步。再次读《人性的弱点》,让我领悟到:这弱点,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了解了他人身上的弱点,就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的交往中更能赢得他人的赞同;了解了自身的弱点,可以使自己扬长避短,凸显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在书中,作者谈到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要学会真诚的赞赏他人。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情——给他想要的东西。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人间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友谊小火花会燃烧友谊的火焰。”是啊!还有另外一句话卡耐基说:“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也许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而且经常用到,只是我们将其作了少的改动而已,改动之后就变成了,“他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看似细微的差别,可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另外的手指正指着你自己!卡耐基一语道破人的这一劣性。

我们总是喜欢高高在上,谈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为什么就不能对照他们,审视一下自己呢?别人做的不好时,是否自己做的就完美无暇呢?当你认识到自己也会犯错误的时候,你又会上升到一个高度,总结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究竟病源是因为人们之间缺少理解和宽容。我们考虑事情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于是,别人所做的一切与己相异时都是错的。同时对于别人来说,岂不亦然!可是如果双方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话,结果定会截然不同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是需要理解和宽恕别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会去批评和抱怨别人——的确,很多愚蠢的人都这么做。我们只有学会真诚地关心身边的朋友,才能赢得朋友们最大的信任。

教学勇气的书评 篇5

帕克·帕默尔,一位伟大的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于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的研究,并积极身体力行,著述颇丰,贡献卓著。在《教学勇气》一书中,帕克·帕默尔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教学勇气》收录七章,前三章关于培养造就共同体成长的内在沃土。即教师要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新认识自我,面对恐惧,并以悖论式的思考方式全面地、完整地认识世界;紧接着三章是关于共同体如何从内心世界融入课堂以及更大的世界。即认知于共同体,教学于共同体,学习于共同体中。第七章将教学实践转向教育改革的问题,即是否有可能将我们关于教与学领悟最深刻的见解体现在可给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的社会变革运动中,心怀希望教学。

《教学勇气》最震撼我的是作者对“教师心灵”的剖析。正如帕克所说,该书建立在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之上:真正好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真正好的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将教师、学生和学科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这种联合能力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的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是处于一种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教师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教师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然而不信任个性真实性的学术文化贬低内在的真实,而仅仅赞誉外部世界,这样学生和教师失去了心灵。教师遭受解体的痛苦,失去了投身教学的热情,失去了教学的心灵和勇气。

教师怎样才能找回心灵,像优秀教师那样,将真心献给学生?一是与启发、引领我们心灵的导师相遇,二是与选择了我们的学科相遇。心灵导师的力量在于能唤醒我们内心的真谛,建立教学的信心;学科铸造我们,通过唤醒自我意识,找回教学的心灵。而二者的影响还要得到教师内心的首肯。教师内心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是使生命鲜活的核心。只有唤回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牢记自我个性和天职,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时的教学才能发自教师真实的内心深处——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今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体验着快乐和痛苦,然而痛苦的体验让教师回避问题和矛盾,他们把教学最大的障碍归咎于学生,抱怨和谴责随处可见:“我的学生沉默寡言,郁闷孤僻,没什么社交会话能力;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太短;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观点;他们基础差,智商低„„”等等。躲在讲台后的教师很难看清楚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忧郁的学生内心的恐惧,也极力避免自己对来自学生评判的恐惧。教师一味地责备自己的学生,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学生的状况,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是推卸对学生困境的责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的,不和谐的。教师只有有勇气开放自己心灵,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把全部的爱和真心奉献给学生,才能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正如里尔克诗歌中所说的:“与众鸟齐飞,乘风,驾云,齐归。”

经典句段摘编

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P11)

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的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收益更多的行为。(P51)

“我不必在恐惧中进行教学: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内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于恐惧之中”(P58)

我需要记住,我有时在教学中经历的痛苦和顺利与学生共舞是感到的喜悦一样,都是自我活跃和完满的一种迹象。如果我记住了者简单而深刻的真理,我可能更靠近我的才能,更进一步远离强压愤怒的状况,更可能以对我和我的学生双方都适合的方式教学。(P75)

我们必须体验忍耐的另一种状态,直到一种更大的爱的出现:那就是受难。除非我们愿意承受对立事物的张力,除非我们懂得,我们既不能回避苦难,也不能仅仅要求幸免于难,而应该积极地拥抱这种开阔我们自己心胸的方式,否则我们不能利用悖论的能量教学。(P86)

