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精选12篇)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篇1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风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2.理解本文的主旨。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4、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及词义。3.学生带情感朗读课文。
四、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读课文,就“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两个问题小组内部交流。
五、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对课文作圈点评注的学习方法,学生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内容研讨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3.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七、学生齐读前四段
八、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
一、①②。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继续研讨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2.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在自由研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作综合评价和深层探究 1.提问: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三、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学习揣摩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在对比冲突中表现亲情(或友情)。依据提供的情景,选择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我是向来不爱,然而他最喜欢。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里……(教师播放《风筝》朗读磁带,配以山东潍坊风筝节的相关画面)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116周粲《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提示:鲁迅的《风筝》与周粲的《满天的风筝》,思想感情全然不同。《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想求补过而又不得,心情异常沉重。《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候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写自己糊的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篇2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为依据,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同时重视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 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结合蹲踞式起跑的教学特点, 把握“学会”、“会学”、“会用”的三个层次, 进行了本课的设计。
二、教材分析
快速跑的特点是速度快、时间短。它是一项强度极高的运动, 对学生身体的负荷强度要求高。通过快速跑教学, 发展学生身体基本运动能力, 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支配肌肉活动的能力, 提高呼吸和心血管功能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快速跑技术是由起跑、起跑后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等四个阶段组成。蹲踞式起跑是快速跑的技术中的起始环节, 对于初学者来说较易掌握。当前蹲踞式起跑已成为现代短跑中一个主要的起跑技术。本课为快速跑单元计划第1课时, 通过该项技术学习, 让学生在学练中自己探究、分析、合作,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蹲踞式起跑包括“各就位”、“预备”、“跑”三个部分。
三、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702班, 共有40人, 其中男女生各占一半。主要由本地农村家庭子女和外来务工子女组成。该班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喜欢模仿, 学习积极性高, 有一定的合作精神, 但兴趣易转移, 也乐于参加短跑比赛。由于学生来自差别较大的家庭, 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社会与学校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团队中的这种差异性存在在某个层面上构成了新的学习资源, 利用这个学习环境, 施以一定的约束, 达到知识的自我构建正是本堂课努力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由无趣到有趣, 由有趣到乐趣, 由乐趣到志趣, 充分发掘学生兴趣所在, 创设不同于传统的活动方式, 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学生充分参与体育活动, 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图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3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如何用好、用足教材,在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就目前的新教材来看,它更加注重学生预习习惯、边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各种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相反,对于一些语文知识点的要求则略显模糊。如标点的使用、句式的了解和训练等等。就七年级的初中生而言,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真正知道学生想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以及他们的认知规律等等,才能在预设教材时,有一个正确的预测,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化,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不断完善,优化课堂
课堂是教材呈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终身受益。但是,学生刚由小学转到初中,教师的指导也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使课堂达到最优化。此外,教师应特别注意不要为了所谓课堂教学的“完美”而一味地勉强学生,导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三、挑战自我,不断成长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篇4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新
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探究从多角度解读课文意蕴。
3、进行探究性学习。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亲情。
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观。
3、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教学重点: 感悟亲情,深刻体会鲁迅先生忏悔、自责的内心世界,体会新兄弟之间的手足深情。教学难点: 多角度地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教学用具:
课件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学“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词语。2.了解作家鲁迅。
3.初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预设过程】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明确: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而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感到惊异;我看见风筝就想起了小时侯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法补过,心头不禁悲哀。(学生谈感受略)
通过这一环节的落实,学生既会写字词、会用字词又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与真实的情感体验,为下一课时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三、布置作业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⑴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凭你的经验来谈谈你的看法。
追问:假设小兄弟是真的忘了此事,那你又有什么感想?
⑵ 教师补充:我的看法是小兄弟也许是忘了,因为当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对孩子管教非常的严格,像撕毁风筝的事时时发生,处处存在,小兄弟也习惯了,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已经麻木了,他怎能不忘呢!也正因为如此,鲁迅感到悲哀,他更是对那个时代感到悲哀,对那个民族感到悲哀,因为还有多少个儿童的天性被虐杀或正在被虐杀,鲁迅曾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过渡:是啊,当爱成为一种伤害时,可能是一种悲哀;当这种伤害无法得到弥补的时候,则是一种更大的悲哀。
⑶ 集体朗读课文结尾三段。
“有过这样的事吗?”这句话情感丰富,意蕴无穷,是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学生解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兄弟手足情深的美感。
二、体验与反思
一只美丽的蝴蝶风筝,牵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染?那从鲁迅身上又学到什么呢?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归纳本文构思和主题。
三、布置作业
在你的家里,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你有没有伤害过的亲人,或你误解了你亲人的关爱?试着用一件事写一写。
布置这个作业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得到体验后能反思自己的人生,达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材料语文化的效果。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5)文中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6)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呢?(7)“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为什么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8)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9)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10)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11)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兄弟的?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12)为什么“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如何理解“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14)如何理解“‘生’的辛苦的条纹”?
