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文明创建工作计划

2024-09-25

镇文明创建工作计划(精选8篇)

镇文明创建工作计划 篇1

黄集镇创建徐州市级生态镇

工作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市级生态镇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镇创建市级生态镇的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职责,使我镇创建市级生态镇工作有序、顺序实施,经研究,特制定黄集镇创建徐州市级生态镇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市级生态村为基础,以争创国家生态市为目标,按照全区“争先创优”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突出农村改水改厕、饮水安全、绿化建设、村内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储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清洁能源普及推广等工作重点,整合条块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减少重复建设,增强工作实效,积极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实现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富裕、和谐、秀美的新因民,确保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整体推进、全面达标。

二、目标任务

各村从2010年12月起全面启动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按照“810”的推进比例(即2011年80%的行政村创建成市级生态村,2012年100%的行政村创建成市级生态村的目标,并力争2014年全镇50%行政村创建国家级环保生态村)。

三、组织机构

成立黄集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领导办公室,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担任总指挥,武装部长与人大副主席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

—1—

及各村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办公室设在镇工业办,各村成立相应的创建领导小组,负责本村各项创建指标的整改落实以及配合镇创建领导小组开展工作,组长由村党支书记担任,成员由村班子其他成员组成,确保全镇上下踊跃参与创建工作。

四、工作分工

为明确职责,使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除创建工作办公室和各村创建领导小组外,设立宣传、环境整治监督、考核指标落实整改、资料收集与总结编制等工作小组。

(一)创建工作办公室。

负责人:陈忠 成员:王道远、薛斌。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协调各工作小组和有关责任部门,收集汇总各项指标数据和有关资料,编写总结材料和技术报告,组织安排迎检验收。

1.制定工作方案,了解各项考核指标,将各项工作责任分解到各工作小组和有关职能部门。

2.督办各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定期收集各工作小组工作情况,组织有关工作会议。

3.组织各阶段的工作检查和组织预检。

4.定期向镇创建领导办公室汇报全镇的创建情况。

(二)宣传组。

负责人:李金华,成员:路朝群、耿瑞建、夏庆。

1.制定宣传计划,对创建工作进行广泛宣传,使该项工作深入民心。

—2—

2.定期报道有关公益宣传广告,在创建期间,及时报道创建工作进度和创建信息,组织宣传材料向上级传媒报送。

3.制作创建工作图片和其他宣传材料,拍摄一部创建工作专题片,并作为申报材料之一。

(三)环境整治监督组。负责人:孟庆军 成员:卜凡桂、王峰及各村党支部书记。

1.对沿省道线、沿镇道线、沿河道、集镇区等“三沿一区”的卫生保洁情况加强督促检查。

2.对各村“三化”(美化、净化、绿化)、“三拆”(拆违、拆废、拆临)、“三整治”(环境、道路、河塘湖滩整治)工作加强监督、检查、指导。

3.及时通报监督检查情况,对不符合环境整治要求的各保洁责任区、各村及各责任人及时予以曝光,表扬先进,批评落后。

(四)资料收集与总结编制组。负责人:张利利

1.收集各部门、各工作组的创建资料,收集相关证明材料,建立健全档案。

2.编写创建工作总结、技术报告和其他上报材料。3.负责提供创建考核时专家查阅资料,现场察看等工作。

五、主要工作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制定宣传方案,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作为我镇近期的重点工作来进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展示镇党委、政府进一步改

—3—

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将我镇打造成和谐“生态家园”的决心。在宣传工作中,一方面突出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目的和意义,另一方面,面向群众,开展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创建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该项工作的全社会关注度,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推动全员参与创建生态镇,黄集镇现有市级生态村10个,占全镇18个行政村的55.6%,争取聂楼村、平楼村、杨庄村、神洼村、陈楼村、吕楼村、王岗集村与朱楼村8个行政村在2011年全部创成市级生态村。

(三)大力开展环境质量整治和环境污染防治。①加强农村环境质量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地表水、空气、声环境质量达到环境规划要求。②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70%。③以“六清六建”为工作核心内容,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垃圾污染基本得到控制。④进一步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区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确保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的行政村比例达95%;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100%。⑤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⑥制定切实可行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计划,积极推广秸秆制粒、气化、秸秆青贮氨化养畜、食用菌、全量还田等技术,2011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2012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⑦加强农村卫生厕所建设,2011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2012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4—

95%.⑧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复合肥,减控农业面源污染,单位化肥施用量(折纯)控制在250千克/公顷以下。⑨大力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质能、电能、太阳能,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使用沼气,2011年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到40%以上水平,2012年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水平。⑩加强“三品”基地建设,减少和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确保2011年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60%以上水平,建设一批“三品”示范项目。

(四)加大农田林网和森林建设力度,提高镇村绿化率。加大城镇绿化休闲广场、游园、沿路沿河绿化带等公共绿地建设及管理工作,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逐步提高,保护和建设森林资源,确保从2011年全镇森林覆盖率≥45%,城镇人均共用绿地面积12m2,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

(五)紧紧围绕提高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通过环保进村、创建绿色家庭、生态文化周、开设环境投诉日、开通环境保护投诉热线电话等活动,以公众参与为载体,维护公众环境知情权、议事权和监督权。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提高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六、时间及工作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1年9月10日至9月底。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和经费。召开领导办公室工作会议,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学习和掌握考核指标体系,对照考核指标开展自查工作,找出薄弱环节。

—5—

(二)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0月1日至28日。镇党委、政府召开创建生态镇动员会议,部署创建工作,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提出具体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各工作小组、全镇各村及有关单位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主题,开展宣传活动,动员全镇人民积极参与。

(三)创建落实阶段:2011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各工作小组对照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指标要求,制定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建工作,工作成果必须达到或超过考核指标的要求。将工作中形成的与创建工作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汇总,建立台帐。

(四)自查阶段:2011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对照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自查,对不符合指标要求的及时整改,使各项指标达到要求,确保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五)申报迎检阶段:2012年1月至验收前。将有关资料证明材料、总结、技术报告等按程序向区环保局申报。在申报迎检期间,各工作小组按各自的工作任务做好加强和巩固工作,确保验收小组验收期间各项指标的达标。

七、工作原则

(一)统一部署,重点落实

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由创建生态镇办公室全面协调、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各行政村是生态村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全镇统一部署和要求,对照指标任务,全面组织实施。

(二)合理投入,条块协同

—6—

镇政府在进行市级生态村建设资金投入时将与区属相关部门安排的农村建设资金相结合,紧密结合市级生态村推进计划,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合理调配和安排各专项资金,既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又确保重点指标达标,使有限的投入真正发挥作用。

