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公共课(通用12篇)
美术公共课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发展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人才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以及《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使学校艺术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轨,而美术公共课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如今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美术公共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陶冶情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高师美术公共课起步较晚,其教学正处于探索阶段,因而,高师美术公共课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高师美术公共课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公共课的实施主要是以“授受式”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往往习惯于思考如何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教学中过于依赖事先设计好了的材料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接受统一的内容、进度、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甚至还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成绩。因此,高师美术公共课教学,应突破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正视学生的需求,灵活地开展多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积极思考,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调动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尊重教与学活动过程中的个性张扬,实现教师主导功能与学生主体功能的互补,构建平等、和谐、关爱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创设一个健全而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从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以素质培养为课程主要目标
高师美术公共课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其它形式来组织引导学生系统地接受美术知识,掌握美术技能,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展示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素养,改变非专业学生对美术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引导他们学习美术知识时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用发展的观点介绍常识,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美术,美术的起源、发展、类别,以及不同美术形式给人类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与精神冲击力。教学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要能预见到学生所关注的美术形式,如电脑美术设计、动漫等等,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作为突破口,将美术知识从中展开进行讲解,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欣赏—评论—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艺术创造思维,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其个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明确高师美术公共课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而是要通过美术公共课教学,使非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法,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最终,通过美术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艺术、拥有艺术,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使学生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结构
高师美术公共课应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顺应时代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地调整、丰富、完善课程设置体系,使美术公共课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相联,实现教学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而优化高师美术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合格师资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为目标,加强学生的美育素质及理论修养,激发学生探究美术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突出美术文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突出教学的“师范性”特点,注重以实践技能、理论知识、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缩短高师学生将来从教的适应期。
(四)善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美术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形象、直观,有着丰富的、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整合。例如,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画展、欣赏民居建筑、室外雕塑;组织学生观摩美术专业的学生作画,与他们进行交流;采用到民间参观或聘请民间老艺人进课堂给学生做示范讲解等方法来配合教学,以达到直观展现美术形象,增强学生理解力的目的;组织学生回归大自然,通过让学生观察、描绘大自然,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学生真正懂得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含义,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建立在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既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又要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互动式教学,使学生本身所拥有的丰富资源也得以合理开发。
(五)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种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整体行为。好的教法往往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与思想交流,促使师生双方协调配合,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境界。首先,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自发的,而大部分则需要通过教师优化教与学的氛围而诱导引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学生心理微妙变化的瞬间,把兴趣以新奇独特的形式唤醒,用美的感染或化静为动的参与去激活,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参与、去创造。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演示法进行教学。美术教学中的许多技法问题,仅靠语言讲述是很难讲清楚的,必须通过示范性操作来配合课堂讲授,使学生通过视觉直观感受,来获得深刻印象,增进理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教无定法”的原则,灵活地安排教学,激励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真正实现“乐学、爱学、好学”,让学生充满乐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对学生的美术能力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认识美术课程的特点,注意评价的取向和方法,明确培养的是即将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高素质的人民教师,而不是专业画家。要从过份重视美术基础知识和绘画技能,转为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要多肯定、多鼓励,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且,在评价情境中应当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而不只是被动的、供他人评价的对象。教师应根据评价过程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对美术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节,使之达到最佳的组合状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师美术公共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丰富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师美术公共课有其自身的属性与目标,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与专业美术教学相比,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努力探求非专业美术教学的自身规律和可行性方法,挖掘学生尚未开发的内在生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播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美术课程建构的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8) .
[2]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美术公共课 篇2
针对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各个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认识。
一、在我国,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一项内容,特别是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学校与家长越来越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美术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开设相关的艺术类课程。公共美术课程要求结合学生以往与现在的生活经验和专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选择不同美术类型的经典代表性和时代性的佳作,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表现、发展演变进程等角度赏析,帮助学生了解美术以及应用美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获得身心愉悦与欣赏经验,丰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拓展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公共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美术课程在我校从开始实施至今已有较长时间,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在公共艺术――美术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公共美术课程的开设,我校主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服装设计专业、社会公共艺术专业、计算机专业,虽然专业接近美术相关专业,然而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不稳定,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在这以前很少正规用心地接触美术,也没有相关的美术基础,加上公共美术的课程中,历史以及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草,因此在上课期间难免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动力,没有积极性,作业不能够按时上交。此外,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公共艺术――美术这门课程,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思考。在课堂中,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单单依靠一些强制的课堂纪律管理、强迫学生认真听课,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