2.让小组同学发言:提出你组中你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交流。采用“问一问”与“帮一帮”的活动形式。
3.教师小结,对问题稍作分类归纳,指导、补充、强调学生探究过程中所反映的共性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鲁迅的文章,可能会感到吃力,故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问题从学生中来,这应是真正关注学生、讲究高效学习的体现。这一读书实践活动,还凸显了关注文本。
三、课堂活动三: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亲情。
过渡语:刚才大家通过探究质疑,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又深一步理解了课文。美的文章需要我们含英咀华,慢慢地细读细品。接下来,我们用给语言做批注的方法来体味语言。1.教师示例: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先写故乡的风筝,紧紧扣住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一个“傲然”地走出,一个“绝望”地站着。两者对比,一个是大老虎,无比凶猛;一个是小绵羊,非常可怜啊!)
——从读出的感想方面做批注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一件事,放在心中,不上不下最难受。两个“很重”,两个“堕着”,极力渲染、铺排内心深处的愧怍,乃至于成为一块心病。)
——从表达技巧方面作批注
2.学生品读课文,圈划批注,教师巡视辅导,留意批注得好的内容,可以当场读,激励其他同学,用心品味语言;也可以最后选典型发言。
3.典型发言,师点评,或纠正,或点拨,或提升,或深化。
以下几处十分精彩的地方,如学生说不到,教师可适当帮学生品析一下:
(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沙沙的风轮声”是从听觉写风筝,“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是从颜色写风筝,“瓦片风筝”是从形状写风筝,“放得很低”是从状态写风筝,“寂寞”“ 憔悴可怜”是从神态来写风筝,可谓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啊!
(2)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弟弟是喜爱风筝,这里的描写非常传神。“张着小嘴”“呆看”极写看风筝的出神,“至于小半日”极写看风筝时间之长;两个比较工整的句子连用“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通过两个情况的两个动作描写,写出了弟弟看人家放风筝的高兴劲。这些都很突出的浸染了、照应了“最喜欢”风筝。试想,假如弟弟得到“我”的允许能够亲自去玩风筝、去放风筝,那该是何等的兴奋啊!而此时弟弟只有看的份,“多病,瘦得不堪”“只得”这些词语,折射出作者现在内心深处对弟弟的同情,以及难以抹去的隐隐伤痛。
(3)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三个动词“抓”“掷”“踏”,在弟弟看来,可谓惨不忍睹。读者读来不也有这样的感受吗?可怕,震惊,凶神恶煞!这是“愤怒”的表现,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愤怒”。我们想,越是写自己的残暴,以后对弟弟的愧疚越沉重。作者能真实的再现自己的凶相,也可见作者的勇敢,勇于解剖自己,这强烈的自责能否让自己好受些呢?通过下文看,“我”没有其他办法,现在看,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写文章来表达对小弟的深深的内疚之情)
(4)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当知道了二十多年前本以为理所应当的一件事乃是一个错误后,“我”的心沉重起来,“很重很重”突出了心情的压抑、苦闷、内疚。一个人知道了过错,懂得忏悔,这正是心灵的发现,体现出开放的心态,是心灵深处善良本性的闪耀。)
(5)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照应开头,有开有合,章法严谨。“又”点出难以排遣的愁苦,想忘都忘不掉。每想到往事,就会有“无可把握的悲哀”,就会感到“寒威和冷气”,意思是心就会悲凉起来。一颗悲凉的心,源自对兄弟的愧怍,源自无法换回弟弟天真的童年,源自兄弟俩深深的亲情。)
过渡语:
新课标教学网精品资料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本文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的叙述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深情,再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文章深深打动我们的是,伟大作家美好的心灵世界。下面我们来与作家对话,谈谈你的新的思考——
四、课堂活动四:创意阅读,与作家对话
1.教师提示:
(1)这个说话活动也就是让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有什么感想、感悟,或者产生了什么思考,想对鲁迅先生说点什么„„
(2)引导学生从个人感受出发,经过认真思考得出,不要强加给学生。2.学生思考,发言,教师点评。
教学创意:意在引导学生读出新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捕捉学生多角度地对课文的理解。
五、收课
七年级语文《风筝》的教学设计 篇5
[学法导引]
《风筝》是一篇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的散文诗。文中回忆了“我”粗暴地毁掉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一少年往事,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字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这篇散文诗可以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
[课时训练]
一、《风筝》选自散文诗集 ,作者 ,原名 ,字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 ,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 ) 瑟缩( ) 什物( ) 苦心孤诣( )
