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成语赛

2024-09-29

四上成语赛(精选8篇)

四上成语赛 篇1

第一单元

情不自禁 皓月当空 形影不离 万里无云 各奔东西 心绪不宁 十全十美 手足情深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井井有条 羊肠小路

第二单元

红墙黄瓦 雕梁画栋 雄伟壮丽 尽收眼底 遥遥相对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五彩缤纷 翩翩起舞 勇往直前 水泄不通 震惊中外 成千上万 不知疲倦 永垂不朽 闻讯而来

第三单元

波光粼粼 各式各样 色彩斑斓 高低错落 林深叶茂 诗情画意 憨态可掬 若无其事 异兽珍禽 古木参天 悠然自得 默默无言 辽阔无垠 阴云密布 香飘十里

第四单元

开天辟地 精疲力竭 纵横交错 冉冉上升 皎洁明媚 光芒万丈 小心翼翼 烟火袅袅 大发雷霆 不远万里 悬崖绝壁 烈日暴雨 完好无损 日复一日

第五单元

滚瓜烂熟 名列前茅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有所作为 古今中外 毫不气馁 隐隐约约 晓行夜宿 若有所悟 饥餐渴饮 飞鸟归林 千姿百态 源源不断 万水千山 息息相关 丰富多彩 无所不有 亲朋好友 足不出户 天南海北

第六单元

环顾四周 无人知晓 神气十足 不由自主 伏案写作 知恩图报 恩将仇报 见利忘义 背信弃义 浩浩荡荡 波涛汹涌 突发其想 千恩万谢 春光明媚 洁白如雪

第七单元

三九严寒 大地冰封 情不自禁 洁白晶莹 琼枝玉树 银松雪柳 万紫千红 欣欣向荣 开卷有益 抑扬顿挫 和谐动听 欢乐祥和

描写老师的词语: 青出于蓝 桃李争妍 后继有人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循循善诱 潜移默化 和蔼可亲 无微不至 勤勤恳恳 良师益友 桃李芬芳

形容人聪明、优秀的词语:

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 一鸣惊人 足智多谋 才华横溢 出类拔萃

形容精神集中的词语: 专主致志、全神贯注、目不转睛、聚精会神

形容学习刻苦的:

孜孜不倦、手不释卷、牛角挂书、凿壁借光

形容高贵品质的: 铁面无私、见义勇为、一心为公、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执法如山

形容团结合作的:

同心协力、风雨同舟、,同舟共济、万众一心、众志成诚

形容建筑物的词语: 雕梁画栋、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古色古香

形容颜色丰富的词语: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姹紫嫣红

形容面部神态的:

兴高采烈、心花怒放、眉开眼笑、神采飞扬、愁眉苦脸、泪如泉涌、泪流满面

形容时间过快的: 岁月如流、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形容人多的词语:

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来人往、济济一堂、水泄不通

形容运动会的词语: 高手如云、龙争虎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手忙脚乱ABAB的词语: 研究研究、观察观察、讨论讨论、商量商量、收拾收拾、整理整理、检查检查 雪白雪白、通红通红、瓦蓝瓦蓝

ABAC的词语: 无法无天、自由自在、全心全意、无忧无虑、忧国忧民、我行我素

不A不B: 不知不觉、不伦不类、不三不

四、不仁不义、不卑不亢

描写爱国的成语 以身许国 碧血丹心 疾恶如仇 大义灭亲 敢怒敢言 忧国忧民 横眉冷对 浩气长存 料事如神

描写景色的词语 湖光山色 人间天堂 明月清风 桂子飘香 水光接天 相得益彰 江山如画 鱼米之乡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成语 昏天黑地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改天换地 混沌不分 大刀阔斧 变化万端 与日俱增

表现学问渊博的成语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著作等身 功成名就

形容人外貌、气质的词语: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风度翩翩

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肝胆相照 开诚相见 同舟共济 心照不宣 志同道合 亲密无间 荣辱与共 唇亡齿寒

表现吉祥的成语 春满人间 欣欣向荣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 千帆竞发 万马奔腾

形容声势浩大的: 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千帆竞发、气壮山河、万马奔腾

AABC的成语: 彬彬有礼 息息相关 面面俱到 蒸蒸日上 草草了事 津津有味 头头是道 高高在上 栩栩如生 滔滔不绝 源源不断 步步为营

ABCC的成语: 文质彬彬 得意洋洋 小心翼翼 夏日炎炎 千里迢迢 波光粼粼 野心勃勃 气势汹汹 生机勃勃 凉风习习白发苍苍 喜气洋洋

AABB的成语: 安安稳稳 原原本本 形形色色 心心念念 吞吞吐吐 是是非非 堂堂正正 三三两两 千千万万 模模糊糊 马马虎虎 口口声声

反义词成语: 争先恐后 惊天动地 声东击西 转危为安 积少成多 七上八下 三长两短 半信半疑 九死一生 同甘共苦 深入浅出 大惊小怪

有趣的数字成语: 一字千金 二三其德 三言两语 四分五裂 五光十色 六神无主 七嘴八舌 八面威风 九牛一毛 十拿九稳 百思不解 千里迢迢 万紫千红

近义词成语: 改朝换代、漫山遍野、呼风唤雨、丰衣足食、欢天喜地

形容雨大的词语:瓢泼大雨、滂沱大雨、狂风暴雨、倾盆大雨

含有数目字的成语: 十全十美 一本万利 三番五次 四平八稳 五大三粗 六街三市 七上八下 八街九陌 九牛一毛

“AABC”式: 井井有条、济济一堂 口口相传 滔滔不绝 斤斤计较 喋喋不休

下列成语均含有色彩艳丽、繁多的意思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万紫千红

含有人多而热闹的意思 水泄不通 风雨不透 密不通风 人山人海 座无虚席 门庭若市 人头攒动 川流不息

“X无XX”式 若无其事 手无寸铁 心无二用 目无全牛 语无伦次 前无古人 家无二主 座无虚席

源自神话传说的成语 黄粱美梦 海市蜃楼 火眼金睛 天衣无缝 沧海桑田 月下老人

含有“心”的成语 心口不一 小心翼翼 枉费心机 一德一心 铁石心肠 大快人心

源自寓言的成语 杯弓蛇影 愚公移山 塞翁失马 鹬蚌相争 井底之蛙 杞人忧天 滥竽充数 守株待兔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如:晓行夜宿 声东击西 以逸待劳 朝秦暮楚 内忧外患 东鳞西爪 里应外合 弃暗投明 化敌为友

“AA不X”式,如:源源不断 恋恋不舍 滔滔不绝 喋喋不休 念念不忘

息息相关 昏昏欲睡 彬彬有礼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摩肩接踵 车水马龙 百无一失 身无长物 责无旁贷 忍无可忍 大闹天宫 南柯一梦 心领神会平心静气 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 刻舟求剑 自相矛盾 貌合神离 欲擒故纵 南辕北辙 水深火热 惶惶不安 愤愤不平

怏怏不乐 孜孜不倦

含反义词的成语,如:恩将仇报 以逸待劳 声东击西 瞻前顾后 朝令夕改 舍生忘死 弄巧成拙 嘘寒问暖 东鳞西爪 化险为夷 貌合神离 喧宾夺主 南辕北辙

含有“千”字的成语 千姿百态 千呼万唤 千钧一发 一字千金 各有千秋 横扫千军 一落千丈 气象万千

“XX有X”式 开卷有益 行之有效 游刃有余 彬彬有礼

念念有词 隔墙有耳 后继有人 津津有味 言而有信 言之有理

三生有幸

四上 音乐 总结 篇2

尹桂红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一个学期,较忙碌,较充实,细细品味,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音乐课。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我努力培养学生有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启迪智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一、基本情况概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成绩与不足

