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案件论文(精选8篇)
离婚案件论文 篇1
一、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村的家庭比起城市的家庭, 在新的形势下, 具有新的特点且不容忽视。
(一) 农村离婚案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农村离婚案件在离婚案件中所占比重较大, 且逐年上升, 增幅较大。相对于城市离婚案件, 农村离婚案件在近几年数量迅速发展, 已经超过城市离婚案件所占的比重, 由于矛盾冲突比较激烈, 当事人往往采取诉讼的方式, 能够在民政部门办理手续的很少。
离婚案件当事人年龄以中青年居多。由于现在农村的年轻人普遍在外打工, 能够自由恋爱的机会很少, 大多数农村男女都是通过他人介绍认识的, 且没有经过深入的了解就草率结婚, 从而使得婚后难以建立真正的夫妻感情, 导致婚姻基础薄弱, 婚前缺乏了解。
夫妻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导致离婚的比例不断上升。外出务工导致收入提高、眼界开阔、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发生转变, 同时长期分居导致交流的减少和感情疏远, 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的诱惑和长期的性压抑, 都容易使“婚外情”趁虚而入。
离婚的大多是女方提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发生改变, 经济地位走向独立, 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当不幸婚姻事实发生, 妇女不在再忍气吞声, 敢于通过离婚的方式追求新生活。
农村离婚案件中涉及到家庭暴力仍然是有增无减。在农村,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有一些丈夫受大男子主义思想仍很严重, 在家庭生活中动不动就对女方辱骂殴打, 肆意虐待。在妇女权益日益提高的今天, 受家庭暴力不堪忍受的妇女往往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解除痛苦的婚姻。
农村家庭中如果只有女儿的话, 其中一个女儿就会招一个上门女婿。但是, 自古上门女婿难当, 在新的形势下, 频繁出现涉及上门女婿的离婚诉讼。
在农村重男轻女, 传宗接代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着, 在众多的离婚案件中, 仍然有不少是因为传统落后思想的作祟, 导致夫妻感情不合。
(二) 农村离婚案件在审理中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农村离婚案件中调解率不断降低, 究其原因为公告送达和缺席判决的比例偏高。主要原因有在外打工, 难以有固定的住所, 与家人的联系也不够密切, 或者家人明知被告的下落, 也不愿意提供, 导致无法将应诉材料直接送达给被告, 只能采取公告形式, 而公告之后, 被告仍不到庭参与诉讼的, 只能缺席审理。
在离婚案件中当事人举证困难众所周知, 离婚案件主要涉及的是双方感情问题, 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 别的人秉着“劝和不劝散”的心理, 即使夫妻感情不和已是众所周知, 也很少有人出来作证, 故该类案件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的证据比较困难。
多数外出打工人员隐瞒真实财产, 在离婚时, 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会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 利用对方不能掌握自己的真实收入这一点来隐匿财产, 使对方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一次判决不准离婚再提起离婚诉讼的比例和再提出离婚诉讼判决准予离婚的比例高。很多当事人在法院第一次会判不准离婚, 就开始积极准备六个月后第二次提起离婚诉讼。
离婚问题不仅涉及夫妻双方, 同时更涉及到一个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 离婚诉讼中必然会涉及到以下问题, 如果不妥善处理, 将会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危害。一是子女抚养及教育问题。由于农村社会的缺乏良好的社会监管, 父母离婚后, 很多孩子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非常容易形成不健全的价格, 成为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老人的赡养问题。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远没有建立起来, 农村老人只能依靠子女赡养, 他们本来已经是社会中最为弱势的群体。
关注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由于传统观念尚未消失, 婚姻在今天的农村相当程度上仍然被看作是两个家庭甚至家族之间的联姻。双方在离婚之际很容易闹出纠纷, 甚至演变成两个家庭或家族间的严重冲突。
二、分析原因
当前农村婚姻案件上升, 农村经济的发展, 是农村离婚率上升的根本原因, 为了追求生活富裕, 外出打工是对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 但是长期分居引发离婚占农村离婚案件的一半以上。
一是一些外出打工者走出农村, 外界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大开眼界, 他们对婚姻、对家庭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二是农村社会早婚是普遍现象, 夫妻感情基础较差, 加之一方外出找工, 接触沟通较少, 分道扬镳也在所难免。三是, 双方长期分居, 彼此缺乏信任, 互相猜疑, 出现问题不及时沟通。
三、对策
离婚案件逐年增多, 已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稳定,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要改变这种现状,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针对这种现象, 笔者浅谈几项对策:
人民法院要谨慎行使裁判权, 法院是解决婚姻纠纷的最后途径, 应谨慎行使裁判权, 要考虑农村婚姻的特点, 查明双方离婚的真正原因, 正确认定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 对尚能挽救的婚姻, 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 多做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 对感情确已破裂的, 则应及时公正处理。
人民法院在处理此类离婚案件尤其要注意妥善处理涉及婚姻问题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 首先要真正弄清楚当事离婚的真实目的和原因, 有针对性地做说服教育工作, 想当事人说明一个家庭的解体对于子女将会有怎样的影响, 树立其家庭的责任感。
做好思想工作, 更新审判观念, 区分情况, 妥善处理。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要兼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和当地农村社会的稳定,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基层法院应当配备一些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 注重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解开当事人的思想疙瘩, 尽量多挽回一个家庭。
离婚案件论文 篇2
论文提要:近年来,离婚案件数量大幅上升,离婚纠纷案件是人民法庭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民事案件,离婚案件因具有身份上的特殊性,双方到庭诉讼与案件事实的查明、认定密切相关。然而当事人大量外出务工,居无定所,人员流动性大,基层法院在办理离婚案件时“送达难”问题尤为突出,造成因送达不到而影响案件的审理,为此,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离婚案件 送达难 成因 对策
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造成当事人实际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按户籍地址无法送达。离婚案件中相当一部分当事人系外来务工人员,其流动性大,且租住地经常发生变动,发生离婚纠纷后难以联系其本人。离婚案件当事人长期分居,一方长期离家,工作居住在外,致使原告方无法准确提供被告的联系地址。部分当事人法制意识薄弱,家庭责任感不强,对离婚纠纷采取放任消极的态度,采取各种方法回避送达。对此,在送达副本时,被告下落不明的,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无法直接送达、邮寄送达、委托送达或者被告下落不明的,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送达应诉材料。公告送达是诉讼法规定的一种送达方式,是在无法向诉讼相对方送达应诉材料时使审理程序合法化的保障,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公告传递诉讼信息,让下落不明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当事人及时参加到诉讼中来行使自己的权利。
尽管离婚案件中一部分被告接收了法院依法送达的应诉材料,但仍以各种借口拒绝出庭。这些当事人绝大多数因不同意离婚而拒绝出庭。他们大多数文化层次不高,法律知识 匮乏,担心出庭应诉会导致离婚,不能正确衡量积极应诉与消极应诉的利弊,甚至错误地认为不出庭应诉会使原告达不到诉讼目的。由于我国法律对拒绝出庭的消极应诉行为并未进行规制,致使该行为因不能受到惩治而增多。
不愿意出庭的成因和离婚原因还与离婚原因有关,外出打工,出现婚外情,外出务工家庭大概分三种类型,单一外出型、双方外出型、轮流外出型。这三种情况无论哪一种夫妻二人都难以有相聚的机会,长期的分居生活,难以培养起真正的夫妻感情,这种不牢固的婚姻能否经得起外界环境的冲击就可想而知了。一些青年留恋外面的生活条件,不思返乡,天长日久,产生婚外情。或者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不归,对家庭、孩子不管不问而引起另一方提出离婚。草率结婚,缺乏婚姻基础,因为婚前缺乏了解,双方相处时间短,婚姻基础差,视婚姻为儿戏,在没有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就草率登记结婚。此类婚姻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夫妻双方大都是经人介绍相识的,少部分属于自由恋爱。由于违法犯罪而导致离婚,这类离婚案件男女一方或双方有的法律意识不强,有的道德品质败坏,违反婚姻法,如同居生活、无效婚姻、重婚而造成原、被告双方离婚。或者是一方因犯罪被判刑,另一方起诉离婚。另外农村还有少量包办、买卖婚姻现象,夫妻间没有真正的感情基础。无法忍受家庭暴力而离婚,这类离婚案件有增无减。一方经常打骂虐待另一方,另一方因不堪忍受而提出离婚,特别是在农村,受封建思想、文化差异的制约,夫权思想仍很严重,不少人无视妇女的独立人格,动辄对妻子辱骂殴打,肆意虐待,女方长期饱偿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最终导致婚姻破裂。基于上述原因,离 2 婚双方对彼此没有感情,无论哪方提出离婚,都不愿再见面,更别说应诉了。
