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

2024-11-05

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通用9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 篇1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效果。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

“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显示幻灯片1)

二、作者介绍

课文注释有关资料。

补充: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显示幻灯片2)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何而生,具体内涵是什么?

2、划出文中有疑惑的或印象深刻的句子。(显示幻灯片3)

学生自读思考后回答第一问。

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的苦难的同情,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四、具体分析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明确:有三个理由: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给作者解除孤寂,令作者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古今中外,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追求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感受过“双玉”爱情的凄美,体味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热烈,也领略了张生与崔 1

莺莺的执著缠绵,同样罗素这位伟大的人物,他一生虽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一直在努力追求爱。

(显示幻灯片4)

2、罗素追求哪些知识?

明确:人的心灵,星星为什么闪闪发亮,毕达哥拉斯是思想威力。

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说“星星为什么闪闪发亮”,实际上就是说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第三个方面,说“毕达哥拉斯是思想威力”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罗素是个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写了70多部著作,还有若干篇文章,涉及哲学、数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可谓著作等身,知识庞杂。特别是临近80岁的高龄,即1951年才开始创作小说,居然在文学方面又取得了不匪的成绩。真的令我们感叹啊!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显示幻灯片5、6)

3、如果说,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入了美好的理想境界,那么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则把罗素带回尘世,带回现实,那么现实世界怎么样?(显示幻灯片7、8)

明确:现实中有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4、这样的世界令罗素感到很痛苦,他“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他又“无能为力”,“自己也深受其害”。罗素不仅仅是渴望“减轻这些不幸”,更是身体力行。下面我来读一则材料,看看罗素是怎么样同情人类不幸,保卫世界和平的吧。

(显示幻灯片9)

的确,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也应该向罗素一样关心、同情这个世界,用爱来改变世界,冰心老人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请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显示幻灯片10)

5、小结:文章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具体说这三个方面,最后一段又是总结。所以,全文采用的结构是总——分——总。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严谨,表明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尽可能地帮助人类减少苦难,是“我”生活的意义所在,表现了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

(显示幻灯片11)

五、感受非凡的语言魅力:含蓄,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回答自读思考题二,划出文中有疑惑的或印象深刻的句子。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明确:这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激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而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中”是说这些追求而面临种种挑战,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激情支配,去面临人生。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 2

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明确: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有三方面: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爱情能使人摆脱孤寂,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美好体验。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明确: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他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一方面是知识能引领他进入美好的境界,另一方面是他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苦难,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显示幻灯片12)

六、课文发散:

罗素活者的意义无疑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在罗素面前,我们无疑是渺小的,无论是就其成就而言,还是其思想而言,我们不能不景仰他。学习了本文,我们每个同学也应该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

(显示幻灯片13)

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言,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小结:大家活着的理由大致如下:一是为了生存而活着。人,作为生命形式中的一种,也如植物动物一样,首先维持机体,保全生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活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莫里哀所说的“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就是这个意思。古语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大家活着的第二个理由是情感——亲情、爱情和友情,它们如一盏盏明灯,驱走了黑暗,照亮了前程,让我们体验到喜悦和温暖。当然,人活着的更高的境界,乃是超越自我利益,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样的人生目标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信仰。

最后把居里夫人的话送给大家:“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显示幻灯片14)

七、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名人随笔,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古今中外名人的生存观。

2、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罗素的这篇随笔,你是否也感到快乐,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 篇2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渴望了解人的心灵。我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知识与能力)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用比较深沉的语气陈述“我为什么活着”的话题,使学生进入课堂氛围之中,能够注意今天所学习的课文内容。)我是谁?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活着?我将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生的三大问题,也是三个很古老的哲学命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一代才子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

(通过简要介绍,让学生对罗素产生敬慕感,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三、探究学习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

(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正音正字,初步感知。

1、指定男女同学各一名,分别朗读一遍课文,布置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自己难以理解或印象特别深的句子。(比较哪位同学对文章感情把握的更好)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2、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信仰和追求。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人生崇高境界的热烈追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详见板书)后附板书设计

(二)自我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明确:

A、追求爱情:

他追求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B、追求知识——“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罗素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先河。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C、同情苦难——保卫和平的战士

罗素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1.了解人类心灵;2.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

4、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5、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要点:“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

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三)其它难以理解的句子

1、这些感情„„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期间别的不说,单说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想见他的生涯是怎样的动荡不定了。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人生的强大动力。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辛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

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2)俗语:“人生在世,吃穿二事。”(3)名人:

