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2024-11-17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共8篇)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篇1

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教育

【内容提要】教育属于私人物品还是公共物品,这是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至今这场讨论也未结束;本文对理论界各种不同观点做了梳理分析,得出了教育是“优效型公共物品”的结论;对教育这个物品的“定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它涉及国家和市场由谁对其承担起主要提供责任的理论问题;文中分析了私立教育存在的理论根据,通过公共选择理论的引入,研究了公立教育的最优水平的决定过程,并对教育代金券的设想、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贷款市场不足、政府与市场……

几乎所有西方福利国家都将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福利项目,所以,它自然是西方福利国家经济学中一个不可或缺并且非常成熟的研究领域。在现实世界中,教育的“价格”差距非常大,例如(大学)在美国等英语国家学费很高,而在欧洲大陆国家基本上是免费的。战后以来,经济学家们对教育的研究总的来说是很活跃的,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性质、财政来源、供给和需求的效率等方面。

教育的性质

自从1954年萨缪尔森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区分开来并正式使用公共物品(publicgoods)这个概念以来,(注:Samuelson,P.A.(1954),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s,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pp.387-389.)经济学家对教育是否属于公共物品始终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教育是公共物品,而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是教育是私人物品,例如伦敦经济学院的巴尔(N.Barr)教授就认为“教育不是公共物品”。(注:Barr,N.,TheEconomicsofWelfareState,OxfordUniversityPress,p.329.)这个争论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关系到教育这个产品的供给方式和财政来源问题。

巴罗(RobinBarlow)教授在1970年的一篇讨论美国地方学校财政效率的论文中认为,教育是一个纯粹的公共物品。(注:Barlow,Robin(Sept./Oct.1970),EfficiencyAspectsofLocalSchoolFina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78:1028-1040.)巴罗的这篇论文被认为“是对实证政治经济学的一项重要贡献”,(注:Barzel,Yoram(1995),ProductivityChange,Publicgoods&TransactionCosts,ElgarEdwardPublishingInc,p.160.)在文中巴罗试图以美国密执根为案例,对教育的实际水平和最优水平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个人(或家庭)的投票行为是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指出,如果额外退税的价值超过税收的增加,家庭将投票赞成更高的税收水平,最后巴罗得出的结论认为,密执根1956年提供的实际教育数量水平并没有达到最优水平。巴罗的论文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同意他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也有人认为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还有人认为教育是优效型物品,还有的经济学家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教育是纯粹的私人物品。正如巴尔所言,教育可以引发形式多样化的外部收益,包括生产收益和文化收益等。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力是很难测量的,但是,决不能因此就忽视它们。(注:Barr,N.(1998)TheEconomicsofWelfareState,OxfordUniversityPress,P.328.)教育的最优数量水平是指这样一种水平,在该水平下,个人需求的纵向加总等于为这些个人提供教育所需要的边际费用。如果教育是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如同国防),向一个人提供的总量就可以向所有人提供。换言之,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重要特性之一是每个人对其享用的数量都是相等的,即数量上具有均匀性(uniformity)和个人需求曲线可以纵向加总等特点。但事实却是,教育不可能在消费上具有完全的可分性。

从教育的“生产”方面来看,它并不具备纯粹的公共物品的特征:接收的学生越多,需要的教师就越多,校舍就越大,因此成本也就越高。当然,在超过一定的规模之后,教育具有一种“成本不变”(aconstantcost)的特征。但从消费方面来看,教育具有一些公共物品的特点,这是因为“教育的报酬”(thereturnsfromeducation)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尤其对社会来说,其报酬远远超过了受教育者个人,并且,教育的性质越接近于公共物品,相对于整个社会的那部分报酬来说,受教育者个人获得的报酬份额就越少。

反过来说,如果把教育看做是一个国家范围的公共物品,那么,在美国一个州的范围进行的教育就是一件不经济的事情了,人们就应该看不到州立教育或地方教育,更不用说私立教育了,正如人们看不到每个州都提供国防设施一样。事实是,美国的教育主要不是由联邦政府直接经办和资助的,甚至大多数州立法将教育留给地方机构去实施。由此看来,“教育的收益”(thebenefitsfromeducation)的传播性是非常狭窄的。此外,私立教育的广泛存在及其与公立教育并存这个事实表明,教育不是一个纯粹公共物品,即使含有一些公共物品的成分和因素,那也是非常有限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那些无子女的投票人来说,他们绝大部分人投票反对教育的公共支出,例如,43%的投票赞成教育征税的人没有学龄子女,而66%的投反对票的人没有学龄子女。(注:Barzel,Yoram(1995),ProductivityChange,PublicGoods&TransactionCosts,ElgarEdwardPublishingInc,p.162.)

上述分析说明,第一,教育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公共物品,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私人物品,而是一种“优效型的公共物品”(meritgoods),或称“准公共物品”(quasipublicgoods);第二,公共部门提供教育的均匀性(uniformity)的政策目标以及由其所允许的纵向需求加总是由公共部门强加的,是福利国家出于“父爱主义”的考虑,而绝非是由教育这个“物品”本身的技术性质所必须的和决定的,即公共部门提供教育的动机绝非出于“教育是一种公共物品”的考虑;第三,那么,如何进一步解释私立教育的存在呢?私人部门提供私立教育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私立教育存在的原因

如同其他公共物品一样,公共部门提供教育的数量决策来自于公共选择;所不同的是,公共部门提供教育的实际数量一般来说就是主要投票人(crucialvoters)所赞成的合意数量即在多数原则条件下中间投票人(medianvoters)的合意数量。这个数量一般来说与最优数量是不同的。实际的教育数量在现实世界中是否“最优”,还取决于一些其他因素,例如,取决于家庭的“价格”及收入,而后者对不同家庭来说是有很大区别的;于是,私立学校的存在就成为可能的了,它为获得合意的教育数量提供了机会。

从教育的需求方面来看,应该区分以下两个概念,即投票人对公共部门教育支出行为所表现出的需求和对私人部门所表现出的需求。对于前者来说,教育数量水平的提高适用于所有人,因为只有当所有人都获得同样的额外的教育时,个人对公立学校额外教育的需求才会得到满足,因此,个人的需求反映了由额外教育所带来的直接利益和每个人都获得同样额外的教育所带来的间接利益。所以,这种“外部性”基本上被“内在化”了。另一方面,私立教育条件下不会发生这种内在化,因为私立教育的增加与否仅对他们个人的需求或很小一部分人的需求有意义。

由于公立学校的财政来自于税收,所以,只要家庭所在地属于该学区内,他的教育税收就不能免除,除非他拒绝使用公立学校的服务(从理论上讲)。如果来自合意的而不是均匀的(uniform)教育数量的净收益超过了额外的费用,家庭就还可以选择私立学校。有些家庭对教育数量的需求少于公立学校提供的数量水平,所以,对于这些家庭而言,就读私立学校的成本永远是超过其净收益的,因为这时他的收益是负的且支出是正的。但有些家庭对教育数量水平的要求超过了公立学校所提供的标准,所以对这些家庭而言,净收益可以超过其额外费用。