宽恕( ) 丫杈( ) 惊惶( ) mú( )样 nüè( )杀 jué( )别 伶dīng( )
huǎng( )然大悟
三、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 笑柄 尘封 惊慌失措 ( )
B、什物 糊涂 宽怒 苦心孤旨 ( )
C、肃杀 虐杀 点辍 恍然大悟 ( )
D、吐雷 堕落 惩罚 毫不忆及 ( )
四、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填字(每空填1字)。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 )他风筝,( )( )他放,( )他放,我和他( )( )放。我们( )着,( )着,( )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2.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于是二十年来豪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虏杀的这一暮,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拂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3.按要求写成语(或俗语)。
(1)表达愉快心情的,如:
(2)成语中带“苦”字的,如:苦心孤诣
4.请用下面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尘封 肃杀 傲然
课内精读
(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
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5.作者为什么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6.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我”的心情。
7.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孩子们”的心情。
8.“我”为什么向来不喜欢放风筝,不但不爱,而且嫌恶他?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篇6
本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段向中年段过渡时期,这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外,也要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段的训练。但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与经验,思维方式处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阅读能力出在比较低的层面。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受。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章,与文本对话,这样更好地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进而通过读写结合,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精心、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领悟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细致的心理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孩子们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细致的心理描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课前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一)放一次风筝。(二)搜集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快乐。
【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激起快乐
师生交流:秋天中最喜欢的活动。
师:凉风飕飕,吹走了炎热的夏天,送来了凉爽的秋天,秋天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这么美丽的秋天里,的活动是什么?昨天我们也放了一次风筝,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我们放风筝的情景吗?(结合学生汇报播放学生放风筝时的相片)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师:放风筝可真是一项快乐的活动,同学们知道吗?在中国,风筝可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还记得吗?二年级学过的古诗《村居》中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就知道古时候的孩子喜欢放风筝。风筝在中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你搜集到有关风筝的哪些资料?从哪搜集到的?
交流课前搜集关于风筝的资料。
自读资料袋,了解相关信息。
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放风筝,很多都放不高,老师认识一群孩子他们可喜欢放风筝了,而且放风筝的本领可高了,想认识吗,好,我们一起走进第十课──风筝,认识这群喜欢放风筝的高手。
初读,初领快乐
(一)自读课文,要求:1.边读边标出有几个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不懂的字可以通过拼音或查字典读学习。
(二)学习生词。
(三)再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师:请同学快速读课文,想象课文围绕“风筝”讲了哪几个情景?──哪些自然段写了做风筝的情景?哪些自然段写了放风筝的情景?哪些自然段写了找风筝的情景?
