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课复习导学案

2024-10-20

9课复习导学案(共13篇)

9课复习导学案 篇1

第9课振兴民族文化

【课标要求】

1.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性;2.把握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以及

世界文化的关系;4.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明确自己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5.懂得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及其具体

要求;6.理解文化的多元化,学会正确对待处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建

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考点梳理】

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1、民族文化的形成,以及和世界文化的关系。: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注意:并不能说是最优秀的。)

2、中华文有什么特点?解答:①从内容上看;②

从时间上看。

3、民族文化有什么作用(意义)?解答:对个人:民族文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精神营养;对民族对国家:①民族

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之中。②是的力量源泉; ③是的重要力量,是 的思想纽带。

二、强化文化认同

1、世界文化有什么特点: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出的特点。

2、文化多元化有什么影响:①有利: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充实了,开阔了。②不利:对民族文化,容易使我们迷失自我,削弱,失去。

3、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解答:①要汲取其他民族的,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②必

须深深植根于,不能割断与的血脉联系,不能丧失我们的,不能动摇我们的。要正确认

识,树立。(要坚

持,,的原则)

4、怎样做到认同民族文化?解答:①要树立对民族文化的;②要不断 民族文化,使民族文

化,发展。

5、在文化竞争和交流中(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学生应该怎样

做?解答:要保持,学会,自觉

地址和拒绝的文化现象,追求,积

极投身。【典例分析】 1、2009年11月29日新华网载文指出,全球有近4000万人在学习汉语,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亿。全球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说明()

①中华文化日渐繁荣②外国人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④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贵”的思想仍彰显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力和各级政府的行为中,这表明传统文化()A、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B、与时代相结合,在实践中发展 C、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D、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3、针对一些中小学生热衷于过“圣诞节”、“愚人节”等外来节日,而对于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十分淡漠这种现象,某班利用班会时

间就如何开展中外文化交流进行了一次大讨论。

你赞同的是()A、文化具有多样性,各国应该加强文化交流

B、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是对立的,学习外国文化必然会抛弃传统文化C、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应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D、既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又要对外展示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并积极发展先进文化 4、2007年4月,孔子学院总部在北京成立。迄今为止,全球已有50多个孔子学院,为各国人士学习中国文化提供了便利。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对这一观念你是如何理解的。5(1)上海世博会河南馆的亮相为什么能在海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两方面即可)(2)“一部中国史半部河南史”,博大精深的河南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请你列举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河南人物和文化遗产,并作简要介绍。(3)保护河南文化要从平常做起,为保护河南文化,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两方面即可)

9课复习导学案 篇2

关键词:单招数学,学案导学,专题复习

目前, 在单招三年级数学复习中, 多数学校的教学起点以教辅资料为主, 而教辅资料的起点又是以单招高考考点为主。这样的起点定位表象上看是与高考接轨, 能让我们的教学紧贴考点要求, 使学生取得佳绩。但实际上, 有不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到位, 还有部分同学把以前所学的大部分知识淡忘了。这种定位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 造成了障碍。在我们的复习教学中, 教师觉得非常容易的题学生却解不出的现象时常发生。教师教得筋疲力尽, 气急暴躁;学生学得头昏脑涨, 稀里糊涂。这种情形一方面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方面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进取心, 致使一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度畏惧情绪。基于上述原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应运而生, 它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 精心编制适合于他们的导学案, 准确进行定位, 让学生在既学得懂、又需“跳一跳”才能拿得下的情况下去复习、巩固、提高, 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本文主要针对二轮复习中专题复习课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二轮复习不是一轮复习的重复, 在进一步夯实基础的同时, 要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外联系、应用, 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提高、养成, 每个专题的复习内容要抓住弱点, 突出重点。所以, 专题课学案的设计, 我觉得要把握好几个原则。 (1) 夯实双基、突出重点难点。学生课前根据学习要求、考纲要求, 结合一轮复习时暴露出的问题, 进行简单的知识回顾。尤其注重定义、公式、性质、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的应用和常见题型自查及易错知识错因分析, 独立完成学案上的基本习题,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 解读历年单招高考考点。在学案上展示有关本专题的历年考试题目, 让学生在练习后能总结所考到的知识点, 体会浙江金华●魏郁芳

本专题的热点高考题型。 (3) 把握题目的质与量。专题复习课的题目量确实很多, 一味地像一张试卷一样给学生做就失去了“导学案”的意义, 还是回到了以前效率较低的题海战术年代。学案的题目编写要“精”, 要有层次, 基本可以按照“再现知识, 夯实双基———变式训练, 巩固提高———知识迁移, 触类旁通———能力提升, 拓展思维”来精心编制, 体现典型性、灵活性、变式性和层次性原则。

