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面对的问题(通用7篇)
国土资源面对的问题 篇1
面对“民告官”过好五道关
——新《行政诉讼法》中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须关注的重点 在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结合此次《行政诉讼法》修改的立法精神,找准结合点严格依法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意义重大。毛者结合《行政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9号,以下简称“新《行政解释》”)中与国土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有关规定,从贯彻落实《行政诉讼法》精神,推动中国国土资源管理法治化的角度提出相关意见及建议,供参考。关卡
1、征收决定可以被起诉
变化:新《行政诉讼法》修改对“可诉行政行为”做了进一步拓展,将征收决定纳入行政诉讼范围。
通关法则: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征收、征用等行为的规范化和合法化水平,确保征地行为程序合法,内容适当、补偿合理。
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的决定不服的;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由此可见,以上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行政行为已被明确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土地征收决定能否被提起行政诉讼,一直争议较大,实践中法院也往往出于其他考虑对此类诉讼申请不予受理。有观点认为,征地批复是不予受理。有观点认为,征地批复是针对有关人民政府作出的,属于行政机关内部行为,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申请人不服征地批复的,无权申请行政诉讼。笔者认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不应局限于“具体行政行为”,尽管从法学理论上看,征地批复行为具有内部性,但该行为的作出已经直接对外产生影响,即直接导致了被征地农民土地权益的丧失,如果不允许被征地农民申请行政误诉讼,被征地农民的权利就无法得到救济。因此,为妥善处理土地纠纷,遵循“有权利必有救济”的法理原则,被征地农民征地批复有异议时,应该允许其申请诉讼。此次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人发源地福源当受理“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行政诉讼申请,并将《行政诉讼法》相关条文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修改为“行政行为”,是在实践其础上对传统行政法理论的一次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国土资源部作出的征地批复是经国务院批准后作出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曾成、龙平安等六人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征地批复行政行为是否受理的复函》([2006]行立他字第1号)中最高人民法院的观点,国土资源部作出的征地批复行为系国务院批准征地行为的组成部分,而国务院作出的行为不属《行政诉讼法》调整范围。因此,对被征地农民不服国土资源部作出的征地批复提起的行政诉讼申请,应该不予受理。
随着新《行政诉讼法》的正式实施,法院受理的对土地征收决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将会大增,尽管土地征收决定是经政府批准后作出,但国土资源部门作为负责土地征收组织实施工作的主要部门,势必面临更大的涉诉风险。建议国土资源部门在行使土地征收有关职权时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尤其要注重程序的合法和完备,切实做到尽心尽力的维护群众权益,将因土地征收引起的矛盾风险降到最低。关卡
2、经头文件纳入审查范围
变化:新《行政诉讼法》明确将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纳入法院附带性审查范围。
通关法则: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力度,涉及群众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必须存在上位法依据。
实践中,有些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越权错位造成的,人们对于此类违反法律规定的“红头文件”颇有诟病,但过去由于法律没有授权,法院对此难以有效监督。为彻底解决由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导致的行政行为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矛盾纠纷,新《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第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经审查认为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向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同时新《行政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人民法院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在裁决理由中予以阐明。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应当向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并可以抄送制定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行政机关。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为避免承担涉诉、败诉风险,国土资源部门在作出行政行为时,不能仅仅通知、意见等有关规范性文件为依据,而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依据。这就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在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于法有据,不得在法无规定的情况下,随意增设管理部门权利、增加管理相对人义务、限制管理相对人权利。同时,国土资源部门应对已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及时清理,主动废除与上位法规定相违北的有关文件,能够上升为规章层面的要及时制定规章。关卡
3、行政诉讼门槛降低
变化:新《行政诉讼法》进一步拓宽了申请行政诉讼的入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数量将会大增。通关法则:进一步强化行政行为作出前的涉诉风险评估,提升行政应诉能力。
新《行政诉讼法》扩大了原告主体范围。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以往司法实践中,提起行政诉讼的主体一般都是行为相对人,但一引起行政行为并没有具体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或者行政相对人出于各种原因或者其他考虑并未提起诉讼。因此,允许行政行为的利害关于人作为原告起诉,可强化对公众行政诉讼的保护。国土资源管理行政行为涉及的利害关系人较多,可以预见,国土资源部门作出行政行为后面临被诉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加大。