(三)统一标准,分级负责

市级生态村标准参照国家级生态村标准执行。镇属相关站所部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园林绿化、农村扶贫开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饮水安全工程、村内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储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清洁能源普及推广等专项工作时,严格按照生态村创建统一标准,对照指标要求,落实站所负责推进的相关工作,确保完成一项、达标一项。

(四)严格考核,明确奖惩

市级生态村考核验收工作严格按照《徐州市生态村申报与考核办法(修订)》的有关规定,确保规范达标。对按时限要求完成创建任务、实现市级生态村创建目标的行政村,给予相应的奖励;对未按时限要求完成创建任务、实现市级生态村创建目标的,按照有关规定对各责任主体相关责任人进行惩处;对未按统筹推进要求认真履职、影响重点指标达标的相关站所责任人,将建议相关责任人主管局进行惩处。

八、工作要求

创建市级生态村是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之一,是推进全域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由于我镇农村基础条件差,生态村创建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全镇各相关站所部门要高

—7—

度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

(一)行政村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增强认知度,提高参与率,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精心安排部署,有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创建工作任务。

(二)站所部门要自觉服从全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在推进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凡与生态村建设相关的工作,都按照生态村的指标要求进行落实。在资金投入和使用上要严格按要求执行,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帮扶支持,加强检查指导、实施跟踪督办,确保重点指标任务的完成。

(三)镇创建办公室、各村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履行职责,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服务指导、及时跟踪检查、及时推进落实。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实施督查督办、重点推进,确保生态村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二日

—8—

—9—

镇文明创建工作计划 篇2

在2012年开展散装水泥示范乡 (镇) 创建试点工作的成功基础上, 今年江苏省经信委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创建工作。日前, 省经信委散装水泥办公室公布了2013—2015年散装水泥示范乡 (镇) 创建单位名单, 高淳县固城镇等143个乡 (镇) 榜上有名。

江苏省农村水泥用量约占水泥总用量的40%, 是发展散装水泥的重要领域, 也是实现水泥散装化的主要环节。虽然散装水泥发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但农村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使用比例不高, 使用包装水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此次省散装办开展的散装水泥示范乡 (镇) 创建工作, 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建筑传统施工方式的改变, 提高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应用比例, 还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减轻劳动强度, 有利于节约资源, 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也是落实国家有关建材下乡政策的主要手段。

(来源:江苏省经信委散装水泥办公室)

镇文明创建工作计划 篇3

热心公益、主动而为,努力打造“慈善商会”

慈善事业一马当先。十年来,高行镇一年一度的“慈善公益联合捐”活动已经成为了高行慈善工作的品牌。镇商会作为高行慈善事业的主力军,积极引导会员企业参与慈善活动,为慈善公益领域捐款、捐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据统计,“慈善公益联合捐”活动自2006年以来,累计募集4500万元,成为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最大的乡镇慈善基金,其中商会企业捐款达4320万元,占基金总数的96%。

赈灾帮扶不遗余力。无情的灾难总是牵动着高行镇企业干部职工的心,为帮助灾区群众抗击灾害、共渡难关,镇商会总是在第一时间发出倡议,积极动员会员单位的广大职工为灾区捐款。会员单位的企业家更是带头捐款,慷慨解囊,体现了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高行镇商会企业捐款510万元;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商会企业捐款40多万元。这些善款坚定了灾区同胞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为他们重建家园提供了物质保障。

日常捐赠络绎不绝。自高行镇东沟社区和高行社区两大慈善超市成立后,就收到了一批批来自商会会员单位的捐赠物资,他们的举动也感染了企业的职工,一些公司员工把自家的衣物捐到慈善超市。2009年,镇商会会员单位横浦西服厂负责人把300件崭新的西服捐献给了新区慈善基金会。通过新区慈善基金会把企业的慈善之举,传递给了分布在各街镇需要帮助的人们。

牢记责任、树立形象,努力打造“爱心商会”

高行镇商会始终关心高行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鼓励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镇商会会员单位通过开展定向捐赠、困难帮扶、结对共建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和谐高行的建设之中。

定向捐助老年事业,爱心献晚晴。长期以来,镇商会积极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出真心、动真情,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高行老年综合服务中心是一家占地14200平方米、共有500张床位的镇办养老机构,也是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拥有床位数最多、设施最为先进的养老机构。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企业寒冬天,高行镇商会发动会员单位主动认捐高行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内的各类家具家电,会员单位踊跃响应,一举捐款高达227万元。中心里小到一个热水瓶、一副窗帘,大到护理床、电视机,老人用的生活设施、康复设施和娱乐设施,全部都由商会企业出资购买。考虑到老人上了年纪出行不便,一家商会企业主动出资捐赠了一辆车辆,专门用于接送老人。今年3月,高行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二期正式揭牌,商会企业又纷纷为中心捐款,添置设备。

开展阳光助学活动,爱心助学子。镇商会心系困难家庭的学生,启动了商会企业家“阳光助学”活动,镇商会会员单位纷纷加入到爱心助学行列中,捐助和捐建了青海西宁、安徽六安、贵州湄潭等3所希望小学,长期捐助本镇困难家庭子女。镇商会会员单位——上海浦东高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巴燕乡上胡丹村捐资20万元,建造了一所名为“高行小学”的希望小学。当年11月,公司董事长印公良回访了这所希望小学,又捐款21500元,之后每年他都给予资助。印公良自己家住80年代的老式公房,身上没有一件名牌服装,生活简朴,但他每年为苦难学生带头捐款不少于20万元,从2005年开始从不间断。在身患重病之时,仍心系慈善,去年儿子从他手中接过了爱心接力棒,在建筑行业遭遇寒流的困难时期,仍带头捐赠了30万元,父子两代人用行动完成了爱的接力。此外,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长期和贵州省湄潭地区申湄希望小学结对援建,出资建设该校校舍、图书馆和电脑学习室,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年去该校慰问,送上职工所捐款物,企业连续八年邀请该校师生暑期到上海访问,用实际行动,支援当地开发建设。

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爱心报社区。镇商会组织会员单位开展企业与所在社区结对共建活动,共建共享和谐社区。一大批会员单位与所在居民区、村结成了共建对子,凝聚企业的力量共同来建设好家园。如:商会会员单位——上海高南轧钢厂有限公司与高行镇高西村结成共建单位,每年重阳节,公司董事长陈建桃都会带领员工为高西村老人送上每人300元的慰问金。每年夏季,公司还会为村里的高龄、独居、孤寡老人送上防暑降温用品。

创新载体、注重实效,努力打造“文明商会”