1、在教学中,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运用范唱方式于音乐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的艺术形象思维,使他们做到有感情地歌唱,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来完成思想教育。

2、在唱歌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词,另一方面是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在懂得音准和节奏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觉和造就音乐的“耳朵”。

3、在教唱一首新歌,为了使学生能达到学会全歌,利用示范教学法,都是先将全歌唱一遍,作为一次示范,然后教唱歌谱,最后讲解歌词大意,教唱歌词,这样利于音乐程度的提高,利于复杂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后自学的能力。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2、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

4、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自费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上猫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

1、(出示图片)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老舍原名舒庆春(板书),又叫舒舍予,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板书),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老舍是人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单元中就有他写的两篇文章。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猫》。(板书)

二、初读课文,检测生字词

1、很多同学家里都养过猫,上个星期同学们写小动物的作文,也写到过猫,那老舍家的猫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分别是哪几段?

2、字词检测

乖巧 任凭 尽职 抓痒 淘气 开辟 遭殃 的确 暖和 解闷

没完没了 枝折花落 丰富多腔 变化多端 咕噜咕噜 一声不出 无忧无虑 温柔可亲 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1)带拼音自读、指名读、齐读

(2)第二排每个词语都有一个多音字,谁找出来了?重点讲解“闷、折”(3)第三排的词语在课文中都是和什么有关的?(叫声)(4)第四排前两个词语是写哪种猫的?(大猫)后连个词语是写哪种猫的?(小猫)(板书)

3、我们这篇课文写了大猫和小猫,如果给这篇课文划分段落,可以怎么分?你能不能分别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大猫和小猫的特点?(古怪、淘气)(小猫学生可能会找“可爱”。师:难道大猫就不可爱了吗?从更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大猫也可爱,你能不能再好好读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找出一个更好的词语概括小猫的特点)

三、研读第二部分,感受小猫的可爱

1、第二部分的总起句是什么?反复读这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抓住“更”字,说明大猫也很可爱,但小猫更可爱,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小猫的“淘气可爱”具体写了哪些内容?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词句,写上批注。

3、交流:

(1)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没完没了”,玩得时间长,不知疲倦,看出他淘气。

(2)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

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

你从这里可以看出小猫什么精神?(不怕失败和挫折)你觉得作者在这里对小猫是什么感情?(疼爱)作者能够感觉到小猫撞疼了,充满了疼爱。

4、这些活动都是在哪里进行的?(板书:屋里)小猫刚开始还在房间里玩玩鸡毛和线团,渐渐地,它走出房门,跑到院子里去了。这里有一句写小猫咪从室内到院子里的过渡,你们知道吗?(出示: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5、它新开辟的游戏场所在哪里?(院子里)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这么小的猫还懂得找地方玩,真可爱)

6、这个院子是老舍先生养花的地方。老舍先生除了写作之外,最爱的就是养猫和养花了,这猫来到院子里后发生了什么事?(摔跤、打秋千)可想而知,后果是什么?——枝折花落。“折”什么意思?“落”什么意思?这对于花草来说就是——遇到了祸害,遇到了不幸。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说明?——遭了殃。

7、老舍爷爷这么爱花,可是小猫却这么淘气,在花盆里摔跤,还抱着花枝打秋千。老舍爷爷生气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出示:你见了绝不会责打他,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也就是说刚在在我们眼里看到的小猫这么淘气,在老舍爷爷眼里却是怎么样?从中可以看出老舍爷爷对小猫的什么感情?

8、你有没有发现这一段中老舍似乎不是在写小猫,而像是在写小孩子,你能不能把老舍对小猫疼爱的感觉读出来?

四、写字指导 任、贪、痒、辟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猫是惹人喜爱的小动物,老舍爷爷笔下的小猫很淘气,大猫性格古怪,那它古怪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大猫的古怪。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第一自然段,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看你能从第一自然段的哪三个词语感受到猫的性格古怪?(生答,老师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2)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性格真是古怪呀!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老实”吧!哪些句子写它的老实的?一起来读一读。

(3)猫有时候很乖很老实,可有时候它却很贪玩。这不,它决定要出去玩玩了。(出示句子: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觉得有谁呼唤它,怎么呼唤?(出示:___________呼唤:“__________________。”老师相机出示例子引导:老舍弯着腰,一边找一边呼唤:“猫咪,快回家!”)

(4)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看来这猫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这里用任凭„„也,来写猫的贪玩可真是太生动了,你能用“任凭„„也”造句吗?(师准备例子)(5)这猫不是一般地贪玩,(出示: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老舍先生在写这句话的时候用了三个语气词,如果去掉语气词会怎么样呢?(对比朗读)加上语气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舍先生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说的?(喜爱之情,板书:人爱猫)

(6)但是这只猫又是尽职的,谁能找出文中具体写它尽职的句子来读一读?(出示句子:它屏息凝视„„)

结合插图说说什么叫“屏息凝视”?(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同学们,让我们找准目标,屏息凝视,体验10秒。交流体会屏息凝视时的感受。同学们,那猫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是个什么概念呢?几个钟头就是从上午你们来学校到中午放学,如果让你们这样屏息凝视,你们受的了吗?我们的猫多么尽职啊!它是要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非把老鼠登出来不可”,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一定要把老鼠等出来)看来猫是不仅专心,还有决心和耐心,真尽职啊!(7)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1)猫的性格古怪不只是这些,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二、三自然段,说说猫的性格古怪还古怪在哪里?(生答,师板书:温柔可亲、一声不吭、胆小、勇猛)(2)温柔可亲表现在哪些地方?(出示句子:用身子„„)

什么是蹭?(轻轻地摩擦)多么亲昵的动作呀!这一份亲昵是谁对谁亲昵呀?(板书:猫亲人)

这里小梅花是指什么啊?(猫的脏脚印)从这里你可以看出老舍对猫的什么感情?把猫脏的脚印比喻成“小梅花”。让淘气的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非但不冒火,反而赞赏它是“踩印了几朵小梅花”,老舍爷爷真爱猫啊!(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这段话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像什么?(唱歌)只是普普通通的猫叫声,老舍爷爷都能听出这么多东西来,他可真爱猫啊!(5)猫高兴的时候会丰富多腔地叫唤,可不高兴了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吭,它的性格真古怪啊!

四、学习写法

1、同学们,我们学完这篇课文,发现老舍先生并没有介绍这只猫的外貌,可是我们还是非常直观生动地感觉到了这只猫的可爱,那么他在写作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手法呢?