新《行政诉讼法》进一步强化了法院受理行政诉讼申请的法定职责,提起的行政诉讼申请被受理的可能性提升,大量行政争议将由其他救济途径转入诉讼渠道。根据新《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的规定,法院起诉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是否符合起诉条件,法院对不能判定的情形,应先接受起诉状并出具书面凭证,对不符合规定情形不予立案的,当事人可投诉提请上级法院监督改正,对逾期不予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可向上一级法院起诉,上级法院可以直接立案,新《行政诉讼法》通过进一步强化收到起诉材料后法院的登记、释明等责任,降低原告方起诉门槛、强化司法审判机关责任等,极大地保护了原告方诉权,同时也将极大的激发公众提起行政诉讼的积极性,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可能出现大幅增加,行政机关应诉能力将面临极大挑战。另外,新《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将直接起诉期限由原来的三个月延长至六个月,充分保护了原告方诉权。同时,该法第五十条允许原告口头起诉,使得文化水平,书面能力较弱的公民,在遇到行政机关侵权时,也可以向法院申请救济,降低了进入行政诉讼程序的门槛。行政机关将面临因起诉期限延长、准许口头起诉带来的行政应诉案件数量增长问题。同时,新《行政诉讼法》强化了行政机关出庭应诉义务,倒逼行政机关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行政应诉celt.c往司法实践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工作人员因不愿当被告、怕丢面子、不擅长诉讼等多种领导体系出庭应诉,由此导致“告官不见官”问题,原告方对此颇多诟病。新《行政诉讼法》第三条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受益人工作人员出庭。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为行政行为作出的决定者或实施者,最清楚行政行为作出时行政机关的考虑和决定因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出庭应诉有得法院查清案件事实,提高案件审判效率。此外,有些行政行为技术性和业务性较强,对案件事实的调查了解需要熟悉相关的行政管理业务情况,只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自身最为熟悉,在庭审中单纯依靠律师代替行政机关出庭应诉不利于法院审判人员在庭中迅速了解案件,查明事实。因此,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行政机关将会面临更大的涉诉风险,行政应诉工作量将会大增。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主动贯彻此次修法精神,在进一步依法开展日常工作的其础上,加强对应诉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出庭应诉,这既是对法院审判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也有得帮助法院审判人员查明案件事实、防止其因不了解行政管理业务情况对合法行政行为发生误判,导致行政机关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此外,行政机关积极出庭应诉有助于行政决策者了解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 的问题,切实解决行政争议,并增强行政机关依法决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国土资源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关卡
4、复议机关成共同被告
变化:新《行政诉讼法》增加了督促行政复议机关切实履行复议职能、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监督的创新性规定。
通关法则:进一步提升行政复议审理和应诉 水平,充分凸显行政复议的内部纠错和监督功能。目前,行政复议制度仍主要定位于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层级监督,内部纠错和维护权益的制度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彰显。从复议程序来看,行政复议机关仍以书面审查为主,缺乏淮质证、证据交换、当庭辩论等程序,尽管有利于提升审查效率,但行政复议审理程序未完全公开,也让其一直面临着官官相护、走过场走形式的质疑。根据原《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有
国土资源面对的问题 篇2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大幅下降,世界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现有的资源治理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在被发达国家主导了70多年的全球资源格局中,中国人应该代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贡献什么样的智慧、勇气、经验与担当?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该如何实现一个速度渐缓但更可持续的经济转型?2016年4月6日,本刊记者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国研中心)研究员魏际刚,请他为大家“解密”中国在全球资源治理中的担当与角色。
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治理
《WTO经济导刊》:近些年来,我们为什么会开始强调中国与全球资源治理的关系?
魏际刚:20世纪80年代,美国主导着世界链接,全球的人流、商流、物流、资金、信息、资源等都向美国汇聚,然后再从美国走向世界,它是全球的一个枢纽。但是现在从整个全球格局来看,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占有了重要地位,可以说目前美国和中国是全球双枢纽,中国的地位迅速崛起,很多产业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且影响力还在进一步扩大。比如制造业目前就是世界第一,我们有完整的制造业工业体系,39个工业大类,191个工业种类,525个小类是全部具有的,我们的很多产品的份额在世界上能占到50%。同时,我们在资源消耗方面,无论是能源还是矿产,中国的需求应该也是排在世界前列的。
过去,中国在全球贸易规则里是不具有话语权的,只能被动接受。中国想要成为产业大国和产业强国,成为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包括资源大国和资源强国的话,我们就要做全球规则的制定者,要有话语权。我们一是要主动地参与;二是要积极推进规则的重塑;三是要成为领先国家,要在先进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在资源的利用配置方面,以及在规则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方面争取到我们应该有的地位和角色。
《WTO经济导刊》:今年年初国研中心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联合发布了《中国与全球资源治理报告》,您是作者之一。这份报告有什么重要发现?
魏际刚:中国和全球的资源市场都进入了快速的结构调整期,全球资源治理改革非常急迫和必要,而在这其中,作为一个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需要在全球资源体系、生产体系、贸易体系、研发体系以及创新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中发声。再加上,国研中心近些年来更关注全球重大议题,我们既要紧扣国情又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来考虑研究,因此我们就做了这样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在报告中研究了中国从世界各国,不同区域进口资源的侧重和特色以及中国与世界资源治理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份报告还为中国决策者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参与全球资源治理的市场、流动、投资和改革四方面的一揽子建议。可以说,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首份中国与全球资源治理报告,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国际国内资源数据。
全球资源治理应先易后难
《WTO经济导刊》:中国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其中包括经济、气候、生态、政治等等。您觉得资源治理体系在全球综合治理体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角色?
魏际刚:是的,全球治理体系非常庞大,包括经济、政治、气候、能源、资源、生态、军事等等,且每一个分支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资源治理体系在这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跟经济治理(比如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全球金融的稳定制定一些规则等)还不太一样,因为资源有两个方面的特别之处:第一,资源是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基础,没有资源的话,也不可能有中间材料,因为我们的原材料也是从资源中来的,所以资源属于制造业的前端。第二,资源治理也是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比如大家谈到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等问题,其中的关键就是资源里边的能源问题。将来通过规则的重塑,我们可以使得整个能源结构得到优化,能源效率得到改进,配置能源更加灵活,这一块是可以发挥到很大作用的,因为治理规则可以改变行为,行为又可以改变绩效。
《WTO经济导刊》:目前全球资源治理处于什么阶段?下一步又该如何做?