现在,我们假定中间投票人总能获得他所合意的教育数量水平,私立学校的成本/单位是和公立学校完全相同的,还假定公立学校的资金完全来源于居民的财产税,并假定财产评估在各家庭之间差距是很大的;我们还假定,中间投票人或关键投票人的收入一般来说是少于中等收入的(medianincome)。在上述若干假定条件下,对不同的家庭来说,其教育“价格”的差距就非常大。此外,当收入增加时,教育的需求数量也会随着增加,因此财产税也将增加。巴罗指出,(注:Barlow,Robin(Sept./Oct.1970),EfficiencyAspectsofLocalSchoolFina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78:1028-1040.)当收入增加时,教育数量水平提高以后所带来的收益比额外的税收成本增长得快。因此,边际的收益/负担比率(marginalbenefit/burdenratio)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合意的公立教育数量水平也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提高。例如,如果对一项将教育数量水平提高到中等收入合意水平以上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这时,边际的收益/负担比率较低的那些人即低于中等收入的那些人将会投票反对提高教育数量水平,并且投票表决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的数量不会超过关键投票人所合意的数量。但是在对将教育数量水平降至中等收入那些人的合意水平之下的提案进行表决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收入刚刚超过中等水平的那些人将会投票反对降低教育数量水平。

华盛顿大学的巴泽尔(BarzelYoram)教授在巴罗的研究基础上引申并发展了巴罗的论述,并由此得出了与之完全相反的结论。他认为,(注:Barzel,Yoram(1995),ProductivityChange,PublicGoods&TransactionCosts,ElgarEdwardPublishingInc,p.164-165.)随着收入的增加,合意的教育数量水平和公立学校提供教育的均匀数量(uniformamount)之间的差别和矛盾将会增大,这种差别和矛盾将会使得私立教育愈发具有吸引力。当这种差别和矛盾增大到足够程度时,私立教育可能会受到偏爱。私立学校的可获性将使最高收入者的边际收益/负担比率由大于1下降到0。选择私立教育的个人将会投票赞成降低公立教育的数量,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税捐,这就是那些没有学龄子女的家庭总是投票赞成0水平教育数量的根本原因。由于所有低于中等收入的人也都投票赞成降低公立教育的数量,所以,经过投票确定的教育数量将达不到中等收入投票人的合意水平。因此,在巴泽尔看来,只有当参加私人学校的激励较弱的情况下,巴罗的结论才能成立,就是说,经过投票决定的公立教育的数量就是中等收入者的合意数量。当高收入家庭移出公立学校系统时,他们自己就会获得合意的任何教育数量水平,这时,他们的税收缴付事实上就成为从富人转移到社区其他人的一种转移支付。在这种情况下,巴泽尔认为,巴罗所说的财产税资助公立学校的税收具有递减的性质将不复存在。

巴罗将密执根的人口按家庭的财产税和收入排序分成七个小组,A组在最底层,G组在最上层(见表1)。

表1 关于1956年密执根家庭的一些数据

家庭 居民财产税 家庭收入 边际效益负 家庭分布 家庭累积

(美元) (美元) 担率(%) (%) 分布(%)

A组 54 1249 0.04 11.3 11.3

B组 68 2851 0.14 9.5 20.8

C组 73 4028 0.26 11.6 32.4

D组 77 5291 0.41 13.5 45.9

E组 86 6530 0.56 23.8 69.7

F组 103 9390 0.94 19.1 88.8

G组 162 20321 2.56 11.2 100.0

资料来源:Barlow,Robin(Sept./Oct.1970),EfficiencyAspectsofLocalSchoolFina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78:1028-1040,表1。

在表1中巴泽尔发现,最高收入小组由公立教育转向私立教育以后,状况确实更好一些。中等收入家庭位于E组,关键投票者也位于这组,因此,税率处于均衡状态。但是,如果G组宁愿偏爱私立教育,它就会投票赞成最低的税收。当家庭按照他们所合意的教育水平数量排序时,G组将位于最底层,然后是A、B组等。在这种情况下,中间投票人将位于D组而不是位于E组,并且公立教育的数量水平是满足D组合意的水平。因此,G组选择私立教育时其处境就会更好。在使用私立教育的时候,G组通过获得其所合意的教育数量将会提高其地位,而这个数量不是满足E组所合意的公立教育的数量,但是它必须支付私立教育的费用。

概而言之,巴泽尔认为,高收入家庭转向私立学校的行为将会影响公立学校实际数量水平的投票结果,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随着投票确定的公立教育数量水平的下降,高收入家庭的边际收益/负担比率将从大于1下降到0。因此,在没有私立学校的地方,他们将会支持公立教育数量水平的提高,而在私立学校允许存在的地方,他们则几乎不赞成提高公立教育的数量水平。随着高收入家庭投票支持的变化,中间投票人即关键投票人的立场将具有向低收入者方向转移的倾向,并且对公立教育的支持水平和支持程度将会下降。第二,公立教育数量水平的下降又会反过来导致更多高收入家庭移出,这个循环的结果最终将使那些继续留在公立学校系统的家庭可以获得一个礼物,即在要求使用公立教育资源的家庭越来越少的情况下,随着教育数量水平的下降,对那些留下来的家庭而言,其平均税收价格也将随之下降。由此,巴泽尔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教育主要是一种私人物品”,而不是巴罗所定义的纯粹的公共物品。

如果继续讨论下去,我们会得知,对于F组中收入较低的那一半人而言,由于从G组获得的补助金的价值超过了没有获得最优教育数量所带来的损失,那么公立教育就会更受偏爱。显然,D组和E组在选择公立教育以后其境遇会好一些,C组大致也是如此。这些小组加起来几乎占所有家庭的60%,因此,即使教育是一项纯粹的私人物品,大多数的投票者也会支持公立教育,因为这将导致有利于他们的收入转移。这种收入转移的结果是以最高收入组为代价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收入最低那个组的境遇也将变得更糟一些,这是因为他们对已经获得和支付的教育的数量比他们所合意的数量要多。

再设想在一个公立教育是强制性的且私立教育被禁止的经济体内,他们的经济效率同公立/私立学校混合的情况下相比较又是什么结果呢?我们知道,G组在私立学校被允许提供的情况下比强制性公立教育情况下的境遇要更好一些。与满足E组的教育数量水平相比较,如果私立教育被允许存在,那么D组就会处于均衡状态,并且其境遇就明显要好得多。这时,A组至C组的情况也更好些,因为它们之间的差距变小了。但是E组和F组的情况又如何呢?虽然它们现在离它们所合意的位置更远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同A至D组一样,不但它们的税费降低了,而且它们还受益于来自于G组的补助金。由于补助金带来的收益大于由偏离合意的教育数量所引起的损失,所以其结果是F组在事实上也更好一些。这种帕累托最优政策的移动结果暗示着在经济的其他地方也可能存在着类似的全都受益的情况。

教育代金券的设想

为克服公共教育效率低下等问题,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代金券的设想,即福利国家应将教育的补贴直接给予教育消费者,而不是给予学校,这样就可以通过选择学校来强化消费者主权,而学校则会根据家庭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偏好做出相应的反应,在学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此外,一般情况下,在私立学校就读的家庭无权得到任何补贴,代金券方案的另一个优点就是这些家庭可以凭代金券自行支付这笔费用,从而减轻了公立学校的负担即减轻了福利国家的财政负担。总之,代金券制度通常被认为可以增进经济效

