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案件开庭审理程序(精选6篇)
离婚案件开庭审理程序 篇1
离婚案件开庭审理程序
甘肃法律服务网 作者: 2008-1-26 14:30:24 第 131 位浏览者
开庭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完成审判前的准备工作之后,在法院或其他适宜场所设置的法庭,对案件进行审理的全过程。
离婚案件的判决则是指经过法定的审理程序之后,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作出裁判。开庭审理是合议庭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的阶段。其方式主要是有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一般民事案件以公开审理为原则,不公开审理为补充。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0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由此可知,离婚案件一般也公开审理,但如果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其决定权在于人民法院。法律之所以规定“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是因为离婚案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审理中可能会涉及到个人隐私、感情上的一些不愿意公之于众的内容。因此,如果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法庭一般都会允许。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公告可以张贴于人民法院的公告栏,也可以在公共场所或当事人的住所地和工作单位张贴。
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开庭审理前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开庭审理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法庭进入法庭调查阶段。法庭调查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当事人陈述;
(二)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
(三)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
(四)宣读鉴定结论;
(五)宣读勘验笔录。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证据,而且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
法庭调查完结之后,是法庭辩论。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互相辩论。法庭辩论终结后,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离婚案件开庭审理程序 篇2
关键词:涉外仲裁,仲裁裁决,撤销程序
1 我国撤销涉外仲裁裁决案件一审程序的立法缺陷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试行) 》中将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案件纳入了“适用特别程序案件的案由”, 但是在对具体制度的设计中却未遵循特别程序的规则进行立法, 例如由合议庭而非独任庭进行审查, 存在两方当事人而非一方当事人等。2007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4条规定, 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案件, 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 并询问当事人。该解释中舍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征求意见稿) 中第21条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案件, 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审普通程序进行审理。各项审理活动的相关期限可以由合议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这一规定, 与《仲裁法》中对于人民法院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案件适用程序的规定相比, 只是略微明确了“询问当事人”的要求, 对采取什么审理程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定。2008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将上述有关仲裁案件的案由纳入了“适用特别程序案件的案由”,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在适用审理程序上的矛盾, 进一步明确了要适用“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我国确立了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案件应适用特别程序的规定存在以下问题:
(1) 撤销仲裁裁决案件有区别于其它适用特别程序案件的特点。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 没有原告和被告是其主要的特点。特别程序的开始, 是因为申请人的申请或者起诉人的起诉而开始。而申请人或者起诉人不一定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而且他们没有对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 其申请人是仲裁程序的当事人, 该当事人与撤销裁决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当仲裁程序当事人死亡或终止时, 其继承人或权利义务受让人可以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此其一;申请的一方当事人在法院受理撤销仲裁裁决申请后, 申请方为原告, 仲裁程序中的另一方当事人为相对人。之所以这么认定, 是因为仲裁程序的双方当事人在法院受理撤销仲裁裁决案件之后, 他们与法院审判结果有直接的法律关系, 此其二。因此, 撤销仲裁裁决案件不宜适用特别程序。