魏际刚:现在全球资源治理还处于寻求共识的初始阶段,因为彼此的立场、出发点,包括希望达到的目标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而要想在重要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就需要彼此交流,需要平台,需要对话。具体如何操作呢?我觉得可以先易后难,先在一些可以率先取得突破的领域,比如信息交换、数据共享,人员互派或者其他一些能够达成共同目标的领域进行合作。同其他国家不一样,中国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和世界共同成长,共享繁荣,共同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实力的崛起,我们甚至可以去领导世界资源规则的制定和变革。
我们也可以先达成一些倡议,比如在杭州G20峰会上,达成一些类似“杭州宣言”推动全球治理的倡议。虽然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包括我们在资源方面,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还很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率先提出一些着眼于全球人类发展的倡议,并促使全球达成共识。
《WTO经济导刊》:互联网+是这两年的一个热词,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在全球资源治理过程更好地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
魏际刚:资源领域包括能源领域一定要和新科技革命、新产业相结合。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特点就是信息网络技术同我们的生产、流通、消费、金融、生活、能源相结合。过去的能源生产供应消费是彼此分散分裂分割的,那么互联网+能源后会是什么?首先是连接;第二个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实现大规模的社会协同,也就是供需匹配;第三,增强供给、市场开拓、资源配置等能力。互联网+能源其实是改变了游戏规则,比如以前信息是不对称的,但是在互联网+的时候,所有的能源企业都会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其实是对接的。互联网+能源对未来能源市场的定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将来能源价格在互联网上进行完供需匹配之后,企业和用户方就会有更多的相互选择,这是有利于市场进步的。应该说能源互联网是对能源市场一次非常重要的推动。endprint
应制定中长期国家资源治理战略
《WTO经济导刊》:依您来看,中国的能源结构在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魏际刚:在未来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的比重会下降,可再生能源包括清洁能源的比重会上升,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化石能源的下降也有一个度,就是它不可能无限制下降并且下降得太快,因为就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能源禀赋来看,煤炭毕竟还是一个主体。
但是我也在想,假如有一天当我们的技术进步,有颠覆性的技术出现的时候,煤炭可以在燃烧的过程中就把产生的碳捕获住并封存,这样的话煤炭就是零排放了,而这又会形成一种新的能源结构,那时候煤炭的比重就未必要下降了,甚至碳本身就是资源,将来碳又会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又一个产业,这是有可能的。
《WTO经济导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资源投资,同时也引来一些不太友好的声音,如资源掠夺、新殖民主义等,您如何看待这些言论?
魏际刚:我觉得这种说法都是某些特定利益主体或个别主体提出的中国威胁论的一种,是对中国持有的一种不友好的态度。中国与全球资源配置其实是一个相互依赖的过程,站在全球格局来看资源市场是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中国有需求,对方有供给,这种供需匹配本身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我们还可以消除某些贸易壁垒。
当然,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遵守当地法律法规、风俗习惯,要有社会责任,要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就业,包括推动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让“一带一路”沿线同中国一起实现互利共赢,我觉得这是中国的战略目标。此外,“一带一路”沿线上许多国家的生态环境还是比较敏感的,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其实是应该把资源治理同环境保护、产能开发进行统筹考虑的,也就是说要既考虑经济问题,也考虑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政治问题,让外界看到“一带一路”是一条让大家都走向繁荣的道路。最后,在资源投资方面,通过探讨加入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或者其他有助于提升行动透明度的计划,也有助于中国企业在生产国中发展,开展好的实践。只要中国企业让各种行为阳光化,透明化,把眼光放远,就能经得起检验。
《WTO经济导刊》: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针对“十三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划,那对于资源治理而言,您觉得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魏际刚:“十三五”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段,我们要面临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以及大规模走出去。而且这里还有几个很重大的挑战摆在面前,一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去产能问题;二是产业竞争力不足,创新不足;三是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变化,能源约束问题非常严重……此外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如就业、失业、医疗保障、老龄化、医疗、以及地域问题、民族问题等。国家在“十三五”期间确实应该有一个总体的系统化的设计,不能碎片化地来考虑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制定2016-2030中长期资源治理战略,并将其放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全球化进程中来考虑、制定,这非常重要,因为资源战略就是要服务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的。此外,从应对环境变化、生态变化、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讲,中国的资源治理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职场新人面对薪酬的五大问题 篇3
职场新人,薪酬不高,工作辛苦,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份薪酬呢?
第一:忽略该怎样处理那些对过去的薪水记录有要求的老板呢?
提醒:不要把你对薪水的要求写进去,很多职场新人会认为,如果不提及薪水问题的话,雇主根本看也不会看一眼,这岂不是在冒险?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倘若你在还未摸清薪水的可能变动幅度之前就突兀地把自己推销出去,这难道不是在冒更大的险吗?因为薪水问题通常都是可以进一步洽商的。
第二:转移目标假如面试时老板问你这样一句:你目前拿多少钱?你该如何回答呢?
提醒:过去的工资并不重要,关键是我的工作能力。这个问题职场新人千万要谨慎回答。如果你目前薪水太少的话,那么直接回答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如果同时还有别的应聘者和你竞争的话,这样说可以让你不至于处于劣势。记住:过去的工资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展示你的工作能力以及你能为公司做的贡献。
第三:控制比例当老板终于开始和你谈具体工资数目时,你该怎么开口呢?
提醒:让雇主先说个数,
每个雇主在心里对薪水的上下限度都有个数,他们经常会在那个限度内自由调整,尤其是对职场新人他们不会太大方出手。他们手头掌握着你所不知的内情。当你不知道对方是怎样想的时候,你往往会自降身价。这岂不正中其下怀?所以呢,在你提出任何薪水要求之前,请务必搞清它的大致价位。假如它低于你的.心理价位,你就定一个比你现在的薪水高至少10%-20%的价。倘若你现在这个位置拿的钱太少了,那么适当再抬高一些。
第四:多留余地如果你必须得先开价,那怎么办呢?
提醒:勿将底线定得太低!给出一个大致和你心里想的相同以及符合职场新人的范围。但要记住,雇主往往会盯住你的底线,所以你不能把底线定得太低。给出的余地大,洽谈自然也就更灵活了。
第五:原则当雇主想联系你从前的工作单位来核实你的工资,你该怎么办呢?