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艾伯特•史怀哲: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希特勒宣扬诺尔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以此发动战争,给其他民族、人民带来痛苦的伤害;和绅须溜拍马,为谋取自身的更大私利而活着。等等。

2、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活着有N种可能

改变社会——追求目标(伟大的先驱、革命者)

适应社会——物质生活(凡人)

逃避社会——精神家园(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

3、以“我应当怎么活着”为主题,师生共同探讨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深入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提示:可以用一句简要的话或名人名言来概括,也可以用一两句歌词来表达)

过渡:作为我们平凡的人们,我们应当怎么活着呢? 学生自由发言。

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五、教师小结

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上罗素散文《论老之将至》。

2、完成相关练习。

附板书:

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摆脱孤独 见到天堂的缩影

我 崇

为 了解人类的心灵 高

什(追求)知识 了解自然奥秘 而

么 了解社会 博

而 大

活 的着(同情)苦难 减轻痛苦 情

拯救痛苦 怀

附:

我为何而生

我为何而生?我为信念而生,我为理想而生,我为未来而生。

在我的世界中,生命只为我一人绽放,我急于挥洒青春,我勇于展现自我。

我愿做一名圣者,在理想的道路上探险。我想找一个伙伴,却无人肯与我同行。我愿做一泓清泉,在沙漠的丘陵上等待。我想找一只汤匙,却没有愿被暴晒的勇者。

我曾经想当个刑警,为人们治救生活上的苦难。

我曾经想当个医生,挽救处于苦难的病人。

我曾经想当个法医,把人们的最后一句话公之于世。

我为何而生?我为母亲的眼睛而生,我为父亲的期望而生,我为家庭的幸福而生。

我甘心做母亲的支柱,陪她走完人生;我甘心做父亲的动力,直至宽心的笑容在他脸上重现。我甘心为家庭的幸福付出一切代价。

我为何而生?我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我的生命已开始迷茫,但我愿意等待,等待雾散那一刻,再观看星空月夜。

我为何而生?我为等待而生,我为哭泣而生,我为善良而生,我为奋斗而生。

我为何而生

现在的我,就像一只羽翼未丰的雏鹰,在爸爸妈妈的怀中避风避雨。我终归要长大,要去创自己的一片天空,我,为自由而生。

现在的我,没有任何的生活阅历,脆弱得就像一张白纸,不堪一击。我终归要长大,接受社会的洗礼,我,为坚强而生。

现在的我,像蜜蜂采蜜,蜻蜓点水一样学习知识,学到的知识干干净净,不加粉饰。我终归要长大,在人生这部书中,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让我足以应付各种艰难险阻,我,为智慧而生。

现在的我,被温暖包围着,身边无数的友谊让我不会感到孤独、寂寞。我终归要长大,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那里,我要靠自己,为自己竞争出一席立足之地,我,为独立而生。

现在的我,胆小怕事,不论做什么,都有老师和家长在一旁指导,我没有能力自主任何事情。我终归要长大,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敢作敢当,我,为信心而生。

我为什么而活着简案 篇4

江苏省淮州中学

陈华林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复杂的情感;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

1.知道学生掌握诵读技巧,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复杂的情感;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难点:

1.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复杂的情感;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二. 初读课文

要求:

1.提炼概括文章的内容;2.逐段进行 方法:

1.提取各段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关键句;2.抓住各段的关键词,串连成句; 3.扣住文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意;4.对文章内容要学会勾画圈点。

答题步骤: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 三. 再读课文

根据概括出来的每段段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写出结构提纲 四. 三读课文

找出文中自己最欣赏的句子,想一想它好在什么地方,说出你的理解。找出文中自己觉得难懂的句子,提出来,大家一起攻克它。

方法总结:运用了什么手法,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言,写了什么内容,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发表了什么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问题探讨:书后练习2 五. 四读课文

结合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与感悟,揣摩文章的感情,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诵读秘诀: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思考并说出自己所认为的诵读要领。1.用自己喜爱的诵读方式自由诵读; 2.先读全文;

3.再找自己最有感觉的片段在小组内读,互相欣赏。六.拓展与延伸

1.“我” 为什么而活着,并简要的陈述理由。2.人生追求所要遵循的准则

3.列举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要有高远的追求。七.课后作业

书后“问题探讨”3:

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篇5

第一次接触罗素的名著《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是在上高中时。因为列选在语文教科书中,所以还是有意无意的阅读了。不过因为那时年少轻狂不识人间情愫为何物。草草阅过几遍,也许是青春期的判逆吧,那时的我对那些太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不做细读。因而,虽然现在懂得人生的意义所在,但还是与许多哲理精华失之交臂。

前段时间,综英老师给我们随堂放听力进行练习,其取材就是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那一刻发现这篇文章耐人寻味。另外,因课程需要,马哲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读后感。所以,我带着那份兴致再一次阅读了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在自己心志渐渐成熟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条件下,仔细琢磨了这篇文章。感触颇多。下面,想要就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读后的感受以文字呈现。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故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罗素为什么而活着?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没错,这就是罗素生活的全部内容。以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那么罗素用“纯洁”、“无比强烈”来形容这种激情,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含义?通过细读,我认为作者用“纯洁”,说明其一生的追求,除了这三种之外,别无其他;“无比强烈”与“不可遏制”呼应,也说明这

三种激情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始终左右着自己的行为。通过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困难诠释是他一生为什么活着,同时也显现出了他崇高而伟大的情怀。

通过研读课文,我深入理解了作者的观点,体味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首先,他写道自己活着的第一种激情是渴望爱情。因为爱情给他带来狂喜,可以帮他解除孤寂以及体会美好的人生境界。没错,爱情是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但是,什么是爱情?以及现在的我们需要爱情的理由又是什么?我想这是值得活在当下的人们应该思考的话题。

其次,支配他活着的第二种激情是求知。文章中作者提到自己求知的原因是(1)希望了解人类心灵;在这里我想说“人的心灵”代指有关人本身的知识(2)希望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代指有关自然的知识(3)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而这代指有关人与社会的知识。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渴望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奥秘、理解社会科学的强烈愿望。这三方面的知识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作者渴望了解的是一切知识。作为求知的我们,来到大学到底是为了求知还是为了享乐,或者说是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乃至自己的青春?现在竞争日益激烈,有多少人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日夜兼程。而学习这场激烈竞争的序幕才刚刚拉开,谁能大意的可以高枕无忧呢?更何况以后找份满意的工作

是我们的宿愿!我现在的学习,其实是让自己的心踏实一些,我今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从容为明日的从容甚至为了后日而做的准备,可是谁又知道后天会是什么样子呢?一直被谣传的2012 年是世界某日,所以一些人趁机鼓吹不趁着现在好好享受,到那末日到来之时,人就无法再享受到美妙的事物了。倘若2012年真的是世界末日,我相信真正得人是不会因为末日的到来而放下手中的学习,工作的。轻易放下手中学习,工作的是那些心中没有主见的人,是那些没有寄托的人,是那些随波逐流的人

再次,作者提到第三种支配他活着的激情: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他同情苦难:饥饿的儿童、被折磨的受害者和无助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然而也通过这些表达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在司空见惯的环境里,人是脆弱的。各种单调重复的信息和符号切割着视觉、听觉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内的其它种种感觉,没有人能抗拒,麻木成为最经常的结果。如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所以人类应有的生活,应当是充满着爱,充满着人性,平等和谐、有序发展的生活;而社会中却一直存在贫穷、冷漠、孤寂等现象,这体现了人性的丑恶,社会制度的不公,给人类散布了灾难,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压抑和毁坏了人性。因此,这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罗素在文中提到的三种激情是他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激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当然,也因为这三种激情,使他永远不

会放弃希望。另外,“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提示了孤寂的可怕,它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从而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在罗素力量的感召下,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虽然问的很茫然,在此,我还是想问活在当下的你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了亲情而活着?为了友情而活着?为了恩师而活着?为了所有对我们友善的人而活着?为了良知而活着?为了正义而活着?为了美好而活着?为了成就而活着?为了奉献而活着?为了尊严而活着 ?

人生是一条无法选择的路,我们没有权利选择我们的出身,没有理由抱怨我们的家世背景,也没有理由为生活中的跌跌撞撞而怨天尤人。最后,针对自己提问: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呢?我不想为死亡而活着,否则来人世何用? 既然选择我来到这里,我就为体验生活而活着。因为活着是一种修行!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篇6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

【能力目标】:

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

本课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通过活动,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诱导、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运用网络查阅有关作者伯特兰罗素的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风格、有关图片及评价性的文章等。

二、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

三、让学生思考:你有怎样的人生设想?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

【教学思路】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熟读全文,并让学生畅谈读完这篇思想随笔的诸多感受,从整体上感知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通过课堂活动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小说的主旨,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这样千百次地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又简单又复杂。托尔斯泰说:“为自己的幸福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的幸福活着的人,渺小;为大多数人的幸福活着的人,高尚.” 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三问自己:

一问:人从何而来?

