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2024-12-01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通用13篇)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篇1

《黄山奇松》教案

教案背景

本教案是我为评选寿光市优质课而设计的,经过我多次讲课、备课、反复修改,我校语文教研组集体多次听课、评课、议课、磨课,才最终定格,凝聚了我和同事们的心血。

教学课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集文本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引题,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突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总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说句话。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会黄山三大名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指导点拨、感悟升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

生:去过。谁来介绍介绍你眼中的黄山?(说得真好!)

师:没去过的同学想不想去看一看?(去过的想不想再到黄山游览一番?)

生:(高兴地)想!

2.师: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到黄山去游览一番。

(播放“黄山风景”动画图片)

师:(相机配乐解说)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欣赏的就是黄山奇松——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下这四个字——(板书:黄山奇松)

过渡: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里?

黄山有哪些奇松?

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黄山奇松》——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好标记。

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师巡视过程中小声提醒了个别学生读书的姿势,初读给足时间。)回答刚才的问题。

3.生读完后,师问:黄山有哪些松树?(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师随机板书。

过渡:这三大名松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符号标出来。

三、精读感悟

(一)品味迎客松

师: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代表”什么意思?给学生思考时间。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人们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人们马上也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师: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到你刚才标出的句子,再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可以找出有关的句子或词语。

1.姿态奇

生: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结合图片讲,理解“遒劲”(粗壮有力)谁来读一读?

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2、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品“饱经风霜”

生: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点击课件(“饱经风霜”)那么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生长环境,出示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学生自读。

(要点包括:黄山松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读了刚才这段资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一棵迎客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在1700多米高的悬崖上800多年了,你经历了哪些困难?提示春夏秋冬有哪些恶劣的天气(恶劣的天气)什么?

生:我经历了风吹日晒。

生:暴雨如注,雷电交加、寒风呼啸、飞雪压顶、……

生:我经历了狂风与暴雪。

师:这不正如课文中所说——“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谁来说?(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谁来完整地把这句话再读一遍?你从中体会到迎客松?

生:坚强不屈

生命力顽强

过渡:迎客松还有什么奇特之处?

5、悟“热情好客”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迎客松吗?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做一做动作。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

你看,它好像正在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你想到什么欢迎词?

生:朋友,欢迎您到黄山来!欢迎光临

生:黄山欢迎您!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可以加上动作,谁来试试?

师:这真让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啊!由此可见,称它为迎客松那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一齐来读出迎客松的热情。

(在人们的眼里迎客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热情好客的黄山人。)

正如有一首诗这样称赞它(范读或齐读)

出示: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迎客松不愧为黄山第一名松,这就是它的奇特之处。

请同学们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师:按照我们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找出关键词,说说它奇在哪里?

1.交流“陪客松”,出示句子,奇在哪里?

生:把陪客松比作了绿色巨人

生:在游人眼中,陪客松成了亲密的朋友了,分行齐读两遍。

2.交流

“送客松”

师:再来看看这是什么松?(送客松)

生:送客松奇在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姿态…枝干…

师: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人们人工制作的,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为的是追求它姿态的优美,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

生:(黄山、大自然)

你来夸一夸送客松?

生:送客松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送客松真是“天然盆景”!

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为什么叫他送客松?

生:“它向山下……”

师:

送客松似乎在向游客道别,它好像在说什么?

生:再见了,欢迎下次光临!

师:谁来做一做送客松?加上动作(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一遍。男生读

女生读

(三)角色表演,争做小导游

1.师:(幻灯出示)“黄山绝胜处”的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并提供了如下导游词:“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请任选一种你喜欢的松树向游客介绍。(老师给同学们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准备。把课文读透)

2.师:有没有勇气来当小导游?谁先来?生踊跃举手表演。师给予表扬和鼓励。

过渡: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它们各有各的奇特之处,其实,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品读最后一段

1.生配乐自读。

2.师: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余的同学一边听这位同学(配乐)朗读一边欣赏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各种松树图片。)

3.师:你想用什么词来夸一夸黄山松的奇?