书评的英语作文 篇6

欧杜尔的文章谈及两本书,杰瑞·亚当斯的自传和记者彼德·泰勒的采访集。从题目到内容,他都把北爱尔兰共和军(下简称共和军)定义为当地问题的唯一祸首、麻烦中心,并进而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共和军能够持续近三十年的暴力运动,而最终使亚当斯得以参与和平谈判的原因。他先讨论了两个决定共和军在北爱尔兰社会号召力的长期历史因素。一个是源于上世纪民族主义革命、类似于列宁主义“先锋党”的概念,依赖坚定的少数精英分子,通过武装暴力,实现爱尔兰全境的统一和独立。另一个是因十七世纪强行自苏格兰农业移民造成的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宗教对立。大多数观察家评论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两点,问题是这些不足以解释为什么近三十年的冲突变得难以和解。欧杜尔因此把重点放在二次大战后的历史,观察公立学校和其他政策改革如何为爱尔兰天主教徒提供了膨胀虚妄理想和实现政治野心的机会。对和平协议的可能,他认为是共和军不得不在政府的明智面前退回到二十五年前在希思首相手里失去的谈判机会(饶有意味的是,菲利普·斯蒂文思在《金融时报》今年二月二十七日的短评中同样提及二十五年前希思首相失败的谈判尝试,在他的叙述中,当时的主要障碍是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坚持北爱与不列颠联合的新教“联合党”)。

对欧杜尔而言,共和军的观念基础是民族意识,三十年前冲突骤然加剧的原因主要是共和军虚假的民族主义理想。从这里,他跳到下一个命题:共和军的敌人不是非法的统治者,而是两个自由主义民主制的国家——联合王国和爱尔兰共和国——以及在北爱尔兰六个县占多数的当地清教人口。这些定义为欧杜尔提供了回顾总结历史的逻辑基础和筛选史实的原则。简言之,英国政府在联合王国自一九二○年成立以来对北爱的任何政策措施都不存在“非法”的问题,因而不存在以武装暴力进行反抗的“合法”基础。英国政府方面的任何问题,都是执行中的错误,可以通过民主合法的渠道,渐进改革地解决,不存在“民族”或“宗教”政治的问题。在“保皇党”和“联合党”方面,追随英国设定的合法渠道是其存在前提,不存在造成“麻烦”的任何可能,因而根本没有作为当地重要的政治力量出现在欧杜尔的分析中。爱尔兰共和国对北爱冲突的意义,只在于其提供了经由民主制度削减以暴力解决冲突的成功先例,除此之外,欧杜尔只字未提爱尔兰共和国宪法中对北爱尔兰的主权要求。“共和党”,特别是共和军,自然就成了这个地区唯一不遵“纪”守“法”的破坏力量。更进一步,欧杜尔简要论证了当初将整个爱尔兰分割成爱尔兰共和国和北爱尔兰两部分在经济发展上的合理性,从而把北爱最近三十年的冲突重新纳入一个传统“精英”的解释框架:现代国家制度是高度理性的产物,政治家必须寻求并坚定地坚持“理性”原则,以控制社会上破坏性的“非理性”力量。“理性”是他肯定国家机器的根本,也是他区分可接受的体制内“精英”和不可接受的体制外“精英”小集团的原则。对付共和军这样的非理性的体制外破坏者,竟然会发展到动用“和平谈判”,不能不说是对英国现有制度法理基础的挑战。这才是欧杜尔在和平协议面前需要解答的真正问题,也正是上一届梅杰保守党政府主持和平谈判时的根本困惑,并且是一九九六年谈判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比欧杜尔的讨论,本奈特的文章,以及此前《伦敦书评》二月五日刊载的休·玛斯汤(Hugh Maxton)一九七二年“流血星期日”当天的日记,对冲突的历史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叙述方式。本奈特批评的对象是一本“未经授权”的亚当斯传。在他看来,这本书的主要精力和目的就在于低毁亚当斯,并不加分析解释地力图证明共和军和新芬党就是一回事,言外之意共和军的不齿是毋需证明的,因此不能信任亚当斯在和平谈判中的表现,而和平谈判这一着也就是根本不可取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欧杜尔逻辑的延伸和应用。本奈特指出,不论是追索共和军口号的遥远历史渊源还是讲述亚当斯出身于穷困的庞德隆尼社区的琐碎背景,事实上都可以服务于截然相反的宣传目的和意识形态,却无助于解释重大的历史变化。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说明六十年代北爱的民众运动主要是人权运动而不是民族运动。当自由与人权的理念引导不同宗教信仰者走上街头时,政府的镇压引起的极大震动首先在于人们意识到这个“制度”,这个所谓的自由主义民主制国家机器异化于自己的强大与狰狞。震动同时在于对自身无能为力的深刻体会。这是当时一部分人坚决要求拿起武器的最根本原因。当时即使伦敦的大报也都充满同情。而英国政府特别是当时的北爱地方政府以“宗教矛盾”为解释,对一切有追求爱尔兰独立嫌疑的人,特别是天主教徒家庭,采取了临时“集中营”措施,长期无理拘留大批平民不加审判。对本奈特来说,这才是北爱冲突后来在话语上转变为宗教冲突的根源。如今的和平谈判同样如此。本奈特仍以自己的第一手材料说明,共和军并没有痴迷于以武力追求爱尔兰的即刻统一,他们要的是靠得住的“公平”,对握有国家机器权力者,宁可保持怀疑态度。我们不禁想到,当一个国家机器以“理性”为其掌握下的所有实际屠杀者消弭了责任时,这个国家机器对牺牲者的信用就不能不大打折扣。

