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案件中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离婚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篇1
关于当前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婚姻家庭领域里的财产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离婚案件中财产纠纷越来越复杂,财产种类越来越多,财产争执标的额越来越大。但由于现行法律不够完善、当事人财产约定意识不强等原因,有的财产难以公平有效分割,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亟需引起重视。
一、存在问题
一是当事人不择手段争夺财产。当夫妻感情破裂时,对财产的争执往往寸金不让。有的一方当事人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择手段,采取各种形式争夺财产。有的一方当事人为了迫使对方在财产问题上作出让步,不惜“鱼死网破”,以掌握对方非法证据或不宜为外人所知的隐私为胁迫点,给对方开出条件,一旦不同意,就扬言一损俱损,鱼死网破。例如,到一方当事人单位“闹事”,不让其“好过”为手段,迫其就范。有的一方当事人在财产分割问题上伪造债务,作假证言。例如,父亲在支持儿子购房时并未有借条,但在离婚时,补写欠条的情况等。有的一方当事人私自售卖共有财产或运用虚开发票、大肆消费、私自卖房等手段隐匿自己的财产。例如,一方当事人从银行现金支取后,另换户头转存另外银行。再例如,一方当事人购买一件一千元的大衣,但通过熟人开具了三千元的发票,以解释财产去向。二是多类财产难以分割。首先,房产分割难。由于婚前婚姻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以及目前中国住房现实因素,房屋分割一直是离婚案件中的首要难题。对一般家庭来说,房子就是价值最大的共同财产,又与正常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最受重视。但房子争议涉及到购房款的支付、房权人的共有、产权过户的程序、新旧法律地冲突等相关复杂问题,造成在离婚案件中难以分割。例如,对于按揭房屋财产的分割,《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此都没有明确规定,给案件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其次,共同股权分割难。当前,公司股权夫妻共有的情形日趋增多,离婚案件中涉及夫妻股权的分割不断出现。但由于公司利益主体多且法律关系复杂,在实际审理中难以对股权进行合理分割。最后,无形财产分割难。当前现行法律对有形财产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而忽略了无形财产的存在。司法实践中常出现夫妻共同财产大部分用于支持配偶一方智力投资。例如,出国深造、读研究生或学习专业技术。当一方学成或尚未学完时另一方提出离婚,这时如果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可分的实物已不多,即使全部分割给“支持一方”,仍然显失公平。
三是假借离婚逃避债务或骗取财产。有的一方当事人通过行政手段假离婚分割财产、逃避债务、规避法律。例如,某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借款买了一辆高级轿车,后来双方协议离婚,离婚时这笔债务还没有清偿。在离婚协议中,双方约定所有的财产归女方,而男方承担债务。当债权人向男方主张债权时,男方却说自己没有偿还能力。还有的一方当事人利用法律漏洞,采取闪婚闪离、多次离婚等卑劣手段骗取对方财产。例如,曹某与丈夫孙某在结婚前将房子和80万企业股金进行了财产公证。约定结婚一年内离婚的,财产归男方所有,结婚一年后五年内离婚的,双方各得一半。但在结婚整一年后,曹某就向法院提出了离婚并提供了孙某与异性暧昧的证据。最终,法院判决孙某支付曹某70万元。再例如,某地50多岁的于女士先后与4名男性结婚,又以各种理由分别向法院提出离婚,每次于某都“合法”分得了一套房产。
二、意见建议
一是完善立法。建议完善房产分割、共同股权分割、无形财产分割、借离婚之名逃避债务或骗取财产等方面具体事项的立法。例如,对于按揭房屋、有限产权房屋、父母购买的房屋等不同情况的房产分割,建议在遵循男女平等,照顾无过错方、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等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维护国家、集体财产利益,平等,保护售购房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原则;对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分割、独资企业中的财产分割、合伙企业中财产份额的分割、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分割在双方协商为主基础上对具体问题具体情况进行详实细致的规定;对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财产建议充分评估家务劳动对于夫妻各自人力资本及其预期利益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一方因增加人力资本而耗费的成本及取得到预期利益进行分割的同时,对于另一方减损的人力资本予以适当地补偿。
二是提高群众财产约定意识。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门户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婚前财产约定和公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群众个人财产保护意识。使群众逐渐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建议婚姻登记部门在婚姻登记的同时向夫妻双方提供婚姻指导、法律咨询和财产约定服务,鼓励前来登记的夫妻双方进行婚前财产约定或公证。建议夫妻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三是完善夫妻共同财产清算制度。在夫妻共同财产方面建议建立有效的清算和保障公平制度,公平清算双方当事人的共同财产。例如,对一方名下的财产,另一方应有权调查取证,如果不能给予保证,应该举证责任倒臵即另一方证明自己没有那么多财产。同时,建议制定和实施国家个人财产登记、执行等方面制度,以保障离婚时财产数量的真实可靠、宜于查询以及执行的可行性,进而从制度上改变目前离婚妇女带来的种种不便,避免因一方当事人故意转移、变卖、挥霍财产而造成另一方当事人得不到应有财产份额的问题。
离婚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篇2
