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的杂文随笔

2024-09-24

天命的杂文随笔(共12篇)

天命的杂文随笔 篇1

天命的杂文随笔

直到走近,孙红云才看清老道的模样,老道刚才盘坐,如今起身,才发觉其身长七尺有余,岁在天命花甲之间,剑眉星目中精气内敛,细形长耳外器宇轩昂,三绺长髯,道尽神仪威韵,举袂拱手,隔断俗世凡尘。孙红云赶紧回了一个拱手礼,一边气喘吁吁地说:“道长,我想请你算一算我的父亲的病。”

老道士看了孙红云一眼,眼中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福生无量天尊,贫道研证道家经典,敬修人神相显,上感天心,下修道形,不做占验之术,施主你应该找王道长,他是占验修士,最擅长占卜命书,尤为精通奇门遁甲之学,意窥天道而巧立道果。”说完,道士转身就走,孙红云看到铜钹上的红色丝带,幡然醒悟,赶紧从布袋里掏出钱包,急忙把折叠多次的钞票拿出来,正要追上去。道长并未回头,传来一声:“施主,请留步。”翩然而去。

孙红云还想再追,可是老道的一番话断绝了她的念想,她收回折叠得皱巴巴的钞票,心中自是奇怪,明明刚才收了那人钞票,为何拒绝她,难道说她给的钞票不够,或者说老道只给有钱的人算命?孙红云左思右想不得其意,只得作罢。她依照记忆,走回到刚才的厢房,想继续打听一下王大师回山的具体时间。

走到厢房,看到两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方才一起上山的男人和女人。孙红云正准备打招呼,过去看看情况,又突然想到上山的时候大家相处得不是那么愉快,为了避免尴尬,她放弃了原先的.想法,隔着一段距离观察。

眼前的厢房开了一扇门,门口立了一张桌子,一个身着得罗的道士用毛笔写着什么,桌上有一个看起来像是檀香木做的笔挂,笔挂上悬着粗细不等的几支毛笔,笔挂边摆着一小盏墨斗,既可当做笔舔,又可做笔架,倒是省事,最边上是一盒一得阁的墨汁。小道士坐在竹凳上,撸起袖子,写着字,桌子正中间有一个文牒,不知道上面写的什么。

年轻女子排在前面,给了小道士几张钞票和身份证,小道士先拿起钞票,一一对着阳光看了水印,才小心翼翼收到抽屉里,然后看着身份证对照了一下模样,便在文牒上边写边喊:“东一房,瞿施主。”然后说:“沿着过道往里走,有人接待你。”

年轻女子走了后,后面的年轻男子也按部就班交了钱,“西一房,张施主”,旋即也沿着过道往前指引的方向。

待二人走远,孙红云这才走出来,走近这个厢房门口,小道士听到脚步,抬头就看到她,孙红云硬着目光,也直直盯着小道士。

“唉,施主,你倒是给钱啊?”小道士伸出手说。

“我又没算卦,也没烧香,给什么钱?”孙红云捂住口袋,紧张地问。

“施主,这是里挂单的地方,你怕不是走迷路了吧?”小道士看着孙红云,大概知道她并不是来挂单的。

“挂单什么意思?”孙红云不解的问。

“通俗的讲就是住宿。”小道士看到孙红云不是来交钱,便掏出手机开始玩起来,回答地漫不经心。

“我能问一下前面两个人为何挂单吗?”孙红云试探着问小道士。

“抱歉,这个是人家的隐私。”小道士白了孙红云一眼。

“不是你想的那样,我和刚才那两个人一起上山的,是一起来的。”孙红云赶紧解释。

“那又如何?”小道士眼睛依然没有离开手机。

“不和你说了,我是来找王大师算卦的,他下午就回来了。”孙红云转身就要离开。

“哈哈”小道士突然笑了出来。

“你笑啥?我很好笑吗?”孙红云有点生气了。

“王师叔今天回不来了,明天才能回来,你下午等破天也等不到。”小道士又哈哈大笑。

孙红云一下子明白为何刚才两人要挂单了,他们两个想等到明天王大师回来,然而孙红云并不因为知道这个而开心,因为孙红云今天无论如何都要回家,一方面是背着丈夫出门,另一方面奇奇也不能一直让田蓉带着。

“小道士,你可不能乱说,我刚才听说王大师下午回来。”孙红云不死心,想验证消息的可靠性。

“喏,你看,微信群里王师叔刚刚发的消息。”小道士得意洋洋,把手机屏幕反过来给孙红云看。

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文字,孙红云失落万分,她背着丈夫,坐了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又走了多少山路,才到大音山这儿,哪里想到王大师竟然不在,孙红云就像把石头从山脚推到山顶的普罗米修斯,推到山顶的那一瞬间,石头又滑落到山脚,她一下感觉天空暗了下来,她这一刻只想回家,离开厢房的这几步耗费了她太多精力,她恍惚间觉得双腿灌铅,一早上坐车爬山的疲惫一下子像陨石一样把她砸到地底,身体一点儿都挺不起来。