(2) 适用特别程序不利于对当事人“公平审判请求权的救济”, 有违诉讼公平的原则。
法院对受理的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审理, 根据现行《仲裁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需要询问当事人。如果适用特别程序, 则不存在相对人, 只需询问提起撤销申请的当事人就可以作出相应的裁定。这样的结果, 将严重损害仲裁程序的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个裁决, 只需要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和提供的证据就可以加以撤销, 这不能不算是一个缺陷, 也是对仲裁当事人获得公平审判请求的侵害。
(3) 适用特别程序损害了仲裁当事人契约自由的精神。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适用特别程序作了“实行一审终审”的规定。而仲裁制度的合意性原则, 则是最大程度地体现意思自治的精神。在合意性原则的指导下, 只要不与法律的强行规则相冲突, 对法院的裁判当事人是否提起上诉, 应该严格依照当事人的意愿。将审理撤销仲裁裁决纳入特别程序, 不但侵害了当事人获得公平审判的请求权, 也侵害了当事人提起上诉的诉权。
2 德国撤销仲裁裁决案件审理程序的立法及其借鉴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关于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审理程序主要体现在第十编《仲裁程序》中的第九章, 具体包括:
(1) 法院的权限及有管辖权法院。
该法第1062条第一款第4项规定, 仲裁协议中指定的地区高等法院或无此指定时仲裁地的地区高等法院, 有权撤销裁决。第二款规定, 在第一款第2项第一选择项、第3项或第4项所指的情况下, 如果仲裁地不在德国境内, 则反对申请的一方当事人的营业所在地或惯常居住地, 或该方当事人的财产所在地或争议财产所在地或临时措施涉及到的财产所在地的地区高等法院有权管辖。如果无此类地点, 则由柏林地区高等法院管辖。
(2) 言词原则。
该法第1063条第二款规定, 申请撤销裁决或者申请承认或者申请承认或宣告裁决的可执行性时, 如存在第1059条第2款 (第1059条第2款规定了裁决仅可被撤销的法定情形) , 法院应命令进行言词辩论。
(3) 对法院裁定的上诉。
该法第1065条第一款规定, 对于第1062条第1款第2项第4项 (第1062条第一款第4项是关于“仲裁裁决的撤销或宣告执行、执行宣告的撤销”) 里的裁判, 如果这些裁判是以终局判决做出而对之可以提起上告时, 可以向联邦最高法院提出抗告。该条第二款规定, 联邦最高法院只能对裁定是否违反条约或其他法律进行审查。
分析《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关于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审理程序的相关规定, 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以供我国立法借鉴:
(1) 独立成章规范仲裁的司法审查程序。
根据前述, 仲裁的司法审查程序——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审理程序, 与普通诉讼程序或者特别程序相比, 有自己的特质。单独立法对于司法实践有更明确的指引。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将仲裁的司法审查程序独立成章, 也是一种进步。
(2) 确立了担保阻却执行制度。
第1063条第3项规定, 民事庭的庭长可以不用实现询问对方当事人而命令申请人在对申请裁判前对仲裁裁决请求强制执行或者执行仲裁庭依第1041条做出的暂时的保全的措施。对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不能超出保全措施的范围。被申请人有权提供一笔与申请人所能执行的金额相当的担保以防止强制执行。担保制度的确立, 可以更好地维护司法的权威, 同时也节省了司法资源的浪费。
(3) 确立了言词原则 (辩论原则) 在撤销仲裁裁决审理程序中的地位。
而且法院有责任主动命令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就撤销裁决程序中的相关证据、事实进行辩论, 更好地保障审判的公平公正。
(4) 确立了有限制的上诉制度。
对于法院对撤销仲裁裁决案件所作的裁定, 当事人可以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对裁定提起上诉, 且上诉法院仅可在法定范围内进行审查。这一方面赋予了当事人追求公正审判的诉讼权利, 另一方面, 通过限制上诉法院的审查范围, 确保了审查程序的进程和纠纷的及时解决。
3 撤销涉外仲裁裁决案件一审程序的立法完善
3.1 明确法院在撤销裁决程序中的地位和权限
3.1.1 审判权
通过当事人双方的辩论, 对提交的证据进行质证、认证, 进而对申请撤销作出裁定。具体有两种情况:A.驳回撤销申请。在此情况下, 仲裁裁决继续生效, 裁决继续执行;B.根据法定事由, 撤销仲裁裁决。同时, 法院审理和裁判的范围可以不受当事人请求范围的限制, 这主要体现在法院对仲裁裁决是否违反公共秩序的审查。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仲裁法以及《示范法》都规定当仲裁程序存在违背公共政策的情形时, 法院可以依职权主动撤销仲裁裁决。
3.1.2 对当事人撤回撤销裁决申请的主动审查权
审查标准有两个:A.是否属于可仲裁性;B.公共秩序标准。只有符合“属于可仲裁事项”及“不违背公共秩序”两个标准的情况下, 法院才可准许当事人的撤回申请。否则, 法院有权继续审理并作出相应的裁定。
3.1.3 调查取证权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 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查案件需要的证据, 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3.2 明确仲裁庭和当事人在撤销裁决程序中的法律地位及权利和义务
3.2.1 仲裁庭在撤销裁决程序中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