提醒:重新考虑一下这份工作吧。假如在面试时,像“请出示你的工资单。”这样的问题让你感到非常不舒服,那么你该好好想一想了。
管理者面对问题的正确思维 篇4
扁鹊的大哥能在人还没有生病的前兆时预测到病,并及时预防。但由于没有人相信,认为自己一点也没有生病的迹象,故认为自己很健康,不相信自己不久就会生病,因此认为扁鹊的大哥是个骗子。
二哥能在人有一些生病的迹象后发现病的严重性并及时医治。但由于刚发病,病情很轻,大家或者选择不医治,或者以为是小病,即使二哥把他们的病治好了,他们也认为医生能治好这种小病实在平常不过,故也不认为二哥的医术有多高明。
而扁鹊却只能在病人病入膏肓时才发现病情,并给予医治,由于人已病入膏肓,在扁鹊的医治下恢复,人们认为他是神医,能起死回生,所以认为扁鹊的医术在三个兄弟中最高。
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也常发生以上故事中所阐述的情节。为什么总是面临问题时才发觉问题的严重性?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似乎都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无至今循环中打转,要知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后段的,我们所需要的是发现那些潜在的问题,在还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前,就必须将他们扼杀在摇篮里。但又该如何做呢?
寻找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原因
在企业管理上所谓的追根究底,是指当发现问题时,觉不要只看问题产生的表象原因,而是应该要锲而不舍的深入分析,探究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再针对这些根因,提出解决办法,甚至进而重新设计运作流程与制度,务必使相类似问题再度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例如:成本为何一直无法降下来?顾客为何会出现不满?优秀员工为何离职?产品开发为何会延迟?部门间协调为何互不相让、日益困难?如果管理者能针对这些每天都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现象,不断深入搜集资料、挖掘原因,应该可以找出许多在经营管理上值得改善之处。从正面来想,所有问题或挑战,只要能用心找出隐藏在背后的原因,都是让企业未来发展持续进步的契机。
然后在企业中仍有许多管理者,在其管理文化中,并没有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笔者相信绝大多数管理者都会兢兢业业的完成企业所交付的职责与使命,但当问题发生时,管理者基于对高层领导苛责的恐惧,以及急于解决及早卸责,就只在问题表面上采取一些行动,但由于未触及根本原因,因此病灶始终无法消除,问题最后不断的反复轮回,甚至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日益严重,绩效则每况愈下。
追根究底的精神或做法,必须从上而下,唯有管理者重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部属才会持续努力的找出问题结症,并采取积极的矫正行为。甚至可以这么说,企业管理水平未能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文化中缺乏追求追根究底的精神,而管理者未能事实其实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追踪问题,则是最基本的原因。
管理者为什么就是无法追根究底?原因有很多,能力不足、生性懒散、怕面对问题、怕得罪人等元素之外,还可能有以下几点:
1.管理者自以为是,自认为只要管理好大方向或建立好外界关系即可,细节尽可能交由下属去打理。殊不知当上级领导对细节或作业面的问题不穷追猛打,辖下各级主管及成员就会容易松懈,企业中的执行力就会渐渐趋于疲软,
许多的企业策略方向虽说很好,但却败在执行力无法彰显,原因就在此。
2.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与管理会计制度,使得在分析或追求发生问题的原因时,无法从系统化的数据中推敲或归纳出真正的问题,或找出应该负责的对象,因而常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甚至虎头蛇尾的结果。再则因为没有明确的管理会计制度,导致管理者在成本效益评估上无所适从,导致成本耗费。
3.有些管理者对本部门辖下业务的细节不甚了解,在追根究底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自己不懂的专业知识,但却为了顾及本身领导形象,不敢提出太基本的问题,或不愿意请部属为自己做详细的说明或解释。换言之,有些管理者为了避免在部属面前暴露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因而不愿意放下身段来向他们请教。这样固然在短期中维持了领导无所不知的虚假形象,但长期中则因为有许多关键盲点的存在,使管理者始终不敢碰触某些问题,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问题,导致在管理上也无法做出追根究底的动作。
在建立追根究底的企业文化时,管理者不耻下问的态度尤其重要。因为很多问题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专业背景,都需要由基层人员来提供。为了避免少数人员垄断了管理者的认知来源,或因管理者片面的认知而扭曲了决策的方向,所以管理者必须多方请教,搜集信息,如此才能有效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企业将管理者分为决策层和管理层两大类,基本的区别就是以其主要职能为基础,一般认为,决策层主要承担领导职能,而管理层主要承担管理职能。从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决策层主要负责公司方向性的决策,营造有助于企业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不断获取新的资源,为管理层的工作创造条件,他们往往占据企业为数不多的高层位置;而管理层则主要负责具体的执行,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资源,做好各项决策的落实工作,他们往往是企业数量较多的中基层主管人员。
作为企业决策层,最重要的四项工作在于:
一、确定企业业务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积极争取并合理分配资源
三、选择并培养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塑造健康的、支持战略的公司文化
作为企业管理层,最重要的四项工作在于:
一、制定计划,将企业战略和决策转变成可以执行的方案
二、合理组织必要的资源,配备人员,建立执行团队
三、协调内外关系,评估团队及员工绩效,适度激励
四、跟踪执行,控制过程,纠正偏差
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决策层和管理层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的主要是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决策层是高层次的管理,而管理层则是低层次的领导;被决策层视作管理的内容,往往成为管理层领导的内容。
而且,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职责内容和层次也没有本质的差别。事实上,在企业具体的经营实践中,很多时候决策层和管理层也没有严格的区别。确切的说:决策层和管理层并不是两个不同的职位,而应该是两个不同的角色。也就是说,通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和范围中将会分别扮演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角色。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个部门经理主要担当管理层的角色,而在一个部门内,他就是一个团队的决策层。
举例而言,专业技术能力、规划决策能力以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传统意义上的决策层和管理层都是很重要的,但相对而言,对决策层的规划决策能力要求更高,对管理层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则更高,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二者来说则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无论是处于决策层的管理者,还是处于管理层的管理者,面对问题,都应该采用正确的应对方式。
