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实录管建刚(共7篇)
作文教学实录管建刚 篇1
[案例]
听实习老师上完《理想的风筝》以后,总觉得学生对课文中的刘老师好像认识不够。在课后交流时我向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借物写人、托物言志的文章,因而学完后要让学生对主人公——刘老师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使学生产生与作者一致的敬意。为此,可问学生喜不喜欢刘老师,为什么?或者设计一个给“刘老师打分”的环节。实习老师点头称是。
为了弥补上述的环节,我特地在下一节语文课上问学生:“喜欢刘老师吗?为什么?”原以为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大家会争相回答不断补充,想不到过了半晌也无人举手,却听到有人在嘀咕:“我不喜欢刘老师。”这使我感到吃惊。我连忙走到那位学生的身旁和颜悦色地问:“说不喜欢是完全可以的。能不能说一下理由?”那位学生红着脸不敢言语。“是不是因为刘老师是残疾人,长得难看?”我问。“是的。”他低声地说。我从其他同学的神色中感觉到好像有好几个拥护者。看来,学生们对刘老师有偏见。
我回到了讲台旁,深情地向同学们说开了:“同学们,你们认为刘老师长得难看,老师不怪你们。以前我对身体有残疾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直一读师范时遇到一位失去右臂的语文老师后,我不禁对他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这位老师姓张,那时他大约40岁。”然后我从张老师名字的含义讲到他的文学、书法水平怎样出色,以至上课时我和我的同学怎么专心,怎样模仿他的字等等。我还特别提到,自己做了老师后在讲课、写字方面有成绩是和张老师分不开的。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定了神,继续讲:“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候,张老师经人介绍,与一位爱慕他的女子结婚了。一年后,张老师特地打电话给我,说是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取名张又村。同学们想不想猜猜这个名字的含义?”大家听得来劲了,猜得也有点意思。一位学生说:“张老师失去了右臂,得到了儿子,‘又’与‘右’是同音,有了儿子等于有了他的右臂。”“那为什么不叫张右臂?”我再问,同学们都大笑起来。又一位学生想了想后说:“我知道了,这个名字来自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张老师以前生活很艰苦,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路的困境,现在家庭美满,柳暗花明,生活有了转机,将来肯定越来越好。”“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和老师想的一样。”我称赞道。
故事讲完了,可同学们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静下来,似乎还沉浸在对张老师的美好祝福中。这时,我话锋一转,说:“同学们,课文中的刘老师让我想起了张老师,所以我很喜欢他,你们呢?”大家会心地点了点头。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概括了喜欢刘老师的理由。比如他亲切、慈祥、对同学有耐心、讲课富有激情、不喜欢笔试、喜欢当众评价鼓励学生、喜欢和同学一起放风筝、对生活充满爱,等等。最后,我意味深长地对同学们说:“看来,喜欢一个人,外表不是最重要的,哪怕这个人有生理的缺陷,关键是要看这个人是不是热爱生活且富有同情心,看这个人是不是有真才实学且有所成就。”
后来,实习老师找到我说:“孙老师,怪不得我上这篇课文时,问学生有没有遇到过印象深刻怕老师,他们都摇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类似的经历。”我说:“是的,他们年纪还小,但是执教的老师完全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屯体会来感动学生。教学深入到学生心里了,就接近成功了。”
[反思]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倡导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本案例中的学生“不喜欢文中的刘老师”应当说就是一种个性化解读。但个性化解读不能背离正确的价值观,对一些思想观念不太正确的解读,教师必须加以引导。本案例中的老师处理得就非常好:既尊重了学生的理解,又正确地通过故事感染、影响了孩子。
作文教学实录管建刚 篇2
管建刚钟情地、执著地研究作文教学, 但并不痴迷, 并不迂腐, 钟情中有一份理性, 执着中有一份激情。正因为此, 他的作文教学已不是一般的实践, 而是一种深刻的、持久的反思;也不仅仅是一种反思, 而是一种富有学术含量的研究。他是一个实践家, 而不仅仅是实践者;他虽不是一个思想家, 但他一定是一个杰出的思想者。实践家也好, 思想者也好, 他总是在向你讲故事。他说:“我要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他又说:“我希望每天下班的时候都要留下一个故事。”他的话印证了爱尔兰的哲学教授理查德·卡尼的一个哲学判断:“众多的故事使我们具备了人的身份。”也暗含了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一个重要观点:“特定的人类生命, 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做故事来讲的事件……”我理解, 管建刚喜欢故事, 希望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 实质是希望做一个闪烁生命光彩的老师。于是, 不难理解, 他为什么把作文叫作“作文教育”, 而不是“作文教学”;他为什么把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和革命当做故事来写;他为什么专门有一本书叫《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故事让时间人格化了, 故事让他永远在教育事件中生长思想、生长智慧、生长经验, 让他永远是一个充满生动、丰富又极富思想的实践家。因而, 教师们喜欢他, 崇拜他, 我们也喜欢他, 钦佩他。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 他自称是革命, 而我认为他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关键点, 是他的作文教学有鲜明的、坚定的主张。我喜欢“主张”这个概念。主张、教学主张、教育主张, 一定是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个性化, 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它是在长期实践中提炼而形成的, 比较成熟而且比较坚定。主张是教学风格、教育风格, 以至教学流派、教育流派的内在。缺乏主张的教学风格只能是一种面具。同样, 缺乏主张的教学流派也只能是无思想张力的一具空壳。管建刚有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他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做一个有主见的教师。”显然, 在他那里, “主见”应该是“主张”的别称。的确, 管建刚有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 综览管建刚作文教学专著, 和他聊作文教学, 发现他有一个主导思想, 那就是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写作文, 创造性地写作文, 享受作文。首先, 他坚定地认为, 写作文说到底是关注写作文的那个“人”。写作文无非关涉三种人:一种是教作文的人, 即老师;一种是写作文的人, 即学生;一种是作文里的人。“写作文的那个人”是关键, 是核心人物, “教作文的那个人”是为了“写作文的那个人”服务的。学生既然是作文教学中的核心人物, 那么作文教学就应当是他们自己的事。反之, 不以“写作文的那个人”为主体、为核心展开的教学不应视为最好的作文教学, 甚至不是真正的作文教学。其次, 管建刚坚定地认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他说:“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那他们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 他们的写作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 他们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意思非常明白, “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别人不能代替的, 只能学生亲历亲为, 亲身体验。为此, 他语出惊人:“他人的施舍不能解决真正的温饱”, 否则, 学生就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他还十分勇敢而有见地地说:“教材救不了作文教学的命。”谁是作文教学的“救世主”?是学生自己。只有学生才能自己去擦亮作文这颗星星。管建刚认为, “学生的生活是他写作的金矿”,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座写作金矿”。所以, 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在开发内在的金矿, 是开发生活的金矿。而这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又建立在两点上, 一是学生都有巨大的可能性。用马克思·范梅南的话来说:面对儿童就是面对可能性。不可否认, 学生有自己学会作文的可能性, 而且有写好作文的可能性。二是作文是学生自己的发现, 用管建刚的话来说, 作文是学生自己心灵的发现。可见, 唤醒学生的“心”, 就是唤醒学生的可能性, 就是唤醒学生的写作信心和自豪感。基于以上的认识, 管建刚的结论是:作文教学同样应该贯穿“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原则。他认为这是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更认为这是作文教学的方向。方向偏了、错了, 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这就是管建刚的作文教学主张。可贵的是, 他的作文教学主张来自他内心的发现, 全是他用最普通的、平实的, 而又有个性的话语来表达和阐释。管建刚说的全是“自己的话”, 而不是“普通话”———他开始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主张也是一个系统。在“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作文, 创造性地写好作文, 享受作文”主张的统领下, 他提出9个具体的主张。这9个主张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文心”重于“文字”。我认为, “文心”决不仅仅是一种技能, 哪怕说它是第一技能。“文心”首先是学生写作的心灵, 是心灵的苏醒, 是心灵的敞开, 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对理想的追求。而“文心”, 管建刚将其聚焦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意志上, 他说:没有兴趣的写作是“死”的写作。也许还应该补充一句话:没有意志的写作是“短命”的写作。第二层次是“生活”富于“生成”。管建刚有一个精辟的观点:学生的作文不是另一种生活。意思很清楚, 不要把学生的作文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割裂开来。因此, “只要活着就有‘写’的内容”。但是, 学生不是为生活而作文, 作文也不是为了生活。当学生具有幸福的意义的时候, 作文也才是幸福的。第三层次是关于兴趣与技能、发现和观察、讲评与指导、多改与多写、真实与虚构、课内与课外、写作与阅读, 必须指出的是, 这第三层次的主张也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技能性的, 同样充溢着思想和智慧。读这些文字, 总觉得, 管建刚的那双稍稍凹陷的眼睛在闪亮、在微笑———好动人啊。