(2)公共美术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我校在现阶段的《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实施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主要是运用老师与多媒体合作立体讲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该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环节,失去了主动自我实践,群体合作实践中沉淀与提炼的机会。然后继续死记硬背地应付考试,课堂教学不生动,更不能将学生应有的创新、创意灵气有效发挥。
(3)公共美术课程设置思路需待完善
课程设置是教学的核心。如果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公共艺术(美术)作为一门课程,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公共艺术(美术)》的课程设置思路并不完善,主要矛盾是课程分布比例以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关系与分配。
三、中职学校公共美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1)对于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原因在于学生对此内容缺乏兴趣,以及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因此,想要在这个现状上作出改变,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课程内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及更接近学生思维方式的方法等等这几个方面入手,找到其中的关系进行教学。如在西方美术史,西方名画欣赏的课程内容中,如果直接按照书本讲述,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可以适当找到名画与当代艺术,电影,音乐等相结合的切合点,从学生相对感兴趣的话题中引出其中与名画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再者如在讲到原始绘画的时候,准备好相关的视频资料,一边用原始的材料在洞穴的墙壁上进行绘画情境的相关片段,以此告之学生,原始绘画就是在洞穴中,用原始的材料进行绘画的;明白艺术的创作灵感也来源于生活。
(2)避免采用单一的教学法。可以根据课程需求,适当变换教学法,找到创新点和突破点。传统的教学法是老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公共美术课程教学中可作出创新:
情境教学法:在讲到中国象形文字欣赏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象形文字情境动画播放给学生看,通过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使学生自身于动画情景中,感受这个动画根据象形文字的特点以及内涵,创作出一个具有情境的识字故事。与动画结合的情境教学法,使本来学生觉得乏味的象形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记忆深刻。
在一些名画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情境进行讲述,如名画《最后的晚餐》,教师通过语言对画作进行情境,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对故事中的语言表述,加以渲染,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对人物众多的绘画作品采取表演体会情境,以学生表演课程内容中的情境为主,将整个班的学生适当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组织,模仿一幅名画,让每一个表演者都融入画作中的情境,包括名画中的人物,有特色的物件等等,可以以名画为基础,配以音乐,造型,对话,情境。在这当中学生自己进入情景,参与角色,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一定的亲切感、幽默感与新奇感,内心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因此会更加专注,更加积极,更有兴趣地去欣赏,去学习,去沉淀。情景式教学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生有独特的启迪作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适应能力。
(3)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设置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清晰规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分布,充分发挥实践检验真知的真理。例如在中国美术赏析课程中,实践性多与理论性的运用,我们挑选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制作过程非常简单易懂,不需要太过专业的手法和技能就能表现出来,对于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只要掌握其中的技巧,就能较容易地制作出成品,从而体会到中国美术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去我们美术公共课程教学中,尽量做到从实践中渗透理论,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体的审美水平和创造艺术的能力。
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各种教学实际问题(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等),而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创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科学达到关于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及提高中职生艺术素养的目的,是我们大家需要进一步合作探究的问题。
繁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汪波
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篇3
中国自21世纪初才开始尝试着迈入“美术馆时代”,全国各地大量美术馆如云涌现,并向公共免费开放,这说明了中国经济已经出现繁荣,有能力兼顾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以之为持续发展的能量源,而美术馆也要逐渐实现功能转变,从“为物”转向“为人”,将以往的收藏、研究等功能转型为服务大众、普及文化教育,以实现自身的公共教育功能为工作重点。目前,虽然在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很大欠缺,但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研究和相关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美术馆开设的儿童专题活动、公众讲座等吸引了不少访客。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公众对美术馆的形象没有清楚的认识,很多人长年不进一次美术馆,不懂得如何利用和维护自己的文化权益,这显示是一种巨头的资源浪费,更别说发挥公共教育功能。
导致美术馆门庭寂静、访客寥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文化差异让中国公众对美术馆的认识不到位。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人们的意识当中,美术馆是源至欧美,从美术馆的经营体系、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上来看它都被认为是一种舶来品,在短时间内很难让国人消除陌生感。现代美术馆来是卢浮宫的功能转变而来,经历了从王室私产转型为公共空间的过程,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看美术馆的民主性和公共性特点。欧美国家有一定的公共生活基础,公共生活是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公共空间和公共权益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固有内容,而这些在中国都比较缺乏对应物,不能认识的美术馆所提供的文化福利。其次,美术基础教育不到位。美术教育是美术馆发挥公共教育功能的必要条件,美术教育的方向性和观念性障碍是阻挡人们走进美术馆的重要障碍。另外,美术馆自身的功能类型定位不明确。美术馆完整的功能服务链条应该是收藏——研究——展览——公共教育,每个环节相互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收藏和研究为基础功能,而公共教育是社会责任的体现。近年来我国的美术馆展览在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古人和外国人,对欣赏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大众普遍存在看不到的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文化属性的隔阂造成的,其提供的内容与公众的需求显得格格不入,即使再加强教育、宣传也无济于事,最终也只是让繁华表象沦为水中月、镜中。由此可见,我国美术馆虽然开始关注“人”,但在形式和内容上仍然照搬欧美国家,从没有症状开始研究“人”,不能体现美术馆对国内公众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2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反思
美术公共课 篇4
高校的学生群体有一部分是本地学生, 其余的则是外来学生。本地学生成长在当地的文化氛围下, 却对本地文化知之甚浅, 更何况是外来学生。至此, 将地方特色美术课程资源纳入美术课程, 以美术直观性和情感性的独特方式去领略本土文化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一、本土美术资源纳入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价值所在
将区域美术资源融入教育领域中, 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性, 是推行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特色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具有重大作用和现实意义:
1、拓宽课程内容与形式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与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 建设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更适应于地域与国家共同发展的需求。里斯本世界艺术教育大会制定的《艺术教育路线图》指出:“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多元文化并存, 不同种族学、民族和语言共同交汇,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这种文化的复杂性产生了创造的能量, 形成了具有各国本土特色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活动。”由此可见, 在高校课程中开发本土美术资源, 不仅是区域文化发展的需求, 而且是整个国家, 乃至整个世界的共识。各个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所处地区的文化环境, 增强美术教育课程中关于地方资源之间的联系, 注重课程与文化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注重地域性和本土性课程的开发, 因地制宜, 以达到拓宽美术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目的。