生:它们千姿百态!(师趁机板书“千姿百态”)

生:神奇秀美!

生:姿态万千。

(饱经风霜

潇洒挺秀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四、迁移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黄山的松树千姿百态,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千百年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黄山一睹奇松的风采!

六、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思路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想在35分钟内把一节课讲完,完成教学目标,必须要抓住教学重点,还要力争做到高效、实用、有魅力。为此,导入新课时,我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黄山松的“奇”这一特点先自读感悟,在教学三大名松时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置身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中朗读欣赏课文、欣赏黄山奇松的风景图片,帮助学生感悟黄山松的“奇”。学生被激发起学习兴趣后,鼓励学生通过再次反复朗读、感悟,看着图片“做小导游”介绍黄山三大名松,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最后,出示一组形态各异的松树图片,在欣赏中学生受到了美育,提高了审美情趣,再次感悟到黄山松的神奇、秀美,产生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我认为这节课能真正称得上高效魅力课堂,但教学中仍然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一位女生在做小导游时不但语言功夫了得,而且她还加上了一些动作来模拟迎客松的姿态,我当时不禁心生赞叹,但是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恰如其分地表扬和鼓励,每每想起就觉得有些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须要多学习、多钻研、多磨练,争取做一个更合格的人民教师。

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词, 学会联系语境理解;

2.紧扣文眼“奇”字, 学习阅读状物类散文;

3.联系语境理解“饱经风霜”含义, 并运用造句。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字词学习

1.教师出示课文中经过归类的部分重点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

(游人情态) 情有独钟依依不舍

(松树情态) 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生长地点) 陡崖边玉屏楼

在学生朗读后, 从文中找出同类的词语, 归类朗读。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例:比较“四绝”和“黄山绝境处”中“绝”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板块二:阅读理解

1. 导“奇”。

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 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娥眉的秀丽、雁荡的巧石、丹霞的崖谷、嵩山的锐峰、恒山的浑厚, 黄山都兼而有之, 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出示图片、文字) 今天, 我们来看黄山“四绝”之一的——黄山奇松。 (齐读课题)

2. 说“奇”。

黄山奇松“奇”在哪儿呢?请你们仔细阅读课文, 画出那些让你们感到“奇妙”“奇特”“神奇”的地方。在学生自由阅读之后, 引导运用课文内容进行说话:黄山奇松“奇”就“奇”在——

例句:

奇就奇在“山顶上, 陡崖边, 处处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奇就奇在“迎客松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虽然饱经风霜, 却仍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奇就奇在“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奇就奇在“送客松姿态奇特, 枝干蟠曲, 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奇就奇在“送客松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奇就奇在“黄山松千姿百态”。

在这过程中, 教师要作必要的点评和引导。

总之, 黄山松奇就奇在它的——— (出示) 姿态优美、姿态奇特、千姿百态……

奇就奇在——姿态! (板书)

3. 悟“奇”。

出示盆景松:你看这些松树的姿态如何? (用上课文中的词语形容一下:千姿百态、枝干蟠曲……)

为什么人们不去盆景园观赏, 而要登上黄山来欣赏?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对黄山松情有独钟?请你再用心读读课文, 找到那些真正让人情有独钟的东西, 用笔画下来。在学生阅读之后, 组织交流, 点出关键的词语:

例如:

悬崖上:黄山松长在山崖上, 长在石头的缝隙中!而那些盆景松长在暖房里、长在沃土中!

饱经风霜 (板书) :黄山松经历风霜雨雪, 经历烈日曝晒, 经历电闪雷劈…… (在此点拨,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的含义:饱, 就是充分、足够;风霜, 指经历的磨难和挫折。) 而那些盆景松却舒适、安逸……

“天然盆景”:黄山松是自然界的杰作, 是自然创造的奇迹!而盆景松是人工雕琢、人工制造的美景!