2、小组讨论:老舍先生是怎么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1)刚才我们发现老舍笔下的猫不像猫,倒像小孩子,老舍把猫当小孩子来写,这是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2)老舍先生在写猫的“古怪”和“淘气”的时候都写了几件简短的事情,在写这几件事情的时候,采用的是怎么样的结构?(总分)

像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词句,用几个简短的实例来反映中心的手法,就叫做具体事实描写的方法。

五、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方式 1.默读73页的“阅读链接”,了解周而复与夏丏尊写的猫的片段。2.总结:学习作者描写动物时不同的表达方法,为写动物打基础。

六、作业布置

四上《九寨沟》 篇4

10九寨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沟”、“县”等10个生字,绿线内的“潘”、“镶”等8个生字只识不写,结合有关语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敏捷”、“珍禽异兽”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5自然段。

3.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4.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难点:通过感受九寨沟的神奇,体会到我们的祖国是如此的美好,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九寨沟去游览一番。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时思考提出的三个问题。

2检查预习。出示:

镶嵌、攀吊、窥视、咀嚼、敏捷、窜出来、憨态可掬、若无其事、异兽珍禽、憨态可掬、诗情画意、色彩斑斓、五彩缤纷

指名读教师出示的词语,理解“镶嵌”、“若无其事”、“异兽珍禽”、“憨态可掬”,指导“捷”、“禽”的写法,然后齐读这些词语。

3.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其他同学继续思考提出的三个问题,同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师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交流并板书:自然风光、异兽珍禽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1.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哪个自然段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那个自然段写了九寨沟的异兽珍禽?哪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受?

2.交流:

一二自然段回答了第一、二个问题;第三自然段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第四自然段写了九寨沟的异兽珍禽;第五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受。

3.师:如果把这篇课文分为四个部分,你想怎么分? 交流: 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三自然段为一部分,第四自然段为一部分,第五自然段为一部分。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细读第一部分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九寨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九寨沟? 2.交流:

(1)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九寨沟在四川省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

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四川,找出九寨沟的所在地。(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神奇的山沟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叫九寨沟。3.童话世界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 神奇、美丽

五、布置作业

1.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2.摘录词语。

描写色彩的:

描写山峰的:

描写瀑布的:

描写动物神情的:

3.再读课文,感受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六、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初步理清了课文的顺序,感知了九寨沟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

2.交流:雪峰、湖泊、森林、飞瀑,并相机板书

3.师:雪峰,湖泊,森林,飞瀑„„这般童话世界中的美妙景象,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处?赶紧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圈圈划划,写写你的感受,并试着用朗读展现这动人的画面。

4.交流:(学生说到哪种景物,教师就相机出示相关句子。)(1)雪峰:“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①说说读懂了什么?(从一座座感受到雪峰的多,从插入云峰感受雪峰的高,从银光闪闪感受雪峰的亮。)

② 师出示图片,并语言描述:这里的雪峰海拔3000米以上,高耸入云,峰顶上终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这么雄伟壮丽的景象,能读好吗!指名读;评价(雪峰真多啊;真高啊;真亮啊!);齐读。

③师:你看这插入云霄的雪峰,你看这银光闪闪的云峰,置身其中,就像置身在——生接(美丽的童话世界)。

(2)湖泊:“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① 说说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大大小小”、“颗颗宝石”、“清澈见底”、“色彩斑斓”体会湖泊的多、亮、清、美的特点。

②师出示图片,并语言描述:这里的湖泊据说有108个呢。作者用了比喻手法把湖泊写得像宝石一样晶莹璀璨。让我们读出湖泊的美丽。指名读;齐读。

③听了同学的朗读,我仿佛走进了——生接(美丽的童话世界。)

过渡:事实上,九寨沟的湖水之所以色彩斑斓,可不仅仅因为湖底的石块哟!“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有道是:“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这怎能不像走进了——生接(美丽的童话世界。)

(3)森林:“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①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抓住“遍布”体会原始森林很多,范围很广,到处都是。

②(出示图片)看,从河谷到山坡布满了各种颜色的森林,这样五颜六色的森林被称为“彩林”,走进这里,真像是走进了——(生接)美丽的童话世界。

(4)飞瀑:“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

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① 师问:“白练”是什么?(白色的绸带)那瀑布宛如“白练腾空” 就是说(瀑布像白色的绸带一样腾空而下); “银花”其实就是?(水花),“银花四溅”就是形容瀑布?(水花四溅,水雾升腾)。

② 理解瀑布形成的原因。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③(出示图片)你们看,九寨沟拥有17个瀑布群,每一道瀑布都是这样高低错落,远看就像一条条白色的绸带飘然坠落,近看水流飞泻,水雾升腾,气势磅礴,看着如此雄伟壮观的景象,此时的你会想到哪些词语,诗句?

④ 交流。⑤指导朗读。

5.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水平如镜的湖泊、雄伟壮观的瀑布,这一动一静就可以用书上最后一段的哪个词语来表示――(平湖飞瀑)。板书

6.总结: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这些景色,你觉得作者花的笔墨最多的是哪个景色?

7.交流。

8.师:这样一写,文章就做到了有详有略,咱们平时在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描写。9.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

七、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师:欣赏完美丽的自然风光,让我们继续向森林纵深挺进,去看看那里的珍禽异兽。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1)写了哪些异兽珍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写出了九寨沟异兽珍禽的特点?

2.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体态粗壮”、“ 憨态可掬”“行动敏捷”等词语理解体会这些动物的特点。3.指导朗读

4.讨论作者为什么用“也许”这个词?

5.交流:用“也许”说明这里的珍稀动物种类虽多,来到这里并不是都能看到。

6.作者用了四个“也许”,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用在一起,就叫排比。这段话还用到什么修辞手法呢?大家想一想,也许我们还会看到什么?你能按照课文的写法进行描述吗?

课件出示:也许,你会在(),看到()的孔雀正在(); 也许,你会在(),发现()。7.交流。

八、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课文课文第五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的作用。2.交流:总结全文,首尾照应。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一起来看看课题:九寨沟,觉得前面应加个什么词比较合适?(同学们说“神奇的”、“美丽的”居多,也有同学说出了“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仙境——九寨沟”。)

2.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下面请欣赏《神奇的九寨》。

3.师:读了这么美的课文,听了这么动听的歌曲,同学们神游了一番,相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与异兽珍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心里,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九寨沟,去九寨沟旅游,你能当个小导游吗?你会怎样介绍九寨沟呢?请同学课下动笔写一写,准备参加九寨沟小导游大赛。

附:板书设计

10.九寨沟

雪峰插云 童话世界 古木参天 人间仙境

平湖飞瀑 异兽珍禽

教学反思:

四上研修总结 篇5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刘淑玲)

本学期,本人能依据个人研修计划,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现将研修工作总结如下:

一.自主学习:

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了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如《课程标准》《小学生消防知识》《小学生禁毒》等,我都认真阅读,及时书写在个人空间里;认真拜读了学校向教师推荐的学习书目祝智庭,闫寒冰的教师培训丛书-《怎样说课》《怎样备课,》《怎样评课》系列,并写了心得体会,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二、观摩研讨:

本学期我积极参与本教研组的研究主题为单位,自己定期的通过网络观看教学观摩课,及时记录并反思,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研修活动。

三、师徒结对:

本学期我响应学校号召,参加了“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并参与观摩课和示范课的教学设计,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四、实践反思:

本学期我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根据学情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力争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五、网络研修: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空间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我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由于年龄大了,力不从心,要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目的性更加明确,还需今后努力。

聚焦语言文字,构建小学语文民主课堂

汉坝小学

刘淑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引领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其特性和个性在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聚焦语言文字,就是要突出语文味,以字词句篇为基础,以熏陶涵养为目的,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探究表达奥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语文素养与能力。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只有聚焦语言文字,以生为本,构建小学语文民主课堂,阅读教学才能强基固本,夯实听说读写实践。