以下, 以二次函数导学案的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二次函数专题复习】

一、学习要求

(1) 考纲解读。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及变化。 (2) 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能抓住开口方向、顶点坐标以及所给区间讨论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 (3) 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题的分析、讲解和练习, 提高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图像法, 特别是对称, 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和欣赏数学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仔细想来, 其重点难点是: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三、再现知识, 夯实双基

自主阅读: (1) 二次函数y=-x2-4x+1的顶点坐标为 () , 对称轴方程为 () , 单调增区间为 () , 单调减区间为 () , 值域为 () 。 (2) 函数y=2x2-6x+3在区间[-1, 3]上的值域为 () 。 (3) 如果二次函数y=-x2+2mx-m2+3的图像的对称轴为x=-2, 则m= () 。 (4) 根据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A.经过点 (1, -5/2, (2, 7) , (-2, -5) , B.顶点坐标为 (1, 3) , 在纵坐标上的截距为2, C.与横轴的两交点为 (-2, 0) , (1, 0) , 且最大值为9/2。

编写说明:以上各题都为二次函数中最基本的, 要求学生在课前能独立解决。

四、直面单招高考, 热点解析

(1) 若函数f (x) =x2+bx+c, 满足f (-1) =f (5) , 则f (1) , f (2) , f (4) 的大小关系是 () 。 (2) 已知不等式x2+px+q<0的解集为 (-3, 2) , 则p, q的值是 () 。 (3) 已知函数f (x) =x2- (a2-2a-1) x-a-2在[1, +∞) 上是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并试比较f (1) 与f (0) 的大小。 (4) 已知二次函数f (x) =ax2+bx+c (a≠0) 的图像经过坐标原点, 并满足f (1+x) =f (1-x) , 且方程f (x) =x有两个相等的实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并求上述二次函数在区间[-1, 2]上的最值。

编写说明:让学生体会在单招高考中二次函数的题型及考点, 特别是函数图像和顶点、增减性之间的联系。

五、变式训练, 巩固提高

(1) 已知函数f (x) =x2+bx+c, 且f (1+x) =f (1-x) , 则比较f (-2) , f (0) , f (3) 的大小。 (2) 若函数f (x) =mx2+mx+m-2的最大值为负数, 则求m的取值范围。 (3) 设二次函数的顶点 (-2, 3/2) , 与x轴两交点间距离为6,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4) 若函数f (x) =-x2-2 (m-1) x+5在区间 (-∞, -5]上单调递增,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编写说明:此类题多要结合图像性质, 如:对称、开口、增减性及最值等,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六、知识迁移, 触类旁通

(1) 不等式 (a-2) x2+2 (a-2) x-4<0对于x∈R恒成立,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 二次函数y=f (x) 满足f (2+x) =f (2-1) , 且f (x) =0有两个实根x1, x2, 则x1+x2= () 。 (3) 若α、β是关于x的方程x2-2ax+a-6=0的两个实数根, 求y= (α-1) 2+ (β-1) 2的最小值。 (4) 已知f (x) =-3x2+a (6-a) x+b, 若不等式f (x) >0的解集为 (1, 2) , 求a, b的值。

编写说明: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过练习, 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七、能力提升, 拓展思维

(1) 已知二次函数y=x2-2mx+2m+1, 问当m为何值时, 函数图像在x轴上的截得的线段长度为4?当m为何值时, 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 (4, 0) 的两侧? (2) 求实数m的范围, 使关于x的方程x2+2 (m-1) x+2m+6=0:1) 有两实数根, 一个比2大, 一个比2小;2) 有两实数根, 且都比1大;3) 有两实数根α、β, 且满足0<α<1<β<4。

编写说明:此类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根据题目意思能够画出草图, 从而找到相关突破口。

总之, 专题复习课关键要在题目的精选上要下工夫, 做到非重点的少讲少做甚至不讲不做, 重点问题舍得花时间。讲的作用在于启迪思维, 点拨要害, 不能大包大揽。课堂上通过对例题的探究、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堂讲解题目要及时与三基联系、链接单招高考, 前勾后联, 突出应用。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郝延顺.导学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N].伊犁日报, 2008-11-6.