奇就奇在——自然! (板书)

4. 诵“奇”。

(1) 出示黄山松。 (图片或录像, 要呈现整个黄山松的情景。) 黄山有本《名松谱》, 收录了许多黄山松, 可以数出名字的松树成百上千, 每颗都有美丽、优雅的风格。最有名的是“十大名松”。然而, 这千千万万的黄山松里, 只有一棵松, 让人一提起它就想到黄山;一说到黄山, 也就会想起它。那棵松就是———玉屏楼前的那棵千年迎客松! (出示图片)

课文是这样描写这棵松的: (出示文字) 指导朗读。点明:它是黄山松的代表, 是黄山的象征!

当你登上黄山, 迎接你的是这样一棵松: (出示文字) 指导朗读。点明:它是黄山的主人!

在人民大会堂接待外国友人的大厅里, 悬挂着这样一幅画, 画上是这样一棵松: (出示文字) 指导朗读。点明:它也成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

让这棵松, 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隐去文字, 只留图片, 引导背诵段落。)

(2) 有“迎客”当然有“陪客”。 (出示文字) 齐读“陪客松”段落。

(3) 有“陪客”当然也有“送客”。 (出示文字) 齐读“送客松”段落。

(4) 人们为什么要给这三棵松取这样三个名字呢? (位置独特、情有独钟) 其实, 在黄山, 像这样姿态的黄山松何止三棵?只要你是有情人, 随时都可以看到有松在“迎你”“陪你”“送你”!再奇的松, 再美的景, 如果你熟视无睹, 也会黯然失色!而黄山松却引起了人们独有的情思!

奇就奇在———钟情! (一见钟情) (板书)

5. 荣“奇”。

同样写黄山奇松, 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有什么不同?请你读读第3自然段, 比较一下。

学生自由阅读后, 教师组织交流:

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三棵名松, 而第3自然段概括写了其他姿态的松树。 (具体, 概括。)

第3自然段是怎么概括写的呢?你再仔细读一读, 用心发现一下, 有哪些“写”的秘密。

(1) 用了“或”“有的”, 来概括松树的姿态特点;指导朗读体会。

(2) 用了排比的手法, 表现松树之多;指导朗读体会。

(3) 3个分句, 第1个是双音节词语;第2个是单音节字;第3个是四个音节的词语。读起来整齐, 有节奏, 有韵律。指导朗读体会。

不但松奇、山美, 而且语言也美!好好地读一读吧! (指导感情朗读)

总结:黄山奇松“奇”在它们优美而独特的姿态, 那是它们饱经风霜的自然之美, 因而让人情有独钟!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那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是人所不能造就的自然奇迹!自然界的美丽, 值得我们欣赏, 更值得我们深深地敬畏!

板块三:词语运用

在你的印象里, 哪些东西是“饱经风霜”的?

1.出示长城图片, 指导学生运用“饱经风霜”描述。

例句:万里长城斑驳的城墙饱经风霜, 却依然雄伟壮观, 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

2.出示其他图片, 点拨启发, 指导学生运用“饱经风霜”描述。

例如:斑驳的城墙、先蚕祠、老农的脸 (或手) ……

3.最后出示词语:“中华民族”。指导学生运用“饱经风霜”和“屹立”, 围绕“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写一段话。

板书:

黄山奇松

姿态:优美 独特

自然:饱经 风霜

《黄山奇松》课件赏析 篇3

涉及学科:小学语文

开发平台:Dreamweaver MX 2004、Flash MX 2004

课件大小:9.83MB

课件网址:http://zyp.flasher123.com/hsqs/index.htm

联系方式:zyp650524@163.com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中心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小学生的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视野不够开阔,对黄山奇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鉴于此,在制作课件时,采用了集图、文、声和像于一体的网络课件。通过声像并茂的画面,使学生视听结合,充分感受形态各异的黄山松,并对黄山松作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件设计

