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再认识

2024-07-12

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再认识(精选11篇)

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再认识 篇1

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再认识

奉化市司法局方敬誉

司法行政基层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也是整个司法行政事业的根基所在。努力把基层司法所建设好,把基层司法所各项职能发挥出来,使基层工作活跃起来,对于司法行政机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围绕党的工作中心,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司法所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加快推进司法所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推进我市司法所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司法所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司法所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现有的司法行政体系中,司法所是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担负着具体组织实施基层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直接面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重要职能,是司法行政机关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重要渠道和前沿阵地。

司法所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它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服务保障民生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司法所承担着本辖区普法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担负着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基础性工作,是基层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参谋助手;司法所通过履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开展民间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排查化解、承担归正人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以及法律援助等项职能,发挥着维护基层稳定的重要防线作用;司法所通过组织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对服务“三农”、服务民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起着保障作用。此外,司法所作为基层政法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和综治、信访等部门协作联动,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共同担负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保障法律正确实施、完善基层法治机制的重要使命。

司法所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它是司法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能的组织保障,尤其在指导和依托的社会组织网络体系(包括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等工作网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龙头作用。实践证明,只要把司法所建设好,各项职能发挥好,司法行政工作的基础才能夯实打牢,即所谓基层活则全局活,基层强则全局强。因此,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强化司法所工作,是抓基础、促全局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司法行政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的根基所在,重点所在,希望所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司法所建设,并当作是一项硬任务狠抓落实,力求取得实效。

(二)新形势下司法所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加强司法所建设是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基层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促进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是司法所工作的主要职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新变化,基层各种涉法问题不断增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都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司法所的工作,以满足基层对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日益增长的需求。最近,省委、宁波市委和奉化市委先后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文件,这为司法所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长期以来,司法所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民情,具有运用法律手段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服务改善民生的职能优势。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市司法所建设工作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司法所立户列编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司法所在镇(街道)机构改革中机械地与综治中心合并,职能有所削弱;作为县级市的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所建设面临的困难缺乏信心,有畏难等情绪,抓司法所建设只求面不求本;司法所队伍人员调动频繁,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亟待改善提高;个别地方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工作不能到位,司法所人员被随意抽调,不能保证专职专用,从而影响职能作用的发挥。对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司法所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按省委、市委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司法所建设工作。

(三)大力推进司法所建设的意义

1、大力推进司法所建设,是司法行政机关服务“两创”,服务保障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最近省司法厅先后发出文件《关于司法行政工作服务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保障民生五年行动计划》,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司法行政工作的总战略,也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大局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目前,我市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加快建设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大量出现。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是服务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环节。司法行政工作担负着人民调解、帮教安置、社区矫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职能,在推行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司法所植根基层,直面民生,是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保障民生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积极推进司法所建设,大力加强司法所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两创”、服务保障民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事关全局,我们应该从政治和全局高度,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大力推进司法所建设,为服务“两创”、服务保障民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2、大力推进司法所建设,是加强司法行政自身建设,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工作。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体系中最基层单位,是司法行政大多数职能和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的直接组织者、承担者和实践者,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只有着力将司法所建设好了,司法所的工作加强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了,司法行政工作在基层才有可靠的组织保障,根基才稳固,司法行政自身建设和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服务“两创”,服务保障民生才能落到实处。司法所工作直接为基层党委、政府服务,直接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是司法行政机关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窗口和服务平台。司法所建设和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理解、信任和关心,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尽最大努力把司法所这个窗口和平台建设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好地满足和解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把司法所建设好、作用发挥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开展才有基础,才有后劲,才有作用,才有希望。

推进司法所建设,事关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全局,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加强“两所一庭”建设和省委、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精神上来,以对党和政府高度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司法行政事业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总体部署,精心组织,精心实施,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确保司法所建设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二、司法所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我市司法所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11个基层司法所,有6个经评审考评被评为省级示范司法所,但从深层次看,规范化建设形势并不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司法所机构没有被列入镇(街道)机构序列、人员编制不足、工作压力偏大、人员调动频繁、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工作条件和物质装备不尽人意,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

(一)司法所机构虚设,未能列入镇(街道)机构序列。目前,我市司法所都采用与镇(街道)综治中心合署的方式,虽有司法所的牌子,但实际成为综治中心的一个内设机构,造成职级不确定,人员不稳定。

(二)人员岗位任职时间短,频繁转岗。从我市司法所人员整体结构看,专职从事司法所工作的比例低,11个司法所长,仅今年就有5个被调离或轮岗,绝大部分司法所长及其工作人员参与综治工作兼职过多,有的还联村,造成司法所在位人员少,在岗不在位以及频繁转岗。

(三)人员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近年来,虽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以会代训等措施来提高司法所人员的业务工作水平,但由于缺乏专业法律知识、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时间短,司法业务素质提高缓慢。很多业务工作,司法所只能以应付为主,缺乏创新的基础,工作力度和实际成效不大,个别人员敬业精神不够,对司法所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难以适应现阶段司法行政工作的需要。

(四)管理不顺,考核机制不健全。就我市而言,司法所虽是双重管理模式,但都是以块为主,软硬不一,往往造成工作脱节,这就决定了考核机制不健全,客观上各镇(街道)工作不平衡,主观上存在考核的随意性,虽然每年都实行对司法所工作的考核,但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考核难度大,实际成效甚微。

三、加强司法所建设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一)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加强司法所建设的关键所在 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往往是一项事业成功的关键。我市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宁波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精神,先后召开书记办公会议、市委常委会、市编制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我市司法所建设工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宁波市的总体部署,切实加强基层司法所组织机构建设,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编制,为维护基层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实际,以两办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并将司法所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健全组织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措施和要求。从而为开创我市司法所建设新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收编管理是解决司法所管理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市委、市政府同意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任务特别重的镇(街道)设立市司法局派驻的司法所。2008年先在3个镇(街道)开展试点,今后逐步推开,派驻的司法所统一挂“奉化市司法局××司法所”牌子。这一举措开辟了我市司法所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改变了作为镇(街道)内设机构的管理体制,司法所建设跨越了具有历史性转折的一大步。可以预见。司法所的收编管理可以直接决定其人员的流动和素质的提高,从面上指导到直接控制的重要转变,为实行司法所作为派出机构的管理机制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收编管理后,对司法所实行市司法局和镇(街道)政府双重管理,以司法局为主的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司法所达到机构独立、编制单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科学规范的问题。