一、注重诵读为本──诵读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积累。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占鳌头,是我国阅读教学宝贵的传统经验之一,是汉语学习的不二法门。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诵读,能促使课文“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和形式美,感受语言所焕发的光彩与神韵。阅读教学自始至终要贯穿“诵读”,一是有层次地读:感知性地读、理解性地读、品味性地读;二是有重点地读:因文而异、突出重点、自主选择;三是有指导地读:顺学而导、想象揣摩、赏析体验。

二、丰富语言积累──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语言学习要以积累为主,达到“举一反三”。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驰。”积累语言文字要以教材为轴心,优化习练,让学生熟读成诵,勾画抄写,达成积累;以书报为径线,让学生广泛猎取,摘抄诵读,分类入库,丰富积累;以生活为纬线,拓宽视野,让学生耳濡目染,烂熟于心,促成积累。语言积累必须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语言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呈现,它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比如《泉城》一课有这句话:“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宏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体悟句子的思想内涵,更要领悟表情达意的奥妙所在,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

三、关注表达奥秘──阅读教学要聚焦表达奥妙,引导学生亲近言语形式,把握言语规律,揣摩文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以及文体特征,紧扣“表达奥妙”探究教学,才能真正增长言语智慧,提升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如《泉城》一课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宏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几个比喻短语构成排比句,将泉水的形态和声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学时要引领学生体悟运用修辞手法的魅力。

四、强化语言运用──运用是形成技能的核心环节。言语学习必须强化听说读写实践。动口是一堂阅读课的基本特征。这里的“动口”包括抑扬顿挫地诵读、情不自禁地追问、有条不紊地解答、声绘色地讲述、引经据典地争论,让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使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阅读课堂必须摒弃学生只动口,不动笔;多动口,少动笔;课内动口,课外动笔的怪现象,以强化动笔实践,让学生手握一支笔,进行圈点批注、习字答题、动笔写话,以增强动感与实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随文练笔,指导学生动笔写话,其形式多种多样──依样画瓢的仿写、以小见大的扩写、瞻前顾后的补写、合情合理的续写、不离其宗的改写,只要持之以恒的习练,就能达到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境地。比如《九色鹿》中,国王对调达进行惩罚,想一想:他们的表情、动作怎样?他们惩罚是怎样?然后拿起笔来写一写。这样教学既可促进深入理解文本,又可锻炼表达能力。

四上各科总结 篇6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四(3)班 教师:白方明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抓好教学常规工作,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回顾总结: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四年的学习强化与教育指导,四年级的绝大部分同学各项行为习惯已形成,大部分同学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但仍有个别学生因基础差,与班级队伍有一定的差距,希望通过复习能尽量缩小差距,使班级总体成绩上一个新台阶。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重知识迁移重课内外结合

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有意让学生将课外学到的词语迁移到课堂学习中来,进行展示、交流,这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也会大大激发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养成随时积累的好习惯!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为此我还特意和学生上了一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在阅读中丰富知识。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打算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总结。

2、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中心地位,要切切实实夯实基础知识,增强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

3、教学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写作方法的指导。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进一步通过课题研究,通过专题指导,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本人将从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汲取优点、吸取教训。加倍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养。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争取进步。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更好地完成工作。

2017年1月5日 新州三小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四(3)班 教师:白方明

岁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在这一个学期中,我担任四年级(3)班美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享受到了收获与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对这一个学期中的美术课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努力抓好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遵照《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美术教育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于是,我选择了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上黑板来做示范,利用同桌帮助一些不会绘画的同学,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美术学习的特征,激发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形成他们应有的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三、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

课堂之余,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活动,认真订阅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总之,我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2017年1月5日 新州三小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地方课教学工作总结

四(3)班 教师:白方明

地方课是课改以来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 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结束了。为了更好的完成下学期 的地方课程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地方课程教学总结如下:

一、目标实施方面:

1、本学期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家校联系,配合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注意挖掘其他学科教材的安全内容,积极开展安 全教育。将安全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学习、感悟和积淀,扩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认识、情感基础,逐步培养其良好的人文 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2、达到了如期目标:以引导学生获得基本的环境知识、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技术能力、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为曾旨,以自主探究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使学生获得环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了安全意识,掌握了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了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保障了学生安全健康的成提高了有效预防自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具备应对安全事故的自救、自护能力。

2、让学生能够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正确的辨别和判断,学会恰当避险。

3、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有利于个 人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行为选择。

4.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能采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救助他人。

三、教学实施方面: 我在教学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发展,着眼于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当然,本学期的安全教育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学措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将在下学期的工作中一一更正。使安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让学生学会防微杜渐。排除生活中思想上所有的安全隐患。

2017年1月2日 新州三小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语文教研工作总结

教研组长:白方明

这学期,我校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全体语文教师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全面贯彻中心学校对教研工作的要求,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全面提高本组语文教学水平及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形式多样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作为教研组,我们深深地感到,教研组应该始终站在课程改革浪潮的前头,为学校的语文教学,为推动学校整体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和才能。因此,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以教研组为中心,注重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多渠道的对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开学初,语文教研组要求语文教师继续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学习,使新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师的自主学习中,每位语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2、开展好教研活动,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学习、交流、实践的过程中,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了教学中,教学注重了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了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加强校本培训中的骨干教师引领作用。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加入到学校课题研究中,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提高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能力,牢固地树立了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思想。

4、重视了多层次、多级别的校本培训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外出或在校内听课或参加培训或自主学习。在多次的培训中,我校语文教师的各方面能力与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我的教案 四上 篇7

我的教案 四上

Lesson 1 My classroom 同福中心小学 钱丹萍 一. Teaching Aims Let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words: window, classroom, floor, light, door, board, and picture. When they see the objects, they can recognize ,read them and do the actions about them. 二. Teaching Aids A bloom, a piece of cloth, some picture of the new words A board-wiper and a tape- recorder. 三. Important points Picture, classroom, window, board and blackboard 四.Teaching steps 1 Greetings (1)Listen to a song : The days of the week Let students sing with the tape (2)The teacher ( T ) asks the question : “What day is it today?” The student ( S ) answers : “Today is Monday.” T: Do you like Mondays?…… S:…… Then the question: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3)Then practise : T&Ss , S1&S2 2 New content The teacher reads the words like that the classroom, the windows, the door, the floor, the board and the lights in English one by one. Then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read after him. T:“ What’s in the classroom?” Choose several students who knows the answers to answer by using the words they’re just learned. The teacher shows the cards of the words while the students are answering. Then the teacher points at the card and asks the students to read after her one by one. 3 Group work One student asks the question and the others answer. Then the teacher asks some groups to show the work. 4 Practice The teacher hands the cards of the bloom, the piece of cloth, the picture and the board-wiper to the students and asks them to read after her. Then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while the teacher is doing the actions: opening the door, turn on the light, sweep the floor, clean the window, put up the picture and clean the board. Then the teacher does the actions again and asks students to follow. After that, choose several pairs of students to do it like her.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i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teacher says something about the verbs like open, turn, sweep, clean and put. For example :open the window ,turn on the fan , clean the board… 5 Let some students say some words, and others do the actions. 五. Homework 1 Ask the student to remember the new words and listen to the tape after class 2 Try to imitate the American accent. Listen to the tape. 3 Read the new words to their parents 4 Writing the new words

四上语文教案 篇8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与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全册共分8组。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1.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

