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培养学生想像力(共10篇)
用阅读培养学生想像力 篇1
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正安县第一中学
向林
摘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文阅读教学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笔者从教多年,一直致力于学生想像力培养。本文谈一些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想像力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像力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如何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的学生想像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阅读文本,创造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阅读教学,把握内容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驰骋想像,彰显个性
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迸发出创新思维火花。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达到了目的。
用阅读培养学生想像力 篇2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却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个“也”字, 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 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 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 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 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 但通过想像, 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 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 吱嘎”的声响, 然后掬起一把, 闻一闻, “气味也没有”, 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 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 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 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 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 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 说他奶奶死后, 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像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 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 “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 “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的境界, 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篇3
【关键词】想像力;教学观念;文本内涵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道:“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也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激发想像氛围
教学过程本应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却把教学变成教师一方的活动,教师高高在上:“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下师生产生了鸿沟,极有可能地摧残了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想像创新潜能。而灵动的心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才能诞生,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力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其间纵横千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由的想像思维空间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氛围,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上主人翁意识越强,学生更能展开自由想像的翅膀。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可以表演李白为孟浩然送别这一场面,为了克服学生胆怯心理,我主动承担了李白这一角色,并且鼓励学生与老师主动配合,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这种氛围缩短了师生距离,然后再让学生表演,学生兴趣浓厚,表现积极。
我们的学生素质可能千差万别,作为教师必须树立“每位学生都将成才”的信念,为激发学生的想像插上飞翔的翅膀。在教学中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热情。对于学困生,我总是以“看,某某同学,学习多主动”表示鼓励;对于性格内向胆子小的学生,我总是以“别怕!我们在听你慢慢地说呢”表示安慰;对于回答不完整的答案,我用“谁能继续补充”暗示大家继续思考,以求得问题的完整性;对于错误的答案,我以“请你坐下再想一想”,转而启发其他同学:“谁和他的想法不同?为什么?”来暗示他答案的错误,并努力通过后面同学的看法帮助他找出错误的原因。
二、激活语言文字,创设鲜活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毫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三、架设想像桥梁,感悟文本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如《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体会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想像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即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当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因此我提问:“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悟到的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四、放飞学生思绪,彰显丰富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如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仅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因此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用阅读培养学生想像力 篇4
摘要: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要想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想像力显得很重要。关键词:教育 小羊 学生 故事 教学
一、创设情境,诱发想像