(三)提高司法所人员的素质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加强司法所建设归根到底其成效体现在司法所队伍、业务和管理上,体现在司法所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从而保证其职能的落实和作用的发挥。队伍建设是司法所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我市镇(街道)的规模来看,司法所业务工作实际需要3-5名工作人员组成,才能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人员保证才能真正实行所长负责制。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问题,要建立健全以基本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培训制度,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业务技能教育和知识更新教育。要紧密联系司法所的具体职能,着重在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基层依法治理和法律援助等作为主要内容进行,重点突出人民调解案件的受理、调处技巧、调解协议制作、卷宗归档等业务知识作为培训重点,为服务保障民生,维护基层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四)完善司法所人员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使命

要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行政队伍的要求,通过各种教育载体和活动,大力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作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等,不断增强队伍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开拓创新,努力进取,着力提高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争创新的业绩和新的作为。

要建立健全“严把入口,畅通出口,管理严格,充满生机”的人员管理机制,认真贯彻司法所新录用干部的规定,严格用人标准、考录程序以及审核、任免权限,规范运作,公正、公开、公平地择优录取。要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措施,对于不称职、不合格、不适应从事司法所工作的人员,要坚决调整和清除。

要建立健全加强司法所管理的各项制度,强化司法所内部管理、行为规范和目标管理考核,制定切实可行的司法所人员守则、接待制度、文明用语制度、值班制度、内务卫生制度、廉政建设制度、工作目标制度等,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司法所人员的行为。要建立健全绩效并重的考核机制,在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司法所人员目标管理考核与公务员考核相结合、平时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司法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服务“两创”、服务保障民生、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尽快造就一支能适应形势需要的高素质基层司法行政队伍,把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OO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再认识 篇2

根据国际办学理念和新型“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反思。学校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不能只考虑教师是否有某专长,而不顾及学生兴趣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求,不能背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宗旨和本质。学校要将学生需求与教师专长有机结合,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考虑。这是我们在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时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为此,我们确定了学校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结合社会需要和教师的专业特长,科学而稳妥地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为此,我们对校本课程进行了再设置和再开发。

一、校本课程的再设置

在反思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课程内容必须融合“课本世界”“生活世界”的设计思想,将“小公民楼”“创设为“未来公民素养实习场”。同时,以“社会文史类课程群”“科学生活类课程群”“动手创新类课程群”“艺术体育类课程群”等作为课程结构,组建了由115名学生组成的讲解队与由64名家长组成的讲师团,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的课程不仅关注知识、能力方面的拓展和延伸,更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二、校本课程的再开发

1. 社会学习系列

(1)人类与自然课程

学生在生活中,除了文字,还经常会接触到图示。会看图示是一项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因此,我们在校本课程中加入相关的教学环节与练习环节,培养这一能力。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地将相关资源提供给学生,一方面进行视图的能力训练,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知识。如教师在教学生学看地图的同时,在模拟地图上标出地震带、火灾区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从地壳运动、大陆板块的角度明了地震、火山的原理,并引导学生就相关的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实验等方式进行探究。

(2)生活与礼仪课程

我们专门开设生活和礼仪课程,教给学生烹饪的基本技能,如在“小厨房”“小餐厅”里,学生在“厨师”的指导下,学会操作厨房电器,学会掌勺拿锅,切洗烹饪。通过小餐厅里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学习用餐礼仪,通过在小餐厅里的实践演练,学会规范用餐,培养优雅的举止。同时,学生还从中学习服务礼仪,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句话,即进厨房——学学家庭生活小技能;进餐厅——品品自主生活快乐多;走出去——练练为人服务小礼仪。

(3)创新实验课程

我校创新实验室里面摆放的工具、材料都是开架式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由选择。他们在教师的组织下自己独立设计或合作制作,还可以比比实验质量的高低,分析其中的原因,进行跟进修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悟出科学道理。显然,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既非仿作性的手工课,也非单纯的劳动技能拓展课,而是在设计、制作、测试、分析与比较的过程中,融拓展与探究为一体的新型校本课程。

2. 生活学习系列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学生在生活中的经历往往是书本中没有的,如能将其进行筛选、整合,这些都将是宝贵的校本课程资源。我们让学生们成为“学习共同体”,以互动、融合等多种形式,将这些内容融进校本课程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1)整合生活资源

校本课程的设置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应能及时依据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活动。比如,每年每季都会出现流感、腮腺炎等传染病流行的情况,学生们都有亲身的体验与经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生病的感受,找找生病的原因,说说医治的经历。教师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讲解疾病的传播方式、病菌的种类、基本的卫生习惯……这样既能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明白简单常用的医学知识,又能有效促使学生养成卫生习惯,增强防病意识。

(2)衍生科研课题

我们结合市级课题“从饮食、体锻入手改善学生单纯性肥胖的研究”,从学生最本质需要出发,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午餐食品厂,去学校“小公民楼”内自制小点心,结合品德与社会课自己制订营养食谱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习食品营养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这样由教育科研课题衍生出来的课程学习,令他们受益一生。

我们还结合课题调查,了解一般小学生营养需求,同时,选取个案,了解个别家庭膳食情况、食蔬果的习惯,并邀请上海市儿童医院的营养师参与此课题的研究,帮助指导课题组的成员分析学生三餐饮食对单纯性肥胖的影响,提出食用相应的蔬菜水果的建议,为干预或防治儿童单纯性肥胖,提供科学性的建议和指导。课题组还为需要帮助的学生开出有针对性的“锻炼处方”等。