虽然缺席审理和公告送达并不违反法律规定,且在部分法院存在这样的审判实践,但离婚纠纷案件事关当事人之间的身份关系,一方不出庭,对于双方感情是否破裂、夫妻共同财产等问题难以查清,同时使调解程序无法进行,不利于案结事了。故谨慎的做法应在送达离婚纠纷案件应诉材料时详细告知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出庭应诉的法律后果,尽量在双方当事人均出庭的情况下进行调解或判决,慎用缺席审理和公告送达。
但是在送达的过程中,诉讼当事人总是不接受送达的法律文书并以各种方式拒绝,即便送达人员在当地的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也拒绝接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法律应当对留臵送达、公告送达进行具体规定,适当放宽留臵条件,严格规范公告送达,探索新型送达方式。
2013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正式开始施行。其中,修订后的民诉法第八十六条、第八十七条规定了新的送达方式:一是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二是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
我们所要注意的是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送达具体情形,法律没有规定。因此笔者认为,法律应当规定,当事人或者其同住的成年人拒绝签收,此时,法院工作人员可以在没有见证人的情形下,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把诉 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而不必有见证人在场。因为此时已经有拍照、录像作为证据,若还要求见证人在场,此种送达方式失去了其应有之意。但是不能将此种送达方式滥用,不能因为送达时受送达人或其同住成年家属不在其住所而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留臵送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手段越来越丰富,采用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送达法律文书不失为一种便捷方法,但法律要求经受送达人同意才能采取此种规定,而现实生活中,受送达人往往不会同意,因此,笔者认为只要能够确认受送达人经常使用此种联系方式,就可以不经受送达人的同意进行送达,这样将大大减少法院的工作量,提高司法审判效率。比如说,现在QQ、微信等聊天工具的普及,如果经查实,被送达经常利用该聊天工具和其他人联系,就应认定被送达人能够接受送达文书,而不必要经被送达人同意。
论离婚案件中的公告送达 篇3
一、何为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是指人民法院在公共场所张贴和报刊、电视台、网络上登载公告等办法,通告受送达人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受领法律文书或参加诉讼事项的送达方式。简单地说,是把要送达的诉讼文书用公告的形式向被送达人传送,经过法定期间即推定已送达给被送达人的法律过程。公告送达是推定送达,是为了保护权利人根据公平原则而设定的法定送达方式。公告送达和其它送达方式一样,能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能使被送达人形成诉讼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公告送达毕竟是一种推定,审判实践中,大多庭审为缺席审理、缺席判决。一方当事人的缺位,必然导致诉辩双方的失衡,法官难以充分了解案情,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审理结果的公正。
二、离婚案件公告送达的弊端
擅用公告送达方式,容易使审判人员忽略查找环节,对户籍所在地在外地的当事人是否回娘家居住的事实无从知晓,从而对本院对案件是否有管辖权认识模糊,甚至作出错误的判断。因为民诉法虽规定对下落不明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但是如果能够认定被告回娘家居住已超过一年以上,则应适用管辖通用原则,即案件应由被告现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些离婚案件的原告明知被告的地址,但出于某种原因或为达到离婚的目的,故意不提供,甚至以下落不明为由请求法院予以公告送达。同时,一些基层组织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未经认真调查就出具证明或者碍于情面出具虚假证明。且受送达人往往难以及时了解到公告事项而未能参加诉讼,这极有可能造成受送达人在诉讼中,在婚姻、财产、抚养问题上处于不利位置,使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中不公正、不公平判决的可能性增大。如果离婚的判决确有错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不得申请再审,即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百零九条的规定,也仅能就离婚案件中的财产分割问题申请再审,被告对除了财产分割之外的问题连申请再审这个最后的救济途径都没有。
影响当事人实体权利,易激发社会矛盾。离婚案件中公告送达方式的滥用,导致在缺乏必要的审查和抗辩下所作的判决影响被告在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方面的正当权益。严重时甚至引起被告上访、缠访现象,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升级。
三、对策研究
(1)慎重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尽量不使用公告送达的方式。严格遵守《民事诉讼法》第84条的规定,只有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适用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和邮寄送达等方式均无法送达时,才能适用公告方式送达。尤其是在被告失踪案件里,要求原告尽可能提供被告失踪的证据予以证明。
(2)选择最有利的公告送达方式,力争能最大限度地把诉讼文书实际传送给被送达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8条规定:“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公告,对公告送达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公告期满即视为送达。”法官根据这条规定往往选择法院的公告栏张贴主报纸上刊登公告,而忽略张贴于被送达人原住所地的情况。笔者认为,在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比报纸刊登公告更为有效,这样可以使知道受送达人消息亲属邻居转告公告情况。审判实践中,好象适用报纸公告比适用张贴公告更为有效,笔者认为这种认识违背了公告送达的目的,极为有害,且增加了诉讼成本。
(3)审判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公告送达的目的和意义,强化程序公正意识,切实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和司法为民责任心,进一步明确审判人员在案件审理中的具体职责,加大内部监督检查和错案追究力度,杜绝违规公告送达。
(4)加大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力度。案件审判人员要主动到双方当事人所在地,特别是到受送达人的父母等亲属处进行调查走访,确保被公告送达人真正是“下落不明,或者用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加大欺骗公告离婚处罚力度。对于恶意隐瞒事实真相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当事人,加大依法惩处的力度,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制裁。如果一方当事人通过不正当方式骗取法院离婚判决,法院查实后可决定启动再审程序。
离婚案件论文 篇4
江某元与李某培原系夫妻关系, 于2008年6月27日登记离婚。2008年5月起, 李某培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 每月为607元, 从2009年1月起每月为673元。江某元在离婚后才知道李某培已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 同时其此前所享有的低保待遇因此被停。因江某元患有残疾, 就业困难, 无经济来源, 生活窘迫, 曾多次找李某培协商, 要求分割其养老保险金未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诉称李某培参加社会保险的保费是两人共同生活期间缴的, 该保险金是夫妻共同财产, 应由双方均分。李某培则辩称, 其在离婚后所领的养老保险金, 是个人财产, 江某元无权分割, 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①
上述案例是离婚案件中养老保险权益分割的典型纠纷。当下公民养老保险的普遍性、社会性使得养老保险权益逐渐被视为夫妻共同财产中隐形财产的组成, 成为离婚时双方意欲分割的对象之一。因此, 司法实践中涉及养老保险权益分割的离婚案件日渐增多。现实中这类案件的案情不外乎三种情况:第一种, 离婚时双方都已达到退休年龄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第二种, 一方达到退休年龄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 而另一方则尚未满足领取条件;第三种, 夫妻双方均未满足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条件, 但已缴纳了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费。情况不同, 采用的分割方式应有所区别。然而法律法规并未对此类案件作出规定, 相关司法解释又过于简单含糊, 导致实际适用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致使司法中对这类案件的审判标准不统一, 判决结果大相径庭。法院应该如何判定离婚时养老保险权益的归属?该如何适用相关司法解释, 从而实现养老保险权益的公平分割呢?这都是司法中的争议难点, 也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