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广远的大自然或是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在那尽情享受美妙事物,例《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意境一段时,打开画面,放起《月光曲》乐曲,再配上课文朗读,使学生亲身体会事物的美,启发学生想像:莱茵河畔幽静的小茅屋前,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月光透过微云倾泻大地。仿佛自己就像天使一般享受月下温柔,贝多芬手抚琴键,琴声轻缓婉转,如泣如诉,使学生领略到月光的柔美,大海的壮丽,优美的旋律起伏像波涛。因此,领悟到人间真善美。如何通过朗读,激发学生想像力呢?我认为开创朗读的情境是关键。如教《狼与小羊》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发展要求朗读语气符合人物的性格:狼的话要读出一而再再而三故意找碴儿,最终露出凶狠的真面目的语气;小羊的话要读出温和、善良、忍让的语气。由于注意经常不断地进行这样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打开想像空间。朗读时又可以加以动画课件,增加新奇感。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之间互相描述自己想像中的情境,然后画下来。再反复读自己想像课文中的情景,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此经常训练,想像的空间必将更加开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像,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像,又通过想像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像,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进行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这些都不失为拓宽学生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
二、挖掘素材,创造想像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素材,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好想像的切入点,让学生“想入非非”,培养学生创造想像的能力。如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可在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础上,让他们根据诗意并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像,把它改写成一篇别具一格,具有个人想像的送别友人的记叙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结尾往往令小读者们感到意犹未尽,余味很浓,当学生学完之后,即使老师不作要求,学生也自然会浮想联翩,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想象的契机,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低年段小学生又比较爱听故事,喜欢模仿故事中可爱的人物。在教学中,本人抓住学生心理,积极设计了学生续讲故事训练。这样的设计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又如《龟兔再赛》、《小猴子又下山来》、《假如我是司马光》等等课文故事的续讲训练,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阔思路。学习《司马光》一课后,本人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有的说把竹竿或木棍插进缸里,把落水的小伙伴拉出来;有的说把缸推倒等等。续讲故事是学生依据课文原文通过想象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充分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由于表达的需要,文中常有略笔或虚笔。对此,可让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像,化简略为详细。教学《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可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有关描述思考想像:当时的战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如何艰难;大娘一行是怎样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是如何被感动的„„然后,以“硝烟中”为题,写一片段,从片段中为它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读起来仿佛炮声就在耳边,伤员的血肉之躯仿佛就在眼前,战斗的激烈就好像在我眼前发生,读起来使人身临其境。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开展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没有直接表达,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了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自己去吧》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子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小鸭子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文中没有描述,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像这样留有艺术的课文,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想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富有创造 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像思维的参与不行。
三、根据年龄特点,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天真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挖掘他们的想像力。
首先要教学生有问题问,有了问题才有想像力,学生提问时教学生用“为什么”提问:可以放在句子的中间,也可以放在句子的前面。如:为什么会下雨?船为什么会动?教学生学会了用“为什么“提问后,再逐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能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为什么焰火有各种美丽的颜色„„学生在如此训练中,学会了提问,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想像的能力。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小学低段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教《蚕姑娘》总结质疑时,有的学生就问我:蚕卵是什么颜色的?蚕姑娘的一生有多长?为什么蚕姑娘会变成蛾姑娘?蛾姑娘产卵后为什么会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耐心地为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同时切记不能斥责学生,以免挫伤学生求知和想像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合理延伸。有的课文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以继续或有新的发展。据此可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并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来想像新的局面,构思新的情节,使它合理延续下去。教学《穷人》的结尾,可通过设问来引发想像:桑娜拉开帐子后,渔夫会怎样做或怎么说?桑娜先前忐忑不安的心情现在怎么啦?他们会商量些什么?然后以“桑娜拉开帐子以后”为题,练习想像性续写。