管建刚说自己在进行一场作文教学革命。开始我不以为然, 现在我自己开始了认识上的“转身”。其实, 他的作文教学革命, 是指作文教学要颠覆。何为颠覆?他的界定是:“把正常的看作是不正常的。”他敢于否定、批判, 否定、批判才会有创新, 才会有革命。而颠覆、革命是为了什么?他说:“不是为了轰动, 而是为了震动!”我十分赞成, 也十分赞赏。之所以这样, 他说:“作文教学不能寂寞。”他赶往何处?赶往理想的作文教学, 这正是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的动力。而理想的作文教学正在与教师自己再一次、不断地“过童年生活”。这正是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的思想源泉。于是, 管建刚, 最懂得孩子, 最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最能从孩子出发。
管建刚作文革命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篇3
关键词:管建刚;作文革命;作文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77-02
管建刚把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大胆实践和用心良苦,对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冲击力却极大,颠覆了传统重于作业状态的作文观,颠覆了传统重于教师指导的作文观,唤醒和激励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教师意识到原来作文教学也可以如此生动、丰富、精彩纷呈。
一、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发表意识
大多数教师把作文教学只是当做教学中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的作文被看成是一项作业,从来不被看作是有份量、有价值的话。因此,学生敷衍完成作文自是自然。也就调动不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管老师用《评价周报》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学生的作文一旦在周报上被发表,会在同学、学校领导、家长中传阅,能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可以给他们带来尊严与荣耀,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就不会再把作文当做是一项作业。这也就唤醒学生自由写作。
办报伊始,管建刚就强调,这份报纸不是办给作文特长生的,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激励作文后进生。他连续三期刊登了一位班级公认的作文后进生的习作,第四期,管建刚碰巧有事耽搁,没能按时去印刷室拿报纸,那个后进生多次跑进办公室问:“管老师,报纸怎么还没出来?”报纸领回来,看到自己的作文又被刊登,那个学生的眼神让管建刚似曾相识“我看到了自己当年的眼神。”从此,这个后进生一跃成为班上的写作积极分子,作文再也不是他的“拦路虎”了。[3]
管老师利用周报这种形式让学生知道:写作要发表!作文有人读!有人评!有人对话!有人交流!学生就再也不觉得写作是件难事。管老师的这种作 教学实践是值得教师同行借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一是照搬不可取。要结合班上学生实际,切忌比照管老师的《评价周报》画葫芦。板块主题可以依照学生作文实际情况作调整,不一定每期都是来合影、读名言、读佳作、谈构思等版块;还有就是要考虑文稿的打印问题,如果班上学生大部分是从乡镇转来的留守孩,因而不能指望学生将作文用电子稿的形式发来办报。将作文稿拿到学校文印室去打印,也不现实,即会增加打字员的工作负担,也不能保证周报按时刊出。这就需要老师用其他方式来解决。
二是必须坚持。用办报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写作,这种方法在语文教师中其实并不鲜见,但为什么独独管建刚的报纸能够引发学生如此高涨的写作热情呢?这主要缘由管老师十多年磨一剑,坚持办周报从未停刊。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极易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真话意识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感人心者在乎真”,文章要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那就要说真话、抒真情。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但近些年来,学生习作失真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据《成都商报》报道,成都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班上40多个孩子有30多个写的是如何智斗人贩或小偷,其中26个同学承认自己是瞎编的。
这种作文是需要警惕的。管老师谈到作文的“造假”特别的义愤填膺:作文的"造假”,已经成为大问题!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国家的课程标准都要来管":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此,管老师提出:老师要重视让学生写真作文,不允许学生写假作文。他多次在他的作文讲评课上强调,老师和同学能容忍你的声音是错的,但不能容忍你的声音是不真诚的,是虚假的。[1]
管老师的学生在作文中敢说真话,带有小学生的童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没有假成熟化和前篇一律。如“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还是那么矮,外公说我一年才长一厘米。哎,连外公都嘲笑我,我这个烦恼究竟何时能了 ”、“我妈妈不是很朴素,时常照照镜子,又涂又抹,女人嘛,总会爱漂亮”。 [2]
为什么管老师的学生能写出属于儿童自己语言的作文?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写的作文就觉得老气横生、无趣、总是千篇一律?老师们不得不好好反思。在作文课上,有过强调学生作文的真话意识,是否有过关于说真话的专题训练。要让学生的作文像管老师学生那样“活”起来,教师首先要做改变。一是胸中要装有重视学生作文的真话意识,在讲读课中向学生反复强调这种意识,一定要纠正在学生心中作文是个假东西这种看法;二是不要光提倡,关键还在实践。教师身正为范,自己范例一篇灌入真话意识,让学生区别假话作文和真话作文,判断孰好孰劣;还可以多次设计以“讲真话,习作文”为主题的作文讲评课;三是要做好长久战的准备。要扭转学生现在这种说假话、空话、大话的习惯,非几个课时就可以改变,贵在坚持与耐心。四是要呵护学生的真情实意,千万不要抹杀学生言语中的脾气、个性,要欣赏学生自己的价值判断,不要用应试的标准去判定学生的平时作文。
三、教师要调整作文指导方法
在写作教学中,作文讲评课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但长期以来,它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一般是“重作前指导,轻作后讲评”;还有一种情况是,面对大量的学生作文,有些教师不知怎么讲评。蜻蜓点水、不痛不痒的评语难以带给学生真正有用的启发和指导。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管老师针对这种现象,面对作文指导,提倡“淡化指导,强化讲评”。他认为作文教学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作前指导,二是作后讲评;并看重讲评,认为作前指导很容易成为束缚学生写作的绳索,一起审题,帮学生列出提纲, 难怪一个班级里学生写的作文都是一个样式的。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认真地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指出哪里写得好,句子就该这么写,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以后要注意!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指导。[4]
管老师的讲评智慧主要是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选讲评内容,抓准训练点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实现以评促写。讲评课分为三个部分:一、佳作赏析:激起浓厚的习作兴趣;二、集中挑刺:打下扎实的习作功底;三、变式训练:掌握多样的习作技能。[5]
管老师作文讲评的策略,让作文教学另辟蹊径,具体指出学生写作的优秀出,又实名制点出作文的毛病,实实在在让学生得到指点。这种“作后讲评”的作文指导课具有很大的借鉴性。因此,老师借鉴管老师的作后讲评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管老师上作文讲评课的文本依托全是学生的作文,因此教师要认真读学生的作文,带着研究文本的眼光和心态来读学生的作文,是上好作文讲评课最要紧的前提! 学生作文是讲评课的文本依托!
二、在“挑刺”环节,将学生作文中的“病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朗读,朗读句
子和作者的名字! 学生才会在下次习作时有改正,但要注意教学语言,并要事先向学生说明这不是点名批评,而是借这个机会向全班同学都做一次提醒,下次写作要更正。
三、注意“训练”环节的多样性。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从学习同学作文的“亮点”出发, 如某个学生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还要让学生从同学作文的“败笔”发, 如好几个同学的场面写得很简单、不细致,大家一起来改一改、写一写场面描写。这样的训练就是“以学定教、以写定教”。
关建刚老师所提倡的这些作文教学理念:教师要强化学生作文的发表意识、真话意识,在作文指导时,提倡淡化作前指导,侧重作后讲。这具有可操作性和效果的可迁移性,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此来做,只要在借鉴时注意结合所在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都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比“真的”更重要 [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1.