国土资源面对的问题 篇5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不再出现“热点”问题了, 这并不意味这门学问的衰微, 恰恰相反, 正说明它的成熟。但没有热点并不等于没有新问题。事实上在当下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领域, 是坚持以审美为核心还是以文化为核心, 是从理论出发还是从作品出发, 以及如何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标示性概念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应该展开深入讨论,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审美; 文化; 理论中心; 标示性概念;
平心而论, 我国文学理论研究作为一门学问, 是越来越成熟了。何以见得呢?这首先表现在研究者们不再有以往那么强烈的“热点情结”了。无论面对来自国内还是国外的多么稀奇古怪的理论与提法,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差不多都已经是波澜不惊了。大家各有各的兴趣, 不会像、前那样一窝蜂似的追踪时髦话题了。还有就是“学术代沟”的出现, 这也是这门学问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就不要说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了, 就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学者与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言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有趣的是, 这种“学术代沟”并不大会引起争论与交锋。大家各说各的, 完全不搭界。无论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还是学术会议上的发言, 都存在着这种“学术代沟”的现象。像20年前那样某位学界前辈登高一呼, 学界马上响应景从的现象是再也见不到了。所谓“前辈”“德高望重”之类的称呼, 在年轻人心中, 实际上就是陈旧、落伍的代名词。“晚辈”一般不和“前辈”们争论, 不是不敢, 也不是不能, 而是不屑。如此则不同“代”的学人们在各自的“代”的共同体中交流、讨论, 倒也相安无事。过去讲一代有一代的学问, 那个“代”是指时代而言, 一般都要几十年或上百年, 现在的“代”则是指年龄, 一般也就十几年。“90后”关心的事情“80后”就不大能弄明白了。因此, “学术代沟”也就成为学术多元化格局中的一道重要景观。鉴于这一状况, 以下我所谈的所谓“新问题”, 大约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才被认为是值得谈论的, 且姑妄言之而已。
一、审美的还是文化的
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 在经过了来自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近三十年的浸润之后, 如今开始思考一个看上去简单却并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文学理论与批评究竟应该以“审美”为核心还是以“文化”为核心?所谓以“审美”为核心就是以揭示文学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为旨归, 专注于文学形式、修辞等“文学性”因素, 热衷于区分文学之为文学而与其他意识形态形式在存在样式以及功能诸方面的不同之处;以“文化”为核心则是着眼于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形式的整体关联性, 致力于阐释某种文学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 并揭示其社会文化功能。前者可以称为“审美派”, 以坚持扞卫文学的纯洁性为己任, 试图在人欲横流或者工具理性所统治的世界中为人类看护最后的精神家园, 保存人性的种子;后者可以称为“文化派”, 认为那种纯而又纯的审美性的文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文学与其他一切社会文化现象一样, 本质上都是政治性的, 都与人的社会身份、利益、欲望息息相关。在西方, 从康德之后, “审美派”文学理论自成统序, 坚持不懈地扞卫着文学的自律性, 在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那里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化派”文学理论则与史达尔夫人、斯宾塞、泰纳、俄国民主主义者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密切关联,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又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得以蓬勃发展, 只是到了90年代才渐渐停歇下来。在中国, “审美派”文学理论在上个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曾经一度发出声音, 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等等, 后来就差不多销声匿迹了。而到了80年代初期, 在思想解放的热潮中, 这派文学理论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以至于“美”与“审美”这些概念都与“人性”“自由”“人的全面发展”“完整的人”等一系列大词紧紧捆绑在一起, 似乎只要对“审美”的神圣性略有质疑便犯了大不敬之罪一样[1].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 当西方的“文化派”文学理论已成强弩之末的时候, 中国的“文化派”文学理论却在刚刚被普遍接受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促动下再度辉煌起来。只是近几年来, 标榜“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主义”等研究方法与视角的论文题目在各类人文社会科学刊物中才比较少见了。人们开始重新呼唤久违的“审美”了。“美学回归”于是成为当下文学理论领域的一种声音。由此可见, 循环往复、此消彼长似乎是“审美派”与“文化派”两种文学理论之关系模式, 只不过在中西之间呈错位状态而已。
那么在经过了“审美派”与“文化派”轮番“执政”之后, 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如何自处呢?窃以为那种把“审美”纯粹化、甚至神圣化的观点显然是不可取的, 因为那是以精英阶层的精神特权为前提的, 是昔日的“立法者”自我确证其精神贵族地位的方式之一。对于今日已然大众化、平民化的知识阶层来说, 抱住这样的“审美”象牙塔不放, 只能是上演堂·吉诃德喜剧的现实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那种无视文学的特殊性以及娱乐消遣功能的政治批评、意识形态批评显然也有问题, 因为文学文本及相关活动在言说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文化与意识形态形式, 而且“审美”虽然并没有超现实、超历史的品性, 也并不具备拯救人性的伟大功能, 但它毕竟是存在于人的个体性精神活动与经验之中的。在纯粹个人性的审美经验出现的那一刹那, 康德的“无利害”之说、叔本华的“自失”说、尼采的“沉醉”说、立普斯、费肖尔等人的“移情”说、布洛的“距离”说等, 都是可以成立的。这就意味着, 如果清醒地了解各自的理论阀域限度, “审美派”文学理论与“文化派”文学理论是可以并行不悖地共存的。最要不得的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承认二者同生共存的可能性, 而是要融二为一, 宣称我既是“此”又是“彼”.这显然是一种大一统意识和霸权心态, 是不切实际的妄自尊大, 与多元化文化学术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在这种心态下建构起来的文学理论只能是一种语言游戏, 看上去面面俱到, 最终只能是说说而已, 不可能具有任何可操作性。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比如, 究竟什么是“审美”?吟诵唐诗宋词、欣赏贝多芬、巴赫与看电视剧、听流行音乐之间真的有高下之分吗?是谁定的标准?这标准是永恒的吗?又如, 把文学艺术都看作是政治的或者意识形态的话语表征真的是合理的吗?有什么意义?等等。
