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管建刚有感(共10篇)
读管建刚有感 篇1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中国近代著名诗人藏克家也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读管建刚有感。这是两位诗人读了无数的书后写下的高度凝练的读后感。我是一个读书极其有限的庸人,这种感觉我只在读管建刚的书时才尤为强烈。
出于对作文教学的热爱和初教作文时的苦恼,曾经疯狂地购买作文教学方面的书籍。书架上的作文书可谓种类繁多,数量可观。有的已经被翻过之后扔掉了,留下的是觉得还有一点用处,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却寥寥无几。叶圣陶、刘薰宇、夏丏尊、张中行几位前辈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书也基本上都有,偶尔翻翻确也受益匪浅,但读他们的书总是心怀敬畏,觉得有一种隔阂。从《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开始,我认识了管建刚,接着一口气读完了《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故事》和《魔法训练营》,最近又读了《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一个热爱作文教学、对生活充满激情、勤奋求真的管建刚让我彻底拜倒了。
薛瑞萍读苏霍姆林斯基后说:老苏书中写的大多都是她曾经想过的,只是她没有像老苏一样写下来,否则,大概很多书都应该姓薛,而且文采比苏书要好。薛老师现在确实成了专家,事实证明人家的确不是妄自尊大。而我如今依然是个庸人,而且以后成为专家的希望也极其渺茫,所以我不敢说薛老师那样的话,但我读管建刚的书时的感觉却与老师有几分相似,读后感《读管建刚有感》。
管老师在自己的简介中有一句话:“七代务农,八面无书”,我虽没有探究过我的家世是否“七代务农”,但家中“八面无书”的境况却与管老师相同。所以曾经很多次抱怨过,若非小时候没有书看,或许现在也是个小作家了。人生就是如此,不在抱怨中蹉跎,便在奋斗中成功。管老师如今不仅是专家和名师,也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的会员。西谚云:“人的生活在四十开始”。这代表着西方人的一种乐观态度,但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努力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很多有志于在教学上做出一些成绩的老师经常跟我说:“我很想多读点书,经常写一些东西,但总觉得力不从心,是不是现在已经晚了啊?”我想,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努力还很不够。
管老师的书让我感到亲切的原因除了他的很多观点跟我不谋而合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的所有观点和理论都是经过实践之后才写出来的,用管老师的话说就是任何东西不摸着石头过一遍就不要写下来。胡适先生有句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求证的过程是辛苦的,也是必须的,只有经过求证之后的理论才是实用的理论,才是有说服力的理论,才是能起到指导作用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写下来才是有价值的。一份《评价周报》,管老师做了8年,也想了8年,写了8年。而我,想了6年,却只做了2个月,写了两篇文。
管老师的书是我所看过的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书中最有价值的,管老师也是我唯一直接交流过的教育专家。从买《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到现在只不过2年的时间,而我总觉得已经跟管老师认识很长时间了。
今年8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管老师发了一封邮件,除了表达我的敬慕之情外,还将我的两篇小文发给了他。没想到管老师很快便回复了,回信中说道:
“《“作家”全民化》一文,以前我读过,我是赞同的。后来的反驳文章,我也看了。很高兴能有您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您所做的,和我所做的,是不期然的相遇。”
读管建刚有感 篇2
这段时间翻阅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课例》。管建刚老师在作文教学上Y/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作文教学屮, 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比较注茧习作前的指导, 生怕学生没竹写作的素衬, +知道如何去写。但是管建刚老师的做法恰恰勾我们相反, 他是“讲评”重于“指导”, 他认为:“淡化作文前指导, 强化作文后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耍出路。如何评?什么样的评价才足有效的?管建刚老师寻找到适介的策略与途径。在这本书中, 管老师就以课例的形式来告诉我们他的教学策略与途抒。管老师在一节作文讲评课上会把这甘课分为三个部分进彳」•:-是赏识;二是纠错;三足引领。在赏识环节, 老师会挑拣一些学生写得比较好的词、句或短语敁示出来, 而且还附有作者的名字, 让其他学生去欣赏, 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会告诉人家好在哪些地方。更为可贵的是, 管老师赏识的不是仅在好的作文屮随意拾取, 即使是低分的作文, 他也能在其中找出些许亮点加以放大, 让每个学生的文卞都有机会被令班欣赏。这不仅让f生有所收获, 同时还表扬鼓励了写得好的那位。达到了课标中的“茧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0信心”, 让孩子“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在纠错部分, 管老师抓住/学生习作的通病, 解决习作屮出现的问题。最让我卬象深刻的足管老师川课例“治病”。管老师把学生的些问题句子归类, 给这些句/•诊病, 命名为“心想”病、“关联”病、“说”病、“然后”病、“我想”病、“重复”病……这些病例都是取材丁•本班学生的习作, 很容易让学生留K深刻的印象。管老师在治病过程中语言幽默风趣, 使学生能在笑声中治愈“语文病”。第三部分的引领。管老师在4作中根据课你要求学生说真诂、实话、心里诂, 对篇章进行引领。如, 在故事的表达中, 老师不仅关注到学生的故串情节, 还引领学生达到情感的表达, i±学生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慢慢地学生就有了审视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川作修改的能力。学习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评课后, 觉得0己的作文讲评只足蜻蜓点水, 没有抓住学生的溥弱点进行训练辅导。在今后的作文教学讲评屮, 我要向管老师学习, 以激励为先, 善于发现、肯定学生•^作中的优点和进少, 激发学生的作兴趣, 达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管建刚作文革命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篇3
关键词:管建刚;作文革命;作文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77-02
管建刚把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大胆实践和用心良苦,对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冲击力却极大,颠覆了传统重于作业状态的作文观,颠覆了传统重于教师指导的作文观,唤醒和激励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教师意识到原来作文教学也可以如此生动、丰富、精彩纷呈。
一、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发表意识