[2]王俊亮.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复习课导学案的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学案 知识要点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59

学生只有具备牢固的数学知识基础,教师才能顺利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反之,教师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可在开展复习课之前为学生布置多层次的习题,梳理知识环节,并让学生应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探讨和完成习题,这是一种能够加快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效率的教学方法。

一、应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回忆知识要点

所谓的导,就是指课前引导。复习课开展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某一个专题知识,为了定向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习题,让学生通过做习题的方式了解自己知识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学生的层次有差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习题,教师可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共同做习题。

如,在“比和比例”的复习课时,教师先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结合教育心理学规律和教学实际情况,建议将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设计为6人,每个学习小组中有1名学优生、3名学中生和2名学困生。然后设计了如下引导习题。

习题1:A学生的身高为157cm、B学生的身高为168cm,这两人的身高比是多少?

习题2:已知一份水的氢与氯的比是1∶8。现在有4.8千克的水,它包含有氢元素多少千克?氯元素多少千克?

习题3:一个长方形的长为5厘米、宽为7厘米。现在要将长按4∶3的比例扩大,求扩大后的长方形面积。

设计这三道习题,主要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层次性。习题1比较简单,可以只给学困生做。习题2的难度适中,学生只有既掌握了数学知识概念,又能熟练地应用数学公式才能做出这道题,这道题可以交给3名学中生完成,如果学中生不能独立完成,可以通过讨论的方法完成习题。当学中生完成了习题2后,可以把解题思路讲给学困生听。习题3比较复杂,它包含了比例、几何、计算等知识,可以由学优生完成。当学优生完成了习题3后,可以把解题思路讲给学中生和学困生听。这种引导学生应用小组合作,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层次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学习完成交流讨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二、建构知识系统,引导学生强化知识体系

导学案的第二个环节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梳理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习题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从而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仍以“比和比例”的复习课为例。首先,教师提问:“你能举出一个比的例子及一个比例的例子吗?”学生举出例子:比——2.8∶0.7;比例——80∶84=80∶21。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和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基本性质是什么?”帮助学生完成比与比例的知识梳理。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列举分数、除法、比的例子。”让学生以这三个知识为重心梳理比和比例的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综合思考比和比例的异同点。

复习课的重点,就是通过一道又一道典型的习题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能够自主地归纳、总结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数学知识系统。

三、应用尝试系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层次

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能满足一般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上继续拓展和延伸,教师可在课后布置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尝试性的经典习题,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在完成基础学习的前提下,尝试挑战更高一层次的知识。

如,在“比和比例”的复习课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后习题“一艘轮船在加60元的汽油后能行驶300千米。现在这艘轮船要行驶800千米再回到本地,需要加多少元的汽油?请先用比例的方法求解,再寻找更多的解法。”解答這道习题有三个关键:第一,学生必须读懂题中“行驶800千米再回到本地”的含义,即轮船行驶的实际距离为1600米,学生如果没有读懂题意,就会产生错解;第二,学生必须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才能运用比例的方法求解;第三,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才能用多种方法求解。

教师在应用导学案的方法引导学生拓展知识时,要为学生布置带有趣味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把其他的数学知识与这一节复习课学习到的知识结合起来,给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生物单元复习课导学案流程 篇4

一、课前准备,指导预习

教师:设计复习导学案提前下发,培训生物小组长,课前板书课题和目标 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了解所复习章节、单元生物基础知识

二、课堂流程:

1、导学:导情景、导问题、导目标、导内容、导情感、导氛围、导任务要求

2、独学:学生依据导学案对复习章节进行知识归纳,完成知识框架,标注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巡查了解学情,并在学生独学完成后给出激励性评价

3、互学(对学--群学--小展示):

对学:异质对子进行帮扶对学,质疑求证,重在交流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不是简单的“对答案”。

群学:在学科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学情汇总,分享思维过程,求同存异,集智解惑,异质帮扶,解决疑难。

小展示:学科组长根据重点、易错点、创新点和难点确定展示,通常C展示,B补充,A总结,不能解决的问题上交(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巡查各组了解学情,确定大展示内容,也可以实时点拨引伸,即时评价,激发学生参与。

4、评学、检测(大展示--检测反馈)

大展示:生物小组长认领展示任务后充分准备。要求共性问题、重点问题展示,先进行自由展示各小组上交的问题,再规定展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重点关注思维过程,构建正确思路和知识框架,并解决新情景下的相关新问题,并进行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展示时听展者如有补充质疑,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避免争吵,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和引导,并及时评价激励学生。鼓励C层展示。

9课复习导学案 篇5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年改革)

1、根本原因:严重阻碍了的发展。

2、改革的目的:为了摆脱危机,巩固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3、改革实施者:。

4、内容:(1)法律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2)地主再也和干涉他们的生活;(3)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买这块份地。

