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要的到更重要的作文

2024-06-26

从重要的到更重要的作文(共10篇)

从重要的到更重要的作文 篇1

从国学中领悟诚信的重要作文

从国学中领悟诚信的重要

从国学中领悟诚信的重要 从国学中领悟诚信的重要

崇州市江源中学级3班石超

(指导教师:杨丽君)

它是数千年前儒学大师发自内心的呼喊,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神。它很简单,简单得连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它又很复杂,复杂到让人把它遗忘得无怨无悔。它,就是诚信!

――题记

商鞅曾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取信于民,他立三丈的木头在都城南门,昭告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此感到奇怪,没人敢搬这块木头。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商鞅立即给予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方法,是百姓相信新法是可行的,于是新法顺利实施。

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他言必行,行必果。由此可见,诚信是极其重要的。

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诚信是火,点燃明亮的灯;诚信是灯,照亮夜行的.路;诚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诚信是黎明,为你迎来辉煌!

诚信是金,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生命比作巍巍大厦,那么诚信便是支撑它的栋梁;如果把生命比作熊熊大火,那么诚信便是点燃它的引信;如果把生命比作远洋巨轮,那么诚信就是指引它的罗盘;如果把生命比作一块钟表,那么诚信便是驱动它的电池!

诚信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一天,曾子的妻子想上街时,她的孩子哭着要跟着去,她便哄她说:“你留在家玩,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当妻子上街回来后,曾子就开始磨刀,准备杀猪了。妻子见状,拦拦着曾子说:“我和小孩说着玩的!”曾子反驳说;“对小孩不能说假话。小孩无知,要向父母学。而今你欺骗了他,无异于教他欺骗,他今后也不会相信你!”说着,就把猪杀了。

曾子不欺骗小孩,也就培养了小孩的品质,更是反映了他高尚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曾子的言行,不正说明诚信的必要性吗?

《论语》有言;君子务本。何为“本”呢?单从字形上解释,“本”分为一个“木”和一短横。“木”即树,短横加在树的下部,支撑起树。所以“本”就像树的根。而诚信在《论语》里的地位可算是“本”了。

人生也像是一棵树,总会枝繁叶茂,但无论这棵树多么茁壮,多么葱郁,一旦跟不存在了,一切都等于零。人生失去诚信,就像大厦失去栋梁――只剩一堆散乱的砖瓦;人生失去诚信,就像烈火失去引信――只剩只剩一把冰冷的干柴;人生失去诚信小学生作文 你也可以投稿,就像巨轮失去罗盘――只剩一个失去方向的巨架;人生失去诚信,就像钟表失去电池――只剩一个无用的摆设!就像诗歌里面说的那样:健康的红晕变成了死亡的惨白,金色的沙龙变成了棺木与尸衣!

诚信虽不是万能的,但失去诚信是万万不能的!

从重要的到更重要的作文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审题,方法

一、引言

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写作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 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要求考生英语写作水平达到基本要求:“能就一定的话题和给定的提纲写短文, 能写信和便条, 表达意思清楚, 无重大语言错误。能在半小时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关于四级写作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 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切题与否, 内容表达清楚与否, 文字通顺连贯与否, 语言错误多少。由此看来, 生动的语言还不是四级作文考查的重点。因此, 四级作文的应试者的注意力应放在切题, 以及清楚、准确地表达思想上。这种认识一定先要在观念上确立起来。

二、了解作文题型特点

从1988年6月实行大学英语统测以来, 所有的作文试题形式都是命题作文。其中前四次的作文属于带有主题句的命题作文, 也就是既有标题, 又分别给出三个段落的主题句。而从1990年6月开始, 作文命题基本上为带提示句的命题作文, 即给出标题, 同时对作文的三段正文分别给予内容提示, 而不再给出主题句。文体多是议论文, 主要向读者阐述观点, 表达见解。而且四级作文不必像一般文章那样有起始段、主体部分和结尾段之类的完整结构, 只要求依照作文题意及每段提示, 写出不少于120字的三段式短文就可以了。

2011年12月份四级作文的标题是Nothing Succeeds Without a Strong Will. (汉语意思是:没有坚强的意志一事无成。) 看上去这个标题不难审题。然而, 作文写作要求有这么一个规定:...you are allowed thirty minutes to write an essay entitled Nothing Succeeds Without a Strong Will by commenting on the humorous saying:“Quitting smoking is the easiest thing in the world.I’ve done it hundreds of times.” (汉语意思是:要求你在30分钟内通过评论一句幽默的话:“戒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一件事, 我都戒烟几百次了。”写出一篇标题为没有坚强的意志一事无成的文章。) 不少考生被这个规定所迷惑, 没有认真审题, 结果把作文写成自己或亲友如何戒烟的经历。而且, 很多学生没有吸烟经历, 所以出现写作中偏题或跑题现象, 因此影响作文得分。所以在写作中, 对作文的审题很重要。

三、写好四级作文要把握三个关键步骤

由于带提示句的命题作文比带有主题句的命题作文除了多一个次主题句外, 其他步骤均相同, 这里我们以带提示句的命题作文为例来进行分析。

(一) 认真审题, 明确三方面问题。

文章切题是写好文章最重要的前提。如果文章跑题, 即使内容丰富, 语言生动流畅, 得分也不会高。因此, 审好题、审清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篇文章的成败, 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审题不仅要分析题目, 还要结合给出的提示句。首先要明确文章要写的内容, 即文章要围绕什么主题来写, 这是保证整篇文章切题的关键;其次要确定文章所需的主语人称, 人称混乱是中国学生常犯的一个毛病, 而在审题阶段确定人称是避免文章人称混乱的有效途径;最后要注意文章对动词的时态、语气有无特殊要求。

比如, 1996年1月四级考试作文标题为“What would happen if there were no power”。如果只看标题, 就无法确定文章的主题内容。因为“power”一词含义广泛, 有权利、政权等。结合提示句, 首先, 可以确定文章的主题内容是写如果没有电, 会发生什么事情, 会对人们和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其次, 文章的主语人称, 可以选we, 也可以选people, 但二者必须确定其一, 不宜混用。最后, 要注意文章第二段需用虚拟语气, 这是一个特殊之处, 绝不可忽略。假如应试者把这种假设写成真实情况, 即没有用虚拟语气, 文章写得再好也不会得高分。

(二) 扩展提示句, 草拟提纲。

草拟提纲时, 要紧紧围绕提示句, 尤其是提示句的关键词, 尽量扩展提示句所提供的信息, 从而基本构筑出文章的框架。在扩展提示句时, 为了避免段落内容跑题, 要从提示句中的关键词出发, 围绕关键词开拓思路, 发挥联想, 记录下所联想到的东西:可以是句子, 也可以是词组;可以是英语, 也可以是汉语。总之, 这个阶段要思维敏捷, 动作迅速。仍以“Make the Most of School Days”为例。