二、是理论中心还是文本中心
文学理论应该从理论出发还是从文学作品出发?张江先生的《理论中心论》一文对那种“不以文艺为对象, 而是借助或利用文艺膨胀和证明自己, 成为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现象提出尖锐批评[1].张江先生的这一批评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 在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中, 用中国古今文学材料来证明某种西方理论合理性、普适性的做法由来已久, 几乎成了一种文化惯习。这一文化惯习不打破, 中国的文学理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学术。王元骧先生的《读张江〈理论中心论〉所想到的》一文对张江的这一观点表示赞同, 但又认为在文学理论生成过程中, 演绎推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对文学研究与批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认为张江所批评的那种“强制阐释”或“理论中心”现象是对理论的误用而非理论本身的问题[2].显然王元骧先生的补充观点也言之成理。那么剩下来的问题就是, 我们如何在避免“强制阐释”与“理论中心”的前提下恰当地运用已有的理论来指导文学研究呢?在这里我有几点浅见, 提出来请方家批评。
其一, 在运用某种理论研究具体文学现象时, 要明了一个道理:世界上任何一种真正有效的理论都是在特定社会与文化语境中, 面对特定现象, 为着解决具体问题而提出的, 所以其有效性就受到种种条件制约。理论的这一特点一方面要求我们在言说一种理论话语时一定要有具体指向, 不能为谈论理论而谈论理论。这就意味着,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是不可思议的;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运用一种理论来研究具体文学现象时, 必须根据这一现象的特殊性而对该理论进行调整与修正。任何对理论的照搬或移植都难免会陷入“强制阐释”的误区, 正如张江先生所批评的:在展开研究之前, 结论就已经包含在理论之中了。这样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 看上去是对这一理论有效性、普适性的印证, 实际上却是对其存在合理性的否定。
其二,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 一种理论根本上讲就是一种视角, 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切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没有问题的所谓研究只能是材料的铺排、知识的罗列, 基本上是没有学术价值的。那么问题从哪里来呢?只能是在研究者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论观点和研究对象之间互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理论的价值正表现在这里。可以说, 倘若没有理论的烛照, 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就被各种具体材料所遮蔽, 研究者不能发现问题, 真正的研究也便无从展开。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问题必须符合文学现象本身的内在逻辑, 而不是理论强加给它的。否则也必然导致“强制阐释”的结果。
其三,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 真正有效的理论和方法表现在对问题复杂性的揭示而不是寻求剥离了具体性的一般性或共同性。能够在看上去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复杂的关联性与意蕴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术研究。这就要求在运用一种理论方法对文学现象展开研究的过程中, 要有历史化、语境化的视野, 不是把这些现象看成孤立的存在物, 而要看作是某种关系网络的产物。研究本身正是要对这一关系网络的形成与运作进行剖析。“理论中心”或“强制阐释”则刚好相反, 总是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为一个结论, 而这一结论又是理论本身所预设的。
当然,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把文学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对象意味着什么?文学应该是用来分析认识的还是体验玩味的?古往今来那些有价值的文学理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来自对文学现象的归纳概括, 还是来自于另一种形式的理论话语?等等。
三、关于“标识性概念”的问题
国土资源面对的问题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 问题学生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1-0078-03
招生难、就业难、收费难、管理难是中职学校的四大难题。而管理难的主要原因是当下许多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问题学生比例的不断上升,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教育教学的开展日益艰难的困境,这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及其人才的正常培养,也必将影响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问题学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首先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到招生就业,最终影响到学校的生存。更重要的是把没有得到转化的问题学生推向社会,影响就业质量,影响学生发展,给社会造成影响。
一般意义的“问题学生”,主要是指那些在学业、行为、心理、生理或情绪上存在着某种偏差与不足并需要他人帮助的学生。那些厌学、学业不良、行为退缩的学生,尽管自身有学习问题,但不影响其他同学,不违反校规校纪和法律,这类学生可能是一些学校“问题学生”中的大多数。对这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应轻易带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打入另册,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在教学上,对他们应当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更具体的帮助。
只有深入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勇敢面对而不是互相推诿,进而找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进一步扩大漫延,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所谓“问题学生”并不是今天才出现而是从来就有的,并随时发生变化的普遍问题。孔子的弟子宰予巧言令色,说得多做得少,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见到大发雷霆,无论是按照三千年前的标准还是三千年后的标准,宰予都是不折不扣的问题学生,可见问题学生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我们也大可不必痛心疾首哀叹连连。我们不防借鉴一下孔子是如何对待宰予这样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是在“学生问题”得不到密切关注,得不到真正及时解决时在学生个体上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学生”的实际问题,我们的管理工作就会出大“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无异于病毒,不但会传染而且会恶变。