素材准备

jpg图片、swf文件、gif图片、mp3课文朗读和文字材料。

结构布局

导航栏目:

设计思路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20分钟。而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网络课件以丰富的表现力、充分的资源共享,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

学生进入网站后,“过场页”就首先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继续探究下去的兴趣,如图1所示。

进入站点后,课件设计了导航栏目,学生可很方便地点击进入相关页面进行学习。

在首页,课件显示了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使得学生心中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此学习任务。在此页还设计了一个插件,让学生可以听一听范读。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松树之奇,培养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课件设计了“说文解字”页面,先帮学生过阅读关、理解关。课文对三大奇松的描写是重点,因此,课件也必须在此给予学生帮助,以使学生达到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课件给三大松做了相应的网页,在网页中对各松进行赏析,并对各松作了介绍,使得学生对三大松又有了书本外的了解。

小学生的字体还没有定型,往往有很大的变异性,因此还需要日常不时地作指导。因此,我设计了“书写指导”这个页面,目的是让学生能很直观地看到规范字体的书写。

《黄山奇松》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在细细品读“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基础上,让学生循着这样的思路,自己也能去练写。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给学生设计了“仿写练习“的页面,如图2所示。

学生点击页面左边相册上的左右箭头可前后翻页,根据相册上各松树的不同姿态,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松的写法,在右边的输入框中进行练笔。

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还应有所拓展,因而,我搜集了一些课本外的资料,做成了页面,在“黄山揽胜”页面里设计了:黄山四绝、奇松相册、奇松特征和黄山视频介绍等页面,方便学生浏览阅读。

黄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誉。我利用网络资源,链接了一个外部现成的视频页面,把它做成了“走进黄山”的页面。在“课外延伸”页面中,链接了一些相关网站,以便让学生对黄山有更多的了解。

“在线作业”是对学生上课学习内容的复习和巩固,一共设计了10题,有填空题、选择题和拖拽题等,如图3所示。

学生根据提示答题,点击“查看答案”按钮可以得知答案的正确与否,在右下角有往下翻页的按钮,答完10题,课件会算出得分,学生对这种形式有极大的兴趣。

“留言簿”则是利用网络的资源,申请了一个现成的Flash留言簿,主要是让学生提问用的,学生好的练笔也可在此展示出来。

课件实现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用Flash制作了一些swf文件,嵌套到网页中去,让课件与学生产生互动,学生动用了多种器官,学习积极性很高。在网页设计上,我用Photoshop处理了一些黄山风景图片,用它们来做一些网页的背景,烘托了网站的整体气氛。在网页制作上,我讲究页面的美观,如“黄山四绝”页面,就设置了4种不同的颜色对四绝进行烘托。

技巧心得

在网页的结构上,我尽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课件制作时,把网站的网页制作成模板,制作其他各个页面时,就只要调用模板就行了。网站的顶部用一个swf文件,上面写有网站名称,由奇松云海两图合成的背景上,云在飘、光在闪,给人以遐想和美的享受。网站的下部也固定了一个swf文件,这个swf文件采用了一种动态的滚屏效果,里面展示着极具黄山特色的图片,随学生的鼠标移动,滚动的图片还会作出相应的滚动。网站的底部则介绍站长的信息等,如图4所示。

教学反馈

黄山奇松教案 篇4

李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名山大川,你知道哪些?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更是集群山之美于一身,以它独特秀美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3、请你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四绝中的哪一绝却特别有感情,作者是怎么说的?(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对,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黄山,领略黄山奇松特有的魅力。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在这一段的开头,作者就告诉了我们黄山上有迎、陪、送三大名松,后面再具体地告诉我们这三大名松的奇特之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三、学习第二节: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那么迎客松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呢?感受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

2.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它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请从文中找到答案。

(指导朗读)问:迎客松奇在什么地方?请同桌讨论找出重点词句。

一、奇在模样: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仍然„„

(师可作适当引导:松树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稀奇啊!迎客松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还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理解饱经风霜。