5、改革的实质:是一次上的重大转折点。

(2)这次改革留下了大和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6、意义:(1)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3)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7、性质:。

二、日本明治维新(时间:年)

1、背景:①内忧:日本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里;

②外患:美国等国家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面临民族危机。

2、倒幕运动——为明治维新铺平道路

3、改革实施者:

4、性质:

5、内容:(1)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方面,;(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即向欧美学习。

6、影响:(1)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2)但日本强大起来以

9课复习导学案 篇6

学案 教案

活动一:回顾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数。

1小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分类举例说明)

答:

2用适当的方式整理我们所学的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在数轴上表示数的大小

1看书52页

(1)数轴可以表示什么数?

(2)把数轴上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3)通过给这些数排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4)将活动中举出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活动三:感受数在实际生活产生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的理解

阅读万花筒,组内交流数的产生

活动四:复习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单位

活动五:回顾今天的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正负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能熟练地读、写数,并进行数的改写。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有关数的意义及多位数的读写法,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教师及时渗透整理的意义及整理方法

指名学生说一说小数点左边和右边依次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提问:计数单位“一”所占的位置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十”和“十分之一”呢

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知识要点

课题:整数的整理复习课

学案 教案

活动一:理解整数的意义

1书本53页1题

基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的整数)有

序数(表示顺序的整数)有

表示测量的结果和编码的:

活动二:正整数的多种表示方法:

1书53第2条

书上有什么方法表示1234这个数

你还有什么方法吗

完成课本数位顺序表

2完成书本55第一题

写数写数

写数

活动三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举例说明怎样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

1举例:

方法:数位相同,()

2举例:

方法:数位不相同,()

活动四:0的妙用。

举例说明0所表示的含义,并找生活中的原型与之对应

写下0的四种意义

活动五:整理与复习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

?请你整理一下。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倍数和因数的内容。整理方法不是唯一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新课标第一网

2完成56页第四条写书上

3填空。完成后各个小组先交流,然后有机质疑

A写出1~20的所有质数是(),

1~20中共有()个质数,在1~20中,共有()个合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B、有一个比14大,比19小的奇数,它同时是质数,这个数是()。

C、任何大于6的质数除以6,肯定有余数,余数只会是()或()。

D、有一个两位数,它是2的倍数,同时,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积是12,这个两位数可能是()。

E一个数,千位上是最小的质数,百位上是最小的奇数,个位是最小的合数,其余数位上的数字是0,这个数写作()。

F)根据要求写出三组互质数。

两个数都是质数()和()。

两个数都是合数()和()。

两个数中一个数是质数,一个数是合数()。

G一个数的最大约数是36,这个数是(),它的所有约数有(),这个数的最小倍数是()。

H(a=2×3×5,b=2×5×11,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解决问题

有一种电子钟,每到正点响一次铃,每走18分钟亮一次灯。中午12点正,它既响铃又亮灯。问下一次既响铃又亮灯时是几点钟?

一块长方形的布长7米5分米、宽6米现在要把它裁成一块块正方形的布,有几种裁法?如果要使裁得的正方形布最大,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可以裁多少块?

活动六:感受大数的含义

1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

教学时,

说一说1万有多大,可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意义

说一说1亿有多大

2完成书57页第5条

活动七:整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1完成55第2题

根据表中的数据,按人数排列大小

(2)写数时注意什么

(3)说出改写与省略万或亿位后面尾数的不同点

2完成57页第6题

找出该题的易错点

活动八: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完成书本题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能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了解负数,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回顾有关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巩固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4、逐步形成知识网络,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安排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听、评,老师相机补充

教学注意

教师教学时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信息,体会其中数的意义,充分让学生交流,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包含正整数的信息,进一步了理解这些数的意义。

多角度再次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单位。

教师应注意引导举例的普遍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

培养数感

三检测与反馈

教学反思:

课题: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的复习课

学案 教案

活动一:体会引入分数和小数的必要性

1看书58页1题:当用纸条量桌子的宽和黑板的长,有剩余时,就不能用整数表示了,这样就产生了()

把一个单位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小数或()分数。

把一个单位平均分成100份,一份是()小数或()分数。

2完成书59页第4条

活动二:体会分数、除法、比的意义

1看书58页第2条

怎样理解四分之三

答:

我喝了一杯饮料的十分之五。

(2)我喝了一杯饮料的。

(3)我却喝了一杯饮料的50%。

理解以上分数或百分数

四分之三=()÷()=():()=()%=()小数

说一说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关系

答:()