例如第一组的导语:风起去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

导语的作用:点明了本组内容学习的专题是自然奇观。提示了本组学习乃至本学期学习的两个重点:一是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二是搜集有关的资料。2.课文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

每组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按专题编选课文。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如《观潮》后面的练习题:让我们一起来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再交流读后的感受。题目不仅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而且还提示了阅读方法和学习途径,要读文想象,要有感受,要与别人交流、对话。虽然只有一道题,但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连接语

与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如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前面的一段话:读了《观潮》,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下面这篇课文写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又将给我们展现怎样的画面呢?认真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景象,再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所知道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连接语的作用:首先把学生的视线自然而然地由精读课文《观潮》转移到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其次是提示学习方法的运用,就是把学习《观潮》时那种读课文想画面的方法在学习新课文时进行运用;

再次是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口语交际的训练,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其作用是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

例如:在《观潮》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后都各有一个资料袋。既有文字说明,又有图片介绍,真可谓图文并茂。“词语盘点”

每组课文后面安排“词语盘点”这一栏目。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

“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

“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选读课文

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可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以学生自己课外阅读、自我检测为主。3.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

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机动栏目:“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口语交际

八个口语交际的话题中,有四个是与习作题目结合在一起的,园地一: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园地三:讲童话故事;园地四:说自己最想说的动物;园地七: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了《乌塔》以后想到什么? 其余四个是独立话题,园地二:我看到了„„看图,交流从图上发现了什么。园地五:保护文物。了解文物古迹的情况,说说能为保护文物做些什么。园地六:感谢和安慰。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园地八:我们的奇思妙想。

说话练习

结合课文学习安排了四次说话练习,15《猫》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说句子)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习作

八次习作的题目有四个与口语交际结合在一起。

其余的四个题目是,园地二:写观察日记。园地五: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景点风光、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参观游览注意事项。园地六:看图作文《胜似亲人》。或者写生活中真实故事,亲身经历的、听到的、见到的,写清经过,写出感受。园地八:想象作文。写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可以写受别从启发想到的内容,还可以写科幻故事。小练笔

结合阅读教学安排了五次小练笔,3《鸟的天堂》“鸟的天堂”现在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我想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11《去年的树》我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我先说一说,再写下来。18《颐和园》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21《搭石》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29《呼风唤雨的世纪》我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别的长辈听,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我的发现” 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一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二是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六是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七是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其他:三是读书受到的启示;四是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五是说明的方法;八是乱改成语、滥用成语的不良现象。

“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日积月累” “宽带网”

“日积月累”:系统地安排背诵成语、对联、名言警句、诗歌等。

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

“趣味语文” “展示台” “成语故事”

两个“趣味语文”安排在第一组(有趣的对联和回文佳句)和第四组(有趣对联)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两个“成语故事”安排在第二组(胸有成竹)第六组(杏林春满)

二、教材的主要理念

1.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2.努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3.密切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教学的目标与建议

(一)识字与写字

1.目标: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2.建议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2)利用字典,自主识字。

(二)阅读 1.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步学会默读。(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4)积累语言。有10篇精读课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5)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万字。

(二)阅读

2.建议:把读书进行到底。

(1)朗读和默读。多读少讲,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3)领悟表达的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4)积累语言。一是背诵,二是抄写。(5)阅读习惯。

(三)习作 1.目标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2)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4)课内习作一学期不少于8次。40分钟能完成400字左右的习作。2.建议:多看多写。写观察日记;学以致用;导——写——评结合。

(四)口语交际 1.目标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2)认真耐心听讲,能抓住要点。

(3)表达要有条理,注意语言美,稍做准备,能作简单的发言。2.建议: 充分准备 创设情境 示范引路 真实交往

(五)综合性学习1.内容

第三组: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搜集——读——推荐——交换——汇报。第七组: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2.目标

(1)初步了解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为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查找相关的资料。

(2)从所掌握的资料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3)能口头和书面结合,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意见或建议以及活动的收获等。3.建议:不仅仅在乎结果,更在乎过程。

《观潮》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臵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臵作业。附:板书设计:

3观

潮来前

雄伟壮观、(钱塘江潮)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小结:学生在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时,有难度,经过播放录像及教师的点拨,这一重点得到了突破,学生能非常有感情的背诵整篇课文。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实验教具

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

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交流汇报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四、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2.班级交流。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目不暇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天堂)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2—3人)

那么,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在广东省新会市有一个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这里为什么被称作鸟的天堂呢?它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我们熟悉的巴金爷爷来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光吧!

二、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我们一起来看这课的生词。(出示)

3、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出示课件)

去了几次?什么时间去的?每次都见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板书

5、找出描写榕树的部分,读一读,想一想:这株榕树有什么特点?划出有关的语句。

6、榕树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那些语句?读给大家听听

7、你找到了那些句子?(出示句子)从中能看出什么?(板书:榕树大)谁能再读给大家听听?(2人)全班一起来读读,读出榕树的大来!

8、还有什么?(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2人)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板书:充满生机)(学生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多美的画面呀!同学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也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受。让我们融入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9、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榕树,欣赏一下这迷人的风光吧!(播放录像)

10、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1-2人)

11、多么奇妙的景色呀!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是赞美榕树,赞美南国,更是赞美这神奇的大自然。

1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这独木成林的美景吧!让我们怀着对榕树的赞美之情,一起再来读一下文章的七、八字然段!(齐读)

13、多么美丽的榕树呀!朋友说这里被称作“鸟的天堂”,可是呢?——在这里作者没有看见一只鸟!如果是你,这时会想什么呢?

14、第二天清晨,作者又一次经过了这个地方,这次他有什么新发现呢?(录像)第二天清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树梢上,我们又一次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让我们继续拍掌……

15、这次作者见到了什么呢?(很多鸟)板书

16、从那能看出来鸟很多?找出来读一读

17、除了鸟很多外,从这部分你还能体会出什么来?(小鸟很快乐)

18、从哪能看书来?如果你是这只画眉鸟,你会站在枝头上唱些什么呢?(1—2人).19、多么热闹的景象!多么活泼可爱的小鸟呀!让我们一起融入自己的感受读一下12、13自然段。(齐读课文)

20、看到此情此景,作者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呀!)

21、谁来再读读这句话?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感觉?全班齐读

22、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了“鸟的天堂”的奇妙景色,那么“鸟的天堂”指得是什么?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小组讨论交流)

23、只要我们能够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那么,其实处处都可以称为“鸟的天堂”,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天堂!

24、“鸟的天堂”因为巴金的这篇文章更加美名远扬,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今天的作业就是为“鸟的天堂”写一份导游解说词或设计一份广告词,让“鸟的天堂”因为我们的生花妙笔更加扬名万里!