小练笔让课堂活跃了,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放飞思维,让想像的事物用写展现在纸上,使人在读中感情,这样也促进了写作教学,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提笔就有东西写,脑海里浮现出无穷的画卷,想像的诗画油然而生。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环境能塑造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的一个表现自己、超越自我的舞台。学生在安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才有自信,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环境。教师应更新观念,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位置上,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对不敢在多人或生人前面提问的同学,激励其个别提问;对在课堂上提问由于心情紧张说不清楚的学生,可让其在课外补回;对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让其把问题写成书面形式。学生提的问题,无论是浅层次,还是深层次的,无论是无关要紧的还是深奥离谱的,教师都要爱护他们的积极性,善于引导和化解,不可因学生提的问题幼稚而不屑一答,或问题与自己的思路不合而不理不睬。总之,密切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即使是“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问题,学生也勇于提出;反之,教师唯我独尊,居高临下,只是管“教”,甚至认为学生是“蠢猪”、“死脑筋”之类,师生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为一言堂,学生不敢提出问题。
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想像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细致的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想像,勇于创新。并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刊以开阔视野,丰富表象储备,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具体实践中升华理论,打开联想的窗口,给想像插上有力的翅膀。使他们感受到了创造的欢乐,更重要的是使想像力得到了培养。
神奇教室小学生想像作文500字 篇5
今天是星期一,我兴致勃勃地向教室走去。
路上,我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到了教室门口我才发现门口没有门,只有一扇窗。我看了看,教室里坐着一名同学,就敲了敲那扇窗户说:“同学,你知道门在哪儿吗?”同学没有回应。我有敲了敲那扇窗户说:“快开门啊,让我进去。”听到了我的声音,有一块墙移动了说:“密码正确请进!”一眨眼我来到了教室。在教室里我看到了那个同学,同学向我招招手说:“欢迎来到“神奇教室”,一个充满“魔力”的教室。”“神奇教室”?我怎么不知道呢!“你当然不知道了,这是新一代科技作品。它是“神奇教室”零零八是由声波操控、电脑编程、太阳能光板等等组成的。”我们说着说着,上课铃声响了,我只好摇头晃脑的.回到了座位上。
上课了,语文老师说:“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五十四页。”糟了,我忘了带语文书了!突然,我的书桌上出现了一本语文书。原来,这是“神奇教室”零零八的瞬间移动功能。我心里想:哈哈,太好了!有了这个移动功能,我以后再也不用背书包来上学了。
夏天,正上着课,我感觉好热,又不想做小动作。于是,我打开了“空调”的功能,我瞬间感觉到无比的凉爽。“神奇教室”零零八到冬天时还能给我无比的温暖。除此之外,零零八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那就是,在老师讲课讲累的时候,它可以派小机器人替老师,让老师休息,给老师倒水喝等等功能。
指导学生用评点法阅读文言文 篇6
评点是我国传统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评,即评论。这种评论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要点以及用词造句方面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画龙点睛式地略加评议。点,即圈点。古人读书用画“圈”断句,画“点”表示佳句。这和我们今天读书的圈点勾画不完全相同。人们习惯上说的.“评点”,指的是前一种,即画龙点睛式的句、段之间的评述。
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用评点法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古人读书提倡“熟读精思”,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并接触了一些文言文,初步具备了进行点评的条件。教师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将所读文章的词句、段落、篇章、内容等诸方面的精妙之处表达出来,促使他们仔细研读、反复揣摩。这样,就把阅读、思维、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具体做法有以下一些。
教给方法 简明扼要地介绍传统的做评点读书笔记的方法,重点讲清评点的内容、形式、目的等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做评点读书笔记的一般常识。
示范引路 以学生熟悉的文言文做示范评点,使学生有“规”可循,有“矩”可蹈,起到引路作用。我选择《口技》第一段示范评点如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入题,简介表演者。“善”字精当,为文章主眼。]会宾客大宴,[为下文写听众反应作伏笔。]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演出场地、道具。]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宣告开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开场前听众表现。“寂然”写宾客静待神情,为下文制造气氛。]
本段写口技表演前的情况。四句话交代了表演者、时间、地点、道具和宾客。
选择段落 评点形式的读书笔记适合于短篇。对于初学评点者更应精选段落。所选段落,在字、词、句、内容诸方面确有可评之处。据此,我选择了《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作为首次评点练习内容。(见附)
指导实践段落选定后,对评点的要求作扼要说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时指点。
及时讲评 学生评点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反馈,及时对评点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当堂讲评,对评点好的给以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第一次评点练习,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组织第二次,练习可放在课内,也可放在课外。近一年来,我先后组织指导学生评点了《柳敬亭传》《六国论》《芙蕖》《记王忠肃公翱事》《左忠毅公逸事》《〈指南录〉后序》等文言文的重点段落或全篇。学生对用自己所学知识评点文言文热情很高,一般都很认真。为了点评好,同学之间自动讨论;为了做到语言精练,他们字斟句酌。通过几次练习,不少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用评点法阅读文言文,能写出较充实的读书笔记。