本奈特的文章终结于对舆论转向的批评,指责一般报道迎合英国本土读者对暴力的厌倦心理,轻易滑人丑化政治对象、简化史实的老路。如果我们将此看作对真正“理性”的呼吁,则其对立面既有借“理性”之名控制既有秩序压制自由思想的政治制度,也有因应“理性”而跨越历史思考直接进入话语求索的经院权威,更有以麻痹讨好消费者为出发点的大出版商影响下的“公众舆论”。且不说,正处于旋涡中心的政治家在今日英美会有“未经授权”的传记,本身就指向名誉权无暇顾及的一面。更微妙的是,本奈特和玛斯汤在文章中都特别强调了自己的家庭与新教和政府机构的联系,以证明他们的观点与宗教派别无关。为什么这样的表白至今仍是必要的?让人不禁体会到不但和平的前途仍然荆棘丛生,“自由”的思想者也还没有获得思想的充分自由。

三毛《温柔的夜》书评 篇7

三毛像一朵云,用晕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字里行间,处处都是无声的歌吟„„读三毛的作品《温柔的夜》,让我发现了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就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

这本《温柔的夜》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09-4-1出版,收录了《温柔的夜》、《拾荒梦》、《五月花》、《永远的玛利亚》等15篇文章。是写三毛世界之旅的见闻与感受,主要记录了她在加纳利群岛的生活。采用一贯的平装形式,护封白色衬底以素淡手绘小树修饰,采用淡绿色环衬,淡雅清新,简单朴素,一看上去就感觉心灵宁静,洗却了尘世的喧嚣芜杂。

提起三毛,就想到她的流浪,她一生短暂,但经历不凡。游学过西班牙、德国、美国,在撒哈拉沙漠开启了文学创作生涯,又移居加纳利群岛,生活渐趋安定,创作也达到高峰。她用双脚丈量着土地,用心中的笔描述着世界的风土人情,一生漂泊,遍游世界,居无定所。我想撒哈拉沙漠应该是她最喜欢的地方吧,她的很多作品都出自那里或写自那里,在别人看来荒芜凄凉的沙漠三毛竟乐得其居。她这是浪漫的流浪,所以有人说她才是“真正生活过的人”。

三毛简单朴质,勇敢豪放,潇洒诙谐,富有一股任侠精神,不仅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作品中,她总是把凄怆的际遇写的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不是没有忧愁没有伤感,是因为她认为生命里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她的作品之动人,不在文字表面,不在故事机趣,也不在特殊生活经历,而在这一切背后所蕴藏的她那颗博大无垠爱心。

她的作品特色浓郁,通常以“我”统领故事,贯穿情节,她的艺术创作均建立在她的真实的生活基础上,亲切、生动、真实,能够感染读者。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真情”,以“情”取胜。读《温柔的夜》,每读一篇文章,我的心情都会静谧起来,尽管情节也有曲折跌宕,但三毛平实的语言特色,总不会让我有大起大落的心理起伏。游离其中,就仿佛来到漫山遍野的花丛当中,有一条小路,漫步迈向前方,两旁飘溢着花的芬芳。走着走着,眼前突然闪出一个大花园,顿时让人豁然开朗,心境明亮。沉浸在这样的情景当中,总是有所期待,想象着三毛对这件事又会有什么样的精辟哲理,就更加愿意继续读下去。