[2]管建刚.“一个快乐的人”作后讲评[J].人民教育,2008.
[3]管建刚.作文,走向生命的对话[J].教师之友,2003.
[4]管建刚.我为什么重视“讲评课” [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 篇4
一
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作文教材,不少老师找不着“北”,却不能不担心,以训练为目标、体系的教材一旦出台,用得不当,为“练”而练,闯下的祸害将无法收拾。
一线教师以为,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观点,要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材,不是没有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很多作文辅导丛书、报刊,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讲解,有相关的作文技能训练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二
一线教师有这样的想法和要求,可以理解。绝大多数一线教师不知道,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作文能力。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成其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正平教授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作文意志”则是第二重要的能力。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有强烈的冲动,不断地写啊写,改啊改,不一定能成天才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不错的写手。一个人对写作有兴趣,想写作文,就会想去了解与作文有关的事情,作文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中将充满写作的因子,你的阅读,你的思考,你的看,你的听,你的触摸和感受,你的吃喝拉撒,都带着写作的气息。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与作文发生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对“作文兴趣”视而不见,不一定是把老话忘得一千二净,而是“兴趣”这玩意,关乎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拿它没办法。写作意志啊,写作人格啊,哪个都不好弄,只好把作文教学的重心,移到排在第四位的“写作技能”上。没有动力、兴趣,你越“负责”,学生写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压迫,也就越害怕作文。只要来自老师、来自学习、来自考试的压力一消除,从此与作文“拜拜”。作文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最终结果比苦胆还苦。
三
总有一部分人对语文、对作文没兴趣。没有写作兴趣,是不是就不能写好作文呢?
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音乐世家,从小期望自己能在音乐天地中做出一番事业。阴差阳错,她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一向认真的她,每学期各科成绩依然优异。毕业后,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 MBA,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她,心存遗憾地说,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有人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
“因为我在那个职位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
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对写作充满兴趣和热情,都将写作视为人生价值之所在。然而,并不表示这些学生不能成为写作的高手,日后可以自如地使用文字。正如苏珊不喜欢工商管理,却能在经济领域出类拔萃一样。
比培养写作兴趣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培养写作上的责任感,“在那个职位上”就必须好好写作,就“必须认真对待”。
四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怎样维持呢?
一线教师都有体会,学生光有一时的兴趣还不够,还要有长久的“写”的意志。“写作意志”缺乏,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教学现实。我们是带班教学,打的是持久战,不是图“一时之快”的公开教学。
一线教师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带班功夫,是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学年又一学年的带班。从开学初到学期末,从你接手到从你手上移交,一年、两年、三年里,你的学生写作兴趣不衰退,持久地旺盛着。要从带班的角度,而不是只从上好一节课的角度去研究作文教学。上一节好玩的作文课,那是治标;带好一个班,那是治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眼睛正被大面积的、花花绿绿的“治标”的作文教学所迷乱。
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引导,要老师激励。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牢记,引导、激励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是最最重要的作文教学。
我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想发表,想交流,想到发表的平台上对话,兴趣被点燃了,然而我很快发现,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为此,我设计了三年的“写作动力系统”(详见拙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巩固,写作意志得到了磨练,我才比较放心。
一个好的行为,一分钟就可以完成。然而,要使这个行为成长为习惯,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写作兴趣也是这样,要成为写作习惯,至少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这个“持续的巩固”,靠的就是“写作意志”。
管建刚:比“文字”更重要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二
一
写作到底有没有技巧?语文老师大都说“有”,鲁迅说“没有”,老舍说“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有”还是“没有”?
我以为,有,又没有。这不是跟你“捣糨糊”。语文老师说的“有”,属“文字技巧”;鲁迅、老舍说的“没有”,属“文心技巧”,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悬念”,属“文字技巧”。没有悬念的故事,只要你有技巧,也能处理成有悬念的表达。请看: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说的话,是连贯、不停顿的,作者有意处理成“我希望„„”,省略号后插入“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形成悬念和反差,这是文字技巧。
“文心技巧”和“文字技巧”,哪个更高妙、更贴近写作的本质?——文心技巧。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注重“文字技巧”,从不想“文心技巧”。也难怪,文字技巧,一个个字摆在纸上,多少还有点着落;文心技巧,看不见、摸不着,咋办呢?
二
铺天盖地的“文字技巧”下,作文会有什么下场?中国足球队一样的下场。
中国足球的国少队、国青队战绩都不错,到了国奥队,一塌糊涂,臭名远扬。
从国少队起就进行强化性的足球技能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足球的激情和梦想。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
常有低年级语文老师问我:“管老师,你对低年级作文有什么建议?”我不敢作答。我没教过低年级,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若一定要我作答,我会说: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方向的重要性。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你清楚吗?要是不清楚,你随时可能步那个可笑的魏国人的后尘。课标讲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写作就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就永远享受不到写作纯正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但你看身边,有几个语文老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没几个。很多老师都把这句写在课标上的话,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以至到后来都忘了,写作除了作业,除了考试,还能是什么。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一句三秒钟就能背出来的话,它就是“文心技巧”的核。如果要再细分出一二三四五六来,那就是“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
三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有了“文心技巧”,我信誓旦旦,要建一个小学作文训练系统,向“文字技巧”要写作能力。我花了数年时间,构建了“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然后用心训练。学生真能掌握文字上的技巧,我兴奋,我快活。快活没多久,成功的喜欢就转化为挫败的苦恼:不少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作文却没有了往日的神采;他们用“技巧”作文,没有了创作的灵性。一个技法,一个同学用,好;三个同学用,一般;一群同学用,恶俗。
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有三种关系:一,正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强大;二,负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薄弱;三,无相关,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没有必然的关联。中国学生的知识技能比美国学生不知好多少。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国学生的活字典、计算器,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一天,我读到现代建筑运动的旗手——柯布西耶的话:“艺术反映的只是抽象的关系„„过于娴熟的技艺对艺术家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深深的震撼,深深的遗憾!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文字技巧”为核心,并以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文字技巧”为荣。
有一天,我问老婆大人:有人要发明一个东西,它能缩短时空,你原本要花三天到的地方,那东西只要三个小时就能到,只是,那东西每年要吞噬10万条鲜活的生命,你认为那东西要不要发明?老婆大人很愤恨:如此害人的东西,怎么能发明出来呢!“很遗憾,老婆大人,这东西已经发明出来了。”我说,“那就是你天天驾驶的汽车。”
文字技巧,就是那汽车。用得好,它能造福人类;用得不好,它谋财害命,令你哭断肝肠。
四
文字技巧,关注的是写出来的“文”;文心技巧,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二者的分水岭。一个人的“写作力”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语言驾驭力、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文字技巧关注语言驾驭力,文心技巧关注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
要提升心灵的感受力,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心灵的粗糙。用一颗粗糙的心去抵达细腻敏感,永远也不可能。了解自己的粗糙,才是克服粗糙的第一法门。不要去改造粗糙:以粗糙的心灵去改造粗糙,得到的还是粗糙。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看”自己的内心。一个经常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心灵会逐渐走出粗糙,走向细腻和敏感。
发育,大自然赐予人的提升心灵敏感的重要时刻。男孩关注自己的发型和服饰,他敏感了,作文发生质变的契机来了。好的阅读,能够使人变得敏感,并保持人的敏感。
“现象思辨力”是中国人最缺的“写作力”。几千年,中国文人大都在“风花雪月”中吟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几千年来,古人的词不是想家,就是想朋友。有点意思的,来个托物言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为什么要托物?不敢明打明地说。现在,文字狱没有了,说话的潜规则依然存在,严重地存在。再加上文件多、通知多、意见多、原则多,三天两头的出,用不着去思考,只要去执行就行了。一个长期不思考的人,能有什么思想?