(一)当下的新学生新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群体的壮大,今天相当一些学生由独生子女,升华为“上帝”、“小皇帝”、“圣女”、“皇后”。他们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有的不够刻苦却终日胡思乱想、幻想不劳而获、荒废了学业,却非要说都是升学压力太大在作祟。有的不能独立完成或不想完成作业,有的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根本坐不住;有的对家长老师两头撒谎,逃学去网吧;有的只能表扬丝毫听不进去批评的话,老师批评说老师找茬,父母批评说父母是更年期,这类学生普遍表现为孤僻自私,缺乏爱心。
(二)产生的原因
上述出现的这些问题,并不完全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而是有其社会、学校、家庭根源的。
1.社会层面的原因。一年两个长达近三个月的漫长的假期中间,学生可去的切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公益性文体场馆开放得还远远不够,而偏远贫困地区这种缺失则更为严重。而一些网吧、酒吧、舞厅等营业场所的老板为牟取暴利则容忍、放纵、容留未成年人涉入其中。一些影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缺失,我们的影视剧不分级别,鱼目混珠,我们的媒体疏忽青少年的未成年性,忽略了对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必要引导。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监管松散,监督不力。社会就业指导的缺失和社会评价的片面性,社会舆论对所谓成功人士的定位过于单一、过于功利,致使普通劳动者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严日益沦落,这无疑对整个教育的人才观有冲击,导致学生、家长、教师不能面对现实全面育人,不可避免的,迫使学生畸形发展。
2.家庭层面的原因。“90后”初中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大为提高,小学阶段更是出现第二代独生子女现象,而我们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法策略至今依然滞后。独生子女的现实造成了四个大人一对小孩儿,或六个家长对一个小孩儿的局面,学生在家中的地位已达金字塔塔顶。随之而来的诸如溺爱、放纵、娇惯、过分依赖等一系列问题似乎就那么顺理成章。经济的长足发展,社会的纷繁变化致使一些家长们的世界观发生,他们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离婚率的攀升,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大了孩子的情感缺失。
3.学校层面的原因。不容置疑,一些学校轻德育重学业的现象还很严重,有的学校德育教育只是口号。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策略存在问题,这当然也取决于他们不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家长作风、师道尊严导致教育者(包括家长)通过讽刺挖苦、非打即骂、攀比惩罚等不尊重学生,或拿甲学生缺点比乙学生优点,或用物质刺激等方法策略来对学生进行一些无效教育。
而更具有深刻意义的原因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片面追求升学,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对高学历近乎狂热变本加厉的追求,造成课业负担过重、学习生活过于单调、学生个体各方面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中职学校问题学生比例的不断上升的原因
近期一份关于上海中职教学现状的调查显示:有八成教师认可社会上流传的“中职学生是‘差生’”的观点,但多数校长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是一些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如用多元评价标准,‘差生’并不差。”一批教育专家发出呼吁:不要误识“中职生”,他们也一样能够成才。
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中职学校'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是“学习习惯差”,第2位是“行为习惯差”,第3位是“学习基础差”。有66%的校长认为,所谓“差生”,只是目前“选拔性升学制度下”形成的一个“客观事实”,19.6%的校长将“差生”的说法归结为“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不高的必然评价”。
调查分析了“差生”观点形成的原因:随着高校扩招,中学生更多选择上普通高中然后报考大学,报考中职相对减少,致使中职录取分数总体上走低,生源质量下降;从中职毕业生的大部分就业岗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看,属于相对低收入行列。对此,不少专家指出,我国传统的选拔性知识考试,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标准。用这样的考试为依据,来判断“好生”或“差生”,显然以偏概全。另外,人才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的积极评价导向,必将逐渐改变轻视技能型工作的传统观念,中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收入报酬和社会地位上也在向上提升。
中职学校招不到文化课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换言之,中考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不愿意选择到中职学校就读,一方面是普通高中(也包括五年制高职校)近年来不断扩招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中职校部分专业设置过于陈旧,适应不了优秀企业的人才需求有关,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余年来普通劳动者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断下降的严酷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应当承认,应试教育一朝一夕还难以改变,而升学还不得不通过选拔考试,学生在考试面前,可能取得好成绩,也可能取得差一些的成绩,人人都获得好成绩,只是一种理想,并不现实。
在社会、家庭对职业教育对普通劳动者的认识误区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之前,中职学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还必将面对数量不菲、问题多多的“问题学生”。山不会自己移走,路却在自己脚下。
面对这样一种现实,中职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敢于查找自身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乃至于失误,改进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尽力使自己手下的“问题学生”能够减少一些问题,使他们身上散发出青春应有的阳光,脸上洋溢着劳动者自豪的笑容,当他们迈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能满怀信心地说:我骄傲,我是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排斥现象。对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备加关怀,而是直接将其排斥。
2.歧视现象。用歧视的语言和动作对待学习或表现不好的学生,使他们不能得到相应的理解和认同。
3.分类现象。给学生贴标签,而且是永久性的标签。在给学生分类的同时,学生背上就有了标明各自类别的标签。
那么,如何解决目前中职学校较为普遍的问题学生比例不断上升的困境呢?