(一)庭审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1)案件开庭时,书记员不宣布法庭纪律,不宣布“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不向审判长报告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的出庭情况。
(2)法官宣布开庭后,核对当事人的身份不够规范和详细,不询问当事人对对方出庭人员有无异议。对没有确认送达地址的当事人,未做到当庭确认,容易造成裁判文书无法送达。
(3)当庭不宣读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认为没有必要。
(二)法庭调查阶段存在的问题
(1)当事人起诉或答辩陈述时,有些案件由委托代理人宣读诉状或答辩书后,法官没有询问当事人是否同意或是否有补充。
(2)法官没有根据案件诉讼请求和答辩归纳争议焦点和法庭调查重点,不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归纳案件争议焦点和法庭调查重点不准确,只是简单地对当事人的陈述进行总结。
(3)法官对案件审理的思路不清晰,不能很好地指挥并引导当事人针对要查明的事实有条理地进行举证和质证。对当事人列举的与案件无关的证据没有予以及时制止。没有引导双方当事人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和证明力进行充分地质辨。
(4)对出庭作证的证人的身份查证不规范,不查明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审查证人证言证据时,不审查出具书面证词的证人的基本情况,如证人与当事人何种关系、证人的年龄,是否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等,而这些直接涉及证人证言的证明力。
(5)法庭调查结束前,对法庭调查认定的事实和当事人争议的问题不归纳总结。一些可以当庭认证的证据不做当庭认证,也不作说明。对无争议的事实不进行归纳,当庭认证的理由过于简单,说服力不强。
(三)法庭辩论阶段存在的问题
(1)不归纳辩论焦点或对辩论焦点归纳不准确,争议问题不突出,任由当事人自行辩论。
(2)对当事人与案件无关的陈述或对同一理由多次重复以及不文明的动作不能很好地制止。没有在辩论开始前告知当事人不准用污秽、讽刺、挖苦等人身攻击的语言。
(3)不能正确引导当事人作最后陈述,有的顺序混乱。
(4)引导当事人进行调解做得不够,有的只是走过场。
(四)庭审纪律方面的问题
(1)法官开庭迟到现象。特别是普通程序的案件,影响案件按时审理,很不严肃。
(2)当事人不按时到庭,法官不进行训诫。庭审中当事人未经法官允许,直接入席就座,法官也没有反应。
(3)个别法官自身没有按规定关闭通讯工具。庭审过程中接打电话,不能正确运用法槌对违反法庭纪律的情况予以制止或警告。
(4)旁听人员随意进出法庭不进行制止,未成年人、醉酒的人也进入法庭旁听。
(五)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1)因审判法庭建设滞后,法庭环境较差。法桌、法椅、当事人座位和旁听席破旧,缺少标志牌,体现不了法律威严。
(2)各方当事人的坐席不分明,标志牌的摆放不够规范,有的当事人与其委托代理人隔开而坐。当事人多的案件,因座位不够,当事人只能坐到旁听席。
(3)有些法官坐姿不正,一些不良习惯动作也表现在审判庭上,形象不好。合议案件整体配合不够,法官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法官心思根本没在法庭上。
(4)庭审用语不规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庭语言不公正。审判活动中,有的法官法庭语言的倾向性时有暴露,法官有意或无意在语言上偏袒某一方,显得不公正。比如在庭审中,法官肆意打断当事人或委托代理人的发言,不让其充分发表意见,语言中往往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二是法庭语言不客观。例如,法官问一方当事人:“你将违约情况讲一下。”在没有认定违约之前,是不能让当事人陈述违约情况的。这些说明法官不能客观对待案件事实,未审先定、主观臆断。三是法庭语言的不科学。使用的语言过于书面化、概念化或者过于口语化、庸俗化,没有科学性。审判工作不同于一般性工作,法庭语言应当兼具法律性和通俗性。审案时,既不能用“白话”、“土话”,也不能用晦涩难懂的专业语言。
(5)少数案件中,审判员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准备不足,未提前做好当事人或代理人的工作。出现问题应变不足,不能做到及时制止。
二、解决的对策
(一)提高法官驾驭庭审的能力
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直接体现出庭审法官的综合素质,法官庭审驾驭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理案件质量的高低。提高法官驾驭庭审能力,主要是要提高法官以下几种能力:
1.指挥驾驭能力
法官指挥驾驭庭审以精通庭审程序、熟悉案情、理清审理思路为前提。因此法官要认真做好庭前准备工作,认真审阅诉讼材料,做到熟悉案情,熟知案件审理涉及的法律法规,掌握当事人冲突的核心,归纳出案件审理的焦点,并对庭审顺序和庭审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法官对双方当事人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应有袒护一方的情形和语言的发生。法官要树立庭审的权威,特别要克服“任意诉讼”①。
2.庭审控制能力
庭审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正确引导当事人进行举证、质证、辩论,能够控制法庭局面,维持好法庭秩序、纪律,果断处理突发事件。法官要根据案件审理的需要把握审理方向;引导当事人按正确的顺序进行发言、举证;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有效制止与案件无关的陈述。要突出质证重点,把握质证方式,确定认证证据。在辩论阶段,法官要引导双方对案件定性、争议焦点和法律适用等进行辩论,对双方在辩论发言中出现的重复、跑题或者不文明和违法的内容,要予以制止。要控制庭审节奏,对双方争议不大、意见一致的内容可节奏快些,对双方争议较大、事实比较复杂的内容,庭审的节奏可慢些。
3.认证分析能力
法官要注意引导当事人解决举证层次不清楚、重点不突出、关键把握不准及质证不到位等问题。要坚持少发问,做到“精问”,拾遗补漏,对质证中没有涉及但又必须查明的问题及时发问,以保证质证效果。法官的认证分析能力是能否做好质证、认证工作的关键和前提。在庭审中,有些法官对争议焦点的归纳不够准确,逻辑混乱,法庭调查缺乏层次,举证责任分配错误,把本应由原告举证的证据,要求被告举证,直接影响了当事人实体责任承担的确定。在庭审中,法官要注意适时进行归纳总结,对各方当事人一致的意见及时予以确认,对应当作出认定的证据及时进行认证,对能够当庭作出裁判的应尽量当庭裁判。
4.法律适用能力