蓬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履行企业责任,是企业展示自身形象、建设责任企业的重要途径。镇商会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将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努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早在2006年,商会会员单位——上海永久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就建立了一支由公司党员、业务骨干、团员青年等为主的志愿者队伍,目前队员已有119人。2011年,公司认领了位于高行镇佳南路航津路上的一块市民休闲绿地。每周二下班后,公司志愿者都会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在绿地捡拾垃圾、擦拭休闲椅等公共设施。商会企业——上海弗列加滤清器有限公司,将高行市民休闲广场及周边区域作为公司志愿服务主阵地,每天早上7:30-8:30都会安排4名志愿者在此捡拾垃圾。

全面实施职工关爱行动。“思想关爱行动”:每季度,镇商会都会依托新区、镇、商会等各类资源,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各类专题报告会;每个月,镇商会都会组织会员单位参加“道德讲堂”活动。“健康关爱行动”:每年,镇商会都会组织来沪务工人员免费体检,这项工作已持续了八年。“文化关爱行动”:每年夏季,镇商会都会开展“文化進企业”巡演活动。200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20余场巡演。“返乡关爱行动”:每年春节前夕,镇商会与镇妇联、镇团委等部门为来沪农民工举办“高行一家人”迎春联欢活动。会员单位——上海高南制衣有限公司,每年都会包车送公司外来员工返乡过年,镇党委主要领导、镇商会领导亲临发车仪式,为即将回家的外来员工送上春节大礼包,这项活动已连续了4年。

积极打造企业文化品牌。镇商会企业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并从文化团队培育入手,精心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2006年,为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商会会员企业——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筹建了“中华情”农民工合唱团。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训练,2007年5月1日,“中华情”合唱团作为上海第一支农民工合唱团走进了上海大剧院,代表全上海4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了上海市“五一”晚会的演出。经过公司的培养和锤炼,“中华情”合唱团已成为了一支颇具声誉的农民工合唱团。

镇文明卫生乡镇创建工作汇报 篇4

今年来,卫店镇紧紧围绕“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文明集镇创建的会议精神,以把卫店建成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科学文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明星乡镇”为奋斗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检查督办,建立长效机制,大力开展文明集镇创建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促进集镇功能、乡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思想统一,强组织领导

集镇整体面貌和建设水平代表着一个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文明集镇创建上级有要求,群众有愿望,我们有信心。2月8日,我镇率先召开了文明集镇创建动员会,镇直部门负责人、全体机关干部、相关村支部书记参加了会议,会上下发了《卫店镇2012年文明卫生集镇创建工作方案》,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增强干部文明卫生集镇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成立了由书记任政委,镇长任指挥长,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委员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指挥部,强化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创建格局,把创建责任落实到每名干部每个部门,形成“党委领导,干部主抓,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的工作局面。

二、抓宣传发动,促全民创建

我们狠抓创建宣传,积极营造氛围。一是借助县电视台大力宣传我镇文明创建的工作举措、各项活动和先进典型,让文明创建家喻户晓。二是深入到户宣传。我们印发了《文明卫生集镇创建工作公告》、《致全镇居民的一封信》、《机动车主须知》、《告小摊贩的一封信》等宣传单5000余份,到户宣传,号召全镇居民共同参与,建设宜居卫店。三是标语宣传。在镇区主要干道上,新设固定标语宣传牌60余块,镇直单位责任包保牌上墙18块。四是充分发挥监督员作用。实行五户联保制度,每五户推选一名中心户长,并聘请18名文明卫生监督员,起到宣传发动及监督作用。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三、抓部门责任,促重点整治

镇创建指挥部组织职能部门实行联动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党政综合办负责后勤保障和协调;规划建设办做好规划和各项具体工作,督办各路段卫生情况;工商所重点规范户外广告牌摆放有序,个体户不得占道摆摊,要求必须在店内经营;派出所整顿车辆乱停乱放;国土所整治建筑垃圾和乱搭乱建;卫生院负责村民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传染病预防措施和能力。截止目前,镇创建指挥部组织职能部门联合行动5次,专项治理3次,着力解决了集镇垃圾乱扔乱倒、商棚乱搭乱建、摊点乱摆乱放、广告乱贴乱画、车辆乱停乱靠等突出问题。

四、抓资金投入,强保障到位

镇党委政府着眼长远,克服诸多困难,整合资源,增加投入,下决心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为创建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完善硬件设施。投入10余万元新增标准化垃圾清运车1辆,投入7.8万元新置标准化垃圾桶200余个,投入17.8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6盏,投入5.2万元在国道及镇区主干道两旁种植樟树1040株。二是落实工作人员及经费。镇规划建设办由4人组成,具体负责创建活动工作安排;镇区共有“三路两街”(南凤路、建设路、发展路、昌盛街、商贸街),分责任路段聘请环卫工人12人,落实待遇经费15万元。三是以集镇为重点,向村、组延伸,深入推进创建活动。在集镇范围内有卫店、饶河、李河和武河村,党委政府每村每年拨付环境治理经费1万元,镇其他各村每年环境治理经费0.5万元;另投入23万元,将位于镇区内的饶河村2组门口塘打造为高标准、高起点、高规划的景观塘。促使各村积极参与到文明创建活动中,做到村容整洁、亮丽,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味。

五、抓建管并重、促长效机制

创建文明卫生集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狠抓集镇整治的同时,我们注重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不断探索创建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加强规划,保证有序发展。我们积极做好集镇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完善过程中着力编制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供排水、集贸市场、幼儿园、居民小区等控制性详规,确保镇区建设工作科学、合理、有序发展。二是强化责任,加强督办,着力提升管理水平。我们细化了责任路段,每路段明确责任人、包保单位,设立公示牌,接收群众监督,环保工人也分段到人负责清扫,镇城建办工作人员每人每天负责检查分路段卫生。同时,镇抽调6名县、镇人大代表和其他相关人员组成检查专班,对十八个责任路段及该路段包保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不定期抽检,做到每周一讲评,每月一评比,每季一小结。并对考评成绩及时通报,实行效能问责,进行责任追究,把考评结果作为单位行风评议满意度测评的重要依据之一。三是整合资源、强化城镇经营理念。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农民主体,整合资源,规范建设,探索了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以镇区所在地卫店村为中心,集中100余亩土地,盘活集镇土地资源,建设花园式居民小区。小区建成后,将有效改善集镇环境面貌,增强集镇功能,加速城镇化进程,使广大农村居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

我镇文明卫生集镇创建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距离,要做好文明创建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也是当前工作的重难点。

一是进一步解决群众思想认识不足,创建意识还不强的问题。通过前期的广泛动员,群众思想认识得到了很大提升,但离全民参与有一定的差距。有的群众认为创建工作是党委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少数干部认为创建工作是创建办的事情,自己只是配合,主动性不强,工作滞后。目前最突出的是群众自管门前,没有发挥出以点带面的广泛带动作用。我们还有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促群众的自觉自愿行动。