大多数教师把作文教学只是当做教学中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的作文被看成是一项作业,从来不被看作是有份量、有价值的话。因此,学生敷衍完成作文自是自然。也就调动不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管老师用《评价周报》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学生的作文一旦在周报上被发表,会在同学、学校领导、家长中传阅,能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可以给他们带来尊严与荣耀,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就不会再把作文当做是一项作业。这也就唤醒学生自由写作。
办报伊始,管建刚就强调,这份报纸不是办给作文特长生的,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激励作文后进生。他连续三期刊登了一位班级公认的作文后进生的习作,第四期,管建刚碰巧有事耽搁,没能按时去印刷室拿报纸,那个后进生多次跑进办公室问:“管老师,报纸怎么还没出来?”报纸领回来,看到自己的作文又被刊登,那个学生的眼神让管建刚似曾相识“我看到了自己当年的眼神。”从此,这个后进生一跃成为班上的写作积极分子,作文再也不是他的“拦路虎”了。[3]
管老师利用周报这种形式让学生知道:写作要发表!作文有人读!有人评!有人对话!有人交流!学生就再也不觉得写作是件难事。管老师的这种作 教学实践是值得教师同行借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一是照搬不可取。要结合班上学生实际,切忌比照管老师的《评价周报》画葫芦。板块主题可以依照学生作文实际情况作调整,不一定每期都是来合影、读名言、读佳作、谈构思等版块;还有就是要考虑文稿的打印问题,如果班上学生大部分是从乡镇转来的留守孩,因而不能指望学生将作文用电子稿的形式发来办报。将作文稿拿到学校文印室去打印,也不现实,即会增加打字员的工作负担,也不能保证周报按时刊出。这就需要老师用其他方式来解决。
二是必须坚持。用办报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写作,这种方法在语文教师中其实并不鲜见,但为什么独独管建刚的报纸能够引发学生如此高涨的写作热情呢?这主要缘由管老师十多年磨一剑,坚持办周报从未停刊。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极易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真话意识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感人心者在乎真”,文章要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那就要说真话、抒真情。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但近些年来,学生习作失真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据《成都商报》报道,成都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班上40多个孩子有30多个写的是如何智斗人贩或小偷,其中26个同学承认自己是瞎编的。
这种作文是需要警惕的。管老师谈到作文的“造假”特别的义愤填膺:作文的"造假”,已经成为大问题!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国家的课程标准都要来管":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此,管老师提出:老师要重视让学生写真作文,不允许学生写假作文。他多次在他的作文讲评课上强调,老师和同学能容忍你的声音是错的,但不能容忍你的声音是不真诚的,是虚假的。[1]
管老师的学生在作文中敢说真话,带有小学生的童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没有假成熟化和前篇一律。如“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还是那么矮,外公说我一年才长一厘米。哎,连外公都嘲笑我,我这个烦恼究竟何时能了 ”、“我妈妈不是很朴素,时常照照镜子,又涂又抹,女人嘛,总会爱漂亮”。 [2]
为什么管老师的学生能写出属于儿童自己语言的作文?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写的作文就觉得老气横生、无趣、总是千篇一律?老师们不得不好好反思。在作文课上,有过强调学生作文的真话意识,是否有过关于说真话的专题训练。要让学生的作文像管老师学生那样“活”起来,教师首先要做改变。一是胸中要装有重视学生作文的真话意识,在讲读课中向学生反复强调这种意识,一定要纠正在学生心中作文是个假东西这种看法;二是不要光提倡,关键还在实践。教师身正为范,自己范例一篇灌入真话意识,让学生区别假话作文和真话作文,判断孰好孰劣;还可以多次设计以“讲真话,习作文”为主题的作文讲评课;三是要做好长久战的准备。要扭转学生现在这种说假话、空话、大话的习惯,非几个课时就可以改变,贵在坚持与耐心。四是要呵护学生的真情实意,千万不要抹杀学生言语中的脾气、个性,要欣赏学生自己的价值判断,不要用应试的标准去判定学生的平时作文。
三、教师要调整作文指导方法
在写作教学中,作文讲评课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但长期以来,它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一般是“重作前指导,轻作后讲评”;还有一种情况是,面对大量的学生作文,有些教师不知怎么讲评。蜻蜓点水、不痛不痒的评语难以带给学生真正有用的启发和指导。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管老师针对这种现象,面对作文指导,提倡“淡化指导,强化讲评”。他认为作文教学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作前指导,二是作后讲评;并看重讲评,认为作前指导很容易成为束缚学生写作的绳索,一起审题,帮学生列出提纲, 难怪一个班级里学生写的作文都是一个样式的。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认真地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指出哪里写得好,句子就该这么写,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以后要注意!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指导。[4]
管老师的讲评智慧主要是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选讲评内容,抓准训练点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实现以评促写。讲评课分为三个部分:一、佳作赏析:激起浓厚的习作兴趣;二、集中挑刺:打下扎实的习作功底;三、变式训练:掌握多样的习作技能。[5]
管老师作文讲评的策略,让作文教学另辟蹊径,具体指出学生写作的优秀出,又实名制点出作文的毛病,实实在在让学生得到指点。这种“作后讲评”的作文指导课具有很大的借鉴性。因此,老师借鉴管老师的作后讲评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管老师上作文讲评课的文本依托全是学生的作文,因此教师要认真读学生的作文,带着研究文本的眼光和心态来读学生的作文,是上好作文讲评课最要紧的前提! 学生作文是讲评课的文本依托!
二、在“挑刺”环节,将学生作文中的“病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朗读,朗读句
子和作者的名字! 学生才会在下次习作时有改正,但要注意教学语言,并要事先向学生说明这不是点名批评,而是借这个机会向全班同学都做一次提醒,下次写作要更正。
三、注意“训练”环节的多样性。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从学习同学作文的“亮点”出发, 如某个学生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还要让学生从同学作文的“败笔”发, 如好几个同学的场面写得很简单、不细致,大家一起来改一改、写一写场面描写。这样的训练就是“以学定教、以写定教”。
关建刚老师所提倡的这些作文教学理念:教师要强化学生作文的发表意识、真话意识,在作文指导时,提倡淡化作前指导,侧重作后讲。这具有可操作性和效果的可迁移性,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此来做,只要在借鉴时注意结合所在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都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比“真的”更重要 [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1.