精通程序法律规定是做好庭审的关键,否则在庭审中出现的程序问题,法官无法应对。实体法的适用是作出公正裁决的关键。
5.语言表达能力
法官在庭审中的语言表达,直接关系到庭审的效率和质量。人的最初形象不仅从外表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语言文明、准确,是法官形象的主要标志。
因此,在庭审中,法官语言要严肃、规范、清楚,语调要抑扬顿挫,语速要快慢适当,告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要全面、规范、准确。庭审应当使用普通话,避免用“白话”、“土话”审案,多用法言法语。针对不同层次的当事人,在使用法言法语的基础上适当变通,使当事人能够正确理解,从而及时展开庭审,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二)规范庭审行为、端正审判作风
法官驾驭庭审能力是法官的内在素质,而庭审行为和审判作风则是法官的外在表现。规范庭审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庭前准备,对基本案情做到心中有数,保障庭审的顺利进行
庭审前要有周密的计划,这是庭审活动中的首个关节点。庭前准备的内容和要求在民诉法中已有明确的规定,从审判实务中看,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庭前准备工作外,笔者认为应抓住核心问题进行准备,即固定证据和整理争议焦点。②这是因为,开庭审理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对证据进行实质性审查和对案件进行实体性判断。在整理争议焦点中,法官要理清什么是争议焦点,有几个争议焦点,以此做到心中有数。
现在“一步到庭”③模式普遍应用,这样做虽然可以防止法官先入为主,有利于司法公正,但这种审判模式由于缺少必要的庭审前的准备工作,法官开庭审理案件时情况不明,往往把握不了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使庭审驾驭能力被削弱。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强化法官在庭审中的诉讼指挥权与管理权,必须在庭审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对当事人告知其诉讼权利、义务,根据当事人争讼案件类型不同,以及所争议的焦点,告知当事人举证的内容、范围、方式、时限等相关事宜。对当事人无法收集到的证据,审判人员要依职权调查取证,以助庭审时正确认证。对案件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为保证法官在庭审中心里有数,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举证目录及所要说明的问题,使质证更全面,更具有针对性,使法官不致于手忙脚乱、无可适从。
做好庭前准备,要认真阅卷进行归纳。在民商事审判中,主要审查诉请范围、诉讼主体资格,归纳和掌握当事人的诉辩主张是什么,各自主要观点,争议焦点,归纳庭审的焦点是什么等;主审法官要根据具体案件设计庭审提纲,对如何组织驾驭庭审做到胸有成竹;做好庭审前各项物资、技术、安全保卫准备工作;要能预测庭审变化,根据案件预测庭审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当事人情绪波动互殴或殴打法官等,做到有准备,遇事处变不惊。
2.庭审程序合法,各阶段层次清晰,确保庭审程序的完整、有序,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庭审中举证、质证、发表意见要按诉讼法规定的顺序进行,要正确主持诉讼双方的陈述、询问、举证、质证、辩论。准确固定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认定法律关系的性质。准确归纳争议焦点,引导当事人举证质证,查明案件事实。
3.讲究司法礼仪
法官应时刻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的举止,仪表端庄大方,言行举止规范,思路清晰,问话有条理、合逻辑,用语文明,增强当事人的信任感,体现司法文明,维护人民法院的尊严和法官的良好形象。
讲究司法礼仪,首先要做到开庭衣着整洁,举止端庄,讲究仪表。法官坐在审判台上如果衣冠不整,既不严肃庄重,又会使当事人感觉法官对本案的裁判缺乏自信,对法官是否能做到公正裁判失去信心。其次,庭审中,法官必须表情自如,态度认真,感情淳朴,从容大方,不卑不亢。切忌坐无坐相,站无站相,动作随便,不修边幅或浓妆艳抹,举止轻浮,手机响个不停,这些都不是一个法官的庭审形象。
4.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诉讼参与人和包括旁听人员的情绪激动、行为过激时,法官应当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对情节严重者应予以警告、训诫,并可责令其退出法庭,或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三)恰当运用审理技巧
1.以庭审目的为指导准备庭审提纲
几乎所有法官在开庭前都撰写庭审提纲,但紧扣庭审目的的庭审提纲和程序提示性的庭审提纲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应当明确,庭审提纲不只是提示法官到什么阶段问什么话,更重要的是把所有影响“水落石出”和“是非分明”的因素都要预先想到。这样的提纲才能真正帮助法官提高审判工作质量,孕育出司法的智慧。
2.控制庭审节奏
控制庭审节奏并不是简单的“快时放慢、慢时加快”,而是要求法官根据庭审目的的实现情况和当事人的接受状况,调节庭审的进度。控制的节奏体现着法官的内心判断形成过程。如果法官内心已经形成判断,庭审进度便不应太慢;而在问题尚未查清的情况下,不应太快。控制庭审节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事人双方的反应。如果当事人没有从庭审过程中获得与法官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则表明庭审活动未被认同,纠纷难以真正解决。
3.法官自己少说话,让证据多说话
法官替证据说话乃庭审之大忌。证据是法官认定事实的最大帮手。庭审中,法官要尽可能多让证据“说话”,而不是由法官自己说话。法官应当通过证据最大限度地还原法律事实。
4.精神专注,及时反应
法官在整个庭审过程中必须集中注意力,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不仅能体现法官勤勉敬业的职业道德风貌,而且能帮助法官掌握案件每一个细节,避免任何小的差错。
注释
1任意诉讼就是法官在庭审中任凭当事人东拉西扯而不加以指挥引导,造成当事人“任意诉讼”.
2固定证据就是在准备工作中,将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证据和依当事人申请或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材料进行质证的活动;整理争点就是归纳和确定双方当事人争议的主要焦点.