二是进一步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文明卫生集镇创建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于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困难。创建工作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硬件投入等,我们还要想尽各种办法筹集资金,力争资金投入能确保长远发展。三是进一步解决长效机制的问题。现在我们建立了一些制度,落实了人员,划分了责任,进行了检查督办,这些管理机制还必须长期坚持,不能“打一天鱼,晒一天网”,还要探索一些管用的更好的办法。在此,我们恳求上级领导及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文明集镇创建的关系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多渠道全方位做好创建宣传,提升群众创建意识。二是加大项目倾斜、资金支持力度。三是多到乡镇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码头李镇对秋冬季造林绿化工作高度重视,把造林绿化工作作为调优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业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全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一、造林绿化工作基本情况我镇2012年秋冬季需植树1179亩,共13万株,涉及22个村。其中省道郑昔线全长12公里,需植树6.1万株,共计660亩,涉及付官、西方等9个村,赵码线全长5.9公里,需植树3.9万株,共351亩,涉及邵村、西宋庄、韩马3个村。截至目前,全镇共动用各类机械420台次,出工3700人次,共清理棉柴600多亩,郑昔线、赵码线的清场工作全部完成,挖树坑10万个,植树7万株。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组织到位,贯彻迅速。在全市造林绿化动员大会后,我镇连夜制订了《码头李镇2012年秋冬季绿化造林实施方案》,并与10月31日在全市率先召开了由全体机关干部和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参加的动员大会,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挂帅,镇长任指挥,分管副职任副指挥,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绿化工作领导小组,镇班子成员分别担任各责任区工作组长,镇包村干部包点指导。并成立考核组,督查指导各阶段工作落实情况,保证栽植质量及成活率、保存率。林业技术人员跟班作业,包片、包点坐镇指导,确保造林工作进度和造林质量。

会后各村都随即召开了班子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明确了村班子成员分工,形成了副职包片、一般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

(二)责任具体,加快进度。镇政府与各片签订造林绿化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各长为植树造林直接责任人,包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具体责任人。各片与村、村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和林木管护协议书。在具体工作中,各村党员、干部全部参加,并进行了任务分工,每村都有3个小组,每组都有2名村干部带队,成员内至少有2名党员,一组进行土地丈量和界限划分,一组入户与群民签订协议,一组联系造林机械,做到所有工作都往前赶,签订一份协议,清理一块场地,以先进带后进。

示范村付官是典型的农业村,此次造林任务260亩,是全镇任务最大的村,造林用地涉及到耕地多、农户多。前期造林用地落实是最大的任务和难点。为做好这一工作,两委班子首先通过广播,宣传了上级政策,随后入户进行走访发动,取得了大部分农户的支持,但仍有个别农户不同意。镇村两级干部连续三天利用晚上的时间通过召开班子会、农户代表会,协商解决办法。在做农户工作的同时,已落实地块开始进行地面附着物清理和平整,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让这些农户认识到植树造林是大势所趋,终于将所有地块都落实到位。

(三)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在植树造林的全过程做到“三有”:一是做到有声势,通过广播、会议、入户走访等形式,在党员干部、群众中广泛宣传此次绿化造林的各项政策,最终落实了造林用地,平均每天有400多人次奋战在植树一线。二是有标准,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苗木、统一施工,机关干部都到一线分包路段,严把场地清理、挖坑、苗木购置、栽植、涂白等各个环节,使所植树木都做到了横看成行、竖看成列、斜看成线。特别是把好苗木选购关,对于胸径达不到5公分和3公分的树苗一律退回,对栽植质量不合格的一律拔掉重新栽植,有2个村进行了退苗和重新栽植。三是有精品,我镇将郑昔线的付官村、赵码线的宋庄村作为所在路段的示范点。特别是付官村行动快、力度大、标准高,我们多次组织其他村干部来观摩,带动了全镇造林绿化的进度。

(四)落实产权,重罚重奖。对造林用地涉及农户逐户逐地块进行走访,坚持不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实行大户承包、联户承包等机制,明晰树木产权,让承包者吃上定心丸,调动管护积极性,确保树木成活率、保存率。我镇拿出部分资金对植树人员进行奖励。为确保新树存活率达到90%以上,镇政府制定了林木管护办法,明确待上级验收时,对新栽林木存活率低于90%的村,扣发支书、村主任两个月工资,缺一棵除进行补栽外,罚村100元。除市补贴外,镇政府对完成任务突出的村进行二次奖励。

为提高存活率,每个村还配备了2-3名林木管护员,与种树户签订管护协议,同时派出所、巡防队进行24小时对重点村、路段加强巡逻,严查毁林案件。

镇位于达州主城区西南方向的州河岸边,离市中心8公里。全镇幅员面积84.2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23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1670人(其中城镇居民30000多人),拥有耕地面积2.57万亩,森林面积2.04万亩,城镇建成区面积3.05平方公里,是达州机场和XX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所在地,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煤、铁等矿产资源,襄渝铁路纵贯南北,州河航运通江达海,河市机场飞向全国,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于一体的交通便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是XX市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近年来,在市县的领导下,河市镇立足本镇实际,结合镇情,围绕“思想促镇、文明构镇、科技兴镇、教育强镇”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市级文明乡镇创建工作。现将近年来的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制完善,创建工作组织保障有力

(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创建文明乡镇工作作为提升乡镇形象、改善乡镇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在创建过程中,镇党委、政府明确提出了创建市级文明乡镇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为老百姓做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要通过文明创建,让处处存在好环境,家家过上好日子,天天感觉好心情,人人具有好身体,让人民群众感到幸福、感到自豪、感到希望、感到力量。

(二)机构健全,措施过硬。提出创建市级文明乡镇的目标后,我镇立即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邓林先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班子成员担任副组长,同时,将镇辖区内的工商、派出所、建管、国土、社区、医院、学校等相关部门领导纳入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工作日常事务,并且在第一时间召开了“河市镇市级文明乡镇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在会上,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强思想、重行动、出成绩”的创建工作方针;同时,向参会的各部门、各社区强调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提出要将创建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将创建效果与部门领导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教育、惩戒、激励三管齐下,确保了“一个目标干到底,一种声音喊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