仲裁庭在撤销裁决程序中的权利义务。在普通民事诉讼程序中, 证人的主要权利有:了解案件;要求查阅、宣读或修改询问笔录;要求偿付出庭作证的差旅费和误工报酬;对于证言内容涉及国家机密、企业技术秘密、个人隐私的, 要求不公开其证言等。证人的主要义务有:如实陈述证人证言, 不得有意伪证, 不得夸大或隐瞒事实等。证人作证后, 审判人员可以询问当事人对证言的意见。作为证人, 仲裁庭享有的权利有所限制, 主要表现为无权要求偿付出庭作证的差旅费和误工报酬、无权要求不公开其证言;其义务主要表现为如实提供在仲裁程序中的案卷材料。
3.2.2 仲裁程序当事人在撤销裁决程序中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
仲裁程序当事人包括原仲裁的当事人双方, 即原仲裁的申请人和被申请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几个具体问题的批复》中明确规定, 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 人民法院在审理时, 应当列对方当事人为被申请人。因此, 在撤销仲裁裁决程序中, 存在双方当事人, 即撤销裁决程序的申请人和相对人。仲裁裁决的撤销程序属于法院诉讼程序的一种。在一般的民事诉讼中, 必须有双方当事人存在, 原告和被告在民事诉讼中处于相对立的地位, 彼此互相依存, 没有原告就没有被告, 没有被告就没有原告。因此, 在仲裁裁决的撤销程序中, 申请人与相对人的法律地位相当于普通民事程序中的原告和被告。双方在撤销仲裁裁决程序中地位平等。其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享有平等的程序权利和程序地位, 即“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在相同的程序条件下从裁决者处所获取的信息是相同的, 并有相同的机会向裁决者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提出有利的证据, 同时能够得到裁决者同等的关注和聆听。”
3.3 明确法院审理的方式及适用程序
“仲裁司法审查程序与一般司法程序一样, 也是以法院为中立的裁判者, 以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关于仲裁裁决效力的争议为目的, 以对抗双方当事人的交涉为程序行进的表现形式, 并以作出有法律效力的裁决为程序的结果, 因而, 从根本上讲, 仲裁司法审查程序属于司法程序的一种, 是与三大诉讼程序并立的一种司法程序。而与三大诉讼程序不同的是, 该程序保障的并非公民的实体权利, 而公民的程序性权利。”其特点主要是:
(1) 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的性质是对当事人争议的仲裁裁决的效力进行审查, 不是解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也不是对争议的仲裁裁决效力的确认。
(2) 存在双方当事人, 即申请撤销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仲裁司法审查程序的开始, 是因申请人的申请而开始, 同时以仲裁对方当事人为被申请人, 双方在撤销程序中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3) 当事人之间可以通过协议排除上诉法院的管辖权。否则, 任何一方当事人对于法院撤销涉外仲裁裁决的裁定, 均可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 上诉法院也有审判管辖权。
(4) 审理方式——有例外的公开审理。当事人之间可以通过协议排除合议庭的公开审理。没有协议的, 则以公开审理为原则。
参考文献
[1]于喜富.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兼论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2]刘想树.中国涉外仲裁裁决制度与学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3]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赵健.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离婚案件开庭审理程序 篇3
根据民政机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这个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7.1%,相当于每天就有5000多对夫妻分道扬镳,5000多个家庭就此解体。这仅仅是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还不包含当事人通过法院审理而离婚的数字,“今天,你离了吗?”不再是人们之间开的一句玩笑,而成了当今国人婚姻状况的真实写照。在这股离婚大潮中,“70后、80后”成为了主力军,本文就对70后这个群体离婚多发的原因及审理难点进行了调研。
“70后”是指在1970年1月1日到197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这些人现在正处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一般工作或事业稳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正在上学或者处于青春期的子女。2011年以来,房山法院受理的“70后”离婚案件上升速度较快,对此,该院对“70后”离婚案件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70后”离婚案件多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压力较大。“70后”的当事人当前大多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往往父母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佳,而孩子正处在学习教育阶段,这些都需要夫妻双方付出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他们在工作中往往又是单位的“顶梁柱”,承担着较重的工作任务,这些都导致了他们承担的生活压力较大,社会责任较重。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家庭中的各种矛盾和生活琐事就容易被激化,从而影响夫妻感情,最终导致离婚。