离婚案件中的离婚难问题探究 篇3
【关键词】离婚;感情破裂;调解;诉讼
起诉离婚是我国公民解除婚姻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我国现行《婚姻法》的规定,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应当先进行调解。如果调解无效,则必须对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进行认定,并以此作为判决准否离婚的依据。为便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于1989年出台了关于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司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于2001年修订《婚姻法》时专门就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增加一款。这些列举性的条款确实为司法工作者提供了参考,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离婚难”。
一、离婚难问题的提出
我国实行婚姻自由,只要双方自愿,只需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领取离婚证即可,这并不难。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存在于离婚诉讼中,若被告不同意离婚,原告想要离婚有多难。在这里,我们就以L区法院的离婚案件相关数据为研究蓝本,揭示离婚难问题。
(一)判决准予离婚少
自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11月10日,L区法院已结离婚案件559件,其中撤诉164件,调解结案304件,判决不准离婚49件,判决准予离婚的只有37件,仅占6.6%。在判决准予离婚的37个案件中,以被告下落不明满二年为由的有21件,被告同意离婚的有8件,而真正是在被告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经法院判决准予离婚的只有8件。在判决不准离婚的49个案件中,被告都是不同意离婚的。
(二)调解、撤诉结案多
调解和撤诉的案件数量能达到离婚案件总数的83.7%。这么高的调撤率并不能代表法院化解夫妻矛盾的成功率有多高,相反,这也是离婚难问题的一种体现。
对于经调解自愿离婚的案件,有些是法官成功劝说被告放弃这段婚姻,更多的是没有达到感情破裂的标准,原告在子女抚养、财产权利方面做出巨大让步后换取被告的同意。由此可见,调撤率过高反映出的是起诉离婚难度高。
(三)法律规定适用难
在判决结案的案件中,原告提出被告实施家庭暴力的有11件,但只有1件被法院认定构成家庭暴力,并由此判决准予离婚;原告提出被告有赌博、酗酒等恶习的有5件,但只有1件判决准予离婚,且主要判决理由是分居满二年;原告提出因感情不和分居的有17件,但只有2件以此为由判决准予离婚。
(四)离婚要打持久战
在判决准予或不准离婚的86个案件中,原告为了与被告离婚,第一次到法院起诉的有63件。在这63件中有23件是判决准予离婚的,占到36.5%。
在8个被告不同意离婚而被法院判决准予离婚的案件中,有3件是原告第二次到法院起诉,有2件是第三次起诉,有1件是第四次起诉。这再次说明,到法院起诉离婚一般都要经历两次以上才能成功。在以被告下落不明满二年为由起诉的21个案件中,也有4件是第二次起诉,有1件是第三次起诉。
二、离婚难的原因
(一)法律规定过于抽象
不管是《婚姻法》还是司法解释,其中某些条款的规定过于抽象,造成当事人举证困难,法院认定也很困难。例如“实施家庭暴力”,施暴者采取何种方式,达到何种程度才能构成实施家庭暴力?再如“有赌博恶习屡教不改”,另一方要“教”到何种程度才算“屡教”,有恶习一方又如何才算“不改”?司法实践中,以类似规定作为准予离婚判决依据的案例简直是凤毛麟角。
(二)法律规定不切实际
还有某些条款的规定不切实际。例如,“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难以想象原告如何才能熬过两年;“一方与他人通奸、非法同居,经教育仍无悔改表现”,就算这一方有悔改表现,难道另一方,尤其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就必须接受?对于期望从婚姻中解脱的当事人来说,未免过于苛刻,甚至有些残忍。类似规定也几乎没有在判决书中出现过。
(三)法院判决过于慎重
婚姻关系的解除,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审理离婚案件时慎重判决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很多法院在实践中过于慎重,可以判决准予离婚的而判决不准离婚。若起诉离婚的当事人正遭受家庭暴力,却因举证困难而不被法院支持,那这对于当事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四)法官自由裁量较少
《婚姻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在列举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具体情形之后,都有一款兜底条款。也就是说,法官需要在审理中对其他情形进行判断,行使自由裁量权。可是这种自由裁量在实践中很少见。例如很多不愿意离婚的被告总是对法院避而不见,拒不配合法院的工作,导致法院送达难。即使费尽周折成功送达,被告也会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甚至直接宣称要拖着原告。法院在此类当事人面前步步退让,不仅让原告寒心,也有损司法权威。
三、离婚难问题的解决
解决离婚难问题并不是倡导绝对的离婚自由,而是为了帮助深陷在痛苦婚姻中的人们及时得到解脱,给予他们应得的正义。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适当降低感情确已破裂的标准
我们认为,感情是否确已破裂是当事人的切身感受,而这种感受与社会大众处在相似情形下的感受基本一致。因此,婚姻法规定的感情确已破裂的标准应当符合社会常理。例如,关于“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不应设定“持续、稳定”这么高的标准,这显然高估了中国人对配偶出轨的容忍度,建议直接修改为“有配偶者与他人发生性关系”。关于“家庭暴力”,不应等到发生严重后果时才予以重视,只要达到轻微伤即可予以认定。关于“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减少为半年较为人性化。
(二)建立感情裂痕登记制度
感情是个复杂的东西,有时候虽然夫妻一方并没有婚姻法规定的导致感情破裂的情形,但另一方就是对他/她没有感情了。我们不鼓励随意提出离婚,反而也支持给当事人冷静考虑,治愈感情裂痕的机会,因此可以建立感情裂痕登记制度。夫妻一方认为双方感情出现裂痕,产生离婚念头的,可以到社区进行登记,由社区委派人民调解员对双方进行调解。如果半年以后双方的感情裂痕仍未愈合,当事人即可以感情确已破裂为由到法院起诉离婚。法院再次调解无效后,即应判决准予离婚。当然,这一制度并不是必须的前置程序,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鼓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通过对夫妻二人言谈举止的细心观察,凭借常人思维和生活经验就可以判断其感情如何。法律无法将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形列举完全,于是设定了兜底条款。因此,法官应当充分行使手中的自由裁量权。在现行婚姻法修改前,法官能做的就是把兜底条款利用好。放开了法官的手脚,法官就不必想方设法劝说原告撤诉,也不必费尽心思达成并不公平的调解协议。
(四)严格保障诉讼正常进行
在很多离婚案件中,被告认为只要对法院避而不见就可以达到不离婚的目的,而实际上也基本上确是如此。只要被告不到庭,法院就不敢轻易判决准予离婚。因此,为保障原告合法权益,更为了维护司法权威,法院应当严格保障诉讼正常进行。如果被告经两次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法院应当敢于对其进行拘传。如果被告隐匿行踪,法院根本无法找到,但通过电话又能联系上,则可以视为放弃挽回婚姻的机会,法院可以直接判决准予离婚。
(五)修正社会观念
离婚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篇4
一、被执行人离婚逃债情况简介
1、进入执行程序后,涉及被执行人离婚逃债的情况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债务产生后,未进入诉讼程序,债务人便和其配偶离婚,以逃避债务;(2)执行法律文书诉讼过程中债务人和其配偶离婚逃避债务;(3)执行法律文书生效后未进入执行程序,债务人离婚逃债;(4)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离婚逃避债务。
2、离婚逃债途径主要有:(1)通过法院(本院或其它法院)调解离婚,双方达成和解协议。(2)通过婚姻登记机关离婚。(3)通过公证机关分割财产后,再通过婚姻登记机关离婚逃债等。
3、离婚逃债行为构成要件,笔者认为、离婚逃债行为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几点:1被执行人必须有离婚逃债的行为存在,即被执行人实施了旨在逃债的违法行为,它是一种违法行为。
2、该行为发生在债务产生后,包括(1)债务产生后诉讼前。(2)执行法律文书诉讼过程中。(3)执行法律文书生效后。