二、离婚案件中夫妻双方养老保险权益的归属
我国夫妻法定财产制为婚后所得所有制, 即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一方或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财产, 都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但特有财产或约定分别所有财产除外。探讨“离婚案件中养老保险权益分割”问题时, 应当先明析夫妻双方养老保险权益的归属———究竟是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还是个人的特有财产?唯有明确养老保险权益的归属, 才能进一步探讨权益分割的问题。笔者将从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养老保险金性质等入手, 从法理角度分析养老保险权益的归属。
养老保险又称为老年保险,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基金, 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 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 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1]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在这种制度模式下, 养老保险基金和待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进入基本养老统筹基金, 用于支付职工退休时社会统筹部分养老金;另一部分是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进入个人账户, 用于负担退休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支付。[2]因此, 我国基本养老金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统筹基金支付统筹养老金, 一部分是由个人账户支付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大部分来自于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通常由单位从职工工资中扣缴或统筹。其本质是参保人工作期间为退休后养老而提前储蓄的资金, 具有强制储蓄的性质, 因此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本身带有工资收入的属性。《社会保险法》中规定个人死亡时个人账户的余额可以继承, 更说明了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一种延期支付的个人收入, 具有私有财产权属性。我国《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 工资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因此, 带有工资收入性质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可在离婚时进行分割。
统筹养老金由用人单位缴费和政府财政补贴等构成的, 由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确定。[3]不同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延迟收入属性, 统筹养老金只有在满足领取养老金的条件下, 并已分发到参保人手中时, 其所有权才真正归属于参保人, 并且仅限于拿到手的那部分统筹养老金。一旦参保人死亡, 统筹养老金也不能作为遗产由亲属继承。可见, 在发放到参保人手中之前, 统筹养老金作为一种社会互济资金, 不具有工资收入属性, 无法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一方面, 统筹养老金的产生是以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为前提, 而非夫妻一方工资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且来源于公共所有的统筹基金, 统筹养老金的社会保障性质也决定了其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另一方面, 参保人所享受的统筹养老金是不确定的, 受到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以及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影响。现行《社会保险法》只规定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金数额的因素, 并未明确基本养老金的具体计算方式, 自然也无法计算出统筹养老金的具体数额。离婚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必须针对现有明确的财产, 对不确定的财产进行分割, 既不符合法理也难以操作。
简而言之, 在满足养老金领取条件的情形下, 夫妻双方已经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具有夫妻共同财产属性, 可在离婚时进行分割;在未满足领取条件的情形下, 基本养老保险金中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具有收入属性, 可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而统筹养老金属于社会互济资金, 离婚时无法对其进行分割。最高院颁布的《婚姻法解释二》第十一条第三项也已承认了养老保险权益的夫妻共同财产属性, 肯定其在离婚时可进行分割。
三、离婚案件中养老保险权益的分割方式
在离婚诉讼中, 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应当均分, 常见的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方式不外乎是实物分割、价金分割、价格补偿等。但养老保险权益作为一种特殊的夫妻财产形式, 兼具人身性和财产性, 与参保人的身份有着紧密联系和专属性, 故此在分割方式上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婚姻法解释二》将婚姻存续期间归入夫妻“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的养老保险金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夫妻双方实际取得的养老保险金;二是夫妻双方应该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如何判断养老保险金是“实际取得”或是“应当取得”就成了养老保险权益分割的关键。
《婚姻法解释二》中的“实际取得的养老保险金”是指参保人在婚姻存续期间满足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 已经领取到手或是划转到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金。它既包括夫妻双方都满足领取条件时所获得养老保险金, 还包括只有一方满足领取条件时, 这一方所取得的养老保险金。此时, 养老保险金相当于夫妻所持有的现金或是存款, 数额明确具体, 具有分割的操作性, 依照平等原则, 以一般离婚案件中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方式处理即可。
实践里争议往往集中在“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的理解上。最高院并未对此概念作出界定和解释, 法院在实际适用时存在模糊的认识———是笼统地指任何时点对养老保险金的期待利益, 还是指需要达到退休年龄、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时对养老保险金享有的利益。[4]目前, 多数法院更认同后者, 即认为“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是当事人已经退休具有享受养老保险金的基本条件, 但由于某种原因尚未将养老保险金领取到手的情形。[5]离婚时夫妻一方尚未退休、不符合领取条件, 此时尚未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则不属于“应当取得”的情形, 不可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上海高院颁布的《关于审理婚姻家庭纠纷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条以及最高院的《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体现的正是这种观点。有学者认为, 一方面, 依照期待利益与既得利益理论, 离婚时未满足领取条件的当事人, 所拥有的养老保险金利益只是一种期待利益, 退休后应当取得养老保险金的权利也只是期待权;另一方面, 在未退休之前, 将来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具体数额无法进行预先测算, 当事人不可能实际取得个人账户下的养老保险金。[6]
但笔者认为, 这样界定“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范围有缩小解释之嫌疑, 也不能很好实现夫妻财产的公平分割。该观点所界定的“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其实是可预测但尚未领取的养老保险金, 但它只是“应当取得”的一部分, 还应该包括不可预测、尚未领取但应当取得的养老金。这两部分的养老金才构成完整的“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所谓不可预测、尚未领取但应当取得的养老金, 是指离婚时夫妻一方或双方尚未退休, 但在婚姻存续期间已参与了基本养老保险, 交纳了相关养老保险费用, 为日后领取或结算养老保险金提供了根本条件, 一旦时机成熟, 基于婚姻存续期间参与的养老保险必定获得相应的养老保险金, 只是最终将取得多少就离婚时现有条件无法进行事先测算。这部分养老金数额确实难以预测, 但若因此将其排除在“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范围之外, 也不尽合理。其不可预测性是针对具体数额多少的问题, 而是否归入“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讨论的是数额有无的问题。只要在婚姻存续期间缴纳了养老保险费, 虽未到退休时养老保险金数额不能确定, 但可以肯定将来必然能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权益。若在离婚财产分割时, 轻易略过这部分养老保险权益的分配, 未免对当事人不公平。该养老保险权益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离婚时的统筹养老金部分, 而个人账户养老金虽然不能直接取出但根据离婚时的现有条件其数额是可确定的。即使参保人在退休之前去世, 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可以被继承。这说明即使当事人未满足领取条件, 但至少在离婚时个人账户养老金是切实存在、可确定的, 并不是一种期待利益。换言之, 当事人未退休之前, 在离婚当下所能确定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属于不可预测、尚未领取但应当取得的养老金, 应归入“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进行分割。