(3)拓宽学生眼界

对于生活在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小学生的培养,我们的目光不能仅局限于本土,应该面向全世界。所以,校本课程从拓宽学生眼界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学校之外的广阔世界。

我校处在上海市中心城区静安区,这里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许多人文印迹,我们在校本课程中融入了相关内容。

比如,了解“静安寺”,熟悉静安的街道、名人故居;画画、拍拍“我眼中的静安”,让每一位学生拍摄下自己学习、生活过的地方,记录他们在静安区度过的五年小学生涯,在脑海中留下“静安”印记。也许,对于他们一生中经历的其他城市、其他地方,他们都会以同样的方式去了解,去记忆。

又如,未来汽车课程。科技的迅猛发展牵动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汽车文化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汽车作为一件融科技、文化为一体的“艺术品”,集中了许多科学领域里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将这一内容引进校本课程中,能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未来汽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科综合发展的平台,让现代生活走进了课堂,学生用各类学科知识解释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现象,学科互利共荣,更是“学与用”的统一。该课程以主题系列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汽车的世界,帮助学生通过鉴赏汽车的外型美,学会品味现代商品的时尚美;通过自制四轮小车,培养动手实践能力;通过科学小实验,初步了解汽车设计的科学原理;通过对车辆行驶安全的认识,明确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通过绘制未来的概念车,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4)继承弘扬传统

我校自1930年由陈鹤琴先生创办以来,一直有着鲜明的培养目标,尤其在技能方面强调“三个一”: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篇好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才观的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我们传承发扬这一精神,进一步落实学生“八会”技能指标,即“会写一手好字”“会说日常英语”“会读、说、写、算”“会常用的计算机操作”“会一项美术技能”“会一项音乐技能”“会一项健身技能”“会一项劳动技能”。我校按年级分段强化,将教学内容及训练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贯穿在学生学校学习的五年时间里,并排入课表,利用全校俱乐部及社团活动训练巩固。

(5)融入生命科学

我们所指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我们是通过开展生命活动进行教育的,如每学期的消防演习,“小公民楼”的自救自护体验,“心灵港湾”探访活动等都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高生命质量、认识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再认识 篇3

认识一:学校文化是让校园有“魂”

学校文化应该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思想。

作为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主要是外在形式上的体现,如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物的风格设计、教学设施设备的功能性和先进性、校区及周边的绿化、美化和人文景观的设置等。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包括师德师风的建设、校风学风的培植、校园环境的整治、行为习惯的陶冶、形式多样的活动、张弛有序的氛围、严禁向上的风气等等,这都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课题。杭州萧山银河实验小学的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七幢大楼连缀成北斗七星的格局,并分别被冠于“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楼之名,而且每幢楼都有其深刻的寓意。校园的建设格局就像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纯真、快乐与勇气。这样的校园,学生置身银河便是置身故事,置身人性的美好中。它不仅是一座学校,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所以,探究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灵魂”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而不是生拉硬扯,这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认识二:“软”文化比“硬”文化更重要

近来“学校文化”一词,频繁出现在东胜教育界各种场合与交流中。通过学习和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强烈的感受到,学校文化绝不仅仅是校园内人文景观的美化和警句标语、名人画像的外现包装(即“硬”文化,形象文化)。它更应该是学校内在品质与观念在师生行为中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传统与风尚在整个校园内的一种自然流露(即“软”文化,行为文化)。比如:在东胜五小,大家都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责任,在校园内产生一种积极的行为导向。虽然学校不签到,但每个人都是自觉的,而不是停留在制度的监督约束之下的;虽然校园简陋设备残缺近似蜗居族,但每个人所表现出的是自信与大气,教学质量很高,操作信息技术能力很强;虽然考核等业绩不张榜不排名,在会议上听不到批评声,但每个人的团队意识很强,形成你争我赶又不失和谐的局面……拿我们校长的话说是“硬件不硬,软件也不软”。大家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感到充实与快乐,在艰苦付出的过程中获得成就与幸福。大家的这些行动汇集起来,形成的这种风气和氛围,催人敬业奉献、认真负责,自觉把工作做好;使人勤学好问、不甘落后,最大可能地展现出自己的价值;让人团结友善、互相理解,真正体验到助人为乐的感受。这样一种很有个性的氛围与风气,就是学校优良文化的软实力。它是学校人心所向的,师生发自内心认同的,全体师生员工自觉力行与维护的。它在学校发挥着凝聚人、规范人、激励人的作用,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统帅。正如钱钟书大师所言:所谓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只有积淀了富有内涵的学校软文化才有传承的价值。

反思:文化建设的路上,我们该如何走下去?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校文化对学生和教师成长的重大影响的确重要。担负教育的我们,面对这高尚而又沉重的话题,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有人欢喜有人忧,磨刀霍霍者有之,生搬硬套者有之,按兵不动者有之,随波逐流者有之……在这条路上,我们该如何走下去呢?

首先,我觉得需要且行且思,避免贪功浮躁。无论是草根形成还是顶层设计,都应该是春风化雨式的滋润和熏陶;达到应有的坚持,要发扬一种长期积累和保持的习气。如果大家为了文化而文化,一拥而上,搞疲劳战术,没有条件也要上,追求轰动效应,追求即时功利,那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诸如“校园文化”刚提出,“某某文化”就问世,“文化校园”的早产儿一夜之间比比皆是……表现出明显的贪功浮躁习气,走向贪功浮躁,就会成为炮制,成为作秀和炒作,丧失了发展的根本。

其次,需要全员参与、因校制宜。“全员”可以包括学校的全体师生、专家型家长、上层建筑的专家指导团。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广开言路、挖掘取舍,让全员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有自主参与的时间、空间、机会。例如某中学设有“学校发展金点子”办公室,大家随时随地可以向学校提出自己的发展建议,点子被学校采纳,还可获得有意义的小礼物。这种高效务实的行为文化是在采纳来自各个层面不同的意见后创设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

