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第一课时习题

2024-09-02

一次函数第一课时习题(共11篇)

一次函数第一课时习题 篇1

《指数函数习题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浙师大2003级数学教育硕士

(绍兴市职教中心

312000)

背景功能

本课题是学生学习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有关性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生学习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有关性质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去思考本课题,本课题以趣味性问题作引导,以案例、探究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的思维与方法。把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概括与抽象,变成数学问题再加以研究,充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并会初步运用性质解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数学思想和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含指数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教学难点 含参数的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探究、讲解、演练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趣题引路

(播放动画)

师:同学们!在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闪电!

师:闪电!非常正确!现在我们都知道闪电就是电,你能说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闪电就是电”的人是谁吗?

生:富兰克林!

师:对!美国著名的科学家,避雷针的发明人,本杰明·富兰克林(Franklin·B,1706~1790)。一生为科学和民主革命而工作,他死后留下的财产只有一千美元。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留下了一份分配上百万美元财产的遗嘱!这份有趣的遗嘱是这样写的:(投影)

“„„一千美元赠给波士顿的居民,如果他们接受了这一千美元,那么这笔钱应该托付给一些挑选出来的公民,他们得把这钱按每年5%的利率借给一些年轻的手工业者去生息。这款子过了100年增加到131000美元。我希望,那时候用100000美元来建立一所公共建筑物,剩下的31000美元拿去继续生息100年„„”

师:作为科学家与政治家的富兰克林,留下区区的1000美元,竟立了富翁般的遗嘱,莫非昏了头脑?!让我们按照富兰克林非凡的设想实际计算一下。请看下表:

时间 第1年始 第1年末 第2年末 „

第100年末 „

第n年末

记号 f(0)f(1)f(2)„ f(100)„ f(n)

遗产数(英镑)a0=1000 a0(1+5%)a0(1+5%)2 „

a0(1+5%)100 „

a0(1+5%)n

从而得到函数 f(n)= a0(1+5%)n

师:上式是什么函数的特例?

生:是函数y=ax当a=1.05时的特例。

师:在数学上形如y=ax的函数称为什么函数?

生:指数函数!

(板书标题)

师:其中a有哪些约定?

生:为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量!

(通过历史上的有趣故事来做复习铺垫,同时进行数学史教育,凸现人文气息。通过复习,培育和预热“指数函数”概念与性质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和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知识回顾

师: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了学习指数函数的重要性,趁热打铁,回顾一下指数函数的有关知识点。(多媒体显示知识点,并让学生回答)

师:指数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生1:函数y=ax(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师:指数函数y=ax(a>0且a≠1)的图象和性质怎样呢?

生2: a>1 0

Y

O

X

Y

O

X

(1)定义域:R

(2)值域:(0,+∞)

(3)过点(0,1),即x=0时,y=1

(4)函数在 R上是增函数(4)函数在 R上是减函数

(通过让学生自己填表完成,做到师生互动,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架桥铺路

师:刚才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指数函数是我们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用途十分广泛,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上面的问题,观察故事中y=1.05n值的变化,同学们!你能算出当n=100时,y100=?

生:131.501 257 9(用计算器)

师:这意味着,上面的故事中,在头一个100年末富兰克林的财产应当增加到 f(100)=1000×131.501257 9=131501.2579(美元)

可见富兰克林的遗嘱在科学上是站得住脚的!

师:微薄的资金,合理的利率,在神奇的指数效应下,可以变得令人瞠目结舌。这就是富兰克林出色的遗嘱给人的启示!

师: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美国政府还有遗产税的政策,政策规定:在当事人死亡后若干年内必须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遗产税。

并且发现所缴纳的遗产税y与年份n(规定当事人去世那一年n=1)有以下有趣的计算公式:y= a0(1+5%)n·un,(其中a0为遗产,un=,n∈N*)。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按照上述政策,在当事人死后需缴纳遗产税多少年?

生:需要5年!

师:如何得到的?

生:依据题意只需y>0,即64–2n >0,也就是64>2n,26>2n,由y=2x在R上增函数得n<6且n∈N*,故需缴纳遗产税5年。

师:上述问题的解决用到了指数函数的有关知识,其实质是在实际背景下求含指数的函数的定义域,解不等式时又用到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如果我们将un抽象出来,将n的取值

范围拓展到全体实数,情况有将怎样呢?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案例。

四、案例探究

案例 求函数 的定义域与值域。

(模拟科学研究的程式,从数学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观察、总结和抽象,确立研究的对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实际)

师: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生:必须满足64-2x≥0

师:这个不等式如何解?

生:先化为26≥2x,再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到x≤6!

师:对!

教师边讲边板书过程如下: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64-2x≥0,即x≤6。所以定义域(-∞,6]

师:值域又该如何考虑呢?