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在文中指什么?在这,“饱经风霜”用来形容迎客松,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这个词我们还能形容什么对象呢?请用“饱经风霜”造句。老师告诉大家,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生答后师引导:请想象迎客松是怎样艰难成长的?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可是黄山松树不仅风吹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更难得的是还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这样的迎客松有着什么样的精神?你想读出迎客松的什么?指名试读。(三、奇在顽强的精神。)大家说得挺好,你们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如果你是迎客松,你会说哪些欢迎词? 能加上动作吗?(让学生发挥想象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B: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转过身去,伸出你热情的手臂,欢迎和我们一起游黄山的各位老师,大声的说:“各位老师,欢迎你们!” C:学到这儿,我们为黄山有这样的一棵迎客松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赞美之情,再来欣赏一下。(指导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几句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

四、自主研发学习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在了解迎客松的奇特时,都用了那些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感悟——讨论交流——再感情朗读。)用刚才的方法,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他所见到的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的第6——8句话,请看自学提示:

五、学习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

1、陪客松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陪客松。(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请一位同学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① 从“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② 是啊,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2、送客松

过渡: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出示送客松图片)看了送客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① 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盆景”)(出示图片比较盆景),但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跟说“天然”),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

②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送客松和游人告别了,它显得怎么样?从“依依不舍”体会它的热情。③ 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说

④大自然送给我们热情的送客松,就让我们读出它的热情。

3、玉屏楼

过渡:刚才同学们所见到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虽 各有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齐说)“奇”,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带我们登上玉屏楼去看看黄山的三大名松!请你为大家美美的朗读第二自然段,把我们带上美丽的黄山,点评:谢谢你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黄山,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无穷的风采。

六、其他松

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咱们在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1、“黄山的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或„„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有的„„)

2、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

3、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欣赏图片)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指名说)?

4、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是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学生跟说: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5、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美美的读出来呢?(指名读)

七、总结全文

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更加秀美。“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为祖国有着这样神奇秀美的景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学们,看了这神奇美丽的黄山奇松,你们会怎样赞美它呢?

八、作业。

黄山奇松优秀说课稿 篇5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网络、结合课文语言文字,以迎客松为突破口,感悟黄山松之奇。(姿态之奇、经历之奇、精神之奇)从黄山松成长的艰辛中了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课前准备:

训练学生熟练上网搜索的能力、大量搜集有关黄山及黄山松的资料、做好课前充分的预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录像导入

师旁白: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在黄山上处处可见姿态各异的松树。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黄山奇松》。

二.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齐声读题。从课题我们可以知道本文重点是写黄山松树的奇。

三.学习第一段:

自读本段,交流。以学生自己设计提问、解答的方式进行。

师诱导:谁愿意当小老师提问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

可能的提问有:

1.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义项选择: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③独一无二的,没有能赶得上的。)

2.黄山以哪四绝闻名于世?

3.文中哪一个词语是表示人们特别偏爱黄山奇松的?

(钟:(情感等)集中。钟爱、钟情)

(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4.黄山奇松都生长在哪里?出示:潇洒挺秀

师小结:大家自学得很好。

练习齐声感情朗读。

过渡:那为人们情有独钟的黄山松树到底奇在哪里呢?

四.整体感知全文:

轻声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思考:

本文写法上你认为好在哪里?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详写了三大名松,略写了其他千姿百态的松树;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中主要写了迎客松,次写了陪客松和送客松。)

根据学生回答形成下表: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次写

陪客松

送客松

略写

其他

五.学习第二段: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展示迎客松图片。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

2.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有何奇之有呢?(出示语句)

一奇在模样: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填表)

看图诠释:它有一丛宾客的到来。一句。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送客松

略写

其他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仍然

(师可作适当引导:松树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稀奇啊!)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请学生网上搜索黄山松艰难生长材料,组织整理后备交流。