二、对婚姻的质量要求提高。“70后”当事人的婚姻现在正处于婚姻的疲惫期,双方对彼此容易产生厌倦,导致婚姻就此进入冰冻期。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夫妻一方或双方对于婚姻质量、感情需求也有所上升。之前对婚姻生活不满意,但是勉强自己维持的,在对婚姻的期望和要求提高之后,便不再容忍对方,给自己重新选择幸福的权利和机会。
三、面临诱惑较多。处在此年龄阶段的当事人大多正逐步进入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社会经验丰富,拥有充足的社会资源。一般来说,事业有成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在具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之后,会面临非常多的诱惑,一旦“出轨”,发生婚外情或者有第三者插足,被另一方发现,往往就会成为夫妻离婚的导火索。
四、婚恋观念的转变。在社会发展的越来来快,社会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这个大背景下,国人对于婚姻的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离婚没好人,好人不离婚”的传统婚恋观念。现在的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感受,而且社会对于离婚的宽容度也大大增加,不会因为离婚对当事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就导致了当事人在夫妻发生矛盾后选择离婚。
调研中还发现,“70后”离婚案件较其他年龄段当事人离婚案件而言审理难度相对较高,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审理难点:
一、财产关系相对复杂。在此类案件中,双方当事人一般都拥有婚前个人财产,而且在他们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往往还积攒了大量的夫妻共同财产。双方拥有的房屋和车辆又可能涉及到双方父母的出资,共同财产中也常常包括股票、基金、理财产品、保险等数额较大、分割比较困难的财产。而且“70”后的当事人往往“社会经验丰富”,他们容易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转移,这就造成了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中,查明和认定夫妻共同财产存在着一定困难。另外由于双方当事人婚姻中的矛盾往往不可调和,他们甚至为了财产分割相互辱骂、大打出手,所以对财产问题也难以达成调解协议。
二、涉及子女抚养的问题不易处理。这个年龄阶段的当事人基本上都有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子女。他们尚未成年,还不能独立生活的同时又有一定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这就导致了父母离婚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中,如何确定当事人对子女的抚养权,最大限度的保护子女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是审理此类案件的难点之一。
离婚案件开庭审理程序 篇4
一、多次开庭审理的原因民事案件多次开庭审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定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因素构成。
1、法律规定可以延期开庭审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开庭审理:
(一)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
(二)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
(三)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
(四)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
2、法律赋于当事人的权利在开庭前没有行使的。根据民诉法规定,①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而坚持要求委托代理人参与诉讼的;②一方当事人要求变更或者增加诉讼请求,提出反诉,而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要求答辩或提供新的证据的;③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需要追加当事人的;④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或者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的。
3、因证据问题而多次开庭审理的。发现证据有问题,需要再次开庭的,主要有:一是当事人无限期举证。当事人庭前不举证或举证不能,庭审中由于证据不足,要求休庭补充证据;有的当事人采取“挤牙膏”式的方式,每次开庭都要求补充新的证据;还有的当事人举证无重点,庭审中大量举证,提供多个证人线索和有关材料,使当庭无法质证。二是当事人不提供证据原件,庭审时,一方当事人对对方提供证据的复印件有异议,要求与原件核对,而另一方当事人没带证据原件,需要重新开庭对原件进行核对和质证。三是怀疑证据的真实性,且当庭无法判断,需作现场勘验或司法鉴定,否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必须对勘验的情况和结果以及鉴定结论重新开庭质证才能认定。四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取集证据,需要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或者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相互矛盾,无法认定的,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自己收集的其他证据。