对于“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中可预测但尚未领取的养老保险金, 由于其数额明确具体, 与实际取得养老保险金没有区别, 仅是领取时间上有所推迟, 所以处理方法没有不同。而对于不可预测但应当取得养老保险金, 由于未满足领取条件, 其中的统筹养老金不可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但带有工资收入性质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可在离婚时进行分割。《社会保险法》第十四条规定, 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不得提前支取。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法院若判决将一方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取出直接进行分割, 将会扰乱正常的社会养老保险秩序, 也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 难以实现。笔者认为, 法院应当将到判决之月为止夫妻一方或双方个人账户养老金金额, 放到夫妻所有共同财产中进行分割。个人账户养老金仍归参保人自己所有, 但获得较多养老保险利益的一方应对另一方作出相应补偿, 比如在其他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时进行衡平, 补偿对方。采用这种分割方式, 既达到分割养老保险金的目的, 也富有操作性, 不至于扰乱整个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四、离婚案件中养老保险权益分割的处理建议
目前, 我国司法实践对离婚案件中养老保险权益分割的处理, 主要依据《婚姻法解释二》第十一条第三项以及《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 对离婚时已退休或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的, 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养老保险金;而对离婚时未退休、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的, 不同意将养老保险金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但可分割养老保险金账户中个人实际缴付部分。
但笔者认为, 这样的分割方式并不公平, 问题在于《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规定存在漏洞。《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是对《婚姻法解释二》第十一条第三项的解释补充, 但其自身也存在缺陷。如前文所述, 离婚时夫妻一方未退休、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的, 其在离婚当下个人账户养老金数额是可以确定, 且明确具体, 不属于期待利益, 应当归入“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将这部分可确定的养老保险权益也排除夫妻共同财产, 明显是不合理的。虽然在《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后半段补充了养老保险金账户中婚姻存续期间的“个人实际缴纳部分”可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但仍然存在问题。在未退休、不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下, 可进行分割的养老保险权益应当是个人账户养老金, 而非仅是“个人实际缴纳部分”。养老保险金账户中的“个人实际缴纳部分”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并非等同的概念。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主要来源, 但个人账户养老金并不限于“个人实际缴纳部分”, 还包括按政策规定划入到个人账户中的单位缴费部分、个人账户记账利息;新农保个人账户中的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和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及其他来源的缴费资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金中的单位缴费和基金投资运营收益。[7]这些利益是一个整体, 都是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应当一同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因此, 《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仅仅将“个人实际缴纳部分”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不准确也不全面。笔者认为, 对于离婚案件中养老保险权益的分割, 应当分情况处理。以下是笔者从审判视角和立法视角所提出的处理建议:
(一) 审判建议———分两种情形, 适用不同处理办法
1.已退休, 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情形
此种情形包括“实际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和“可预测、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对于该情形下的养老保险金, 无论是否已经发放到参保人手中, 其数额都是明确具体、没有争议, 参保人获取它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部分养老保险金相当于参保人所持有的存款, 应当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依照一般离婚案件中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原则和方法处理即可。
2.尚未退休, 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情形
对该情形处理方法的探讨, 是建立在《婚姻法解释二》中“应当取得的养老金”还包括了“不可预测但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的理解基础之上。笔者认为, 为了实现夫妻财产分割的平等性和公平性, 法院应当不考虑该养老账户日后增值或是价值变动的可能性, 而仅对其个人账户养老金现有价值进行分割。法院的处理办法不是将个人账户养老金 (含储存额和记账利息等) 直接取出进行分割, 而是对夫妻一方或双方个人账户养老金到离婚之月为止确定的数额进行衡平, 判决个人账户养老金归参保人所有, 并依据离婚双方在养老金上的利益落差对另一方进行现金补偿或是在其他共同财产分割时进行利益调剂、补偿和衡平, 从而达到公平分割养老保险金的目的。
(二) 立法建议———修改《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
依据前文分析, 《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的规定并不合理, 存在漏洞。当夫妻一方尚未退休、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时, 只承认“个人实际缴纳部分”可进行分割, 却忽视了个人账户养老金中除“个人实际缴纳部分”以外的其他资金, 例如在社会保险法施行之前用人单位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企业年金等等。这部分权益数额也很可观, 不容忽视。《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规定的分割方式, 缩小了离婚时夫妻双方可分割的养老保险权益的范围, 不够全面, 使得最终离婚时的养老保险权益分割缺乏公平公正。故此, 笔者建议对《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三条的条文进行修改, 改为“离婚时夫妻一方尚未退休、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 另一方请求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金额, 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参考文献
[1]岳宗福.社会保险法制度解读·案例应用与实务答疑[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60.
[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释义与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44.
[3]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配套解读与案例注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33.
[4]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197.
[5]杜万华, 程新文, 吴晓芳.<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 2011 (17) :22-29.
[6]吴卫义.法院审理婚姻家庭案件观点集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离婚案件论文 篇5