25、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相信会给同学们很多启示。

小结:对“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加引号,学生开始有些搞不清楚,在反复指导朗读,反复引导体会之后,这一难点的一突破,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和作者产生了同感。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附录]

仅参考。

古人作诗有所谓“脱化”之法,即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陆诗“山重”一联也是脱化前人诗句的结果,例如: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转处,忽与前山通。”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江上》

小结:学生对学古诗很感兴趣,很快就能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含义有点难度。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2.学生准备水彩笔。3.爬山虎实物。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板书设计:

位臵: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虎

颜色:嫩红(灰色)的

触→巴→拉、贴(牢固)

小结:学生对爬山虎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得有些疑惑,经过反复朗读,演示,学生终于豁然开朗。学生深深体会到叶圣陶先生观察事物是多么认真,多么细致。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看文章,做练习。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短文范例:

《小花猫》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它浑身长满了长长的毛,黑一块,白一块,真可爱。它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像玻璃球一样。白天,它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晚上,瞳孔放大,像绿宝石一样发出绿莹莹的光。小花猫的耳朵很灵,只要有一点声音,它就把耳朵竖起来。它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高兴的时候,就左右摆动,像耍花棒一样。它的脚上有5个小小的肉垫,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它白天蜷起来,呼呼睡觉,晚上,它警惕地注视着鼠洞,只要老鼠一出来,它就马上扑去,把老鼠咬死后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我非常喜欢这只小花猫。附:板书设计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做到美观、简洁、重点突出)小结:这篇课文用了泥人的手法,写出了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及蟋蟀是怎样建住宅的。学生以唯独蟋蟀了解得很少,所以对有的语句不太理解,经过画示意图及反复讲解,学生终于明白。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四、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五。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臵,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臵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1、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2、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增添、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的特点,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明白乐应当大家分享。

3、摘抄喜欢的词句。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上周,老师已经请同学们阅读了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两部童话集,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读的童话故事,或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2、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世界,用心读读其中的一个童话故事,去感受童话的魅力。它是根据王尔德童话中的《自私的巨人》改编的。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1、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字、词的学习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二)集中交流

三、质疑问难,探究理解

1、细读这篇童话,你对课文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勾画圈点,或做一些批注。

2、师生共同梳理,确定重点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疑问一般会集中在对课文第9自然段中的几句话的理解上:(1)“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怎么理解?(2)“唤来寒冷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巨人为什么这样说?

3、精读课文,尝试着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几句话的含义。

四、信息反馈,巩固练习

1、读词语,并自主选择词语造句。

洋溢 允许 围墙 增添 训斥 喧闹 告示牌 覆盖 凝视 冷酷 愉快 拆除 脸颊 火辣辣

2、摘抄文中你喜欢的优美词句。

小结:这篇童话故事非常有趣,学生非常喜欢,而且在朗读可闻时,学生大都读得非常投入,非常有感情。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3.能把课文演一演。

教学重点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2.演课本剧。教学难点

1.初步形成幸福观。

2.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这篇是阅读课文,主要由同学们通过自学来读懂。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什么。

2.学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3.认读生字。

学习新课

一、了解文章内容

1.牧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不知道)

2.牧童们后来认为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

注:引导学生读13到22自然段。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人的快乐……

4.智慧的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她肯定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知道什么叫“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吗?(“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例如,作为学生,应尽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是孝顺父母。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智慧的女儿说的“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5.反复读:智慧的女儿的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建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

6.谈谈你的幸福观,并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话。

注: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此环节上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在这里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争取出彩。

二、演课本剧

1.分角色朗读。

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眼神、语气作指导,为演做好准备。

2.学生排练,教师巡视。

3.汇报演出。

作业布臵

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

本课小结

(根据当时情景而定)

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靠劳动

尽义务

有益的)

帮助别人 有用的 养活别人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流程设计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2.交流初读心得。

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A为什么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B疑问:破折号的意思,为什么用“落”?C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着重引导A。)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词语:煤油灯(词义:实物演示)、伐木人(词义:伐即砍。在本子上写一个“伐”字)、融(字形、字音)。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一)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3……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二)交流。1.“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读。2.分别时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男女生读。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3.怎么找的语句。

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他是怎么样找的?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因为他们是(好朋友)。4.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你着急了。

你在为大树担心。你体会得真好。

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这回,咱们都是正焦急地寻找朋友的小鸟了,让我们一起读。

1)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来,请刚才在练习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2)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

3)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4)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5)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a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一段。b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

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

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

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把小鸟换成“我”,再指导读第二遍。(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你们是这么读的“睁大眼睛、盯、看、又看”,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

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总结: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大树、伐木人、作者等身份,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小结:这篇课文虽然篇幅很短小,但是非常感人。教师在范读时情不自禁的流下的眼泪,教师的贩毒大大感染了学生,学生都被一种真情所感动着,所包围着,深深的背课文中的情节所打动了。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

三、教学难点

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a)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b)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c)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d)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a)同桌互读

b)抽生读,检测读音

c)说: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d)谈体会: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四)、熟悉故事情节

1.分角色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

(五)、拓展训练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六)、词语盘点

1.读读读记记

2.完成读读写写

3.把好词积累到词汇本。

板书:

小木偶的故事

启示:仅有一种本领是不行的,人应该多方面发展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课前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的朗读。

4、指名朗读——点评——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市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的朗读这首诗,用多彩新奇的童话用驻人间。

6、感情朗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课后作业

《童话天地》即将组稿,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演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大看台”。口语交际.习作

学习目标

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

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自编故事、合作表演的童话及童话故事。

表演所需的道具、音乐。教学过程 引言

浓浓的童话情让我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时光,重新拾起它,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美好。

这节课让我们在写童话的、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验童话给我们的快乐吧!走进“大看台”

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童话、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走进今天的“大看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想一试身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吧!学生准备

1、一进“大看台”

a读自编故事,忠实的听众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b讲童话,悉心的听众品评哪个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说出理由。

c演童话,热情的观众谈谈观后感。要求:有合作意识,表演大方,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

d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教师指导。

2、二近大看台

a创设情景:同学们,“童话大看台”现在开始了,请你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位表演者。

b有感情的读自编故事。

c用情的讲童话故事。

d出色的演童话故事

交流收获

《白鹅》教学设计

导课

1、学生背读“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进行 赏析,请同学们找出几个颜色词语,很自然引出:“白、绿、红、清”,再在黑板上写一“鹅”字,然后又问学生与课文标题有何区别,再复习几个课内类似的标题:白色鸟; 金黄的大斗笠;紫藤罗瀑布;白蝴蝶之恋;白毛女;

2、问:怎样拟标题才能做到勾引读者的目光与心魂呢? ——引出标题的色彩美。

一、抓傲理线索:

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找出全文有多少个“傲”字?(8个“傲”。)——引出“傲”串全文的线索美。

二、挖傲悟组材:

请同学们找出“傲”具体表现在哪五个方面,请仔细读原文后回答。分四组抢答,看谁最踊跃最精彩。

①一傲在伸长脖颈左顾右盼总领下文;②二傲在叫声;③三傲在步态;④四傲在吃饭;⑤五傲在昂胸凸肚跨方步看野景照应开头。——根据发言,然后引出“傲”在总分总的布局美。

三、扣傲赏妙语: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傲”的具体描写句子,看谁找得快又能说出其精妙处。教师示例:

⒈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用“动作、神态、旁人的心理写“傲”,妙在前正后侧式,如在目前。)

⒉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妙在三个方面的概括来写“傲”,作用:叫声、步态、吃相,两字短语构成段首排比,有气势又总领各段。)

请同学们用“从 来写“傲”,妙在 ”格式来分析。(发言摘要)1.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妙在鸭鹅对比来写“傲”,与大爷类比,妙在对比类比突出了中心。)

2.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前总后分,前概后具式来写傲,语言精致。)

3.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怎样来写傲?写鹅的“神态、动作”来写傲。)