因校制宜则是挖掘学校的传统优势,与时俱进,找准切入点。如上虞金近小学充分挖掘童话作家金近的人文资源,竭力营造童话化的教育氛围,构建了“小鲤鱼,跳龙门”这一极富本校特色的学生素质评估体系,学校每周开设两节童话课,推出了校本教材——《童话红黄蓝》,营造了“读童话,讲童话,写童话,唱童话,画童话,演童话”的学校文化。

在文化日里举行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和阅读活动。比如“法兰西文化日”是以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诞生日确定的,在活动期间,全校掀起一场“阅读都德”以及“阅读法国”的校园活动。这样做的初衷,李希贵校长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风光不再,尤其是网络、多媒体的出现,书籍的地位已经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引领孩子们读书成为校园里的重要使命”。

因此,我们避免在模仿中丢失一所学校个性化的精神和追求,丢失学校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因素。当我们面对千人一面,千校一风的景象,那何止是一个心痛了得。

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总结 篇4

为推动我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我们严格按照《河南省司法所范化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我市的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队伍建设和各项业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司法所国债建设项目为基础,全面推进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积极为司法所配置各类办公设施。截止2008年底,我市前4批67个国债司法所建设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占全市司法所总数的86%,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此基础上,我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利用新所建成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资金,在几年的时间里,为司法所配备了新的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条件好的县(市、区)还为司法所配备了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现在我市78个司法所拥有汽车20辆,摩托车28辆,电脑80余台,极大的提高了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统一规范司法所标识,全力打造司法所新形象。司法所标识直接关系司法所的外在形象,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司法所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业务开展。我们将司法所标识工作作为规范化司法所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年责任目标进行考核,下发了《关于司法所标识统一规范使用有关情况的通知》,确保工作开展有标准、有督导、有落实。同时,进行了认真自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限期进行了整改,目前我市78个司法所全部悬挂了新的标识、标牌,对树立我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良好形象、提升社会认知度、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以全面提升司法所工作人员水平为目标,不断加强司法所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为司法所配齐、配强工作人员。2004年,在我们的积极争取下,市委、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司法所人员编制不少于2-3人,司法所所长要享受副科级待遇,这对我市的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起到的极大的促进作用。截止目前,我市78个司法所现有工作人员145 人。其中,11名司法所长享受了副科级待遇。

二是大力开展司法所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工作。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强司法所工作人员素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市司法局每年举办一期针对全市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培训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设,各县(市、区)司法局严格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录用司法所工作人员,并坚持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业务培训。目前,在全市已经形成了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素质较高的司法所工作人员队伍,司法所工作人员从未出现违法违纪案事件。

三、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为契机,深入推进司法所各项业务建设

(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今年1月1日《人民调解法》正式实施后,各司法所在街头、集市等人员集中场所,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横幅、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人民调解法》的基本内容和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方便、快捷、不收费的特点和优势,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人民调解法,提高了人民调解的社会认知度。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宣传活动中共设立咨询台90余个,解答法律咨询2400余人次,展出版面350余块,散发宣传资料19000余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是积极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四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为贯彻落实《xx市开展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工作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司法局积极探索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四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Xx司法局印发了《关于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联动构建大调解格局的意见》,在坚持依法调解与以德调解、引导调解与当事人自愿调解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大力实施“四调联动”,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司法行政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协作联动”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新格局。Xx印发了《关于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四调联动调解机制的意见》,在xx、xx、xx等乡镇开展四调联动试点,整合相关部门力量,搭建了统一受理群众诉求和调处矛盾纠纷的新平台。卢氏县司法局启动了人民调解组织参与检察院委托调解、派出所委托的治安案件中的民事赔偿调解、乡镇政府交办的各类纠纷调解等形式,强化了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配合。

(二)加强刑释解教人员服务管理,确保社会大局安全 一是积极推进安置帮教工作信息化管理。安置帮教的具体工作主要由司法所来完成,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启用以来,我们始终把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培训作为一项工作重点,每年坚持对司法所工作人员进行软件操作培训。目前,我市各司法所均建立了服刑在教人员员信息数据库和刑释解教人员信息数据库,初步实现了安置帮教工作信息化管理。今年司法所共核查服刑在教人员信息2932人。

二是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重点帮教对象”的管理。在“重点帮教对象”出监所时,严格按要求实行“必接必送”。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人员,将其列为重点人员管理,逐一建档,制定管控方案。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刑释解教人员“重点帮教对象”129人,其中监所送回16人、由司法所接回104人、公安机关落实管控6人。

立足基层狠抓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篇5

1、采取有力措施,做到“四抓并举”。一是抓认识。组织学习上级有关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指示精神,通过与人事、财政等部门反复讨论、赴先进单位实地考察、专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就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形成共识。二是抓试点。该区于2002年初,在东善桥镇进行了试点,由该镇政府专门拨款建一幢二层楼房,作为司法所办公用房。区司法局组织资金和人员帮助该所进一步加强了硬件建设,完善软件资料和内部管理。在此基础上,由区政府在东善桥镇召开了全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均到会做了重要讲话,各镇、街道分管领导参加会议。三是抓推广。将全区分为5个片,由局领导带队,与所在片的镇(街道)领导进行协调,从落实司法所的办公用房入手抓规范化建设。同时,组织司法所长到进度快、工作开展好的司法所参观学习,查找不足、相互促进。四是抓宣传。通过xx电视台、xx广播电台、xx日报社等新闻媒体,连续播放、刊登司法所的性质、职能及职责,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了解司法所,支持司法所的工作。