4、因庭前准备不足而多次开庭审理的。审理前的准备是民诉法规定的法定程序,但有的法官片面强调“直接开庭”、“一步到庭”,而忽视庭前必要的准备而盲目开庭,主要表现在:①对诉讼文书的送达不符合法定要求的;②对当事人的诉讼代理手续是否齐全或授权是否明确未进行审查的;③没有认真审核诉讼材料,依当事人的申请没有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或者庭前能够调解解决而未进行调解的;④未能指导双方当事人依法进行诉讼,围绕自己的主张举证的;⑤对本案的诉讼主体有无漏列、错列现象审查不细,未能及时要求当事人更换、追加诉讼主体,或者依职权通知当事人参加诉讼的;⑥合议庭成员不了解案情,不明确自己在庭审中的职责与分工的;⑦疑难、复杂案件未进行庭前听证,或者召集双方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交换、核对证据,核算帐目的;⑧双方当事人对标的物的价格、质量、数量、结算方式、损害程度等分歧较大,需要委托有关专业技术部门作出审计、估价、鉴定或现场勘验而未采取的;⑨答辩期未届满而一方当事人尚未提出答辩意见并且不愿意放弃书面答辩的情况下强行开庭的;⑩盲目将所有案件一律适用简易程序,使很多案件在审限内不能结案,后不得不转入普通程序,而导致再次开庭的。
5、法官驾驭庭审的能力偏低。审判实践中,由于法官受自身业务素质的影响,驾驭庭审能力还较弱,尚未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出现不少两庭、甚至多庭审理才能结案的情况,主要表现有:一是审判方式改革的力度不大,对改革没有压力和紧迫感,庭审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到老一套上去,习惯于老规矩、老框框行事,开庭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二是有的法官对案情不熟悉,不研究,案件中存在的多重法律关系认识不清,听任当事人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三是有的法官对双方当事人争执的焦点、难点、疑点没有充分预见,不能围绕重点去引导当事人进行举证、辩证和质证,庭审中盲目性较大;四是有的法官当庭认证、说理上不充分,随意性大,缺乏分析、判断能力,导致庭审结束,当事人也搞不清那些证据被采纳,采信与否的理由是什么;五是有的法官驾驭庭审的心理素质欠佳,庭审中如遇到当事人在庭上纠缠时缺乏沉着、冷静,或者遇到突发事件时不知所措,反应不灵敏,处置不果断。
二、解决多次开庭审理的对策民事案件出现多次开庭审理(法律规定以及必要的再次开庭除外)有悖于公正、高效原则,既增加了法官的工作量,牵扯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增大了诉讼成本,人为地延长了办案周期。这既不利于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也不方便当事人的诉讼。这样长期下去人民群众是不会满意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依法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依照法律规定应当赋于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可以延期再次开庭审理的,是否准许,由法官根据具体案件情况作出决定。如果当事人的申请符合法律规定,并有正当理由的,应再次开庭审理,以确保案件的质量,不能剥
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当然,也要防止有的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造成反复开庭,重复劳动,拖延了办案时间,审限内不能尽快结案。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且无正当理由的,确无必要延期审理的,应当驳回当事人的申请。
(二)充分做好庭前准备工作。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审判方式改革之所以强调“直接开庭”,是针对以往有的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已经习惯了陈旧的,老一套的诉讼模式。“直接开庭”并不是毫无准备地盲目开庭,也不是忽略做好庭前准备而“一步到庭”,而是在做好一系列必要的准备工作以后直接开庭。案件的庭前准备是开好庭的前提条件,是法定程序。因此,庭前准备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充分做好庭前准备工作,才能减少开庭次数,保证庭审质量,提高办案效率。其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庭前准备。民诉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和《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等对如何做好庭前准备工作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必须坚决执行,不能忽略,不可逾越。如果是法官由于忽视庭前准备工作而重复、多次开庭导致超审限的,应当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再次,庭前准备工作具体操作由立案庭(或书记官处)和审判庭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密切配合,协调运作,不能相互推诿,要扎实地做好庭前准备工作。
(三)建立限期举证的法律制度。我国法律对当事人举证时限未作明确规定,但这又是审判实践中尤其是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而必须解决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九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一时不能提交证据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内提交。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交确有困难的,应在指定期限届满之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延长的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这个规定在审判实践中也难以把握,如 “合理的期限内”的期限以多少日为宜?“申请延期”是申请一次还是数次?当事人不按该规定的期限执行,应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均不甚明了。由于举证的期限没有限制性规定,就没有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所以当事人并不认真执行甚至故意保留重要证据,在开庭时搞突然袭击,造成对方措手不及,为其收集对抗证据制造困难,或者在二审、再审期间再提交新的证据,这有损司法权威和审判工作的严肃性。笔者建议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限制当事人的举证时间,作出明确的举证期限,以利各级法院统一执行。