小道士一下子愣住了,这种相似的场面他经历过很多,王师叔给人算命后,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场面出现,有豁然开朗、眉飞色舞的,也不乏突然面如土灰、如丧考妣的。虽然年纪尚青,但看到人世间的大悲大喜阅历不浅。

小道士不知所以,以为刚才孙红云是被他嘲笑才有此状,一下子耸起肩膀,缩回脑袋,把手机收起来,不再言语。

孙红云就这么浑浑噩噩挪着脚步,有一步没一步的朝山下走去。

天命的杂文随笔 篇2

关键词:孔子,天命,巫史传统,世俗化

孔子处于一个王纲解纽的年代, 同时也是一个意识形态解释权下移的年代。孔子本人精通巫史知识, 并继承了巫史阶层的文化精神。孔子“少也贫贱”, 年轻时做过“相礼”, 从事“儒”这一职业, 而“儒”则是古代从巫史阶层中分化出来的职业。天命观是儒家道统中的根本问题, 孔子对天命的解释既有巫史传统中的神秘性与神圣化特点, 又随着东周时期社会理性的发展而趋向世俗化。

巫史阶层是如何获得天命解释权的?这主要是通过《国语·楚语》及《尚书·吕刑》等文献记载的“绝地天通”活动。上古之君, 如颛顼和尧, 都将祭祀行为专业化, 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 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这里的重、黎即是巫, 同时禁止“民神杂糅”, 这使得巫史垄断了神人之间的沟通, 成为一个特权阶级。弗雷泽在《金枝》中也曾提出:“美拉尼西亚的酋长们享有权力, 完全来自于人们相信他们和魔鬼有往来, 并能够凭借魔鬼产生的影响去支配超自然的力量。”[1]由于巫史阶层在上古的政治、文化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因而他们总以天命在人间的代表者自居, 进而掌管祭祀礼仪、天文历法、文化教育等。巫史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基础, 是中华道统的重要源流之一。

孔子的天命观与商周时期的天命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 他本人受商代文化影响。孔子为宋国人, 其祖先微子为商代王族。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和存世文献等资料判断, 商代的巫术已普及推广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礼记·表记》所谓“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而凭借“绝地天通”的力量参与政治的巫史集团, 不仅是商代的文化精英, 而且是政治精英。商王是当时社会最大的巫, 正如陈梦家所说:“由巫而史, 而为王者的行政官吏;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 同时仍为群巫之长。”[2]

周克殷命的成功实践, 使得后来的周人有了一种更为理性的天命观, 这在《诗经》中有大量记载:“天命靡常”、“敬天保民”, 进而又有了突破性的进步, 在承认天命的至上地位的同时, 用“德”来解释敬天命与克天命, “皇天无亲, 唯德是辅”, 以德治作标准, 相对来说减弱了巫史集团的权威和地位。并且, 天命会随着人民的意志转移, “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 孔子的天命观发展了这一方向, 重视现实, 突出人文, 孔子曾说:“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 随着宗法制的解体, 部族政权衰落, 人文精神萌发, 而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所固有的矛盾, 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天”的怀疑、不满, 巫史阶层的社会地位较之前明显下降, 巫史阶层的天命观也遇到了严重的危机。这个阶层原来的行政权力被世俗化的王权剥离, 与神沟通的特权随着社会理性的发展而被削弱, 随着天命观念融进了“德”的因素, 宗庙中的祈祷、祝卜的作用降低, 巫史阶层关注的重点逐渐转向社会现实, 其天命观逐渐呈现出浓厚的世俗化倾向。

孔子终生自认为是天命意志的承载者。他说:“天生德于予, 桓魋其如予何!” (《述而》) “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天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 这说明他自认为是受命于天的, 而在当时社会, 能够拥有天命所归的思想的只有君主和巫史。可以推测, 孔子的身上有着浓重的巫史文化传承。

随着春秋时期社会的发展, 孔子逐渐从巫史阶层中脱离出来, 转化成士, 但凭借巫史传统赋予他的神圣使命和话语权力, 他积极参与现实活动, 游历各国, 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并且创办私学, 向三千弟子传道授业, 希望恢复以前以巫史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孔子的这种责任感与巫史阶层的天命观有一定的关联, 巫史阶层强调他们是天命意志的承载者, 要对人间之事负责, 要用天道来解决社会问题。虽然巫史地位日益下降, 但巫史传统却并未完全消失, 此后历代儒者中均不乏为民请命的人, 他们以勇毅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不惜以性命与浊世相抗争。

孔子对天命表现出一种敬畏的态度, 这种敬畏感是巫史集团的职业精神。巫史集团在远古承担了“绝地天通”的职责, 在他们的心目中, 天是主宰人间命运的最高神, 是决定气候环境、战争成败、国家命运与人生祸福的权威, 因而必须尊敬它的意志, 也就是尊敬天命。同时孔子突出畏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季氏》) , 正这如李泽厚所讲:“它是‘敬’的极度形态。儒学伦理之所以总具有某种形上的深沉宗教意味, 即来自此‘畏’。”[3]孔子对天命的敬畏反映了巫史阶层的宗教文化背景。

