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粗的原因

2024-06-23

手臂粗的原因(精选2篇)

手臂粗的原因 篇1

1 存在问题及分析

根据生产情况, 主要考虑以下可能造成熟料小磨细度偏粗的几个因素。

1.1 更换硅质原料

该厂从2013年开始使用Si O2含量较高的砂岩 (游离Si O2含量高) 配料, 导致生料细度偏粗, 考虑是否存在结晶程度高的硅质原料造成熟料难磨, 细度偏粗。更换砂岩前后生料及熟料细度对比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更换砂岩后生料80μm筛筛余增加了2.3%, 熟料小磨80μm筛筛余增加了0.7%。

1.2 小磨级配问题

考虑小磨钢球和球段可能磨损, 造成粉磨能力下降, 通过调整研磨体级配, 采用相同熟料和石膏, 进行了一系列小磨试验, 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随着钢球直径减小、增加钢段, 小磨80μm筛筛余逐渐减小, 但0.9mm筛余值增加, 即小磨粉磨能力增强, 但破碎能力不足。

1.3 小磨用石膏的影响

我公司从2013年开始使用混合石膏代替二水石膏生产水泥, 考虑到石膏的易磨性可能对小磨细度造成影响, 采用不同品质石膏、相同熟料进行对比试验, 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 与采用二水石膏小磨试验相比, 采用混合石膏小磨细度粗、标准稠度用水量低、凝结时间短, 28d抗压强度无明显变化。结晶水含量不同的二水石膏对熟料小磨细度及其他性能有一定影响。

2 采取措施

1) 重新更换结晶SiO2相对较低的砂岩, 并降低出磨生料80μm筛筛余到≤16.0%, 熟料小磨80μm筛筛余降到3.7%左右, 仍然偏粗。表明砂岩中结晶SiO2对生料易磨性和熟料小磨细度有一定影响, 但并不是造成熟料小磨细度粗的主要原因。

2) 对小磨用石膏进行规范化管理, 规定小磨用石膏结晶水含量控制在16.0%±2.0%, 并对小磨用石膏化学成分、水分等进行记录, 便于追溯查询。通过对小磨用石膏进行规范后, 熟料小磨80μm筛筛余控制在2.0%±0.5%的范围内, 且十分稳定, 效果良好。

3 结束语

手臂粗的原因 篇2

1 病例简介

患者, 男, 67岁, 主因“意识障碍2次”于2012年8月21日收入院。入院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未见异常, 行头颅CT示:左侧脑梗死, 行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 (Pa O267 mm Hg) , 查体“体温36.4℃, 脉搏55次/min, 呼吸19次/min, 血压130/76 mm Hg, 应答基本切题, 颈外形正常, 强直僵硬, 前后活动欠佳, 背部右侧下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入院诊断“意识障碍原因待查, 肺栓塞可疑”, 遵医嘱于当日19:00行CT增强扫描检查, 在患者右手背留置套管针推注造影剂。检查毕, 发现患者右上肢远端重度肿胀, 立即请皮肤科会诊, 给予处理。

2 原因分析

2.1 机械因素

行CT增强扫描时, 一般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造影剂的注射, 其注射速度快 (2.0~3.0 m L/s) , 注射压力大, 加之造影剂均高度黏稠, 渗透压高 (500~700 m Osm/kg, H2O) , 对血管壁冲击力大, 是导致造影剂外漏的主要原因[1,2]。

2.2 患者因素

该患者为老年患者, 既往有脑梗死病史, 血管条件也非常差, 主要表现为血管变硬、变细、弹性变差、脆性变大, 而且变滑, 若穿刺稍微不慎便易刺破或部分穿透血管, 固定不当也极易使针头突出, 造成造影剂外漏。而且脑部疾患会使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反应性降低, 对疼痛刺激不敏感, 不能快速做出反应。

2.3 操作者因素

操作者不但要具备过硬的穿刺技术, 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 而且穿刺时要有耐心, 对穿刺困难的患者, 应仔细观察血管的分布与走向, 不要盲目地找根血管就穿刺, 避免因血管走向不好、造影剂流通不畅引起外漏。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交代强化造影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使患者充分认识, 取得患者配合。另外, 护士和技术员要有密切的配合, 设定合适的造影剂注射速率, 并加强注药前的观察。

3 局部症状

当造影剂外渗到血管外组织间时, 首先局部出现肿胀, 随着渗出液量的不断增加肿胀的程度也逐渐加重, 表现为肿胀范围逐渐扩大、症状逐渐明显。此时应及时处理, 否则随着肿胀范围逐渐扩大会出现向心性肿胀, 即肿胀从穿刺部位逐渐延伸至近端静脉, 局部还可出现发热、烧灼、胀痛等自觉症状[3]。