品读,感受憧憬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总起段的作用。
(二)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我们在做风筝时的心情怎样?边读边想,画出相关的句子。
(三)品读做风筝时的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1.引导联系实际理解词语“精心”。
2.引导想象“我们”怎样精心地做着风筝,并相机指导朗读。
3.引导走进角色,通过想象:假如让你做风筝,你会做一只怎样的风筝,希望它能怎样?理解词语“憧憬”,并相机指导朗读。
(四)品读做好了风筝的句子。
1.理解“什么都不像”而又叫“幸福鸟”的原因。
2.理解为什么要把名字写在风筝上面。齐读感悟。
四、布置作业,延伸快乐
第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找风筝时的不同心情,感受由此带来的快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熟练地朗读课文。
4.领悟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细致的心理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预设】
回顾,重温憧憬
复习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情景?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趁着秋天在“风筝”中寻找秋天的快乐,还记得课文围绕“风筝”讲了哪几个情景?结合板书──我们已经学习了做风筝的部分,你感受到孩子们在做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
重温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
师:孩子们,带着满心的憧憬与希望,精心地把风筝做好了,并给风筝起了名字叫“幸福鸟”。此刻就要去干什么?好现在让我们带着无限的憧憬与希望一起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请同学翻开课文第10课,请同学默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想,我们在放风筝时,开始是心情怎样的,后来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用直线划出相关的句子,朗读体会体会。
品读,感受快乐
(一)品读“放风筝”,放飞快乐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我们”在放风筝时,开始是心情怎样的,后来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用直线划出相关的句子,朗读体会体会。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篇7
一、七年级语文课本里的新诗分布
先来看看人教版的七年级语文课本 (上) 里的新诗, 总共11首 , 有6首为正式课文 , 3首为课后阅读材料, 还有2首为散文诗。
1.王家新的《在山那边》。这首诗是抒情诗, 入选后有改动。它表现的是山里孩子对海的向往, 从新诗之美来看, 这首诗写得很一般, 属于王家新新诗里比较平庸的一首。它是正式的第一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
2.汪国真的《意志》, 是一首哲理诗, 在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走一步, 再走一步》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的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部分。这首诗选入时没有列出标题, 这是不符合规范的, 应该在课本里加上诗的标题。
3.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是哲理诗。为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据说正在修订的版本要撤掉这首诗, 是不妥的。因为这首诗是典型的哲理诗, 很有审美价值。
4.何其芳的《秋天》。这是一首意象诗, 描述了秋天的情景, 它主要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手法来建构意象, 形成一幅总体的秋之图画。它是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
5.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 在何其芳的《秋天》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里的比较阅读部分。
6.张锋的《化石吟》, 是一首科学诗, 为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收入时有改动, 完全是选编者觉得此诗有些知识含量, 但它已欠缺审美价值。
7.臧克家的《三代》, 是一首哲理性的叙事诗。在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莫怀戚的《散步》的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部分。
8.《散文诗两首》包括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它们是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这两篇散文诗算是儿童散文诗, 适合放在小学四、五年级课本里。
9. 《郭沫若诗两首》, 包括《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天上的街市》是孩子对夜空的想象, 《静夜》是对 夜晚的想象 , 它们都是意象诗, 为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它们适合放到小学四、五年级课本里。
再来看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 (下 ) 里的新诗 , 总共首, 有4首是正式的课文, 2首是课后阅读材料。很有意思的是, 这一册课本里, 翻译诗占了现代诗的一半。
1.《诗两首》, 包括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都是哲理诗。
2.光未然的《黄河颂》, 是歌词, 也可作朗诵诗。从爱国主题看, 《黄河颂》和下面的《松花江上》都很适合入选课本。但我觉得它们最好是入选中学音乐教材, 而不是语文教材。
3.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是歌词, 也可以做朗诵诗。为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的课后 “研讨与练习”中的课后学唱。
4.牛汉的《华南虎》, 是一首意象诗, 也有生命的隐喻。为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这首诗是牛汉的代表作, 国内几乎所有的《当代文学史》都会提到或论述到, 而且当代作家作品选讲之类的教材也会入选, 它不是动物诗, 与动物小说、自然文学列在一个主题单元, 并不合适。而且大学教材里普遍选了它, 初中教材最好别选。
5. 威廉·布莱克的 《老虎》, 是一首意象诗。为牛汉的《华南虎》的课后“研讨与练习”里的朗读材料, 是一首翻译诗。
二、对七年级语文课本新诗的看法
从以上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里的新诗的分布情况, 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下面谈点看法, 以供教材选编者和语文老师参考。
1.从诗歌的选编逻辑看, 七年级语文课本似乎没有明确的思想逻辑, 也没有明确的艺术逻辑。诗歌作品的选择完全是给“主题”这个篓子填空补缺的, 很乱的感觉。
2. 这些诗歌无论在现代文学史里, 还是当代文学史里, 都没有代表性。或者说, 作者虽然大部分是名家, 但作品不能代表新诗的艺术水平。郭沫若的两首诗《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完全可以放到小学四、五年级里。牛汉的《华南虎》被大学教材广为收入和评介, 也不太适合初一学生阅读。而其他的诗没有一首算得上优美、清新。
3. 光未然《黄河 颂》和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完全可以放到音乐教材里, 让音乐课展示。爱国主题 的新诗还 有很多替 代品, 没必要语文课里选歌词。如艾青的《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和《手推车》等, 都可以替代它们。
4. 翻译诗和翻译作品 不适合做课文, 因为它们不是我们的母语写作, 不具备汉语的范例性。翻译作品可以作为课外阅读, 不宜用作课文。这也是语文教材的硬伤, 缺乏对母语的基本认识。
5. 七年级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起点, 诗歌选择很重要。第一要有语言的纯粹性, 需优美活泼; 第二要有感情的真挚性, 要适合初一学生的特点, 符合他们的内心世界;第三要有生活的引领性和学习的引领性;第四要给学生一定的诗体格式的基本认识。按照这几个标准, 七年级语文课本里的诗需要重新调整。