活动三:体会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结合具体的例子说一说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小数分为有限小数(举例)

无限小数(举例)

分数可以表示两种含义:表示一个具体的量(举例)()表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举例)()

百分数表示()易错题

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可以互相转换(举例说明)

3举例说明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基本性质,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四:利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1看书60页1题

在组内说一说这些数据的意义

2独立完成60页第3条,61页第4条

二课堂小测

完成61页5662页7条

61页5写在书上

你想提醒同学注意()

61页6写在书上

你想提醒同学注意()

62页7写在书上

你想提醒同学注意()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认识百分数;能认、读、写小数和分数。

2、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转化。

3、会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大小。

4、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生成知识。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安排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听、评,老师相机补充

教学注意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实际动手量一量,并尝试解决“1个单位量不尽,怎么办”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数的发展资料,谈谈分数的产生。

重点是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基本性质是一致的

三检测与反馈

浅谈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导学 篇7

一、反思传统高三数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学,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与学相脱节:只有教师的教案, 无学生的学案;只写出教师要讲的, 不写学生要练的。不利于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后复习。

2.主体与主导颠倒: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体, 只是听众, 教师不是指导者, 而是主体。

因此, 对传统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根据学案的设计和实施方法来看, 学案教学将能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

二、学案的设计原则

数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 根据考纲要求和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要达到复习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高三一轮复习应立足于“低、细、透、实、规范”。因此, 学案应突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兼顾重点知识的复习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基础再现部分以课本为依据, 以新授课的原题为主, 这样便于回顾以前的知识。

三、学案的实施过程

学案的实施过程包括:课前准备阶段, 课堂学习阶段, 课堂小结, 课后反馈。

四、学案导学的教学感悟

有了学案, 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减少了, 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了。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与施展拓宽了更大的空间。

导学案——高三生物复习的导航仪 篇8

经过大量实践研究,笔者在导学案中设置了这样几个环节:“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和要点解读”“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和“课后反思”。

一、明确课堂任务——让学生有可以达成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确定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而我们的导学案是学生“备课”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所以这里我们改写成“学习目标”。

制定目标的时候要充分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目标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课时教学目标主干要鲜明,数量不能过多,否则难以落实。

二、核心知识突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要点解读”中提高

本部分是导学案的主要内容,是对本课时要求掌握的每个要点进行详细的解读,通过问题的设置、思维的拓展、互动探究、例题的训练等方式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达到提高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的目的。每一个要点在编写时又分为问题质疑、思维拓展、归纳小结、互动探究、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等环节。

1.问题质疑环节。

本环节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多太繁琐,这样会浪费过多的时间,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所以问题必须是简练而目标明确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不能太难,太难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自信。这里是对知识要点最浅层次的剖析,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渐回忆起遗忘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思维拓展环节。

本环节问题的设置比上一个环节难度加大,需要学生进行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的甚至要通过合作交流解决。

3.归纳小结环节。

高三复习课应该注重总结,所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归纳小结”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养成善于归纳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的认知。

4.互动探究环节。

这一环节设置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答案的欲望。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5.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环节。

“典型例题”一般是学生通过对重要知识点学习和分析之后的相应练习,一般选用高考题或者是高考模拟题,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应用性和概括性非常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够顺利完成此类练习。“变式训练”要有针对性,要起到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作用。

一节课中涉及的每个要点都这样来一一突破。作为高三的一轮复习课,既要面面俱到也要重点突出,还要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如果就直接收场,则显得不够完美。每次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我会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感悟,有时候是体会科学家研究历程的艰辛,有时候是体验知识的作用,所以我在导学案的最后设置了“学以致用”这个环节。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讨论也最热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乐学”。

导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实践证明,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通过导学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9课复习导学案 篇9

一、默写考点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3、人大代表的产生

4、人大代表的职责

二、课前检测

1.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下列选项与其职责对应正确的是

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任免权

②十二届全国人大党委会审议并通过《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草案)》,正在服刑的参加过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老兵等四类服刑人员,获得特赦——决定权

③2015年以来,全国人大党委会共检查职业教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6部法律的实施情况——立法权 ④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监督权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中共中央2015年6月转发的《中共全国人大党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严把人大代表“入口关”。提出代表候选人初步建议人选,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并对代表候选人政治素质、思想品行、遵纪守法、履职能力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考察。严把人大代表“入口关”是因为:

①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权力,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民权利的实现程度

