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

2024-05-17

因素(共7篇)

因素 篇1

影响诚信度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还是个人因素(资料)

一.诚信度

(1)诚信度:以他人的评判为主要根据来评判某一对象的诚实和守信用和可靠性的程度。包括:

1.个人诚信度:根据某一个人诚信和守信用的实际情况,来基本确定该人诚信度的高或低。

2.群体诚信度:根据一定范围的人群(某个群体)中,诚实和守信用之人数量的多少,来基本确定这个范围的人群诚信度的高或低。(2)相关概念 1.诚信: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诚信:中国的诚信概念重在个人修养。诚与信是相通或相近的,其追求的都是“实”,即真实、实在、实事求是。其区别在于“诚”强调的是主体的自我修养, 而信则是“诚”的外化,是通过主体的实践, 借助于客体的反馈而体现出的一种内外统一的道德品格。[1]

西方的诚信概念:西方的诚信概念重在契约和制度。社会契约论者基本上把诚信视为人的一种然诺、履约的道德规范。[2] 诚信意味着普遍的以信任和承诺、践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现象,它是观念、行为和制度的集合体。[3]

二.当前中国存在的诚信问题

(1)个人层面:第一,现代人际交往呈经济化倾向,人际交往的功利目的明显增强,导致人际信任的建立带来了极大的挫伤,从而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第二,在日常生活中,个人诚信缺失屡见不鲜如本是做好事却被“反咬一口”,直接加剧社会上诚信问题。[4]

(2)学术层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泡沫学术;假冒伪劣;学位注水;沽名钓誉;抄袭剽窃;评审立项。学术腐败严重侵蚀学术文化界,贻误人才培养。还可能造成大面积的病毒式传染对全社会造成恶性循环的严重后果。[5]

(3)市场层面:我国目前的经济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生产者欺骗消费者,利用生产环节远离消费者而“暗箱操作”,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通过商业欺诈、会计作假、偷税漏税、虚假广告等各种不正当手段得到非法收益,严重违反商业道德。[6]

(4)政府层面:目前政府行为存在的公信力问题有1.行政违法、权力异化、行政腐败等现象。2.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和真实性受到了公众的质疑。3.政府资信传递渠道不畅通、如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瞒报等行为;这些影响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7]

三.个人因素对诚信度的影响

(5)1.个人诚信是指一个人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素质和行动准则。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行为处事的道德修养;二是个人的资产信用 ,也就是个人在参与经济活动中与其他经济主体的履约情况。个人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因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个人是最基础的行为“单位”,政府、企业等可以看成是建立在某种契约基础上的由个人结成的组织,其各种行为活动都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来实现的。[8]

2.个人诚信行为作为一种社会交往行为,意味着把其他与自己相似的个体当做有价值的个体看待,意味着有能力去感受另一个人的内心,以他人的痛苦作为自己的痛苦,从而不去伤害别人。否则将以野兽之间的秩序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9]

3.市场主体或社会成员面临一个重要的道德选择:是用坚守诚信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还是用不讲诚信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任何一种不讲诚信的行为都根源于行为者在诚信方面缺乏道德自律。[10] 4.综上,个人因素对于诚信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微观层面上,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除了个人行为产生的对诚信的影响以外,由于机构、群体等作为个人的集合,个人诚信同样以“人”的因素影响其诚信。如企业造假,政府瞒报很大程度上与领导者的诚信与责任相关。

四.社会因素对诚信度的影响

1.与传统社会主要是熟人社会、身份社会不同,现代社会可以说是陌生人的社会、是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靠契约关系维系的社会。因此,它所需要的诚信观念和文化应该不仅局限于熟人之间、私人领域,而更多地是应普遍适用于公共生活领域。现代诚信文化包含的基本精神或基本价值有平等、公正、理性、秩序、责任等。其核心观念是实现自身的权利,不损害他人的权利。现代诚信意识或伦理不仅是一种美德或个人修养,也是一种规则伦理或公共道德。[11]

2.在社会诚信体系发达的国家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不诚信所要付出的代价高昂,当失信的收益远小于成本时,理性的行为人就偏好诚信行为。这种制度安排是值得我们借鉴的。[12] 3.一个社会的道德基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通过各项措施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对于引导和激励人们自动地诚实守信以贯彻落实各项诚信制度是有显著作用的。在伦理道德的 规范下各类主体就会自觉地选择与其利己主义。[13] 4.社会诚信体系的三个层次:

1.个人诚信。(第三部分已叙述)2.企业诚信。企业是整个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因此,企业诚信是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必然保证.企业诚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诚信,即企业运营中对职工等企业内部的诚信;二是外部诚信,即企业在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参与经济活动中的履约情况。企业诚信影响面较广,失信造成的损失很大。[14] 3.政府诚信。政府诚信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政府政策的持续性、政府行政的公开性、公正性等。政府诚信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整个社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具有 决定性和导向性作用。政府诚信能保证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持久稳定,能保证国家的兴盛发展。政府失信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甚至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崩溃。[29]

[1] 姜正冬《论社会诚信》P1 [2] 姜正冬《论社会诚信》P1 [3] 张小路《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及其建设》P1 [4] 闫真《对个人诚信的思考》P3 [5] 张建华《学术腐败研究综述及经济学分析》P1 [6]《浅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诚信问题》P1 [7] 武晓峰 《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P2 [8] 束景明,王燕华 《论个人诚信制度的建构与规制》 P1 [9] 闫真《对个人诚信的思考》P4 [10] 于涛 阎孟伟 《构建当前中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 P2 [11] 张小路《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及其建设》P4 [12] 马超 申田 严汉平《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 P4 [13] 束景明,王燕华 《论个人诚信制度的建构与规制》 P5 [14] 马超 申田 严汉平《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 P1 [15] 马超 申田 严汉平《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 P1

因素 篇2

主要因素是对某一地理事物特征影响程度较深、强度较大的因素, 也就是分析、比较、判断该地理事物特征的主要区位因素。一般情况下, 某一类相似的地理事物往往受到相同或相似的主要因素的影响。例如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市场、政策等, 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劳动力、零部件、技术、市场、交通等。因此, 分析某一地区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时, 应综合地全面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也就是分析、概括、归纳出影响这种地理事物特征的主要因素, 只有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并归纳出这些主要因素, 才能较好地把握某一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 进而掌握其空间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主要因素往往表现出共同性, 例如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 都会受到地形、土壤、气候、水源、交通、市场、政策等主要因素的影响, 因而表现出基本相同的地理特征, 即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可以说, 正是由于受到主要因素的影响, , 地理事物特征尤其是地理环境才表现出整体性这一显著特征。