[1][2]下一页

率,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代金券设想的倡导者是新自由主义的弗里德曼(Friedman,M)和詹克斯(Jencks,Christopher)等经济学家,根据他们的设计,(注:Friedman,Milton(1960),CapitalismandFreedo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Jencks,Christopher(1970),EducationVouchers:AReportontheFinancingofElementaryEducationbyGrantstoParents,Cambridge,Mass.CambridgeCenteroftheStudyofPublicPolicy.)归纳起来,代金券应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代金券设想的本质是教育应该部分地由私人来提供,通过补助金政策强制要求全社会接受学校教育,并制定一些名额分配和补差的制度以增进效率与公平。第二,所谓“补差”即获得的代金券不够支付全额学费时,家庭可以自己支付剩余的部分、或者在不实行补差制度的情况下对低收入家庭在代金券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补偿性增量,以实现向那些贫富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的学校转移资源。第三,代金券的价值以公立学校中的平均支出为标准、或低于这个标准。总体来说,基础代金券应满足公立教育的全部支出。第四,学生可以选择任何学校来消费代金券,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学校也可以完全自由地选择学生。第五,对需求大于供给的学校应给予限制,因为至少大部分名额需要通过投票来最终予以决定。

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代金券的设想是值得商榷的。(注:Barr,N.(1998)TheEconomicsofWelfareState,OxfordUniversityPress,pp.347-351.)例如,在经济效率方面,如果家庭和学生本人不能获得充分相关信息的话,就不可能对学校的标准进行监督、鉴别和选择。再例如,就公平这一目标而言,代金券制度对中产阶级的家庭来讲非常有利,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这是以牺牲社会底层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的,因为代金券制度在根据社会等级对教育进行分配(质量和数量)的过程中可能更加助长了不公平的因素。最后,公平问题因此就转化为两个群体之间权利的平衡问题,由此代金券制度有可能导致降低社会的凝聚力。

信息不对称与贷款市场不足

与失业等相比较,信息不对称问题对教育来讲并不十分严重,它仅与竞争的可行性有关系,即与教育的供给和学生贷款的私人市场供给有关。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学生贷款私人市场供给不足问题会引发许多其他问题。例如,从效率的角度讲,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食物也负担不起,那么,不仅存在不公平,还存在着效率损失。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学生可以以他们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来进行融资,但现实中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贷款机构需要的抵押物是物质资本以及金融财产,而不是人力资本的预期;这就将导致消费不足,从而为政府提高经济效率和维护社会公正而进行干预提供了一个理由。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当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与日益增长的个人收入联系起来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会自发地形成私人部门向有前途的学生提供贷款的市场或“地下市场”。(注:例如,加纳就存在这样的现象,商界的一些中年妇女向一些很有前途的年轻人提供贷款,资助他们去英国学习法律或医学,她们提出的惟一条件是,当他们学成回国后必须娶她们为妻,以保证她们老年生活无忧。加纳特定的文化传统氛围很有利于这种私人“贷款市场”的形成,因为在加纳,忽视自己赞助人的责任是为世人所不齿的。)

政府干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国家对私人机构向学生实施的贷款进行担保,也可以自己提供学生贷款,或者为教育提供资助,等等。

北美和南美地区的一些国家贷款机构的正式结构是各不相同的,一般来说,政府是大多数国家教育贷款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有时资金也来源于一般的政府收入,甚或成为教育信贷征收的一个税种;许多机构从泛美发展银行(IDB)或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得到贷款援助,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各中央政府必须通过筹集对等的资金或其他方式向这两个组织做出贡献。北美与南美地区的有关机构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如通过泛美教育贷款协会(APICE)促进以学生贷款模式进行国家和国际间的高等教育融资发展,并邀请公共和私人部门广泛参与,以使其对各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除了对学生贷款机构提供技术性帮助,泛美教育贷款协会还召开泛美教育贷款会议,每两年一次,为培训机构成员的技术专家提供讨论会和交流教育贷款方面的信息。教育贷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支付学费,还可以帮学生支付生活费用,而且无论学生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学习,都可获得贷款;有些国家,地方教育贷款的功能还包括奖学金这样的经济援助计划。

政府/市场的混合提供

尽管政府在教育方面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但是私人部门仍然可以独立完成其中大部分的工作而不需要政府的帮助。公共部门的作用也是必需的。例如,为保护一些儿童不受家长错误决定的限制――虽然教育服务部门本身并不一定需要政府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政府可以通过给予鼓励和提供法律保护,以惩罚违法行为并进行监督检查,甚至出资,而无须亲自介入校舍建设和聘请教师的具体事务。即使是像考核学生这样的任务也可由学校自己解决;而且,政府仍然可以对私立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决定学校的具体课程,还可通过监督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

有些经济学家主张,政府能够也应该决定学校教授哪些课程或技能,以保证受教育者能够达到“基本的”训练目的。这当然也并不是说政府应当在教育问题上保持中立,听之任之。许多国家都愿意为此而大力推广教育事业,但也有其他一些原因促使政府重视教育。例如,政府会希望通过办学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减少贫困等。

图1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分别作为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和生产者

附图

从图1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可以远远大于人们对其支付能力所能够承受的程度,这是很必要的。在这方面,政府有许多方式可以使用公共资金购买来自私人部门的教育服务。但各国的情况多种多样,几乎不可能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公私合作的办学方法。每个社会都应当自己决定政府在教育事业中的责任以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教育的广度与质量在各个国家也不尽相同,但是,高速的经济发展总是与更长时间的职业培训和分工更细的专业相关的。不论怎样,政府可以多种方式支持教育,可以是善意的忽视,也可以是对私人办学者的资金援助,甚至是政府直接提供教职人员。许多国家都实行混合教育体系,即同时存在着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它们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国家对教育的评估

国家的干预还体现在对教育的评估方面。西方国家对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评估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例如英国制定了年度课程设置的发展计划,特别是强调实施国家必修的课程设置,这些计划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英国曾对剑桥大学开展多次评估,并据此勾画出了大学发展计划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大致轮廓,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组成了一个评估小组,设计了一个包括四个步骤的发展循环过程:审计――学校检查自身的能力和弱点;计划构想――包括选择发展的重点和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实施――开展计划的各个项目;评价――检验实施的成果。这个评估计划规定,年度计划应集中在三到四个重点项目上,当年的项目应在计划中详细制定,对今后二三年的长期重点项目只需要在计划中做一个大概的描述即可。

剑桥模式的功绩被认为在于它们重视对每个具体的重点项目、目标和成功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循环过程中的审计和评价两个步骤),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克服整体目标不明确的弱点,这是自我评价的特点。也就是说,剑桥模式使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交错进行,最后,在计划周期结束时进行总的评估,它包括检查所有关于重点项目的报告和组织学年最正式的评价活动。(注:关于教育评估的详细资料请见Wilcox,Brian(1992),AssessingthePerformanceofSchools,ined.Pollit,ChristopherandHarrison,Stephen:HandBookofPublicServicesManagement,BiackwellPublishers,pp.47-58.)

【参考文献】

1.Barr,N.(1998),TheEconomicsofWelfareState,OxfordUniversityPress.

2.Barlow,Robin(Sept./Oct.1970),EfficiencyAspectsofLocalSchoolFina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78:1028-1040.

3.Barzel,Yoram(1995),ProductivityChange,PublicGoods&TransactionCosts,ElgarEdwardPublishingInc.

4.Jencks,Christopher(1970),EducationVouchers:AReportontheFinancingofElementaryEducationbyGrantstoParents,Cambridge,Mass.CambridgeCenteroftheStudyofPublicPolicy.

5.Samuelson,P.A.(Nov.1954)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s,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

6.Wilcox,Brian(1992),AssessingthePerformanceofSchools,ined.Pollit,ChristopherandHarrison,Stephen:HandBookofPublicServicesManagement,BlackwellPublishers.