生1:值域为[0,+∞)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值域应该为[0.8)!

师:为什么?

生2:∵2x≥0,∴0≤64-2x<64,故值域为[0.8)

师:完全正确!请坐下!

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x的取值集合;而值域则是在定义域的制约下的函数值的集合。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定义域对值域的制约作用!

变式: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解析: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2x–64≥0,即x≥6。所以定义域为[6,+∞]。

∵2x-64≥0,∴ 值域为[0,+∞],探究一:求函数(a>0且a≠1)的定义域与值域

(分小组讨论,借此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师:在解不等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分类讨论!

师:对!当底数是字母的时候,要进行讨论,那么分哪几种情况呢?

生:分a>1与0

解析: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即ax ≤1。

当a>1时x≤0; 当0

∴当a>1时定义域为(-∞,0);当0

∵ax>0 ∴0≤1-ax<1

∴值域为[0,1]

变式:若改成,其余条件不变,则又该如何?

解析:要使函数式有意义,必须ax-1≥0, 即ax≥a0

当a>1时,由y=ax为增函数得,x≥0,∴定义域为[0,+∞]; 当0

(探究一是对底数作了改变,逐步推进,从特殊到一般,有效地将难点分解突破)

探究二:求函数 的定义域与值域

解析:要使函数式有意义,必须 即

由y=2x为增函数得x2+2x≤0,∴定义域为[-2,0];

师:∵-2≤x≤0, ∴-1≤x2+2x≤0

∴值域为[0,]

师:这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是从里到外逐步推进,在求值域时要注意定义域对值域的制约作用。

(从幂指数的角度对案例进行逐步推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探究三:求函数()的定义域。

解析:要使函数式有意义,必须 即

当a>1时,由y=ax为增函数得x2+2x≤1,∴定义域为 ;

当0

(对底数与幂指数同时进行改变,使得问题更具一般性,学生的思维再次得到发散,能力进一步提高)

点击高考:是否存在这样的实数a,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为。若存在,请求出a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根据题意有不等式x2+2x-1≤0,即x2+2x≤1, 又根据题意有,故a>1.(变式训练与探究的设计以一个函数为背景,从底数与幂指数两个方面加以探究,做到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由浅入深,体现梯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发展,重在思维训练,多点想,少点算.通过一组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层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体会交流、合作和竞争等现代意识)

师:本节课通过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合作、探索和研究,巩固、掌握了有关指数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这节课的小结工作.五、小结(知识、方法、思想)

师:今天主要是研究了一个案例,两个变式,三个探究。所有的这些我们都是在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生1: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师:在具体求解含指数的不等式中我们用到了指数函数的哪些知识?

生2: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师:还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生3:分类讨论的思想!

师:当底数a不确定时,我们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对底数分a>1与0

生:特殊到一般!

师:对!很好!

(小结在教师的点拨下,请学生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作业

1.阅读作业:仔细通读教材,进一步分析图象特征并思考:当底数a变化时,图象有什么变化规律。

2.书面作业:(1)求函数 的定义域、值域.(2)已知

(),试求x的取值范围.3.研究性作业(课外延伸):请同学们继续探究我们今天的案例,并分析其定义域与值域.(如函数(a>0且a≠1;b>0且b≠1)的定义域与值域)

(作业分为三种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阅读作业中的问题思考是后续课堂的铺垫,而研究性作业不作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它也是新课标里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

一次函数第一课时习题 篇2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 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 才察觉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 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 心里很难过, 也很愧疚。于是, 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 “我”把母亲抱在怀里, 让母亲入睡, 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体验、表达, 感悟母亲的爱, 理解孝子情怀, 从而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并学会表达爱。

资源利用:

搜集有关“母爱”主题的图片或音乐。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 聚焦感动

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感人的课文, 题目是——— (齐读课题)

2. 此刻, 发生在医院的一幕幕镜头仿佛又在我们眼前闪现。同学们, 打开书, 轻声读读课文。在这么多镜头中, 最打动你的镜头是哪个?

3. 交流:你最感动的镜头是哪个, 能简单说说感受吗?是什么打动了你?

4. 在这么多镜头中, 有一个镜头我们是不会忘记的, 那就是第一次抱母亲的那一刻。 (出示文字, 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 “张扬个性, 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 我首先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 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 交流感受, 把握情感基调。】

二、“一抱母亲”, 感受母爱之深

1. 你知道文中的母亲到底有多重吗? (板书:轻)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 我心里很难过。”)

2.“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但是直到今天, 当我第一次抱起母亲时, 才知道———” (引读)

3. 再读读这句话, 你读懂了什么?

4. 是呀, 母亲竟然这么轻, 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没有预料到的。 (给“竟然”加点) 在读课文时,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 文中有三个地方写到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 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指名说)

(出示:三段“没想到”) 谁来读一读这些话?