主导因素是主要因素中对某一地理事物的特征影响程度最深、影响强度最大的某一因素, 在这一因素影响下, 不同的地理事物, 表现出不同的特殊的地理特征, 即区域性和差异性。在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 由于各地的主导因素不同, 形成不同的主导产业或特色农业, 例如, 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田农业、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青藏地区的高寒农业等。在工业生产活动中, 在不同的主导因素影响下, 形成不同的工业类型, 如原料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等。在区域地理中, 主导因素往往会导致该区域形成最具特色的特征, 例如, 位于温带大陆西岸这一主导因素形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因素主导下, 形成中亚最突出的区域特征——干旱;而海拔高又是形成青藏高原高寒主要特征的主导因素等。可以说, 正是由于主导因素的影响, 才使地理事物的特征在具有整体性的基础上, 更多地表现出区域性、差异性, 使各种地理事物千姿百态, 异彩纷呈。

主导因素按照所起作用的不同, 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即限制性主导因素和促进性主导因素。限制性主导因素主要是指在当地地理环境中的数量不足或质量不佳, 需要依靠外部力量的介入或技术改造而加以改进, 才能使该因素对地理事物特征的形成和演变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进而决定地理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例如, 我国河西走廊地区的水源对当地灌溉农业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中不同的主导因素 (如市场、技术、原料、动力、劳动力等) 决定不同指向的工业类型。可以说, 只要能够较好地解决限制性主导因素, 就能够促进某些地理事物的良好发展, 甚至使其按照人类的主观愿望进一步发展, 以满足人类的需要。我国河西走廊地区的灌溉农业能够克服当地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特色, 正是由于较好地解决了水源 (主要来自冰川、冰雪融水) 这一限制性主导因素的结果。促进性主导因素是影响某一地区地理事物特征的主要因素中, 所起作用最大, 影响程度和强度最深, 其数量和质量也最佳的因素, 由于该主导因素的主导作用和其他主要因素的配合能够产生最大的环境效应, 从而形成独特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环境。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豆 (土壤主导) 、古巴的蔗糖 (气候主导) 等。所以说, 在主导因素的支配下, 地理事物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区域性特征会表现得更为突出。

主要因素与主导因素仅仅是相对而言。主要因素中包括主导因素, 而主导因素是主要因素的一部分, 只不过主导因素影响作用的大小最终决定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环境有别于其他地理事物或地理环境的独特性质或特点。如果我们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主要因素与主导因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那么, 我们可以从影响不同地区地理区域特征的因素出发, 更进一步地认识不同地区地理区域的优势与劣势,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合理地布局工农业生产, 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资源, 既达到对资源和环境的充分适度的利用, 又能加强对地理环境的有效保护, 从而使人地关系更加和谐, 促进人类大会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摘要:影响地理区位的因素多种多样, 大体可以归纳为主要严肃和主导因素。不同的地理区域其地理特征在主要因素的影响下, 主导因素往往决定该地理区域的演化发展方向或最突出特点, 进而影响人类对该地理区域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地理区域特征的主要因素和主导因素的区别与联系的分析,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并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地理区位,主要因素,主导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3]张超.地理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因素 篇3

一、诗歌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想象

文学的旨归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阅读者能够和几千年以前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滋养融为一体,扩展自己生命的长度和生命的容量。但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形式,描写形象和表达情感,将视觉形象的东西有效转化为我们能够感知的形象表达出来,并不是照相式的描摹,而是在诗歌语言中出现的大量留白,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教授诗歌中帮助学生填补文本中出现的空白。

譬如,李商隐的诗《锦瑟》,诗中出现了大量指向模糊、晦涩的意象群,因而也增添了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难度。但是学生的联想具有着跳跃性和不连贯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虽然无法将诗歌中的全部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但是通过必要的提示和补充也可以帮助学生将整首诗的画面呈现出来。首先,应该明确作品中使用的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啼鹃”、“东海鲛人”、“暖玉生烟”。这些典故之间和首联的锦瑟之间并无直接的逻辑联系,是因为中国古典艺术有含蓄、蕴藉的特点,作者的情感欲言又止,在诗的意象之间出现大量留白,也就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从这首律诗里阅读者可以读到的是爱慕、是执着、是哀思、是叹惋。诗人用诗中的两句话表达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

二、诗歌教学中应引领学生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

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人的内心体验,我们的学生虽然已经步入青春期。但是由于他们长期在学校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很难直观地感受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生活体验,这里我们需要填补的就是情感体验上的空白。

譬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这首词,词中其实写到了人生的三个画面,在文本语言中,我们之所以不能立刻理解这首诗涉及到的非视觉因素,是因为非视觉因素中融汇着我们的人生经验,少年疏狂,醉歌流连于楚馆秦楼,中年时候,羁旅断肠,落单的孤鸿叫断江阔云冷,老年以后,超拔人世,静静咀嚼走过的一生,人生悲欢离合都在一言难尽之中。这首词蕴含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感慨。学生们很难对这些人生经验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把蒋捷作为一个国家风雨飘零中古代士人的心境传达出来。正所谓“知人论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完成非视觉因素的语言向视觉因素的转化,构建出可感知的形象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人所表达的情感,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

三、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文字本身作为文化载体,教师还要这个载体中传达给学生感悟生命的真正存在。这里可以看一下熟知的《天净沙·秋思》。在理解这首小令的时候,要把非视觉的因素扩展为视觉的图像,要求教师传达给学生丰富的人生经验来,填补诗歌字句之间的空白,真正洞见古典文学的真谛。

如,小令中提到的黄昏、古道和瘦马,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特有概念,是我们一种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如果不对这些东西有一个感性认识,就很难体会到这一点,诸如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瘦马、古道的意象,现在仅仅存在于江西的赣州和安徽的徽州,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有一种直观的体验,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之中的历史感和美感。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很容易带领学生对作品中描写的夕阳之下的古道,西风中,牵一匹瘦马行走天涯的羁旅游子有一种画面感了。这样,也有益于将诗歌中的非视觉因素向视觉因素的转化。

古典诗歌是一种美的艺术,也是一种感性思维的艺术,在这种含蓄蕴藉的古典艺术中蕴含着古代诗人的审美传统。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准确把握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就能够切实有效地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美的教学。探索古典诗歌非视觉因素向视觉因素的转化问题将成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命题。