第一段提示句为“为什么要上学”, 围绕上学的目的, 可扩展出learn knowledge, 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 完善自我,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等。

第二段, 可以扩展出为什么要与老师多接触 (老师博学, 多识经验丰富) , 多与老师接触的益处 (学到更多方面知识, 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知识和技能) 。

第三段, 提示句为“在校时只钻书本, 或置学习于不顾不好”, 围绕不走两个极端, 可自然而然地想到为什么走两个极端都不好。 (若只有书本知识, 而缺少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会使书本知识难以充分发挥;若缺少必要的书本知识, 也难以胜任很多对知识要求较高的工作。) 这样一个三段式的作文提纲就构筑起来了。构思时要带着题目去判断各段意是否能作为该段的主题句, 如果可能的话, 还要尽量找出其中的关键字眼。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题: (1998年1月四、六级考题)

Title:Fake Commodity (假冒商品)

此文主题句是:

1. 假冒伪劣产品在当今社会为什么如此盛行?

2. 假冒伪劣产品对社会和个人有哪些损害。

3. 你的观点。 (四级中没有列出这一段意)

本文中, 第一段中的关键字是“为什么”、“盛行”, 第二段中的关键字是“社会”、“个人”、“损害”。在看段意构思的过程中可以在这些词下划线以示注意。在列提纲时一定要在题目的指导下把握文章的重心, 同时也要考虑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在列提纲之前可以针对段意中的关键词提“WH”问题。不过, 有时段落大意本身就是问句, 可直接回答。

本文可能的提纲:

1.cheap comparably, price gap;don’t like filing claims;market systems

2.fake appliance, cause fire, lose money;fake medicine

3.realize the worst result, resist

(三) 根据提纲完成作文。

如果四级作文试题类似于2011年12月份所考的没有带有主题句的命题作文, 那么只要认真审题, 然后根据作文所要求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列出写作提纲, 完成作文写作就比较容易了。

四、结语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篇3

想,努力建设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干部队伍和领导班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结构不短改善,截止2000年底,全国有各级各类干部4113万人,其中,机关干部708万人,占干部总数的17。2,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2064万人,占干部总数的50。2,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占干部总数的32。6。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广大干部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贯彻执行党的跨线防止政策的自觉性在不断提高。

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成绩显著。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全国女干部总数达1489万人,占干部总数的36。2,全国党政群体机关县级以上女干部7。7万人,少数民族干部约4万人,党外干部约3。1万人。

干部教育出现可喜局面。各级党委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摆到了重要位置,理论武装工作取得重大发展;开展了以市场经济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提高了各级各类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积极推进干部教育改革,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九五”期间,全国由700多万名干部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脱产培训,约占全国干部总数的90

回顾中国共产党80年走过的辉煌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条重要而宝贵的经验,就是不仅有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而且有一支忠诚于党的事业、能够经受各种风浪考验、德才兼备、规模宏大的干部队伍,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从重要的到更重要的作文 篇4

作者:antonia

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正确的政治路线和任务目标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造就一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式、迎接新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恢复和发扬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跨线,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提出并实行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实现了干部队伍的新老合作与交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邓小平同志“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思想,努力建设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干部队伍和领导班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绩。

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结构不短改善,截止2000年底,全国有各级各类干部4113万人,其中,机关干部708万人,占干部总数的17。2%,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2064万人,占干部总数的50。2%,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占干部总数的32。6%。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广大干部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贯彻执行党的跨线防止政策的自觉性在不断提高。

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成绩显著。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全国女干部总数达1489万人,占干部总数的36。2%,全国党政群体机关县级以上女干部7。7万人,少数民族干部约4万人,党外干部约3。1万人。

干部教育出现可喜局面。各级党委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摆到了重要位置,理论武装工作取得重大发展;开展了以市场经济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提高了各级各类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积极推进干部教育改革,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九五”期间,全国由700多万名干部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脱产培训,约占全国干部总数的90%

回顾中国共产党80年走过的辉煌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条重要而宝贵的经验,就是不仅有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而且有一支忠诚于党的事业、能够经受各种风浪考验、德才兼备、规模宏大的干部队伍,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干部队伍处于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阶段,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样关键的时刻,要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宏伟目标,要把党的建设得更加坚强,更有战斗力,更能迎接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只要拥有了这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我们党就一定这21世纪取得更打的业绩,创立更大的辉煌。

浏览本文章的人还查看了入党思想汇报栏目如下文章

6月思想汇报:阳光风雨后,彩虹万里长

从重要的到更重要的作文 篇5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然而药物又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它也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甚至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WHO指出:全球每年死亡5200万人,其中1/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由此可见,如何避免和尽可能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如何有效地合理用药,是摆在药学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Hepler和Strand教授正式提出了药学服务这一概念:通过提供直接的、有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服务,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目前,我国临床药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药学工作已经由单纯的“以药品为中心”逐步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直接面对病人提供药学服务。这种转变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临床,关注患者,更多地参与临床用药决策,保证合理、有效、安全、经济地用药,以满足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从抗菌素引发的不良反应看药学服务的重要性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在医院药费总额中超过40%。抗菌素从问世以来,始终是临床抗感染的重要武器,它为保障人类健康,降低病死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随着抗菌素在临床广泛的使用,许多细菌产生了耐药酶,同时,不合理。

加强药房药师药学服务作用的发挥

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掌握的药学专业知识向医务人员、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直接的服务,并耐心指导、帮助病人正确使用药品,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观察疗效,发现和统计不良反应。主动向医生和患者提供有关的药学信息,保障病人用药的安全有效,在疾病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际上,药学服务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首先在临床工作中开展。在医院里配备专门的药师,主要从事审查处方,参与医疗实践,指导个体化用药,为医务人员和病人提供用药咨询,参加制定危重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检索和应用,协助临床医师申报有关药物的临床研究课题等。

国内药学服务也首先在医院药师中开展,但药师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药房,已经深入到临床第一线,参与查房、会诊、抢救、病例讨论,帮助医生合理用药,推荐新药,介绍药物信息,及时解答医护人员提出的有关药物治疗、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问题,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建立药历、对用药的全过程进行监护和指导。