3、该行为必须是被执行人故意所为。(1)在离婚时向有关机关隐瞒债务。(2)分割债务未征得了债权人的同意,是在暗中对可供被执行财产进行处分的。(3)财产分割明显不公平。有的将被执行人个人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全部分给被执行人配偶,有的被执行人配偶分得全部夫妻共同财产,被执行人仅分得少量随身物品,债务都由被执行人承担,以此逃避债务。
4、行为人必须是实施离婚逃债行为的人。
5、其处分财产尚未被明确为执行标的,即不是法律文书中指定交付的财物、票证,也不是已被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是蒋来可能成为执行对象的财产。
二、我国对离婚逃债强制执行制度现状现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宏观上对恶意逃债问题,已明确了打击力度。2002年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人民法院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立法解释列举了拒不执行的五种情形,第(一)为“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各级法院领导多次强调:执行工作是确保债权人的债权能够真正得到实现的重要法律保障,法院要强化执行措施,加大执行力度,及时执行各类案件,特别是对恶意逃债的典型案件进行曝光。但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对接收逃债财产人或恶意串通协助逃债的人,能否追加其为被执行人法律未作出明确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213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71条至第274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等追加、变更被执行主体的条款,对此类问题都没有涉及,在执行程序中未明文规定对接收逃债财产人或恶意串通协助逃债的人的强制手段,对被执行人躲避执行,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的各种情况在法律规范方面缺乏相应的对策,只是有关实体法规定了逃债行为的无效,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7条第2款规定,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约定(财产分割约定)其约定无效。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下列民事行为无效:(第四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调查报告《浅谈执行案件中涉及被执行人离婚逃债问题的处理》。(第七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例合同纠纷,债务人通过离婚逃债放弃到期债权或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可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债权人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在离婚逃债问题的处理上,从我国离婚逃债强制执行制度现状看,被执行人通过与其配偶离婚逃债后,造成债权人的财产损失,现还不能通过执行程序迅速解决。因法律还未明确规定在执行程序中裁定追加被执行人原配偶或接收逃债人财产人为被执行人,如果适用《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条款,通过诉讼行使撤消权,不但给债权人造成了很多不便,易造成债权人财产损失,使逃债的人越来越多,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执行案件被执行人离婚逃债如何处理在执行程序中,发现被执行人离婚逃债的情况,笔者认为,如果被执行人是在执行法律文书诉讼过程中或执行法律文书生效后与其配偶离婚逃债的,应直接追加被执行人原配偶为被执行人,体现执行工作“效率优先”的特点,体现公平原则。具体处理,可分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婚姻登记机关或通过公证机关分割财产后再通过婚姻机关离婚逃债的,应根据有关实体法认定被执行人与其配偶分割财产的行为无效,再裁定追加被执行人的配偶为被执行人。二是利用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离婚逃债的,不在执行程序中直接追加被执行人的配偶为被执行人,而是按审判监督程序先撤销被执行人有关财产分割协议后,再裁定追加被执行人原配偶为被执行人。在执行程序中,虽然目前根据有关强制执行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离婚逃债的情况下可根据实体法裁定追加被执行人原配偶为被执行人,但离婚逃债实属一种无效民事行为,其行为应始终无效。最高法院《关于适用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71条已明确规定:如果依有关实体法的规定有权利义务承受人的,可以裁定权利义务承受人为被执行人。从以上法律规定可看出,现有关强制执行法已规定了某些方面可依据实体法裁定追加被执行人。依据实体法行使裁判权,法学理论界原争议很大,现观点基本超于一致,承认在执行程序行使裁判权时,可根据实体法作出裁判,在目前情况下,在执行程序中,可根据实体法认定(离婚逃债)被执行人与其配偶财产分割协议无效,裁定追加被执行人配偶为被执行人,此做法已在执行实践中得到一致赞同,也得到法学理论界的支持。在执行程序中,裁判权可由执行局裁判庭行使(未设裁判庭的由综合科行使),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实行听证制度,在目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救济手段为允许当事人向上级法院申请复议。体现“公正、效率”主题。对债权人起诉前,债务人便离婚逃债的,笔者认为,不能在执行程序中直接追加被执行人原配偶为被执行人,应根据不同情况,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则根据不同的案件适用不同的实体法,保护债权人行使撤销权。例如,我国《合同法》第七十四条就规定了,债权人行使撤销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无效。
离婚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篇5
【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文字号】法发〔1993〕32号
【颁布时间】1993-11-3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
【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通知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 现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在执行中注意总结经验,有何意见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603次会议讨论通过)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分清个人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共同财产,坚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照顾无过错方,尊重当事人意愿,有利生产、方便
生活的原则,合情合理地予以解决。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审判实践,提出如下具体意见:
1、夫妻双方对财产归谁所有以书面形式约定的,或以口头形式约定,双方无争议的,离婚时应按约定处理。但规避法律的约定无效。
2、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包括:(1)一方或双方劳动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2)一方或双方继承、受赠的财产;
(3)一方或双方由知识产权取得的经济利益;
(4)一方或双方从事承包、租赁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5)一方或双方取得的债权;(6)一方或双方的其他合法所得。
3、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复员、转业军人所得的复员费、转业费,结婚时间10年以上的,应按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复员军人从部队带回的医药补助费和回乡生产补助费,应归本人所有。
4、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财产,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在分割财产时,各自分别管理、使用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双方所分财产相差悬殊的,差额部分,由多得财产的一方以与差额相当的财产抵偿另一方。