五
文字写到最后,不见技巧,只有思想。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不要让文字技巧禁锢了学生的自由、灵动!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是松树就长成松树,是柳树就长成柳树,各种各样的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这就是我所理解和倡导的“独特”。
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三
一
一次,总务主任拿了张纸条对我苦笑。纸上写:“范老师,我们班的班牌坏了,请你帮我们修一下,好吗?”哦,那同学没写明哪个班。他没有想到,范老师不是他们班的。不是他写得不具体,是他没有“读者意识”。有了“读者意识”,这类问题就不会发生。
二 英国的母语课标说:“针对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采用合适的文章体式。”“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还能写其他种类的依时间顺序的作文。”“为多种目的和读者,写各种类型的文章;并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美国的母语课标说:“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一个你认为读者会感兴趣的主题”,“让读者‘看’到故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日本的母语课标说:“考虑写作的对象和目的”,“依据对象和目的进行写作。”吴忠豪评说,日本的写作教学把“培养读者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夏丏尊先生指出,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怎样让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呢?让学生具有“发表意识”。学生有了发表意识,作文不断“发表”出来,知道自己的作文有各种各样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读,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读者意识”。一句话,站在“读者意识”前面的,叫“发表意识”。
我一直以为,作文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无视“发表”的作文教学,是断了血缘、破坏了婚姻的残缺的写作教学。国家元首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十来岁的小孩子也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儿童写一篇批判或赞美班级、同学、老师的作文,其伟大性和成就感,和鲁迅的杂文完全相等。那是学生心灵的表达,情感的宣泄,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
三 课标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里面隐含了“发表意识”。不发表,你怎么“与人交流”?很多人把“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理解为并列关系,我不赞成。“自我表达”主要是为了“与人交流”。要不,你“表达”来干嘛?有人说,写日记,只给自己看,不给别人看。绝大多数日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连主人也险些忘了的动机:有机会,要把里面的话给别人看,给该看到的人看。
近年来,博客写作很火,原因之一便是能满足发表欲、交流欲。文字发表了,“公开”了,作者却隐在背后,有安全感。
一位编辑朋友与我探讨:学生作文不怎么样,博文却叫人另眼相看,为什么?原因或许不止一个,但不可忽视的一条是:博文写作有“发表”功能——它有读者。
这里说的“发表”,是面对全班学生的“发表”。以往的“发表”方式有“朗读”“贴作文墙”,现在有“博客”“班刊”“班报”。
我看好“班报”。比起作文墙的张贴,它能让人随时随地看,不只班上的同学,爸爸妈妈、亲朋好友都能看;比起班级博客,它便捷,随身携带,随时携带。“报”的周期短,更替快,利于刺激学生的作文欲望。况且,人对纸质的传媒,至今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我办了10年《班级作文周报》,500多期、500多万字的“周报”,我用10年的实践说话:只要你办两个月的“周报”,学生马上知道,作文要发表,作文有人读,有人评,有人对话,有人交流。
有了发表,“读者对象”“读者意识”就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读者意识”源自“读者假想”。假想你的“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内容,不喜欢哪些内容。你给校报校刊写文章,跟给市报、省报写文章是不一样的;你给一线教师写文章,与跟专家讨论、商榷也是不一样的。我办《班级作文周报》,经常让学生将“周报”送给平行班的同学、老师,送到教导处、校长室,邀请家长一起读,将每一期佳作投给报刊社,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除了班上同学,还有很多潜在的读者。这个意识一苏醒过来,学生的写作行为就会多一些“读者关照”,作文中会自觉地从虚拟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写作——这大概就是夏丏尊把“读者意识”看作写作的重要技巧的缘故吧。
四
文章最初由作者写成,它的价值意义却由读者一起来实现。发表,几乎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价值融合、共生与创生统一的最佳途径。有了发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有了读者,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改变的,不只是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技巧,作者渴望用文字交流的热情,也将倾注到文字里。作文教学得不到根本性突破的一大原因,正是没有读者意识。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作文教学。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带您——亲爱的读者,重温这些温暖的话语: “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自我实现的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
“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发表的价值不只是让学生具有“读者意识”。作文只有“发表”出来,才能让一个又一个读的人不断传阅、传扬。发表,既表明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作者获得了“公众言说”的权利,它给作者带来尊严和荣耀。是的,写作本质上属于“公众的言说”。绝大多数写作者的目的和荣耀,正在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
五
一个人的声音传得多远、多久,就证明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远、多久。发表,使作者的声音传得更远、更久,刺激着作者以更好的姿态写作。广播、电视也能使人声音传播得更远、更久,不同的是,获得广播、电视上的说话资格,比起写作要难得多。广播、电视上的说话更“贵族化”。文字的声音,具有平民性。“穷文富武”,只要你买得起纸和笔,你就有望拥有它。网络时代,连纸笔都省了,你只要拥有一个电脑终端,一切就成为可能。
是的,我以为,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就是发表意识。
比“真的”更重要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四
一
那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把“虚假”推向了极致。为了拿高分,无数学子不惜“杀父弑母”。某考场,有30多人在作文中说,父母双亡,“我”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某考场,有30多人考前遭遇车祸,“我”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初中、小学,学生作文的“虚假”也很严重。一个人说假话,说得脸不红、心不跳,说得振振有词、慷慨激昂,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不是?
韩寒说过一句风趣辛辣我的作文教学的话:说假话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说真话是从写情书开始的。中国学生作文的“造假”,确实已成为大问题。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国家的课程标准都要来管:“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师看重“真”作文,不许学生写“假”作文。“真”作文,能那么简单地活跃起来吗?
很多学生的“真”作文,只能叫“不假”。学生作文里写:老师叫我去订正作业,我订正好了,高高兴兴回家了。或写:星期天,我到同学家去玩,我们一起看电视,一起玩电脑,很开心。这样的事有没有发生?发生了。这样的作文真不真实?真实。可你读来总觉得没劲,为什么?写的都是些没意思、不痛不痒、冠冕堂皇的“真”话。
二 写作文,决不能停留在这样的“真”上。这并不是真正的“真话”作文。真正的“真话”作文,要说真切的话,内心里翻腾的话,有着深切感受的话。
我们班的同学最拿手的是写反驳、反击的作文,下笔一两千字,一点也不觉得累,为什么?有强烈的情感、情绪在推动。不是没有话写,而是怕文字追不上、够不着情感。——这才是真正的作文状态。
这样写作文,说内心的大实话、大白话,多好,多痛快!前提是,你要允许学生说不正确的话,不健康的话。成人肚子里错误的真话,要比正确的真话多,何况小孩子呢?这是我至今坚持的观点。大人善于将自己不确定的、可能错误的真话闷在肚里,不说。小孩子肚子里错误的真话也很多,他还没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伎俩,所以经常说“自认为正确”、实际上不正确的话,撞了一个又一个青青肿肿的“包”,就慢慢学乖了,学大人,闷在肚里,不说。非要他说不可,就挑一些你喜欢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