孔子多次强调君子要“知天命”, 他说:“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 (《尧曰》) 又如:“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为政》) 孔子如何能知天命?因为巫史传统中的“绝地天通”的职责, 巫史即是天命的人间代表, 孔子作为巫史精神的后裔, 自然比常人更能“知天命”。只有“知天命”, 人才能从容处世, 同时不满足于现状, 刚健有为, 进而将巫史传统中的宗教意味与世俗世界的社会理想统一起来。

孔子的天命观继承了“巫史传统”中的神圣批判精神。这就赋予了以天命、道德自况的士人对社会进行“神圣批判”的话语权力, 赋予天命进行社会批判的职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乱世春秋尤其需要这种精神。孔子曾当面指责鲁国当权者季氏“子率以正, 孰敢不正”, 正是巫史传统中的神圣批判精神赋予他勇气和自信。孔子继承了巫史文化中的责任意识, 将道德理想主义发扬光大, 使天命逐步走向“世俗化”。

巫史阶层的天命观将重心放在鬼神世界, 而孔子却慎言鬼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 他强调伦理、仁义、民本等进步思想, 将天命关注的重心放在现实世界, 放在人道上, 这表明他的天命观已逐步脱离巫史阶层的宗教意义, 将巫史文化中的神秘主义逐渐“悬置”起来, 因而更具理性精神和世俗色彩。

孔子有时谈到“天命”, 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志向, 这是孔子的天命观走向世俗化的另一个表现。子曰:“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孔子游说各国君王, 宣扬仁政和周礼, 然而却处处碰壁, 李零先生称之为“丧家狗”。此时孔子正处于艰难之中, 他谈到“命”、“天命”, 一方面为了安慰随行弟子, 另一方面也用以表明自己对天命的怀疑和无奈。

“绝地天通”强化了巫史阶层的作用和地位, 让巫史阶层敬畏天命、知天命, 但这一行为在人神之间设立了中介, 拉大了人神之间的距离, 使得人神分离。而孔子创办私学, 将巫史知识社会化, 并将巫史阶层传统的天命观变为普通知识分子进行社会批判的话语权, 逐步祛除其中的神秘主义因素, 并借天命来表达世俗化的人生态度, 因而孔子让人与天命合一。

在过去的孔子思想研究中, 不少学者都指出其天命观存在着矛盾:孔子相信天命, “天生德于予, 桓魋其如予何!” (《述而》) 但是孔子却很少谈及天命, 很少提及天道, “子罕言利与命, 与仁” (《子罕》) 。在《论语》中, 孔子和弟子们更多谈论的是“仁”、“礼”、“德”, 谈论世俗人生, 这是一对“天道观”与“人道观”的矛盾。孔子很佩服子产的一句话, 即“天道远, 人道迩”, 因而他罕言天命、天道。这确实是一对矛盾, 但不过是孔子天命思想的第一层矛盾。

随着社会理性的发展, 孔子的天命思想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但是“在上古时代, 是‘巫政合一’的, 原始的‘巫史传统’给君子留下‘严重深厚的宗教情怀’”。[4]由于孔子的天命思想中宗教与世俗这样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 因而他的思想发展也就有两种可能:或倾向于宗教, 或倾向于世俗, 事实上, 孔子的思想朝着世俗的方向发展, 但是, 思想中的宗教性因素常使孔子陷入第二层矛盾之中。

“为了强调自己文化创造的神圣性和合法性, 孔子依恋甚至神化自己的文化传统, 张大天命意识”, [5]有浓厚的巫史情结, 但是为了新的社会建设, 他必须走出这一传统, 事实上, 他确实逐渐实现了从巫史传统到世俗化的转变。李泽厚认为, “巫的理性化”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德”、“仁”、“道”是“巫的理性化”最终完成的基本文化范畴。中国文化自孔子以来有淡化天命鬼神, 重视现实社会、道德, 积极进取等特点, 不仅强调独善其身, 而且崇尚兼济天下, 这就构成孔子思想与老庄思想的重要区别。

参考文献

[1]弗雷泽.徐育新等译.金枝.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 1987:129.

[2]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 1936, (20) .

[3]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393.

[4]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393.