上一页[1][2]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篇2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比较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格局中, 普通高校公共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愈显突出, 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体育同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公共艺术与公共体育教育有相同的学科特性, 在课程体系中均包含着理论课和实践课内容。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远没有达到“高等教育”的层次, 在教育认识、教育水平、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完善、教师水平、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都不够规范和健全。因此, 本文就从两种教育的课程实施作为落脚点, 通过对教育政策、教育实施、教学管理等具体情况的比较, 找出两者的发展差异。

一、《课程指导方案》的比较分析

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体育课程纲要》) , 2006年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以下简称《艺术课程方案》) 。从标题看, 虽然《体育课程纲要》中并没有出现“公共体育”一词, 但是该《纲要》的附则一章中表明“本纲要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不适用本纲要”, 《艺术课程方案》在前言中也首先表明“本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 由此看出两份文件所界定的教育对象范围是一致的, 均非针对专业高等学校的专业体育和专业艺术教育, 而是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 并且两份文件都是对进入学校教务系统的课程教学提出的指导要求。

之所以要比较这两份课程教学指导的纲领性文献, 是因为文教政策是教育实施的“源头活水”, 它们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和艺术教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 是新时期以来普通高等学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现将两份《课程指导纲要》的内容对比用表1表示如下:

从表1中看到, 《体育课程纲要》比《艺术课程方案》在政策内容上要完善很多。《体育课程纲要》是由八大部分组成,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育方法、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附则。《艺术课程方案》则只包含了四部分内容, 分别是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保障。其中的“缺失”内容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的细节内容。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 两份文件中的“共有”内容是前三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 这些“共有”的内容分别明确了公共体育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该课程的作用和性质, 对课程学习的要求等。以下表2再将两份《课程指导》前三部分的具体内容分别列出, 做一个对比:

从表2的对比来看, 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设定比较笼统, 一门选修课程 (一般30个学时左右) 和公共体育144个必修学时教学要求相差甚远, 可见, 同样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教育课程, 国家在制定文教政策时是有倾斜的, 对公共体育和公共艺术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

二、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的比较分析

接下来再将两种公共教育的课程教学实施情况归纳为课程结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评估体系等四个方面, 在以下表3中分别列出, 做出比较:

通过调研,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类型分四类, 一、二年级学生为必修课, 共144学时, 每学期1学分, 共4学分;三、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为选修课, 每36个学时1学分, 可任选多个学分;选项体育课和保健体育课分别针对体育特长生和身体弱势学生开设。课程内容设置按学期为单位划分, 对同一运动项目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类型, 保证至少5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锻炼要求;对不连续选择同一运动项目的学生, 也提供其他运动项目的选择机会, 并规定交叉学习运动项目时的层次性要求, 实现和满足不同年级和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兴趣要求。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分为三类:体育理论课、体育实践课、体育保健课。其中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数的10%, 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数的90%, 专项训练占65%, 身体素质占20%, 考试考核占5%。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对从事体育锻炼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课程, 从多个角度向学生介绍体育运动知识、卫生知识、体育竞赛规则, 体育欣赏等内容。体育实践课以提高学生兴趣出发, 在“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或特长的项目上技术水平有所提高。选项课的类型就是在运动实践的基础上, 对某个专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技术的再提高, 形成运动的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保健课是为专门不能正常跟班上课的残、弱、病学生设置的, 这类学生长期处于弱势群体之中, 心理承受的压力很大, 因此这类课程除了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和保健理论外, 还包括了心理卫生课程。

反观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在:课程结构单一, 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以及校外艺术活动自成一体, 没有紧密结合和开发校内外艺术资源;课程类型多为任意选修课, 且只需修满2个学分一门艺术, 课程多为音乐类课程, 不能开全所有艺术门类课程, 不能满足各类兴趣爱好的学生;课程内容随意, 因人设课, 多为欣赏类和实践类课程, 理论和史论类课程极少;课程没有任何评价体系, 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调动, 等等。针对这些课程教学的规范性问题, 公共体育在《体育课程纲要》中的规定非常细致。《体育指导纲要》“方向明确、任务具体”, 完善的细则为体育课程的开展、实施提供了有效地参照系数。而《艺术课程方案》对上述教学规范性的问题确实没有指导性阐述, 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以及课程评价等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内容没有任何细致的明文规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较可以看到, 公共艺术的具体实践指导严重缺失。显然《艺术指导方案》在这些方面出现了“指导盲点”。

三、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管理体制的保障, 表4比较的就是两种公共教育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差异:

从表4看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的机构设置, 以纵向看, 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 主持全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每年定期召开体育工作会议,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工作, 且将之纳入年末总结评比范畴。体育教学部是落实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的执行部, 按工作性质下设课堂教学、群体活动、训练竞赛、办公室及器材管理。以横向看, 体育教学部下的各部门为同一级的中层机构, 分管不同的工作内容, 课堂教学是中心工作, 群体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训练竞赛是高水平体育特长生的专业训练, 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器材管理是体育教学的后勤保障。此外, 整个体育管理体系包括了体育师资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群体活动管理、业余训练管理、体育科研管理、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体育经费管理等, 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一整套科学体系。分析高校体育管理体系, 它调动着整个学校从体育管理部门到其他相关部门、从体育教师到学生的积极性, 优化整合学校管理资源, 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组织、指导、检查、评定, 促进基础建设, 完善内部管理, 规范教学行为, 强化过程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调研得知,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如专业教师配备严重不足, 专职教师的教育培训机会少, 科研机会少, 职称晋升困难;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建立, 教师培养聘任制度、考核制度、课程管理制度等都还没有配套;教学没有大纲, 没有统一的教材, 没有教学方法, 单凭教师的个人艺术经验执教;公共艺术教育场馆器材没有规划建设, 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等等。在表4中看到, 高校根据《艺术课程方案》确实都设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或“艺术教育中心”等, 但这些机构往往归属在团委或人文学院等部门下, 俗称“挂靠”, 其“挂靠”的性质决定了机构在课堂教学、师资管理、经费运作等没有独立权, 更不可能全局规划整个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此外也不具备监督、检查、落实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能, 更不可能来制定相应的制度实施机制来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有效实施。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致力方向

与同处高等教育公共课程的公共体育不同, 公共艺术教育目前不是一门高等教育中硬性规定的必修学科。它自2006年“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被提出之后, 一直以选修课的身份, 承担着培养审美意识、健全综合素质的教育任务。比较教育家何塞·加里多认为:“通过比较, 人们可以了解其他教育制度, 可以更准确地认识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育制度, 也有助于选择更好的教育前途。”本文在比较中发现, 公共艺术教育其“副科”的身份并不是主要问题, 而是在“副科”的背景下, 公共艺术教育要改革成什么样, 怎么改革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教育制度做出明确细致的指导, 也需要一个政府机构来评估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监督其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

1.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的细化。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处于兴起和激发阶段, 如果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目的不是一目了然, 或者改革可能带来的优势和价值不够明显, 那么, 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行政管理人员, 就会缺乏激励, 不愿意继续接受改革, 改革也会渐渐被置于一旁。再次审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政府部门对教育改革的指导缺失和教育制度对教学实践的指导缺失是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最大的“盲区”。这从《课程指导方案》的比较中也可以找到依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只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保障”, 而缺失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更具操作性的实施规范。因此, 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中, 出现众多不规范的教学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为能给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和发展提供切实有效地指导作用, 现有的《艺术指导方案》亟待完善。弥补教育制度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缺失可以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 实施改革的细则方法, 及时评估改革的现状, 提高对改革的认知程度。