5.“没想到母亲轻轻的”,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 (给“没想到”加点) 我们一起读好这三句话。

追问: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指名说)

“我”难过的是什么?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些吗? (指名读, 齐读)

6. 过渡:“我”为什么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呢?静下心来读下面的课文。

指名回答。 (出示:“在我记忆中……”)

7援师述:“在我记忆中, 母亲总是手里……背上……肩上……”

轻轻读这段话, 想象一下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 (指导说一说)

“我们”已经长大了, 可以干活了, 但逢有重担, 母亲总是自己来挑, 这是为什么啊?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母亲就是用她那80多斤重的身体, 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孩子们, 母亲承受的重担仅仅是肩上100多斤的东西吗?她担子里面挑起的还有什么?

这就是重担的含义!就是母亲, 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 挑起了照料儿女的重担, 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走过了许多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 母亲肩上不仅仅承受的是100多斤重的东西, 实际上母亲顶起了半个天。

8. 再读:“母亲竟然这么轻, 我心里很难过。”

【设计意图:阅读要“情动而辞发”, 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 我抓住重点语段, 让学生反复品读, 读出意, 读出味, 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描写, 让学生展开想象, 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 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

三、品味语言, 体会母爱之切

1. 过渡:每个母亲都是这样默默地、无怨无悔地支撑着自己的家庭。你们听, 病房里传来了感人的对话。默读第3、第4小节, 用心去听。 (指名分角色读)

2. 从母亲的话中, 你们看出了什么?

3. 多么质朴的微笑, 多么朴素的话语。 (读母亲说的话)

通过这个词 (“哪个”) , 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还想到了谁?

4. 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呢!请同学们来看这一组画面。 (师配乐介绍)

受伤的母亲给儿子喂奶。

一位母亲在自己脾脏被切除仍处于不清醒的状态下, 给受到惊吓的孩子哺乳。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一直坚持了46年, 嘴对嘴喂饭给自己的残疾儿子。

5. 看了这样一组画面, 我们被深深地震撼了!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 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我觉得, 比天空更宽广的应该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 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6. 再读母亲的话。

【设计意图:对母爱的进一步感受, 还在于对母亲那句朴素的话语的理解。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 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再抱母亲”, 感受母爱之深

1. 过渡:在护士的劝说下, 母亲答应让“我”抱她入睡。 (师生配乐读)

2. 此时作者把母亲抱在怀里, 内心肯定涌动着情感的波涛, 作者可能会想到什么?

3. 读第二处抱母亲。

母亲流泪了, 这是怎样的泪水啊? (充分说)

4. 母亲含辛茹苦, 呕心沥血, 把我们抚养长大。如今, 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让我们深情地读好最后一自然段。 (配乐)

【设计意图:文章最感动的是最后一自然段, 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教学最后一自然段时, 我让学生深情朗读, 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 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

五、迁移拓展, 倾诉感激之情

1. (音乐起) 欣赏小诗。

母亲, 您陪我走过了多少日子

您累不累呀?

母亲, 您帮我挡了多少风雨

您苦不苦呀?

母亲, 您为我费尽心血

我却不懂得珍惜

一次又一次

伤了您的心

母亲, 如果您化成大树

我就变成树叶天天逗您开心

母亲, 如果您化成蓝天

我就变成白云天天陪着您

母亲, 如果您化作窗户

我就变成护栏天天保护着您

母亲, 如果您化作明灯

我就是灯下温习的人, 是您照亮了我

母亲, 您为我付出了多少

我永远无法作答

2. 此时此刻, 我们心中涌动着爱的暖流, 请把它说出来, 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说出来。在准备好的千纸鹤上写下一句话———一句祝福、一句感谢、一个问候……

你可以对文中的母亲说, 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 也可以对所有的母亲说。

3. 指名说。让千纸鹤带着我们美好的心愿飞翔! (贴黑板)

4. 同学们, 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母亲的爱, 回家后, 把你们的千纸鹤送给你们的母亲, 爱需要表达!我想, 随着你们的成长, 你们肯定会读懂一个字———爱!

一次函数第一课时习题 篇3

师:母亲,一个伟大的名字;母爱,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3课,来了解母亲。(生齐读课题)

师:自己读读课文,可以圈圈、画画、批注一下。(生读书)

师:读完全文后,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母亲很伟大,课文里的“我”很孝顺。

生:母亲真了不起!

生:我非常感动!

师:相信学了课文后,你的感动会感染大家,给每个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二、 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 循题入文,探寻爱的足迹

师: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文中有两处直接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请大

家自由读课文,把他们画出来,读一读。(生边读课文边找句子)

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1)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差点仰面摔到。”

(2) “我坐在床沿上……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短短几十字,字字含情,句句有爱,这其中有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仔细品读。

2. “轻重”对比,体会“我”的难过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1) 一开始“我”为什么要抱母亲?