指导学生用评点法阅读文言文有四点好处: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字斟句酌、精心阅读的习惯,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②评点练习对学生反复推敲、锤炼语言有帮助,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③抄写原文对记忆背诵文言文中的精彩段落和佳句大有益处;④熟悉了评点法,为学生日后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附:学生当堂评点《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交代人物籍贯、姓氏。“本”字为下文“变姓”伏笔。]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简述柳少年坎坷遭遇。在“市中”初露锋芒,点明具有良好的说书基础和天赋。]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市中说书,“见”者多矣,而独莫后光发现柳的“机变”,莫确有伯乐之眼力。“鸣”照应下文“名达于缙绅间。”]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开端启蒙就高标准,严要求。如此严师,何不出高徒!]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响鼓何须重锤。“退”即“简练揣摩”,说明求教谦虚、心诚。]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功夫不负人。]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两个“又”字,说明柳并不满足现状,精益求精,最终有志者事竟成。严师且发“喟然”之叹,大功告成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三“期月”闭门苦练,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通过刻苦奋斗,柳终于从一个逃犯成为艺坛明星而“名达于缙绅间”。]
用阅读培养学生想像力 篇7
1. 预测内容
预测内容即审读课题, 猜想课文内容、课文脉络, 预测课文主题、写作方法等。此步骤既能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能激发学生兴趣, 还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我在布置学生自主阅读《春》前的猜测时, 有学生说:看到题目, 眼前仿佛就出现了阳光明媚、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有同学说想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有同学猜测课文可能要抓住春的景物特点来结构全文;还有的同学想课文可能要借此表达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 验证浏览
验证浏览即对照读前预测, 快速浏览课文, 捕促课文主要信息———初步感知写的什么?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写得怎么样?课文比“我”的读前预测高明在哪里?此步骤顺应学生迫切解答心中悬念之心理, 让学生在一睹为快之中初步了解课文要点, 激发学生学习模仿的欲望。我从本课学习前的“验证浏览”学习情况交流中可知, 学生在“验证浏览”中了解到了《春》一课主要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 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在谈到对内容的预测时, 大家普遍感到不如散文大师朱自清描写得全面。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的景物可多了, 有草、花、风、雨、山、水、树、鸟等, 而且十分有条理。
3. 初读解惑
初读解惑即审查自己是否具备深入理解课文的条件。可以问我是不是具备了学习这一课的背景知识?课文中是不是有生字新词, 怎样书写及理解的?遇到有问题的地方, 要提醒自己放慢速度, 不急于往下读, 查一下字、词典, 联系一下上下文, 再看一看课文注释, 还有哪些需要与别人交流的?此步骤遵循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 引导学生扫清深入研读课文前的学习障碍, 为学生的赏析阅读铺平道路。我在检查学生预习过程中得知:学生在初读中了解到了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其散文具有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他本人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掌握了酝酿 (yùn niàng) 、嘹 (liáo) 、烘 (hōng) 等生字, 呼朋引伴、花枝招展等新词。
4. 细读赏析
细读赏析即让学生保证自己能把课文的语句、段落前后连起来思考, 达到连贯理解的水平, 并从中感受课文的经典之处。引导学生自问:这些句子或段落有前后矛盾的地方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精彩的地方值得我学习吗?此步骤, 目的是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 把握课文的主题, 学习课文的写法, 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为写作奠定基础。我从课堂的阅读交流中得知, 在自主阅读中有同学感知课文的“绘春”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并在这部分的开始就用粗笔勾勒出远近不同的山、水、太阳三种事物, 描绘出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有同学觉得作者随后又用他那细致的笔触, 描绘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五幅图。许多同学都感叹作者在这五幅图的具体描写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春花图, 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 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 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 互不相让等。
5. 归纳要点
归纳要点即让学生把从课文学习中获得的各种信息形成一个信息网络, 以便于学生积累, 帮助学生记忆。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想:这一课我积累了哪些丽词佳句, 学到了哪些课文的结构方法或写作方法, 课文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主旨的发掘上有哪些启示?此步骤既遵循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规律, 又让学生理清了所学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我从《春》一课的最后归纳中不难看出, 同学们多把他们从本课获得的信息按字、词、句、篇、主题、特色等方面归纳在自己的课前自主阅读的笔记本上, 且能主动地把本课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新信息补充到笔记本上。
6. 自测拓展
培养学生语文课堂的想像力 篇8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把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用阅读培养学生想像力 篇9
绪言
1.什么是化学P1-P2
第1单元 课题1
1.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P7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伴随的现象。P7 3.什么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P7-8 课题2
1.固体、液体药品如何取用?量分别是多少?P18-20 2.物质加热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P20-21 3.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P22-23 4.常用的仪器有哪些?P150-151
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2-1]。P27.(写出实验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实验仪器的名称)2.空气的成分。P27
3.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如何区分?P27.4.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P28-30 5.保护空气。(三大环境问题[P30图2-8]、保护空气的具体措施?)课题2
1.氧气的物理性质。P34
2.碳、硫、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P34-35 3.什么是化合反应?P35