笔者按:近日笔者接待了一位付费咨询离婚纠纷案件的客户。该客户的咨询要求相对于以往的客户来得更高,咨询内容也涵盖了离婚纠纷案件中多个方面的法律知识要点。笔者凭借十余年律师执业过程中积累的法律知识和办案经验,给客户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咨询服务。笔者在提供该案法律咨询服务过程中,有感于离婚纠纷案件中的很多知识要点散见于各类法律、司法解释和其他司法文件中,而在实践中也很少有律师专门的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故笔者有点心血来潮,利用空余时间对一般离婚纠纷案件办案中涉及的重要知识要点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既方便之后对该类案件的办理,又能与其他同行或业内人士分享。
上文讲述的是离婚的法定条件,即“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判断标准。本文主要讲述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
一、夫妻共有财产的含义及与个人财产的区分
1、根据《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2、根据《婚姻法》第1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1)一方的婚前财产;
(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也即可理解为:法定继承所得的财产属于共有财产)
(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3、根据《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二、夫妻共有财产的分割原则
1、男女平等分割原则
根据《婚姻法》17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8条等规定,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时原则上均等分割。
2、照顾子女和女方利益原则
《婚姻法》第39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3、有利生活,方便生活原则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精神,在离婚分割共同财产时,不应损害财产效用、性能和经济价值。在对共同财产中的生产资料进行分割时,应尽可能分给需要该生产资料、能更好发挥该生产资料效用的一方;在对共同财产中的生活资料进行分割时,要尽量满足个人从事专业或职业需要,以发挥物的使用价值。不可分物按实际需要和有利发挥效用原则归一方所有,分得方应依公平原则,按离婚时的实际价值给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4、给予补偿原则
根据《婚姻法》第4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5、隐匿侵占财产一方少分或不分原则
根据《婚姻法》第47条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三、对夫妻共有财产中房屋等不动产分割的一般处理方式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0条的规定,双方对夫妻共有财产中房屋价值及归属无法达成协议时,人民法院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1、双方均主张房屋所有权并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
2、一方主张房屋所有权的,由评估机构按市场价格对房屋作出评估,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一方应当给予另一方相应补偿;
3、双方均不主张房屋所有权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拍卖房屋,就所得价款进行分割。
四、关于房屋等不动产分割处理的特殊情形
(一)、一方婚前支付首付购置的不动产,婚后共同还贷,离婚时的分割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10条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
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离婚时对于共同还贷部分及房屋增值的计算方式为: 假设共同还贷部分及房屋增值,为a。
假设共同还贷部分金额(含本金和利息),为g。假设房屋的原购买价,为p。
假设离婚时已还贷款的全部利息,为i。假设离婚时房屋的市场价格,为m。房屋的实际购买价=p+i 那么计算公式为:a=g(p+i)*m 因此,a即是双方进行分割或补偿的基础。
(二)、父母出资购置不动产,离婚时的分割 根据不同的情形,分别处理:
1、《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2条:当事人结婚前,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自己子女的个人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双方的除外。
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除外。
2、《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7条: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五、企业中的股权、出资等财产的分割
1、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分割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1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以一方名义在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额,另一方不是该公司股东的,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1)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将出资额部分或者全部转让给该股东的配偶,过半数股东同意、其他股东明确表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该公司股东;(2)夫妻双方就出资额转让份额和转让价格等事项协商一致后,过半数股东不同意转让,但愿意以同等价格购买该出资额的,人民法院可以对转让出资所得财产进行分割。过半数股东不同意转让,也不愿意以同等价格购买该出资额的,视为其同意转让,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该公司股东。
用于证明前款规定的过半数股东同意的证据,可以是股东会决议,也可以是当事人通过其他合法途径取得的股东的书面声明材料。
2、合伙企业中出资的分割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17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以一方名义在合伙企业中的出资,另一方不是该企业合伙人的,当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将其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对方时,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1)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该配偶依法取得合伙人地位;(2)其他合伙人不同意转让,在同等条件下行使优先受让权的,可以对转让所得的财产进行分割;
(3)其他合伙人不同意转让,也不行使优先受让权,但同意该合伙人退伙或者退还部分财产份额的,可以对退还的财产进行分割;
(4)其他合伙人既不同意转让,也不行使优先受让权,又不同意该合伙人退伙或者退还部分财产份额的,视为全体合伙人同意转让,该配偶依法取得合伙人地位。
3、个人独资企业中财产的分割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18条规定:夫妻以一方名义投资设立独资企业的,人民法院分割夫妻在该独资企业中的共同财产时,应当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1)一方主张经营该企业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后,由取得企业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2)双方均主张经营该企业的,在双方竞价基础上,由取得企业的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3)双方均不愿意经营该企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有关规定办理。
六、其他财产的分割
1、军人名下的复员费、自主择业费等一次性费用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1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发放到军人名下的复员费、自主择业费等一次性费用的,以夫妻婚姻关系存续年限乘以年平均值,所得数额为夫妻共同财产。
2、企业改制获得的“工龄买断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第八次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民事部分)》关于夫妻共同财产认定问题,第4条规定:离婚案件中,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另一方因企业改制等原因获得的“工龄买断款”,可以参照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四条规定处理。
3、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保险的处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第八次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民事部分)》关于夫妻共同财产认定问题,第4、第5条规定:
第4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夫妻共同财产投保,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同为夫妻一方,离婚时处于保险期内,投保人不愿意继续投保的,保险人退还的保险单现金价值部分应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处理;离婚时投保人选择继续投保的,投保人应当支付保险单现金价值的一半给另一方。第5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作为被保险人依据意外伤害保险合同、健康保险合同获得的具有人身性质的保险金,或者夫妻一方作为受益人依据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人寿保险合同获得的保险金,宜认定为个人财产,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依据以生存到一定年龄为给付条件的具有现金价值的保险合同获得的保险金,宜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有约定,认定为个人财产。