2、对照上级目标,实现“四个规范”。一是人员配备规范。该区司法所专项司法行政编制41名,在对原有19名司法助理员进行确认的基础上,区司法局与各镇(街道)党委协调,将5名符合条件的行政人员转入司法所,对行政编制缺额人员,由人事部门统一向社会招考了17名公务员。又由每个镇(街道)聘用1名非行政人员、司法所自聘1人,充实了司法所力量。通过努力,基本做到一般镇达到4人,较大镇达到了5人,并指导司法所对所有人员进行分工,落实岗位职责。二是硬件建设规范。各镇(街道)在机构改革任务繁重、办公用房紧张的情况下,纷纷调配办公室,共出资70余万元将办公室装修一新。全区20个所办公用房由过去的700多平方米增加到2460平方米,房间数由25间增加到85间。平均每个所123平方米,设置所长室、调解室、档案室、办公室和“148”接待室,彻底改变了基层司法所“一人一桌一把锁”的落后局面。为完善硬件配置,该局专门投资60多万元为各所配备了办公桌椅、学习柜、文件柜、电脑、打印机和传真机以及电视、录音机、照相机等法制宣传器材。三是软件建设规范。在公示内容上,统一制作了公示牌,将各项职能、办事程序及监督电话全部上墙公示;在内部管理上,统一制定了内部管理制度,分为会议制度、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内部管理四大类;在工作台帐上,投资近3万多元,印制了21套业务开展登记资料,并对资料的登记、装订、归档提出了明确要求。四是队伍管理规范。该局不断完善队伍管理措施,制定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年底述职评议、考核监督等项制度。同时,组织人员对司法所长进行全面考察,广泛征求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意见,召开由部分村(居)委会、厂矿企业、政府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对各司法所长的德、能、勤、绩、廉进行了综合考评,正式任命第一批所长及负责人。

XX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自查报告 篇6

根据《省级规范化司法所评选细则》要求,结合XX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组织建设

XX司法所为XX司法局派出机构,由XX机构编制部门正式行文批准,机构独立,编制单列,由XX司法局主要管理,XX镇人民政府共同管理。

自查得分:15分。

二、基础建设

XX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时间为2009年12月,拥有独立办公用房,面积为127.8m。功能分区明显,接待大厅、调解室、档案管理室科学布局,方便办事。司法所外观及室内标识符合《四川省司法所外观及室内标识规范要求》的要求,门头、标牌、标识醒目规范。办公设备齐全,能满足各项工作的办公需求。司法所信息化进程迅速,现已接通司法专网,四川省司法行政工作平台使用顺畅。

自查得分:30分。

三、队伍建设

司法所负责人的任免调动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办理。司法所现有3名工作人员,其中政法专编1人,辅助人员1人,兼职人员1名。司法所严格落实考勤制度和考核管理制度,在岗率为100%,无擅离职守情形发生。坚持学习,加强

2教育培训,司法所工作人员全年自学法律知识不低于48学时,参加上级组织的集中培训累计超过90学时。

自查得分:30分。

四、业务建设

所内制度完善,建立健全了请示汇报、业务学习、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奖惩等各项制度;坚持所务公开,在醒目位置设置了锁屋公开栏,工作人员照片、联系方式、去向、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均上墙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工作档案记录完善,可追溯,可查证,坚持做到一案一档。熟练使用办案系统,资料信息录入完整,网上办理流程通畅便捷。

对“任务驱动”的再认识 篇7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获得学习的能力。由于这一特性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然而,综观各种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它并不如想象中有效。究其原因,并不在教学方法本身,而是教师对“任务”的认识不够。

1.“任务”含义不明确

不少教师认为,任务就是教材中的知识点,或者是教师为了教授这些知识点而设计的一个个练习。常常听到教师在课堂上说:“下面,我们完成第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表面看来,课堂上的“任务”很多,可实际上学生对这些“任务”的理解仅是完成了一次次的练习。出现这样的情形多是因为教师没有深究“任务驱动”的内涵。如什么是“任务”、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包含了哪些要素、要“驱动”的是什么、驱动力来自何处……这些问题不解决,任务驱动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任务”来源不实际

不少教师为了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不考虑实际情况,硬是生造出了“任务”。例如,有教师在Word排版的教学中,为了把需要训练的知识点凑在一起,提出的任务是编排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版式和多种字体、字号及格式。这就属于典型的臆造任务。试问,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任务要我们去完成吗?这种不具备实际意义的“任务”,如何驱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任务驱动”过程不完整

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时,往往只注重任务的布置和完成,而对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任务分析”未加涉及。学生缺乏对任务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完成任务需要有什么样的知识准备,对任务涉及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中哪些是已经掌握的、哪些是陌生的一无所知。学生在面对任务时毫无头绪,又怎么能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呢?

4.“任务评价”走过场

每项任务完成后,师生都应该有个交流、评价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看清自己作品的成功与不足,进而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很多时候教师都把评价当做过场,往往是简单演示几位学生的作品,不痛不痒地夸奖几句就草草了事。即使是被评价到的学生,对自己任务完成的质量如何、完成的程度也心中无数,更不必说大多数没有被评价到的学生了。这自然也会影响到任务驱动的实效。

5.“任务进阶”环节缺失

“任务进阶”属于巩固和提高的环节,是对有能力完成进阶和更高层次任务的学生提出的,从而实现分层教学、巩固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但不少信息技术课堂中不管任务完成得如何,下课铃响就标志着任务结束,从此不再提及。学生即使在课堂上掌握了部分操作要领,由于得不到复习巩固与应用也很快遗忘了。

对“任务驱动”的再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之所以没能取得预想中的效果,是因为我们对“任务驱动”还没有真正认识和正确运用。

综观其传承,任务驱动实际发端于古老的“学以致用”以及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学中做,做中学”教育理念。近年来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进一步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要达到对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通过聆听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去感受和理解。这便是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建构”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的事件或问题就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由于要以真实事件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案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并逐渐演变成了更通俗易懂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即以任务为“锚”,任务的提出即为“抛锚”,任务的解决即为“起锚”。也正是因为这种演变,使得不少教师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任务驱动,从而步入了以上所提到的种种误区。

“任务驱动”的实施方法

从“任务驱动”的特性我们可以知道,其完整的过程至少应该包括“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汇报—任务进阶”五个阶段。