[2]管建刚.“一个快乐的人”作后讲评[J].人民教育,2008.
[3]管建刚.作文,走向生命的对话[J].教师之友,2003.
[4]管建刚.我为什么重视“讲评课” [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
听管建刚老师课有感(自拟)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
几周前,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用课程引领课堂”教学研讨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管建刚老师执教的《春联》一课,以及他的讲座《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春联》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常常令人觉得枯燥乏味,教学时也没什么好的思路。观摩了管建刚老师的这节课后,我对说明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似乎有了“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通透之感。
这节课,管老师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后,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物品的说明文,会介绍物品的作用和特点,让学生找关键句,在关键句中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对信息的整体或局部的梳理后,学生能够对说明对象以及本文的说明顺序、作者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他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并带着孩子们反复齐读。读完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读书的方法。本节课的重点学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先指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的四幅春联,接着师生对读,男女生读,然后又出示了几幅课外春联,让学生把课外的四幅春联替换到课文中去读,让学生体会例子是可以换的,接着带领学生领会春联除了分好类,还要排好序。又让学生把老师课外收集的对仗工整的春联替换课文中的内容反复读,继续让学生体会感受什么是对仗工整。
令我佩服的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书,走进了春联,走进了说明文,整节课没有任何花架子,学生们真的是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每学到一个环节,管老师带领着学生根据板书回顾整节课的内容和要点,学到后来,老师擦去板书,每个孩子没有板书提示都能准确说出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要点。然后老师顺势设计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写商场里的包。怎么分类,就把举例子的三个注意点——“分好类,排好序,不重复”学以致用。从这节课的很多处设计中,我都不禁感叹,这真是一堂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我们上过说明文,可从没像管老师那样,把如何在说明文中举例子指导得这么透彻。
管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吴忠豪教授说的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的本体性语文知识,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教会学生说明文特点,写作方法的教学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丝毫华丽的包装,没有任何夸大的表演,但却让人感觉简洁而扎实、高效又富有活力。有人说,走进管建刚老师的课堂,你能听得见笋儿拔节声音,也能闻到花儿散发的芬芳。的确如此,管老师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不是直接,武断地指向,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润物细无声的启迪,孩子们乐于接受!在教学中,老师就是要教给学生方法,而这种方法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依据和蓝本的,而最好的蓝本就是课文。原来,说明文应该这么教学:一是多阅读,掌握课文内容,;二是深挖掘,把握写作要点。
管建刚老师《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讲座也让人耳目一新。都说会写的人不会讲,会讲的人不会写。管老师却是一个例外。他会写,也会讲。讲座中,他结合了自己成长的经历,把一个个故事讲得有道理,把一个个道理讲得有趣味。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就像“立波秀”似的令人轻松愉悦。一次次笑声,一阵阵掌声,让我感受到大师的魅力。他说:“阅读是为写作服务”,他的观念近似于“读写结合”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写”不是写读后感,不是去写文章的留白处,而是学会文中的写作方法来写作。在讲座中,我们能体会到,管老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就是“兴趣”重于“技能”,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文心重于文学,生活重于生成,真实重于虚伪。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既得鱼又得渔,事半功倍。
管建刚老师那先进的课堂理念,丰厚的的文化积淀,课堂和讲座中流露出的精彩,深深地震撼着我。我期待自己能把所学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让阅读教学能为写作服务,让我的学生善于写作,更乐于写作。
管建刚作文 篇5
编者按:管建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与他在一起,他大部分时间总是微笑着,认真地听你讲话。可是,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另一个管建刚:锐利、深刻、独到的思想纵横捭阖,令人叹服。作为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他始终坚持把自己的思考化为实践,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 200篇的记录;先后出版《作文魔法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书,均引发广泛反响。
记者:您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叫《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大家很想知道,您在作文教学上有怎样“革命性”的行动? 管建刚: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名叫《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又分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双休日,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学生的唯一语文作业;周一,从学生稿件中选用部分作文,由学生输入电脑,制成《评价周报》,周五出版。这—写作系统的构建,目的是唤醒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使学生明白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对话。
“作文教学革命”之“动力系统” 记者:办班级作文报并不是很新鲜的作文活动,很多老师都办过手抄报啊、电子报啊,为什么您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管建刚:我想,最关键的,是我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们一起办了300多期的《评价周报》。一件事情,当你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就是教育智慧的孕育和诞生之际。在这8年里,我依托班级作文周报逐步构建了小学生写作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
记者:作文教学最困扰教师的,就是学生写作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您的“动力系统”都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管建刚:班级作文周报本身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想在周报上发表文章,它刺激着学生的写作欲望。但一两个月,周报的新鲜感消失,这份动力就会削弱。怎么办?我策划了三年的作文教学方略。
第一年:“等级评奖”。
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刊用纪念卡”用普通的名片纸制作,卡上印一段激励的话。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获“作文新苗”称号;再发5篇文章,获“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发表7篇文章,获“班级小小作家“称号;之后,是“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要获得这个奖,需在周报上出两三个“小作家专栏”,并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学,有资格出版“个人专刊”。“等级评奖”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教学细节,教学的力量其实就来自于教学细节。
第一次出版要“煽情”。出版班级作文周报,实际上是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练习写作的场景与状态。教师要做好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的投稿动员工作,充分造势,煽起学生激情,使之跃跃欲试。第一次选稿要“偏心”。主要是偏向于作文中等生和困难生,中等生是个接口,能使比他们厉害的人产生不服气的心理:他行,我怎么不行?第一次选稿要有学困生的作文,使学困生们感受到“我也行”。
第一次发卡要隆。第一次发“刊用纪念卡”要隆重,让学生在掌声中上讲台,掌声中回座位,感受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尊严和自豪。我常用数码相机把这些场面拍下来,这同样是一笔童年的财富。形式的隆重会使学生更看重写作。当学生把写作与尊严、自豪联系在一起时,写作的动力才能持久。
第一次授称号要少。第一批获“作文新苗”称号的人不宜多,让学生产生神圣感,觉得这是一项值得为之努力也需要努力的荣誉。最后—批“作文新苗”要多,让他们全部跨上一个台阶。
第一次示范要到位。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周的“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我会和学生一起写。每天放学前,我把自己写的“每日简评”读给学生听。
第二年:“积分活动”。
所谓“积分活动”,就是学生在《评价周报》上发表一篇作文,就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如学生甲发表的作文计491字,获得491分的积分,学生乙发表的作文计941字,则获得941分的积分。
积分,也用名片纸制作,印上下面的话:
祝贺您在第()期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 》,据统计,您的这篇文章获得()分的积分。期待着您再次写出精彩之作,祝您在下一次获得更多的积分!