2.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机构的确立。

《艺术课程方案》规定:“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该规定的真正用意是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一课堂教学, 将其纳入普通高校的教务处, 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件日常普通工作, 由这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计划、调控、管理。从表4中教学管理体系的比较来看, 如果是挂靠团委、宣传部、二级学院等设立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艺术教育委员会”, 就不是真正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 实质是“团委”下设的一个部门。现实工作中多在操作艺术的第二课堂实践工作, 将校园文化活动充当公共艺术教育, 将各类艺术竞赛成绩当作公共艺术教育的成绩。对这些至今还是由“团委”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校而言, “团委”的核心工作不可能是公共艺术教育, 它只是作为锦上添花、装饰门面的工作内容。这种体制管理的后果, 不仅公共艺术教育得不到真正的独立发展, 更严重的是造成了普遍的错误认识, 不管是学校的高层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和学生, 均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就是丰富校园文化的工作, 这样的认识完全违背了《艺术课程方案》规定的艺术进入课程教学以达到“育人”的初衷。此外, 很多学校甚至还存在多家部门负责管理的现状, 比如教务处“抓”公共课程教学, 学生处、团委“抓”学校的校园文化工作, 宣传部也来“抓”一些艺术交流活动, 这些学校表面上多家部门负责抓, 实质上常常是多而无人抓。与高校公共体育完善的管理体系相比, 改革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就显得必要和急迫了。

五、总结

本文进行的比较研究是公共艺术教育和公共体育在不同阶段、相同视点上, 对现存教育现象进行多维度之间的“对话”。在比较研究中, 研究者们容易无意识地将“优劣差异”预设地加入到比较标准中, 也就是提前设定某个比较教育对象是相对优越的, 带着这种“有色眼镜”再去比较, 其研究结果的价值就不一定客观, 这是做教育比较研究时要避免的。本文通过对文教政策、课程实施现状、课程实施管理的比较得出, 公共艺术教育相较于公共体育来说, 其发展确实过于薄弱。所以笔者选择这两种性质相同的高校公共课程进行比较时, 并没有预设公共体育发展的“优越性”, 也一再遵循公共艺术和公共体育做比较的价值取向:比较不是为了寻求公共艺术教育和公共体育之间的异同, 更不是为了区分两种教育的优劣, 而是为了实现两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共教育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追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 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发展经验。因此, “表面”现状的比较只是比较的入手点, 接下去更应从两种公共教育的“背后”开始, 在不断的、并行的、参证现象的“向内理解”中达到两种公共教育的“视界融合”。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各种教育现象、教育观念的宽容与共处, 发挥公共体育对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发展薄弱现状的参照、选择、创新和反思功能。

参考文献

[1]何塞·加里多.比较教育概论[M].万秀里,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杨子华.公共艺术教育应树立的四个基本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9) .

[3]李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评述[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6) .

浅谈美术馆的公共教育 篇3

关键词:美术馆;公益;公共教育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17-1

传播美术文化是美术馆人的天职,让更多的人享受美术文化的熏陶,让美术文化惠及人民是美术馆人的使命。各级国有美术馆的免费开放,不仅开启了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也拉近了美术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越来越多的观众把去美术馆作为学习、休闲的优先选项。美术馆在“免费”之余,如何通过各类公共教育和推广活动吸引大家的持续关注、参与互动,从而真正达到提升审美水平的目的,是美术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的公益性一方面体现在举办高水平的精品、品牌展览,让更多的人接受到美术的熏陶;另一方面体现在开展各种公共教育活动,如开放日、讲座等普及美术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如何为群众带来更好的展览,如何为群众做好文化活动使之受益,如何实现它的公共教育功能,是美术馆社会价值的落脚点所在。

一、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功能。

美国博物馆协会1990年在解释艺术场馆的定义时,将“为公众服务”作为两大核心要素之一:艺术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题为《美术馆的战略职能———公众政策》的演讲中提出了“公众政策”这一概念。在他看来,所谓的“公众政策”由三方面来展开和体现:公众的范围、构成和需求是什么?我们能为公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美术馆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为公众服务?

现代美术馆不仅要体现出展示社会文明形象的功能,更要迎合普通百姓的娱乐休闲场所的消费文化功能。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成为时尚的今天,美术馆应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到大众的文化中,所以,美术馆应努力将大众拉到馆中,像推销商品一样吸引参观者,而不是高高在上,态度冷淡,单纯办展览。往往一开幕就是闭幕,展览期间门可罗雀,艺术家创作的价值发挥不出来,美术馆的社会价值更是得不到体现。

因此,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指出,公共教育越来越成为衡量美术馆公益性程度的“硬指标”。这既需要公共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有整个美术馆的合力。现在的观众对美术馆也有更多的需求,既需要欣赏艺术,还希望得到在艺术课堂和其他文化空间得不到的教育。

笔者认为,美术馆除了是艺术的收藏、陈列、展览主体,更是一个公共空间,一个公众服务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公共教育范畴可以很宽泛。它完全可以承载公民意识的建立、民主观念的培养、文明卫生习惯的普及、饮食文化的传播等等公共教育职能,因为它的目的是———让艺术完美生活。

二、美术馆如何实现教育功能。

是美术馆教观众,还是观众通过美术馆教自己?笔者认为,应该是观众通过美术馆享受自我教育的权利和乐趣。美术馆是公共的空间,每个观众都来去自由,他们自己选择想学的“课程”,美术馆要做的就是当好“助教”“后勤”和“资料库”,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然,观众往往有“不知需要什么”的茫然感,这时美术馆还需要发挥“引导”的作用。

位于美国加州南部的亨廷顿美术馆在美国学术界拥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其教育推广的对象、内容、方法等均值得我们借鉴。该馆的教育推广大致分为公共教育和学校教育。公共教育包括亲子活动、夏令营、继续教育三部分。亲子活动面向儿童,举办各种兴趣班,让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美术馆的丰富资源;夏令营面向5-12岁的学生,由8位资深讲师带24个班,包括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等;继续教育是指面向成人的各种培训课程,包括园艺、绘画等,使美术馆成为人们的终身学习场所。学校教育活动是美术馆和学校直接合作开发的项目,包括学校教育和师资培训两大部分。学校教育除了常年举办的实地考察活动外,还有与周边学校及教育机构不定期合作的项目。除了各种现场教育活动外,亨廷顿美术馆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供大家免费下载。

在我国,也有许多美术馆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部分美术馆已经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项目。中国美术馆和彩色盒子儿童美术工作室合作设计制作了“《敦煌》———在展厅上儿童美术课”,从100多件壁画和彩塑中挑选出10件作品,既有详细解说,又尽量适合不同年龄孩子选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听完课程后,孩子们还可拿起手中的画笔随意“再创造”,这是国内首创的教育形式;上海美术馆,开展“流动的美术馆”活动,把美术馆的活动与世博会的文化氛围融合;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展了以艺术教育的形式推动城市边缘儿童融入社会的公益项目“插上艺术的翅膀———流动儿童美术教育项目”。

美术馆要实现自身的发展,需要做到一般展览机构不具备的专业水准,而面对公众时又需要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公共教育与推广活动是美术馆“放低身份”的集中表现。

美术馆不仅仅是呈现视觉艺术的地方,也是一个思考、研究的平台,通过主题多元的策划,将娱乐、审美、思考的功能融合到一起,不仅可以实现美术馆功能的拓展,也让美术馆成为了公众可以亲近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探索[J].东方艺术,2011,(19).