药学服务的特点是易获得、高质量、连续和有效,因此药学服务不光是临床药学的代名词,不应仅仅局限于医院内,还要服务于从药店购药的院外用药病人,因此药学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不仅医院药师肩负药学服务的重任,社会药房药师同样需要通过药学服务表明由于自己的参与减少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众所周知,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有疗效,但同时也有毒副作用,有的病人或家属到社会药房买药并不是医生指导的,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广告、具有类似症状或体征病人的介绍,自己以为某药有效,而没有看到毒副作用以及个人本身的状况和并发疾病,盲目地购买某种他们认为有效的药品,并且没有正规的疗程,这是极其危险的。因此社会药房的药师不是日用品超市中的售货员,他们和医院药师一样肩负着药学服务的重任,应高度重视药学服务的作用,把好各道关口,指导病人合理、有效、安全、经济地用药。因此,加强社区药房药师药学服务作用的发挥,是保证药物发挥最佳疗效能、防止或减少 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用药质量的根本。

一、药学服务是提高药师地位迈出的第一步

传统的药学工作模式,无论从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如何,基本承担药品供应师和管理师的工作。“重医轻药”的局面使药师的编制严重不足,药师所具备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也逐渐被医、患双方所淡忘。问病买药是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的核心,要求社会药房的药师熟悉常见慢性疾病的症状和病因,能够帮助推荐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这反映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正在发生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老百姓大多是有病去医院、健康找医生。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零售药房作为他们的健康首选,这正是开展药学服务的基础。现在消费者走进药房,已经不单单只是满足于购药,他们还希望得到更多的服务。现各药店都有当班的药师,患者有疑问时,让药师直接面对患者,及时主动解答与用药相关的问题,其目的是为健康需求者提供详细、可靠的用药知识,保证药物应用的安全、有效、经济。

二、药学服务是药师走近患者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在咨询过程中,通过患者咨询,药师应询,为患者提供用药信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比如,药师可以向患者说明药品正确的用法、用量;可以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以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和药物相互作用;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运用药物经济学知识向患者推荐疗效好、费用低的药品。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患者对药物的了解程度,例如感染性疾病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往往提早中止用药,不能坚持1个疗程,其实感染并未控制。对此,在购药时,药师应向患者说明按时、足量、按疗程用药对治愈疾病的重要性和擅自中止用药的不良后果,以此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药师丰富的药学知识,优良的服务态度,大大缩短了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了与患者之间的信任感,并能为提高药店的营业收入。我辖区内某药店,曾由于药师不在岗,受到附近居民的投诉,我分局执法人员与其老板进行沟通后,得知由于该药店经营管理不善,老板削减药师工资,药师辞职,一段时间内无药师在岗。我局工作人员对老板进行了教育,告知药师在岗和药师服务的重要性。在老板开始重视药师服务后,药店重新聘请一名经验丰富的药师,用药咨询服务在该药店有序开展,附近居民开始信任该药店,营业额比无药师前翻一番,获得了经济和口碑的双赢。类似上述这种药师成为药店“镇店之宝”的在我辖区内不占少数,这也有力地证明了药学服务的重要性。

三、药学服务有效沟通医、药双方信息,共同促进合理用药,是促进药师队伍自身建设、更新知识的源动力

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对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天面对患者各种各样的用药问题,药师的专业知识显得日益暖乏。负责药学服务的药师不仅要熟悉药品的通用名、商品名、规格、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外,还要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食物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等。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药师所开设的专业课侧重于与药相关的化学、药动、药剂、药理等知识。对于每天遇到的具体问题药师不得不及时地翻阅有关资料来解决,故此,咨询工作也促进了药学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了更多的医药综合知识,如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相近和可互相替代的药物、联合用药及相关注意事项、简单的病因、临床表现等等;对于病理、诊断、生理等相关医学,药师必须加强边缘学科的理论学习,为进一步开展药学服务奠定基础。

四、药学服务有利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

药学服务是药师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药师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及时得到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信息,对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药师可以把人们有关药品的意见和建议,对药品进行再评价,并反映到药厂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从而起到信息桥梁的作用。

在今年十一月份最新一期英国<药品安全信息>上登载了这么一条信息,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局(MHRA)推行并鼓励社区药房药师加大对非处方药品的不良反应黄卡(Yellow Card)报告。这是MHRA基于以下认识:首先,该机构认为社区药房药师需在提供药学服务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其次,社区药房药师能够第一时间随时为顾客提供药学服务、安全用药信息方面,尤其是当顾客用药后发生潜在的副作用时;MHRA的上述认识是有数据支持的,据统计,从2007年9月到2008年8月这一统计年度里,药师在英国药品不良反应黄卡报告制度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677例不良反应报告来自于社区药房药师,有1568例不良反应报告是来自于医院药师,另有11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药师没有记录具体是哪个专业的药师。

通过合理药学服务,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药物不良反应。是药三分毒,联合用药的种类越多越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补益药和维生素类也有不良反应,药师应指导患者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药物性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认知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潜在风险,促进患者进行药物不良反应自我监测和报告。

药师与患者之间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通过这种方式,药师可以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真实感受,发现可能被忽视的ADR。通过沟通,药师还能让患者正确认识ADR。如实告诉患者所发生的一切,详细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对于患者的ADR预后情况,也要根据经验尽量给予解答。对于很多患者在ADR发生后很久仍然有主观上的不适,药师应由浅入深地为患者解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残留量,以说明在停药几天后,体内残留药物量已经很少,从而打消患者的疑虑。

另外,药师要广泛收集ADR信息,有条件的还应该ADR档案,收集内容包括国内外、中西药、处方和非处方药的各种ADR信息,尤其是一些新的信息,信息来源要可靠、科学,具有权威性。对于收集到的ADR信息,药师应及时反馈于ADR中心。

参考文献:

【1】《面向消费者开展优良药学咨询服务》 贡庆 中国药房2003 年第14 卷

【2】《浅谈用药咨询对药师参与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意义》 洪燕玲 海峡药学 2007年第19卷第9期

【3】《论英国黄卡制度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启示》方素清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年 第12卷

从重要的到更重要的作文 篇6

关键词:伍尔夫,《墙上的斑点》,“重要瞬间”

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理念可谓别具一格:她摒弃了传统小说写实的小说情节,将笔触伸向人的细腻意识深处,在创作中不关注现实而转向语言实验。她的独树一帜缘于她观察生活的方式以及独特的认识论,她认为由无数印象片断组成的“重要瞬间”,是小说应该捕捉的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伍尔夫最早实践自己的“重要瞬间”理论的实验之作。这个短篇一反传统小说的叙事性,没有情节发展,没有人物刻画,没有完整结构,甚至看不出开头和结尾,通篇致力于呈现人物在“重要瞬间”的意识流动——稍纵即逝却纷乱复杂的印象、联想与感悟。本文试图从《墙上的斑点》入手,探讨伍尔夫的“重要瞬间”的内涵及特点。·