因素 篇4

答:

一、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工资水平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下,消费水平的高低最重要取决与社会生产的可供消费的产品数量。离开了这一点,工资就没有了来源,工资水平的高低也就无从谈起。

(二)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

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人均创造价值量的多少。它代表着该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创造能力。从根本上看,工资水平的增长只能来源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长。

第一,提高工资水平,从理论上讲有增加工资总额与减少劳动者人数两条途径。第二,在劳动者人数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保持合理的积累与消费比例不变,要使

工资水平有所增长,就必须依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而不能靠“印票子”或借贷

第三,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有两条途径,既增加劳动者的人数,或者提

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三)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与工资水平

国民收入分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两大部分,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制约着劳动者工资的增长和工资水平的提高程度

(四)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与工资水平

工资是以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为依据分配个人消费的以一种形式,工资的实体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购买的个人消费品

第一,劳动者工资的总量(此处还有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收入),应该与既定的可供

分配的个人消费品的总量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以便保证劳动者在购买消费品的时候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使之在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物质生活需要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

第二,劳动者工资总来那个应该与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的结构相适应

第三,劳动者的工资总量应该与消费品的价格档次结构相适应

(五)就业规模与工资水平

扩大就业规模对工资水平的增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根据边际分析理论,当活劳动即劳动力的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达到最合理的配置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创造的国民收入均可以达到最高水平,获得最佳效益

第二,从新增工资基金的使用上看,这部分资金在使用中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

分用于提高原有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另一部分用于支付新增加的劳动者的工资,即用于扩大就业

(六)人口增长状况与工资水平

人口的增长状况对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有着潜在的影响

第一,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影响,从而影响到工资水平的增长 第二,人口增长对消费基金的使用有重要的影响

二、影响微观工资水平变动的因素

(一)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企业外部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政府对宏观工资水平的决策以及物价等

1.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

(1)当市场上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增加时,将导致企业过大生产规模,市劳动力需求

增加,此时企业为招到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劳动力,将提高工资水平

(2)采用与(1)相同的方法可以分析出,当产品需求下降时,会是劳动力需求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将会以降低工资的办法停止招收新职工,乃至使部分原有员工离开本企业

(3)当其他行业或本行业其他企业的工资水平上升时,会导致本行业、本企业劳动

供给数量的减少。本企业招到一定数量、质量的劳动力,将会提高共工资水平

(4)采用与(3)相同的办法可以分析出,当其他行业或者其他企业工资水平下降时,本企业工资水平亦将下降,2.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控决策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惬意企业工资水平的敢于主要表现为,已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为中心,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引导市场,从而直接影响到企业工资水平

(1)“两个低于”的宏观调控决策。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工资分配实行宏观调控时,通行的原则是“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应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税利为主)的增长幅度;员工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净产值劳动率为主)的增长幅度

(2)最低工资制度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最低工资制度是国家干预企业工资分配的法定形式,他规定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在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企业(雇主)应支付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3)物价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物价水平,尤其是员工生活费价格水平的变动,是对员工工资水平具有直接影响的重大因素。当货币工资水平不变,或其上升幅度小于物价时,物价上涨将导致员工实际工资水平的下降。为了保证员工实际生活水平不受或少受物价影响,企业会采取必要措施给与补偿

(4)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和农业两大物质生产部门为社会提供的产品数量的变化。由于工业劳动生产率一般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企业员工的工资却主要用于购买农副产品或其加工产品,这是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工业劳动生产率时,可供应的农产品量增加,员工是加工资水平可有保证的提高;另一种是当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慢于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时,员工工资水平的增长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5)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行业产品市场需求和行业劳动生产率两大因素。当产品需求上升时,工资水平可有提高;当行业劳动生产率上升时,工资水平亦可在企业收益上升对幅度之内,按一定比例提高

(二)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员工之间的劳动差别、分配形式和企业经济效益三个方面

1.劳动差别因素

(1)岗职劳动差别。主要表现为各岗位、职务在工作繁简、难易、责任轻重、危险

性以及劳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2)个体劳动差别。1)个人工作成绩即劳动贡献大小。工作劳动质量高、成过多或

劳动时间长,其工资水平就高;反之,工资水平则低。2)工作经验。可用专业

岗职工作年限代表,经验丰富着工资应适当增加。3)本人学历。它反映文化知识水平,是员工潜在劳动能力的识别标志之一。4)性别差异。由于性别不同,首先,应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不同工作应有不同的工资收入。5)身体健康状况差异。身体健康状况好,精力充沛,能坚持出勤,胜任繁难工作,工资自然要高些,反之,工资会低些

2.分配形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工资分配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由于与本企业准确进行员工工作绩效考核的适应性和吻合程度不一样,会导致企业工资水平出现差异

(1)工资分配形式应适应企业总体劳动特点和企业内各类人员的劳动特点。

(2)员工福利及各种优惠待遇水平,如企业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住宿、带薪休假

旅游等,将会影响到工资支付结构及水平

3.企业经济效益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能够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诸因素同时也是决定工资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1)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2)企业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3)原材料价格的变化。

(4)产品的销售状况

(5)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

(6)企业在不同效益水平时期工资分配上“以丰补歉“的需要,是对工资水平的一

个重要影响的因素

印刷质量影响因素 篇5

纸张本身的原因

1.纸张的纤维及组分

纸张主要是由植物纤维(木材类、茎秆类、韧皮类、籽皮类等)、填料(滑石粉、高岭土、硫酸钡等)、胶料(松香胶、硫酸铝、骨胶、淀粉、干酪素)等组成的,由于所用原料不同,制成的纸张性能也不同。如普通纸大都采用茎秆类纤维,其表面凸凹不平、多孔,即使用滑石粉加填,也不能进行高质量的印刷;而较高级的纸张韧皮类和籽皮类纤维含量少,且常用高岭土等进行表面涂布,纸面的平整度、光滑度、光泽度及强度都好于普通纸。

2.纸张的亲水性

纸张中的纤维、填料都是亲水性很强的物质,加上纤维、填料之间所形成的毛细孔对水有吸附作用,更增加了纸张的亲水性。纸张的含水量与空气湿度成正比,阴雨天时,空气的湿度相对增大,这时纸张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膨胀,强度随之下降,印刷时就易出现剥离现象,墨迹的干燥速度也明显下降。当空气干燥或气温较高时,纸张内部水分又会散发到空气中,使纸张失水而收缩,造成纸张抗拉力下降、发脆、易碎,并产生静电,印刷时会因纸张吸水过量而变形。