4.什么是氧化反应P35和什么是缓慢氧化P36 课题3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药品。P37 2.催化剂的特征?P38
3.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P37-38
4.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及仪器名称。P38图2-15 5.什么是分解反应。P39
6.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要注意的事项。P40
第3单元 课题1
1.电解水的实验。P46(实验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2.氢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P47 3.化合物、氧化物和单质的定义。P47 课题2
1.分子的特征。P51
2.分子的构成及分子模型。P51及图3-10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P52第1段 4.分子、原子的定义。P52 课题3
1.天然水中的杂质及明矾在净水中的作用。P54 2.什么是硬水和软水?P56 3.怎样区分硬水和软水?P56 4.硬水的危害?P56
5.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P56 6.净化水的常见方法?P58习题1(3)课题4
1.水资源缺乏的原因?P60第1段
2.爱护水资源从哪两方面入手?P61第1段
3.节约用水的具体例子。P61-62、表3-
1、图3-
29、3-30
4.什么是水体污染?P62第1段
5.防止水体污染的具体做法有哪些?P62第2段
第4单元 课题1
1.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些?P70 2.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有哪些?P70 3.原子为什么不带电?P70第3段 4.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P71第2段 课题2
1.什么是元素?P73
2.地壳中排在前四位的元素?P73图4-4 3.常见27种元素名称及符号。P75表4-3 4.元素符号的意义。P75最后一句开始 5.元素的分类。P76“资料”
6.元素周期表简介及相关规律的探究。P76 课题3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P78第2段
2.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P78第2段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的特点。P78第5段 4.什么是离子及其分类。P79第2段
5.氯离子、钠离子的写法。P79第2段及页底小字部分。课题4
1.什么是化学式?P81
2.化学式的意义?P81第2、3段及图4-11 3.单质化学式的书写?P82第2段 4.化合价口诀及规律。P83 5.P84活动与探究
6.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P84-85 7.P87习题4、5、6、10
第5单元 课题1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P91最后一段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P93第6段
3.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P93第4段、P94第1、2段 4.P95习题1 课题2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P96第1段 2.最小公倍数法配平。(见课堂笔记)3.P99习题。课题3
1.P100例题1、2,重点看解题步骤。2.P102习题2、3、4、5、6
第6单元 课题1
1.金刚石、石墨性质上存在差异的原因是?P104第2段 2.碳元素组成的三种单质是?P104标题 3.金刚石、石墨及C60的用途。
4.木炭、焦炭、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的原因是?P105第2段5.碳的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P107-108 6.P109习题4、5、6 课题2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原理(化学方程式)P109 2.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如何确定?P110活动与探究1 3.P111中间各种仪器的名称是什么?及图6-10
4.P112习题1、2、3、4 课题3
1.CO和CO2性质不同的原因?P113第1段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P114第3个表格及第1段 3.阶梯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P114图6-12 4.实验6-5中塑料瓶为什么变瘪了?P114图6-13
5.探究紫色石蕊小花变色的实验。P114图6-14及P115第1、2、3段 6.CO2使石灰水变混浊的原因及化学方程式。P115第4段 7.干冰的用途。P115第7段 8.CO2的用途?P116图6-16
9.什么是温室效应及温室效应气体?P117第1段 10.温室效应的预防?P117第4段
11.CO的可燃性、还原性(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毒性。P117-118 12.P119习题1、2、3、4、5、6、7、8、9
第7单元 课题1
1.燃烧的3个条件?P125 2.常见的灭火方法。P126
3.常见的灭火器及其使用范围。P127 4.什么是爆炸?P128第1段 5.P129图7-12
6.P131习题1、3、4、5 课题2
1.什么是化石燃料?P131
2.煤的成分及利用。P132活动与探究 3.石油的成分及利用。P133
4.甲烷的化学式及燃烧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P134实验7-4 5.P136海底“可燃冰”。
6.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的因素。P137第3段 课题3
1.煤燃烧长生的污染物(形成酸雨的气体)P139 2.酸雨的危害。P141图7-
29、7-30 3.汽车尾气的污染物。P141第1段
4.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措施?P141第2、3段 5.燃烧化石燃料对空气的污染。P142第1段
6.乙醇的生产、化学式、燃烧的化学方程式。P142 7.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P143
用创新思维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篇10
用创新思维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新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的确,教育创新着眼于人,不是庸人,而是你超越前人的人,敢于批判前人的人.数学教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如何在数学中运用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我从三个方面来谈我的看法(一)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充分调动积极性.(二)体现数学思想,培养创新意识(三)重视思维过程
作 者:刘波 作者单位:商丘市粱园区双八镇第一中学,河南,商丘,476000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8)分类号:G623.5关键词:创新 鼓励 思维
【用阅读培养学生想像力】推荐阅读:
阅读教学中想像力培养09-06
用战略的眼光培养孩子阅读作文06-20
学生阅读兴趣培养01-15
培养学生爱上阅读08-04
学生阅读能力培养02-04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08-24
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培养10-21
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01-15
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01-18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