二问:人为何而生?

三问:人死后又会如何?

(学生讨论思考,作答后老师亮出史铁生的经典名句)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就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身边的魔鬼或恋人。

——史铁生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大师他自己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辉格党贵族世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1840年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罗素的母亲也是出生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双亲去世后,他在祖母和家庭教师抚养、教育下长大。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极为严格,精神上无所畏惧,敢于蔑视习俗,曾以经文“勿随从人作恶”题赠给罗素,这句话成为罗素一生的座右铭。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哲学和经济学。于1893年获得数学学位,而后在第四年转学哲学,并获得伦理科学学位。罗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70余部著作,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哲学大纲》、《教育与美好生活》、《罗素自传》三卷本。 195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评语是:“欲以褒扬他的哲学著作。从这些多彩多姿、包罗万象的著作里,我们知道他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战士。” 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2.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序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以上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并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出示幻灯片做小结归纳。)

三、初读作品,畅谈感受

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篇思想随笔后的感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

2.展示资料,总结感受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爱因斯坦

总结:这篇思想随笔似乎信手拈来,但却耐人寻味。充满激情,充满感慨,充满智慧,作者巧妙地将生活图景和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情文并茂,发人深省。又一次深刻地阐述了“我为何而生”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四、再读作品,理清思路

1.思考: 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设置的?

点拨: 总—分—总。开头总提,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总结。

2.理清文章的情节:

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坦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

第二自然段:说明追求爱情的三点理由:带来狂喜,摆脱孤寂,梦见天堂。

第三自然段:说明追求知识的理由。

第四自然段:阐述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五自然段:总结并有所升华:人是值得活的,愿意再活一次。

五、学生活动,把握主旨

1.活动准备

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一小组分别对作者一生中的三种追求进行分析探讨。

第一组:爱情之花

第二组:知识之花

第三组:悲悯之花

2.活动要求

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 篇7

1、知识与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后附板书设计

五、快速浏览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然后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1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的)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②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曾两次被监禁:一次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另一次是在1961年他89岁时,因反战静坐示威,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

○3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使用的是比喻 修辞;这种修辞特点生动形象;创设的情景是我象茫茫大海上一只浮萍被狂风吹来吹去;这一情景的具体特点是 上面是强劲猛烈的风;下面是深不可测、令人胆战心惊的无底深渊;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将近丧失了希望。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一)线索

○1自己被爱的幸福感-----博爱(让其他人也能走进幸福的天堂)

○2获取知识,了解人类内心的苦痛;提高人类物质、精神生活质量,为人类造福,实现终极关怀。

○3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灾难。他深知自己身单力弱,人微言轻,但还是与那些制造人类不幸的肇事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执志不渝。

(二).对罗素的人生评价及启迪

他睿智,他博大精深;

他渴望知识、追求真理;

他充满温情、多姿多彩;

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

这就是罗素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满怀着对他的崇敬之情,沿着他老人家的足迹走下去吧,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幸福,为了生活在我们周围人都能过上快乐生活而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吧!

八、作业:

2、反复品读本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为全人类而活-----为真善美而活

渴望爱情(带来狂喜、摆脱孤寂、构造美好生活)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 领悟自然科学 参透社会科学)

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 篇8

重点:鉴赏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难点:文中“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的内在联系。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你了解《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吗?你知道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吗?这些名人给人类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伟大的作品,更有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表现出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富兰克林和罗素的精神世界,共同感受伟人的超凡风彩。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一、《美腿与丑腿》 1整体感知

(1)了解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大概算得上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他博学多才,他是爱国者、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回走上独立之路。在富兰克林年轻时,发明了一种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十三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谦逊;决心获得这十三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个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在反省时若发现

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当富兰克林七十九岁时,在那本不朽的自传中,花了整整十五页纸,特别记叙了他的这一伟大发明,因为他认为他的一切成功与幸福受益于此。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效仿这种方式,有所收益”。(2)学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3)讨论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明确】乐观积极的人受人喜爱、尊敬从而获得幸福,悲观消极的人令人生厌、憎恶,因而一生不幸,希望人们摒弃消极悲观,拥有积极乐观。