2、强化学生直接体验并激发其研究兴趣
本土美术资源是一道彩虹, 以其历史性、人文性、地域性、独特性、情感性,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 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 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将本土美术资源纳入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堂中, 能激起学生去研究本土文化的兴趣, 以便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本地美术资源,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传承与保护优秀本土艺术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健全学生的人格, 同时也肩负着传播、保护与传承艺术文化的责任。通过对地方艺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增强学生的本土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例如杭州高校大部分都是本地生源, 都有着西湖“情结”。对于西湖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情感寄托。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引入关于西湖文化的研究课程, 定能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留下的深厚的文化积淀, 体会其蕴含的审美价值。使其能够用满腔的热情去热爱西湖的文化, 产生传承和保护它的强烈情感。
二、本土美术资源纳入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几点建议
1、民间美术大师驻校计划
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者, 如果他们能够高效利用本土美术资源进行教学, 将有益于激起学生对当地文化关注和研究。只有加强教师的本土专业知识素养, 才能够突破课程资源的单一性, 并且带动着其他课程资源的发展。但事实上, 高校的美术教师对本地文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历史文化性分析, 缺乏实践经验。因此, 通过“民间美术大师驻校计划”, 加强学校与民间美术大师合作, 为其设立工作坊, 以供学生观摩和学习。创造动态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自觉尝试、讨论、研究、创造、展演。将优秀的本土文化传递到生活当中。
2、课堂教学的立体化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将美术教育课堂设置在校外, 设定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用实地考察的方式, 以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艺术, 深入了解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民族风俗馆等一些艺术展览, 亦或是访问艺术家, 和他们对话本土美术资源。同时, 建立高校互通的网络平台, 分享各自的美术资源体系和教学体系。这样立体、全方位、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氛围, 能够强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识, 明确传承和保护区域文化的重要性,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将美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资源开发者, 以满足当前高校公共美术探究性学习需要。组建一支以高校美术教研员、教师以及学生为主的具有领导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的课题小组。建构以开发利用本地美术资源为主题的多位一体研究模式, 按照学生与教师的兴趣点, 将主课题划分为各类子课题, 分派给研究员、教师和学生, 以合作的方式探索研究。以本地美术资源为重心, 将教学与课题研究方式结合,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改变教师灌输知识与培训技能的旧式教学模式。
如在古都西安高校, 具有良好的人文发展基础与区域环境资源, 弘扬和利用历朝文化精神。不是简单的恢复传统, 而是继承和发展, 立足于当下课程指导方案的方向, 依据时代的要求去选择、考量和整合。对秦兵马俑、墓室壁画、大小雁塔等资源进行整合, 学校组织课程研究小组从各个角度对其考察、调研, 将类别和特性总结出来, 逐步形成比较严密的以古都文化为中心的本土美术资源框架。
4、高校与公共文化传播机构的互通交流
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美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地方建立了各种的公共文化传播机构, 各类的地方画院、青少年宫和文化宫等公共文化传播机构;画廊、艺术作坊、民间美术协会和现代的媒体机构等, 本地美术资源正通过这些渠道如潮水般涌入人们的生活。高校与这些公共文化传播机构建立交流互通的平台, 积极参与其举办画展、讲座、研讨会等多种艺术活动, 了解本土艺术的新时代诠释。增强学生对本土美术资源的创新性认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大众文化、视觉文化与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要秉持多维度、宽领域性。一方面, 教育课程应当从只重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而忽视区域美术的现状, 转变为竭力开发与利用本土美术资源, 保持美术教育的特色性。另一方面, 应当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浓厚兴趣, 并且尝试着用现代化的眼光去解构, 最终形成本地美术资源发展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摘要:目前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只关注学科本身, 忽视本土文化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美术教育的宗旨。通过民间艺术大师驻校计划、课堂教学的立体化、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高校与公共文化传播机构互通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浓厚兴趣, 并且尝试着用现代化的眼光去解构, 保持本地美术资源和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本土美术资源,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文化
参考文献
[1]万丽君, 龙洋, 编译.构建21世纪的创造力——2006年世界艺术教育大会[J].中国美术教育, 2008 (2) .
[2]曾繁仁, 等著.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3]张道森, 著.公共美术教育论纲[M].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
美术公共课 篇5
------------------
财教[2011]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根据《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为支持做好免费开放工作,现就2011年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性质,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将支持免费开放工作与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费保障机制紧密结合,确保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后正常运转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认真研究制定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基本支出财政补助定额标准,足额保障人员、公用等日常运转所需经费;要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支持开展业务活动,改善设施设备条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进行捐赠和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二、经费保障分担原则和补助标准
按照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后,其人员、公用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负担,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支出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其中:中央级美术馆、图书馆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省级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负担;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对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和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予以补助,对东部地区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效果好的地方予以奖励。
2011年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经费补助标准为每馆每年50万元,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补助标准为每馆每年2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标准为每站每年5万元。对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按照补助标准分别负担50%和80%。美术馆补助标准另行研究制定。各省级财政部门要合理确定省级和市、县级财政负担比例,对财力困难的地区给予适当倾斜。地方财政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补助标准,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自行负担。
三、2011年中央专项资金申报要求
1.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文化部门认真做好本地区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基本情况调研、基础数据核实等工作,按照《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的要求,尽快制定本地区推进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方案。列入免费开放名单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应为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已建成并具备免费开放条件。
2.中西部地区根据本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个数,以及中央财政补助标准和负担比例,提出2011年中央专项资金申请;东部地区应将本地区2011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落实方案报财政部,由中央财政视情况安排奖励经费。
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美术馆免费开放经费补助申报要求另行通知。
3.请你厅(局)会同文化厅(局)联合上报中央专项资金申请报告,并附本地区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方案,于3月31日前分别报送财政部、文化部。
财政部
田野:从个人工作室到公共美术馆 篇6
田野:从法国回来后第一个工作室就在这, 2011年搬进来的。
东方艺术·大家:为什么选择在这边?
田野:当时大的空间都没有,我喜欢工作室的空间大一些,有时会做一些大的装置,这边的空间比较符合我的需求。另外,我的工作室并不单纯是一个创作的空间,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我更愿意将它看成是一个小规模的美术馆。
除了收藏一些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之外,也会为其他艺术家提供驻留和创作的空间。如去年就有两个法国艺术家在这边驻留了一个多月,我免费提供场地给他们进行创作等。非洲也有个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的办公点也放在这里,邀请艺术家去肯尼亚考察半个月时间,然后创作相关的作品等等。
东方艺术·大家:您是哪年去法国的?
田野:1998年,在那边待了十几年,回来是为了筹划西部双年展。
东方艺术·大家:刚去时候困难吗?
