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馆》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2025-01-2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故宫博物馆》初二语文教案设计(共6篇)

《故宫博物馆》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篇1

文本分析:

本文由四份阅读材料构成。材料一介绍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与赞颂之情;材料二介绍了故宫因火而遭毁坏,后又修复的过程,具体介绍了梁九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重建太和殿的工作的,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技艺;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上的一幅截图,向游客简单介绍了故宫,并介绍了去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方案;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材料虽然多,但是给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来选择阅读材料,因为在本单元的前两课中已经进行过类似的阅读训练,所以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故宫的建筑群非常复杂,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握故宫的整体面貌。同时,本课不仅仅是描述了故宫的建筑、布局,更体现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了解事物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感受材料一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4.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体会材料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学会从纷杂的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过渡: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去过北京的同学都参观过哪些景点?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如果有机会去那儿,又想去参观哪些景点呢?(同学们自由发言)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或想法,大家应该发现了一点,不管是去过的同学,还是没去过的同学,都提到了几处同样的景点,比如长城和故宫。今天啊,我们就去故宫看一看。

2.出示课题,师生交流准备的资料。

预设: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做准备。可以请去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说说课文中的四则材料分别讲了些什么,明确阅读任务。

预设:本文整体篇幅较长,阅读材料比较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应该对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了解。请同学们说一说,再结合课前导语提供的阅读任务,分组学习。

2.学生交流汇报,分组填写任务表。

明确:材料一:介绍故宫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材料二:介绍太和殿被毁和重修的过程。

材料三:网页资料,简单介绍故宫以及参观故宫博物院的方案。

材料四:网站资料,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3.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阅读相关材料。

预设:因课程时间有限,而这两个阅读任务都涉及实践操作,所以此处只引导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可对重点字词、语段进行圈画,交流简单思路,具体操作可放在课后完成。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合作学习“材料一”

1.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在本文中,材料一篇幅最长,内容最多,信息量最大,不管是完成哪个阅读任务,材料一都是阅读的重点。下面是一份自主学习卡,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认真思考,分组交流。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②小题。

预设:如果能正确填写此图,说明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已经把握到位了;若填错,则引导学生再回看相关文字或段落,修改错误的同时也能加深印象。教师无须再逐字逐句地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了。

3.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③小题。

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4.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④小题。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1、2自然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第3—15自然段)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第4自然段),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第5—8自然段)、中和殿(第9自然段)、保和殿(第10自然数)。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别是乾清宫(第12自然段)、交泰殿和坤宁宫(第13自然段),接着概括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第14自然段)和御花园(第15自然段)。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进行综合总括,再次突出故宫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5.师生共同解读疑难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乃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作者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2)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还可以出示相关图片,以助理解。)

明确: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即是皇权的象征,所以大殿上才会有这么多龙的造型。

预设:明确这一点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找找文中出现的其他动物的造型,若学生感兴趣,教师可简要讲解,如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它是长寿的象征,而且人们认为它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在古代,每当举行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又如鹤,也被看成长寿的象征,神话中鹤常为仙人所骑,老寿星也常以驾鹤翔云的形象出现。可见,故宫的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却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找出一些语句来朗读、探讨。

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明确:这些语句的共同特点是连用四字词语。本文原是一篇针对听众的广播稿,作为广播稿,更须注意语言上的锤炼。文中连用四字词语,听来悦耳,读来顺口,显得整齐匀称,富有节奏,增强了语势,有助于表现故宫建筑的壮美、典雅。

自主学习“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

快速默读后三则材料,根据提示自主完成下面的练习。

材料二:

(1)关注时间:

太和殿突然起火后,并没有立即修复,而是荒芜了( )年。

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距离清朝此次决定重建相隔了( )年。

梁九主持修复太和殿的工作,历时( )年。

(2)概括修复太和殿时遇到的困难和修复的方法。

材料三:

信息概括:

1961年,故宫被定为 。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名录。

明明打算周末去参观故宫,他应该从进入故宫;参观结束后,他应从 或 离开故宫。

材料四:

画一画:

可根据材料一中的说明顺序,在故宫平面示意图上画一画,说说你的发现。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画一画,说一说。

要求:明天我们班要开一次家长会,打算在校门口摆放一块小黑板做指示牌,请你画一幅简明示意图并做口头解说,注意方位词的运用。

(2)试一试,练一练。

要求:以教室正中位置为立足点,分解说明教室内的布局与主要物件,并选择其中一处作为解说重点。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本文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你想为家人或自己做个游览计划,学习本课对你一定非常有帮助。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巩固训练了本单元的阅读策略——根据阅读任务来确定阅读方法。我们也能够从文中得到非常好的写作借鉴——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介绍事物,就会介绍得清楚明白。我们更领略了故宫建筑的壮观、精美和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时间有限,故宫太博大精深,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但大家课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故宫,去领会它的美。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找出文中表明故宫总特点的句子

师:我们的第三项任务是什么?