学生积分卡上累积的分,是“素质报告单”上“作文”项成绩的决定性依据。“积分活动”有以下规则:
(1)基分。即学生发表习作的字数所得的相应的分。
(2)扣分。每期《评价周报》出版后,有四人小组对报上的作文进行评审——四人小组是按顺序轮的,发现一个错别字、错标点,从“基分中扣去10分;发现一个病句,扣去20分;发现一个交代不清或前后矛盾之类的问题,视情况扣去50—100分。扣下的分数,奖给四人小组。因此,四人小组和作者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方想多得到些积分,—方不想让到手的积分如煮熟的鸭子飞了。
(3)加分。《评价周报》每月开展一次“点题征文”。一等奖加500分,二等奖加400分,三等奖加300分。学生发表的作文被评为“佳作”,加100分。作文正式发表,奖300分。学生一个月若能写完一个周记本,奖500分。出一个“小作家专栏”,得1500分。
(4)排行榜。每位小作者获得的积分,由学生小助手记录于Excel文档里,月底利用电脑里的“工具”统计出一个“积分排行榜”,发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排行榜”10人左右为一个军团,军团按积分排,前10名为第一军团,11—20名为第二军团,21—30名为第三军团……每个军团都分设冠军、亚军和季军。“排行榜”每月发布一次。教师在操作时,每个月都要搅动、打乱“排行榜”的排序,有意让第三、第四军团的学生进入第一军团。有“动”感,才有活力。第三年:“„稿费‟活动”。
如果说发表是“精神”刺激的话,那么稿费就是“物质”刺激。发给学生的“稿费”不是真“钱”,而是在一张名片纸上敲上“《评价周报》第期稿费 元 角”字样的章,以此模拟稿费单。“稿费单”有什么用?——换课外书。书从哪儿来呢?起初,我从自己口袋里掏,学生每年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上百篇作文,学校对我有奖励,我就用这个钱买书。后来,我设想了三种经费来源:A学校提供。B家长资助。C收取实验费。
这样做,效果出奇地好,学生无论是写“每周一稿”的劲儿,还是对录用稿件修改的积极性,都超出想象。但也有问题。作文优等生见老师发一些不怎么样的文章,会问:为什么发他的不发我的?
为此,我推出了分版面设置“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 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7元;C、D版是“大众版”,每千字5元。C、D版“酬金”低,录用的文章数却多。学生写好稿件向编辑部投稿的时候,必须注明投什么版。录用A版的文章只在投A版的稿件中产生,录用B版的文章只在投B版的稿件中产生。这就形成了作文优等生同作文优等生竞争的良好局面,空出版面给其他同学发表作文。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不断地点燃、维护、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作文教学革命”之“助力系统”
记者:管老师,听了您的介绍,我能想象学生在“动力系”下的别样的写作状态。刚才您提到的“助力系统”又是怎么回事呢? 管建刚:“动力系统”只是个大架构,需要一些灵活多样的点子来推波助澜,我把这些点子称为“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之“助力系统”。第一,佳句精选。作文困难生的作文整体来看不如人意,里面却也常有一两句话写得不错。为此我推出新栏目——“佳句精选”,专门刊发学生的佳句。第一年,三次入选“佳句精选”,获纪念卡一张;第二年时,每人选一次,得50分;第三年时,每人选一次,得5毛钱“稿费”。“佳句精选”到六年级时作用很大。那时,学生作文越写越长,周报受版面所限刊发文章的篇数明显减少,这会损伤学生的写作欲、发表欲。“佳句精选”能够让更多学生的名字出现在周报上,使他们得到鼓励。
第二,心语港湾。即学生在上面写祝福的话,比如祝福同学、爸爸妈妈的生日,祝福某同学发表文章、获得奖励。也可以在“心语港湾”上说道歉的话,与朋友伙伴难免有疙瘩,与爸爸妈妈难免有摩擦,有些话当面不好说,那么,把这一切交给班级作文周报吧。第三,话题辩论。班级作文周报使文字有了一个实现交流、交际功能的舞台,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字的现实功能,“话题辩论”,则是进一步发挥文字的交际功能、作文周报的舞台功能。“话题”最好选择一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两难”话题。如:同桌,自选好还是老师安排好;流行歌曲进课堂,该,不该;网络游戏,好,不好;和伙伴怄气,该不该先低头求和……
第四,想象接力。我们陆续开展了《鸡大婶奇遇记》《大话三国》《明天的故事》《小旅行记》等“想象接力”。学生展开想象,一个接一个地写,有的“想象接力”。写了数万宇,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第五,优先卡。“优先刊用卡”,简称“优先卡”,顾名思义,学生在投稿的时候上“优先刊用,同等质量优先刊用。“优先卡”要尽可能地运用到与作文“无关”的事件上。如数学考试得了满分,歌唱得动听,运动会上获奖……这样奖,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才运卡。每期“班级作文周报”,教师都要选定5篇“佳作”。学生也从本期周报中选出5篇佳作,猜中3篇以上者,有资格进入“才运大抽奖”,这是“才”的含义。抽到谁,要看运气,这是“运”的意思。凭“才运卡”可在“心语港湾”栏目上发表文字,也可以用两张“才运卡”换一张“优先刊用卡”。
第七,新星亮。一般每月推出一位作文“新星亮”。被选中的同学上了“新星亮”,一月里将连续发表3至4篇文章,“一炮打红”。就三年整体设计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成为“新星亮”栏目的“新星”。“新星”多挑选中后等学生。中后等学生的成功,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大石块,波澜向着四周扩散。
第八,出专刊。除了为班级小作家推出“个人专刊”,我们还有以下“专刊”:“假期专刊”“月末增刊”“新年专刊”“毕业专刊”等。第九,装帧大赛。学生每天写“每日简评”,每周写“每周一稿”,一学期下来,少的写了五六个本子,多的写了十几乃至二十个本子。每学期末,我举办“„我的书‟装帧设计大赛”,评比“最美的书”“最厚的书”“最有创意的书”“最佳前言奖”和“最佳封面设计奖”。
“作文教学革命”之“保障系统”