真理处于不断修正中。不断淘汰曾经的正确,那叫发展。学生怎么可能老说正确的话呢?一个稚气的、稚嫩的、成长中的孩子,哪有那么多正确的话说?犯错误、出问题,才是一个“真”学生。人总在不断的错误中趋向于正确。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有一句话,选入《新周刊》编写的《2008年度语录》:“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允许他讲错话!”能人选“语录”的话,都有着极为强烈的受众反应。汪洋的话道出了官场真实的状态:套话、空话、照本宣科的话泛滥成灾。为什么?怕说错话。说错一句话,永无翻身之日,你还敢说吗?你不敢说,场合应酬中又非得说上几句不可,说什么?只能说些官话、套话、空话。
一个习惯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学生,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谁都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民族,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民族,谁都难以想象。
三
有一位男生,写文章批评某同学。我说:“你把文章输入电脑,发给我。我把它发到《班级作文周报》上。”迟迟不见他把电子稿传过来。一问,家长不同意,说会得罪人,会人缘不好,下次班会选举没人投你票。
有一位女生,写作文批评老师。老师的确说错了话。录用了,她给我留言:“管老师,我真怕那老师看到了骂我。”写“不好听”的真话,要有勇气,大勇气。鲁迅是一名勇士和斗士,我打心眼里认同。不勇敢的人,不敢说真话、心里话的人,从来享受不到写作酣畅淋漓的快感。
世上的确有很多的美好和高尚,教育的一大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好和高尚。不过,你也不要忘记,在一个充满叛逆和怀疑的年龄里,你阻碍他发现丑陋、发现肮脏、发现缺陷,你就阻碍他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心灵的自由呼吸,阻碍了一份社会进步的、有希望的力量。该叛逆的时候不叛逆,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一个从来不叛逆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平庸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可怕的人。“可怕”或“平庸”,我们都不希望拥有。
你看学生的日记就能发现,其中大都表述自己的不满和生气,烦恼和困惑。他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看老师不顺眼,看父母不顺眼。他有那么多的“气话”,你却非逼他说“谁的恩情比海深”,他说得出来吗?要说也只能说些“假话、空话、套话”。一次,我受邀做评委,征文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筷子长的孩子,国家对他们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有多少话呢?能写“我和我的妈妈”,已经很不错了。我看得头晕眼花,心烦意乱,差点吐血而亡。“气”在哪里?不是为学生说了“气话”而“气”,而是为那千篇一律、空洞无力的“豪言壮语”而“气”。
怎样让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教你一个靠谱的“招”,让学生写你的缺点,作为一项特殊的、必需的作业来写。一方面,强化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考虑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措辞和语气。难点是,你要有勇气和胸怀,要有真正的平等意识。没有真正的平等,学生就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作文也就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说话。
你要能从学生作文中,听到一片“你说我不好” “我说你有问题”的吵闹声。“吵闹”是真民主的前奏。“吵闹”的背后是无限的活力。集权制度下的安静,往往是无尽的死寂。
你的学生能够写“不好听的真话”了,恭喜你,你已经走向了“真民主”。不过,你还要注意,优等生是否霸占了话语权?中等生、后进生,是否成为优等生话语强权下的倾听者?要消除优秀学生的霸权,让“底层的人”也说出逼在心头的话。那更“乱”了,却更真实了,更民主了,更“人文”与“人性”了。
四
说内心翻腾的话,哪怕不好听、不正确,这一步最难。难在会得罪同学,得罪老师,得罪家长。但这是作文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真正的写作文,从来都是一种勇敢。世上勇敢的人不多,因此,真正会写作文的人也不多。作文只有过了“真切”关,才能步人叶圣陶先生讲的“真诚”关。说话要“真诚”,那就要考虑自己说的话,是不是随意的、不经考证的,是不是不文明的、不尊重人的,是不是能够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观点,等等。没有过“真切”而直接跳人“真诚”,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步入“少年奸猾”。
由“假的”到“真的”,一些老师在跨越,一些学生在跨越。由“真的”到“真切”,跨越的老师、学生就少一些。由“真切”到“真诚”,那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不谈也罢。
比“多读”更重要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五
一 鲁迅先生说,写文章的秘诀在于“多看和练习”。
张中行先生说,作文的秘诀就是“多读多写”,“这正如说不吃饭活不了一样,听来简直像废话,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两位先生的话,语文老师们耳熟能详。然而,究竟读多少算“多读”?一个小孩子,一个月读多少字,就可以界定为“多读”了?是不是一有空就拿起书来,才叫“多读”? 曾听一位很有名望的专家说,学生读上1000万字,不会作文也难。其言若真,中国语文教学的“诺贝尔奖”,当颁发给此君。办公室的P老师,儿子书房里的书,已经过了200本,P老师自豪地说,这些书,咱儿子都读过了。以每本10万字计,也有2000万字,P老师纳闷的是,怎么就没觉得儿子作文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我们那一代人,很多人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读了很多的金庸、古龙、梁羽生,至今一个武侠故事也编不出来。也有很多人泪流满面地读了很多琼瑶、席绢、岑凯伦,至今一个短篇的爱情故事也写不出来。
一位老师说,学校搞“大阅读”,挺扎实的,学生读了不少书,只是作文没多大变化。
另一位老师说,教了二十年语文,有一个现象引起我关注: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必定爱看课外书;那些爱看课外书的,却不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二 曾国藩的儿子,没读几天书,急着要做文章。老曾教育小曾,不要急吼吼,要多读、多背,读多了、背多了,文章自然会写了。老曾教子,我同意。那时候,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言,完全不一样。大量地阅读、背诵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材料,日后才能作文。
白话文流行这么多年了,口头的话跟书面的话,有差别,却不大。现代人写作文,不用像曾国藩的儿子那样,一定要“读”很多的“文言”,才能战战兢兢拿起笔来。
生活里,到处是语言。你去山上,一木牌写着“一棵大树能做成无数根火柴,一根火柴能毁灭无数棵大树”,多妙的话!去上厕所,墙上贴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多有创意的话!电视、电脑、广播、网络、广告、包装袋、说明书、宣传纸,到处是语言,活泼泼的语言,充满生活味的语言。
一定要“多读”,才能写作,这道理越来越变得没道理了。我当然不是说,写作可以不读书。读书的重要性,谁也不会否认。我只是说,别拿“多读”来吓人。哪怕一个字也不识,哪怕一本书也没读,孩子已经可以“写”了。不过不是用圆珠笔,用录音笔罢了。
三 你到书店买书,第一要做的事是找书。你绝不会书架上随便抓一本就去收银台。你在寻找,寻找自己需要的书。
20世纪80年代,只要冠上“金庸”两字,什么武侠小说都能卖个好价钱,于是出现了很多连金庸先生都不知道的“金庸小说”。这个世纪,青春小说只要挂着“郭敬明“三个字,就能卖出知名作家都羡慕的数。有一种阅读,像“追星”式阅读,这种阅读对作文会有啥帮助呢?
近年,给儿童、青少年写东西的作家多了,祖国大地,一夜春风,冒出了无数的“儿童作家”“校园作家”。小孩子读书,凭的是感性,觉得那故事好玩,那故事和自己身边的差不多,买。就像老婆大人,什么电视都能迷上一阵子,都觉得挺好。那样看一辈子电视,也不会拍出一个片子。
我以为,对于作文而言,好的阅读,应“寻找”表达上与你相近的“书”。读到一本与你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书籍,你就有一种冲动,想把他的书全部看完;你就有一种震撼,这种震撼不同于当年看“金庸”,它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作者的表达气质。
读书这件事上,我认同林语堂的观点,阅读,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作家。这个阶段读喜欢A作家,下个阶段读喜欢 B作家。这“喜欢”,不只内容,还有语言风格、言语个性、表达气质。
一些人,读一辈子书,一本气质相近的书也没有找到。他始终没找到自己的“师傅”,也始终不会“写作”。他的阅读,从来就没指向过“写作”。他也不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是什么。一个明白自己语言气质的人,他的阅读就是真正“有选择”的阅读。我以为,真正的阅读,总是从他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开始的。
一定要我承认“多读”的真理性,那么,你必须答应我,“多读”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寻找那本“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书。“多读”,显然侧重于“量”,对于写作,更重要的是“质”。“量变”是否一定会引起“质变”?“阅读”的量的积累,一定会引发“写作”的质的飞跃?