一.《温柔的夜》反映了三毛独特的写作风格,用了大量的篇幅,近乎用记日记的方式描写了一些普通人,甚至是令人讨厌的人:偷窃,散布谣言,偷懒,像恶习缠身的女佣玛利亚,难缠的推销员“卖花女”,还有荷西的尖酸小气的老板娘„„在别人的游历作品中,大多是写自己喜欢的或是欣赏的事物,对于这样的角色不是讽刺就是揭露,然而三毛写这些没有贬斥的意思,而是真实地记录生命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正如她说过的“我是一个以本身生活为基础的非小说文字工作者,要求自己的,便是如何以朴实而简单的文字,记下生命中的某些历程”。是的,她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碎小事,真实、贴切,也就可以看出三毛的生活本色,不加修饰,就如她的性格中表现的简单真挚、豪放洒脱、无所拘束的风格。

二.三毛刻画人物具有很强的文字表现力,语言平实、简单、却真实生动,像《五月花》中,形容杜鲁夫人:“她,三十多岁,一件淡紫缀银片的长礼服拖地,金色长耳环塞肩,脚蹬四寸镂空白皮鞋,头发竖立,编成数十条细辫子,有若蛇发美人,一派非洲风味,双目炯炯有神,含威不怒,脸上荡着笑,却不使人觉着亲切,英语说得极好,一看便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只是还不到炉火纯青,迎接人的方式,显得造作矫情。”介绍英格“英格很年轻,不会满三十岁,衣着却很老气,脸极瘦,颧骨很高,鼻子尖尖的,嘴唇很薄,双眼是淡棕色,睫毛黄黄的,看见她,使我想起莫底格尼亚尼画中长脸,长脖子,没画眼珠的女子,又很像毕卡索立体画派时的三角脸情人,总是有个性的,不算难看,透着点厉害,坐在她前面,总觉坐在冷气机前一样。”这样的描写,生动形象,把人物都写活了,简直呼之欲出。

三.这本书让我感动的是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三毛善良,荷西忠厚,有人把她俩看作是现代版的“才子佳人”,他们的爱简单,真挚。三模书中有关他们的事情都是平平常常的生活琐事,时不时就没有来由的大吵一架,荷西不会跟三毛计较,可能也是习惯了三毛的怪脾气,但吵闹之后三毛总是会愧疚无比。还记得三毛为了跟荷西老板讨要拖欠的工资,都病倒了还坚持给荷西做饭、送饭,让荷西去工作不要担心她。虽然两个人之间很平淡,但透露的却是双方真挚的朴素的爱情。

四.尤其让我心灵震颤的是三毛的爱心和同情心。在《温柔的夜》一篇,一个身穿水红色衬衫的流浪汉在黑色中绝望地奔跑,像站在悬崖上孤独而决绝的灵魂,在掉下万丈深渊之前发出最后的求救,无比悲伤地放掉一切尊严,只为了命运中最后的希望。只需要只能买一杯

汽水、一个牛肉饼、一双袜子或者一支口红的两百块钱。三毛怕上他的当,不敢给他钱,但是又担心他的遭遇是真的,如果没有帮助一个急需要帮助的人,会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一声声哀求不停敲打着三毛的心。“总是一团糟,总是坏运气的啊!”那个用最后一点力量求救的人终于绝望了。这时,“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惊异地呆望着他,那张悲愁的脸,那个表情,终其一生,我都不能够忘记吧!”于是三毛在再三拒绝了流浪汉两百块钱的要求之后,又在临离开时匆匆地塞了五百块钱给他。最后事实证明流浪汉的确是为了要那一点钱买一张船票过海时,三毛内心受了很大的激荡。她说:“当我再度看见那件水红色的衬衫时,惊骇得手里的面包都要掉到水里去了,上天宽恕我,这个人竟是真的只要一张船票,我的脸,因为羞愧的缘故,竟热得发烫起来。”三毛,就是这样,做事力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一个内问自省的人。这样的尴尬我们在现实中或许都经历过,大多数人都选择漠然处之,以避开不必要的麻烦或是陷阱。现在社会是一个缺乏信任的时代,即便再善良的人也怕被愚弄。就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欺骗,一遍遍地被欺骗,就使善良失去了力量,让信任随风而逝。然而,三毛面对一样的情况,跟大多数人一样也在做着心理斗争。她就毫不掩饰,真实的记录自己心理的情绪变化,当然最后善良终于还是战胜了。她的善良的心多么柔软又多么勇敢,即使被欺骗,也不能放弃内心对于绝望的回应和抚慰。