6.从新诗选编的角 度看 , 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语文课本没有有效衔接, 八年级语文课本没有新诗, 九年级有十一首, 但又大部分属于儿童诗。应该在初中语文课本里选择一些有青春气息的抒情诗, 尤其是七年级课本里, 应该以少年诗、抒情诗为主体。
三、对七年级语文新诗教学的想法
新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中国是诗国, 有几千年的诗歌传统, 因此诗教也是语文教育的有机部分。如何用好课本里的诗, 如何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合适的诗教, 传承母语文化, 值得重视。
1. 因为课文里的新诗选编缺乏逻辑性, 建议打乱顺序, 按诗歌逻辑来设计课堂教学。
七年级上学期, 按照新诗、翻译诗、散文诗和儿童诗这四类来讲。新诗可以讲两到三次课。翻译诗可以讲一次。 散文诗可以讲一次。儿童诗可以讲一次或两次。最后, 做一次诗歌写作练习和一次诗歌朗诵会。
七年级下学期, 按照新诗、翻译诗、歌词这三类来讲。新诗可以讲两次课。翻译诗可以讲一次课。歌词讲一次课。再安排一次诗歌写作和一次诗歌朗诵。
2. 新诗教学时要 增强感受性, 要带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认识修辞。不要过分强调对主题的挖掘和理解。
诗歌的语言、意象和修辞的认识是最重要的, 不认识这些东西, 意义的理解没有意义。因为要学到所谓的爱国思想或者其他的思想, 其他的作品也可以实现。读诗, 就是要读出诗的味道, 诗的特点, 诗的美感。
3. 建议语文老师 寻找一些课本里新诗的替代品。比如说, 学习郭沫 若和何其 芳的新诗时, 找一、两首他们的短小的新诗来和学生一起品读。这样一来, 既丰富了课堂教学, 也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了诗人的创作。
有些语文老师很重视把关于作家、诗人的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这没错。但更重要的是把作品讲好, 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家、诗人的创作, 欣赏几篇好作品。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初中语文阅读与小学语文阅读虽然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更有许多区别,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些区别,充分做好小学向中学的过渡衔接工作,为学生提升中学语文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区别在于:首先,从阅读教学的内容看,小学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识字、写字等,偏重于识记;而中学语文学习则提高了层次,强调正确领会词句含义,理解文章脉络层次等。其次,小学的语文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中学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课本的范畴。再次,小学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学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增加了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
充分认识到这些区别、变化后,教师要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策略,来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那么该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呢?笔者在这里谈谈下面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七年级学生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实践、空间,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积极发言,能够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为学生搭建一个个性化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
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要从原来的传授角色,转变成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吃透文本,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让学生意识到阅读需要探究,需要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情感,真正感悟到作者的思想。
三、善于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语言文字转换为形象思维,产生新的思想认识,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语文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通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王爱芹.点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1(36).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篇9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看了这些风筝想说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
4、学习课文中的资料袋,了解风筝的来源。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2、认读本课词语。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再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三、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⑴ “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这就是“憧憬”)
⑵ 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给“依然”换换词语。
⑶ 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
⑷ 我们把名字写在风筝的翅膀上,有什么意义吗?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⑴ 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⑵ 练习朗读。
⑶ 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⑷ 展示朗读。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丧、磨”。
第二教时
一、检查
1、认读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并用“翩翩飞舞”说话练习。
3、看到风筝飞上天,我们快乐地喊着,会喊些什么?
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5、展示性朗读。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4、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总结
1、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着急,难过,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篇10
教案
第二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写幸、福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对怎样维护友谊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教学难点:理解“漂”和“飘”字义的不同。
教学准备:;松鼠、小熊、纸船、风筝的图片;漂、飘的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引入新:、师:这节,我们继续学习20,生齐读题。出示题。
2、师:纸船和风筝多美啊!今天,小松鼠折了许多纸船要送给咱们班的小朋友呢。大家想要吗?小松鼠想考考大家,看谁把词语读得又快有准。我们来开火车读词语,小火车,谁来开?
齐读。师:真棒!小朋友们都得到了松鼠送的纸船啦。
二、入情入境,品味朗读。
(一)感悟1——6小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师:松鼠还把纸船送给了他的一个小伙伴,是谁呀?