《夏衍杂文随笔集》后记 篇3

一九二○年到日本,先是为了考官费,后来是功课忙,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后来读了郁达夫、陶晶孙的短篇,忽动写小说之念,一口气写了五篇,陆续寄给上海创造社办的刊物,结果是有的批上“不用”两个字,有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一篇篇地全退回来了。这件事打消了我写小说的念头。此后十二、三年中一直从事翻译,一以练笔,二以糊口。一九三○年加入了“左联”,“左联”机关刊物要我写文章,也只写了一些《欧洲文艺动态》、《高尔基新作简介》之类的东西,在“一二·八”抗战时期写过一、两篇类似报告文学的速写。一九三二年到明星影片公司,五十年代出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里说我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其实,这些所谓“剧本”,都是电影公司老板和导演提出一个故事,在编辑会议上讨论,然后写成梗概,再由这部影片的导演和我商量,替他出点点子,增改一些情节,然后由我给他们写出一个类似电影文学剧本的草稿。因此,那些影片里面虽然有我的想法、设计,乃至台词等等在内,但实质上说,这些都不能算是我的“创作”。我专心地写杂文、随笔,是在一九三三年,搞影评运动的时候开始的,但写的数量也不多。

一九三五年,一连串的党组织遭到破坏的事件,迫使我在一家小公寓里隐蔽了半年多。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是名符其实地足,不出户,也不能和外面通消息,于是,只能看些旧书、笔记……作为消遣。日子久了,忽然又发生了利用这个机会写点东西的念头。我在这个时期内写了两个多幕剧和初步整理了《包身工》的材料。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一个时局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我重新和文艺界接触的时候,主要的工作已经不是文艺运动,而是救亡运动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用各种化名在许多报刊上写鼓吹团结抗战的文章。这些都只能说是政论,或者时评,数目虽然相当多,但没有一篇是自己觉得满意的。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了,我奉命办《救亡日报》,从此当了十二年的新闻记者。这段时期也写过几个剧本,但多半是在办报和统战工作的业余时间搞的“自留地”。在这十二年内,按写的东西的种类来排,最多的是社论、每周时事述评,这一类文章占了我毕生写作的最大部分;其次是偶有所感而写的杂文、散文、随笔;再其次才是话剧(这一段时间没有写过电影剧本)。在桂林办《救亡日报》时期,我每天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社论(除因病有几次由廖沫沙同志代笔外),有时还得写一些新闻报道和补白。最近粗粗估计了一下,在这十二年中,我大概写过四、五百万字。就形式说,除诗之外,什么东西都写,但说实话,什么也没有写好。文章写多了,常常自己也觉得腻,但回头看一看,自己觉得可安慰的一是在吃大锅饭和不拿稿费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偷懒;二是写下来的东西里也有一些在当时或事后还可以使敌人受到一点伤害。我平生最怕被人叫作什么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写这些文字根本就没有保留的意思,印在报上或杂志上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很快地忘掉了。在抗日战争中和抗战胜利后,几位好心的朋友曾给我编印了五本杂文、随笔集子,这就是:《此时此地集》、《长途》、《边鼓集》、《劫余随笔》、《蜗楼随笔》。解放以后,我担任了行政工作,写作的时间就少了。但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之后,要戒掉也是很困难的。因此,《新民晚报》在上海复刊的时候,我还应赵超构同志之约,化名给他每天写几百字的短文,大约持续了半年以上。此后,就是写应景文章和在文艺界集会上讲话的文稿。尽管这样,我在这一时期写的杂文也引起过两次不小的波澜。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写的《废名论存疑》,另一次是一九六二年写的《从点戏谈起》,这些事现在想来都很滑稽,但是,就拿《从点戏谈起》这篇不满一千字的文章来说吧,当时就有人说,这是讽刺某某人,批评某某人,或者是某某人授意写的。从这件事看,我以为某些神经衰弱的人拿起镜子来照一照自己,可能都会有一点阿Q的影子吧。

这次应三联书店之约,重新编印了一部我的杂文随笔选。这本书是我所写的杂文随笔之类的文章的选集,包括前面说过的五本小册子和解放后出版的《杂文与政论》的大部分作品。从时间上说,这里收集的是抗战前后直到现在的文章。时过境迁,有些文章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还有不少是过年过节应报刊编者要求而写的应景文章,这些东西都删去了。大凡我自己还有一点印象的文章,都收进去了。这样编集,内容必然很杂,除了战争时期的随笔、杂感之外,数量较多的是我自己写的剧本的序文、后记和有关戏剧运动的文章。由于整个集子大体上是按照几本小册子的出版顺序和文章发表的年代编排的,所以体例上显得不很统一,特别显眼的是《长途》、《走险记》、《广州在轰炸中》这些介于新闻报道和速写之间的文章,很难排在适当的地位。其中也有一些“遵命文学”,《论<十五贯>的改编》就是周恩来同志看了《十五贯》之后指定要我在两天之内赶写出来供座谈会讨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写的文章,当然在行家看来是浅陋的。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除明显的误植和为了欺蒙审查官而有意用的曲笔之外,我都没有改动。时间差不多过了半个世纪,世界起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在颠沛中也获得了一些长进,但墨写的字是刀也砍不掉的。我以为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样做也另有一层意思,就是留下这些记录,让现在的读者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些人在蒋管区的遭遇。

从抗战开始,我一天不写东西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但这里有个很大的例外,那就是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八年五月之间的十五年,我完全搁了笔,理由就不必在这里细说了。

由于我年来视力衰退,此书的收集、编排、校勘等工作,得到了范用、魏绍昌、常君实、黄会林等同志的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老战友廖沫沙同志,带病给我写了那篇认真的但也使我感到惭愧的序言。