记者:这么丰富的作文教学金点子,看来,是会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写作激情。您在“保障系统”里又做了哪些创造性的工作呢? 管建刚: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吃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我的作文教学革命”里的“保障系统”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这主要依托“每日简评”。“每日简评”,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句话简要记一件事儿。招术虽小,作用却大。我们都有这类生活经验,五天前花掉的钱,五天后怎么也想不出用在哪儿了。当时若记上几个字,一看到这几个字,不仅知道了花费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花费的,那天消费的情形也历历在目。“每日简评”是模糊记忆中的一个线头,有了这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能够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每日简评”由三个部分组成:(1)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心情指数”,即学生在记录这个事件时的心情。学生根据当时的心情,标上表示生气、高兴、烦恼、哭泣的人物简笔头像。(2)题目。要给素材起题目,这对发展学生的拟题能力有好处。拟题能力是一个很重要、很现实的写作能力。若能配合黑板报开个“好标题集锦”栏目,每日上墙更换,相互比赛,相互学习、借鉴,更好。(3)记叙或描写所积累素材。素材可以有两类写法,一是简要记叙事件的全过程,相当于概括全文;二是详写事件中的某个细节。
学生初次接触写“每日简评”,随意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放开他们思维的手脚,打消他们记载的顾虑。在此基础上,又适当收一下,处于收收放放、放放收收的调节状态。“收”的类型有:全收型,本周的“每日简评”的主题由老师定,同学都写这个话题。半收型,由学生自己确定本周“简评”主题,但都有一个连续观察、体验的对象与话题。活动型,以“保护一个蛋”为例,一周里,学生每天都带一个生鸡蛋在口袋里,“每日简评”记录护蛋的情况,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伙伴的。这些年我用过的“收”的话题如:“女生眼中的男生”“男生眼中的女生”“话说管老师”“老师发脾气”“咱们班的课前准备情况”“调皮鬼的调皮事”“咱们班的作业拖拉王”“每天烦恼一点点”“班级大明星的故事”…… 除了“每日简评”,“保障系统”还有两个支撑性的活动活动日”“作文活动课”。
“作文活动日”,定于每周一,它是“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作文训练最重要的基点。这一天,主要开展以下活动:(1)修改活动。晨读时间,四人小组相互阅读、修改伙伴的习作。伙伴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下推荐语: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要推荐它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推荐语要签名。被推荐的学生习作录用了,发表了,小作者可以选用一条伙伴的推荐语附在后面发表,待遇等同“佳句精选”。
(2)作文活动课。主要有以下环节:第1个环节“让我呼喊你的名字”,大家齐声高呼这期周报上发表的作文的题目和小作者姓名。第2个环节“佳作真精彩,看看又是谁”,揭晓上一期的佳作,看看哪些同学榜上有名;之后同学选本期周报上的佳作。第3个环节“你有才我有运,才运大抽奖”,进行“才运大抽奖”。第4个环节“佳作齐欣赏”,邀请部分被评为“上期佳作”的同学朗读“佳作”,教师一旁做点评。第5个环节“走进大本营,练好真本领”,此环节是一个作文技能训练。每次的训练点,一定要与学生发表在周报上的作文的精彩之处挂起钩来,也就是与“佳作赏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3)发布用稿消息。下午放学前,宣布本周班级作文周报录用的稿件,宣布完毕,也可请人选文章的同学代表做一分钟即兴发言,这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又增强学生发表作文的荣誉感。记者:管老师,老师们肯定非常关注两个问题,放在最后请您解答: 1.您学生的写作负担和您的批改负担是不是增加了?2.“作文革命”会对孩子们的作文考试成绩带来什么影?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下的学生的写作负担并不重。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靠几篇大作文和小作文训练是写不好作文的,负责一点的语文老师都要求孩子写日记、周记。“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不再写传统的“大、小作文”,只写“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从学生的写作数量和老师的批改数量来讲,并不比任何一位负责的语文老师多。实践中,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激发,自觉自发地写日记,一些同学一年写了一二十万字,那是在兴趣之下的写作,有兴趣,就没负担。坦率地说,教师批阅这种发自心灵的作文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管建刚作文革命 篇6
我们的作文课一直以“作前指导”为核心,“作后讲评”只是“作前指导”的一个附属环节。管建刚提出“讲评重于指导”“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的观点,讲评课就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就是“以写定教”“先写后教”。
我们通常作文课中的“作前指导”干什么?一是“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的材料。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的材料?多数人都认为小孩子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管建刚在书中说“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有数不尽的生活,就有无穷无尽的故事。监狱里的生活是枯燥的,但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如果到监狱去生活一年半载,他回来,肯定能写出一本书,书名叫《我的监狱生活》,或者《监狱内幕》。一个人只要活着,哪怕他是一个罪犯,只要活着,就有他的源源不断的生活。他的身体或许受到限制,他的心灵,谁都限制不了。因此,只有限制学生心灵的教育,限制学生心灵的作文教学,才会使学生没有写作的内容,枯竭学生写作的源泉。这就是为什么“文革”时,那么多作家“死”了。改革开放,那么多“死”了的作家又“活”了。”