一、“重要瞬间”的内涵

“重要瞬间”(moment of important)或称“存在瞬间”(moment of being),是伍尔夫在早期现代主义短篇小说创作实验中运用的主要技巧和关键概念,为她后来现代主义长篇小说创作中达到顶峰的意识流技巧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小说》一文中,伍尔夫认为,真实是累积在内心深处的各种印象。她写到:“心灵接受无数的印象——琐碎的、奇妙的、易逝的或是刻骨铭心的。它们来自各个方面,像无数原子不断地洒落;当它们降落下来,形成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时,重要时刻来自这里而不是那里”。她的“重要瞬间”这一概念,是指“在某一时刻当无数生活的原子被人的心灵捕获时引发的意识活动。在这一瞬间,客观事物激活了一连串的记忆和思绪,从而成为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融合的一个交点”。

伍尔夫运用“重要瞬间”来揭示其作品中人物对生活的内心感知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概而言之,“重要瞬间”具有以下三层涵义:

第一,作为一种创作理论,“重要瞬间”来源于伍尔夫的生命观,她相信生命中存在着为数不多却至关重要的瞬间,认为“生命的精髓在于重要的瞬间”。

第二,作为一种创作技巧,“重要瞬间”是对传统写实主义技巧的彻底颠覆。伍尔夫的各类意识流小说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个“重要瞬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意识反应。为了捕捉永恒于片刻之间,在伍尔夫笔下,有限的物理时空被巨大的心理时空所超越。她用细腻的笔触探寻人物复杂的内在精神,借助意识的流动来表现内心的真实,通过瞬间的感悟来看清生活的本质。

第三,“重要瞬间”是指在一个特定空间与时间内,沉睡在内心深处的一连串记忆、情感和思想突然被许多“生活的原子”激活,进而引发人物在刹那间的感觉印象、飘忽思绪和遐思浮想。这一瞬间无论是内心的直觉感受,还是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交融,都会演变成重要的瞬间或存在的关键瞬间,而在这瞬间中,人物对现实世界做出的是最真实的反应,其意识流动中包含了对过去的回忆、对当下的感触和对未来的设想,这一刻便升华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融合的一个交点”,过去在当下重现、未来在现在显现。于是,人物在这一“重要瞬间”突然顿悟到了某种生命的哲理。

二、“重要瞬间”写作技巧上的特点

在《墙上的斑点》中我们可以窥见,作为一种艺术的记录转瞬即逝的印象和瞬间顿悟的写作技巧,作为一种特别的展现人物刹那间的思想转变和情绪变动的叙事技巧,伍尔夫的“重要瞬间”在本质上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重要瞬间”反映的是人物的心理瞬间,揭示的是人物在某一时刻对人生和现实的突然感悟,即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描述客观事物和外部世界。《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几乎完全聚焦于心理瞬间,全篇描写的都是“我”的心理意识的流动飘飞,其中意识流动的瞬间虽然短暂,但却蕴涵了多个更短的瞬间,那看似飘忽不定、杂乱无章的思绪实际上被墙上的斑点所引导,斑点变成了发射中心,它引发了“我”的联翩浮想,赋予“我”无限的自由和空间对一些深奥抽象的问题直抒己见,超越了物理时空,巧妙地向读者传递信息。“重要瞬间”只是艺术的记录刹那间的印象和瞬间感悟,缺少故事的推进性和情节性,体现的是人的瞬间意识的自然流动。

第二,“重要瞬间”需要外部客观事物的刺激与触发,通过某种情境或某些事件唤起人物内心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引发人物意识的流动,促成人物顿悟,并在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后,超越个人的狭隘的自我认知,获得对生命和存在更广泛的认识与解读。《墙上的斑点》记录了墙上斑点这个不起眼的外部客观物突然引发的“我”的意识流动的全程。斑点触发了“我”意识的跃动,促使“我”对该斑点产生无尽的遐想,直到外界的声音终止了“我”汩汩流动、千变万化的思绪。沉浸在无限遐思中的“我”突然听到有人说“不过,无论怎样,我不明白为何要让一只蜗牛爬在墙上”时,才发现原来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我”的顿悟时刻由此出现。小说中的“重要瞬间”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已经构建好了,这一点可以在小说开头对小说发生时间的追溯找到有力的证明。

第三,“重要瞬间”反映的是人物真实的“在场”意识,通过描绘人物感知生活时的内心世界来折射主观真实,揭开生活的面纱,感悟人生的真谛。《墙上的斑点》撷取的仅仅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碎片”并展开叙述,而小说的叙述者兼主人公“我”一直在场,小说表现的也是“我”通过斑点展开联想、感知生活的内心世界。而这一瞬间之所以能成为“重要瞬间”,正是因为此时此刻的叙述者复杂多变的思绪能使我们剥离现实表象、感悟人生真谛。

三、“重要瞬间”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墙上的斑点》还体现了“重要瞬间”作为一种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实验性的观照方式,在叙事结构上的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小说中的“重要瞬间”是一个持久的、意识奔腾不息流动的过程,故事运用“蛛网状结构”,展现的不是传统的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和因果逻辑关系,而是由某个客观外部物刺激诱发的叙述者的意识流动及其对诸多哲理性问题的联想和见解,主题包罗万象、空间倒错重叠,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相互交叉。一个短暂有限的“重要瞬间”涵盖了无数个更短的瞬间,凭借思绪的“出发-游走-返回”的不断重复,创造出一种关乎真理与现实本质的复杂的话语。《墙上的斑点》整个故事以墙上的斑点为开端,诱发了“我”对诸多不同问题的无限思考。主题复杂多样,涉及历史、文化、文学、文明、人生、再生、宗教等等;时空关系交叉重叠、错综复杂,包含过去、现在、未来,涵盖了查理一世、莎士比亚、退役的上校、罗马的陶瓷碎片、中国的女杀人犯、纳尔森的玻璃酒杯、纽约大主教、坎特伯莱大主教、地狱魔鬼、天上诸神等等。在这里,传统小说的因果逻辑关系已无迹可寻,主人公的诸多思绪不受时空的约束,呈现出一种散乱、随意的状态。但是,无论主人公的思绪看起来多么混乱,多么荒诞不经,“我”总是及时返回最初的起点——即墙上的那个斑点,然后又重新开始新的心路历程,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主人公思绪的每次返回都有明显的标志,“出发-游走-返回”的不断重复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模式。

第二,小说中的“重要瞬间”故事没有传统小说中有的高潮,完全是一条流淌翻腾的意识之河,通篇故事都在客观地记录主人公在冥想沉思中内心意识跳跃流动的全程,具有超时空、碎片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这一瞬间只是意识更为自然的流露,小说的叙述随着人物意识活动的结束而突然结束。《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以墙上的一个斑点展开联想,联想的内容包罗万象、时空重叠交错,包括战争与死亡、艺术与人生、理性与感性、自然与秩序、必然与偶然等重大问题的众多抽象联想和哲学思考。最后听到别人的话“我”才顿悟到“斑点原来是只蜗牛”,顿悟出现,人物意识活动结束,故事戛然而止。