纸张的亲水性对印刷工艺的影响相当大,特别是采用单色机套印时,印完第一色后,必须经过晾晒,使墨迹彻底干燥后再印第二色。如果车间温湿度发生变化或润版液用量过多时,第二色印刷就会因纸张的变形而套印不准。为了适应纸张的这一亲水性,应把车间的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将纸张提前送到车间,与车间的温湿度平衡。

3.纸张的平滑度

纸张的平滑度是指纸张表面的平整、均匀及光滑程度,主要由制造工艺及原材料的性质决定,对印刷质量有直接影响。表面平滑的纸张印出的印品印迹清晰、整齐、层次分明;而表面凸凹不平的纸张,印刷时因墨层转移不均匀,可导致印迹不清晰,严重时会出现毛刺现象。另外,纸张还具有两面性,即便是用同样墨量、同一台胶印机印刷,其正面的图文清晰度等都比反面高。因此,印刷时应选择平滑度好的纸张,以提高印刷质量。

4.纸张的施胶度

纸张施胶度越高,其抗水性越强,润版液的用量就少,如胶版纸等;纸张施胶度越低,其抗水性越小,润版液的用量就大,如毛边纸等。因此印刷时应根据纸张施胶度的多少相应增加或减少润版液用量,使纸张强度等适应印刷要求,减少纸张伸缩、掉毛、掉粉及变形等纸病。

纸张使用方面的原因

1.纸张的裁切

印刷用纸首先要求尺寸准确,裁切时应留出标线、叼口的位置,且各边相互垂直,以便套印;纸张的经纬方向应一致,以便于胶印机叼纸牙的叼纸。裁切时,刀口要光滑、整齐,不能有毛边,否则印刷时胶印机的叼纸牙不能准确叼住纸边,易引起碎纸、双张、套印不准确等故障。

2.纸张的存放

首先要求存放地的温湿度接近印刷车间,并较稳定,且存放时纸张应堆放平整,否则也就失去了存放的意义。其次要存放适当的时间,使纸张充分与环境温湿度适应,并基本定型,即便临时更换到其他地方,短时间内也不会发生尺寸变形。这样的纸张经过裁切后上机印刷,对印刷质量影响很小。但如果存放期过短,则与刚生产出的纸张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含水量不稳定,纸张发脆、易碎、易产生静电,上机印刷时,不利于输纸,且易起褶而影响印刷质量。此外,纸张不宜大批量裁切后存放,因为如果用不完,剩余的纸张也会变形。

3.印刷机对纸张的影响

印刷时,一些操作人员遇到纸张起褶、变形、套印不准等问题,就认为是纸张的质量不合格,其实印刷机调整不当也是引起印刷故障的原因之一,如过紧的叼纸牙容易将纸张的边缘叼破或叼成不平

状,影响印刷套印准确性;而叼纸牙过松,在橡皮滚筒合压时,会因油墨的黏性等因素使纸张滑动,影响纸张的套准精度和网点的光洁度;规矩调节不当也会引起纸张起褶;机器供水量过大时,也会导致纸张过分吸水而变形

(1).拷贝纸:17g正度规格:用于增值税票,礼品内包装,一般是纯白色。

(2).打字纸:28g正度规格:用于联单.表格,有七种色分:白.红.黄.兰.绿.淡绿.紫色。

(3).有光纸:35-40g正度规格:一面有光,用于联单.表格.便笺,为低档印刷纸张。

(4).书写纸:50-100g大度.正度均有,用于低档印刷品,以国产纸最多。

(5).双胶纸:60-180g大度.正度均有,用于中档印刷品以国产.合资及进口常见。

(6).新闻纸:55-60g滚筒纸.正度纸.报纸选用。

(7).无碳纸:

40-150g大度.正度均有,有直接复写功能,分上.中.下纸,上中下纸不能调换或翻用,纸价不同,有七种颜色,常用于联单.表格。

(8).铜版纸:

A.双铜80-400g正度.大度均有,用于高档印刷品。

B.单铜:用于纸盒.纸箱.手挽袋.药盒等中.高档印刷。

(9).亚粉纸:105-400g用于雅观.高档彩印。

(10).灰底白版纸:200g以上,上白底灰,用于包装类。

(11).白卡纸:200g,双面白,用于中档包装类。

(12).牛皮纸:60-200g,用于包装.纸箱.文件袋.档案袋.信封。

(13).特种纸:一般以进口纸常见,主要用于封面.装饰品.工艺品.精品等印刷。

纸张的规格

纸张的规格包括纸张的类型、尺寸和重量。

1.纸张的类型

在印刷用纸中,纸张一般分为单张纸和卷筒纸两种类型。卷筒纸用在轮转印刷机上,一般印刷大都采用单张纸。

2.纸张的尺寸

印刷纸张的尺寸规格分为单张纸和卷筒纸两种。

单张纸的幅面尺寸有:800mmXl230mm,900mmX 1280mm,1000mmX 1400mm,690mmX960mm。纸张幅面允许的偏差为土3mm,符合上述尺寸规格的纸张均为全张纸或全开纸。其中880mmXl230mm是A系列的国际标准尺寸。

卷筒纸的长度一般6000m为一卷,宽度尺寸有787mm、850mm、880mm、1092mm、1575mm、1562mm等。卷筒纸宽度允许的偏差为土3mm。

3.纸张的重量

纸张的重量用定量和令重来表示。

定量是单位面积纸张的重量,单位为g/m2,即每平方米的克重。常用的纸张定量有50g/m9,60g/m2,70g/m9,80g/m2,lO5g/m2,128g/m2,157g/m2,200s/m2等。定量越大,纸张越厚。定量在250g/m2以下的为纸张,达到或者超过250g/m2则为纸板。

令重是每令纸张的总重量,单位是kg。1令纸为500张,每张的大小为标准规定的尺寸,即全张纸或全开纸。

根据纸张的定量和幅面尺寸,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令重。

令重(kg):纸张的幅面(mz)X500X定量(g/m2)

常用纸张的分类

纸张的种类很多,约有上千种,但我们经常接触的只有百余种,涉及到印刷、装订的也只有十几种。纸张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造纸方法不同分类;另一种是根据纸张品