田野:当然困难了,当时是留学去的,法语也不会,在国内学了三个月就去了,两三年后交流沟通上才没问题。去了那之后也没画画,觉得哪都新鲜,卢浮宫、蓬皮杜,一个接一个的美术馆看。
在接受新东西的同时,我也对自己之前的经验和知识产生了怀疑。走进卢浮宫,几百年前的古典绘画已经很成熟了,你再画成那样有什么意义呢?再走进奥赛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百年前印象派的光色实验和二战之后的后现代主义等等,会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在国内学到的很多东西整个都是跟时代脱节的,中间的跨度太大了。所以在那个阶段思考的比较多,动手的时候反而很少。
东方艺术·大家:这种思考的状态持续了几年?对自己之后的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至少有两年。一开始试着做,会感觉每一条可见的路都被之前的大师走过了,已经无路可走了。但后来自己也慢慢意识到时代的进步对于艺术的影响,只有把握住社会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艺术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上个月我去洛杉矶当代美术馆MOCA看展览,展览中没有一张绘画作品,全是装置。现在是一個信息的时代,绘画所产生的视觉和社会功能很有限,当大街上到处都是移动终端的电子屏幕在充斥着我们的视野的时候,仅通过一幅绘画能够解决不同个体对当下的真实感触吗?显然不行。装置则尽可能在有限的作品里给你提供更多的视角。像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上重要的展览,架上的东西已经非常少。倒不是说它过时了,而是说可能由于今天这个社会是个科技时代、立体时代,平面的话语传递的信息相对有了局限性,大家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可能与这个时代的审美价值有关。
在法国留学期间,我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艺术观念的转变,在十多年时间里,我只画了不到一百张画,却走过37个国家,看过几百个美术馆,也会写一些东西,这也是回来之后导致我策展的主要原因。
东方艺术·大家:您在法国留学期间有工作室吗?
田野:有的,不过也不能算工作室,三十多平米,还没现在我的卫生间大。当时没办法,是在一个车库区租的,画完就反过来放那,也没人会偷。后来就搬到公园里去画,露天创作会引来很多人围观,但围观的人太多又招来了警察,担心会有麻烦。后来公园也画不成了,就呆在家里画小幅的创作。
东方艺术·大家:现在工作室的租期是几年?
田野:签的是十年,但我估计坚持不到。通州未来也是北京一个重点的发展区域,通州运河边上要建一个新的CBD,据说华为第一楼也在那,离这儿不到两公里,这边随时可能会被拆迁。
东方艺术·大家:您在老家也有工作室吗?
田野:我是甘肃人,现在正在银川那边筹建田野美术馆,是政府批准的项目。规模不大,但是按国际标准做的。总建筑面积大概一万平米左右,展厅可能也就五六千平米,还有图书馆、咖啡馆、美术用品商店、办公室、艺术家创作的工作室等配套设施。已经开始建了,以后就是西部双年展的永久场地,我也已经申请改名成中国西部美术馆,不想做成个人的附庸风雅式,而是做成一个公共交流的平台,可以跟国外的对接。
东方艺术·大家:您面对目前的工作室满意吗?
田野:挺满意的。面积、装修都比较满意。
东方艺术·大家: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吗?
田野:希望安静的,不要太吵,再一个不能扎堆,应酬太多了就没时间创作了。
东方艺术·大家:在北京做工作室最大的忧虑是什么?
田野:就是拆迁,你看附近那个小区盖的多漂亮,但很快就会拆到这里。不过也做好心理准备了。
东方艺术·大家:这要拆的话准备往哪搬,宋庄吗?
田野:这要拆了我准备去河北,燕郊那边。
美术馆——限定的公共现场 篇7
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 已经将艺术观念的提出、思考以及传达方式, 作为检验艺术公共性的标准之一。美术馆作为公共的展示空间, 展览在限定的条件下应该尽量让参观者融入到艺术品展示的现场中去。
一、美术馆展览——限定的时空
美术馆无论用什么样的展览方式, 首先让我们了解到的第一手资料就是现场,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二维的三维的视觉影像。虽然从现代主义开始, 视觉现场的解读很难完全准确的表达艺术家的本意。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艺术家的背景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但是, 视觉现场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在作品的背后, 总有某个时空的限定。
美术馆的展场空间就是限定的地域, 展览时间就是限定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空中达到艺术家想要传达的含义, 就是艺术家作品的魅力。美术馆的现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公共时间和空间里面, 不同的现场感的艺术品传达给观众的解读可能就有差别。
二、艺术家自由的公共性
在美术馆这个限定的战场里, 艺术家的作品总是在一个公共性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有其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传承。离开时代谈艺术, 那么神马都是浮云。
而美术馆就是艺术家的战场, 作品是骡子是马得拿出来溜溜, 群众和批评家的眼睛是雪亮的。艺术家的作品总是在一个公共性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有其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传承, 艺术家的自由是有限的、公共的。艺术品在这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整个过程当中从私人性的空间逐渐转向整个社会的大背景, 体现大众生存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同样, 社会认可的自由宽泛是公共性的, 不同的艺术作品被大众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 对于艺术的认可的范围是越来越宽泛了。早期的同性恋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都是在反对、质疑、慢慢认可的道路上被人们认可的。但是, 美术馆却是一个有限的公共时空, 要在这个战场里赢得战争, 就看艺术家的本事了。
三、美术馆的公共性
(一) 美术馆的公共现场感
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的现场, 艺术品展览就是最重要的活动。它是一座桥, 把艺术和普通大众连接起来, 每个人都有享受艺术的权力。像装置艺术和实验艺术这样的艺术呈现方式, 美术馆的现场感就十分重要。只有在公共的现场中让观众身临其境才能决定作品的初衷和呈现的最终效果的一致性是否成功。通过和观者在现场的一些互动, 让作品更有沟通性和公共体验。
不管什么作品再放在展厅之前都不会有很明确的观念, 有的只是假设和猜测, 我会假想:如果我是观众此时此刻应该会有怎样的反应, 获得一种怎样的的感受和体验。当然, 这样的假设和猜测并非凭空臆想, 而是建立在对观众的背景之上。例如知识结构、欣赏习惯、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等常理常情的估计上, 是建立在对材料的性能熟练把握的基础上和对现场的一些互动实验结果上才作出的假设。现场的实验结果和观众反应证明:作品生效就是这些猜测和最终展场的结果的一致性。这就是很多成功的装置艺术家能够在很多实验的基础上提前预见最终现场效果的高明之处。
(二) 借观众之眼
作者总不能永远站在自己作品面前, 向观众一一解释自己的作品。唯一可以说的也得观众自己去看的作品名称或者再加上几句阐释的话。那么真正的能让观众一目了然的就是我们的作品。它是以一种怎样的呈现方式面对观众。对于装置和实验艺术而言那就是现场感。现场感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决定作品能否成功。
当展览早已司空见惯, 并且展览中的作品的数量和尺寸都非常巨大, 同时材料和媒介也是花样百出。观众到展厅看每个作品的时间越来越少, 现在的展厅如同战场一样。谁的作品最先吸引到观众至少也是多了几分胜算。所以怎样在短时间内把观众的目光收集到自己的作品下尤其重要, 尤其是装置和实验艺术。因此, 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我们从视觉、听觉、嗅觉、甚至是触觉等方面调动观者的兴趣。那些空间里的光线、声音、气味、触感、以及怎样和观众产生互动都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在几秒钟内迅速的秒杀观众, 那我们就是武林高手了。
除了展厅的布置意外, 装置作品还需要一本好的方案。有时可以将它置于展厅内成为作品中的一部分。这样, 充分展示了艺术家创作的各个过程, 尤其是从想法到实施、到最终的呈现、以及和观众在现场互动结果的差异。这就是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差异, 能把差异减少到最小那就是成功。很可惜, 我没有在这个展览上看到方案的呈现, 同时作品的介绍也不全面, 这样必然会导致我的解读困难。
(三) 美术馆的展览是一个公共过程
美术馆的展览是一个公共过程, 这个过程观众的参与必不可少。没有参观者的展览, 注定了要失败。大多数人对艺术品最直接的解读就来自于美术馆的公共现场。然后我们才会有意地进行视觉现场和文字读物之间的比较。不管是架上、装置、还是新媒体, 观众在看展览的时候, 现场的视觉感最先冲进我们的视野。
在这个公共的过程, 它有既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群。怎么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内让作品快速生效呢?那就是有效地利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参观者充分参与或是让观众与艺术品表达的含义产生共鸣, 在这个方面装置有一定的优势。
装置艺术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 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 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 装置艺术, 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所以在有效的时空中只要充分的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的因素, 加上与观众的互动, 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有效的结果。可以说装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公共过程, 只有在公共场合才能生效。装置本身就有其诞生到死亡的过程, 并且这个过程通常情况下是短暂的, 公共的。展览结束, 很多装置作品也就完成了其使命, 剩下的观念则有文本保存。
美术公共课 篇8
一、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解析
1.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虽然明确但效果尚不显著