文章以“美腿与丑腿”为题,联系全文,试分析它们各象征着什么? 【明确】“美腿”象征优点、长处、积极的一面;“丑腿”指缺点、短处、消极的一面。2研读探究

【明确】分别指乐观积极的人和消极悲观的人。【明确】“更堪怜悯”是针对这种性情是天生的而言,以铺垫下文由模仿而成习惯的人还是可矫正的。

(5)阅读最后一节,说说“美腿仪器”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可以测知一个人是否只有悲观,只注意别人丑腿的仪器。3阅读迁移

注意观察你周围的人,找出一两个像富兰克林所说的因乐观而幸福的人或因悲观而不幸的人,并对他们作简短的描述。

二、《我为什么而活着》 1介绍罗素 罗素是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涯中,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人文科学领域,都有极大建树,一生写过七十多部专著,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素同时又是个文学家,尤其到了他的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为什么而活着》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2 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 3 小组讨论,理解画出的句子 师生探讨理解以下句子(教师投影)

(1)这些感情„„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2)身边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了„„(4)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5多媒体显示思考题

(2)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

(3)当你面对“为何而生”这样一个哲学命题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思考?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点拨。(2)“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3)无统一答案,学生自主作答,教师作向导。6 齐读课文 7 拓宽探讨

人为什么而活着?演讲稿 篇9

各位新同学:

在这隆重的开学典礼上,我想就“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一话题,与你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现在都在讲“顶层设计”。但我个人认为,有些同志所讲的“顶层”往往还不到顶层,是二、三层甚至四、五层以下的设计。而“人为什么而活着”这可能是值得每一个人从小到老整整思索一生的顶层问题。

人为什么而活着,本质上是人应该有什么信仰。当今世界上公认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信仰上帝,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原罪,只有上帝才能拯救自己。伊斯兰教信仰真主,认为今生虔诚信仰真主,后世就是天堂。大乘佛法认为,小乘佛法修度自身,大乘佛法修度众生。

真正的共产党人信仰什么?1945年党的七大的闭幕词中,毛主席就曾鼓励全党:“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人民,即全心全意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也就是说人民是共产党人心中的“上帝”。在阶级或有阶级的社会里,普通劳动大众始终占社会的绝大多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意愿、意志和力量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最终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信仰人民,这一信仰高尚而光荣,是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真实,而不是社会和历史的虚幻。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汗水、热血甚至生命,为着民族的独立解放,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富强,默默实现着这一信仰。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信仰人民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最终归宿。真正的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使人民群众觉悟,去带领大家一起奋斗,我们就能最终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信仰马克思主义和人民,这才是顶层和终极的信仰。我们不反对个别同学信奉某种宗教。但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守党章,信仰马克思主义,为着人民。

以私有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的基本经济、政治及文化制度本质上是为极少数人服务的,它希望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持有“拯救自己”、“虔诚信仰”、“修度自身”这样的价值理念以为极少数人压迫、剥削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制度的长治久安服务。因此,私有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的基本经济、政治及文化制度与它所提倡的价值理念是不一致的。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政治及文化制度是为着全体人民的,它需要共产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政治及文化制度与它所提倡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当然,现在一些共产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说一套,做一套,有的甚至贪赃枉法,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基本经济、政治及文化制度与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不一致,相反,这是一些人脱离、背离乃至背叛了党和政府的宗旨所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要努力解决党面临的这一严重问题。

前几年,我从网上看到这样一篇对话“一篇彻底改变美国同事对毛泽东看法的文章——《纪念白求恩》”。这是一位赴美创业的华人与其美国同事的对话。这位赴美华人的同事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开始对中国共产党人所做的事极不理解,甚至极为反感。这位华人对其美国同事说:“来美国前,我认为美国是个自由世界。但我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美国是个宗教信仰至上的国家。美国人民坚信这片土地是被上帝挑选的,美国人民是首先被上帝挑选的宠儿。为此美国人民自豪骄傲,热爱这个国家。尤其是我看到那些徒步行走的传教者们,穿着朴素简单,吃最简单的食物,他们眼睛里是真诚朴素坚定的,他们让我想起了中国老电影里的共产党员。中国原来也有这样的一群人,忘我,无私,为了信仰可以承受一切苦难,可以献出生命。不同的是,美国的传教者们是在上帝的指引下,而中国的共产党员们是在共产主义信仰下,更具体地说,在毛的指引下。”经过近两个月的艰难对话,其美国同事回答:“我想我有点被感动,如果这一切是真的。”当其美国同事看了这位赴美华人推荐给他的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英文版后,这位美国人说:“我很震惊。如果你不告诉我这是毛写的,如果我把里面所有共产主义或意识形态字眼去掉,如果有人在我面前朗读,我会以为我在聆听上帝宣讲。毛说的这些,和我曾经在教堂听到过的几乎完全一样”;“我真的非常感谢你。你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毛,我想我开始尊敬他了。我更感谢的是,我突然心变得很开阔了,我觉着整个世界的门在朝我打开,共产主义和毛已经不再是我心里的障碍,我更了解了中国,我非常高兴,我可以拥抱这些,我想就可以拥抱一切。”如果哪位对此感兴趣,可以上网搜寻一下。