三毛的作品一度连续几次掀起过“三毛热”,她的读者遍布全世界华人社群。我想她的作品之所以畅销,一方面原因是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尤其善于把奇特而富有异国情调的流浪生活,用娓娓长谈的方式来打动读者。“以我的手写我的口,以我的口,表达我的心声”的写法,使人感到格外亲切,自然,能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另一方面她在构思故事时,没有过多追求故事情节的“戏剧性”,而着力描绘生活的“本色”,不造作,不故弄玄虚,只是把真情实景形象地再现于读者面前,引领读者进入她的本真生活,也就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历史深处的忧虑书评 篇8

文化碰撞下诞生的自由国度

美国,这个与我们隔太平洋相望的国家,是如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我们认为的除了自己国家以外所最为了解的国家。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历史政治,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谈到关于美国的一切。它仿佛是我们对外国文化认知的起点,常常带给我们一些关于异文化交流真理性的启示。之所以称其为“真理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多元文化的交织使它拥有了丰富而杰出的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它的开放性使人们能够获得各具特色的国际体验。然而,或许恰恰是由于它文化的复杂性,我们也难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美国。

一、关于本书

每次看完有关于美国种种的电影和书籍,我总能获得与先前不同的感受。它们向我讲述美国文化的丰富与新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虽然共同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却引领我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观察美国这个“不简单”的国家。《历史深处的忧虑》也是这样。作为“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书籍之一,这本重点讲述美国法律、政治制度及思想原则的书以一个中国移民的视角对美国社会进行透视,用长信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生动地描绘着一幅生活的写实画卷。移民、种族、自由、平等,这些关键词下的美国究竟呈现着一种怎样的形象?它们之间又有何种微妙的联系?我们又该怎样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待这种关系呢?这本书让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去探寻作者的思想踪迹,从历史的古今到社会的百态,重新认识这个国家及它的独特个性。有趣的一点是,本书的作者林达,是一对美籍华裔作家夫妇共用的笔名,他们以朴实自然,富有洞见的文字风格独树一帜,曾被誉为中国的“托克维尔”1。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移居美国后,他们因同样的谋生劳作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开始一步步地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他们正像是一座横跨两道文化河岸间的桥梁,试图改变我们对美国的刻板印象。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二、走进美国:迎接真正的国际化

打开这本书,就像一个普通的移民一样,首次踏上一片全新的土地,我们总会开始急切地嗅寻身边的各种文化气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大国,常常被称作“世界人种的大熔炉”。自新大陆开辟以来,这里汇集了来自欧洲大陆的“先行者”,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被迫来到这里的非洲黑人,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亚裔民族,以及最最本土的印第安人„„不同的人操着不同的口音,在这个大环境里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这是怎样一幅灿烂的图景!这里有全世界最奇异和纷繁的思想,最聪明和最凌乱的思路,最清楚和最不可理喻的逻辑,最惊人和最怪诞的行为。世界上很难再找出一个向美国一样如此流动变化的国家,这“是任何一个美国故事的大前提”。而最能体现这种特殊性的便是大都市纽约。这是一个文化极易“触礁”的地带,置身于其中的人无可避免地陷入急速的漩涡之中。这个“大苹果”的真正滋味,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品得出来。曾经有一个笑话这样形容纽约:如果你爱她,送她去纽约吧;如果你恨她,送她去纽约吧!美国社会的复杂性从中可见一斑。

然而,另一方面,民族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样性也常常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对每1 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著有社会学经典著作《论美国的民主》。

一个初进入美国的人来说,“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这即是所谓的“文化休克”吧。我们总是在没有真正进入某个国家前,试图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关于它的一切;当我们自信满满地认为我们对其已经有了八九不离十的概念的时候,却会在偶然间发现事实与我们臆想的完全不是一码子事。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就让人忍俊不禁:一次春节晚会的小品中,一位父亲掷地有声地对其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说,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让他们美国人来给我们刷盘子!台下随即爆发出一阵如雷般心有共鸣的掌声。在之前,这种场景定会让我热血沸腾,但作者却说,这完全是不了解美国社会状况的表现。其实,在美国,雇用中国留学生的一般都是亚裔的经营主,也就是说,存在中国人欺负中国人的情况。多么出人意料!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刻板印象常常阻碍着我们进行交流,获取正确的信息。这是很难避免的。不过,我想,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美国这个问题,就算把整一个美国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摆在你面前,你或许还是不能说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来,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捉摸,永无止境的东西。