一个人寻找到属于“他”的书,质变的时刻就快要到来了。
四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时不时、冷不丁说出让你惊奇的话,那话语是儿童所独有的。
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保护,是发掘,是呵护儿童的语言,纵容儿童的语言,让儿童用自己的“诗”的语言来写作。
著名作家赵丽宏写过一篇小文章叫《用自己的话作文》,说的是小时候,赵丽宏喜欢看课外书,老师表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像赵丽宏那样,多读课外读物。”私下里,老师还要求赵丽宏摘抄好词好句,积累好的语言。很多同学也学着赵丽宏摘抄。赵丽宏先生说,起初一段时间,似乎有点用处,写作文,把好词好句用进去,不久就发觉,这不就是抄袭吗,不就没了自己的话了吗?可老师要检查“摘录本”,怎么办?把自己的话写到“摘抄本”上,交给老师检查。
幸好赵先生发现了“摘录”的没意思,他成了赵丽宏。那些跟在他屁股后面一起摘录的同学,一个也没成为张丽宏、王丽宏。读书重要。然而,我反对以积累语言为目的的阅读,更反对以“摘抄”为目的的阅读。我反对猎取语言以丰富儿童语言、为儿童写作打好基础的观点。我反对将儿童看作没有语言个性、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表达能力的理论假设。很多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摘录到最后,学生对摘录深恶痛绝,继而对阅读也害怕起来。我还反对以读书的名义,用作家的语言来同化儿童的语言。每个人自己的语言才是最好的,最流畅的,最贴己的,最有自己的温度的。阅读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改变学生的语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本性,小时候就已经定下了;同样的,一个人语言的本性,或许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定好了。
五 理想的状态,是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作文表达,呈现出鲜明的语言个性———每个人只要放开心思,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故事,他的语言就会呈现出个性。一个人10岁的时候有10岁的个性,20岁的时候有20岁的个性,40岁的时候有40岁的个性。个性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作为老师,你发现他的语言个性和某位作家相似、相近,你就推荐他去读那位作家的书。正如于永正老师经常念叨的,中学的他写了篇作文,老师评语:此文有老舍风格,建议投《中国青年报》。于老师说,课后,他就把找得到的老舍的书啃了个遍。
这有点难,老师要有大量的阅读,胸中藏着众多的语言个性不一的作家,对作文教学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遗憾的是,阅读和写作能如此打通的语文老师,太少了。
一味讲求“多读”,追求阅读的量,对于消遣是件好事,对于作文未必有用。
比“多写”更重要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之六
一 现在的学生,大作文,小作文,考试作文,多如牛毛。稍微负责一点的老师,叫学生写周记;稍微“残酷”一点的老师,叫学生写日记。我说叫学生写“日记”是一种“残酷”。你问一下语文老师,几个能坚持写日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老夫子的话。
阅读教学,也使劲挤进“写”。姑且不论,“挤”进去的“写”,对作文教学究竟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至少能看出,大家都在想办法让学生“多写”。数量上,一个学生一个星期至少会写一篇,一个学期20周,作文总量不会少于 20篇;稍微负责一点的老师,作文总量不会少于40篇。
语文老师中有几个人能连续多年,一个星期写一两篇文章?没几个。我们的学生就是一星期写一两篇作文,写了一年又一年。奇怪,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水涨船高,反而总是“原地踏步”!
二 学生作文没有长进,不是“少写”的问题,少的是“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很多老师“知道”,但仅停留于“知道”:
第一,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没有“修改”的切肤体验。想当年,我写“十二月”,每个月只写一篇,然而每一篇文章都是改了又改,改了足足一个月。我想着要去《吴江日报》发表,不能不竭尽全力改好,尽可能地改“完美”。第二,一线教师没有将“改”落到实处,也没有将“改”放到重要的地位来做。一些学校搞作文教改,老师“快速批改”、学生“二次作文”,很有意思。只是还不够,步子还要大些、再大些。真正的写作,改一次,哪够呢?哪位作家的作品不是改了又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光开头就换了20多个,注意,是“换”,不是“改”。列夫·托尔斯泰感慨地说:“写作必须不怕反复修改,必须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再请注意,老托说的“十次二十次”,绝非信口开河,糊弄我等。第三,一线教师不知道文章的修改如同揉面,揉的次数越多,才越有“筋力”;不知道文章的修改如同拌泥,只有反复揉捏,烧出的瓷器才能均匀光洁。
一个月写好一篇文章,比一个月粗制滥造、胡乱应付写四篇,成效要好得多。道理很简单,一个运动员一天训练四次,每次训练都吊儿郎当,应付性的,每次训练都在原有水平上重复,那肯定不如一天训练一次,这一次全力以赴,运动量到达他的极限,进入他的潜能区域,训练得他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咬牙切齿,哭爹喊娘。
学生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都是低水平重复、原地踏步走,写得再多也白搭。要让每次写作都到达他们的发展极限,进入作文的潜能开发区,“改”,几乎是唯一途径。
三 拿起笔来作文,要尽量一口气将全文写出来,不要怕写出来的东西不成样子。写出来的那个东西,本是个“毛坯”,只有个大致的框架。“修改”,要将那个“毛坯”雕琢成“精装房”。
但是,太多的学生错把“毛坯房”当成“精装房”,一停笔,读上一两遍,交给老师完事。这不是学生的错。作为老师的我们,从来没有认识到:“校读”和“修改”是两码事。
美国的作文教学有五个步骤:创造,构思,起稿,修改和校读。我们用“读”来修改的方法,只是美国作文的“校读”环节。中国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修改”,只有“校读”。“校读”能解决的,大都是笔误、标点和字词,学生所谓的“修改”大多只局限于此。
一篇文章的“毛坯”可能一个小时就出来了,从“毛坯”走向“精品”往往还要三个小时。
绝大多数语文老师,误把“修改”等同于“校读”。叶圣陶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老舍也调皮地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由此以为一读“解百病”,那绝对是个不负责任的想法。修改离不开读;读,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少毛病,学生再怎么读、再怎么念,也读不出来、念不出来。有的老师让学生小组“互改”,以期望“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殊不知,三个臭皮匠在一起,还是三个臭皮匠;三个诸葛亮在一起,成了一个臭皮匠的事,倒也时常上演。老舍、叶圣陶说“读”重要;管建刚说,“读”不能解决多少事。大师们糊弄人,还是管建刚糊弄人?大师们没有,我也没有。
大师们一念,一读,马上找到症结,改过来了。大师们写了那么多年,心里头早形成了文字上的审美图式,一念,就动用了“念”背后的审美功夫。
小学生没有“念”背后的审美功夫,或者说“念”背后的审美功夫和学生现有的作文水平持平,乃至落后,你让他怎么改?只能云里雾里,老虎吃天,无从下手。语文老师的专业能力之一,就是把作家那种写作上的模糊的“感觉”揪出来,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具体例子。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犹如一个有经验的老中医,有丰富的作文“病例”,和治愈这些“病例”的“药方”。为此,我总结了小学生作文的25种常见语言病,你有兴趣,读《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去。
四 老家有一个农业示范区。叔伯们说,有一批稻田,绿色种植,施的农药,无毒的,不直接杀死害虫,只是让害虫不能生后代。我问产量。“产量少哉,米真个好吃!”农业这东西,质量高了,产量往往低;低产量,往往是高质量的保障!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不要再拿“多写”来折磨学生。一个在低水平不断重复的人,一个只会做“毛坯”的人,永远进入不了出“精品”的层次。做到最后,自己都会不喜欢自己。
“改”的次数不够,好办,老师一声令下:“再改!”学生拿起笔来,装模作样,那是“要我改”。怎样从“要我改”走向“我要改”,让学生有“改”的热情和冲动?不好办哪!一线老师都有经历,你对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希望学生好好改,却总改不到期待中的那个水平,更别说能改出我们预想之外的好文章来。为什么?学生的内心深处不接受“修改”,拒绝“修改”。学生表面上说“知道了”,心里那个不舒服呀,你老师不是没事找事吗?字数不少于400字,我都写了两个二百五了,你还叫我改什么改!语文学习和数学学习不一样。数学题,不管你想不想、愿不愿,做题总得一步步往下做,不管你心情怎样,做出来就是做出来,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情绪对作业质量有影响,却不大。作文修改,要是不愿意,要是你强迫着,学生把修改当作一项“作业”,那就全完了。
管建刚作文教学艺术五分钟演讲 篇5
作文教学思想――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文字写到最后,不见技巧,只有思想。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不要让文字技巧禁锢了学生的自由、灵动!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是松树就长成松树,是柳树就长柳树,各种各样的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作文能力培养――兴趣、意志、人格、技巧。作文能力有哪些呢?马正平教授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学生光有一时的写作兴趣是不够的,还要极长久的写作意志。“写作意志”缺乏,是一线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教学现实。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牢记,引导、激励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学。《班级作文周报》和“写作动力系统”,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巩固,写作意志得到磨练。
作文教学技巧――培养“读者意识”。