种不同分类。

1.按造纸方法分类

①施胶纸与非施胶纸 根据使用需要,纸张可以施胶也可以不施胶。施胶的称胶版纸,单面施胶的为单面胶版纸,双面施胶的为双面胶版纸,不施胶的为一般纸。

②涂料纸与非涂料纸 涂料纸,也称铜版纸。它是在原纸上进行涂布、增白、压光等制成的一种纸。③色纸与白纸 色纸,即染色纸,用有机或无机染料可加工出各色纸张。白纸又分有增白剂和无增白剂纸,无增白的纸也称本色纸。

④卷筒纸与单张纸 卷筒纸即纸张按一定宽度连续复卷成筒状的一种包装形式;单张纸,是将连续的纸张,按一定规格裁成所需幅面的一种包装形式。卷筒纸供轮转印刷机连续印刷使用,单张纸可在一般印刷机上使用。

2.常用纸张分类及用途

常用纸张有三种,即印刷用纸、书写制图用纸、包装用纸。

(1)印刷用纸 印刷常用纸张有凸版、新闻、胶版、铜版纸等多种。

凸版纸:一般书籍、杂志、课本和部分手册、资料等

新闻纸:报纸、期刊、部分书籍和手册等

胶版纸:高档书籍、手册、杂志、文献、一般彩图、画册、封面、商标、年历等

薄凸版纸(字典纸):普通字典、科技资料等

铜版纸(涂料纸):细网线印晶、画册、封面、高级本册封面、夹卡、台历、各种装饰书盒、高级 包装盒 等

凹版纸:有价证券、重要文件、美术图片、画册等

白卡纸:名片、请柬、证书、奖状、贺年片、包装盒、精平装书背和硬衬纸等

(2)书写制图用纸

书写纸:一般用于手册、账册、试卷等 ;无碳、有碳纸:复写、打字、发票等

打字纸:单据、信笺、表格、讲义等 ;图画纸:铅笔画、水彩画

复印纸:专为复印机用纸 ;描图纸:设计底图

有光纸:稿纸、信笺、发票等 ;宣纸:木版水印、绘画、书法、裱粘等

拷贝纸:复写、打字、商品内包装、集邮册等;

连史纸(毛边纸):书法、绘画、制作线装书

(3)包装用纸

牛皮纸:包装、卷宗、信封、纸袋、精装书背用纸等

瓦楞纸 :包装箱、垫箱板、易碎损物品包装盒或箱

黄色包装纸:包装书册、食品、临时各种包装用纸等

花纹纸:高级化妆品等各种高级小商品包装盒

一、纸张的主要性能(property)

物理性能:包括定量、厚度、紧度、透气度、施胶度和吸收性等

光学性能:包括白度、不透明度等

机械性能(机械强度):包括抗张强度、耐破度、耐折度和撕裂度等

化学性能:包括化学成分的含量、水分、PH值、灰分、铜价和粘度等

(一)纸张的物理性能

1.定量与厚度(quantity and thickness)

定量是指纸张单位面积的重量,一般以每平方米纸张有多少克表示,即g/m2。

厚度是指在一定的面积和一定的压力下,测得纸样两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紧度(tightness)

紧度是指每立方厘米纸张的重量,其结果以g/cm3表示。

3.施胶度

施胶度表示纸张抗水性能的大小。施胶度是以标准墨水划线时,不扩散也不渗透的线条最大宽度(mm)表示。

4.吸收性(absorptivity)

纸张对液体、气体具有吸收能力。吸收的原理:1)纸张纤维之间具有无数毛细孔隙,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具有大量亲水基团—OH。

纸张的含水量(正常含水量一般为7%)

吸收有害气体,不利于纸张的耐久性

(二)纸张的光学性能

白度(whiteness)是指纸张受到光照后全面反射的能力,以百分数表示。某一纸张白度下降表示纸张老化耐久性下降的指标。

(三)纸张的机械性能

纸张的机械性能又称机械强度,是指纸张在一定机械外力条件下,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也是衡量纸张耐久性的重要指标。

机械强度(mechanical shrength)取决于纸张纤维的原始强度,和纤维与纤维之间的结合强度。

1.抗张强度(tensiling strength):纸张能承受的最大张力。通常以一定宽度的试样的抗张力,以N/15mm、KN/m表示。

2.耐破度(wearproof strength):纸张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均匀增大的最大压力,以Pa、Mpa、Kpa表示。

3.耐折度(foldproof strength):纸张在一定张力下,试样来回做一定角度折叠,直至其断裂时的折叠次数,以双次表示。

4.撕裂度(tearproof strength):纸张被切出一定长度的裂口,再从裂口开始撕破所需要的力,以mN表示。

(四)纸张的化学性能

1.水分

结合水(bound water):纤维素非结晶区上有许多游离氢氧基,能于水分子氢键结合,这部分水是结合水。结合水分子排列有一定方向,赋予纤维柔韧性和好的机械强度。

游离水(free water):纤维结构中的各个单元,如微纤维之间、原细纤维之间或大分子之间存在大量毛细管,由毛细管作用所吸附的水称之为游离水。促使纸张纤维素发生各种有害化学反应,并为微生物和档案害虫提供水分。

2.纸张的PH值

酸是纤维素水解反应的催化剂,氢离子浓度越大,刺激氧桥断裂,影响纸张耐久性。

3.纸的铜价(cupric value)

铜价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100g绝干纤维素(纸浆)使氧化铜(CuO,二价铜)还原为氧化亚铜(Cu2O,一价铜)的克数。

铜价主要用于鉴别纤维素C1还原基的多少以及链的长短。纤维素分子水解、氧化后聚合度下降,暴露出更多的还原基团,铜价增大,耐久性下降。

二、纸张老化(aging)

(一)张老化的概念:在外界各种不利环境作用下,纸张主要化学成分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变化,从而使纸张性能下降的过程。

微观表现: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

宏观表现:纸张泛黄,白度下降;机械强度下降;铜价上升;酸度上升PH值减小。

(二)纸张老化原因

1.老化的内因

(1)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维素和半纤维素水解、氧化、氧化降解、光解、光氧化作用

木质素氧化和光解反应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表示分子稳定性,不宜老化程度)

(2)纸张内部的有害物质

生产过程中残留的酸、氧化剂、施胶明矾、金属离子等

2.老化的外因

高温、高湿、光线、酸、氧化剂、微生物等加速发生水解、氧化和光解反应。

(三)人工老化试验(accelerated aging test)