三、种族歧视:纷繁交错的真相

文化的正面碰撞往往导致各类偏见的产生,而当偏见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态势,并且不断向外延伸,这就形成了饱受诟病的“种族歧视”主义。美国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臭名昭著的3K党始终举着白人至上的旗帜,用宗教般的狂热对付与他们肤色相异的人种;犹太民族在经历了二战的悲剧后,仍然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被迫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们,组织大游行的场景还时有发生„„这是我们在美国社会能实实在在看到的、也让人揪心的一幕幕。这不仅仅是历史根源和政治体制的关系,文化因素依然是一个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话题。

不要说种族,就光拿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来说,由于各自风俗习惯和文化导向的不同,也会引起这种严重的“歧视”现象。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居民一般总会产生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与中西部的人们小心翼翼地相处,保持着距离感。这仿佛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而种族歧视就可以被看成这种地区主义的扩大化,只不过由于牵扯到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这种“偏见”被提升到了政治问题的高度。

其实,我想,如果我们单单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种族歧视”是几股截然不同的文化支流交汇相融中一个必经的过程。显然,美国这个世界文化大观园正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它并不是历史的倒退,也不是社会畸形的表现。因此,它的存在也就无可厚非了。

四、自由与公平:文化多样性下的选择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再度活跃、强大和生机勃勃的国家。但仍有许多高山需要攀登。我们不会止步,直到每个美国人都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尊严和机会,像生来就有的权利一样。我们生来就有权利成为这个伟大国家的公民。”

——美国前总统 里根

尽管从上面看来,种族歧视一直是美国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但恰恰有趣的是,那座高耸的自由女神像骄傲地宣告着美国是“最为自由与公平”的国家。如果单单从这两个矛盾的主题来看,你可能会发笑,但是,我们不妨这样想想,或许正是由于种族矛盾问题的长期存在,人们的观念中越发强烈地燃起一种追求自由与公平的渴望。再进一步说,之所以在美国这种渴望如此强烈,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民族和文化的多元性,各种不同的理念原则和文化体系也只有在“自由与公平”这一个方面达到所谓的“共识”。

于是,我们看到,总统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受到各个阶层的攻击,人们可以随时入党或退党,你常常可以在公开场合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人„„“自由”似乎是美国人生活的主题。就拿美国人合法拥有枪支武器这一个事例来说,在中国及其他一些民主国家,让公民自由持枪的行为似乎是不可理喻的,我们也曾见证过很多枪击悲剧的发生。那么,美国为什么还坚

持到底呢?作者这样说:“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这种权利,不是任何人给予人民的一种恩赐,而是一种天赋人权,是一种用于防止政府权利无限扩张的一种预防措施。”这么看来,我们便可以理解,在这个自由高于一切的国家,任何威胁都阻挡不了他们追求自由的脚步,即使让他们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公平往往与自由相伴而生。追求公平即为实现自由理想的重要途径,而美国人实现公平的重要途径便是法律的制定。在这本书中,作者也重点讲述了美国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个人主义是美国主导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前提下,法律也更加显现出其重要的一面。保证公平,维护民主,法律必须十分谨慎,因为它要使尽可能多的人享受到利益,而这些许许多多的个人利益也是国家利益的基础(书中提到,相对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美国人更珍视前者)。作者生动剖析了曾经轰动一时的“辛普森”案,反映了法律在普通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着实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障每个人的公平。这也就更利于我们理解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怎样在严峻复杂的国家形势面前达到一种共识,怎样保持国家机器间的平衡。这是一种挑战,然而挑战背后的是前所未有的成功与接踵而至的伟大。美国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这一点。

最后再说说本书的书名——“历史深处的忧虑”,若是从历史的纵深面和社会的广阔面来分析,我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综合美国移民的大环境与文化的交错重叠,可以想象,这种藏匿在历史深处的忧虑即是对美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社会百态的思考,这种思考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再从其中得到一些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有帮助的成果。这个目的,我想,也应该是每一本跨文化的书籍所拥有的共性。

上一篇:药检演讲稿下一篇:创建和谐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