4.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谁能表演“架子十足”的神气)——引出语言有生动美。

四、评傲说做人10分钟

⒈“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都有贡献,使主母和主人都喜欢它。” 教师示例:这里写到的物质上的贡献无非是下文提到的可以给人们生蛋,而精神上的贡献,则在于主人主母小孩捡蛋时的“哈哈”的喜悦之情,其中充满了人情味,更写出了农家小院的惬意生活。(教师扣关键词:“物质”和“精神”来展开评点。)

⒉“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但我觉得,比吃鹅蛋更好的,还是它的精神的贡献。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学生评点活动:

用“假设:我们的自己家中没有养鸡鸭狗等动物,你回到家里一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假如我们自己家中养了鸡鸭狗等动物,你回到家中又会有什么感觉?(备用启发故事:我自己儿时躺在地上打滚,为的是缠母亲买两只小兔子养,我可没有想到要吃这个兔肉,而是觉得蛮有味,才要在地上打滚的。引出养鹅,实则趣味无穷也。不单单是为了有鹅蛋吃哦!)——引出语言有哲理美。

五、拓展有趣味:约10分钟

1、扣“狗”话题说话活动:说与“狗”有关的俗语词句;

2、说说你有关“养狗”的趣事;

3、联读活动:①王维的《谓川田家》;②《白鹅》完整篇章自读。(注:教材只是部分节选)

——引出读后拓展有趣味。板书设计:

农家小院鸡犬相闻

——丰子恺《白鹅》美读把玩

形傲

导:析题学拟题。题有色彩美

一、抓傲理线索。叫声 文有线索美

二、挖傲悟组材。步态 文有总分美

三、扣傲赏妙语。吃相 言有生动美

四、评傲说做人。言有哲理美

五、拓展有趣味。读后广联系

小结:这篇课文语言幽默诙谐,用了反语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学生反复朗读中渐渐体会到了那种爱意,掌握了明贬实褒的手法。

《白公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 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④ 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课前准备

①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 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 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可见)

② 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③ 导入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① 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②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① 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A、先出示(点击)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

①姿态 ②叫声③步态④吃相 ⑤玩相

B、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② 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③ 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B、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C、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①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② 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课后小节:

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一下子让孩子们对白公鹅产生了兴趣,通过比较使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事物,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章的写法也有所感悟。

《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第一课时 重点:

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章叙事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组材方法。

⑶体会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板书一:《猫》 郑振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的一篇文章《猫》,这篇题为“猫”的文章,实际写的是“养猫”。这点从文章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和文章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可以看出来。从“养了几次猫”到“永不养猫”,这中间肯定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听读这篇课文,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运用媒体播放范读课文录音。

要求:①学生在书上勾画生字及生词。

②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运用媒体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显示第一屏(如下):

⒈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忧郁

怂恿

蜷伏

惩戒

污涩

怅然 ⒉解释下列词语。

郁闷

怂恿

蜷伏

惩戒

断语

学生完成正音、解词。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一。

显示第二屏(如下):

思考题一:文章写“我”养猫的经历,可分为几部分? ②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思考题一: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4)写养第二只猫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及感受。2.精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⑵教师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二。

显示第三屏(如下):

思考题二:请从来历、外形、性情、结局几方面来分析三只猫的特点。

思考题三: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②同学思考、讨论、发言。③明确思考题二:

板书:

《猫》

郑振铎

来源

样子

性情

结局

第一只: 要来的花白

活 泼

病死

第二只: 要来的黄色

更活泼

亡失

第三只: 拾来的花白

不活泼

亡失 ④明确思考题三:

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而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三。

显示第四屏(如下): 思考题四:“我”家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思考题五:文章围绕养猫的经过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各自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把三个故事组织起来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②同学思考、讨论、发言。③明确思考题四:

第一次养猫:当三妹追小猫玩时,“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

第二次养猫: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的,愤愤的”。

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的难过”……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我”一系列复杂感情的变化的细节描写,不断地升华。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三:

感情

酸辛

怅然

难过、自责 教师点拨:

文章所记叙的,与其说是养猫的经过,不如说是“我”的心路历程,是心灵的反省,是人对于动物的自责。④明确思考题五:

每个故事都以猫的遭遇为线索,从三个故事之间“有一次”,“隔了几天”,“冬天早晨”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把三个故事串起来的: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波澜起伏。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结尾又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开拓深意,呼应篇首。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四: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感知了《猫》这篇文章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了文章学习文章叙事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组材方法;体会了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的艺术特色,下节课我们将进行精段赏析。(四)布臵作业

1.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几方面,来分析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

2.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解题要点:

回答此题,要用“设身处地”的方法去体会、联想。要从课文内容出发。“我”之所以一口断定第三只猫咬死了芙蓉鸟,重要的原因是一直对这只猫没有好感。假如养第二只猫时发生鸟被咬的事,“我”大约会因喜爱这只猫而迁怒于别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猫

古怪 淘气可爱

小结:学生读小猫了解较多,所以课文学习起来并不太难。对课文的结构学生开始有争议,经过点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起一大部分自然段都是围绕着“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来写的,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条理。

《母鸡》教学设计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全班交流。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课后小节:

当我读这一课时,被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此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主线,进行交流、体会,最后我还推荐了课外阅读《麻雀》《柱子上的母鸡》。《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分组交流 :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出示要求:

a)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表达真情实感;

c)认真听,进行评议。

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

作文

l 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

l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l 精彩回放 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l习作与评议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四人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

l 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l 展示优秀习作

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l 我的发现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l 日积月累 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2 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4 游戏:成语接龙 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

九()一毛

对()弹琴

如()得水

()死狐悲

杯弓()影

()毛蒜皮

()立鸡群

指()为马

为()作伥

车水()龙

万()更新

门可罗()

()()点水

顺手牵()

哀()遍野

抱头()窜 课外延伸

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她高大(),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长城是由()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和()。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小结:学生对长城的雄伟气势有所了解,但是对长城的结构不太清楚,经过画示意图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清楚知道了长城的结构及在古代的作用。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2.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 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会用“耸 立”“隐隐约约”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教学难点:

利用网络制作一份“电子小报”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学准备:

网络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教学过程:

一、介绍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⑴自渎课文。思考:作者抓住颐和园那些景物来描写的?

⑵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段意)

三、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耸立、掩映、神清气爽、隐隐约约、葱郁等词的 含义。

四、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可分三段也可分六段)

五、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详)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网络查寻资料制作一份“电子小报”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颐和园是我国首都一处著名的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是旅 游观光的好去处。昨天,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已经领略到了颐和园的美。谁来回忆,昨天的游览路线?

二、出示游览图,复习课文描写顺序。(学生复述,教师电脑演示)

提问: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美)课文一开始是怎样写的?(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丽的景色?

三、学生自读课文,摘抄优美词句,体会课文的美。1.学生自读课文勾划出优美词句,说出美在什么地方。2.电脑输入,感情朗读。

过渡: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再加上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让我们感到颐和园更美了!