学校里的学生无非分为三种: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优等生学有余力,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协助老师管理和组织,他们是校园里忙碌的一群,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中等生,在中国是最幸福的儿童群体,培优,轮不上,辅差,挨不上,他们有着富足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游离在教师的视线之外:必须承认,教师对中等生的关注最少。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过着真正的、自由的、自在的、自我的童年。后进学生呢?后进生他们成天在办公室补作业,改错,偷听老师聊天,上课的时候想着下课玩什么游戏、中午吃什么该老老实实完成的作业,他不完成,只要老师不在,先玩一把再说。后进生,就是有太多太多乱七八糟的故事;这个世界上最有故事的人。遗憾的是,可悲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从来没有使学生知道,使学生明白,这就是作文的素材,这是可以写作文的,作文本来就是写你这点破事儿。
一个老师,只要真正开放了学生的写作心灵和思想,不需要你“指导”学生获得素材。一个老师,只要不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审视孩子的生活,不以成人的强势,强迫孩子用成人的标准,去写成人喜欢的事件、故事,学生就有写不完的素材。
作前指导的第二个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写作的技能,以更好地表达。写作技巧分两类,一是“文心技巧”,二是“文字技巧”。“文心技巧”占七分,“文字技巧”占三分。作文教学先要抓“文心技巧”,其次是“文字技巧”。只抓“文字技巧”,抓完美了,也只得到“三分”。
管建刚的观点是让学生放手写,写好了,有什么问题,再谈,再练。就像小孩子学走路,让孩子自己走,而不是对孩子进行走路“指导”:提起右脚,重心前移,落到左脚上;右脚向前,重心随之前移,右脚落地,重心逐渐落在右脚上„„这种“指导”只能使小孩子害怕“学走路”,觉得“学走路”是一门高深的不得了的学问。让孩子自己走,走得摇摇晃晃的时候扶一把,学走路,最需要勇气,多鼓励,孩子走多了,摔了几跤,摔出经验来,自然会走。
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指”出哪里写得好,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以后要注意。老师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由此引出一个作文训练点,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指导”。
管建刚的“作后讲评”课范式,有三个环节:1.欣赏。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抓“好句子”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一起朗读。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的句子叫好,叫美,叫有表现力,也感受到了写作带来的骄傲和荣耀。2.挑刺。“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要能指出真切的问题,如:“关联”病、“然后”病、“我想”病、“我”病、“开始”病等,每次挑选一两个,天长日久,学生的语言就会干净起来,利索起来。3.训练。“讲评”课的训练点的选择有两个路径,从学生作文的“亮点”出发,如,某个学生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从学生作文的“败笔”出发,如,好几个同学的场面写得很简单,不细致,大家一起来练一练,学一学、写一写场面描写。这样的“练”就是“以学定教”“以写定教”,就是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管建刚还认为:
“兴趣”先于“技能”。
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课程标准讲了:“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就是作文教学的方向。如果你的学生不懂得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那么他们就不知道真正的写作的方向在哪里,他们的写作,只是受命于教师的作业,他们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的快感和幸福感。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上的一件最重要、需要迫切去做的事情。不然,作文教学就沦丧在方向的迷失里,盲目地走啊走,走了很久,走得很累,却看不到光明。
“发现”高于“观察”。
“观察”侧重于外在,“发现”侧重于内在。“观察”只是“发现”的外部的物理条件。海伦·凯勒的两眼失明,两耳失聪,却成为最著名的作家。写作的发现,重在内部的“心灵”的发现,只有介入心灵的观察,才是由“物理条件”下的观察,蜕变为“化学反应”后的发现。一件事情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写下来,重要的是心灵的体验和心灵的发现。一个心灵枯乏的人永远成不了作家。一个内心丰富、敏感有志于成为作家的人,失明或失聪不会妨碍他成为作家。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盲人作家、聋人作家就是例证。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外部的“观察”上,忽视了内在的心灵的“看”、“回味”,他的写作之路是走不了多远的。
“阅读”不涵盖“写作”
“阅读教学”也不涵盖“作文教学”。相反,“写作”涵盖“阅读”,“写作教学”涵盖“阅读教学”。只要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解决了,他的阅读能力必将迎刃而解。管建刚把语文教学的三大内容“识字”“阅读”“写作”,比作一楼、二楼和三楼,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为阅读服务;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为写作服务。识了字,并不表示就会阅读,不然,就不需要阅读教学;同理可证,阅读了,并不表示就会写作。
读管建刚有感 篇7
管老师的这节课,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 相对以往的阅读课而言确实具有“革命性”, 所以得到了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最欣赏”的评价。潘教授认为, 这节课“不仅因为他试图读出作者的‘构思’”, 还在于他的教学意图的集中、明确、深入, 整篇课文的教学不枝不蔓, 都围绕作者的‘构思’展开”。一句话, 这节课的成功, 潘教授认为得益于管老师摸透了作者“构思”之妙。
事实果真如此吗?