夏丐尊先生指出,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怎样让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呢?让学生具有“发表意识”。学生有了发表意识,作文不断发表出来,知道自己的作文有各种各样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读,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读者意识”。儿童写一篇批判或赞美班级、同学、老师的作文,其伟大性和成就感,和鲁迅的杂文完全相等。那是学生心灵的表达,情感的宣泄,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课标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里面隐含了“发表意识”。文章最初由作者写成,它的价值意义却由读者一起来实现。发表,几乎是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价值融合、共生与创生统一的最佳途径。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作文教学。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作文教学质疑――真话、多读、多写。“真话”。真正的“真话”作文,要说真切的话,内心里翻腾的话,有着深切感受的话。说真话需要勇气。真正的写作,从来都是一种勇敢。世上勇敢的人不多,因此,真正会写作文的也不多。作文只有过了“真切”关,才能步入叶圣陶先生讲的“真诚”关。说话要真诚,那就考虑自己说的话,是不是随意的、不经考证的,是不是能够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观点,等等。“多读”。对于作文而言,好的阅读,应“寻找”表达上与你相近的“书”。读到一本与你气质相近的“书”。读到与你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书籍,你就有一种冲动,想把他的书全部看完,你就有一种震撼,不是来自于故事,而是来自作者的表达气质。林语堂说:阅读,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作家。一个明白自己语言气质的人,他的阅读就是真正“有选择”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总是从他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开始的。阅读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改变学生的语言。老师要有大量的阅读,胸中藏着众多的语言个性不一的作家,对作文教学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多写”。学生作文没有长进,不是“少写”的问题,少的是“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要让每一次写作都达到他们的发展极限,进入作文潜能开发区,“改”,几乎是唯一途径。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一,就是把作家那种写作的模糊的“感觉”揪出来,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具体例子。如作文的“病例”和“药方”。作文教学课的特色――重在点评,先写后教,以写定教。
管建刚作文革命 篇6
我们的作文课一直以“作前指导”为核心,“作后讲评”只是“作前指导”的一个附属环节。管建刚提出“讲评重于指导”“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的观点,讲评课就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就是“以写定教”“先写后教”。
我们通常作文课中的“作前指导”干什么?一是“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的材料。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的材料?多数人都认为小孩子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管建刚在书中说“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有数不尽的生活,就有无穷无尽的故事。监狱里的生活是枯燥的,但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如果到监狱去生活一年半载,他回来,肯定能写出一本书,书名叫《我的监狱生活》,或者《监狱内幕》。一个人只要活着,哪怕他是一个罪犯,只要活着,就有他的源源不断的生活。他的身体或许受到限制,他的心灵,谁都限制不了。因此,只有限制学生心灵的教育,限制学生心灵的作文教学,才会使学生没有写作的内容,枯竭学生写作的源泉。这就是为什么“文革”时,那么多作家“死”了。改革开放,那么多“死”了的作家又“活”了。”
学校里的学生无非分为三种: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优等生学有余力,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协助老师管理和组织,他们是校园里忙碌的一群,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中等生,在中国是最幸福的儿童群体,培优,轮不上,辅差,挨不上,他们有着富足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游离在教师的视线之外:必须承认,教师对中等生的关注最少。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过着真正的、自由的、自在的、自我的童年。后进学生呢?后进生他们成天在办公室补作业,改错,偷听老师聊天,上课的时候想着下课玩什么游戏、中午吃什么该老老实实完成的作业,他不完成,只要老师不在,先玩一把再说。后进生,就是有太多太多乱七八糟的故事;这个世界上最有故事的人。遗憾的是,可悲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从来没有使学生知道,使学生明白,这就是作文的素材,这是可以写作文的,作文本来就是写你这点破事儿。
一个老师,只要真正开放了学生的写作心灵和思想,不需要你“指导”学生获得素材。一个老师,只要不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审视孩子的生活,不以成人的强势,强迫孩子用成人的标准,去写成人喜欢的事件、故事,学生就有写不完的素材。
作前指导的第二个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写作的技能,以更好地表达。写作技巧分两类,一是“文心技巧”,二是“文字技巧”。“文心技巧”占七分,“文字技巧”占三分。作文教学先要抓“文心技巧”,其次是“文字技巧”。只抓“文字技巧”,抓完美了,也只得到“三分”。
管建刚的观点是让学生放手写,写好了,有什么问题,再谈,再练。就像小孩子学走路,让孩子自己走,而不是对孩子进行走路“指导”:提起右脚,重心前移,落到左脚上;右脚向前,重心随之前移,右脚落地,重心逐渐落在右脚上„„这种“指导”只能使小孩子害怕“学走路”,觉得“学走路”是一门高深的不得了的学问。让孩子自己走,走得摇摇晃晃的时候扶一把,学走路,最需要勇气,多鼓励,孩子走多了,摔了几跤,摔出经验来,自然会走。
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指”出哪里写得好,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以后要注意。老师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由此引出一个作文训练点,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指导”。
管建刚的“作后讲评”课范式,有三个环节:1.欣赏。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抓“好句子”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一起朗读。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的句子叫好,叫美,叫有表现力,也感受到了写作带来的骄傲和荣耀。2.挑刺。“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要能指出真切的问题,如:“关联”病、“然后”病、“我想”病、“我”病、“开始”病等,每次挑选一两个,天长日久,学生的语言就会干净起来,利索起来。3.训练。“讲评”课的训练点的选择有两个路径,从学生作文的“亮点”出发,如,某个学生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从学生作文的“败笔”出发,如,好几个同学的场面写得很简单,不细致,大家一起来练一练,学一学、写一写场面描写。这样的“练”就是“以学定教”“以写定教”,就是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管建刚还认为:
“兴趣”先于“技能”。
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课程标准讲了:“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就是作文教学的方向。如果你的学生不懂得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那么他们就不知道真正的写作的方向在哪里,他们的写作,只是受命于教师的作业,他们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的快感和幸福感。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上的一件最重要、需要迫切去做的事情。不然,作文教学就沦丧在方向的迷失里,盲目地走啊走,走了很久,走得很累,却看不到光明。
“发现”高于“观察”。
“观察”侧重于外在,“发现”侧重于内在。“观察”只是“发现”的外部的物理条件。海伦·凯勒的两眼失明,两耳失聪,却成为最著名的作家。写作的发现,重在内部的“心灵”的发现,只有介入心灵的观察,才是由“物理条件”下的观察,蜕变为“化学反应”后的发现。一件事情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写下来,重要的是心灵的体验和心灵的发现。一个心灵枯乏的人永远成不了作家。一个内心丰富、敏感有志于成为作家的人,失明或失聪不会妨碍他成为作家。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盲人作家、聋人作家就是例证。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外部的“观察”上,忽视了内在的心灵的“看”、“回味”,他的写作之路是走不了多远的。
“阅读”不涵盖“写作”
“阅读教学”也不涵盖“作文教学”。相反,“写作”涵盖“阅读”,“写作教学”涵盖“阅读教学”。只要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解决了,他的阅读能力必将迎刃而解。管建刚把语文教学的三大内容“识字”“阅读”“写作”,比作一楼、二楼和三楼,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为阅读服务;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为写作服务。识了字,并不表示就会阅读,不然,就不需要阅读教学;同理可证,阅读了,并不表示就会写作。
作文教学实录管建刚 篇7
管建刚:“童化作文, 言语交际作文, 故事作文, 博客作文, 学科作文”, 好比江湖上的少林拳、太极拳、醉八仙拳、螳螂拳、洪拳、鹰爪拳、咏春拳、猴拳、蛇拳、通背拳, 你说哪一种拳厉害?那要看打拳的人是谁。出现那么多的“拳法”, 那是好事, 学“拳”的人有了选择的余地。你适合少林拳, 他适合螳螂拳, 我适合太极拳, 这样多好。
何捷:我主张“写作教学进行时”, 概述部分见《语文教学通讯》 (2013年7、8合刊) 相关内容。另关于“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主张、教学策略、教学案例等, 也将陆续成文推出。相信大家能透彻明白我的教学主张, 这是一线教师都能操作, 有学理依据的教学主张, 也是很实用的教学方法, 期待相关介绍能给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小学写作教学带来一些思考。
张祖庆:我认为每一种作文改革的模式与理论都是基于个人或团队经验的智慧概括, 且往往会为创立流派而放大自己的观点。个人认为,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这是好事。但总体上说, 这些改革, 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 且各种作文样式并非“老死不相往来”, 彼此之间是有交叉与融合的。一线教师要广泛涉猎, 汲取不同流派作文改革模式与理论的精髓, 为我所用, 创建自己的特色与体系, 这才是正道。
《新课程研究》:作为写作启蒙的小学阶段, 各年段的作文教学的内容要求、篇幅要求、语言文学、篇章结构、文章技法等如何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达意到传神的特点。儿童写作与成人和作家创作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作文教学是以培养小作家、小神笔为终极目标吗?综合测评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标准是什么?