在一定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基督、伊斯兰和佛教教义有相通之处。但是,不论是哪种宗教,总是教导信徒放弃对现实幸福的追求,而求诸内心修炼,以达安于现实的苦难;而马克思主义是教导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和变革,运用客观物质力量改变不合理现实,以实现现实幸福。一个是求诸内心,一个是求诸行动,前者是宗教信仰,后者是科学信仰,二者不应混淆。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观,宇宙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无边无际和无始无终的一个特定的时空交叉点上来到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诞生是必然的,而每个人在这个地球上的出生却是必然中的偶然。我们每个个体生命能够作为地球的万灵之长的一分子,在茫茫宇宙中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百年左右,这本身就很值得庆幸、骄傲和珍惜了。想通这一点,就是一位乐观主义者,就不会皱着眉头过日子。但仅弄清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活着是形式,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才是内容。弄清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和价值,这才更为重要。要弄清人为什么而活着,还应厘清什么是人,即弄清我们现实的人是从哪里来,处于何种状态,会往哪里去,在这世上的百年间应该怎样生活,做些什么,留下点什么。

首先,人是不同于纯粹自然界且不同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类”存在物。人是自然界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的产物,是唯一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动物状态的“类”的存在。人是我们现在已知生命的万灵之长,与其他所有动物不同,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吃好、睡好等生理需要,它能逐步地认知并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正因为人是唯一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动物状态的“类”的存在,所以,我们一定要以劳动为荣。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起步,劳动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只有以劳动为荣,每个人乃至于整个人类,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活着,决不能以不违纪不违法为底线,而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就是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什么是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现行党章中所说:“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着人民的利益而活着而奋斗,这就是共产党所特有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的人,人民就会永远把他装心上、记下来。

第二,人是由全部社会成员组成的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个人。人总是具体、现实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和每个时代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与活动中。每个单个个人,都有自己特定合理的需求与利益,每个人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整个社会尽可能地帮助使这些必要的需求得以满足。但人类社会有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利益,如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有的国家和群体乃至个体,为了攫取巨额财富或奢靡生活,在拼命地掠夺资源、污染环境。这就是典型的损他国、损他人、损后人而利己。“每一个”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和由特定社会组成的国家应该要求每一个个人和每个国家都应该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国际民主思想。仅提倡正面的东西而不反对反面的东西,正面的东西就不可能持续和发展,最终则是无法实现的美好的乌托邦。

第三,人主要是指“现在式”存在的人,但也兼指“过去式”和“未来式”存在的人。一方面,我们当代人不能仅把自己当作具体、现实的人,而把“老祖宗”当作抽象、虚幻的人,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人类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代代传承的结果。没有“过去式”的人的浴血奋斗、艰苦创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继续创业的物质基础。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要发扬革命传统,“不忘老祖宗”。从特定意义上说,以“过去式”的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历史,珍惜前人给我们所创造、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决不能“崽卖爷田心不痛”。另一方面,我们当代人也决不能仅把自己当作具体、现实的人,而把子孙后代当作抽象、虚幻的人,这会淡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断子孙路。我们既要在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继续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为后人创造和积累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同时又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重视承接历史。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指一切人更不是其中的少数人。在阶级或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绝大多数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而极少数人的根本利益则是与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对立的。如果以这极少数人的根本利益为本,就必然会牺牲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一点十分重要。在阶级或有阶级社会里,我们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服务,是为了将来能为一切人和他们的根本利益服务而过渡。当然,这需要一代接一代长期、艰苦的奋斗,而决不能重犯20世纪“大跃进”时急于过渡的错误。