第三,小说中的“重要瞬间”仅仅是描写个体的体验与感受,即外界客观事物刺激并诱发了个人的种种联想和思考,通过主人公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绪涌动来揭露现代人思维与意识的实质,重在抒发个人对人生瞬间的感悟。它关注的是心理现实,不关涉对道德维度的评判。在《墙上的斑点》中,墙上的斑点触发了叙述者“我”对诸多不同的哲理性问题的无限联想、沉思,论及的也是“我”个人感悟。“我”看到墙上的这个斑点时,以为是钉子留下的痕迹,由此猜想到这里曾经挂着的肖像画,以及房子原来的主人保守的艺术趣味;然后,“我”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因为这个斑点看上去太大、太圆,并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于是“我”禁不住感叹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由此开始,“我”对墙上的斑点的每一次的猜想和否定都令“我”十分感慨,这些都阐述了对生命和生活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真实的现实植根于内心的感觉世界,而并非在于外部的客观世界。在《墙上的斑点》中,“重要瞬间”虽然只是生活的一个片断,但却蕴含了“全部生活的意义”,它演绎了主人公思绪的巡回往返,呈现了现代人意识流动的广阔多为以及心理时空的巨大包容性。作为现代意识流小说大师,伍尔夫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技巧和文本形式,同时借助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实验性的叙事模式和观照方式,让读者跟随小说主人公一起突生顿悟并获得精神启示的同时,也开启了现代小说的全新视域和创作思路。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普通读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27-128.“重要时刻”原文为“the moment of important”,又译作“重要瞬间”.

[2]高志英,王祁.比较“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的写作技巧[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12-24.

[3]Woolf Virginia.The Mark On The Wall[A].in Christopher Dolley(ed.)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Z].4thVol.2,Part 3,W.W.Norton&Company,1921.

[4]胡妮.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一朵浮云》与《墙上的斑点》之比较[J].时代文学,2008(4).

[5]张媛媛,柯群胜.永恒而真实的瞬间——评弗·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6).

从重要的到更重要的作文 篇7

关键词:统计数据 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 人口素质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52-02

前言:虽然自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但在过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统计数据是国家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统计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质量。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符合我国当时基本国情的,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提升我人民的生活质量。

一、计划生育统计的意义

计划生育统计是直观体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载体,通过统计数据,能够非常直观的认识到我国人口发展态势,也是评价一个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另外,我国在对人口规划进行编制的过程中,计划生育统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也需要通过统计数据来提供现实依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计划生育政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促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从根本上讲,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统计数据,其主要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我国的人口数量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还能够科学合理的对我国人口结构进行调节;第二,有利于稳定我国的低生育水平;第三,在促进科学管理与提升服务水平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统计数据的支持,只有以统计数据为依据,才能够确保计划生育政策的稳步开展。

二、计划生育统计的作用

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抑制人口增长

从1949年到1964年,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开始加快,15年间已经从原来的5亿增长到了7亿,平均7.5年便增长1亿,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惊人。但从1964年到1974年,短短10年时间里,我国人口又再次从7亿增长到了9亿,已经进入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平均5年人口便增长1亿。而我国的经济建设当时正处于初级阶段,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需求。因此,从1973年开始,我国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到1995年,我国人口从原来的9亿增长到12亿,平均每7年增长1亿,这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2]。

进入到90年代以后,虽然我国生育人群依然非常庞大,但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育水平也在不断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人口增长。相比于1970年,我国1994年的人口出生率已经从原本的33.43%降低到17.70%;自然增长率从原本的25.83%降低到11.21%;妇女生育率从原本的5.81%降低到2.23%[3]。发展到2012年,我国城市人口已经大体上实现了人口在生产类型的有效转变,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增长率明显偏低,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促进观念转变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在这种条件下,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思想中“重男轻女”、“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观念在育龄人群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相反的,“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男女一样”的生育思想变成了社会主流,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与科学,生活水平也由此得到很大提升[4]。

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1970年,我国女性初婚年龄平均为20.2岁,但发展到1993年,这一数据已经变成22.67岁,有非常明显的提升。除此之外,我国的家庭规模也在缩小,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主要的家庭形式,1971年,我国平均家庭人数为4.84人,而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这一数据降低到了3.96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便是生育数量的减少。相比于1970年,我国1993年的一孩率从原本的20.7%提升至61.3%;二孩率从原本的17.1%提升至27.5%;而多孩率则从原本的62.2%降低到了11.2%,选择生育多个孩子的家庭数量得到有效控制[5]。发展到1994年,我国表露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意愿的夫妇已经占据全国总数的两成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育龄家庭的生活负担,对于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提高生活水平

我国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使之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相协调,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四十余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迅猛,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从1952年到1978年这26年时间里,我国生产总值虽然增长了3.7倍,但人均却只有1.8倍;而从1978年到1994年这16年的时间里,我国生产总值增长了3.2倍,人均也达到了2.4倍,这不仅仅归功于改革开放,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是不容忽视的[6]。同一时间段,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消费品市场大幅度扩大,零售总额也逐年递增,相比于上个世纪70年代,城市居民投入到生活中的费用每年递增15.5%,农村家庭的纯收入每年也平均递增14.8%。4.提升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与提升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目的,在抓好前者的同时,我国对于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人口死亡率在20‰左右,发展到70年代,已经下降到7‰左右;1949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仅为35岁,而1990年,已经上升到68.55岁,是国际上平均寿命提升最快的国家[7]。另外,我国卫生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1970年,我国医院床位仅为13.3张,到1994年,已经提升到了23.6张。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营养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基本上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另外,我国也逐渐形成了妇幼保健服务系统,婴儿与孕产妇的死亡率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医疗卫生方面的很多指标也都领先于其他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另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很大促进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儿童入学率已经高达98.4%,九成以上的地区都普及了初等教育,很多大城市中也都普及了中等教育,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计划生育政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还是相当深远的,统计数据对这一政策的开展与撤销也有着非常大的参考意义。这些统计数据都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数据,可以非常清晰与直观的看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男女比例越来越均衡、家庭构成越来越科学、生活水平与人口素质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数据统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三、计划生育统计的评价

计划生育统计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依据,因此,对其进行评价也是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对科学客观的评价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统计数据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就是说,统计数据是否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如统计数据能否提升计划生育工作的信心等;第二,统计数据是否强化社会对政策的积极认识,主要指的是统计数据能否直观的显示出人口增长情况,与社会变化情况,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意义;第三,统计数据能否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科学开展,只要指的是统计数据能否反馈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能否为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及时调整政策。