让的杂文随笔 篇4

——《说文解字》

下晚自习回家,樱花大道和鹿龄路十字路口遇红灯,拉闸停下,发现脚底下赫然印着“车”“让”“人”三个一米见方的庞然大字,用白油漆刷在斑马线内侧,灼灼醒目。

“真好。”我会心地笑了。

“樱桃节”在即,樱桃沟周边道路正在修整,应该是刚刚才刷上去的温馨提示。三个宋体字棱角方直,我却觉着它们像仲春的月色一样皎洁温柔,无论是骑车的,开车的,看到这几个字,想必也会松了油门,敛了急躁,为步履蹒跚的幼童和老人温柔地让行吧。穿过斑马线,就是老人和孩子们休闲娱乐的樱花广场,让他们走得从容缓慢一点,有什么不好呢?

翌日清晨,迎着习习微风去学校,才发现二中门口、莲花路,每一个右向行驶的斑马线内都刷上了这样的爱心提醒。

校门已开,孩子们鱼贯而入,时间尚早,路上车辆不多,靠校门一侧新刷的“车让人”几个字显得有些落寞,让我想起几年前在这里发生的一幕。

那是学校组织孩子们参加公益劳动,出校门时恰逢上班高峰期,车水马龙,孩子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穿越马路,两旁的车辆行人有的自觉停下避让,有的许是赶着上班,鸣笛催促,右边驶来的一辆红色轿车,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似乎想冲破队伍,护送孩子们的我又急又恼,直接伸出双臂呈“大”字挡在车前,他这才极不情愿地停下。车速不高,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倒是某个孩子在日记里写着“老师用娇小的身躯凛然挡住小车,就像一只保护雏鸡的母鸡对抗庞大凶恶的老鹰”令我忍俊不禁。

如今,校门外有了斑马线,线内又有了昭然提示,想必不会再出现那样的情形了吧。

经济刚刚发展起来的家乡小城,私家车渐渐多了,这种价值不菲的代步工具似乎成了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坐在车里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滋生出一种优越感,倘遇行人慢慢腾腾不肯避让,或无视红绿灯不守交通规则,虽不敢横冲直撞,也会戾气冲天狂按喇叭,甚至伸出头去谩骂。

这情形,总令我想起文明落后的古代社会,驾着高头大马的纨绔子弟和坐在八抬大轿里的老爷们,趾高气扬,一路高喝:“闲人避让”,横行无忌,妇幼老弱倘避之不及便有性命之虞。

因此,我喜欢那些驾车平缓、不喜鸣笛的司机,遇到拥堵或乱闯的孩子、耳背的老人,他只是慢下来,停下来,心平气和地看着他们走上人行道,再轻踩油门。他们开车,就像做人一样修养尚好,沉稳内敛,令人敬重。

记得多年前读过一本书,作者去西方旅行,问驾车的司机,为什么不对无视规则的行人鸣笛,司机回答:“我们驾着车已经很方便了,为什么还要对没有驾车的弱势群体鸣笛呢?应该是我们给他们让路。”

龙应台先生曾在北大演讲时说,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尺子,是看这个城市如何对待它的弱势群体——贫、弱、老、幼、残、乞。

也许,车流如织,高楼林立,并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文明和进步,那些满怀关切的倾情提醒,那些小小的暖心的日常行为,一种人文和谐的美好氛围,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幸福感。

樱桃红了,美丽的茶乡又将迎来四方宾客,“车让人”这朴素的几个字也许不能为火热的节日增色添光,但,小城会因此多一分包容礼遇,让出一份纯善厚博;小车那冰冷坚硬的钢铁之躯,也会因驾车人的温和礼让而变作谦谦君子,让远方来客宾至如归。

梦境的杂文随笔 篇5

梦中,小罗伯特·唐尼邀请我去看复联三。随我同行的还有一众朋友。不知为何,唐尼要求我们在观看影片之前不能说“对不起”三个字。虽然不知原因,但我们还是照做了。但有一个女生说了,她染着粉色的头发,戴着一个鸭舌帽,很不羁的样子。

观看影片到一半,影片中的怪物冲破了银幕,攻击了那个女生。女生半个身子陷入了地里,正在融化。唐尼把她救了出来。我正奇怪怎么会这样,同行的朋友中有一个老板吼道:“她说了‘对不起’!”此时女生和唐尼已经不见了,我却看见她头发一抓掉一把的模样。

在顷刻之间,我身边只剩下那个老板朋友。我们两个蹲在街道边,身后的商家亮着灯,我们不知何去何从。在我反复走了几次圈后,我看见前方街道黑暗之中有一群人影。不知是谁,但我本能的感到危险。后来才发现,那也许不是本能,而是我曾经经历过一次,从记忆深处对此恐惧。

我想叫老板一起走,可他坚持认为是救兵来找他的。我无奈之下一个人跑走了。我跑到一个破旧的农房里,此处我记忆不清了。

果然,从后面跟上来的是一群怪物,老板早已命丧其中。我在农房里,不知从何处跑出一个小孩,说要带我去逃生之处。我下意识相信他,和他走了。小孩在路上抓住我的手,很紧。我意识到这不对劲,想挣开他。我费劲力气扯开他的手,他却又抱住我的腿,脸上是渗人的笑。