七、夫妻双方达成的关于财产分割的协议,在离婚时是否有效 这类协议要分情况来对待。如果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自愿达成财产分割协议,但该协议不是以协议离婚为条件的,应当理解为属于《婚姻法》第39条的约定财产制,在离婚时该协议应当作为财产处理的依据。
相反,如果是以协议离婚为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14条规定,若协议离婚未成,一方反悔的,该财产分割协议不生效。
法条原文: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14条:当事人达成的以登记离婚或者到人民法院协议离婚为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如果双方协议离婚未成,一方在离婚诉讼中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财产分割协议没有生效,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八、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能否分割共同财产
一般来讲,共同财产的分割(包括夫妻共同财产分割)都是以结束共同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般来讲,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是以夫妻双方离婚为前提的。但针对一些特殊情形,夫妻一方可以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即可提出财产分割要求。具体情形为: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4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共同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
(一)一方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行为的;(二)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
离婚案件论文 篇6
关键词:农村妇女;离婚;土地权益;救济途径
土地是农村妇女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妇女赖以存在的资本,也是其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象征。土地对于农村妇女来说很重要,但是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土地价值的日益升高,加重了农村离婚妇女的生活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其生产生活资料。离婚妇女的权益保护问题也逐渐暴露。
一、离婚案件中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现状
新中国的成立解放了我国广大农村妇女的传统思想,同样也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女性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政治生活中。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她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撑起了半边天,然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我国法律法规对于妇女权利的承认与保护。然而,法律法规虽然明确了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事项,但是在实践中农村离婚妇女的权益保护缺乏积极有效的适用规范及具体措施,以致侵犯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离婚案件中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始终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离婚案件中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被侵害的原因
(一)社会历史因素
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妇女没有法律上的有效凭证证明其享有土地权益;另一方面,农村妇女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资格认识不足,不能有效利用法律知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妇女的土地权益也就更容易遭受侵害。
(二)农村妇女自身因素
除了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以外,妇女自身的法律素养也是其权益容易受侵害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广大农村,村民基本没有接受过关于土地权益的法律宣传,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更是知之甚少。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非常薄弱,她们没有“土地为夫妻共同财产”的意识,对保障自身权益的法律法规更是一无所知。所以说在寻求法律救济方面的能力也往往会受到束缚。
(三)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虽然规定了农村妇女在离婚后的责任田应当受到合法保护,但针对具体的保护措施却没有做出规定,比如离婚农村妇女如何取得责任田、集体经济组织对其合法拥有责任田的承认、以及明确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受侵害的类型等。
(四)救济渠道的缺失
由于侵犯妇女土地权益的案件主要发生在偏远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当地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权利受到侵害后一般都是先找当地村领导。但是村领导往往会以村俗民约为借口逃避管辖或者敷衍了事。这时候权利受到侵害的妇女才会找到政府,而政府也不敢严肃处理,因为大多数村民的思想做不通,也不能强制执行。虽然有些农村妇女会选择运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即使诉讼到法院,法院也可能因诉讼标的小、法律条文对相关事项缺乏具体操作性规定、诉讼成本较高而拒绝受理,就算法院受理、判决妇女胜诉,执行起来也会很艰难。由此便造成了司法救济途径的缺失。
三、保护离婚案件中农村妇女责任田权益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维权意识
由于我国农村妇女法律意识的匮乏,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加大宣传保护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力度,提高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使她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人身权利。
具体来说,对农村妇女保护其合法土地权益的宣传,要贴近生活,采取农村妇女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说借助有影响力的妇联或者有威望的个人,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向她们灌输法律知识,指导农村妇女找到正确的维权途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实际可操作性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割和流转的相关规定,改善离婚妇女无法从婆家分割出责任田或回娘家后无法从娘家分得责任田的实际情况,保障妇女能实际上分割到责任田,而且还要保障其田地的流转权。只有这样,妇女才能根据其自身情况选择自己种田还是将其权利进行流转而收益。这样不仅解决了妇女一旦离婚便一无所有的尴尬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婚姻自由。明确《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权益保障的主体和承担责任的主体,将原先主要依靠行政主导转变为司法主导,同时还应重视设定规范和实施权利的统一。
(三)完善离婚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救济渠道
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益的纠纷往往发生在基层,这就要求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充分发挥其调解作用,做到公正合理、不偏不倚的保护妇女的合法土地权益。不能因为其集体组织成员身份的丧失而完全剥夺其在土地上的附属权益,比如土地因征用给予的补贴,应该给予其适当的补偿。若村委会调解失败,农村妇女可尝试到镇政府或乡政府进行再次调解,或者诉讼至法院。此时,可以尝试将政府调解与法院诉讼相结合,利用多种方式和更高的效率更加合法、合理的保护离婚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
当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被侵害时,妇联应积极发挥其引导、组织、调解作用,用最少的财力物力为农村离婚妇女争取土地权益的最大化。当农村妇女为维护自身权益付诸法律手段时,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协助离婚农村妇女争取合法土地权益。
保护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不仅需要政府更加完善的解决机制,更加明确的司法指导,更需要全面的诉讼解决机制及健全的基层调解机制。
参考文献:
[1]彭晨晨,曾凡潮.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J].法制博览,2013.03.