生:寻找故宫的总特点。

师:找到了吗?一起读——

生: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眼看到故宫的图片时,都发出了“哇——”的惊叹声。现在我们看了课文后,在文中找到了这个重点句,这真是异曲同工之妙啊!我请同学们就在这句话旁边写上“哇——”这一批注,要的是大家明白:声音与文字是相通的。

(生做旁批。)

师:这篇文章很奇怪,要说明的是故宫博物院,可是有一段文字却写了另一处风景,请问是哪一段?写的是什么风景?

生:最后一段,写的是景山。

师:咱们来齐读最后一段,看是否离题了。

(生齐读末段。)

师:离题了吗?

生:没有啊,因为这景山是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与故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仅凭此理由就来写它,那与故宫相关的东西多着呢,要知道故宫里面有九千多间房屋啊,作者干吗不一一写来?

生:因为作者还要站在景山高处望故宫。

师:站在景山上望到的故宫是怎么样的?

生: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师:此话好像前面有过?

生:没有的。

师:话当然不是这么说的,意思还是这个意思的。

生:就是换汤不换药。

师:对,能找到吗?

生:找到了,就是第2自然段里的内容,“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相当于这里的“重重殿宇,层层楼阁”。

生:还有写故宫总特点的句子,也是这个意思。

师:是啊,所以作者在最后情不自禁地再一次赞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现在明白了吧,最后来上这样一段,这不就是前呼——

生:后应!

师:此是其一,还有一个奥妙大家可能就看不出来了。(学生面现好奇。)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面介绍故宫的时候,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变化的,能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句吗?

(生纷纷回答:“从天安门往里走”“走进午门”“进了太和门”“从保和殿出来”,等等。)

师:再来看最后一段里,作者此时的观察点是站在景山高处。如果说刚才是作者身在其中的话,那么现在是跳出其外,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故宫了。学到这里,给课文分段已呈瓜熟蒂落之势。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给课文划分层次。

(生划分层次。)

生:分三层。第一层,第1、2自然段,总起;第二层,是第3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具体说明;第三层,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

师:思路是对的,不过层意的概括有些笼统,说最后一段是总结也似乎不太妥当。现在我们来给每一层概括一下意思。

(生动笔。)

生:第一层介绍故宫面貌,指出它的特点。第二层具体介绍故宫,写各部分的位置、外观、内饰、功能。第三层写从景山望故宫的印象,照应开头。

赏析:说明文中常常有些中心句,或说明每段段意,或概括文章内容。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便技巧性地引导学生留意这样的句子,且引导学生注意前后呼应的内容。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发现了作者观察位置及观察视角的变化,可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自然融合了许多知识点和方法的讲解,可见教师对课堂的巧妙安排。

参观故宫博物馆作文 篇2

我们乘坐了15个小时的火车,终于来到了繁华、美丽的北京。我们要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故宫。

一到故宫,映入眼帘的是人山人海的景象。我看见故宫门口红墙金瓦,可壮观了!我们进去之后,人更多了,从远处看,好像一群又一群的蚂蚁。

走着走着,我觉得脚下的路,颇不平整。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个疑问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这时,导游为我们讲解道:“为什么这路是不平的呢?不是因为皇上没有钱来重新造这条路,而是皇帝防止有人来行刺,所以在地下还铺了十五层这样的路面。”

导游又指了指周围的18口大缸,问我们:“你们知道这18口大缸是有什么作用吗?”“不知道!”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导游耐心地解释:“这18口大缸是用来灭火的。因为皇宫都是用木材建造的,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这18口缸里都会装水,方便灭火用。”噢,大家才恍然大悟。

故宫博物馆读后感 篇3

而这样的想象者,却成功的出现了。试想一下,于中国而言,这么有名,这么权威,这么标志性的博物院,居然轻而易举被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所盗窃案走,其保安性真的让人产生了怀疑。

当其物品在被警方找回后,这么大的一个博物院,却因为锦旗字出现错误,再次成为议论的焦点。捍被写成了撼,实在让人有点遗憾。还记得双汇的新闻发布会上的拼音错误,也真不知道这样的文字水平者,居然会在那样的地方工作。

这是中国汉字的悲哀啊!

可能就象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在北京某个单位,职工职称,终于不再需要英语和计算机级别了。这也难怪上述者出现的错误:因为人家现在都在忙着学英语,哪还有时间学习祖**亲的语言啊。

你想一下:职称的晋升要英语,还没有听说过国人的职称要考汉语的(liuxue86.com)。

但真正工作中的普通老百姓,有多少人用了汉语。而计算机的考试,也是一种流于形式,给某些单位某些人以可钻的利润空间。这就是明知有漏洞,仍然给人钻的做法。

故宫博物院教案设计[范文模版] 篇4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重点:

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的特点而定。

教学难点 :掌握详略得当。

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

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方式进行。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金銮殿 蟠龙 鎏金

玉玺 纪嫔 湛蓝

上谕 傀儡 翊坤宫

修缮 击罄 诏书

2.解释划线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

率土之滨(沿着)残破不堪(忍着、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的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做口述。