②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其素质影响到权力机关的作用和威望

③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法律的制定者,其素质关系到依法治国的进程 ④人大代表是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其素养影响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精神,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及时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的决定,重点是对县乡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代表选举和代表工作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作出修改。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这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行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被市民视作“后花园”的郊野公园经常“受伤”,园内桌椅破损、健身设施失修、指示丢失等现象屡见不鲜。北京市两会期间,东城区代表团的20位市人大代表集体就此提交了一份议案,提出应为郊野公园的维护和管理设立独立资金账户,保证其能够及时“疗伤”。此举反映了人大代表

①按法律程序行使提案权,为郊野公园“疗伤”②针对郊野公园“受伤”,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③行使立法权,为郊野公园“疗伤”提供保障 ④坚持群众路线,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为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惩治网络违法犯罪,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了网络安全法草案,并于2015年7月6日起在中国人大网上全文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此举

①为公民正确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有助于法律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

③有助于提升国家法治水平,推进法治建设 ④旨在发挥全国人大的领导核心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三、重难点突破

1.(湖南省雅礼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草案。根据我国现行政体,国体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你认为特赦的程序应当是

①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决定 ②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检察院予以监督

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特赦令 ④由司法机关和公安机关予以执行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2.(2015·湖北省黄冈第一次调研)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在经过四次审议之后,完成了20年来的首次大修改。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预算法的修改

A.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的表现

B.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C.能够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D.提高了国家预算的透明度,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

3.(福建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单科质量检查)朱国平既是小区居委会干部,每天面对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又是全国人大代表,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讨论决定国家大正方针。她说:“谷穗为什么一直躬下腰身,这是对养育它的土地深深感恩;雨伞为什么被人们高举过头,因为雨伞能为人们遮风挡雨。”这表明

①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②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才能真实表达人民的心声 ③人大代表忠实履职才能发挥人大的领导核心作用 ④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5·湖南怀化一模)近年来,C市人大常委会在本地开展了“司法公正行”活动,积极监督支持人民法院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法院审判工作的公信度;监督支持人民检察院加大反贪污贿赂工作力度,提高查办水平。C市人大常委会能监督支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是因为

①人大常委会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的领导者 ②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由人大产生,要对人大负责 ③促进司法公正是人大常委会和“两院”的共同职责 ④宪法和法律赋予了人大常委会对“两院”的监督权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2015·湖北七市联考)近日,某市召开的人大会议审议了环保部门提交的《环境保护法在本市的实施情况》文件,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这说明

①市人大作为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落实环境保护法的实施 ②市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 ③市人大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监督环境保护法的实施 ④政府作为人大的执行机关,接受人大的监督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如何防治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雾霾天气,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是2014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切的焦点。如果你是人大代表,在反映这一问题时应该 A.行使决定权,制定治理雾霾的有效措施 B.行使质询权,对政府工作提出反对意见

C.行使立法权,制定相关法律防治大气污染 D.行使提案权,依法提出治理雾霾天气的议案

7.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正式实施,这是预算法20年来首次大修。预算法修改要经历的下列程序中排序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初审 ②草案通过全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③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预算法修正案草案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

A.④→②→①→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四、构建知识网络

五、思维训练

(2016年高考天津卷文综政治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已经持续推进了三年。如今置身天津的人们会欣喜地发现,蓝天白云的数量在渐渐增多,而这背后是社会上下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三年来,天津市人大相继出台了《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015年市环保局派出20个区县工程组,配备了八百多名负责环保监督的“网格员”,设置了二百多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布下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天罗地网”;为营造绿色生活环境,广大居民以“社区是我家、维护靠大家”为主题,纷纷开展了“慎放烟花、远离雾霾”等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

结合材料,说明天津市为实现“蓝天白云”所做的努力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

六、课下作业

课题.9古诗两首导学案doc 篇10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学习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知识链接:

1、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

2、[注释] 夜书所见: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

诗句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预习任务:

1、学习本课生字,能流利朗读诗句

2、查阅资料理解。

3、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自主、合作、探究: 一 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7.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

三、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2.齐背诗文。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学习重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重阳节的习俗: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预习任务:

1.“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3.初读课文,了解。

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古诗

1、自由通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3、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4、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5、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来?

二、感悟: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

2、朗读。

3、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 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4、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

5、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6、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举目无亲,无依

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7、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8.指导诵读。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

来?