为进一步弄清人为什么而活着,让我们对比看看有的人与革命先烈们的不同活法吧。

有的人把活着本身当信仰,奉行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哲学,为了活着甚至不惜作叛徒、汉奸、卖国贼。而曾任中共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蔡和森同志1931年6月间被原先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叛徒顾顺章出卖,在狱中他受尽了酷刑,最后他的四肢被敌人用几个粗大的长钉钉在墙上,敌人还用剌刀把他的胸脯戳得稀烂,他仍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36岁。

有的人把吃好喝好当信条。而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杨靖宇同志和他领导抗联部队对日寇坚持了长达九个年头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使得数十万日军不能入关,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业绩,有力配合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后来,他被叛徒丁守龙出卖、被日本侵略者杀害。侵略者丝毫无法理解杨靖宇在完全断绝食物的条件下能坚持抗战一年之多,最终解剖杨靖宇遗体,看到的却是“胃里连饭粒都没有”,只有野草、树皮和破棉絮。牺牲时年仅35岁。

有的人为金钱而活着。而以救国救民、变革社会为己任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

一、海陆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彭湃,出生于有名的富有人家。他当众把自己家族分得的田契全部烧毁,并宣布“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后投身革命。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白鑫出卖后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3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历史是公正的。凡是个人理想信念行动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他的生命就融进了历史,获得了永生;凡是个人的理想信念行动与历史进步方向相悖的,这就是历史的歧路,直至被历史所淘汰。党和新中国永远铭记着蔡和森、杨靖宇和彭湃等同志。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蔡和森、杨靖宇和彭湃同志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出卖他们的叛徒却永远被历史钉上了耻辱柱。

有人贪赃弄权甚至不惜作叛徒、汉奸、卖国贼从而“享受人生”,并认为这些劣迹和罪过将会随着自己的逝去和时间的风尘而变成雪泥鸿爪甚至永远无从知晓。我们承认,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沧桑,一些历史细节将可能会被永远湮没甚至是歪曲篡改,殊不知,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观其大略常常无需繁多琐碎的历史细节,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所作所为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将无任何可能逃遁历史对其的审视,越是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功过是非,人民和历史会最终将其辨析并记载得清清楚楚。

人为什么而活着?说到底,是个信仰和世界观问题。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权力观、地位观、苦乐观等等。正确的理想是生活光辉灿烂的太阳。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在革命时期一个信仰,勇于牺牲,而在执政和建设时期是另外一种信仰,大捞金钱。

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必须破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曾争论了几千年,还会长期争论下去。持人性善者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的或向善的,只要唤醒所有人的良知,依靠人的善的本性,就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无须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制度来管理。从古到今持人性恶论者则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自利,国家设计出严格制度防范人为获取私利危害他人即可;但也有的人认为,既然人的本质是自利,那么作为特定阶级和集团代言人的本质也是自利者,他们在行使权力时亦会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特定利益的政策和法规,以强迫别人执行。因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天然合理、万古长存。这实质是想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引入人类社会并固化。亚当·斯密的理论假设人就是理性的经济人,也就是说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利己的。性的善恶,这是道德范畴的东西。毛主席早在1943年就指出:“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这就是我们的善恶论”;“当作人的特点、特性、特征,只是一个人的社会性——人是社会的动物,自然性、动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人是动物,不是植物、矿物,这是无疑的、无问题的。人是一种什么动物,这就成为问题,几十万年直至资产阶级的费尔巴哈还解答得不正确,只待马克思才正确地答复了这个问题。即说人,它只有一种基本特性——社会性,不应说它有两种基本特性:一是动物性,一是社会性,这样说就不好了,就是二元论,实际就是唯心论”;“自从人脱离猴子那一天起,一切都是社会的,体质、聪明、本能一概是社会的”,“人的五官、百体、聪明、能力本于遗传,人们往往把这叫作先天,以便与出生后的社会熏陶相区别。但人的一切遗传都是社会的,是在几十万年社会生产的结果,不指明这点就要堕入唯心论”。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善还是恶,都是当时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人类的历史至少已有二百万年,人的一些生理特征则是这几百万年其祖先基因遗传的结果,但这都是人们现实社会性或历史社会性的反映。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从来就没有抽象的人性和社会性,而只有具体的人性和社会性;在阶级或有阶级的社会里,人性和人的社会性又往往具有阶级性。历史上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们关于人性和人本质是什么的看法和观点,基本上是沿着人性的善恶性质和人性异于其他动物的方面特点来思考的。而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把人的本质放在一定的社会中来考察,从而指明了正确的思考路径。人有善恶之分,甚至在一个人的身上既有善又有恶的表现。但这都不是人的本质或天性,而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反映或体现。所以,我们既不主张性本恶,也不主张性本善。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们的自私心理,是随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解体、奴隶社会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私有制社会的诞生而诞生的。这一观念的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相当长的时段内,具有它的进步性一面,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它的局限性和腐朽性一面便逐渐充分显现出来。它不是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有的,因而也不会是永恒的。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全面的进步,随着公有制的最终全面的确立,人们的自私心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则必然会最终被消除,这就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否定之否定。现代生物学并没有找到被公认的充分证据,证明人性是天生自私的,就如同人的皮肤色素是遗传而不可改变的一样。观察动物界不难发现,不是所有的动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表现为自私的,恰恰相反,许多动物有很强的群体性和利他性。比如,森林中蚂蚁群遇到火灾时会迅速集结成球,滚过火区,集结在球体表面的蚂蚁都会“壮烈”牺牲。小小的动物蚂蚁尚且如此,我们这一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更能如此。我个人认为,人至少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人很自私。“一事当先,先替自己打算”。第二种人可能常怀公心,经常考虑国家、人民、民族的命运,但在公私发生冲突之时,有时可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三种人就是具有共产主义品格的人特别是合格的共产党人。这样的人并不是没有个人利益,但当公与私发生矛盾时,公永远是第一位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我们那么多先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你能说这些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吗?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实质是私有制观念的产物,应该说同时也是维护私有制的理论基础。我们决不赞成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观点。如果这种观点成立,至少你无法解释伟大的母爱,也根本无法理解我们几千万的先烈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我们的今天幸福生活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作出的壮烈牺牲。决不要小看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正是这一观点,正在强烈地腐蚀部分干部群众;也就是这一观点,把我们的一些人甚至党的高级干部送进了监狱。我们知道,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在强调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同时,确实有忽略个人利益的现象。但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决不能重蹈西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覆辙。