离婚案件论文 篇7
关键词:无形财产,文凭,共同财产
2001年我国《婚姻法》修订, 明确地将“知识产权的收益”列为夫妻的共同财产。承认婚姻家庭关系中无形财产的共有, 是新《婚姻法》的重要进步。但是, 在另一个方面上, 《婚姻法》第17条规定, 夫妻间共有的无形财产具体化为“知识产权的收益”, 加之没有兜底条文, 从而也就排除了对其他共有无形财产的承认。
一、文凭的无形财产性
财产, 除了有形体物之外, 还应该包括其他的可以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无形“权利”, 无形权利也常被称为无形财产。“无形财产”这个表述本身具有很强的广泛性。本文要论述的文凭, 是社会或者法律对公民文化水平的认可, 并给予的凭证, 当然地属于无形财产的一种。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的调查显示, 学历越高收入越多。专科毕业生为1333元, 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 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程度高的人在社会劳动中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即使这些收入利益并不是已经现实存在的, 而是具有期待性。
另外一个方面, 笔者认为文凭的财产性除了体现在“将来时”以外, 还体现在追求文凭的“过去时”中。文凭的获得, 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 这些具体的有形的人力和物力会转化成另一种形态———无形的价值, 凝聚于文凭当中。这一点, 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体现是很明显的。
二、文凭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的基础
配偶一方的发展往往能给整个家庭带来积极的变化, 所以很多情况下, 我们会看到另一方配偶会在生活上更加照顾争取文凭的另一方。比如为了能使一方安心复习, 家庭开销或者家务由一方来承担。虽然家务劳动不能直接创造财富, 但体现了婚姻家庭对个人获得文凭的直接贡献。另一方面, 配偶一方支持对方争取文凭, 是贡献, 但同时也是牺牲, 比如社交活动的减少, 放弃自身工作机会等。
就我国目前立法而言, 将文凭列为夫妻财产, 是缺乏法律依据的。但在一些判例法国家,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承认文凭为夫妻共同财产的判例。判决的理由也很具有说服力:第一, 一方的贡献和努力增加了对方事业的价值;第二, 婚姻财产, 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获得的财产, 而不论其财产性如何;第三, 婚姻财产不必以是否具有交换价值来作为评价标准;第四, 婚姻是双方彼此贡献的经济合伙, 一方的成就、学位等包含了对方的贡献, 它应当是衡平法上分割婚姻财产时的决定因素。
类似的判决对我们现行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离婚案件中文凭的处理
首先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一方配偶得到另一方配偶的帮助而获得文凭的, 应当给予提供帮助一方适当的补偿。这里的补偿应当包括两方面, 一是基于有形财产而获得的补偿, 比如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承担的学杂费、补习费等等。二是基于家务劳动而获得的补偿。
我国现行《婚姻法》第4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 一方因抚育子女、照顾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 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 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这是我国现行法律对家务补偿制度的规定, 遗憾的是, 这个规定所解决的家务补偿问题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 因为它只适用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情况, 但家庭劳务对文凭争取的贡献又是极其重要的, 因而应当给予肯定和补偿。
其次, 至于文凭的期待性财产, 应当分不同的情况而言。对于能给日后工作或发展带来关键性影响文凭, 比如学历、从业资格证书等, 应当适当地保护另一方配偶的财产期待权。因为该类文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获得文凭一方的社会认可, 今后因该文凭获利的可能性很大。
期待权是有发生的可能, 也有不发生的可能, 存在着机会的选择。我们对“机会”的保护往往是缘于公平与善良的理念而为之, 对于非关键作用的文凭, 也就不应以财产的期待性主张补偿。
参考文献
[1]曾广誉.夫妻共同无形财产论.和谐社会中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重构[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1) .
[2]马俊驹, 梅夏英.无形财产的理论和立法问题[J].中国法学.2001, (2) .
[3]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M].法律出版社, 1997.
[4]转引曾广誉.夫妻共同无形财产论.和谐社会中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重构[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1) .
[5]马忆南.婚姻家庭法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 .