课程目标对高校编制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有指导意义。然而, 我国高校在公共美术课程目标方面没有根据国家政策文件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目标。例如某高校的课程目标为“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课程目标只是普遍意义的课程目标, 没有将目标具体化, 没有可操作性, 已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育不是针对专业人员的教育, 而是实现具有专业水平的人员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要辅助专业技能人才, 加强专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然而, 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逐渐呈现了专业化, 这种趋势逐渐导致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范围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须加强人文精神, 注重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如不加以改善, 将会影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梳理
首先,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综合性稍差。表1中列出了我国部分高校美术课程的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美术公共课程的设置是按照美术的专业性进行分类, 这些科目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内容, 像素描、色彩等, 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另外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过多的注重专业水平, 没有体现艺术与社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没有对三者关系进行梳理。国外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不仅仅有专业性的内容, 还有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 斯坦福大学设置的美术课程中有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艺术与占卜, 主要讲述了美洲文明发展的过程, 阐释了在美洲文明进程的中, 美洲的艺术家是怎样运用方法和技术进行创作的, 对考古学家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怎样促进了艺术史的发展进行了论证。
其次,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教育课程内容普遍适应性弱, 水平要求较高, 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非常吃力。高校公共教育课程中的“立体构成”等内容, 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缺乏像国外高校开设的如“蒙古征服时期的艺术, 成吉思汗和他的胜利者”等具有探索性适合公共教育学生的学习。
3.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问题透视
(1) 课程内容尚待完善, 层次感有待加强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整体上按照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实践等类别进行了分类, 然而每个学期只是从这几个大类别里面选2-3门课程左右开课, 例如某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见表2;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是依据教师资源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节奏性差。最终导致了整体的美术课程结构松, 内容缺乏层次感。国外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分类比较简单, 分为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课程主要是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等;其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作和表演。整个美术或者艺术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体。
(2) 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设置的课程内容只注重了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
虽然近时期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注重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还是稍弱。而国外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考虑相对全面, 既有横向联系, 又重视纵向深度。例如, 华盛顿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 既有16世纪的宗教艺术, 又有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现代欧洲艺术, 还有当今的艺术发展等,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深度联系。
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对策
1. 增加美术课程的数量
我国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偏少, 这使得美术教育课程很难形成系统性的, 跨学科的教育。根据数据调查显示, 我国仅有53%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超过5门;有33%的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为3门, 其余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更低, 甚至某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我国应该增加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数量, 各个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2. 确立合适的课程目标
首先, 确立的课程目标要与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 其教育目标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既要有专业水平, 还要求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因此, 高校教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专业水平高, 还要有知识广的结合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求。其次, 我国的高校公共教育目标要体现课程的多维性, 要体现社会关系, 体现社会感情, 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包涵文化多元化, 剖析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 特定的事件与美术的关系。文化多元化, 特定时间与美术的关系要借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 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以及评论;通过个人参与美术活动, 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实现。
3. 加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1) 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
我国高校的美术课程专业性较强, 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传授专业的美术知识。、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还待完善, 更须注意改善美术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不能从更加宽广的视野范围去观察, 去体会美术的价值, 不能形成宏观的观念去发现美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要想建立这种学科间的交叉关系, 就必须找到交叉点, 在交叉点的不同方向上可以延伸到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某一历史阶段作为交叉点, 将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与美术有关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综合在一起。例如“欧洲中世纪的美术与宗教”, 由于该时期是由宗教统治时期, 美术的发展与宗教之间就有了密切的关系, 这个课程也是探讨美术和宗教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要实现这种结合, 可以通过论题的方式和主线的方法展开。论题的方式可以借鉴一些优秀大学论题的方式, 例如“抗战时期延安的版画艺术与政治”从艺术到政治、版画与社会的发展分为几个主体进行, 站在不同的学科讨论与社会的关系等。
(2) 建立案例使得美术教育和社会相联系
通过案例将学生与学科和社会联系在一起, 这种案例教学是在思想层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所有人都要面对“家”的主体, 通过这一主体可以探讨多方面的内容, 从家的环境开始, 可以延伸到各种情感问题, 老年人养老问题等。通过案例教学, 使得学生建立与社会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现公共美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公共美术教育的模块化可以明确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把握。建立一个知识模块, 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因素, 通过联系因素的节点, 形成知识模块。模块化知识教学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 能够使得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的时间等分配合理化。美术教育课程的模块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历史模块, 现代美学艺术模块;也可以按照美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 分为历史模块, 鉴赏模块、创作实践模块。划分好模块之后, 可以在每个模块选择几门课程进行同时教学, 通过局部模块实现整个美术课程的完整性。在设置四个模块内容的时候, 还要考虑到美术课程的深度教学。要加强模块之间深度组织, 例如, 在历史模块, 不能仅仅设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还应该有当代的艺术以及现代艺术, 这些课程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在设置模块的过程中, 要注意各个学科的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我国隋朝时期, 佛教开始盛行, 统治者信奉佛教, 佛教文化对当时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公共课程的模块化离不开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增加了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三、总结