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黄山松树不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仍然充满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指名试读,你想读出迎客松的什么?齐声朗读。

三奇在顽强的精神。

3.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是同样的环境成长,模样也各有所奇。

展示两松图片,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填表。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

其他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齐声朗读

4.这一段的一、二两还告诉了我们去黄山要观赏三大名松首选何处玉屏楼。因为

5.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学习第三段:

过渡: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1.展示图文,指名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这一段写了什么?(抓中心句的手法概括)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

其他

千姿百态

齐读,感受黄山松数量之众,姿态之多、之奇。

2.赏析排比句的妙处:这是一句什么句式?用排比句好在哪里?可是作者觉得啊用排比句还不足以充分反映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故而又

3.练习朗读,表现出黄山松千姿百态。

4.指导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三大名松中你认为哪一棵用屹立比较恰当?

先让学生试用屹立造句,再同时用上郁郁苍苍造句。

5.再读。

七.总结回顾:

1.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不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不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

2.填空:

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认识到了纪律的可贵;

从至死不渝的蚁国英雄那里,我学到了可贵的合作、奉献精神;

从黄山奇松那里,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后实践活动:

黄山奇松 篇6

晨曦中,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进林间,地面升腾的雾气缓缓弥漫开来,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上萦绕着,秀出了黄山松若隐若现的倩影。

“黄山之美始于松。”早就听说黄山有七十二峰,绵延五百里,穿插其间的“迎、陪、送、盼、望、蒲团、贴壁、倒挂、望泉、探海”十大名松,各有各的气质和风格。我向往着早点儿见到这些松中名角,赶紧加快了登山的脚步。

沿著弯弯曲曲的山道,看着缥缥缈缈的山峰,山前石后地寻觅着躲在美景之中的奇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玉屏峰东侧的文殊洞山上,我终于见到了久负盛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它亭亭玉立于“青狮石”旁,凭借10米的身高、2米的胸围,向一侧伸展7米多的长臂脱颖而出,成为黄山奇松中靓丽的名媛。它以雍容端庄的仪表,略带矜持的热情,温情脉脉地招呼着八方来客。百闻不如一见,它不愧为黄山奇松中杰出的代表。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运用导学案模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种植物的“奇”。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初探黄山松的“奇”

出示平常松的图片,谈话:

我们平常见到的松树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再出示黄山松,谈话:

这是长在黄山的一些松树,你发现他们与普通松树有什么不同之处?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讨论交流,小结并板书:生长位置奇、姿态奇美

所以,人们称它们为(黄山奇松)!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上课伊始,就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观察平时所见到的松树,找出它与黄山奇松的不同之处,将生活与课本结合起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初步感知黄山松的奇特之处。】

二、合作探究,再探三棵松的“奇”

黄山松数不胜数,千姿百态。但作者只聚焦了三棵松,那就是

_____、_____、_____。你有什么疑问?想了解吗?想用什么方法去了解?

讨论交流后出示“阅读指南”。

好,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究黄山松的奇特吧!

出示“学海罗盘”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课文第二段。

画出写迎客松的句子,找出表示特点的词,在下面加“~~~~~ ”

想一想:迎客松奇在哪里?它什么最感动你,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由。

诵一诵,通过朗读或背诵来表达出对迎客松的喜欢。

温馨提示:读一读课文,先在文中做批注,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亦贵有法,故在初步探得黄山松的奇特后,让围绕三棵松进行学生质疑,继而讨论学法,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我认为这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学海罗盘为导航,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你认为迎客松奇在哪里?

预设:1.结合图片理解“遒劲”

出示“它有……斜伸出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伸出手臂,做出迎宾的姿势。当宾客到来时,迎客松会说些什么呢?

一起伸出双臂,大声地说:“朋友,黄山欢迎你!”