管建刚:作文教学当然不是以培养小作家、小神笔为终极目标, 就好比阅读教学那么重视朗读, 肯定没有人站出来承认, 朗读教学是以培养播音员、朗诵家为终极目标的。然而, 若将来的播音员、朗诵家都说, 我的成长与学校的朗读教学没有任何关系, 那将是多么令人尴尬的事。同样的, 若将来的作家都说, 自己的成长与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没有关系, 那将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儿童写作和成人、作家写作, 在我看来, 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任何写作都是一种创造。一个小孩子用心地做出了一个丑陋的小板凳, 那个丑陋的小板凳就是他的创造。这种创造, 跟一个高明的木匠制作一个完美的板凳, 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何捷:儿童写作写的是童趣、童言、童年, 是练习的属性, 是体会的过程, 是一种写作经验和感受的构建;成人写作就是“内心思维的文字外化”, 是对社会、现实、世界的个体加工, 是个人情感的宣泄, 对自我内心的文字投射。我认可“作文可教, 作家可培养”的创意写作观, 我也是这样践行的。具体理论和实践依据见《美国创意写作丛书》。综合测评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标准: (1) 通达, 通顺, 达意; (2) 实用, 有助于生活, 服务于交际; (3) 活性, 语言有灵性, 活性, 能符合不同语言环境的需要, 是一种发展的言说状态。
张祖庆:前一个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来回答。个人认为, “由意到神”, 拔高了小学生作文的要求。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提到, 作文的基本要求是“真实、通达、恳挚、高尚”。我以为, 小学生习作, 若做到了这八个字, 就很不错了。“真实”是最基础要求, 这是一切好作文的前提;“通达”就是通顺明白, 不让人产生误会;“恳挚”就是真情实感;至于“高尚”, 我的理解就是传递“正能量”——这里的“正能量”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有意义”, 而是传递正确的普世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感悟。这一点, 是对小学高年级乃至初中学段作文能力强的孩子的要求。我想, 只有把对儿童作文的要求降下来, 才不会吓着儿童。否则, 要求越高, 离要求越远。
儿童写作与成人、作家写作的本质区别, 用一句话表述, 即为“童心看世界, 童文写世界”。用童心去看这个世界, 把眼里看到、心里想到的, 用儿童自己的话语, 传递给他人。
作文教学是否以“培养小作家, 小神笔为终极目标”这个问题不回答, 因为, 你懂的。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的课堂组织教学的合理结构与流程是怎样的?小组学习与讨论对于学生集思广益地思考与构思习作的意义何在?作文的后期批改与评价应该以何种评价标准与依据来“打分”?
管建刚:作文这件事, 本质上是一个人的事。作文的批改与评价, 取决于一个老师对“什么样的儿童作文是好作文”的认识。
何捷:关于“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主张、教学策略、教学案例等相关问题的阐述中, 即包含了我的评价观, 教学的哲学存在, 重新发现儿童, 写作评改一体化设计等实用型内容。
张祖庆:“课堂组织教学的合理结构与流程”这是一本书的框架, 难以用三两句话作答。作前指导课与作后指导课, 结构与流程是不一样的;不同题材的作文指导课, 结构与流程也是不一样的, 无所谓“合理结构与流程”。只要你的教学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 且能把握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参与度, 孩子们能兴致勃勃地写作文, 你的作文课的“课堂组织教学的结构与流程”就是合理的;否则, 再“合理”的结构与流程, 一旦模式化, 就会让作文教学陷入新的僵局。
“小组学习与讨论”对于学生“集思广益地思考与构思”, 肯定有着巨大的作用。其一, 有关学者研究证明, 儿童从伙伴间互动中学到的东西, 往往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更多;其二, 伙伴间的“头脑风暴”, 是最能相互启发, 激活思维的。尤其是想象作文课, 我常常采用小组“头脑风暴”的方式, 儿童往往会碰撞出许多美妙的创意火花。其三, 小组合作的过程, 本身就是一种最真实的对话, 本身就是一种“写作进行时”——文章思路的碰撞, 就是第一时间接收“读者”的反馈, 有助于作文“读者意识”的贯彻。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小组合作一定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否则, 就会成为阻碍一部分作文后进生进步的绊脚石。
“后期评改如何打分”, 个人认为没有固定的方法。画星星、画大拇指、兑换积分、百分制、等级制……都是好方法。合适的, 才是最好的。
《新课程研究》:如果用不超过100字的语句来介绍各自的作文教学理念, 您将如何阐述与表达?您个人最推崇哪位语文教学前辈的作文教学理论和思想?他的理论与思想的现实性与前瞻性如何?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理念——“儿童作文:用自己的话, 写自己的事”。潘新和教授的作文教学理论, 让我深受启发。
何捷:贾志敏, 言语的尊严都在规范中体现。
张祖庆:我的作文教学理念——欣赏儿童, 尊重儿童, 发现儿童, 放大每一个儿童每次习作表达闪光点, 让每次作文成为儿童体验习作的快乐之旅;唯有千方百计地唤醒儿童内心沉睡的写作巨人, 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写, 儿童才会把写作当作享受。
对于语文教学前辈的作文教学理论和思想, 我最推崇黎锦熙先生。黎锦熙是近代中国学术界大师级的人物。他在语言学、教材、课程等建设上, 都有卓越贡献。他的作文教学改革案是以他提出的语文教学“三原则”为根本指导思想的。这“三原则”是:写作重于讲读;求通先于求美;日札优于作文。黎先生认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应该凭借各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光靠讲读, 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优劣得失的感受不可能十分深切, 只有通过写作过程中的思索、推敲、揣摩、修改等, 才能真正领略到语言运用的规律以及其中的甘苦。这就是“写作重于讲读”的根据。黎先生把作文训练分成两个阶段:先是求“通”, 再是求“美”。除了一般的作文以外, 黎先生竭力主张要养成学生写“修养日记”和“读书札记”的能力和习惯, 并认为在培养写作能力方面后者的效能要大于前者, 即所谓“日札优于作文”。黎先生的习作教学理论和实践, 放在当代考量, 都不会过时。可惜的是, 无论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还是新时期, 黎氏改革语文教学的设想都未能引起语文教育界足够的重视。
《新课程研究》:有必要组织与策划全国性的作文教学观摩竞赛活动吗?这种竞赛活动以何种方式举办, 才能够调动学校与一线教师的参与度?如何建立综合而全面的作文教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与标准?
管建刚:组织和策划作文教学观摩竞赛活动, 能推动大家对作文教学的关注和教学研究。打磨几节精彩的作文课, 那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难的是, 一年、两年、三年, 学生都有兴趣写, 有动力写。那不是几节“精彩的课”所能解决的。作文教学, 更需要作文上的“带班的智慧”。
何捷:有必要。本次《新课程研究》杂志策划与实施的2013年全国小学作文名师观摩活动暨作文教学高峰论坛, 我认可, 支持, 赞成。我和管建刚、张祖庆、吴勇三位特级教师成立了全国新作文联盟, 就是为了集合大家之力, 共同构建作文教学的科学新天地。但是, 目前还只是开始, 还未有标准拟定, 也没有体系构建。所有个人的实践经验都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了解就可以了, 不必模仿。
【作文教学实录管建刚】推荐阅读:
管建刚作文讲评实录05-14
说明类小作文教学实录08-02
《幸福》教学实录05-26
《灰雀》教学实录05-20
斜面教学实录05-26
四季教学实录06-30
酿教学实录09-13
教学实录丰碑09-14
《山寨》教学实录09-28
支玉恒教学实录——《学弈》课堂实录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