我又使劲挣开他,向前跑去。他一直在后面追赶我,那种无力绝望的感觉十分真实。我跑在农田旁的小路上没有一个人,只有那个渗人的小孩。好不容易看见一个妇女,我正想向她求救,她却对我露出和那小孩同样的笑容 我意识到他们是一伙的,应该是母子。我继续向前跑,又遇见一个目光呆滞的女孩,正想和她说些什么,她却开始阻挠我前进的道路。我心中想着,就差一点,差一点就能甩开那个小孩了。这时小孩已经追了上来,速度太快。我的大脑已被惊惧占领,无法思考这是为什么。

小孩抓住我的腿,想把我扯过去。这时,一只巨手将我们抓了起来,把那个小孩捏死,我掉在巨人生活的稻草上。共有几个巨人,其中一个正在四处翻找,想把我找出来捏死。但我没有逃跑,因为我知道我不会死。这种意识深处的迷之自信是正确的,另一个女巨人收养了我,她就是捏死小孩的那个。她还有一个巨人儿子,我没见过,但是我知道有。画面跳转,我们在吃着饭,锅里煮着虾。虾在锅里翻腾是红色的,一捞出来,就变成吓人的青色。巨人们对此习以为常,我尝了一口,是一种奇怪的,难以言喻的味道。我在巨人家里生活得还算可以,但我又从意识深处知道,我会逃出这里的。

梦境到这里就结束了,也算的上光怪陆离。在梦中就有几次预感,醒来后发现很奇怪,仔细一想,原来之前也做过同样的梦。但那时不是唐尼请我们看复联三,而是别的什么人了。

成长的杂文随笔 篇6

是什么让我变得如此果断,我们心知肚明。

好在我并未变得脆弱,反而我更加大胆,也更加自由,无所顾忌地大步迈前,不再为那些有的无的低声啜泣:有的事物永远没有资格来让那美的为之叹息。所以我无所顾忌地向前,也不必再有任何多余的考虑。

她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妖孽,被悟空追着暴捶的那种。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实际上她挺开心的。

在台上她可以扎起脏辫然后疯狂甩头地针针针弹贝司或者是哐哐哐打架子鼓,下了台约上研究的三两同道好友认真泡馆学习,并且在其中陶醉自得其乐,修指甲护指甲美指甲,定期护发保持柔顺亮丽,闲余时间就去打打球跑跑步放放风筝,最重要的是她时间非常自由,想法也非常自由,想做什么便做什么,没有什么特别的防碍着她。

彼岸的杂文随笔 篇7

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跟事态,已经麻木到力不从心。我的努力只是在黑暗中挣扎,坠落,挣扎,消失……

空荡荡的公车上只有我一个人,大家都忙着在工厂,在公司,在自己的事业上努力挣钱,努力成长。

人生,需要有一个目标。到达成功,需要有到达的路径。千方百计,就是为了到达彼岸。人生目标就是人生的彼岸。

这路径我还没有寻到,但我不敢停留,我不敢懈怠。因为我已经毫无资本毫无优势。求人不如求己,依赖别人只能让自己更加无能,轻信别人只能自取其辱。

视角的杂文随笔 篇8

这倒让我想起了过去一些有趣的会议,比如几千号学生围绕着一个“命题”写作的时候,难免会有重复的视角和论点的文章出现,因为搭配的方式仅仅只有这么几种,所以需要在这样的文章中出类拔萃又不能被当成是过于标新立异的好作文,确实要比我现在创作的东西要“难”太多。而故事的视角无非就是作为作者的“我”、文中主角的“我”、文中作为回忆者的“我”、作为小说闯入者的“我”,全知全能上帝视角的“我”……而讲述的故事可以是“我”的也可以是别人的,甚至是视角在故事里面来回的穿插和交换——这样想想,或许我现在已经匹配的能力再去写过去的“作文”可能会轻松许多,因为通过不同的搭配我能够找到更多的视角来作为文章的第一视角。

我在《每个人,都是一团星云》里面留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究竟作为故事中主角的那个“作家”到底在寻找怎样的写作灵感,他总想要完成别人还没有写过的小说,却发现每一天都会有“成功”的作家会发行的书本会夺走他的一个一直都构想着的却被别人夺走的灵感,他在寻找一个别人还没有用过的视角和剧情,所以他很痛苦,而他的对手并不是几千个学生这么简单,是一群比他有能力,总是能够发掘他永远都“想不到”的视角的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而他的大脑里面永远只能讲前序的工作经验,也就是一个并不合格的天文学家的工作经验来作为自己灵感的“奇点”,他越是想要摆脱这种思维上面的禁锢,就越是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大脑带来这一系列的类比和联觉。