离婚案件论文 篇8
所谓夫妻共有股权是指基于夫妻之间的约定或者相关的法律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获得的依法由双方共同所有的股权。夫妻共有股权是股权的特殊形式,除具有股权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显著特性,主要表现在:
1.权利主体为夫妻双方。夫妻共有股权的主体首先应以存在夫妻关系为前提,同时夫妻双方应未做排除对方权利的约定。2.形成时间系在婚后。夫妻共有股权是男女双方在婚后用共同财产投资而取得、及双方或一方因受赠或继承而取得的股权,法律有规定或双方有约定的除外。3.权利实行主体具有唯一性。不管是夫妻双方共同持股或者是只有其中一方显名的夫妻共同股权,行使股权的主体只能是其中持股方或者显名方一人。”夫妻股权除具有上述特征外,在实践中还有一特征为通常表现为一人显名持股,在出资证明上只将夫妻一方记载为股东。这种持股方式有利于简化公司的经营管理,也体现了夫妻对家庭共同财产的代理,但正是这一特征增加了夫妻离婚时股权分割的难度。
二、夫妻共有股权是否可以分割
对于夫妻共有股权是否可以分割,有学者认为,从法理上说,将夫妻一方持有的公司股权视为二人的共同财产,带来的问题是,持股一方要行使股东权利必须经过配偶的同意方能行使股东权利。如此的话,股东配偶可以以未经过其同意为由否定股东表决,这实际上是对股东权利的侵害,同时也损害了信赖股东或公司的第三人利益。反对股权分割者的主要理由是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典型的人合性,对夫妻股权进行分割时,会给其他股东强行增加新的合作伙伴,有违自愿原则,甚至有可能会损害其他股东利益。认为夫妻共有股权可以分割的学者首先肯定股权带来的收益和代表的价值利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时可以进行分割。同时认为股权本身是可以分割的,按照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股份是能够进行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的,从股权可部分转让的角度说明股权是可以分割的。另外,还有学者指出,股权转让指股东将其对公司所有之股权转移给受让人,由受让人继受取得股权而成为公司新股东的法律行为。从夫妻共有股权分割本身来讲,本质上并未发生股权转让,仅是“共有物”的分割而已,无需设置其他股东同意程序,但在分割股权时,配偶一方欲转让股权时,则应遵守《公司法》第72条的股权转让规则。“夫妻共有股权是否可以分割,关键在于对夫妻共有股权作何认定,如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则应进行分割。夫妻共有股权是建立在以夫妻共同财产出资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可以视为是夫妻共同财产的一种转化,财产投资到公司后只是形态上发生了变化,权利的享有主体未变,仍是夫妻双方。而且,财产权是股权最为主要的内容,夫妻所持的股权是可以量化的共同财产,因此,股权在离婚诉讼中是可以加以分割的。应当注意的是,对公司股权的分割和实物分割不同,配偶一方所能够分到的仅是原股东配偶所持股份所代表的财产利益,而非双方向公司出资后所形成的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公司财产,原股东配偶出资后的财产所有权已经属于公司所有。因此,夫妻共有股权分割不会破坏公司的财产所有权,也不违背公司法所确立的资本确定、资产维持、资本不变三原则。
夫妻对股权的共有可以参照《物权法》对共同共有的规定,当共有的基础丧失时,共有人可以请求分割“共有物”,因此,离婚时请求对共有股权进行分割理应得到支持。但在分割过程中,应考虑股权的特殊性,分割的方法和原则应与处理其它共同财产有所区别。关于反对者认为的离婚股权分割会造成对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破坏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公司章程做出相应限制,以及通过法律做出合理安排来避免股权分割时损害股东信赖关系。我国《公司法》在第72条第2款、第3款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限制规定正是出于对这种人合性的尊重,在设立公司时,股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在章程里对股权转让设定限制,即便设立之初没有限制,股东将来也可以通过行使优先购买权避免被强加新的合作伙伴的情况发生。
三、股权分割问题是否应在离婚案件中解决
关于股权分割是否应在离婚案件中一并解决的问题涉及到离婚诉讼中的合并审理原则和拆分审判。所谓离婚诉讼的合并审理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在处理离婚案件时,在判决解除当事人的婚姻关系时,一并解决包括财产分割、夫妻债务、子女的抚养和抚养费的给付及探望权在内的相关问题。拆分审判是指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争议和解除婚姻关系分开处理,适度承认离婚案件中的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和债务处理的独立性。
离婚股权分割案件夫妻双方对股权价值常常无法协商,需要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且案件又常涉及案外人利益(如公司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这就使得离婚诉讼股权分割案件往往很复杂,诉讼周期较长。而较长的诉讼周期无论对将要分道扬镳的夫妻还是对需要他们共同抚养的子女来说,都是一种煎熬。对于股权分割是否应在离婚案件中解决的问题,不同学者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实践中不同法院、不同法官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如果法院将股权分割问题和离婚案件同时进行审理,非常容易激化矛盾,对纠纷的解决无益。所以,我们应借鉴英国目前司法实践中的处理方法,先利用几个星期的时间解决婚姻关系问题,然后再几始解决夫妻之间的财产问题。也有人则提出,采取W案处理的方式解决夫妻之间共有股权的分割问题,不利于保护非股东配偶当事人的权利,并不能从实际上解决问题,也不符合社会公平性的要求。当然,这种分JT审理的方式有其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具体到离婚股权分割中,其缺点是拆分审判给了持股配偶一方充分的时间转移、隐匿财产,增加了共同财产认定的难度,不能很好地保护非股东配偶一方的利益。另外,拆分审判使得当事人离婚的成本大幅提高。虽然《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规定了离婚纠纷的收费标准,如涉及财产分割的应按照一定的标的额收取费用,但实践中,因大部分离婚案件以调解形式结案,法院一般不会再加收诉讼费用,而是按件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费用。拆分后,当事人如欲再解决财产纠纷,法院立案的案由为离婚后财产纠纷,而法院就离婚后财产纠纷会严格按照《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收取,这就徒增了当事人解决婚姻争议的成本。
【离婚案件论文】推荐阅读:
律师办理离婚案件10-22
离婚案件开庭审理程序05-12
离婚案件中如何举证11-07
离婚案件法律实务宝典06-10
涉外离婚案件的处理07-17
法院在处理离婚案件时01-10
离婚案件中存在的问题01-18
离婚案件注意事项--律师答疑08-09
诉讼离婚期间-律师成功促成协议离婚-南京离婚律师胜案指导【江宁离婚案件】09-12
关于审理离婚案件的调研报告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