(2) 透过“我”抱母亲的动作,你能看出“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一开始抱母亲是因为母亲病了。

生:母亲不仅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护士来换床单,母亲连起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确实需要有人抱她下床,“我”这个做儿子的当然义不容辞了。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

生:从“使劲”“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可以看出,“我”当时以为:母亲一定很重。

师:(追问)有多重?

生:100多斤重。

师:可实际呢?

生:只有89斤重。

师:是吗?

生:(略一沉思)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重。

师:是啊,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母亲可能连89斤重也没有。

咱们同学体重超过80斤重的请举手!

(有六、七位学生举手)

师:天啊,母亲的体重竟然跟十岁的小学生差不多!这使“我”很难过,“我”为什么难过?

生:“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竟然不知道她这么轻,“我”太不关心母亲了,所以难过。

生: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还误认为母亲力大无穷,把重担给母亲挑,让我很后悔。

生:母亲这样轻,全是累的。现在,她又有了重病,我怎能不难过呢?

3. 透过“回忆”,感悟母亲的无畏慈爱

师: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我”为什么连母亲的体重也看不准呢?

生:(读句子)“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屏幕出示)

师:一个字,一句话,往往就是一幅鲜活的画面,学习语文,要善于把文字想象成画面,自由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你能看到什么?你能听到什么?

(大屏幕出示:连绵起伏的大山,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一位母亲肩挑重担,带着两个孩子在艰难地走着……)

师:(深情地)你看到山了吗?什么样的山?

生:连绵起伏的大山。

生:又高又陡的山。

师:山路呢?

生:山路崎岖不平,到处都是石头。

生:山路很远,一直看不到边。

师:你看到担子了吗?里面是什么?

生:里面可能是玉米、小麦等粮食。

生:还可能是喂牲口的草。

生:是石头。(余生笑)

师:母亲挑石头干什么呢?

生:挑回家盖房子、垒院墙。(余生点点头)

师:这担子有多重?

生:(齐回答)100多斤。

师:(追问)母亲肩上的担子只有100多斤吗?

生:后背还背着妹妹呢!

师:你看到妹妹了吗?(深情描述)她哭着喊着:“妈妈,我饿!”母亲会怎么说?

生:她会说:“别哭,回到家我给你做好吃的!”

师:此时,母亲多想“飞”回家为女儿做顿虽不丰盛,却可口的饭菜呀!可是,“我”拉着妈妈的手,使劲往后拖,边哭边说:“妈,我累了,走不动了!”

生:母亲说:“孩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母亲笑着说:“我给你唱支你最喜欢的歌吧,这样,你就不累了!”

师:(动情描述)其实,母亲比我们还累,比我们还饿,可她把委屈放在心中,把眼泪咽到肚里,面带微笑,一边翻山越岭,一边给我们唱歌。就这样走哇,走哇,走过了一个个春秋与冬夏……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坚强的母亲,慈爱的母亲。再来读这段话,告诉大家,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的心?

生:“年复一年”说明母亲一直这样劳累,几十年如一日。

生:我们长大后能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叫我们放下,由她来挑,在她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永远需要她的关爱。

生: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吃了很多很多的苦。

生:母亲太无私了,重活都留给自己干。

师:你能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吗?(指名有感情朗读)

师:母亲身上的担子太重了,请问:文中那么重的担子仅仅是指母亲肩上的扁担吗?

生:这是生活的重担。

生:这是生活的压力。

生:母亲得日夜为我们操劳。

师:(追问)母亲都操劳些什么?

生:担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

生:怕孩子营养不良,身体太差。

生:担心孩子学习不好。

4. 抓住问句,体悟母爱的无私

师:这担子太重太重了!可“我”却认为母亲身强体壮,力大无穷,这让我愧疚万分那!连护士也动情地说——

生:(齐说)“大妈,您真了不起!”

师:我也想说,作者的母亲真伟大!可如果我说,只有作者的母亲伟大,你同意吗?

生:(异口同声)“不同意!”

师:请你用母亲的话来反驳我。

生(读):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师:母亲这话是什么意思?

生:母亲不让我提“那些事”!

师:为什么?