1.要让学生从“失败者”的阴影中走出来。
谁又心甘情愿成为一名失败者呢?中考失败往往会给中职生带来无形的压力,他们感到自卑,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在他人面前低人一等。因此,改变他们的心态尤为重要。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文化成绩差,绝大多数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学习习惯问题。他们学习成绩差,或许在其他方面很有天赋。由于这些学生长期处在教师的视线之外,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少有成功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展示才华搭建舞台,带给他们精神的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不论是在哪一个起点,也不论是哪一个方面,都要给予表扬、肯定。与此同时,还要告诉他们存在的差距及缩小差距的方法,让他们找到人生的坐标和努力的方向。
2.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爱是教育的本源,离开爱的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甚至是反教育。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爱的基础是尊重、信任,是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和对待学生,对待“问题学生”更应如此。这些学生在初中甚至在小学就已经被学校忽视,由于成绩不如学习优秀生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打击、嘲讽、乃至于棍棒捶打,在家里又严重“营养不良”,可以说他们的童年和少年几乎没有从学校教育中获得过快乐。对问题学生要讲究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爱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问题学生的爱戴和信赖,会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某个学生因为学习不太好,对老师的提问常常不能回答;在课堂上他不敢举手,但又怕同学们说他笨,往往举了手却回答不出问题,他为此压抑和自卑。班主任和他秘密约定:“以后回答问题,要是你不能回答就举右手,能回答就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怎么样?”学生信心大增,慢慢地,他举起左手的时候越来越多,学习也赶了上来。最后就是他的左手,指引着他走向了成功。
教师没有理由歧视他们,而应格外地尊重他们。长期得不到关注的人,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会让他们感到弥足珍贵,只有用爱心才能让他们重拾自信和自尊。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引导、引导、再引导,耐心、耐心、再耐心。对他们不能求全责备,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要为他们想得多一点,讲得多一点,做得多一点,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3.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目标
上面提到的宰予大白天睡懒觉,可谓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学生”了,但后来做了临淄大夫。原因何在?就在于孔子能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宰予昼寝,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他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在言语方面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孔子后来意识到对宰予有失公允,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而相反如果是一味的责骂他,结果又会如何呢?我们身边的例子还少吗?陶行知就曾这样告诫过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教师只有在宽容、尊重、赏识、接纳、平等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学生才能抛弃胆怯和害羞而自信、自尊、自强地健康成长。无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教育和不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要努力为他们寻找最近、最佳的发展区。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了解中职这个特定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
人生最大的成功是职业的成功,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到安身立命的职业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就业和发展。教师应尽力消除“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身上散发出青春应有的阳光,当他们迈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能满怀信心地说:我骄傲,我是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国土资源面对的问题 篇7
入园
问: 我的孩子还没有上过幼儿园
答: 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需要时间,一定的时间后小朋友都能习惯幼儿园里的生活。
问:我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
答:您可以放心,小朋友看见别的小朋友自己动手吃,自己也会动手吃的,个别不吃的小朋友老师会喂着吃,让小朋友慢慢学会自己吃饭。
问:为什么我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就生病
答:您的孩子还没有适应群体生活,抵抗力不足。孩子早晚要走到集体生活中来,学会适应是首要的,我们会对您的孩子加倍关注,让孩子能更快的适应。
问:我的孩子为什么上幼儿园总是哭
答:孩子在父母身边是会撒娇的,您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习的时候是不哭的,您可以在他看不见您的情况上观察。
问:我的孩子上了几天幼儿园怎么害怕上幼儿园,晚上还会做梦
答:个别的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接触新的生活方式孩子短时间类是接受不了的。这需要您家长的配合,老师会慢慢跟孩子沟通。
饮食
问:孩子在学校里吃些什么
答:幼儿园里的伙食是按季节安排的,每天的早餐、中餐、下午点心都是交递不一样的
问:餐具卫生吗
答:幼儿园里的餐具是每天高温蒸汽消毒,并且餐具都是编号使用。
安全
问:不在孩子身边不放心
答:幼儿园有门卫全天看守,未经允许非工作人员是不可进入的,上学时间大门是紧闭的。
问:地面上铺的都是瓷砖会滑到孩子吗
答:幼儿园里铺垫的都是高品质的防滑瓷砖,并且常接触水的地方都垫有防滑垫
问:玩玩具时会弄伤孩子吗
答:活动的时,老师都会教小朋友注意些什么,并时时看着。玩具是每天检查并及时维修
教师
问:幼儿园里的老师都是哪毕业的
答:我们幼儿园里所有老师都是幼师、师范毕业的,并且每年都进行教学系统等各方面的全面培训。
问:老师有耐心吗
答:我们幼儿园里的老师都有几年工作经验,并且都是很喜欢幼儿园这份工作,所以老师们都是很有耐心的 教学
问: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些什么
答:我们幼儿园里是以多无智能探索课程为主体课,同时也教舞蹈、美术、唱歌、英语。还开展了纸手工特色课程。
问:孩子怎么在幼儿园里什么都没学到
答:我们的课程主要是以提高智商和情商为主,看孩子今后的具体表现就会看到真实效果(可举例如小班如何,到中班又如何,到大班又如何)
问:我的孩子本来会识很多字,数很多数,怎么上了幼儿园都不会了
答: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后都习惯回答老师的提问和跟小朋友们抢答问题。孩子学会过的是不会忘记的。
其它问题
问:孩子在幼儿园里会不会打架
答:一点点小的争抢东西而打闹是有的,老师会及时制止。
问:我的孩子个小会不会在幼儿园里受欺负
答:小朋友在幼儿园是很会交朋友的,小朋友们不会去欺负别的小朋友。
问:我的孩子胆子小,很内向
答:孩子上了幼儿园接受群体生活后会慢慢的改变,老师会跟据情况加倍关注。
问:我的孩子很调皮,很好动
答:孩子都很听老师的话,孩子调皮好动证明了机灵活拨。
问:我的孩子从来就没离开过父母身边,肯上幼儿园吗 答:孩子刚来肯定有些不习惯,慢慢会习惯
问:怎么换老师了,换了老师孩子会不会不习惯
答:老师更换是因个人原因,比如成家立业,个人发展志向改变,照看家庭。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势,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跟小朋友相处的非常融洽。
问:新来的老师有没有工作经验
答:新来的老师都是经过考核,择优录取,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问:孩子从其它幼儿园转校来的
答:幼儿园里的常规学习都是差不多的,上过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快就能适应我们幼儿园里的生活学习方式
问:幼儿园离家太远了,不方便
答:学校里有专车接送。为孩子选择个好的教育坏境,辛苦点是值得的
问:总园的是不是比分园要好,为什么总园的学费贵些。答:分园跟总园是一样的,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学费贵是因为总园部分所用的开支比分园要高。(比如场地租金、维护资金等等后勤开支)
问:孩子以后在哪升小学
【国土资源面对的问题】推荐阅读: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移送涉嫌国土资源犯罪案件的若干意见06-10
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与管理的思考10-20
在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5-27
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文秘培训班上的讲话08-23
国土资源系统10-20
国土资源测绘10-21
国土资源开发07-08
基层国土资源08-24
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发展党员工作的自查报告10-23
国土资源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