生:小熊。小熊住在山脚,松鼠住在山顶。师贴小熊、松鼠图。
师:松鼠是怎样把纸船送给小熊的?指名说。
生: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师做动作演示纸船漂流。
师:瞧,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贴纸船图。
小熊收到礼物心情怎么样?谁能用书上的词语告诉我?
生:乐坏了。出示:乐坏了。
师:对了。请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哪里看出小熊乐坏了?
生:小熊笑得眼睛眯起来了。
师:你们观察真仔细。瞧,小熊笑得眼睛眯起了,还手舞足蹈的呢。谁来表演一下小熊乐坏了的样子。
师:这只小熊好快乐呀!谁来当乐坏的小熊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师:你是只比较快乐的小熊,还不是乐坏了的小熊,谁再来试试?
师:你真是乐坏了的小熊!我们一起当乐坏了的小熊吧。齐读。生齐读。
师:哇!大家都变成了乐坏的小熊啦。
2、师:小熊送了一只风筝给松鼠呢。小熊是怎样把风筝送给松鼠的?
生:小熊扎了一只风筝。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出示第四段。师做动作演示风筝飘:看,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贴风筝图。
师:松鼠收到礼物,心情怎么样?用文里的词语回答。
生:乐坏了。出示:乐坏了。
师:是啊,松鼠也乐坏了。出示第五段。谁来当乐坏了的松鼠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师:我感到小松鼠开心极了!
师:我们一起当乐坏了的小松鼠吧!齐读。生齐读。师:听你们朗读,我看到一只只乐坏的小松鼠了!纸船和风筝让小熊、松鼠成了好朋友,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把书拿好,齐读1—6段。生齐读1—6段。
(二)品读7——11段,体会失去友谊的难过。
、师:大家读得多开心呀。可是有一天,松鼠、小熊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出示第7段。
师:看红色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漂流的漂左边是三点水旁。飘荡的飘右边是风字。
师:你的眼睛真亮!发现了飘、漂字形不同。师:那这两个字该贴到风筝还是纸船旁边呢?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贴。生上台贴漂、飘。
师:你为什么把这个飘贴到风筝边上,这个漂贴到纸船边上呢?指名答:因为风筝靠风飘荡。纸船靠水漂流。
师:你真聪明,通过观察漂、飘不同的字形,明白了它们不同的意思。
2、出示词组:飘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
师:请小朋友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两个词组。生齐读。
师:纸船和风筝多美啊!(神情变得严肃)可是,松鼠、小熊吵架后,这么美的事物看不到了。师边说边摘掉纸船和风筝。
师:小朋友,你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松鼠、小熊吵架后心情怎么样呢?小熊和松鼠吵架后,心情怎么样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文的7—9段。
师:下面,我是小记者。我要到小熊家进行采访。小熊,你和松鼠吵架后,心情怎么样啊?
生:我很难过。
师:我看见你每天在家扎风筝,却没把风筝给放起来,为什么呀?
生:我想放风筝与松鼠和好,但又有点不好意思,我怕它不理我。
师:我再到小松鼠家去采访。小松鼠,你和小熊吵架后心情怎么样呢?我听说你每天在家折一只纸船,但没有把它们放到小溪里。为什么?
生:我的心情也很难过,每天都给小熊折一只纸船,想和他和好,但不好意思放,怕小熊不理我。
师生合作读文。播放悲伤音乐。
师:体会了松鼠、小熊很难过又不好意思的心情,请男同学当小熊读第8段,女同学当小松鼠读第9段。老师先来开个头。
3、师:就这样,好几天过去,它们俩谁也没有放纸船和风筝。终于,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折好的纸船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出示: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指名读。出示,理解:如果——就——。“如果——,就——”是什么意思呢?谁能用“如果——,就——”说一句完整的话?指名说。松鼠多想和小熊和好啊,让我们一起把松鼠的心愿告诉小熊吧。齐读。生齐读松鼠写的话。
师:说完,松鼠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4、师:小熊最后放风筝了吗?你从文哪个地方知道的?请你读11段。
生:放了。(出示故事结尾的图片以及11段)
师:小松鼠为什么高兴还哭了呢?