结论

从重要的到更重要的作文 篇8

序言:我校隆重举办建校50周年庆典活动,这是宣传学校办学成就、激发校友爱校热情、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办学、扩大学校影响、增加学校知名度的极好机会。校党委宣传部抓住机遇,尽心尽责,全力以赴做好校庆宣传工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即校庆前舆论氛围的营造,宣传硬件的制作;校庆期间校园环境的布置、邀请新闻媒体记者来校采访、校庆各项活动的拍照等;校庆过后的后续宣传工作。对树立学校形象起到了良好作用,让我们以此为背景,谈谈树造企业形象问题。

目标:让读者认识到树造企业形象的一些内在问题。

内容:随着信息时代化的到来,消费者所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早已达到了超负荷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信息传播媒体有效的塑造企业形象显的尤为重要,所以人们常称它是企业占领市场的一只魔手。根据国家设计协会的估计,企业形象预计每投入1美元可获得227美元的收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企业形象广告支出平均每年增长率为22.4。比广告支出的年增长率高出了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企业形象作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战略手段受到各企业的重视。本文试图对企业塑造企业形象的模式进行初步论述。阐明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如何树立有自己特色的企业形象。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形象的含义以及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第二:企业形象的发展经历以及在现有的环境下对与企业发展的意义。第三:塑造企业形象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原则程序和战略手段。第四:指明中国企业在树立企业形象过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对中国企业形象塑造的前景进行展望。

企业形象的塑造过程并不是独树一帜的。它与企业的其他营销策略以及企业目标是一致的,共同创建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多元竞争格局中,在信息爆炸和产品同质的买方市场,企业如何才能生存并持续发展?真正理解CI,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在提升企业形象力的过程中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良好的互动关系并谋求双方的共同利益,这是21世纪企业生存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

一企业形象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的企业形象是指一个企业在用户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或者说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整体认识与综合评价。其英文全称为CorporateIdentitySystem其缩写为CI,有时也称为“企业识别”或“企业个性”。

良好的企业形象具有以下的特点:

1、整体性。企业形象包含的内容范围相当大从物到人,从产品到服务,从经营到管理,从硬件到软件,无所不及,具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多因素的特点。

2、对象性。企业形象在不同的社会公众心目中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企业要与方方面面的公众打交道,而公众自身的需要、动机、价值观、爱好、文化等千差万别,导致他所在对企业形象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上有所不同。

3、效用性。企业形象代表企业信誉、产品质量、人员的素质、股票的价值等,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一种生产力。

4、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企业形象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一种定势很难改变,即俗话所说的“先入为主”表现出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但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只要企业变化的信息刺激足够大,并且这些变化是公众所关注的,那么公众对企业的态度和评价就会发生变化。

追溯中国CI的源头的从1974年苏州轻工职工大学袁维海教授在《包装设计》中首次介绍形象。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运用CI。直到1986年,广东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等少数企业正式引进CI,CI才在中国真正得到推广和发展。1993年六月北京新形象展

二:CI对于企业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形象的好坏与企业的经营绩效存在着确定的因果关系。在CI理论中,企业形象只是一种结果和目的。为了树立企业形象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从短期收益来看,这种投资和收益是不成比例的,企业形象战略是一种长期投资。从长期发展战略来看,它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最为宝贵的资源。

许多企业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CI战略计划,它们试图通过CI战略来革新企业形象并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因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越来越说明:在一个富足的社会里,人们不在斤斤计较价格,产品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因此,商标和公司形象变的比产品和价格更为重要。良好企业形象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益。

四:树立企业形象时应掌握的基本原则

企业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既是一种营销策略同时也是一种工作技巧。它的运行操作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客观真实。企业形象的树立依靠扎实的工作,不能光靠吹捧和不着边际的广告宣传。它依靠一些实实在在的设计活动。无论是产品展销、售后服务或者是走访客户,消费者系统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保持言行举止的一致性和一贯性。以“实”为准则,以“直”为尺度,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另人信服的“暴光”面。这样才能使社会公众真正了解并支持企业活动。

2长期性。企业形象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一、二件成功的活动便能一劳永逸。它需要企业长期努力并按企业计划有步骤的导入CI。

3把握时机。CI战略的推广不可操之过急,选择恰当的时机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各种定货展销和厂庆纪念以及捐助公益事业等等。

4统一动作。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分部、子公司、连销店、联营厂、代理商等都应保持统一的特色,信奉统一的价值观等。例如:麦当劳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分店经营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5系统配套。美国IBM公司的形象堪称一流。在服务形象方面提供给用户的是“全天候最佳服务”。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用户,在抱怨4小时内均可得到满意的服务。IBM在员工形象方面也是较有特色的。例如:员工的服饰。为突出企业形象,公司要求员工穿清一色的白衬衫,象征着成功的生意人形象。因此,IBM公司赢得了“白衬衫公司”的称号。在社区形象方面,公司员工做“良好的社区公民”。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篇9

一、所谓应试教育, 主要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工作者为使学生能够适应 (或称应付) 各种考试而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学生所要参加的考试层出不穷, 有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教育领导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等。而这些考试基本上都是对知识的测试。这种知识测试的成绩几乎成为衡量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正因为考试成绩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如此重要, 学校、教师就不得不全力以赴去应付考试。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就要加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量, 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总是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 给学生授课、补课, 大量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抄、写、背;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 不参加体力劳动, 不参加文体活动, 甚至牺牲休息时间, 把精力全部用在对书本知识的死背硬记上。

二、素质一词原指人的神经、感官系统固有的特点, 也指事物的本来性质, 后来引申为事物的要素或诸要素的综合体。比如:“看一个人不但要看他的学识水平、工作能力, 还要看他的思想素质”。这里的“素质”就是构成这个诸多素质中的一个要素。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中的“素质”, 则是诸要素的综合体。我们这里说的素质教育, 就是通过教育工作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它应当包括体能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等。

三、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内涵中不难看出:应试教育实际上是单纯的知识教育, 说得更确切一些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教育。这种教育的实施, 忽视体育, 轻视德育, 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是体弱多病, 自私自利的人, 可能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可能是脑笨手拙、不通世理、非傻似呆的人;也可能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人。还应当看到的是:尽管应试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 但不少学生却学不好知识, 这和体质和道德有关——一些学生因没有好的体质而不能坚持学习或不能有效地学习, 一些学生则由于思想品德较差而缺乏学习的动力。

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则能培养出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学识渊博、心灵手巧、吃苦耐劳, 有创造精神的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四、既然应试教育不利于培养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那么这种教育制度为什么如此难于改变呢?