2.朗读:

3.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

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5.角色吟诵: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9课复习导学案 篇11

关键词:高三历史;单元化;教学模式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注重基础,期望通过一轮复习引导学生全面梳理高中历史基本史实、掌握历史基本技能。传统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模式中盛行教师“满堂灌”,这种模式在实施中强度大,学生主动性差,有悖于高中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认知的主体性,复习效果不理想。

一、单元化

具体而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仍是单元复习,其要求是紧扣考纲和课标,根据教材单元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不是高一、高二讲新课时对每课知识的简单重复,应着重揭示单元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探究单元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使单元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相对于第二轮的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因此,我在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导学案的内容要求覆盖单元的所有考點,确保学生形成完整的单元考点知识体系。以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为例,首先建立了“考点与课标”这个板块。

【考点与课标】

1.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这是将本单元的考点和课标要求明确告诉学生,使学生知道考试说明和课标的具体要求,确保高考复习方向的正确性,少走弯路,提高高三一轮复习的效率,为构建高效复习课堂奠定基础。

二、及时化

也就是探究完一个知识点需要及时演练,每单元按高考题型设计课堂练习,针对知识点精选模考、高考的经典题,在课堂上及时进行练习、点评、巩固。导学案有项重要内容就是“导练”,就是精心设计训练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高三一轮复习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复习,形成完整知识网络,还要有计划地将高考的各种技能训练贯穿在各个考点中。导学案中的练习就是为了让老师及时获取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进展程度,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及时补救。例如在“多思考 提能力”板块中进行思考:“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期间是如何用三民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如何?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与三大政策有何关系?为何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后进行“能力检测”:

材料一: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1924年4月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请回答:

(1)假定材料一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正确,请你参照其思路分析三民主义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1924年对民族主义的理解与1905年时有何不同(不得摘抄原文)。

及时化还体现在及时反思中,反思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自我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同时,能使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等诸多综合素质得以改善,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习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学案中可以设置“多反思 促成长”这个板块。还是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个学案为例,我设置了:

【多反思 促成长】

我收获了:

我迷茫着:

总而言之,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运用导学案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减轻高三学生的学习负担。当然,在编制和使用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需要大家认真研讨、积极解决、共同成长!

9课复习导学案 篇12

针对以上现状,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采用导学案的方法进行复习,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导学案的设计

1. 中考复习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中考说明。设计本节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如, 概率部分可以这样设计: (1) 概率部分的试题只考查最基本的概念和最简单的随机事件概率计算。 (2) 题目的材料新颖, 图文并茂, 大多注重日常生活的应用。 (3) 数据给出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图表、统计图等。

2. 基础知识回顾:

将本节课涉及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导学案的形式,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一般做到基础、全面、系统, “基础”是立足教材。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全面”是全面覆盖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系统”是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网络。

3. 重难带点解析:

将本节棵的重点、难点、热点和考点设计成问题式学案, 引导学生通过派思考、讨论, 抓住关键突破重点和难点, 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 侧重与他们能力的培养。

4. 解题方法指导:

精选有代表性的例题。例题中的内容是本节课水涉及的内容, 在导学案中只给出题目。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和提炼信息, 培养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侧重于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5. 知识能力训练:

在配备的训练题目上,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所选题目要有较强的典型性, 能够以点带面, 触类旁通。 (2) 所选题目要突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有较强的针对性。 (3) 所选的题目要有纲有目, 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能覆盖所有的各类题型。 (4) 题目要的设计要新颖, 要适中, 以学生承受为准, 要针对学生复习过程出现的问题来设计, 加强学生的计算、作图和推理能力的训练,

6. 中考链接:

要把与本节课有关的, 近几年常考的试题补充近来, 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导学案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 导学案的设计要重点突出、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2. 题目的设计要有档次, 既要有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的抵挡题, 又要有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各类典型问题能力的高档题, 还要有难度较大, 综合性较强的高档题, 从而使学生各个层次的能力水平都在题目中反映出来。

3. 教师在教学时, 放手给学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体现学生“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的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初中学生自制力差。依赖性强, 教师不讲或少讲, 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放任自流。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督促引导学生有计划、自觉地完成导学案设计的内容, 及时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9课复习导学案 篇13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教学目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思考回答

(1)、年,党和政府参照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制订一五计划。

(2)、实施时间:年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的初步基础;促进、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的改造。

(3)、成就: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交通运输成就:制造厂、大桥

建成、1954年、、公路建成等。)

2、阅读“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思考回答

(1)、年9月,大会在北京召开。

(2)、制定宪法: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

法,宪法贯穿着原则和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和的基础。)

(3)、一届人大选举为国家主席、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为国务院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3、阅读“三大改造”思考回答

(1)、年,党和国家开始对业、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合作社走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初级阶段。

二、合作探究:

1、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

2、你还了解历史上哪些具有宪法性质的文献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在此机关设立之前,中国最高权力的行使情况怎样?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

A农业B商业C轻工业D重工业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D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3、知识闯关:基础训练1-10题

4、材料分析:基础训练第11-12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教学目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

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发动、危害。纠“左”措施。

教学难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思考回答

⑴、“大跃进”:

目标:中心:口号:

结果:大批不具备条件的土法炼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盲目追求“高速度”导致比例严重失调。

⑵、人民公社:

目的:特点:

结果:人民公社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3)、危害:造成了1959年—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4)、国民经济的调整:

时间:方针:“、、、”

恢复:从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复苏。

2、阅读“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思考回答

(1)、时间:1957年——1966年。

(2)、成就:

(3)、英雄模范人物:“铁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

二、合作探究:

1、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内容是什么?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2、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给我们什么教训?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和()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有: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3、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在()

A1959年B1960年C1961年D1962年

4、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5、知识闯关:基础训练第1-10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

第7课全国大**

教学目标: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

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思考回答

(1)、原因:对国内形势作了错误判断,认为党内存在“走资派”;、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企图乱中夺权。

(2)、导火线:姚文元发表《》。

(3)、发动: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五一六通知》,号召开展“”;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2、阅读“全国大**和二月抗争”思考回答

(1)、1967年,上海“,”“文革”进入全面夺权阶段。

(2)、“二月抗争”:1967年2月,、、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等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3)、党史上最大冤案: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3、阅读“民主法制的严重破”思考回答

(1)、中国共产党的原则遭到破坏。地方各级党委被______________取代。

(2)、形同虚设。

二、合作探究:

1、“二月抗争”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谈谈你对这场抗争的看法。

2、“二月抗争”中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斗争的老干部主要是哪几位?你知道他们有哪些历史功绩?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他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

A.美国的威胁B.国民党要反攻大陆

C.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D.地主等反动派的破坏

2、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A.“大跃进”时期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土地改革时期

3、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民主与法制被践踏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4、知识闯关:基础训练1-10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第8课

**中的国民经济

教学目标:简述“文化大革命”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重点:**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点:林彪集团的形成及其阴谋。江青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经济形势的恶化”思考回答:

原因:1967—1968年,在全国**、“全面内战”的局面中,形势迅速恶化。

表现: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状态、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交通阻塞、市场紧张等。

2、阅读“周恩来调整经济邓小平全面整顿”思考回答:

(1)、1971年“”事件后粉碎了集团。

(2)、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经济再度回升。

3、阅读“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思考回答: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损失约元。由于、的努力,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阅读“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思考回答:

(1)、1976年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2)、1976年9月9日,逝世。

(3)、1976年10月粉碎“”,标志着“文革”结束。

二、合作探究:

1、“抓革命,促生产”是“文革”时期一个流行的口号,想一想,这样的“革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吗?

2、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1973年和1975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回升局面,其原因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文化大革命”导火线:起止时间:

结束标志:性质:

冤案: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受害者:。

2、“文革”中与周恩来一起为扭转经济下滑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A.朱德B.邓小平C.华国锋D.叶剑英3、1976年9月9日逝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A.周恩来B.刘少奇C.朱德D.毛泽东

4、知识闯关:基础训练1-11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第9

课 “文革”经历访谈(活动课)

一、释题

1、什么是历史问题访谈活动?

历史问题访谈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访谈内容主要是历史学习中的重点、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访谈的对象是对所访谈的问题有深切了解、独到见解或亲身经历的人。

2、“文革”经历访谈:时间是“文革”时期。

二、活动目标:

1、访问长辈,了解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进一步掌握有关“文革”的历史知识,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2、听取长辈对“文革”的看法,了解“文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另深对“文革”性质的认识,从中吸取有关的历史教训。

3、通过访谈活动,提高对历史上的是非功过的分辨能力,同时学会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1、拟定访谈专题。

就“文革”中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的情况进行访谈。

2、确定访谈对象。

以专题定对象,所访问的人应对这个专题有亲身经历、较多了解和见解;善于言谈,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对访谈活动热心,乐于谈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和看法。

3、学习速记方法。

四、活动过程及要求:

1、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到该小组某位同学家访问其长辈。

2、各小组进家访谈要求:

一是要讲礼貌,二是要事先拟好提问提纲,三是要认真作好记录。

3、各小组对访谈的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

4、各小组要写出访谈心得体会。

五、活动评价:

上一篇:汽车客户质量工程师下一篇:长松文化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