空山的杂文随笔 篇9

父母已经年迈,无法再一同跋山涉水。独自领狗走到山腰,偶入一片苇林深处。一个小水潭,芦苇中簌簌的声音,各种小生命在人类包围下,依然按照永恒不变的规律进行着轮回。人可浊天,不可使其低;人可杀生,不可使其鄙。冥冥无常,万法归空;菩提尘鸿,凡夫心中。走出芦苇荡,是一条方砖羊肠小道,两边全是高耸的沉积岩。沉积岩表面长满了苔藓,地毯一般绿油油的非常可爱。仔细赏之,却见山峦起伏,草原辽袤。不同种类不同高度,俨然独成微观一世。走出谷底,便来到山顶,视野和知觉豁然开朗。举目远眺,越过高大的山核桃树,对面半山上的看门犬隐隐吠叫。

顺着羊肠石板路走到山脊,是一片挂满果实的果园,继续向前便来到一个小小坝上。一匹放养的枣红色老马出现在石板路尽头,狗兴奋的跑上去。马并没有害怕,反而走来,趴下,友善的喷着鼻息。一人一狗一马,如此历史悠久的老三件,从古至今代表自由,孤军奋战的骄傲和誓死的忠诚。

远方隐约的高楼大厦中传来汽车的喇叭声,太阳渐渐变成血红。蚂蚁成群结队出动,四面八方传来各种虫子的嗡嗡声;是时候撤退,是时候回到水泥墙壁的保护中,回到电灯的炽光下,回到忙碌而紧张的明日世界。

牵挂的杂文随笔 篇10

看着你,一味的沉沦在自己所在乎的世界里,我也只能默默分享你的无奈和执着,疼惜占据了我的心。伤心涌动在心头。你,为了守候那份仅有的亲情,在流逝的岁月中,将自己遗失,阳光地带,只是“一步之遥”,却始终不肯果断迈入。宁愿活在变质的感情世界里,沉浸在无尽的痛苦深渊中,也不愿意享受阳光的抚慰,聆听来自心的呼唤。一味的享受那所谓的“幸福”。亲情和友情,此时已经变得苍白无力。而亲情始终不会弃你而去,希望有一天,看到你有勇气解放那颗被“情”所牵绊的??,释放被久困的灵魂,帮助你找回自我,重新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

家的杂文随笔 篇11

早餐后,我简单的清扫和整理了一下房间,然后去伺弄我的花,今天要好好的浇一下水了,花,很娇贵,要懂得习性,不能浇水太勤,也不能不浇水。我养的大都是不开花的绿色植物,吊兰、绿萝、滴水观音、富贵竹、铁线蕨、凤尾竹等等,我喜欢生命的绿,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净化室内空气。室内养植中,我最钟爱的是文竹,喜欢她那纤弱,云展云舒,轻轻摇曳的美,可惜太娇贵了,与我无缘,尽管我很努力了,可几度失之交臂,换过两盆后,现在留下的只有摇曳影子;

最友好的是富贵竹、吊兰、绿萝,调节室内氧气、湿度、清除有害气体、甲醛等;最感动的是五色梅,死而复生,现在繁华似锦、五彩缤纷,花期已整整五个月了,这个寒冷的冬季,还在争奇吐艳,怒放着生命;最大气的是滴水观音,那几片宽展的大叶,鲜嫩翠绿,与明窗净几相映辉。

花有花语,伺弄时我都热情的与花交谈着;花通灵性,养花也需要闲情雅致。我拿着喷壶用心的喷洗着绿植的每一片叶子,盆内也浇足了水,顿时室内焕然清新。我先给卧室进行了紫外线消毒,然后去开卧室、客厅的窗子,好好的通通风,换换气,放放捂了这几天的浊气。

刚一推开窗,一阵寒风从窗外吹进来,我不禁打了个寒噤,连忙跑入书房,关上门,打开电脑,尽情的在网上遨游了。

许久许久,我也伺候好了网上的花滕,帮友友们照顾了花们,浏览了新闻、股市,又到友友们的空间游荡,一幅幅《琴心不语》、《为你等待》等精美的flase,使我感到“诗、乐、画,争奇怒放;听、品、思,沁入心脾”;一阵阵《生活禅》让我感悟人生:“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还有那《秋日私语》轻音乐弥漫着整个房间……

突然门铃响了,我很诧异,这个时间,会是谁呢?我问了一句,是送水的,我打开了门,噢,我忘了,是我昨天要的水,没送来,今天我又忘记打电话要水了,没想到还是送来了,一位穿着单薄但很壮实的小伙抗着一桶水进来,我把他引到客厅饮水机前。我随口说了一句:“昨天我要水了,没送来”“昨天送完60桶后,太晚了”送水工很歉意的说。“60桶?”我很惊讶。我转身到卧室拿钱,窗子还开着,卧室很冷,要过年了,我换了整捆新票,拆了捆,拿出一把新票,到客厅看到送水工已装好水桶,我将这把一元钱捻开成扇面形,点了十张,递给送水工。“您点一下,别少了,是新票,不好搓。”