5、已登记结婚,尚未共同生活,一方或双方受赠的礼金、礼物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具体处理时应考虑财产来源、数量等情况合理分割。各自出资购置、各自使用的财物,原则上归各自所有。
6、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房屋和其他价值较大的生产资料经过8年,贵重的生活资料经过4年,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7、对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难以确定的,主张权利的一方有责任举证。当事人举不出有力证据,人民法院又无法查实的,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
8、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均等分割。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和财产的来源等情况,具体处理时也可以有所差别。属于个人专用的物品,一般归个人所有。
9、一方以夫妻共同财产与他人合伙经营的,入伙的财产可分给一方所有,分得入伙财产的一方对另一方应给予相当于入伙财产一半价值的补偿。
10、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生产资料,可分给有经营条件和能力的一方。分得该生产资料的一方对另一方应给予相当于该财产一半价值的补偿。
11、对夫妻共同经营的当年无收益的养殖、种植业等,离婚时应从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经营管理考虑,予以合理分割或折价处理。
12、婚后8年内双方对婚前一方所有的房屋进行过修缮、装修、原拆原建,离婚时未变更产权的,房屋仍归产权人所有,增值部分中属于另一方应得的份额,由房屋所有权人折价补偿另一方;进行过扩建的,扩建部分的房屋应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
13、对不宜分割使用的夫妻共有的房屋,应根据双方住房情况和照顾抚养子女方或无过错方等原则分给一方所有。分得房屋的一方对另一方应给予相当于该房屋一半价值的补偿。在双方条件等同的情况下,应照顾女方。
14、婚姻存续期间居住的房屋属于一方所有,另一方以离婚后无房居住为由,要求暂住的,经查实可据情予以支持,但一般不超过两年。
无房一方租房居住经济上确有困难的,享有房屋产权的一方可给予一次性经济帮助。
15、离婚时一方尚未取得经济利益的知识产权,归一方所有。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另一方予以适当的照顾。
16、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后共同生活中自然毁损、消耗、灭失,离婚时一方要求以夫妻共同财产抵偿的,不予支持。
17、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
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4)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18、婚前一方借款购置的房屋等财物已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的,为购置财物借款所负债务,视为夫妻共同债务。
19、借婚姻关系索取的财物,离婚时,如结婚时间不长,或者因索要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
对取得财物的性质是索取还是赠与难以认定的,可按赠与处理。
20、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未从家庭共同财产中析出,一方要求析产的,可先就离婚和已查清的财产问题进行处理,对一时确实难以查清的财产的分割问题可告知当事人另案处理;或者中止离婚诉讼,待析产案件审结后再恢复离婚诉讼。
21、一方将夫妻共同财产非法隐藏、转移拒不交出的,或非法变卖、毁损的,分割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的一方,应予以少分或不分。具体处理时,应把隐藏、转移、变卖、毁损的财产作为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的一方分得的财产份额,对另一方的应得的份
额应以其他夫妻共同财产折抵,不足折抵的,差额部分由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的一方折价补偿对方。对非法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的一方,人民法院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22、属于事实婚姻的,其财产分割适用本意见。属于非法同居的,其财产分割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处理。
离婚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篇6
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wad();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时效性=有效#单位代码=301#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时间=19931103#实施时间=19931103#内容分类=离婚 赡养 抚养 扶养#文号=法发 1993 3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603次会议讨论通过)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及有关法律规定,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审判实践,提出如下具体意见: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2、父母双方协议两周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3、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4、父方与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5、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6、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予准许。7、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8、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9、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10、父母双方可以协议子女随一方生活并由抚养方负担子女全部抚育费。但经查实,抚养方的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不予准许。11、抚育费的给付期限,一般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育费。12、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育费:(1)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2)尚在校就读的;(3)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13、生父与继母或生母与继父离婚时,对曾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继父或继母不同意继续抚养的,仍应由生父母抚养。14、《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施行前,夫或妻一方收养的子女,对方未表示反对,并与该子女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离婚后,应由双方负担子女的抚育费;夫或妻一方收养的子女,对方始终反对的,离婚后,应由收养方抚养该子女。15、离婚后,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或者子女要求增加抚育费的,应另行起诉。16、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支持。(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3)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4)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的。17、父母双方协议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应予准许。18、子女要求增加抚育费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或母有给付能力的,应予支持。(1)原定抚育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的;(2)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的;(3)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的。19、父母不得因子女变更姓氏而拒付子女抚育费。父或母一方擅自将子女姓氏改为继母或继父姓氏而引起纠纷的,应责令恢复原姓氏。20、在离婚诉讼期间,双方均拒绝抚养子女的,可先行裁定暂由一方抚养。21、对拒不履行或妨害他人履行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中有关子女抚养义务的当事人或者其他人,人民法院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措施。