[2]王璜生.美术馆的战略职能———公众政策[A].中美艺术博物馆研讨会报告[C].北京,2008.

作者简介:

公共教育学习题 篇4

(六)、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对童年期的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

A 稳定性 B 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2、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 体育课 B 课外体育锻炼 C 体育竞赛 D 运动队训练 3、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编制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称为()。A 实践模式 B 过程模式 C 环境模式 D 目标模式

4、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主要类型是()。A 分科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课程 D 探究课程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数学的实地测算、地理的地形测绘、生物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属于下列哪一教学方法()。A 实验法 B 参观法

C 演示法 D 实习作业法

6、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A 形式教育论 B 实质教育论 C 传统教育论 D 现代教育论

7、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 实际锻炼法 B 个人修养法 C 情感陶冶法 D 榜样示范法

8、课程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课程的管理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A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B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C 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D 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9、“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A 示范性 B 复杂性

C 创造性 D 劳动方式个体性

10、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倡“从做中学”的是()。A 布鲁纳 B 康德 C 杜威 D 卢梭

11、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A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 全面了解学生

C 培养优良的班风 D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

13、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A 国家课程 B 显在课程 C 核心课程 D 学科课程

14、中小学德育工作常用的奖惩属于()法。A 榜样示范 B 品德评价 C 陶冶教育 D 说理教育

15、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教育家是()。A 洛克 B 赫尔巴特 C 夸美纽斯 D 杜威、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德育模式

2、教学设计

3、发现法

4、泰勒原理

5、教师学习共同体、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2、智力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3、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明确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4、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2、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教育作用?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3、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任务。

4、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5、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论述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日前在某地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岁和 16岁的学生.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请运用与全面发展教育有关的原理进行分析。

五年级《公共安全教育》教案 篇5

各类突发暴力危险的处理

教学目的: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把安全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时时处处提醒学生,珍惜生命,远离各类突发暴力。

2、此次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开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重要性;

3、学会如何避免伤害事件的发生;学会了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教学重点:了解和积极预防在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暴力的危险,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应对突发暴力的基本技能,提高安全意识。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步明理

1、师:有一个摄影小记者,拍了一组照片,老师把它们带来了(出示课件),他想问问在座的同学,你们想对照片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2、师:是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某种目的,会把我们中小学生作为他们的侵害对象。通过上述课件,同学们明白了如果自己真的被歹徒盯上了应该如何应对,但你们一定要切记:不到迫不得已时不要轻易与歹徒发生正面冲突,最重要的是运用智慧,随机应变。总之,不论是遇到什么样的危险情况,首先不要害怕,要保持镇静,其实坏人做坏事的时候是很心虚的,他们也很害怕的。所以我们要先保护好自己,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与坏人进行智斗。当然不要碰到这些危险最好,所以平时在路上行走时,尽量走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偏僻的或黑暗的地方,又贵重的东西或钱财时,不要想外宣扬,以免被坏人盯上。

(二)辨析深化、指导实践

师: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些事故?如果真的遇到危险,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配以音乐道具等组织学生表演节目。(上学路上被歹徒盯上、发现家里有贼、家庭暴力)

(三)回归生活,指导行为

师:同学们,下面和老师看一段视频资料。

师:看来这些突发暴力危险真的十分可怕,危险无处不在,我们怎样避免身边危险的发生?一旦遇到危险又该怎么做呢?根据书上的图片和自己的调查表来谈谈。同桌互议后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很强的安全意识,遇到危险沉着冷静,及时报警,想尽一切办法自护自救,这样才能健康成长。自我保护最重要,安全常识记心窝,常和安全手拉手,生活才会有快乐。(出示课件)

同学们切记:要珍爱生命,不管何时何地,安全第一,让各类突发暴力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补齐课题、齐读课题)

第二课 受到敲诈勒索怎么办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 2.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树立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难点:让每个学生树立防范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小学生遭受不法分子敲诈勒索事件的发生。同学们,如果你受到敲诈勒索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受到敲诈勒索怎么办》课堂

二、新授

1、听老师讲故事:

案例一:2月25日上午10时许,家住南海的事主王某在家中的座机电话接到自称是福建省福州电信部门工作人员的来电,称事主拖欠国际长途电话费2900多元,还称事主身份资料已泄密需要报警。接着事主又接到一名自称是福州“警察”的男子来电,称事主已开通了多张银行卡为贩毒人员洗钱,需要将其所有的储蓄情况告诉“经管局”协助调查。后事主被一自称是“经管局”的女子通过电话操纵,以财产保护为名,用银行转账方式诈骗61.4万元。

你们从这个案例中得到哪些启示?如果你遇到此情况怎么做? 分组讨论,交流 汇报 {不要恐慌 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案例二:7月29日下午,徐先生开车路过衙前镇南庄王村的一个超市。因为当时超市门口人很多,他特意放慢了车速。

这时,一个毛头小伙子从徐先生车子右侧经过。“看了一眼,就感觉这人 很眼熟。”徐先生不由得想起了10多天前在钱江农场看到的一起车祸,当时正是这个人被车撞了,有一帮人起哄帮他讨赔偿费,司机无奈赔钱了事。

正想着,这个毛头小伙就一头撞到了徐先生车子的副驾驶室观后镜上。“我当时一直盯着他,看着他故意撞到我车上,而且我的车子当时几乎是停着不动的。”徐先生立马顿悟,这肯定是一个交通碰瓷老手。

果然,附近一个男子很快跳了出来:“喂,你撞人了,出来看一下……” 循着声音看去,徐先生车前站着几个男子,徐先生急忙下了车,还没等他说话,一个男子抓住徐先生的衣领喊:“喂,你撞人了,去医院吧!要不你给钱。”徐先生一看他们人多势众,自己不是他们的对手,无奈按他们的要求给了1000元钱,徐先生才脱离了现场。

讨论,交流 汇报:如果你是徐先生你会这样做吗?

2、怎样防止绑架勒索 讨论交流

汇报(不和陌生人接触 不接受陌生人的馈赠 上下学按时按点。不在外面 玩耍 不到偏僻的地方玩耍)小结:应对绑架勒索的方法

(一)、反抗法。当对方力量与你相当或不及你时,你要寻找对方的薄弱之处,乘其不备,控制对方;如你发现地上有反击物(石块、木棒)时,可佯装蹲下系鞋带捡起震慑对方。

(二)、感召法。通过讲道理,晓以利害,开启对方;或义正词严地怒目斥责对方,使其自我崩溃,放弃违法行为。

(三)、周旋法。佯装服从,稳住对方,分散其注意力,寻机脱身报警。

(四)、耍赖法。突然倒地打滚喊叫嚎哭,引来围观者,趁机报警。

(五)、呼叫法。突然大吼“救命啊……”引来旁观者,伺机脱身。

(六)、认亲法。当不远处有大人时可佯装认识,直呼“二叔”、“三婶”。

(七)、放线法。佯装害怕,暂时答应对方条件,约定时间、地点交钱物,待对方离开后报警。

(八)、抛物法。把书包或身上值钱的物品向远处抛去,当歹徒忙于捡钱物时,快速脱身报警。

第三课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中毒。

2、使学生了解食物中毒的危害,同时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食物中毒。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中毒,以及食物中毒的症状和危害,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食物中毒的危害,同时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食物中毒。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夏天到了,很多东西容易变质、腐烂。同学们吃东西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这些呢?如果吃了变质的东西,轻者会拉肚子,严重的可能会食物中毒。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组相关实例:出示课件:

(二)谈话:

哦,没想到食物中毒这么厉害,尤其是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这么大的威胁,怎么办呢?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做?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啊?