【设计意图:学生是“二表”人才,既爱表现,也爱表演。所以,让他们伸出手臂来模拟迎客松的姿态,激发了学习兴趣。】

2.理解“饱经风霜”?出示人物脸庞比较

一般松树只能活300年左右,而它活了一千多年,还郁郁苍苍,真是稀奇啊!想想看:在这一千多年里,它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表现又如何呢?小组讨论一下。再交流。

狂风( )想( ),但迎客松( ),雷电( )想

( ),但迎客松( )……

用“饱经风霜”造句。

迎客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但仍然郁郁苍苍。这真是一棵( )的松树啊!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

【设计理念:感悟课文,往往抓住关键词,便可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故此处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通过人物的图片展示和想象它在一千多年的经历,来体会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

出示并(引读):如今,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

(出示安徽电视台的台标,一些人家的客厅,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你看到了什么?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顽强和热情好客的象征了。这就是迎客松神奇的另一面:深深的民族文化意蕴。)

出示迎客松的图文,小结。

这么奇特的一棵树,你能把它的形象留在脑海里吗?

练习当堂背诵,再完成导学案中的“填空题1”。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到的有关迎客松的图片,来展示迎客松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了解迎客松作为黄山标志的象征意义。】

学法回顾。我们刚才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探究迎客松的奇特的?

_____读一读,画句子_____想一想,悟特点_____诵一诵,再体会。

现在请用以上的学法小组内合作探究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特。出示:

陪客松……我认为它……游客赏景时,他会这样说:……

送客松……我认为它……游客下山时,他会说:……

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小组内互背一下。再完成导学案当堂检测2。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把迎客松的内容作为研讨重点,然后小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两大名松,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质疑自读过程中,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三、读写迁移,了解大自然的“奇”

回顾课文,想一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黄山松的奇特?

在大自然里,还有许多奇特的植物,你知道哪些?交流。出示相关图片

你能用本文的写作方法把你喜欢的一种奇特的植物写下来吗?

“植物世界奇妙无比,有……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

学生练笔。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用好这个例子便可举一反三”,通过拓展仿写练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四、作业

1.读一读有关描写黄山美景的书籍。

2.去查阅资料,了解另外“四绝”以及黄山更多的消息,出一期关于黄山四绝的手抄报,在班级内进行评比。

【设计意图: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这样课内与课外交相呼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篇8

一、以画想象进入情境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忽略文本中语言传达出的信息,看似把课文读懂了,实则未懂。我通过出示图组,教师配乐范读,便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内心产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使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时,积极探索,寻找答案。轻松的使学生进入了再读文本的情境。

二、真情体验激励想象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中“饱经风霜”一词容易被忽视,我时这样引导的:先时让学生说“饱经风霜”的意思,字面意思枯燥,接着引学生猜一猜迎客松的年龄,让学生进一步得到词语表示时间的长期性,然后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苦,而迎客松又是怎样的表现,通过巧妙的问题牵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迎客松可能遭遇哪些困境。使“饱经风霜”一词变得立体饱满。最后学生体会词语的内涵,指导学生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勃勃的生机。在教学“送客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想象送客松会对游人说些什么呢?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次课按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基本上达成目标,在重难点上没有做到深化。

存在的不足:

一、词语理解不够形象

学生理解某个词语的意思往往是通过预习环节中查字典得知。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只是机械的把字典中的解释写到书的空白处,并没有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要是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再与课文中描写的词语进行对照,学生理解会更深刻。如:“盘曲”“天然盆景”这个词语,对于词语的体验好比蜻蜓点水,肤浅不深。

二、环节颠倒

本计划出示字词的环节,由于一时紧张,环节颠倒,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再回过头教学字词,使得后面亮点的引出受到印象,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在这。

三、教师个人经验

黄山奇松作文 篇9

黄山有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景。其中,黄山著名的十大奇松让我大饱眼福。

最著名的要数国宝迎客松了。迎客松,顾名思义,就像是伸出手来迎接游客似的。黄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称为黄山松,这种松树和其它松树不同,它的向阳性很强,迎客松的一侧有一块巨石遮住阳光,所以迎客松的树枝向另一边延伸。她高大魁梧,矗立在一块巨石旁,树叶又细又密,虽然才两三根树枝,但却显得十分粗壮,它不管刮风下雨,年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她代表我们中国人民,向全世界伸出友谊之手,欢迎大家来中国游玩。