送水工很腼腆,不好意思但很认真的点了点,小心奕奕的装入腰包。窗开已经半天了,客厅很冷,我冻的只打哆嗦,又随口问了句:“外面很冷吧”送水工憨厚的一笑,说:“是的,很冷,但今天还可以,冷,没风,昨天,也很冷,还吹着风”“哦,我通风,忘了关窗户了,屋内太冷了!”送水工清理好东西,边往出走边说:“家,真暖和;家,真暖和;家,真暖和。”送水工连说三句“家,真暖和”,我很诧异,看着他有点满足和留恋的表情,回味刚才那句“今天还可以,冷,没风,昨天,也很冷,还吹着风”,是的,外面肯定很冷很冷,我突然想让送水工喝点热水再走,但是我没说!只是热情的送出门,友好的告别,“下楼慢点,再见!”

送水工走了,我回到两卧室关上南北窗户,又关上客厅的窗户,屋内的确很冷,我又打了个寒噤,回想起送水工刚才的话,我很疑惑,送水工为什么不觉得冷呢?——因为送水工很知足!没风,他就感到满意:家,真暖和,尽管一个小的不能在小的停留。可是我为什么觉得很冷呢?——身在福中不惜福!猛的悟到:人,应知福惜福。

酒的杂文随笔 篇12

遇到有趣的事情很多和小童鞋在池塘捉鱼捞虾,可供享用。可惜我对虾过敏…

农田里的白莲也竞相开放,去采摘了莲 把自己弄的浑身是伤 满身泥泞……也感受了什么叫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中君子 。莲花未眠 田园心 天也蓝 安然如初 质朴淡然。

风尘碌碌 家乡秋风,满天金黄。稻谷的丰收时节 爷爷奶奶家粮仓 还未满读的众生的百态 阅得世间冷暖。还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在故里人烟 炊烟袅袅 闻的那铁锅中翻炒瓜果蔬菜的香味。奶奶 在塘里捕捉到的小螺超级好吃 可惜自己还是不能吃 啊……

总有一些阴晴圆缺…佛前的一株草总有千千万万的过往 前世的缘 才化得今生的人形 双手合十 愿化的苦尽甘来

有蓝天白云, 竹林深处的人家。

有摘了点野果子“(扁担杆)”,酸酸甜甜的去泡酒喝……沙子堆玩沙子 好久没光着脚丫走在沙堆上了看日暮 看着旁边刺荆灌木中 紫薇陌上花开想起小时候 我们仨最喜欢在大夏天日落时候在这里玩沙堆听某个大童鞋讲“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忽悠我们俩 说那一堆堆的沙子是盘古的骨头 然后我们两个小屁孩特别认真的相信了.明明说好第二天给我们俩讲完的 到现在还没讲完 总有一颗童话故事的好奇心 也有些童话故事里的遗憾“山川未改 ,爷爷奶奶也沧桑了许多许多。”不过那时候的爷爷和大童鞋真的很会编童话故事 被忽悠的 相信了很久很久。现在 爷爷奶奶饭后闲茶时 也偶尔给奶奶编童话故事 给奶奶讲 有时爷爷自己邻村 做工的有趣故事 我们听了 只是笑笑 。难得经历了几十年的童心 属于爷爷奶奶的童心…

天空之城的一抹余光,还有夏蝉的声声鸣叫。

和奶奶一起去菜园摘菜,遇到人间烟火中的日暮。夕阳的美景 晚餐 奶奶煮菜味道超级棒 。

夜晚的故里,流萤在绿叶丛中闪闪烁烁。使繁星为之惊讶。故里人烟 故人归来 应是故乡明月 照亮游子回乡的路。月落的乌啼 夜深蛙鸣 秋虫声声语。已是人间七月的中元节“立秋已至,凉意可期 人间底事 往来如梭,亦是开始 或结束都是可期 像凉风袭来故里的绿叶 吹散庭院中的梧桐园。

“故里的景是生活的景与美。”

“如果我们能看见,那就去看见。”

“如果我们能听见,那就去听见。”

“如果我们能思考,那就去思考。”

一阵风过 雨后的麦田 起了草屋旁 竹林间

夜摇瑟瑟明月满山岗你扶杖而归望着来时的山路。 冬雪夜冷故人来。在秋季装点清秋的落寞。

原来风铃被风吹动一次就是为你念的一声佛

如果生命是一道墙 声声都有回响。

如果红尘中你我最初那次擦肩 则是你我前世的约定。

故里的人 是生命中的喜与忧是态度 与风度。情动于衷 言发于外的故里人烟…

愿 我们 美好如期而至!

愿 我们 的努力不被辜负!

愿 我们布衣荆钗 温酒煮茶

不管 是几许哀愁,几经沧桑都可以

故人具鸡黍 把酒话桑麻…

一位喜欢花茶的小童鞋

白天喝着花茶做肆意的梦

晚上 肆意 的出去梦游

我有花 你有茶吗?

欢迎你们的足迹

上一篇:描写香山红叶的作文500字下一篇:性知识手册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