(三)、1、实验:好,现在,老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一下各自的手脏不脏,先用放大镜观察一下,然后用自己的手按在玻片上,放在显微镜上,仔细观察有什么东西?看看哪位观察得比较细心,看出什么东西,能当上一个“小检验专家”。

2、引导学生说出物体露在外界容易带上细菌。

二、学习新课。

1、组织观看有关食物中毒的视频影片。

2、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学生回答,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看看哪位同学是小灵通!(多让学生发表意见)现在大家来评一评,哪位同学说最好。评出一位同学奖励小灵通帽。

(1)食物中毒按其原因分为几类?(点击课件3)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食物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点击课件4)(3)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状?(点击课件5)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麻木、呼吸困难等(4)食物中毒的原因是什么?(点击课件6)(5)食物中毒后的急救办法?

(a)日常生催吐。如食物吃下去的时间在一至二小时内,可采取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食盐二十克,加开水二百毫升,冷却后一次喝下。如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亦可用鲜生姜一百克,捣碎取汁用二百毫升温水冲服。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荤食品,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进迅速呕吐。有的患者还可用筷子、手指或鹅毛等刺激咽喉,引发呕吐。

(b)导泻。如果病人吃下去中毒的食物时间超过二小时,且精神尚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

(c)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一百毫升,加水二百毫升,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采用紫苏三十克、生甘草十克一次煎服,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饮料或防腐剂,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鲜牛奶或其它含蛋白质的饮料灌服。

(6)生活中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7)结合实际说一说预防食物中毒应做到什么?

三、课堂小结:

为了预防食物中毒,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把住“病从中人”关。谨防食物中毒发生。

第四课 小心上网成瘾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上网成瘾,及其危害。

(2)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懂得怎样预防上网成瘾,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教学重点:

(1)树立预防上网成瘾的意识。(2)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自我保护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预防上网成瘾的具体做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渗透到了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网络的普及也改变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据统计,在中国有250多万青少年陷入到网络的成瘾中,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什么是是上网成瘾呢?

(二)、阅读课本上的实例及补充资料。

刘磊今年15岁,是一名初三学生,以前在学校表现很优秀,还是课代表,深得老师的喜爱和赏识,家里也曾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是自从上学期开始上网玩游戏以来,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上课不好好听讲,下课不写作业,逃学,说谎,顶撞老师。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管教、爷爷奶奶苦口婆心的劝说,他都无动于衷,只是冷漠地对抗。原本买电脑是为了帮助刘磊学习,可是没想到电脑使他的家庭陷入了灾难。为了不让刘磊继续上网,父亲将电脑搬走。没想到他把上网的地点转移到了网吧,没有钱,就不吃早餐,饿着肚子省钱上网。父母每天轮流送他上学,可是他从学校逃学出来,又一头钻进网吧。多少个白天和夜晚,刘磊的父母去一家家网吧寻找他。每次走进网吧,看到电脑前一张张和自己儿子相似的稚嫩面孔,焦急的同时,他们不禁发出疑问——究竟是什么东西的吸引,让孩子们陷得这么深!

1、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2、讨论:什么是上网成瘾。

3、小结:上网成瘾的表现: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下线后继续想象上网情形;无法控制上网冲动;长时间迷恋上网;对家人隐瞒;上网后后悔,但忍不住还要上。

(三)情境实践: 为什么会上网成瘾呢?

1、录像播放:暑假上网成瘾。

2、结合实际说一说上网成瘾的危害。(荒废学业、危害身体、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等。)

3、结合生活实践说一说你身边的上网成瘾的现象。

4、趣味答题:

【任务】当你遇到以下情况,也许会陷你于困境或将受到伤害,你会如何自救?

1、当你收到一位素未谋面的网友邀请到某地见面,你将怎办?

2、当你考虑再三后,觉得还是要见他(她)一面,你会预先采取什么措施?

3、当你们见面后,他(她)以各种理由再次邀请你一块到外地游玩时,你该怎么做?

4、很遗憾,你还是去了,当你发现上当并且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时,你可以想到有哪些自救办法?

(四)交流讨论

1、怎样预防上网成瘾呢?

公共安全教育观后感 篇6

公共安全教育观后感

在开学之际,我观看了教育电视台播放的公共安全教育第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这次的公共安全教育主要在历年的公共教育基础上做了一个延申,主要涉及网络安全、电信诈骗、国民法典规范、校园欺凌、道路交通通行、消防安全、疫情期间卫生安全等相关知识。节目中,警察叔叔和医生专家用“演播室访谈+场内场外互动+情景剧演绎”的形式来呈现,用权威、精准、紧凑的授课内容和平和、专业、轻松的.授课氛围进一步增强节目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深入浅出地和我们讲解了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这些公共安全问题,既浅显易懂又印象深刻。

节目主要分为四大板块的内容。第一大板块为治安板块,其中主要分为网络安全、电信网络诈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两个规范、以及校园欺凌。听了黄奕警官的讲解,我记住了:一定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在网络上和生活中遇到可疑的信息和电话都要多一点警惕,学会甄别,防止被骗。另外在生活中避免空中抛物和文明养宠物,这不仅是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对他人讲文明、有素质的表现。至于校园欺凌,是我们学生最为切身相关的问题,现在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校园欺凌有具体规范,所以有法律法规在我们身后,我们应该与校园欺凌做斗争,让校园多一份阳光!第二大板块是关于交通板块,贾杰警官给我们解说了交通中的安全隐患和坏习惯,如鬼探头和在人行道上骑行,这些都是在生活中常见的交通问题,对于交通安全我们要做到:知危险、会避险;各行其道,只有加强自我安全意识,才能避免一个个交通悲剧。第三个板块是关于消防安全,再次讲解了遇到火灾我们的应对流程,最后赵锦桢警官教会我们在消防安全中要注意:排查火灾隐患、学会消防安全技能以及打通生命通道,面对火灾一定要沉着冷静、积累知识活学活用。第四大板块是防疫板块,主要关于疫情期间卫生安全,医生专家解答了小朋友们在疫情期间常见的一些卫生问题:比如何时可以摘口罩、如何正确洗手、如何打喷嚏等实际问题,让我们在疫情常态化的生活中,可以更安全地保护好自己和他人。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篇7

一、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解析

1.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虽然明确但效果尚不显著

课程目标对高校编制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有指导意义。然而, 我国高校在公共美术课程目标方面没有根据国家政策文件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目标。例如某高校的课程目标为“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课程目标只是普遍意义的课程目标, 没有将目标具体化, 没有可操作性, 已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育不是针对专业人员的教育, 而是实现具有专业水平的人员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要辅助专业技能人才, 加强专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然而, 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逐渐呈现了专业化, 这种趋势逐渐导致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范围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须加强人文精神, 注重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如不加以改善, 将会影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梳理