(三)体制完善,管理精细。围绕场镇的长效管理,我镇积极探索建立了联创联建、综合执法、居民自治“三位一体”的场镇管理长效机制,为场镇创建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联创联建,即镇党委、政府包片领导挂包社区(村),镇机关干部及镇级部门挂点社区(村),督促社区(村)抓好工作落实;综合执法,即实行环境文明、场镇管理、场镇绿化、以及建管、工商、派出所、文化、国土、学校等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将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实施处罚等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无缝隙全覆盖、无空档全天候”管理。居民自治,即每个社区均成立了居民自治理事会,建立了文明社区创建协调会,制订了社区居民公约、社区社会治安、社区文明环境等自治措施,将文明乡镇创建工作融入广大居民的工作、生活之中,把场镇管理和创建工作转化为每个居民的自觉行动。目前,整个河市镇有文明劝导员200余名。

为实现场镇的精细化管理,我们建立了“环环相扣、月月考评、上下呼应、规范高效、开放创新、日清日洁”的创建工作运行机制。一方面我们从倾听居民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入手,开设了创建投诉热线(3531100),定点受理、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又从发现问题入手,镇政府成立了以治理办为主的创建巡查组。巡查组每天对辖区进行全面巡查,及时发现问题,查清责任主体,督促解决问题,并将梳理分类的问题及时上报党政领导。镇党委、政府领导就发现的问题指定专人进行分类梳理,及时将问题分派到各职能部门处理。各职能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就本部门的问题迅速解决,对未按时解决的,镇创建办进行通报,从而实现了由被动受理向主动发现问题的根本性转变,做到了管理无漏洞,创建无死角。

二、广泛宣传,全民参与,创建工作活力永葆生机 人民群众是创建活动的主力军,更是文明创建活动的源泉和活力所在。真正永葆创建生命力的长效机制是以居民自治,让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自觉参与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无穷的创造力。为此,在创建工作思路上,我们明确提出了“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居民为主”的指导方针,坚持把宣传发动当作首要工作来抓,努力营造人人创建的良好氛围。

(一)级级带动。镇党委书记、镇长等领导经常深入背街小巷、单位社区,走访群众,进行调研,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走上街头检查文明,并组织现场办公。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辖区内县、镇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对爱国文明和创建工作进行视察和专题调研。同时,镇党委、政府领导带头参加各阶段的集中性创建活动,既当组织员,又当战斗员,还当宣传员。在镇领导的带动下,我镇创建工作一次次升温,一次次掀起高潮。

(二)层层发动。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动员会,号召全体居民积极投身创建活动。镇党委、政府还在河市广播站以电子屏幕滚动播出创建宣传标语;并要求各部门、各社区均设立宣传教育栏,并定期更换内容。通过持之以恒的宣传,特别是近年来的创建工作,给河市镇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全镇上下对创建工作形成了共识,产生了共鸣,达成了共为。

(三)部门联动。为治理一些“老大难”问题和场镇管理顽疾,在综合执法和联创联建的基础上,城管、工商、派出所、建管站等执法单位经常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实行联合整治,有效地解决了一系列难点问题。

(四)社会推动。一方面镇政府组织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知荣辱、革陋习、树新风、清五清、治五乱”等活动;另一方面学校、社区及各类企业纷纷为创建工作献计献策、建功立业,如:开展“文明劝导”、“争当文明使者,争做创建主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

三、以人为本,教育为先,居民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一)健康教育深入开展。我镇创建市级文明乡镇工作始终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为重点,以创建安全文明健康社区(单位、医院、学校)为载体,积极推进场镇健康教育活动,真正把“健康理念”转变成居民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一是行业健康教育得到加强。以心理健康、控制吸烟、环境保护等为重点,做好学生健康行为教育,在学校坚持开设健康教育课,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健康教育宣传栏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宣传控烟、环保、健康行为等方面的知识。二是社区健康教育不断深入。以需求为导向,以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及县级有关部门服务为依托,以家庭为单位、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为重点人群,把健康教育与居民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健康知识专题讲座。比如今年县妇联就在我镇召开了“关爱生命、健康母亲”专题知识讲座,并在我镇开展了洁美家园评选活动。

(二)精神文明长抓不懈。“场镇美不美关键看素质”,“种树培其根,育人养其心”。引导居民树立文明意识,养成良好文明习惯,是我们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镇政府一直号召全体学生和居民倡导文明新风,在社区组织开展了“小公民道德建设‘四进’(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公共场所)”、做合格小公民“五小”(家庭小帮手、社会小标兵、文明小主人、环境小卫士、生态小使者)、“小手牵大手、创建路上一起走”等活动;并广泛开展了“讲社会公德,在社会做个好公民;讲职业道德,在单位做个好职工;讲家庭美德,在家庭做个好成员,讲学习品德,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四讲四做”公民道德活动,以及创建“五好家庭”、“文明楼院”、“文明社区”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居民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四、加快步伐,发展经济,奠定创建工作物质基础

经济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重中之重。只有物质文明发展好了,精神文明建设才有可能;只有镇域经济发展强了,创建工作才有基础。我镇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推进经济发展,为创建工作奠定基础。

(一)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危机,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经济建设面临极大挑战。我镇充分解读党和国家有关政策,适时提出建设“工业强镇、交通重镇、旅游新镇、文化大镇”的发展目标,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危机。农业方面,苎麻种植受到经济危机影响较大,我镇一方面积极鼓励农民实现多元化种植,分散压力,一方面积极寻找新项目、新品种、新方法降低苎麻种植成本,为农民减负;工业上,我镇从政策、手续等方面积极为镇内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共度危机,共谋发展,积极促进智鹏麻纺的恢复投产,以达到以工带农的目的;商业上,积极规范市场环境,建立良好经营秩序,狠抓招商引资,力促商业兴盛。

(二)主动积极配合,抓住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园区建设。

大部分位于我镇的XX市化工园区建设为我镇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会。我镇党委、政府积极配合市县建设工作,切实推进化工园区建设,积极为园区找项目、引投资。园区建设一方面解决了我镇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一方面为我镇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为我镇建设工业强镇提供了有利时机。

(三)做好其他方面的经济建设工作,实现经济全方位发展。

镇文明创建工作计划 篇5

2014年,####认真贯彻县文明办的工作部署,贴近实际,求实创新,不断深化创建内涵,扎实开展环境整治和文明创建活动,与文明创建、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相结合,同部署、齐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积极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提升人居生活环境。

(1)成立组织、广泛发动、强化宣传。自我镇“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召开全镇动员大会,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组,并发放《####“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实施细则》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其次制作5块大型广告宣传牌放置镇主要路口,230块小型宣传标牌张贴至各村(社区)显著位置,同时利用广播、发放宣传单、宣传车等途径加大宣传“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加强群众对“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的配合和协调。