生:母亲觉得自己做这些是应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生:母亲可能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像还亏欠孩子似的。

生: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所以“那些事”不值一提。

5. 联系生活,产生情感体验

师:(动情地)母亲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慈爱与坚强,更重要的是,她们无私奉献,无悔无怨,连提都不让提,更别说求什么回报了。这就是母爱的伟大,这就是伟大的母亲!你,想到你的母亲了吗?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享受母爱的温暖。

(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学生在歌声中回忆自己的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眼中有泪光,其中有两位女生在抽泣)

师:说说吧,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

生:我只要一生病,妈妈就连饭也吃不下。

生:妈妈总是把我的衣服分类放好,叠得整整齐齐。

生:每天,妈妈都在杯子里倒半杯开水凉着,说我渴了,加上一半热水直接就能喝,不需要再等了。

……

6. “抱母亲入睡”,体验母子亲情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们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可正因为

报不了,才更得报啊!于是,“我突发奇想”——

生:(异口同声)要抱母亲入睡!

师:这时母亲需要抱吗?

生:不需要。

师:那为什么还要抱?

生:“我”想:妈妈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从没好好抱过妈呢,所以,“我”要抱她入睡。

生:“我”是要回报母亲对我们的爱。

生:“我”要让母亲体会到儿女对她的爱。

师:这一幕多感人呀!你能读好吗?

师:我看到了你眼中的泪花,我看到了母亲眼中的泪水,母亲为什么会流泪呢?

生:母亲操劳一生,儿子知道回报,让母亲太激动了。

生:这是幸福的泪。

生:这是自豪的泪,母亲为有这样孝顺的儿子感到自豪。

生:这是心满意足的泪,儿子抱她这一回,她一生都没有遗憾了。

三、真情告白,深化情感

师:现在,我也是一位母亲,“养儿方知报娘恩”哪!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要把一首诗送给她,送给全天下的母亲!

(配乐诗朗诵《母爱》)

师:此刻,你有哪些事要为母亲做?你有什么话要对母亲说呢?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别忘了在开头深情地喊一声:“妈妈!”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响起,学生动笔抒写心中的情怀)

师:回家后,把你写的话读给你的妈妈听。

一次函数第一课时习题 篇4

1.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换代,对住宅、汽车、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说明()A.消费具有生产功能

B.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渐增大

C.消费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发展决定的 D.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生产结构的进步 2.我国居民对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巨大需求带动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说明()A.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D.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3.人们现在可以通过3G手机进行视频通话、宽带上网、观看手机电视等。手机新功能带来生活和娱乐方式新变化,这说明()A.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B.新的消费热点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C.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和水平D.生产是消费的动力和目的4.目前全国至少有90%新迁住户要装修,装饰业全年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其中家庭居室装修成了消费主体,也成了新经济增长点,这一情况表明()A.消费决定着生产发展B.国爱要指导消费,才能刺激经济增长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能带动一个行业的成长 D.国家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5.下面对生产与消费认识错误的是()A.生产决定消费,包括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以及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C.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向和规模,是生产的目的 D.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说明消费对生产具有决定作用

6.对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独立的四个环节

B.分配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的动力 C.消费是生产和分配的前提、基础

D.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分配和消费影响生产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矛盾。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C.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公有化 D.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9.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的是()

A.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视听效果更完美的产品

B.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C.网上购物方式不仅方便了消费者,而且降低了企业成本

D.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推动了绿色食品业的迅速发展

10.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发展生产。只有蛋糕做大了,分给每人的才能更多更好,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能提高。这说明()

A.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B.主观愿望决定消费需求

C.消费观念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D.只要生产发展,社会就能和谐

11.2009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为“消费与发展”。这一主题体现()A.消费对生产具有决定作用B.经济发展是消费的目的C.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D.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首要环节

12.十几年前,为满足人们对彩电、冰箱的需求,彩电业、冰箱业迅猛发展;近几年,由于人们对健康和休闲的需要,美容、健身、娱乐、旅游业随之兴旺发达起来。这表明()A.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B.消费决定生产的质量和水平

一次函数第一课时习题 篇5

一、教材内容的编排选取本节课例题为原课本改造题和自行设计题,选取标准主要定位在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内容整个过程以用模寻模建模为主线,例题编排遵循顺序由浅入深,循环拔高的原则,形式上尽量多样,在解决相关问题中渗透数型结合,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二、教法与学法教学上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及时间,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中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教学手段与策略本设计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作用,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初中生获取知识以直观感知为主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在七年级学习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八年级学习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之后进行的,为九年级下册学习二次函数做准备,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巩固和应用,也是用函数思想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同时又蕴涵着数型结合,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及渗透数型结合,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情感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3.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不等式问题。(2)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动态几何中相关问题。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的评价。强调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以便学生自主展开探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取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课选择的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如下: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拓展学法指导:合作交流、操作探究、评价发展