离婚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篇7
关键词:消防工程,行政处罚,询问,对策
前言
询问, 又称调查询问, 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就当事人、证人和受害人等知道的有关案件 (事件) 情况进行正面查询的一种执法活动, 是收集证据、查清事实的一种重要调查方法, 在消防行政执法活动中, 询问就是指消防执法工作人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通过问答的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查询, 收集相关证据的一项调查活动。
1 询问的对象
1.1 违法嫌疑人
作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询问对象的违法嫌疑人, 是指本人的行为涉嫌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规定, 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危害后果, 可能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人。
1.2 受害人
受害人, 是指本人的身体健康、财产遭受违法行为直接侵害的自然人。
1.3 证人
证人是指直接或者间接了解案件事实情况, 能够辨别事物, 并且能够向调查人员陈述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案件事实情况的自然人。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 都有作证的义务。”
2 当前询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询问作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办理行政案件收集证据、查清事实的重要调查手段, 在每起案件中都显得尤为重要,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也逐步强化了询问工作的质量, 询问水平显著提升, 但通过几年来对本地消防行政案件进行分析, 询问工作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2.1 询问主体、询问时限不合法
在办理消防行政案件时, 由于办案人员少, 需要询问的人员多, 于是出现了1名办案人员独自询问的现象, 或者是办案人员让没有执法资格的其他人员参与询问工作,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及《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有关调查取证不得少于2人的规定。在办理消防行政案件时, 特别是火灾事故调查案件时, 由于工作量大, 询问内容多, 甚至出现故意刁难当事人现象, 超过法定时限进行询问, 违反《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 情况复杂, 依法可能适用拘留处罚的, 询问查证时间最长为二十四小时的规定。
2.2 错误使用强制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七十条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需要传唤消防安全违法行为人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第十九条规定“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应当根据调查需要, 对火灾肇事嫌疑人可以依法传唤”, 由此可见, 公安消防机构办理行政案件只能对消防安全违法行为人和火灾肇事嫌疑人进行传唤, 部分办案人员存在对证人、受害人进行传唤的现象。对证人、受害人不得传唤, 即使是口头传唤也不可, 如果证人和受害人在被询问过程中要求离开, 办案人员不得采取强制措施进行询问。
2.3 询问内容不全面
长年以来, 由于消防行政案件相对人具有特定范围, 因消防行政执法引发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比例很小, 因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办理的行政案件也就很少经过法院的审查, 从某种意义上说, 办案质量特别是询问工作水平难以得到显著提高, 询问没有深度, 抓不住要点。比如说关于涉及行政处罚从轻、减轻或者从重情节的有关询问内容甚少;再对违法嫌疑人的首次询问内容不全面以及没有确定证人、当事人、受害人之间的关系的询问内容。很多消防行政办案人员采取了内容简单、格式化的方式进行询问, 不求对案件事实的深入了解, 影响了办案质量。
2.4 在询问中违规定性
部分办案人员在询问中就对案件、对违法嫌疑人进行了定性, 出现诸如“你们这个违法工程……”、“你违反了消防法规, 我们要对你进行处罚”、“你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有什么疑义”等语句。实际上, 在询问期间, 仍是案件正在调查过程, 在这个阶段办案人员就认定违法嫌疑人存在违法行为是不正确的, 更不能在询问笔录中告知当事人要给予其行政处罚, 替代行政处罚告知笔录。在询问过程中, 办案人员不得向询问对象泄露案件情况或透露自己的倾向性看法。特别是询问违法嫌疑人时, 需要运用证据证实违法嫌疑人违法行为的, 防止泄露调查工作秘密。
2.5 询问笔录制作不规范
参与多次公安消防机构内部执法检查, 笔者发现公安消防机构办案人员在制作询问笔录时仍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询问不使用制式法律文书, 不按照规范要求填写被询问人的基本信息和询问时间, 甚至已经入卷的询问笔录还没有填写询问开始和结束时间;二是被询问人没有逐页核对并签名或者捺指印, 询问人、记录人不规范签名, 由一名办案人员代签名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对被询问人更正或者补充的, 没有在修改处捺指印, 特别是办案人员对使用计算机打印的询问笔录核对不细致, 存在较多错字。
3 做好询问工作的对策
通过询问获取案件相关证据, 是公安消防机构的一项法定职责, 询问必须依法进行, 否则询问所获得的证据没有法律效力, 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就如何提高询问工作质量, 笔者提供一些粗浅的对策。
3.1 严格依法进行调查询问
办理消防行政处罚案件要严格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依法调查询问, 要保护被询问人的合法权利, 不得擅自扩大传唤对象范围, 不超时限调查询问, 不强迫被询问人签名、捺指印, 杜绝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进行调查询问。
3.2 提高办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办案部门要定期组织人员培训, 讲解办理消防行政案件询问工作的有关内容, 使对询问工作不熟悉和刚接触消防行政案件办理工作的人员能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定期开展消防行政案件评比、经验丰富的同志“现身说法”等形式, 用生动典型的范例, 推广先进经验做法,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3.3 提高询问笔录的制作水平
办案部门要充分认识提高询问笔录质量的重要意义, 使用制式询问笔录, 记清笔录要素, 规范用语, 对被询问的回答不夸大、不修饰, 确保笔录记载全面、客观, 询问笔录字迹要确保清晰, 提倡使用计算机制作笔录, 提倡在调查询问期间全程录音或者录像。
3.4 严格审查调查询问材料
法制审核部门要对消防行政案件的调查询问材料认真细致全面审查, 及时发现、指出存在的问题, 定期公布案件中调查询问工作质量情况, 使全体办案人员能吸取经验, 改正不足, 从而提高调查询问的质量, 为办理消防行政案件提高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金专, 胡建国.《中国消防手册》第八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页码424-426.