1、历史原因。中国通过书面考试取士可谓历史悠久, 约始于隋唐, 盛行于明清, 绵延于现代。在中国的历史上, 也曾有过“举孝”、“荐贤”等取仕途径, 但因不够科学而选拔不出适用的人才, 逐渐被舍弃。科举制度的出现, 是人才选拔的一大进步。就这一制度本身而言, 确实可以堵住徇私舞弊、钻营投机者跨入仕途的路子。因此唐代之后的封建社会一直把这种制度看成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今天, 学生好坏看考试成绩, 招聘干部也要进行笔试, 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沿袭。

2、认识上的原因。“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不仅是中国古代人的观念, 也是不少现代人的认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 读书为了做官, 做了官便可以统治一方榨取民脂民膏。现在不少人通过“读书、文凭、做官”一条龙发财, 与古人同出一辙。

3、应试教育自身的功效。应试教育从总体上说必须否定, 但必要的考试还是要进行的。学校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德、智、体全面发展, 但从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上看, 智能教育要多得多。那么, 究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如何, 不论是作为一种“标准”还是出于教学上的需要, 都应当进行必要的考试。但考试方式应有所改革。

五、如何把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

1、解决对人才的认识问题

人才应当是祖国的建设者, 人民的服务员。

这就是说, 人才必须是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一个人不管是做工、种田, 还是写文章、搞科研, 只要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好本职工作, 并有创造性, 就是人才。人才不是体弱多病的人, 不是自私自利的人, 不是因循守旧的人, 不是遇到困难畏惧不前的人, 不是光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能力的人。

2、改变考察学生的内容和方法

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 以笔试为主要形式的考试, 在应试教育期间起主导作用。那么, 要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考察方法, 这样才能把应试教育引导到素质教育上来。

3、改革现行教材内容

现行教材内容, 特别是中小学教材内容, 存在下述三个问题:

一是知识量大, 且难;二是教材内容在安排上使教师讲得多, 学生练得少;三是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多, 培养学生心智能力的少。这样的教材是培养不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的。因此, 必须对教材进行改革。

改革后的教材, 应当重基础知识, 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既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开阔眼界, 又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4、改变目前学校的教育方法

目前, 各级各类学校由于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圈子, 在教育方法上, 基本上采用的是填鸭式。今后在教学上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精讲, 学生多练, 启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学好功课。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 要采取说理的方式、疏导的方式、渗透的方式、活动的方式, 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 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觉悟。

5、必须把教育放在首位

抓好德育, 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 必须使教育者认识到, 思想道德是判断一个人对国家对人民有益还是有害的先决条件, 有德则有益, 无德则有害。二是选择正确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要根据国家形势、社会状况、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三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文化修养明理, 通过劳动和社会活动磨练意志, 用共产主义道德标准规范言行。

6、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不论是文化教育, 还是思想教育, 都应丰富学生的知识, 拓宽学生的思路, 开阔学生的眼界。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摘要: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笔试为主要形式的考试, 这在应试教育期间起了导向作用。那么, 要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考察方法, 这样才能把应试教育引导到素质教育上来。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周秀雄.德育课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

[2]宋宝和.高考致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

从重要的到更重要的作文 篇10

【摘要】:从国家教育部到学校基层都提出了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说明全民认识了教师的师德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及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非常巨大。本文学习了师德的定义、内涵和外延;强调了教师的师德水平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分析了现今社会的师德现状及社会提出加强师德建设的背景;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从小事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师德 建设 小事 重要性 必要性

正文:

一、什么是师德?

1、师德的定义:师德是什么?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

2、师德的内涵:师德已经成为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要符合社会规范,又应该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其内涵包括有思想品德、知识学术、教学技能、行为师表、奉献精神等等内容。

3、师德的外延:另外,对于师德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比较朴素的说法: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华民族的教育实践有绵长的几千年历史,有人总结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很多关于优良的师德的精辟说法,比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人师表,教学相长”; “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4、师德的发展变化的动态变化:师德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是对过去师德的继承和发展。师德一方面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被提炼出来的,另一方面必然要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不同时代的教师必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师德必然赋予新的内涵。今天的教师,不但应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道德意识。

二、师德水平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改变一群学生的生活道路,一批优秀的教师可以改变和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文明进程。在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教育磁性的作用下,学生亲其师、敬其德、信其道,对教师有一种几近天然的追从、敬慕、爱戴和景仰的心理倾向,正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 “为人师表”则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凡地位。教师的世界观、学识和言行,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教存。”教师的言论行为、知识水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而竭力模拟。教师的师德如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三、师德的现状:

现在,社会大力提倡要加强师德的建设。有人说,社会提倡什么正说明这个社会缺乏什么。那么,我们的社会正面临师德师风的沦丧吗?

君不见,有在学生身上公报私仇的;有参与社会赌博影响教学工作的;有大难来临却丢下学生独自逃生反而还大言不惭的;有丧尽天良,猥亵学生的;……如此种种,人们开始怀疑,开始反思:师德丧尽了?

其实,师德没有丧尽。我们提倡加强师德建设并不是意味着师德丧尽了。这只是教育建设的内容之一。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将影响到亿万青少年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师德建设是教育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君不见,有的老师为了学生,舍小家不顾;有的老师为了台下求知若渴的眼睛,边打吊针边上课;有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放弃原来的优越的教学条件,上山办教学点,一办30年;有的老师在房屋倒塌的瞬间仍然是想着先救学生,为了挽救学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社会当中,虽然不时有关于师德沦丧的新闻报道,但是更加不乏师德之光的闪耀。绝对是后者占主流。相信不少人都看过《一个都不能少》和《美丽的大脚》,里面两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农村老师,类似的教师形象绝对不在少数。尤其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农村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还急需改善。对于长期坚持在老少边穷地区奉献的自己一生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品德是高贵的,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四、提倡加强师德建设的背景

在中共教育部党组的《人民教育 奠基中国——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的经验总结中提出“必须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 [2]。要“强师”不单只是学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应该是精神层面的提高。加强师德建设就是注重提高教师精神层面的建设。

因为,在日益经济化的社会中,所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都开始受到经济的挑战。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和经济挂钩。所有的东西最终都可以用钱来衡量。作为人民教师,曾经是安于清贫,执着于传授知识和学问研究的一群,现在也纷纷在经济社会中开始浮躁不安了。曾经是被尊重的一群,在经济的社会中,尊重老师的风气正在很多人心中悄然改变。失去尊重令老师们的自我价值受到伤害。受伤害的自我如何保持高尚的品德和风骨?好在国家不断地改善老师的经济收入,提高老师的地位。所以,现在老师职位成了香饽饽,众人趋之若鹜。因此,也造成了这个队伍中的成员良莠不齐。这里所说的良莠不齐并不是指知识水平上,而是指当老师的动机上。也所谓的动机不纯。国家在老师准入过程中可以审核个人的资历,但是无法保证思想层面的师德。加强师德的建设是保证教育事业顺利、高效、稳定发展的有利保证。