生:因为他终于和小熊和好,心里很激动、感动。
师:松鼠、小熊和好了,纸船、风筝又出现了,师贴纸船、风筝图。这是多么令人高兴、激动、幸福的时刻呀!齐读11段。生齐读11段。、想象松鼠、小熊和好了,他们会在一起做些什么?生:他们会在一起聊天、唱歌、玩游戏。
师:小朋友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祝福松鼠、小熊永远幸福地在一起吧!出示生字:幸福。生齐读。生仔细观察字形,想想写这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写幸字要注意上面是土字不是士字。福字左边是氏字旁不是衣字旁。生观察、找出两个字的关键笔画。指名答。师范写,生书空、描临、组词。
三、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师:幸福的生活是人人向往的。但有时候,我们难免和朋友发生矛盾。出示:请你想想,如果你与朋友吵架了,你会怎么做?同桌交流。指名答。你像
板书设计:
20.纸船和风筝
飘
风筝(图)
松鼠
主动和好
宽容
小熊(图)
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1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规范学生上课时的行为
一些学生上课时行为不规范,比如坐姿不端正、注意力不能持久、好做小动作等。主要是由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所致,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些习惯,必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为此,我每堂课都做了充分准备,课前不但备教材,备如何教,还重点备学生,在引导学生如何用心学上下功夫。因此我的语文课一贯坚持将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社会和家庭生活紧密相连,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谈未来、谈理想,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自然就觉得趣味盎然。为了锻炼学生说的勇气和能力,我坚持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演讲,要求学生将课外阅读情况写成演讲稿,评出优秀的方能在同学面前演讲,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演讲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写心得的兴趣,效果极佳。由于此方面的努力,我班学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上课注意力不专注、坐姿不端正的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注意力投入语文学习中,行为习惯养成较为理想。
二、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必备的素养严加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读的习惯
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要改变节奏不明、语调无变化的“唱读”。默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略读和精读要学会圈点批注,会抓住关键语句。诵读古诗词要加强积累,注重整体感悟,学会灵活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阅读课外书籍的过程中,做好摘抄笔记。
2.写的习惯
字要认认真真地写,写规范,写整洁。有书写功底的学生要求写美观。写不好字的学生要主动向写得好的同学和老師请教,每天对照字帖描摹。无论做什么作业均要严格要求自己,每写一个字都要做到横平竖直,美观大方。
3.听的习惯
听课时要耐心专注地倾听,没有听清楚或听不明白的地方,要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询问。听读时更要专心细致,听思结合,注意给读的同学指不足,找差错;听说时不但要专注,还要谦虚,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如果有疑异,需待说话的同学或老师说完再表达自己的见解。
4.说的习惯
会用普通话与同学进行沟通与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当老师的问题提出之后,不要急于回答,要在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之后,再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事情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做起事来就有动力、有干劲,也有信心把事情干好。同样,如果他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引导学生为某一需要而进行阅读
读书要像吃饭一样,成为人的必然需求才好。为此,我有意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具体需要而广泛阅读。如每周我要求学生自查资料写一篇演讲稿,并进行评比,从中再挑选出一些较优秀的,让学生在每周一班会上作演讲,鼓励班内其他同学为其作点评。还结合所学课文,让学生自找资料对课文进行赏析等。这样,学生不用教师催促也会很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2.鼓励个性化阅读
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我认为,只要内容不是鼓吹宣扬暴力、淫秽、反动的读物,一般都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读什么书,以什么方式读书,应由学生自己定,教师不应限得太死,只要他们喜欢,就让他们自由阅读,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有些学生,之所以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趣,没有读书热情,就是因为一些老师对课外阅读内容进行集权式的控制,硬性规定阅读内容,唯恐学生受到污染,严防学生离经叛道,致使学生丧失了阅读的自主权。
3.介绍好的阅读方法供学生效仿
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增强读书的有效性。我以几位名人读书的例子向学生推荐过我认为比较好的阅读方法。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激发,我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大增,如今他们再也不用老师催促就可以自觉地在课外准备刊物进行阅读了,在读的同时,还坚持做好读书笔记的摘抄,写好心得体会,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慢慢养成。
另外,我还坚持引导学生制作班刊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以此来改变学生被动写作、不愿作文的习惯。多年来,我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篇12
关键词:作文单元教学,层级分解,设想
1 七年级作文单元教学能力层级分解
1.1 理想的作文单元教学编排
(1) 写作和阅读密切结合、循序渐进。
(2) 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可结合的结合起来, 不可结合的另起炉灶。
(3)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并重。
(4) 遵循文章生成的自然规律。把情感的积淀、素材的积累、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饰润色、修改加工等各个环节做好、做细。
1.2《课程标准》对七年级作文教学能力层级的主要要求
(1)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 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
(5) 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 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 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 写日常应用文。
(6) 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
(7) 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1.3 小学作文教学状况调查
初中阶段作文能力点小学基本都已涉及, 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作文命题类型, 有了一定的情感的积淀和素材的积累, 具备了基本的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饰润色、修改加工等能力, 有了一定的作文技巧。但还存在如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作文能力和技巧的把握还很肤浅, 运用还很生硬。