(2)进一步强化措施和责任。实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即:镇党政主要领导包片,班子成员及二级机构负责人包村,村两委负责人包组;建立“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曝光台。对各村(社区)在市、县、镇每月检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得分情况在曝光台予以曝光;实行工作落后流动黄牌警告制。镇每月考评得分低于90分的最后一名村(社区)予以“三线三边”环境整治黄牌警告;签订“三

线三边”环境整治目标责任书。镇分工村干部及各村(社区)两委负责人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从而强化责任与奖惩。

(3)建立常态化管理体系,开展集中整治。我镇结合美好乡村示范带建设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对境内的合九铁路、合界高速的环境整治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分别明确一名镇党政领导牵头负责,所在村(社区)具体实施“清、拆、改”任务,镇主要领导每日到沿线督查,推动工作开展。并要求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整治工作,明确了整治工作的任务、时间节点要求、方法步骤等。与保洁公司签订市场化保洁,对镇县乡村道路两边不定时保洁,实行市场化保洁与村(社区)自我保洁相结合模式。针对垃圾清运处置问题,已征用7亩土地,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处置。组织人员对全镇范围内的铁路、高速路、河渠塘沿线进行暗访调查摸底,目前,全镇共调用船只50艘次,清理河道30公里,清理渠道45公里;清理整治高速路、铁路共计28公里,清理垃圾70余吨;拆除高速路、铁路沿线乱搭建7处,旱厕12所,同时对铁路、县乡道路两旁进行绿化提升补植树木近万株,治理污水30处。

2、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着力提升居民文明素质。

(一)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

通过宣传发动、申报互评、复查评选、表彰受牌的实施步骤,我镇党委最终授予360户家庭为“十星级文明户”荣誉称号。

(二)开展身边好人评选活动。

我镇身边好人专家评审委员会和公众评审团根据各村(社区)推

荐上报的26份身边好人材料,通过听、评、选、议的方式评选出身边好人,并利用会议、制作好人榜展板等载体,积极宣传学习身边好人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

联合我镇外宣办、团委、关工委、妇联等相关部门对中秋节、国庆节、元宵节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增强群众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摒弃当前环境对传统节日的气氛淡化。

(四)开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成立领导小组,下发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镇创建办协同镇教育部门、文化站、团委、妇联、关工委、派出所、司法所等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督查,并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完善和改进教育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人本主义”的管理,以“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做好我们的各项工作,争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教育教学成绩的双丰收,为创建文明乡镇做出最大的努力。

(五)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设立志愿者服务队登记表,通过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秸秆禁烧、法律服务、清洁家园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扩大志愿者队伍,增强志愿者服务意识,提高志愿者服务技能,实实在在为居民提供优质志愿服务。

(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实践工作。

通过花费5万元制作200余块宣传板牌张挂在电线杆两侧和车站站牌处,来营造群众周边的核心价值氛围;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和谐、友善、平等”的价值理念;通过评先选优活动,践行“爱岗、敬业、诚信、热情、周到、文明、高效”的服务理念。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全镇机关干部队伍中逐步树立起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二、存在的问题

1、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中部分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居)仍有卫生死角,集镇的车辆乱停放、“店外店、店外招”现象禁而不止,垃圾的处置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群众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

2、十星级文明户占总户数的比例过低,身边好人评选、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等文明创建活动村(社区)参与率较低。

3、精神文明创建宣传力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干部精神文明创建意识不够强,创建氛围还不浓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法手段单

一、方法陈旧。农村宣传文化室设施老化、陈旧落后,同日趋发展的农村经济和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三、2015年工作计划

1、将加大对镇域内的两条主干道的日常保洁,保证道路两侧无明显垃圾。对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居)加大整治卫生死角力度,实时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优化考核细则,做到每次的月考核公平、公正。

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

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区域建设,注重为民多办实事好事,不断增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效。

3、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联合我镇外宣办、团委、关工委、妇联等相关部门对中秋节、国庆节、元宵节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增强群众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摒弃当前环境对传统节日的气氛淡化。

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十星级文明户”和“身边好人”的评选活动,多深入到村里、农户家中,多了解群众的需求,通过心与心的交流,让群众增强对文明创建的了解,着力打造一至两个“乡风文明村居”。

镇文明创建工作计划 篇6

根据县委办、县府办《关于印发<紫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方案>的通知》(紫委办[2010]40号)精神,为加快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有效地推进我镇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结合我镇村庄规划建设改造试点工作,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发展农村经济与改善环境相结合原则,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村庄建设改造为抓手,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重点,倾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村落,彰显客家历史文化,体现客家风土人情,逐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升村庄规划建设水平,建设幸福南岭。

二、工作目标及内容

2011年至2013年,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工作与村镇规划建设改造试点工作相结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抓好王告村规划建设改造试点、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通过科学规划,大力整治,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文明整洁、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具有浓郁客家风情和地方特色的村庄。力争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基本建成。

(一)组织编制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规划方案。包括规划编制和村容村貌整治的措施、进度、时间等内容。

(二)依据村庄整治行动计划,对试点村实施道路建设改造和环境整治,计划实现王告村长告和上王坑两个自然村2.8公里村道硬底化,并安装路灯,完善文化室、图书室、医疗室的建设,建设有生活垃圾池并定时清运。

(三)大力推广使用《河源市新农村住宅和村委会办公楼通用设计图集》,促进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按客家建筑风格整治农村住房外貌。

(四)根据村庄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因地制

宜,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三、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1年7—9月)选好示范点,制定创建工作方案与创建规划阶段。

1、按照县委办《关于做好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工作的通知》(紫委办[2011]50号)要求,选取王告村作为示范村。

2、充分开展学习,广泛宣传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目标、意义和具体措施,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3、根据王告村实际情况,制定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方案。

(二)第二阶段(2011年9月—12月)示范点初步规划阶段。

1、镇工作组进驻示范点,做好村民的思想发动工作,统一村民思想,调动群众参与创建生态示范村的积极性。

2、组织发动示范点村民依照规划方案分步实施。从净化门前屋后的垃圾和污水入手,做好村道周围、屋前屋后绿化。

(三)第三阶段(2012—2013)全面实施阶段。

1、对示范村实施道路建设改造和环境整治,计划实现王告村长告和上王坑两个自然村2.8公里村道硬底化,并安装路灯,完善文化室、图书室、医疗室的建设,建设生活垃圾池并定时清运。

镇文明创建工作计划 篇7

关键词:玉米,高产创建,效果,实施技术,云南昭通,北闸镇,2013年

自2009年, 在省、市、区各级农业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 北闸镇连续4年成功举办了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样板示范片的项目并通过验收。玉米高产创建, 为全镇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1 北闸镇概况及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样板基本情况