四、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出示学习方法:

⑴读:找出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⑶讲:自己来作导游把美丽的景色描述出来。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五、聘请小导游。

1、分组: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推选“颐和园小园长”。

3、师:下面请小导游们到颐和园的网站上去收集资料,制作一份电子简报,向游客解说!(电脑出示制作步骤)(请学生读)制作步骤:

㈠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㈡复制图片摘抄文本。

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要求:每一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制作好以后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六、网络浏览查寻,收集资料制作电子作品,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颐和园网 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难点)

七、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二、四自然段)过渡:我们现在就跟随小导游,去“颐和园”领略无限的风光。

(一)团长介绍(历史等背景资料)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1.组长汇报。(边讲边演示)2.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3.组员补充。

4.游客质疑,导游解答。5.理解课文内容:

① 通过导游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长)

②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的?请用笔勾出来。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到长廊的 长?(学生读)教师指正:哪些音要重读?(电脑出示语句品读)③ 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电脑演示帮助理解)“几千幅画没有哪两 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千姿百态、各不相同……)④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向前看……向上 看……向两旁看……)

⑤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

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写作方法: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⑥ 过渡: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粉的彩画,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三)第三自然段。(万寿山)⒈导游解说。(山上景物)2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通过导游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 怎样的美?请你用书上的语言回答。4学生质疑。理解“耸立”的含义。(出示佛香阁图片帮助理解)

5过渡:那琉璃瓦光滑 透亮而且是黄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 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结合图片演示)

(四)第四自然段。(在万寿山上鸟瞰)(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过渡: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 景呢?

1学生按照:读—看—讲的方法自主学习(电脑出示学习方法)⒉质疑品读。(电脑出示优美语句进行品读)①品读: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葱郁”是什么意思!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反复朗读)②品读:昆明湖…………一块碧玉。

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静、绿、比

喻)这样描写你觉得怎样?(美)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 的美吧!(重点轻读:静、一镜子、绿、一碧玉)(电脑出示相关资料)③品读: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体会“滑”的含义。(结合视频理解)

3师:在万寿上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看看 小导游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4导游解说。过渡: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臵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镜,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导游们带我们去游览。

(四)学习第五段

⒈小导游解说。每位导游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历史—17孔桥—和小岛…… ⒉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有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后回答,(洞多.柱子多.狮子多。)(结合视频理解)

(五)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归纳:物多景美)

八、刚才我们随着导游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学生在电脑中完成)

九、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第三课时(略)教学过程:

一、完成课后练习。

二、朗读训练。

三、指导背诵。

四、听写。附录:教学构想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 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结:通过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岸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同时知道了过度句的作用。对课文中优美的段落,学生能做到熟读成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词。

2、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搜索资料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展示课题,启发谈话。

边放课件(片头)教师边导入: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请大家谈一谈你知道的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

展示课件背景资料,师生欣赏。

师:欣赏以后,谁能讲讲秦兵马俑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生1:很神奇。

生2:令人难以相信。

生3:规模宏大

……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分析

1、规模宏大,体现在哪个自然段中。

生:第二自然段。

2、除了规模宏大,兵马俑还有哪些特点?在哪个自然段中进行了总结? 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三自然段。引导认识过渡段及作用。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的要求:

(1)先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一读。

(2)再自读课文,抓住“规模宏大”一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一下,哪些词句体现了这一特点。

(3)再轻声读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四人小组完成填表。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四人小组互相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学生自主探究,同桌相互合作。

3、讨论交流(1)、指名学生说出各种类型兵马俑所在的段及特点,并谈谈体会。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四)品读课文

1、我们知道了描写的各种兵俑类型众多,那么仔细看,又会怎样呢? 展示课件神态各异的兵俑。

2、用课件播放各种神态的兵马俑,教师配乐讲解。

3、学生自由练习读第9自然段。

4、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5、知识点练习:“有的……有的……有的……”体会。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展示问题:秦军为什么如此强大?能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学习谈一谈吗?

2、学生发言,引导并展示军阵图。

(六)作业

1、课后登陆秦始皇陵博物馆网站,作更深入研究。

语文园地五

口语交际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生自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

2、师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要保护长城的爱心。

3、得出课题:不仅要保护长城,而且要保护其他的文物。

二、具体谈谈保护长城。

1、分小组商议保护长城的建议。

2、全班交流。

3、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措施。

三、拓展

1、认识世界遗产标志,以及什么是世界遗产。

2、交流了解,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

3、我们为什么要申报这些风景名胜等为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中国世界遗产的现今状况如何?

4、怎样来保护世界遗产?

5、形成书面建议或倡议书。

作 二课时 写导游词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将景点风光也可以将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教学目标:

1、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学习写导游词。审题:

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还应根据口语交际讨论的成果,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机会。怎样写导游词呢?

1、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2、这一处世界遗产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著名风光、著名景点?这个景点有什么美丽的、动人的传说?

3、写的过程中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争取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佳作借鉴:

秦皇岛 海神庙导游词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捕捞业就非常发达。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现在的海神庙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124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

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往前走就是山门。海神庙和一般佛教庙宇的山门不同,它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应”两位大海中的神将。“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应”就是指叫地地灵,叫天天应。传说这二位原来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专门兴风作浪,玩恶作剧。后来他们被天后娘娘——就是我们常说的妈祖收伏了,成了妈祖的得力助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正殿前面的庭院。左右两侧有两个吉祥物。右边的叫做“乘黄”,也叫“飞黄”。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说:白民之国有乘黄。长的样子像狐狸,背上有角。要是骑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两千岁。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的诗句: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后来,人们就用飞黄腾达来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得非常快。看来,乘黄的功能有两条,长寿和升官。可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乘黄大家千万不要骑,一是真要活到两千岁,那可就太麻烦了;二是您真要骑了上去,可就要准备罚款了。

左边的这一个叫做“龙马”。我国古代传说龙马是河水之精,说它是龙头,马身,还有两个可以张开的翅膀,叫的声音很好听,说它是“鸣声九音”——有些人很谦虚,用“五音不全”来说自己唱歌的声音不好听,但这龙马“鸣声九音”,简直就是一个交响乐团!还有的古书上说这龙马就是乘黄。在海神庙的前面设立龙马、乘黄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走进海神庙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两边站的是他的助手。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北海之神。北海之神叫做禺京。他的“分工”有两条:让大海风平浪静,让陆地风调雨顺。为了让大海风平浪静,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这时,两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为了让陆地风调雨顺,他选拔了几位得力的干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位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顺风耳的大耳朵拉得长长的,专门负责收集各地旱涝信息。这两位是雷公和电母。雷公头似猕猴,嘴似鸡形,肩膀上长了一对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脚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来,就是天上响起了隆隆雷声。电母手拿两面镜子,只要她把镜子飞舞起来,天空里就会出现一道道闪电。左边的这二位是风婆和雨师。风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来,轻轻一抖是小风,重重一抖是大风,抡上一圈,就成台风了。雨师用柳条在他的宝葫芦里沾上一下,往人间洒一洒,就是一场雨。当然,他用的力度和时间就决定了这场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创造的。神明的功能,大都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尽管还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全面,而雷公、电母、风婆、雨师的功能,我们最终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于有没有必要去取代,现在还都是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我们该和海神说一声再见了,但愿他能保佑我们旅游顺利,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天有个好天气,天天有个好心情。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生自由读例句,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2、分角色读小林域小东的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分析比较:自己的发现和小林小东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4、再读句子,体会:文中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5、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的呢?

6、用熟知的事物来作比照,使人很容易想象出文中描绘的事物的具体形象。

7、找一找:在已学的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试着自己写一写。

二、日积月累

1、生自读对联。

2、指名学生读对联,师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对联。

3、交流自己对这几幅对联的理解,之后,教师展示对联所描绘的相应的风景名胜的图片。

4、熟读背诵。

三、宽带网(提出要求,让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展示资料。)六单元由石桥铺小学备课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臵。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

客舍

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 “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译文:

上一篇:看你怎么猜的教案下一篇:在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