人为给纸张不利的外因条件,加速纸张老化速度,测出纸张白度、机械强度、酸度等理化指标,判断纸张耐久性的试验。

干热老化试验表明:纸张在温度105℃±2℃老化72小时,相当于自然室温下保存25年。以此判断纸张耐久性的好坏,并可推算出纸张的预期寿命。

一 印刷纸张尺寸

平板印刷纸张的大小和形状是由长、宽尺寸决定的。其长宽尺寸是依据印刷品的开法(最常用的为几何级数开切为32开)和印版的要求由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卷筒印刷纸只规定了其宽度(或长度),印张的长度(或宽度)则在印刷机上切出,所以卷筒纸尺寸与平板纸尺寸的实质是一致的,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印刷纸的长宽尺寸虽然是由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但并非简单的人为规定,而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第一要保持常规开法印制出的各种印刷品形状美观,不使印出的书籍呈正方形或窄长条,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第二要保持采用几何级数开法时,不同开数(如16开和32开)的书籍形状相似。

从争取印刷品形状美观的角度来看,纸张及成书的长宽比使人感觉最合适的比例是所谓的“黄金比”。“黄金比”即长:宽=1.618:1。

要保持不同开数的书籍形状相似,就要研究纸张的开切(或折叠)方法。纸张一般是按对半裁切的方法裁截。裁切(或折叠)后的长就是裁切前的宽,要想保持裁切后和裁切前形状相似,就必须保持裁切前的长与宽之比。即要求:a:b=b:(a/2),这就是说,要使32开书籍的形状与16开、64开书籍的形状保持相似,就必须使纸张尺寸的长与宽之比接近于1.414:1。

国外不少国家都采用这个长宽比。如日本平板纸841*1189(MM),我国采用的国际通用尺寸880*1230(MM)。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47-89的规定,卷筒纸的宽度尺寸(单位:MM)是:157

51562 1400 109

21280 1000

1230

900

880

787

平板纸幅面尺寸(单位:MM)是:

1000M*1400

1000*1400M

900*1280M

900M*1280

880*1230M

880M*1230

787*1092M

1092M*787

(数字后的M表示纸的纵向;卷筒纸宽度的允许误差为上下3MM,平板纸幅面尺寸允许误差为上下3MM;在本标准中尽管没有850*1168这一规格,但在目前实际运用中这一规格应用得还比较多。)

二 定量和厚度

定量是单位面积纸张的重量,以每平方米的克数来表示,它是进行纸张计量的基本依据。印刷纸张的定量,最低为25克/平方米,最高为250克/平方米。

定量分为绝干定量和风干定量。前者是指完全干燥,水分等于零的状态下的定量,后者是指在一定湿度下达到水分平衡时的定量。通常所说的定量是指后者。定量的测定要在标准的温湿度条件下(温度23上下1度;相对湿度50上下2%)进行。

在技术方面,定量是进行各种性能鉴定(如强度、不透明度)的基本条件。在实用方面,定量是决定单位重量所具有的使用面积的根本因素。纸张的定量尽管允许有一定的误差,但必须严格控制误差的限度。

厚度是在规定一定面积、一定压力的条件下所测得纸的两个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纸的厚度与纸的基本规格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印刷品的使用者和出版者来说,厚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质量指标。

厚度与定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厚度大的印刷纸张一般定量也比较高。但二者之间也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既有的厚度小的纸反而比厚度大的纸定量高,这是由于紧度(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影响。

三 令重

500张完全相同的纸页叫做一令,一令纸的重量叫做该种纸的令重。国际上也有以480张或1000张为一令的,在涉外纸张业务和使用进口纸时,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通常所说的平板纸的令重,并不是该令纸的实际重量,而是按该品种印刷纸张的标准定量推算出来的重量。

由定量计算令重的方法是用每令纸的面积乘以该种纸的标准定量。即,令重(千克)=纸张的长(M)*宽(M)*500*[标准定量(克/平方米)/1000]

因素 篇6

一、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深入研究教材, 科学处理教材, 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 适合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这就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首先, 教师要充分把握课标、理解教材, 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 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 宏观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 使教学准备工作胸有成竹, 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其次,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是统帅、是依据, 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 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事实上, 我们接触到的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知识内容的范围均有不同。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标, 结合教学实际,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 可删、可补、可改, 以确定生动活泼, 入情合理, 切实可行, 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过程和方法的掌握, 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

比如, 学习奴隶制的产生、发展和瓦解这一节就可以创设情境:从商朝的方国联盟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反映了历史发展怎样的趋势?如何理解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就是大老婆所生的大儿子吗?能否通过历史故事或历史影视剧有关情节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天现代社会是否还有残留?能否举些例子, 说明宗法血缘关系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商朝以神话王权来维护统治, 西周则以完美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 的设计来开疆拓土、巩固统治, 对你有何感想与体会?这些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不仅有利于本课重难点的突破, 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及其内涵的情感价值观。

第三, 对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做整体思考, 将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笔者所用教材的课程体系, 在知识的处理上较为灵活, 选择性较为明显, 便于探究活动的展开。但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 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 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如不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就无法理解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必然性;不了解20世纪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变化, 也就无法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等。应注意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必要时为学生“补课”, 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再比如讲现代部分“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 为帮助学生理解“曲折”的含义, 补充一些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 又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所以, 我认为注意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就是有关知识的衔接和历史兴趣的衔接,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教学生活经验做好这件事情。此外, 在符合课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 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 这样既能加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理解, 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 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比如, 可将现代部分“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起来考虑和设计教学, 这样就体现了实践和思想理论的统一。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入研究学生,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课程学习的意义, 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 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的热情, 缺少学生的参与, 或者学生参与不充分, 新课改是不可能成功的, 与新课改的目标和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是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处在为应试而学, 不得不学的被动状态,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 我认为应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即导言课, 让学生明白我们即将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使他们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其中更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 是一门对学生的人生道路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文学科, 通过教学活动,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将有助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学会用实事求是、科学的历史观来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关注自身的、中华民族的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以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和历史学习的认识, 增加对历史课的兴趣, 以此来做好与初中的兴趣衔接。

此外, 我们老师本人要尽量给学生留下知识渊博、具有亲和力的印象, 让学生通过第一印象喜欢上你。导言课最好是谈话式的, 内容最好是让学生明白历史课的功能、意义、趣味性, 从而打动他们。教师最好是和蔼可亲的, 第一节成功的导言课能让学生期待着下一节历史课的到来, 好的开端能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好的基础。另外, 我认为每节课还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 讲美国的三权分立可以联系奥巴马与国会关于美国债务上限的争论, 讲罗斯福新政可以联系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讲古代罗马可以联系当地的历史如2004年奥运会或古希腊神话、罗马城由来的故事等;另一方面, 我们还要通过精选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三、结语