高校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各地市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 逐渐加强美术艺术文化建设, 创造政策条件, 实现师资共享, 解决部分学校师资缺乏甚至没有师资的状况。另外, 高校教育部门可以借鉴好的高校公共教育美术艺术课程内容设置经验, 既要体现美术课程的横向关系, 又要体现美术课程内容的纵向联系, 还要体现美术艺术的多元化视角。我国有着悠久的美学历史, 应该调动一切资源充分营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 民族特色的多样化发展的文化艺术氛围, 促进我国公共美术课程规范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玮.试论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内容综合化倾向[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12) .
[2]张振华.规范艺术课程构架科学体系——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07) .
美术公共课 篇9
一、美术教育对于师范生成长的意义
1.美术的认识功能有利于拓宽师范生的视野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 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 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乃至生活习俗的钥匙。以中国古代玉器为例, 我们可以通过对玉器加工方法的研究, 了解到那个时代科技发展的状况。也可以通过玉器的造型研究, 了解各个时代的审美趣味。甚至透过玉器, 还能看到当时的政治景象, 如看到明代万历皇帝陪葬的玉器, 尽管造型精美, 却无法掩盖玉料的瑕疵, 说明当时的明王朝已经无力控制新疆和田地区了。
2.美术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对师范生进行情感教育
技艺精湛的各种工艺品, 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惊人智慧, 雄伟壮丽的建筑更是智慧、力量和魄力的结晶。绘画艺术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趣味, 更体现了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 欣赏美术作品, 不仅能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个教育过程是自然而然进行的, 与其他教育手段相比更具有生动性和灵活性。
3.美术的审美功能有助于师范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着和发式, 而在于他本身, 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这句话蕴含的哲理很深刻, 但内心的美也包罗万象。何谓真、善、美, 何谓假、恶、丑, 首先要做的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 狄德罗才说:“你缺少的不是美丽, 而是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 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 真就显得美, 善也显得美。”
二、现今地方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公共美术课程已经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重视, 有些学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学部, 为师范生开设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但还有少部分学校对此不够重视, 只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而在所开课程和教师授课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有的以技能训练为主, 偏离了美育的主题;有的艺术欣赏课, 被当成美术专业的史论课, 枯燥乏味, 等等。
学生对此的认识不够, 为修满学分而选课的现象较普遍。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部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并形成恶性循环。以上问题的存在, 使公共课程被部分院校、不少学生认为是鸡肋。
三、地方师范院校公共美术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1.统一认识、提高认识
2014年, 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 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实现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 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切实保障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其次, 任课教师要提高公共美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了解公共美术课程和美术专业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唯有这样, 才能促进教师认真筛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美术课程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地投入学习。
2.设置科学的、完备的公共美术课程体系
逐步建立公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特色课程体系。必修课程为全校师范专业除美术专业外, 其余学生一律必选, 此类课程一般以欣赏、评论为主。因为, 美术技能课的专业性很强, 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大量的工具材料。如果课堂效果不佳, 就极容易沦为形式。而且, 就提高审美能力来说, 技能课也不比欣赏课更具优势。但是, 授课教师一定要脱离讲美术史的误区, 避免枯燥。譬如, 对作品的分析, 要以时代背景、积极意义、文化教育为主, 对于色彩、构图方面, 尽可能简略。
选修课程, 则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 开设美术技能课程, 如素描、水彩、手工、书法、陶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学习, 同时注意好“度”的把握, 任课教师必须明白自己面对的是基础薄弱的非艺术类学生, 讲解不可过于深奥。同时要注意渗透情感教育, 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艺术家的辛劳。
特色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地方文化特色或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的拓展型课程。譬如邢台的邢窑文化研究、邯郸磁州窑研究、武强木版年画研究、中国玉文化研究、青铜艺术研究, 等等。这些课程或接近学生生活, 或因为教师的独到见解, 往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已经不知不觉地受到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3.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艺术类课程不同于数学等理工科课程, 没有标准答案可言, 作品的好坏也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此此类课程的考核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完全自由的评价机制, 在目前的条件下, 还容易造成混乱。因此, 笔者认为, 应根据课程的性质, 分别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对于必修的公共欣赏类课程, 可采用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 试题可以分为记忆型和理解型。那些在中外美术史上产生过划时代影响的艺术家和作品, 作为一个新时代师范生, 未来的人民教师, 无论是什么专业, 都是必须掌握的。而理解题, 是为了区分学生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而设置,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公共选修的课程和特色课程, 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进行考察, 没有必要统一考试。例如, 如果一个学生为追求与众不同, 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 尽管最后尝试未能成功, 他也应该获得学分, 而且应该得到鼓励。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现代课堂强调以学生为本, 提出学生是主体, 这无可厚非。但是, 这句话还有一半, 教师是主导。如果说一堂课就是一个演出的话, 那么学生当然是演员, 而教师是导演。因此, 要想把师范生艺术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就需要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更需要有教书育人的意识, 必须明白开设这些课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一项长期的工程。和文化一样, 既要知道其重要性, 又要认识到文化是长年累月的积淀。
综上所述, 师范生的艺术素养对于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极为重要, 如今的地方师范院校公共美术课堂存在诸多问题。对此, 我们既要有清醒的认识, 又要有信心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学校, 每个教师, 每个学生都应为此付出努力。
摘要:21世纪人才的竞争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地方师范院校必须承担好培养师资的责任和义务。如今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存在重专业、轻艺术素养的问题, 学生对此也有误解。对此,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存在的问题,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公共美术是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 应从认识到课程设置, 从评价机制到师资队伍方面高度重视。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公共美术,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呼宇.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11 (1) .