论离婚案件中的财产分割 篇8
离婚是指在夫妻双方生存期间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离婚,不仅解除了夫妻之间的人身关系,也终止了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财产分割是与夫妻人身关系的解除相应产生的。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离婚案中夫妻共同财产的内容越来越新,认定和处理也越来越困难,它所体现出来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处理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离婚时夫妻财产的分割作为离婚的重点也倍受关注。
一、区分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依法应归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所谓的婚姻存续期间,是从双方领取结婚证开始到婚姻关系终止时的这段时间。我国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1.工资、奖金;2.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3项规定的除外;5.其他应当归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1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下类财产属于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1.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2.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3.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二、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男女平等原则
一个家庭中,夫妻两方的收入比例大多是有区别的,一般表现为男方经济收入高于女方。但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双方应有平等的权利,不能因为女方经济收入较低、没有经济收入而少分或不分给她财产。夫妻双方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离婚时,任何一方对共同财产都依法享有平等分割的权利。
(二)坚持照顾子女和女方利益的原则
夫妻双方对共同所有的财产,原则上均等分割。但目前我国妇女的经济条件和男子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财产分割上适当照顾妇女和儿童的利益,才能保证妇女和儿童因分割财产所造成的生活水平下降和生活困难,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这一原则意味着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一方面不得侵害子女和女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应视女方的经济状况及子女的实际需要给予必需的照顾。
(三)照顾无过错一方的原则
离婚案件,在财产分割时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适当多分。婚姻法第46条规定了一方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婚姻法规定了过错离婚的法律后果,即让过错方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这是对受害方的法律救济,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原则。
(四)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原则。公平原则要求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确定其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离婚不仅终止了婚姻关系,还涉及夫妻及子女等家庭成员的利益,在离婚财产分割时适用公平原则,一方面合理分割夫妻现有的共同财产;另一方面还应清算夫妻的经济利益。
(五)尊重当事人意愿,财产约定先于法定的原则
婚姻法是私法,该原则即是私法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反映。公民有权处分自己的财产,婚姻法规定了约定的形式、范围及对第三人的效力,这有利于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夫妻因各种原因的多种形式处理双方财产问题的需要,体现了夫妻享有的平等财产权利,有利于减少家庭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离婚诉讼中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难点问题
(一)“福利房”分割问题
在离婚案件中,涉及福利房(亦称“优惠房”、“房改房”)的财产纠纷越来越多,由于当事人意见相左,且无可供适用的法律依据,导致处理难度较大。我认为:对于“福利房”分割问题,应当结合“福利房”的政策背景进行分析和处理。
“福利房”分割问题上,实践中最为常见的是双方对于房屋价值以及归属无法达成协议。我认为,福利房如果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则无论是哪一方所得,都应按该房的实际价值(即市场价)进行分割或者通过双方竞价确定价值,以此确定归谁所有,以及所有者应补偿对方多少。如果当事人不能确定,则可以申请有关部门对房屋进行评估。如果在价值确定后,双方均要求取得房屋所有权的,则应当根据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照顾无过错方等原则进行确定。
(二)“股份、股权”分割问题
实践中,很多夫妻在婚姻中投资建立公司或者向其他公司投资入股,由于夫妻出资对象的组织形式不同,小则“个体工商户”“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大则有限公司、股份公司。那么夫妻投资财产的分割就直接关系投资企业的正常运营及其他投资者的利益。由于离婚诉讼中对于股份、股权这种资本性为主的收益的认定和处理难点较多,涉及公司法等其他法律的问题,我认为,对于“股份、股权”分割问题,有待于立法上进行完善解决。
我认为,如果能够成为股东的则分配股份;不能成为股东的,则购买该股份的股东将此部分股份的价值支付给夫妻中非股东的一方,作为这部份股权的补偿。
(三)保单分割
保单具有一定的现金价值,因此是一种财产。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夫妻一方作为投保人所支出的保险费用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夫妻离异,解除夫妻关系后,投保人对被保险人也就失去了保险利益,则不再具有投保人资格。投保人有权到保险公司办理退保手续,夫妻双方就可分割退回的保单价值。但如果由于投保时间短,此时退回的保单现金价值或许会远远低于所缴纳的保费,这样的话,保单现金价值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配,就会得不偿失。因此,较合理的作法是将保单转让给被保险人,由被保险人支付给投保人一半的保险费用。对于保险金,受益人所享有的权利是预期的,不确定的,因此不应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
综上所述,离婚诉讼中的财产分割是离婚诉讼案中的焦点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在处理离婚案件时应当慎重,要真正弄清楚当事人离婚的真实目的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处理好财产分割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立新、秦秀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释义与适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杨俊英:《谈离婚时的几项财产权利》,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何俊萍:《论公平原则在我国离婚财产分割中的适用》,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
【离婚案件中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离婚案件中举证问题的运用分析12-11
离婚案件中如何举证11-07
涉外离婚案件的处理07-17
离婚案件论文01-11
关于审理离婚案件的调研报告11-08
律师办理离婚案件10-22
离婚案件开庭审理程序05-12
离婚案件法律实务宝典06-10
法院在处理离婚案件时01-10
案件防控中存在问题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