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故宫博物院)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

(3)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4.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布置作业 :

故宫游记作文600字初二 篇5

我一直想去故宫,那是古代皇上和妃子们住的地方。好想看看那到底是什么样子。于是妈妈给我买了一套故宫大怪兽的书,说什么时候把这书看完了,就可以带我去逛故宫,可等我把书看完了,却一直没有机会去,终于就在昨天我去了故宫。

通过各种安检,我们终于进了故宫的正门也就是午门。过了午门,有五座桥,通向太和殿,中间那座最大的汉白玉桥是以前只有皇帝才能走的。还有就是皇后结婚的哪一天和考试前三甲的人,一生可以走一次。我今天也走了中间的哪一条道,没想到以前只有皇帝才能走的.路,我也能走上,做现代人,太幸福了。

看完太和殿,我们边走边玩儿,走到了御花园,御花园是古代皇帝和妃子散步的花园。我们在御花园看了传说中的连里枝,连里枝是两棵柏树的树枝连在一起,成了一棵像拱门一样的树。我在里面拍了照,买了一个小猫花盆,然后去了珍宝馆。

在珍宝馆里,我看到了以前皇后和贵妃们的头饰和首饰,都是纯金和宝石做的!我还看了汉白玉做的杯子,还有翡翠和宝石做的腊梅花树!我还看了纯金做的小佛塔和酒杯。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纯金的天球仪,天球仪的底座上有四条金龙,轴上有一条金龙,最后的四条金龙托着金球,一共有九条金龙。天球仪上镶着一千多颗大小不一的珍珠,每颗珍珠代表着一颗恒星,珍珠越大,代表的恒星越亮。相反,珍珠越小,代表的恒星越暗。

《故宫博物馆》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篇6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1、能够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教学重、难点得到合理的体现和突破。

2、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比如课前展示由科代表主持,并由各组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故宫的知识,既为新课教学做了准备,使学生对故宫不再陌生;也锻炼了主持人和各组同学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将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在课堂上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

3、能够学生自己弄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弄懂。由于语文科知识的琐碎性和答案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语文课堂不可能完全撒手给学生。这节课,我最大限度地放手给学生,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知识,我尽量将知识的传授权留给学生。比如:①故宫博物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故宫特征的语句。②填写课后练习一的平面图,想一想,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③将课文划分段落,把握本文的结构方式。三个问题既有一定梯度,又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所以,我将它们安排在“探究教材、合作交流”环节中,由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在小组长的讲解、组员的补充中予以解决。

4、巧妙利用教具,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把握说明顺序是本文一个重点,要想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就要先完成课后练习一--填写故宫平面图。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并全面了解七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我在课前制作了故宫平面图(网上搜了半天,都没找到与教材完全相同的图片,于是,我动手将教材的图片扫描到电脑上,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的大小进行了处理,并在各建筑的图例旁加上了序号。)每组一份,于课前粘贴到自己组的小黑板上。课上,讨论完这个问题后,各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的讨论结果写在小黑板上。检查时,由一组代表说明自己的答案,各组语文科代表检查下一组的回答情况。前后只用了三两分钟时间,全班同学便充分了解了本文的说明顺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5、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比如,在概括了4--8段内容要点之后,我及时点拨:在说明文阅读中,经常出现概括文章说明内容的题型,要在把握各段要点的基础上,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加以概括。适时地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再如,找出第6段使用的方位词,进而把握立足点的内涵后,我又适时拓展,告诉学生立足点有两种,一种是立足于某一点,另一种是不断变换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有两种观察建筑物的方法:定点观察法,本文介绍太和殿的内部装饰时,用的就是这种观察方法;“移步换景”的动点观察法,课文第二部分,从天安门介绍到景山,立足点在不断变化,用的就是这种观察方法。学生自然对于如何介绍建筑物做到心中有数了。

6、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自始至终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展示汇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写法、引导学生谈收获。整堂课,由我告诉给学生的只有两点:一是怎样概括说明文的内容要点。二是拓展了立足点的相关知识。

但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课前就觉得这节课的任务有点多,恐怕要拖堂。(这是我一贯的通病,每次作公开课,或是出于追求完美,或是为了制造亮点,总是设置过多的问题,最终经常拖堂。这一点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全力心改变的。)可是,左思右想,斟酌了再三,哪一个问题也舍得不砍,总觉得砍去了这节课就不够完美了。所以,一时侥幸地以为,如果课堂进行得顺利,时间应该能够。由于对学生的情况分析得不够准确,教学中,对于文章结构的把握,学生一时没有理清头绪,这一环节就耽误了时间。以致于下面的环节时间就紧张了,不知不觉语速也加快了。最终还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留作课后作业了。

本节课,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至少是课改以来,我所做的一次步伐最大的尝试,希望在两位教研员的指导下,在全校老师的帮助下,以后,我会做得越来越好!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教师个人成长分析报告下一篇:投标、工人工资支付承诺书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