1.任务提出——任务驱动的前提

新课程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积极主动”究竟靠什么来“驱动”?显然不是靠教师的布置,而应来自于任务本身的“内驱力”。因此,一个任务的提出,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也就是说,任务必须源自学生的生活和体验,必须具有真实性。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例如,在“建立超链接”的教学中,我们不要急于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超链接”,而是先让学生讨论“网络和传统媒体哪个更有吸引力”,很自然地得出使用“超链接”从网络中获取信息更便捷、信息量更大的结论。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建立自己的“超链接”的任务。这样的任务由于是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下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提出的,自然就具备了“内驱力”。

2.任务分析——正确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任务需求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任务中可能会包含哪些知识点,大致需要用到哪些方法、哪些步骤去完成任务。其中哪些是已经学过的知识,还有多少是未知的、需要探究的。任务分析的过程也是任务规划的过程,只有明确了这些需求,做出了正确的规划,才能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小报制作任务。在这个任务实施之前,我们必须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样品小报中的各种信息,即它由哪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文字处理软件中如何实现,哪些是我们熟知的知识,哪些是我们必须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究来掌握的,对这些未涉及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习得,如何进行分工合作。这些任务分析完成后,学生对接下来该如何做已经胸有成竹,自然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个能力有很大部分指的就是分析问题的能力。任务需求分析便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如果学生不会对任务需求进行分析,他就不可能对所要实施的任务做到全面了解,自然也就无法知道完成任务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3.任务实施——任务驱动的核心

这个环节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阶段。在前面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已然心中有数,对一些需要合作探究的内容也能做到明确分工,自然便能直奔主题,事半功倍了。在这个环节,教师处于巡视状态。巡视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单独的指导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进阶任务,促使他们去探索、去主动学习。这个环节是分层教学的最好时机,也是教师备课时对学生能力预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备课中这个环节做得好,就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在同一堂课上都有所提高。

4.任务汇报——对任务完成质量的检验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任务的完成情况如何都可以在任务汇报环节中得到检验。因而,在任务驱动的课堂中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并在交流评价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则可以起到点拨释疑的作用。除了对学生应用技术的评价外,还应从人文角度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表达力等做出评估,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强化“作品为思想服务”的意识。

5.任务进阶——对任务的拓展和提升

这个环节是对教学任务的提高,通常是在课堂小结中进行。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对任务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一方面可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增强任务的完成,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外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信息作战的再认识 篇8

【关键词】信息作战 电子战 网络战

【中图分类号】E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189-02

一、什么是信息作战

美军对信息作战最新的定义出自于美国国防部的联合出版物JP3-13。美军将信息作战定义为:“综合利用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心理战、军事欺骗和作战保密等核心能力,在特定的支援和相关能力配合下,影响、破坏、扰乱和剥夺敌方人工和自动决策能力,同时保护己方的类似能力。”美军认为,信息作战不仅是电子战和网络战,还包括心理战、军事欺骗和作战保密等。纵观美军信息作战条令发展,2006年之前,其关于信息作战的定义可以说时常有变,但是自从2006年在JP3-13中提出信息作战的最新定义之后,变动就很少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军对信息作战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候,研究借鉴美军的信息作战理论,对指导我军信息作战理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军对信息作战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信息作战内容的划分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种:“两战说”、“三站说”和“五战说”。简而言之,“两战说”认为信息作战只包括电子战和计算机网络战,即所谓的“网电一体战”;“三战说”是在“两战说”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心理战;而“五战说”则在“三战说”的基础上加入了情报战和信息设施摧毁战。

无论是“三战说”还是“五战说”,都对信息作战的要素和最终目的的理解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军信息作战的发展。因此,深入剖析认识偏差之后的深层原因,对信息作战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作战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

目前我军对信息作战存在众说纷纭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信息作战的复杂性

作为一种新兴的作战样式,信息作战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美军认为:信息作战不仅仅是电子战、网络战,还包括心理战、作战保密、军事欺骗、物理摧毁、公共事务、民事活动等一系列复杂的内容,涉及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三大领域,分为影响性、进攻性和防御性三种样式。因此,要想完全透彻的认清信息作战的本质,具有一定难度。

2.认识问题的片面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在认识一个新事物时,一般只关注到自己原来熟悉的部分,因为较容易理解和很快适应。对其他行业的观点,存在不管不问的现象。这种固守自身而懒于创新的现象普遍存在。用“盲人摸象”来形容人们对信息作战的认识尤为恰当。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棵树;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就说大象像条蛇;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体,就说大象像堵墙。这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现象是由于对信息作战认识不全面而造成的。

3.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的,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我们也要客观的去看待在信息作战理论研究中所出现的差异。如今的众说纷纭只是在信息作战理论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然而,笔者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经過不断的讨论和研究,人们对信息作战的认识必将归为统一。

三、我对信息作战的认识

我觉得在信息作战认识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信息作战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决策,不管是人工决策能力还是自动决策能力。

从美军信息作战条令的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出信息作战目的的演变。1998年版的JP3-13将信息作战定义为:“信息作战包括为影响敌方信息和信息系统、同时保护己方信息和信息系统所采取的行动。”同时,1998年美国空军对信息作战的定义是:“为获取、使用、保卫或攻击信息和信息系统而采取的作战行动。”当时美军对信息作战的目的都是停留在影响信息和信息系统上,显然具有局限性。因为信息作战的焦点并不仅仅是信息和信息系统,它还包括这些信息和信息系统影响下的决策。任何影响信息和信息系统的作战行动,包括在OODA环中,其最终目的就是影响决策。