北闸镇地处昭阳区东北部, 距昭通市9 km, 东接太平办事处, 南接龙泉办事处, 西与靖安、青岗岭乡毗连, 北与盘河乡接壤, 区位优势独特, 交通便利, 内昆铁路、213国道和昭大、昭彝公路穿境而过, 素有“昭通北大门”之称。总面积131.75 km2。全镇辖9个行政村, 1个社区, 13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 309户, 总人口56 421人。地势北高南低。南部坝区即高产创建示范片所处区域海拔1 998 m, 年平均气温11.8℃, 雨量830 mm, 日照时数1 980 h。全镇总耕地面积2 110 hm2。粮食主产以玉米、洋芋为主, 总产2.335 7万t, 人均有粮413.9 kg。

省部级玉米高产创建样板位于北闸镇利济河边, 核心区主要在邓子、新田2个村田坝地中心地带, 地块平整, 交通、灌溉条件非常便利。示范区涉及邓子、新田、海坝、白坡塘、北闸、红路6个村的田坝地块。由于规格要求高、要求严、任务重, 为确保样板创建顺利实施,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抽调精兵强将下到村组, 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成立了以主要领导、站所长和所涉及村干部组成的高产样板创建领导组, 负责粮食高产创建的部署协调和检查督促工作;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为成员的技术实施组, 全程负责样板创建的技术指导、措施落实、物资就位、中耕管理和测产验收等工作。

2 玉米高产创建样板技术措施

2.1 统一优良品种

玉米选用正规供种门市所售的生育期中偏晚熟、茎秆粗壮、抗倒、抗病的杂交良种:豫玉22号、改良通单2号、奥玉3202、先玉508、鲁三3号等品种。马铃薯选用会-2和威芋3号脱毒种薯。

2.2 统一种植节令

关键是保证在最佳节令播种。马铃薯在2月20日至3月10日种植结束;玉米在3月20日至4月5日开始播种 (清明前15 d左右) , 4月15—25日前移栽结束 (3叶1心时为最佳移栽时间) 。

2.3 统一种植行向, 规格化间套种

于农历正月初十前组织村组干部统一实行拉绳划线, 采用南北开墒, 东西定向。采用玉米与马铃薯“二比二”, 即2行玉米间作2行马铃薯, 有四大好处:一是由于玉米与马铃薯一高一矮, 对马铃薯而言, 由于马铃薯结薯期相对喜低温忌高温, 6—7月马铃薯结薯期利用玉米茎叶遮蔽,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马铃薯行间温度, 对马铃薯结薯非常有利;二是与净种相比, 通过2种作物高矮合理搭配, 从空间布局上拉开了同种作物条带间距, 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三是做到同作物每个双行之间相互隔断, 增加了边行优势, 又减少病害互相侵染, 增强植株抗逆性;四是由于实行间作, 比净种1种作物可增加50%~70%的塘株数, 最终实现比净种增产30%~50%。

严格按拉绳划线控制复合条带宽度及行间距、塘株距, 实现规范化种植。每个复合条带1.9 m下线, 马铃薯34 500塘/hm2 (小行距0.40 m、株距0.30 m、与玉米间距0.55 m) ;玉米45 750株/hm2 (小行距0.40 m、株距0.23 m, 与马铃薯间距0.55 m) 。

2.4 实行塑盘育苗单株定向移栽

玉米实行单株定向育苗移栽, 可避免因种子出芽率和春旱造成直播玉米缺塘、缺苗严重的情况, 实现苗齐、苗匀、苗壮。其主要技术是[1,2]:一是种子准备。选择成熟饱满、完整、无病、未受潮发霉的种子。二是营养土制作。按70%细土、29%农家肥、1%化肥 (0.3%尿素, 0.5%普钙, 0.2%钾肥) 过筛后充分混合均匀, 沤制2~3 d待肥料充分吸收后才可使用。三是苗床地选择整理。选排灌条件好、背风向阳的平地, 按1.3~1.5 m开沟理墒, 低墒高埂, 埂高15~20 cm, 墒面宽1.0~1.2 m, 做到土细平整, 用于摆盘。四是播种时将营养盘紧密排放于浇足水的苗床之上, 把混合均匀并沤制后的营养土装入盘孔内达3/4, 用喷壶浇水1次, 让盘土沉实, 然后下种, 每个孔内播入1粒种子, 凹口朝天入袋2~3 cm深, 播种后覆土抹平, 确保种子不外露。最后再在上面加盖松叶或稻草、薄膜等覆盖物保温保湿。五是苗期管理。主要是水分管理, 以幼苗不出现萎蔫为准。六是定向移栽。3叶1心至4叶1心时移栽。关键是保证成活、准确定向和控制密度。

2.5 统一地膜覆盖

针对样板区玉米播种至大喇叭口期3—6月气温低、春旱突出的特点, 玉米实行地膜覆盖, 以达到增温保湿的效果, 保证玉米正常生长[3]。

2.6 统一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玉米:按施足底肥, 轻施苗肥, 重施攻穗肥, 看苗施偏肥的原则进行, 结合样板区测土配方施肥建议数据, 基肥施农家肥22.5 t/hm2、普钙750 kg/hm2、尿素150~225 kg/hm2, 第1次追苗肥施尿素150~225 kg/hm2, 第2次追攻穗肥施尿素300~375 kg/hm2。

马铃薯:基肥施农家肥22.5 t/hm2、马铃薯专用复合肥375 kg/hm2一次性施足, 追肥应在马铃薯苗齐后15 d内进行, 施尿素90~150 kg/hm2。

2.7 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田间管理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分2次用甲霜灵锰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用15%三唑酮粉剂防治玉米锈病, 25%三唑酮粉剂按种子量0.3%防治玉米黑丝穗病[4];用5%来福灵2 000~2 500倍液1 500~2 250g/hm2防治玉米粘虫;用5%定虫脒1 000~1 500倍液, 或10%吡虫啉3 000~4 000倍液防治蚜虫;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用65%代森锌、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 分2次防治玉米大叶斑病、小叶斑病;发现有金龟甲幼虫、小地老虎幼虫要及时用防治地下害虫的粉剂直接撒在地里进行防治。所有作物病残体一经发现都要清除并集中深埋或烧毁, 以减少病害侵染源。

玉米应在播种同时多育10%以上的苗留作补苗, 以保证达到苗全、苗齐、苗壮、苗匀。玉米5~6叶时进行第1次薅锄;玉米10~13片叶进行第2次薅锄, 并进行追肥;在授粉基本结束时, 及时进行隔行去雄。马铃薯在苗高17~20 cm进行薅锄, 现蕾开花期进行高培土;春季注意抗旱保苗, 雨季做好排水防涝。