黑虎松也让人印象深刻。关于它还有个传说:有一个僧人要去林中,不料遇到一头壮壮实实的黑虎,心中害怕,便回去了。第二天,他扛着棍子去打虎,结果没见到虎,但看见了一棵松树,所以称为“黑虎松”。它的叶子非常密,不留一点缝隙,也很绿,绿得有点发黑,又是那么的细,细得跟绣花针似的。它主干粗壮,一派虎气,显得颇有气势。

黄山奇松作文 篇10

“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言合成器来实现。然而,他撰写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战国时期,会稽之战,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吴国做牛做马多年后,回到自己国家,立志报仇雪恨,卧薪尝胆,每日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耻辱。早上耕种,晚上苦读,每日操练兵马,终于发兵灭掉了吴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中年多病,但他毫不气馁,不畏艰难,一心创作,终于成了世界上大名鼎鼎的音乐家。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那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它们还能成功吗?

一代霸王项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但一次由于粮草不足,军士劳累,被刘邦围于安徽东南数月,就没有斗气了。突围到乌江边,知道虞姬死了,自刎乌江。这也是惧怕困难的表现,如果他坚持不畏惧,也许还是另一种结果呢!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篇11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教学时,我先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抓住文章灵魂:迎客松“奇”在哪里?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品味课文语言,找出描写三大奇松的句子,小组交流合作一起感受黄山松的奇特。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饱经风霜、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等,以及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黄山奇松的图片再一次感受它的奇美。再读再悟,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在学习最后一段时,通过课件展示黄山奇松,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进行了说话: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有的(),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它们()。通过让学生欣赏黄山奇松,他们说的是有声有色。

但由于时间安排还不够得当,以致最后没有进行拓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些不足。另外词语的理解也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只停在表面,讲和读也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板书也不够及时。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

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同学们再好好地品味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用“

”分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1)课件出示迎客松。

这棵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这句把什么比做什么?同学们,你们一起来做做这棵迎客松,舒展你的身姿,用热情的

话语,欢迎游客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板书:好客的主人)你能读出迎客松的这种热情吗?(指名读)

(2)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多么优美、多么遒劲的迎客松啊,读了这几句话,有的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能把你想说的告诉大家吗?

(3)学生交流

(4)投影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知道为什么称它为迎客松吗?读句子,完成填空。(课件:填空)

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

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迎客松?师小结: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朗读指导: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3)完成填空: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美景,并伴有二胡曲《听松》。

8、指导学生说话:

(1)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什么?(板书:千姿百态)

(2)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还会有些什么样子的松树呢?

如果你就是一棵黄山松,你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总结。

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家想不想亲自到黄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啊!同学们回去可以把这美丽奇特的黄山风光介绍给你的父母,说不定他们一心动,暑假就带你们去看奇松,观云海,赏怪石,泡温泉呢!

四、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

2、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13

本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瓷胎独特,十分搞笑。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在督导过程中帮忙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理解课文资料,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忙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读通课文。

3、导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

3、领悟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朗读下列词语:

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充满生机

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誉为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

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4、练习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

誉:撇和捺要舒展。

遒:“西”内别忘了一横。

盆:撇和捺的位置要摆正。

屹:右边不要多横。

俯:右边“府”的一撇要到位。

状:同“壮”要区别开来。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透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资料,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明白,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这天,咱们就一齐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能够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述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述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述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述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貌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样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述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述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必须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能够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明白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仅……而且……”。(迎客松不仅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此刻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样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那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貌,你就必须能读好,必须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必须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齐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上一篇:工会小组工作总结5则范文下一篇:按揭贷款的购房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