三、教学程序环节教学内容形式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已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经过点A(3,-2),请问:(1)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2)它的图象在每个象限内,随 的增大如何变化?学生练习教师归纳通过练习,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为应用做铺垫二师生互动讲授新课用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板书)课件演示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出课题,同时自然过渡到问题11.用模 [巩固应用意识]问题1 已知一定体积的面团做成拉面,面条的总长度 和面条粗细(横截面积)S 满足反比例函数,问面条粗为1.6 时,面条的总长度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有效点拨①本节课教科书中的第1个例题起点过高,所以设计较为简单的问题1做铺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学。②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寻模幻灯演示爱国主义教育,过渡到问题2环节教学内容形式设计意图师生互动讲授新课寻模2.寻模 [强化应用意识]问题2 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600 N,那么(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并求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3)观察函数图象,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 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组间交流课件演示①本例是课本中本节课的第一个例题,由于原例题有5个问题太杂,且第3问涉及到分式不等式,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对原题的问题进行改造,将5个问题合并成3个问题,对于问题(3)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图象解法,同时配上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直观体验,化解了本节课难点。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出问题2,促使学生展开数学探究,展现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的综合,突出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工具性、应用性。建模幻灯演示过渡到问题3环节教学内容形式设计意图师生互动讲授新课建模3.建模 [拓展应用意识]问题3 已知□ABCD中,AB = 4,AD = 2,A=45,E是AB边上的一动点,DE延长线交CB的延长线于F,设AE=,CF =。(1)求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2)当△ADE为等腰三角形时,求 的值。CDBEAF?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类几何画板直观演示

这道题简单而丰富:①确立反比例函数关系式,培养学生数型结合,化归思想。②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③通过运动变化,渗透分类思想。④动画演示,学生有直观感受整个动态过程,可使问题迎韧而解。三巩固练习课本 : 做一做 学生作答

分层训练消化新知完善知识结构 四共同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在解决问题时注意:1.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2.列出关系式3.求解

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建构新的知识网络,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强调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五作业布置

1.必做题课本P160习题5.42.选做题附学生练习提纲上 学生课后完成

反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解读 篇6

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教科书中,1.4反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应该用2课时完成,本文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说明等六个方面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理解分析数学能力、解题能力的好素材。本章内容包括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内容。函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实际应用,同时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因而学好函数将会对整个高中数学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反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难点内容之一,这一节课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在“对应”“映射”“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个对立又统一变量之间的辨证关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学会反函数的求法,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函数基本概念的理解。本节内容是对“函数”“映射”内容的延伸,又为今后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以及“反三角函数”的教学奠定基础。学习本节课,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函数的概念及反函数的求法。理解反函数概念并求出函数的反函数是高一代数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建立在对函数概念的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必须使学生对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清醒的认识。难点是反函数概念的接受与理解。学生对于反函数的来历、反函数与原函数间的关系都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必须使学生认清反函数的实质就是函数这一本质问题,才能使学生接受概念并对反函数的存在有正确的认识。教学中复习函数概念,进而引出反函数概念,就是为突破难点做准备。2.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反函数的概念,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1)能从函数的三要素角度去分析认识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关系,加深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2)能在给定函数yf(x)解析式及反函数存在条件下求其反函数yf1(x)的 解析式。

2.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反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并能在反函数的求解过程中把握函数方程思想。2.3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3.学情分析

3.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知识以及函数与映射的概念及其函数的表示方法,因而在“对应”“映射”“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个对立又统一变量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与大多数已经理解“函数”与“映射”的学生来说,学习与理解本节内容并不算太难。3.2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集合及函数的学习,初步具备了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精神,并且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创新精神较强,但在认知水平以及基础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本课内容学习所表示出的状态会存在一定的差异。3.3学法分析

依照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及高一学生的具体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习能力,在抽象问题的学习中学生要学会遵循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抽象概括出反函数的概念;在概念的引出后,注意运用启发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难的方法。整个过程贯穿“怀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辨证思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4.教学过程设计 4.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以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公式设置两个小问题(1)若v=10千米/小时,经过时间t时,路程s怎么用t表示?(2)若v=10千米/小时,经过路程s时,所用的时间怎么用s表示?然后分析两个函数关系及变量、自变量。这样可以让学生可以减少字母较多的烦恼,并且明确本节的内容是函数内容的延伸,同时研究这个具有实际意义,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4.2 分析研究,导入概念

对于实际问题再进行一般化,举出其他函数如y=3x+6,通过求x再导出一个函数,用函数的概念分析导出的函数x,y的关系式满足是x是y的函数,引出反函数,然后通过对更一般的函数,然后通过对更一般的函数y=f(x)抽象概括出反函数的概念。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函数概念,加深对反函数的理解。4.3 深入研究,揭示实质

对概念再进行分析与一般函数进行对照,按照习惯自变量与变量的表示方法进行x,y互换,并同时指出一般所说的反函数是互换以后的;然后在从函数三要素分析反函数之所以是“反”函数的实质,加深概念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4.4 应用举例,巩固概念