(四)推行庭前听证和证据交换制度。民诉法对庭前听证未作规定,仅要求审判人员在审理前“必须认真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开庭前,合议庭可以召集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交换、核对证据,核算帐目。对双方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证据应当记录在卷,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确认。”根据这些规定,笔者认为对较为复杂、疑难的案件一般均可适时安排当事人庭前到庭听证或交换证据,由双方当事人出示支持各自主张的证据原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庭前听证或交换证据,可以固定庭审中的证据,理清双方争执焦点,明确庭审重点,还可以对当事人提交不足的证据给予举证指导,或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或由法官依职权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以及进行鉴定、勘验和审计等,避免因当事人在庭审中提出的新证据,需核对而多次开庭的情况,既可大大缩短庭审时间,减化庭审程序,又能防止当事人搞突袭举证,做到庭审“一堂清”,提高一次开庭结案率。笔者建议民诉法修改时应将庭前听证和交换证据加以规范并作出具体规定,使之成为一种诉讼制度。
(五)实施审判流程管理。审判流程管理主要内容是直接排期开庭和审限跟踪,分离审判权和程序控制权,是以立案庭为中心枢纽,以各合议庭为支点的审判管理机制。实行审判流程管理,增加了审判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及时了解掌握审判动态,又使合议庭工作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避免开庭的随意性和拖拉,发挥审判流程中监督和制约作用。具体操作上,一是排期开庭,立案庭在案件立案后,可根据案件不同类别,繁简程度,法定期限,合议庭存案情况,排定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开庭日期、开庭地点等,并予以公告,然后将案件移送审判庭。二是审限跟踪,由立案庭统一制作一案一表的“案件流程管理情况表”,对案件各个环节由承办法官填写,立案庭汇总,并每个月向全院通报跟踪情况。审限到期前一个月,由立案庭对尚未审结的案件进行催办,促使法官速办快结,可有效地控制其开庭审理的次数。
浅析离婚案件缺席审理 篇5
庭而缺席审理。离婚案件的显著特点首先是当事人对婚姻意愿的表达必须由本人亲自实施,具有人身不可替代性(已丧失诉讼行为能力的例外)。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不得申请再审。其次,离婚案件所查明的法律事实有相对的隐蔽性,有很多事实只有夫妻双方知晓,其他人难以证明。基于离婚案件的上述特点,我们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应慎用缺席判决的方式结案。
一、离婚案件缺席审理增多的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务工,导致夫妻双方长期分居,这种情形日益增多,使很多夫妻常年聚少离多,严重的影响了夫妻感情。一旦双方感情出现裂痕,一方起诉到法院要求离婚,由于其往往不能准确提供对方的详细地址,使得法院常常很难通知被告应诉。在这种情况下,法院通过其他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往往只能采用公告送达方式送达应诉通知书和开庭传票。
此外,有的当事人缺乏家庭责任感,对婚姻无所谓,常常行踪不定,表现为不辞而别,独来独往,另一方很难把握其行踪;还有一种当事人是恶意缺席,故意规避法律,不愿承担不利后果,如不想离婚,不想抚育小孩或不想让对方获得财产之利益。故意不到庭,造成对方当事人举证困难,人为增加法官判决离婚难度;还有的拖延诉讼,迫使对方当事人让步。
二、离婚案件缺席审理的弊端
1、双方感情是否破裂难以查明。在缺席审理时,由于被告未到庭,给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质证程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审判中,法官主要看原告的举证,不能通过听取双方的陈述、辩论并结合双方提供的证据来判断双方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有时原告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往往夸大其词,甚至杜撰一些不实的事实来证明夫妻感情不和,法官仅凭原告的陈述及其提供的证据确实难以判断双方的夫妻感情是否破裂。
2、财产及债权债务状况难以查明。原告在庭审中提供的财产情况,可能有遗漏,因为对被告在下落不明期间所得的财产,原告不知情,亦无法查清,更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财产的分割仅局限于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所得的财产和被告下落不明期间原告所得的财产;同时还可能存在虚假,因为原告为了达到多得财产的目的,也有可能隐瞒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这种情形如果涉及的财产多、数额大,缺席判决后,一旦被告重新出现,新的财产分割纷争必起无疑。同时,因为被告未出庭参加诉讼,对夫妻间的共同债权、债务亦无法查清。在共同债务问题未查清的情况下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有可能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子女抚养问题难。缺席审理时,夫妻双方不能就子女跟谁生活及抚养费的承担等问题进行协商。当原告不同意抚养子女,对被告公告送达缺席审理时,若判决由原告抚养,而被告又下落不明,对原告来说是不轻的负担,且对原告不公平;若判决由被告抚养,而其又下落不明,子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护,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三、离婚案件缺席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依法通知被告应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五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起诉或者答辩时向人民法院提供自己准确的送达地址、收件人、电话号码等其他联系方式,并签名或者捺印确认”。第十条规定“因当事人自己提供的送达地址不准确,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人民法院,或者当事人拒不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而导致诉讼文书未能被当事人实际接收的,按下列方式处理:
(一)邮寄送达的,以邮件回执上注明的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
(二)直接送达的,送达人当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情况之日视为送达之日。上述内容,人民法院应当在原告起诉和被告答辨时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告知当事人”。对恶意缺席的被告,法院可以依法要求其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然后向其邮寄送达诉讼文书,其签收与否不影响送达的法律效力。对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若用《民诉法》规定的其它送达方式均无法送达的,采用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2、对一方以下落不明起诉离婚的案件,要把查明对方当事人是否确属下落不明作为案件审理的重点,因为查清该事实是确定案件能否适用缺席判决的关键。诉讼中对原告提交的证明被告下落不明的证据,因无法质证,不能直接作为定案依据。审判人员应根据这类案件的特殊性,依职权进行调查取证,除调查核实原告提供的证据外,还应当调查下落不明一方当事人的近亲属,因为一方当事人若非下落不明,其一定会和
近亲属保持联系。如果其近亲属也不知道其下落,那么结合原告方提供的证据,可认定被告下落不明。在程序上应尽可能保证下落不明一方当事人多渠道获取通知其参加诉讼的信息,在发出公告的同时,应在下落不明一方当事人直系亲属住所地张贴公告,防止原告采用欺诈手段,骗取法院适用缺席审理。
3、认真审查原告方提供的证据材料。由于离婚案件不
同于一般案件,离婚纠纷除涉及当事人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外,还涉及婚姻家庭的稳定,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婚姻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在审理涉及一方下落不明的离婚案件时,对原告提供的证据要认真细致地进行审查。特别是涉及到夫妻感情破裂的证人证言,应该通知出具证言的证人出庭作证,并核实其证言的真实性。对共同财产、共同债权债务,最好通过当地基层组织调查核实,在无法查清时,应暂不处理共同财产、债权债务问题,待下落不明一方当事人出现后再行处理,充分保障下落不明一方当事人的诉权。同时,加强与下落不明一方当事人亲属的沟通,尽量减少日后可能出现的缠诉。对被告恶意缺席的离婚案件,审判人员要耐心做被告的思想工作,争取让被告到庭参加诉讼。对被告明确表示不到庭参加诉讼的,应要求被告出具对婚姻、财产分割及孩子抚养的书面意见或将其意见记入笔录,或采取就地调解或到案发地开庭等措施,解决被告不到庭参加诉讼的问题。
4、妥善处理子女抚养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父母有抚养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实践中因被告未到庭,对于子女应由谁来抚养,人民法院认定的难度较大。对被告恶意缺席的离婚案件,一般可根据子女目前抚养的现状,判决子女由原告或被告抚养。对被告下落不明而判决离婚的案件,原告有先行抚养子女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判令子女由原告携带抚养;若夫妻有共同财产的,可将被告方应得的共同财产份额作价后交付原告 抵作抚养费,多余部分也可交由原告保管,待被告出现后主张权利时,再由原告交还给被告。若没有什么共同财产,可判令被告负担部分抚养费,待其出现时再申请执行,被告如有异议时则可由被告另行主张。这样判决既不会影响被告事后再主张要利的诉权,也保持了子女抚养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
离婚案件开庭审理程序 篇6
【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文字号】法发〔1993〕32号
【颁布时间】1993-11-3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
【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通知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 现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在执行中注意总结经验,有何意见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603次会议讨论通过)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分清个人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共同财产,坚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照顾无过错方,尊重当事人意愿,有利生产、方便
生活的原则,合情合理地予以解决。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审判实践,提出如下具体意见:
1、夫妻双方对财产归谁所有以书面形式约定的,或以口头形式约定,双方无争议的,离婚时应按约定处理。但规避法律的约定无效。
2、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包括:(1)一方或双方劳动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2)一方或双方继承、受赠的财产;
(3)一方或双方由知识产权取得的经济利益;