课文《理想的风筝》是根据苏叔阳的同名散文改编。为了弄清课文的改编情况, 笔者特意购买了散文集《岁月如流》 (苏叔阳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11月第2版) , 其中第三辑“师友在心里”首篇就是散文《理想的风筝》。经过比照可以发现, “课文”已经被编者删改得面目全非了, “原文”共15个自然段, 而课文则删减成了11个自然段, 根本不是管老师所说的故事“两个两个”“一长一短”这么“构思巧妙”。原文从“春天又到了”起兴, 回忆了刘老师给我们讲“女娲补天造人”“写板书”“动情讲课”和“喜欢口试”四件事, 看似松散, 其实都是围绕“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一句展开, 用管老师的说法就是“都是课上的事情”。紧接着是“然而,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 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这个过渡段。接下来就是“放风筝”, 其中管老师认为的“追风筝”也应该包含在“放风筝”之内, 因为原文在“有一次, 他故意地撒脱手……”之前, 明白无误地写着“当一天的功课做完, 暮色还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 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一句。概言之, 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 实际上只写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课堂上刘老师怎样给我们上历史课, 另一件是课余怎样和我们一起放风筝。所以, 凡是读过原文的人, 无不认为确是一篇既充满深情实感, 又充分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散文佳作。
由此看来, 与其说管老师摸透了作者的“构思”之妙, 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构思精妙、详略得当、过渡自然、首尾照应, 不如说管老师的这些解读只是“歪打正着”——至少在选材方面, “两个两个”“一长一短”这样的“构思”是根本不存在的。
管老师“大约觉得写作教改差不多了”, “要革阅读教学的命”, 他提出阅读课要“指向写作”, 这个理念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阅读评价提出的要求是, “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方法的了解领悟”, 这应该是管老师提出“指向写作”的依据所在。歌德在《谈话录》中所说的“内容人人看得见, 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也就是这个意思。确实, 阅读教学仅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远远不够, 还需要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所在, 如果能够做到一课一得, 入脑入心, 化为能力, 效果更佳。从“内容—形式”这个视角看, 管老师的课显然是成功的,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 管老师意欲“一口吃成大胖子”, 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 既要让学生体会选材之妙, 又要让学生领悟详略得当;既要让学生感悟以景比兴, 又要让学生领略过渡自然, 课的结尾还不忘指出课文“直抒胸臆”的“缺点”, 引导学生作文要把“中心”隐藏起来, 做到含而不露……如此狂轰滥炸, 其结果不是“消化不良”, 就是“不知所措”。
管建刚的阅读故事 篇8
江苏省吴江市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代表作品:《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魔法作文营》。
每月一次“班级阅读之星”评比、每月一次“读书推荐会”、每学期举行一次“百万阅读之星·班级吉尼斯阅读纪录”大赛、以作文改革为背景的“读书积分活动”和“读书稿费活动”„„这一系列充满创意的读书活动不仅让管建刚收获了职业成就感,也为他带来了生命的充实与幸福。
在管建刚的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作文和阅读有着密切的关联,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写”推“读”的读书理念:
以“写”促读。在管老师的班上,谁能在班级作文周报上不断发表文章,谁就是高手,谁就是英雄。学生想写好作文,想发表自己的作文,成为普遍的愿望。在此背景下,管建刚向学生宣传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就有了内在的需要。
以“写”导读。管建刚认为,阅读有层次之分。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止步于关注故事情节,阅读到与故事情节无关的片断,常跳过。这种阅读是低层次的。作文教学中,管建刚引入“作文知识读写20讲”,如“高妙的景物”、“对仗的魅力”、“幽默与夸张”、“比喻与写景”、“拟人与动物”、“神奇的通感”等,这之后,学生的阅读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不仅关注故事的情节,也关注起文字的表达,关注起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以“写”融读。学生写好作文后,向“班级作文周报”投稿,投稿有一个常规要求,要写自荐语。管建刚说,如果你写的时候笑了、哭了、怒了,一定要把这条理由写上。这是最好的推荐理由。文字的最终功用是“软化”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保持一颗“温润敏感”的心灵。而写作者最重要的也是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两者在此是一致的、融合的。
以“写”化读。管建刚赞同潘新和教授在其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中的观点,“听”和“读”最终要体现在“说”和“写”的“表现”上。在这个信息繁杂得足以将人淹没的时代,“读”以致用,是管建刚一个重要的阅读观。以“我的作文革命”为背景的阅读推动,以“班级作文周报”为平台的阅读推动,正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上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学生不断将阅读化为写作的“阅读”,是“读”“写”紧密结合的“阅读”。
“读书滋养生命,写作确证人生。”这是管建刚的信条。
■读书故事
我是个半路出家的读书人。
我的父母是农民,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是农民,往上追溯,大概我的祖宗18代都是农民。小的时候,我的家里,没有一本课外书,似乎有几本连环画,也全没了印象。读师范,只想着回去当数学老师,我的数学好。
师范的语文老师问我读过什么书,我说金庸和琼瑶。老师说你要读名著啊。买了巴金,读不下去!毕业,当数学老师去。一心想当数学老师的我,阴差阳错地成了语文老师。毕业那年,我大病,身体不好,想教一个班,村校长说,教一个班得教语文,高年级语文。我就这样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那年,吴江办起了地方报,名曰《吴江日报》,报上有副刊,名曰垂虹。2月,我写了篇不足400字的豆腐干,寄给副刊编辑,居然登了出来。趁着热乎劲儿,我又写了则《四月》,《四月》也给刊出来了,我又写《五月》、《六月》、《七月》。我把12个月写了个遍。写着写着,脑子不够用了,我就拼命读书,读散文,读小说,读得昏天黑地的。以至于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你爱读书吗?写作去。写作是最能焕发一个人的读书热情的。
从写《三月》起,我的家里有了书。一本本地添加,添了10年,添了1000册。我也从一名村小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
我先读散文和乡村小说,刘绍棠和丁仁堂的乡村小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梦想着也能成为一名乡村小说家。读路遥《平凡的世界》,才知道乡村小说能写到这个份上,遂绝了念头。
人的阅读有阶段性偏好。有段时间,我爱读励志书,那时大概我在事业上遇到了挫折。有段时间,很迷王永彬、洪应明和陈继儒,那时大概我在人际交往上遭遇了问题。
读的最多的,是有关作文教学方面的书,以及由此引申的相关书籍。我着迷于作文教学改革,因此需要不断阅读。之后,要把自己的作文教学写成书,又读了很多与“作文教学”有关的书。有几次阅读,兴奋异常,难以忘怀。一次,在新华书店,看到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随手一翻,那里面的理论与我的实践不谋而合,迫不及待地买下来这本百万字的巨著。