2.影响决策的作战行动,并不都是信息作战。

很显然,信息作战最终目的是影响决策,但影响决策的作战行动,并不都是信息作战。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但也易被大多数人混淆。以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例,按照信息作战的定义,诸葛亮成功的运用了心理战、军事欺骗和作战保密等信息作战核心能力,改变了司马懿的决策。但这究竟算不算信息作战呢?显然不是。因为诸葛亮并没用综合利用电子战和网络战这两大信息作战核心能力。如,如果一发炮弹击毁了敌人的指挥控制中心,亦或是击毙了敌指挥官,从而影响了敌人决策,那么这次作战是不是信息作战呢?显然也不是,这个案例和上个例子一样,都没用综合运用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军事欺骗和作战保密等5大信息作战核心能力。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军通过电子战压制了敌人的电台使其部队之间通信受阻,通过网络战窃取了敌军重要情报并利用网络向敌军散发错误命令,诱使敌军做出预想中有利于我军的决策,并且此次军事欺骗都处于严格的保密计划之中,那么我们就可以称这次作战行动为信息作战。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定义,信息作战核心能力中的核心是电子战和网络战呢?笔者认为可以。任何不涉及到电子战和网络战的作战行动,哪怕心理战、军事欺骗、作战保密等作战能力运用得再好,也不能称之为信息作战。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诸葛亮空城计等古代一系列战役不能称之为信息作战。那么,仅仅利用电子战和网络战这两种手段,达到影响敌军决策能力的作战行动能否称之为信息作战呢?笔者认为不可以,或者说那只是狭义上的信息作战,即网电一体战。信息作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的电子战或是网络战只是信息作战在实现影响决策过程中所需的必要手段,只有将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军事欺骗和作战保密等核心能力综合利用,我们才可以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信息作战。

严格区分信息作战的范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美军当前对信息作战的定义很好的解决了将信息作战狭隘化或广泛化的问题。如果将信息作战定义得过于狭隘,如信息作战就是网电一体战,那么信息作战过程中各能力要素之间的协同、因果关系链的演变将会被忽略,从而使信息作战的能力大打折扣。如果将信息作战定义得过于广泛,如将信息作战定义为综合利用信息来影响敌方决策能力,那么任何人类当前的商业斗争亦或任何古代战争都可称之为信息作战,这很显然不利于人们把握信息作战的特质。同时,将信息作战定义得过于广泛将加剧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地盘争夺战,这也不利于信息作战的健康发展。

3.信息作战的力量可以是多样化的,但其核心力量却是确定的。

美军在JP3-13中将信息作战的能力划分为4种,即核心作战能力、相关能力、支援能力和其他支援。严格区分信息作战的能力对消除地盘争夺战并将信息作战可操作化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既然计算机网络战、电子战、心理战、作战保密和军事欺骗是信息作战的核心能力,那么与之相关的网络战分队、电子战分队和心理战分队就是信息作战的直接力量。如此划分力量,有利于信息作战在部队的实际发展。设想,如果信息作战部门在组织信息作战时自身没有可直接运用的力量,所有的力量运用都要通过协调,势必影响信息作战的效率,也不利于应对突发情况。因此,笔者建议将电子战部队、网络战部队和心理战部队直接划分到信息作战部门下。

当然,仅仅拥有以上三种力量想要进行一场信息作战还是远远不够的。除了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心理战、作战保密和军事欺骗等核心能力,信息作战还需要特定的支援和相关能力配合,才能最终达成作战目的。然而,诸如信息保障、物理安全、物理攻击、情报等相关能力是要信息作战部门向上级或其他部门协调而来的。针对物理攻击、情报、军民关系活动等相关能力,信息作战部门无需相应的作战力量,而只是通过上报力量需求,由上级统一协调来完成。而自身只需掌握电子战部队、网络战部队和心理战部队。这就很好的避免了因所涉及的力量太多而导致的地盘争夺战,既很好的开展了工作又避免了冲突。

同时,我们在制定信息作战方案时,不要拘泥于到底有哪些力量是属于信息作战的。我认为,只要其能够达到我最终作战目的,任何力量都可以被我所用。无非是属于我的我直接运用,不属于我的通过协调再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圆满的完成信息作战任务。

4.信息作战是一长串具有因果关系的行动,而不仅仅是某一次直接行动。

认识到信息作战是间接行动而非直接行动对理解信息作战计划制定很有必要。我们在制定信息作战计划时,不要试图通过一次行动来达成最终作战目的。相反,负责信息作战的人员需要通过不间断的情报搜集和效果反馈来决定是否需要修订或重做信息作战计划。信息作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反复再反复的过程。其对信息的依赖性和建立一个完善的作战效果评估系统是其他作战样式所不能比拟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我军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重新认识什么是信息作战对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缩短与世界强国的差距,我们必须尽快确定一个正确而统一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减少弯路,赶上这次新军事变革。

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再认识 篇9

感谢您们亲临我县对规范化司法所建设进行工作指导,在此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我们县开展规范化司法所建设情况作简要的汇报,也请各位领导和同仁们多提宝贵意见,以期共同交流。

一、基本情况

**是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一个多民族自治县。总面积2160.20平方公里。全县辖四乡两镇两农场,74个村民委员会。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16.432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7.34万人,占总人口的45%,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2.26%。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4502万元,财政总收入4230万元,总支出17105万元,收支严重不平衡。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社会发展程度低,经济发展缓慢,属典型的边、山、少、穷的地区,是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攻坚的贫困县。

我县司法局目前内设6个职能股室,下辖7个基层司法所,1个下属事业单位(县公证处)。核定编制30名,实有人员27人。各基层司法所始建于1997年12月,是在原有乡镇司法办的基础上建立的,乡镇司法助理员原隶属于乡镇人民政府。自1997年司法所成立后,就对司法所进行了收编,规范管理体制,明确了司法所为司法局的派出机构,隶属于县司法局,业务指导和人事管理直接由县司法局负责。2002年,根据省委、省政府两办48号文件精神,在县“三定方案”中确定乡镇司法所长为副科级领导职级。七个司法所均配备了所长。现有司法助理人员12人,有专兼职法律服务人员16人。