(2) 情感积累过于程式化, 缺乏自己独立的生活体验。
(3) 语言比较贫乏, 平时积累不足。
1.4 七年级写作能力层级与实现途径分析
(1) 积累生活, 培养情感:阅读教学, 综合性学习, 学校德育活动。
(2) 语言积累, 素材搜集:阅读教学, 综合性学习, 日记,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3) 表达方式的选取与运用1记叙要素: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4) 表达方式的选取与运用2景物描写、人物描写: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5) 内容具体, 处理选材与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大作文练笔。
(6) 结构严谨, 详略得当: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大作文练笔。
(7) 语言生动, 巧用修辞及写作手法: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8) 联想和想象: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9) 缩写、扩写、续写、改写:阅读教学, 专题知识,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10) 修改作文:专题知识, 小作文、大作文练笔。
2 七年级作文单元教学设想
2.1 作文课的基本构成元素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在平日阅读教学、课前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日记、练笔中进行。作文课进行汇报。
(2) 小作文练笔讲评:片段作文、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专题训练。
在平日阅读教学、日记中进行。作文课汇报、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涵盖所有作文能力训练点。
在阅读教学、作文课中进行。
(4) 大作文训练:审题、构思立意、列纲起草。
审题、构思立意、列提纲在作文课上完成, 起草作文可在课后完成。
(5) 讲评修改:作文讲评、一文三改。
可利用作文课以“作文汇报会”形式完成, 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可面批面改, 也可互批互改。修改要反复进行, 直到满意为止。
2.2 具体教学设想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2) 小作文练笔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记叙的要素
(4) 大作文训练:记一件________的事 (半命题作文) 。
要求:记叙要素齐全、语言生动。
(5) 讲评修改:记叙要素、表达方式的运用、详略处理。
第二单元。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2) 小作文练笔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表达方式的运用 (记叙和描写) 、详略处理。
(4) 大作文训练:重写《记一件______的事》 (半命题作文) 。
要求:记叙和描写综合运用、详略得当。
(5) 讲评修改:表达方式的运用、详略处理。
第三单元。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2) 小作文练笔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景物描写的作用与方法、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的运用。
(4) 大作文训练:方案1:修改《记一件难忘的事》中的景物描写。
方案2:生活中到处都有美, 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 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 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社会中奉献真爱, 是一道多彩多姿的美景……
以“我心中的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命题作文)
要求:抓住景物特点、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5) 讲评修改: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的运用。
第四单元。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2) 小作文练笔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景物描写的技巧、描写动物的方法。
(4) 大作文训练:方案1:修改《秋》 (重点对语言进行修饰) 。
方案2:我喜欢的小动物 (无命题作文) 。
要求:抓住事物特点、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语言优美。
(5) 讲评修改:景物、动物描写方法、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的运用、语言优美程度。
第五单元。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2) 小作文练笔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人物描写方法与技巧。
(4) 大作文训练:方案1: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7岁:爸爸真了不起, 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也说得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 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 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 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 也许他能帮我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的, 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 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请以“阅读长辈”为题, 写一篇作文。 (给材料命题作文)
方案2:妈妈的唠叨 (命题作文) 。
要求: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 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详略得当。
(5) 讲评修改:抓住人物特点、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详略处理。
第六单元。
(1) 积累汇报讲评:语言积累、素材积累。
(2) 小作文练笔讲评。
(3) 专题知识辅导与训练:想象与联想。
(4) 大作文训练。
随着人体器官的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 科学家又对记忆进行了研究。据报载, 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 转移这种化学物质, 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 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的多, 也许永远不会成功, 但也有科学家相信, 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 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以“当记忆可以移植”为题作文。 (命题作文)
要求:合理想象、生动贴切, 多用描写表达方式。
(5) 讲评修改:想象的合理性、描写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
[2]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教学设计语文版08-01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07-02
七年级语文松鼠教案09-09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09-13
七年级语文习作教案09-27
2010.——七年级语文教案09-12
五年级语文七单元教案09-22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05-18
七年级语文上狼教案05-30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的教案07-15