五、加强师德建设,从小事做起。

(一)、小事造成大差别: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的疑惑:我很努力地备课,很认真准备教案、教具,认真上课;但是学生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学习?我很耐心地和他们谈心,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但是为什么他们就是不接受呢?正确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为什么他们就是屡教不改呢?但是我们经常有疑问:另外的疑问就是:为什么有的老师就是备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好像也没见他们怎么特别啊?而有的老师在学识水平各方面可能更好,为什么就是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呢?问题是一堆一堆,疑惑也一筐一筐。

究其原因的话,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老师个体的师德差异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同。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生如是说》当中,小学生认为有四个因素妨碍他们的学习取得成就,其中之一就四“老师的不良行为”,包括有外表、习惯、言语和情绪等[3]。

因为,现在作为老师已经不是仅仅拥有知识就行了。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并不是老师说什么就相信什么。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观点,更加相信自己看到的,更相信自己的判断,更相信自己的结论。对于一个老师的评价也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灌输,还有课堂之外的行为表现。如果说,一个老师在课堂的教育和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的,那么,在课堂之外的老师不自觉的行为影响就可以说是无意识的影响。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无意识影响有还是无、强还是弱,这个要取决于老师的个人师德内涵的修为深浅,包括知识水平和个人言行的综合。老师个人的知识水平是可以胜任教学的,一般学生不会有异议。但是最吸引学生的往往会是一个老师内在的个人师德修养散发出来的光芒。“有人说,魅力是一种对良性影响力的最大释放,而教育魅力则是一种高质量、高品味的德才感染力(毛志成)”[4]。教育的魅力的散发,除了有丰富的学识水平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个人内在师德修养。

但是个人的内在师德修养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形成的个人的品德修养。虽然小事是平凡的、具体的、零散的,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会面、……小事很小,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有些小事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二)、小事,似小非小: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单单是学高并不全面,还要身正。这样才算是合格的老师。而身正就是指师德,可以指身教。这个更加要体现在小事上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试想,一个老师上课迟到,你怎么有说服力的教育学生不要迟到;老师都讲粗言秽语,你怎么要求学生要讲文明;一个老师都不分场合地抽烟,你怎么能使得学生相信吸烟有害健康;老师在升旗仪式都不严肃认真,你怎么能跟学生讨论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教育无小事。任何的小事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必须要做到的,我们老师都没能做到的话,情何以堪!更加别谈教育学生了。如果是酒后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上课时还抽空到走廊抽烟;上课过程中使用通讯工具……这样的行为就更加不能容忍了。“唯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5]。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小事成就大事,老师的每个细小的行动都是无声的教育,它远比豪言壮志语更行之有效。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就应当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就应当积极备课,教学认真负责。总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好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才有说服力。也才有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三)、小事,彰显重要:

“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 [6]。

其实,很多的优秀老师,并不是他们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功绩。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踏踏实实的工作,做好每一件事,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所以社会提倡要加强师德建设,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那么神秘、空乏和夸夸其谈。师德建设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可以体现在老师的日常生活的一切言行当中。“以管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往往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洞察秋毫,从而感悟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等都可以在平时的生活小事中体现出来,我们不用太多的豪言壮语,学生自有他的感觉和领悟。因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老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 [7]。老师的个人范例就是要体现在日常的所有行为当中,所以,行动是远比长篇大论更有说服力的。

(四)、小事,成就事业。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明确指出一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表”并不是单纯的课堂上的表现,还会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小节上。很多时候都是小事决定成败。试问,学生是喜欢朝气蓬勃的老师还是暮气沉沉的老师?试问,学生是喜欢谈吐优雅风趣的老师还是言辞粗俗无味的老师?试问,学生是喜欢穿着得体赏心悦目的老师还是邋遢不修边幅的老师?答案是很明显的。这些都是好像与教育无关的生活细节,但是就是这些细小的东西影响着一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喜不喜欢你,就意味着学生喜不喜欢你的课,接不接受你的思想观念。他们只有接受你,喜欢你,才会接受你的教育,而你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老师也应该在简单平凡的教学中作出不简单不平凡的举措,这样才能算是“为人师表”。

(五)、小事,持之以恒就是质的飞跃。

荀子在《劝学》中阐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七个烧饼”的故事想必很多人听过:说的是有一个人买烧饼,吃了6个没饱,当吃到第七个时饱了,他觉得前面6个烧饼的钱都白花了,早知道如此,只要买第七个烧饼不就成了吗?这里面的哲学思想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许有些人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来阐述这个事实,但大家都明白,如果没有前面6 个烧饼垫底,又怎么会有吃第七个烧饼就饱的结果呢?所以,作为老师也要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持之以恒地将小事做好就能够成大事。当你不厌其烦地拾起细碎的石块日积月累构筑起来了的却是高耸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脚下的壮美景色时,你才会体味到这些小事的重要。只有坚持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才能够最终形成光辉的个人形象,在一言一行当中折射出每个教师人性的光辉。只有成就自己光辉的个人魅力才能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受学生爱戴和尊重。

(六)、小事做好,必须慎独: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8]。

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做到“慎独”。作为老师,必须做到慎独。因为老师的职业是特殊的职业,以教育人为本,行为必须得符合规范,更高要求的话就得是示范了。但是通常是别人记得老师,老师自己却不认识别人。如果有了什么不良的行为的话,以为只有天知地知谁都不知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不能说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大义凌然,但是平时就是另外一回事。这样的话,讲话就根本难以令人信服,也无法获得尊重。所以时时刻刻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是在没人的时候(你真的以为没人吗?)也要像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慎独”。但是,坦白说,要时时刻刻都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在大是大非上是很容易坚持立场的,生活小节上就会比较容易放松警惕。其实别说“慎独”,有很多人在显而易见的情况下也是没办法做到自己该做的或者说该表现出的样子。更加别说独处的时候了。但是只有做到慎独才能不让人有诟病的地方,这样教育起学生的时候才能更加有底气,更加理直气壮,没有犹豫,没有羞愧感,正气凌然。

六、加强师德建设,必须要求教师从小事做起。

从古至今,教师享有了无尽的美誉,如“渡人的小船、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穷的美誉彰显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实际上,教师确实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要靠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道德行为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前世界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用自身的德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所以,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我们教师就要努力加强个人修养,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完善自己。只有做好了自己的本分,注意了个人的一言一行,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使自己的所有言行都符合社会的言行规范的要求,符合教师道德标准,塑造出高尚的个人形象,“以不可抗拒的磁性与魅力所产生的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使学生在接收教育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灵的震颤、感情的共鸣。在震颤与共鸣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上的教育、灵魂上的净化、素质上的提高,最终体现出教育的成功” [9]。

上一篇:幸福的童年作文下一篇:蘑菇定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