首先,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综合性稍差。表1中列出了我国部分高校美术课程的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美术公共课程的设置是按照美术的专业性进行分类, 这些科目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内容, 像素描、色彩等, 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另外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过多的注重专业水平, 没有体现艺术与社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没有对三者关系进行梳理。国外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不仅仅有专业性的内容, 还有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 斯坦福大学设置的美术课程中有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艺术与占卜, 主要讲述了美洲文明发展的过程, 阐释了在美洲文明进程的中, 美洲的艺术家是怎样运用方法和技术进行创作的, 对考古学家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怎样促进了艺术史的发展进行了论证。

其次,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教育课程内容普遍适应性弱, 水平要求较高, 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非常吃力。高校公共教育课程中的“立体构成”等内容, 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缺乏像国外高校开设的如“蒙古征服时期的艺术, 成吉思汗和他的胜利者”等具有探索性适合公共教育学生的学习。

3.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问题透视

(1) 课程内容尚待完善, 层次感有待加强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整体上按照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实践等类别进行了分类, 然而每个学期只是从这几个大类别里面选2-3门课程左右开课, 例如某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见表2;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是依据教师资源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节奏性差。最终导致了整体的美术课程结构松, 内容缺乏层次感。国外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分类比较简单, 分为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课程主要是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等;其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作和表演。整个美术或者艺术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体。

(2)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设置的课程内容只注重了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

虽然近时期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注重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还是稍弱。而国外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考虑相对全面, 既有横向联系, 又重视纵向深度。例如, 华盛顿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 既有16世纪的宗教艺术, 又有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现代欧洲艺术, 还有当今的艺术发展等,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深度联系。

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对策

1. 增加美术课程的数量

我国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偏少, 这使得美术教育课程很难形成系统性的, 跨学科的教育。根据数据调查显示, 我国仅有53%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超过5门;有33%的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为3门, 其余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更低, 甚至某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我国应该增加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数量, 各个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2. 确立合适的课程目标

首先, 确立的课程目标要与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 其教育目标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既要有专业水平, 还要求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因此, 高校教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专业水平高, 还要有知识广的结合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求。其次, 我国的高校公共教育目标要体现课程的多维性, 要体现社会关系, 体现社会感情, 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包涵文化多元化, 剖析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 特定的事件与美术的关系。文化多元化, 特定时间与美术的关系要借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 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以及评论;通过个人参与美术活动, 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实现。

3. 加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1) 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

我国高校的美术课程专业性较强, 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传授专业的美术知识。、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还待完善, 更须注意改善美术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不能从更加宽广的视野范围去观察, 去体会美术的价值, 不能形成宏观的观念去发现美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要想建立这种学科间的交叉关系, 就必须找到交叉点, 在交叉点的不同方向上可以延伸到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某一历史阶段作为交叉点, 将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与美术有关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综合在一起。例如“欧洲中世纪的美术与宗教”, 由于该时期是由宗教统治时期, 美术的发展与宗教之间就有了密切的关系, 这个课程也是探讨美术和宗教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要实现这种结合, 可以通过论题的方式和主线的方法展开。论题的方式可以借鉴一些优秀大学论题的方式, 例如“抗战时期延安的版画艺术与政治”从艺术到政治、版画与社会的发展分为几个主体进行, 站在不同的学科讨论与社会的关系等。

(2) 建立案例使得美术教育和社会相联系

通过案例将学生与学科和社会联系在一起, 这种案例教学是在思想层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所有人都要面对“家”的主体, 通过这一主体可以探讨多方面的内容, 从家的环境开始, 可以延伸到各种情感问题, 老年人养老问题等。通过案例教学, 使得学生建立与社会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现公共美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公共美术教育的模块化可以明确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把握。建立一个知识模块, 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因素, 通过联系因素的节点, 形成知识模块。模块化知识教学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 能够使得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的时间等分配合理化。美术教育课程的模块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历史模块, 现代美学艺术模块;也可以按照美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 分为历史模块, 鉴赏模块、创作实践模块。划分好模块之后, 可以在每个模块选择几门课程进行同时教学, 通过局部模块实现整个美术课程的完整性。在设置四个模块内容的时候, 还要考虑到美术课程的深度教学。要加强模块之间深度组织, 例如, 在历史模块, 不能仅仅设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还应该有当代的艺术以及现代艺术, 这些课程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在设置模块的过程中, 要注意各个学科的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我国隋朝时期, 佛教开始盛行, 统治者信奉佛教, 佛教文化对当时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公共课程的模块化离不开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增加了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三、总结

高校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各地市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 逐渐加强美术艺术文化建设, 创造政策条件, 实现师资共享, 解决部分学校师资缺乏甚至没有师资的状况。另外, 高校教育部门可以借鉴好的高校公共教育美术艺术课程内容设置经验, 既要体现美术课程的横向关系, 又要体现美术课程内容的纵向联系, 还要体现美术艺术的多元化视角。我国有着悠久的美学历史, 应该调动一切资源充分营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 民族特色的多样化发展的文化艺术氛围, 促进我国公共美术课程规范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玮.试论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内容综合化倾向[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12) .

[2]张振华.规范艺术课程构架科学体系——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07) .

多媒体时代下的中职公共美术教育 篇8

中职公共美术教育课教学的对象不是美术专业学生,它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为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它要求学生能够会欣赏作品,会绘制简单的图画,通过绘笔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要求学生会制作和欣赏简单的工艺作品,总体上来说,公共美术课程对色彩和画面质量要求较高,而多媒体教学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如果能把多媒体教学巧妙地应用到中职公共美术教学中,中职公共美术教学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多媒体教学是怎样在中职公共美术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教学的渠道

现代网络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使用,让多媒体教学具有了信息的“时效性”,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找到与时俱进的教学信息资源,找到和中职公共美术教学相关的最新的教学资料。面对这些信息资源,老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学生喜欢的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多媒体搜集到的资料是生动形象的,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美术课的学习中来,长期发展下去,就会逐渐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二、降低了公共美术课的教学难度

工艺课在现代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在工艺课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美术工艺课是十分难以开展的,在教学工程中,老师很难把工艺品制作的流程和相关的内容展示给学生,老师在美术工艺课上能做的只有用语言表达的方式给学生进行讲解,然后进行简单的演示。这样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学生不能清楚工艺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学生听不懂,老师讲不会,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老师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也不能理解老师所说所讲,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能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老师在工艺课上,可以通过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展示老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抽象复杂的制作原理简单化,让工艺制作过程动起来。老师可以多次播放工艺制作的流程,复杂的地方多播放几遍,简单的地方一带而过,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加深印象的同时酝酿自己的创造灵感,逐渐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三、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学生眼睛、耳朵和双手协同,获得的信息是最多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在讲台上单纯地讲解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记忆的时间不会很长。多媒体教学把电视机和计算机等教学工具联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通过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和双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和双手协调合作,这样就能在相同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知识,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时间。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课堂,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达到老师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减少公共美术教育教学的投入

公共美术课在现代的教育中仍然是以欣赏为主,相比与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能够减少教育的投入。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教学画面,能够取代美术教学过程中用到的画册和实体物品。教学画册里面涉及的内容往往是过时的,不能反映最新的美术动态,而且这些画册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只能蕴含很少的教学信息。而多媒体教学却能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大量的最新的美术照片,然后插入到教学课件中,这样就可以不购买画册,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同时,学生也减少了受教育的成本,减少了学生受教育的压力,降低了学生及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上一篇:《肚子里的恶心事》读书笔记下一篇:秦腔擂台赛第六场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