(4)一方或双方从事承包、租赁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5)一方或双方取得的债权;(6)一方或双方的其他合法所得。
3、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复员、转业军人所得的复员费、转业费,结婚时间10年以上的,应按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复员军人从部队带回的医药补助费和回乡生产补助费,应归本人所有。
4、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财产,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在分割财产时,各自分别管理、使用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双方所分财产相差悬殊的,差额部分,由多得财产的一方以与差额相当的财产抵偿另一方。
5、已登记结婚,尚未共同生活,一方或双方受赠的礼金、礼物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具体处理时应考虑财产来源、数量等情况合理分割。各自出资购置、各自使用的财物,原则上归各自所有。
6、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房屋和其他价值较大的生产资料经过8年,贵重的生活资料经过4年,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7、对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难以确定的,主张权利的一方有责任举证。当事人举不出有力证据,人民法院又无法查实的,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
8、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均等分割。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和财产的来源等情况,具体处理时也可以有所差别。属于个人专用的物品,一般归个人所有。
9、一方以夫妻共同财产与他人合伙经营的,入伙的财产可分给一方所有,分得入伙财产的一方对另一方应给予相当于入伙财产一半价值的补偿。
10、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生产资料,可分给有经营条件和能力的一方。分得该生产资料的一方对另一方应给予相当于该财产一半价值的补偿。
11、对夫妻共同经营的当年无收益的养殖、种植业等,离婚时应从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经营管理考虑,予以合理分割或折价处理。
12、婚后8年内双方对婚前一方所有的房屋进行过修缮、装修、原拆原建,离婚时未变更产权的,房屋仍归产权人所有,增值部分中属于另一方应得的份额,由房屋所有权人折价补偿另一方;进行过扩建的,扩建部分的房屋应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
13、对不宜分割使用的夫妻共有的房屋,应根据双方住房情况和照顾抚养子女方或无过错方等原则分给一方所有。分得房屋的一方对另一方应给予相当于该房屋一半价值的补偿。在双方条件等同的情况下,应照顾女方。
14、婚姻存续期间居住的房屋属于一方所有,另一方以离婚后无房居住为由,要求暂住的,经查实可据情予以支持,但一般不超过两年。
无房一方租房居住经济上确有困难的,享有房屋产权的一方可给予一次性经济帮助。
15、离婚时一方尚未取得经济利益的知识产权,归一方所有。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另一方予以适当的照顾。
16、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后共同生活中自然毁损、消耗、灭失,离婚时一方要求以夫妻共同财产抵偿的,不予支持。
17、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
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4)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18、婚前一方借款购置的房屋等财物已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的,为购置财物借款所负债务,视为夫妻共同债务。
19、借婚姻关系索取的财物,离婚时,如结婚时间不长,或者因索要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
对取得财物的性质是索取还是赠与难以认定的,可按赠与处理。
20、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未从家庭共同财产中析出,一方要求析产的,可先就离婚和已查清的财产问题进行处理,对一时确实难以查清的财产的分割问题可告知当事人另案处理;或者中止离婚诉讼,待析产案件审结后再恢复离婚诉讼。
21、一方将夫妻共同财产非法隐藏、转移拒不交出的,或非法变卖、毁损的,分割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的一方,应予以少分或不分。具体处理时,应把隐藏、转移、变卖、毁损的财产作为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的一方分得的财产份额,对另一方的应得的份
额应以其他夫妻共同财产折抵,不足折抵的,差额部分由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的一方折价补偿对方。对非法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的一方,人民法院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22、属于事实婚姻的,其财产分割适用本意见。属于非法同居的,其财产分割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处理。
【离婚案件开庭审理程序】推荐阅读:
关于审理离婚案件的调研报告11-08
洛阳律师:民事案件中 延期审理申请书的 延期开庭审理的格式10-24
律师办理离婚案件10-22
刑事案件二审开庭程序08-23
离婚案件中如何举证11-07
离婚案件法律实务宝典06-10
涉外离婚案件的处理07-17
离婚案件注意事项--律师答疑08-09
诉讼离婚期间-律师成功促成协议离婚-南京离婚律师胜案指导【江宁离婚案件】09-12
案件审理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