例1是求y2x1(xR,且x1)与yx3(xR)的反函数。通过举例概括出概x1反解1念所给出的基本步骤,并用关系式yf(x)xf后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y)改写yf1(x)最例2是对函数yx进行用概念讨论分析是否具有反函数,然后通过探讨得出何时存在反函数,并给出具体的条件,进而求解其反函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数形结合去分析学生所找出的条件的特点,总结归纳单调函数有反函数的结论(不作证明)。4.5 课堂练习,强化难点

适当练习求反函数的方法及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反函数,巩固反函数的求法,同时可以展示学生中的问题和要注意的地方,以便得到及时解决。这个过程与过程4是交叉进行。4.6 课堂小结,反馈概念

通过小结反函数的概念和反函数的求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补充讲解。4.7 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适当布置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并能进行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4.8小结归纳

通过对反函数概念和性质的小结,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重难点,并使终结阶段的教学更

2为完整,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5.教学设计说明

一次成功的实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锤、堵、获”3个字。会写“育、瓶”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做人要谦让,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课题:

一次成功的实验

2、质疑提问: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什么人在做呢?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教师可以把以上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再读课文,用笔画出不容易读准、读好的.词句,然后反复练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指名读课文,互相评价。

4、课文是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老师板书:实验这前 实验之时 实验之后 每部分重点讲了什么?学生边读边想。

5、组织交流:

⑴ 请三个学生分别朗读实验之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这三个部分。

⑵ 再请三个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部分内容。

三、精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你有哪些已经解决了?

2、组织学生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主要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⑴ 什么人在做实验?

⑵ 又是怎么做的呢?

⑶ 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在交流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演示实验过程的课件。

四、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2、指导观察要求会写的字:

⑴ 引导学生分析“绳、险、俩、堵”这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

⑵ 引导学生分析“瓶、顺”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右一样宽)

⑶ 引导学生分析“育、系、茶、危、索、获”这6个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⑷ 引导学生思考写左中右结构的“激”应注意什么。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即时评价。

五、实践活动

语文期末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练习题 篇8

1、读拼音,写词语。(3分)

là zhú kū shu duàn liàn qīn shí fèi xū

( ) ( ) ( ) ( ) ( )

2、用下面的字各组两个词语。(2分)

( ) ( ) ( ) ( )

誉 蕴 效 虑

( ) ( ) ( ) ( )

3、根据括号里提示的读音或字义把下面各字组成词语。(2分)

残(不完整或剩余的) 革(改变)

重(chóng) 空(kng)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把词语补充完整。(3分)

( )不( )心 ( )兵( )政 ( )崖( )壁

张( )结( ) 专( )致( ) 敛( )屏( )

5、在括号里填上一个能搭配的词语。(3分)

昏暗的( ) ( )的资源 封锁( )

真挚的( ) ( )的书籍 捐赠( )

6、在横线上填写1—2个恰当的成语。(4分)

①今天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考试,铃声响了,我 地走进教室。

②暴风雨来了,霎时间, 。

③小组讨论会上,同学们 。

④我们的`祖国多么美丽,处处 。

7、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祝福,请根据要求写祝福语。(4分)

①在告别母校之际,你祝福你的老师 。

②今年8月8日,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你对它的祝福是

8、在括号里填写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5分)

①六年的语文学习中,我结识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中有

的李大钊, 的周恩来, 的居里夫人,

的少年闰土。

②公路上,一辆辆装满 的汽车, 地开往地震灾区,给灾区人民送去 。

③一( )轻舟荡漾在碧波中,多么美丽的一( )图画。

一次函数第一课时习题 篇9

1.直接用-说法证明下列各极限等式:(1)limxaxa(a0);(2)limxa;(3)limee;(4)limcosxcosa.xaxaxa22xa证(1)0,要使||xa|xa||x-a|xa,由于|x-a|xa|x-a|ax,a|,故lim只需,|xa|a.取a,则当|xa|时,|xa.axa(2)0,不妨设|xa|1.要使|x2a2||xa||xa|,由于|xa||xa||2a|1|2a|,只需(1|2a|)|xa|,|xa|当1|2a|.取min{1|2a|,1},则|xa|时,|x2a2|,故limx2a2.xa(3)0,设xa.要使|exea|ea(exa1),即0(exa1)ea,1exa1ea,0xalnmin{1,1},则当0xa时,|exeaa,取|e|2a|,1故limexea.类似证limexea.故limexea.xaxaxa(4)0,要使|cosxcosa|2sinxaa2sinxa22sinxa2sinx2|xa|,取,则当|xa|时,|cosxcosa|,故limcosxcosa.xa2.设limf(x)l,证明存在a的一个空心邻域(a,a)(a,a),使得函数uf(x)在xa该邻域内使有界函数.证对于1,存在0,使得当 0|x-a|时,|f(x)l|1,从而|f(x)||f(x)ll||f(x)l||l|1|l|M.3.求下列极限:2(1)lim(1x)21lim2xxlim(1x1.x02xx02xx02)22sin2x(2)lim1cosx21sinx1x0x2limx0x22lim2121.x0x222(3)limxaaxxlim1(a0).x0x0x(xaa)2a(4)limx2x2x12x22x323.x2(5)limx22x02x22x33.1