总之, 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来改变以前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尤其是满堂灌满堂教等方式, 在教学设计中贯穿新理念, 运用新方法。决不能总担心讲得少、讲得浅、讲得粗, 怕学生不明白, 导致课上不完, 下来后学生累, 老师更累。而应紧密结合实际, 合理处理教材, 科学地设计每一节课。但是不管怎样, 教师应调整好心态, 积极面对新课改, 相信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因素 篇7

2016年4月1日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核安全峰会,凸显了加强国际核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标志着全球和平利用核能的发展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核电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带动核工业及相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而加快核电产业“走出去”,开展新能源产能合作,已成为中国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我国外贸新的增长点,同时对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产业格局制高点,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核电产业“走出去”的发展概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核电产业就已经以工程总承包方式向巴基斯坦进行核技术输出,成为“走出去”的最早成功范例。直至今日,我国核电产业已走过30余年的实践与创新,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一批重大技术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具备了高水平“走出去”的基础和实力。以中核集团(CNNC)、中广核(CGN)和国家电投为代表的三大中国核电运营商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陆续开展全球布局,核电产业全面“走出去”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走出去”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对相关装备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目前,我国核电技术研发与出口采取了三、四代双轨推进的战略。中核集团作为我国三代核电技术“走出去”的重要承担者,1986年以来已累计向7个国家出口6台核电机组(2台投运、4台在建)、5座微型反应堆、2个核研究设施及1座核研究中心,特别是2013年签约的巴基斯坦K-2/K-3核电项目,成功实现了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首次出口。目前正与沙特、阿根廷、英国、法国、埃及、罗马尼亚等近20个国家商谈核电及核工业产业链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中国与阿根廷签署的中阿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项目,对中国核电“走出去”意义重大。此项目中,中核集团以设计、设备、建设、资金、服务、燃料制造和处理等全产业链形式参与阿根廷核电项目,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成功出口拉丁美洲,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竞争性核电市场首次获得成功。目前,中核集团将“走出去”的战略重点放在“一带一路”沿线以阿根廷为重点的南美市场、以阿尔及利亚为重点的非洲市场以及以巴基斯坦为重点的亚洲市场。

2014年中广核集团为布局欧洲新能源市场,在伦敦成立中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英国办事处,并在法国注册成立中广核欧洲能源公司。2015年10月,中广核与法国电力公司合作,获得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及塞兹韦尔 C(SZC项目)和布拉德韦尔B(BRB项目)两大后续核电项目,其中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将在布拉德韦尔B项目中使用,这是我国核电企业首次开发建设西方发达国家核电项目,标志我国核电技术得到欧洲国家的认可。2016年3月底再传捷报,中广核与捷克能源集团在布拉格签署了《关于在核能及可再生能源领域全面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了两国未来核能合作领域及在第三国投资核电项目的潜在机遇,为中国与中东欧其他国家在“16+1”框架下深化能源特别是核能合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2015年5月我国核电领域两家大型央企--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实现了战略合并,国家核电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由此诞生。新组建的公司更具备了“走出去”所需要的从设计到运营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优势。目前,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在国际市场主要跟踪南非和土耳其的核电项目,国家核电与南非核能集团签署了《核电培训合作协议》等。同时,国家核电与中国工商银行、南非标准银行签署《南非核电项目融资框架协议》,为南非核电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2016年初,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项目“走出去”获得实质性突破。中国核建与沙特签订了《沙特高温气冷堆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未来有望涉及价值1000亿美元、发电量占沙特全国发电量50%的16座核电站的建设。同时,中国核建还与阿联酋迪拜、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高温气冷堆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这将对“一带一路”沿线中小电网国家起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全球绿色能源的发展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提供了新动力

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积极探索能源转型,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以实现可持续增长。例如,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2年明确提出“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旨在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在新兴产业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同样,绿色发展也成为新兴市场国家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在绿色能源发展方面也积极规划布局,取得了一定成就。据统计,2015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总额为3290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4%。比2011年的历史最高水平高出3%。

而核能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在低碳减排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会议召开后,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未来10-20年将成为全球核电大规模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当前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催生的持续增长的电力需求以及环境约束为我国核电“走出去”提供了强劲的外部需求和新的动力。许多国家纷纷把发展核电作为减排治污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能源战略。据世界核协会统计:到2030年前,全球有明确核电建造计划的反应堆高达158台(不包括中国的59台),新增核电共约17800万千瓦。这些新建核电将带来1.5万亿美元左右的投资。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市场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即为沿线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我国核电产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市场和机遇。原因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都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中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使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利用清洁能源的重要性,所以发展核能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工业化的选择。

从当前国际核电市场来看,国际核电发展区域的重心已由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全球正在发展和需要发展核能的国家有70多个,而“一路一带”沿线64个国家中已有核电国家19个,计划发展核电国家25个,目前规划机组140台左右,总投资规模超过1.2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新建机组将达到200多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国家在核技术应用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将成为未来核电需求和投入的重要区域。如马来西亚、埃及、哈萨克斯坦都推出核电发展规划,分别拟在2021年 建设200万千瓦、2027年建设500万千瓦和60万千瓦核电机组。此外,缅甸、柬埔寨也正在制定核电规划。因此,我国正处于“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和国际核工业格局变化的关键时期,今后以点带面,逐渐切入亚洲、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大有可为。我国核电“走出去”面临着广阔的市场与发展空间。

(三)中美核安全合作为中国核电“走出去”创造了新的条件

核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利用,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要确保核安全。而核安全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深度合作。中美作为在全球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核能国家,在核能技术创新、微堆低浓化改造、加强口岸辐射探测能力建设、废旧放射源收储等方面的双边合作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2016年3月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在北京落成,成为2016年核峰会的一大亮点,堪称中美核安保领域合作的里程碑事件,标着这中美在核能领域的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也为中国核电“走出去”创造了新的动力和条件。

由于核安保示范中心承担着为亚太地区各国提供系统、全面的核安保教育培训、测试认证、先进技术展示以及为各国培养核安全监管的技术人才等任务,将使各国有机会了解我国核电发展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并极大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核人才和技术水平的信心,对我国核能“走出去”带来积极贡献。