[3]赵蓉燕.师范院校开设公共美术课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6 (3) .
美术公共课 篇10
群众文化是群众在自身职业外的,实现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一种社会性文化。群众美术活动是群众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美术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在群众文化的范畴中可以表现为绘画、工艺美术、雕塑、书法、摄影和篆刻等。作为满足群众精神需要的重要工具,美术活动有着自己特有的性质。
(一)实践性:群众美术活动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其原型多来自于贴近人们生活的,为人们所喜爱的天然素材、人物形象或实践活动。它将群众的生活实践和美好愿望巧妙地融合,既体现出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又体现出群众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企盼。(二)广泛性:群众美术活动的广泛性首先表现为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不分年龄、性别、阶层都可作为美术活动的主体参与进来。此外,群众美术活动的客体也是广泛的,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工艺制作等美术形式,都有着民众广泛参与的身影。无论是油画、水粉画、剪纸,还是蜡染织物等各种活动种类,都少不了群众在其中的推动促进作用。再有群众美术活动其传播范围和途径也很广泛,民间自发组织的美术交流活动如火如荼,传媒、网络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群众美术活动的传播。(三)创新性:群众美术活动成果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智慧和情义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既要对传统的艺术传承,又要结合时代吐故纳新,群众美术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最后形成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活动。
二、群众美术活动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公共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文化的基础,是建设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群众美术活动作为公共文化的一大成分,对促进公共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文化人才队伍:群众美术活动作为美术活动的组成部分,体现着群众对艺术的追求,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开拓视野、净化心灵等方式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升。新时期的公共文化建设提出要以专业骨干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文化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策略,大力发展群众美术活动正是补充文化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二)弘扬主流价值,提升国家软实力:群众美术活动不仅具有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娱乐性功能,其在活动和传播过程中还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它能潜移默化地弘扬主流文化价值,这是因为任何形式的美术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其发展也离不开所处时代的社会大环境,所以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群众美术活动都具有时代特色,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代表着群众的审美标准和思想追求。国家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实力,它能够影响一个国家内在的安定、外在的形象。而群众美术活动的发展和繁荣是社会精神文明提升和国家软实力增强的重要体现。通过建设群众美术活动的基础设施,增进与其他国家的美术活动交流,促进我国群众美术活动的健康发展,最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能有效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
三、群众美术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与策略
(一)培养群众美术组织核心骨干和人才
群众美术活动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促进美术活动的开展与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群众美术组织核心骨干和人才是推动群众美术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聘请文化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艺术工作者对群众美术爱好者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和基本功实践训练。通过举办内容丰富、类型各异的美术作品展览,促进群众美术爱好者的交流活动。
(二)加大群众美术文化建设的投入
影响群众美术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除了核心骨干和人才队伍建设外,还有政府和社会对群众美术活动的物质投入等影响。政府要投入经费促进公共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同时也要引导社会多渠道的投资,吸收社会各界资金以创造出一个适合群众美术活动开展和传播的物质基础。
(三)完善群众文化组织成立和监管机制
美术公共课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公共美术;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66-01
高校公共美术教学是一门培养学生视觉审美能力为主的艺术课程,在现有的公共美术教材中,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四大类的作品介绍以及美术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其内容较多,时空跨越古今中外。因此,在课堂欣赏教学中,需要链接的信息量非常大,特别是在欣赏各类美术作品时,要求作品的图像质量高,作品数量大。而现有的教材中所展示的作品有限,并存在印刷质量不高,画幅小的缺点;加之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已不满足于教材上的介绍,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交流和更多的艺术体验。要解决好这些教学中的矛盾,如果仍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进具有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整合,才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里完成美术鉴赏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集影像、文字、动画于一体,讲授形象生动、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高校公共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全方位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帮助教师提高了教学质量。为了全面分析高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本篇文章将探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的因素,对促进高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开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理解上存在误区
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保留传统教学的长处,又可以克服教学手段简陋、不能有效表达教学内容的缺点,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普遍融入高校的课堂,深受高校师生的喜爱,但一些教师对于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还存有一定理解上的误区,有些人认为课堂教学从此可以告别黑板与粉笔的时代,因而屏幕遮挡住了黑板,课件代替了板书。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只是将课本、板书搬上屏幕,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未能得到体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将视听设备有机地与教学相融合,形成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使得多媒体教学只能流于形式,较难实现使用它的应用意义和价值。根据教学经验分析,适当的多媒体课件配以好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在讲解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时进行板书,在关键的地方圈圈点点,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和绘画,都能起到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记忆的作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书写板书时的动作、圈点重点的身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是仅仅单独使用多媒体无法做到的。