201030(6)lim(2x3)(2x2)x(2x1)3022301.(7)lim1x1xlim2x1.x0xx0x(1x1x)(8)lim13x2x13x2x2x1x1x31limx1(x1)(x2x1)limx1(x1)(x2x1)lim(x1)(x2)(x2)3x1(x1)(x2x1)limx1(x2x1)31.(9)lim12x3lim(12x3)(x2)(12x3)x4x2x4(x2)(x2)(12x3)lim(2x8)(x2)24x4(x4)(12x3)643.n(n1)2nlimxn1n(10)1ny2yyx1lim(1y)x1y0ylimn.y0y(11)limx21x21lim20.xxx21x21mm1(12)lima0xa1xamamx0bnn10xbb(bn0)1xnb.n1a0/b0,mn(13)lima0xma1xmamxbnbn1b(ab000)0, nm0x1xn, mn.x4818/x4(14)limx111/x21.x2limx313x3(15)lim12xx0xx2(32213x333lim12x)(13x13x312x312x)x0xx2)(3213x313x312x32(12x)lim5xx0x(1x)(3213x3213x312x312x)

lim5225x0(1x)(313x313x312x312x)3.(16)a0,limxaxalimxa1xa0x2a2xa0x2a2xalim(xa)(xa)1xa0xaxa(xa)xa2

lim(xa)1xa0xaxa(xa)xa

一次函数第一课时习题 篇10

1、D

2、B(A.寥,意;C.斑,箫;D.瓣)

3、解析: A。A句中“别无长物”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多指贫穷或简朴。B句中“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C 项中“迎刃而解”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D 项中“无可厚非”的意思是不可以过分责难,从句中意思看电视剧虽遭到批评,但作者的创作动机不可以过分批评指责,中间有转折的语气,所以“无可厚非”正确。

4、选C。A.宾语残缺,应为“提高了….能力”;B.重复,删去“左右”;D.不合逻辑,去掉三个“不可”。

5、C

6、A

7、C(谢:谢罪)

8、D(A“见”通“现”,B“卒”通“猝”,C“振”通“震”)

9、A作状语,(B方位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动词;D意动用法)

10、(1)我不能早点任用您,如今紧急的时候才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得分点:您1分;是:这;1分 过:过错1分)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得分点:因:依靠1分 与:结交1分 判断句1分)

11、(1)用间接的方法,通过“夜雨”落在梧桐、芭蕉上的声音,使人想见滴滴答答的夜雨。(4分)

(2)漂泊的孤苦、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怀想。(4分)少一点减1分,答3点得到满分。

12、答案略

13 、①《锁麟囊》调子婉转,戏词富有禅意。② 楼下女人凄惨经历的对她的影响。

③ 母亲对女儿深深地爱与细心地呵护(母亲精心的安排)。(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4 、(1)楼下的女人本来只是偶尔唱唱;在母亲的请求下才天天来唱的;以此为题,更能突出小说的主旨,即母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每点1分,共3分)

15 、语言描写:“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形象地表现主人公内 心的抑郁、烦躁等心情。

环境渲染:“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形象地表现她心情的压抑、失落、绝望等;

心理描写:“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形象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烦躁、痛苦等。

(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综合解答亦可:作者用语言描写(如“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环境渲染(如 “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 )、心理描写(如“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这些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抑郁、痛苦、失落、绝望的心情。(3分)

16、小说塑造了一个为了女儿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深爱女儿的母亲的形象。她文化不高,坚强无私,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女儿上学,读博。但对女儿体贴入微,想尽办法开导女儿,女儿不喜欢评书,她就不再听了,女儿喜欢听《锁麟囊》,她请人天天唱,还用唱戏女儿的经历开导女儿,她用爱救了女儿。(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1)“光临”改为“回到”;(2)“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

《苏武牧羊》第二课时练习题 篇11

苏武留胡(),()又(),穷困()年。_________

渴(),饥(),()北海边。_________

心存(),旄落()。_________

历尽(),心比(),_________

夜在()时听(),入耳()。_________

转眼(),雁群()。_________

白发娘(),红妆(),三更(),两地()?_________

宁(),大节()。_________

终教()心惊胆碎,()。_________

二、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亲爱的老师,我们今后()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忘不了您对我们的辛勤培养。

上一篇: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办法下一篇:营销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