3 示范效果

2013年北闸镇再次办部级玉米高产创建样板, 项目通过创建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万亩示范片3个层次开展工作。在百亩核心区内, 2009年、2010年连续2年经省、市、区农业专家现场测产验收, 平均产量达到或超过了农业部下达的产量目标。2011年、2012年虽然该镇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春、夏连旱, 但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抗旱保苗措施, 样板区喜获丰收, 全镇粮食总产量一直保持稳中有增。2013年玉米高产创建样板示范片实施“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种植节令、统一种植行向、统一规格化种植、统一单株定向密植、统一地膜覆盖、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 项目经市、区农业局技术专家进行测产验收, 产量为:核心区玉米平均产量8 866.5 kg/hm2、套种马铃薯平均折产3 157.5 kg/hm2, 平均总产量12 024 kg/hm2;展示区玉米平均产量8 364 kg/hm2, 套种马铃薯平均折产2 916 kg/hm2, 平均总产量11 280 kg/hm2, 完成了目标任务。全镇大面测产产量为:玉米平均产量8 181 kg/hm2, 套种马铃薯平均折产2 844 kg/hm2, 平均总产量11 025 kg/hm2。核心区平均总产比全镇大面的平均总产高9.1%, 增产效果明显。示范样板圆满完成高产创建任务, 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并有效地提高了全镇大面的农业生产水平, 促进了全镇粮食生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迎先, 王学峰.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种业导刊, 2010 (3) :28.

[2]杨利华, 张全国, 张丽华, 等.冀中南夏玉米进一步高产核心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9 (S2) :205-210.

[3]李传维.巴东县万亩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10) :177-178.

镇文明创建工作计划 篇8

关键词:新农村;遮放镇;乡风文明

一、遮放镇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我国素有农业大国之称,农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民在中国历史的跌宕起伏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三农问题一直都被党和政府视为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农业丰则根基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稳”。

这种新式的农村发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和景象,笔者想从农村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谈起。农村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性概念,它与社会发展成现今生活形态的城市这一概念是相对的,是指由城市以外的地域(不包括海洋、太空等一般人能够接触的地区)内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组成的复合体。在人类发展初期和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农村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宗法制度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单位和组织单元。建国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是由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得耕地,政治上有了主人翁的角色,农村的文化氛围也开始活跃起来。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触动了农村古老的神经和僵老的体态,农村成为我国改革的先行区、实验田,以及最难攻克的堡垒,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红手印”为里程碑,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开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中的“大锅饭”,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激起了投资开发的热情。改革开放后的部分农民开始摒弃农业,面向市场,走出农村,进厂务工,进城经商,强烈冲击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同时也促进了城镇二元分化的快速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农村的新式发展必然是我国实现社会发展和稳定和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题中之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又是相对于传统农村、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以及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农村而言的,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新内涵和新风貌的农村。新农村与其他历史阶段的农村内涵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具有新的居住环境。有学者将新的居住环境界定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农村域内和农户的房屋前屋后院内的环境整治”。而笔者则认为,新的居住环境是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和良好服务,提高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幸福感的环境。(2)新的技术环境。现今的农村技术环境一般包括通讯技术环境,交通技术环境以及农业技术生产技术环境等。(3)新的体制环境。这个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乡户籍分割体制、城乡统一的教育、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障体制等。(4)新的分工环境。这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立足于促进农业生产,而必须参与到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去。在现今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的分工环境将会导致农民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变化。(5)新的居民主体。新农村的整体建设格局要得以实现,农民应当具备时代的新观点、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新型“居民”。新农村的居民主体,也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同时应当具有流动性,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合理转移。只有在上面的四大新环境中,培育出新的主体(居民主体),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其四大新环境和一个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下图①所示:

同时,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在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还在扩大,农村建设仍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部分农村乡风和社会秩序较差,农村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度较大,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恶劣,环保意识淡薄,农村生态呈现恶性循环,大部分地区农民小农意识重,主人翁观念不强,民主法制工作开展不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要确立一个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有部分人赞同用中央的“20字方针”作为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而美国学者罗吉期等人认为美国乡村社会变迁主要受7个方面的影响,即“人均农业生产能力,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联系,农业生产专业水平,乡村价值观的转变,农民社会关系的开放程度,乡村制度的集权化趋势以及乡村社会组织的变迁。”② Inayatullah,把乡村的发展着眼于三方面:传播适当及改进农场技术的过程;产生新技术与新态度的过程;包含技术、社会、文化与政治等因素的過程。林毅夫认为生态县可以作为建设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子系统层次由五个方面组成,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从不同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分析和上图的五个要素以及五个要素的内容论述中,我们可以做如下归纳:首先是四个环境都是为了发展新居民主体,强调这个主题的意义在于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出发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其次,既然新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培养新居民,其实质是人的发展和培育,而人的培育又是关于其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培育。

二、遮放镇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对策

(一)正确疏导,破除陋习。从“遮放镇2014年移风易俗树新风民意调查报告③”中发现,从婚丧喜庆事宜这一项中就能发现漏风陋俗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有很多,如铺张浪费问题、封建迷信问题、攀比严重问题、和礼金过高问题比较严重。而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移风易俗的建设,同时也会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对这些陋俗加以引导,才能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培育。

(二)发展本地文化特色。可以发展当地的民族特色以及有利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积极的风俗习惯,这样既有利于人们分散对原来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陋习的注意力,也可以促进当地健康的风俗上面来。从长期来看,还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可能性发展提供铺垫。当地的旅游业一旦发展起来,就可以促进当地与外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样就必然会使得当地人们的观念得到改变,从而又缓和了城乡差距,实现新农村建设指标的完成和人的发展。(作者单位:云南省委党校2012级研究生德宏州教学班)

注解:

① 吴艳.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西为例[D].厦门大学,2009.

② 罗吉期等.乡村社会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1一12.

③ 该问卷调查及其中关于婚丧喜庆事宜调查报告内容如下:调查组向全镇13个村委会120个村民小组共发放“遮放镇2014年移风易俗树新风民意调查表”500份,收回500份。关于婚丧喜庆事宜调查结果如下:“婚丧喜庆事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铺张浪费,208份,占41.8 %;封建迷信,174份,占34.8 %;攀比严重,253份,占 50.6%;影响交通,3份,占0.6 %;深夜扰民,2份,占0.4 %;礼金过高,398份,占79.6 %;借机敛财,96份,占19.2 %;污染环境,5份,占1%;其他,4份,占0.8 %。”

参考文献:

[1] 过建春,刘艳.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J].发展,2006:59—60.

[2] 李忠富,邹心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田建设管理现代化2006:5—7.

[3] 罗吉期等.乡村社会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1-12.

上一篇:一卷通七上语文答案下一篇:绥棱六中校园欺凌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