我的阅读与写作共同成长着。也因此,我的学生的阅读,也始终与他们的写作共同成长着。
■读书感悟
我的读书方法论:为需要而读。人只有有了需要,才会专注,才会投入,才不觉得是痛苦,哪怕是啃十分难读的、艰涩的书。
一是心灵的需要。当你有痛苦和迷惘的时候,当你觉得人生有许多参悟不透的时候,你读哲学,读老子,读庄子,读尼采,读克里希纳穆提,会有一种心灵的邂逅,会有一种心灵的解脱。
二是写作的需要。写作是最好的阅读。一个想以文字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人,必然是一个爱读的人。
三是研究的需要。不管是哪个行业,只要你想做得比别人出色,你就得静下来研究。不研究,你就没有突破。而阅读显然是研究最重要的内容。当你有了研究的需要,阅读就成为一种随时可以遭遇“惊喜的发现”之旅。
四是对话的需要。很多著名主持人说自己对所主持的内容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因为主持的需要,自己就去啃了这方面的书,在观众面前谈得“头头是道”。这样的阅读就是“对话的需要”。教师在阅读中会时常遇到这种阅读的需要,如师生共读一本书,教师就必须要先读,不然无法对话。教研组主题活动,需要发言,需要评课,这更需要阅读。
一个有梦想,有智慧的人并不难找,难找的是一个既有梦想,智慧,又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强大毅力的人,管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你看,“整整两年,一本周记,一份周报,一段少年时光。”“一个孩子说,老师,要是许多年后丢失了,怎么办?你就到老师这儿来吧。老师会为你们守住童年。我说。”
管建刚作文教学读后感 篇9
最近,又重新阅读了管建刚的几本书,心里颇有些感触。光是看作者简介就让人纳闷:一年大病,二年养病,三年经商。就这样的老师后来却成为了名师。因为后来的十年他潜心研究作文教学,这可是一鸣惊人。现在在作文教学方面,管大具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看着他写的书,看着他的文字,我不得不惊讶于一位思考者的力量。曾经看过这样的介绍:管建刚是一个沉默的人、孤独的人、执拗的人,可是在班里,在学生的面前,他却是幽默的、花样百出、持之以恒的一位老师。十年磨一剑,磨得是作文教学的颠覆性的理论,什么作文要先写后教、作后指导,兴趣比方法更重要,作文不缺素材,缺的是学生敏感的心灵,发表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途径......于是他办起了班级作文周报,一办就是十年,十年如一日 ;于是他拿起了笔,写文章,发表文章;于是他发动了自己的作文教学革命,沉浸在自己编织的作文训练系统之中,提出了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写出了班级的作文教学故事。
看起来很不寻常,想起来却很寻常,因为他写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天天发生在我们的教室里,可是......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你就变成了不简单。看似平凡的教育生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心的记录者、思考者、实践者,才变得不平凡。
管建刚作文教学艺术五分钟演讲 篇10
作文教学思想――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文字写到最后,不见技巧,只有思想。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不要让文字技巧禁锢了学生的自由、灵动!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是松树就长成松树,是柳树就长柳树,各种各样的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作文能力培养――兴趣、意志、人格、技巧。作文能力有哪些呢?马正平教授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学生光有一时的写作兴趣是不够的,还要极长久的写作意志。“写作意志”缺乏,是一线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教学现实。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牢记,引导、激励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学。《班级作文周报》和“写作动力系统”,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巩固,写作意志得到磨练。
作文教学技巧――培养“读者意识”。
夏丐尊先生指出,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怎样让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呢?让学生具有“发表意识”。学生有了发表意识,作文不断发表出来,知道自己的作文有各种各样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读,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读者意识”。儿童写一篇批判或赞美班级、同学、老师的作文,其伟大性和成就感,和鲁迅的杂文完全相等。那是学生心灵的表达,情感的宣泄,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课标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里面隐含了“发表意识”。文章最初由作者写成,它的价值意义却由读者一起来实现。发表,几乎是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价值融合、共生与创生统一的最佳途径。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作文教学。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作文教学质疑――真话、多读、多写。“真话”。真正的“真话”作文,要说真切的话,内心里翻腾的话,有着深切感受的话。说真话需要勇气。真正的写作,从来都是一种勇敢。世上勇敢的人不多,因此,真正会写作文的也不多。作文只有过了“真切”关,才能步入叶圣陶先生讲的“真诚”关。说话要真诚,那就考虑自己说的话,是不是随意的、不经考证的,是不是能够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观点,等等。“多读”。对于作文而言,好的阅读,应“寻找”表达上与你相近的“书”。读到一本与你气质相近的“书”。读到与你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书籍,你就有一种冲动,想把他的书全部看完,你就有一种震撼,不是来自于故事,而是来自作者的表达气质。林语堂说:阅读,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作家。一个明白自己语言气质的人,他的阅读就是真正“有选择”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总是从他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开始的。阅读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改变学生的语言。老师要有大量的阅读,胸中藏着众多的语言个性不一的作家,对作文教学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多写”。学生作文没有长进,不是“少写”的问题,少的是“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要让每一次写作都达到他们的发展极限,进入作文潜能开发区,“改”,几乎是唯一途径。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一,就是把作家那种写作的模糊的“感觉”揪出来,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具体例子。如作文的“病例”和“药方”。作文教学课的特色――重在点评,先写后教,以写定教。
【读管建刚有感】推荐阅读:
管建刚训练系统10-06
管建刚作文讲评实录05-14
作文教学实录管建刚09-04
听冯建刚老师讲课有感10-12
十九大精神发言提纲柴建刚07-29
春社有感,春社有感陆游,春社有感的意思,春社有感赏析06-16
采药有感,采药有感陆游,采药有感的意思,采药有感赏析07-15
过采石有感,过采石有感陆游,过采石有感的意思,过采石有感赏析07-13
斋中夜坐有感,斋中夜坐有感陆游,斋中夜坐有感的意思,斋中夜坐有感赏析11-04
炎夏有感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