4 护理对策

4.1 紧急处理

造影毕发现患者右上肢远端肿胀, 皮肤表面颜色发红, 皮温高, 张力也较高, 患者手指活动受限, 1 d后手背及右前臂桡侧远端可见2处水疱, 约2 cm×4 cm大小, 高出皮面约1 cm。立即请皮肤科会诊, 遵医嘱给予水疱处无菌穿刺抽液, 消毒周围皮肤后进行硼酸及50%的硫酸镁局部湿敷, 每次湿敷30 min, 2 h交替1次。24 h后水肿明显消退, 这时可适当加用热敷, 热敷使血管扩张, 促进渗出液的回流、吸收, 减轻局部肿胀程度, 消除胀痛症状。选择50%的硫酸镁湿敷是因为其可有效促进组织内多余水份的吸收, 以达到消肿作用, 同时还可防止造影剂进一步渗漏, 有效保护血管和组织, 避免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3]。

4.2 保护患肢

患肢局部保持清洁, 并充分暴露, 与周围物体隔开, 形成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 同时抬高患肢, 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嘱患者患部禁擦油和热敷, 指导患者做一些适当的手臂部伸展运动,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有利于患肢的康复。同时医务人员严禁在患侧肢体做穿刺, 以保护患肢。

由于处理及时, 患者6 d后肿胀完全消退, 水疱处吸收后呈现散在的暗褐色痂皮, 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5 体会

5.1 做好心理护理。

患者们大部分都不了解CT检查为何物, 普遍缺乏对CT检查的相关知识, 尤其是增强CT扫描, 在检查前往往都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 严重者还会出现大汗、浑身颤抖等不适症状。这些都不利于检查的进行, 过度紧张会增加静脉穿刺的难度, 即使穿刺成功扫描时也易导致针头脱出。因此, 行静脉穿刺前一定要向患者详细、充分地介绍增强扫描的作用, 说明应用造影剂的目的, 特别要向患者说明使用静脉高压注射造影剂时的注意事项, 一旦出现造影剂外漏时的临床表现, 以取得患者配合。

5.2 正确评估和选择血管。

合理选择静脉穿刺血管是预防造影剂外漏的关键, 穿刺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静脉注射史, 仔细观察其血管情况, 避免在近日反复穿刺或禁用 (如动-静脉瘘) 的血管上穿刺。例如老年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普遍弹性差、脆性大, 而且易滑;放化疗患者的血管不但脆性大, 而且变硬、变细;肥胖及全身水肿患者的血管一般比较深, 不易寻找及穿刺。因此, 穿刺要选择粗而直、弹性良好的血管, 但应避开关节处、静脉窦、血管分叉处及皮肤红肿硬结等异常处, 常选择上肢静脉、桡静脉等, 同时考虑采用静脉套管针, 以减少外渗[4]。但对老年患者最好选择前臂正中静脉或头静脉, 因其神经系统的反应性降低, 对浅度疼痛刺激不能迅速做出反应。

5.3 过硬的穿刺技术。

护理人员要具备过硬的穿刺技术, 要做到一针见血, 一旦穿刺不成功, 严禁在同一条血管上重复穿刺。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穿刺针, 防止针头移位。

5.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射造影剂前要先确认穿刺血管的良好性, 一般用试推液 (选择用10 m L生理盐水+地塞米松5~10 mg) 按调试压力快速试推, 若穿刺血管局部无渗漏现象, 回血良好, 说明该血管可用[1]。以注药到开始扫描前15 s~20 s的安全时间内,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守护在患者身边再次给予心理安慰, 并查看穿刺血管周围情况, 一旦出现水肿, 及时示意, 停止注药。注射完毕后, 按压穿刺点至少5 min以上, 以减少或避免穿刺点外渗。若有渗漏现象发生时, 一定要给予紧急处理, 防止不良反应进一步加重。也有学者报道[5], 2%利多卡因冷湿敷造影剂外渗的疗效较50%硫酸镁冷湿敷好, 因为利多卡因可使毛细血管扩张, 大幅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在促进渗出液吸收的同时还可减轻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进而起到消肿、止痛作用。对局部外漏严重者, 诸如局部水疱、坏死、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除使用硫酸镁湿敷外, 还应口服地塞米松、非那根等抗组织胺药, 给予抗炎、抗感染等处理[6]。

参考文献

[1]张中华, 王平方, 毛小明, 等.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和护理[J].广东医学, 2007, 28 (8) :1366-1367.

[2]陈晓颖, 张晔, 於慧芳.有关高压注射器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3) :117-118.

[3]赵丽莎, 李学军, 周玉娥, 等.CT增强扫描中避免和减少造影剂外漏的临床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 2005, 34 (10) :826.

[4]李素芬, 郭秀娥.静脉套管针用于防止高压注射器造影剂外渗的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3) :209-210.

[5]李素芬, 郭秀娥.利多卡因冷湿敷造影剂外渗的临床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 2006, 5 (1) :6-7.

上一篇:会船节开幕式上领导致辞下一篇:给迷茫的职场人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