二、我县规范化司法所建设所做的工作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政法委关于加强“两所一庭”建设和《司法部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抓住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对中西部政策倾斜的机遇,多方协调,把司法所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基础性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基层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司法所事业发展。经省发改委、司法厅和市司法局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我县的规范化司法所建设于2004年开始启动,长河所是第一个建设的规范化司法所项目。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长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我们的努力,司法所于2005年3月动工兴建,8月份主体工程竣工,9月份经过验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07M2,达到了省、市规范化司法所标准,总投资28万元。

在此项工作中,我们做到,一是加强领导。在项目申报的前期,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狠抓工作的落实。二是多方协调,用好有限的工程资金。在工程的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多方协调,局领导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多次与乡镇党委政府联系、协商,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长河镇政府承诺,无偿提供建设用地,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使司法所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三是完善司法所的配套设施建设。在司法所主体工作完工后,经局党组研究,本着“建一个所,像一个所”的原则,加强请示汇报,积极筹集资金,进一步完善司法所配套设施的配置。为司法所配备了交通工具、电脑、办公桌椅以及环境的绿化美化等。目前,司法所的软硬件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司法行政工作在基层得到明显提升,在矛盾纠纷的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等工作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三、当前和下一步工作

在当前和下步工作中,我们在规范化司法建设中,重点是将加强:

一是深入贯彻全国司法所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司法所建设事关司法行政改革发展的全局,我们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上级精神,把司法所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已经建立司法所的地方,着重于抓好巩固和提高,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制度,提高装备水平,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措施,全面活跃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没有建立司法所的地方,着力抓好建设项目的调研和上报工作,多方筹集资金,克服种种困难,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按标准、按要求把司法所建设好。坚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争取发改局、财政、建设等部门的支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司法所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要进一步加强基层业务建设。我们将紧紧围绕司法所各职能,集中精力抓好业务建设,不断提高司法所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积极拓展工作领域,创新整合基层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活跃基层工作的新路子。将业务建设同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对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认真研究指导司法所开展工作的意见和措施,大力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大对司法所业务工作的考评、宣传和表彰力度。

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再认识 篇10

根据塔地司传【2011】38号文件要求,额敏县司法局受地区司法局安排于10月10日至11日由额敏县司法局分管局长带队基层办负责人为成员,对乌苏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复查复验。检查以全部10个自治区级规范化司法所,以《自治区级规范化司法所复查复验考核标准》为标准,对被检查的司法所按规定逐项考核打分,在检查过程中实事求是、严把尺度。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乌苏市司法局高度重视规范化司法所建设,始终抓住既定工作目标不放松,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督促和指导司法所相继建立健全了政治和业务学习制度、岗位目标责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司法所开展和指导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基层法律服务等工作的一整套规范性工作流程;通过培训,提高了司法干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实施司法所国债项目建设和下发中央政法补助专款装备,改善了司法所的办公条件和装备技术水平;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和制度建设、文档资料等软件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总体上看,当前乌苏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态势,现有10个司法所基本上达到了省厅确定的标准,实现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目标。

二、检查结果。检查小组根据考核结果,经集体综合评

定,复查复验的10个司法所被评为优秀、合格二个档次,具体为:

优秀:八十四户司法所、西湖司法所、车排子司法所、塔布勒合特司法所、西大沟司法所、古尔图司法所。

合格:九间楼司法所、吉尔格勒特司法所、石桥司法所、哈图布呼司法所。

三、存在的不足。个别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案卷制作不规范,格式内容不全。

额敏县司法局

对自主品牌机遇的再认识 篇11

对于这种观点,我认为有必要对自主品牌的优势与机遇做一个重新阐述。必须看到,自主品牌过去将战略重心放在低端车上,是符合当时行业实际情况的,那就是跨国公司不愿意放下身段造低端车型,因此我们找到了一条差异化的竞争道路。如今,跨国公司通过合资品牌低端车型和合资自主放下了身段,自主品牌则难以在成本方面有更多优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自主品牌应该抛弃低成本和低价格。在我看来,所谓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是相对竞争对手而言,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量化概念。发挥价格优势并不意味着继续在低端车型上压成本,而是要研究在哪里能更好发挥这种优势。在目前的情况下,中高端车型区间恰恰是自主品牌发挥成本和价格优势的理想舞台。

首先,由于产品定位和利润水平方面的原因,跨国品牌中高端车型难以采用低端车型区间的产品定价策略,这为自主品牌车型创造出了较大的成本和价格空间。其次,出于维护高端车型品牌形象的考虑,跨国公司不会将很多应用于高端车型的配置下移到中高端车型上,而这类配置往往是传统汽车技术之外的高科技配置。对于自主品牌企业而言,这类配置相对更容易获取,也可以跳出传统汽车技术的制约。比如,东风裕隆纳智捷大7 SUV上配装的360°全车影像装置就是应用于少数跨国品牌高端车型上的配置。最后,由于国内大多数跨国品牌中高端车型都是照搬海外原型车,或仅在国内进行了部分适应性改进,难免“水土不服”。不久前我曾试驾过一款售价超过100万元、却连倒车影像系统都没有的跨国品牌高端车型的顶配版,就很能说明问题。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中高端车型区间恰恰成为发挥成本和价格优势的理想舞台。那么如何抓住机会呢?我觉得,自主品牌至少需要做到三个方面,即“用心做、重细节、人性化”。一方面,企业应充分了解并迎合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创新的配置引导消费潮流。正如前文所说,跨国品牌车型在对国内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上存在欠缺,而这种欠缺恰恰体现在细节上。若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自主品牌企业需要在细节与人性化配置上下更多功夫。在这方面,有两款车不得不提。其一是大7 SUV,这款车“空间大、做工精细、电子化配置丰富”的特点可谓针对国内消费者的需求量身打造,也因此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另一款车是上汽荣威350,其上应用的Inkanet系统,使汽车的概念拥有更多外延,也更好满足了年轻人群的消费需求。

上一篇:宁波市劳动合同条例下一篇:见利忘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