正确的世界观又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我们承认,世界历史决不会“一帆风顺地向前发展”,而且“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列宁语)。但我们也更加坚信,历史的大道无论怎样曲折,最终必然通向共产主义。邓小平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这“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时,我们更需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时的信仰就更显得“金贵”。这时的信仰,就更能识别、考验、锻炼一个人。信仰正确和坚定,就是“真金”,真金不怕火炼。有没有这一信仰,大不一样。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失去了这一信仰,极有可能害人害己。苏东剧变后,一些人完全丧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他们看来,“国将不国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垮台是迟早的事。不少人在捞,认为不捞白不捞。信仰的堤坝一旦溃决,牢房的铁门便会打开。

正确的世界观还要求我们必须言行一致。口头上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行动上谋一己私利,这也决不是什么“僵化”、“教条”,在本质上,只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脱离、背离甚至是背叛。口头上说一套,行动上另外一套,这是人民群众最为反感的作风。这也是苏共垮台的根本缘由之一。我们必须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认真践行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喜马拉雅山国不丹从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国民幸福指数(GNH)的概念,现在又重新引起不少学者和国家的关注并把它与GDp相并列、相比较。2012年7月8日,美国企业研究所所长阿瑟·布鲁克斯发表文章指出:“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看似是一群悲惨的可怜虫,事实上,他们也许比那些坐在办公室嘲笑他们的中庸派更加幸福。因为他们很多人都固执地坚守信仰。”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信仰和幸福观即幸福指数。但是,同学们,有了坚定正确的世界观,我们就会有着正确的方向、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就能勇于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历史的责任,激发改造社会和创造世界的激情,为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勇于接受各种困难的磨砺和挑战,浑身从内到外散发出真正的阳刚之气,谱就大写的人生,不会囿于小我而精心构建自己的小人生和小家庭;就会真正能够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苦学多思,深入实践,扎实苦干,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勇于创造,而不是一曝十寒,知难而退,迷迷茫茫,得过且过;就会有着应有的社会正义与良知,而不是社会不良现象的漠视者、旁观者或简单批评者;就会有着更加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把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英雄主义完满地结合起来,容易聆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方向,而不是怨天尤人,自我怜悯,悲观消极,无所事事;就会增强互助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与同学互帮互学、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不断激发起心中新的求知欲望,并走近普通工农群众,触摸时代的脉搏,倾听人民的呼唤,而不是封闭温室,沉默寡言,孤陋寡闻或孤芳自赏;就可能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使自己成长为党、国家和民族的有用之材直至栋梁之材。

上一篇:大学专业英语怎么上下一篇:介绍家乡特产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