二、使用效率不高、师生互动环节薄弱
地方高校已纷纷投入巨资用于购置各种现代教育设施,但据目前了解,实际使用率并不高,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部分学校把计算机作为辅助管理和办公的工具,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时,仅在公开课、汇报课、参赛课时使用。教师在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模式,尽管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一些,但主动性无法发挥,教师将板书结构、资料、课堂作业等都制作成了课件,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调控构成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学保持稳定和有序,按照预期目标进行。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以便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多媒体课件不仅仅是演示工具而且起到信息交互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达到相互交流思想的目的。
三、教师的教学技能仍需加强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讲授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青年教师在语言上的一些不足。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施是认可的,学院也支持改造和建设硬件设施。但多媒体教学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学都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而研制优秀的课件对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来说具有一定难度。既要充分反映自己的教学风格,又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只能自己动手制作。教师对于新技术的掌握,教学课件的开发、制作和应用还有待加强,需要相应的培训才能帮助教师提升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四、开发互动的多媒体教学平台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应实现教育信息管理网络化。学生网络具有公共艺术课程的选课、成绩登记、查询、学生评教等课程管理功能和艺术知识普及。主讲教师对各层次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在网上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浏览网页或下载教学资源,这样学生的学习就由被动转向了主动。从课件制作的要求来看,高校公共美术教学课件应集欣赏性、互动性于一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设计出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获得较多信息,又有一定想象空间和演练机会的优秀课件。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这也是一个教学创新点所在。利用多媒体电脑系统的网络功能,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
美术公共课 篇12
一、网络美术馆公共教育资源的开发现状
1、人们对美术馆的要求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文化的发展也相应的提高了起来。经济的发展促使人民日常生活中文化意识的转变。从前认为的神圣高洁的美术馆逐渐被社会繁荣的景象带入为大众化的生活中。传统的美术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应该注重大众和民众的口味来改变美术馆的经验模式。使美术作品逐渐渗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网络美术馆适合现阶段人民生活所需,不仅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美术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资源。网络美术馆在美术教育界中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现阶段的网络美术馆教育的发展并不乐观,公共美术教育资源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网络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资源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宣传力度弱,网络美术馆自身发展也相对落后,没有满足大众所需的日常美术馆生活。
2、网络美术馆公共教育作用缺失
美术馆所具备的独特教育资源是美术馆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近年来各个地区纷纷提出了网络美术馆。和实体的美术馆相比,网络美术馆中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作用几乎完全没有。网络美术馆的内容主要包括美术馆的新闻动态和展览作品等,鲜有一些和公共美术教育相关的专题。网络美术馆对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重视,严重偏离了最开始建立美术馆的初衷。网络美术馆在网页上的更新速度和宣传力度都严重阻碍了其发展的脚步,以至网络美术馆发展缓慢,不能适应大众审美的需求。
二、网络美术馆公共教育资源开发措施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网络美术馆作为一种新兴的展览平台能够更加有效的对美术作品进行展示,更加高效率的对公共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观赏美术作品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着随地查看网络美术馆上的信息。通过浏览网络美术馆对社会美术进行教育,充分利用了公共教育资源。
1、增强网络美术馆的教育理念
网络美术馆是一种新兴的美术作品展览平台。但是网络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作用往往被遗忘,现阶段的网络美术馆只是单纯的供人们进行休闲娱乐以及成为实体美术馆的“官方网站”。因此,必须加强网络美术馆的教育理念,使人们明白网络美术馆的教育意义。第一,在网络美术馆中要有专业的美术人才,以保证美术人才能够结合相应的美术知识对网络美术馆进行管理,调整好美术教育的方向。第二,增加网络美术馆中公共教育的内容。增加公共美术教育相关内容对更好的教育美术知识有重要作用。第三,开设观众反馈页面,保证和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获得观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对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有所好处。网络美术馆可以通过和观众交流的模式,改变以往错误的经营方式。
2、加大网络美术馆合作模式的多元化
网络美术馆通过和社会各个行业进行联系和合作,不仅能够提高网络美术馆的知名度和广度,还能够提高公共教育的力度。网络美术馆的合作包括和学校的合作、媒体的合作、美术作品企业以及个人的合作。网络美术馆与学校进行合作一方面能够增加学校美术教育的资源,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网络美术馆自身的建设问题。与媒体进行合作,网络美术馆通过利用媒体来对美术馆进行宣传,让大众熟知,增加网络美术馆的观众数量。网络美术馆不比其他的娱乐活动,借助媒体新闻的手段进行宣传至关重要,通过拓宽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合作是现阶段网络美术馆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和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要在满足对方相应要求的前提下保证自身网络美术馆的利益最大化。在各个网络美术馆相互合作的情况下,要相互合作学习,保证良好的竞争关系,在这种状态下寻求发展,提高公共教育质量。网络美术馆之间可以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让感兴趣的观众能够得到多种多样的美术教育资源,这样网络美术馆的真正教育意义才能够得到实现。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美术馆的发展定会越来越好。在弥补了实体美术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缺陷下,网络美术馆迅速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网络美术馆的建设者一是要注意增强网络美术馆的教育理念,二是要加大网络美术馆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这两点是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创建网络美术馆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谢雱,周鹭.网络美术馆公共教育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策略[J].湖南包装,2015,04:80-81.
[2]李小宁.网络美术馆:成长中的大众平台[D].扬州大学,2008.
【美术公共课】推荐阅读:
公共美术07-19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11-17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05-22
公共艺术美术篇教案08-30
美术馆公共教育论文06-10
2024年东营市属事业编美术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真题06-21
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 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10-16
语文公共课08-15
英语公共课11-01
高职公共课教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