(四)核能技术设备的创新为中国核电“走出去”奠定了新的优势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核工业已拥有从核地质勘查、反应堆设计制造到后处理的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目前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加强,已具备了“走出去”的全产业链优势。

我国已拥有国际公认的三代核电技术两大品牌———“华龙一号”和CAP1400。“华龙一号”技术由中核集团的ACP1000以及中广核集团的ACPR1000+两项技术融合而来。其共获得743件专利和104项软件著作权,自主知识产权覆盖设计技术、专用设计软件、燃料技术、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完全实现了独立自主;重大专项CAP1400示范工程也已准备就绪,具备开工及后续连续施工要求,总体设备国产化率将超过85%。同时,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已经系统掌握了高温气冷堆的全部关键技术,其在固有安全性、多功能用途、模块化建造方面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为我国核电“走出去”提供了国际独有的优选堆型。

利用核电技术发电还需要有先进可靠的相关设备制造和核电站建设能力,从而为核电“走出去”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目前,我国核岛主设备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每年可以生产10台以上成套核电主设备,核电装备产能位居世界第一。装备国产化也取得重大进展。“华龙一号”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5%,批量化建设设备国产化率将高于95%;CAP1400国产化率80%,AP1000国产化率目标是80%。我国还掌握了海上核电装备制造能力,形成以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和一重、二重为主的核电装备制造企业,以及以沈阳鼓风机集团、中核苏阀等核级泵阀制造基地,他们已成为支撑起中国核电装备“走出去”的核心力量。

三、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竞争制约:我国核电“走出去”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当前世界核电市场已经形成多足鼎立的格局,我国核电“走出去”面临着来自美、俄、法、韩、日等核电强国的激励竞争。近年来,尽管我国核电装备制造能力已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总体上仍处于能力和质量提升期,特别是在经验和业绩、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工艺成熟性和质量稳定性等方面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从总装机容量上看,截至2015年5月,全球共有438个运行核反应堆(包括实验堆),67个在建反应堆。全球核电总装机容量为379.261GW,美国和法国分别以98.639GW和63.130GW位列前两位,俄罗斯、韩国位列其后,中国以23.025GW位列第五位,占全球核电总装机的6%。

美国作为世界上核电技术最先进的、核电装机最多的国家,其核反应堆和核配件在印度、中国、捷克、保加利亚和中东地区有巨大市场。作为另一世界级核电巨头俄罗斯,其国外核电项目数量约占世界核电市场25%的份额,合作对象包括中国、越南、印度、约旦、芬兰等至少17个国家,并在拉丁美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取得了不凡业绩。纵观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核电想要成功“走出去”,注定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未来之路任重道远。

(二)技术制约:基础研究薄弱,缺少原创技术的“自主品牌”是走出去的主要桎梏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核电产业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的发展和成就举世瞩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某些领域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我国在乏燃料安全处置和核电站退役方面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亟待得到重视和提升。软件技术的自主化与创新化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技术路线的不统一却带来我国核电“走出去”软件的兼容性和竞争性问题。

我国与美、俄、法等核电强国相比核电产业正处于品牌塑造期,华龙一号、CAP1400等三代核电技术,虽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但目前仍处于技术路线的整合或研发过程中,部分关键程序和软件仍依赖进口;一些关键设备和部件的设计、加工和材料制造等技术还没有实现自主化;特别是在核电标准和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完全依靠自主品牌“走出去”仍存在诸多障碍。核电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我国核电若要走在世界核电产业发展前列,仍需取长补短,不断实现创新突破和提升。

(三)安全制约:我国核电“走出去”面临政治、经济风险与核安全威胁

我国核电“走出去”面临着核设施、核材料安全与核废料处理等的严峻挑战。世界范围内核恐怖主义的威胁也切实存在,南亚、中东、东北亚等地区核问题就是典型的事例。同时,“走出去”的政治、经济风险也不容忽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的政治上还处于动荡期,新旧政府更替频繁,项目即使投标成功或者在建,仍会面临取消或被停止的风险,使我国核电企业和金融机构承担融资损失。还有的国家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较大,财政收支失衡,债务问题突出,治安状况欠佳,甚至有的存在战乱的可能。

同时,核电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核电站建设之前,需要进行严格选址,为核电站后续运营提供一个安全的自然环境,而且,在后续建造和运营过程中,还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安全措施和法规体系来防范出现PX泄露、项目失火、以及人为制造的安全事故等。而我国国外核电项目在后期运营过程中,由于当地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或安全意识不高都可能给我国海外核电项目带来致命的打击。这些都将成为我国核电产业成功“走出去”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融资制约:核电“走出去”融资渠道单一,成本高

我国核电企业贷款来源渠道单一。核电企业“走出去”主要依靠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商业贷款。而核电项目投资所需金额巨大,贷款规模难以满足核电“走出去”的需求。尽管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但还没充分发挥其对核电出口的支持作用。而且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也存在两难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国家设立的股权性投资机构对短期回报率要求较高,而核电项目特点却是建设周期长,很难满足股权投资机构的收益要求。

我国核电企业融资成本高。目前,我国对核电长期出口信贷美元利率并没有明确规定,一般在5%-6%左右。而美日等国对核电项目出口信贷美元利率在1%-3%左右。例如,韩国在2009年中标约旦核电项目,所提供贷款利率为2%。俄罗斯为竞标阿根廷核电项目,向阿方提出的融资方案中提供56亿美元贷款,利率仅为1%。而且偏高的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则进一步提高了融资成本。可见,解决我国核电企业“走出去”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成为当前亟待突破的瓶颈。

参考文献:

[1] 张金城,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战略研究,国际贸易,2015年第9期.

[2]刘向阳:中国核电市场新图谱,对外经贸实务,2015年第7期.

[3] 朱强,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5年.

[4] 冯昭奎,“减核电”时代日本能源外交新布局,经济参考报,2015(5) .

[5]张栋,世界核电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第12期.

[6]A Roadmap to develop new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2010, http://nuclear.energy.gov/np2010/reports/ ntdroadmapvolumel.pdf.

[7]IAEA,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4 (Pari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14).

[8] 蔡立亚,王苏礼,中国未来核电发展空间研究,中国能源,2016年1月.

[9]张萌,世界核电出口国经验及对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建议,中国核工业,2015年第8期.

上一篇:醉翁亭记原文及其翻译下一篇:疫情期间三八妇女节妇联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